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合集下载

教师传递红烛精神心得体会对红烛精神的理解

教师传递红烛精神心得体会对红烛精神的理解

教师传递红烛精神心得体会对红烛精神的理解
教师传递红烛精神是指教师通过自身言行和教育教学的实践,传递和践行红烛精神。

红烛精神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积极向上、奉献精神的象征意义,以红烛之光照
亮别人为核心理念。

教师传递红烛精神意味着教师不仅要重视自身的教育使命和责任,更要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对红烛精神的理解,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 奉献精神: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教师要具备奉献精神,心甘情愿地付出自己
的时间、精力和智慧,无私地为学生服务,真正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2. 光明正大:红烛之光照亮整个房间。

教师要以光明正大的品质示范给学生,做到言
行一致,坚守道德底线,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标杆。

3. 动力与希望:红烛的光芒带给人温暖和希望。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为他们提供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支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不断
追求更好的自己。

4. 照亮前行:红烛照亮别人的路途,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
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追求,帮助他们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开拓自己的未来。

通过教师传递红烛精神,我们将培养出更多热爱教育事业、具备奉献精神、具有高尚
品德的学生,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师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教师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教师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教师是社会中最亮的蜡烛,他们以自己的智慧和付出,将知识的光
芒照亮每一个学子的心灵。

他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是在燃烧
自己的同时,照亮他人前进的方向。

第一节:教师的智慧之光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

他们拥有丰富的学识
和教育的经验,通过讲解、解答疑惑、激发思考,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每一个教师都是如蜡烛一样,将自己的智慧灌注给学生,让他们
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

第二节:教师的付出之焰
教师像蜡烛一样默默燃烧自己,为学生照亮前进的道路。

他们不计
个人得失,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尽管教师的工作充满了挑战
和困扰,但他们依然付出全部的努力,尽心尽力地帮助学生成长。

第三节:教师的蜡烛精神
教师的蜡烛精神是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精神力量。

他们牺牲了自
己的休息时间,不断学习进步,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

他们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教育学生,成为学生心中的楷模。

第四节:教师的照亮之光
教师如蜡烛一般,用他们自己的光照亮了学生的前进之路。

他们为
学生点燃了知识的火焰,让他们在迷茫中找到方向,在困难中坚持不懈。

教师照亮了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激荡前行。

总结:
教师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他们的智慧之光、付出之焰、蜡
烛精神以及照亮之光,都是不可替代的。

他们是引导学生前进的明灯,为学子们带来温暖与力量。

让我们一同敬佩和感激这些无私的教育者,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正确看待新型教师的“蜡炬成灰”精神

正确看待新型教师的“蜡炬成灰”精神

正确看待新型教师的“蜡炬成灰”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于唐朝诗人李商隐以“无题”为题目的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相见时难别亦难”,原本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爱情写照。

可不知从何时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成为歌颂教师默默耕耘、甘于奉献的赞美之词,一代又一代富有责任感、讲求奉献心的人民教师,就这样被人们广为传颂着,而教师自己也会经常以此为戒,以此为荣。

这句话,作为对老师的褒奖固然有其可取之处,可是笔者却在这句话后忧虑着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随着时代的发展、观念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人民教师因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超负荷劳作和高压力运转,因为奉献太多,汲取太少,而对教育的激情日趋冷淡,教育才智日渐枯竭,职业倦怠日益严重,幸福指数日渐下降,教育人才大量流失。

那么,这句话作为赞美词为何不够妥当,这里面暴露了什么教育误区呢?首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折射了这样一个教育理念:教师是无私奉献的,教师是不计索取的,教师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作为一种人生追求,这本身没什么不对。

可是在这样的一味要求下的教师,却很容易失去汲取营养的土地,一味付出,不求回报的“消耗”,势必落得“丝尽”“成灰”的枯竭下场;而教师在教育生涯中,若想自始至终都充满生命力,满怀激情和干劲,则必须要有源源不断的知识的丰富积累、技能的增长提高,有心智的日益进步,有精神的愉悦陪伴。

换句话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次,“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标榜,使一些教师迷失在“恩人”的角色里,丢失了自我。

因为认定自己是无私的奉献者,所以教师很容易陷入施恩者的泥潭,开始期待学生的回馈。

教师会自然而然地认为既然一切都是为了学生,没有一处是不好的,那么学生就应该毫无疑义的服从老师的教导,不能说不。

这样一来,师生之间便成了上下关系,而非平等关系。

随着教龄的增长,一些教师会越来越与学生形成隔膜,习惯以过来人的身份,以授予者的心态,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同时也习惯性地希望学生听话顺从,全盘接受。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教师职业道德境界,是教师对自身职业生活的道德觉悟水平,对自己职业行为意义的觉解程度,它不仅包括境界所具有的思想感情和情操,还包括境界所具有的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和践行能力。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同的师德水平自然会产生出不同的教师境界。

