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归纳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归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溶液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与掌握相关内容。
一、溶液的概念与组成溶液是一种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均匀混合物。
其中,溶剂是数量占优势的组分,能够溶解其他物质;溶质是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
二、溶解度与饱和溶液1. 溶解度:指单位量的溶剂在一定温度下能够溶解的最大溶质量,一般用质量比来表示。
2. 饱和溶液: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解度达到最大值的溶液。
此时,溶质以微小团簇的形式存在于溶液中。
三、溶解过程及影响因素1. 溶解过程: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溶剂中被分散,并与溶剂分子或离子发生相互作用,形成溶解物质。
2. 影响溶解速度的因素包括温度、溶剂与溶质的相互作用、溶质的粒子大小以及搅拌等。
四、稀溶液与浓溶液1. 稀溶液:指溶质的质量分数较低的溶液。
2. 浓溶液:指溶质的质量分数较高的溶液。
五、电解质与非电解质1. 电解质:在溶液中能够产生离子的物质。
电解质可以分为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分别指在溶液中完全离解和部分离解为离子。
2. 非电解质:在溶液中不能产生离子的物质。
六、各种溶液的特性与应用1. 酸性溶液:呈酸性的溶液,其pH值小于7。
酸性溶液广泛应用于化工、冶金等领域。
2. 碱性溶液:呈碱性的溶液,其pH值大于7。
碱性溶液广泛应用于清洁剂、制药等领域。
3. 中性溶液:呈中性的溶液,其pH值约等于7。
4. 阻滞肌肉酸化溶液:通过调整运动后肌肉内酸性物质的平衡,以减轻肌肉疲劳感。
5. 漂白剂:能够去除或降低物体表面的颜色,常见的漂白剂有含氯漂白剂、氧漂白剂等。
6. 常见溶剂: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另外,酒精、石油醚等也是常用的溶剂。
七、溶液的分离与提纯1. 简单蒸馏:常用于纯净水的制取,利用液体沸点差异进行分离。
2. 结晶分离法:利用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差异,通过结晶过程将溶质分离出来。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溶液

一.溶液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意:物质的分散过程发生的是物理变化)2.溶液的特征:(用来判断是否是溶液的依据,三个特征需同时具备才是溶液)①均一性:溶液中任何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都相同(即浓度和密度相同);②稳定性:当外界条件(温度、压强、溶剂的量)不变时,溶质不会自动从溶剂中分离出来;③混合物:溶液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
3.溶液的组成①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叫溶质(可以是气、液、固三种状态);⑴宏观组成②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溶剂(通常为液态,如水、乙醇等)。
⑵微观组成:溶液中含有溶质或溶剂的离子和分子(如盐酸中含有H2O分子、H+离子、Cl+离子)。
4.对溶液认识的易错点:⑴溶液都是均一的、稳定的,但均一的、稳定的不一定都是溶液(比如水);⑵溶液都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CuSO4溶液是蓝色的、KMnO4溶液是紫红色的);⑶溶液中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但溶剂只有一种;⑷没有被溶解的物质不算溶质,即不属于溶液的成分;⑸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即m液=m质+m剂),但V液≠V质+V剂,m液=ρ液·v液5.物质的溶解性实验⑴高锰酸钾能溶于水(溶液呈紫红色),但不溶于汽油;⑵碘不溶于水(溶液呈棕红色),但能溶于汽油。
结论1: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结论2: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也不同;结论3: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与溶剂的性质也有关。
6.溶质和溶剂的判断方法:⑴当两种液体互溶时,量少的做溶质,量多的做溶剂;⑵当溶液中有水时,水做溶剂,其他物质做溶质;(如75%医用酒精、98%的浓硫酸中溶剂均是水)⑶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指的是水溶液,即溶剂是水。
7.溶液的读⑴简称:溶液的名称后加溶液,如氯化钠(NaCl)溶液、硫酸铜溶液;⑵全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氯化钠(NaCl)的水溶液。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溶液

中考化学知识点总结溶液1.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单位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通常用摩尔/升或克/升来表示。
溶解度受温度、压力和溶质性质的影响。
随着温度的升高,大多数固体溶质的溶解度增大,部分气体溶质的溶解度减小。
随着压力的升高,气体溶质的溶解度增大。
不同溶质在相同温度下的溶解度不同,一般来讲,温度升高时,大多数固体溶质的溶解度增大,气体的溶解度减小。
在化学实验中,我们可以根据溶解度实验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图,从而了解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2. 溶解过程溶解是溶质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范德华力使溶质分子脱离固态晶格加入液态中形成溶液。
