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教案+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精品教案+课堂实录

25 好的故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写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3.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4.学习课文,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教学重点】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身处昏沉的夜而对生活的热爱和希望。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搁”等13个生字。

2.指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建议使用小学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结合课文说说这个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儿。

2.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现实:昏沉的夜梦境: 美丽、幽雅、有趣课后反思《好的故事》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第一篇写梦境的文章。

写在现实的“昏沉的夜”里,作者孤单惶恐,做了一个梦,通过用一大堆意象来描绘这个梦境,展示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好的故事”,最后作者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碎,但作者总记得在“昏沉的夜”的这个“好的故事”。

由于鲁迅先生离我们的生活比较久远,所以对于现在的学生,理解鲁迅的文章有一定的难度,考虑到这一点,我做了以下课前准备:首先让学生在家查找鲁迅的有关资料和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对理解本文是非常有帮助的。

再次结合课后练习题1,交给学生方法,如果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再读课文时,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本课的重点是第二部分,首先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对于梦境的概括语句“美丽,幽雅,有趣”,然后出示要求: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用横线画出来。

一个是对于梦境的静态描写,另一个是动态描写,孩子们找的比较准确,小组内相互读一读,进而引发学生的思考:鲁迅先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梦境,结合学生查到的资料,就可以知道,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混战的阶段,老百胜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苦不堪言,作者希望老百姓能够生活的安定,幸福,充分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之情。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好的故事》教案设计说明鲁迅在本篇课文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好的故事”,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期望,暗示了与黑暗势力不懈抗争的决心。

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

教学设计中,以体会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为主线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结合相关资料来理解梦中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美的理想的追求。

注重积累运用,通过拓展练笔,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鼓励摘抄优美语句,丰富学生积累。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发质疑,深入读文1.板书课题,直接导入:同学们,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预设: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好在哪儿?2.介绍背景: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比较艰苦。

在这样的境况下,这篇文章表达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走进文中,细细品味。

设计意图:抓住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适当介绍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过渡: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

3.出示词语,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搁在错综澄碧萍藻荡漾火焰瘦削瞬间凝视骤然掷石头陡然教师强调:“综、藻”是平舌音,“掷、澄、瞬、骤”是翘舌音,“削”在本课的读音为“xuē”。

4.指名分自然段读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遇到不懂的词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也可以查字典。

提醒并训练学生养成自学生字词的好习惯。

膝髁:膝盖。

伽蓝:佛寺。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晕: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

骤然:突然;忽然。

蹙:皱(眉头);收缩。

陡然:突然。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把课文读通、读顺。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5 好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5 好的故事》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5 好的故事》教案【教材分析】:《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

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

而在这起结之中,以渐渐地缩小了的灯火,燃起了一种美好的希望,展开了一幅美好的回忆图景。

鲁迅先生用了许多意象来描绘这个梦: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安宁静谧的画面。

但这不仅仅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文章,这个“好的故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的愤慨,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对理想生活的热烈憧憬。

由于特定的时代背景,鲁迅先生的一些文字会有晦涩难懂的特点,或者看似普通的文字背后实则另有深刻的含义,《好的故事》也是如此,看似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意境也是明丽的、温暖的,然而却与现实生活中的黑暗、昏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教授本课时,对写作背景可简略提及,无须过于深入地挖掘其中的象征意义,而重于引导学生欣赏鲁迅文字的优美、想象的奇特、视觉形象的奇特和丰富。

文中的生难字较多,而且与前一课一样,有些词语难以理解,教学时也要加以引导、点拨。

在教学中,还要重视朗读,在读通读顺后,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其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目标】;1.会写12个生字,重点理解“预告、幽雅、错综、荡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弄清“好的故事”的具体内容,体会这个故事“美丽、幽静、有趣”体现在哪里。

4.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5.体会作者于美好的景致中寄托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梦境的美好,结合文字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于梦境中寄寓的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写“综、锦、萍”等12个生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把握内容结构,初步品味梦境的美丽景象。

