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中常见的名词解释
基因工程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基因工程】:在体外对不同生物的遗传物质(基因)进行剪切、重组、连接,然后插入到载体分子中(细菌质粒、病毒或噬菌体DNA),转入微生物,植物或动物细胞内进行无性繁殖,并表达出基因产物。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是一类能够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的某种特定核苷酸序列(4-8bp),并由此处切割DNA双链结构的核酸内切酶。
【识别序列】: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在双链DNA上能够识别的特殊核苷酸序列被称为识别序列。
【酶切位点】:DNA在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的作用下,使多聚核苷酸链上磷酸二酯键点开的位置被称为切割位点。
【粘性末端】:是指含有几个核苷酸单链的末端,可通过这种末端的碱基互补,使不同的 DNA片段发生退火。
【平末端】:限制酶在它识别序列的中心轴线处切开时产生的平齐的末端。
【同裂酶】:一些来源不同的但能识别位点的序列相同的限制性内切酶。
【同尾酶】:一些来源不同且识别序列不同,但能产生相同粘性末端的限制性内切酶。
【DNA的甲基化程度】:DNA被甲基化酶甲基化,识别序列中的核苷酸一旦被甲基化,就会影响内切酶的切割效率。
【位点偏爱】:对不同位置的同一个识别序列表现出不同的切割效率的现象【内切酶的star活性】:某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在特定条件下,可在不是原来的识别序列处切割DNA,这种现象称为star活性。
【末端转移酶】:一种能将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NTP)加到某DNA片段上3’-OH基上的酶。
【DNA连接酶】:借助ATP或NAD水解提供的能量催化DNA双链,DNA片段紧靠在一起的3’-OH末端与5’-PO4末端之间形成磷酸二酯键,使两末端连接【DNA聚合酶】:以DNA为复制模板,使DNA由5'端点开始复制到3'端的酶。
【反转录酶】:与DNA聚合酶作用方式相似:5’→3’聚合,模版是mRNA,合成DNA【碱性磷酸酶】:能够催化核酸分子脱掉5’磷酸基团,从而使DNA(或RNA)片段的5’-P 末端转换成5’-OH末端。
基因名词解释
▪1The copy number[拷贝数]:在一个细菌细胞中通常能够找到的某个质粒的分子数.▪2Plasmid incompatibility {质粒的不相容性}:在没有选择压力的情况下,两种质粒不能共存于同一个宿主细胞内。
▪3Prophage [前噬菌体]:噬菌体DNA整合到染色体上的一种形式。
▪4Lysogen[溶源菌]:携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
5the cos sites [柯斯位点]:λ噬菌体DNA分子两5’末端互补的由12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粘性末端序列。
6Klenow fragment:E.coli DNA聚合酶I经部分水解生成的,位于其C末端的,保留了DNA聚合酶I的5ˊ-3ˊ聚合酶和3ˊ-5ˊ外切酶活性,但缺少完整酶的5ˊ-3ˊ外切酶活8性的片段。
▪7Isoschizomers (同裂酶): (1)来源于不同物种,但能识别相同DNA序列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位点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8Neoschizomers (异功酶, 新裂酶): 来源于不同物种,能识别相同DNA序列,但切割方式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
▪9Star activity (星号活性):在极端条件,如pH值升高或低离子强度,限制性内切酶能够切割那些与定义识别序列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序列的能力。
▪10Restriction map (限制性图谱): 描述染色体上各种不同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之间距离和顺序的图谱。
▪11Linkers (接头):指用化学方法合成的一段平末端的双链寡核苷酸短片段,具有一个或数个限制性内切酶识别位点。
▪12Adapters (衔接体):是一类人工合成的一头具某种限制性内切酶粘性末端,另一头为平末端的双链寡核苷酸短片段。
当它的平末端与平末端的外源DNA片段连接之后,使后者成为具粘性末端的新的DNA分子,易于重组连接。
▪13 transformation (转化):①细菌捕获外源DNA而获得新的遗传信息的过程。
分子生物学基因的名词解释
分子生物学基因的名词解释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体内分子组成、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领域。