在溶解过程中,溶质分子之间的作用力要克服固体晶格结构的作用力,而与溶剂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相互作用。
在一定温度下,如果溶质溶解的过程中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于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溶质会溶解在溶剂中形成溶液。
而如果溶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于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则溶质不会溶解在溶剂中。
3. 溶解热溶解热是指单位质量的溶质在过饱和溶液中溶解时所需要的热量。
溶解热的大小与溶质与溶剂之间相互作用力密切相关,通常来说,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强,其溶解热也就越大。
而反之,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越弱,其溶解热也就越小。
溶解热的大小也是影响溶解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4. 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在溶液中,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可以发生化学反应。
通常来说,在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发生在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化学反应,另一种是发生在溶质与溶剂分子之间的化学反应。
比如,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都可以在溶液中发生。
5. 溶液的浓度溶液的浓度是指单位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数的多少。
常见的浓度单位有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浓度等。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浓度单位进行计算和实验。
综上所述,溶液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涉及到溶解度、溶解过程、溶解热、溶液中的化学反应等多个方面的知识。
初三化学溶液的知识点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2、溶液的基本特征:均一、稳定的混合物3、溶液不一定无色,如CuSO4溶液为蓝色FeSO4溶液为浅绿色FeCl3溶液为黄色4、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最常用的溶剂5、溶液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 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 溶剂的体积溶液的名称:溶质的溶剂溶液(如:碘酒——碘的酒精溶液)6、饱和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在这种条件下的饱和溶液。
判断方法:看有无不溶物或继续加入该溶质,看能否溶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注:①Ca(OH)2和气体等除外,它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②最可靠的方法是:加溶质、蒸发溶剂7、浓、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关系①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饱和的石灰水溶液就是稀溶液②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如在80摄氏度时,100g水中溶解了120g硝酸钾,未达到饱和,但是溶液是浓溶液。
③在一定温度时,同一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要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8、溶解时放热、吸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如NaCl9、固体的溶解(1)溶解度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四要素: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达到饱和④质量:单位:克(2)溶解度的含义:20℃时NaCl的溶液度为36g含义:在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NaCl或在20℃时,NaCl在100克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为36克(3)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①溶质、溶剂的性质(种类)②温度a.大多数固体物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如KNO3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如NaClc.极少数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化学溶液知识点口诀总结

化学溶液知识点口诀总结
一、溶液的定义与分类
溶液是溶质和溶剂的混合物,根据溶解度可分悬浮液、溶胶、凝胶。
二、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温度升高、溶解度升;压强对溶解度影响不大。
压力升高、气体溶解度增;流速加快、溶解度增。
三、浓度的表示和计算
质量分数、溶质质量除总质量;
体积分数、溶质体积除总体积;
摩尔浓度,溶质摩尔数除溶液总体积。