【课时重点】1.读写并积累、运用生字新词。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八单元第25课《好的故事》教案设计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八单元第25课《好的故事》教案设计

25好的故事教案设计设计说明鲁迅在本篇课文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好的故事”,描绘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表达了自己对美好未来的期望,暗示了与黑暗势力不懈抗争的决心。

全文以情绘景,情景交融。

教学设计中,以体会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为主线索,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结合相关资料来理解梦中的美好意境,体会作者对美的理想的追求。

注重积累运用,通过拓展练笔,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鼓励摘抄优美语句,丰富学生积累。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

2.搜集鲁迅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发质疑,深入读文1.板书课题,直接导入:同学们,看到课题你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预设: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这个故事好在哪儿?2.介绍背景:此文写于1925年,当时的中国极其混乱,帝国主义正在迫害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的生活也比较艰苦。

在这样的境况下,这篇文章表达了鲁迅先生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走进文中,细细品味。

设计意图:抓住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学生思考。

适当介绍背景,有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过渡:本文写于现代文学的初创时期,语言表达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初读课文时,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

3.出示词语,检查字词认读情况。

搁在错综澄碧萍藻荡漾火焰瘦削瞬间凝视骤然掷石头陡然教师强调:“综、藻”是平舌音,“掷、澄、瞬、骤”是翘舌音,“削”在本课的读音为“xuē”。

4.指名分自然段读文,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遇到不懂的词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也可以查字典。

提醒并训练学生养成自学生字词的好习惯。

膝髁:膝盖。

伽蓝:佛寺。

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不一致。

晕:光影、色彩四周模糊的部分。

骤然:突然;忽然。

蹙:皱(眉头);收缩。

陡然:突然。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练习把课文读通、读顺。

部编版六年级上版第25课《好的故事》 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版第25课《好的故事》 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6年级上第25课《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本课“搁、综”等生字,掌握“预告、烟草、烟雾、昏沉、错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整体感知课文。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本文超现实想象和情感的层次性变化。

4.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5.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6.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理解“好的故事”是什么,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2.认识和会写课文中的字、词。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深刻意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每个人都产生过梦境,梦境比喻虚构的美妙境界。

那么,在作家鲁迅笔下产生了怎样的梦境?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近鲁迅,走进鲁迅的思想深处,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走进他心中那“好的故事”……出示课题:好的故事二、讲授新课(一)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gē zōng chéng píng zǎo yàng yàn xuē搁综澄萍藻漾焰削shùn níng zhòu zhì dǒu瞬凝骤掷陡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开火车读3.识字方法比较识字:焰——掐雅——鸦4.词语释义(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石油:旧时指煤油。

《初学记》:共30卷,中国古代综合性类书,唐朝徐坚撰。

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

膝髁(kē):膝盖骨,大腿骨。

云锦:像锦一样美丽的云彩。

统编 六年级上册 语文教案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统编 六年级上册 语文教案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

《好的故事》教学设计一、课文内容分析《草原》这篇课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创作于1925年。

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就像处于异常“昏沉的夜”。

鲁迅在梦境中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但这一风景刚出现即消逝,表现出他的怅惘和失望,而课文中对梦境里那“好的故事”的描绘,则表现出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写“我”在“昏沉的夜”闭目养神的情状;第二部分是第3~9自然段,写“我”在梦境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水乡各种奇妙的景物以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依次展现开来;第三部分是第10~12自然段,写“我”骤然惊醒,梦境中“好的故事”消失了,重新回到“昏沉的夜”。

本文在表达方面很有特色,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昏沉的夜”,形成呼应,营造出一种昏沉、悲凉的氛围,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低沉、消极的情绪。

中间描绘了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反映出作者开朗的心境。

两种截然不同的情调和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

本文在表达方面的另一个特色是运用了象征手法。

从表面看,“昏沉的夜”是指作者写作的夜晚时分,其实另有深意,暗指当时中国的黑暗社会。

鲁迅后来回忆当年在北京生活时的感受,说“实在黑暗的可以”,其时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政治混乱,民生凋敝,身处其中的正直知识分子倍感压抑。

