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学生认识区域的方法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八章 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 第三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_8
八年级地理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教学设计一、教学思想在教学中根据初中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进度需要,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个人展示和合作学习的机会,启发学生思考分析,培养学生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协调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二、教学内容本课是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湘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八章《认识区域:环境与发展》第三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概况与区域开发》,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教材内容主要是“以新疆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新疆位于我国西北边陲,深居内陆,因特殊的地理环境,新疆干旱区面积广大,所以,本节内容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改善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让学生更明确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助于学生认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特点。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要求学生了解本区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简要评价地理位置对新疆发展的重要影响。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了解新疆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面貌,归纳区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3.了解新疆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理解区域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4.以新疆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大开发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材料及图片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对比及判断等能力。
2.教学过程中采用直观性教学原则,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重点和难点重点:新疆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难点:改善自然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四、教学措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的平台。
如何认识区域教案
如何认识区域教案标题:认识区域教案:建议和指导引言:区域教案是一种综合性教案形式,旨在帮助学生在特定的教育阶段内掌握某一特定区域的知识和技能。
本文将提供关于如何认识、理解和编写区域教案的建议和指导。
一、了解教育阶段的要求:在编写区域教案之前,教案专家需要全面了解所涉及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学生背景和认知能力等方面的要求。
这可以通过研究相关课程框架、教学大纲以及教育政策文件等来进行。
二、选择适当的区域主题:选择适合所教教育阶段的区域主题对于编写区域教案至关重要。
区域主题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兴趣和学习目标相结合,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三、确定教学目标:基于教育阶段的要求和所选区域主题,教案专家应明确教学目标。
这些目标应明确、可衡量,并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导向。
教学目标可以包括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以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四、制定教学策略:教案专家应精心设计教学策略,以支持学生对区域主题的学习。
这可以包括多种教学方法和媒体,如讲授、小组合作学习、实地考察、案例研究等。
教学策略应根据学生的背景和认知能力进行调整,以确保他们能够充分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五、选择并设计评估工具:评估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案专家应选择合适的评估工具来评估学生对区域教案的掌握程度。
这可以包括笔试、口试、实践任务、项目作业等。
评估工具应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并提供准确的反馈和发展建议。
六、不断反思和改进:在实施区域教案后,教案专家应进行反思和改进。
这包括对教学过程、教案内容和学生表现的评估。
教案专家可以通过教学记录、学生反馈以及与其他教育专业人员的交流等方式来进行反思和改进。
结论:编写区域教案需要深入理解教育阶段的要求,并将其与适当的区域主题相结合。
通过制定清晰的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估工具,并进行反思和改进,教案专家可以帮助教师们更好地进行区域教案的设计和实施,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初中学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和方法分析
初中学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和方法分析摘要:新课改背景下,对核心素质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科教学不再简单地对知识进行传授,而是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区域认知能力培养是初中阶段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从而为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本文基于核心素养视角,对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展开了相应的研究和分析。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初中学生地理区域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提升;一、初中学生地理区域认知现状现阶段,很多初中学生对于区域尺度、区域位置、区域特征以及区域发展等知识的认识情况并不乐观,特别是关于区域地理学习方法和技能掌握方面更是如此。
部分学生对该部分知识理解不透彻,整体区域认知能力有待提高,同时不同学生对区域认知能力各个构成要素掌握情况存在差异。
