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生认识区域的方法

合集下载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

浅谈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

【摘要】

本文探讨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以及培养的方法。首先介绍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强

调了其对学生认知和社会参与能力的提升。其次提出了通过跨学科学

习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培养,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

和认知视野。接着阐述了培养学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包

括开展生活实践活动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最后强调了开展实践活动

对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提升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未来继续加强该领域研

究的必要性。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清晰理解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区

域认知核心素养,提高其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

【关键词】

区域认知核心素养、培养、跨学科学习、实施策略、实践活动、

提升、学生、教育

1. 引言

1.1 引言

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对于特定地区或区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在当今社会,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区域认

知核心素养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核心素

养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野和认知能力,还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未来的竞争力。

本文将从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培养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方法、跨学科学习的意义与方式、培养学生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实施策略以及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提升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通过系统性、全面性的介绍和分析,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和教育研究者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促进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和发展。

2. 正文

2.1 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处区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具有良好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不仅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当地社会文化环境,还可以促进个体的综合发展和自我实现。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区域认知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主要介绍了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以及如何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本章内容是学生对区域地理学习的起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对地理知识有了一定的积累,能够理解基本的地理位置概念,但对区域特征和分析方法的了解还较浅显。此外,学生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还缺乏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地理思维。

三. 教学目标

1.理解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

2.学会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

3.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分析能力;

4.提高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并运用地理知识解决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区域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根据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因

素来认识和分析不同区域;

2.难点:区域特征和分析方法的运用;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解决。

五.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区域案例,让学生了解区域特征及分析方法;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地理思维;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进行

分析和解决。

六. 教学准备

1.准备相关区域案例资料,如地图、图片、文献等;

2.准备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3.设计实践操作环节,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 教学过程

高二地理认识区域教案及反思

高二地理认识区域教案及反思

高二地理认识区域教案及反思

教案标题:高二地理认识区域教案及反思

教案目标:

1. 了解地理学中的区域概念,包括区域的定义、特征和分类方法。

2. 掌握区域认识的重要性,以及区域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包括分析、比较和评价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教学内容:

1. 区域的定义和特征:介绍区域的概念,包括自然区域和人文区域的定义和特征。

2. 区域的分类方法:介绍按照不同标准对区域进行分类的方法,如按照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征等分类。

3. 区域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影响:分析不同区域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影响,如资源利用、城市化、环境保护等方面。

4. 区域的比较和评价:通过比较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包括分析、比较和评价不同区域的优势和劣势。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地理概念,包括地理学、地球和地理要素等,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第二步:讲解区域的定义和特征(15分钟)

通过教师讲解和示例,介绍区域的定义和特征,包括自然区域和人文区域的概

念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第三步:讲解区域的分类方法(15分钟)

介绍按照不同标准对区域进行分类的方法,如按照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特征等分类。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不同分类方法的应用。

第四步:分析区域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影响(20分钟)

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不同区域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影响。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具体区域进行深入研究,并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教给学生认识区域的方法1

教给学生认识区域的方法1

案例:解决如下问题,明确地理位置是前提 • 读图2,完成下列问题。
4.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判断出 A.甲、乙两河流汛期均出现在夏季 B.平均流速甲河较乙河快 C.含沙量甲河较乙河大 D.流量甲河较乙河大 5.甲河流域处于 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主要内容
• 方法论依据:把世界组织为区域 • 认识区域的主题、基础与目的 • 教给学生认识地理位置的方法 • 教给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 • 教给学生认识区域差异的方法 • 教给学生认识区际联系的方法
把世界组织为区域的基本途径—划区
• 把世界组织为区域加以认识: 即 • 不同尺度的区域:“划分世界或其某些部分为各种
区域差异的认识角度
人口政策
• 控制生育 • 鼓励生育
阅读:区域地理要素的现象、结构、 状态达到“特别显著”的标准
• 区域地理要素的现象(或结构、状态)为本区域独有 或处于前列第一、二名,并以此与邻域区别;
• 区域地理要素的现象(或结构、状态)的覆盖面应超 过本区域面积的2/3,并以此与邻域区别;
• 区域地理要素的现象(或结构、状态)的影响应在本 区域现状和将来一定时段里起主要作用,并以此与邻 城区别。
• 二是要从发展的角度,辩证地分析评价区域地理位 置与所选定的“空间中的事物”的空间关系——主 要应对“可接近性”加以重点关照,以及这种空间 关系对所指定经济活动的可能影响。

