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历史发展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习和教学过程中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 过程心理学阶段(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这个阶
段关注于学习和记忆过程,研究教学方法和知识的获取方式。
代表人物有威廉·詹姆斯和希尔加·盖特纳。
2. 实用心理学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这个阶段
教育心理学开始关注个体差异和对教育干预方法的研究。
代表人物有赫尔曼·埃宾豪斯和凯尔·里夏德·贾斯特。
3. 社会心理学阶段(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这个阶段
教育心理学开始关注教育环境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以及学校组织和社会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代表人物有雅各布·博伊斯、
罗纳德·劳林和卡特·霍尔。
4. 个体心理学阶段(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这个阶段
教育心理学开始关注个体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特征和差异,如认知发展、自我概念和动机等。
代表人物有让·皮亚杰、利维·维果茨基和阿尔伯特·班杜拉。
5. 社会认知心理学阶段(21世纪以来):这个阶段教育心理
学开始关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的社会和情感因素对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如情绪、社会互动和自我调节等。
代表人物有约翰·艾弗特和理查德·韦奇。
总的来说,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关注学习和记忆过程到关注个体差异和个体心理特征,再到关注社会和情感因素的影响。
这些不同阶段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推动了教育改革和教学方法的发展。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早期阶段:在19世纪初期,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开始发展。
最早的教育心理学家是德国人威廉·冯特和美国人爱德华·李思。
他们研究了认知、情感和行为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中期阶段:在20世纪初期,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涉及到了学习、记忆、思考、个性、心理测试等方面的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彭德勒提出了“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了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同时,在欧洲,研究者们开始对儿童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进行深入研究。
现代阶段:在20世纪后期,教育心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研究者们开始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教育实践中。
研究领域逐渐扩大,涉及到了多个学科,如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情感心理学等。
此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得到了极大的改进,如实验研究、问卷调查等。
总之,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变化,但其目标始终是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以此来促进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 1 -。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四个阶段教育心理学自从20世纪初开始出现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贡献。
本文将逐一介绍这四个阶段,希望能够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促进有所感悟和启示。
第一阶段:实证主义阶段这是教育心理学的最初阶段,主要出现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其主要特点是追求客观事实的发掘和研究。
教育心理学家通过实验、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索和揭示了诸如学习、记忆、思维、智力等心理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提出了许多有用的概念和理论,例如“练习效应”、“联想主义”、“智商测试”等。
然而,实证主义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它忽视了学生内在的主体性、复杂性和文化的多样性,而使得教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变得机械化和单调。
因此,实证主义成为教育心理学发展中需要被超越的一种方法论。
第二阶段:人本主义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人本主义成为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人本主义强调教育活动中学生的权利、自我实现、自我决定、及其带来的心理和情感上的满足感。
人本主义不仅重视主体的内在体验,而且还强调“情感教育”和“价值教育”,鼓励培养学生的品德、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
但人本主义过于强调个体化和主观性,也因此忽略了教育活动的目标性和社会性。
所以,人本主义成为了需要完善和超越的一个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社会认知主义阶段社会认知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人工智能、计算机科技的兴起而形成的。
社会认知主义强调教育活动中学生的自我调节、自我评价、自我监督、及其对知识和技能的主动获取和构建。
教育心理学家将教育活动视为经验探究和策略使用的过程,强调知识和技能是有组织、有结构的、与文化有关的,需要学生在不断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建构和掌握。
社会认知主义是教育心理学中理论结构最为完整和系统的阶段,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许多有效的指导意义和做法。
然而,社会认知主义有时过于强调认知的局限性,忽视了情感和动机因素的重要性,这也成为了这个阶段的一个问题。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
