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闻的思维方式问题

合集下载

新闻的立意手法

新闻的立意手法

新闻的立意手法新闻是一种迅速传播的媒介,被用来告知大众有关兴趣和关注的重大事件和发生的现象。

新闻报道在所有媒体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电视市场和网络市场。

新闻不仅仅是一种传播,也是一种分析和发展,新闻报道的题材和报道方式都受到不同的内容和要素的影响。

新闻报道中的立意手法是一种根据一件新闻事件的真实情况,按照新闻的性质分析和推断出新闻的内容、材料和传播方式的一种思维方式。

它是新闻工作者和报道者最重要的任务,也是影响新闻报道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通过加强新闻的立意手法,可以使新闻报道具有更为丰富的内容,更具信息量,而且更有说服力。

一、有效运用新闻的立意手法1、注重新闻事件本身:新闻主体是新闻事件,所以新闻报道应该以新闻事件本身为立足点,发掘其中的真实情况,从而更好地找到有效的新闻报道方法。

2、多取材于人物:在报道新闻事件时,应考虑不同的人物背景、身份和情况,运用新闻的立意手法,有比较多的角度、有更高的报道水平。

3、以观众为导向:媒体应该根据新闻的不同领域和对象,注重观众的知识水平、情感和兴趣,制定出科学、有效和合理的新闻报道方案和内容,以满足观众的不同需求。

4、因地制宜:新闻报道时,要根据不同的时空背景,从当地的角度出发,注重当地的文化价值观、宗教信仰和特有的社会结构,以此来增强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实效性和可信度。

二、新闻的立意手法的重要性新闻的立意手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新闻取得成功的关键。

新闻立意不仅仅是新闻报道的步骤,更是新闻报道的核心。

新闻立意可以有效地提高新闻报道的信息传播效率,提高报道的准确度和说服力,吸引更多的读者,达到更好的社会传播效果。

另外,新闻立意也是新闻写作工作者面对不同形式、不同内容的新闻时,如何把握素材、讲述主题、分类材料、形成内容和结构的重要依据,因此,新闻工作者在处理不同的新闻事件时,应该结合实际情况,以科学的态度和具体的行动加强立意的精神,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的独特作用。

【思维模式训练】思维定式的弊端及其防止对策

【思维模式训练】思维定式的弊端及其防止对策

【思维模式训练】思维定式的弊端及其防止对策思维定式是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影响后继活动趋势的准备态势。

新闻记者在采访活动中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能为思考者省去许多试探步骤,缩短思考时间,提高思考效率。

其弊端是,思维定式往往具有强大的惯性和惰性,易于把人的思维引入僵化固定、重复模拟、狭隘片面,不求变化的歧途。

本文仅就思维定式所出现的弊端和应采取的对策进行分析。

一、思维定式的弊端新闻记者思维定式的弊端有三:1.刻意表象,抓不住本质。

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有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记者一旦发现后,会出现两种思维定式:一是及时分析新情况,研究新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写出深层次的东西;二是左顾右盼,怀疑等待观望,不能抢人之先报道,以致延误了新闻的时机,待别人写出有影响的报道后自己大为失悔。

笔者有一次亲身经历:消费者在电信、电力、有线电视等门市交费,营业员态度蛮横,自己也曾亲眼见过,却没有用新闻的眼光来思考这件事。

与我有同样经历的记者将此过程写成了新闻《交费记》在《恩施日报》刊发,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2.笔尖向上,唯位唯权是尊。

这类思维定式多体现在会议报道中,有的记者的思维往往不从实际出发,只注重领导人的言谈,把自己从事的新闻报道简单地理解为给领导讲话找例证、作注解。

如此写出来的报道枯燥乏味,百姓不爱看。

要杜绝这种弊端,就要求记者求新求实,找准切入点,写出从领导之口讲出百姓的大实话。

2002年4月,记者曾参加过某县召开的乡镇负责人会议,写了一篇《今年农民负担如何减、县委政府强调禁止乱集资、乱收费》的报道,很受农民欢迎。

因为税费改革年初中央有文件要执行,后来又通知暂缓执行,如果把县委这次会议书记县长怎么要求写下来,势必会扫农民的兴。

3.孤立静止,片面绝对,非好即坏。

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其发展变化总有规律可循。

记者思维定式撇开了事物的两面性而采写回来的新闻,必然会走入形而上学的范畴,报道失真。

4.走马观花,想当然,主观臆断。

新闻采访和报道的4种创新思维

新闻采访和报道的4种创新思维

新闻采访和报道的4种创新思维创新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

在英文中,这个创新Innovation,它这个词起源于拉丁语。

它原意有三层含义,一个,更新。

第二,创造新的东西。

第三,改变。

下面店铺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新闻采访和报道的4种创新思维,欢迎大家参考和学习。

新闻采访和报道的创新思维(一)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指思维的主体充分发挥想象力和联想力,不拘常规,围绕某一问题多向思考,通过知识观念和不同事实的组合,探求尽可能多样的想法和结论。

发散思维是一种开放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它既无一定的方向,也无一定的范围,是对不同现象和观念比较、“嫁接”后产生新思路的重要手段。

发散思维的基础是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不断求索的联想品质,经得多,才能见识广。

有厚实的储备,丰富的学力,思维的“触角”才能多向发散,而不断求索的联想品质无疑拓展和掘深了思维的空间及深度。

2006年3月14日,在十届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农民日报记者问:“在今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以及社会各界关注度最高的一个话题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中央也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从今年起全部取消农业税,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达到3397亿元。

请问,现在为何还要专门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与中央过去一贯的农村政策是什么关系?”这问题就很到位。

首先,记者关注了代表们议论的热点问题,熟悉中央对“三农”问题采取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其次,在阐述了有关农村热点问题的基础上,记者将问题引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层次,并将此与中央过去的一贯政策联系起来发问。

