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 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农业的概念及其特点〔2〕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3〕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在实例中的运用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图片分析不同区域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差异学会地理区域比拟分析方法。

〔2〕通过分析具体农业生产区位的合理性,掌握地理综合分析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的思想,培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资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分析具体农业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教学方法比拟法、案例分析法、启发式讲述法教具准备1、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将不同地域的农业生产情况制作出来,增强直观效果并进行比照,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到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学习。

2、收集新闻资料及不同地域农业生产活动的案例,用案例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型综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12汶川大地震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我们渴望天佑中华,我们也时刻关注着灾区的灾情。

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目前灾区人民最缺的是什么?〔吃的,穿的〕对!尤其是吃的,中央为解决灾区人民吃饭问题,从国家粮食储藏库调集大批稻米运往灾区,伊利集团也向灾区捐赠了大量牛奶,这里我想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刚刚我们这里提到的稻米产自哪个地方?〔南方地区〕,那牛奶又出自我国哪个地区?〔内蒙古草原〕。

同学们对这些现象是很熟悉的了,那大家想过没有,为什么我国南方地区开展的是水稻种植业,而畜牧业却布置在内蒙古草原呢?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探讨的内容,3.1农业的区位选择【板书】3.1 农业的区位选择【引导】本节课我们将要探讨农业的区位选择,首先就应该知道什么是农业,它具有哪些特点?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教材第41页的序言内容,思考一下什么是农业?【板书】一、农业1、概念【提问】想必大家都已经看完了,那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们大家课本上是如何为我们定义农业的。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农业区位选择的现象,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相关知识。
2.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让学生实地考察所在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学会分析农业区位条件,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土壤、水源、地形、交通、市场等。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和实地考察方法,分析特定区域的农业区位条件,提出合理的农业布局方案。
3.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掌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提高对农业发展问题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4.合作能力:高中学生具备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能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性学习等形式,共同探讨农业区位选择的问题。
5.实践能力:学生渴望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通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方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情感态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对农业发展中的问题产生共鸣,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农业发展的图片,如丰收的稻田、现代化的温室大棚等,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反映了什么吗?农业在我国的地位如何?”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教师总结: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今天我们将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了解如何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效益。
(二)教学设想
1.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2新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地理人教版高中必修2新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萍乡市芦溪中学吴学琪【三维学习目标】1.明确区位及区位选择的含义。

2.掌握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3理解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加深学生对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之间辩证关系的理解。

4.运用“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等基础知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原因和主导因素,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

5.培养运用示意图、地理图片、生活实例分析归纳结论的技能。

【重点难点】1. 农业生产主要的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含义。

2. 明确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3. 结合案例进行综合运用,提升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思路】运用新闻事例引导学生关注我国农业生产,明白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巨大影响,导入课堂;然后以课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农业景观图为例,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和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构建出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并通过教材中的活动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农业区位因素的掌握和对农业区位选择实质的理解。

最后,在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获取知识,得出结论,享受思考的乐趣。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以课文案例引导学生学生理解、分析影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通过比较,理解不同地区发展农业有不同的特色。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搜集的资料和图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设计理念】运用案例让学生在讨论中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让学生从单纯的学知识中解放出来,提升学习能力,更新学习理念。

