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原文、赏析
2023年《秋》阅读答案
2023年《秋》阅读答案2023年《秋》阅读答案1灞上秋居唐·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①灞(bà)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郊扉:郊居。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5分)2、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第三、四联分析。
(6分)参考答案1、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3分)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2分)(共5分)2、(6分)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寄居他乡的凄凉孤独的心情。
(2分)第三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
(2分)第四联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2分)二1.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寒灯独夜人”中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答案】“寒”字,(“独”),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
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
“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更进一层表现出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
诗眼一般为情感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
答题的步骤:先点出字,解释意思,然后代入句中描述,最后分析其表现力(写景、抒情)。
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画卷的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
灞上秋居诗词的阅读赏析及答案总结
灞上秋居诗词的阅读赏析及答案总结灞上秋居(唐)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8.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5分)9.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一联值得玩味,请你作简要赏析。
(6分)参考答案:8.(1)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9.(2)诗人触景生情,羁留异地见落叶而思故乡;寒独二字相互映衬,写尽客居他乡凄凉孤独的心情。
作者简介马戴,唐代诗人。
字虞臣,曲阳(今江苏东海西南)人。
唐定州曲阳(今江苏省东海县)人。
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会昌(唐武宗年号,公元841846年)进士。
在太原李司空幕府中任掌书记,以直言获罪,贬为龙阳尉。
得赦回京,终太学博士。
与贾岛、姚合为诗友。
擅长五律。
《全唐诗》录其诗二卷。
早年屡试落第,困于场屋垂30年,客游所至,南极潇湘,北抵幽燕,西至沂陇,久滞长安及关中一带,并隐居于华山,遨游边关。
直至武宗会昌四年(844年)与项斯、赵嘏同榜登第。
宣宗大中元年(847年)为太原幕府掌书记,以直言获罪,贬为龙阳(今湖南省汉寿)尉,后得赦还京。
懿宗咸通末,佐大同军幕。
咸通七年(867年)擢国子太常博士。
工诗属文,其诗凝炼秀朗,含思蕴藉,饶有韵致,无晚唐纤靡僻涩之习。
尤以五律见长,深得五言律之三昧。
与薛能、顾非熊、殷尧藩等友善,均有诗篇往来;又与贾岛、姚合为诗友,唱酬尤多。
善于抒写羁旅之思和失意之慨,蕴藉深婉,秀朗自然。
如《落日怅望》、《楚江怀古》、《送人游蜀》、《灞上秋居》等,历来颇为传诵。
《出塞词》、《关山曲》等,慷慨激壮,是晚唐较好的边塞诗。
乐府诗《征妇叹》哀伤惨恻。
赏析:《灞上秋居》是唐代诗人马戴的代表作。
此诗写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
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和寒夜独处的悲凄;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
《灞上秋居》原文及赏析
《灞上秋居》原文及赏析《灞上秋居》原文及赏析赏析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灞上秋居》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诗句】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出处】唐·马戴《灞上秋居》。
【意思】灞原上空萧瑟清冷的秋风秋雨,飘飘洒洒,一直下到傍晚才停下来。
黄昏已尽,夜幕降临之际,一群又一群的雁儿自北向南接连不断地匆匆飞过。
一个“频”字,把眼前的景象转移到无限的、撩人愁思的情绪中。
诗句写景气氛清远,婉而不露,很有艺术感染之力。
注:灞原,又作霸原,长安东。
【全诗】《灞上秋居》[唐]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①灞上:即霸上,在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
②灞原:灞上之地,平坦广阔,故称灞原。
【鉴赏】这是一首抒写士之不遇、人生寂寥的诗,是诗人羁留京城、晋身不得之作。
全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
首联写灞原之上,风雨凄凄;暮色天际,雁飞频见。
一个“频”字,不仅写出雁群之多,也写出了它们寻觅投宿的惶急之状。
此联写秋之可悲,又以雁回而透露出思乡之意。
颔联写落叶飘零,心生羁留异地之感;独对寒灯,觉己是孤寂之人。
“独”“寒”二字,突出了诗人凄凉孤独、清寒难挨的境况,与“乱山残雪夜、孤独异乡人”之情境极为相似。
此用两层夹写法,气厚而力透也。
颈联进一步描写客居环境:夜阑人静,滴露微响,更见园中空寂;仅有野僧,隔壁为邻,更觉孤居寂寞。
此联以动衬静,更加寂静;以孤衬独,更见孤独。
这里以环境的寂寥烘托心境的不宁,尤见其妙也。
尾联生发感慨,点出诗旨。
寄身寺内,何年能遇识才之知音,得以晋身呢? 此怀才不遇、仕途渺茫之叹,能不令人暗洒悲泪耶?诗写眼前之景,不假雕饰,细腻传神;抒发感情,孤苦凄凉,真实感人;两层夹写,烘托映衬,运用自如,见技法之高妙也。
《灞上秋居》阅读答案及解析
《灞上秋居》阅读答案及解析【阅读理解题目】:灞上秋居唐·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释:①灞(bà)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②郊扉:郊居。
1、诗歌的首联描写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5分)2、诗歌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联系第三、四联分析。
(6分)【参考答案】:1、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3分)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2分)(共5分)2、(6分)诗人触景生情,抒发了寄居他乡的凄凉孤独的心情。