此外,初中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教师对地理区域认知能力落实培养情况以及重视程度有着直接的联系,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对于学生地理区域认识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方法不当、教学内容不合理等情况较为突出,因此这就需要教师要进一步重视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基于学生的认知情况和学习基础正确选择教学内容,积极探索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而在地理课堂教学训练中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不足,进而有效提高其地理区域认知能力,为学生地理学科的学习以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奠定基础。
二、初中学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策略和方法分析(一)培养学生区域划分意识为了便于认识区域,将区域按照不同的尺度和属性进行划分。
初中阶段区域划分要求较低,学生只需要意识到通过区域划分可以认识和掌握区域地理知识,并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区域划分意识。
第一,利用地理教材目录建立区域尺度划分思想。
不同尺度的地理事物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
在进行初中地理教材内容编排时,教师要注重对区域尺度划分的合理体现,充分展现大尺度到小尺度、整体到局部的划分理念,以便于学生对地理教材内容的了解和掌握。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方位》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模板教师招聘试讲教案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认识方位》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模板教师招聘试讲教案1. 引言1.1 课程背景及意义《认识方位》是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的重要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幼儿能在具体情境中感知方位,发展空间概念,提高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我国幼儿园教育中,方位认知不仅是数学领域的学习内容,更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本课程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幼儿能够:1.知道上下、前后、左右等基本方位,并能在实际情境中运用;2.提高幼儿的空间感知能力,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幼儿合作交流、积极参与活动的良好习惯。
1.3 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让幼儿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等基本方位。
教学难点:使幼儿能够将所学方位知识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空间感知能力。
2. 教学内容与方法2.1 教学内容概述本次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让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认识方位。
方位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对孩子们的空间认知能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活动中,孩子们将学习上下、前后、左右等基本方位,并能用相应的词语描述物体位置。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实物演示、图片辅助、互动游戏等,使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感知和理解方位概念。
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基本方位的认识,还将方位词语的应用融入其中。
孩子们将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通过操作探索、小组讨论与分享等环节,掌握方位词语的正确使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2 教学方法与策略2.2.1 创设情境通过设置一个充满趣味的情境,如“小熊找宝藏”,让孩子们跟随小熊一起在森林里探险,寻找宝藏。
在情境中,孩子们自然地接触到方位问题,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2.2 操作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如积木、玩具等。
孩子们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和探索方位关系,从而加深对方位的认识。
此外,教师还会组织孩子们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实际情境,使他们在操作中更好地理解方位词语的应用。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说课稿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区域的特征、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及如何认识和理解区域。
本章内容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区域观念,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地理概念和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区域认识方面还较薄弱,对于区域的特征、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的理解还需要通过本章内容进行深入的阐述和引导。
此外,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学习还应以培养兴趣和激发探索欲望为主,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区域的特征,掌握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提高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区域观念,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发展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区域的特征、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2.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区域特征和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区域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讲解区域的特征、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以家乡为例,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教学设计
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八下地理第七章《认识区域:联系与差异》主要介绍了区域的基本概念、区域的特征、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及区域发展的原则。