【教材板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过程】(多媒体课件)展示:2011年4月时节,正是北方蔬菜大量上市的季节,可是丰收的蔬菜却未能给菜农带来半点喜悦心情。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3.假设你是一位农业规划师,请为某贫困山区设计一个农业发展计划。考虑到该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等,提出合适的农业类型和产业发展方向。要求:计划具有可行性和创新性,表述清晰。(字数不少于1000字)
4.围绕“农业区位选择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展开小组讨论。每组撰写一篇讨论报告,总结小组观点,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字数不少于1000字)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2.练习题目包括分析某一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判断农业类型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批改,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4.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农业区位选择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归纳出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利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就某一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展开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实地考察或观看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农业类型及其特点,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和观察力。
5.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拍摄一段介绍家乡农业区位选择优势的短视频,要求画面清晰、内容丰富,时长不超过5分钟。
1.作业提交时,请确保书写规范,内容完整,切勿抄袭。
2.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共同提高。
3.作业截止时间:下周三晚自习前。请按时提交,逾期不予受理。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农业的区位选择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3.1农业的区位选择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因和影响。
2.设计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如“如果你是这个地区的农民,你会选择哪种作物进行种植?”、“如何改进这个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等,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究的欲望。
3.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三)小组合作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我国不同地区的农业特色为案例,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
2.通过展示各地农业生产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不同农业区位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如“为什么这个地区适合种植这种作物?”、“这个地区的农业区位选择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等。
本节课通过以上五个亮点,突出体现了教学案例的实际应用性、问题引导性、合作探究性、案例分析性和反思评价性,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亮点二:问题引导,启发思考
本节课以问题为导向,教师提出具有挑战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因和影响。同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3.亮点三:小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本节课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教师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思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可以相互学习、交流,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尊重客观规律,善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品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节课通过深入剖析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让学生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思维和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4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4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区位的选择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分析中国水稻种植分布区图,了解并归纳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2.通过比较黑龙江的水稻种植面积变化、珠三角农业景观变迁两个案列,理解市场、政策、交通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绘制中国水稻种植分布图,学会综合分析地图,提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比较实际中国水稻分布图和自己绘制的水稻分布图,学会从地图中提取差异的区域,并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原因,进而提高运用地图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农业区位因素分析,树立地理事物是发展变化的和分析事物抓主要矛盾的观念2.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科技兴农意识二、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二第三单元第一节。

本课在学习了人口和城市(前两章)的基础上首次提出区位的概念。

并对影响农业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系统的分析。

是高中地理必修二的核心内容。

既是学习“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必备知识,同时也对学习工业区位和城市区位提供理论支撑和学法指导。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经过两个章节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分析人文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

且已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

学生学习本课时,可能对探究背景——区域地理的内容比较陌生、对等值线图的判读出现误差。

对于综合性强的探究题目,需要小组合作完成。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理论联系实际,合理选择农业区位;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与变化。

五、教学过程●活动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们先来看一幅特别的中国地图中国美食地图,主食类的由南到北有过桥米线、米粉、拉面、包子、饺子等,而我们的主食是大米饭。

看了这个地图,我在思考中国哪些地方适合种水稻呢?如果想解决这个问题,我需要查找哪些资料呢?●活动2[合作探究,展示成果]材料1:水稻习性光照:稻作期(4—9个月)光合辐射总量需要大于25千卡/平方厘米.热量:生长期连续5日的平均气温大于20—22°C.降水:年降水量大于750—800mm.材料2:中国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每小组的资料包括中国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中国七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和一张空白中国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3.1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3)根据课堂练习,整理农业区位选择的相关知识点,制作成思维导图。
2.实践作业:
(1)利用GIS软件,选取一个地区进行农业区位选择的实际操作,并撰写操作报告。
(2)结合所学知识,为家乡的农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并以书面形式呈现。
3.阅读拓展:
(1)推荐阅读与农业区位选择相关的书籍、文章,如《现代农业区位论》等,要求学生撰写阅读心得。
(2)推荐学生观看农业技术类节目,了解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以及如何应用于农业区位选择。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在完成作业时,要注重查阅相关资料,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2.作业提交时,要求书写工整、条理清晰,体现学生的思考过程。
3.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和指导。
4.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我国农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教师介绍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和原则,通过图表、案例等形式,让学生直观感受。
(3)教师讲解GIS技术在农业区位选择中的应用,并演示相关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内容:
(1)分析不同地区农业区位选择的优劣势。
(2)探讨如何合理利用GIS技术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2.教学实施: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运用问题驱动法,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3)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GIS软件、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5.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沟通与协作能力有待提高。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的选择》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区位的选择》教案

第一节农业区位选择教学设计作者:翁美娥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布局与变化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不同农业景观图片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方法、比较方法以及具体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区位因素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农业区位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思想。