(2分)第三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
(2分)第四联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2分)【问题】1.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寒灯独夜人”中的诗眼是哪个字?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答案]“寒”字,(“独”),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
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
“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更进一层表现出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
诗眼一般为情感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等。
答题的步骤:先点出字,解释意思,然后代入句中描述,最后分析其表现力(写景、抒情)。
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画卷的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
凄冷寒凉意境的古诗词
1、灞上秋居唐代: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点评:马戴因求取功名来到长安,但却进身无门,困居于此居住于灞上,当时间来到秋季,词人自身的落寞和秋天的萧索让他有感而发写下此诗。
当诗人孤零零的看着风中的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一个人面对着孤灯,默默地出神。
一个人独自在异乡,在寒气包围中,诗人孤独凄凉的心情更加深重,不知何日才能结束这种生涯,诗中充满凄凉之意境。
2、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点评:柳宗元的这首《江雪》一直都被读者奉为最孤独的诗篇,说实话千年来还真没几首诗词能超越它。
诗人仅仅用了20个字便勾勒出一幅无比孤独的景色,整个画面几乎毫无生机,只有一个孤独的老人在冰天雪地独自垂钓。
相信无论是谁读了这首诗,都会被诗中这凄冷的气氛吓到,诗人能营造出如此孤独的境界,也足以证明其内心世界是何等的孤独绝望,真是让人感叹不已。
3、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宋代:苏轼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
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
把盏凄然北望。
点评:苏轼的这首词突出了一个“凉”字,以清寒的中秋之夜的凉风、明月和孤灯等意象,营造了一个情景交融的意境。
词人借节气之“凉”,抒写人生之“悲凉”,在中秋节这个合家团圆的日子,他只能孤独的举着酒杯向着远方的故乡凄然而望。
4、月下独酌四首·其一唐代: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点评:这首诗运用丰富的想象,虽然自己孤身一人,但却有明月和影子作伴,也就不孤独了。
从表面来看,诗人颇能自得其乐,可是背后却有无限的凄凉。
孤独到了邀月和身影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找不到共饮之人了,所以只能与月光和身影永远结伴同游,写尽了诗人的孤独和凄凉的感受。
【高中古诗词阅读】马戴《灞上秋居》阅读答案
【高中古诗词阅读】马戴《灞上秋居》阅读答案灞上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致此身 [1] 。
【注】 [1] 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1、这首灞上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致此身[1]。
【注】[1]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尽力。
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渲染了怎样的氛围?(4分)2、请简要分析“寄卧郊扉久,何致此身”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参考答案:中小学作文阅读答案网整理(1)这首诗的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
渲染了凄清、阴冷的氛围。
(2)“寄卧郊扉久,何致此身?”诗人为了求取官职来到长安,在灞上已寄居多时,一直没有找到进身之阶,率直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境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1)赏析颈联的表达特色。
(4分)【答案】颈联抓住秋季典型景物进行描写,意象(空园、白露等)鲜明,哀景衬哀情(1分);其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2分);“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1分)。
(2)尾联和前三联是什么关系?全诗表达了什么情感?(4分)【答案】1、本诗前三联通过景物描写间接抒情,渲染了凄凉的气氛,为尾联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己的爆发蓄势;尾联直抒胸臆,是前三联哀景的因果揭示,也是情绪上的陡转,由悲凄沉郁到昂扬愤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意思对即可)2、感情:客居的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每点2分)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秋草黄最经典十首诗
秋草黄最经典十首诗1. 原文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2. 解析虽未直接写秋草黄,但词中描绘出的行旅途中的萧瑟之感,可想象到秋草枯黄的景象。
词人扈从康熙帝出巡山海关外,远离故乡,“山一程,水一程”的路途上,若在秋季,想必秋草也是一片枯黄,烘托出旅途的孤寂与思乡之情。
1. 原文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2. 解析“碧云天,黄叶地”勾勒出秋景,地上的黄叶也可暗示秋草枯黄。
范仲淹此词写羁旅思乡之情,秋草黄的景象融入到整个秋景之中,芳草延伸到斜阳之外,那遥远之处可能就是故乡,而眼前的秋草黄等秋景更加深了思乡的愁绪。
1. 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 解析“枯藤”可与秋草黄相映衬。
在这荒凉的古道上,秋草必定也是枯黄的。
诗人用一系列的意象组合成一幅深秋晚景图,以景托情,表达出漂泊游子的思乡之苦,秋草黄等萧瑟之景是这种愁苦之情的重要烘托。
1. 原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2. 解析虽整体格调积极向上,但也描绘了秋天的景象。
在那晴空之下,大地的秋草或许已经枯黄,而诗人眼中的秋天却有着不一样的生机,一鹤凌云而上,打破了人们对秋的悲戚印象,但秋草黄依然是秋季的典型特征,从侧面反映出诗人豁达的心境。
1. 原文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2. 解析九月初三已是秋季,江边的草在残阳的映照下,应该也是带着枯黄之色。