基因是生物体内控制遗传特征传递的基本单位。
本文将对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相关的一些重要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领域。
DNA (Deoxyribonucleic Acid, 脱氧核糖核酸)DNA是构成基因的重要分子,它携带了生物体遗传信息的编码。
DNA由四种核苷酸分子构成,即腺嘌呤(A)、胸腺嘧啶(T)、鸟嘌呤(G)和胞嘧啶(C)。
这四种核苷酸按照特定的顺序组合成DNA的双螺旋结构,每三个核苷酸称为一个密码子,可以编码一种氨基酸。
基因 (Gene)基因是DNA上的一段特定序列,这段序列编码着构建生物体功能和形态的遗传信息。
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将这些遗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基因是生物进化和遗传传递的基本单位,它们决定了生物个体的性状和特征。
RNA (Ribonucleic Acid, 核糖核酸)RNA是一种类似DNA的核酸分子,它在细胞中起着不同的功能。
与DNA不同,RNA是由单链构成的,其中胸腺嘧啶(T)被尿嘧啶(U)取代。
主要的RNA类型包括信使RNA (mRNA),核糖体RNA (rRNA) 和转运RNA (tRNA)。
mRNA通过将DNA信息转录成RNA分子,在蛋白质合成中起到携带编码信息的作用;rRNA在核糖体中组装成蛋白质合成所需的核糖体亚单位;tRNA将氨基酸运输到核糖体上以组装成蛋白质。
转录 (Transcription)转录是DNA信息到RNA的复制过程,它是从DNA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
转录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通过RNA聚合酶酶附着在DNA的启动子上,并沿着DNA链合成相应的mRNA分子。
转录过程中,遵循碱基互补匹配规则,腺嘌呤(A)和胸腺嘧啶(T)配对,胞嘧啶(C)和鸟嘌呤(G)配对。
翻译 (Translation)翻译是mRNA上的信息被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
基因工程考试名词解释
30、增强子(Enhancer): 增强子是一段DNA序列,其中含有多个能被反式作用因子识别与结合的顺式作用元件。
31、酶(Enzymes) : 酶是由活细胞合成的,对其特异底物起高效催化作用的蛋白质,是机体内催化各种代谢反应最主要的催化剂。
32、真核细胞(Eukaryote): 单细胞或多细胞生物,具有复杂的细胞结构,可通过内部的细胞结构,多染色体和单个核而鉴定。
92、核糖体(ribosome): rRNA与核蛋白体蛋白共同构成核蛋白体或称为核糖体。
94、RNA酶(RNase): 将RNA降解成更小的RNA片段或核糖核苷酸的一类酶。
95、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 通常将Ca2+、DAG、IP3、Cer、cAMP、cGMP等这类在细胞内传递信息的小分子化合物称为第二信使。
21、感受态细胞(Competent cells): 大肠杆菌悬浮在Cacl2溶液中,并置于低温(0-50℃)环境下一段时间,钙离子使细胞膜的结构发生变化,通透性增加,从而具有摄取外源DNA的能力,这种细胞称为感受态细胞。
26、DNase: 将DNA降解为更小的DNA片段或脱氧核糖核酸的酶。
27、电泳(Electrophoresis): 通过蛋白质在电场中泳动而达到分离各种蛋白质的技术,称为电泳。
29、末端标记(End labeling) 在DNA或RNA的5'-或3'-加上标记性群体(放射性或非放射性)。较典型的有用激酶标记5'-末端,或用DNA聚合酶或末端转移酶标记3'-末端。
8、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 能去除DNA/RNA 5'端的磷酸根的一种酶。制备载体时,用碱性磷酸酶处理后,可防止载体自身连接,提高重组效率。
基因工程技术名词解释
基因工程技术名词解释
基因工程技术是应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基因操作,修改生物基因的技术。
常见的基因工程技术名词及其解释如下:
1. 基因克隆:将目标基因从DNA中分离出来,重组到质粒等载体上,使其能够在宿主细胞中自我复制和表达。
2. 基因剪切:利用限制性内切酶进行DNA分子特定的切割,实现目标序列的切除或粘贴。
3. 基因敲除:将目标基因进行替换或删除,通过对细胞的遗传物质进行“删改”。
4. 基因表达:在某种特定的生物体系中使目标基因得以表达并产生蛋白质等特定的作用。
5. 基因转染:将确切的DNA片段转移至另一个生物体细胞内,并让它表达新的蛋白质或修改已有的蛋白质功能。
6. 基因突变:通过人工方式创造或使一段DNA序列产生突变,并观察这种遗传变异对链上蛋白质表现的影响。
7. 基因编辑:通过人为方式改变或删除一个个体或生物各自遗传基因序列的方法,在人体细胞治疗、紫外线损伤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这些技术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和农业领域,使我们可以更精准地控制和修改生物的基因,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基因组学名词解释