本章内容是学生对地理学科区域概念的进一步深化,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提高学生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区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在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及运用区域发展原则解决实际问题方面仍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感受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区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2.掌握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3.学会运用区域发展原则分析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2.运用区域发展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理解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3.实践法: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资料;2.制作课件;3.准备讨论题和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区域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呈现(10分钟)展示案例资料,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案例分析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4.巩固(10分钟)呈现讨论题,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区域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以及运用区域发展原则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深入理解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
深入理解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区域认知一、区域认知(一)什么是区域认知?区域认知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多种多样,将其分成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区域加以认识,是人们认识地理复杂性的基本方法。
“区域认知”素养有助于人们从区域的角度,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何谓区域?区域的尺度有大有小,地理学的区域研究根据研究对象的范围分为三个尺度:大尺度区域着重探讨全球或全大陆范围内的分异规律和内部结构特征,从而揭示全球或全大陆的总体特征。
中尺度区域研究是分析国家或大地区范围内区域总体特征和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大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
小尺度区域是揭示局部地区区域特征和分异规律,以及该地区对中尺度区域分异的作用。
区域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如:①行政区域,人为划定的区域,界线明确,如国家、行政区等。
②自然区域,按自然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界线模糊,如高原区、平原区、等雨量区等。
③人文区域,按人文条件的相似性或结构一致性而划分的,如人口密度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还有内在联系,具有一定吸引力或辐射范围区域,例如:经济区、贸易区等。
④功能区域,区域内部有着共同的职能,如城市中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美国国家地理课程标准将区域分为三种类型:正式区域(如美国密歇根州的卡拉马祖市)、功能性区域(美国密歇根西南的水果带)、感知区域(如卡拉马祖作为密歇根湖的雪带资本是感知区域)。
这些区域类型是动态的,随着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变化而变化。
美国国家课程标准给出的区域概念在中小学三个阶段要知道理解的水平,我们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区域概念的进阶发展。
第一阶段(幼儿园-4年级):区域是地球表面具有特殊自然或人文特征的地区。
第二阶段(5-8年级):地表具有不同类型的区域。
第三阶段(9-12年级):区域由不同系列的标准所决定,并且地方能够被包含到不同类型的许多区域。
高中地理_认识区域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区域》教学设计(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创设情境,引发悬念,切入主题是导入新课的基本思路。
本节教材的设计思路是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熟悉的一个区域,如某一旅游景区或家乡所在的省份等,通过感知这个具体区域,引出区域的概念,并提出有关区域的几个问题,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
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也是一种导入方式。
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设计更具有新意的导入方式。
复习上节课内容,提问学生到过哪些地方,并让学生描述区域特征,引入新课、展示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区域的含义”可细化为以下内容,即区域定义、特征、分类及划分区域的目的。
在本目中,重点是搞清“区域的定义”。
[点拨]1.在教学“区域的含义”时,首先展示“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也可展示中国其他区域或当地的资料。
其次,引导学生对两个区域进行比较,包括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再引异学生阅读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人口密度分布图等相关地图。
最后,概括归纳出“区域”的定义。
2.界定区域的概念时,要抓住两个要点:一是区域的地理空间性。
任何区域都要落实到地球表面,都具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二是区域内部的相对一致性。
3.关于区域划分。
任何一个分类体系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分类标准,二是类别体系。
对不同的划分方法可补充实例讲解。
4.关于区域划分的目的,建议教师进一步说明区域地理学的意义。
[提示]“区域的类型”是本节的难点。
突破难点的关键是明确各种分类的标准(指标)。
凡以区域物质内容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均质区范畴,凡以区域内在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点拨]如果用讲解法,要先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传统区域分类,然后引出均质区概念。
再介绍城市与周围郊区或港口城市与腹地,然后引出功能区概念。
如果用自主探究法,那么建议教学时分三步完成:第一步,让学生对区域进行分类。
区域认知教学方法
区域认知教学方法区域认知是指人们具备的对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特点、问题进行分析、解释、预测的方法和能力。
“区域认知“是地理四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地理学基本的认知方法。
学生掌握区域认知方法,就能够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现象的意识与习惯,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来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形成因地制宜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
以下总结了关于区域认知教学的方法:一、总结区域分析方法,当堂迁移运用该公开课最大的优点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区域分析的基本方法或基本思路,揭示不同地理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重视分析区域内部差异及其成因,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区域认知起了一定的作用。
