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的结构和层次
《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教案设计
《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教案设计教案设计 - 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
教案概述:
本教案旨在通过探讨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的重要性,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合作,以及国际关系对世界发展的意义。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思考和参与国际事务,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意识。
教学目标:
1. 了解和分析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探究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合作。
3. 理解世界各国间的政治、经济和社会联系。
4. 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全球意识。
教学重点:
1. 文化交流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2. 国际关系对文化交流的促进作用。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和相关教学材料。
2. 学生参考书籍和文化交流案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概述
1. 导入(5分钟)
通过引入五种不同国家的音乐和视觉材料,向学生展示不同文化
之间的差异,引发学生对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的兴趣。
2. 概念解释(10分钟)
使用多媒体展示,向学生解释文化交流和国际关系的定义,并强
调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和相互影响。
3. 讨论与思考(15分钟)
分小组进行讨论: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文化交流和国际关系的理解,以及这两者对于世界的意义和作用。每个小组选出代表并汇报讨论结果。
4. 文化交流案例分析(20分钟)
提供多个文化交流案例,涉及不同领域,如艺术、体育、商业等。请学生分析这些案例中的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之间的关联,并讨论案
例背后的动机和影响。
5. 总结(5分钟)
总结本课时的主要观点,并预告下一课时的内容。
第二课时:跨文化交流与全球意识
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政府44.2亿用于文化产业
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政府44.2亿用于文化产业
据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数据显示: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文化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加大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近日,政府下达2016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44.2亿元,支持项目944个。相比2015年度的50亿元,今年的专项资金额度有所下降,但是支持的项目数多出近100个。
引入市场化的运作机制
自2008年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以来,截至目前累计安排资金242亿元,支持项目4100多个,有力推动了文化体制改革和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但随着各项工作的深入,专项资金管理也遇到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仍主要采用传统行政分配模式,没有完全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涉及部门较多、支持领域较广,后续监督管理难度大;财政资金总体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
对于以上问题,国家财政部今年专门对专项资金做出重大的改革做到了“三个首次”。
一是立足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首次大幅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出资15.6亿元,完善参股基金等股权出资模式,创新通过重点省级文投集团开展债权投资路径,放大财政杠杆和乘数效应,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围绕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首次取消一般扶持项目,其他28.6亿元全部投入重大项目,聚焦媒体融合、文化创意、影视产业、实体书店等八个方面,着力提高财政推动文化领域供给侧改革贡献度。
三是与宣传文化部门统筹谋划、共同实施,首次建立牵头部门负责制。重大项目征集、评审分别由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商务部负责,中央财政“退后一步、站高一层”,突出顶层设计和政策规划,推动项目遴选与资金分配有机衔接。
世界文化的交融领略世界各地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世界文化的交融领略世界各地文化的碰撞与
融合
世界文化的交融:领略世界各地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进程加速,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和联系也更加紧密。在这个背景下,世界各地的文化相互交融、碰撞与融合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本文将探讨世界文化的交融现象,以及这种交融所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一、文化交融的背景和现象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影响。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融正在加剧,人们可以很容易地接触到他们的文化特色和传统。比如,流行音乐、电影、时尚等文化产品经常跨越国界,成为全球范围的热门话题。另外,移民和旅游的增加也使得不同国家的人们更加容易获得彼此的文化,进而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文化碰撞。
二、文化碰撞的影响和挑战
文化碰撞带来了许多积极的影响和挑战。首先,文化碰撞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开拓了他们的思维和眼界。比如,在国际旅游中,人们可以亲身体验不同国家的文化风貌,增加对多元文化的了解和欣赏。其次,文化碰撞也促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和谐发展和合作。通过交流和交融,人们更容易理解他国的历史、风俗和价值观,从而减少误解和冲突,增进相互之间的友谊和合作。然而,文化碰撞也带来了一些挑
战。一方面,一些国家的传统文化面临着被淡化和替代的风险。另一
方面,文化冲突和文化隔阂也可能产生,给社会带来不必要的紧张和
摩擦。
三、文化融合:共同创造美好未来
在文化碰撞的过程中,文化融合成为了推动和响应的重要动力。文