诗人描绘了从傍晚到夜晚的江上景色,秋草黄等秋景融入其中,使得画面既有残阳下的色彩美,又有秋季特有的寂寥感。
1. 原文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2. 解析天寒时节,红叶稀少,秋草也应是枯黄状态。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理解《灞上秋居》
高考语文诗歌阅读理解《灞上秋居》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
灞上①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注】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
②致此身: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6.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描写了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颔联写他乡秋夜,诗人独对寒灯,以乐景衬哀情,与首联相互映衬,对比强烈,形成一种无限凄婉的情调。
C.颈联中,“空”“孤”二字虽是白描,却很好地衬托出凄凉、清冷的环境氛围。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进取无门、孤寂难耐的愤懑,感情真实,读来颇为动人。
【答案】B【解析】“以乐景衬哀情”错,颔联是以哀景写哀情。
7.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
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个“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
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为国效力。
一个“久”字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在《离骚》中,表达屈原向往美德,纵死不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人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说,“七言律有以叠字益见悲壮者”,并举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为例证明。
(3)《师说》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关秋雨的诗句及情感
有关秋雨的诗句及情感1,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出自唐代:马戴《灞上秋居》白话文释义: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
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2,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出自唐代:韦应物《闻雁》白话文释义:故园远隔云山究竟在何处?归思悠长上心头情满胸怀。
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高斋独坐听雁声阵阵传来。
3,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出自元代:张可久《清江引·秋怀》白话文释义:西风送来万里之外的家书,问我何时归家?鸿雁在红叶满山的季节呼唤着同伴南迁,而离人却对着黄花遍地的景色沉醉其中,听着雨打芭蕉的声音,却只能籍着秋夜的清凉,但愿做个好梦,能梦回家乡探望亲人。
4,吴头楚尾路如何?烟雨秋深暗自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
——出自清代:王士祯《江上》白话文释义:吴头楚尾之地的路是坎坷还是顺坦?在细雨之中慢慢进了深秋,秋天的江水暗自起伏。
晚上趁着寒冷的潮水渡过江去,眼中尽是黄叶,耳边尽是雁嘶。
5,秋雨,秋雨,无昼无夜,滴滴霏霏。
暗灯凉簟怨分离,妖姬,不胜悲。
西风稍急喧窗竹,停又续,腻脸悬双玉。
几回邀约雁来时,违期,雁归,人不归。
——出自五代:阎选《河传·秋雨》白话文释义:秋雨不停地下啊!秋雨不停地下啊!不分昼夜,不停飘洒。
昏暗的灯光下,她躺在冰冷的席垫上怨恨着和情人的分离,美丽的姑娘禁不住这样的悲哀。
西风渐渐急了起来,吹得窗前竹枝发响。
时停时续地,她那敷着脂粉的脸上悬挂着两行泪水。
本来很多次都约定好,每年秋天大雁归来的时候就能相见,而对方却又一次次地违期,眼看大雁归来了,人却没有归来。
古诗词赏析马戴《灞上秋居》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6~17题。
灞上①秋居[唐]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
【注】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
②致身:献身于国家。
16.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的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颔联中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的诗人独自处在寒意的包围之中,面对的只有一盏孤灯,“寒”与“独”相互映衬,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挨,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C.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衬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诗人孤身一人的情景。
D.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前文景物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尾联直抒胸臆。
本诗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17.有人评论,此诗中的“独”和“久”两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8.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在《子路、曾皙、冉有、(2)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3)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16.【答案】C 【解析】“以静衬动”分析错误,应该是“以动衬静”。
17.【答案】“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
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思乡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
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仕进的机会。
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求取官职希望渺茫的无奈。
18、(1)为国以礼,其言不让(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3)风乎舞雩,咏而归。
