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ppt
xx年xx月xx日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ppt
CATALOGUE
目录
引言《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作者和内容出自《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成语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与写作风格课文中的名句及其解读总结与反思
01
引言
作者介绍
苏轼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作品背景
苏轼在文学、书法和绘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其作品在中国文化中具
总结词
形容动作敏捷迅速,一瞬间就消失了。
详细描述
这句话形容了兔子和鹘鸟的迅速起落,以及它们在短时间内就消失不见的状态。它也暗示了艺术创作需要迅速把握灵感,并且趁热打铁,一气呵成,否则灵感可能会消失无踪。
“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的解读
总结词
强调美术对于表达情感和意境的作用。
出自《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成竹在胸、胸有成竹
形容时间或机会很容易流逝,把握不住。
出自《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者,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也。”
少纵即逝、稍纵即逝
04
课文的结构特点与写作风格
2
3
苏轼和文同都出生在眉山,苏轼年长文同16岁,两人关系密切,苏轼称文同为“文湖州”。
文同是一位画家,苏轼曾称赞他的墨竹画得非常好。
苏轼和文同在京城时,常互相拜访、作诗、作画。
03
文章还涉及到一些文化常识,如墨竹画的历史渊源、画家的技巧和用具等。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的主要内容
01
这篇文章是苏轼为文同所画的一幅墨竹画而写的记,主要描述了文同所画的墨竹形象和神韵。
02
文章中提到文同画竹子的经历和技巧,以及画中所表现的山谷景象和情感表达。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29张PPT)
名 人师 教课 版件 选免 修《费中课国件古下代载诗优歌秀散公文开欣课赏课 件》人第教五 版单选元修《 《 文中 与国 可 古 画代 筼诗 筜 歌 谷散 偃文 竹 欣 记赏》》 课 件第(五单 29 元张《 PPT文)与可画 筼筜谷 偃竹记 》 课件(29张PPT)
在中国文化里,有许多具有丰富文化意蕴的植物。 如“春 风 一 家 桃 李 杏”“岁 寒 三 友 松 竹 梅”,它们 早就成为文人墨客、高雅之士歌诗书画中的常客。
竹--------更以其虚心挺直、高风亮节的特性,
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虚怀若谷、发奋进取的崇高 气节的象征。“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亦虚 心。” 的竹早就是文坛盛宴的座上宾。
译:既然心理已经明白这样做的道理,但不能做到这 样,是由于内外不一,心与手不相适应,没有学习的 过错。
名师课件免费课件下载优秀公开课课 件人教 版选修 《中国 古代诗 歌散文 欣赏》 第五单 元《文 与可画 筼筜谷 偃竹记 》 课件(29张PPT)
名师课件免费课件下载优秀公开课课 件人教 版选修 《中国 古代诗 歌散文 欣赏》 第五单 元《文 与可画 筼筜谷 偃竹记 》 课件(29张PPT)
名师课件免费课件下载优秀公开课课 件人教 版选修 《中国 古代诗 歌散文 欣赏》 第五单 元《文 与可画 筼筜谷 偃竹记 》 课件(29张PPT)
朗读课文
名师课件免费课件下载优秀公开课课 件人教 版选修 《中国 古代诗 歌散文 欣赏》 第五单 元《文 与可画 筼筜谷 偃竹记 》 课件(29张PPT)
阅读思考
1、文章题目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但真正写画竹的不多,为什么这样安排内容 和结构?
