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龙湖实验中学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 满井游记》教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29 满井游记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文意。
②积累文言词汇,增强文言语感。
③学会细致观察景物,并能用白描手法,借助修辞表现出来。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学习,通过朗读赏析美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作者的感情,并学会与自然相处,去领略自然中的情趣。
学习重点:反复诵读,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学习难点:学会细致观察景物,并能用白描手法,借助修辞表现出来。
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作者作品介绍: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湖广公安人(现在湖北公安),与其兄___________、弟__________合称“公安三袁”。
在文学创作上,他们反对厚古薄今, 主张“不拘格套,独抒性灵。
”作为文学流派,其取名的依据是他们的_______。
2.文体、背景介绍:本文是一篇______________(游记散文),(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3.字音、字形、词语①掌握下列字音字形:廿()鹄()茗()罍()蹇()倩()髻()鬟()浃()乍()澈()靧()曝()②参照注释和以前的积累,解释词语。
东风时作作:___________ 土膏微润膏:___________作则飞沙走砾飞:____________ 走:____________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于时:________ 波色:______乍:_________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9课《满井游记》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思考、交流
互动交流
巡视指导
点拨
学习内容
4
自主合作
品读优美句子
屏显:你就是脱笼之鹄,你最想在作者笔下的哪种景物中驻足流连?为什么?把驻足流连的理由写在一旁。选定句子后,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在脑海里把文字变成画面。
学生思考、批注
互动交流
老师示例:(屏显)
《满井游记》
自主学习目标
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合作学习目标
翻译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理解作者写景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
合作探究目标
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合作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会初步的观赏景物的方法
合作难点
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看材料、交流
课堂小结
归纳拓展
师引导学生小结,明确写作主旨
诵读、背诵全文
明确目标
互动交流
1、检测字词
2、课文翻译检测Biblioteka 小组合作翻译每一段,把握重点字词
巩固达标
屏显重点句子
学生翻译
学习内容
3
自主合作
1、第一段中所写景色的特点是什么?(用一个字概括)这一段写景的作用是什么?
2、作者对满井早春的总印象怎样?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从文中找出相关词句加以概括)
聆听
展标导学
1、准确顺畅地朗读课文。
2、翻译课文,积累重点字词。
明确目标
学习内容1
展标导学
会读课文,疏通字词
自主合作
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接受检测
八年级语文下册 29 满井游记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章、节
第六单元
课时
第1课时
课型
略读课文
教学
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
2、掌握重点词语的音形。
3、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4、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各段内容,概括段意。
重点
难点
1、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
2、朗读课文,整体把握各段内容,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教师复备
一、导入 :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借景抒感,谕示读者以人生哲理。
红装而蹇者:蹇,本义跛足的,引申为驴子,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曝,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
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
4、请学生翻译第3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
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3、完成《补充习题》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时间:花朝节后廿二日 地点:满井
人物:我与数友 起因: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廿二日天稍和。
经过:心境“若脱笼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袁宏道,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与兄宗道、弟中道均有才,时称“三袁”。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第29课《满井游记》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3
第29课《满井游记》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3学法引导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刻、地点的景物特点写最,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重难点分析1.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
2.学习细致的观看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以上两点,采纳以学生诵读感悟为主,老师适时启发,点拨的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明确目标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
号石公,公安〔现在属湖北省〕人。
万历二十年进士。
他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世称〝公安派〞。
他们提出〝性灵讲〞,认为文学应当〝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他们关于复古主义的驳斥相当有力,认为文学是随着时代进展的,每个时代的文学,不应当厚古薄今,更不应当用古泥今。
他们在创作上坚决反对临摹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自己所感的东西,也确实是〝独抒性灵〞,主张用平易近人的语言进行写作,不用典故。