仅仅遵守底线的道德的高校教师只能表现出较低水平的师德境界,而具有良好德性的教师才会形成高尚的品格,才会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才能胜任教育育人的责任。

从教师的专业成长角度来审视教书育人的德性境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忘我境界。

功利境界是最低层次的师德境界。

师德的第一重境界:教师是一种职业。

将教师当成一种职业,即谋生的手段,没有什么过错,属于正常的职业谋划和就业选择。

在这个层次上的教师,是以“自我”或“自利”为中心的,本质上就是“干活拿钱,过得去就行”,他们的教育行为是以自我的功利目的为出发点的,谈不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职业态度消极。

他们在“教书”方面还能达到最低的标准,而在“育人”方面远远达不到要求。

所以,他们无法体会到教育劳动的乐趣,不能享受到专业发展所带来的幸福和快乐,他们的专业道德更不能用“德性”或“美德”一词来涵盖。

也就是说这类教师教书还行,要谈到育人就远远不够了。

道德境界是以“公利”为中心,此境界是超越功利的,大多数教师属于这一类。

他们职业态度积极,不仅仅把教师当作一门职业,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

他们本着对学生、学校、社会负责的态度,尽职尽责地教书育人、搞科研和服务社会。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真正的“德性”或“美德”境界,是从“忘我境界”开始的。

有人常用“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描述教师职业,教师像蜡烛,工作中忘记自己是在燃烧自己,而追求光亮能够照亮别人。

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需要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执着、沉迷、忘我,呕心沥血,对学生诲人不倦,所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犹如“蜡烛”精神,是达到了这个层次境界。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不仅直接关系到教师的职业道德,而且事关教育事业的发展前途与未来,因此,有必要存当前形势下对之进行再分析与再思考并予以匡正,以避免这些问题给教育事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蜡烛精神的内涵蜡烛就其物理意义而言,是一种能燃烧且释放出光和热的物质,它由石蜡和线芯组成。

当把线芯点燃时,蜡质就产生了化学变化,并在其变化中,不断释放出光和热,直至燃烧完毕。

为此,当人们使用蜡烛来隐喻老师时,就用蜡烛的光和热来隐喻地表达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等含义,这些含义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是学生的启蒙者。

记得韩愈的《师说》曾经说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这说明,教师的含义不应仅仅是指老师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应包括给学生解答疑问,开启智慧。

当我们每一个人从无知的婴儿成长为一个有文化的劳动者时,就是教师使我们得到了启蒙,打开了我们的心门,开肩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认识了世界。

因此,教师就像黑暗中的蜡烛,它的点燃使学生看到了光明,看到了世界,看到了未来,也看到了希望。

2.教师是学生的指引者。

人在黑暗中前进时,为了确保方向的正确性,就需要指南针和引路人。

同样,在学习中,当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前进时,也需要领航人的指引。

当在知识的丛林中前进时,也需要光明来指引。

而此时的教师就如点燃的蜡烛所放出的光芒,指引着学生前进。

这个光,它能引导学生从无知走向有知,从黑暗走向光明。

3.教师是学生的知心者。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就如同一颗颗小树,不仅需要阳光,也需要雨露,只有在阳光和雨露的滋润下才能茁壮的成长。

而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天天与他们在一起,他们的言行举止都表达着自己的思想与心灵,因此,当学生释放出这些如同小树渴求阳光与雨露的期盼时,老师就像他们的知心者一样,赋予他们所需要的那份温暖。

这温暖就像燃烧的蜡烛释放出的热一样,温暖着学生们的心房,在他们的成长中给予了能量。

4.教师是无私的奉献者。

教师蜡烛精神演讲稿

教师蜡烛精神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伟大而又崇高的主题——教师蜡烛精神。

自古以来,教师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肩负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的使命。

而教师蜡烛精神,正是这种使命的生动体现。

它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学生的前程,温暖了无数家庭的心田。

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感受教师蜡烛精神的伟大,共同学习这种精神。

一、教师蜡烛精神的内涵教师蜡烛精神,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一种热爱教育事业的精神,是一种为人师表的精神,是一种追求卓越的精神。

1. 无私奉献教师蜡烛精神的核心是“无私奉献”。

教师们甘为人梯,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他们把学生的成长进步看作是自己最大的幸福,把教育事业看作是自己毕生的追求。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教师们成为了学生心中的楷模。