高中语文第5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新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2.本文借画竹阐发了哪几方面的创作思想? 提示:“胸有成竹”和“心手相应”。前者:“故画竹,必先……少纵 则逝矣。”其含义是:心中要有事物完整鲜明的形象,灵感来时,要适 时捕捉,一气呵成,使胸中的形象成于笔下。后者:“夫既心识其所以 然……不学之过也。”其含义是:要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逐渐做到熟 练地掌握技巧。
句段剖析
合作交流
文本图解
2.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 岂独竹乎? 剖析:苏轼在这里讲的实际是艺术理论与艺术实践的关系,并且 提到一般的认识论原理上来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这是上文“胸有 成竹”一段议论的补充与深化,也是一位在诗、词、散文、书法、 绘画各方面都有着极深造诣的艺术家的甘苦之言。苏轼从自己的 方面指出由于“不学”而“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言外之意,是在肯 定文与可的艺术理论的同时,进一步肯定其艺术实践的“操之”甚 “熟”,因而得心应手、挥洒如意。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1
2
3
4
5
6
7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名词,八尺长 (3)寻 叫寻) 未果,寻病终(副词 ,不久) 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兼词,之于 ) 子闻诸(兼词,之乎) 轮扁,斫轮者也,而读书者与之(动词,赞许、 同意)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动词,给)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动词,亲附、亲近) 执笔熟视(形容词,仔细 )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形容词,熟练)
目标导航
文本助读
基础导练
预习导读
2.探寻背景。 神宗熙宁八年(1075),文与可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 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河南 淮阳)。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知州(今山东诸城),后改知 徐州(今江苏徐州)。元丰二年三月,苏轼又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 已去世。七月七日作者晾晒书画时,见到了文与可在洋州时赠给他 的《筼筜谷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写成了这一篇情深意切、 凄恻动人的优秀散文。
2016-2017学年高中语文 第五单元 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
2.始终紧扣题目。开头赞扬文与可的画技,中间记 载畴昔戏言,最后补叙写记缘由,始终围绕着《筼筜谷 偃竹》图来抒发怀念亡友的沉痛心情,使文意一脉贯通, 疏而不漏。
3.反意作笔,以喜表悲。用作者的话来说,是“载 与可畴昔欢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亲厚无间是说彼此感情很融洽,达到毫无戒心、忘我的 程度。因此,愈写戏笑无忌,愈显友情的深厚、怀念的 深切、哀悼的深沉,相比正面的写法,收到了更好的艺 术效果。
是一份可贵的绘画史料。
3.本文作者记了哪些事情?引了哪些诗文和典故? 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文章第一段阐述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和自己在 艺术实践中的体会,第二段,追忆在交往的过程中与画竹 相关的几件趣事。第三段则交代了写作此文的缘由。
2.故事背景 文与可,北宋著名湖州派画家之一,最擅长画墨竹, 既是苏轼的好友,又是中表兄弟。熙宁八年(1075 年)文与 可任洋州知州,筑亭筼筜谷上,游乐谷中。曾画一幅水墨 偃竹画赠苏轼。苏轼向文与可学画竹,同时在绘画理论上 给予文与可极大的帮助和影响,两人结下深厚友情。文与 可病逝后半年,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见到这幅遗作,睹 物思人, 对画痛哭, 带泪写下了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
4.字音识记 蜩 腹( . 缣 素( . 箨 龙( . ) 斫 轮( . ) 筼筜 ( .. ) 畴 昔( . ) ) ) 鹘 落( . 蛇鲋 ( . ) )
答案:tiá o zhuó hú jiān yún dānɡ fù tuò chó u
5.古今异义 (1)初不自贵重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将以为 袜 ..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筼筜..谷(yún d ān ɡ) (2)蜩.腹蛇蚹.(ti áo fù) (3)兔起鹘.落(hú) (4)庖.丁解牛(p áo) (5)斫.轮者也(zhuó) (6)持缣.素(ji ān) (7)相蹑.(niè) (8)箨.龙(tuò) (9)曝.书画(pù) (10)畴.昔(chóu) 二、文言基础知识梳理1.解释成语(1)成竹于胸:原指画竹时心里先有一幅竹子的形象。
