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现主义文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征意蕴。
《即兴二十八号》,康定斯基作, 1912年画,布画油画,111.4×162.1 厘米,纽约,古根海姆美术馆藏。
表现主义大量通过主 观幻觉、梦境和错觉, 以及扭曲变形等手法
来表现生活。
《构图4号》,康定斯基作,1911 年画,布画油画,95×128厘米,伦 敦,泰特画廊藏。
形成之初 基本特征 语言风格 作家作品
作家作品
小说领域: 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是表现主 义文学在小说领域的代表作家, 他为表现主义文学树起了不可 动摇的艺术丰碑,被尊为现代 派文学的鼻祖。 卡夫卡
剧领域: 美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尤金· 奥尼尔,是表现主义戏 剧的最重要 的作家,其创作代表了表现主义戏剧的 最高成就。
其他作家还有斯特林堡、魏德金德、斯特恩海姆、 托勒尔、恰佩克、凯泽等。表现主义戏剧在德国也 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魏德金德、斯特恩海姆、凯泽 和托勒尔等是都德国人。
长篇小说
《美国》,描述的是16岁的 德国少年卡尔· 罗斯曼,因受 家中女仆的引诱,致使女仆 怀孕,被父母赶出家门,放 逐到美国的经历遭遇。作品 所侧重的是人物在美国的忧 郁、孤独的内心感受。
1918年写成的《审判》,是 卡夫卡的第二部长篇小说, 体现了卡夫卡式的创作艺术 风格。故事讲述的是银行襄 理约瑟夫· K无故受审判处死 的事。
基本特征
表现主义具有鲜明 的理论主张和美学 特征。 提出艺术“不是现 实,而是精神”, “是表现,不是再 现”的口号。
《戴单眼睛的自画像》,施密 特—罗特卢夫作,1910,布画油画, 84.1×76.2厘米,柏林国家美术馆藏。
语言风格
表现主义文学在语言风格上,常常表现出一种冷漠旁 观和平淡冷静的客观态度,用电报式的简洁、冷漠的 语言进行叙述描写,很少抒情议论 表现主义文学作品中还常常随心所欲地使用新奇的语 言,奇特的倒装、定冠词的省略、词语的重复、扭曲 句子结构等方式,形成了一种过于紧张而急促的节奏, 藉此表现人物内心激烈狂热、喧嚣不安和非理性的情 感情绪。
生平介绍 创作成果 《变形记》 《城堡》
弗兰茨· 卡夫卡1883年出生于奥匈帝国 统治下的波希米亚(今捷克西部地区) 首府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父 亲艰苦创业成功,形成粗暴刚愎性格, 从小对卡夫卡实行“专横有如暴君”
的家长式管教。卡夫卡一方面自幼十
分崇拜、敬畏父亲,另一方面,一生 都生活在强大的“父亲的阴影中”。
故事简析
一、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二、格里高尔的恐惧与孤独
三、对传统人生的颠覆与抗争
艺术特色
1、卡夫卡作为表现主义代表作家,他所注重的不在于展示外部 世界,而注重内心心理表现,在《变形记》中表现出虚妄荒诞
与细节真实相结合的特色。
2、《变形记》中还表现出极度夸张、变形与抽象相相结合的艺 术特征。
母亲气质抑郁、多愁善感。这些对后
来形成卡夫卡孤僻忧郁、内向悲观的 性格具有重要影响。
俯瞰布拉格
卡夫卡小学至中学在德语学 校 读书,后学会捷克语,自幼酷 爱文学。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 学习德国文学。不久迫于父亲 之命改修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 士学位。卡夫卡中学时代就对 法国自然主义文学,斯宾诺莎、 尼采、达尔文等产生极大兴趣。 大学时代,接受了存在主义先 驱、丹麦哲学家基尔· 凯戈尔的 思想和受到中国老庄哲学的影 响。
3、《变形记》构思奇特,象征意蕴丰富,然叙事语言平实无奇,
概 述
卡 夫 卡
奥 尼 尔
概述
表现主义是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盛行于西方世界 的一种文艺思潮。它首先出现在德国,盛行于奥地利, 进而在瑞典、波兰、英、法、美等国广为流传。它起于 绘画,后来在音乐、戏剧、小说、电影等整个文艺领域 中获得发展。
表现主义文学流露 出一种普遍的抽象 化倾向,作品往往 具有浓郁深厚的象
卡夫卡故居
在爱好文学的同学马克斯· 布洛德的鼓
舞和支持下,开始文学创作。并与布拉 格的作家来往,参加一些社交活动。写
成了首篇短篇小说《一场战斗纪实》。