1、C值:一个单倍体基因组中DNA的总量. C值悖理2、假基因:来源于功能基因但已失去活性的DNA 顺序.3、遗传图 :采用遗传学分析方法将基因或其它DNA顺序标定在染色体上构建连锁图。
遗传图距单位为厘摩(cM), 每单位厘摩定义为1%交换率。
4、物理图(Physical mapping):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直接将DNA分子标记、基因或克隆标定在基因组实际位置。
5、重叠群:一群相互重叠的克隆或DNA顺序,可以是草图顺序或精确顺序(finished), 包括连续的(内部无间隙)或不连续的(内部含间隙)DNA顺序,未锚定到染色体上.6、序列间隙:指测序时遗漏的序列,这些序列仍然保留在尚未挑选到的克隆中。
7、物理间隙:指构建基因组文库时被丢失的DNA序列,已从已有的克隆群体中永久性消失8、全基因组鸟枪法测序:将基因组打成小片段后将其克隆到质粒载体中,然后随机挑取克隆对插入片段测序,并以获得的测序序列构建重叠群。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搭建序列支架,最后以分子标记为向导将序列支架锚定到基因组整合图上。
9、支架(scaffold):一组已锚定在染色体上的重叠群, 内部含间隙或不含间隙.10、作图测序: 按照大分子DNA克隆绘制的物理图分别在单个大分子DNA 克隆内部进行测序与序列组装,然后将彼此相连的大分子克隆按排列次序搭建支架,最后以分子标记为向导将搭建好的支架逐个锚定到基因组整合图上.11、开放阅读框 ORF:指由一系列指令氨基酸的密码子组成,包括一个起始密码子(ATG),还有一个终止密码子(TAA,TAG,TGA)12、基因敲除:将一段无关的DNA片段用来取代某一特定的基因。
13、同源性(homology):基因(序列同源性) 指起源于同一祖先但顺序已经发生变异的基因成员, 分布在不同物种间的同源基因又称直系基因. 同一物种的同源基因则称水平基因, 水平基因由重复后趋异产生.14、一致性(identity):指同源DNA顺序的同一碱基位置的相同的碱基成员, 或者蛋白质的同一氨基酸位置的相同氨基酸成员, 可用百分比表示.15、相似性(similarity):指同源蛋白质的氨基酸顺序中一致性氨基酸和可取代氨基酸所占的比例. 可取代氨基酸系指具有相同性质如极性氨基酸或非极性氨基酸的成员, 它们之间的代换不影响蛋白质(或酶)的生物学功能.16、异染色质:深色区分布在细胞核的周缘,称为异染色质组成型异染色质:持久性结构,不含任何基因,总是保持致密的组成状态。
基因工程名词解释
基因工程名词解释1.基因工程:指将一种或多种生物体(供体)的基因或基因组提取出来,或者人工合成的基因,按照人们的愿望进行严密的设计,经过体外加工重组,转移到另一种生物体(受体)的细胞内,使之能在受体细胞遗传并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的技术。
2.复制子:DNA复制时从一个DNA复制起点开始最终由这个起点起始的复制叉完成的片段。
DNA中发生复制的独立单位称为复制子。
3.半保留复制:即DNA复制时亲代DNA的两条链解开,每条链作为新链的模板,从而形成两个子代DNA分子,每一个子代DNA分子包含一条亲代链和一条新合成的链。
4.一个单位的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在合适的温度和缓冲液中,在50ul反应体系中,1h完全降解1ug底物DNA所需要的酶量。
5.星号活性:指限制性内切酶的识别位点测定时,当改变测定条件时,有些酶的识别位点也随之改变,可能切割一些与特异识别序列相类似序列的现象。
6.一个韦氏单位:指在37度,20分钟内催化1nmol 32P从磷酸根置换到y,B-32P-ATP所需要的酶量。
7.载体:指基因工程中携带外源基因进入受体细胞的“运载工具”。
8.质粒的不亲和性:也称不相容性,是指在没有选择压力的情况下,两种不同质粒不能够在同一个宿主细胞系中稳定地共存的现象。
9.多克隆位点(MCS):指载体上人工合成的含有紧密排列的多种限制性和酸内切酶酶切位点的DNA片段。
10.阅读框架:指RNA或DNA中,一组连续且不重复的3核苷酸密码子11.T-DNA:能转移到植物细胞内的DNA片段质粒拷贝数:是指生长在标准的培养基下每个细菌细胞中所含有的质粒DNA分子的数目。
12.探针:是指经放射性或非放射性等物质标记的已知或特定的DNA或RNA序列。
13.DNA的变性:通过加热或变性作用可使DNA双螺旋的氢键断裂,双链解离,形成单链DNA。
14.DNA复性:解除变性条件之后,变性的单链可以重新结合起来,形成双链。
15.平台效应:是指PCR循环的后期,合成的产物到达0.3~1pmol的水平,由于产物积累,使原来以指数增加的速率变成平坦曲线,扩曾产物不在循环次数而明显上升。
遗传学名词解释
1.主缢痕(初级缢痕;着丝粒区):染色较浅、向内凹陷成狭小区段的部位。
2.次缢痕(副缢痕):除主缢痕外着色较浅的染色体缢缩区,不能弯曲,与核仁形成有关。
常在短臂出现,位置相对稳定。
3.随体:从次缢痕到臂末端的圆形或略呈长形的突出体。
4.端粒:真核生物染色体臂末端特化的着色较深部位。
由端粒DNA和端粒蛋白组成,高度保守。