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桑代克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标志2、发展时期(20s-50s)20s和30s: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40s: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2.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3、成熟时期(60s—70s)60s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内容趋于集中2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70s: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晚年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4、完善时期(80s以后)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
“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
“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什么不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知觉—空间智能4、身体—动觉智能5、音乐—节奏智能6、人际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的教育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因此,应该实行“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
教育心理学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
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
1、学习的前期阶段:从实验心理学的最初阶段到行为主义理论、条件反射理论出现之前,心理学家专注研究记忆存储和保留及一条自动联系链接到学习和行为。
2、行为主义时期:行为主义理论主张,大多数学习只是由外部刺激引发一系列被调节,被维持的原始反射之间的结构变化和反应模式。
3、社会学习者时期:起源于社会心理学,该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改变,而是社会环境中对个体行为的社会强迫所导致的行为的改变。
该理论强调学生和老师之间、老师之间以及学生之间交互参与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学习的发展。
4、情境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库尔特提出,它认为学习结果取决于个人的学习能力、环境因素和学习策略三个要素,它主张转换法则和记忆利用等学习特性,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学习特点。
5、认知学习理论:主张把识别和理解信息归类为整体,把注意力放在认知过程,强调体验的主体性、学习过程与交互过程。
它大多集中在学习者机体里,这得到实验证明,当学生在学习中涉及到认知代理和知识等过程时,学习更有效。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它研究了人类在学习和教育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下面将简要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1. 起源阶段(19世纪末 - 20世纪初)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当时心理学刚刚成为独立的学科。
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威廉德提出了“儿童心理学”的概念,并开始研究儿童的认知和学习过程。
同时,美国的教育家爱德华·李·托尔曼也开始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学习问题。
这些早期的研究奠定了教育心理学的基础。
2. 实证阶段(20世纪20年代 - 40年代)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教育心理学进入了实证研究阶段。
心理学家开始运用实验方法和统计分析来研究学习和教育过程。
例如,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斯密斯·索克斯提出了“试错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尝试和错误来促进学习。
此外,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发展也对教育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反应形成的习得过程,这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指导。
3. 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 - 70年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教育心理学进入了发展阶段。
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个体差异对学习的影响,研究智力、人格和学习风格等因素。
其中,美国心理学家大卫·麦克莱兰提出了“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个体的内在动机和目标导向对学习成就起重要作用。
此外,认知心理学的兴起也为教育心理学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
心理学家开始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研究记忆、注意力、问题解决等认知活动。
4. 应用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20世纪80年代至今,教育心理学进入了应用阶段。
心理学家开始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育场景,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具有多种智能类型,并提倡因材施教。
此外,情绪和社会因素对学习的影响也成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热点。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知识讲解
