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根权--品评书谱》第10讲--祭文中的隐秘
2023年浙江杭州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杭州市 2023 年中考语文试题一、积存〔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
◆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
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间或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shāo〕,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生疏男子搭讪:“君家居何处?妾住在横塘。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宽广的空间,幽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jié〕。
◆民族向心力的分散,并不取□〔jué〕于地理距离的远近。
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作了大方的奉献。
1.依据拼音,在词语空缺处填写汉字。
〔3 分〕〔1〕喜上眉□〔shāo〕〔2〕乡土情□〔jié〕〔3〕取□〔jué〕【答案】〔1〕梢〔2〕结〔3〕决【解析】此题考察同音字、形近字字形的辨识。
〔1〕“喜上眉梢”指喜悦的心情从眉眼上表现出来。
“梢”,形声字,条状物的较细的一头。
字形与“稍”“捎”要区分开。
〔2〕“情结”指的是一群重要的无意识组合,或是一种藏在一个人惊奇的心理状态中,猛烈而无意识的冲动。
“结”,形声字,指条状物打成的疙瘩。
字形与“桔”“拮”要区分开。
〔3〕“取决”由某方面或某种状况打算〔后面多跟有“于”字〕。
“决”,确定。
字形与“诀”“抉”“玦”等区分开。
2.给语段中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 分〕〔1〕怯〔A.qiè B.què〕〔2〕翘〔A.qiào B.qiáo〕【答案】〔1〕A 〔2〕B【解析】此题考察多音字、形声字、难读易错字字音的辨识。
〔1〕“怯”,是形声字也是易读错的字,日常很多人读“què”。
该字在“怯生生”一词中是“胆小”的意思,应读“qiè”,所以选A项。
留意与“祛”读音区分开,“祛”读qū。
〔2〕“翘”,是多音字,有两个读音“qi ào”和“qiáo”,读“qiào”时,指一头儿向上仰起;读“qiáo”时,指抬起〔头〕或〔木、纸等〕平的东西因由湿变干而不平。
上海博物馆藏支谦译佛说维摩
上海博物館藏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卷上》寫本殘卷的研究意義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 孫致文壹‧上博寫本殘卷的外部特徵「《佛說維摩詰經‧卷上》寫本殘卷」1收錄於《上海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第1冊頁1至27(編號:上博01,原收藏號2405),據李偉國等人撰寫〈敘錄〉所載,「卷幅428.5cm x24.5cm,11紙,紙長42.4cm」2。
所用紙為厚白麻紙3,色灰白,微黃褐4,有水漬1「《佛說維摩詰經卷上》」一名為《上海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一書整理者所定。
然而,此寫卷既未見「卷上」字樣,亦無從得知抄寫時是否已有上、下之分卷。
此外,寫卷內容雖見於【大正藏】所收支謙譯《佛說維摩詰經》卷上,然而寫卷未見第一、二品,第三品亦已不全。
因此,此寫卷實以「《佛說維摩詰經》寫本殘卷」為名較宜。
今仍依原書標題保留「卷上」二字,以便讀者覆核。
2《上海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第1冊除書前有此寫本三幀彩照,其餘皆為黑白圖版,紙張粘接處不甚明顯。
依〈敘錄〉所載「寫本全幅長428.5cm,每紙長42.4cm」,則此中所言「11紙」必非皆為完紙。
由彩圖第三幀可見,末紙粘接處自「其餘菩薩莫能為」以下,只有6行半,則必非全幅;又寫本首殘,則第一紙亦非完紙;〈敘錄〉所言「11紙」,係就用紙張數言。
又,藤枝晃指出,標準式樣的敦煌寫經用紙,其長寬為26x39cm或26x52cm,此種尺寸的紙,在唐代被稱為「小麻紙」。
至於唐代官府用紙,紙幅較大,為30x45cm。
參見藤枝晃著‧徐慶全、李樹清譯‧榮新江校〈敦煌寫本概述〉(《敦煌研究》1996年第2期),頁102。
104 正觀雜誌第四十七期/二ΟΟ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印。
《上海博物館藏敦煌吐魯番文獻》第1冊書前所刊本寫卷彩圖,卷末題記尾端續有界綾,由此或可推知該一寫本業經藏家施以裱褙。
此件寫本,卷心高22.5cm5,天頭、地腳各1cm,每紙28行3研究中國造紙技術的知名學者潘吉星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兩地所產的紙主要有麻紙、桑皮紙、楮皮紙,但以麻紙為大宗。
王畿龙溪先生全集
龙溪王先生全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别集类98》1997年齐鲁书社)卷一语录(门人周怡顺之辑、查铎子警校)天泉证道记绪山钱子谓,此(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是师门教人定本,一毫不可更易。
先生谓,夫子立教,随时谓之,权法未可执定。
体用显微,只是一机,心意知物,只是一事。
若悟得心是无善无恶之心,意即是无善无恶之意,知即是无善无恶之知,物即是无善无恶之物。
盖无心之心则藏密,无意之意则应圆,无知之知则体寂,无物之物则用神。
天命之性,粹然至善,神感神应,其机自不容已,无善可名。
恶固本无,善亦不可得而有也。
是谓无善无恶。
若有善有恶,则意动于物,非自然之流行,着于有矣。
自性流行者,动而无动,着于有者,动而动也。
意是心之所发,若是有善有恶之意,则知与物不齐皆有,心亦不可谓之无矣。
绪山子谓,若是,是坏师门教法,非善学也。
先生谓,学须自证自悟,不从人脚跟转。
若执着师门权法以为定本,未免滞于言诠,亦非善学也。
夫子曰,吾教法原有此两种。
四无之说为上根人立教,四有之说为中根以下人立教。
上根之人,悟得无善无恶心体,便从无处立根基,意与知物,皆从无生,一了百当,即本体便是工夫,易简直裁,更无剩欠,顿悟之学也。
中根以下之人,未尝悟得本体,未免在有善有恶上立根基,心与知物,皆从有生,须用为善去恶工夫,随处对治,使之渐渐入悟,从有以归于无,复还本体。
及其成功,一也。
世间上根人不易得,只得就中根以下立教。
汝中所见,我久欲发,恐人信不及,徒增躐等之病,故含畜到今。
此是传心密藏,颜子明道所不敢言者。
今既已说破,亦是天机该发泄时,岂容复秘!但吾人凡心未了,虽已得悟,不妨随时用渐修工夫。
不如此,不足以超凡入圣,所谓上乘兼修中下也。
汝中此意,正好保任,不宜轻易示人。
概而言之,反成漏泄。
德洪却须进此一格,始为玄通。
若能互相取益,使吾教法上下皆通,始为善学耳。
自此,海内相传天泉之论,道脉始归于一云。
题茗随记
题茗随记作者:吴秉衡来源:《检察风云》 2017年第9期旧时,厌倦了古文、八股、馆阁体的读书人大多好读上篇儿“子不语”,把玩个儿案头清供,同时也乐得做点子有趣、显学问的消遣。
这些年来被新闻媒体津津乐道的“京城大玩家”——王世襄老先生即是旧日读书人的最后一缕清芬。
早已登仙的王老爷子当年不经意流露出来的米癫遗风,通过一些个儿旁人撰写的“深情回忆”“沉痛缅怀”之类的长文,借着“俪松居”旧物拍卖火爆行情的东风,着实令不少被物欲闹得六神不宁的当代精英耳目一新,生出如同在由朝阳群众24小时把守的某座筒子楼下,邂逅到一位操着纯正铁岭口音的仁波切那般的兴奋。
毕竟,单论古董级竹雕、铜炉、佛像、明式家具时下的价位,可真是贼贵、死贵。
在那些个鲜衣怒马的精英眼中,它们是艺术品,是收藏品,是秀品味的奢侈品,更是回报可观的投资品——唯独不是王老先生终生挚爱的玩物儿。
作为一名靠单位每月“铁杆庄稼”度日的凡人,精英的桂冠暂时落不到在下头顶上,所以我纵有一份对旧日书生雅癖的向往,也是真真切切玩不起新时代里精英的新爱好,所以只得效仿“一休哥”手指轻揉天灵盖,绞绞脑汁,另寻出路。
说来也巧,我十年前充任“书店巡检史”时,曾购进本由一对璧人合著的休闲读物——《喝遍好茶》。
这本书,自己从头到尾读过两三遍,也曾感慨过“遍喝好茶”的幸福。
然而,十许年前要找齐书中提到的那些名茶着实不容易。
直到近几年电商大兴,这才终遂己愿。
喉吻既润,我不免起了“搜枯肠”的念头。
虽然不才没有“文字五千卷”的积淀,但自忖中学时打下的文言文底子尚未消磨光,故而拿起铅笔在《喝遍好茶》上题下了品茗的体会:熙春者,出越州。
入汤后,其嗅兰,色清亮,味甘绵柔。
甚耐泡。
蒙顶甘露,滋味胜过洞庭碧螺春一筹。
忌用沸汤沏之。
配以小壶、小杯,最妙!雨花茶者,得名自金陵雨花台。
今,江浦、六合等处亦引种,浴汤稍久,有栀子香……就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留给那本书的独白渐渐多了起来,附带着也成就了些许谈资。
日照丁氏家乘
君二君科進士先兄洛湄丁大公行述略君三君皇清敕授承德郎工科掌印給事中順治戊戍君二君君行述略君二君皇清中憲大夫江南廬州道副使先考右海府君一君敕封徵仕郎中書舍人顯考丁四公行述三行述卷君八八修家乘序君七君七修家乘序丁氏家乘君六君六修家乘序君五君五修家乘序君四君四修家乘凡例君三君三修家乘序君二君續修家乘跋君一君初修家乘序二序例卷一八修目錄君君君君君君君君君君君君君日照丁氏家乘目錄第一冊目錄一0109 0100 0089 0075 0069 0055 0035 0027 0001白話文版君八君日照丁氏探討君七君日照丁氏的由來君六君明清進士錄君六君先德記聞君五君祖間失考者實僅二世說君五君探索日照丁氏祖順至良儒君四君日照丁氏家族世系中斷之謎初考丁氏家乘君三君海州丁氏家族記實錄君二君主政公創修家乘後序之詮釋君一君敕封徵仕郎中書舍人顯考丁四公行述四君八修家乘附錄一君二君熙癸科舉人鄉飲大賓先兄朗倩丁五公行述君四君皇清敕授文林郎江南淮安府睢寗縣知縣康目錄二02510245021301990189016301560135 0121十一君雜志卷十二君條規卷十一君祭文卷十君壽序卷九君行述附錄八君碑誌卷君碑誌附錄丁氏家乘七君兩世入鄉賢祠記事卷六君疏稿卷傳誌卷君君丁肇中精神五君人物傳君九君對“四農業農”的思考目錄三0689 0533 0479 0437 0409 0385 0301 0277 0269君君末頁君七君頁,再修家譜時納入本支君三君定稿後又進家譜資料補充丁氏家乘君二君日照丁氏八修家乘橫排簡體字版捐款名單君二君日照臺灣丁氏八修家乘竪排正體字版捐款名單君君君後人修之家譜序為追遠之憑藉焉,記存如下君一君此篇為各別為世第一支丁脩是嵐山王姓養子,十五君八修附錄二十四君誥敕卷十一君禋祀考卷十三君祠墓祭田卷目錄四1000 0999 0977 0975 0727 0707老長支老二支老四支長房長支老四支長房三支老四支長房四支五支老四支長房七支九支老四支長房十支十一支十二支老四支二房老長支老二支君君十三世至十七世君君卷八君君九世至十三世君君卷七君君九世至十三世君君卷六君君九世至十三世君君卷五君君九世至十三世君君卷四丁氏家乘君君九世至十三世君君卷三君君九世至十三世君君卷二君君五世至九世君君一世至五世君君卷一君始祖君君世系目錄第二冊日照丁氏家乘目錄目錄一04910377032302430183010300650001老四支長房長支老四支長房三支老四支長房四支五支老四支長房七支九支十支十一支老長支老二支 老四支長房長支老四支長房三支老四支長房四支五支老四支長房七支九支十支老四支長房十二支老四支二房君君十七世至二十一世君君卷十八君君十七世至二十一世君君卷十七君君十七世至二十一世君君卷十六君君十七世至二十一世君君卷十五君君十七世至二十一世君君卷十四丁氏家乘君君十三世至十七世君君卷十三君君十三世至十七世君君卷十二君君十三世至十七世君君卷十一君君十三世至十七世君君卷十君君十三世至十七世君君卷九目錄二1825176316871611158314171201 1011 0815 0581老四支長房十一支十二支老四支二房丁氏家乘君君末頁君君各別為世世系君君卷二十君君十七世至二十一世君君卷十九目錄三205819051863老長支老二支老四支長房長支老四支長房三支老四支長房四支老四支長房五支老四支長房七支老四支長房九支君君五世至九世君君卷九君君五世至九世君君卷八君君五世至九世君君卷七君君五世至九世君君卷六君君五世至九世君君卷五丁氏家乘君君五世至九世君君卷四君君五世至九世君君卷三君君五世至九世君君卷二君君一世至五世君君世譜目錄君卷一君始祖第三冊日照丁氏家乘目錄目錄一019701690167013700770047002900110001老四支長房十支老四支長房十一支老四支長房十二支老四支二房老長支老二支長房長支老二支三房長支老二支三房二支老四支長房長支之長老四支長房長支之二君君九世至十三世君君卷十九君君九世至十三世君君卷十八君君九世至十三世君君卷十七君君九世至十三世君君卷十六君君九世至十三世君君卷十五丁氏家乘君君九世至十三世君君卷十四君君五世至九世君君卷十三君君五世至九世君君卷十二君君五世至九世君君卷十一君君五世至九世君君卷十目錄二0523040503490345032502710245022102170197老四支長房長支之三老四支長房三支之長老四支長房長支之四老四支長房三支之二老四支長房三支之三老四支長房四支老四支長房五支老四支長房七支老四支長房九支老四支長房十支君君九世至十三世君君卷二十九君君九世至十三世君君卷二十八君君九世至十三世君君卷二十七君君九世至十三世君君卷二十六君君九世至十三世君君卷二十五丁氏家乘君君九世至十三世君君卷二十四君君九世至十三世君君卷二十三君君九世至十三世君君卷二十二君君九世至十三世君君卷二十一君君九世至十三世君君卷二十目錄三1445129112551075096108710785072506610561老四支長房十一支老四支長房十二支老四支二房丁氏家乘君君末頁君君九世至十三世君君卷三十二君君九世至十三世君君卷三十一君君九世至十三世君君卷三十目錄四18781783 