比如,利用东亚地形图要求学生概括出东亚的地形特征。
分析之后总结出概括地形特征的基本思路:先点明该区域地貌的主要类型,后描述地势特征(地形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接着,老师要求学生思考:东亚地形对本区河流有何影响?地势决定了河流的流向,落差决定了流速以及水能资源的丰富程度,地形区的大小决定了河流的长度以及流域的面积。
又如,在讲完《东亚》这节课的基本内容之后,教师能够总结区域认知的方法、思路,要求学生从位置和范围、地形、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流程、流向、流速、水能资源)等方面入手分析日本的基本地理特征,强化地理知识迁移、运用,提升学生区域认知能力。
二、挖掘思维含量大的问题,加强地理智能培养在讲授“地形”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要求学生分析东亚海岸线漫长曲折对本区经济发展产生的有利影响。
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出对海洋运输业、渔业、旅游业三方面的有利影响。
在讲“气候”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投影出注意“东亚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要求学生分析亚热带季风气候北界在中国大陆、朝藓半岛、日本列岛纬度高低的原因。
启发学生得出以下结论:是因为夏季风受到陆地不同程度的阻挡。
中国大陆面积广阔,南北跨度大,夏季风受到陆地的阻挡较强,所以,亚热带季风气候北界最南。
日本为岛国,四面临海,深受海洋影响,亚热带的北界最北。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课时 认识东、南、西、北(相对位置)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第二课时认识东、南、西、北(相对位置)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正确辨别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并能够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
2. 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正确辨别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
2. 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1. 理解东、南、西、北的相对位置关系。
2.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 方向板或指南针。
3. 实物模型或图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大球体,它有四个基本方向,分别是东、南、西、北。
这四个方向对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重要,比如我们出门时要知道往哪个方向走才能到达目的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辨别这四个方向。
二、探究新知(15分钟)1. 讲解东、南、西、北的定义:东是太阳升起的方向,南是太阳最高时的方向,西是太阳落下的方向,北是与南相对的方向。
2. 示范辨别方向的方法:我们可以使用方向板或指南针来辨别方向。
方向板上有东、南、西、北的标识,我们只需要将方向板拿在手中,使标识与地面平行,就可以根据标识来确定方向。
指南针上有红色的指针,指针指向北,与指针相对的方向就是南,左边的方向是西,右边的方向是东。
3.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使用方向板或指南针来确定教室内的东、南、西、北方向,并记录下来。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实物模型或图片,让学生辨别方向:教师出示一些实物模型或图片,让学生根据模型或图片上的标识来确定方向,并说出与物体相对的方向。
2.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根据已知的方向来确定未知方向。
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四、拓展延伸(10分钟)1. 讲解相对位置的概念:相对位置是指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比如A物体在B物体的东边,B物体在A物体的西边。
最新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6第六章 认识区域》精品教案 (10)
第六章认识区域一、[课标内容]说出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殊性以及开展科考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设计思路] 两极地区虽然远离学生平时的生活,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媒体的多样化和全球各地联系的密切,全球以及两极地区的环境、气候、资源等及其变化越来越引起学生们的关注。
所以本课在学生平时认识的基础上,首先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方式,搜集、开办关于两极地区的展览,其次将课程的整个过程设计成打雪仗竞赛的形式,力求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鼓励积极探究,培养竞争意识。
从而培养对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意识和能力。
三、[组织教学]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让学生在已有的经纬线和大洲大洋等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在南北极地区图上辨别极地地区的范围、位置及经纬线特点和地球自转方向。
②了解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差异。
③了解两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的意义。
(2) [能力目标]①在两极地区图上指出南北极圈,北冰洋所邻的大洲的陆地和岛屿;南极洲周围所临的大洋和大洲。
②利用两极地区图,能够指图并描述经纬线形状特点,地球自转方向,甚至初步学会在极地图上辨别两点间的方位关系。
③通过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差异及人类对其的科考和保护等,使学生能够解释一些现象和问题。
(3)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声像展示,游戏竞赛,质疑、释疑等活动,力求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以增进学生探索极地奥秘的兴趣,并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极地科考和保护意义的学习,增强学生对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初步培养不畏艰难险阻的科学探索精神,增强爱国情怀。
2、[课时](两课时)3、[准备工作](1)全班同学自愿分作两组:企鹅队和北极熊队,分别收集关于南极、北极地区的资料(包括:范围、位置、自然环境、历史上的极地探险、现代的科学考察和环境保护及其它方面的资料),并办出展览。
新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六章认识区域:位置与分布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案
八年级《地理》下册(湘教版)第六章第一节《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简要评价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知道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以及河流分布概况。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读图,描述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