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初创时期(20世纪20s以前)卡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冯特(德):1879年;科学心理学桑代克1903年著成《教育心理学》1913-1914年扩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的标志2、发展时期(20s-50s)20s和30s:吸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维果斯基:文化发展论、内化说40s:弗洛伊德→重视情感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1.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2.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3、成熟时期(60s—70s)60s:布鲁纳(J.S.Bruner):课程改革运动。
60s起,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1内容趋于集中2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注重学校教育实践70s: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的条件、意义的获得与保持的进程;加涅:系统总结了已有的学习研究成果,对人类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并阐明了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晚年以来:逐渐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4、完善时期(80s以后)从纯理论向综合性的应用项目发展基础研究课题与应用性研究课题结合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4教育性原则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关系同化:是将新的客体或事件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
“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即外物同化于认知结构。
”顺应:为适应新的情境而改变已有图式的过程,皮亚杰称之为顺应。
“认知结构受被同化刺激物的影响发生创造性的改变,即认知结构顺应于外物。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智力理论有什么不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1、语言智能2、逻辑—数理智能3、知觉—空间智能4、身体—动觉智能5、音乐—节奏智能6、人际智能7、内省智能8、自然观察智能加德纳的教育观:人与人的差别主要在于人与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智力组合,因此,应该实行“以个人为中心的教育”。
教育心理起源说
教育心理起源说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思想发展、心理过程及行为模式的学科,它对教育、学习和认识过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近些年来,教育心理学开始深入研究有关教育心理起源的历史演变,并以此来说明教育心理学的形式及理论体系。
在深入探究影响教育心理发展的各种原因之前,我们要先明确的是,教育心理学的起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早在亚当斯密,威廉马歇尔时期,人们就开始探讨心理学和心理健康。
从古希腊开始,许多思想家们就发现了心理学,不仅研究人的思想,而且指出了教育过程中行为及学习应有的发展模式。
从18世纪以来,科学家们开始把心理学和教育的研究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以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及发展模式。
1819年,德国心理学家约翰冯库塞尔提出了第一部关于心理学的教育学习内容,他的教育心理学理论及实践内容被世界认可,并分为两种,一是传统教育心理学,二是开放教育心理学。
传统教育心理学把重点放在教育过程中的正反馈机制以及发展模式,它研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过程及其影响,主要是体现在建设性学习、教学评估及其相关教学计划上,以指导教育工作。
而开放教育心理学,把重点放在促使学习者发展的心理过程及环境中,它着重分析学习者的个性特点及发展特征,尤其注重情感因素,指出在学习过程中情绪、态度、兴趣、环境等因素的重要性,以引导学习者发展。
后来,随着社会的技术发展,教育心理学取得了新的发展,其理论体系也不断完善和发展。
20世纪,马斯洛、贝尔布鲁克、爱尔瓦德等心理学家总结出心理发展的级进原理,指出现实环境和教育环境是人的心理发展和行为形成的主要因素。
1930年,美国心理学家史考特布莱尔在其著作《教育心理学原理》中,强调了深化教育心理学理论,从而促进教育实践的发展。
从此,教育心理学开始朝着形成科学体系的方向发展。
20世纪5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不断发展,在实用范畴内有了显著的成果,如:费洛蒙贝克尔、爱德华艾略特等心理学家对心理学及其教育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最终形成了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汤姆斯波特兰尼研究心理发展的路径特征;梅耶尔斯坦利对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丹尼尔米尔斯分析教育发展中的结构解释,以及泰里斯马斯克,弗朗西斯考特尼,贝多利维,约翰艾略特等学者对心理发展及其影响的研究等。
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历程基础知识(全)
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历程基础知识(全)本文旨在介绍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基础知识。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下面将简要介绍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精神分析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第一阶段,由弗洛伊德等人提出。
该学派认为个体的心理活动深受潜意识的影响,通过分析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可以揭示人的行为和研究方式。
这一理论对后来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第二阶段,以华生、斯金纳等人为代表。
该学派关注个体的外在行为,强调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引导研究和发展。
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塑造作用,提出了许多教学方法和技术。
认知心理学派认知心理学派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第三阶段,代表人物有皮亚杰、维果茨基等。
该学派认为个体的思维过程对研究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认知心理学派关注个体的思维结构、记忆、注意力等心理活动,提出了许多关于研究和教学的理论和模型。
社会文化学派社会文化学派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的第四阶段,以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心理学为核心。
