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仅供参考)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仅供参考)1《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5 亡国之音哀以思——论李煜词6 柳永词的雅和俗9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10 苏轼、辛弃疾豪放词风的比较11 论秦观词的艺术特色12 论黄庭坚的瘦硬诗风14 《水浒传》主题辨析19 从李贺诗看其“鬼才”之名20 简论李商隐的咏史诗21 李商隐的“无题诗”的艺术特色24 试论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25 豪放大师苏轼的婉约词28 《三言》中爱情作品的反封建倾向29 《红楼梦》中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试论30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32 论《三国演义》塑造诸葛亮的艺术经验33 论《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艺术特色34 论《西游记》的孙悟空形象35 论《牡丹亭》的杜丽娘形象36 论“三言二拍”表现的市民生活特色37 论《桃花扇》的李香君形象38 论《桃花扇》的结构艺术4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43 论苏轼的散文特色45 从林逋的咏梅诗到姜夔咏梅诗46 辛弃疾词与南宋理学的关系47 论元杂剧中的包公形象48 论《西厢记》中张生的形象49 论元杂剧中的李逵形象51 《史记》人物传记所体现审美情趣55 南北朝乐府民歌艺术风格比较60 魏晋南北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61 陶渊明与谢灵运诗歌比较65 《窦娥冤》的悲剧特征67 《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72 传奇戏的文人化问题74 商人形象在明清小说的变化及意义76 李白诗中的仙、侠精神。
78 论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色79 论辛弃疾的“以文为词”80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
81 “清空骚雅”、“幽韵冷香”的白石词。
83 关汉卿杂剧中的女性形象84 韩愈散文的艺术风格86 柳宗元的寓言创作87 《三国演义》的艺术成就88 唐传奇中的女性形象89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90 论杜牧的七言绝句91 论归有光的散文92 论李商隐的无题诗93 《牡丹亭》的艺术成就94 西蜀词与南唐词之比较95 论《西游记》的诙谐风格96 欧阳修词的艺术风格98 欧阳修散文的情韵美99 “三言”“二拍”中经商题材的时代特色104 秦观词的婉约风格105 《聊斋志异》的艺术特色106 《红楼梦》的悲剧精神108 论陆游诗歌的爱国主题109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110 论晴雯形象的人性内涵111 论林黛玉的人生悲剧113 王维诗中的禅趣114 浅析王熙凤的理家才能116 试析《红楼梦》人物——惜春117 浅谈《莺莺传》的写情艺术118 论《窦娥冤》的艺术特色121 浅论林黛玉的性格126 浅谈陶渊明的出仕与归隐128 浅谈王维诗中的禅趣130 论李贺诗歌的色彩表现艺术131 论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的艺术特色”134 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变化135 薛宝钗形象塑造浅析136 论李白的山水诗137 《诗经》宴饮诗与礼乐文化精神研究140 浅析辛弃疾词中的豪壮之气141 论稼轩词的爱国主义精神142 浅析唐代诗人笔下的闺怨诗143 浅谈《金瓶梅》的讽刺艺术144 浅论李贺的诗风及成因145 浅谈陶渊明的人生价值观念146 浅析薛宝钗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147 浅论王维诗中的禅趣154 浅论魏延的性格悲剧155 浅论李清照词“别是一家”的思想156 论范成大的田园诗157 论陆游作品中爱国思想的一贯性159 《诗经》燕飨诗的场面描写160 《离骚》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塑造161 《战国策》中策士言辞的抒情化特征162 《庄子》中的畸人描写及其思想蕴涵163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164 《左传》中行人引诗分析165 《孟子》文章的论辩技巧166 《庄子》寓言的场景描写170 论《史记》中下层人物的描写171 汉乐府民歌的讽谕特征178 《史记》人物合传的结构安排179 《古诗十九首》中的人生思考182 左思咏史诗的咏怀特质183 谢灵运山水诗的摹象特点193 论李商隐诗歌的朦胧美195 论李白的梦诗196 论白居易的感伤诗197 韩孟诗派的艺术追求198 晚唐苦吟派诗人的创作心态199 论中唐传奇的创作特色200 试论西昆体的艺术风格206 柳永词的语言特点207 苏轼对词境的开拓208 贺铸词的艺术个性214 论《倩女离魂》的艺术特点215 《高祖还乡》的讽刺艺术216 《水浒传》的忠义观217 《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219 论唐僧与孙悟空的矛盾冲突223 《琵琶记》悲剧意蕴分析227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特色228 论西门庆形象的文化警示意义229 “三言”“二拍”中的风尘女性230 李贽“童心说”的文学价值232 清初历史剧兴盛原因初探233 明清才子佳人小说的叙事模式234 《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235 《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236 大观园的文化意义237 《红楼梦》的梦幻描写及其意义238 《长生殿》的爱情观239 《桃花扇》的结构艺术244 张飞、李逵形象塑造比较246 《红楼梦》中的丫环群象247 论魏晋散文的骈俪化倾向248 论归有光的散文创作252 论《史记》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影响253 宋代豪放词的艺术风格254 论明清小说题材的嬗变255 《文心雕龙》对创作构思的分析256 严羽《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分析257 道家虚静说对古代诗歌创作论的影响盛唐田园诗创作繁盛的原因1、隐逸之风。
李清照的诗词特点
李清照的诗词特点李清照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女词人,是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之一,对宋词的历史有着杰出的贡献。
她的词不追求词藻的华丽,不苛求字句的精湛,所用的典故也不多,但是词中处处可见生动鲜明的事物与细致入微的心理。
李清照的语言清新朴素,词句之间展现出的是她“眼所见而存于心”的鲜活的事物;流露出的是她丰富而细腻的情感,如弥漫在身边的檀香,融于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叙尽了人之常情,又如蜿蜒的溪水,清雅而悠然,令人回味其中,又欲追溯其源。
一、归纳特点1. 语言清新简美,善用倒装李清照的作品中,有很多都被喻为婉约经典之作。
主要在于她的语言清新简美,善用倒装,赋予物诗意。
在这些看似轻描淡写的语言中,往往能体会到一种高雅之韵。
比如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挣渡,挣渡,惊起一滩鸥鹭。
”词中并没有加以精雕细琢,但在意境与心情上却拿捏得准确而到位。