在法院实习一年, 在“通用保险公司” 当见习助理后,1908年到工伤事故保险
公司任职。1921年卡夫卡肺结核复发。
1922年6月辞职。养病斯间除继续创作 外,游历欧洲各地。1924年因肺病恶化,
《地洞》(1922)是卡夫卡晚斯创作中最具代表性的力作。 主人公是一只不知名的人格化的鼹鼠类动物。作品采用第一人 称自叙的方法, 描写了“我”担心外来袭击,修筑了坚固地洞, 贮存了大量食物,地洞虽畅通无阻,无懈可击,防御退逃自如, 但“我”还是时时处于惊恐之中,惶惶不可终日。 又常年不断 地改建地洞,辗转不停地把粮食从地洞的这个地方搬到那个地 方,做好防御工作以防外界强敌前来袭击。它说:“即使从墙 上掉下的一粒沙子,不搞清它的去向我也不能放心。”它向一 种未知的危险、向它周围无穷的一切发动了一场殊死的战斗: “我离开了世界,下到我的地洞里” 、“如果我能平息我心中 的冲突,我就相信自己已经很幸福了” 。然而它永远在挖掘新 的地道,在这个没有尽头的迷宫里,面对“一种我始终应该担 心的东西,一件我始终应该有所防备的事情:有个人来了” 。 小说真实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普通小人物失却安全感、 生活与生命得不到保障的恐惧心态。
形成之初
据1980年11月13日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分析,表现 主义打响了二十世纪反主流文化的第一炮。它是那些中产阶级 的浪子的不满和沮丧的产物,是一种带有自由意志论的时代精 神和社会的反叛形式。 表现主义一词,最初出现于1901年在法国巴黎举办的玛蒂 斯的画展上,原是法国画家朱利安· 奥古斯特· 埃尔维一组油画 的总标题。1911年,德国画家沃林格尔在《狂火飙》杂志上发 表了一篇论文,首次借用了这个词来称呼析林的先锋派作家, 1914年后,这一术语被人们普遍承认和采用。 作为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来说,表现主义是一个反传统的现 代主义艺术流派。1905年末1906年初,在德累斯顿成立了第一 个表现主义的集团“桥社”;1911年,在慕尼黑成立了第二个 表现主义的集团“蓝骑士”(或译“青铜士”)社。第一次世 界大战交锋,表现主义风行德国。
中父子两人的口角,清白善良的儿子竟被父亲视为有罪和执拗残暴,
在父亲的淫威之下,害怕恐惧到了丧失理智,父亲高大强壮而无理性, 具有一切暴君特征。
这个貌似荒诞的故事是卡夫卡负罪心态的生动描述,父亲的判 决也是卡夫卡对自己的判决。 主人公临死前的低声辩白:“亲 爱的父母亲,我可是一直爱你们的”,是卡夫卡最隐秘心曲的 吐露。这种故事的框架是典型的卡夫卡式的,是他内心深处的 负罪感具象化之后的产物。然而卡夫卡目的显然不在于仅仅描 写父子冲突,更在于普遍意义上揭示出人类生存在怎样一种权 威和凌辱之下,卡夫卡父亲的可怕而又受到崇敬的形象间接直 接地渗透在作品中。 另一方面又展现人物为战胜父亲进行的一 系列抗争。儿子把看来衰老的父亲如同孩子般放到床上后,真 的把他“盖了起来”。从表面上看,他这样做是出于孝心。从 深一层看他是想埋葬父亲,确立自己作为新的一家之主的地位。 小说在体现了卡夫卡独特的“审父”意识的同时,也表现了对 家长制的奥匈帝国统治者的不满。与此同时,卡夫卡还通过这 个奇特的故事揭示了西方社会中现实生活的荒谬性和非理性。
《致科学院的报告》(1917),写马戏团试图寻找 "人类道路 " 而驯化猿 猴成为会说话的人的故事。被关在狭窄笼子里的非洲猿猴,在人的逼 迫下学人吐唾沫、学人喝烧酒、学人语喊“哈罗”。凄厉的哀号与悲 鸣,传递出失却自由,没有出路的苦闷与悲观绝望情绪。渐失猿性获 取人性的过程畸变,正是人类异化的一种反向印证。 《中国长城的建造》(1918-1919)描写中国的老百姓受无形权力的 驱驶,去建造毫无防御作用的长城,表现了人在强权统治面前的无可 奈何与无能为力。 《饥饿艺术家》(1922)中歌唱艺人为了生存,为了使自己的艺术 达到“最高境界”,竟把绝路作为出路,以绝食表演作为谋生手段, 宣称可以40天不进食而引吭高歌表演,进而发展到为绝食而绝食的 “艺术”境界,仿佛饥饿真的就与人的肉体感觉离开了一样。40天过 去了,他仍坚持要绝食表演下去,后被经理强迫进食。艺术家深为他 的饥饿艺术未达佳境而遗憾,更为人们对他的艺术追求不理解不支持 倍感孤独,把原本作为生计手段的挨饿,当成生存目的和真正“艺术” 而孜孜以求,最后被送进马戏团,关在笼中与兽类一起供人参观,无 异于真正的动物。骨瘦如柴的艺术家意象具有多重寓意,是人性异化、 精神异化和艺术异化的象征,是现代人痛苦悲哀现状的写照。
《 美 国 》
《 审 判 》
第三部长篇小说《城堡》 (1922)作为一部典型的 表现主义小说,写主人公 K想进入城堡去办事,城
ຫໍສະໝຸດ Baidu