化融合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混合,它更加强调各个文化之间的对话和
交流。通过对文化的充分沟通和包容,人们可以创造出更具创新和独
体现北京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区别的例子(一)
体现北京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区别的例子(一)
体现北京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区别
北京文化中心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和政治中心,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以下是一些体现北京作为文化中心的例子:
古迹和文化遗址
•故宫:作为中国古代皇宫的代表,故宫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北京最著名的建筑之一。其雄伟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艺术品收藏展示了中国古代皇室的辉煌历史。
•天坛:作为中国古代帝王祭祀的场所,天坛是北京另一个重要的文化景点。其特殊的圆形建筑和封建王朝时期的祭祀活动,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崇和礼仪。
博物馆和艺术机构
•故宫博物院:位于故宫内,是世界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之一。这里收藏了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中国国家博物馆:这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其展品涵盖了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各个方面。
•北京人艺等剧院:北京是中国戏剧文化的重要中心之一,这里有许多著名的剧院,如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北京人民大剧院。这些剧院经常上演中国戏曲和戏剧演出,展示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国际交往中心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也是一个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以下是一些体现北京作为国际交往中心的例子:
国际会议和峰会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总部:北京被选为AIIB总部所在地,这是一个国际性的金融机构,旨在促进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这是一个专门用于举办国际会议和活动的大型综合性会议中心。
外交机构和使馆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的所在地,这是中国负责处理国家外交事务的重要机构。
初中历史教案: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
初中历史教案: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
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
一、引言
文化交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跨越国家和地域的交流,不同的文化得以相互交融、互相影响。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对于不同文明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古代世界历史为背景,探讨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现象及其意义。
二、古代亚非文化交流
1.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初期
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亚洲、非洲及欧洲等地开始出现了较为原始的文明。此时,东西方文化交流还相对有限,主要以经济贸易为主,例如古代的丝绸之路。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开始逐渐融合、交流文化,推动了文明的进步。
2. 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文化交流
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是古代文明的骄傲,两者之间的文化交流成为了古代亚非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埃及与美索不达米亚都是拥有先进农业、城市建设和书写系统的文明,通过贸易和地理接触,两者之间的文化交流达到了高峰。
三、古代欧亚文化交流
1. 罗马帝国的文化交流
罗马帝国是古代欧亚文化交流的杰出代表。罗马帝国的版图跨越欧洲、亚洲和北非,通过征服与吞并,罗马文化与其他文明得以融合交流。通过罗马的统治,许多地区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都被罗马化。罗马的道德观念、建筑、法律制度等影响了整个欧亚大陆。
2. 希腊文化的传播
古希腊文化也是欧亚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希腊是古代世界最杰出的文化
中心之一,希腊人通过贸易和殖民活动,将他们的语言、文化和思想传播到了地中海周边地区。希腊文明的艺术、哲学、科学等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古代中亚文化交流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PPT
【拓展】 交融,形容事物的交汇、融合,也指不同思想、不同民
族、不同文化的交往、融合。 2.推进人类文化交融 (1)原因:纵观几千年文化发展历程,人类正是通过文
化交融,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才 为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丰富发展汲取 丰富营养 ,增强本国 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也为 世界文化 发展繁荣 作出了贡献。
提示:不能。文化交流应该建立在平等和互相尊重的基础 上。因此,文化入侵不能看作是文化交流。
二、文化交融与文化发展 1.文化交融的意义 (1)文化交融推动文化发展: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 交融而 丰富 。 (2)对本民族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既是本民族人 民劳动智慧的结晶,也融入了其他民族文化的 有益成果 。 (3)对世界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 且属于 整个世界 。各民族文化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 了世界文化 。
4.从前提上看 各文化主体之间须有很强的文化生产力,须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须有文化自主权。此外,文化入侵现象、强势文化压制弱势文 化现象,都不是文化交流的表现。文化交流须有起始点和机会 平等。顺从、勉强等都不是文化交流的本义。 5.从交流的途径上看 商业贸易、人口迁徙与人员交往、教育是主要的文化交流途径。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 第二框 文化交流与文化交融
-.