2、通过对区位因素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农业区位含义2、分析和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的影响三、教学策略比较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四、教具多媒体、自制powerpoint课件五、教学过程图3.1 图3.2引导学生填写下表,找出两地的不同农业景观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泰国湄南河平原水稻种植(简称泰湄水稻)水田广布泰国湄南河平原降水多,气温高,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人口稠密,劳动力充足,粮食需求量大,现代科技和机械化水平低澳大利亚牧场(简称澳牧)牧场广阔,远处有树林澳大利亚的东南和西南(结合案例2)降水较少,气候温暖,地形开开阔平潭,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地广人稀,交通便利,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高师:是否有同学可以根据以上表格的提示对我们刚刚问题做个总结呢?生:泰国湄南河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两地的农业景观有很大的不同,图3.4 图3.5 图3.6 生:地中海气候。

夏季虽然高温,但是降水少,不适合水稻的生长。

师:很好!我们看另外两种气候,分别是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请大家回忆一下,季风气候水热状况有什么特点?生: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师:这种气候特点正好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适宜条件,通过这一例子,我们知道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之一是气候。

图3.7 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师:(投影图3.7“千烟洲立体农业示意图”)这是江西省千烟洲丘陵地区的农业布局图,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农业布局方式与我们平时见到的农业布局有何不同?图3.3 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我们可以将这些因素分成两大类——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其中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属于自然因素,市场、政策、交通运输、劳动力等属于社会区位因素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一因素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通用5篇)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通用5篇)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通用5篇)《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教材必修二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进展》的第一节内容,课时为1课时。

1、教材地位:区位论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通过对其的探究让同学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来合理利用农业资源。

因此这节不仅阐述了农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同时也揭示区位理论的学习和讨论方法,对同学以后学习工业、交通等区位理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教材的思路和特点:本节的教材编写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对实际问题的分析,本节教材以两种不同的农业景观图引入,提高了同学想了解为什么会这样、进而要求猎取相关学问的爱好。

教材以文字的形式叙述了区位概念的两层含义,便于同学科学地理解概念。

以图片的形式向同学展现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清楚明白。

通过P43的活动1和2,可以培育同学学会详细分析某种一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影响的。

通过活动3则很自然地引入到了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学问的讲解,案例1的设置,了解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因素的变化而带来的农业变迁,使同学把握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一学问点。

农业地域的形成这一学问则主要是通过文字叙述让同学知道什么是农业地域的概念,知道世界上有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通过案例2,让同学学会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其生产特点,培育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力量。

二、同学学习状况分析:我校高一同学经过学校和学校的课改,共性比较突出,他们对感爱好的学问能有较高的热忱和探究的意愿,他们盼望能有个表现自己力量的舞台,他们也具备有肯定的合作力量,但学校地理学问相当薄弱,地理空间分析和思维力量很差。

三、设计思想:以教材为平台,以新理念为指导,依照新课标,活用教材,利用乡土资源,以同学为中心,老师主导,充分利用多媒体帮助工具,运用情境教学法、比较法、启发式讲授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法探究和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重视同学学法的指导,以探究为中心,以培育同学的地理思维力量,创新力量和正确的价值观为目的,增加同学学习地理的爱好。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b.请举例说明农业区位选择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c.结合家乡实际,谈谈你对农业区位选择优化的看法和建议。
3.情感态度:学生对农业问题具有一定的关注度,但可能对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区位选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农业区位选择的问题,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和综合能力。
2.地图分析作业:提供一份含有农业区域及相关信息的地图,要求学生运用地图分析工具,识别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并在地图上标注出来。同时,简要说明各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3.案例分析作业:选取一个具体的农业区位选择案例,让学生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要求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内容包括:案例背景、区位因素分析、成功或失败原因、启示。
3.互动讨论:用时约15分钟,组织学生讨论农业区位选择中的实际问题,教师适时引导,总结学生观点。
4.技能训练与实践操作:用时约25分钟,让学生运用GIS等工具,分析农业区位选择问题,提高操作技能。
5.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用时约20分钟,小组合作探讨家乡或身边的农业区位选择问题,分享成果。
6.课堂小结:用时约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3.引入新课: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农业的区位选择”。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详细讲解以下内容:
1.农业的定义、分类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交通、市场等。
3.各个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影响,通过实例进行解释说明。
4.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高一下学期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高一下学期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5.教学方法多样化,提高课堂效果。综合运用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6.重视课堂评价,及时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提问、练习、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7.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分析农业区位选择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高一下学期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和重要性,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土壤、水源、地形、交通、市场等。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农业区位选择,掌握农业区位因素的空间分析和决策方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解释我国不同地区农业区位选择的合理性和发展趋势。
2.教学方法:采用图片展示、问题引导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教学内容:介绍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引导学生从地理学的角度认识和分析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
(二)讲授新知
1.教学活动设计:以案例分析为主线,讲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如气候、土壤、水源、地形、交通、市场等。
2.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案例分析、互动问答等方法,让学生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理论知识。
2.利用GIS软件,选取一个农业区位选择案例,进行空间分析,绘制相关图表,并撰写分析报告,不少于1000字。
3.针对本节课的课堂练习,学生自主选择3-5道题目进行深入探讨,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形成解题报告,不少于500字。
4.拓展阅读:选择一本关于农业地理学的书籍或文章,阅读并总结其中关于农业区位选择的理论和实践,不少于1000字。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完整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教学设计选用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第一部分内容。