只有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动静结合的场景,清秀淡然。
其中“溪亭日暮”这仅有四字之言,便在读者面前铺开了一幅美妙的画面:天边的晚霞与水中的倒影交相辉映,清澈小溪环绕着古老的亭子静静地流淌……这样简约的语言留给了人们很大的空间去想象,反而比细致刻画的方法要好得多,再看下文的“藕花深处”也是如此,她并没有说明藕花怎样多,怎样密——个“深”字便把荷塘之景展现得一目了然。
从而也为她“惊起一滩鸥鹭”作了铺垫。
然而,这里的“鸥鹭”不是“一群”而是“一滩”,虽仅有一字之差,却使语言更加雅致。
一滩白色的鸥鹭从碧绿繁茂的荷叶中起飞,似有一种云烟升空之感,从而使得本句的语言没有破坏前面创造出的意境,体现了自然之美。
这正是“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的独具匠心。
在李清照的词中,也常常见到倒装句式。
比如《醉花阴》中的“瑞脑销金兽”,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是兽形的香炉,应是“金兽销瑞脑”;“帘卷西风”,本是“西风卷帘”。
然而这样不仅压了韵脚,而且给人一种特别的诗句韵味。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纵览李清照的词,“愁”是主旨,将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写相思离别的闺中闲愁。
后期,词人经历了国破夫亡,名族的灾难和个人的不幸遭遇,给她的词作笼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
国破之感,丧夫之痛,故国之思,孤寂之叹一齐喷涌而出。
本文就试从这几个方面对李清照的后期词作加以分类探讨其后期词中的悲苦愁情。
关键词:李清照后期词作悲苦愁情李清照(1084-1155?),山东济南人,生活在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战乱频繁的南宋初年。
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著有《漱玉词》。
《漱玉词》现存四十九首,几乎收录了李清照一生流传下来的词,其中大部分为抒情词,而抒写愁苦情怀的大百分之八十,在作品中直接用“愁”字的就有十五处之多。
其它诸如“泪”,“愁”,“恨”等字在她的词中更是屡见不鲜。
一般来讲,李清照的词以她南渡为界划分为前后期两部分。
前期词中主要描写相思离别的闲愁,后期,在经历了国破夫亡及一系列灾难后,李清照一改前期词的清新明快,而是笼上了厚重的感伤气氛。
她后期的词则抒写的是国破家亡的忧患之愁,以及思旧怀乡、孤寂之愁。
“愁”贯穿了李清照的一生,词人把这一生的愁都寄寓在她的词作当中,以下我们就她后期的主要词作中来探析词人的悲苦愁情。
一、国破之感1127年金兵入侵北宋都城汴京,宋徽宗、钦宗相继被俘,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
兵荒马乱之中,赵明诚与李清照先后南渡,而青州老家和大部分未能带走的书籍文物,则在“青州兵变”中化为灰烬。
面对着家乡沦落敌寇之手的国破家亡的悲痛惨剧,以及盗贼四起、叛军遍野、金人虎视眈眈的严峻现实,李清照义愤填膺,她以其过人的才气和锐气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抗战愿望。
一首颇具阳刚之气的豪放之词《渔家傲》倾诉了词人的这一情感: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著,学诗谩有惊人句。
浅析李清照的婉约词风
浅析李清照的婉约词风【内容摘要】李清照是南宋著名女词人,她工诗善文,词尤突出。
早期词作多写闺情相思,后期多抒发故国之思及慨叹凄苦身世。
李清照作词善于白描,工于造词,形象鲜明,情意缠绵,其词风在婉约清丽中能见豪放之气。
李清照词作之《如梦令》被誉为惊世之作,语言精炼生动,结构紧凑,细腻婉曲,曲折委婉,极有层次。
而《渔家傲》写得气势磅礴,想象奇特,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充满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笔者从李清照的写作特点、风格特征、诗词风格、关注生活等方面来阐述李清照的婉约词风。
【关键词】李清照婉约风格细腻婉曲李清照(1084-1155?),自号易安居士,济南府(今山东济南)人,北宋末南宋初著名女词人。
早期生活优裕,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为美满姻缘,志趣相投,诗词唱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侵中原,靖康二年夫妇相继避兵江南,不久赵明诚病故,李清照辗转漂流于杭州一带,晚景凄苦。
清冷照一生,愁词伴孤灯;辗转黄花地,瘦影舞秋风:总结了李清照的一生。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是南北之交的词作大家,是婉约词派的代表。
同时,她的诗歌和散文也很有成就,《金石录后序》介绍《金石录》的内容及成书经过,回忆与赵明诚结婚后三十年的患得患失,堪称散文杰作。
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李清照前期所作词多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的悠闲生活,清新活泼,颇有情趣。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点绛唇》(蹴罢秋千)、《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都是抒写闺情的名篇。
作者在这些作品里,大胆地抒写了个人的欢乐与哀愁,揭示了自己热爱自然,忠于爱情的内心世界。
后期由于作者饱经忧患,词作多写感时伤乱、慨叹身世、悼亡忆旧,情调婉转沉痛悲凉,也表现对中原的怀念。
词的基调则以悲凉凄苦为主,其中愁苦与前期相比强烈沉重了许多。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永遇乐》(落日溶金)、《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毕业论文,绝对精品】分析
可现在已经物是人非,心头的伤当然是说不尽了,伴她的
哪里还有心情来游春意呢,抒发了词人悲切的情怀。词的下片
重新找回往日的笑容,而且在一路的逃难中,和丈夫
这时她的作品都是写愁的,她的愁不似少女
把自己对丈夫的思念,对故过的思念以及自己孤苦无依的哀
《蝶恋花》《鹧
与前期比,她的心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词在
后期的词几乎都是写愁的,感情表达上比较深沉,
李清照是中国文坛上最耀眼的一颗星,她的词在整个文坛上无以
流传千古,深受历代人的喜爱。李清照的词是她生活的真实写
和当时她生活的社会环境和她成长的经历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当时的社会
李清照的一生是坎坎坷坷的,其
发生了前后迥异的变化,这使她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有
被后人誉为“易安体”。这个女才人一生经历了人世间所有的酸甜苦辣,
“靖康之难”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李清照生活的前后期发生了急剧的变
围绕其词的内容,结合部分作品来论
前后期词 情感表达
录
.......................................................................... 2
夫君还是离开了她。国破家亡丧夫之痛使李清照陷入了万丈深渊,从此幸福
她的生活里只有思念和痛苦。这个时候是他写愁的作品成就最
把小我的愁和大我的愁融合一体,产生了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意义,为
她把思念丈夫的忧愁和凄苦变成一首
《孤雁儿》是其中的
诸葛忆兵选注,《李清照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年1月,P53
比较独立的性格,也造就了她独特的文学创作风格。
郭预衡,《中国代文学史》(第三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7(2007.8重印),P156