马戴《灞上秋居》阅读答案及解析
灞上①秋居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②.(注)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
②致身:献身于国家。
10.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的首联描写了秋风秋雨傍晚时分才停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 颔联中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的诗人独自处在寒意包围之中,面对的只有一盏孤灯,“寒”与“独”相互映衬,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C. 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衬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孤身一人的情景。
D. 全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在前文景物层层渲染的基础上,尾联直抒胸臆。
本诗写情重在真情实感,不作无病呻吟,尽管题材并不新鲜,却仍有相当强的艺术感染力。
11. 有人评论,此诗中的“独”和“久”两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答案】10. C 11. “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
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
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进身希望的渺茫。
【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
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提要求选出“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静衬动的手法”分析错误,应该是:以动衬静。
故选C。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炼字能力。
灞上秋居古诗注音版
灞上秋居古诗注音版
原文:
bàyuán fēng yǔdìng
灞原风雨定,
wǎn jiàn yàn háng pín
晚见雁行频。
luòyètāxiāng shù
落叶他乡树,
hán dēng dúyèrén
寒灯独夜人。
kōng yuán bái lùdī
空园白露滴,
gūbìyěsēng lín
孤壁野僧邻。
jìwòjiāo fēi jiǔ
寄卧郊扉久,
hénián zhìcǐshēn
何年致此身。
翻译
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
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
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
注释
⑴灞(bà)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⑵郊扉:郊居。
⑶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古诗《灞上秋居》原文译文赏析
古诗《灞上秋居》原文译文赏析《灞上秋居》唐代: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白话译文】灞原上已经风停雨定,傍晚时只见雁行频频。
落叶纷纷这是异乡树,寒灯闪闪独照不眠人。
寂静的空园白露滴滴,隔壁野僧是我的近邻。
寄居郊外柴门已很久,不知何门能进用此身?【文学赏析】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
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
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
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
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
读者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
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
“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
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
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
“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
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
“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五、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
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
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
《灞上秋居》原文翻译鉴赏
《灞上秋居》原文|翻译|鉴赏《灞上秋居》全诗意境浑厚,情景交融,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生动地写出了古代文人为功名而挣扎的不堪情状,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灞上秋居的原文翻译等相关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灞上秋居》原文唐代:马戴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灞上秋居》翻译译文灞原上的秋风细雨初定,傍晚看见雁群南去不停。
面对他乡树木落叶纷纷,寒夜的孤灯独照我一人。
空园里白露频频地下滴,单门独户只与野僧为邻。
寄卧荒凉郊居为时已久,何时才能为国致力献身?注释⑴灞(bà)上:又作“霸上”,古代地名,位于今陕西西安东,因地处灞陵高原而得名,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⑵郊扉:郊居。
⑶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灞上秋居》鉴赏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
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
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
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
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
读者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
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