“认识区域”学习要求的把握

“认识区域”学习要求的把握

“认识区域”学习要求的把握

“认识区域”学习要求的把握“认识区域”学习要求的把握

一、“运用地图学习”的要求

1、运用地图获取地理信息

地理教师常用“图文转换”来表述地图和文字之间的关系,把在地图上标出区域地理事物的位置看作是“以图释文”,把地图上填充地理事物的文字注记看作是“以文释图”。

(1)在地图上获取简单的地理信息

课程标准是把地图能力的培养和具体区域知识的学习是结合在一起的,而且把要求学生会在地图上获取区域知识放在更为重要的位置上。在课程标准中,地图能力的培养是“实” 的,具体知识则相对较“虚”。例如,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某个地区的主要国家和它们的首都,最好这个地区是学生没有在课堂上学习过的,检查的就是地图能力而不是学生的记忆情况。地图上的地名和区域地理事物很多,要求学生会在地图上迅速找出需要的事实比要求他们记住若干个地名更有意义。

从地图获取简单区域知识的能力是需要培养的,首先学生要能大致区别地图的种类;其次要结合具体区域开展学习,即运用案例学习。

(2)会利用地图进行简单的判断

地图并不仅仅是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的直观呈现,它还包含着地理判断。要求能够读懂地图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和因果关系。教学中常用的“以文释图”则是指将在地图上所作的地理判断用文字表述出来,一般分三个层次:一是能够根据地图叙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二是能够根据地图进行分析,得出有规律性的知识;三是能够把地图中有联系的事物,经过分析加以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2、运用地图展示学习结果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第一节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案_10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六章 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第一节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案_10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所属教材目录: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认识区域第一节

教材分析

东北地区是我国非常具有特色的地区,在同类区域中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此节教材也能展示出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地形气候图的运用能够使学生掌握学习自然地理的基本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中国领土的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中国的区域地理相对容易。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运用地图或资料说出东北地区的范围和面积、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学会描述地理位置的影响及其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读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并归纳东北的地形特征,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的了解,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

2.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1.激情导入提高学生的兴趣

2.合作探究,加强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3.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播放东北地区的文化现象和事物图片,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教师提出问题:图片中的文化现象与事物的分布受什么影响?进入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学习。

学生回答东北地区

激发学生兴趣,进入课程的学习

二.合作探究

读图描述东北地区的位置

第一单元--认识区域教案

第一单元--认识区域教案

富宁一中高效课堂高一年级地理教案

第一单元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认识区域

主备:孔繁艳副备:王兴竹蒙绍能王钟

【课标要求】了解区域的含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⑴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区域的一般特征

⑵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过程与方法

⑴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

⑵通过观察图像、搜集资料、独立思考、归纳演绎等过程,使学生亲身感受区域的存在,更深入地理解和领悟区域的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形成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⑵使学生认识到区域的三个特征是辩证统一的,不能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⑶使学生了解区域间的开放性有利于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重点、难点】

重点

⑴区域的含义⑵区域的三个特征(整体性、差异性、开放性)

难点

区域两种类型的概念及区分(均质区与功能区)

【学法指导】

通过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

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必修一和必修二我们分别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必修三我们开始学习区域地理。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关。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那

么,到底什么是区域吗?让我们共同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一、区域的含义

投影展示:“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

提问:甘肃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甘肃省自东南向西北可分为哪四个干湿区?

数学课程教案二:从东南西北开始,引导幼儿认识周围的环境

数学课程教案二:从东南西北开始,引导幼儿认识周围的环境

在幼儿园的数学课程中,最常见的教学内容就是让孩子们认识数字、形状等基本概念。但是,对于幼儿来说,数字和形状并不是最直观也不是最重要的东西。我们需要通过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周围的环境。本篇教案的主题是“从东南西北开始,引导幼儿认识周围的环境”。

一、课程目标

通过观察、探索、体验等方式,引导幼儿认识周围环境的朝向、位置、方位等基本概念,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想象力、空间感知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

1.学习基本方位朝向。

教师先向幼儿们展示指南针,并向他们解释方位术语:东南西北。教师要让孩子们尝试找出教室里的东南西北方向。教师可用手指指向东南西北方向,让孩子们了解这些概念。

2.观察周围环境。

教师要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观察周围的环境,引导幼儿通过看周围的建筑物,路标,花草树木来判断自己的朝向。这样,孩子们就更加直观地理解周围环境的位置和朝向。