因此,文中“昏沉的夜”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而文中梦境里的美好幻想则象征着遥不可及的愿景。

课后“阅读链接”中的材料,很好地阐释了文中事物的象征意义。

二、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

但作者写作的时代距今较远,历史背景比较复杂,老师需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补充相应的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三、教学目标1.会写“搁、综”等13个字,会写“预告、烟雾”等15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教参电子书第八单元第25课好的故事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师用书教参电子书第八单元第25课好的故事

第25课好的故事教材解析本文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创作于1925年。

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就像处于异常“昏沉的夜”。

鲁迅在梦境中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但这一风景刚出现即消逝,表现出他的怅惘和失望,而课文中对梦境里那“好的故事”的描绘,则表现出鲁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课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第1~2自然段,写“我”在“昏沉的夜”闭目养神的情状;第二部分是第3~9自然段,写“我”在梦境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水乡各种奇妙的景物以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依次展现开来;第三部分是第10~12自然段,写“我”骤然惊醒,梦境中“好的故事”消失了,重新回到“昏沉的夜”。

本文在表达方面很有特色,主要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开头和结尾都写到“昏沉的夜”,形成呼应,营造出一种昏沉、悲凉的氛围,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作者低沉、消极的情绪。

中间描绘了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反映出作者开朗的心境。

两种截然不同的情调和情绪,形成了鲜明对比,给读者以强烈的冲击。

作者对梦境的描绘十分精彩,先概述了“好的故事”的特点是“美丽,幽雅,有趣”,接着,第5自然段具体描绘了山阴道两岸风景倒映水中的景象,第7自然段具体描绘了景物倒影交织的景象,无论是“蒙胧”中的回忆,还是梦中所见,作者都没有描绘水乡的真实情景,而是具体写了水中幻影,从而突出了梦境“美丽,幽雅,有趣”的特点。

第4自然段“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一句运用打比方的方法,营造出强烈的动感;第5自然段“两岸边的乌……”和第7自然段“茅屋,狗……”等,全是名词连排,不仅语句简洁,而且很有画面感;第5自然段“边缘都……”一句,借用比喻,写出了水中倒影的形、色变幻;第7自然段“带织入狗中……”一句,上一句末尾与下一句开头采用相同的字词,写出了富有水乡特征的事物倒影在水中交织融合、起伏变幻的景象,真是美丽而有趣。

本文在表达方面的另一个特色是运用了象征手法。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好的故事 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好的故事 教学设计

25. 《好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联系上下文、借助资料理解难懂的词语,在此基础上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语段中的关键词句,体会梦境的美好。

结合“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进一步读懂课文。

二、教学过程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的老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课文《好的故事》。

(一)导入课题1925年,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政治混乱,民生凋敝。

生活在这里的鲁迅先生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压抑。

他在梦境中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继而将这梦境中稍纵即逝的“好的故事”描绘了下来。

(二)初读课文,理解词语1.首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用到我们以前学到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

2.这些词语比较难读,同学们在初读课文时都读准了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出示词语】膝髁乌桕伽蓝蓑笠参差瘦削萍藻陡然骤然一瞬间3.【出示生字书写】“萍藻”这个词语中的两个字都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会书写的。

书写这两个上下结构的字时,草字头要舒展,遮盖下半部分,下半部分中的三点水书写时注意要窄而长,这样整个字才能显得平稳、美观。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骤”和“瞬”这两个字。

“骤”字书写时右半部分的“聚”要写紧凑。

“瞬”,本义是眨眼,后来引申为时间极短的意思,因此,“瞬”是目字旁。

书写时右下部分的“舛”左边是一个“夕”字。

4.本文写于1925年,当时正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早期,遣词造句还留有那个时代由文言文向白话文过渡的痕迹,语言表达方式和用词与现在不完全一样,有些词语比较难懂。