此一问,引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点思考,政策性、指导性强,令人振奋。

记者如果没有“三农”政策的知识垫底,思维就难以发散而上升,就难以提出有如此深度的问题。

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三个主要特征。

其中,变通是关键。

变通,记者才能思维敏捷,为新闻采写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变通,记者才能临事不乱,巧借情境,化难为易,变难题为成功的契机;变通,记者才能因时因地因势不同而灵活处理问题,充分发挥新闻采写的主体意识和独创意识。

新闻记者的思维方法

新闻记者的思维方法

一、选择题1.在设置密码时,以下哪一项是最佳实践?A.使用容易记住的单词或短语B.使用生日或电话号码作为密码C.定期更改密码,并确保其复杂性(正确答案)D.将密码保存在未加密的文档中2.当你在公共场所使用无线网络时,以下哪一项行为是安全的?A.直接连接到未加密的公共Wi-Fi网络B.使用个人热点进行连接(正确答案)C.通过公共Wi-Fi网络访问敏感信息D.无需验证即可连接到任何可用的网络3.以下哪一项是防止数据泄露的有效措施?A.将敏感数据保存在个人电脑上B.定期备份数据,但无需加密C.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并限制访问权限(正确答案)D.通过电子邮件将敏感数据发送给未经授权的人员4.在处理个人信息时,以下哪一项是合规的做法?A.无需同意即可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B.将个人信息出售给第三方营销公司C.仅在获得明确同意后收集和使用个人信息(正确答案)D.无需采取任何措施保护个人信息的安全5.以下哪一项是识别网络钓鱼攻击的有效方法?A.点击来自未知来源的链接或附件B.忽略警告信息,继续访问可疑网站C.仔细检查电子邮件的地址和正文内容,寻找异常迹象(正确答案)D.无需验证即可提供个人信息或登录凭据6.在使用云服务时,以下哪一项是确保数据安全的最佳实践?A.选择未经认证的云服务提供商B.将所有数据上传到云服务,而不进行任何备份C.定期审查云服务提供商的安全政策和合规性(正确答案)D.无需加密即可在云服务中存储敏感数据7.以下哪一项是防止恶意软件感染的有效措施?A.打开来自未知来源的电子邮件附件B.下载并安装未经验证的软件C.定期更新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并安装防病毒软件(正确答案)D.无需审查即可从互联网上下载任何文件8.在处理机密信息时,以下哪一项是符合信息安全最佳实践的做法?A.将机密信息保存在未受保护的共享文件夹中B.通过不安全的渠道发送机密信息C.对机密信息进行分类,并实施适当的访问控制和保护措施(正确答案)D.无需培训即可让所有员工访问机密信息。

新闻角度选择的方法

新闻角度选择的方法
年过花甲的李陈氏,尽管没上过学,没学过地理,但她认识地图上的北京、新乡、西安、上海。儿行千里母担忧,她的四个儿子在那些地方打工或工作。看着地图上一片黄绿色包围着的西安,好像儿子就在身边。东黑河周围的农民,也开始喜欢地图了。上蔡县新华书店说,1993年.农民从他们那儿买走了17500幅。
(《中国青年报》1994-04—26)
由此可见,“虚中觅实"找角度对改进会议报道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如上个例子所述,其他记者的那种“虚"的写作模式,可以套用到一切会议消息中,很难区分这一个与那一个会议在实际内容上有什么不同。改进会议新闻写作的重要出路之一,就是要学会找出这一个与那一个会议之间实在的“不同"。因为只有具体的不同,有特点有内容的不同,才能构成新闻,才会引起读者的兴趣。
三八节妇女组不谈妇女问题
本报记者张玉玲
“妇女组不谈妇女问题".这是3月8日下午,记者听完全国政协妇联14组的讨论时得到的印象。
与记者有同感的是今天会议主持人——中国科协副主席胡启衡委员。她说,妇女委员们现在很少谈妇女问题,而是结合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对国家面临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提出建议。妇女委员们的参政议政能力大大提高,实实在在地在履行自己的权力。
青年木工李列到大连奋斗几年以后,在那里办起了自己的家具商场,被村民们戏称为“东黑河的常驻大使”.36岁的李世英从走村串户替公家收粮,到成立自己的农副产品购销公司,走南闯北,手头总离不开一本地图册。生意越作越大,他们家的地图也由县到地区到省次第更换,今年换了第四次,变成全国地图了。在他家的《中国行政区图》上,有三分之一的省份用铅笔、钢笔、圆珠笔画上了各种记号.他说:“咱也知道啥叫地大物博,知道东黑河到底在哪里了.凡是图上画过的,我都去过了。总有一天,我会把地图上的所有省市都画上几道.”

第五章 记者的思维方式

第五章  记者的思维方式

三、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涉猎多方面的学问,开拓知识面。 不仅要增加自己的学识,也要增加自己的见识,不仅要丰 富自己的学力,也要丰富自己的阅历。记者不仅要有书本 上的知识,还要有社会方面的知识。
所谓发散思维的方法,实际上是利用已有的信息和知识 作为杠杆去撬开未知大门的方法。 (二)要有不懈的探索精神。 要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就不应满足于自己有的思维 成果,而是要不断探寻新的思维道路,成就新的成果。 新闻报道的一时成功固然可喜,但如果不继续努力, 也只能固步自封,裹足不前。著名的记者始终处于不 停的探索之中,尝试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去采访、写作 同不风格、不同特色的新闻报道。
第三节 新闻报道中的统摄思维
一、统摄思维的概念及作用 统摄思维的提法,首见于苏联学者A· 鲁克的著作。美 H· 国学者把它称为“辐合思维’’或“收敛思维”。这或 许只是译法上的不统一,因为看他们各自的论述,其概 念含义是相似的。 统摄思维是一种驾驭、吸收并凝聚各种信息的思维方法。 对我们新闻工作者来说,运用这种思维方法就意味着要 对采访中获得的信息进行集中、分析、归纳、整理,并 在此基础上根据新闻价值观作出正确的概括和新的发现。 二、“统”的两重含义 统摄思维的特点,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一日“统”, 一日“摄”。此处,我们先来探讨一下“统”的两重含 义。
第一节 新闻报道中的逆向思维
采写新闻报道,最理想的就是“扫除一切窠臼,向从 来作者搜寻不到之处,另辟一境”,写出“奇之极、新 之极”的独家新闻。要做到这一点,单凭常规的思维方 法往往难以办到,而逆向思维的方法,倒不失为一条出 奇制胜之道。
一、逆向思维的含义 所谓逆向思维,就是遇到事物倒过来想一想,从相反的 方向或角度来考察问题,从而发现人家所没有注意到的 新鲜事物,或者找到人家所不曾采用过的表达形式。