2. 热爱教育事业教师蜡烛精神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教师们深知,教育事业是一项神圣而伟大的事业,它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

因此,他们始终以满腔的热情投身于教育事业,为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而努力奋斗。

3. 为人师表教师蜡烛精神要求教师们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他们不仅在学识上要求自己精湛,更在品德上要求自己高尚。

他们用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4. 追求卓越教师蜡烛精神要求教师们不断追求卓越,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他们勇于创新,敢于突破,努力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二、教师蜡烛精神的时代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蜡烛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1. 传承文明教师蜡烛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它弘扬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为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提供了精神支柱。

2. 培养人才教师蜡烛精神是培养人才的基石。

教师们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点燃了无数学生的梦想,使他们成为了社会的栋梁之才。

3. 促进社会和谐教师蜡烛精神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

如何对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

如何对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是我们都比较熟悉的事情,在一些叙述和反映优秀教师们呕心沥血、忘我工作、为国育才的报告文学、诗歌散文和影视作品中,做为一名医务工作者,新形势下,我认为在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下的“蜡烛”业神赋予了新的意义。

一是要有奉献和不断进取精神。

既然已经做了“蜡烛”,那么你就应该长久的毫无保留的燃烧自己,你就应该兢兢业业乐于奉献,你就应该默默耕耘,你就应该循规蹈矩忍受苛求与责难,你就应该为了学生的成长而付出。

教学中如果老师还是依然用陈旧的知识来教育学生,就会禁固学生的头脑,限制学生的眼界,妨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为此,老师要想继续持有这种蜡烛精神,就必须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修养,不断充电,不断补充新的知识。

其教学过程中,不仅应该勤学钻研自己的专业,而且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掌握新的知识,不断加强自身知识能量,不断地更好更亮地照亮学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启他们的智慧之窗,并引导学生进入更深层次的探索和更高阶段的学习。

二是要做一个合格的“农民”。

如果将教师比做农民,那么学生就是生长的农作物,老师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浇水施肥,根据特性使其成长,其主要作用就是克服工作的批量模式化的生产,如教育也要因材施教。

三是要注重学生的思维模式的培养。

教师要做一个教学的反思者。

在学习和活动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眼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做人。

四是不但“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且这桶水要经常更换——“问君哪得清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改革传统的“满堂灌”教法,掌握更多教育技巧。

教师在进步,学生也在不断地进步。

五是教师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指路人。

人在黑暗中前进时,为了确保方向的正确性,就需要指南针和引路人。

同样,在学习能力培养中,当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前进时,也需要领航人的指引。

当在知识的丛林中前进时,也需要光明来指引。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教师的价值实现及职业道德升华我们常用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诗作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来形容教师这个职业。

当我们还是一位学生的时候,我们就常常在自己的笔下用这句话来形容自己的老师或者其他的师者。

的确,与蜡烛燃烧自身给周围带来光明相同,老师们也用知识和经验教育着每一位学子,将教师比喻成蜡烛,在很多人看来,更加强调和歌颂了教师的奉献精神。

作为一名工作在教育一线的青年教师,我认为教师的“蜡烛”精神准确的讲应该是教师的价值实现和职业道德的升华。

任何职业的存在都有其社会需求,教师这个职业也同样有其特有的社会需求。

唐宋八大家韩愈曾在《师说》中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也就是说老师就是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

在科学技术告诉发展的今天,我们对教师从事的教育劳动有着更新更深层次的定义:一种传播文化知识、开发人的智力、发展人的体力、增强人的本质、培养人的品德、塑造人的心灵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

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恰恰就是教师履行其社会责任,完成教师这个职业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

每一位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在自己所教授的学科取得好成绩,希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教育学有所成,这些体现的是教师个体存在的价值,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万千在知识海洋中拼搏学子的引导者,每一位教师有义务也应该有能力帮助他们扬帆破浪,冲向竞争激烈的社会。

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者的教学传播和教育方法的实施,使受教育者所学为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用。

教师的人格本身就是教育的工具、手段和力量。

当作为“蜡烛”的老师通过自己的辛勤教育工作“燃烧自己”的时候,“照亮”的不仅仅是周围的学子,更加“照亮”社会。

可以说学生们的发展需要教师的“蜡烛”精神,社会的发展更加需要所有教师的“蜡烛”精神,这就是教师的价值所在。

道德是做人的规矩,是由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它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人们的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的风俗习惯来维系,是调节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教师红烛精神发言稿