论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
论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李清照作为婉约派著名的女词人,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卓然自成一家。
她多才多艺,在各方面均有建树,不过最能体现她创作成就的,当属她的词。
在她的词中,倾诉真挚情,熔炼家常语,善用白描法,讲求韵律美,使她的词自成一家。
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来谈谈李清照词的艺术风格。
一、富有真挚情感真挚情感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
李清照生活在南北宋之交。
靖康之难后,随夫南奔,不久又遭丧夫之痛。
社会的动荡,家庭的变故,经历的不同,苦难的现实取代原先的优裕,她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其词也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然而,不管是她的前期词,还是后期词,在语言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自然流畅,富于表现力,绝无刻意雕饰的痕迹。
正是这种语言把词中人物的内心情感准确地反映出来,使李清照词的形式和内容得到了完整的统一,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李清照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元地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来不得半点雕琢矫饰。
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二、熔炼家常语李清照《漱玉词》的语言,有与众不同的鲜明个性。
柳永是把词引向市井的开拓者,他用语通俗明畅,然好为徘体,偶涉蝶默,周邦彦变俚为雅,措词精工,施采丽密。
李清照遣词造语,自出机抒,创造了以自然率真为主要特色的文学语言。
所谓“以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通《金粟词话》)。
这种语言对于北宋末期华贵典雅的词风无异是一种冲击。
如“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风凰台上忆吹萧》)。
仿佛毫不经意,冲口而出,但仔细体味,却含意多层,十分精细。
亲人远别,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分手已定,重重心事,说又何用;离恨别苦,难以启口的内心隐秘,刺人衷肠,宁可自我承受,不愿再增加行者负担。
浅谈李清照及她的爱情词
浅谈李清照及她的爱情词目录摘要 (2)Abstract (3)前言 (4)一.李清照的生平 (4)1.1 幸福曲折的人生经历 (4)1.2 动荡的生活情怀 (4)二.李清照前后期爱情词的情感表达 (5)2.1 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时期——情感热烈 (5)2.2 苦苦守望爱情的少妇时期——热情缠绵愁多于乐 (6)2.3 忧国忧民的中晚年时期——凄清哀婉深沉悲愤 (7)三.文学成就 (8)3.1 易安体独具风格的抒情特色 (8)3.2 通俗化的语言特色 (8)结语 (9)参考文献 (10)摘要一生坎坷不平,漂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泊不定。
她的创作风格也不是一成不变,其不同时期的特点就来源她一生不寻常的遭遇。
李清照的爱情词语言清新自然,感情真挚。
前期的创作作品情感热烈,积极向上,体现了典雅,感伤的闺秀风格,后期词作深沉悲愤,忧国忧民,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她的词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
关键词:李清照爱情词文学成就AbstractLi qingzhao is a famous female poet in song dynasty, her life bumpy, adrift. Her writing style also is not static,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periods of source is unusual in her life. Li qingzhao's language is pure and fresh and natural, love word sincere feelings. Prophase work emotional warm, positive upward, embodies the elegance, sentimental family style, late word for deep indignation, he still, have strong artistic appeal. Her words in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of literature of its own, unique, known as its "body".Key words: Li qingzhao love word literary achievement引言李清照是一位有多方面文学才能的作家,她的爱情词语言通俗清丽,感情真挚,形象逼真。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特点的变化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特点的变化李清照(1084—1155),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号易安居士。
她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她的词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
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词的情感变化,随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她的人生经历和词的创作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本文针对前后期词情感表达的变化而做出一些探讨。
一、李清照前期词的情感表达李清照前期的词既有女性词的温婉柔丽,又有一般女性次所少有的贞刚之气。
能将委婉的情思与超脱的襟怀融合在一起,婉约而不绮靡,无脂粉气,无闺阁气,细腻柔丽之中透出遒逸,俊爽。
这种不让须眉的洒脱,豪迈之气,使其词别出与一般意义的婉约词而独标一格。
前期词主要写她自己的生活,心理和感情。
1、天真浪漫,活泼热情,充满青春活力的少女时期。
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无比热爱生活的女子。
她不像一般的大家闺秀,把自己的生活圈子局限于闺房绣楼之内,而是踏出重门深院划小船、荡秋千,与家人观花灯、逛街景,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于山水陶冶情操,如写于早期的两首着名小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前一首小词写出了清秀的意境,是一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图。
写作者的一次荡舟野游,天色已晚,一个醉酒的少女划着一叶孤舟误入到荷花丛中,在夜幕中激起一滩鸥鹭。
大自然的天光水色,鸟兽鱼虫与醉酒的少女巧妙地自然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天人合一的画面。
关于李清照的论文
关于李清照的论文[内容提要]李清照词以其真实的情感,表达了女性生活中的种种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