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2)兔起鹘落:兔的跃起、鹘鸟(属鹰类)的降落。
二者都是迅疾的动作,用以形容运笔的神速。
(3)庖丁解牛:比喻掌握了事物客观规律的人技术纯熟神妙,做事得心应手。
(4)轮扁斫轮:轮扁,春秋时期齐国的造车工人;斫轮,砍木料制车轮。
比喻技艺纯熟高超。
2.通假字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通“稍”,稍微 3.古今异义(1)废.卷而哭失声 古义:废置、搁下。
今义:没有用的或失去了原来的作用的。
(2)余因而..实之 古义:因,于是;而,连词。
今义:表示结果,连词。
4.一词多义(1)遗⎩⎪⎨⎪⎧ 与可以书遗.余:给予,赠送小学而大遗.:遗失、遗漏涂不拾遗.:遗失、遗漏的东西深追先帝遗.诏:遗留(2)诸⎩⎪⎨⎪⎧投诸.地而骂曰:相当于“之于”子闻诸.:相当于“之乎” (3)间⎩⎪⎨⎪⎧ 亲厚无间.:隔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间或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秘密地 (4)乃⎩⎪⎨⎪⎧ 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竟然、却,副词乃.见其所欲画者:于是、就,连词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的,代词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仅仅,副词 (5)其⎩⎪⎨⎪⎧乃见其.所欲画者:自己的,代词岂独得其.意:他的,代词而余亦悔其.随之:自己,代词 5.词类活用 (1)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名词作状语,如剑从鞘中抽出一样。
课件3: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3.文章通过画竹体现了什么艺术规律? 明确:文与可主张画竹之前,必须先对竹子有深 入细致的观察了解,再经过反复的酝酿、构思, 心目当中隐然形成成熟的完整的竹子形象,然后 研墨伸纸作画,手不停挥,一气呵成,一幅竹画 便创作出来了。这种从生活体验到艺术创作的过 程,也就是形象思维的过程,是符合艺术创作的 规律的。
写法借鉴
1.文章开头别开生面,打破了一般画记程式:记 画的内容,评画的得失,讲画的传世情况。也突破 了一般散文以记叙、描写和抒情为主的表现手法。 刻意创新,独辟蹊径,以议论为先导,辅以叙述和 抒情,给人一种独特新奇的美感。 2.始终紧扣题目。开头赞扬文与可的画技,中间 载畴昔戏言,最后补叙写记缘由,始终围绕着《筼 筜谷偃竹》图来抒发怀念亡友的沉痛心情,使文意 一脉贯通,疏而不漏。
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苏轼
相关背景
文与可(1018-1079),即文同,北宋画家,字与可,梓 州永泰(今四川盐亭东)人。与苏轼为中表兄弟。善画山 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 开后世“湖州竹派”。筼筜谷,山谷名,在洋州(今陕 西洋县)西北,盛产一种叫“筼筜”(生长在水边的大竹 子)的竹子。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今山东诸 城)知州,后改知徐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元丰二年
3.反意作笔,以喜表悲。用作者的话来说,是“载 与可畴昔欢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 也”。亲厚无间是说彼此感情很融洽,达到毫无戒 心、忘我的程度。因此,愈写戏笑无忌,愈显友情 的深厚、怀念的深切、哀悼的深沉,比正面的写法, 收到了更好的艺术效果。
4.细节生动逼真。如竹之萌生、兔起鹘落、二问 三答、失笑喷饭等处的细节,写得十分生动形象, 有逼真传神的功效。犹如晶莹的星星点缀在朦胧的 夜空中,闪烁着耀眼的艺术光辉。
第五单元自主赏析《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新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30张ppt)
3.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偃竹图》的由 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其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 是什么? 提示: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绘画理论的阐 述,对《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其实都是 围绕文与可、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开的。
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述和生活 琐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流露了苏轼 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文章紧扣题目,围绕着文与可所画的《筼筜谷偃竹》图展 开来写,总结文与可的绘画理论,陈述自己对“胸有成竹” 和“心手相应”创作思想的理解,指出“艺”与“道”的密 切关系;又通过叙述文与可的逸事和二人间的交往,表现了 文与可的品德、个性,因旧谊深厚,故睹物思人,传递出深 切的悼念之情。