1607 1587老長支老二支長房長支老二支三房長支老二支三房二支老四支長房長支之長老四支長房長支之二老四支長房長支之三老四支長房長支之四老四支長房三支之長君君十三世至十七世君君卷四十一君君十三世至十七世君君卷四十君君十三世至十七世君君卷三十九君君十三世至十七世君君卷三十八君君十三世至十七世君君卷三十七丁氏家乘君君十三世至十七世君君卷三十六君君十三世至十七世君君卷三十五君君十三世至十七世君君卷三十四君君十三世至十七世君君卷三十三第四冊日照丁氏家乘目錄目錄一1978-170513910999085904430211020701650001老四支長房三支之二老四支長房三支之三老四支長房四支老四支長房五支老四支長房七支君君末頁君君十三世至十七世君君卷四十六丁氏家乘君君十三世至十七世君君卷四十五君君十三世至十七世君君卷四十四君君十三世至十七世君君卷四十三君君十三世至十七世君君卷四十二第五冊日照丁氏家乘目錄目錄一197417811105073903970001老四支長房九支老四支長房十支老四支長房十一支老四支長房十二支老四支二房老長支老二支君君末頁君君十七世至二十一世君君卷五十三君君十七世至二十一世君君卷五十二君君十三世至十七世君君卷五十一丁氏家乘君君十三世至十七世君君卷五十君君十三世至十七世君君卷四十九君君十三世至十七世君君卷四十八君君十三世至十七世君君卷四十七第六冊日照丁氏家乘目錄目錄一19581847183715430939087104710001老四支長房長支之三老四支長房長支之四老四支長房三支之長老四支長房長支之二老四支長房長支之長老四支長房三支之二老四支長房三支之三老四支長房四支老四支長房五支君君十七世至二十一世君君卷六十二君君十七世至二十一世君君卷六十一君君十七世至二十一世君君卷六十君君十七世至二十一世君君卷五十九君君十七世至二十一世君君卷五十八丁氏家乘君君十七世至二十一世君君卷五十七君君十七世至二十一世君君卷五十六君君十七世至二十一世君君卷五十五君君十七世至二十一世君君卷五十四第七冊丁氏家乘目錄目錄一078306890641045103390269016301310001老四支長房七支老四支長房九支老四支長房十支老四支長房十一支老四支長房十二支老四支二房第一支第二支第三支第四支君君各別為世譜君君卷七十二君君各別為世譜君君卷七十一君君各別為世譜君君卷七十君君各別為世譜君君卷六十九君君十七世至二十一世君君卷六十八丁氏家乘君君十七世至二十一世君君卷六十七君君十七世至二十一世君君卷六十六君君十七世至二十一世君君卷六十五君君十七世至二十一世君君卷六十四君君十七世至二十一世君君卷六十三目錄二1952-1801168316011269121711111097103110070959。
曲品
曲品!明"吕天成著目录曲品曲品卷上神品!"""""""""""""""""""""""妙品#"""""""""""""""""""""""能品#"""""""""""""""""""""""具品"""""""""""""""""""""""#曲品卷下神品一!$"""""""""""""""""""""神品二!%"""""""""""""""""""""妙品一!%"""""""""""""""""""""妙品二!%"""""""""""""""""""""妙品三!&"""""""""""""""""""""妙品四!&"""""""""""""""""""""妙品五!&"""""""""""""""""""""妙品六!’"""""""""""""""""""""妙品七!’"""""""""""""""""""""能品一!’"""""""""""""""""""""能品二!("""""""""""""""""""""能品三!("""""""""""""""""""""能品四!("""""""""""""""""""""能品五!)"""""""""""""""""""""!目录$目录能品六!"#####################能品七!"#####################能品八$% #####################能品九$% #####################能品十$% #####################能品十一$!####################具品一$!#####################具品二$!#####################具品三$$ #####################具品四$$ #####################具品五$$ #####################具品六$& #####################具品七$& #####################具品八$& #####################具品九$’#####################沈宁庵所著传奇十七本$’##############汤海若所著传奇五本$(###############陆天池所著传奇二本$)###############张灵墟所著传奇七本$"###############顾道行所著传奇四本&%###############梁伯龙所著传奇一本&!###############郑虚舟所著传奇二本&!###############梅禹金所著传奇一本&!###############卜大荒所著传奇二本&$###############叶桐柏所著传奇五本&&###############单槎仙所著传奇一本!"###############屠赤水所著传奇三本!"###############汪昌朝所著传奇十四本!$##############龙朱陵所著传奇一本!%###############郑豹先所著传奇三本!%###############陈荩卿所著传奇四本!&###############佘聿云所著传奇二本!&###############冯耳犹所著传奇一本"’###############爽鸠文孙所著传奇二本"’##############阳初子所作传奇一本"(###############戴金蟾所著传奇二本"(###############车!斋所著传奇二本"(###############顾懋仁所著传奇一本")###############顾懋俭所著传奇一本")###############祝金粟所著传奇一本")###############文赤城所著传奇一本"!###############濮草堂所著传奇一本"!###############苏汉英所著传奇一本"!###############沈涅川所著传奇四本""###############黄伯羽所著传奇一本""###############陆无从所著传奇一本"$###############谢海门所著传奇一本"$###############秦华峰所著传奇一本"$###############谢九紫所著传奇一本"*###############陈禺阳所著传奇二本"*###############!目录!目录陈太乙所著传奇二本!"###############张屏山所著传奇一本!$###############许时泉所著传奇一本!$###############钱海屋所著传奇一本!$###############章金庭所著传奇一本!%###############高瑞南所作传奇二本!%###############朱濑滨所著传奇一本!&###############程叔子所著传奇二本!&###############全无垢所著传奇一本!&###############吴叔华所著传奇一本’(###############陈济之所著传奇一本’(###############杨新吾所著传奇一本’(###############张午山所著传奇一本’)###############庚生子所著传奇一本’)###############卢鹤江所著传奇一本’)###############两宜居士所著传奇一本’*##############汤宾阳所著传奇一本’*###############秋阁居士所著传奇一本’*##############王剑池所著传奇一本’+###############王伯贞所著传奇一本’+###############端平川所著传奇一本’+###############鹿阳外史所著传奇一本’+##############朱永怀所著传奇一本’!###############吴图南所著传奇一本’!###############吴长孺所著传奇二本’!###############张同谷所著传奇一本!!"""""""""""""""王玉峰所著传奇一本!!"""""""""""""""杨夷白所著传奇二本!!"""""""""""""""黄说仲所作传奇一本!#"""""""""""""""心一子所作传奇一本!#"""""""""""""""顾怀琳所作传奇一本!#"""""""""""""""涵阳子所作传奇一本!$"""""""""""""""泰华山人所作传奇一本!$""""""""""""""月榭主人所著传奇一本!$""""""""""""""陆江楼所作传奇一本!%"""""""""""""""朱万山所作传奇一本!%"""""""""""""""李玉田所作传奇一本!%"""""""""""""""杨星水所作传奇一本!%"""""""""""""""张濑滨所作传奇一本!&"""""""""""""""赵心云所作传奇二本!&"""""""""""""""邹胜门所著传奇一本!&"""""""""""""""汪宗姬所作传奇一本#’"""""""""""""""沈希福所作传奇一本#’"""""""""""""""冯易亭所作传奇一本#’"""""""""""""""谢思山所作传奇二本#("""""""""""""""黄廷俸所作传奇一本#("""""""""""""""胡全庵所著传奇三本#("""""""""""""""邱瑞梧所作传奇一本#)"""""""""""""""龙渠翁所作传奇一本#)"""""""""""""""朱春霖所著传奇一本#)"""""""""""""""!目录!目录金怀玉所作传奇九本!"###############曲品补遗叶宪祖续撰传奇一本!$###############陈宗鼎所著传奇一本!$###############陆士"所著传奇一本!%###############王洙所著传奇一本!%################泰华山人所著传奇一本!%##############烟霞子所著传奇一本&’###############马湘兰所著传奇一本&’###############黄惟楫续著传奇一本&’###############狄玄集所著传奇二本&(###############天南逸史所著传奇一本&(##############纪红川所著传奇一本&(###############卷上自昔伶人传习!乐府递兴"爨段初翻!院本继出!金元创名杂剧!国初沿作传奇"杂剧北音!传奇南调"杂剧折惟四!唱惟一人#传奇折数多!唱必匀派"杂剧但摭一事颠末!其境促#传奇备述一人始终!其味长"无杂剧则孰开传奇之门$非传奇则未鬯杂剧之趣也"传奇既盛!杂剧浸衰!北里之管弦播而不远!南方之鼓吹簇而弥喧"国初名流!曲识甚高!作手独异!造曲腔之名目!不下数百#定曲板之高下!不淆二三"乍见宁不骇疑!习久自当遵服"所谓规矩设矣!方圆因之"数其人!有大家%名家之别#按其帙!有极老%半旧之分"故赏其绝技!则描画世情!或悲或笑#存其古风!则凑泊常语!易晓易闻"有意架虚!不必与实事合#有意近俗!不必作绮丽观"不寻宫数调!而自解其韬#不就拍选声!而自鸣其籁"极质朴而不以为俚!极肤浅而不以为疏"商彝周鼎!古色照人#玄酒太羹!真味沁齿"先辈巨公!多能讽咏#吴下俳优!尤喜搬串"余虽不遵古而卑今!然必须溯源而得委!仿之&画史’!略加诠次!作&旧传奇品’"古帙虽多!作者泯没!略举三四!以概其余"神品东嘉高则诚!能作为圣!莫知乃神"特创调名!功同仓颉之造字#细编曲拍!技如后夔之典音"意在笔先!片语宛然代舌#()(曲品情同境转!一段真堪断肠"化工之肖物无心!大冶之铸金有式"关风教特其粗耳!讽友人夫岂信然#勿伦于北剧之$西厢%!且压乎南声之$拜月%"妙品常州邵给谏!既属青琐名臣!乃习红牙曲学"词防近俚!局忌入酸"选声尽工!宜骚人之倾耳&采事尤正!亦嘉客所赏心"存之可师!学焉则套"乌镇王雨舟!人以曲称!曲缘事重"颇知炼局之法!半寂半喧&更通琢句之方!或庄或逸"我钦高手!世想令名"能品沈练川名重五陵!才倾万斛"纪游适则逸趣寄于山水!表勋猷则雄心畅于于戈"元老解颐而进卮!词豪#指而搁笔"武康姚静山!仅存一帙!惟睹$双忠%"笔能写义烈之肺肠!词亦达事情之悲愤"求人于古!足重于今"具品李开先铨部贵人!葵邱隐吏"熟誊北曲!悲传塞下之吹&间著南词!生扭吴中之拍"才原敏赡!写冤愤而如生&志亦飞扬!赋逋囚而自畅"此词坛之雄将!曲部之异才"沈寿卿蔚矣名流!确乎老学"语或嫌于凑插!事每近于迂’(’曲品拘!然吴优多肯演"吾辈亦不厌弃!邱琼山大老虽尊"鸿儒近腐!闲情赋罢"元亮原是趣人#双文句删"微之且为薄幸!乍辞幄讲"亟谱家词!造捏不新"知老笔之已钝#主张颇大"庶末俗之可风!博观传奇"近时为盛!大江左右"骚雅沸腾#吴浙之间"风流掩映!第当行之手不多遇"本色之义未讲明!当行兼论作法"本色只指填词!当行不在组织$%学问"此中自有关节局段"一毫增损不得#若组织正以蠹当行!