《跨文化交流学》提纲
第一章文化与交流
第一节跨文化交流学的诞生
一、传播学
二、传播学的新分支——跨文化交流学
三、80年代以来的发展
第二节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与交流
一、跨文化交流学的对象
二、文化
1、文化的概念
(1)文化一词的来源
(2)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于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3)文化与亚文化
2、文化的要素
(1)认知体系
(2)规范体系
(3)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
(4)物质产品
(5)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系统
3、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由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出来或创造出来的。
(2)文化是人们后天习得的。
(3)文化是一个体系。
(4)文化在一个群体中具有共享性。
(5)世界的文化是丰富多样的。
(6)文化是发展变化的。
(7)文化具有民族性和特定的阶级性。
(8)文化常有本民族文化优越感的倾向。
(9)文化是建立在象征符号之上的,是可以传递的。
4、文化的功能
(1)对个人,文化起着塑造个人人格,实现社会化的功能
(2)文化对于一个群体,起着目标、规范、观念和行为整合的作用
(3)文化对于整个社会,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作用
三、交流
1、交流的概念
(1)交流一词的来源
(2)交流的定义: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共享信息的过程
2、交流的层次
(1)人际交流(2)组织交流(3)大众交流
3、交流的要素
(1)信息(2)发送者(3)编码(4)渠道(5)接收者
(6)解码(7)接收者的反应(8)反馈(9)噪音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于 1984 年,是从事国际文化交流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其宗旨是:通过民间的国际文化交流,加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合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科学进步、文化繁荣服务,为促进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最高机构是理事会全体会议。理事会由著名的科学家、艺术家、学者、社会活动家、企业家等百余名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组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十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王兆国担任理事长。内设理事会日常办事机构、开展交流的业务部门和综合管理部门。属下设有图书出版、音像制作出版、演出、展览、教育培训等多个文化实体。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成立二十年来,一直积极探索、努力开拓,通过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向各国人民介绍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让世界人民深入了解中国。同时,为丰富、繁荣我国人民的文化、科技、经济生活,积极引进各国、各地区的优秀文化和先进科技,使我国人民开阔眼界认识世界。二十年来,交流活动规模不断扩大,涉及领域更加宽泛,涵盖了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教育管理、新闻出版、学术研究等多个方面。交流形式多种多样,采取举办文艺演出和各类展览、召开国际会议和学术研讨、组织考察访问和专题讲座,以及合作拍片、书刊交流等。其中一些较高层次、较大影响的活动不仅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肯定,而且获得了国内外高层和专业人士的较高赞誉。
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经中央政府批准,具有开展涉外文化活动的对外邀请权和出访组团权。中心成立以来,接待了来自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等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类团体、个人近两千批约三万余人。组团出访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约两百余批近两千余人。
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项目建议书
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项目建议书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项目名称 (1)
1。2项目承担单位简介 (1)
1.3项目合作单位简介 (2)
1.3。1三亚文化艺术品交易所有限公司 (2)
1。3.2海南省动漫产业基地 (3)
1.4项目建设地址 (4)
1。5主要建设规模及建设内容 (4)
1.6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5)
第二章项目实施的背景、意义及必要性 (5)
2。1项目实施的背景 (5)
2。2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及意义 (6)
第三章市场分析与目标定位 (7)
3.1旅游市场分析 (7)
3.1。1我国旅游业发展现状与预测 (7)
3。1.2三亚旅游开发情况 (9)
3.2项目优势及挑战 (12)
3。3项目定位 (14)
3.3。1主题定位 (14)
3。3。2形象定位 (14)
3。3。3市场定位 (14)
3.3.4功能定位 (14)
3。3。5产品定位 (15)
3。3.6项目客源市场分析 (15)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名称
国际文化交流中心
1。2项目承担单位简介
,是我国文化XX发现研究、保护的社会组织之一。于2007年8月28日在民政部正式注册登记,以“唤醒公民保护文化XX 的意识及责任,配合政府调动民间力量修缮和保护中国文化、历史遗迹,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为宗旨,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造福人类”为原则而成立。文化部为业务主管单位。
,是享有海内外募资资格的公募基金会.基金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由社会各界热心文化XX保护事业的代表和主要捐赠人组成的理事会。
成立以来,在文化部、民政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基金会组织专门力量,在理事长耿瑩同志的带领下,深入各地进行考察、调研,针对我国各地文化XX存留的现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拟定研究、保护重要领域中的核心课题,整合、集成不同科学背景,不同学术思想和不同层次的项目,有选择的开展了具有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研究与保护,并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在文化XX保护领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得到了中央有关领导同