高中语文新闻类阅读答题的技巧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新闻类阅读答题的技巧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新闻类阅读答题的技巧归纳总结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持续推动,我们现在接触的新闻越来越多了。

新闻作为重要的宣传方式,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影响力,深受大众的关注和喜爱。

而对于高中语文学习而言,新闻类阅读更是为我们的语言、文化、视野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和拓展。

今天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新闻类阅读答题的技巧和方法。

一、遵循“看、想、问、答”的原则1. 看:新闻类阅读首先需要看题目并先读一遍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和脉络结构,找出各个段落的主旨句和重点内容,并标记关键词和句子。

2. 想:在理解文章大意和分析文章结构的基础上,思考作者的意图和立场,分析文章所涉及的问题和现象,富有“思辨精神”。

3. 问:运用常识和专业知识,将文章中的问题进行提问和批判,找出文章中的漏洞和矛盾点,判断信息的真伪和价值。

4. 答:归纳文章的主旨和重点,提炼文章的核心观点和思想,做到答如其问,根据不同的试题类型和要求,回答问题。

二、结合语言文化背景理解新闻1. 了解新闻发生地、时间、地理环境、社会文化背景,理解新闻故事的发展和演变。

2. 原貌重现“老新闻”,了解新闻故事的发展和变迁,把当时新闻的文化、历史、社会和人物活灵活用地表现出来,增加阅读新闻的趣味性和文化意义。

3. 了解新闻时事和文化,引导学生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新闻,从新闻中获取当代社会的文化信息。

三、积累表达和思维方法1. 形成思维方式:学习新闻阅读需要学生形成读者思考角色,在读新闻时,学生要从读书的角度、眼光、角度和技巧来评价新闻文本,也要从时代背景、文化趣味、鉴赏能力和判断能力方面思考问题。

2. 技能提升:如何使用逻辑分析、思维导图、反思和调查来展开分析、归纳和推理,从而发现信息中的隐含内容,获取新闻的文化内涵和深层次信息。

四、注重写作和表达技巧1. 立意独特:新闻的文字要言简意赅、精炼凝练,注意抓住重点关键词,利用巧妙的生动形象的比喻和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更加有文学的特色。

第八章新闻评论的思维方法[16页]

第八章新闻评论的思维方法[16页]
纵深思维不仅可以表现在一篇评论的层层深入中,也可以表 现在同一个选题的系列文章中。
第三节逆向思维
所谓逆向思维是指思维的主体逆事物和人们思维发展的一般 方向而动的思维。
这种思维能够从相反的方向发现新的问题,采用新的理论, 取得新闻评论的最佳效果。
逆向思维一般有三种方式:
• 换质逆向思维 • 换位逆向思维 • 对立逆向思维。
道和评论,是写作者思维观念位置超前前行 的一种表现形式。 • 新闻工作者加强超前意识的训练和写作,对 于个人素质的提高和促进社会进步都是有好 处的。
二、掌握趋势,把握未来
• 评论是一种理性的产物,一般来说它可以分 为两种:
• 一种是对当时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 会现象进行评论,称为“时评”;
• 一种是从当前的现象入手作超前的思考,找 出其发展的规律和趋势进行评论,这种评论 称为“超前评论”。
新闻报道和评论有三种形式,
• 一是着眼于“现在”,即对刚刚发生、正在进行的事情的报 道和评论;
• 二是着眼于“过去”,即对过去的事情进行来龙去脉的追踪 或回顾;
• 三是着眼于“未来”,即对尚未出现或可能出现的事情进行 预测和分析。
一、了解现在,预测未来
• 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了解现在。 • 根据已知或可能出现的信息进行预测性的报
它的特点: • 一是“多端” • 二是“灵活” • 三是“精细” • 四是“新颖”
二、发散思维的特性
第一是流畅性。 • 即人们思考反应的快慢和多少。反应得越快越多,说明发
散思维能力越强。第二是变通性。• 由一点发散开去,涉及的面越广越好,变化越多越好。
第三是独特性。 • 也就是说在这些思维的例举中有一两件是别人不曾想到又
第八章新闻评论的思维方法

试论新闻思维的特点和作用

试论新闻思维的特点和作用

试论新闻思维的特点和作用试论新闻思维的特点和作用新闻记者的新闻思维是指记者在采写报道过程中,面对纷纭复杂的客观事物,在价值取向的支配下,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从而认识事物本质意义的过程。

为何有的记者一下子就可以从看似平凡的变动事实中,捕捉到该事物不同凡响的本质特征,而有的记者却“熟视无睹”,一旦看到别人发掘出的新闻则惊呼自己怎么没有“发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记者是否运用了新闻思维来选择判断。

一、新闻思维的特点如果对新闻思维的类型加以梳理,它可以分为:1、形象思维:人类主要的思维方式,也是新闻活动的主要思维方式。

新闻作者要把来自生活中的大量素材分析整理、综合加工,使之构成完整的新闻形象,这主要依靠的是形象思维能力。

形象、想象和感情三个特质始终贯穿于这种思维中。

形象思维的善用可以使新闻自由作品更富于美学价值及情感力量。

2、抽象思维:又叫逻辑思维,指人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在新闻写作中抽象思维的作用同样不可忽视,只是比形象思维方式的作用来得隐蔽而已。