本色不在摹剿家常语言"此中别有机神情趣"一毫妆点不来#若摹剿正以蚀本色!今人不能融会此旨"传奇之派"遂判而为二$一则工藻缋以拟当行#一则袭朴淡以充本色!甲鄙乙为寡文"此嗤彼为丧质!而不知果属当行"则句调必多本色矣#果具本色"则境态必是当行矣!今之窃其似而相敌也"而吾则两收之!即不当行"其华可撷#即不本色"其质可风!进而有宫调之学"类以相从"声中缓急之节#纷以错出"词多&戾之音!难欺师旷之聪"莫招公瑾之顾!按谱取给"故自无难#逐套注明"方为有绪!又进而有音韵平仄之学"句必一韵而始协"声必迭置而后谐!响落梁尘"歌翻扇底!昧者不少"解者渐多!又进而有八声阴阳之学"吹以天籁"协乎元声"律吕所以相宣"神人用以允翕!抑扬高下"发调俱圆#清浊宫商"辨音最妙!此韵学之缺典"曲部之秘传"柳城启其端"方诸阐其教!必究斯义"厥道乃精#考之今人"褒如充耳!%广陵散&已落人间"%霓裳曲&重翻天上!后有作者"不易吾言矣!嗟乎’才豪如雨"持论不得太苛#佳曲如林"抡收何忍过隘(僭分九等"开列左方!入吾品者"可诩流传#轶吾品者"自惭腐秽!作%新传奇品&!)*)曲品沈’宁庵吴江人汤显祖海若临川人上二人!上之上"沈光禄金张世裔!王谢家风!生长三吴歌舞之乡!沉酣胜国管弦之籍"妙解音律!兄妹每共登场#雅好词章!僧妓时招佐酒"束发入朝而忠鲠!壮年解组而孤高"卜业郊居!遁名词隐"嗟曲流之泛滥!表音韵以立防#痛词法之蓁芜!订全谱以辟路"红牙馆内!誊套数者百十章#属玉堂中!演传奇者十七种"顾盼而烟云满座!咳唾而珠玉在毫"运斤成风!乐府之匠石#游刃余地!词部之庖丁"此道赖以中兴!吾党甘居北面"汤奉常绝代奇才!冠世博学"周旋狂社!坎坷宦途"雷阳之谪初还!彭泽之腰乍折"情痴一种!固属天生#才思万端!似挟灵气"搜奇$八索%!字抽鬼泣之文#摘艳六朝!句叠花翻之韵"红泉秘馆!春风檀板敲金#玉茗华堂!夜月湘帘飘馥"丽藻凭巧肠而浚发!幽情逐彩笔以纷飞"蘧然破噩梦于仙禅!(矣销尘情于酒色"熟拈元剧!故琢调之妍俏赏心#妙选佳题!故赋景之新奇悦目"不事刁斗!飞将军之用兵#乱坠天花!老生公之说法"信非学力所及!自是天资不凡"此二公者!懒作一代之诗豪!竟成千秋之词匠!盖震泽所涵秀而彭蠡所毓精者也"吾友方诸生曰&’松陵具词法而让词致!临川妙词情而越词检"(善夫!可为定品矣)乃光禄尝曰&’宁律协而词不工!读之不成句!而讴之始协!是为曲中之巧"(奉常闻而非之!曰&’彼鸟知曲意哉)予意所至!不妨)折天下人嗓子"(此可以睹两贤之志趣矣"予谓二公譬如狂狷!天壤间应有此两项人物"不有光禄!词硎弗新#不有奉常!词髓孰抉*+,+曲品倘能守词隐先生之矩*!而运以清远道人之才情!岂非合之双美者乎"而吾犹未见其人!东南风雅蔚然!予且旦暮遇之矣#予之首沈而次汤者!挽时之念方殷!悦耳之教宁缓也#略具后先!初无轩轾#允为上之上#陆采天池江都人张凤翼灵墟长洲人顾大典道行吴江人梁辰鱼伯龙昆山人郑若庸虚舟梅鼎祚禹金宣城人卜世臣大荒秀水人叶宪祖桐柏余姚人单本槎仙会稽人上九人!上之中#天池湖海才豪!烟霞仙品#壮托元龙之傲!老同正平之狂#著书而问字旗亭!度曲而振声林木#灵墟烈肠慕侠!雅志采真#汪洋挹叔度之波!轩爽惊孟公之座$稽古搜奇于洞壑!养亲绝意于公车#衡宇俊度独超!逸才早贵!菁华挽元白之艳!潇洒挟苏黄之风#曲房姬侍如云!清阁宫商和雪#伯龙负薪吴市!储史仇池#相如之病茂陵!王粲之客荆楚#丽调喧传于白+!新歌纷咏于青楼#虚舟落拓襟期!飘,踪迹#侯生为上座之客!郗郎乃入幕之宾#买赋可索千金!换酒须酣一石#%&%曲品禹金名家隽胄!乐苑鸿裁"贡京同贾谊之入秦!作客似陆机之游洛"著述不遗鬼妓!交游几遍公卿"大荒博雅名儒!端醇古士"张衡之精巧绝世!荀爽之俊美无双"耽奇蕴为国珍!按律蔚称词匠"桐柏南宫妙选!东海英流"曼倩倜傥而陆沉!季子揣摩而脱颖"掀髯共推咳唾!折齿不废啸歌"槎仙慧黠陈言!巧抒新识"淳于饮一石而后醉!靖郭闻三言而见奇"诙谐可以佐欢!警敏尤能排难"此九君者!或为山人先达!或为先辈诸生"绮思灵心!各擅风流之致#寄-赋感!共标游戏之奇"如张!如郑!尤所服膺#如卜!如叶!素相友善"允为上之中"屠隆赤水鄞县人汪廷讷昌朝新安人龙膺朱陵武陵人郑之文豹先南城人陈所闻.卿秣陵人佘翘聿云池州人冯耳犹吴县人爽鸠文孙阳初子上九人!上之下"屠仪部逸才慢世!藻句惊时"太白以狂去官!子瞻以才蜚誉"偃恣于娈姬之队!骄酣于仙佛之宗"汪鹾使家世仁贤!才华宏丽"陶朱散金而甘遁$!向平游岳%&%曲品而怀仙!松萝之坐隐名高"槐棘之宦游趣远!龙宪副佛根无染"仙骨不羁!文渊著绩于烽烟"长源陶情于签轴!雅韵炊金馔玉"新裁绣口锦心!郑工部月露才华"风流性格!少陵蜚英于粉署"摩诘标趣于京曹!似具一片烈肠"雅负千秋侠骨!陈茂才文藻菁葱"词源/沸!桃叶渡头之渔父"孙楚楼上之酒人!卜居寄迹于凤凰"玩世联交于萝月!此数君者"艺苑之名公"词场之俊士!即此小技"足征大才!允为上之下!戴子鲁金蟾永嘉人车任远!斋上虞人顾希雍懋仁昆山人顾仲雍懋俭昆山人祝长生金粟文九玄赤城濮草堂嘉兴人苏汉英闽人上七人"中之上!戴则绰有雅致"宫韵独谙!车则蔚有才情"结撰亦富!二顾"盖文士而抱坎0之悲"书生而具英雄之概者!文不知其行藏"亦是流丽之才"工美之笔!濮叟编掇甚巧"吟咏颇饶"放于葛天#无怀"解乎$南华%#$道德%!苏生逸才"仅窥斑豹!此七君者"俱非凡俗!允为中之上!&’&曲品沈鲸涅川黄伯羽钓叟上海人陆弼无从江都人谢谠海门上虞人秦鸣雷华峰天台人谢廷谅九紫湖广人陈与郊禺阳海宁人陈汝元太乙会稽人张太和屏山钱塘人许潮时泉靖州人钱直之海屋会稽人章大纶金庭钱塘人上十二人!中之中"涅川#钓叟!一长于炼境!一妙于选题"无从!诗酒之豪$海门!高旷之吏"华峰!以状元而乐归隐$九紫!以郎署而赋薄游"禺阳给谏!富而好文$太乙知州!才而嗜古"屏山才华颇鬯!时泉组织尽工"直之博雅宿儒!金庭倜傥名士"此十二君者!观其词学!俱铮铮者矣"允为中之中"高濂瑞南钱塘人朱濑滨昆山人程文修仲先仁和人全无垢逍遥鄞县人吴世美叔华乌程人陈济之无锡人%&%曲品杨柔胜新吾武进人张午山秣陵人卢鹤江无锡人庚生子杭州人两宜居士以上十一人!中之下"高瑞南才誉腾于仕籍!吴叔华逸藻出于世家"其余诸贤!不悉其人!但观词采!悬想才情!亦皆有学有识!可咏可歌"允为中之下"汤家霖瑞南钱塘人王1剑池钱塘人秋阁居士王恒伯贞端鏊平川鹿阳外史朱鼎永怀昆山人吴鹏图南宜兴人吴大震长孺徽州人张从德同谷王玉峰杨夷白钱塘人李阳春兰宾永嘉人黄惟楫说仲台州人上十四人!下之上"#$#曲品剑池校曲功多!久沉酣于音藏"永怀谈词侣盛!方鼓吹于骚坛"长孺文士之豪!寄牢骚于客舫#说仲尚书之裔!推爽俊于侯家"馀人亦自斐然!各帙有足取者"允为下之上"心一子杭州人顾怀琳云间人涵阳子东嘉人泰华山人月榭主人陆江楼朱期万山上虞人李玉田汀州人杨文炯星水馀姚人张濑滨溧阳人赵于礼心云上虞人邹逢时胜门馀姚人以上十二人!下之中"别号莫稽!诸人未识"朱乃世家令子!终困志于卑官"杨亦宦族清流!犹钓奇于髦士"赵以宿儒而游翰墨"邹以野客而习声歌"各有片长!共宜拔录"允为下之中"江宗姬肇邰徽州人沈祚希福溧阳人冯之可易亭彭泽人谢天瑞思山杭州人$%&$曲品黄廷俸胡文焕全庵杭州人邱瑞梧龙渠翁朱从龙春霖句容人金怀玉会稽人以上十人!下之下"汪为新安素封之胤!游太学而结契公卿"金乃稽山学究之翁!弃青衿而陶情诗酒"其余诸子!俱所未知"吾闻瓦缶之音!难与黄钟比韵#林石之卉!讵堪金谷争奇$然细响适聪!野葩悦目"征歌按拍!觉鸡肋之难捐#藏垢纳污!岂涧毛之不荐%允为下之下"不作传奇而作南剧者徐渭天池山阴人汪道昆南溟歙县人以上二人!俱上品"徐山人玩世诗仙!惊群酒侠"所著&四声猿’!佳境自足擅场!妙词每令击节"汪司马一代巨公!千秋文伯"所著&大雅乐府’!清新俊逸之音!调笑诙谐之致"虽俱染指于斯道!未肯争雄于个中"然片脔味存!一斑文见"允为上品"不作传奇而作散曲者周宪王诚斋陈铎秋碧南京人())(曲品王九思2陂3县人康海德涵武功人杨慎升庵新都人常伦楼居沁水人顾梦圭雍里昆山人唐寅六如吴县人祝允明枝山长洲人刘龙田山东人金銮白屿应天人李日华吴县人虞竹西昆山人沈仕青门仁和人张文台直隶人周秋汀直隶人陆之裘南门太仓人陶陶区直隶人冯惟敏海浮临朐人王世贞凤洲太仓人秦时雍复庵亳州人吴4武进人殷都无美嘉定人沈瓒定庵吴江人袁中道小修公安人以上二十五人!俱上品"周宪王色天散圣!乐国飞仙"胤出天潢!才分月露"陈秋#$%#曲品碧越音嘹亮!王2陂秦韵铿5"康翰林绝技矜狂!杨状元异才甘放"常楼居艺林6藻!顾雍里名族标英"唐解元巧擅解衣!祝山人神凝洒翰"刘龙田风来东鲁!金白屿响振江东"李日华斗胆翻词!虞竹西柔肠度曲"沈野翁丹青入道!张隐君浮白采真"周家郎顾误名高!陆氏子闻奇誉美"陶先生玄襟潇爽!冯侍御绮笔鲜妍"王司寇当代宗工!秦大夫中原儒雅"吴居士会心丝竹!殷部郎触目琳球"沈佥宪清望斗山!袁孝廉逸才月露"盖诸公多浚文章之派!并扬词曲之波"歌套数!洋洋盈耳之欢#唱小令!呜呜会心之妙"篇章应不朽!姓字必兼存"允为上品"$%&$曲品卷下传奇品定!颇费筹量!逐帙置评!不无褒贬"盖总出一人之手!时有工拙#统观一帙之中!间有短长"故律以一法!则吐弃者多#收以歧途!则阑入者杂"其难其慎!此道亦然"我舅祖孙司马公谓予曰$%凡南戏!第一要事佳#第二要关目好#第三要搬出来好#第四要按宫调!协音律#第五要使人易晓#第六要词采#第七要善敷衍!淡处作得浓!闲处作得热闹#第八要各脚色分得匀妥#第九要脱套#第十要合世情!关风化"持此十要!以衡传奇!靡不当矣"&第今作者辈起!能无集乎大成’十得六七者!便为玑璧#十得三四者!亦称翘楚#十得一二者!即非78"具只眼者!试共评之"括其门类!大约有六$一曰忠孝!一曰节义!一曰仙佛!一曰功名!一曰豪侠!一曰风情"元剧之门类甚多!而南戏止此矣"旧传奇作者姓名多不可考!今合入四品!不复分别"神品一琵琶高则诚作明永嘉人蔡邕之托名无论已"其词之高绝处!在布景写情!色色逼真!有运斤成风之妙"串插甚合局段!苦乐相错!具见体裁"可()*(曲品师可法!而不必议者也"词隐先生尝谓予曰#$东嘉妙处!全在调中平%上%去声字用得变化!唱来和协"至于调之不伦!韵之太杂!则彼已自言!不必寻数矣"&万吻共褒!允宜首列"神品二拜月云此记出施君美笔!亦无的据"元人词手!制为南词!天然本色之句!往往见宝!遂开临川玉茗之派"何元朗绝赏之!以为愈于’琵琶(!而’谈词定论(则谓次之而已"妙品一荆钗以真切之调!写真切之情!情文相生!最不易及"词隐先生称其能守韵"然则今本有失韵者!盖誊录之讹耳"直当仰配’琵琶(而鼎峙’拜月(者乎)妙品二牧羊元马致远有剧"此词亦古质可喜!令人想见子卿之节"吴*+,*曲品优演之!最可观"妙品三香囊词工白整!尽填学问"此派从#琵琶$来!是前辈中最佳传奇也"9陵邵给谏所作!佚其名"妙品四孤儿事佳!搬演亦可"但其词太质!每欲如#杀狗$一校正之!而棘于手!姑存其古色而已"即以赵武为岸贾子!韩厥自刎!正是戏局"近有徐叔回所改#八义$!与传稍合!然未佳"予意依古传!韩厥立孤!席间出赵武遍拜诸将!岂不真奇%妙品五金印季子事!佳"写世态炎凉曲尽!真足令人感激!近俚处俱见古态"今有插入张仪而改名#纵横$者!稍失其旧矣"&’(&曲品妙品六连环王雨舟作乌镇人词多佳句!事亦可喜"元有#夺戟$剧!亦妙"妙品七玉环此:括元#两世姻缘$剧!而于事多误"想作者有憾乎外家耳"陈禺阳作#鹦鹉洲记$!方是实录"能品一白兔词极古质!味亦恬然!古色可挹"世称#蔡$%#荆$%#刘$%#杀$!又云#荆$%#刘$%#拜$%#杀$"虽不敢望#蔡$%#荆$!然断非今人所能作"&’(&曲品。
Mu-chouPoo
Visions of Beyond: Belief, Imagination, and the Search for Happiness in Han ChinaMu-chou PooThe living belong to (the jurisdiction of)Changan (長安) to the west; the dead belong to(the jurisdiction of) Mount Tai to the east.1The city of Changan had been the capital of the Han Dynasty for almost two hundred years when Emperor Cheng took his throne. There is good reason, then, that people had developed a sense of eternity regarding this city of “eternal peace” as a kind of epitome for good life. Despite the fact that many unfortunate events also happened in the city, Changan’s reputation persisted in later views. The poet Chang Heng (78-139) once wrote a long fu -rhapsody about the glory of this city. Besides all the sumptuous descriptions of the various features of the city, the poet actually pointed out some important geo-political reasons for the city to have occupied such a pivotal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the dynasty. It was the center where things happened, and the heart of the empire where all actions emanated. Thus there is ground for us to concur with the above quote that, metaphorically at least, Changan was the city of the living, and for the living. The more