3.制作方位图。

教师根据幼儿们观察到的环境,让他们用自己的角度来制作一个简单的方位图。制作过程中,可以让孩子们自由发挥,尽量体现自己的想象力。同时,教师可以让孩子们尝试对自己的方位图进行标注,加深印象。

4.进行方位游戏。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方位游戏,让孩子们进一步熟悉方位术语。例如,教师可以先让孩子们围成一个圈,掌管孩子们向哪个方向前进,让孩子们通过感知朝向来完成游戏。

5.探究方向的变化。

教师还可以带领孩子们一步步探究方向的变化。例如,在走过一段弯曲的小路时,教师可以让孩子们探究东南西北方向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1.介绍基本方位朝向。

教师利用一枚指南针向孩子们展示方位术语:东南西北。在展示时,教师应注重让孩子们观察指南针的指向,了解各个方向的定义。

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研究

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研究

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15T02:09:26.543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1年18期作者:李晓晓

[导读] 众所周知,地理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在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了解生活地理环境,认识地域,有效引导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

大厂幸福学校河北省廊坊市 065000

摘要:众所周知,地理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在具体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了解生活地理环境,认识地域,有效引导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了解一个地理区域的认知技能问题,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应用,提高整体学习水平。同时,分析区域要素的完整性和差异性,结合具体情况对其进行评价,指导其在实践中解决地理问题。此外,要在地理教育过程中寻找优化策略,完善评价体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提高地理学习效果。

关键词:高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

1.高中地理教学中区域认知能力培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宏观层面区域地理教学的问题

在正常上课前的准备过程中,大部分老师依据教材书进上课程的流程设计。当在授课过程中,依据预先设定好的教案进行讲解。整个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占据绝大部分的时间,而学生只能通过回答问题和上黑板解题的方式进行互动的交流。尽管相对于传统的方式有一定的改善,但是目前还是达不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和学生很难做到思想的对接,很多学生甚至于理解不了知识点。长此以往将会降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1.2微观层面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问题

(1)引导学生认识区域位置不全面

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思维方式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绝大部分教师因为自身知识体系完整,在进行一些知识点的过程中,当讲解某一重点方面的时候,预支伴随的其余方面有时候常常会认为学生是了解的。实际上老师是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想,做不到一个有效的引导,从而使得学生在听课过程中常常处于一种“云里雾里”的状态。

初中地理《认识区域》教案

初中地理《认识区域》教案

初中地理《认识区域》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区域的定义和特点;

- 学会使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区域分析;

- 能够描述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区域,如城市、乡村、工业区等。

2. 过程与方法:

-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通过观察地图和实际景观,识别和描述区域特征;

- 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系统操作能力,学会使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区域分析和规划。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

1. 区域的定义和特点;

2. 使用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区域分析;

3. 描述和分析不同类型的区域。

教学难点:

1. 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

2. 对区域特征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教学准备:

1. 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2. 实际区域案例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区域图片,如城市、乡村、工业区等,引导学生思考区域的定义和特点。

2. 学生分享对区域的看法和理解。

二、区域的基本概念(10分钟)

1. 教师介绍区域的概念,包括区域的定义、特点和类型。

2. 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区域特征。

三、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的使用(15分钟)

1. 教师教授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搜索、放大、缩小、标记等。

2. 学生分组进行地图和地理信息系统操作练习,完成指定任务。

四、区域分析案例(10分钟)

1. 教师提供实际区域案例资料,如城市规划、乡村发展、工业区布局等。

2. 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案例,描述和解释区域特征。

1.1认识区域学历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1.1认识区域学历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

《认识区域》学历案(第一课时)

一、学习主题

本课时学习主题为“认识区域”,旨在通过地理学科的角度,让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不同区域的认识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感知和地理信息整合能力。

二、学习目标

1. 了解区域的基本概念,掌握区域的定义和分类;

2. 学会通过地图和其他地理信息工具认识和描述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

3. 理解区域发展的基本条件和影响因素,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和挑战;

4. 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地理信息整合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三、评价任务

1. 通过课堂互动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区域基本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地图绘制和描述,评价学生掌握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能力;

3. 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报告,评价学生理解区域发展条件和影响因素的能力;

4. 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综合评价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地理信息整合能力。