分析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文中通过哪三件轶事表现文与可怎样的个性? 提示:
2.本文借画竹抒发了什么样的创作思想?这两种思想各自有 着怎样的含义? 提示:阐发了两个方面的创作思想,即:“胸有成竹”和 “心手相应”。 前者:“故画竹,必先……少纵则逝矣。”其含意是:心中 要有事物完整鲜明的形象,灵感来时,要适时捕捉,一气呵 成,使胸中的形象成于笔下。 后者:“夫既心识其所以然……不学之过也。”。其含意是: 要努力学习,在实践中逐渐做到熟练地掌握技巧。
广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多方面的艺术才能,为欧阳修等所称 颂。一生留下两千七百多首诗,三百多首词和许多优美的散 文,其中包括《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等名篇。
苏轼在词、诗歌、散文、书法、绘画、赋等方面都有巨 大的贡献:
他是词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 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他提高了宋代诗歌的质量, 成为北宋诗坛的骄傲;
文言虚词——“之”小议 “之”在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句中的作用 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均可用“之”作助词,容易混淆。 宾语前置的“之”前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宾语),“之” 后是动词(谓语);定语后置的“之”的前面是名词或名词性 词组(中心词),但“之”的后面一定是形容词或能充当定语 的词或词组。二者结构如下: 宾语前置句:句读(名词,作宾语)之不知(动词),惑之不 解(不懂得句读,不能解除疑惑)。 定语后置句:蚓无爪牙(名词,中心词)之利(形容词),筋 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24张PPT)
松、竹、梅合称“岁寒三友”,始见于南宋 (林景熙:《霁山集·五云梅舍记》)。在 此之前,唐代诗人元结《丐论》曾以山水、 松竹、琴酒为三友;宋代苏轼《题文与可画》 一诗以松、竹、石为三友。 中国古代称帝王和贵族男子为君子,后泛称 德才兼备的人.“四君子”是梅、兰、竹、菊 的合称。所谓君子,是对人的美称,比喻人 格高尚,学识高深,举止文雅。文人画家寄 寓感情,把梅兰竹菊比作四君子,予以人格 化。
文艺全才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苏黄(庭坚)米(芾)蔡(襄)
绘画上“朱竹”别具一格;
艺术真实对客体世界的反映具有主观性与诗意性。 从这个侧面上说,艺术真实又是主观的真实,诗意的 真实。
◆第三件,令文同夫妇喷饭的“筼筜谷”诗
——这里是巧合形成幽默,诗中“太守”即 指文与可,“清廉”隐含了文同为官品德。
第二段所记三件事,写得风趣幽默, “横说竖说”,貌似不经意,实则选材 很有讲究侧重
◆苏轼体会:
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不学之过也
强调学习和实践。这样才能内外同一, 心手相应。 “得其意”,“并得其法”——
赞成文与可的画论主张和画竹技法。
齐白石
追忆往事,三件趣事都与画竹相关:
◆第一件,不为士大夫作画。
——狂傲中漠视名利的性格。
◆第二件,谈形似与神似的关系。
艺术真实:是指在生活真实的基础上,按作家的美学理 想对生活真实进行艺术概括和艺术的创造性加工而形成 的正确反映了生活的风貌和本质的形象与情景。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ppt课件(23页)
筼筜谷在洋州城以北十里,位于傥水河 与贾屿河的交汇处,这里溪泉清冽,修竹 蔽天,环境极为幽雅。文与可在此建造亭 榭,培植花木,开掘水池,公余之暇,常 来此吟咏休憩,画竹写生。他在《筼筜谷 绝句》中这样写道:“池通一谷波溶溶, 竹合两岸烟蒙蒙。寻幽直去境渐野,宛尔 不似在尘中。” 苏轼也有诗道:“ 汉川修竹贱如蓬,斤 斧何曾赦箨(tuó)龙,料得清平馋太守, 渭滨千亩在胸中。”
1、请文与可画画的人很多,文与可拿 他们的画布当袜子 ——蔑视权贵,淡薄名利,狂放不羁 2、苏轼和文与可互赠关于画竹子的诗 歌 ——以小见大,重神轻形的美学思想 3、苏轼写诗说文与可贪吃竹笋
——为官清廉,不图享乐,喜爱竹笋
第三小节,交代写作缘由线索
完成思考和练习
由于苏轼和文与可互相题咏,遂使筼 筜谷名声大噪,历久不衰。正如明人陈 棐在《洋县怀古》中写道:“当日文公 剌,曾招苏子游。一时留藻丽,千古慕 风流!”清人童颜舒在其《洋县古迹二十八 绝》中也写道:“梓潼贤守据风流,山 起楼台水泛舟。一自二苏题咏后,人间 愈觉重洋州。”
偃竹,倾斜的竹子。
古人非常喜欢竹子
文 与 可 画 筼 筜 谷 偃 竹 记
筼筜(yún dāng)谷,地名,在现在
汉中盆地东面的洋州,北倚秦岭,南屏巴 山,包括今洋县、佛坪以及西乡的一部分。 文与可任洋州知州时,利用当地优越的自 然地理条件,在洋州城内外开辟了南园、 横湖、冰池、蓼屿、荻浦、望云楼、吏隐 亭、披锦亭、筼筜谷等三十个风景点,合 称洋州三十景,其中尤以筼筜谷最为著名。
朗读第一小节
1、明确文与可告诉我们应如何画竹? 2、对文与可的绘画理论,“我”是怎么 看的? 3、子由(苏辙)的《墨竹赋》中的两 个典故用来说明什么?