抽象思维能力对新闻题材选择和主题提炼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支撑。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两者又是在互相协调互相渗透的过程中发挥着作用,使得其形象不如文学作品大胆夸张,抽象推理又不及理论著作严密,两种思维的双向沟通和互相容纳成为新闻思维的特点。

3、灵感思维(也叫顿悟性思想)。

虽然在不同特征的事物面前,每个人都在用这几种思维方式在思考和观察,但由于记者个性心理特征和职业目标的不同,他们运用何种思维类型各有侧重,呈现出的具体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特别是灵感思维的作用在新闻报道中更是相当于画龙点睛,极其重要。

具体的思维形式上又可以大致分为:系统思维、反向思维和泛化思维。

1、系统论认为:世上一切事物都处在系统之中,无一例外,它们互为联系、互为因果、互为作用。

系统思维在新闻采写过程中的运用是把报道对象放在系统的大背景上加以审视,这样可以更清楚地看到事物在历史和同类中的位置和特色,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大新闻。

新闻类节目的构思原则与方式

新闻类节目的构思原则与方式

2011.04专题研究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程的加快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欲望日益增强,新闻板块节目作为新闻战线的一块宣传阵地变得越发重要,同时它也是推进广播电视深化改革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新闻的任务是传递新鲜的思想、观点或主张的信息。

而新闻节目则是把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各种信息以生动、灵活的方式展现给大家。

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这就是本文探讨的新闻类节目应如何构思的问题。

构思的基本原则:从对象出发、从大处着眼1.从对象出发。

从对象出发,是我们思想的目标和出发点,就是反映受众所感所思和所关心的问题,多层次、多侧面地反映受众生活,强调有针对性、有对象感。

一般来说,板块节目大时段、大容量、内容丰富、受众广泛,责任编辑必须注意满足多层次的受众需求。

但这并不意味着否定了新闻板块节目的对象感,相反,板块节目的某一具体栏目、具体内容必须强调有对象感、有针对性。

“君子不言,言必由衷”,责任编辑在构思中如果始终考虑其中的某一具体对象,从受众的需求入手,谈与他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使受众感到既具体又生动,像发生在自己身边,会增加节目的可信度。

在文艺作品中,作者可以虚构,甚至可以道听途说,并不明确依据生活中的某一具体对象。

新闻板块节目则不同,说什么人、什么事、什么问题,一般都确有所指、限定严格,即使有些东西运用文艺中的一些表现手法,但表现的人和事也应该是具体的。

从对象出发,构思有了依据,并能集中使用有关材料,这样就不会东拉西扯、无从下笔或说些与受众毫不相关的大道理而使受众产生逆反心理。

以广播为例,它的受众群以普通市民和农民居多,在广播新闻的选择上就应该注意多说些群众普遍关心的人和事。

比如,报道评论当地国债、期货的起落或是某企业新技术设备的使用,就远不如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下岗再就业新政策和假冒伪劣商品的查处更能受到受众的欢迎。

值得一提的是,从对象出发,还应该注意寻求与受众的共鸣点。

记者能为受众提供新的事实、新的信息源,从而进一步证实受众固有的观念和所作所为是正确的时候,受众会表示极大的兴趣,产生情绪兴奋和良好记忆,这时的传播效果最佳。

新闻宣传方面的问题及建议

新闻宣传方面的问题及建议

新闻宣传方面的问题及建议
新闻宣传方面存在的问题:
1.信息不准确:新闻报道中可能出现错误的信息,这可能是由于记者或编辑的失误,也可能是由于信息来源的不准确。

2.缺乏深度报道:一些新闻报道可能只是表面的、缺乏深度的,没有深入挖掘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3.缺乏公正性:新闻报道可能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例如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从而影响报道的公正性。

4.缺乏创新性:一些新闻报道的方式和内容可能过于陈旧,缺乏创新性和吸引力。

针对以上问题,以下是一些建议:
1.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新闻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力和判断力等,以确保报道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2.加强信息核实:对于任何信息,都需要进行充分的核实,包括对消息来源的可靠性、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等进行评估。

3.深化报道内容:对于重要的新闻事件,需要进行深入的报道,包括了解事件的背景、相关人物和事件的影响等。

4.保持公正性:新闻报道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公正性,避
免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在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敏感话题时。

5.创新报道方式:随着科技的发展,新闻报道的方式也需要不断创新,例如采用多媒体手段、互动式报道等,以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6.加强反馈机制:建立健全的反馈机制,通过读者的反馈来了解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以便及时进行修正和改进。

论记者的问题意识与正确思维方式

论记者的问题意识与正确思维方式

论记者的问题意识与正确思维方式前言在当前的信息时代中,新闻作为人们获取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记者作为新闻传媒的重要参与者,承担着报道和传递新闻的任务。

他们不仅要了解事实真相,同时也要具有问题意识和正确的思维方式。

本文将从问题意识和正确的思维方式两方面进行探讨。

记者应具备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人们对世界、客观事物的一种敏锐的察觉能力,是指人在面对外部环境或者工作中,对其中潜藏的问题和挑战敏锐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记者作为报道新闻的人士,需要有一种敏锐的洞察力,识别出问题与危机。

具备问题意识的记者可以快速捕捉新闻事件,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快速反应,从而赢得新闻界的尊重和信赖。

如何培养问题意识?如何培养问题意识是每一个记者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以下是几点建议。

1.多了解和掌握新闻知识和信息。

记者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了解更多新闻报道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同时,也应该密切关注新闻事件的动态,及时跟进新闻,对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保持敏感。

2.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记者需要时刻保持自己的思考能力,善于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这需要记者不断地实践和磨炼,培养自己的观察、分析和判断能力。

3.学会多角度看待新闻事件。

在对新闻事件进行报道时,记者应该不断尝试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能够及时发现新闻中存在的问题,也能够在报道中更全面、更准确地呈现新闻事件的全貌。

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问题意识是衡量一个记者能力的重要指标。

一个具有问题意识的记者具备折射事物本质的眼力和勇气。

具有问题意识的记者可以对极具争议性的话题进行深度分析、批判性思考,力求做出更加准确的报道,为公众提供更加真实、准确、及时的消息,赢得公众、客户和同行的信任和尊重。