5第五章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 第五节 文化的功能 • 一、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 • 二、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 三、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 四、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 • 第六节 文化的运行 • 一、文化积累与传递 • 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 三、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
第一节 文化的涵义与特性
• 一、文化的涵义 • 1、“农民没有文化”:指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和 技能。 • 2、“中国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指封建 主义的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 3、“五千年的古国文化”:指中华民族所创造的 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财富的总和。 • 4、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 说:“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 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 社会成员的个人通过学习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 习惯。
第五章 文化的结构与功能
• 第一节 文化的涵义与特性 • 一、文化的涵义 二、文化的特性 • 第二节 文化的区分 • 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二、主文化与亚文化 三、主文化与反文化 • 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
• • • • • • • • •
第三节 文化的构成 一、象征符号 二、价值观念。 三、规范体系 四、物质文明 第四节 文化的结构 一、文化特质、文化丛与文化模式 二、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 三、文化震惊与文化边际
• 3、文化的象征性: • 符号是人类表达意思、进行交流的工具,符号包括人类的 语言、表情、姿势,以及标志等任何有意义地表达某种事 物的东西。当这种符号所承载的意义被普遍认可后,符号 也就有了独立存在的价值,它也就成为某种意义的象征。 如黑与白等在不同的环境中象征意义就会有很大的差异。 • 4、文化的传递性 • 文化的传递性是文化的后天习得性的另一个表现角度。文 化的传递性体现在两个方面:纵向传递和横向传递。纵向 传递之人类将文化一代一代地传下去。新一代人是在继承 前一代人文化遗产地基础上对文化进行发展与创新,由这 种代际传递造成地文化积累是文化发展地基本途径。横向 传递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之间地传递。这种传 播是通过不同地域、民族、国家人们之间地交往实现的。
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国际文化交流活动
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是当今世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助于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合作。通过参与这样的活动,人们能够学习他国的语言、传统、风俗,并通过交流建立友谊和合作关系。本文将探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对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影响。
一、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是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学者可以通过学术会议、研讨会等活动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这有助于推动学术界的进步和创新,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学术合作。通过与国外学者的交流,个人能够开阔视野,了解不同学术观点和方法,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二、艺术交流
艺术交流活动丰富了文化多样性,增进了各国人民对彼此艺术的了解和欣赏。国际艺术节、文化展览等活动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并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艺术交流和合作。这种交流有助于传播各国的艺术文化,增强人民对其他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三、体育交流
体育交流通过国际比赛、培训营等形式,促进了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体育交流活动不仅有助于提高参与者的体育水平,还能增进团队合作意识和跨文化交流的技巧。国际体育赛事如奥运会和世界
杯等也成为各国人民共同关注和参与的文化盛事,加强了全球人民之
间的联系和理解。
四、旅游交流
旅游是一种富有教育意义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通过旅游,人们能
够亲身体验和了解其他国家的自然风光、历史遗迹和当地的文化习俗。旅游交流有助于拓宽人们的视野,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增进人们
对世界各地的了解和尊重。
五、教育交流
教育交流是推动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通过学生交流项目、留
学计划等形式,人们能够亲身体验其他国家的教育体系和文化环境,
【课件】文化交流与传播知识总结 课件--高考统编版历史复习
中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华
中华文化 古代:
优 秀
发展历程 近代
传
以人为本
统 文
中华优秀
民本思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化
传统文化
提倡爱国,追求家国情怀
的 的内涵
崇德尚贤,天下为公
内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起源与发展本土性
涵
和而不同
多样性
与
中华优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 包容性
特
传统文化
点
的特点和
凝聚性 连续性
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魏晋
BC4
南北
—3 两汉 朝 隋唐
知识小结
14— 16— 19c 宋明 15C 明末 18C 中叶
1862
1868
1915 1917 1919
汉字 佛教 儒学 佛 佛教
传入 传入 在来自百度文库 、 完成
朝、 中国 亚、 道 本土
日、
东南 、 化
东南
亚流 儒 日本以唐
阶段
勃兴 与奠
基
时期
先秦 秦汉
概况
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华夏族率先成为核心,向四周辐射
百家争鸣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到隋唐
形成 与繁 宋元
盛
明中期
当今世界文化战略态势浅谈
当今世界文化战略态势浅谈
浦启华
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所
国家在判断自身的文化安全状态,制定国家的文化安全战略时,不能不对当今世界的文化战略态势有清醒的认识和判断。什么是文化战略态势呢?文化战略态势就是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强弱对比、战略现实和未来的发展趋势。那么,当前的世界文化战略态势是什么呢?