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 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 “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 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 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 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 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 而应之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 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 老斫轮。古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 古人之糟魄已夫!”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优秀ppt课件
2.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 《偃竹图》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它的出发点 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本文以抒情为主,兼具叙事和说理。对 绘画理论的阐述、对《偃竹图》的由来和种 种有关琐事的叙述,其实都是围绕着文与可、 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开的,文章的 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 和生活琐事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 真挚情谊,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
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畴昔( )
2、笔砚( )
3、以书遗余( )
4、喷饭( )
5、寒梢( )
6、筼筜(
)
7、缣素( 8、飞鹘( 9、蹑足( 10、轮扁( 11、斫轮( 12、箨龙(
) ) )
) )
)
给下列画线的字词注音
1、畴昔(chóu ) 2、笔砚( yàn ) 3、以书遗余( wèi ) 4、喷饭( pēn ) 5、寒梢( shāo) 6、筼筜(Yúndāng)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画竹必定要在心中先有完整
中,执笔熟视,乃见其
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 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
所欲画者,急起从之, 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
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手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
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 矣。
所看到的,像兔子跃起奔跑、 鹘鸟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 消失了。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 散文欣 赏》课 件:文 与可画 筼筜谷 偃竹记2优(秀共3p0pt张课PP件T)
重点词语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给与,馈赠。 2、投诸地而骂 兼词,之于。 3、以为口实 话柄。 4、而读书者与之 赞许。 5、余因而实之 证实。 6、月落庭空影许长 代词,如此的,这样的。 7、近语士大夫 动词,告诉。 8、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副词,就。 9、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从前。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51张))-优秀课件
过错。所以凡是在心中有了 构见,但是做起来不熟练的,
者,平居自视了 然而临事忽焉丧
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是 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事了的,
之,岂独竹乎? 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当今那
些画竹的人才有吗?
子 以由遗为 与可《曰墨:竹赋》苏把辙它写送给了篇与可《,墨竹说:赋“》丁, “庖丁,解牛者 厨子,是杀牛的,但讲求
未尝画也,故得 得到了他的意蕴罢了。象
其意而已。若予 我这样的人,哪里仅仅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者,岂独得其意,得到他的意蕴,并且还学
并得其法。
得了他的绘画方法。
典故:轮扁斫轮
•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木材)制作车轮,(轮扁)放下
椎凿的工寓具意走:上《堂轮来,扁问斫齐轮桓》公是说:庄“子请虚问构,的公所一读的是什么书呀?” • 桓公说:个“故是事(。记它载)通圣过人轮之扁言讲(的述书自)己。砍”制车 • 又问:“轮圣的人体还会在,吗?总”结了书本当中“言”和 • 桓公说:““意已”经的死关去了系。。”指出,读书之重,应 • 轮扁说:在“意那,么而您不所读在的言书。不不过能是圣执人迷留于下书的面糟粕文罢了。” • 桓公说:字“,我而读应书该,做推轮敲子言的外匠之人怎意么。能所议谓论得?说意出道理就可以放过你,
作者简介