记者应具备正确的思维方式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指人们在处理问题时所需要运用的一系列认知技巧和逻辑方法。

作为记者,拥有正确的思维方式能有效提高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分析性,以及保持其公正性和客观性。

新闻撰写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结构

新闻撰写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结构

新闻撰写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结构新闻报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通过传递信息、揭示事实、引发公众关注,帮助我们了解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而要撰写一篇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的新闻报道,需要采用特定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结构。

本文将探讨新闻撰写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结构,并分析其重要性和应用。

一、新闻撰写的思维方式1.客观视角:新闻报道的核心是揭示事实真相,本质上要求撰写者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

在撰写新闻时,要摒弃个人情感和主观偏见,客观地呈现事件背后的真相和发展动态。

2.快速反应:新闻报道需要快速反应,即时捕捉和处理信息。

撰写者需要学会感知和解读事实,并迅速通过写作表达出来。

这要求撰写者具备灵敏的观察力、迅速反应的能力和高效的写作技巧。

3.要点突出:新闻报道要在有限的字数内充分传递信息,因此要突出事件的关键要点。

撰写者需要通过概括和凝练,选取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信息,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和抓住事件的核心。

二、新闻撰写的逻辑结构1.倒金字塔结构:新闻报道通常采用倒金字塔结构,即在开头的第一段直接呈现最重要的信息,之后逐渐展开细节。

这种结构能够在读者浏览时迅速吸引他们的注意,同时传递重要信息。

2.五个W和一个H:新闻报道必须回答以下问题:Who(谁)、What(什么)、When(什么时候)、Where(在哪里)、Why(为什么)和How(怎么样)。

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新闻报道的基本框架,同时也帮助读者了解事件的全貌。

3.逻辑清晰:新闻报道需要有清晰的逻辑层次和结构,使读者能够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节奏阅读。

撰写者应该合理组织内容,采用标题、段落等方式将相关信息归类和连接,确保逻辑关系清晰可辨。

三、新闻撰写的重要性和应用1.信息传递:新闻报道是信息的重要来源,它通过传递最新的事件和发展动态,帮助读者了解和把握社会变化。

撰写者的思维方式和逻辑结构必须能够准确、全面地呈现信息,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2.公众关注:新闻报道能够引发公众关注,推动社会进步。

最新整理新闻报道的多角度思维.docx

最新整理新闻报道的多角度思维.docx

最新整理新闻报道的多角度思维新闻报道的多角度思维新闻界出现的变化,主要涉及到的人员是投身在新闻界的编采人员,一种对问题全面分析和研究认识的态度转变。

多角度报道完全挣脱了传统新闻报道的限制,相关新闻工作人员在采制此类报道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都运用系统性的思维方式,用普遍联系及发展变化的长远目光来对待报道对象。

通过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可以发现,记者分析一件事情的思维或者认识的某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似性,其中系統性思维的方式占据了大部分的内容,记者能够对系统性思维有着很好的了解,这样可以在后续的工作中进行运用,从而实现对报道的多角度分析研究。

系统学的观点为,系统实际上就是由多个互相作用及互相联系的要素,根据一定的结构形式按照特定的组成形成的有效整体。

而系统性的思维主要就是运用特定的观点和方法,对每一种问题进行特定的分析和研究的一种极为特殊的思维方法体系,提倡从不同事件的内部进行多角度研究以及从各种因果联系对事物进行剖析。

本文尝试运用系统性思维的一些基本原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在运用系统性思维方面所出现的基本问题。

整体性原则是应用系统性思维的一个主要方面。

该原则需要人们在了解事物,尤其是了解比较繁杂事物的时候,应该将了解的对象当作是一个有机整体。

由整体着手,详细地研究它内部每个组成部分之间以及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才可以充分地掌握事物的整体性以及事物的基本活动规律。

xxxx广播电视台采制的一则关于人才市场动向的新闻报道曾获得全国优秀新闻奖,这则新闻就是从整体性的原则出发,通过不同角度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记者另辟蹊径,依次对应聘人才、用人单位和人才交流部门等展开了详细的专访,将各用人单位的急需招揽可用人才、人才交流部门的热心服务、应聘人员迫切的就业心态都在电视屏幕上呈现出来。

在这一报道当中,记者由人才市场这一大环境着手,对用人单位、人才交流部门和应聘人员等三种构成要素进行细心的了解,还对其间所具有的互相关系以及依存条件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研究,这样可以给观众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使人们感觉到只有建设好一个完整的人才市场,才可以留住人才,让人才真正发挥自己的价值,还了解到了现在人才市场所呈现出的问题和日后的发展形势等。

思维方式与方法案例汇总

思维方式与方法案例汇总

1. 20世纪初,美国办报人威廉登报征求关于新闻这一概念的定义。

应征者达数百人之多。

现将应征的定义举例如下:例1:有人认为:“新闻就是关于东南西北所发生事情的报道。

”理由是:在英文里,“新闻”用“news”来表达,而“news”乃是north(北),east(东),west(西),south(南),四个词取其第一个字母缩写而成的。

例2:有人认为,“新闻就是关于离奇的、非同一般的、出乎意料的事件的报道。

”理由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例3:有人认为“新闻就是关于多数人感到兴趣而带有刺激性的事件(诸如战争,犯罪)的报道。