important part of this quote, however, is probably the second half, that is, the dead belonged to the jurisdiction of Mount Tai. Here Mount Tai was considered as the place where all the souls of the dead would gather. For some unknown reason, this idea came into being during the Eastern Han period, long after Changan became the capital of the living. A small mount Gaoli that was at the foothill of Mount Tai, sometimes with another small mount called Liagnfu, also became associated with Mount Tai as part of the realm of the dead. In later literature, Gaoli always has as an unpleasant connection with death and the netherworld.2 Thus a text found in a tomb dated to 173 CE has the following sentences:The Messenger of Heaven and Earth informs the house of Chang, (with regard to) the three mounds and five graves, to the Left (Retinue) and Right1From a tomb-quelling text, see a recent study, Zhang Xunliao 張勛燎and Bai Bin 白彬, “DongHan muzang chutu jiezhu qi he tienshidao de qiyuan 東漢墓葬出土解注器和天師道的起源,” in Zhongguo Daojiao kaogu 中國道教考古, (Beijing: Xianzhuang shuju, 2006), pp. 1-332; esp. p. 163.2 For Mount Tai, in addition to the classic study of E. Chavannes, Le T'ai Chan (Paris: Leroux, 1910); 酒井忠夫Sakai Tada ō, “Taizan sink ō no kenky ū太山信仰の研究,” Shich ō史潮 7, 2 (1937);see Liu Tseng-gui 劉增貴, “Handai de Taishan xinyang 漢代的泰山信仰,” Dalu zazhi 大陸雜誌94, 5: 193-205(Retinue) of the graves, the grave-owner in the center, the Minister andMagistrate of Grave Mounds, the Commander of Ordinance for the Mounds,the Neighborhood Head of the gate of the souls, the Police of the Mounds,etc. (I) hereby inform the Minister of the Grave Mounds, the Count ofGraves, the 2,000-bushel of Underground, the Marquis of the EasternMound, the Count of the Western Mound, the Official of Underground, thebailiff of Gaoli, etc (3)As is well known by now, such kind of texts (tomb-quelling/exorcistic texts) are often written on clay jars, recording possible ritual texts that are pronounced during the funeral and deposited in the tomb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deceased. Notice that although the text mentions a number of officials that apparently are part of a “underground” bureaucracy, the only place name mentioned was Gaoli. The importance of Mount Tai as the abode of the dead originates most probably from its status as the sacred site of state sacrifice to the heaven, although exactly how the transition was made is still unclear. In any case, the idea of Mount Tai (including Gaoli and Liangfu) being the abode of the dead was not the only idea concerning the netherworld circulating is society. We need to trace the various ideas throughout earlier history.(1) The evolving image of the netherworldThe subject of death and the netherworld in ancient China has received some attention in recent publications.4 Here I shall make a general observ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mage of the netherworld so as to set the background for the following discussion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dea of the netherworld and the search for happiness in life.3 Ikeda On 池田溫, “Ch ūgoku rekidai boken ryakk ō中國歷代墓券略考,” T ōy ōbuka kenky ūjo kiyô東洋文化研究所紀要 86, no.6 (1981): 193-278, esp. 273, no. 6 = Zhang Xunliao and Bai Bin, “DongHan muzang chutu jiezhu qi he tienshidao de qiyuan,” in Zhongguo Daojiao kaogu, 160:天帝使者,告張氏之家,三丘、五墓、墓左、墓右、中央墓主、塚丞、塚令、主塚司令、魂門亭長、塚中游擊等。
析明安國所藏“石鼓文”北宋拓本之真偽(陳榮清)
析明安國所藏“石鼓文”北宋拓本之真偽(陳榮清)(初稿)明安国所藏《石鼓文》北宋拓本之辨析石鼓文自唐初被发现以来,拓本之辨是学者们至今争论不休的问题。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石鼓文的学者,有的未见过十件石鼓原件,有的未见过原石拓本,更未将原件和所见各种拓本进行仔细认真的研判和解读,多是依据典藏古籍文献而度之,对古籍文献中一些相互矛盾或以讹传讹的信息也未加辩证。
其中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就是有学者认为,明安国所藏《石鼓文》“先锋本”、“中权本”、“后劲本”(下文简称“安国三拓”)是“北宋拓本”。
最早提出“安国三拓”是“北宋拓本”的,是安国本人;最有影响、最权威认定“安国三拓”是“北宋拓本”的,则是郭沫若先生(下文简称“郭老”)的《石鼓文研究》(科学出版社,1982年9月一版,下文简称“郭书”)。
在没见到“安国三拓”原拓之前,我们只能从现存文献“郭书”中对“安国三拓”作间接了解。
2006年4月4日、5日,在由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院、上海博物馆、日本朝日新闻社联合举办的“中日书法珍品展”上,笔者有幸亲眼鉴赏了由日本三井纪念美术馆(下文简称“三井”)送展的“安国三拓”原拓局部(见附图一)和由三家主办单位联合署名出版的《中日古代书法珍品集》中由“三井”提供的“安国三拓”部分图版(见附图二)。
在“三井”送展的拓本中,“先锋本”的原拓本展有“速、君、子、止、求、牸、角、寺、兹、以、寺、吾;天、走、马、鸡、其、一”等字,送展的印刷品中,有“ 吾、既、君、子、员、猎、员、游、鹿、”等字。
“中权本”、“后劲本”的原拓本均展有“吾、车、既、工,吾、马、既、同” 等字(对“三井”送展的“安国三拓”原拓样本为何只展局部几字的质疑,笔者另作探讨)。
2008年6月,笔者又购得日本二玄社法帖彩色影印的“安国三拓”。
不可否认,“安国三拓”是至今为止国内外有关《石鼓文》拓本中保存字数最多的拓本,最古的拓本,最好的拓本。
但“安国三拓”是否就是“北宋拓本”呢?笔者经过认真解读“三井”提供的原拓局部和图版,对照日本二玄社法帖彩色影印的“安国三拓”(“先锋本”《听水阁墨宝》,平成二年十一月五日第一版;“中权本”《听水阁墨宝》,平成二年十一月十五日第一版;《周宣王石鼓文十鼓斋“后劲本”原色法帖选》(日本株式会社二玄社出版,昭和60年12月一版;平成七年十二月二十日第二版)和《石鼓文研究》辑录的“先锋本” ,《周宣王石鼓文“中权本”》,辻本胜已编著,日本《昭和新选碑法帖大观第一辑、第六卷》(参见西泠印社法帖丛编《石鼓文》,1996年11月1版),参见《秦石鼓文》(历代碑帖法书选编辑组,文物出版社,1984年10月1版),并结合自己拍摄制作文化专题片《石鼓文》(获国家广电局一等奖,第四届“五个一工程”奖)和续集《国宝石鼓文》所见原件和有关图书馆馆藏的其它宋、明、清有关拓本,进行比较鉴别研究后发现,将“安国三拓”界定为“北宋拓本”存在一些疑问。
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
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752部)2020年11月—I —目录一、汉文珍贵古籍 (1)(一)先秦两汉时期 (1)(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 (2)(三)宋辽金夏元时期 (4)(四)明清时期 (15)二、少数民族文字珍贵古籍 (64)(一)于阗文 (64)(二)藏文 (64)(三)蒙古文 (67)(四)彝文 (68)(五)满文 (69)(六)东巴文 (70)(七)傣文 (70)(八)水文 (70)(九)古壮字 (71)(十)多文种 (71)三、其他文字珍贵古籍 (72)—II —(一)梵文 (72)(二)拉丁文 (72)(三)德文 (73)(四)多文种 (73)—I I I—一、汉文珍贵古籍(一)先秦两汉时期12275 厚父战国中晚期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12276 封许之命战国中晚期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12277 命训战国中晚期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12278 汤处于汤丘战国中晚期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12279 汤在啻门战国中晚期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12280 殷高宗问于三寿战国中晚期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12281 郑武夫人规孺子战国中晚期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12282 管仲战国中晚期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12283 郑文公问太伯(甲乙本)战国中晚期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12284 子仪战国中晚期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12285 子产战国中晚期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12286 子犯子余战国中晚期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12287 