教师红烛精神发言稿

教师红烛精神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首先,非常感谢组织给我这个机会来发表教师红烛精神发言,我深感荣幸。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教师红烛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红烛精神,是指教师们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精神面貌。

红烛,代表着教师的无私和奉献精神;教师则像一根燃烧的蜡烛,将自己的光明和热情传递给学生,为学生点亮前行的方向。

作为一名老师,我们不能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和职责,而应该将学生的成长和未来作为最大的关注焦点。

教师红烛精神的核心在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帮助。

作为教师,我们要始终保持对学生的热爱和关怀之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潜能,我们应该耐心引导他们,发掘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并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和挫折。

只有真正关心学生,才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潜能,助力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

同时,教师红烛精神还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态度。

作为教师,我们要用自己的行动和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并且要以身作则,做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的榜样,让学生看到真实的我们,激励他们积极向上,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价值的人。

教师红烛精神还要求我们要不断反思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教育是一项复杂而庄重的事业,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谦虚的心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素质。

我们要积极关注教育前沿的理论和实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学理念,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

最后,教师红烛精神还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事业,我们要不断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引导他们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并培养他们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教师红烛精神是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精神面貌,不仅体现了我们教师的责任和担当,更是我们奉献爱心的一种体现。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人类发明蜡烛的初衷是为了夜间照明更好地生活,可正是这样普通的一支蜡烛却承载万千意义。

如今我们常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古诗词歌颂为教育莘莘学子,至死不渝的教师。

我们称之为“蜡烛”精神。

“蜡烛”精神,永不过时。

蜡烛是光明,是希望。

你会发现,无论生活有多久,年龄有多长,也无论钱财有多贯,在人生的旅途中,总要行走在未知的黑夜,没有希望的路上。

每当蜡烛走进了你的视野,照亮了你的世界,从此你不再害怕黑夜。

蜡烛是不畏艰辛,无私奉献。

还记得多少次你为同学补课至深夜,马路上倒映着你那手扶自行车拖着拉长的疲惫的身影吗?还记得多少次你为了山里的小孩能够上课,每天早晚两次手握绳索背驼孩子跨越10米宽的河道后那满是汗水的脸庞吗?你会在大冬天和同学们一块清扫因上冻而堵塞的厕所,端着一盆一盆的热水,没有任何抱怨。

你对我们却从无所求,只要我们好好学习,对得起自己。

蜡烛是人间真爱。

在寒冷的冬天,你会抚摸着乡下同学的头发,说头发该洗了,周末到我家洗头发吧,我给你准备热水;周末的时候,你会叫上几个家庭条件不好的同学去你家吃饭,同学说您包的饺子可好吃了;还记得你把我们上课期间用桌椅搭建起来的棋盘连带旗子一股脑摔在了地上,还语重心长教导了我们两个小时,那时起,我就认定你是我独一无二的老师。

蜡烛是和谐美好。

到上了大学,做了研究生,你会忽然发现,你比以前自由了许多,同时也散漫了许多,没有了高中之前的拼劲,学生和老师之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

她会教你如何认识人性,如何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她会毫不吝啬地夸赞你,鼓励你尝试接触新生活,融入社会,更加独立地面对生活;她会用心观察班上每位同学的境况,和同学谈心,不厌其烦。

蜡烛是指示灯。

到了成家立业的时候,我们会遇到情感、工作、思想上的困惑,这时她作为过来人,为你解开难题,指明前进的方向。

直到生命的逝去,她都在用生命、行为和思想影响着我们每个人。

她就是我们最值得尊敬和爱戴的老师。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我们常用唐代诗人李商隐《无题》诗作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话来形容教师这个职业。

当我们还是一位学生的时候,我们就常常在自己的笔下用这句话来形容教师。

的确,与蜡烛燃烧自身给周围带来光明相同,老师们也用知识和经验教育着每一位学子,将教师比喻成蜡烛,在很多人看来,更加强调和歌颂了教师的无私奉献。

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使者和下一代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但是片面地要求教师们为了教育事业而从不珍惜自己,作无谓的牺牲,好像国家投了那么大的成本培养出来的教师就是要“燃尽”自己似的,这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教师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比较崇高的职业,两袖清风,无私奉献。

教育工作是一个需要思维很活跃、文化素养很高的工作,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使者和下一代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需要教师们为了教育事业具有牺牲精神,但是,并不是燃尽自己、照亮他人的这种。

“蜡烛”用来比喻教师,其核心寓意在于“牺牲”二字,但我觉得,牺牲,并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真正内涵,至少用来比喻教师是不够准确和全面的。