作用:维持染色体稳定性5.Homologous chromosomes(同源染色体/P21): Chromosomes that pair (synapse联会) in meiosis and have the same genetic loci(基因座)and structure.6.Haploid(单倍体): a cell or organism(生物体) containing the set of chromosomes normally found in gametes(配子).7.Diploid(二倍体): a cell or organism with two complete sets of homologous chromosomes.8.染色体的核型(karyotype):一个物种的一组染色体所具有的特定的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和数目。
9.分离定律Segregation:一对等位基因在杂合子中,各自保持其独立性,在配子形成时,彼此分开,随机地进入不同的配子.10.自由组合定律Principle of Independent Assortment:支配两对(或两对以上)不同性状的等位基因,在配子形成时,各等位基因独立分配,不同对的基因自由组合。
11. 完全显性:杂合子和显性纯合子的表型相同。
即AA与Aa表现相同。
12.不完全显性:杂合子的表型介于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之间,又称半显性(semi-dominance)。
13.共显性:指一对等位基因之间,没有显、隐性的区别,在杂合时两种基因的作用都完全表现出来。
基因工程常用名词解释
在DNA复制时,合成方向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一致并连续合成的链为前导链;合成方向与复制叉移动的方向相反,形成许多不连续的片段,最后再连成一条完整的DNA链为滞后链。
转录(transcription) :生物体以DNA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
DNA分子上转录出RNA的区段,称为结构基因。
转录单元(transcription unit):一段从启动子开始至终止子结束的DNA序列。
启动子:指能被RNA聚合酶识别、结合并启动基因转录的一段DNA序列。
转录起点:与新生RNA链第一个核甘酸相对应DNA链上的碱基。
增强子:指能使与它连锁的基因转录频率明显增加的DNA序列。
转录终止子:是在一个基因编码区下游的可被RNA聚合酶识别和停止合成RNA的一段DNA 顺序。
单顺反子mRNA:只编码一个蛋白质的mRNA。
多顺反子mRNA:编码多个蛋白的mRNA。
操纵子:多顺反子mRNA是一组相邻或相互重叠基因的转录产物,这样一组基因可被称为一个操纵子。
一个操纵子(元)通常含有一个启动序列和数个编码基因基因: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必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
RNA的编辑:是指转录后的RNA在编码区发生碱基的突变、加入或丢失等现象。
SD序列:mRNA中用于结合原核生物核糖体的序列。
在mRNA分子的起始码上游8-13个核苷酸处的顺序翻译:指将mRNA链上的核甘酸从一个特定的起始位点开始,按每三个核甘酸代表一个氨基酸的原则,依次合成一条多肽链的过程。
三联子密码:mRNA链上每三个核甘酸翻译成蛋白质多肽链上的一个氨基酸,这三个核甘酸就称为密码子或三联子密码(triplet coden) 。
简并:由一种以上密码子编码同一个氨基酸的现象同义密码子:对应于同一氨基酸的密码子组成性表达:指不大受环境变动而变化的一类基因表达。
适应性表达:指环境的变化容易使其表达水平变动的一类基因表达。
可诱导的基因:应环境条件变化基因表达水平增高的现象称为诱导(induction),这类基因被称为可诱导的基因可阻遏的基因:随环境条件变化而基因表达水平降低的现象称为阻遏(repression),相应的基因被称为可阻遏的基因。
基因名词解释
1、基因:能够表达和产生蛋白质和RNA的DNA序列,是决定遗传性状的功能单位。
2、基因组:细胞或生物体的一套完整单倍体的遗传物质的总和。
3、操纵子:是指数个功能上相关的结构基因串联在一起,构成信息区,连同其上游的调控区(包括启动子和操纵基因)以及下游的转录终止信号所构成的基因表达单位,所转录的RNA为多顺反子。
4、顺式作用元件:是指那些与结构基因表达调控相关、能够被基因调控蛋白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特异DNA序列。
包括启动子、上游启动子元件、增强子、加尾信号和一些反应元件等。
5、反式作用因子:是指真核细胞内含有的大量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结合顺式作用元件而调节基因转录活性的蛋白质因子。
6、启动子:是RNA聚合酶特异性识别和结合的DNA序列。
7、增强子:位于真核基因中远离转录起始点,能明显增强启动子转录效率的特殊DNA序列。
它可位于被增强的转录基因的上游或下游,也可相距靶基因较远。
8、基因表达:是指生物基因组中结构基因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经过转录、翻译等一系列过程,合成特定的蛋白质,进而发挥其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和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9、 DNA变性:在物理或化学因素的作用下,导致两条DNA链之间的氢键断裂,而核酸分子中的所有共价键则不受影响。