堡近在眼前,然而就是无
法进入。小说以此揭示官 僚机构的腐败和黑暗及其 在强大势力控制下的小人 《城堡》 物孤独悲惨的人生命运。
代表作《变形记》
卡夫卡《变形记》中写的是人变成虫的荒诞离奇故 事。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是一家公司的推销员, 一天早晨醒来,突然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长有许多 细腿的大甲虫。从此厄运降临。丢失了工作,遭家 人厌恶。他有人性,有人的思维能力和心理,恐惧 感与灾难感缠绕着他。逐渐地又具有了虫性,喜欢 爬行,吃霉变腐烂食物。格里高尔不能继续赚钱, 家境每况愈下。尽管全家人都勤快工作,也无法维 持生活。大家视格里高尔为累赘,怪物。格里高尔 终于在孤独、寂寞与自惭形秽中悄然死去。家人如 释重负,心情愉悦地来到城外郊游,谈起了新的梦 想和美好的前途。小说通过格里高尔变形成虫而死 的悲惨结局,揭示了西方社会人性异化,人无法掌 握自己命运,生活在恐惧与孤独之中的生活本质。 《变形记》成为表现主义文学和卡夫卡小说创作的 最重要的代表作。
1912年写成的《判决》是卡夫卡最喜爱的作品,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 冲突。主人翁格奥尔格· 本德曼是个商人,自从几年前母亲去世后就和 父亲一起生活,现在生意兴隆。 他在房间里给一位多年前迁居俄国的 朋友写信,告诉他自己订婚的消息。他写完信来到父亲的房 间,意外 的是父亲对他态度非常不好,怀疑根本就没有迁居到俄国的朋友,指 责他背着自己做生意,还盼着自己早死。突然,父亲又转了话题,嘲 笑格奥尔格在欺骗他的朋友,而父亲自己倒是一直跟那位朋友通信, 并早已把格奥尔格订婚的消息告诉他了。格奥尔格忍不住顶撞了父亲 一句,父亲便判儿子去投河自尽。于是,儿子真的去投河死了。作品
卡夫卡的父亲
德国文艺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这样评 价卡夫卡:“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 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 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 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 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 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 于劳动者。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 觉得自己是作家。但就作家来说,他也 不是,因为他把精力花在家庭方面。而 ‘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陌生人还要陌 生’” 。安德尔十分准确而形象地概括 了卡夫卡没有社会地位,没有人生归宿, 没有生存空间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对 形成卡夫卡内向、孤独、忧郁与不幸人 生的较为完整公允的阐述。
诗歌领域:
表现主义文学在德国最初出现在诗歌领域。表现主义 诗歌注重诗人个人的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主要内容 显示诗人在充满喧嚣混乱和罪恶的城市生活压抑下的 忧郁悲哀,在表现社会异化的同时,呼唤人性和爱。 诗歌大多以自由的形式、强烈的节奏,体现出新的激 情,普 遍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喧嚣不安和非理性的情感。 人有格奥尔格· 海姆(1887-) 、高特弗里德· 贝恩 (1886—1956)和奥地利诗人格尔奥格· 特克尔(1887一 1914)等。
医治无效,于同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
纳。 卡夫卡好友布洛德
中短篇小说
在卡夫卡的中短篇小说创 作中,其代表作首推《变 形记》(1912)。其他著名 的作品有: 《判决》 (1912 )、《致科学院 的报告》、(1917) 《中国 长城的建造(19181919) 》 、《饥饿艺术 家》 (1922)、 《地洞》 (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