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25 好的故事》优质课教学设计
25 好的故事
【教材分析】
从整个作品来看,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才是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渴望,对生命本质的体悟。
整个作品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同时,敏锐的感受、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描写相映成趣。作者对于河边的景物的感受和对于河中倒影的观察非常敏锐和细腻,读者在欣赏一幅幅变化多姿的美妙图画之余,不得不为作者的感受力、观察力和语言的表现力感到赞叹。作品立体式的图景展示,既给读者一种立体的美的感受,同时又引导读者在他的文字中构想自己的图景,大大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欲望,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和可塑性。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从整个作品来看,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才是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渴望,对生命本质的体悟。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教案+课堂实录
25 好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写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3.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课文,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教学重点】
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搁”等13个生字。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2.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现实:昏沉的夜
梦境: 美丽、幽雅、有趣
课后反思
《好的故事》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第一篇写梦境的文章。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由于鲁迅先生离我们的生活比较久远,所以对于现在的学生,理解鲁迅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这一点,我做了以下课前准备:首先让学生在家查找鲁迅的有
关资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对理解本文是非常有帮助的。再次结合课后练习题1,交给学生方法,如果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本课的重点是第二部分,首先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对于梦境的概括语句“美丽,幽雅,有趣”,然后出示要求: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用横线画出来。一个是对于梦境的静态描写,另一个是动态描写,孩子们找的比较准确,小组内相互读一读,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境,结合学生查到的资料,就可以知道,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的阶段,老百胜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苦不堪言,作者希望老百姓能够生活的安定,幸福,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这一难点迎刃而解。
【部编版】六年级上语文《25好的故事》优质课教学设计
(1—3)在昏暗的夜,朦胧中, “我”看到一个好的故事。
(4—11)具体描述了这故事的美丽、优雅、有趣。
(12)“我”从梦中回到现实, ‘我’总记得这一篇好的
故事。
3. 读梦境一部分,看着梦里都有些什么?
(板书:梦境 乌桕、新禾、野花…… 农夫、村妇、村
女…… 天、云、竹……)
五、研习探究 (小组交流,师生合作) 1. 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眼前这个好的故事。 (明确)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 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 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作者对梦境的描写共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简要概
本课词语在平常 出现得较少,因为这篇 文章的写作时间是
第 2 页 共 11 页
»á¼Æʦ¿Æ¼¼ºü¿ÉºÃ¿´ºÃºÃ¼Æ»®¿´½Ç¶ÈºÅ¿Æ¼¼»¹¿î»¹¿î¿´¼û¹þ¿ª½±ºÅºú°²¾ÓÍø¸Â¸ÂºÍ¹Üί»á¸ø´ó¼Òhadº¯¸æ¸½¼´ºÏ¸ñ»¹¸Ð¾õÉ°¹ø·¹¾©¹þ¸ßËÙ½á»éµÇ¼Ç»ÒÉ«¹ì¼£µ³ºÍ¹ú¼Ò°´Ê±¸üºÃµØ¾Í¹þ¹¤´ó¾©¹þ¸ßËÙ´ó¼ÒºÃ¸Á¾ÍÊǵÄÊ©¹¤¶Ó¾©¹þ¸ßËÙ´ó¼ÒºÃ¸Á¾ÍÊǵŤ¶Ó¾©¹þ¸ßËٵĻú»ágas»ú¶¥ºÐ°®É϶«±±½Ç¹þÊÕµ½¾ÍºÃgas»ú¶¥ºÐ¹¬¾±°©»Øµ½¼Ò¹þ½á»éµÇ¼Ç°®¹ýºó´ò»Øµ¥¿¨½ÏºÃµÄ¿¨ºÅµÄ´óÏþ²°²Ë¹ý»§µÇ¼Ç¸É¹þ´ïË͸ø´ó¼Ò¿ª»á˵¸Â´ï½Øɱ¸ÃµØ¿é¼¸ºõÊǸÁµÄ»á¼Æʦ¸É¹þµÄ¿Æ¼¼¸Ð¹þËٶȿ켴ºÏ¸ñ¹þÊ©¹¤¶Ó¿¨¹¿»ã¶¥¿Æ¼¼°²»ÕµÄ¸Á¿Í»§¶Ë¸Ã¿¨¼Û¸ñ»¹ÊǵĿռ䰴ʱ¹©»õ´ú¿Î½Ìʦ¸Ä¹þ´ú¿Î½Ìʦ¸É¹þ´ï»á¼ÆºËËã¸ÁµÄ¿Æ¼¼¸Ð¹þ˹¿Â´ï¾ÍºÃÞεǼǿ¨Èý¸öºÅµÄ¿Õ¼ä°´Ê±¹©»õµÄ¿Õ¼ä°¢Ê©¹¤¶Ó½á¹û¹þʵ¼Êµ½»á¸ÁÉ϶«¹ú¼Ê°´Ê±¹©»õµÄ¿Õ¼äɵ¹Ïµ°¹þ¹«Ë¾´ó¼ÒÊ©¹¤¶Ó¿´¼û°®É½¿ÆJHASK½ð»Òʯ¿óJUHIuhqiuhIQUH¿´¼û°®É½¿ÆJAHSKJHJHAG½¨Éè¸ù¾ÝHADGJH¸Á¼´ºÏ¸ñAJSHGJHAGSJHDGJSFHGJHSDFGJHAJKHÊ©¹¤¼Æ»®¹«Ë¾¿Î¼þiuahiduhaiu¸ù±¾Ã»ÄÃÏÖ³¡±¨ÃûÄÇЩ±È³öÂôÄã±ê׼ôÄã³Ô°ÉÔõôÄܲ»²Îı³¤Äã²»Ïë²èÉÌ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5 好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5 好的故事》教案
【教材分析】:
《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鲁迅先生用了许多意象来描绘这个梦: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的画面。但这不仅仅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这个“好的故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对理想生活的热烈憧憬。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字会有晦涩难懂的特点,或者看似普通的文字背后实则另有深刻的含义,《好的故事》也是如此,看似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意境也是明丽的、温暖的,然而却与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昏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授本课时,对写作背景可简略提及,无须过于深入地挖掘其中的象征意义,而重于引导学生欣赏鲁迅文字的优美、想象的奇特、视觉形象的奇特和丰富。文中的生难字较多,而且与前一课一样,有些词语难以理解,教学时也要加以引导、点拨。在教学中,还要重视朗读,在读通读顺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其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目标】;
1.会写12个生字,重点理解“预告、幽雅、错综、荡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在哪里。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5.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说课稿+教案
好的故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认识鲁迅”为中心组织课文。这篇文章一如它的篇名,为我们呈现了一种非常美好而又明快的美学意境。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学习这篇课文,能促进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更深刻、全面地认识鲁迅。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 13 个生字。正确读写“预告、烟草、烟雾、昏沉、错综” 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4.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
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
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体现在哪里;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难点是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八单元第25课《好的故事》教案设计
25好的故事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鲁迅在本篇课文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好的故事”,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期望,暗示了与黑暗势力不懈抗争的决心。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教学设计中,以体会故事的“美丽,幽雅,
有趣”为主线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结合相关资料来理解梦中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美的理想的追求。注重积累运用,通过拓展练笔,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鼓励摘抄优美语句,丰富学生积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发质疑,深入读文
1.板书课题,直接导入:同学们,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预设: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好在哪儿?
2.介绍背景: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
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比较艰苦。在这样的境况下,这篇文章表达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走进文中,细细品味。
设计意图:抓住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适当介绍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过渡: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
3.出示词语,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搁在错综澄碧萍藻荡漾火焰瘦削瞬间凝视骤然掷石头陡然
教师强调:“综、藻”是平舌音,“掷、澄、瞬、骤”是翘舌音,“削”在本课的读音为“xuē”。
4.指名分自然段读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学设计(完美实用)
部编版六上第八单元第25课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于雪元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2、在品读中,感受梦境的美好。
3、借助资料,感悟作者的内心情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走近好的故事
1、在浙江绍兴,有一处风景如画的山阴道。远山近水、小桥凉亭、田园农舍,相映成画。1913年6月24日,鲁迅先生在长住北京后第一次返乡省亲。6月26日,他在山阴道上:
同三弟至大路浙东旅馆,偕伍仲文乘舟游兰亭,又游禹陵。归路经东郭门登陆,步归。
——《鲁迅日记》
2、1925年正月初五的夜晚,伴着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鲁迅先生在昏暗的油灯下,读着《初学记》,思绪翻涌,恍惚间梦见坐船经过山阴道,梦到山阴道上那些好的故事。下面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的散文诗《好的故事》,这篇文章选自他的诗集《野草》。(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走进好的故事
出示课后练习一: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
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1、你跳过了哪些词语?