10、退火:指将温度降至引物的TM值左右或以下,引物与DNA摸板互补区域结合形成杂交链。
11、错义突变: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取代,使得mRNA的某一密码子发生变化,由它所编码的氨基酸就变成另一种的氨基酸,使得多肽链中的氨基酸顺序也相应的发生改变的突变。
12、无义突变:由于碱基对的取代,使原来可以翻译某种氨基酸的密码子变成了终止密码子的突变。
13、同义突变:碱基对的取代并不都是引起错义突变和翻译终止,有时虽然有碱基被取代,但在蛋白质水平上没有引起变化,氨基酸没有被取代,这是因为突变后的密码子和原来的密码子代表同一个氨基酸的突变。
14、移码突变:在编码序列中,单个碱基、数个碱基的缺失或插入以及片段的缺失或插入等均可以使突变位点之后的三联体密码阅读框发生改变,不能编码原来的蛋白质的突变。
有关基因的名词解释
有关基因的名词解释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在生物的遗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释和探讨与基因相关的一些名词。
一、DNADNA(脱氧核糖核酸)是构成基因的分子,也是生物体内存储遗传信息的介质。
它由四种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组成的序列组成,形成了遗传密码。
DNA的结构呈双螺旋状,通过碱基配对的规则(A对T,C对G),两条链相互连接。
二、基因基因是 DNA 分子上的特定区域,它是对生物遗传特征进行编码的基本单位。
基因由序列编码的 DNA 区域组成,通过特定的逻辑顺序传递特定的遗传信息。
在生物体内,基因控制着细胞的功能和特征的表达。
基因不仅决定了个体的遗传性状,还与一系列生命过程相关。
它们参与蛋白质的合成,调控细胞分裂、增殖和分化等生物学过程。
基因具有高度可变性和遗传稳定性,它们在生物体的进化和适应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三、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序列中的改变,可能是由 DNA 中的单个碱基替换、插入或删除而引起的。
这种变异可能会影响基因的功能,进而导致生物体的遗传特征发生变化。
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遗传性疾病的出现,也是生物进化中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基因突变多种多样,有些突变对生物体没有明显的影响,而有些突变则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研究基因突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遗传病理机制,并开发对应的治疗策略。
四、基因表达基因表达指的是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将遗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基因的 DNA 序列首先被转录成 RNA,然后 RNA 被翻译成蛋白质。
基因表达是生物体正常生理功能和发育的基础。
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异常可能导致遗传病的发生。
研究如何调节基因表达是治疗遗传疾病的一项重要研究领域。
五、基因组基因组是生物体中所有基因的集合。
它包含了完整的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的遗传特征以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基因组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以高通量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为基础,旨在理解基因组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基因学说的名词解释
基因学说的名词解释基因学说是现代生物学中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解释了生物体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方式。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基因学说的相关名词,并对其含义和作用进行解释。
一、基因基因是基因学说的核心概念,它是生物体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由DNA序列组成。
基因携带了生物体特定特征的遗传信息,如外貌、生理功能和疾病易感性等。
基因具有多个形态,被称为等位基因。
不同的等位基因可以决定生物体特征的差异,例如,人类眼睛颜色的遗传多样性就是由等位基因的不同组合决定的。
二、突变突变是指遗传信息发生改变的现象。