在创作方面的表现是小品文领域的开拓。
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爽朗,文笔秀逸,意趣盎然。
今天我们学的这篇游记紧扣景物的季节特点,细腻描写满井的初春景色,不多几句话,便勾画出一片春意盎然、朝气蓬勃的景象。
作者描写简练形象,再现当时游玩情事。
文笔清新秀丽而有动气,比喻新奇、贴切,字里行间充满着作者游玩时的轻松欢乐的心情。
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品味这篇优美的散文,共同品味充满在文中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浓浓乐趣。
〔二〕整体感知1.自读全文,疏通字词。
2.教师范读。
3.学生有感情朗读。
〔三〕教学过程1.自读课文,对疑难字词质疑、讨论。
2.老师范读或听朗读录音,从记叙的六要素的角度整体了解文意。
时刻:花朝节后廿二日地点:满井人物:我与数友起因:局促一堂之内,欲出不得。
廿二日天稍和。
通过:心境〝假设脱宠之鹄〞,尽览初春水光山色,饱览游人怡然之情。
结果:感叹〝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来之知也〞。
3.概括段意〔1〕第一自然段写城中〝余寒〞景物,欲扬先抑;〔2〕第二自然段写满井春色。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9课《满井游记》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29 满井游记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理解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4、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1.讨论点拨法。
2.比较阅读法。
教学准备:录音带、录音机、小黑板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
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
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
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
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题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
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
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
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三、朗读课文,归纳段意1.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感情。
(1)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
(2)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3)归纳加点词的意义。
①局促一室之内②髻鬟之始掠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吾欲之南海何如①呷浪之鳞,悠然自得然②然徒步则汗出浃背③吴广以为然2、学生先朗读后回答,老师归纳:“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种:(1)当助词,可译为“的”,也可不译,如①②;(2)当代词,第三人称,可代人,也可代物,如③;(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④。
第29课《满井游记》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
第29课《满井游记》精品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明】袁宏道【课型】自读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存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便于明白得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3、感受北方初春景象,明白得作者寄情山水的意趣。
4、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成效。
过程与方法1、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明白得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
3、体会本文拟人、比喻等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成效,引导学生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北方早春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显露的思想感情。
2.学习细致的观看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明白得〝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的丰富意蕴。
【教学方法】1.讨论点拨法。
2.诵读感悟法。
阅读文章,体会文中的激情。
阅读——讨论——体会比喻句的不同成效【教学预备】多媒体。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设想】本文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能抓住特定时刻、地点的景物特点写最,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有韵味,适合反复吟诵,用心感受,应着力于诵读、感悟。
一、课堂教学力求〝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生动、爽朗、有效地学习。
二、这是自读课文,作为写景小品,它精短饶有味味,宜让学生反复涵咏,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然后讨论仿写。
【课前预备】学生预习,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导语设计〔一〕经历了漫长的严冬之后,我们终于盼来了温顺的春天。
昨日的一场小雨,让我们想起了〝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第29课满井游记教案人教新课标八级下4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一)能力目标1、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2、学会分析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二)美育渗透领会作者文中所充溢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的熏陶。
二、难点、重点1、文章表现出来的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激情。
2、三种比喻句的不同表达效果。
三、重难点突破:阅读文章,体会文中的激情。
阅读——讨论——体会比喻句的不同效果四、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质疑法、讨论法媒体设计:(略)教学课时:1五、教学流程(一)新课导读:1、同学们,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市的小石潭;与苏轼相伴,欣赏了“积水空明,藻荇交横”的承天寺夜景;在徐霞客的指引下,登游了极其险俊难攀的恒山。
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 ,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也随袁宏道踏青去!2、范读课文学生评价教师点拨3、整体感知:久居城内,满眼都是红墙碧瓦。