一、当今世界的文化战略格局
所谓的世界文化战略格局,就是世界各文化体之间的实力对比状况。人有强弱之分,国家的文化也有强弱之分,有强势文化,也有弱势文化。各国文化实力对比的结果就形成了世界文化战略格局。
那么,当今世界文化是一个什么样的战略格局呢?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先说明白什么是强势文化?什么是弱势文化?
所谓的强势文化就是一种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为支撑,处于世界文化发展前列的文化。其特征是,这种文化具有极强的创新能力,产生了大量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文化成果,科学技术水平处于世界中心地位,其所信奉的价值观念处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先进地位,并因此受到人们的推崇,其大众文化受到世界范围的追捧,文化产品广泛畅销、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处于积极进取态势,对其他文化形成一种强大的竞争压力的文化就是强势文化。反之,则是弱势文化。
人类文化的这种特征或现状可能令许多人心中很不痛快,但这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从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来看,其中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会有一至两个文化个体作为强势文化而处于世界文化战略格局的中心地位。有人据此计算出一个人类文明发展的长波周期,也叫基督周期,即每一千年为一个周期,每一周期内都有一两个强势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中心。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文化交流: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与碰撞
文化交流: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与碰撞
1. 引言
1.1 概述
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和碰撞的过程。随着全球化的深入推进,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变得更加频繁,文化交流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现象。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习俗在这个过程中相互交融、影响和改变彼此,形成新的文化形态。因此,研究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对于理解世界多样性、增强跨文化认同感以及推动全球合作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
本文将围绕“文化交流:不同文化间的交融与碰撞”展开讨论。首先,我们将对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进行定义和特征的探讨,以便清晰地理解该概念。接下来,我们将介绍文化交流在跨越国界、种族和语言等差异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并探讨实现这种交流的方式和途径。然后,我们将深入分析不同文化之间在交融与碰撞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包括接触与相互影响、吸收与融合以及冲突与调和等方面。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讨论文化交流所带来的影响和发展,涵盖跨文化理解和认同感增强、新文化形态和艺术表达形式的涌现以及经济、科技、教育等各领域的发展推动等方面。最后,我们将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如何加强文化交流促进全球文明发展合作共赢。
1.3 目的
本文主要目的是探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碰撞过程,深入分析文化交流对于世界多样性、跨文化认同感和全球合作的重要性。通过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案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认识到相互尊重、包容和接受其他文化对于构建一个开放、多元且融洽的社会意义重大。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引起读者对于跨文化交流的关注,并呼吁人们共同努力加强全球间的合作,实现共赢发展。
第一讲:关于文化的界定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第一讲:关于文化的界定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一:文化的结构与定义。
文化是一个现代范畴,简言之,是以人类为主体对一切客体对象的人文化过程与结果的总称。这个客体对象包括自然、社会与人类自己。所以这个范畴的含义博深、内容宽泛、成分复杂,因此作出准确无疑的界定也非常的难。