他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修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早 有文名。
同王安石一样,苏轼对北宋的局势也感到不安。 然而由于他所处的中等地主阶层的地位,不愿过多 触犯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同时他三十岁以前大部分 时间过的书房生活,对社会国家强兼并而引起的危 机,远没有王安石看得清楚,因此,他反对急进措 施。王安石变法,他上书反对,被捕入狱,出狱被 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接触了下层人民,但政治上的 挫折,也助长了他逃避现实,怀才不遇的情绪,写 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等名篇。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ppt课件
齐桓公在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制车轮。轮扁放下锤子、 凿子走上来,问齐桓公说:“冒昧地问一下,您所读的是什么书 呢?”齐桓公回答说:“圣人的书。”轮扁又问:“那圣人还活 着吗?”齐桓公回答说:“已经死了。”轮扁说:“既然这样, 那么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的糟粕罢了。”齐桓公说:“我读 书,一个做车轮的人怎么能妄加议论呢?要是能说出道理来还可 以饶恕,要是说不出道理来就处死。”
与可无话可答,就说:“我的话错 了,世上哪有万尺长的竹子呢?” 我就证实它(形作动),回答他的诗 说:”世上也有八千尺长的竹,月 光洒落空庭照出竹影这么长。” (古今异义),与可笑起来说:“苏 先生真会说话呀!(古今异义)但二 百五十匹绢,我将用它们买些田回 家养老啊。” (形作动)即把所画的 筼筜谷倾斜的竹子送给我,说: “这竹子只有几尺高,但有万尺的 气势。”筼筜谷在洋州,与可还令 我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 是其中之一。我的诗说:“汉水的 高竹贱如蓬草,斧头哪曾放过笋子? 估计太守清贫贪馋,把渭水边上千 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与可当天 与他的妻子在筼筜谷游玩,煮笋晚 上吃,打开信得到了这首诗,忍不 住笑起来,喷饭满桌。
结构分析
❖畴昔( chó)u
❖笔砚( yàn) ❖遗余( wè)i ❖蜩腹( tiǎ)o ❖蛇蚹( fù) ❖筼筜(Yúnd)āng
❖缣素( jiān) ❖飞鹘( hú) ❖蹑足( niè) ❖轮扁( piān)
❖斫轮( zhu)ó ❖箨龙( tuò)
结构分析
1、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 塑造了文与可怎样的个性特点?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 不熟者,平居自视了 然而临事忽焉丧之, 岂独竹乎?子由为 《墨竹赋》以遗与可 曰:“庖丁,解牛者 也,而养生者取之; 轮扁,斫轮者也,而 读书者与之。今夫夫 子之托于斯竹也,而 予以为有道者,则非 耶?”子由未尝画也, 故得其意而已。若予 者,岂独得其意,并 得其法。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第五单元第23课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1
而元好问曾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作品格调 与其品性的背离,有时并不是性情相伴,或是作者在作狂野挣扎,或 是反其道愈见其力。顾城的诗天真纯朴,他却亲手杀死妻子;梵·高 的画绚丽奔放,他却癫狂割下左耳。我们能说他们的品性恶劣、思 想卑劣吗?当世界以痛吻我,我在报之以歌后,内心的苦苦挣扎或蒙 蔽我纯洁的心,而内心会在我手中卓然于世。卢梭在《忏悔录》中 极尽猥琐之能事,而谁又能否认他卓然脱俗的品性、高雅勇敢的追 求呢?作品与人当面的背离,实则内心更坚定的追索啊!
答疑解惑
问题导思
【目标一】 赏析文章的形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作者记了哪些“戏笑之言”?从中可以看出文与可是一个怎样的 人?
参考答案第一件 以绢为袜——恬淡狂放,淡泊名利。 第二件 绢画玩笑——造诣高深,无拘率直。 第三件 诗戏太守——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
2.本篇既谈“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又记《筼筜谷偃竹》图的由 来和种种有关琐事,其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品读提示:刘白堕、冯骥才、庄子、老子、墨子、韩非子、龙 应台、安娜·阿赫玛托娃、顾城、梵·高、卢梭……如线串珠,如数 家珍,使原本较为抽象的“作品与人品”变得真切可感。“下笔如有 神”的背后必然是“读书破万卷”的文化底蕴。
人教版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五单元
第23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新知导学
背景助读
文与可,北宋著名画家,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 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
筼筜谷,山谷名,在洋州(今陕西洋县)西北,以盛产筼筜(生长在水 边的大竹子)得名。偃竹,仰斜的竹子。
基础梳理
1.注字音
百家争鸣,各有其芳华。若你的歌声不现出你最独特的嗓音,盖只能湮没 于喧嚣的人世。庄子汪洋恣肆,老子凝练沉稳,墨子严密周全,韩非子肃穆苛刻, 则《庄子》抑或《道德经》,《墨子》抑或法家大集,无不承载着其独特见解、 个性思考。台湾云门舞集享誉全球,其舞姿脱俗超凡,摄人心魄,而其门下弟子 亦无一不是高雅养性之性情中人。作者与作品如人与影,映照着彼此最真实 的内心,而只有将最真实的生命投射,作品才能温润如玉,毫无杂质地现其熠熠 光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1)动词用作名词,芽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养老 (3)形容词用作动词,证实 (4)名词用作状语,蜩 腹蛇蚹,像蝉破壳腹部有节、蛇腹部长鳞一样;剑拔,像 剑拔出鞘一样 (5)意动用法,以……为贵重,觉得…… 贵重