一旦到了郊外田野,满地绿意,满眼山光水色,不禁喜不自胜。
这篇文章就是作者与友人游历了满井后写的一篇浸透着早春芳馨和感念大自然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美好情怀的佳作。
4、学生自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障碍注意“斫、遁、砾、茗、鹄、呷、蹇”等几个字的读音。
5、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点评6、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然后在班上交流。
A •同桌借助参考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全文大意。
同时圈画疑难词句,并向老师提出质疑。
集体解疑,教师点拨。
泉:泉水,用泉水、茗:茶,煮茶、lei2 :酒杯,举着酒杯、红装:穿着艳装—名词动用)B •作者围绕“满井”写了哪些内容?讨论明确:柳枝、麦苗、土、冰(水)、山峦、鸟、鱼、游人(板书)C.作者抓住了这些事物怎样的特点?从原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讨论明确: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满井游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能力目标1、学习“每”“辄”等词的古义;了解“未之知”这种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句子。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9课《满井游记》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第29课满井游记教学目的1.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2.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词语,了解作者,理解文意,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的了解作者,积累语言,理解文意。
教学内容与步骤情景激趣袁宏道(1568~1610),明朝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明公安(今湖北人),万历年进士,官至吏部中郎,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其作品真率自然、清新活泼,内容则多写闲情逸致,部分篇章反映民间疾苦,对当时政治现实有所批判。
有《袁中郎集》。
万历二十七年(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更使他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
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探究生趣第一步,泛读课文。
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
用(1,2,……)标出段内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犹:仍然。
作,起,兴起。
砾:小石块,碎石子。
局促:拘束,形容受到束缚而不得舒展。
膏:肥沃。
若脱笼之鹄(hú):好像从笼中飞出去的天鹅。
鹄,一种水鸟,俗名天鹅。
乍:刚刚,开始,始,出。
鳞浪:像鱼鳞似的细浪纹。
晶晶然:光亮的样子。
匣:指镜匣。
为,表被动。
娟然:美好的样子。
拭:擦拭。
倩女,美丽的女子。
靧(huì):洗脸。
舒:舒展。
梢:柳梢。
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泉,这里指汲泉水。
茗,这里指煮茶。
罍,这里指端着酒杯。
蹇,这里指骑驴。
这里全是名词作动词用。
虽:虽然。
劲:猛、强有力。
浃(jiā):湿透。
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
第29课《满井游记》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5
第29课《满井游记》教案(人教新课标初二下)5教学目标:一、品味课文清新自然、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玩时欢愉的心情,熟读成诵,从而得到美的熏陶。
二、学习细致的观看生活,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观赏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设想:一、课堂教学力求〝激趣〞,充分调动学生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生动、爽朗、有效地学习。
二、这是自读课文,作为写景小品,它精短饶有味味,宜让学生反复涵咏,力争在课内熟读成诵,然后讨论仿写。
三、教具预备:多媒体电教平台、«满井游记»教学软件四、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人课文,简介作者,学生默读阅读提示第一段,教师出示教学目标。
二、自读明白得:1、学生朗读课文,力求明白得文意。
2、检查学生明白得能力,自学能力。
教师读课文,学生口译。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清新自然的语言。
三、自读观赏:1、播放有关«满井游记»的风光片段。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认真观看,用心品味。
2、教师指导,学生依照阅读提示②:〝这是一篇清新的写景小品。
生动的表达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一室之内’,而今返回自然‘假设脱笼之鸽’的轻巧心情。
写景层次分明,比喻贴切。
〞在明白得、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观赏。
学生边议边读边背,教师归纳。
〔尽量由学生讲,教师只作必要引导〕第一段内容是什么?有什么作用?——城中飞沙走砾,为下文正面记游作预备,有对比的作用。
第二段逐句读来,如何样表达记游的次序?——第一句〝廿二日……至满井〞:点明所游之地。
第二句〝高柳……脱笼之鹄〞:以堤柳、润土、旷野衬托心胸的舒服。
〝假设脱笼之鹄〞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第三句〝于时……出于匣也〞;写春水。
〝晶晶然……〞作比喻,更见水的明澈。
第四句〝山峦……之始掠也〞:写春山,细致地写山被雪洗之美,用〝如倩女……始掠也〞作比喻,形象化地描写春山的形色两美。
人教语文八下29《满井游记》教案1
《满井游记》教案2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文意,了解作者袁宏道及写景小品文的特点,学习赏景技巧。
2、过程和方法目标:重视诵读,力求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景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并且通过学习这篇小品文认识到只有冲破种种限制,扩大视野,才能发现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的美。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地进行描写的方法。
(2)教学难点: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体味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技巧,增强自身写作能力。
②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
三、教学流程:(一)导入,初读课文:新课伊始,我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学习《满井游记》。
然后问他们:满井在哪里?北京郊外。
它到底是个怎样的所在?那儿的景色美吗?学生茫然……于是我要学生大声地自渎课文,并说说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且在发言时不重复他人的意思(只作补充或另辟蹊径)。