本节系统的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材无论阐释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目的都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习惯。

二、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最主要的物质生产部门之一,它和工业、城市、人口等都是《必修二》的主要内容,《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农业的第一节,是学习农业的基础。

也是本章第二、第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的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对“工业区位”、“交通区位”的学习有示范作用。

三、学生情况分析1.知识背景:学生们能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的知识与技能和人文素养。

2.生活经验:部分学生居住在城市,部分学生虽然来自农村,都对农业生产了解很少,只知皮毛,缺少系统的认识。

3.思维特征:学生们现阶段形式逻辑思维高于辩证逻辑思维,是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期。

四、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和区位选择的影响,对不同的农业部门进行区位选择。

识记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

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难点①重点: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②难点:分析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六、教学策略本节课的教学中,以六个问题为线索,层层深入,力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采用问题探究和小组合作模式组织教学活动。

通过对图表的判读和教材文字内容的阅读,试图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3.1农业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3.1农业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4.部分学生对农业发展及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的关注程度不够,教师需结合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类型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农业区位选择理论与实际农业生产相结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农业区位选择对我国农业发展有何意义?
(2)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
(3)如何运用地理信息技术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分析?
2.讨论指导: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确保讨论的有效性。
3.小组汇报:各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对具体农业区位选择实例的分析,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理论知识。
2.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讨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农业区位选择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4.结合地理信息技术,如遥感、GIS等,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具体农业区位选择问题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如参观当地农业示范园区,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6.教学评价:设计形式多样的评价方式,如课堂提问、小组汇报、实践活动报告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2.农业区位选择的类型:介绍不同类型的农业区位选择,如资源型、市场型、技术型等,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6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地理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6

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包含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农业的区位,另一部分是案例:地中海农业和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本节内容主要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把教材第一节的案例放到后面农业地域再进行讲授。

农业区位这一节是本章第二、三节进一步分析世界典型农业地域类型所必备的基础知识。

教学中,运用多种手段拓宽学生视野,协调教材与社会实际的联系,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讨论思考中进一步加深对农业区位选择的理解。

使学生的学习即以教材为主,又不拘泥于教材,把地理教学的宽度延伸到课堂之外。

当然最重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学较好的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一,完成新课标下的三维目标。