她的词不论是写少女的天真话泼,还是写少妇的相思、幽怨,抑或写老年嫠妇的凄苦境遇,无不表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情趣和韵味,令人回味无穷。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的著名女词人。
她的词不仅能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真实、自然、感人的意境,而且,其所表现出的艺术创造力也难以被模取,她的词作魅力也因此而难以超越。
李清照词之所以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是由于词中的情感和生活都是她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恐怕这就是身为女性的李清照所得天独厚的一个条件,也是众多男性词人所可望而不可及的主要原因。
她的词作既然与她的生平和生活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和因果关系,那么,追寻她的生活轨迹以便更深刻地理解李词的意境就是必不可少的了。
李清照的生活历程可以分为泾渭分明的三个阶段,即婚前、婚后及其丈夫赵明诚病逝后三个阶段。
与此相对应的是李清照现存的48首词作,按其内容和格调来分,也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婚前和新婚期所作;第二部分为婚后第二年至南渡前所作;第三部分为南渡后所作。
不难看出,李清照生活历程的三个阶段与词作的三个部分在时间上是基本吻合的,所差时段只有一至二年,可说是相差无几。
因此,我们姑且就以词作容格调所示的三个阶段来探讨李清照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情感与心境。
一、李清照在婚前和新婚期的情感与心境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土,济南章丘人。
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
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苏门“后四学土”之一,时任北宋后期礼部员外郎;母亲王氏,出身名门,亦善文。
这样的书香门第之家无疑会给李清照以较高的天赋和极好的家庭熏陶,为她的文学创作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础。
另外,她的家庭气氛也比较宽松开明,因而造就了她率真自然的性格和心灵,奠定了其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
李清照自幼聪慧,少女时代就已开始了她的文学创作生涯,并初步崭露了过人的文学才华。
这个时期由于社会安定,家庭生活富足,加之个人心情舒畅,因此她的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其词境也充满着乐趣。
高中语文必修三:李清照《声声慢》的情感内涵
李清照《声声慢》的情感内涵1.非比寻常的凄苦李清照早年生活美满而和谐,闲适而恬静。
但是时代的巨变,丈夫的去世,使其过着流亡的生活。
甚至在金兵深入南下时,她曾被人诬陷通敌,而后来,所有金石古玩丢失时,她境况艰难,从一位无忧无虑的贵妇沦落为无依无靠流落街头的寡妇。
这种前后境遇的巨大反差,使她的情感受到极大挫伤。
因此,李清照的词风也从前期表达的真挚、细腻、委婉动人的离别之情转变为抒发念旧悼亡哀愁以及凄凉的低沉之音。
在易安词中,“酒”、“黄花”、“大雁”等意象时常出现,对比前作中相同的意象,《声声慢》中意象的“物是人非”意味更浓。
“秋夜更兼细雨”是对丧偶者意境的传神描摹。
易安词中数次出现“酒”的身影,“东篱把酒”、“不如随分尊前醉”、“浓睡不消残酒”、“莫许杯深琥珀浓,未成沉醉意先融”、“夜来沉醉卸妆迟”、“新来瘦、非干病酒”等。
她在愁浓时更偏爱“扶头酒”,酒性浓烈,使人易醉,而《声声慢》中却只是“三杯两盏淡酒”。
明明愁闷难解却偏用淡酒。
本文认为无关酒薄,对此刻的忧愁而言,无论怎样的酒都清淡如水。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偏是旧时相识,使自己因无可寄书而伤心不已,徒增几重感伤。
作者通过“酒”、“黄花”、“大雁”等意象来联想当时的美好以及现在的凄苦,使人更加感觉到物是人非的哀愁,纵观作者的生活环境以及时代背景,我们更能体会到作者当时的情感。
《声声慢》是李清照的晚年佳作,可叹一代才女,最后却落得悲凄孤苦。
2.痛苦后的觉醒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晁补之的大力称赞。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表现出密切关怀国家命运的高度爱国精神。
《声声慢》是李清照南渡之后恢复了平静生活之后的作品。
战乱之后,社会好像又恢复到了之前的模样,但是对李清照来讲,一切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一些东西永远都回不来了。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
浅谈李清照前后期词的风格变化的词作在思想内容上和词风上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期,生活、环境的改变影响了她词风的变化,前期生活幸福美满、思想积极向上,主要描写她在少女、少妇时期闺中的生活,表现了她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以及与丈夫别离时的愁闷心情。
作品题材反映面比较窄,主要是游玩、饮酒、赏花闺情之类,具有流丽明快、沉婉自然的风格特色。
南渡后,面对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倍感身世的凄凉,李清照开始关注社会现实。
她把自己的人生遭遇之感抒发在作品里,风格突变,词风变得沉郁悲苦,平易忧愁。
不难看出她高超的艺术手法和精美雅洁的艺术风格,再加上丰富深刻的内含,使宋代词坛放射出奇异的光环。
词是宋代最为值得骄傲的样式。
词中的主人公多是红粉佳人,但其作者绝大部分都是男性,述说女性的幽怀多少让人感受不太真切。
而李清照的横空出世,则彻底打破了这一现状。
她以自己独特的情感历程,写下了“别是一家”的词作,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生活颇为坎坷。
既享受过甜蜜生活的幸福,也饱经苦难的折磨。
作为杰出的女词人,李清照在词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抒发自我情感的新形象,一般认为,她的词可以以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期,前后期不同的人生经历,形成了她不同风格特色。
因为她“能够直抒胸,写真情实感”。
所以只要把握住李清照的情感变化,自然就能比较她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一、李清照的前期词风清丽深婉。
李清照的前期,主要指她在少女、少妇的一段时间,作品多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反映面比较窄,主要是闺情词,词风清丽深婉。
(一)、“鹭”,自然流畅的画面童年时代的李清照生活在济南,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才,“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童荣并称为“宋代后四学士”。
李清照后来的词所表现出来的婉约风格,很大程度上是受苏轼词风的影响。
当然,更直接的是受父亲熏陶。
母亲王氏是状元王拱臣的孙女,也善文。
父母双方的家学渊源,为李清照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缪先生因此称“易安承父母两系之遗传,灵襟秀气,超越恒流。
李清照词的风格特点(精选10篇)
李清照词的风格特点(精选10篇)李清照词的风格特点(精选10篇) 纵观李清照的⼀⽣,前期词作主要通过⽩描、夸张等⼿法描写了词⼈少⼥时期的欢快⾃由⽣活,以及少妇时期的相思离别之意,表现了她对⾃然的热爱、爱情的向往和离别的苦恼;后期词作主要通过对⽐联想的⼿法、家常⼝语的表现形式,展现了国破家亡之恨和凄清孤寂之苦。