意在了解学情,同时培养学生专心听话的习惯。
学生轮流发言。
从发言中我发现,学生读懂了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读出了作者的情感、还感觉到语言的美。
为使学生更好地深入文本,体会语言妙处、触摸作者情感及人生感悟。
我引领学生走进“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环节。
(二)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学生读查找的资料,教师补充相关资料。
简介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他主张文学创作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写下了很多著名的山水游记。
作品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
写作背景: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于是他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八(下)29《满井游记》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与说课稿(共5篇)《满井游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理清文章的写景层次,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学常识。
2.学习细致地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引导学生感受北方早春美妙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重点: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细致的观察生活和准确生动的描写景物的方法。
2.难点:体味、品析课文高超的表现手法和写作技巧。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步骤]预习要求:1.本文生字词较多,认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2.自己试着翻译课文。
疏通文意,记下有疑问的地方。
3.有条件的同学查找课文的相关资料(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课文涉及的内容)。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教师出示中国地图,指图评说:同学们,我国的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前面我们在郦道元的陪同下游览了长江的-二峡;在元结的指引下,观赏了湖南道县的右溪;在柳宗元的盛情下,游览了永州的小石潭;在陶弘景相伴下,游览了江南美丽的山山水水。
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外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走,我们踏青去!(有条件的可以找来记录北方初春的录像带播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借助课下注释介绍作者和写作的背景。
三、听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
(也可以是教师范读,让学生更有一种亲近感。
)教师提示应注意的问题:①字音;②停顿;③语调的轻重缓四、检查预习情况引导学生读准字词。
五、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①大声,正确流利,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②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③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读出这种感情。
(课堂上的朗读,可以实现学生对课文的文句、情节、结构、情感的理解;通过反复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学会对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的体会和品味,提高学生的精读能力;通过朗读吟诵,可以让课文的词、语、句、段、篇顺利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增强学生的语言积累。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9课 满井游记》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六单元 29《满井游记》本文教学总目标:1.了解本篇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写法。
4.体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欢快心情。
本文教学总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初二语文备课组,主备课人:杨菲授课时间:第14周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篇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二)难点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本篇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三)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某某永州的小石潭;与X仲淹相伴,登临某某西北的某某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某某某某的醉翁亭,小石潭、某某楼、醉翁亭这些地方都处在我国的南方,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随着袁宏道的足迹去看一看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四)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某某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写作背景】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被授予顺天府教授,于是他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是明代近郊的一个风景区,因有一口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
每逢早春三月,是郊游的好去处,作者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文章。
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五)熟读课文、疏通文意自学指导一【自学要求】齐读、自读课文第1段,疏通文意,概括本段内容。
人教语文八下29《满井游记》教案2
《满井游记》教案1一、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正确掌握文中丰富的实词的读音、书写和词义2.体会文中记叙描写中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3.理解作者抓住特点表现初春景象的写法及其渗透的作者的感情二、教学重点教学目标一、二三、教学难点教学目标三四、教学方法朗读法、质疑法、讨论法五、教学步骤(一)、教学导入开门见山,介绍作者直接导入。
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明代文学家。
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其为领导人物。