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并尝试运用学过的方法理解它们。

【出示学习任务】(1)首先,我们可以借助注释来理解以下词语。

【出示句子】如“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

”借助注释,我们知道了这里的“石油”是指旧时的煤油。

此外,还要注意,由于当时的语言表达与今天的用法有差异,所以“在预告石油的已经不多”中的“的”在这里无意。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说课稿+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说课稿+教案

《好的故事》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本单元以“认识鲁迅”为中心组织课文。

这篇文章一如它的篇名,为我们呈现了一种非常美好而又明快的美学意境。

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

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

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学习这篇课文,能促进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更深刻、全面地认识鲁迅。

二、说教学目标1.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预告、烟草、烟雾、昏沉、错综”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4.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难点是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能借助“阅读链接”及相关资料,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说教法学法语文教学要遵循“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的教学原则。

针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我选择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品悟法。

“读”是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手段,“读”也是语文实践的主要途径之一。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读进去,想开去,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理解和体会语言。

本课教学我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方式朗读,读悟交融,让学生在朗读中积极思考、以读促思,以读促情,从而体会“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部编版六年级上版第25课《好的故事》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部编版六年级上版第25课《好的故事》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部编版语文6年级上第25课《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读写本课“搁、综”等生字,掌握“预告、烟草、烟雾、昏沉、错综”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整体感知课文。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本文超现实想象和情感的层次性变化。

4.品悟本文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5.联系上下文和时代背景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6.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理解“好的故事”是什么,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2.认识和会写课文中的字、词。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深刻意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我们每个人都产生过梦境,梦境比喻虚构的美妙境界。

那么,在作家鲁迅笔下产生了怎样的梦境?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情感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近鲁迅,走进鲁迅的思想深处,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走进他心中那“好的故事”……出示课题:好的故事二、讲授新课(一)识字解词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gē zōng chéng píng zǎo yàng yàn xuē搁综澄萍藻漾焰削shùn níng zhòu zhì dǒu瞬凝骤掷陡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开火车读3.识字方法比较识字:焰——掐雅——鸦4.词语释义(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石油:旧时指煤油。

《初学记》:共30卷,中国古代综合性类书,唐朝徐坚撰。

取材于群经诸子、历代诗赋及唐初诸家作品。

膝髁(kē):膝盖骨,大腿骨。

云锦:像锦一样美丽的云彩。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5课 好的故事|部编版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5课 好的故事|部编版

教学设计方案原文:好的故事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⑴的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学记》⑵的手搁在膝髁⑶上。

我在蒙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⑷,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坐小船经过山阴道⑸,两岸边的乌桕⑹,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⑺,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边缘都参差⑻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

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

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⑼,该是村女种的罢。

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⑽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⑾。

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

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刺奔迸的红锦带⑿。

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

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

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说课稿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好的故事》说课稿一、教材概述《好的故事》是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材之一,旨在通过精选的优秀故事,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理解能力和审美情操。

本书包括五个单元,共计15篇故事。

每篇故事都生动有趣,情节设计紧凑,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也融入了一定的道德教育内容。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文化传统中的精彩故事,体会故事的情感价值;–掌握故事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掌握故事中情节结构的分析方法;–掌握故事中语言表达的技巧。

2.能力目标:–能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能够进行故事情节的分析和解读;–能够理解故事中的道德寓意,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优秀故事的欣赏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掌握故事中人物形象的描写方法;•掌握故事中情节结构的分析方法。

四、教学难点•分析和解读故事中的情节;•确定故事中的主题和寓意。

五、教学内容及教学设计1.单元一:《请记住我》–教学内容:这是一个动人心魄的爱情故事,通过故事中男主角孔子的坚定追求和美丽献身的女主角颜回的伟大牺牲,展现了真爱的力量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教学设计:通过朗读故事,学生能够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通过讨论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情节设计,引导学生思考真爱的含义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单元二:《争先恐后的乌龟》–教学内容: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勤劳和智慧比速度更重要,其中乌龟的聪明才智以及因为它的努力而获得成功的经历给孩子们带来了启示。