首先,牺牲是一种单向的付出,照亮了别人,自己却有减无增。

但是,多年的教学备课过程,“教学相长”的真理让自己收获颇丰。

老师们的付出是双向获益的: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

“牺牲”一词,既是道德层面上的过度拔高,也是对教师职业内涵的片面贬抑。

对于教师“牺牲自我,成就他人”这一“蜡烛”精神,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1、高校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而其中最基础、最本职的工作便是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的本质,即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并最终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这便要求教师在工作中做到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探寻规律。

然而,可以明确的是,这一道德准则并不足以要求教师践行“牺牲自我,成就他人”的行为,因此,对教师“蜡烛”精神的要求,似乎超出了现代社会对教师道德的定义范畴。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问: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千百年来人们总是用李商隐的这句名诗来颂扬教师的自我牺牲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

是的,作为人类文明传承的使者和下一代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但是片面地要求教师们为了教育事业而从不珍惜自己,作无谓的牺牲,好像国家投了那么大的成本培养出来的教师就是要“燃尽”自己似的,这本身就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曾经有一位“优秀教师”在作经验介绍时,声泪俱下地叙述了自己因丈夫长年工作在外,自己又忙于初三教学,无暇顾及发高烧,年仅四岁的女儿,在不带她就医甚至于把她独自锁在家里几天后,致使女儿双目永远失明的惨痛经历。

听到这里,听众的心都很沉重,然而,更让人嗟叹不已的,是这位优秀教师接着说的话:“那一届学生特别听话,有不少考上了重点中学,我觉得值!”我不禁为这位老师,更为这位母亲,感到悲哀!生命孰轻孰重?情感孰轻孰重?学生的知识与家人的健康孰轻孰重?执迷、忘我的境界固然是可贵的,然而若把“忘我”作为教师道德的最高境界,就容易造成积极对待他人,而消极对待自己的思维惯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忘我”境界主张的是“他性”,所反映的是自我压抑和自我否定。

仅仅用“忘我的奉献”来界定一位教师的德性,必然会使社会失去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鲜活生命。

教师,首先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欲的凡人,其次才是一个教师。

他们有权利在付出中获得个人的利益。

只讲教育的社会效益,而不讲教师的个人利益,把教师的奉献精神神圣化、标准化,犹如把广大教师举到云端里奉为神仙却不供奉烟火,长此以往,必然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伤及教育本体。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考虑“蜡烛”精神:当教师非得把自己“牺牲”、“燃烧”掉吗?难道教书育人只能通过耗尽生命和知识才能完成吗?我看未必。

教师完全可以在“为人师表”的同时,创造条件发展自身专业素质,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由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变,这也是终身学习的实现。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历史发展到现代社会,各种职业丰富多彩,其中,教师职业是历史悠久而又永远充满青春活力的职业。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的教育产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要求也随着提高。

如何看待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确实是值得我这个刚入行的年轻老师去思考总结。

记得自己在上小学的时候,就歌颂自己的老师是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这种精神是不是还要继续传承下去,在已经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世界正在走向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民主化,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性发展战略已在我国全面实行,祖国建设需要的外向型、复合型、合作型、创造型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求已迫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并初见成效。

这就给我们一线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未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是调节教师劳动中各种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

人们把教师比做蜡烛,认为当教师就应该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实际上,教师不能只做烛尽火灭的蜡烛,教师应能成为有源源不断的电能作为动力的长明灯。

以前人们要求教师做到“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

现在看,教师不可能只限于“一桶水”,而应该是“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长流水。

所以这些都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要做到以上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知识面必须宽厚。

其次,教师应该广闻博识,不仅熟谙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还应该钻研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相关的科学和知识。

教师只有像蜜蜂一样不辞辛苦,博采众长,才能厚积博发,提炼升华。

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必须是双向的,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对学生的要求必须体现多元化,重视个性的发展。

对蜡烛精神的理解,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我个人认为,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要具备崇高的职业理想。

论教师蜡烛精神

论教师蜡烛精神

论教师蜡烛精神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答:人们常常用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来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久而久之,“蜡烛”精神渐渐成为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内容之一。

自古以来,无论“蜡烛”还是“红烛”,人们在定义“教师”这一概念时,都赋予了其“蜡烛”的特质,从一种希望到一种传统道德上的评价标准,其精髓在于“燃烧自己,照亮他人”,也就是说人们认为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做到“牺牲自我,成就他人”。