他一生写了很多山水游记,明张岱曾说写山水名家柳宗元之后就当数他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最具代表的山水游记《满井游记》(二)、朗读课文,读准子音,停顿1.教师范度,正音正字,学生听读,作好标记燕廿二日土膏鹄髻鬟浅鬣蹇呷浪堕事恶能无纪2.重点句子的朗读停顿●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会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夫不能\以游堕事3.学生自由放声朗读一到两遍,力争读熟4.生齐读,老师再次纠正错误(三)、默读课文,正确掌握文中丰富的实词的词义,疏通文意1.实词冻风时作土膏微润娟然如拭呷浪之鳞冰皮始解浅鬣寸许髻鬟之始掠也泉而茗堕事恶能无纪2.虚词“之”结合课后练习三学习“而”表转折而城居者未知也表修饰红装而蹇者如倩女之会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意,勾画出难以理解的词句进行交流讨论。
(可以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共同学习),文章虽有不少难解词语,但课下注释很详细,再结合合作式学习,疏通文意,也并不和困难。
(四)、品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学生齐读课文,想象文中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体会文章的意境。
2.选几位学生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补充。
明确:作者用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满井春光图:水、山、柳、麦、人、鸟、鱼,人与自然相映成趣。
3.提问: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此题要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写作背景来谈)学生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可能一致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思想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单元 29《满井游记》本文教学总目标:1.了解本篇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3.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写法。
4.体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欢快心情。
本文教学总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初二语文备课组,主备课人:杨菲授课时间:第14周一、教学目标1.了解本篇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二)难点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三、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本篇写景小品文的特点。
2.熟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内容。
(三)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小石潭、岳阳楼、醉翁亭这些地方都处在我国的南方,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随着袁宏道的足迹去看一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
(四)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作者】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
【写作背景】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教授,于是他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为苦闷,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就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 满井是明代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因有一口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所以叫“满井”。
每逢早春三月,是郊游的好去处,作者于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二十二日游满井,写了这篇文章。
游记,散文的一种。
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反映某地的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俗习惯和社会状况等,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本文属山水游记,又因其短小,称“山水小品”。
(五)熟读课文、疏通文意自学指导一【自学要求】齐读、自读课文第1段,疏通文意,概括本段内容。
【自学方法】1.利用注释和字典,掌握重点字句的意思。
(无法翻译的字词做好标记)2.根据重点字词的意思,尽量采用“直译法”口头翻译全文。
(无法翻译的句子做好标记)3.小组讨论,解决自学过程无法翻译的字词句,小组无法解决的可以向老师提问。
4.概括:先明确对象。
【自学时间】3分钟燕(yān)地寒,花朝(zhāo)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lì)。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zhé)返。
【明确】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时常)作(起),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拘束)一室之内,欲出不得(能够)。
每(每次)冒风驰行,未百步辄(就)返。
【翻译】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
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会飞沙走石。
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
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概括】:(第一段)写城中“余寒犹厉”的景象。
自学指导二【自学要求】齐读、自读课文第2段,疏通文意,概括本段内容。
【自学方法】同上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hú)。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 huán)之始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liè)寸许。
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红装而蹇(jiǎn)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jiā)背。
凡曝(pù)沙之鸟,呷(xiā)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liè)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明确】廿(niàn)二日天稍和(略微暖和),偕(xié)(一同)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好像)脱笼之鹄(hú)(天鹅)。
于时(在这时)冰皮始(刚刚)解(融化),波色(水波的颜色)乍(zhà)(始、初)明,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亮晶晶的样子)如镜之新开(新打开)而冷光之乍(突然)出于匣(镜匣)也。