四、溶液的稀释
C1V1=C2V2,浓度和体积间。
五、溶解热与溶解性
溶解热大负值,有利反应。
六、单位转换与实际问题
化学计算要学会,多少克、多少摩尔,量化学常用公式。
七、各种溶液的性质
酸碱、盐和氧化物性质,记好啦。
八、溶解过程的动力学
质量速度与浓度成正比;
反应速度与溶解有关,记得啦。
九、溶解的化学动力学
温度高、溶解快,记好啦。
十、溶液的腐蚀性
强酸强碱腐蚀力,不容忽视。
十一、溶液的电离和电导
强电解、完全离子,电导强。
弱电解、部分离子,电导弱。
十二、溶液的pH和酸碱性
pH=—lg[H3O+],碱性在7以下。
酸碱硬度和酸碱评定,判断能力要提升。
十三、溶液的稳定性
沉淀生成和溶解、重要理解。
十四、溶液的共晶点和冰点
溶解物降点,冰点降程理解清。
十五、溶液在生产中的应用
普遍用于洗涤剂制作;
生产中酸碱反应用;
电镀和冶金;
溶剂饮料加工;
药品制造和医疗。
溶液在生产中,方便使工作顺利。
以上为化学溶液知识点的口诀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溶液: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于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接下来为你整理了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九年级化学溶液知识点一.溶液1.溶液的定义: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特征(1)均一性:是制溶液各部分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⑵稳定性:是指外界条件不变(温度、压强等),溶剂的量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不会分层也不会析出固体或气体。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1,概念:⑴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溶解某种绒织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⑵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意义在于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且可以相互转化:饱和溶液降低温度或蒸发溶剂或增加溶质不饱和溶液三.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以及溶解度曲线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溶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解里的溶解度。
2.影响固体溶解度大小的因素⑴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2)温度3.溶解度曲线⑴溶解度曲线的意义: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溶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此时,溶液必定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物质在该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在该温度下,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④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点,表示该温度下的溶液是该物质的过饱和溶液,也就是说,在溶液中存在未溶解的溶质。
⑵溶解度曲线变化的规律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一般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比较平缓,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的坡度下降如熟石灰。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溶液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总结溶液在九年级的化学学习中,溶液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和知识点。
溶液是由溶质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混合物,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质状态之一。
下面将对九年级化学知识点中关于溶液的内容进行总结。
一、溶质与溶剂溶质是指在溶液中能够溶解的物质,而溶剂是指用于溶解溶质的物质。
在溶液中,溶质以离子或分子的形式被溶解在溶剂中。
一般情况下,溶质的量较少,而溶剂的量较多。
二、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溶剂中最多可以溶解的溶质的量。
它是衡量溶液中溶质溶解能力的重要指标。
溶解度的大小受到温度、压力及物质本身性质的影响。
三、饱和溶液与过饱和溶液当在一定温度下,溶质的溶解度达到最大值时,所得到的溶液称为饱和溶液。
如果在饱和溶液中继续加入溶质,会导致溶液过饱和,此时溶质不能再溶解。
过饱和溶液是一种不稳定的状态,稍加扰动就会产生结晶现象。
四、浓溶液与稀溶液根据溶液中溶质的浓度,可以将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
浓溶液指溶质的含量较多,而稀溶液指溶质的含量较少。
浓度可以利用溶质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或摩尔浓度等来表示。
五、溶液的净化和分离溶液既可以通过物理方法净化,也可以通过化学方法净化。
常见的溶液净化方法有过滤、蒸发和结晶等。
过滤可以用来分离固体颗粒,蒸发可以用来分离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结晶则是通过使溶质重新结晶出来分离纯净溶质。
六、溶解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影响溶解过程的因素有三个主要方面:温度、溶质的粒径和溶液中溶质的浓度。