(2)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并归纳东北的地形特征,通过读东北地区的地形剖面图,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3)在地图上找出东北地区主要的河流,分析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4)读东北地区各类气候图,归纳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东北河流的结冰期与气候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东北各地自然环境差异大,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增强认识自然环境、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
三、教学难点: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四、教学准备:PPT课件,学生预习本节课的内容。
五、教法学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等。
六、教学过程图片导入,展示反映东北地区地理特色的景观图片,东北三宝、三江平原、长白山天池、雾凇、东北地区乡村冬季景观、大兴安岭地区森林图片,使学生对东北地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一、地理位置出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位置图”,“东北地区的范围及行政区划图”,引导学生完成下列问题:①说出东北地区在中国的大致方位。
②找出东北地区包括省级行政区及邻国、临海、邻省(区)。
③东北地区南北大约跨越多少纬度?主要位于哪一个温度带?④说一说东北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引导学生阅读“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地理位置”,老师进行指导总结。
二、东北地区的地形特征出示“东北地形图”,读图找出东北地区的辽河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辽河、松花江、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
试着归纳东北地区地形分布的特征。
出示“沿东经125°东北地区剖面图”和沿“北纬45°东北地区剖面图”,学生试着归纳东北地区的地势特征。
初中学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教海探索初中学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丁爱华摘要:初中地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教师应该认识到初中地理的重要性,利用适合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区域认知能力是学生在学习地理时应该注重的能力,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区域认知能力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应该根据问题找出解决办法,进而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加强对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现状;培养区域性和综合性是初中地理的主要特征,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是初中地理的重点教学目标,区域认知也是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通过区域认知能力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分析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让学生可以更好地认知地区以及实践运用,按照某种标准对区域进行划分,从而更好地认知某个类型区域,为初中地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初中生地理区域认知能力现状(一)缺乏空间观念从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来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缺乏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学生对于整体的区域没有正确的认识,头脑中没有相关的地图与思路,进而导致学生不能够利用手绘方式画出有关地图,这对于初中地理的学习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同时学生对于初中地理知识的理解也不能够深刻,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仍然停留在书本知识表层,没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的思维方式,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也无法有效提升。
(二)缺乏综合分析能力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有关知识,还要注重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然而在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中没有意识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这就导致学生虽然能够掌握相关的地理知识,但是在分析问题上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这也会导致学生区域认知能力的无法有效提升。
(三)忽视突出区域典型特征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略突出区域典型特征,没有将区域的重要特点告知学生或让学生能够深入地掌握与了解,通过自己的思考进行总结,进而导致学生无法在头脑中形成对此区域的看法,也就无法加深对区域的印象,进而使得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无法有效提升。
基于大概念的地理图说教学策略研究——以《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一课为例
基于大概念的地理图说教学策略研究——以《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一课为例摘要:本文以《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一课为例,探讨基于大概念的地理图说教学策略的研究。
大概念是指地理学科中的重要概念,通过图说历史教学方法,将图像和文字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地理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本文将通过分析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策略、教学实施效果等方面,探讨基于大概念的地理图说教学策略对地理学科教学的意义和价值,为优化地理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大概念;地理图说;教学策略地理学科是培养学生对地球的认知和理解的重要学科之一。
然而,传统地理教学往往依赖于大量的抽象概念和文字描述,对于学生来说可能难以理解和记忆。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图像和视觉元素在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基于大概念的地理图说教学策略结合了大概念和图说历史的优势,通过图像和文字的相互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提高信息消化与理解能力。
本文以《如何认识区域——以南非为例》一课为例,探讨基于大概念的地理图说教学策略的研究,希望能为地理学科教育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基于大概念的地理图说教学的必要性地理学科作为一门复杂而多样的学科,包含着众多的地理概念。