突变是基因多样性的重要来源,在进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突变可以分为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多种类型,其中点突变是最常见的一种。
突变可能会导致基因功能的改变,从而影响生物体的性状。
有些突变对生物体没有可见影响,而有些突变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三、表观遗传学表观遗传学是研究非DNA序列变化对基因表达和遗传传递的影响的学科。
传统的基因学主要关注基因本身的遗传,而表观遗传学则强调环境、生活方式和其他外部因素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表观遗传学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可以通过某些机制改变基因表达,进而影响后代的特征。
这种可塑性特征的遗传机制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环境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
四、基因组基因组是一个生物体全部基因的集合。
基因组可以分为染色体基因组和线粒体基因组。
染色体基因组包含了我们通常所说的“基因编码区”,而线粒体基因组则专门编码线粒体所需的功能基因。
基因组研究的突破包括基因组测序和比较基因组学。
基因组测序使得科学家们可以系统地阅读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从而更好地理解基因组的组成、结构和功能。
比较基因组学对不同物种的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了进化中的关键变化和适应机制。
五、基因表达基因表达是指基因信息转化为功能蛋白质或RNA的过程。
基因表达受许多内外因素的调控,包括转录因子、组蛋白修改、DNA甲基化等。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
分子生物学名词解释1.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基因转录及翻译的过程。
对这个过程的调节就称为基因表达调节(gene regulation)。
rRNA、tRNA编码基因转录合成RNA的过程也属于基因表达2.基因表达调节(gene regulation):是细胞中基因表达过程在时间,空间上处于有序状态,并对环境条件的变化做出适应反应的复杂过程。
3.基因表达的方式:组成性表达(constitutive expression)和适应性表达(adaptive expression)(1)、组成性表达:指不大受环境变动而变化的一类基因表达。
某些基因在一个个体的几乎所有细胞中持续表达,通常被称为管家基因(housekeeping gene)。
(2)、适应性表达:指环境的变化容易使其表达水平变动的一类基因表达。
应环境条件变化基因表达水平增高的现象称为诱导(induction),这类基因被称为可诱导的基因(inducible gene);相反,随环境条件变化而基因表达水平降低的现象称为阻遏(repression),相应的基因被称为可阻遏的基因(repressible gene)。
4.基因表达的规律:时间特异性、空间特异性5.操纵子:是基因表达的协调单位,由启动子、操纵基因及其所控制的一组功能上相关的结构基因所组成。
操纵基因受调节基因产物的控制。
6.负转录调控:在没有调节蛋白质存在时基因是表达的,加入这种调节蛋白质后基因表达活性便被关闭,这样的调控为负转录调控。
正转录调控:如果在没有调节蛋白质存在时基因是关闭的,加入这种调节蛋白质后基因活性就被开启,这样的调控为正转录调控。
7.根据操纵子对某些能调节它们的小分子的应答,可分为可诱导调节和可阻遏调节两大类:(1)可诱导调节:指一些基因在特殊的代谢物或化合物的作用下,由原来关闭的状态转变为工作状态,即在某些物质的诱导下使基因活化。
例:大肠杆菌的乳糖操纵子(2)可阻遏调节:基因平时是开启的,处在产生蛋白质或酶的工作过程中,由于一些特殊代谢物或化合物的积累而将其关闭,阻遏了基因的表达。
基因工程名词解释
1.工具酶:基因工程的操作,是在分子水平上的操作,依赖一些酶作为工具对基因进行人工切割,拼接和扩增等操作,所以把这些酶称之为“工具酶”。
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简称限制酶,是一类能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特定核苷酸序列,并由此切割DNA双链结构的核酸内切酶。
3.平头末端:两条链断开的位置在识别序列的对称中心产生平末端4.粘性末端:两条链上断开的位置是交错的对称地分布在识别序列中心位置两侧,产生粘性末端5.同裂酶:来源不同,识别相同序列的限制酶6.同序同切酶:识别序列和切割位置都相同7.同序异切酶:识别序列相同,切割位点不同8.同尾酶:识别序列不同,但是产生相同的粘性末端的限制酶9.II型限制性内切酶由于反应条件的改变,其限制酶的特异性发生松动,识别和切割序列发生改变,这一特性称为星号活性。
10.DNA连接酶:可使一段DNA的3` 羟基末端和5`磷酸末端形成3`,5`- 磷酸二酯键,把两个DNA 片段连在一起,封闭DNA双链上切口的酶。
11. DNA聚合酶:在引物和模板存在下,把脱氧核糖单核苷酸连续的加到双链DNA分子引物链的3’-OH端,催化核苷酸的聚合作用。