该学派认为个体的发展不仅受到内部心理过程的影响,还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社会文化学派强调社会交往、文化传承等因素对个体研究和发展的重要性。
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是教育学心理学的重要内容,由皮亚杰提出。
该理论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经历了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独特的认知和心理特征。
了解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
以上是教育学心理学发展历程的基础知识简介。
教育心理学在教学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个体的心理活动和发展规律,可以优化教育过程,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和发展水平。
请注意,本文没引用不能被证实的内容。
招教—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
教育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868年,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的对象》,因此被称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1877年,俄国教育学家兼心理学家卡普捷列夫出版了俄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是第一部正式以教育心理学来命名的著作。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l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1. 与心理学研究路线的分离,导致教育心理学缺乏独立的理论体系;2. 内容庞杂,但是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基本显现;3. 缺乏对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的研究,难以有效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1. 内容趋于集中,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 各学派的分歧日趋缩小;3. 注重学校教育教学实践。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除学习心理等传统领域受到重视外,还呈现出如下新的发展趋势:(1)转变教学观念,关注教与学两方面的心理问题;(2)关注影响教育的社会心理因素;(3)注重实际教学中各种策略和元认知的研究。
【牛刀小试】1. 教育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标志是()。
A. 1877年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B. 1886年霍普金斯的《教育心理学》C. 1899年詹姆士的《对教师的谈话》D. 1903年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2. 教育心理学初创时期的时间大致为()。
A. 19世纪20年代以前B. 19世纪80年代C. 20世纪20年代以前D. 20世纪80年代3. 乌申斯基的代表作()对心理学发展成果进行了总结。
A.《大教学论》B.《人是教育的对象》C.《教育心理学》D.《教育心理大纲》4. 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其作者是()。
教育心理学
九、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认知学习观:(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结构教学观:(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①前习俗水平
(惩罚和服从的定向阶段,也叫避免惩罚的服从阶段)
(工具性的相对主义定向阶段,也叫朴素的利己主义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②习俗水平
人际协调的定向阶段,也叫“好孩子”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也叫遵守法规取向阶段、顺从权威阶段)
③后习俗水平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也叫法制观念阶段)
二十三、创造性
1、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2、基本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3、创造性的培养: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二十四、品德
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注意学习共同体在学习中的作用,运用合作学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认知结构。
(3)注意理论联系实践,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课,在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合理运用和领会知识。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以往的概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规律的学科,它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本文将从历史上的四个阶段来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第一个阶段是启蒙阶段。
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教育心理学开始形成并发展。
在这个阶段,教育心理学主要关注儿童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过程。
代表人物有德国心理学家赫尔巴特、英国哲学家洛克等。
他们认为,儿童的心理发展是由内在的生物因素决定的,教育应该以儿童的兴趣和能力为基础,因此提出了启发式教育的理念。
第二个阶段是实证阶段。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教育心理学进入了实证研究的时期。
在这个阶段,心理学家开始运用实验和统计方法研究教育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假设。
例如,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了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的。
这个阶段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为后来的教育心理学奠定了基础。
第三个阶段是认知阶段。