1.从《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个题目中,你读 出了哪些信息?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言句式 (1)轮扁,斫轮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判断句 (2)省略句 (3)定语后置句 (4)状语后置句
3.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朱熹
【译文】
用心思考,用眼仔细看,有口多读,三方面都做得到
位才是真正的读书。
夯基础
1.作者名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 自幼便立有报国大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 年)进士。因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主张,先后 通判杭州,历知密州、徐州和湖州,在地方 任上体恤民情,修堤救灾,广为民众所拥戴。 苏轼最大的成功是在文学方面,是北宋最杰出的文学家, 的散文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
文与可画墨竹就像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一样,是依托绘画
技艺传达出一种精妙、深邃的道理。
在作者看来弟弟不会画画,所以只是领会了文与可的 绘画意义而已。至于自己,则是不单领会了他画竹的用意, 懂得了他的绘画理论,同时也学到了他画墨竹的艺术技 巧。这一部分所触及的是生活积累与绘画创作、艺术的构 思与灵感的把握、神似与形似等美学问题,这可以说是文 与可同苏轼共同总结出的北宋“墨竹画派”的理论与经验, 是一份可贵的绘画史料。
提示:主要人物“文与可”,主要事件“画筼筜谷偃 竹”,文章体裁“记”——古代的一种文体,通过记人、 记事、记物或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2.作者为什么提到弟弟苏辙写的《墨竹赋》? 我的观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苏轼写弟弟苏辙所作《墨竹赋》里的话:表兄
2.故事背景
文与可,北宋著名湖州派画家之一,最擅长画墨竹, 既是苏轼的好友,又是中表兄弟。熙宁八年(1075 年)文与 可任洋州知州,筑亭筼筜谷上,游乐谷中。曾画一幅水墨 偃竹画赠苏轼。苏轼向文与可学画竹,同时在绘画理论上 给予文与可极大的帮助和影响,两人结下深厚友情。文与 可病逝后半年,苏轼在湖州曝晒书画,见到这幅遗作,睹 物思人,对画痛哭,带泪写下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8.一词多义
答案:(1)仔细 熟练 (2)告诉 说法 (3)过错 经
过 (4)……的样子 这样 然而 (5)来,从而 把,表 对象 把 把 (6)助词 无义 兼词 代词,相当于 “之”,他,他们 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句末语气词, 了,啊,呢
9.词类活用
(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将买田而归老.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余因而实.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__________________ (5)初不自贵.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
第 23 课 文与可画筼筜谷 偃竹记
学国学 1.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选自《礼记·中庸》 【译文】 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 成功,不然就会失败。这句话强调了在做事 之前预先准备的重要性。
2.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明代谚语
【译文】 一句良善有益的话,能让听者即使在三冬严寒中也倍 感温暖;相反,尖酸刻薄的恶毒语言,伤害别人的感情和 自尊心,即使在六月大暑天,也会让人觉得寒冷。
(2)古义:把……当作 今义:认为
6.通假字 (1)与可没于陈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纵则逝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节叶具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没”通“殁”,死亡 (2)“少”通 “稍”,稍微 (3)“具”通“俱”,俱全
4.字音识记
蜩.腹( ) 斫.轮( ) 缣.素( ) 筼.筜.( ) 箨.龙( ) 畴.昔( )
鹘.落( ) 蛇鲋.( )
答案:tiáo zhuó hú jiān yún dānɡ fù tuò
chóu
5.古今异义
(1)初不自贵.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将以.为.袜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义:看重 今义:价值高;值得重视
总结文与可的画竹理论,提出了画竹“必先得成竹于 胸中”的主张。
3.文学常识
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寓:寄托,言:说的道 理。这种体裁是假借某个故事(有的是拟人的故事)来说明 道理,或讽刺社会现象的,它深入浅出地把某个深奥的道 理,或社会现象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它是人民群众 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特点:结构简单,形象鲜明, 善用比喻、拟人、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