”例4:有人认为,“新闻是新事的记录,新闻不是过去发生事情的报道。

”理由是:新闻不同于历史,关于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报道就是历史了。

请运用定义的规则,分析以上四个关于“新闻”的定义所犯的逻辑错误。

答:例1犯了“定义过宽”的逻辑错误,因为东西南北各地所发生的事并非都是新闻。

例2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

因为新闻不一定都是报道离奇事情的。

例3犯了“定义过窄”的逻辑错误,因为新闻报道的内容,并非都有“刺激性”。

例4的错误是把“新闻”定义为“新事的记录,”犯了“同语反复”的逻辑错误。

把“新闻”定义为“不是过去发生事情的报道,”犯了“定义用否定联项”的逻辑错误。

2、北宋时著名诗人和书法家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有一次去逛庙会。

老和尚见他衣不出众,貌不惊人,就显得很冷淡,对他说:“坐。

”然后对站在一边的小和尚说:“茶。

”交谈了几句之后,老和尚发现苏东坡知识渊博,并非凡人,于是改变态度,谦恭地说:“请坐。

”又对小和尚说:“敬茶。

”最后,当老和尚了解到此人就是当时颇负盛名的苏东坡时,立即显得十分殷勤,笑容可掬地说:“请上坐。

”又连忙叫小和尚:“快敬香茶。

”临走时,老和尚请苏东坡题词留念,苏东坡挥笔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坐,请坐,请上坐”;下联是“茶,敬茶,敬香茶”。

老和尚顿时羞得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新闻记者的思维方法分析及阐述

新闻记者的思维方法分析及阐述

2016年第21期 NEW MEDIA RESEARCH在经济、文化、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精神需求普遍增强,极具价值和欣赏性的新闻越来越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对新闻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写出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要求新闻记者不仅要有良好的新闻采写能力,更要具备独特的思维方式,重视和优化思维方法。

因此,新闻记者要突破传统观念和陈旧的思维方式、采写模式,消除“惯性”思维,打破路径依赖,做到有所创新、与众不同[1]。

1 新闻记者的思维方法种类新闻记者的思维是一种独特、别具一格的思维状态,它要求除与一般人的思维共性外,还要有鲜明的个性特点。

新闻记者的思维方法一般有发散思维、辩证思维和逆向思维三种。

1.1 发散思维在新闻报道中,有的平庸肤浅,而有的有深度有内涵,这都是记者思维取向的结果,也就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发散型思维。

其是作为新闻记者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一种同中求异的思维模式。

记者只有运用发散思维,才能在平凡中求得伟大,在普通中发现不同,挖掘出更有价值的新闻资讯,加强新闻的厚重感。

因此,记者在采访中不能简单而肤浅地去看新闻、写新闻,这样只能写出新闻事件的表面现象,而应戴上放大镜去观察,去思考,去发现新闻的新视角,从更深、更广地去获取新闻事件的全过程,使新闻报道更加客观而全面、准确而有内容。

第一,要有科学的预见性[2]。

如《深圳特区报》所发表的名篇《东方风来满眼春》,就是新闻记者从邓小平南巡谈话中,预见到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浪潮的到来,而在当时,邓小平同志的南巡活动并没有要求有明确的报道,如果新闻记者没有前瞻性、预见性和较强的洞察力,那么这条好新闻也就不会出现。

第二,要权衡利弊,积极运用发散思维,可以将所要报道的新闻事件置于同类新闻报道工作中,进行横向的比较和鉴别,去挖掘事物之间的优劣及本质区别,从而从新的角度与广度去报道的新闻事件。

第三,记者的思维要发散开来,进行联想、预测和正确把握。

比如进行报道时,必须要兼顾到与此报道相关的人物及事件之间的联系及反应,不能片面地做评判,要创设事物的多种情景,充分展开发散思维的翅膀,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及采访,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新闻报道的公正性、全面性和客观性。

新闻记者思维方式与新闻制作中的认知偏向

新闻记者思维方式与新闻制作中的认知偏向

新闻记者思维方式与新闻制作中的认知偏向【摘要】新闻记者在新闻制作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偏向直接影响着所报道的新闻质量。

本文从新闻记者的思维方式、信息筛选能力、价值观、目的与动机以及认知偏向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新闻记者需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筛选能力,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并始终牢记新闻报道的责任和使命。

他们的认知偏向也会直接影响到新闻报道的对象和角度。

新闻记者思维方式与认知偏向的重要性不可低估。

未来新闻制作应该更加重视新闻记者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偏向,培养更多具备公正客观、负责任态度的新闻记者,以提升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影响力。

这也是新闻行业发展中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关键词】新闻记者,思维方式,认知偏向,信息筛选能力,价值观,动机,目的,重要性,未来问题1. 引言1.1 新闻记者思维方式与新闻制作中的认知偏向新闻记者思维方式与新闻制作中的认知偏向在新闻产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新闻记者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偏向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事件的观察、采访和报道方式,从而决定了最终呈现给公众的新闻内容质量。

新闻记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敏锐的思维能力,能够准确理解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含义,捕捉到新闻事件的重要要点,把握报道的时机和角度。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新闻记者的信息筛选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他们需要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出真实、有价值的新闻素材,对信息进行筛选、整理和加工,确保报道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新闻记者的价值观也会影响到新闻制作的方向和立场。

不同的价值观会导致报道的偏向不同,因此新闻记者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避免个人情感和偏见影响到报道结果。

新闻记者的目的与动机也会影响到其在新闻制作中的认知偏向。

一些新闻记者可能出于追求名利或者政治立场而进行报道,这种动机可能导致报道的偏颇和不公正。

新闻记者需要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坚守职业操守,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待新闻事件,做到公正报道、真实呈现。

最新-新闻记者思维方式与制作偏向 精品

最新-新闻记者思维方式与制作偏向 精品

新闻记者思维方式与制作偏向当代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在其思维及认知能力上是存在着某些局限的。

人类在判断问题的时候大多会受到认知偏向的干扰并犯习惯性错误。

新闻记者从事的是拟态环境建构的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记者除了受自身文化背景、媒体立场的影响外,其自身的无意识因素,也会导致记者在新闻采制过程中出现难以避免的认知偏向。