晋文公入于晋战国中晚期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12288 赵简子战国中晚期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1 —12289 越公其事战国中晚期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12290 摄命战国中晚期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12291 邦家之政战国中晚期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12292 邦家处位战国中晚期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12293 治邦之道战国中晚期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12294 心是谓中战国中晚期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12295 天下之道战国中晚期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12296 八气五味五祀五行之属战国中晚期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12297 虞夏殷周之治战国中晚期竹简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二)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12298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五十七(唐)释玄奘译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写本国家图书馆12299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百十二(唐)释玄奘译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写本清华大学图书馆12300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五(后秦)释鸠摩罗什译东晋写本国家图书馆12301 大宝积经卷第一百一至第一百四(唐)释菩提流志等译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写本国家图书馆— 2 —12302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九(东晋)释佛陀跋陀罗译南北朝写本国家图书馆12303 大般涅槃经卷第四(北凉)释昙无谶译南北朝写本国家图书馆12304 大般涅槃经卷第十七(北凉)释昙无谶译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写本国家图书馆12305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后秦)释鸠摩罗什译唐写本敦煌研究院12306 妙法莲华经卷第三(后秦)释鸠摩罗什译唐写本南京图书馆12307 妙法莲华经卷第四(后秦)释鸠摩罗什译唐写本四川博物院12308 妙法莲华经卷第六(后秦)释鸠摩罗什译唐写本国家图书馆12309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一至第五(唐)释义净译唐写本国家图书馆12310 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五(唐)释义净译唐写本清华大学图书馆12311 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三国吴)释支谦译东晋写本国家图书馆12312 佛名经卷第四归义军时期写本国家图书馆12313 佛名经卷第十归义军时期写本国家图书馆12314 佛名经卷第十五唐写本国家图书馆12315 [比丘戒本]东晋写本国家图书馆12316 昙无德律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序四分律删补羯磨卷上(唐)释道宣集吐蕃统治敦煌时期写本国家图书馆— 3 —12317 大智度论卷第七十一(后秦)释鸠摩罗什译南北朝写本国家图书馆12318 瑜伽师地论卷第十一(唐)释玄奘译归义军时期写本国家图书馆12319 四分戒本疏卷第二唐写本国家图书馆12320 [大方等大集经贤护分疏]唐写本国家图书馆12321 [妙法莲华经疏]南北朝写本国家图书馆12322 [十地经论释]南北朝写本国家图书馆12323 十王经卷第二归义军时期写本国家图书馆12324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后秦)释鸠摩罗什译晚唐五代刻本国家图书馆12325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南朝宋)沮渠京声译后唐天成二年(927)刻本国家图书馆12326 弥勒下生成佛经(后秦)释鸠摩罗什译五代北宋初刻本国家图书馆(三)宋辽金夏元时期12327 魁本大字详音句读周易二卷元至正十二年(1352)梅隐书堂刻本国家图书馆12328 易本义附录纂疏十五卷(元)胡一桂撰元刻本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存十卷(一至二、六至十三)— 4 —12329 周易系辞述二卷(元)保八撰元刻本国家图书馆12330 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十四卷朱子易图附录纂注一卷朱子启蒙五赞附录纂注一卷朱子筮仪附录纂注一卷(元)董真卿撰元刻明修本国家图书馆12331 周易经传集程朱解附录纂注十四卷朱子易图附录纂注一卷朱子启蒙五赞附录纂注一卷朱子筮仪附录纂注一卷(元)董真卿撰元刻明修本上海图书馆12332 周易经义三卷(元)涂溍生撰元刻本吴翌凤跋国家图书馆12333 书集传辑录纂注六卷书序一卷朱子说书纲领辑录一卷(元)董鼎撰元至正十四年(1354)翠岩精舍刻本上海图书馆存五卷(一至四、朱子说书纲领辑录全)12334 详音句读明本大字毛诗四卷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盱南孙氏刻本国家图书馆12335 魁本大字详音句读毛诗六卷元刻本国家图书馆存三卷(四至六)12336 附释音毛诗注疏二十卷(汉)毛苌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音义元刻明修本国家图书馆12337 明经题断诗义矜式十卷(元)林泉生撰元刻本国家图书馆12338 礼记二十卷(汉)郑玄注宋婺州义乌酥溪蒋宅崇知斋刻本国家图书馆存五卷(一至五)— 5 —12339 礼记二十卷(汉)郑玄注(唐)陆德明音义宋余仁仲万卷堂家塾刻本(卷一至三配宋刻纂图互注礼记)上海图书馆12340 附释音礼记注疏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释文元刻明修本中共江苏省委党校图书馆存三十五卷(十三至十九、二十七至三十五、四十五至六十三)12341 附释音礼记注疏六十三卷(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唐)陆德明释文元刻明修本南京图书馆存十六卷(二十至二十六、三十六至四十四)12342 礼书一百五十卷(宋)陈祥道撰元至正七年(1347)福州路儒学刻本中国书店存十卷(一百三十四至一百四十三)12343 礼书一百五十卷(宋)陈祥道撰元至正七年(1347)福州路儒学刻明修本南开大学图书馆12344 文公家礼集注十卷(宋)杨复刘垓孙撰元刻本查慎行跋国家图书馆12345 春秋经传集解三十卷(晋)杜预撰(唐)陆德明释文宋刻本上海图书馆存二十二卷(一至十五、二十四至三十)12346 精选东莱先生左氏博议句解十六卷(宋)吕祖谦撰元刻本国家图书馆存八卷(一至八)— 6 —12347 监本附音春秋公羊注疏二十八卷(汉)何休注(唐)徐彦疏(唐)陆德明音义元刻本(有宋刻叶补配)重庆图书馆12348 春秋胡氏传纂疏三十卷(元)汪克宽撰元至正八年(1348)建安刘叔简日新堂刻本国家博物馆存十五卷(十至十一、十六至二十一、二十四至三十)12349 孝经注疏九卷(唐)玄宗李隆基注(宋)邢昺疏元泰定三年(1326)刻本国家图书馆12350 魁本大字详音句读孟子二卷元广阳罗氏刻本小残卷斋主人跋国家图书馆12351 四书通证六卷(元)张存中撰元刻本国家图书馆12352 九经直音十五卷(宋)孙奕撰元刻本莫友芝叶昌炽跋国家图书馆12353 六书统二十卷(元)杨桓撰元至大元年(1308)江浙行省儒学刻元明递修本湖北省图书馆存十九卷(一至十三、十五至二十)12354 六书统溯原十三卷(元)杨桓撰元至大元年(1308)江浙行省儒学刻元明递修本湖北省图书馆存十一卷(一至七、十至十三)12355 礼部韵略五卷(宋)丁度等撰北宋刻本(卷一、五有缺叶)南京图书馆12356 书学正韵三十六卷(元)杨桓撰元刻明修本国家图书馆—7 —12357 史记一百三十卷(汉)司马迁撰(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彭寅翁崇道精舍刻本(卷一百十七至一百二十二配蒙古中统二年段子成刻本)国家图书馆12358 通志二百卷(宋)郑樵撰元大德三山郡庠刻元明递修本丁丙跋南京图书馆12359 北史一百卷(唐)李延寿撰元大德信州路儒学刻明嘉靖递修本国家图书馆12360 五代史记七十四卷(宋)欧阳修撰(宋)徐无党注元宗文书院刻明修本(卷一至三、六至七、九、二十六至二十九、四十八至五十一、五十六至五十七、五十九至六十一配清抄本)辽宁省图书馆存七十一卷(一至七十一)12361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志三十卷(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北宋刻宋元递修本(卷十六、十八至十九、二十五至二十六、三十二、三十五至三十九、六十一至六十三、六十六至六十九、七十三、七十九,志卷二十二、二十四至三十配宋黄善夫刻本;目录、卷一至二、十下、十七、二十至二十四、二十七至三十、三十三至三十四、四十至四十八、五十至五十七、六十、七十四下至七十八、八十一至八十四、八十九至九十,志卷一至二、十至二十、二十三配宋嘉定元年蔡琪一经堂刻本)国家图书馆存一百六卷(一至十、十二至四十八、五十至五十七、六十至六十三、六十六至八十四、八十六、八十九至九十,志一至三、九至三十)—8 —12362 后汉书九十卷(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注志三十卷(晋)司马彪撰(梁)刘昭注宋黄善夫刻本天津图书馆存一卷(五十)12363 三国志六十五卷(晋)陈寿撰(南朝宋)裴松之注宋衢州州学刻元明递修本南京图书馆12364 隋书八十五卷(唐)魏征等撰元大德饶州路儒学刻明正德十年(1515)重修本丁丙跋南京图书馆12365 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宋)欧阳修宋祁等撰元天历二年(1329)刻本上海图书馆存一百五十二卷(一至一百五十二)12366 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宋)朱熹撰宋嘉定十四年(1221)郑寅庐陵郡庠刻本国家博物馆存一卷(二十一)12367 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宋)朱熹撰宋嘉定十四年(1221)郑寅庐陵郡庠刻本浙江大学图书馆存一卷(四十五)12368 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宋)朱熹撰宋刻本国家博物馆存三卷(二十八至二十九、五十七)12369 新刊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集二十七卷中集五十五卷下集二十五卷(宋)杜大珪辑宋刻元明递修本(上集卷四至七、十一配抄本)国家图书馆—9 —12370 石壁精舍音注唐书详节二百卷(宋)陈鉴辑宋刻本(卷五十八抄配)上海图书馆存七卷(五十四至五十八、一百二十二至一百二十三)12371 通典二百卷(唐)杜佑撰宋刻宋递修印本邓邦述跋上海图书馆存十二卷(四十二、八十二至八十五、一百三十六至一百四十、一百七十六至一百七十七)12372 西山先生真文忠公读书记甲集三十七卷丁集二卷(宋)真德秀撰宋福州学官刻元修本(甲集卷一至二配清抄本)乙集下二十二卷(宋)真德秀撰宋开庆元年(1259)福州官刻元修本南京图书馆存五十九卷(甲集全、乙集下全)12373 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三卷(元)程端礼撰元元统三年(1335)甬东家塾刻本程恩泽题款国家图书馆12374 张氏集注百将传一百卷(宋)张预撰宋刻本王昶邓邦述跋国家图书馆存十卷(五十四至五十八、六十四至六十八)12375 新刊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唐)王冰注(宋)林亿等校正(宋)孙兆改误亡篇一卷元读书堂刻本国家图书馆12376 