但同时,本课教学中对学生的读图、用图的能力要求较高,而学生对此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课前对学生进行辅导。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教学设计
4.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农业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密切关系,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影响农业区位的素》为基础,紧密结合学科知识和课程内容,注重实用性,旨在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具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4.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针对以下问题展开思考:
a)如何合理利用当地农业资源,提高农业效益?
b)在农业发展中,如何协调环境保护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c)针对家乡或感兴趣地区的农业发展,提出具体的建议。
讨论结束后,每组撰写一份讨论报告,不少于500字。
5.观察实践: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或假期时间,实地考察家乡的农业发展情况,观察农业区位选择在实际情况中的应用,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此外,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可能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农民、农村等问题关注不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关注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意识,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使学生掌握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等,并能运用这些因素分析实际农业区位问题。
2.学生分享观察到的现象,教师总结:农业区位选择是影响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今天我们将学习农业区位选择及其影响因素。
3.提出问题:什么是农业区位选择?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有哪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讲解农业区位选择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农业区位选择的含义。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一、背景分析(一)课标标准及解读1、课标原文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2、课标标准解读在课标要求中,行为动词是“分析”,分析的对象是“农业区位”分析的载体是“某种农业活动”。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受自然因素(地形,气候,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技术,资金,地价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所以,根据课标原文中“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一点,首先要求学生认识农业区位的概念,其次是知道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最后本课标要求学生会对不同农业地域类型进行区位因素的分析。

(二)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在初中《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一节中,已经学过农业的简单分类、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以及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他们已经在不同程度上接触到了一些世界和中国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知识,大致知道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所以初中的学习为高中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这一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过气候、土壤以及水资源等知识点,又在上学期刚学习过自然地理,也相当于对初中学过的气候、土壤和水资源重新复习了一遍,这样学生在学习到自然条件影响区位选择的时候会比较容易理解,学起来不会太吃力,可能会增加他们学习的激情和积极性。

通过初中地理和高一地理的学习以后,大部分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表达能力,但是对人文地理的知识还不是很熟悉,对于复杂的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身边的事例进行案例教学,对待不同地区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案例,老师要善于利用身边耳熟能详的经济作物或粮食作物作为相应的案例来进行这一节课的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解决生活中区位选择的一些实际问题,激起学生们对人文地理学习的兴趣。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教案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学会运用区位因素分析某一具体事物,提高学生分析和归纳能力;运用具体情景材料,学会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区位因素。

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

【引入】第二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中提到过农业用地,与第三章农业地域是不同的概念。

农业用地是一种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农业地域尺度、范畴更大,指在一定地域和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什么是农业?人们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就是农业生产活动。

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

我们来看一些农产品:牛肉、玉米、奶酪、大米。

一流的巴西烤肉原料来自阿根廷,美国大农场中出产的玉米价格低廉,进口美国玉米含税价格低于国内玉米价格,似乎看起来购买币种植划算,本源自西亚的奶酪,现在成为法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法国现在可以生产超过200种奶酪。

图片中的大米颗粒形态狭长,是著名的泰国香米,香糯可口。

以上农产品都有各自的生产地区,在这些生产地区或品质好或产量高,说明该种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适应,这就是农业生产选定了一定的地理位置与各要素相互联系,即农业区位,再简化“在哪里”、“为什么在这里”。

我们来看一些农产品,牛肉、玉米、奶酪、大米,一流的巴西烤肉原料来自于阿根廷,美国大农场中出产的玉米价格低廉,进口玉米含税价低于国内玉米价,购买比种植划算,本源自西亚的奶酪,现在成为法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法国现在可以生产超过两百种奶酪,图片中的大米颗粒形态狭长,是著名的泰国香米,香糯可口。

以上农产品都有各自的生产地区,在这些生产地区或品质好或产量高,说明该种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适应,这就是农业生产选定了一定的地理位置,即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再简化→“在哪里?”+“为什么在这里?”【分组探究】1.分析水稻生产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季风气候区,而不包括地中海气候区?材料见课本p43活动水稻好暖喜湿,三地夏季皆高温,年降水量也高于750mm,但罗马雨热不同期,而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热量、水分组合适宜水稻生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诏安县官陂中学沈杰华 2017年3月23日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读图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案例分析及读图的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2.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地区发展的影响,学会分析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和发展方向的选择。

3.通过具体案例学习理解农业地域的含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农业区位知识的学习,理解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的思想。

2.培养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因素和分析方法。

(二)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四、课时安排建议用时1课时。

五、教学策略
本节课的教学中,力图充分挖掘教材资源,采用问题探究和小组合作模式组织教学活动。

通过对图表的判读和教材文字内容的阅读,试图提高学生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以小组合作为载体,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在知识层面上,本节课让学生充分参与,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使其自主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提问学生,让学生讨论诏安具有的特色农产品有哪些?以材料展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的诏安青梅的区位因素导入新课。