–教学设计:通过解读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分析乌龟成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他们勤奋努力的意愿。

3.单元三:《多情的癞蛤蟆》–教学内容:这是一个讲述癞蛤蟆无私爱美的故事,通过癞蛤蟆对小姑娘的深情表达和最终自愿变成人的故事,体现出爱与美的强大力量。

–教学设计:通过故事情节的讲述和细节的分析,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定义和力量,培养学生对美的向往和保护美的意识。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优质教学课件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优质教学课件


于冷寂中寻找温暖,却依然冷寂。
于沉闷中寻求生动,却依然沉闷。
这篇课文是一篇描写梦境的散文诗。起于昏沉的夜, 课 结于昏沉的夜。作者先写昏沉的夜,这是当时所处的黑暗 文 环境的象征。再具体抒写梦境中“好的故事”,描绘了一 讲 幅生动、美丽、明艳的画面。但在想要凝视这些美好时, 解 梦境便消散了,再次回到“昏沉的夜”。文章通过写梦中
说说你的理解。

鲁迅先生将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景寄托于他梦中看到的情景,
文 乌桕、新禾、野花等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的景象,大红花和斑
讲 红花在水中的浮影,锦带、狗、白云、村女等都是鲁迅先生美
解 好愿景的表达与寄托。正如冯雪峰所说的,作者希望着这样美
丽的生活。

于黑暗中守望光明,结果却依然黑暗。
文 讲
于迷茫中寻求阳光,却依然迷茫。
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 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破
讲 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
解 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
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课 文 讲 解
一丈红
生命力极强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中浮动,
课 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 文 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 讲 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 解 合;刚一融合,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
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火焰。
作者在梦境中回忆故乡绍兴山阴道上美的人美的事。澄
合作探究三
在第10段段,作者写“捏住”《初学记》,第2段用 的是“捏着”,二者有什么不同?这下意识动作,表明 了作者什么心理?

【晨鸟】2019年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完整教学设计含作业设计

【晨鸟】2019年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好的故事》》完整教学设计含作业设计

好的遐想中逐渐升华和清晰。
来深入理解句子含义,
3.【课件 9】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 相得益彰。
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
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赏析:鲁迅先生用这样的暖色笔触来描写他的想象世
界和回忆中清晰的故事,不仅是一种精神慰藉,更是
一种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随着故事的
视与沉醉,完成了一个美好故事的回环。
(板书:现实——昏沉的夜)
对课文中含义深 刻的句子来深入探究,
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 情感世界中,对文本的 解读才能更深一层。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看拼音写词语。
yōu yǎ jǐn dài dànɡ yànɡ huǒ yàn shùn jiān
( ) ( )(
)(
)(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一、整体回顾,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好的故事”,了解了故事
( )分钟 的大概,这节课,我们再来深入理解课文。
导入课文, 回顾旧 知,衔接下文。
二、重点赏析
1.【课件 7】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
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
新课
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赏析:作者让我们“看见一个好的故事”中许多美的
把重点 句子的理 解与全文中心的把握
思想感情也产生一种层次性的变化——先是在昏沉
结合起来, 学生既可以
的夜里恹恹欲睡,再接着, “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 从重点句子中看出作
的故事”,然后,感受着“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
者的写作意图, 又可以
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都在表达“我”的感情在美 从全文中心意思着眼

《好的故事》教案、反思

《好的故事》教案、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25课《好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好的故事”指的是什么。

2.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

会写“搁、综、澄”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预告、烟草、烟雾”等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4.体会课文如何运用象征写作手法5.体会鲁迅先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赞美,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二.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

三.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赞美,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

四.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1)搜集鲁迅相关资料、《野草》的相关文章以及写作背景。