这些认知偏向,会影响记者对客观公正的专业追求,使新闻作品存在不同程度的非客观、非公正的倾向。

一、偏见与偏向本文所指的偏向不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偏见。

偏见是指针对特定群体及其个体成员的不公正的、否定性的社会态度。

[1]它是个体的认知与社会认知和社会现实不符所产生的偏见。

[2]这种认知偏见多是源自其所处社会环境的要求。

而偏向,不是在认知、报道事实或观点时故意的偏颇,它更多是一种无意识的,但却经常存在于人头脑中、影响人们对客观事物实然性判断的一种几乎是人本身固有的认知倾向。

传播学者麦奎尔认为,偏袒某一方或某种立场的媒体偏见,有四种类型公开但无意的记者偏见,如新闻记者选择消息题材无意间形成的偏见;有意但隐藏的宣传偏见,如利益集团对新闻界发布的信息等;有意且公开的党派偏见,如政党言论等;无意又隐藏的意识形态偏见,如在某个国家或地区占据主导地位的某种世界观等。

[3]本文讨论的主题非常类似于麦奎尔所说的第一种情况。

为表示其与另三种情况的区别,本文称之为偏向。

其实,偏见与偏向都是一种歧视,我国心理学会会长杨宜音认为,歧视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外显的歧视;二是微妙、内隐的歧视;三是隐蔽的歧视。

[4]所以,偏向即是一种微妙、内隐的歧视。

这种歧视最具隐蔽性,它的存在几乎连主体本人也很难觉察,所以,对它的认识更显重要。

二、记者思维方式与新闻制作中认知偏向的几种表现1先入为主的思维惯习会影响记者对新闻事件的解释。

美国学者梅尔文•门彻说我们一直带着我们既有的态度、假设、偏见、恐惧、渴望、倾向和刻板印象在看问题。

我们一直在用我们的父母、朋友、学校、同一族裔、同一宗教社区在潜移默化中带给我们的思维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新闻的思维方式问题关于新闻的思维方式问题新闻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这种社会意识形态,不同于一般哲学、文学那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其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与此相联系的思维方式也是不同的。

哲学是理论地掌握世界,其思维方式是逻辑思维;文学是艺术地掌握世界,其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

那么,新闻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什么?新闻的思维方式是什么?长期以来,在新闻学的研究中,并没有深入地去探讨这个问题。

本文的目的,在于提出这个问题,并试图从分析新闻这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掌握世界的独特方式入手,进而初步探讨一下新闻的思维方式问题。

一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其特殊性在什么地方呢?在于它掌握世界的方式的独特。

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过:“具体总体作为思维总体、作为思维具体,事实上是思维的、理解的产物;但是,决不是处于直观和表象之外或驾于其上而思维着的、自我产生着的概念的产物,而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这一过程的产物。

整体,当它在头脑中作为被思维的整体而出现时,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这个头脑用它所专有的方式掌握世界,而这种方式是不同于对世界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掌握的。

”马克思在这里虽然不是直接论述新闻这种社会意识形态掌握谁的方式的特殊性,然而,它却深刻地包含着这样的思想:1.任何意识决不能离开直观和表象——即现实对象,而且它是思维着的头脑的产物;2.不同的意识形态通过人脑的反映其方式是不同的,即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不同的。

正是从马克思这一思想出发,我们认识到,意识形态掌握世界的方式的不同恰恰构成了各种意识形态反映客观社会现实生活的方式的区别。

而新闻这种特殊的水意识形态其掌握世界的方式的独特,在于它是用事实来反映客观社会现实生活的,可以说,报道事实是新闻反映客观社会现实生活的基本特征。

对于这一点,中外学者都曾给予过明确的回答,比如:徐宝璜说:“新闻者,乃多数阅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也。

”范长江也说:“新闻,就是广大群众玉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甘惜分说:“新闻是报道或评述最新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

”王中也说:“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

”再比如:曾任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的莫特说过:“新闻是新近报道的事情。

”德国的道比法特说:“新闻就是把最新的事实现象在最短的时间间距内连续地介绍给最广泛的公众。

”法国的贝尔纳.瓦耶纳说:“新闻是指旨在收集、传播、挑选、介绍和出版被认为与社会生活有关的事件的活动、机构及其后果的总体。

”日本的小野秀雄也说:“新闻是根据自己的使命对具有现实性的事实的报道和批判,是用最短时距的有规律的连续地出现来进行广泛传播的经济范畴内的东西。

”中外学者以上这些说法,显然都是为了回答什么是新闻这个至今无定论的问题。

尽管他们各自同不同的哲学观点,不同的角度来阐发问题,然而,却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无一例外地认为,新闻应该报道事实。

新闻离不开事实,新闻必须如实地报道事实,这不仅为中外学者所确认,而且,从中外新闻史上留下的大量新闻作品也可以得到佐证,我们无须一一列举。

可以说,一切新闻作品,无论内容、形式有什么不同,都是在报道事实,用事实迅速地反映变化着的客观社会现实生活。

为此,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才特别强调新闻中的事实,强调新闻必须报道事实。

1937年——1843年在萨克森莱比锡出版的德国进步资产阶级报纸《莱比锡总汇报》,当时曾刊登过批评普鲁士国王的一封信,结果被查封,并强加给该报以“捏造传闻”的罪名。

对此,马克思十分气氛,一连写了七篇文章,总称为《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文中曾经提出过一个尖锐的反问:“究竟什么样的报刊(“好的”或“坏的”)才是“真正的”报刊?谁是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谁是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呢?”在这里,马克思自然旨在批判当时的曝露适当据。

然而,正是在这一犀利的反诘中,包含着一个极为深刻的思想,即一个真正的报刊,一条真正的新闻,应该“描写事实”,而描写事实必须“根据事实”,新闻在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时用的就是事实。

所以,马克思才说,报刊应该“报道它所目睹的事情。

”诚然,新闻作为新闻工作者头脑中反映的产物,自然也要包容着一种主观的倾向、判断。

然而,无论是描写事实,还是以事实为根据作出的判断,终归是事实。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杂志将完全立足于事实,只引用事实和直接以事实为根据的判断——由这样的判断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本身仍然是明显的事实”。

列宁同志也曾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出发,十分重视报纸的宣传鼓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他并没有忽视新闻反映客观社会现实生活的基本特征,依然强调一切都必须依据真实的事实。