(二)主要教学环节
1.农业区位
教师对学生分组,安排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41页内容,指出42页图3.1和图3.2中农业活动的劳动场所、劳动对象。

(2)说出造成图3.1和图3.2农业活动差异的地理原理。

教师巡视各组讨论的情况,请各组学生代表发言,然后进行总结性说明。

根据教材41
页对农业生产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农业生产活动的劳动对象是动物和植物。

而动植物生存所依赖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地带性规律,各地的农业生产活动必然存在差异。

农业在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这两个区位的不同选择,是考虑到地理环境差异之后的结果。

2.农业区位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区位的含义,然后带领学生对两幅图片进一步分析:
(1)找出图中你能看到的所有信息,并推测某些现象背后的地理信息。

(2)结合图3.3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说明它们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各组学生探讨之后,教师采用抢答的形式总结学生观察到的信息。

然后,教师再予以总结,同时把提取信息的结果展示在幻灯片上。

师生一起对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进行细化:
(1)气候:热量、光照、昼夜温差、降水等气候要素以及水热组合对农业区位影响极大。

(2)地形: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区耕作不便,且发展种植业不利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林业等。

(3)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不同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农作物,如酸性红壤适宜种植茶树。

(4)水源:干旱地区特别重要,有河流经过利于灌溉农业的发展。

(5)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6)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对农业影响很大。

(7)机械:机械化水平高可以提高劳动效率,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8)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

并且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扩大农作物的销售范围,从而有利于专业化区域的形成。

(9)政策:各国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如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利于粮食作物的种植。

以上教学内容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教材43页的活动。

此部分活动内容多,每个小组完成一个活动中的一个问题即可。

学生分析期间,教师巡视积极参与各组的讨论。

然后,教师利用提问软件在屏幕上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在进行总结时,针对千烟洲的立体农业,教师可以着重做出以下说明:由于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域分异,农作物分布随海拔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由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的案例可以看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

相比之下,社会经济因素变化很快,那么它们是如何发展变化的呢?
学生活动:
(1)找出案例1中描述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句子,并在教材上标示出来。

(2)指出该地农业区位因素发生的变化,说明它们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各组完成后,教师随机抽取学生到屏幕前标示出描述环地中海农业区位因素的句子。

教师对此案例进行简单总结:随着欧洲城市化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时鲜业”的市场条件。

交通运输的改善和保鲜技术的发展,为地中海地区“时鲜业”实现区域专业化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条件。

对于农业生产中不利的自然条件,各国通过技术投入大大克服,从而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

对于各国之间的竞争,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进行避免。

如利用气候条件的季节差异,西班牙和法国分别占领不同季节的市场。

4.农业地域的形成
通过案例1我们可以看出,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是不一样的。

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就会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农业生产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

学生活动:
阅读案例2,完成教材表格“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优势”和屏幕上的表格“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生产特点”。

教师对以上问题的参考答案进行展示,同时根据巡视时发现的问题进行讲解。

参考答案如下:
通过以上活动,我们可以看出:气候、地形、土壤等为小麦──牧羊带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同时在澳大利亚早期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习惯影响下,该地形成了以牧羊业为主的农业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牧羊业逐渐转变为小麦──牧羊为主的混合农业。

所以说澳大利亚混合农业是当地居民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适应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逐渐发展的结果。

教师在进行此部分的教学时,可以借助图片加深学生对小麦──牧羊带农业生产的理解,如下图中就展示了农民剪羊毛的情形。

5.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比较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每个地区农业的发展都必须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农业土
地,从而使农业生产得到良好的发展。

农业地域是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科技等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

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从农业区位选择的角度来看,农业地域是农民充分考虑当地发展农业的各种条件的结果。

(三)板书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因素
(1)农业的概念
(2)农业区位
(3)农业区位因素
2.农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1)自然因素的利用和改造
(2)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
3.农业地域的形成
(1)概念
(2)混合农业──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