(2)初读课文,通过查阅字典认识本课生字,遇到难懂的词语可以先跳过去。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综、漾”等13个生字,会写运用“预告”等词语。

3.了解文章的结构特点,明确“好的故事”就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初识鲁迅1.出示单元导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2.同学们知道这句诗歌写的是谁吗?没错,就是鲁迅先生(出示鲁迅先生图片)哪位同学先为大家介绍下你认识的鲁迅?(生介绍,教师相机补充: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

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一篇鲁迅先生的文章,25课《好的故事》二、整体感知,走进故事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划出来。

六年级语文《好的故事》教案

六年级语文《好的故事》教案

六年级语文《好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描述的“好的故事”的特点,学习文章中优美的语言和修辞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圈画、讨论、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生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圈画、讨论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所描述的“好的故事”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生理想。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相关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和写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教师通过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进入课题。

可以问学生:“你们对美好的事物有什么样的感受?你们认为美好的事物会给人带来怎样的影响?”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和作者鲁迅的生平和作品,帮助学生了解《好的故事》的创作背景和意义。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认真倾听。

3.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4.交流讨论:作者所描述的“好的故事”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了解“好的故事”的特点。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好的故事”的语句,品味关键词句。

2.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课文,思考问题的答案。

问题如下:•作者为什么会把故事称为“好的故事”?这表现了他怎样的情感?•“好的故事”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通过“好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愿望?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表达方法。

1.指名朗读描写“好的故事”的语句,教师进行朗读指导。

2.结合实际生活谈谈自己是否也曾感受过类似的情感和经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和经历。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3.学生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第1课时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第1课时教案
我们看看“倒影”有什么奇特之处?请同学们读一读 5—7 小节。
四、深入文本,分析“倒影”,了解“好的故事”的丰富内涵。 1. 初步感知“倒影”的特点。 (这些景物的倒影一直在“动”,并且很杂乱,很多) “动”给你什么感觉? (在梦境中害怕动的东西会消失,很担心。) 2. 探讨“倒影”特点,体味先生情感。 (先生生活的年代很动荡,他害怕失去宁静的生活。这些美好就像水中 的倒影一样,可以看出先生当时先生起起伏伏的心境,怕失去这个美丽的梦。) 五、体味“昏沉的夜” 1.我们来看看“昏沉的夜”是什么样的夜? (好的故事——美好 虚幻 希望)
复备
感性印象。 三、细品课文 1. 看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自然段?(3—8 自然
段) 2. 大家看出来没有,所谓“好的故事”不过是鲁迅先生的一个梦。先
生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梦,最后又回到“昏沉的夜”,这就是“好 的故事”的结构。
3. 你认为文章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文章题目是“好的故事”, 但通篇都没有具体的情节,只是把所经过的地方绘成了一幅图画,而这个“好 的故事”就在这幅图话里面。)
教学过程
一、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作者: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 是他 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 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好的故事》是《野草》中比较突出的一篇散文诗。作于 1925 年 2 月,当时 全国大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着一系列的革命运动。在封建军阀段祺 瑞统治下的北平,更是一片黑暗。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鲁迅蔑视黑暗,憧憬 光明。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精神鼓舞着他,虽说中国当时是黑暗的, 但他坚信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 二、初品课文 1. 品读课文,注意字词。 2. 请一组同学逐一朗读词语,纠正错误。 膝髁 乌桕 伽蓝 瘦削 骤然 皱蹙 泼剌 3. 你对《好的故事》第一印象是怎样的? (景物很美,乌桕,野花, 茅屋,塔,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是 美好的事物。) 4. 鲁迅先生为什么这么写? 这篇貌似很美很悠闲的文章,同学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它选自鲁迅的 散文集《野草》,文章描述的景物总体上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比较亮、比较美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从整个作品来看,作者通过一个梦幻的、好的故事,表现了对于昏沉现实的否定,对于美好理想的追求。

