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赤霉病防治技术
孟凡夫
(安徽省宿州市种子公司,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阐述了小麦赤霉病的危害症状、病原物、侵染循环、发生因素及防治方法。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中图分类号S435.121.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8421(2012)08-954-01
作者简介
孟凡夫(1968-),男,安徽宿州人,助理农艺师,从事良种
繁育及推广工作。
收稿日期2012-07-26小麦赤霉病又名烂麦头、红麦头、麦穗枯。该病由多种镰刀菌引起。常见的有禾谷镰孢、
燕麦镰孢、串珠镰孢、黄色镰孢和税顶镰孢等,均属于半知菌亚门。以禾谷镰孢为主,有性态为玉蜀黍赤霉属子囊菌亚门。小麦赤霉病的赤霉病菌寄主范围广泛,
能侵染许多栽培作物和野生植物,而且能在很多植物产品或残体上营腐生生活。主要寄主有禾本科的小麦、大麦、裸大麦、水稻、甘蔗、玉米、燕麦、稗草、狗尾草、鹅观草等。其中以禾本科、豆科、菊科植物残体上最易产生,其次是蔷薇科,而松柏科很少。
小麦赤霉病最近几年在宿州市有发生严重的趋势,小麦受害后千粒重降低,发芽率下降,发芽势减弱,且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色泽灰暗,商品价值降低。病麦含有致呕毒素和类雌性激素等毒素,
人畜食后可引起急性中毒。在我国南方冬麦区,
如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川滇冬麦区和华南冬麦区等地经常流行危害;东北三江平原春麦区在多雨年份也可流行成灾。小麦赤霉病世界各地都有发生,而且有发生加重的趋势。1
危害症状
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引起苗腐、茎基腐、秆腐和穗腐,
穗腐危害最大。湿度大时,病部均可见粉红色霉层,即病菌分生孢子和子座。病穗上常呈现以红色为主基色的霉层,故叫赤霉病。1.1
苗腐
由种子带菌或土壤中的病菌侵染引起。先是芽
变褐,然后根冠腐烂。轻者病苗黄瘦,重者幼苗死亡。手拔病株易自腐烂处拉断,断口褐色,带有黏性的腐烂组织。1.2基腐又称脚腐。从幼苗出土到成熟都可发生。初期茎基变褐软腐,
以后凹缩,最后麦株枯萎死亡。1.3秆腐初期在剑叶的叶鞘基部呈棕褐色,接着扩展到节部,以后上面长出一层红霉。病株易被风吹断。
1.4
穗腐
发病初期,在颖壳上或小穗基部出现小的水渍
状淡褐色病斑,
逐渐扩大变成枯黄色,同时不断扩大蔓延到全粒或全小穗,甚至整穗发病。以后在颖壳的合缝处或小穗基部生出一种黏胶状的粉红色霉(病菌分生孢子),到后期高湿条件下,
粉红色霉层出产生蓝黑色小粒(病菌子囊壳)。麦穗得病后,麦粒皱缩干瘪,严重时全穗枯腐。2病原物2.1形态
2.1.1
禾谷镰刀菌。不形成小分生孢子,大分生孢子形成
于分生孢子座,镰刀形,多为3 5隔,顶细胞渐细,腹部近平直,
足胞明显,孢子大小(37.5 62.5)μm ˑ(3 5)μm 。PDA 上生长速度快,气生菌丝棉絮状,较密,白至黄色,有时中央有黄色菌丝区。子囊壳卵圆形,紫黑色,子囊棍棒形,无色,子囊孢子纺锤形,3隔。2.1.2
燕麦镰刀菌。小孢子常不产生,棒形,纺锤形,
0 3隔,大型分生孢子产自分生孢子座,瘦长、壁薄,顶细胞细长,孢子大小(45 55)μm ˑ(1.5 3.0)μm 。PDA 上生长较快,气生菌丝细丝状),茸状,较密,白色至棕黄色。PDA 基质反面白色至黄色。2.1.3
黄色镰刀菌。不产生小分生孢子,大分生孢子粗短,
壁厚,分隔明显,多5隔,大小(30 38)μm ˑ(5.0 6.5)μm 。PDA 上生长快,气生菌丝浓密,通常白色,基质反面洋红色。2.2
特性
菌丝发育适温为22 28ħ,最低温度为3ħ,最
高温度为35ħ。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4 32ħ,以28ħ最适。3
侵染循环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寄主病残体上或种子上越夏、越冬,
也可在土壤中营腐生生活而越冬。第2年在这些病残体上形成的子囊壳是主要侵染源。子囊壳产生的子囊孢子可借气流、风雨传播,溅落在花器凋萎的花药上萌发,先营腐生生活,然后侵染小穗,几天后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经风雨传播引起再侵染。4发生因素4.1寄主抗性迟熟、不耐肥的品种发病重。小麦齐穗后
20d 内最容易发病,以扬花期发病率最高。
4.2环境高温高湿病情发生迅速。开花灌浆阶段闷热、连续降雨、潮湿多雾的天气发病重。
4.3
栽培
①田间病残体数量大,带菌量高的地块发病重。
②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质黏重、偏施氮肥、田间潮湿郁闭的发病重。5
防治方法
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药剂保护为重点,充分利用耐病品种的综合防病措施。5.1
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病品种。适时早播,避开扬花
期遇雨。合理施肥,增施底肥,氮磷配合,追肥早施、少施,提高植株抗病力。雨后及时排水,
降低田间湿度。深耕灭茬,秸秆过腹还田或堆沤后施用;小麦播种前,清除田间农作物残体。
(下转第956页)
责任编辑胡先祥责任校对胡先祥
农技服务,2012,29(8):954,956