以下是⼩编为⼤家整理李清照词的风格特点(精选10篇)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家!Array 李清照词的风格特点篇1 在中国古代⽂学史上,由于封建制度对妇⼥的歧视,⼥性作家并不多见。
在这⼗分鲜见的⼥性作家中,宋代词⼈李清照显得尤为耀眼。
李清照出⽣于济南的⼀个仕宦家庭,从⼩就受到⽂学的熏陶。
她是⼀个天才的词⼈,她的⼀⽣就像⼀⾸回肠荡⽓的词作,前半⽣风和⽇丽、⽆忧⽆虑,后半⽣凄风苦⾬,孤独艰⾟。
她⼀⽣⽆⼉⽆⼥,但她给后⼈留下了60余⾸脍炙⼈⼝的词作。
李清照词作的风格,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词作,风格清新、⾃然,语⾔活泼、天真,表现了⼀个青春少⼥对⽣活的热爱,⼀个妙龄⼥⼦对未来爱情的向往,⼀个成熟少妇对丈夫的思恋和眷念。
后期词作由于国破家亡,风格显得悲悯、凄苦、愁惨和孤寂。
⼀、前期词的风格特点 (⼀)以通俗易懂的⽩描⼿法抒写真性情。
李清照前期⽣活⽆忧⽆虑,⽣活环境舒适优越,家庭完整幸福,所以其前期作品风格⽐较明快、清新、俊朗,有很多写闲适之情、爱恋之意、⼭⽔之美。
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误⼊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滩鸥鹭。
”李清照以她特有的⽩描⼿法描写了她早期少⼥时代欢快的⽣活。
情趣盎然,境界迷⼈,寥寥数语,给⼈以美的享受。
透过这⾸词作,我们看到了⼀位⽆拘⽆束、天真烂漫、率真洒脱的少⼥形象。
(⼆)以细腻缠绵的笔调书写离别之苦。
在中外⽂学史上,⽂⼈描写爱情⽣活是⼀个永恒的主题,作为⼥性作家的李清照也不例外。
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结为伉俪,开始美好的夫妻⽣活之后,⽣活中免不了短暂分离,描写夫妻⽣活的离愁别绪⾃然进⼊了李清照的词作中。
试论李清照词的审美价值
试论李清照词的审美价值内容提要:李清照是“婉约派”的正宗词人,历来被推为“词采第一”、“婉约之宗”。
在词的创作上,她坚持传统婉约派的观点,主张“词别是一家”(《词论》),强调协律、崇尚典雅和情致。
在题材上,易安词以抒写个人悲欢离合的感情为主,曲折地反映当时的社会动荡对其家庭和感情生活的影响。
她的词作,前期的以活泼欢快的柔美见长,而后期之作则以幽婉凄美见胜。
她以丰富而多情的情感体验,以超卓尘世的才情,创作出了大量(可惜留存仅49首)具有多方面审美意义的词作。
总的说来,易安词具有情思细腻执著、意象浅近灵巧、意境清幽婉曲、风致清雅开阔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其词作带有超凡脱俗的美和悲剧色彩,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李清照词的美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李清照的词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意象意境美、语言美、画面美这三个方面。
关键词:李清照词意象意境美语言美画面美论文正文李清照是“婉约派”的正宗词人,历来被推为“词采第一”、“婉约之宗”。
在词的创作上,她坚持传统婉约派的观点,主张“词别是一家”(《词论》),强调协律、崇尚典雅和情致。
在题材上,易安词以抒写个人悲欢离合的感情为主,曲折地反映当时的社会动荡对其家庭和感情生活带来的影响。
她的词作,前期的以活泼欢快的柔美见长,而后期之作则以幽婉凄美见胜。
她以丰富而多情的情感体验,以超卓尘世的才情,创作出了大量(可惜留存仅49首)具有多方面审美意义的词作。
笔者将从意象意境美、语言美、画面美三方面分述其审美价值:一、意象、意境美要分析李清照词的意象、意境美,有必要首先明确意象和意境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
所谓意象是指熔铸了诗人(词人)主观感情的形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形象)。
它已不单是事物的客观形象,而是蕴含着主体思想情感的形象。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或者说,意象就是作品中的形象,它即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作品中所写的景和物,重要的是,其中的人、景、物都蕴含着作者的情思。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
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摘要:李清照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其父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其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越,其词多写悠闲的生活,凸显少女的活泼可爱,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十八岁的李清照与二十一岁在太学当学生的赵明诚结婚,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收集与整理,编写有《金石录》。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攻宋,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离散,两年后李清照与赵明诚在南京夫妻重逢,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明诚病卒,享年四十九岁。
随后李清照孤身一人,四处漂泊。
因为南渡后的坎坷经历,后期李清照的词多以感时伤怀,悼念旧人为主,词风多为凄凉哀愁为主,表现出对国家、人民、个人的悲哀,充满了沉郁愁苦之情。
李清照,因仰慕陶渊明,取其文《归去来兮辞》之题名书房为“归来堂“,取文中的“审容膝之易安”而自号易安居士。
李清照工诗,能文,更擅长词。
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晁补之的大力称赞。
她的词成就最大,称“易安体”,风格婉约清丽,却不乏豪放,语言平实朴素,偏重口语化,通俗易懂,多以白描为主,清丽脱俗。
李清照早年作《词论》,曾提出词“别是一家”,反对以作诗之法作词,是宋代的重要词论。
李清照现存作品不多,李清照的词在《李清照集》和《漱玉词》中只有四、五十首。
可是,越因其少,反而显得字字珠玑,篇篇夺目。
南渡前,李清照的词多以少女、少妇的闺中生活情趣为主,词活泼明快,清新婉约,表现出对爱情的追求,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
南渡后,国破家亡,独自漂泊,其词多凄凉哀愁,也不乏激情豪放。
一、南渡前,李清照的词(一)婚前,李清照的词“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篇《如梦令》是李清照描述其少女时代在济南的快乐生活。
篇幅虽短却给人足够美的享受。
词用白描手法,回忆在溪亭的一次尽兴的游玩,境界优美怡人。
李清照诗词艺术赏析
李清照诗词艺术赏析李清照诗词艺术赏析李清照在《词论》中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她在创作上也实践了自己的主张。
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多描写闺情相思,明快妍丽,如《一剪梅》表达对爱情的追求;《醉花阴》表现了她对闭锁的闺门生活的不满,显示了她的知识分子情怀。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点绛唇》李清照前期的生活优裕宁静,这样的环境把年轻时期的她培养成一个才华焕发、充满理想和抱负、性格纯真而豪爽的人。
作品中这个天真、爽朗的年轻女子的形象,很可能就是她自己的写照。
