苦痛与生命同在——《渴望生活:梵高传》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苦痛与生命同在——《渴望生活:梵高传》随感

作者:李莹莉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4年第19期

福建石狮一中李莹莉

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提起梵高,想到的无非是几个历史书上的名词:印象派、画家、向

日葵。买这本书的原因更简单:便宜。我没有像作者欧文·斯通一般追随着梵高的足迹,去实

地考察,去感悟他的生命。所以也不知道我所看到的内容有几分真假,这里面一定有一部分真

实,也有一部分作者的臆想。作为一个可以出现在历史书上的人物,梵高的成就毋庸置疑。然

而就像欧文·斯通所说,最能打动读者的不是名人深厚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

过程。

我喜欢书上第八卷第四篇的标题:一种急速还原的泥土。梵高的感情是热烈的,无论是对

爱情还是绘画,都是倾其所有。然而,不论爱或被爱,命运似乎总是在和他开一场场莫大的玩

笑。爱上一个女人,被拒;爱上自己的表妹,被拒;与妓女同居,分开;被一位女子爱上,女

子为他自杀后获救且在疗养院里度过一生。做画店伙计,出走;做牧师,被逐出教会;做画家,

生前仅卖出过12 幅小风景画像,还是卖给自己的叔叔。如此失败,如此悲哀。当风华散去,

他抬起头,仰面对着太阳,扣动扳机。他倒下去的时候,把脸埋在田野中肥沃而散发着刺鼻气

味的泥土之中,像急速还原的泥土返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里。人是无法把告别画出来的,我不

知道有没有人在读到这里的时候跟我有一样的想法,那是种告别,也是种回归。

对夜色中的咖啡店,对吃土豆的农民,对拾麦穗的妇人有着怎样浓厚的感情,需要用这样

浓烈明亮的色彩,或深红,或明黄,或靛蓝,或艳紫,来描绘他无法控制的亢奋和无以言表的

热爱?是的,他一定与这样不加修饰的泥土有着这样那样的联系,最后,当所有激情谢幕,再

也找不到曾经浓烈的热爱了,他当归去,回到用尽他所有色彩描绘的风景里。

生命有时候是无尽的讽刺。他生前落魄,画作无人赏识,除了满腔热情,一无所有。待到

死后却如璀璨明星,被赞美,被尊崇,被荣誉包围。于是后人终于可以这样书写:那是无知的

人们对一个善良的人所做的欺侮,那是不公的社会对他的摧残,那是最底层人民的苦难……我

不愿多做这样的评述,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拘束。一切像是冥冥中注定一样,如平静的海

面偶起的波涛,最后又回归平静。

韩寒曾经说过,七门功课挂红灯,照亮了我的前程。后来他幡然醒悟:照亮前程的,是你

的才能。如果说梵高的悲凉一生注定有什么必然因素,那一定是无论生活如何对待,都始终回

馈以满怀浓烈的热爱和执着,可以苦痛,可以萎靡,甚至可以绝望,但是,苦痛与生命同在。

(荐稿教师:陈少凡)

评点:郑文龙

此文文思才情相得益彰,既对阅读书籍作了极具个性化的解读,行文亦展现了独特的丰赡

才情。开篇谈及《梵高传》于己于书明贬暗褒,更揭示了传记的重要理念与自我的阅读角度。

其次,先述梵高之死,结合梵高死以明志的生命结局,以此作为理解人物的切入点与关键点。

其后,回到梵高艺术创作本身,联系梵高近于痴狂的创作生涯,展现了人物丰富敏感的心灵世

界。再次,纵论梵高生前寂寞死后哀荣的艺术生命,回归于历史理性的客观平静。最后,适时

引入韩寒言论,为梵高一生以至所有人的人生总结感悟。通观全文,不仅文思整饬、构思巧妙,而且细部表达不乏个性化的诙谐调侃,读其文而能想见其人,值得仿效、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