20世纪中叶到晚期,认知心理学的兴起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教育心理学开始关注人类思维和认知过程对学习的影响。
代表人物有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等。
他们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概念学习理论,强调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建构。
第四个阶段是社会文化阶段。
20世纪末至今,教育心理学开始关注社会和文化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在这个阶段,教育心理学家开始研究学习环境和教育制度对学习者的影响。
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弗斯基等。
他们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互动的结果,教育应该关注学习者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差异。
总结起来,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启蒙、实证、认知和社会文化四个阶段。
这些阶段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体系,也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变化,教育心理学还将继续发展,为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心理学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A、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赫尔巴特 1806年 《普通教育法》 用心理 学的观点阐释教学的理论问题。1835《教 育学讲授刚要》补充发挥教育心理学思想。 教学的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 法),学生发展为赫尔巴特五段教学法:准 备、提示、联想、系统、方法。
乌申斯基 1867 《教育人类学》
第三章:学习的主要理论
一、学习的联结理论 二、学习的认知理论 三、学习的建构理论 四、学习的人本理论 (理论实验或思想基础、理论的基本观点、理 论在教学中的应用和评价)
第一节:学习的联结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 三、社会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
1、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 实验过程:将狗置于严格控制的隔音实验室内, 事物通过遥控装置送到狗面前的食物盘里, 仪器可以随时测量并记录狗的唾液分泌量。 实验开始时首先给狗呈现一个铃声刺激,铃 声响半分钟后便给狗食物,同时观察并记录 狗的唾液分泌量,当铃声和食物反复多次这 样联系的呈现之后,当仅有铃声而没有食物 时,狗也会分泌唾液。
二、学习性质的分类
(1)奥苏贝尔,根据学习主体经验的来源不 同分为 接受学习:在教育系统中,学生将别人的经验 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以某种定论 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的传授和接受者的 主动建构而实现的。 发现学习:在主体的活动过程中,通过对现实 能动的反映及发现创造,而建构起一定的经 验结构而实现的。
B、苏联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代表人物:维果斯基 主要观点: 1、从社会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出发,探讨教育过程中 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 2、首先提出了教学条件下科学概念掌握的特殊性问题, 为学生学习的特殊性问题的研究打开了大门。 3、提出了教育和发展的区别和联系,教育应该走在发 展的前面,为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的研究奠定了 理论基础。 评价:自然实验法应用,教学与实际结合,综合性研 究。
教育心理学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历程教育心理学是有关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中国从传世时代开始就出现了教育的雏形,人们在日常劳作中,出了注重经验的累计以外,还特别注重对于经验的传承。
教育的科学学习理论虽然诞生于西方,但是现代学习理论的源泉应是以中国和西方的大交流。
我国古代存在着非常丰富的学习心理思想,从孔子到朱熹,从《论语》、《礼记》到现在教育思想理论,都对学习问题有深刻的阐述,我国现代学习理论很大程度上是古代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我国传统教育理论中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心理思想,我国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提出过一些闪耀着教育心理学思想的教学原则,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相长”、“导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等;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荀子说,“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
学至于行而止矣。
”将孔子和荀子的言论合在一起,就是现代教育心理学思想中所特别强调的知、情、意、行四者合一的知识学习原则。
这些教育心理思想在我国学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发挥着作用,而且即使在今天也不失其先进性。
下面就学习的本质、学习的规律、学习的心理条件、学习的过程对我国古代学习思想和教育理论做以简要的分析和介绍。
一、奴隶社会教育制度“学在官府”是西周教育的显著特点。
是对西周教育制度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
学术和教育为官方所把持,国家有文字记录的法规、典籍文献以及祭祀典礼的礼器全部掌握在官府。
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并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
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着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
“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是鲜明的。
此乃教育价值的转折。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官学的衰落和私学的兴起。
春秋时期,我国奴隶制崩溃而转向封建制,经济、政治的大变化,也变化在教育上。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学习和发展的心理学分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国和欧洲,当时的心理学家们开始关注如何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教育领域。