新刊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三卷(宋)刘温舒撰元后至元五年(1339)胡氏古林书堂刻本国家图书馆—10 —12377 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三十卷(宋)唐慎微撰(宋)寇宗奭衍义蒙古定宗四年(1249)平阳张存惠晦明轩刻本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存二卷(六、三十)12378 太学新增合璧联珠万卷菁华前集六十卷(宋)李昭玘辑后集八十卷(宋)李似之辑宋刻本浙江图书馆存一卷(后集八十)12379 玉海二百卷辞学指南四卷(宋)王应麟撰元后至元六年(1340)庆元路儒学刻至正重修本(配补元后至元六年庆元路儒学刻元明递修本)安徽省图书馆存一百九十九卷(一至一百三十、一百三十三至一百八十九、一百九十一至二百,辞学指南一至二)12380 新编通用启札截江网六卷元刻本国家图书馆12381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唐)释实叉难陀译北宋写金粟山广惠禅院大藏经本杨守敬题款湖北省图书馆存一卷(二十二)12382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六百卷(唐)释玄奘译宋元丰三年至政和二年(1080-1112)刻福州东禅等觉禅院崇宁万寿大藏经本长春市图书馆存四卷(一百七、一百二十四、四百五十三、五百二十二)12383 大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隋)释阇那崛多译宋元祐五年(1090)刻福州东禅等觉禅院崇宁万寿大藏经本福建省图书馆存一卷(四)—11 —12384 佛说大随求大明王陀罗尼经二卷(唐)释不空译元官刻大藏经本云南省图书馆存一卷(下)12385 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九十卷(唐)释澄观述元官刻大藏经本云南省图书馆存一卷(三)12386 四念处四卷(隋)释智顗说元官刻大藏经本云南省图书馆存一卷(三)12387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唐)释实叉难陀译宋宝祐三年(1255)江陵府先锋隘李安桧刻本国家图书馆存六十六卷(一至十、十三至二十七、二十九至三十、三十二至四十、四十二至五十、五十二至六十、六十二至六十七、六十九至七十四)12388 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唐)释实叉难陀译宋宝祐三年(1255)江陵府先锋隘李安桧刻本上海图书馆存六卷(十一、七十五至七十九)12389 大慧普觉禅师普说一卷(宋)释宗杲撰宋刻本国家图书馆12390 大慧普觉禅师年谱一卷(宋)释祖咏撰宋宝祐元年(1253)径山明月堂刻本国家图书馆12391 释氏稽古略四卷(元)释觉岸撰元刻本国家图书馆12392 杜工部草堂诗笺五十卷(唐)杜甫撰(宋)蔡梦弼笺注宋刻本上海图书馆存二卷(二十至二十一)—12 —12393 唐陆宣公集二十二卷(唐)陆贽撰元刻本(卷二十二配抄本)袁克文跋国家图书馆12394 节孝先生文集三十卷(宋)徐积撰节孝先生语一卷事实一卷本朝名臣言行录一卷皇朝东都事略卓行传序一卷诸君子帖一卷元刻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刘祜重修本何宝善题识南开大学图书馆12395 临川先生文集一百卷目录二卷(宋)王安石撰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两浙西路转运司王珏刻元明递修本(卷四十四至五十二配清抄本)丁丙跋南京图书馆12396 山谷诗注二十卷(宋)黄庭坚撰(宋)任渊注宋绍定五年(1232)黄埒刻本国家图书馆存三卷(十五至十七)12397 后山诗注十二卷(宋)陈师道撰(宋)任渊注元刻本(卷一配日本抄本)袁克文跋国家图书馆12398 晦庵先生朱文公别集十卷(宋)朱熹撰宋咸淳元年(1265)建安书院刻元明递修本国家博物馆12399 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四十卷(宋)黄榦撰语录一卷(宋)林圆蔡念成等辑年谱一卷(宋)郑元肃撰附集一卷元刻延祐二年(1315)重修本国家图书馆12400 后村居士集五十卷(宋)刘克庄撰宋刻元修本上海图书馆存十八卷(三至九、二十五至二十七、三十一至三十二、三十七至四十二)—13 —12401 静修先生文集二十二卷(元)刘因撰元至顺元年(1330)宗文堂刻本中国书店12402 汉泉曹文贞公诗集十卷(元)曹伯启撰后录一卷元后至元四年(1338)曹复亨刻本国家图书馆12403 渊颖吴先生集十二卷(元)吴莱撰附录一卷元末刻本国家图书馆12404 梧溪集七卷(元)王逢撰元至正明洪武间刻景泰七年(1456)陈敏政重修本(卷一至四及他卷缺叶配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元抄本)陆贻典校并跋国家图书馆12405 国朝文类七十卷目录三卷(元)苏天爵辑元至元至正间西湖书院刻明修本朱彝题款国家图书馆12406 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序(唐)高宗李治撰记(唐)释怀仁集王羲之行书唐咸亨三年(672)刻石南宋拓本姜宸英陈邦彦汪灏金祖静孔广陶李宗瀚等跋周浚霖抄方士庶录苏轼跋文彭沈尹默等观款颜培鼐徐叔勤题签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12407 大字麻姑仙坛记(唐)颜真卿书唐大历六年(771)刻石宋拓本何绍基题签并跋崇恩跋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12408 汝帖十二卷(宋)王宷辑北宋大观三年(1109)刻石宋拓本吴尚璁释文并跋钟毅弘眉批并释文校正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12409 英光堂帖□□卷(宋)米芾书(宋)岳珂辑刻南宋嘉定刻石南宋拓本侯维岳题签杨守敬跋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存一卷(三)—14 —12410 十七帖(晋)王羲之书宋拓本邢侗汤焕徐守和潘宁陈撰梁同书王文治吴照潘奕隽颜培瑚孔广陶等跋或题签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12411 兰亭序(晋)王羲之撰文并书南宋拓中山王氏家藏本(游似藏甲之四)游似等题字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12412 兰亭序(晋)王羲之撰文并书南宋拓御府本(游似藏甲之五)游似题字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12413 兰亭序(晋)王羲之撰文并书南宋拓括苍刘泾本(游似藏甲之八)游似等题字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12414 兰亭序(晋)王羲之撰文并书南宋拓双钩部分字本(游似藏乙之一)胡世安题字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12415 兰亭序(晋)王羲之撰文并书南宋拓会稽本(游似藏丙之八)游似题字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12416 兰亭序(晋)王羲之撰文并书南宋拓汤舍人本(游似藏□之四)游似题字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12417 兰亭序(晋)王羲之撰文并书南宋拓临川本(游似藏)游似等题字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文物馆(四)明清时期12418 六经三十二卷明嘉靖六年(1527)陈凤梧刻本中国书店12419 五经大全一百三十五卷(明)胡广等辑明内府刻本南京图书馆—15 —12420 周易三卷明刻蓝印本国家图书馆12421 程氏易传十二卷(宋)程颐撰明嘉靖八年(1529)姜梁刻本四川省图书馆12422 汉上易传十一卷(宋)朱震撰汉上先生履历一卷清初毛氏汲古阁影宋抄本国家图书馆12423 周易传义十卷(宋)程颐朱熹撰上下篇义一卷(宋)程颐撰易图集录一卷易五赞一卷筮仪一卷(宋)朱熹撰易说纲领一卷(宋)程颐朱熹撰明正统十二年(1447)司礼监刻本重庆市北碚图书馆12424 周易程朱传义二十四卷(宋)程颐朱熹撰上下篇义一卷(宋)程颐撰朱子图说一卷周易五赞一卷筮仪一卷(宋)朱熹撰明嘉靖刻本湖北省图书馆12425 周易程朱传义二十四卷(宋)程颐朱熹撰上下篇义一卷(宋)程颐撰朱子图说一卷周易五赞一卷筮仪一卷(宋)朱熹撰明嘉靖吉澄刻本镇江市图书馆12426 周易程朱传义二十四卷(宋)程颐朱熹撰上下篇义一卷(宋)程颐撰朱子图说一卷周易五赞一卷筮仪一卷(宋)朱熹撰明嘉靖吉澄刻本丁丙跋南京图书馆12427 周易要义十卷(宋)魏了翁撰清徐氏传是楼抄本季锡畴校瞿熙邦校并跋国家图书馆—16 —12428 周易详解十六卷(宋)李杞撰清乾隆翰林院抄本[四库底本] 丁丙跋南京图书馆存十四卷(一至六、九至十六)12429 周易启蒙翼传四卷(元)胡一桂撰清乾隆内府写南三阁四库全书本泰州市图书馆存一卷(外篇)12430 周易本义通释十二卷辑录云峰文集易义一卷(元)胡炳文撰(明)胡珙辑明嘉靖元年(1522)潘旦、邓杞刻本丁丙跋南京图书馆12431 周易传义大全二十四卷上下篇义一卷朱子图说一卷周易五赞一卷筮仪一卷易说纲领一卷(明)胡广等辑明嘉靖十五年(1536)作德堂刻本(卷二十三至二十四配另一明刻本)南京图书馆12432 周易洗心七卷首二卷(清)任启运撰清抄本[四库底本] 丁丙跋南京图书馆12433 尚书二卷明成化十二年(1476)崇府刻本中国书店12434 书传会选六卷(明)刘三吾等撰明赵府味经堂刻本江西省图书馆12435 书传大全十卷图一卷纲领一卷(明)胡广等辑明内府刻本镇江市图书馆12436 诗经四卷明刻蓝印本国家图书馆12437 诗经集传八卷(宋)朱熹撰明嘉靖吉澄刻本首都图书馆12438 吕氏家塾读诗记三十二卷(宋)吕祖谦撰明嘉靖十年(1531)傅凤翱刻本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17 —12439 诗缉三十六卷(宋)严粲撰明赵府味经堂刻本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12440 诗外传十卷(汉)韩婴撰明嘉靖沈辨之野竹斋刻本南京图书馆12441 三家诗异文释三卷补遗三卷(宋)王应麟集考(清)冯登府疏证手稿本李富孙校浙江图书馆12442 周礼补亡六卷(元)丘葵撰明抄本杭州市余杭区图书馆存三卷(一、三、六)12443 仪礼十七卷(汉)郑玄注明嘉靖徐氏刻三礼本秦更年题识南开大学图书馆12444 仪礼十七卷(汉)郑玄注校录一卷(清)黄丕烈撰清嘉庆二十年(1815)吴门黄氏读未见书斋刻士礼居丛书本钟文烝批校并跋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图书馆12445 乡射礼集要图说不分卷(明)傅鼎撰明弘治刻本丁丙跋南京图书馆12446 新刊京本礼记纂言三十六卷(元)吴澄撰明嘉靖九年(1530)安正书堂刻本南京图书馆12447 礼记集说十六卷(元)陈澔撰明正统十二年(1447)司礼监刻本湖北省图书馆12448 礼记集说三十卷(元)陈澔撰明嘉靖十一年(1532)建宁府刻本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12449 礼记集说三十卷(元)陈澔撰明嘉靖十一年(1532)建宁府刻本丁丙跋南京图书馆—18 —12450 礼记集说十卷(元)陈澔撰明嘉靖杨铨刻本南京图书馆12451 新刊礼记正蒙讲意三十八卷(明)陈褎撰明嘉靖十六年(1537)左序刻本南京图书馆12452 律吕新书解二卷雅乐燕乐一卷(明)张敔撰明正德十一年(1516)徐充刻本清华大学图书馆12453 苑洛志乐二十卷(明)韩邦奇撰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王宏等刻本丁丙跋南京图书馆12454 乐典三十六卷(明)黄佐撰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孙学古刻本南京图书馆12455 春秋左传不分卷明刻本武汉图书馆12456 左传文苑八卷(明)张鼐辑评(明)陈继儒注明庆云馆刻三色套印本国家图书馆12457 新刊春秋左氏选粹四卷明晚香堂刻本吉林省图书馆12458 春秋啖赵二先生集传纂例十卷(唐)陆淳撰明嘉靖刻本莫棠跋江西省博物馆12459 春秋集注三十卷(宋)胡安国撰(宋)林尧叟音注明嘉靖三十年(1551)逢原溪馆刻本江西师范大学图书馆12460 春秋长编不分卷(清)孙星衍编稿本湖北省图书馆12461 重广陈用之真本入经论语全解义十卷(宋)陈祥道撰清抄本[四库底本] 丁丙跋南京图书馆—19 —。
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