传统地理教学往往倾向于使用抽象的文字和图表来解释这些概念,但这种方法有时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难以理解。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图像和视觉元素在教学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基于大概念的地理图说教学方法能够结合图像和文字,以更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地理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以下是基于大概念的地理图说教学的必要性的几个方面:(一)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地理概念和现象地理学科广泛涵盖了地球上各种地理现象和过程,但对于学生来说,抽象的概念可能不易于理解和掌握。
而基于大概念的地理图说教学方法通过图像和文字的结合,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地理现象和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来。
教学设计2:1.1多种多样的区域
第一节多种多样的区域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多种多样的区域进行讲解。
首先介绍了不同类型的区域,通过了解区域的特征和不同的划分标准,能够更好地把握区域的概念。
其次介绍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以不同尺度的区域发展和同一尺度不同发展条件和方向的区域为例帮助学生更深层次理解区域。
本节课的内容为本章后面的章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地理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含义。
2.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不同类型。
3.结合实例,理解区域的不同空间尺度。
核心素养:1.区域认知:从区域视角认识区域。
2.综合思维:结合图文资料,分析区域的划分标准。
3.地理实践力:绘制区域类型的思维导图。
4.人地协调观:说明区域的空间尺度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区域的划分标准和方法。
2.区域的空间尺度与区域发展。
教学过程【老师】(导入)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的平沙岛是珠江的江心岛。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按国家规定,这里划出了基本农田保护区,为此,广东省下拨专项建设经费,修建水利设施,佛山市每年给农户发放农田保护补贴,弥补农田不得他用的损失。
以上表述中出现了哪些类型的区域?为什么平沙到基本农田保护会涉及不同级别的行政区?【老师】陈述:答案就在今天这节课的内容里,让我们一起来通过对区域要素的学习领略不同区域的风采。
【学生】认真听讲、做笔记一、不同类型的区域(板书)【老师】在解决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区域呢?比如我们说刚才导入里面提到的平沙岛就是一个区域.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老师】刚刚同学们说了很多例子,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这些例子所涉及的划分标准是不一样的.1.区域的概念(板书)【老师】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分的空间单元,它是人们基于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实践的需要在。
地域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
沪教版(上海)七年级地理第一学期:中国区域篇(上)- 2 自主学习 认识区域——浙江省 教案
浙江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浙江省的地理位置、主要河流和山脉。
2.联系前面已学过的“疆域与行政区划”一节的内容,了解舟山群岛及舟山渔场的特点。
3.掌握图表的运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分析课文,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地理资料、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通过阅读地图、图表、图片等材料,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了解本节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了解本节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2.了解浙江省丰富的旅游资源,分析浙江省秀丽的山川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1.复习导入教师简单复习上节课的知识并通过提问抽查学生掌握情况。
2.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美丽的浙江省,教师板书课题:山川秀丽——浙江省。
二、新课讲授(一)知识点一:浙江省简介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然后请学生说说对浙江省的认识。
2.过渡:读《地理图册七年级第一学期》的“浙江省名胜古迹分布”图,了解浙江省的主要名胜古迹及其位置,阅读有关书刊或通过上网获取几处著名的名胜古迹的相关资料。
讨论:浙江省山川秀丽与气候条件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教师评价。
3.景观请学生说说从网上或亲身体验过的哪些景观,并说说它们的特点。
讲:浙江省山清水秀,风光优美,森林覆盖率超过50%,是全国森林覆盖率最高的省级行政单位之一。
景色秀美西子湖、雄伟奇特雁荡山、山水如画富春江、清凉世界莫干山等,都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浙江省面积仅占全国的1%,但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0余处,省级风景名胜区近30处,还有数十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200多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浙江省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数量之多,在全国各省级行政单位中名列前茅。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教案-《认识东、南、西、北》 人教新课标
《认识东、南、西、北》是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下册数学的教学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够用这些方向来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将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教学:一、导入新课在导入环节,我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回顾已经学过的方向知识,如上下、左右等。
然后,我将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生活的地球有四个主要的方向吗?”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二、探究新知在这一环节,我将采用直观演示、小组合作和游戏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1. 直观演示:我将准备一个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四个主要方向。
同时,我将邀请学生上台,亲自转动地球仪,感受不同方向的方位。
2. 小组合作:我将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