仔细分析蜡烛精神所传达出的意义,传统道德观点认为牺牲与贡献应当是并列的关系,从字面上看来,传统道德在利用蜡烛精神判断教师职业精神的时候,是在同时衡量教师的贡献和牺牲,似乎只有在燃烧掉自己的前提下所实现的照亮才是教师道德的真境界、高境界。

实际上,照亮别人的过程中牺牲掉自己,更是一种悲剧,而悲剧所传达出的力量往往更撼动人心,因此,多少年来,这种蜡炬精神的教师传统职业道德要求更是一种期待和宣传。

很多优秀的教师在公众心中的定位都是奉献与牺牲兼备。

似乎教师只有贡献是不够的,还必须做出牺牲才能获得道德的正面评价。

我个人认为,对教育事业执迷、忘我的境界当然是可贵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把个人的安危至于度外更是一种升华,但是把牺牲与贡献结合为特点的蜡炬精神作为一种普世的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则不尽合理。

作为一种职业道德的评价标准具有行为的指向性,人们会不自觉的按照道德的要求努力。

将“忘我”作为教师道德的最高境界,就容易在行为上引导教师形成积极对待他人,而消极对待自己的思维惯性。

而社会评价体系也会从这两个方面加以衡量,无形之中又强化了教师的上述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忘我”境界主张的是“他性”,所反映的是自我压抑和自我否定。

仅仅用“忘我的奉献”来界定一位教师的德性,必然会使社会失去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鲜活生命。

小学教师红烛先锋演讲稿

小学教师红烛先锋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以“红烛先锋”的身份,与大家共同探讨小学教师这一光荣而神圣的职业。

在这个充满希望和活力的时代,我们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栋梁的重任,犹如一盏盏照亮学生成长道路的红烛。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小学教师这一角色的理解和感悟。

一、红烛精神的内涵红烛,象征着光明、温暖和希望。

红烛先锋,即是指那些在教育事业中无私奉献、默默付出的教师们。

红烛精神,是一种高尚的品质,是一种崇高的追求,是一种无私的奉献。

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 忠诚教育事业。

红烛先锋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首位,以教书育人为己任,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2. 爱岗敬业。

红烛先锋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对工作充满热情,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3. 无私奉献。

红烛先锋把学生的成长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甘愿为学生的幸福付出一切,不求回报。

4. 爱心育人。

红烛先锋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用爱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行动去诠释教育的真谛。

二、红烛先锋的责任与担当作为红烛先锋,我们肩负着培养祖国未来栋梁的重任,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具体来说,我们的责任与担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我们要以德立身,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团队协作和人际沟通能力。

3.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困惑,让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4.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三、如何成为红烛先锋要想成为一名红烛先锋,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 提高自身素质。

我们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增强自己的专业素养,以更好地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教师作为一个崇高的职业,需要具备高度的文化素养和思维活跃性,担负着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

教师的本职工作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并最终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因此,教师必须具有依法执教、廉洁从教;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探寻规律等道德准则。

然而,“牺牲自我,成就他人”的“蜡烛”精神似乎超出了现代社会对教师道德的定义范畴。

2、教师的付出是双向获益的。

在教学备课的过程中,“教学相长”的真理让教师们不仅照亮了学生,也丰富了自己。

因此,“牺牲”并不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真正内涵,至少用来比喻教师是不够准确和全面的。

3、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但是片面地要求教师们为了教育事业而从不珍惜自己,作无谓的牺牲,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

教师需要在保持自身健康、平衡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教育智慧,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不能片面要求教师不顾自身,而应该强调教师在保持自身健康的前提下,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和教育智慧,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但与其他职业一样,最终目的是为了谋生。

因此,教师的工作并不是完全无私的奉献,而是在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并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包含一定的公益成分。

因此,将“蜡烛”精神作为教师的基本道德要求,过于理想化和不切实际。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在于其所担负的教育职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工作不需要获取利益。

因此,教师的工作本质上是一种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并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

虽然教师的工作包含公益成分,但将其视为高尚无私的“牺牲自我,成就他人”的行为,是不合理的。

教师职业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因此教师的工作需要获取利益。

虽然教师的工作包含公益成分,但将其视为高尚无私的“牺牲自我,成就他人”的行为,是不合理的。

教师应该以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取报酬为目标,而不是过度强调“蜡烛”精神的道德义务。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说到教师的“蜡烛”精神,我想我们这些80后在上小学时就已经耳熟能详了,尤其是李商隐那千古绝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被人们认为是将教师的“蜡烛”精神诠释的淋漓尽致。