一、劇本選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趙琦美鈔校明萬曆間寫本1958上海商務印書館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影印古今雜劇選明‧息機子編1958上海商務印書館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影印陽春奏明‧尊生館主人編明萬曆金陵陳氏繼志齋刊本1958上海商務印書館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影印古名家雜劇明‧玉陽仙史(陳與郊)編刊1958上海商務印書館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影印古雜劇明‧王驥德編選1958上海商務印書館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影印1972臺北藝文印書館據前本影印古今名劇合選(柳枝集/酹江集)明‧孟稱舜編刊1958上海商務印書館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影印孤本元明雜劇王季烈校編1941上海商務印書館據涵芬樓排印本影印1976臺灣商務印書館影印盛明雜劇明‧沈泰輯明崇禎二年刻本武進董氏誦芬室覆刻本1930上海中國書店重影石印1963臺北文光出版社據誦芬室刻本影印1979臺北廣文書局據誦芬室刻本影印全明雜劇陳萬鼐主編1979臺北鼎文書局六十種曲明‧毛晉輯明崇禎汲古閣刻本清道光補板重刻上海開明書店排印1955上海古籍刊行社據開明本重校全明傳奇林侑蒔主編1985臺北天一出版社善本戲曲叢刊王秋桂主編1984/1987臺灣學生書局影印古本戲曲叢刊古本戲曲叢刊編輯委員會編1954/1955/1958/1964/1985上海古籍出版社二、劇論錄鬼簿續編明‧無名氏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歷代詩史長編二輯)中國戲劇(鼎文)太和正音譜朱權仝前南詞敘錄徐渭仝前詞謔李開先仝前曲論何良俊仝前曲藻王世貞仝前曲律王驥德仝前曲品呂天成仝前顧曲雜言沈德符仝前曲論徐復祚仝前譚曲雜劄凌濛初仝前衡曲麈談張琦仝前曲律魏良輔仝前絃索辨訛沈寵綏仝前度曲須知沈寵綏仝前遠山堂曲品祁彪佳仝前遠山堂劇品祁彪佳仝前新傳奇品清. 高奕仝前少室山房曲考明. 胡應麟新曲苑中華書局堯山堂曲紀蔣一葵仝前周氏曲品周暉仝前梅花草堂筆談張大復仝前客座曲語顧啟元仝前程氏曲藻程羽文仝前九宮譜定總論東山釣史仝前太霞曲語顧曲散人仝前新傳奇品清. 高奕仝前古典戲曲聲樂論著集成傅惜華學海三、劇作總目明代雜劇全目傅惜華北京作家/台北世界元明北雜劇總目考略邵曾祺編著河南中州古籍明代傳奇全目傅惜華北京人民文學重定曲海總目清. 黃文暘原編/無名氏重訂/管庭芬校錄北京中國戲劇曲海總目提要清無名氏/董康…等校上海大東/北京人民文學/臺北新興中國戲曲總目彙編羅錦堂香港萬有中國古典戲曲研究資料索引香港大學中文學會編著香港廣角鏡古典戲曲叢目匯考莊一拂臺北市:木鐸,民75中國古典文學論文精選叢刊(戲劇類)幼獅中國古典文學論叢(戲劇之部)中外文學四、基本參考書中國戲曲通史張庚/郭漢城北京中國戲劇/臺北丹青中國戲劇史(中國戲劇史長編.人民文學)周貽白北京中華(中國戲劇發展史.臺北僶俛/學藝)中國戲曲發展史廖奔、劉彥君山西教育北京戲曲通史(明清卷)周傳家、程品達北京出版社中國近世戲曲史日. 清木正兒商務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河洛★崑劇演出史稿陸萼庭國家崑劇發展史胡忌/劉致中北京中國戲劇中國戲曲聲腔源流史廖奔貫雅中國板式變化體戲曲研究孟繁樹文津中國古代音樂史稿陽蔭瀏丹青五、宮譜、曲譜舊編南九宮譜明. 蔣孝善本戲曲叢刊增定南九宮譜明. 沈璟善本戲曲叢刊南詞新譜明. 沈自晉善本戲曲叢刊九宮正始明. 徐子室/紐少雅善本戲曲叢刊納書楹曲譜清. 葉堂善本戲曲叢刊集成曲譜王季烈商務(與眾)粟廬曲譜振飛曲譜(上、下)俞振飛上海崑劇團編六、近人相關論著景午叢編鄭騫中華明清傳奇導論張敬華正明清傳奇考論俞為民華正明雜劇概論曾永義學海中國古典戲劇論集曾永義聯經說戲曲曾永義聯經明代傳奇之劇場及其藝術王安祈學生明清文人傳奇研究郭英德文津中國戲曲演劇研究岩城秀夫創文社中國祭祀演劇研究田中一成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七、明代歷史背景明實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校輯國朝獻徵錄明. 焦竑學生明史稿王鴻緒文海明史清. 張廷玉等藝文明史紀事本末谷應泰華正明會要龍文彬世界列朝詩集小傳錢謙益世界明人自傳文鈔杜聯哲藝文明人傳記資料索引國立中央圖書館明代劇作家研究日. 八木澤元中新八、明代相關社會資料中國文化新論--聯經制度篇/ 經濟篇/ 藝術篇明人書學論著十二種楊家駱世界中國畫論類編河洛(明人各家文集)明儒學案清.黃宗羲河洛萬曆十五年黃仁宇食貨生與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擇何冠彪聯經明人奇情郭英德/過常保雲龍晚明小品與明季文人生活陳萬益大安墮落時代---明代文人的集體墮落費振鐘立緒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牛健強文津陶庵夢憶明‧張岱開明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王爾敏中研院近史所明清時期商業書及商人書之研究陳學文洪業明代江南市民經濟試探傅衣凌谷風明清時代商人及商業資本傅衣凌谷風明清思想家論集王煜聯經明史新論楊國楨/陳支平雲龍明清資本主義萌芽研究論文集谷風明清社會經濟史研究陳學文鼎典商人與中國近世社會唐力行商務明代商賈與世風陳大康上海文藝十六十七世紀手工業的生產發展羅麗馨稻禾明代特務政治丁易天山湯顯祖評傳徐朔方南京大學湯顯祖與晚明文化鄭培凱允晨。
全国教师信息管理系统批量导入方法
全国教师信息管理系统批量导入方法.三铿1 05re里]用孙画期扭?1赃』也U未能商£Z#阳11阀伺刃919岡阀IAI里aS舸注araanmow'略1期_謎论巧fi建1ag即购F如知対1为阳)闷」HPFrWflE1JTM311&590TO15116MWfl■3乂1干上址扇切后特刃方曰细J KJ閃王欣上传」力址出珮・用尸刚帯妙仕令火国寺诸;若有偉数堀驶応丈败.箍个文忡将导入丈败.可通迪点击“查看洋6F査看导入丈败的目炫原因.下@Q裏數费选择模槻:<全部>v I下觀删隐已:V桓櫃中也會麴將林子表模版中包含无數据的毅师删際已:下载完解压是这样的。
注意一定要用EXCLE丁开,要启用宏,一般自动启用®t E 13V u ci口弓J _s 1 i _Hd也门呑・出1瞑4■立QL L I/」■,古监NiETouLijrH a _zi i_n3i J j^ii>l•5L]♦idlLk'. n iSiilfW+B^SLJj d-'T?" < 2L-3TOQOS4S > Z1 I 话下仟祸口厂丹EFl.H: rt i I i -I --V < T■ .^nnr.^-iri > _T I I _喬丰丘启◎ m di&ttlsfe L±_I-iJ c w i3T 口口口 mam J _^i i iSE=^ 工>刼訂士SntMjSr曲山昏询克山七丈2LSTDaD549 1 _!211上&細1疑園莎1 *泗>71<口■丑岭3士山"卜羊丄£LOTDOOn4S , _21 1半则rf»狡恪电I ■的水冃声曲计丙弋印1|寸、〒< 2l3TOCOB-<t> > _?1 ■护T E卑厨丁也门*納7|< fl11 C 戸i nTrniDsqn > _pj t_锌用J桔也=址且■iftJi&gsSLLi t WI_:3T口口口mam i _si 1 1址好UQ a怛f :*:泗水且凸山旨血主山好1"^ 叱豆13TDCIDW4Q鼻_21 1 A C 老压圧為■ ■>叮门士㈣.廿!■且4il档知h抽UJ』rN t 2丄JT000540 J _2"_# 习经口j■泗zh 冃帀iiiJ肘価吋| I i<bF * = 13TOCOB-IO > _? 1 I _rt■*? fif- 总Ti(|n]?F 且E 昭护 c I Z3V口1□口9Q日> 1 I 二卄逹帀沖mnr?K且i^Lii&m 主L L|N-■学K si-iTdCiosaH 1 _21 t 心夕卜齐修CCS■竽J 旦口㈣水县已晦址走L L I丹”峯 c eiSTOCOE^、_ei i_J55S&^UE^S < >®t 213TOCOS4Q * 盘—更月吐夙11F匝M Lit常忙怎!LMl ^nzp. H 序JK;殆■菲山八■廿C 2 13VI inosqo J _r^i i -諏*护I石号曲S? IS祜如c 畑十的北旦尿5吨1■育左山小供 C sai-rrnc口弓』貝眇学科打T戒亦茕奖工也V 和水县1^*&疋主LU<ir学 c 21z3T0005-iie ■_巨1 ■ 一褻宇^^^^换杲夙薮乂 C E am水且曰山孑g乂L L IV T#<- 213TOC05^ J _2人,_斂全耕斗也尿泉辰缺曲I «3|'| ;E1^K-U rad^rff^ElJj-^ C 213TOCO5MS、_2 I , _砸*尊耳HHNtt泉耳赛汝I t田才的比且看唁杆t占Uj.〃* <■ £1 iTncasan、_^i , _盛学砖I町TE.倪皿戎*5 r诃q夺且声|畤FW芙』|小学 C £1曰〒口口口夕4日v J?1 *锻字科硏感申律疔共< «D水县1^«(35:狂山”-■爭 C 213TOOOS4S A _a* ■_褻学换杲耳亜笑K 釦曲水县iSJMAmfeLLl~dF= < Sl^TOCOS^,_2人,_鞍¥科硏屁泉M缺共 c ◎门m从旦iffidihtHJE □_!<!、¥ C :J13^OCOfeHg、_?] 哮片耳曲砲柴艮云坐(口ih Fn屮且■砖啦ffl■具山•八挈< £ I iTncosua > _ci I _©千.衍犬…sSS'^tajELLi d-.^ t si-sTaco^^e > _^i t s毎rlUPF-Fkm岭g謀LldTr学 f £ J.Z3TOO口> 211 阿T希扁-工宰舟 A找到要批量导入的打开后有下拉选项的一定要用下拉的不然导不进去4,力簣好jQ应余也忆条中胡*赳需石呂&帚flSftiM/ Si^30MOftfe^A.**0須恐洼霍信負•活按蜀叫家有笑好赠筠a上愷玄井•蚀紀詡影如JE?5SSSE!r工泮上冲今择艾坪上传汨E日V宜件二楷出内応殆为反自址豎・•理勺可不必芒盟HZ百有•爭取!Ili J E TIK” g vy中冯J;d Tir h可虚记」;r或右決哂虫百彳_ 亠,峠斗口貝.tLr dF嗣亿世三比澤冊f匕制新日那1鼻堆席髯孑宏嚴IE特僮方丈辱入欣虚详Dt1 电K老題■TdlllX 匚自瘦ffiita克坊与人仁瓠匸Q.2016^11-IS 06:4440下却庄已百誉擒:sun导入.尖顾j育厲己釧8课・2CH6-11-1&0e-4T17咅看详怡导入成功或错误这里都有记录首号洁且首出承人* ]判I钏髓子袁討宜览e?::♦不廿序已自茁惟启巾uiki/-e?<»fiin:丈件上传;| 上隹|r阳.仁丸昨二蓉战乂E特兀店吉址恕,田生/上冬庁出记录,H戶打不点衽丰页爸苓寺■2-芒肖一盅墅拓!Mi挟Bt・S^im©ASfe»,研通朋拧百砂怙一倔©入夫!!》的且腹乱口丄槎拠jtieit£(Rioy-s年盛考核不田远有牺追B那号入直営出威功'2C16-11-1S&S.d^年龙考捕不HPari^StffjEtl' 导卜先附.mi?吝讳琳・#W 2016-11-15 08-41-17查看洋搐年度刁3蛀各K耳怖证件号< 矿盘肓08SH&G&滋阳4LT5李衽邛*3708311962002854356^TOSSCtl ^SLDOLW^赵寻丽7 OS 511 032 4 54 48勺九朋:广朋101541 fi考梳年度亠(咖2015 [2 彌53肖元肿r o7Q8321I>50LQ12545'7If)3708S21?87?70Z54ZIM马丽fezoasjl9021135072912r S7Q33:l^eiL:02&j£213解丽丽*3^6211&86120132:6U*3708 311987122 B542^IS*37083-19630301542617IR5 5 S 111旳估!■!耳1E□- 222H鬲峪讯尧山;淳5J高贬馆尧山小学县奇峪隠山小孚泗水县高峪毓尧山小学和I水压高峪雌山力学泗水县高峪糕尧山小学沌丫县鬲峪麻山丁学泗咔H高蜡櫃克山V池黑亘高峪博好山"*牺”县高峪魅山小李泗球共冃蜡植尧山力学甸7玄县高塔禧存山小学2 I J4'Wl^g2020202C15 2卡格抽斤2-诒需考植结舉H。
王根权品评书谱第96讲《评书论》玄鉴精通
王根权品评书谱第96讲《评书论》玄鉴精通一、原文夫蔡邕①不謬賞,孫陽②不妄顧③者,以其玄鑒④精通,故不滯⑤於耳目也。
向使⑥奇音在爨⑦,庸聽⑧驚其妙響;逸足⑨伏櫪,凡識知其絕群,則伯喈不足稱,良樂⑩未可尚也。
二、注释①蔡邕:蔡邕(133年—192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
博学多才,通晓经史、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
灵帝时召拜郎中,校书于东观,迁议郎。
曾因弹劾宦官流放朔方。
献帝时董卓强迫他出仕为侍御史,官左中郎将。
董卓被诛后,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
②孙阳:孙阳(约前680年-前610年),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省成武县)人。
因相马得到秦穆公赏识,被封为“伯乐将军”,世称伯乐,著有《伯乐相马经》。
③顾:环视也,这里指相马。
④玄鉴:鉴赏的深奥微妙。
⑤滞:滞礙,阻礙。
⑥向使:假设,如果。
⑦爨:烧火做饭。
⑧庸听:指音乐欣赏水平平庸之人。
⑨逸足:捷足,指千里马。
“逸”,超过一般。
“足”,代指马。
⑩良乐:既伯乐。
三、译文蔡邕对音律的鉴赏向来不会差错,孙阳相马也从来没有看走眼的时候。