山峦为晴雪(晴空之下的积雪)所(被……)洗,娟然(美好的样子)如拭(擦洗),鲜妍明媚,如倩女(美丽的女子)之靧(huì)(洗脸)面而髻(jì)鬟( huán)之始(刚刚)掠(梳掠)也。
柳条将舒(舒展)未舒,柔梢披(开、分散)风,麦田浅鬣(liè)(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寸许(表约数,左右)。
游人虽(虽然)未盛(多),泉(名词用作动词,汲泉水)而茗(名词用作动词,煮茶)者,罍(léi)(酒杯,这里名词用作动词,端着酒杯)而歌者,红装(名词用作动词,穿着艳装)而蹇(jiǎn)(驴,这里名词用作动词,指骑驴)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虽然)尚劲(猛,强有力),然(但)徒步则汗出浃(jiā)(湿透)背。
凡曝(pù)(晒)沙之鸟,呷(xiā)(吸)浪之鳞(代鱼),悠然自得,毛羽鳞鬣(liè)(泛指一切动物)之间,皆有喜气。
始(才,刚)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翻译】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
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
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光才闪烁发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
山峦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净,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样,鲜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
麦苗高约一寸。
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汲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穿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风力虽然还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浃背。
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戏水的鱼,都悠然自得,一切动物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概括】(第二段)写郊游的所见所感,是全文的主体。
自学指导三【自学要求】齐读、自读课文第3段,疏通文意,概括本段内容。
【自学方法】同上夫(fú)不能以游堕(huī)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明确】夫(fú)不能以(因为)游堕(huī)(坏、耽误)事(公事),潇然(潇洒无牵挂的样子)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而此地适(正好)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wū)能(怎能)无纪(通“记”,记录)?己亥之二月也。
【翻译】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这是)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概括】(第三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
(六)当堂训练(10分钟)(1)解释下列实词:东风时作:起。
土膏微润:肥沃。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在这时;水波的颜色;初,始。
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乍出于匣也:新打开;指镜匣。
娟然如拭:美好的样子。
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都是名词用作动词,用泉水;煮茶;端着杯;骑驴。
作则飞沙走砾:使沙飞;使砾走。
(2) 解释一词多义:“而”表转折如:而城居者未知也表修饰红装而蹇者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之”:a表示限定关系(作助词):一室之内、郊田之外,可译为“以”。
现代汉语中还用。
如“四海之内”、课堂之外”b表示修饰关系:(作助词)“脱笼之鹄”、“曝沙之鸟”。
可译为“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一丘之貉”、“惊弓之鸟”、c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助词,可不译。
例:“倩女之靧面”。
(3)翻译句子:1、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译:游人虽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2、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译:(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
译:那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闲官罢了。
(4)选出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部错误的一项()A.冒风驰.行(坐车)呷.浪之鳞(吸而饮)B.麦田浅鬣寸许.(左右)汗出浃.背(湿透)C.泉而茗.者(茶)倩女之靧.面(洗)D.偕.数友出东直(全、都)柔梢披.风(披挂)答案:D(A、B正确。
C项“茗”应为“煮茶喝”。
D项“偕”为“一起,一同”,“披”应为“开、分散”)(六)作业布置《课时作业》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欢快心情。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写法。
(二)难点体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欢快心情。
三、教学过程:(一)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本文描写景物的写法。
2.体会作者返回自然的欢快心情。
(二)初步感知自学指导一【自学要求】:品读第一段,体会作者未出游的心情。
思考:1、作者是在什么时候出行游玩的?2、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如何?3、作者的心情如何?4、从哪里可以看出?【自学方法】:圈划。
【自学时间】:4分钟【明确】:1、作者是在初春时节出行游玩的。
2、这时燕地的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3、作者心情很无奈,同时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
4、从“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等句中可看出。
注意:通过对问题的思考理解作为南方人的作者在早春时节“局促一室之内”的无奈以及渴盼出游的心情,并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学习写景方法自学指导二【自学要求】:齐读第二段,思考:这篇游记写满井的初春景象,描写了哪些景物?如何描写的?【自学方法】:1、圈画;2、抓住景物特点;3、修辞手法。
【自学时间】:8分钟。
【明确】:1.这篇游记写满井的初春景象,描写了哪些景物?先写全景,然后依次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
2.如何描写的?水——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光明丽的特点。
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掠也。
写出了春山的清新可人、娟净明媚。
柳——柳条将……寸许:则写出了春天柳条的柔软与麦苗破土初生而又整齐喜人的情景。
1)白描:白描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