四、学习过程

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和地图,引导学生感受区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介绍区域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区域的定义和特点。讲解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识别方法,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地图和其他地理信息工具获取区域信息。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区域特征描述的实践活动,学生根据给定的区域地图,小组合作完成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地理特征的描述,并展示成果。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区域的发展案例,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和挑战,让学生理解区域发展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2018年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教案2018年湘教版最新八年级下册地理

第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

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2)了解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并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形的特征。

(3)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体会区域之间的差异性,掌握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的方法。

【教学重点】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教学难点】

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教学方法】

读图归纳、合作探究、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图片:漠河风光、哈尔滨冰雕、长白山天池

提问:你知道下列图片描述的景观吗?它们位于我国哪个地区?(学生回答)

明确:漠河风光、哈尔滨冰雕、长白山天池,它们都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

今天,我们就走近东北地区,首先来看看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二、新课学习

(一)地理位置

提问:东北地区包括哪些省?(学生回答)

明确: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简称“东北三省”。东北地区面积78.8万平方千米,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8.2%。

活动:

1.说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找出其邻国、临省(区)和濒临的海洋。

2. 东北地区大约跨越多少经纬度?主要位于哪一个温度带?(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3.认识地理事物或现象的位置,就是回答“它在哪里”的问题。地理位置一般分为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和相对位置(相对于其他地理事物的位置,如海陆位置等)。读图,判断下面哪一幅图表示的是绝对位置,哪一幅表示的是相对位置。

区域认知教学方法

区域认知教学方法

区域认知教学方法

区域认知是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区域认知“是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以下总结了关于区域认知教学的方法:

一、总结区域分析方法,当堂迁移运用

该公开课最大的优点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或基本思路,揭示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分析区域内部差异及其成因,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起了一定的作用。比如,利用东亚地形图要求学生概括出东亚的地形特征。分析之后总结出概括地形特征的基本思路:先点明该区域地貌的主要类型,后描述地势特征(地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接着,老师要求学生思考:东亚地形对本区河流有何影响?地势决定了河流的流向,落差决定了流速以及水能资源的丰富程度,地形区的大小决定了河流的长度以及流域的面积。又如,在讲完《东亚》这节课的基本内容之后,教师能够总结区域认知的方法、思路,要求学生从位置和范围、地形、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流程、流向、流速、水能资源)等方面入手分析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强化地理知识迁移、运用,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二、挖掘思维含量大的问题,加强地理智能培养

在讲授“地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分析东亚海岸线漫长曲折对本区经济发展产生的有利影响。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出对海洋运输业、渔业、旅游业三方面的有利影响。在讲“气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投影出注意“东亚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要求学生分析亚热带季风气候北界在中国大陆、朝藓半岛、日本列岛纬度高低的原因。启发学生得出以下结论:是因为夏季风受到陆地不同程度的阻挡。中国大陆面积广阔,南北跨度大,夏季风受到陆地的阻挡较强,所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北界最南。日本为岛国,四面临海,深受海洋影响,亚热带的北界最北。要求学生比较东京、汉城、北京三座城市的气候直方图,说明纬度接近的三座城市气候的差异。引导学生比较得出,东京季风气候具有明显的海洋性特征,向西过渡到北京,季风气候的大陆性特征越来越明显。教师还讲了海洋性气候与大陆性气候的差异。

人文地理如何认识区域教学反思简短版范文

人文地理如何认识区域教学反思简短版范文

人文地理如何认识区域教学反思简短版范文人文地理是研究人类行为、文化和社会组织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的学科。区域教学是一种教学方法,在人文地理课程中十分重要。通过区

域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一个特定区域的自然环境、人口、文化和

经济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在认识区域教学的同时,也需要进行反思,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应该明确教学目标,并将其与区域教学相结合。例如,在授课之前,教师可以明确要求学生了解一个特定区域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特点。这

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且能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

该区域。

其次,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以亲身体验和感受一个特定区域的特点。同时,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学生引入到该区域

的文化和历史中。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还能够加深他

们对该区域的认识。

另外,在区域教学中,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并根据学

生的实际水平进行个性化教学。例如,对于对该区域的基本了解较少的学生,教师可以先讲解该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人口等基本情况;对

于对该区域较为熟悉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该区域的文化

和经济。这样能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区域教学中有所收获。

最后,教师应该及时进行评价和反馈。在区域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或写一篇学习总结,以了解学生对该区域的认识和

理解程度。同时,教师也可以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进一

步提高对该区域的认识。

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学习区域地理一般有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该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