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在于蔡邕和孙阳这两个人对于鉴赏的深奥微妙能够做到透彻的了解与熟练的掌握。
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们的视觉和听觉才特别的敏锐,才不至于被阻礙。
假使焚烧好琴材,琴材烧着后发出的那种不同寻常的声音,音乐欣赏水平平庸的人也会惊异那种声音的特别与美妙;千里马饲养于马厩之中,见识平常的人也能看出它比别的马跑的快、耐力好。
那么,像蔡邕那样精通音律鉴赏的人就不值得称赞,像伯乐那样善于相马的人也就不值得推崇了。
四、品评“夫蔡邕不谬赏,孙阳不妄顾者”句。
“夫”,语气助词,这里起文意转折作用。
“谬”,错误,差错。
“赏”,嘉赏、夸赞,“妄”,轻易,随便,荒谬不合理。
“顾”,看,环视这里指相马。
“者”,指以上所说的两件事情,即“蔡邕不谬赏,孙阳不妄顾”。
这句话的意思是:蔡邕对音律的鉴赏向来不会差错,孙阳相马也从来没有看走眼的时候。
Content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6
27
27 29 30 31 31 33 35 36
IV IOA Reference Manual
10 Lexical syntax 11 Automaton de nitions 12 Type de nitions 13 Primitive automata
13.1 13.2 13.3 13.4
IOA: A Language for Specifying, Programming, and Validating Distributed Systems Draft
Stephen J. Garland, Nancy A. Lynch, and Mandana Vaziri MIT Laboratory for Computer Science1 September 30, 1997
Contents
I IOA Tutorial
1 Introduction
1.1 1.2 1.3 1.4 I/O automata . . . . . . Executions and traces . Operations on automata Properties of automat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根权--品评书谱》第10讲--祭文中的隐秘
《王根权--品评书谱》第10讲祭文中的隐秘
中国是一个官本位的国度,像孙过庭这样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虽说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是关于孙过庭的生平正史却无记载,因为孙过庭的官太小了,正史记不到他的那个级别。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关于孙过庭生平的史料,几乎只有陈子昂的《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和《祭率府孙录事文》两篇文章,以及张怀瓘等书评文章中的只言片语。
如此一来,解读孙过庭生平,陈子昂的这两篇文章便成了关键史料。
熟读两篇祭文,我们发现了两个看似平常却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个是祭文中的时间处理问题,一个是祭祀人的称谓问题。
我们知道,祭祀文是一种实用文,实用文必须实写。
在实用文中时间和人物是基本内容和必须内容,时间和人物都必须实写。
但是两篇祭文中对时间和人物这样必须实写的基本内容和必须内容恰巧是给以了虚写,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陈子昂所写的两篇祭祀文非实用祭祀文,陈子昂在此仅仅只是应用了祭祀文的形式,而体现的是文学情感的抒发,实属文学作品。
陈子昂为什么要将实用文写成文学作品呢?这其中隐藏了一些什么样的隐秘呢?这就是这一讲我们所要研
究的问题。
在解读孙过庭生平的时候,对于陈子昂的《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和《祭率府孙录事文》两篇文章这一关键史料,我们必须清楚这样一个问题,这一关键史料那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虽然来源于生活,但它是高于生活的。
两篇祭文中所包含和反映的生活史料,那是经过了文学艺术加工处理的生活史料,是带有深厚文学情感色彩的生活史料,这些生活史料是不能直接作为考证依据使用的。
如果要作为考证依据使用,那么就必须对其进行“文学解码”,使其恢复为客观上的生活
史料。
如何进行“文学解码”呢?那就是认识文学艺术对生活
史料的加工处理,认识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色彩,从而从文学作品中发现寻找出相应的客观生活史料。
也就是说,要透过两篇祭文中的文学情感色彩去发现客观上的生活史料,这是我们研究探索孙过庭生平的相关史料的唯一的科学有效方法。
如果不是这样,对孙过庭生平的解读,很有可能就被祭文中的文学现象所迷惑,对孙过庭的生平就会错读误解。
墓志铭就是追述死者生平,以志纪念。
我们知道,墓志铭是要随死者的遗体和棺木一起入葬的。
在墓志铭中,死者的生卒时年是不可缺失的一项必写内容,而且这项内容必须实写。
《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一文,作为追述死者生平,抒情情真意切,叙事合情入理,就是这样一篇极为严肃的高水平的墓志铭,最后却缀了一句“时年若干”。
按照墓志铭的写作要
求,“时年若干”一语的出现,甚显轻率,甚是突兀。
作为大文人的陈子昂怎么会这样处理呢?这样处理的原因何在?“时年若干”一语反映出了有关孙过庭及陈子昂的那些生平信息呢?经分析,其原因和可能当有三种:
其一,陈子昂压根就不知道孙过庭的出生年月,而在墓志铭中死者享年一款又不能不写,这才有了“时年若干”一语。
反映出来的信息是,陈子昂对孙过庭的政治经历、书法艺术、书法理论研究成果很熟悉了解,而对此以外的有关孙过庭个人生活细节则了解的不是很深很细。
原因是陈子昂与孙过庭年龄上相差四十二岁,当是孙过庭的晚辈,作为晚辈了解议论长辈的生年生日是一种不敬的行为。
由于陈子昂不知道孙过庭生于何年何月何日,这项内容又不能不写,又不能随意猜想发挥,墓志铭怎样行文?孙过庭的生卒时间问题怎样处理?生年没法写,死年也就不能写了,故此才有了“时年若干”一语的出现。
其二,有一种可能,陈子昂卸官回家,路过洛阳前去看望住在客舍的老师,巧遇老师暴疾身亡。
当时孙过庭的身边没有亲属或故人在场,关于孙过庭的生年一时间无从问起,只好作罢。
为了完成其墓志铭,陈子昂不得不用“时年若干”相替代占位。
但是这种假设有一个问题,孙过庭死的时候身边没有亲属或故人在场,这就意味着孙过庭的丧事是由客舍主人和街坊邻居给办理的,孙过庭的丧事由这些人办理,就意味
着孙过庭的丧事是从简办理,从简办理还要什么墓志铭。
其三,还有一种可能,孙过庭死的时候陈子昂不在洛阳,办理丧事时没有在现场,事后陈子昂知道了老师故去的消息,为了表示自己对老师的追悼和哀思,便用墓志铭的形式写下了这篇悼唁文章。
关于老师的生年自己的确不知道,一时间也无从问起,虽然说老师的生年对于墓志铭这种形式很重要,但并不影响自己对老师的悼念情感的抒发,故此才有了这篇墓志铭,才有了铭中的“时年若干”一语。
后来这篇墓志铭被
录入到了陈子昂的文集里,这才为我们今天研究孙过庭保留下了宝贵的史料。
关于孙过庭死亡的时候及其丧事的办理,陈子昂是否在场的问题,从《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一文中,我们可以找到相应的证据。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而已知卒,不与其遂,能无恸乎!”“而已知卒”,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我现在才知道你的死讯。
这说明陈子昂知道孙过庭逝世的消息的确是迟了,孙过庭死的时候及其丧事的办理陈子昂的确不在现场。
同时说明,这篇墓志铭不是实用墓志铭,而是一篇以墓志铭为形式的文学作品。
说明这篇《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当时和以后都没有刻石入士随孙过庭而葬,只是作为文学作品被收录在陈子昂的文集中。
陈子昂在《祭率府孙录事文》一文的开头写道:“维年月日朔,某等谨以云云”。
如果说前边写墓志铭时没有“时年”是因为陈
子昂不知道老师的生年不得已而为之的,那么这一次写祭文的时侯当不至于连自己是什么时间写的祭文都不知道吧,应该说这一时间是非常清楚的。
既然非常清楚,为什么不写清楚呢?分析起来,原因当也有三种:
其一,前一次墓志铭没写时间,这一次祭文也就不写了,以求前后两文时间形式上的统一。
其二,认为写祭文的目的重在内容,时间只是形式,写与不写无关紧要,只保留时间的文字形式也就行了。
其三,认为不需要写。
原因是这个时间大家都是知道的,没有必要再写出来、写清楚。
以上三种原因,第三种原因大有隐秘。
大家都知道的,不必要写出来的这个时间应该就是孙过庭的祭日,而且是大祭之日。
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就解决了我们研究孙过庭的生平中的一个大难题。
我们知道,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礼仪的国度,礼仪中的祭祀时间是非常讲究的,对死者的祭祀一般分为小祭和大祭两种。
小祭即期祭,期祭是以天为单位计算的。
期祭一般是七天为一期,共五期,三十五天。
大祭即年祭,也叫周年祭,年祭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
前三年每年一祭,以后则每五年一祭,即一周年祭、二周年祭、三周年祭、五周年祭,十周年祭。
现在的问题是,陈子昂的这篇祭文是写在这些个年祭中的哪一个年祭呢?让我们再作进一步的分析。
陈子昂第一次返乡
与第二次返乡相差十年,陈子昂的卒年与孙过庭的卒年也相差十年。
陈子昂第一次返乡写了《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
第二次返乡再写《祭率府孙录事文》的可能性极大,这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时间巧合,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时间段陈子昂有着相同的写作环境,这就是巧合之中的合理的内在联系。
从《祭率府孙录事文》的内容看,更象是陈子昂临难前于狱中所写。
结合孙过庭的卒年,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判断,这篇祭文应该是陈子昂为孙过庭十周年大祭所写的祭文,写作时间应该是大足元年,即701年。
还有“维年月日朔,某等谨以云云。
” 这句话看似平平淡淡,其中的祭祀人“某等”同样能反映出一些极不平淡的问题。
“某”,大家明白就是写祭文之人陈子昂,“某等”的意思是以陈子昂
为代表的一些人。
现在的问题是“等”代表了哪些人?代表了
多少人?这些人又是谁呢?
“某等”中的“等”有两种含意,一种是确指,一种是泛指。
确指就是指具体确定的人,“等”在这里起省略作用,即这些人应
该一一写出来,也能够一一写出来,只是考虑到篇幅问题,加以了省略才不一一写出来。
“等”作为泛指,意思是这些人
中有的人的姓名是知道的,是可以写出来的,而有的人的姓名则不知道,写不出来,不管是知道能写出来的,还是不知道写不出来的,在这里全都用“等”予以包括代替了。
现在回到我们的问题之中,这里“某等”中的“等”是确指还是泛
指?我们认为应该是泛指,泛指更符合孙过庭的实际,也符合陈子昂的撰文意图。
这里的“某等”并非指某某一些少数人,而指的是陈子昂认为和想象中的一大批人。
陈子昂认为所能代表的想象中的这些人是些什么人呢?应该是像陈子昂那
样接受过孙过庭书法教育的人,即孙过庭的书法弟子。
陈子昂相信这些人一定都和他有着同样的感情,现在老师已经离开了大家十年了,有的同学可能在事业上做得很成功了,他们应该还记得老师的大祭之日。
有的同学可能事业不是很理想,但他们也还应该记得老师的大祭之日。
无论记得者与不记得者都应该对老师表示哀思,都应该祭祀自己的这位老师,以慰老师九泉之灵。
还有,泛指中既包括了孙过庭见过面的学生,也包括着孙过庭未见过面的学生,即以孙过庭书法墨迹当范本临习的人,以及理解支持孙过庭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人。
在陈子昂认为,这些人都是孙过庭的学生,这些人对孙过庭老师有着与自己相同的怀念哀思之情。
陈子昂现在不论他们记得不记得,也不去再通知提示他们了,也不要求他们推荐自己做代表,就主动地承担起草拟祭文的任务,代表他们向孙过庭老师行十周年祭祀大礼了。
现在我们明白了“维年月日朔,某等谨以云云”这句话的意思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陈子昂是孙过庭众多书法弟子的代表,于大足元年(701年)某月初一这一天,孙过庭十周年大祭之时,陈子昂代表孙过庭的学生以及理解支持孙过庭书法艺术思想理论的人,
向孙过庭行的祭祀大礼,写下了《祭率府孙录事文》这篇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