20世纪20年代,教育心理学开始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
此时,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儿童的认知发展、智力测量和学习理论。
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者们的关注点逐渐扩大,涉及到了社会情感发展、教师行为和课堂管理等更广泛的领域。
在20世纪后半叶,教育心理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化。
在这个
时期,研究者们开始更加关注学习者的个性化和多样性,开始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此外,他们还开始研究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探讨如何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
今天,教育心理学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广泛的学科,涵盖了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个性心理学等多个领域。
教育心理学不仅研究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还研究教师的教学行为和课堂管理,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心理状态,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育心理学也在不断发展新的理论和方法,以更好地应对现代社会面临的教育挑战。
- 1 -。
《教育心理学》我国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解放前我国教育⼼理学的发⽣发展关于教育⼼理学的观点,在我国历代学者的⼀些著作中是极为丰富的。
就拿两千多年前的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来说,他就有许多宝贵的学习观点。
他曾反对学习上的先天决定论,认为⼈的才能与品德“所得乎积,⾮所得乎性”。
他认为“君⼦⽣⾮异也”,“所贵尧、禹、君⼦者,能化性,能起伪”,⽽不是什么天⽣的、天降的。
他认为⼈的品德与才能是“求之⽽后得,为之⽽后成,积之⽽后⾼,尽之⽽后圣”。
他强调学习上必须有坚强的意志与毅⼒,“⽆冥冥之志者,⽆昭昭之明,⽆惛惛之事者,⽆赫赫之功”。
他认为对待学习要“学问不厌,好学不倦”,做到“尽其理,究其难”,要有“锲⽽不舍”的精神和注意“积微”的⽅法。
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即使今天来看也还是有光辉的。
可是,由于我国长期受封建统治的束缚,近代⼜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历代的反动统治者鄙薄科学、技术,使早就有的丰富的教育⼼理学观点,未能系统发展成为⼀门学科。
据有关史料表明,我国最早出现的有关教育⼼理学的著作是光绪末年(1908年),由房宗岳译⽇本⼩泉所著《教育实⽤⼼理学》。
在20世纪的20年代初,廖世承教授开始在南京⾼等师范学校讲授教育⼼理学,并于1924年出版了他编的《教育⼼理学》教科书。
1926年,陆志韦翻译出版了桑代克的《教育⼼理学概论》;1933年,陈德荣翻译出版了盖茨(A.L.Gates)的《教育⼼理学》;1939年吴绍熙等翻译出版了何林渥斯(H.L.Hollingworth)的《教育⼼理学》。
继廖世承之后,我国学者编著教育⼼理学教科书的还有⾼觉敷(1929年)、潘菽(1935年)、陈选善(1938年)、肖孝嵘(1940年)与艾伟(1945年)等。
⾃光绪末年起直到1949年中华⼈民共和国成⽴,在这四⼗多年中,我国⽼⼀辈的⼼理学⼯作者不仅在国内传播了教育⼼理学知识,同时也展开了⼀些教育⼼理学问题的研究。
在学科学习⼼理、教育与⼼理测验等⽅⾯,⼀些学者如艾伟教授、肖孝嵘教授等,作了许多⼯作,取得了⼀定的成绩。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一、引言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人类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不断变革,而教育心理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本文将从历史、现状和未来三个方面探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二、历史1.早期阶段教育心理学最早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美国和欧洲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儿童智力测试、记忆力和注意力等问题。
2.中期阶段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是教育心理学的中期阶段。
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关注儿童情感和社会行为等方面,并提出了自我概念、动机和成就等重要概念。
3.现代阶段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发展,教育心理学开始关注大脑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思维、语言、记忆等高级认知过程。
三、现状1.教育心理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不仅仅局限于学校教育,还涉及到企业、政府、医疗等领域。
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心理学也开始关注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新兴领域,并探索如何利用技术手段促进学生的学习。
3.在跨文化研究方面,教育心理学也在逐渐深入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儿童发展和成就。
四、未来1.个性化教育将成为未来的主流。
随着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可以通过对学生数据的分析和挖掘,实现个性化教育。
2.情绪智力将成为重要研究领域。
情绪智力是指人们对自己情绪和他人情绪的认知和处理能力,在未来将成为提高工作效率和人际关系质量的重要因素。
3.融合式学习模式将得到更广泛应用。
融合式学习模式是指将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或移动端交互式学习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五、结论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是与时俱进的,始终关注着人类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未来,个性化教育、情绪智力和融合式学习等领域将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理论的历史发展教育心理学从其诞生至如今成为一门内容翔实、有自己独特研究领域的心理学还不到一百年时间。