在作者看来,好的故事在现实社会中的实现还是不可能的,它只是存在于作者的思想中,存在于作者的梦幻中。

虽然如此,它也时时给在黑夜中生活的作者以生的鼓舞,让作者有所追求,有所奋斗,因而,这篇好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者内心真、善、美世界的表露,它让读者看到了作者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我们对于作者一再声明自己的彷徨苦闷有了新的、更深刻的理解。

“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才是作者对理想人生的渴望,对生命本质的体悟。

整个作品将梦幻与现实相交织,既表现了现实与理想的对抗,也揭示出作者内心世界的向善追求。

同时,敏锐的感受、细腻的观察和真实的描写相映成趣。

作者对于河边的景物的感受和对于河中倒影的观察非常敏锐和细腻,读者在欣赏一幅幅变化多姿的美妙图画之余,不得不为作者的感受力、观察力和语言的表现力感到赞叹。

作品立体式的图景展示,既给读者一种立体的美的感受,同时又引导读者在他的文字中构想自己的图景,大大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欲望,使作品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和可塑性。

【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1898年改为周树人),笔名鲁迅,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

20世纪中国重要作家,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评价为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化与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人民称为“民族魂”。

鲁迅在20世纪初中国“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大声呼唤“精神界之战士”,提出“立人”主张。

他登上五四文坛后,写出《阿Q正传》等不朽著作,从反面批判人性的残缺,后期则以杂文为武器全力抨击封建专制主义扭曲人性的社会和传统。

他毕生所致力的,就是对中国人精神的反思,启悟中国人“悟己之为奴”,改造自己的国民性,从奴性状态上升到悟性境界。

而这种反思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国人能够“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鲁迅先生一生写作600万字,其中著作500万字,辑校和书信100万字,加上翻译作品以及日记合计1000万余字;鲁迅在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

小说《祝福》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法等50多种文字。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野草》鲁迅著。

写作于1925年1月24日。

1927年7月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

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

名人评价鲁迅先生: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

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

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金良守(韩国文学评论家):“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法捷耶夫(苏联作家):“鲁迅是真正的中国作家,正因为如此,他才给全世界文学贡献了很多民族形式的,不可模仿的作品。

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

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

”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郭沫若(诗人、学者):“鲁迅是革命的思想家,是划时代的文艺作家,是实事求是的历史学家,是以身作则的教育家,是渴望人类解放的国际主义者。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一、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1.纵横交叉。

()2.飘荡;起伏不定。

()3.消瘦得像被削过一样。

形容憔悴。

()4.一眨眼一刹那。

()5.突然。

()阅读能力大提升二、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谈谈你对开头和结尾两次写到“昏沉的夜”的理解。

思维创新大拓展三、学习运用本文“圆形结构”的构篇方式,写一处景物。

参考答案一、1.综错 2.荡漾 3.瘦削 4.一瞬间 5.陡然二、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

他用“昏沉的夜”暗喻旧中国的黑暗。

但同时也表达了另一种期盼:既是昏沉的“夜”,就总会过去,天,总是要亮的,太阳终究会照亮大地的。

三、示例:清早,我到公园去玩,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

我赶紧顺着人行道往荷花池边跑去。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

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

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

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如果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

一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动。

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风过了,我停止了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

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中午了,我顺着人行道依依不舍地走到公园大门口,荷花的清香不时地飘过来,像要勾住我回家的脚步。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好的故事》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

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作者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颂,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浸润名家作品,从经典文段中品味作家写法。

教学难点是:对鲁迅作品中白描手法的认识和运用。

一、教学效果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首先,作者写旧历正月初五深夜的情况,引出梦境中“好的故事”。

灯火渐小,“石油”把灯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炮繁响,烟雾迷漫,是“昏沉的夜”。

“我”一边看书,一边朦胧睡去,“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里,空气的窒息、昏沉,令人厌恶,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射。

2.集中写梦境中的“好的故事”,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

先总写。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有许多“美的人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飞动起来像“万颗奔星”,幻化无穷,充满生机。