1:文化的结构。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学术界出现文化热(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第一次是上个世纪的二十到四十年代),当时文化学作为跨学科而多边缘的新兴学科显示了足够的活力与魅力。国内学者似乎并不特别在意文化的定义,而偏好于从文化结构去探讨问题。于是在史学界出现了用文化的物质层、制度层与价值系统层三层结构理论(两种以上异质文化的接触、交流、冲撞与融合,通常要经历这三个递层深入的过程)来审查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史(中西异质文化交流史)。于是出现了把“师夷”“治夷”的洋务运动解释为中西异质文化发生冲撞后在第一层面交流的典型代表,即物质层面的交流。把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解释为两种文化在交流冲撞中晋升到第二个层面的必然反映与集中代表,即制度层面的交流。而认为新文化运动则是最深层面——价值层面交流的开始与突出表现。这样,文化结构说变成了一种历史方法论,似乎还给了我们一些新启示。其实在1922年4月梁启超于《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就这样讲:“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这点子觉悟,一面算是学问进步的原因,一面也算是学问进步的结果。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等渐次建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所以拿‘变法维新’做一面大旗,在社会上开始运动。······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所以最近两三年时间,算是划出一个新时期来。”这是当事人说当时事,也是我国学术界首次文化热开山祖运用文化结构理论探讨当代历史,当然是非常珍贵。所以八九十年代学术界有个带讽刺性的笑话:奶奶的项链孙女带上仍然很时尚。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思考与实践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思考与实践国家形象是一国企图全球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国家的文化
传播是否成功无疑是这个国家在海外形象建设过程中应重点关注
的问题。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已成为国家间相互交流合作的重
要捷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既包含着海内外中华文化
的深度交流,更在突破性地传递着中华民族和中国国家的价值观。
一、中国文化传播的使命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家。在全球化潮流的
影响下,中国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和创新方式开展对外文化传播,以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然而,面对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等种种问题,中国对外文化传播依
然面临着巨大挑战。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使命就是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在与世界其他文化的相互交流中保留传承、积极创新和跨越式发展。而这种文化传承和发展必需以对外文化传播作为媒介,增加
海内外的中华文化交流,及时将中国的文化成果、文化创意和文
化体验分享到世界范围内。
二、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思考
1. 坚持国情和文化自信
文化对外传播必须立足于传播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中国国情,
保持文化自信,使其成为中国的核心文化内容。仅介绍、展现或
传播文物、历史和风俗等是不够的,传递文化的精神内核更为重要。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应将中国文化的创新能力和标准纳入传播
内容中,表达中国的文化理念、道德伦理、美学观和社会价值观。
2. 引入并借鉴国际先进文化理念
中国的文化传播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和相互借鉴的过程,不能
僵硬地、自闭地只传输中国文化内容,而是结合于当代世界文化
的发展,将符合中国国情的部分提炼出来,融入海外国家的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文化的结构和层次
据世界对外文化交流中心报道:本讲谈谈企业文化的层次和结构。关于企业文化的结构和层次,不同人也有不同的分法。国内、国外学者的看法不同,以实践为主的学者和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学者也看法有异。我先介绍几个典型的观点,然后展开分析。
2.1 三个观点
张德教授和其他一些专家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企业文化的同心圆论,认为企业文化是分层次的,主要由三个同心圆嵌套组成。最外层是企业的物质文化,例如说企业的LOGO、商标、建筑物、制服等等,再深一点的层次是制度和行为规范。越是有特色的制度和行为规范,就越是对企业文化的外显和固化。最中心的圆是理念层,是文化的核心层。