某一区域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植被等的分布和基本事实都属于自然地理概况,认识一个区域,一般从认识它的自然地理概况入手。某一区域的人口分布和发展、经济部门的地域分布、环境和发展问题、文化的地域特征等都属于人文地理概况。需要说明的是,在地理区域的学习中,并不需要学生认识每个所选区域的全部自然和人文地理概况。

在学习某一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概况时,一般的方法是使用地图和资料。上述概况的大部分内容属于地理分布的内容,可以在地图上读出。有些内容无法用地图表现,如某些气候资料、某些文化方面的内容,则需要使用资料学习。反过来说,如果学生能够比较有效地使用地图和资料,他们就有可能独立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概况。

第二,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该地区域地理特征。

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或是从该地区的自然地理事物方面表现,或是从该地区人文地理事物方面表现,或是二者的综合表现。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可以分别从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征、植被特征等方面认识;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可以分别从人口特征、文化特征、经济特征、城市特征等方面认识;也可以将上述几方面综合起来认识,或是在综合的基础上认识区域最突出的特征。因为区域的某一特征是区域内相关地理要素组合的体现,所以比较适合使用归纳的方法去认

识。教师可先告诉学生某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再到地图上验证,也可以使学生掌握区域特征,但掌握归纳的方法,更有助于学生独立去认识一个新的区域。归纳的方法由具体到抽象,由未知到已知,本身就含有探究的成分。

高中地理_认识区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地理_认识区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区域》教学设计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创设情境,引发悬念,切入主题是导入新课的基本思路。本节教材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一个区域,如某一旅游景区或家乡所在的省份等,通过感知这个具体区域,引出区域的概念,并提出有关区域的几个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也是一种导入方式。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设计更具有新意的导入方式。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到过哪些地方,并让学生描述区域特征,引入新课、展示目标。(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区域的含义”可细化为以下内容,即区域定义、特征、分类及划分区域的目的。在本目中,重点是搞清“区域的定义”。

[点拨]

1.在教学“区域的含义”时,首先展示“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也可展示中国其他区域或当地的资料。其次,引导学生对两个区域进行比较,包括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再引异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相关地图。最后,概括归纳出“区域”的定义。

2.界定区域的概念时,要抓住两个要点:一是区域的地理空间性。任何区域都要落实到地球表面,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二是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

3.关于区域划分。任何一个分类体系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类标准,二是类别体系。对不同的划分方法可补充实例讲解。

4.关于区域划分的目的,建议教师进一步说明区域地理学的意义。

[提示]

“区域的类型”是本节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分类的标准(指标)。凡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均质区范畴,凡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识区域差异在子模块2重点讲述
教给学生认识地理位置的方法
• • • • 地理位置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 分析地理位置的方法 评价地理位置的方法
*地理位置的基础作用
• 认识人和地方的位置是理解本地、区域、 国家和全球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前提。
• 在地球上,人和地方的绝对和相对位置各 不相同。这些位置因物资、人口、信息和 思想的交流而联系起来,并协助解释地球 上各种事物的分布和模式。
案 例 2
• 同处于地球亚热带中,位于欧亚大陆东部的我 国华中地区是湿润季风雨热同期条件下的自然 环境结构,但大陆西岸形成的则是地中海夏干 气候类型下的自然环境结构,而同一纬度带上 的青藏高原,又由于巨大的海拔高度,发育了 独特的高寒景观。三个处于不同经度及高度位 置上的区域,其区域差异是明显的。
• 例证:为什么欧洲西部的气候深受大西 洋的影响
由以上分析看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 最核心和关键的环节是确定“问题的指向”和“ 应答域”。
• 问题的指向是指所要回答的问题所指向的对象 。
• 应答域是对问题解答所做的预设或限定。
• 例证:为什么欧洲西部的气候深受大西洋的影响