温度的升高可以增加溶质的溶解度,溶质的粒径越小,则溶解过程越容易进行,溶液中溶质的浓度越高,溶解度越大。
七、酸碱中的溶液在酸碱反应中,酸和碱的溶液起着重要的作用。
酸溶液呈酸性,碱溶液呈碱性,而中性溶液则是指酸碱的浓度相等,即酸性和碱性相互平衡。
八、溶液的应用溶液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饮料、药品、化妆品等都是溶液的形式存在。
此外,工业生产中的催化剂、合成反应中的溶剂等也需要通过溶液来实现。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

初三化学溶液知识点归纳一、溶液的定义溶液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混合而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在溶液中,一种物质称为溶剂,另一种或多种物质称为溶质。
二、溶液的组成1. 溶剂: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通常是溶液中量较多的物质。
2.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三、溶液的分类1. 按溶质的状态分:- 气体溶液:溶质为气体的溶液。
- 液体溶液:溶质和溶剂均为液体的溶液。
- 固体溶液:溶质为固体的溶液。
2. 按溶液的浓度分:- 稀溶液:溶质含量较低的溶液。
- 浓溶液:溶质含量较高的溶液。
四、溶液的性质1. 均一性:溶液各部分的性质完全相同。
2. 稳定性:在一定条件下,溶液不易发生分解或沉淀。
3. 透明性:大多数溶液是透明的。
五、溶液的浓度表示1. 质量分数:溶质质量与溶液总质量之比。
2. 体积分数:溶质体积与溶液总体积之比。
3. 摩尔浓度:溶质的摩尔数与溶液体积之比。
六、溶液的制备1. 计算所需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或体积。
2. 将溶质逐渐加入溶剂中,同时搅拌以加速溶解。
3. 将溶液储存于适当的容器中。
七、溶液的应用1. 化学实验中作为反应介质。
2. 医疗领域中的各种注射液。
3. 食品工业中的调味剂和防腐剂。
4. 农业中的肥料溶液。
八、溶液的分离与提纯1. 过滤法:利用过滤纸或滤网将不溶性固体与溶液分离。
2. 结晶法:通过蒸发溶剂或降低温度使溶质结晶分离。
3. 蒸馏法:利用不同物质的沸点差异,通过加热使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分离。
九、溶液的酸碱性1. pH值:表示溶液酸碱性的量度,pH=-log[H+]。
2. 酸性溶液:pH值小于7的溶液。
3. 碱性溶液:pH值大于7的溶液。
4. 中性溶液:pH值等于7的溶液。
十、溶液的电离平衡1. 弱电解质:在溶液中部分电离的物质。
2. 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的物质。
3. 电离平衡常数:描述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常数。
十一、溶液的渗透压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粒子对溶剂通过半透膜的吸引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考点1】溶液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一、溶液的概念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的组成:溶液是混合物,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质体积+溶剂体积
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一种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一种或多种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水是最常见的溶剂。
汽油、酒精也可以作为溶剂。
二、溶液的基本特征
①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
如溶液中部分的浓度、密度和颜色完全一样。
②稳定性:外界条件不变是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③是混合物。
【规律】溶液的判别
(1)澄清透明不代表是无色的。
(2)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举例】硬水、空气、纯净水属于溶液;泥水,油水,蒸馏水不是溶液。
【技巧】溶质、溶剂的判定
通常不指明溶剂的溶液,一般是水溶液。
当固体、气体溶于液体时,固体、气体做溶剂,液体做溶剂。
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量多的叫做溶剂,量少的叫做溶质。
当物质溶解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要正确判断溶质。
溶质和溶剂是溶液所特有的概念,悬浊液和乳浊液不存在溶质和溶剂。
溶质质量是指溶液中已溶解溶质的质量。
【拓展】
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因素:
1、相似相容,溶质和溶剂的性质相似,溶解能力越强。
如:氯化钠易溶于水,难溶于油,碘易溶于汽油,难溶于水。
2、大部分物质温度越高,溶解能力越强。
对于气体,压强越大溶解能力越强。
【考点2】溶液和浊液
1、浊液:包括乳浊液和悬浊液。
2、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悬浊液:固体颗粒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悬浊液。
1.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不均一的、不稳定的混合物叫乳浊液。
2.乳化现象:使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集成大的油珠,这些细小的液滴能随着水流走,这个现象叫乳化现象。
3.乳化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
①洗涤:用乳化剂(洗涤剂)可以将衣服、餐具上的油污洗掉。
②生活中常用的乳化剂:肥皂、洗洁精
【技巧】乳化作用如何判别?