表皮变黑腐烂,根部也变黑腐烂,横剖病茎用力挤压切口,从导管溢出黄白色菌脓,病株茎和叶脉导管变黑。后病菌侵入髓部,茎髓部呈蜂窝状或全部腐烂形成空腔,仅留木质部。
移栽-团棵期由于烟苗在苗床中传染的病毒病感染后15d后开始发病,加上田间蚜虫传播,移栽期农事操作传播,移栽-团棵期病毒病开始为害,直至采烤结束,主要表现为分田块或分农户连片发生,此时期病毒侵入后在叶片内大量增殖,使部分组织细胞增多或增大,致使叶片厚薄不匀,颜色深浅不一,形成花叶,团棵期后由于病毒病的为害烟叶不能正常拔节,烟株矮化,有效叶片少,发生黄瓜花叶病则叶基变长,侧翼变狭变薄,叶片细长,成“鼠尾状”;有的病叶叶缘向上卷曲,有的沿叶脉出现闪电状坏死,有的叶片呈现黄色斑驳,有的整株黄化。
2.3大田生长中后期主要病害烤烟田间生长中后期,遭遇高温高湿天气易发生赤星病,在烟株打顶后,叶片进入成熟阶段开始发病,条件适宜病情会逐渐加重。赤星病主要为害部位是叶片,先从烟株下部叶片开始发生,随着叶片的成熟,最初在叶片上出现黄褐色圆形小斑点,以后变成褐色,病斑的大小与湿度有关。湿度大病斑则大,干旱则小,一般来说最初斑点直径不足0.1cm。以后逐渐扩大,病斑直径可达1 2cm。病斑圆形或不规则圆形,褐色,产生明显的同心轮纹,边缘明显。外围有淡黄色晕圈。在大田中后期常常有角斑病与赤星病混合发生,角斑发病初期在叶肉组织上形成水渍状暗绿色斑点,以后病斑扩大呈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灰白色或黑褐色,颜色不均匀,常形成多重云形轮纹,边缘明显,周围没有黄色晕圈,与赤星病不同,但混合发生后较难以辨认。
此时期黑胫病及花叶病继续危害,发生花叶病的植株上部叶不能正常开片,叶片细小,影响上部叶片烘烤及产质量。3烤烟病害防治策略
随着枣阳烟草种植面积的增大及烟区烟田的常年连作,为病原物的越冬和迅速传播提供了条件。且枣阳烟区常年种植中烟100,更增加了烟草病害的防治难度,因此,建立综合防治体系,通过推广GAP操作规范,通过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进行病害防治,结合化学药剂防治措施,是烟草病害防治的有效途径。
3.1加强病害预测预报在研究病害发生流行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病害的预测预报,完善病虫预测预报网络建设,加强枣阳七方基地单元内病虫圃操作规范,依据病虫害预测预报技术规程进行病虫圃的建立及记录,准确顶测病害的发生动态和流行趋势,有针对性地开展病虫害顶防和综合防治。
3.2农业防治推行GAP管理规范,实行良好农业操作,推行预防为主的防治方法,在源头上抑制病原物的传播,在可控范围内尽量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如设置黄板诱蚜对减轻病毒病有一定效果。农家肥要沤制发酵彻底,在大田和苗床进行农事操作时,人手、剪刀、育苗盘等要进行严格的消毒。打顶抹杈在雨露干后进行,并要做到先健株后病株。烟农进行烟田操作前,要洗手、更衣,以防交叉感染。收获后要及时清除病残体,及时将顶、杈、脚叶、拔除的病株等带离烟田,做烧毁或深埋等无害化处理。
实施测土施肥:研究结果表明烟株的同一叶位,烟叶的总氮量和赤星病的发病程度呈正相关,即烟叶的总氮量越高,发病越严重[5]。因此增施适量的氮肥能有效控制赤星病的发生。
3.3化学防治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害,一方面会污染环境;另一方面长期、反复使用可导致病菌抗药性的产生,以及造成烟株严重的药害,产生烟草农药的残留等新的问题。但由于赤星病等病原菌增殖速度较快,药剂预防治仍是控制烟草病害发生流行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如40%的菌核净500倍液或70%的代森锰锌500倍液防治赤星病,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每50g对水50kg,每株浇药液20 30ml于茎部喷洒控制黑胫病。
3.4引进抗病品种抗性品种的利用是控制有害生物最经济有效的手段,抗病育种也成为烟学育种的中心内容。继续搞好烟学种质资源的抗性筛选研究,尽量避免不良品质性状与抗病性状的连锁。例如在品种试验中湖北烟科所A9对普通花叶病表现为免疫。
参考文献
[1]王荣栋,尹经章作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12.[2]张维.湘西烟草病害的调查飞鉴定与烟草主要病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8.
[3]陈永德,覃春华.烟草常见病害的田间诊断[J].湖南农业科学,2008(18):20-22.
[4]易龙.烟草黑胫病的诊断及防治技术[J].植物保护,2005(1):30.
[5]张亚,何可佳,罗坤,等.烟草赤星病研究进展及对策[J].陕西农业科学,2007(2):82-82,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檪
90.
(上接第954页)
5.2药剂防治①用种子重量0.2%的50%多菌灵WP浸种30min,晾干后播种。②防效主要取决于首次施药的时间。通常首次最佳施药时间是扬花期,应于扬花10% 50%时施药。若穗期高温,小麦边抽穗边扬花,此时则应提前至齐穗期施药。施药关键时期遇雨,应于雨停间隙时施药,药液干后1h淋雨,药效不减。大田喷50%多菌灵WP 800倍液,或60%多菌灵WP10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WP1000倍液,或50%多·霉威WP800 1000倍液,或60%甲霉灵WP1000倍液。
659农技服务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