这既是“好的故事”的总体形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征。

其次是回忆。

写梦中回忆故乡绍兴山阴道上美的人美的事。

澄碧清新的江南水乡,百花竞放的山野风光,勤劳朴实的农夫村妇,时聚时散的河中倒影,水中的萍藻游鱼,诸景诸物,摇动,扩大,融和,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瑰丽多姿,令人爱恋。

这是对故乡绮丽风光的真实描写,非梦中的奇想虚化。

3.写梦中所见的“现在”和“好的故事”。

一写“现在”的所见与“回忆”内容相似:“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

”动静结合,交相辉映,构成一篇“好的故事”。

“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说明美好的事物终将代替丑恶的现实,光明一定驱散黑暗。

二写梦中"好的故事"。

生命力极强的一丈红,大红花和斑红花在水中浮动,倒影“忽散”“拉长”,清澈碧绿的河水成了“缕缕的胭脂水”,斑斓美丽。

茅屋,狗,塔,村女,云……交相浮动,交织成“泼刺奔迸的红锦带”,带入狗中,狗入云中,云入村女中,天上人间,“美的人美的事”融为一体,“美丽,幽雅,有趣”“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强调这种美的境界是存在的,表现了作者鲁迅在“昏沉的夜”里对美的理想的强烈追求。

4.写“好的故事”的破灭。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骤然一惊,“好的故事”被撕成碎片。

我从梦中醒来,眼前只剩下“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尽管如此,我“真爱”这“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但当我“抛了书”,取笔准备记下时,“碎影”没有了,只有“暗的灯光”,我在现实的“昏沉的夜”中,不过,“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充分反映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眷恋,决计要同“昏沉的夜”进行不懈的抗争。

二、成功之处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为了让同学们亲近鲁迅,走近鲁迅。

让学生在这组课文的阅读中认识到,鲁迅是可亲、可敬、可爱的人,是我们的精神导师,是我们的朋友,并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在学生渴望了解、希望探究的同时,我便有选择地推荐一些网,让学生上网了解鲁迅的童年生活;了解鲁迅留学日本学医的情况;阅读鲁迅的其他文章,领会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良苦用心。

三、不足之处我在课堂中的教学语言过于冗长和啰嗦,总觉得学生还可以理解得更好,回答还可以更完善,于是变成了带着学生“绕圈子”,既拖慢了课堂教学的进度,又无法调动学生的思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四、改进措施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从鲁迅印象中读出“美术家”鲁迅:“各种颜色都是好看的,红上衣要配红裙子,不然就是黑裙子,咖啡色的就不行了;这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很浑浊……人瘦不要穿黑衣裳,人胖不要穿白衣裳……胖子要穿竖条子的,竖的把人显得长,横的把人显得宽……”师生共读文段。

猜猜这段话是谁说的?读了它,你对鲁迅产生了怎样的印象?接着体会鲁迅作品“文中有画,景中有情”的表达效果。

号称“白描圣手”的鲁迅在色彩运用上颇为讲究,有唐代诗人李贺之风格。

此刻的“有色”是为下个环节从“无色”中体会鲁迅白描写法来作铺垫的。

然后教师带着学生通过各种形式反复地诵读,由浅入深慢慢体会作家这样描写的妙处,悟出作家写作的动机,寻得作家“白描”的写作秘诀。

最后删除色彩词,从有到无,体会白描之简洁;添置更多物象,让画面内容变得丰富;有了人的加入,画面更添生机;设置倒影,移步换景,绘出多幅画面;现实取材,发散思维……逐层递进,学生在不断修改、创作中,表达能力得以提升。

《好的故事》教学反思《好的故事》是一篇精读课文。

本文是现代文学大家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

此文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作者鲁迅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中,启示人们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强烈愿望,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歌颂,对理想的热烈憧憬。

全文景物写得真实、细致,且景中有情,情中有意。

一、教学效果本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1、深入了解作者写作背景。

一篇文章,想要深入地了解文中意思,必须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