可是,李清照生活在封建社会里,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处于无权的地位,被剥夺了参预广阔社会生活的机会;而且她所处的年代恰是理论学家们变本加厉地提倡封建礼教以控制女性的时代。
因此,李清照不安于“寂寞深闺”的狭小樊笼,要求有更广阔的生活和精神的活动世界的愿望不可能得到实现,也就迫使她把自己局限于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喜爱上。
所以,她前期创作的主要内容只有这两个方面,且总带有一些抑郁、伤感的成分。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篷舟吹取三山去。
————《渔家傲》这首词通过浪漫的幻想,表现了她豪迈的抱负和对于自由、美好的理想的追寻。
虽然她的抱负只是企求艺术上的成就;她所追寻的也不过是缥缈的神仙境界;但她那要求摆脱狭小、寂寞的生活樊笼而渴求着更壮丽更广阔的精神世界的愿望是强烈的。
李清照前期所作的描写自然景物的词,以女性独有的敏锐感触,描写春花秋月等对人的影响,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宲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作者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
这种感伤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也是对自己青春渐逝的烦闷与苦恼。
试述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的变化谈李清照词的风格变化
试述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的变化谈李清照词的风格变化一李清照是我国宋代著名的作家,在诗、文、赋方面都很有成就,尤其是她自成一格的词作,更给历代读者留下极深刻的印象,曾被前人推为“婉约之宗”。
尽管她总的创作风格是婉约的,但由于生活经历的变化,使得她词的创作风格形成了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为人正直,博学能文,有诗文四十五卷,被称为“后四学士”之一;母亲王氏是王拱辰状元的孙女,亦工藻翰。
这样的家庭氛围给童年的李清照以极好的影响,她博闻强识,谙金石,工书画,晓音律,诗词文赋无不擅长。
后遇赵明诚,两人感情甚笃。
赵明诚亦善诗文,好金石,曾作《金石录》。
良好的家庭教育,美满的婚姻保留和发展了李清照青年时期个性中最美好的东西。
这一切都是李清照前期创作的生活基础。
李清照前期的词,从总体上看,表现的是词人南渡前的安定美好的生活,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三类内容。
(一)游兴、感时。
李清照前期的一些词叙写了出游的情景,歌咏了大自然的美丽,表现了美好的生活乐趣,更多的则是通过描写景物的繁衰和季节的更换,抒写对于美景易逝和生命短暂的感叹,表达词人对大自然和人生无比珍惜的情愫。
如《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当一夜急风暴雨过后,女主人从深醉浓睡中醒来,非常关切地问侍女:院子里的花怎么样了?侍女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依旧。
”极有情趣的问话,得到的是极淡漠的回答。
女主人不由得愠怒,质问侍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句质问,不仅描写了女主人对春色观察之细,喜爱之深,而且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其惜花惜春的心情和对于红颜易老的感叹,由于词人对春色变化观察之敏感,描绘之细腻,怜爱之真切,成为历代称颂的名作。
(二)咏物、述志。
这类作品在李清照前期词中为数不少。
她最长的词《多丽》就是通过吟咏白菊,赞颂白菊“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生丽质,表现了自己鄙视流俗、高洁自好的品格。
李清照前后期诗风为什么不同
李清照前后期诗风为什么不同李清照前后期诗风为什么不同(一)社会背景因素虽然李清照在文学史上评价为“南宋词人”,但她的确出生并生长在北宋,北宋的社会历史状况对她创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宋朝的财政收入数量是惊人的,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如此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百姓生活得并不坏,社会也比较祥和安定。
宋徽宗时期,张择端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足以彰显那时国泰民安的光景。
在这优越社会背景的照耀下,李清照所作的词自然是积极向上、爽朗明快的。
以《如梦令》为例:“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细腻地表现了她开朗、清纯、多情、善感的性格。
在这国泰民安的祥和氛围下,李清照的前期词作自然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婉转而略带忧伤的词中也透出淡淡的喜悦之感。
而社会的动荡引发了李清照词风的转变。
金人的金戈铁马冲破了词人“浓睡不消残酒”的平静幸福的生活。
公元1127年是宋代政治变化巨大的一年,也是李清照生活命运的转折。
金军攻陷汴京,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赵构仓皇南逃,在临安建立了南宋小王朝,政局的巨大改变使李清照由前期闲适的书斋生活转变为后期颠沛流离的生涯,这种苦难的经历丰富了她的后期创作,并使之发出积极的光芒,这是她前期创作所不能比拟的。
(二)家庭因素李清照出身名门,家庭环境对她起了很正面的影响。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是当时极有名气的作家。
可以说,书香门第出身的李清照少了许多女子固有的礼教束缚,有大方优雅的气质。
这期间的词主要描写少女的闺阁生活,流露了她对大自然的喜爱和爱情生活的向往,活泼清新,体现出一种悠闲风雅的情调。
以《点绛唇》为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
[重点]李清照《声声慢》赏析
字字血泪,力透纸背——李清照《声声慢》赏析德国哲学家尼采曾说:“凡一切已经写下的,我只爱其人用血写下的。
用血写书,然后你将体会到,血便是精义。
”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王国维曾以此语评价李煜曰:“后主之词以血书者也。
”我以为此语用以评价李清照后期词作,也是极为恰当的。
清照后期词作,感情深沉真挚,语言精纯质朴。
飘零之苦,身世之悲,丧夫之痛,亡国之恨种种情感交织萦绕在心间,令她欲罢不能、一吐为快。
可谓字字血泪,力透纸背!《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词的代表作,我们就试以此篇为例,窥一斑而知全豹,怀着虔诚和敬仰的心情来领略一代词宗李清照的绝代风华,旷世才情。
长安空梦,人老健康,武陵人远,宝篆成空。
国破家亡,永失挚爱后,李清照独自一人飘泊异乡,心如止水,静寂如灰。
没有希望和憧憬,没有温暖和甜蜜。
每天生活在回忆中,唯有酒醉后和睡梦中心灵才会得到片刻安宁,梦回时又是撕心裂肺的痛楚和无计回避的思念。
一曲《声声慢》唱尽了清照心中的爱恨情仇、心酸血泪,荡气回肠、夺人魂魄!千古名篇直可与日月争辉,江山共娇。
清照《词论》曰:“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作为婉约词宗,清照词言情大多委婉含蓄,缠绵蕴藉。
而此词开篇却另辟蹊径,直抒胸臆,如挟天风海雨呼啸奔腾而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词人因何寻觅,她又在寻觅什么呢?靖康之变以来,金人铁骑不仅踏破了北宋的万里河山,也踏碎了词人的幸福之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情如故。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菩萨蛮》)“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孤雁儿》)词人太孤独寂寞,痛苦无助了,她想逃避这残酷无情的现实,去寻觅曾经拥有的幸福和美丽。