“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
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
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
“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
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全诗翻译赏析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全诗翻译赏析“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这两句写的是诗人羁旅异乡,逢秋思家,寒夜孤寂凄苦的心情——自己羁留异地,在他乡看到落叶,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夜深时,寒意重重,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
由寒灯而显出长夜难度,因孤独更感到寒气逼人,写尽了客中凄凉孤独的心情。
出自马戴《灞上秋居》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门致此身。
注他乡:异乡,家乡以外的地方。
寒灯:寒夜里的孤灯。
多以形容孤寂、凄凉的环境。
何门:一作“何年”。
致此身:意即以此身为国君报效尽力。
致:达到,实现。
参考译文灞原上已经风停雨定,傍晚时只见雁行频频。
落叶纷纷这是异乡树,寒灯闪闪独照不眠人。
寂静的空园白露滴滴,隔壁野僧是我的近邻。
寄居郊外柴门已很久,不知何门能进用此身?赏析《灞上秋居》是唐代诗人马戴创作的一首五律,是马戴的代表作。
此诗写作者客居灞上而感秋来寂寞,情景萧瑟。
首联写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秋风秋雨已定,雁群频飞;颔联写在他乡异土见落叶时的酸楚和寒夜独处时的悲凄况味;颈联写秋夜寂静,卧听滴露,孤单无依,与僧为邻,更进一步写出孤独的心境;尾联抒发诗人的感慨,表达怀才不遇,进身渺茫的悲愤之情。
全诗意境浑厚,情景交融,写景朴实无华,写情真切感人,生动地写出了古代文人为功名而挣扎的不堪情状,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
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
画面上首先展现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
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
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
“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全诗翻译赏析及作者出处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这句话是什幺意思?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下面小编为同学们整理出这首古诗词的全文全文翻译及全文赏析,提供给同学们。
希望能对同学的古诗词的学习与提高有所帮助。
1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出自唐代马戴的《灞上秋居》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1全文赏析此纯写闭门寥落之感。
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
的画卷。
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
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
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
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
读者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
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
“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
自
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
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
“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出自唐代马戴的《灞上秋居》
原文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马戴(799—869),字虞臣,唐定州曲阳(今江苏省东海县)人。
晚唐时期著名诗人。
创作背景:灞上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作者进身无门,困居于此,有感于秋节变换,身世落寞,作此诗慰藉愁情。
赏析
此诗纯写闭门寥落之感。
整首诗篇好似一幅形象鲜明、艺术精湛的画卷。
读者把它慢慢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灞原上空萧森的秋气:撩人愁思的秋风秋雨直到傍晚才停歇下来,在暮霭沉沉的天际,接连不断的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
连番的风雨,雁儿们已经耽误了不少行程,好不容易风停雨歇,得赶在天黑之前找到一个宿处。
这里用一个“频”字,既表明了雁群之多,又使人联想起雁儿们急于投宿的惶急之状。
古人每见雁回,易惹乡思。
读者继续打开画卷,景象则由
寥廓的天际渐渐地转到地面,转到诗中的主人。
只见风雨中片片黄叶从树上飘落下来,而寄居在孤寺中的一个旅客正独对孤灯,默默地出神。
“落叶他乡树”这句,很值得玩味。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诗人在他乡看到落叶的情景,不能不有所感触。
自己羁留异地,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西南)。
其心情之酸楚,完全渗透在这句诗的字里行间。
“寒灯独夜人”,一个“寒”字,一个“独”字,写尽客中凄凉孤独的况味。
不难想象:一灯如豆,伴着一个孤寂的身影。
夜已深了,寒意重重,在寒气包围中,灯光更显得黯淡无力,而诗人孤独凄苦的心情也随之更进了一层。
“寒”与“独”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由寒灯而显出夜长难捱,因孤独而更感到寒气逼人。
五、六两句让画卷再向下推移,它不仅显示了更大的空间,更细的景物,而且出神入化,展现了诗人的心境。
这时夜阑人静,连秋虫都已停止了歌唱,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响声,一滴接着一滴,虽很微弱,却很清晰。
这句“空园白露滴”用的是以“动”烘托“静”的手法,比写无声的静更能表现环境的寂静,露滴的声音不但没有划破长夜的寂静,反而更使人感到静得可怕。
连露滴的声音都可听到,就没有什么比这更寂静的了。
下一句“孤壁野僧邻”同样是用烘托的手法。
明明要说的是自己孑然一身,孤单无依,却偏说出还有一个邻居,而这个邻居竟是一个绝迹尘世、犹如闲云野鹤的僧人。
与这样的野僧为邻,诗人的处境的孤独就显得更加突出了。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进一步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