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以桑代克1913—1914年三卷本《教育心理学》的出版为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思想观念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具有丰富的教育心理学思想观点。
近代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们对教育心理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也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直接受到心理学独立时期达尔文的进化论、高尔顿的个别差异研究、冯特的心理实验研究以及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的影响。
詹姆士这位美国心理学之父,曾提出将心理学运用于教育研究的主张,并出版论著《与教师谈心理学》。
杜威这位机能主义的代表人物则提出了自己的民主主义教育观。
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中划时代的人物。
在于他建立了S—R(刺激—反应)教育心理学理论范式。
许多理论观点至今仍为人们所广泛引用。
桑代克之后,教育心理学研究基本上处于行为主义者的支配之下。
早期行为主义者华生,对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客观研究。
操作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的研究更系统、更全面客观,其学习理论观点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0年代以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研究在教育心理学中可以说占据着主导地位。
但他们都没有超出S—R范式。
他们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主要集中于学习问题研究,应归于桑代克所提出的S—R范式之列。
格式塔心理学。
格式塔心理学以韦特海默、考夫卡及苛勒为主要代表人物,提出了顿悟学习理论,这和行为主义S—R范式及尝试错误学习形成鲜明的对照。
托尔曼在教育心理学中是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无论是行为主义的理论,还是格式塔的观点,他都采取“拿来主义”为我所用。
这使他的理论既具有行为主义的特征,又具有格式塔心理学的整体观,并最终成为教育心理学中认知观的鼻祖。
托尔曼以其认知学习实验闻名于世,这些实验包括符号学习实验、期待奖赏实验及位置学习理论及认知地图、中介变量、潜伏学习等重要概念,托尔曼的认知观得以建立。
皮亚杰提出其著名的认识论、认知发展理论及活动教学模式等,为此,皮亚杰被誉为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知理论主流受到皮亚杰的深刻影响。
60、70年代,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主要表现为S—R范式向认知范式的转变。
加涅对学习的层次、学习结果,学习的条件及学习过程作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教学观及教学设计原理。
布鲁纳提出了他的发现学习重要概念。
奥苏伯尔提出了著名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观点,并对有意义学习进行了深入探讨。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学习的类型学习的类型多种多样,可以按其过程或按其结果分类,也可按其复杂程度分类。
这里介绍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包括认知、动作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
这同我们的德(态度)、智(认知)、体(动作技能)三个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一致。
学习的认知结果包括三个方面:1.言语信息。
加涅指的既是知识也是能力。
2.智慧技能。
加涅指的是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
3.认知策略。
加涅指的是个体对认知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的能力。
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现代信息加工理论对学习的一般过程的描述既有坚实的实验依据,又对教学过程富有指导价值。
学习的发生经历以下几个阶段:(一)短时感觉贮存发生在主体与环境刺激相互作用时。
在每一瞬间,有大量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
(二)注意与选择性知觉短时感觉贮存中的信息只有在受到注意以后才能进入意识。
(三)记忆记忆分为两个阶段,即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学习过程是信息的收集、加工、贮存和在需要时提取出来加以运用的过程。
信息的收集涉及的心理过程是知觉;信息的加工、贮存和提取涉及的心理过程是记忆。
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它总是伴随于人的全部心理活动中,它是学习活动赖以产生的前提。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目前,被认为属于信息加工理论范围的,大致可以分成以下三类:(1)侧重于数理统计分析的信息论;(2)侧重于计算机模拟的信息加工理论;(3)侧重于实际应用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
一、信息论与信息分析美国学者香农(C.Shannon)被公认为是信息论之父。
简单说来,香农的测度主要集中在输送与接收的消息之间的相似性,以便计算送话者与受话者双方能够得到多少信息。
香农把消息的交换作为通信的特征。
因此,信息论关注的是可能已被输送的消息的影响,以及实际被传送的信号。
信息分析把主要焦点放在被试在一系列尝试中对所呈现的刺激作出反应的一致性程度上。
就一般而言,心理学家认为,信息论有助于我们形成一种把人类作为信息加工者的模式。
这个模式强调人在对刺激作出反应时的积极选择的作用,而不是像在刺激-反应理论中所看到的那种起被动作用的人。
与此同时,也有人认为(Simno,1979),研究焦点放在狭窄的实验室分析,对了解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很大的帮助。
二、计算机模拟把人视作信息加工者,这一观念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
计算机模拟(computer simulation)通常是指利用计算机和计算机语言来描述人类信息加工过程时所采用的方法。
这方面最典型的人物是西蒙。
他认为,人的认识活动与计算机是一一对应的(见图)。
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解决行为所涉及的基本结构,他们称之为“信息加工系统”或“IPS”。
三、认知信息加工理论学习实质上是由习得和使用信息构成的。
他们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行为是由有机体内部的信息流程决定的。
由于这种信息流只是一种猜想,是永远不可能直接观察到的。
所以,心理学家们构建了不同的模式来推导这种信息;这取决于理论家想要说明哪一种内部过程。
也许,可供选择的许多信息流程图都是站得住脚的。