清照一生最惬意最幸福的时光是十年青州隐居。
青州十年,她和赵明诚淡泊名利,忧困不屈,比翼双飞,鹣鲽情深。
归来堂中,他们共迷金石,同醉诗文,烹茗煮酒,猜书斗茶;易安居内,他们心有灵犀,志趣相投,高山流水,相映成辉!可如今呢,哀哀孱嫠,海角天涯,风鬟霜鬓,憔悴凋零。
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对比
李清照词前后期风格对比摘要:李清照词以其真实的情感,表达了女性生活中的种种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
她的词婉约、清新、忧愤、深沉;她的词倾诉真挚情,善用白描法,熔炼家常语。
前期的词主要写少女少妇的生活,通过一种清新活泼的少妇思夫的意象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纯情的意境。
后期的词,由于时代的变迁带来个人命运的变化,李清照的作品多表现一种孤寂愁苦的意象。
她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意象,居婉约派之首。
正是从这些词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位才华横溢、忠于爱情,在悲苦屈辱面前不低头的光彩动人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李清照前期词后期词风格对比引言李清照是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的主[1]要代表人物。
她是宋代词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在古代诗歌史上放射出灿烂夺目的光辉。
她让很多文坛“英雄汉”黯然失色!不愧是女中豪杰,词坛传奇[7]。
她的词与她的人生密切相关。
以南渡为界,呈现出两种不同的风格。
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反映闺情相思,歌咏离愁别恨,爽朗明快,充满了早期生活的欢乐和浪漫气息,即使是表达离愁和相思之苦的词中也透出夫妻恩爱,两情相悦的幸福之感。
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沉郁忧伤、苍凉凄楚的,多表现身世之苦,故国之思以及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令人动容。
下面就李清照的家庭生活、时代背景以及她的部分词作来探讨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创作风格的异同。
一.上阕——李清照前期词的主要风格李清照出身名门,家庭环境对她起了很正面的影响。
父亲进士出身,在朝为官,做过太学禄,太学正,是苏门后四学士[2]之一。
惟其如此,李清照少了许多女子固有的礼教束缚,活泼开朗,有大方优雅的气质。
这期间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
活泼清新,语意隽秀,抒写了生离之愁、暂别之愁、个人之愁,有一种悠闲风雅的情调。
冲破了以往花间闺怨词的樊篱,体现了其独有的价值。
以《如梦令》[2]为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班级:154110201学号:15411020144姓名:薛毛毛论李清照前后期词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摘要:李清照是中国“婉约派”词人的代表,有着“千古第一才女”的美誉,她出生于书香世家,早期家境富裕,因此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打下坚实的文学基础,所做之词,多写其闺中悠闲的生活与自然风光,后期金兵入据中原,颠沛流离,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她多感时怀伤之作,抒发了自己孤独惆怅之情。
关键字:李清照南渡情感特点一.李清照简介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山东省济南章丘人,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也是“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的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她在文学领域中取得了很多方面的成就。
她的散文.诗歌.词都达到了卓尔不凡,高标一帜的境界。
而她毕生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也是词的创作,她的词在艺术上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音律,崇尚典雅。
在她的词中,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词藻,大多是运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一些事物的敏锐刻画,除此之外,她还善用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来表现丰富多样的情感体验,经常塑造一些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同时,她的词作笔力横放,铺叙浑成的豪放风格,又使她在宋代词坛上独树一帜,从而对辛弃疾,陆游以及后世文人很大道德影响。
她还擅长书画,通晓金石,与丈夫赵明诚情投意合,可谓是“夫如擅朋友之胜”。
二.李清照前期词的主流情感及原因李清照前后期词主要以南渡为界(1127)[南渡:公元1127年,中国北方的金国女真人举兵南下,繁华一世的中原王朝不堪一击。
徽宗二帝被俘,在开封的北宋为金国所灭,宋钦宗的弟弟赵构逃亡南方,迁于临安,史称南宋,赵构被推举为皇帝,史称宋高祖。
战争破坏了北宋人平静的生活,无数人流离失所,成千上万的中原官员及民众像潮水一样仓皇向南逃亡,史称“南渡”],她前期的词主要是从她出生到靖康之变(1126-1127)之前所做的词,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词都是围绕她自己的生活展开的,整体基调也都是欢快明朗的,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爱情的向往,在她的词中大都描写了美好的自然之景.闺中无忧无虑的生活以及与家人.友人的美好情谊,情感上自由奔放,生机勃勃,含蓄委婉,别有一番风味。
如:《如梦令》中就记录了她在溪亭游玩时的场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中,表现了她游玩尽兴后的快乐之情,也看到了她青年时活泼开朗,无忧无虑的性格和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怀。
在她身上几乎看不到封建闺犯,礼教枷锁的影子,而“日暮,舟,鸥鹭”这些大自然的意象也更加能衬托出她身上自由,质朴的印迹。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也凸显了她热爱自然,活泼可爱的性情。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叫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这首词是一首咏梅词,上阕写景,但词人却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女来形容将开未开之梅的轻盈娇美,用玉人出浴来形容梅的冰清玉洁,明艳出群,即物即人,梅与人融为一体,下阕则侧面烘托,写出值此良宵之情,尤其是最后一句“此花不与群花比”既赞美了梅花孤高傲寒的品质,又表现了女词人鄙弃世俗的坦荡胸怀。
又比如《怨王孙》这首词,既没有无法排遣的相思之愁,也没有感时怀伤的悲苦印记,整首词写的清丽雅致,洋溢着欢快的青春旋律。