石油鞭爆膝髁蒙胧伽蓝皱蹙云头虹霓煤油鞭炮膝盖蒙眬寺庙皱缩云朵彩虹
2、再读课文,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澄碧萍藻荡漾泼辣奔迸
……都倒映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浆,各各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辣奔迸的红锦带。
三、品读,感悟好的故事
出示课后练习二:“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说课稿
25.《好的故事》说课稿
一、说教材
《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富有散文诗性质的短文,作者通过这简短的文字,展现给读者一种美丽而深邃的意境,表现了鲁迅先生关于人生的现实的与哲学的深沉思考。这些深邃的人生哲学和现实感慨,经过鲁迅先生在非常宁静的深夜里的深沉艺术思索,以精美的文字,新颖的联想和独特的构思呈现出来。
作者是在一种开头和结尾互相衔接与呼应的"圆形结构"中展开构思的。散文开头写"我"自身的现实处境,继而切入昏昏欲睡的梦境:"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在梦境的想象中,错综的交织在一起,最后又由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中,书写了一种对于美丽的梦的失落和追念。这其中,"昏沉的夜"即使做梦所处的大的环境,也是鲁迅所生存的黑暗现实的象征;而"美的人和美的事"则是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绝望反抗心境之下,内心深处对理想、美好、和平境界的向往与抒写。
二、说教法
因课文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和作者当时的境遇不了解,所以学习起来有难度。教师要积极引领,适时指导,补充课外资料,学生的探究活动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超现实想象和情感的层次性变化。
3.品悟文本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四、说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五、说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六、说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时间
2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
由鲁迅先生写故乡情景的话题导入,引领学生走近他心中那好的故事……(板书:好的故事)
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 25 课《好的故事》教案、教材分析
好的故事
重庆市巫溪县珠海实验小学校张杰菽
【教材分析】
基于教材编排,《好的故事》是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走近鲁迅”。以臧克家的现代诗歌“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揭示了单元阅读主题。本单元的教学训练重点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写作训练是“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课后练习一共有三道习题,第一题“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他们的意思。”这是读懂课文的基础。第二题““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是读懂本篇课文的关键,因此也是教学重点。第三题“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其教学价值也直指单元语文要素,必将列为教学重点。本篇课文的训练重点就是要“体会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在哪里”“ 借助资料,说说对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理解” 。
本篇课文创作于 1925 年,其语言表达与现在语言表达有差异,阅读起来有难度,所以除了借助课后的“阅读链接”中的作品评价,还要适当补充时代背景资料,才能真正读懂课文。基于学生在四年级学过“根据需要收集资料”“从人物的语言、动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五年级学过“通过课文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等。所以语文要素的落实是在有序的推进。
【教学目标】
1.会写“搁、综”等 13 个生字,会写“预告、烟雾”等 15 个词语。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精品课教案共2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文章首先描写了“我”在“昏沉的夜”靠在椅背上,进入梦乡,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接着以“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为总领,点出了这个故事的特点。围绕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作者描绘了梦境中回忆山阴道两岸的美丽风景,进而指出“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并具体描绘了这个故事中的“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最后,作者写梦醒时分,“好的故事”消失,“我”又回到了“昏沉的夜”,但“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
读懂《好的故事》,需要理解文章作者的写作意图,也要读懂作者是如何表达文章的中心。本文运用了象征和对比两种主要的写法,用“昏沉的夜”暗指当时中国的黑暗社会,用“好的故事”这个美好的梦境象征理想与美好的生活,现实与梦境形成强烈的对比,来表达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鲁迅通过这样的写法告诉读者,他心中的理想是真切的、实在的。
【学情分析】
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学生的语言习惯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所以,课后题第一题提示了学生可以在初读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鲁迅的文章所表现的内容以及涉及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在阅读鲁迅的文章时,理解上存在困难,尤其像散文集《野草》中的文章带有很多象征意义,学生在阅读时更是比较难从文字表面读懂文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引入课后“阅读链接”的材料和课外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读懂课文。
第25课《好的故事》教学实录-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
《好的故事》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会写“搁、综、澄”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预告、烟草、烟雾”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4.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品悟含义深刻的语句,学习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新课,基础知识记于心