12.∆G 值:是指DNA 双链形成所需的自由能,该值反映了双链结构内部碱基对的相对稳定性,△G值越大,则双链越稳定。
13.平台期:PCR反应过程中,随着PCR产物的逐渐积累,被扩增的DNA 片段不再呈指数增加,而进入线性增长期或静止期,即出现“停滞效应”。
14.绝对定量:测定目的基因在样本中的拷贝数(必须使用已知拷贝数的绝对标准品,必须做标准曲线)15.相对定量:测定目的基因在样本中的含量的相对比例,不需要知道其拷贝数16.Ct值:每个反应管内的荧光信号到达设定的域值时所经历的循环数17.分子杂交:有一定同源性的两条核酸单链,在适宜的温度和离子浓度等条件下,通过碱基互补退火形成稳定的双链分子的过程。
18. 探针:核酸探针是指用放射性核素、生物素或其他活性物质标记的,能与特定的核酸序列发生特异性互补的已知DNA或RNA片段。
遗传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复等位基因:如果在同源染色体的相同位点上,存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等位基因,则这些等位基因统称为复等位(Multiple alleles)基因。
2、外显率: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在特定环境中形成预期表型的比例。
也就是在具有相同基因型的个体中,表现出预期表现型的个体所占比例。
3、剂量补偿效应:指具有两份或两份以上的基因量的个体与只有一份基因量的个体的基因表达趋于一致的遗传效应。
4、减数分裂:是性母细胞成熟时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特殊有丝分裂,使体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
5、测交:为了测验个体的基因型,用被测个体与隐性纯合体杂交的方式称为测交(test cross),其后代称为测交后代(Ft)。
回交是指杂种F1与亲本之一再次杂交,包括F1与显性亲本的杂交。
6、表型模拟:环境改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有时与由某一基因改变所引起的表型改变很相似,这种现象叫表型模拟。
7、遗传反映规范:遗传反映规范(norm of reaction)是指特定基因型的个体在相应性状特征得以表现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环境条件最大变化范围。
8、、性别决定:一般是指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一般由性染色体决定。
9、、上位性效应:上位性效应是指两对独立遗传基因A-a和B-b共同决定一对性状时,一对基因(A-a)对另一对基因(B-b)的功能或表型效应所起的掩盖、抑制或消除作用。
10、、逃逸失活:哺乳类动物正常♀体细胞中两条X染色体要随机失活一条,使正常的♀和♂具有相同的有效基因产物。
然而并非整条X染色体上全部基因都失活,已发现失活X染色体的一些基因是活化的,可正常表达,这种现象叫逃逸失活。
11、外祖父法:对于X染色体上的基因来说,只需要知道母亲的基因型为双重杂合体,即可以根据双重杂合体的母亲所生儿子中有关性状的重组情况估计出重组率(因为Y染色体不含此基因,即相当于隐性),而母亲X 染色体上的基因组成,可以由外祖父的表型得知,因此这种基因定位的方法称为外祖父法。
基因相关名词解释
基因相关名词解释名词解释⼀、⽣物学名称解释1. 什么是⾼通量测序技术?⾼通量测序技术(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HTS)是对传统Sanger测序(称为⼀代测序技术)⾰命性的改变, ⼀次对⼏⼗万到⼏百万条核酸分⼦进⾏序列测定, 因此在有些⽂献中称其为下⼀代测序技术(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 )⾜见其划时代的改变, 同时⾼通量测序使得对⼀个物种的转录组和基因组进⾏细致全貌的分析成为可能, 所以⼜被称为深度测序(Deep sequencing)。
2. 什么是Sanger法测序(⼀代测序)?Sanger法测序利⽤⼀种DNA聚合酶来延伸结合在待定序列模板上的引物。
直到掺⼊⼀种链终⽌核苷酸为⽌。
每⼀次序列测定由⼀套四个单独的反应构成,每个反应含有所有四种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NTP),并混⼊限量的⼀种不同的双脱氧核苷三磷酸(ddNTP)。
由于ddNTP缺乏延伸所需要的3-OH基团,使延长的寡聚核苷酸选择性地在G、A、T或C处终⽌。
终⽌点由反应中相应的双脱氧⽽定。
每⼀种dNTPs和ddNTPs的相对浓度可以调整,使反应得到⼀组长⼏百⾄⼏千碱基的链终⽌产物。
它们具有共同的起始点,但终⽌在不同的的核苷酸上,可通过⾼分辨率变性凝胶电泳分离⼤⼩不同的⽚段,凝胶处理后可⽤X-光胶⽚放射⾃显影或⾮同位素标记进⾏检测。
3. 什么是SNP、SNV(单核苷酸位点变异)?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和单核苷酸位点变异(single nucleotide variants, SNV)。
个体间基因组DNA序列同⼀位置单个核苷酸变异(替代、插⼊或缺失)所引起的多态性。
不同物种、个体基因组DNA序列同⼀位置上的单个核苷酸存在差别的现象。
有这种差别的基因座、DNA序列等可作为基因组作图的标志。