在网上以“教师”和“蜡烛”为关键字检索,搜索出的文章几乎都是在赞颂教师的“伟大”、“无私”、“奉献”,都在赞颂教师的“牺牲”。

但我们是不是应该跳出这个旧有的思维来看待问题,教师的“蜡烛”精神是我们社会需要感恩的,但道德绑架下的“蜡烛”精神是不是我们应该避免的?我们常说,人不是孤立的一个人,人是有其社会属性的,教师除了自己的职业角色外,她(他)还是父母、儿女、兄弟姐妹,是社会网络中的诸多联系中的一点。

一味地强调教师的牺牲(很多时候我们把这个词写作“奉献”),这就是孤立地看问题,是违反唯物辩证法的一个现象。

很多教师的道德水平很高,他们发自内心地甘愿“牺牲”,为了学生,为了自己的事业忍痛放弃了很多。

当我们遇到这样的人和事时,我觉得我们应该满怀感恩之心,对这样的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将这样的人事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人性的光辉。

但是,此时我们也需要注意,我们不能一味地号召大家去学习这样的人和事,我们可以要求教师学习和遵守一定的准则和规定,但我们不能要求教师去严格执行道德。

因为,道德是模糊的,说不清道不明的,是人内心对自我的要求与约束。

如果将道德的大帽子强行带到所有教师的头上,那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将类似的行头也给警察、医生、公务员、环卫工等等所有职业的人穿上呢?说到这个话题,我又想起了前年跟一些中小学老师谈到的另一句话:“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当时话题一出,大家各抒己见,从言语中可见拥护赞成的不多,抒发情绪的不少。

在此,我也谈谈自己的认识,先从霍懋征谈起。

霍懋征原是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的高材生,毕业后在小学的讲台上工作了60年。

她是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我国首批特级教师。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网络授课作业——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网络授课作业——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网络授课作业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所谓“蜡烛”精神源自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人将自己对于意中人的思念,比喻为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因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穷无尽,仿佛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

现在常引用这两句诗来形容老师的兢兢业业和对学生无私奉献。

当我还是一名学生时,也曾用上面的诗句来形容自己的老师。

的确,蜡烛燃烧给周围带来光明。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同样给求学者照亮前途、引领方向。

无论古今,教师这一职业始终是在传播文化知识,发展人的智力、体力,培养人的品德。

在这一层面上,老师和蜡烛有着共同点。

在现今社会,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者的教学传播和教育方法的实施,使求学者所学为其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用。

所以,当作为“蜡烛”的教师通过自己辛勤的教育工作“燃烧”时,“照亮”的不仅仅是周围的学子,还影响着未来社会的发展。

可以说,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的“蜡烛”精神,社会发展更需要教师的“蜡烛”精神,这就是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价值所在。

道德是做人的规矩,是由社会存在和经济基础决定的意识形态,以善恶为评价标准,通过人们的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风俗习惯来维系,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

而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体现,是与人们职业角色和职业行为相联系的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规范和准则。

教师的职业道德对于教育的实施尤为重要。

教师的个人人格和道德水准本身就是教育的工具、手段和力量。

“言传身教”,更有影响力和带动力。

因此,教师在从业过程中要有“蜡烛”精神,不断的通过释放自己的知识、技术乃至人格魅力,来“照亮”和影响周围学生。

我认为,对于教育事业的专注和执着是教师职业道德中必不可少的,达到痴迷和忘我是难能可贵的,在这一过程中把自己的利益得失置于度外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升华,但是以牺牲自我、牺牲个人家庭为基础的扭曲的“奉献”精神作为教师的职业标准则很不合理,这是对“蜡烛”精神的曲解。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教师职业自古以来都被人们看成一种崇高、受人敬仰的职业,被赋予很高的职业要求与评价,更不乏许多“辛勤的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赞美之词。

李商隐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是对教师形象与精神的写照。

用“蜡烛”精神比喻教师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有一定的道理,但也不难看出,这种“蜡烛"精神也是一种牺牲精神,是牺牲自己照亮别人的大无畏精神.笔者认为,以这种精神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定位是否准确还是值得商榷的。

当代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而其中最基础、最本职的工作便是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的本质,即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并使其成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然而这并不足以要求教师践行“牺牲自我,成就他人”的行为,对教师“蜡烛”精神的要求,似乎也超出了现代社会对教师道德的定义范畴。

“蜡烛”精神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一层枷锁。

这种要求超越了对人的要求.教师,首先是一名平凡的社会人,只是所从事的职业不同,职业所赋予的职责不同。

当然,作为教书育人的职业,教师本身理应道德情操高尚,自身素质过硬,淡化功名之心,强化责任之本,兢兢业业,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这是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但这与“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牺牲精神却是不能等同的。