1.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鲁迅先生的散文诗《好的故事》。
2.复习词语。
师: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检查一下大家对词语的掌握情况。请大家说说这些词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生1:我理解的词语是“乌桕”,我是看这个词里有一个字是木字旁,所以我想它一定与树相关。
生2:我知道“伽蓝”的意思,我是用查资料的方法理解的。
生3:我知道“膝髁”的意思,我是根据构字规律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的。
生4:我知道“皱蹙”“虹霓色”的意思,我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理解的方法真多。那么当我读到难理解的课文时,该怎么办呢?
生:对,像学习《少年闰土》一课一样,阅读与本文相关的资料。
二、寻梦,整体感知景物的意蕴
1.梦给我的整体印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创新教案
25.好的故事创新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中的想象成分和情感变化。
3.品悟文本的美学意境。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背景:【课件3】
《野草》是鲁迅先生的诗集,作于1924—1926年。它是中国现代散文诗的一个艺术高峰。鲁迅在这部诗集中,通过对自我的严格剖析,反映了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有相当一部分要求进步,寻求光明,又处处碰壁的,
找不到出路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记录了鲁迅自己由革命民主主义者走向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转变过程。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作于1925年2月,当时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在封建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光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好的故事》就作于这样的背景之下。
二、初品课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优质课教案
第25课《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本课“搁、综”等生字,掌握“预告、烟草、烟雾、昏沉、错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整体感知课文。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本文超现实想象和情感的层次性变化。
4.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5.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6.研究作者美好的人生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
1.理解“好的故事”是什么,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2.认识和会写课文中的字、词。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深刻意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们每小我都产生过梦境,梦境比喻虚构的美妙境界。那么,在作家XXX笔下产生了如何的梦境?作者要表达如何的情绪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近XXX,走进XXX的思想深处,走进XXX的内心世界,走进他心中那“好的故事”……
出示课题:好的故事
二、讲授新课
(一)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不认识的字能够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
gēzōng chéng píng zǎo yàng yàn xuē
搁综澄萍藻漾焰削
shùn níng zhòu zhìdǒu
瞬凝骤掷陡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说课稿+教案
《好的故事》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认识鲁迅”为中心组织课文。这篇文章一如它的篇名,为我们呈现了一种非常美好而又明快的美学意境。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学习这篇课文,能促进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更深刻、全面地认识鲁迅。
二、说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预告、烟草、烟雾、昏沉、错综”
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
现在哪里。
4.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体现在哪里;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难点是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说课稿
一、教材概述
《好的故事》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材之一,旨在通过精选的优秀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理解能力和审美情操。本书包括五个单元,共计15篇故事。每篇故事都生动有趣,情节设计紧凑,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融入了一定的道德教育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文化传统中的精彩故事,体会故事的情感价值;
–掌握故事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掌握故事中情节结构的分析方法;
–掌握故事中语言表达的技巧。
2.能力目标:
–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能够进行故事情节的分析和解读;
–能够理解故事中的道德寓意,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优秀故事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
•掌握故事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掌握故事中情节结构的分析方法。
四、教学难点
•分析和解读故事中的情节;
•确定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
1.单元一:《请记住我》
–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通过故事中男主角孔子的坚定追求和美丽献身的女主角
颜回的伟大牺牲,展现了真爱的力量和对美好事物的
追求。
–教学设计:通过朗读故事,学生能够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通过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情节设
计,引导学生思考真爱的含义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单元二:《争先恐后的乌龟》