⼈基因组上平均约每1000个核苷酸即可能出现1个单核苷酸多态性的变化,其中有些单核苷酸多态性可能与疾病有关,但可能⼤多数与疾病⽆关。
基因领域的名词解释
基因领域的名词解释基因是指生物体内传递遗传信息的分子片段,它决定了个体的遗传特征和功能。
基因领域是指研究基因结构、功能和遗传变异等方面的科学领域。
本文将对基因领域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
1. DNA(脱氧核糖核酸)DNA是构成基因的分子,它以螺旋结构存在于细胞核内,并负责传递遗传信息。
DNA由四种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组成的序列构成,这些碱基的排列顺序决定了基因的特征。
2. 基因组(Genome)基因组是指一个生物体所有基因的总和。
人类基因组由大约30万个基因组成,基因组的研究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好地了解人类的遗传特征和各种疾病的发生机理。
3. 基因突变(Genetic Mutation)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变化。
突变可以分为点突变和插入/缺失突变。
点突变是指基因序列中的单个碱基发生改变,例如从胸腺嘧啶变为胞嘧啶。
插入/缺失突变则是指在基因序列中插入或缺失一个碱基。
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遗传疾病的发生,也可以导致进化过程中新的特征的产生。
4. 基因表达(Gene Expression)基因表达是指基因信息转化为蛋白质的过程。
在基因表达过程中,DNA中的基因转录成RNA,然后RNA翻译成蛋白质。
基因表达不仅决定了个体的生理和形态特征,还参与了许多生物过程,如细胞分裂和免疫反应等。
5. 基因调控(Gene Regulation)基因调控是指通过各种方式控制基因表达的过程。
基因调控可以由DNA序列上的调控元件、转录因子和其他调控分子等参与。
通过基因调控,生物体能够对内外环境的改变做出响应,保持稳定的基因表达状态。
6. 基因编辑(Gene Editing)基因编辑是一种人工干预基因的技术,通过改变基因组中的特定序列实现对基因的修改。
常用的基因编辑工具有CRISPR-Cas9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的广泛应用包括基础研究、生物农业和基因治疗等领域。
7. 基因组学(Genomics)基因组学是研究基因组结构和功能的学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组拼接中常见的名词解释
Read:高通量测序平台产生的序列就称为reads。
Contig:拼接软件基于reads之间的overlap区,拼接获得的序列称为Contig (重叠群)。
Scaffold:基因组de novo测序,通过reads拼接获得Contigs后,往往还需要构建454 Paired-end库或Illumina Mate-pair库,以获得一定大小片段(如3Kb、6Kb、10Kb、20Kb)两端的序列。
基于这些序列,可以确定一些Contig之间的顺序关系,这些先后顺序已知的Contigs组成Scaffold。
Contig N50:Reads拼接后会获得一些不同长度的Contigs。
将所有的Contig 长度相加,能获得一个Contig总长度。
然后将所有的Contigs按照从长到短进行排序,如获得Contig 1,Contig 2,Contig 3...………Contig 25。
将Contig按照这个顺序依次相加,当相加的长度达到Contig总长度的一半时,最后一个加上的Contig长度即为Contig N50。
举例:Contig 1+Contig 2+ Contig 3 +Contig 4=Contig总长度*1/2时,Contig 4的长度即为Contig N50。
Contig N50可以作为基因组拼接的结果好坏的一个判断标准。
Scaffold N50:Scaffold N50与Contig N50的定义类似。
Contigs拼接组装获得一些不同长度的Scaffolds。
将所有的Scaffold长度相加,能获得一个Scaffold 总长度。
然后将所有的Scaffolds按照从长到短进行排序,如获得Scaffold 1,Scaffold 2,Scaffold 3...………Scaffold 25。
将Scaffold按照这个顺序依次相加,当相加的长度达到Scaffold总长度的一半时,最后一个加上的Scaffold长度即为Scaffold N50。
举例:Scaffold 1+Scaffold 2+ Scaffold 3 +Scaffold 4 +Scaffold 5=Scaffold总长度*1/2时,Scaffold 5的长度即为Scaffold N50。
Scaffold N50可以作为基因组拼接的结果好坏的一个判断标准。
测序深度和覆盖度:
测序深度是指测序得到的总碱基数与待测基因组大小的比值。
假设一个基因大小为2M,测序深度为10X,那么获得的总数据量为20M。
覆盖度是指测序获得的序列占整个基因组的比例。
由于基因组中的高GC、重复序列等复杂结构的存在,测序最终拼接组装获得的序列往往无法覆盖有所的区域,这部分没有获得的区域就称为Gap。
例如一个细菌基因组测序,覆盖度是98%,那么还有2%的序列区域是没有通过测序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