每组学生将分别扮演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角色,然后按照指定方向站立。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四个方向的位置关系。
3. 游戏活动:我将组织学生进行“找方向”的游戏。
游戏规则是:一名学生闭上眼睛,其他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方向(如“向前走三步,然后向左转”)进行移动。
最后,睁开眼睛的学生需要判断其他学生所在的方向。
这个游戏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加深对四个方向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在巩固环节,我将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方向知识进行解答。
例如,我会给出一些物体和方向的描述,让学生画出相应的位置关系图。
此外,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你说我猜”的游戏,一名学生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另一名学生猜测物体所在的方向。
通过这些练习,巩固学生对四个方向的认识。
四、课堂小结在课堂小结环节,我将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总结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特点和位置关系。
同时,我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感受,以及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方向知识的经验。
五、课后作业课后作业的目的是让学生将所学的方向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重点二:描述该区域与参照物的空间关系(通常
从方位、距离、邻接关系等方面描述)
• 对空间关系的认识已经触及到对地理规律的认识
由以上分析看教学的关键点
• 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学会 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二是要使学生学会 描述一个区域或地方与所选参照物之间 的空间位置关系。
分析地理位置的方法
• 地理学家的论述: • 地理位置是阐述区域特征的出发点:位置不 同,充填其内的内容和内容的组织不同;位 置不同,产生相应的区域差异;结合区域的 位置特点,可以概括区域的特征。 • 讨论:这段论述对地理教学有怎样的启示?
拓展:空间充填有其“技术路线 ”
• 一是在特定的空间内充填了哪些地理要 素?二是这些地理要素是如何配置和组 织的?三是这种配置与组合方式对区域 整体特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认识区域差异在子模块2重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述
教给学生认识地理位置的方法
• • • • 地理位置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 分析地理位置的方法 评价地理位置的方法
*地理位置的基础作用
• 认识人和地方的位置是理解本地、区域、 国家和全球的相互依存关系的前提。
• 在地球上,人和地方的绝对和相对位置各 不相同。这些位置因物资、人口、信息和 思想的交流而联系起来,并协助解释地球 上各种事物的分布和模式。
主要内容
• 方法论依据:把世界组织为区域
• 认识区域的主题、基础与目的
• 教给学生认识地理位置的方法
• 教给学生认识区域特征的方法
• 教给学生认识区域差异的方法
• 教给学生认识区际联系的方法
把世界组织为区域的基本途径—划区
• 把世界组织为区域加以认识: 即
• 不同尺度的区域:“划分世界或其某些部分为各种
案例:解决如下问题,明确地理位置是前提
• 读图2,完成下列问题。
4.根据图示信息可以判断出 A.甲、乙两河流汛期均出现在夏季 B.平均流速甲河较乙河快 C.含沙量甲河较乙河大 D.流量甲河较乙河大 5.甲河流域处于 A.热带雨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热带草原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
分析地理位置影响的线索1
• 地带性规律:主要受纬度位置的影响。即处于
不同纬度的区域,其所处的热量带影响自然环
境结构向不同的方向演化。案例 • 对于地带性规律的干扰:受制于自然地理位置 的因素,从而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如海陆 位置、所处地形的位置等。案例
分析地理位置影响的线索2
• 线状、点状事物的位置分析各有其侧重点 。案例
• 熟悉的地理事物:如山脉、河流、洋流 、湖泊。 • 著名的标志性的地理事物:如泰姬陵、 艾菲尔铁塔等。
描述地理位置应力求达到的目标
• ①渗透描述地理位置的方法论,使学生对其有较为
清晰的了解。
• ②能针对不同的地理位置类型选择相应的参照物。 • ③学会从方位、距离、邻接关系等角度描述、概括 一个区域与所选择的参照物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 • ④学会借助地图、略图、图表等方式表达地理事物 的空间位置关系。
疑项(含?) 问题指向 特定空间 气候成因
应答域 受大西洋影响大
充填了什么、 配置与组合状况
对气温、降水的等的影响 对空间展开范围等的影响
要领总结
• ①根据地理问题的“指向”,确定相应 的充填要素;
• ②准确把握地理问题的“应答域”,并 以此为方向,具体分析“要素的组合、 配置状况”及其“产生的地理效应”。
• 经济地理位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政治地理位置对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影响。
案 例 1
• 如同样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北端高纬的东北地 区形成了寒温带和中温带的冷湿型森林植被, 地貌类型多冻土、沼泽,土壤类型以漂灰土、 暗棕壤为主,整个自然环境结构以冷湿为其主 要特征。而南端低纬的华南地区,形成的是热 带雨林、季雨林和高度化学风化、处于脱硅富 铝化阶段的砖红壤、赤红壤景观,热湿是其自 然环境结构的主要特色。
案 例 3
• 重视描述其空间延展特征及其影响,例如走向、
流向及其影响。
• 科迪勒拉山系位于美洲西部,其南北走向的空间 延展特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 长江大致位于我国中部,长江干流东西走向,支 流南北走向的空间延展特点对中国沿海与内地、
南方与北方的空间联系影响极大。
总结: 辩证看待绝对位置与相对位置的影响
• 一个区域相对位置的重要,是因为在纬度位置 一定的前提下,区域特征受其周围地理事物, 包括其他区域的影响很大。 • 以欧洲为例,虽然纬度位置决定它没有热带气 候,但它的主要气候特征却取决于欧洲的相对 位置,如海陆位置,位于大陆西岸、有北大西 洋暖流经过等,使欧洲大部分地区为温带海洋 性气候。而纬度位置类似的我国东部地区,因 位于大陆东岸而具有温带季风气候。
大小序列的区域”——哈特向
• 不同类型的区域:根据地理事物的属性划分不同类 型的区域 • 学生所学习的区域都是已经划分好了的 —因此,如何认识区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重要任务
认识区域的主题、基础与目的
主题 认识区域特征 认识区域差异 认识区际联系 基础:进行准确的空间
定位,是认识区域的基
础。 目的:促进区域的可持 续发展(子模块3讲述)
案 例 2
• 同处于地球亚热带中,位于欧亚大陆东部的我 国华中地区是湿润季风雨热同期条件下的自然 环境结构,但大陆西岸形成的则是地中海夏干 气候类型下的自然环境结构,而同一纬度带上 的青藏高原,又由于巨大的海拔高度,发育了 独特的高寒景观。三个处于不同经度及高度位 置上的区域,其区域差异是明显的。
• 例证:为什么欧洲西部的气候深受大西 洋的影响
由以上分析看教学设计的关键点
• 最核心和关键的环节是确定“问题的指向”和“ 应答域”。
• 问题的指向是指所要回答的问题所指向的对象 。
• 应答域是对问题解答所做的预设或限定。
• 例证:为什么欧洲西部的气候深受大西洋的影响
?
• 为什么 欧洲西部的气候深受大西洋的 影响?
• 例证: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确定地理位置的其它方法
• 依据区域轮廓定位 • 依据熟悉的、标志性的地理事物定位
依据区域轮廓定位
• 即根据熟 悉的区域
轮廓的典
型、明显 特征,进 行空间定 位。
依据熟悉的、标志性的地理事物定位
• 即以区域内熟悉的、著名的标志性的地 理事物为参照物,进行空间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