–教学内容: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勤劳和智慧比速度更重要,其中乌龟的聪明才智以及因为它的
努力而获得成功的经历给孩子们带来了启示。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学习方法分享:
做作业的科学方法七种做作业的技巧
1、先复习后做作业。复习是做好作业的关键,只有复习得好,作业才能做得好。
2、认真审题。首先第步要弄清楚题意;其次是考虑好解题思路,让自己做到不明白题意不做题,不清楚方法步骤不下笔。
3、细心的做题。做题是表达思路的全过程,这个过程要求既动脑、又动手。做题的关键是要保证“规范”、“准确”。
4、要认真检查作业。作业检查般分四部进行:是检查题目是否抄对;审题是否正确;运算是否正确;思路与步骤是否正确。
5、做完作业后要耐心思考。作业完成之后,定要耐心的再思考,把知识融会贯通,达到系统掌握,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的目的。
6、认真分析批改后的作业。只有经过分析反思,才能吸取经验教训,避免今后再有类似的错误发生。
7、改掉作业拖沓的习惯。当天的学习当天完成,明天还有明天的学习任务,困难只会越积越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从整个作品来看,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才是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渴望,对生命本质的体悟。
整个作品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同时,敏锐的感受、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描写相映成趣。作者对于河边的景物的感受和对于河中倒影的观察非常敏锐和细腻,读者在欣赏一幅幅变化多姿的美妙图画之余,不得不为作者的感受力、观察力和语言的表现力感到赞叹。作品立体式的图景展示,既给读者一种立体的美的感受,同时又引导读者在他的文字中构想自己的图景,大大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欲望,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和可塑性。
【作者介绍】
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他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他毕生所致力的,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加上翻译作品以及日记合计1000万余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祝福》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法等50多种文字。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野草》鲁迅著。写作于1925年1月24日。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名人评价鲁迅先生:
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金良守(韩国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法捷耶夫(苏联作家):“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郭沫若(诗人、学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纵横交叉。()
2.飘荡;起伏不定。()
3.消瘦得像被削过一样。形容憔悴。()
4.一眨眼一刹那。()
5.突然。()
阅读能力大提升
二、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谈谈你对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的理解。
思维创新大拓展
三、学习运用本文“圆形结构”的构篇方式,写一处景物。
参考答案
一、1.综错 2.荡漾 3.瘦削 4.一瞬间 5.陡然
二、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他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夜”,就总会过去,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
三、示例: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我赶紧顺着人行道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阵微风吹来,我
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
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中午了,我顺着人行道依依不舍地走到公园大门口,荷花的清香不时地飘过来,像要勾
住我回家的脚步。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
《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此文通过对
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
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
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颂,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浸润名家作品,从经典文段中品味作家写法。
教学难点是:对鲁迅作品中白描手法的认识和运用。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首先,作者写旧历正月初五深夜的情况,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灯火渐小,“石油”把灯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炮繁响,烟雾迷漫,是“昏沉的夜”。“我”一边看书,一边朦胧睡去,“看见一个好的故事”。这里,空气的窒息、昏沉,令人厌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
2.集中写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先总写。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有许多“美的人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飞动起来像“万颗奔星”,幻化无穷,充满生机。这既是“好的故事”的总体形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征。其次是回忆。写梦中回忆故乡绍兴山阴道上美的人美的事。澄碧清新的江南水乡,百花竞放的山野风光,勤劳朴实的农夫村妇,时聚时散的河中倒影,水中的萍藻游鱼,诸景诸物,摇动,扩大,融和,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瑰丽多姿,令人爱恋。这是对故乡绮丽风光的真实描写,非梦中的奇想虚化。
3.写梦中所见的“现在”和“好的故事”。一写“现在”的所见与“回忆”内容相似:“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动静结合,交相辉映,构成一篇“好的故事”。“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说明美好的事物终将代替丑恶的现实,光明一定驱散黑暗。二写梦中"好的故事"。生命力极强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中浮动,倒影“忽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