乳化作用是将大颗粒的物质变为小颗粒的物质,与溶解有本质的区别、
【考点4】溶解过程的热现象
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
1.溶质的分子向水中扩散:放热。
2.溶质分子(或离子)与水分子作用,生成水合分子(或离子):吸热。
【规律】吸收的热量小于放出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降低;放出的热量大于吸收的热量时就表现为温度升高。
【举例】常见的吸放热溶液:
氯化钠溶于水时温度不变
硝酸铵溶解时吸收热量氢氧化钠,氧化钙,浓硫酸溶解时放出热量
【考点5】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概念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拓展】
必须指明“一定温度和”和“一定量的溶剂”
明确“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或者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条件下某一物质的饱和溶液,但对于其他物质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2.相互转化
【规律】
此条件适用于大多数固体
熟石灰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3.溶液是否饱和的判定
判断一种溶液是否饱和的依据是看在一定温度下加入某物是否能溶解。
4.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溶液的“浓”“稀”之间的关系
【解答】溶液是否饱和与溶液的“浓”“稀”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不能根据溶液的“浓”“稀”来判断溶液是否饱和。
只有当溶质、溶剂、温度相同时,饱和溶液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
【考点6】溶液的溶解度
(一)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 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理解要点】
①条件:在一定温度下。
不指明温度,溶解度没有意义。
②标准:在100g溶剂。
比较物质溶解度的大小,必须要等量溶剂。
③状态:达到饱和时。
④单位:以克为单位。
【例题】对照溶解度概念分析“36 g食盐溶解在100 g水中,所以食盐的溶解度为36 g”
这句话应怎样改正。
1.影响因素:影响溶解性大小的因素主要是溶质、溶剂的本性,其次是温度(固体溶质)
或温度和压强(气体溶质)等。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变化较大
的如硝酸钾、变化不大的如氯化钠,但氢氧化钙等少数物质比较特殊,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
反而减小。
【拓展】溶解度不同于溶解性
1、溶解性只是一般地说明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能力的大小,是物质的一种物理性质。
2、溶解度是衡量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里溶解性大小的尺度,是溶解性的定量表示方法,在
一定温度,压强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制成饱和溶液时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
【考点7】溶解度曲线:
(1)表示: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2)意义:
①表示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②可以比较同一温度时,不同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
① 表示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的大小等。
② 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时不饱和溶液。
③ 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过饱和溶液。
(3)溶解度曲线变化规律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陡,如硝酸钾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平,如氯化钠
③极少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氢氧化钙
(二)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在压强为101 kPa 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气
体体积。
(2)五要素:101 kPa 、一定温度、1体积水、饱和状态、气体体积。
(3)影响因素:温度、压强。
升高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降低温度,气体溶解度增大。
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减小压强,气体溶解度减小。
【考点8】结晶
1.概念:热的溶液冷却后,已溶解在溶液中的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个过程叫
结晶
2.方法:
①蒸发溶剂结晶,适用于固体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物质,如海水中提取食盐
②冷却热饱和溶液结晶,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的固体物质,如硝酸钾饱和溶液
中得到硝酸钾晶体
【考点9】溶质的质量分数
1.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2.定义式: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 【规律】
(1) 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温度无关。
(2) 溶质质量分数单位为1。
(3) 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含义是指每100份质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质量为10份。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
(4) 发生反应时溶质为新生成的物质。
(5) 只有溶解的部分才是溶质。
3.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已知溶液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求溶质和溶剂的质量。
【公式】 1.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3.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100%
(3)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规律】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 1.增加溶质的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2.增加溶剂质量,可使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
【拓展】质量分数变化规律
(1)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升高;
(2)如增加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降低
(3)溶液稀释和曾浓问题的计算
关键:稀释前溶质的质量=稀释后溶质的质量
(4) 溶质的质量分数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考点10】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玻璃棒。
步骤:1.计算,2.称量、量取,3.溶解。
【说明】
1.天平使用时注意用称量纸、左物右码的原则。
2.量筒量取液体时注意观察的方法,不可俯视或仰视。
3.溶解时用玻璃棒搅拌能加快溶解,但搅拌时不可将溶液溅出。
4.玻璃棒的作用:搅拌,加速溶解;转移固体
6
---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