列宁《在勃列斯尼亚区非党工人红军战士代表会议上的演说》中说:“如果认为人民跟着布尔什维克走是因为布尔什维克的鼓动较为巧妙,那就可笑了。

不是的,问题在于布尔什维克的鼓动内容是真实的。

”1918年,他在《真理报》上撰文讨论报纸的性质问题时曾说:“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

但这不是指“一般的”议论、学者的评述、知识分子的计划以及诸如此类的废话,——可惜所谓经济往往正是这样的废话。

不是的,我们需要的经济是指搜集、周密地考查和研究新生活实际建设的各种事实。

”关于新闻的思维方式问题由于新闻是报道事实,是用来事实掌握世界的,因此,它区别于“理论地掌握世界”的哲学和“形象地掌握世界”的文学。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加以比较:第一,从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来看,哲学反映的是整个世界,形成对整个世界本质和规律的基本观点;文学反映的是体现着人类生活的具体形象,形成对社会生活感性画面的整体映象;新闻则反映的是事实,形成对事实的存在和变化的观念。

一般说来,人们把哲学称作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所谓世界观简单地说就是人对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看法,而哲学则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

因此,哲学是以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审视世界上纷繁复杂的各种现象并作出一般的概括,从而形成对整个世界本质及规律的基本观点和看法。

文学反映的也是现实世界,但它的直接对象和内容“是作为“社会关系之总和”的活的具体的人,人的生活、活动的各个方面,人的具体的外贸特征和内心特征及其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联系和关系”文学决不只是叙述一般的生活现象,去揭示一般的规律,它是通过对活的整体的人,通过这些人物的思想、感情、行为、语言等的描写,综合地、完整地、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的全貌,从而去体现“社会关系之总和”,将社会生活感性画面的整体映象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论文关于新闻的思维方式问题来自而新闻同哲学、文学都不同,它反映现实世界的对象和内容,既不是象哲学那样,反映整个世界、认识把握整个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也不象文学那样,反映什么以人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形象,从而形成对社会生活感性画面的整体映象。

新闻在反映现实世界时,它的直接对象和内容则是事实,反映变化的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实,从而使受众迅速、准确地了解这些事实,形成对这些事实存在和变化的观念。

谈到这里,有人也许会提出如下两个问题:其一,新闻究竟反映不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规律?我认为,新闻在反映社会生活时,在报道事实时,同样要透视生活,同样要表露反映者对生活、对事实的认识,如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并不是同反映社会生活本质对立的。

特别是,对于一个新闻机构来说,要从新闻的连续不断的发布过程中,不断向人们显露出事实的本质。

但是,新闻这种意识形态,决不象哲学那样,而把反映现实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作为自己直接的对象,而且恰恰相反,它必须始终不断地向人们传播社会生活的事实。

事实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至于包含于事实之中的本质、规律,则是由受众自己通过这些真实的事实及实施的连续不断的传播中,去感受、去认识。

如果说,记者时时刻刻地直接地向受众揭示什么现实世界的本质呀、规律呀,那么,记者就不是记者了,而成了哲学家;人们把没有必要去读报、听广播、看电视,只要去阅读哲学教科书就行了。

其二,新闻究竟反映不反映人?毫无疑问,新闻在报道事实时,不可能离开人,其中也有形象问题。

但是,新闻反映人,必须以事实为中心,它决不是象文学那样、去直接着意塑造人物的形象,并展示生活整体的形象画面,而是直接了当地、真实地新受众报道某时、某地、某人如何、如何这一事实。

这一点,只要我们把题材相同的报道同文学作品加以比较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它们之间的区别。

当然,这两个问题,还远比以上谈及的要复杂得多,在这里不能详论,只好另文专门探讨了。

第二,从反映的主观形式来看,哲学是一种理智认识活动,表现为对本质和规律的把握;“文学是一种充满情感的个性化的感受活动,表现为创造性的领悟;新闻则是一种新闻事实的传递活动,表现为对事实及事实变化的掌握。

黑格尔曾说:“外在现实对于心灵还可以有第二种关系,和个别的感性观照与实践欲望是相对立的,那就是它对于理智的纯粹的认识性的关系。

对事物的认识性的观照并无意要消灭事物的个体或是从事物得到感官的满足,或是利用它们来维持自己的生命,而是要学会认识事物的普遍性,找出它们的本质和规律,理解它们的概念。

”哲学就是属于这种“认识事物的普遍性,找出它们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智认识形式,这种理智认识,在反映客观世界时,以感性为基础,但又超越了一般感性的界限和范围,进而达到对事物的一般属性、内部本质和规律的把握。

这种主观反映形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它不是简单地反映事物的一般表象,而是作理性的抽象和概括。

文学掌握世界的主观形式则是充满情感的个性化的感受活动,当然这种感受活动并排斥对事物的认识,但它不是理智性的,而是通过感觉、知觉、表象,具体形象地去把握客观对象,在这种感受活动中,作家个人情感色彩特别浓。

结果,我们说得更具体一点,一个作家总是在生活中熟悉那些具体的’形象,熟悉他的外貌、言谈、举止、命运,并产生情感共鸣(同情、厌恶;赞成、反对),然后再化为“这一个”具体的形象,这是一个反映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自始自终充满着情感,自始自终不离开具体的形象。

这就叫通过形象去感受;又把感受用形象表现出来,完全不是什么理智的抽象。

同时,这种感受活动是一个个性化的活动,这种个性化的活动既离不开作家个体的经验,又在其新创造的形象中保留着个人的情感色彩。

这同哲学那种理智认识是完全不同的。

比如说,同样一个道理,吝啬鬼终归是视钱如命的,对于哲学家来说,道理就是这一个;对于文学家来说,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和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则是两张完全不同的面孔。

关于新闻的思维方式问题同哲学、文学相比,新闻掌握世界的主观形式,既不是理智的认识,又不是形象的感受、领悟,它是一种新闻事实的传递活动。

对于新闻来说,它总是把存在于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事实,加以筛选、加工,变成新闻事实,然后如实、迅速地加以传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