又如《点绛唇》中“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生动地描写了一位情窦初开的少女,看到陌生人害羞的神情,那“倚门,嗅”等一系列动作使一个天真活泼,好奇但又含情脉脉,妩媚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使读者身临其境,还如,《如梦令》中那个“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率真洒脱的女孩儿,等等,这一系列作品都能体现她身为一个大家闺秀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
当然,这些都是她结婚前身为一个女子所作的词。
在徽宗靖国元年(1101年),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结为夫妻。
开始了她人生旅途中最美好,最难忘的一段新生活。
赵明诚是宰相赵挺的儿子,担任州郡行政长官,他们婚后的生活十分优越,而且两人兴趣相投,搜集了大量的书画金石,还一起参与研究学术工作。
著有《金石录》,在爱情的滋润下,李清照文思泉涌,写出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她的诗词创作也进入了成熟期,并形成了情景交融,形神俱似,独一无二的风格。
这一时期,她的诗词基调以浪漫为主,情感真挚。
如《减字木兰花》,“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妙趣横生地描写了一个青年女子天真美好的心愿。
上片写买花、赞花。
词人用拟人的手法,刻画了含苞欲放的春花形象,人们惯用鲜花来比喻少女,词人在此处却用了少女来比拟鲜花,别开生面,绝妙传神。
下片首句便直吐痴情:怕情郎看了会觉得娇艳的春花比自己的面容美丽,但又不肯甘拜下风,于是便把鲜花簪在鬓边,同春花比美,要让情郎品评一下,自己与鲜花到底哪一个漂亮。
“徒要教郎比并看”一句,写少女的心理活动,做到了率真与含蓄的和谐统一——口中说要与春花比美,心下又暗暗欲以春花添丽。
这样,花衬人,人扶花,少女与春花的形象交相增辉。
全篇通过买花、赏花、戴花、比花,生动地表现了年轻词人天真和好胜的脾性。
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一首独特的闺情词。
虽然在这个时期,她总体都是幸福快乐的,但生活上还是有一点波折的。
当时由于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赵明诚和她总是聚少离多,饱受相思之苦的她不再向年少时那样单纯的光写闺中生活,自然风光与儿女情长了。
在情感的表达上也不再像少女时那样欢快明朗,率真随性了。
由于丈夫不能日夜厮守在她的身边,她的词里便多了几丝哀愁,表达的也更加委婉含蓄了,但是虽不能常见面,可终归二人还是幸福的,如《一剪梅》,这是一首倾诉相思离愁之苦的词,是她写给新婚不久离家外出的丈夫,她诉说了自己独居生活的孤独寂寞和思念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在词中,以李清照自己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将抽象不易捉摸的感情,以朴实的语言表现出来,耐人寻味。
词中的上阕首先点明季节,然后用“红藕,玉簟”等意象烘托了孤单寂寥的环境及李清照愁思难耐的心情。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写出了她容颜老去,而丈夫又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容颜的感伤之情,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更是写出了她俩相思却不能相见之情。
其实李清照之所以能成为一位伟大的词人是有原因的,她本身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非常高的名宦家庭中,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她幼时过目不忘,语出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给予李清照更多的创作灵性。
她出生在历城,六七岁就和父母去了汴梁生活。
她少年生活的幸福快乐,这当然与丰厚的经济脱不了干系。
当时,虽然朝堂上有些动荡,但北宋表面上的生活还是非常繁华的,又加上她身为上层阶级的大小姐父母又是有文化的人,思想开明,所以不论她的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属于十分愉悦的。
从而也就培养出她率性坦然乐观,自然,奔放的生活态度。
三.李清照后期词的主流情感及原因。
李清照后期词主要是南渡后直到她去世,这一时期她的词主要是感时怀伤,悲凉凄苦之作。
但是,也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靖康之难至赵明诚去世前,她表现的是对现实不满的悲愤之情与思念故国的爱国之情。
情感表达上以悲愤,厚重,深沉为主,二是赵明诚去世后,表达凄苦悲凉的丧夫之痛和哀婉的念旧之情。
宋钦宗靖康二年,是历史上称为“靖康之难”的一年,这年秋天,青州兵变,金兵攻陷青州,赵家十余屋书籍什物全部毁于战火,她目睹了百姓流离失所,国破家亡的一面,也让她更加能体会到亡国,屠城的悲痛,于是她的词风也开始有闺房转至国家,创作也更加写实,更加贴近政治。
如脍炙人口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借这首诗中西楚霸王,逐鹿败北,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自刎于乌江的历史事实来讽刺宋朝当时当权者那种苟且偷生的时政,她鲜明地提出了人生的价值取向。
她认为人活着就应该做人中豪杰,应该为国家建功立业。
就算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的英雄。
她那种不亚于男子的英雄气概,着实令人折服。
后因赵明诚患病去世,李清照听闻后,悲痛欲绝,本就国破家亡,再加上丈夫去世,她一人孤苦伶仃在江南生活,可谓痛不欲生,在丈夫去世后,她去投靠了在洪州任兵部侍郎的妹婿,但是不曾想,在建炎三年十二月,金人攻陷了洪州,她无奈之下又去投靠了弟弟李远,此后就生活在了江浙一带。
这时候由于她自己满脑子都是对丈夫的思念,所以所做之词也大多都写怀念赵明诚的词,比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落江南为抒发家国身世之愁而作。
这首词最大的特点是成功地运用了叠字。
开篇三句十四个叠字,表达出了三种境界。
“寻寻觅觅”,写人的动作、神态;“冷冷清清”,写环境的悲凉;“凄凄惨惨戚戚”,写内心世界的巨大伤痛。
第二个特点是借物抒情。
上阕用“淡酒”、“晚风”、“过雁”,下阕用“黄花”、“梧桐”、“细雨”,都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主人公内心的愁情,最后得出“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强烈感情,突然作结,沉痛无限。
全词语言质朴,通篇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满纸呜咽,动人心弦。
又比如《孤雁儿》这首词,它看似是咏梅词,但词中却表达了对丈夫满满的思念之情,在某个春天的黎晨.屋外的梅花已经悄然开房,但她却非常失落。
“说不尽,无佳思”说明了她对丈夫的思念没有任何缘由,不管什么食物都可以勾起她的思念之情,这样的思念说不尽。
梅花开放,让她回忆起原来和丈夫一起赏花的情景,可现在物是人非,她怎能高兴起来呢?词的下片是以屋外的风雨着笔,触景生情,正在伤心处,不知道何处传来了哀怨的笛声,使她受到了极度的哀伤,最后,她还用了“折梅寄梅”的典故,表达了对爱人深切的思念。
除此之外,还有《武陵春》也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殷切的思念之情。
总体来说,李清照的一生可谓是传奇的一生,她所作的词也是她传奇一生的见证。
参考文献:吴惠娟《李清照诗词注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10月刘瑜《李清照词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年4月第一版诸葛忆兵选注《李清照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