大部分企业文化咨询公司根据三同心圆论给企业提供服务。要给企业提供什么具体的产出呢?一般是三个报告。首先是VI(视觉识别体系策划),就是策划LOGO、标准色等等。特别强调一下,做这项工作时,不能只从艺术的角度看问题。围绕企业的制度和理念来设计,更容易获得企业的认可。第二个叫BI (行为规范)策划报告,重点在于帮助企业建立、提炼和推广的行之有效的一套制度和行为规范,尤其是能反映文化内核的制度和行为规范。第三个是MI(理念层)策划报告,重点在于建立一套价值观体系,主要包括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作风、企业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理念。
荷兰文化学者霍夫斯泰德认为企业文化可以分成两个层次,核心是价值观,其次统称为文化实践,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符号、英雄和仪式。其中符号是指承
载着某种意义而且仅能被共享这种文化的群体所了解的语言、行为姿态、图画或其他的象征物。英雄是指一些人物,包括真实的人物,或者是虚构出来的人物,他们因为具有某种高度赞扬的品格,因此被视为行动楷模。仪式是指一些集体活动,活动本身即为主要的目的,人们在活动中找到共享的意义。
美国文化学者沙因认为企业文化分三个层次。最外层是表象层,看得见的都是表象,相比刚才三同心圆论里的物质层,它的范围更大,实际上把物质层和制度层全部放进去了。第二个层次是表达的价值观,是指企业在文化手册或是网站上面列出的东西,或者公开宣称的东西,表示它倡导什么,希望达到什么。但是大家注意,表达出来的东西,和实际运作的东西有可能是不一样的。所以沙因特别强调第三个层次,即基本假设,它是指在企业中实际运行的价值观体系,由于有历史,已经被大家接受,所以变成了默认的共识。因为习以为常,反而不被大家常常提及。
2.2 观点之间的异同
我们来看看这些观点之间关键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那里。
这三个观点都认为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反映的是我们对事物重要性和优先次序的一种判断。可能有人觉得价值观抽象,其实并不然。价值观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诗人裴多芬曾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他的这首广为流传的诗中,价值观表现的很明显。电影《勇敢的心》中,男主人公英勇就义之前,喊道:“Freedom(自由)”!也很明确地表现了他的价值观。
为什么企业要有一个和文化相关的价值判断体系?经济学有一个非常强的对人性的假设,认为人是理性的,可以清晰地去计算收益和损失,会按照净收益
最大化的方式去行动。但是一个企业中人与人需要合作,很多工作没有办法跟别人讲清楚,你这么做就能收益最大化,至少短期收益可能并不大。价值观能够避免或减弱那种过于按照短期收益计算的逻辑而带来的不合作和冲突。人和人能不能在一起合作,合作能不能长久,与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通常合作时,大家相互之间看到的是资源、技能、能力等是否互补,但是如果价值观有较大的差异,合作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难以长久。
三个观点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例如霍夫斯泰德就不认为制度属于文化。为什么呢?按照他的观点,文化包括了社会游戏中那些不成文的规则。制度是明确了的规则,而文化本质上是implicit(内隐)的。写得清楚就不再是文化,属于制度了。但这个观点可能和企业管理者们通常使用的一些概念不相符,例如通常大家认为“制度文化”,就是指制度化了的文化。沙因呢,他认为制度和符号一样,都属于表象层。表象层的特点是,你可以拿其中的东西来解释文化,但只是举例说明,而且说的是文化的表面,并不能说清楚文化的核心。
沙因强调价值观的重要性,但是他看到了人们的言和行有差异,甚至说一套、做一套,人们对外宣称的价值观可能和自己实际活动中使用的价值观并不一致。所以,他把宣称的价值观和实际使用的价值观分开了。我也认为这很重要。我们容易观察到宣称的价值观,但是想知道实际使用的价值观是什么,就不那么容易了,需要付出努力去仔细观察、分析。沙因文化理论最显著的贡献,就在于深入地对实际使用的价值观,他称作基本假设的东西做了剖析。我感到,如果我们分析企业文化,没有剖析到基本假设的层面,很难说真正理解了一家企业的文化。
2.3 制度和文化
制度算不算文化呢?按照张德教授的观点,不是所有的制度都算作文化。例如,企业中有很多制度是具有一般性的,大同小异,这些一般性的制度并不属于文化。当然这种一般性也是相对来说的,例如同样在银行业,有些制度是大同小异的,这些制度很难说是企业的文化。但是如果我们比较银行业和广告业的不同企业,我们会发现很多不同的制度,这些制度就能反映出文化差异,至少是行业的文化差异。
有的企业具有特殊的制度和行为规范,即它有,别人没有。越是特殊的制度和行为规范,越具有文化意义。例如十年前我在一家企业看到“乐捐制”,即开会迟到的人,不论理由,首先自罚一定数量的钱作为对自己的提醒,这些钱用于集体的活动。当时这项制度还是不多见的,后来被学习扩散了,变得不那么特殊了,文化意义就少了。我所在的学院开展管理者培训班,有一项制度就是迟到的学员交罚款,也叫“乐捐制”,希望迟到的人高高兴兴地捐,为班集体活动做贡献。
制度的优点是利于文化和复制和传承,所以当企业规模变大,需要把文化复制出去的时候,需要依靠制度。美国沃尔玛公司早期,创始人山姆希望自己的店员能优质服务客户,为此不断地在演讲中提到优质服务。可是优质服务具体怎么做呢?当时公司实施了一项“微笑法则”的制度,主要内容是,在三米以内遇到顾客时,要微笑着与他打招呼,同时询问能为他做些什么。这项制度怎么保证呢?首先领班会巡视,遇到员工不符合行为规范的情况,会指出甚至警告;其次,公司会有神秘客户,即内部员工装扮成普通客户的样子,来监督员工对顾客是否符合“微笑法则”的要求。有的员工一开始并不习惯,只是被动地冲着客户微笑,可是随着客户被吸引,尤其是店里的利润增加,员工自己的收入也增加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