教师不能也不应该被传统的定位所圈住,为了付出而付出,总觉得自己没有“蜡烛”精神就好像对不起这份职业似的,这样只是自己给心灵上了枷锁,而与教师这份职责履行的好坏无关。

试想,如果教师都是怀着一颗牺牲自我的“蜡烛”精神前仆后继地不断燃烧自己,那国家和社会对其培养的付出岂不是一种损失,后来之人又当如何面对教师这份职业?“蜡烛"精神是对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传统定位,这种定位应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任何岗位上的工作者都应该辛勤地工作,恪尽职守,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对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人们赋予了其更高的要求,我们在一定程度上也应当符合这种要求,因为教师的职业素质与操守直接关系着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与发展.但是教师不仅应该提倡责任与义务、无私与奉献,更应该关注自身完整、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注重培养自己的教育激情、教育冲动和教育创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看待传统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蜡烛”精神?
当我的身份有一名医学生转变为一名医学院校的老师时,耳旁也时常会回想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除此之外,也会想起另一位的大学专业课老师的自嘲,“我也是一根蜡烛,燃烧了自己,希望不要熏黑了别人。

”来感慨自己能做的实在很少。

教师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比较崇高的职业,两袖清风,无私奉献。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因此教师这一职业是神圣的,担负着培养、教育下一代的艰巨、繁重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是我们的天职。

用“蜡烛”来比喻教师,其核心寓意似乎是“牺牲”二字。

但我觉得,对教育事业执迷、忘我的境界当然是可贵的,但牺牲,并不是教师全部,蜡烛照亮了别人,自己却有减无增,用来比喻教师是不够准确和全面的。

教书育人,是需要教师们为了教育事业具有牺牲精神,但不仅仅限于此。

“教学相长”反而是我更喜欢的一句话,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如果一位老师像任何一个称职的劳动者一样,在他自己的工作中适度地付出了时间和辛劳,那么他也像每一个耕耘者一样:付出的同时也在收获。

在心灵层面上,老师从学生们日新月异的长进中所得到的价值感和满足感是无比甜美的,其甘醇更甚于农人看到庄稼长势喜人时的喜悦。

如果说备课是对自身专业知识的丰富、强化和提炼,那么课堂上环环相扣的表述过程就像不断转动的辘轳一样,最大限度地释放了老师自身的知识潜力和思维活力。

一言以蔽之,老师们的付出是双向获益的: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

所以,传道授业的师者,完全可以在“为人师表”的同时,创造条件发展自身专业素质,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由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变,这也是终身学习的实现。

尤其像我们这些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的老师,我们不仅是老师、也是医生、也是科研工作者。

集科教研于一身,我们更好的临床工作、科研工作、自身不断的学习、研修才能更好地传业于医学生。

所以我们每一位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孜孜不倦的学习,积极进取,开辟新教法,并且要做到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精
益求精,厚积薄发,做一名“学习型”的优秀教师。

此外,一名好老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也要有丰富的人生智慧和足够的人格魅力。

老师们也需要在健康活泼、多维多彩的个人休闲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不断滋养自己的心灵,积累人生经验,提高自己的“情商”和洞察力。

好老师是学生们求学道路上的领航人,借助于老师丰厚的知识积淀和人生智慧,学生们可以在学养和人格境界上都走得更高、更远、更稳健。

而在借力于他人的同时,老师们自己的知识和品格内涵也在不断延伸、上升、强化。

只有享受并保持这种同步上升趋势的老师,才能成为让学生们受益终身的好老师,也只有充分认识到教师职业丰富而灵动的内涵,才能更好的为人师表。

所以,综上所述,不是说“蜡烛”精神不正确,而是人们对它的理解片面了。

应该避免在宣传师德的过程中过度夸大了牺牲的重要性。

教师应该热爱自己,热爱自己就是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不计名利,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

用自己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去影响学生、改造学生。

此外,作为教师的我们,不仅应该提倡责任与义务、奉献与牺牲、无私与奉献,更应该关注自身完整、和谐、可持续的发展,注重培养自己的教育激情、教育冲动和教育创造。

作为教书育人的最高境界,其意义不是无私和放弃,而是生命力量和精神的升华。

对于全社会而言,这种升华与忘我相比,也有着更为重要的价值。

另一方面,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体系。

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和恰当地进行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价,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又切实保障教师的社会地位,职业地位,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完善教师医疗、养老、住房等社会保障。

广大教师的生命质量有了实实在在的物质基础,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被充分调动和激发出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