• 为什么 欧洲西部的气候深受大西洋的 影响?
案例:解决如下问题,明确地理位置是前提
• 读图2,完成下列问题。
4.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判断出 A.甲、乙两河流汛期均出现在夏季 B.平均流速甲河较乙河快 C.含沙量甲河较乙河大 D.流量甲河较乙河大 5.甲河流域处于 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
• 例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确定地理位置的其它方法
• 依据区域轮廓定位 • 依据熟悉的、标志性的地理事物定位
依据区域轮廓定位
• 即根据熟 悉的区域
轮廓的典
型、明显 特征,进 行空间定 位。
依据熟悉的、标志性的地理事物定位
• 即以区域内熟悉的、著名的标志性的地 理事物为参照物,进行空间定位。
• 熟悉的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洋流 、湖泊。 • 著名的标志性的地理事物:如泰姬陵、 艾菲尔铁塔等。
描述地理位置应力求达到的目标
• ①渗透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论,使学生对其有较为
清晰的了解。
• ②能针对不同的地理位置类型选择相应的参照物。 • ③学会从方位、距离、邻接关系等角度描述、概括 一个区域与所选择的参照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 ④学会借助地图、略图、图表等方式表达地理事物 的空间位置关系。
• 一个区域相对位置的重要,是因为在纬度位置 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特征受其周围地理事物, 包括其他区域的影响很大。 • 以欧洲为例,虽然纬度位置决定它没有热带气 候,但它的主要气候特征却取决于欧洲的相对 位置,如海陆位置,位于大陆西岸、有北大西 洋暖流经过等,使欧洲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海洋 性气候。而纬度位置类似的我国东部地区,因 位于大陆东岸而具有温带季风气候。
• 经济地理位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政治地理位置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案 例 1
• 如同样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北端高纬的东北地 区形成了寒温带和中温带的冷湿型森林植被, 地貌类型多冻土、沼泽,土壤类型以漂灰土、 暗棕壤为主,整个自然环境结构以冷湿为其主 要特征。而南端低纬的华南地区,形成的是热 带雨林、季雨林和高度化学风化、处于脱硅富 铝化阶段的砖红壤、赤红壤景观,热湿是其自 然环境结构的主要特色。
大小序列的区域”——哈特向
• 不同类型的区域:根据地理事物的属性划分不同类 型的区域 • 学生所学习的区域都是已经划分好了的 —因此,如何认识区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任务
认识区域的主题、基础与目的
主题 认识区域特征 认识区域差异 认识区际联系 基础:进行准确的空间
定位,是认识区域的基
础。 目的:促进区域的可持 续发展(子模块3讲述)
• 描述的重点方向有两个: • 重点一:确定区域位置的参照物
• 重点二:描述该区域与参照物的空间关系(通常
从方位、距离、邻接关系等方面描述)
• 对空间关系的认识已经触及到对地理规律的认识
由以上分析看教学的关键点
• 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会 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二是要使学生学会 描述一个区域或地方与所选参照物之间 的空间位置关系。
疑项(含?) 问题指向 特定空间 气候成因
应答域 受大西洋影响大
充填了什么、 配置与组合状况
对气温、降水的等的影响 对空间展开范围等的影响
要领总结
• ①根据地理问题的“指向”,确定相应 的充填要素;
• ②准确把握地理问题的“应答域”,并 以此为方向,具体分析“要素的组合、 配置状况”及其“产生的地理效应”。
分析地理位置的方法
• 地理学家的论述: • 地理位置是阐述区域特征的出发点:位置不 同,充填其内的内容和内容的组织不同;位 置不同,产生相应的区域差异;结合区域的 位置特点,可以概括区域的特征。 • 讨论:这段论述对地理教学有怎样的启示?
拓展:空间充填有其“技术路线 ”
• 一是在特定的空间内充填了哪些地理要 素?二是这些地理要素是如何配置和组 织的?三是这种配置与组合方式对区域 整体特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案 例 3
• 重视描述其空间延展特征及其影响,例如走向、
流向及其影响。
• 科迪勒拉山系位于美洲西部,其南北走向的空间 延展特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 长江大致位于我国中部,长江干流东西走向,支 流南北走向的空间延展特点对中国沿海与内地、
南方与北方的空间联系影响极大。
总结: 辩证看待绝对位置与相对位置的影响
分析地理位置影响的线索1
• 地带性规律:主要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即处于
不同纬度的区域,其所处的热量带影响自然环
境结构向不同的方向演化。案例 • 对于地带性规律的干扰:受制于自然地理位置 的因素,从而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如海陆 位置、所处地形的位置等。案例
分析地理位置影响的线索2
• 线状、点状事物的位置分析各有其侧重点 。案例
主要内容
• 方法论依据:把世界组织为区域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 认识区域的主题、基础与目的
• 教给学生认识地理位置的方法
• 教给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
• 教给学生认识区域差异的方法
• 教给学生认识区际联系的方法
把世界组织为区域的基本途径—划区
• 把世界组织为区域加以认识: 即
• 不同尺度的区域:“划分世界或其某些部分为各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