但就一般而言,信息加工论者主要关注的是这样两个问题(1)人类记忆系统的性质;(2)记忆系统中知识表征和贮存的方式。
人类记忆的性质1.阿特金森-希弗林模式: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由三个结构成分组成:(1)感觉登记;(2)短时记忆;(3)长时记忆。
2.克雷克-洛克哈特模式: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与其说是由于信息贮存在大脑中的“地方”产生的,不如说是由于它们获得的加工类型产生的。
这也就是说,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仅仅是不同加工水平上的差异。
信息加工学习原理1、信息流是行为的基础2、人类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3、记忆取决于信息编码4、回忆部分取决于提取线索评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人类的许多思维过程,使得人类的高级心理过程不再那么神秘了。
借助合理的科学方法,我们将对这种心理过程有更多的了解。
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方面是有启迪的:(1)刺激选择不像埃斯蒂斯所说的那样是一种随机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仅考虑到刺激的特征,而且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
(2)短时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像狗熊拣苞米一样,拣一个丢一个。
(3)“组块”理论,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
(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
教师在帮助学生使用各种策略来编码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信息加工理论注意系统、编码系统和记忆系统的分析,是建立在推测的基础上的。
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皮亚杰学说的基本观点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基本假设是:认识既不起因于主体(成熟论者所强调的),也不起因于客体(行为主义者所强调的),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但相比之下,学习从属于发展。
皮亚杰不认为认识的生长仅仅是经验的结果,而是强调个体在认知生长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一、认知发展的基本过程皮亚杰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图式。
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和平衡。
1.同化(assimilation):同化是指个体对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的过程。
也就是说,个体在感受到刺激时,把它们纳入头脑中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就像消化系统将营养物吸收一样。
2.顺化(accommodation):顺化是指有机体调节自己内部结构以适应特定刺激情境的过程。
顺化是与同化伴随而行的。
当个体遇到不能用原有图式来同化新的刺激时,便要对原有图式加以修改或重建,以适应环境,这就是顺化的过程。
可见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化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3.平衡(equilibration):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
平衡过程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结构理论的核心之一。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认知图式是通过同化和顺化而不断发展,以适应新的环境的。
就一般而言,个体每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图式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
如果用原有图式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化,即调节原有图式或重建新图式,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
同化与顺化之间的平衡过程,也就是认识上的适应,也就是人类智慧的实质所在。
需要重申的是,平衡状态不是绝对静止的,是通过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渡到一种较高水平的平衡状态。
平衡的这种连续不断的发展,就是整个认知发展的过程(皮亚杰,1981)。
平衡是个体在连续不断地与环境交互作用和变化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认知发展的阶段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儿童从出生到两岁左右)。
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的。
2.前运演阶段(儿童从2-7岁左右)。
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如能凭借语言和各种示意手段来表征事物)3.具体运演阶段(儿童约在7-12岁)儿童的思维已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演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
三、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主要因素是:成熟、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皮亚杰关于学习的原理皮亚杰坚持认为,只有在学习者仔细思考时才会导致有意义的学习。
学习的结果,不只是知道对某种特定刺激作出某种特定反应,而是头脑中认知图式的重建。
决定学习的因素,既不是外部因素(如个体生理成熟),而是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在他看来,对儿童思维运演变化过程的描述,本身就构成了对学习的解释。
一、学习从属于发展皮亚杰认为,儿童学到些什么,决取于他的发展水平。
二、知觉受制于心理运演知觉是一种主动的、有目的的搜索活动,而不是毫无目的的扫视。
三、学习是一种能动建构的过程在皮亚杰看来,学习并不是个体获得越来越多外部信息的过程,而是学到越来越多有关他们认识事物的程序即建构了新的认知图式。
皮亚杰则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者在解决问题时,认知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四、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要的“错误是有意义的学习所必不可少的”,这一命题与新行为主义的观点是相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