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识别与鉴定同翅目
实训二 农业常见昆虫类群识别一、目的要求 识别直翅目、同翅目.
三、内容与方法 1.观察分类示范标本,识别以上几个目的昆虫。 2.对比观察各目主要特征。 (1)直翅目 观察对比蝗虫与蝼蛄的主要特征及区别。 观察触角形状长短、翅的质地形状、前胸背板、前后足、 产卵器等特征。 (2)半翅目 观察蝽象主要形态特征。观察口器、触 角、前翅的质地、形状及各部位的名称(革区和膜区) 着重观察蝽科革区和膜区的翅脉的特征。
(3)同翅目 观察对比叶蝉、蚜虫等形态特征及区别。 着重观察蚜虫触角的构造、腹管、尾片的形态特征。 (4)鞘翅目 观察对比金龟甲与叩头甲、与叶甲、与象 甲、与天牛、与瓢甲、与步甲的主要特征与区别。 (5)鳞翅目 对比蛾、蝶的主要区别。观察蛾、蝶卷曲的 喙;翅的质地、鳞片、斑纹、形状;幼虫类型及其特征。 观察幼虫腹足趾钩。 (6) 膜翅目 观察叶蜂幼虫形状、腹足数目;赤眼蜂科 成虫形态、翅上的微毛及复眼颜色
实训二
农业常见昆虫类群识别
一、目的要求 识别直翅目、同翅目、半翅目、鞘翅 目、鳞翅目、膜翅目、双翅目、脉翅目的主要形态特 征。 二、材料及用具 直翅目的蝗虫、蝼蛄;同翅目的叶 蝉蚜虫;半翅目稻绿蝽;鞘翅目的金龟甲、叩头甲、 叶甲、步甲、瓢甲、象甲、天牛等代表昆虫及示范标 本。鳞翅目的凤蝶、粉蝶、天蛾、毒蛾、夜蛾、螟蛾、 刺蛾;膜翅目的蜜蜂、赤眼蜂;双翅目的食蚜蝇、潜 叶蝇;脉翅目的草蛉;
(7)双翅目 观察食蚜蝇等成虫形态、触角形状和幼虫 特点。 (8)脉翅目 观察草蛉成虫前后翅的质地、翅脉的特点 及复眼的特征。 四、作业: 1、通过观察进一步说明九个目昆虫的主要特征。
2、鉴定1号、2号、3号、4号、5号昆虫是何目昆虫? 3、写出每个目中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的代表性害虫。
实验八同翅目
刺毛,肛有肛环及刺毛6根,体被蜡粉、体侧常具线装 蜡丝。
制作;王柏泉
蚧亚目
蚧科Coccidae 有触角(68节) 和足、但不发达,雄虫无复眼; 体分节不明显,无腹气门;腹部 末端有臀裂,肛有2块肛板;体多 半球形或圆球形,体壁坚韧。常 见如蜡蚧属Ceroplastes。
制作;王柏泉
蚧亚目
盾蚧科Diaspididae 雌成虫无触角和足,雄虫 无复眼、触角10节;体节不明显,无腹气门;头
et Li,梧桐木虱Thysanogyna limbata Endderlein。
制作;王柏泉
3.蚜亚目Aphidomorpha
蚜科Aphididae 绵蚜科Eriosomatidae 球蚜科Adelgidae 瘤蚜科Phylloxeridae
制作;王柏泉
蚜亚目
蚜科Aphididae
体中大型,色美丽;2
单眼,前胸背板宽阔,前翅基部有肩板、翅脉在
端部多分叉,后翅臀区发达;中足基节远离。
制作;王柏泉
木虱亚目
2.木虱亚目Psyllomorpha
仅一科,科的特征同亚目。触角9-11节、端部2刚毛
前翅R、M、Cu三纵脉在基部合并,后两次分支形成一横写的介字形
木虱科Psyllidae
常见如梨木虱Psylla chinensis Yang
制作;王柏泉
球蚜科Adelgidae
均产卵生殖,翅蚜触角 5节、感觉孔34个, 前翅斜脉3支、后翅斜 脉1支,无腹管。
蚜亚目
制作;王柏泉
蚜亚目
瘤蚜科Phylloxeridae 卵生,翅蚜触角3节、感觉
孔2个,前翅斜脉3支、后翅
1支,有腹管。
制作;王柏泉
实验三分类及观察直、等、半、同翅目
卵
若 虫
蛹
成虫
温室白粉虱的生活史
实验三分类及观察直、等、半、同 翅目
6.蚜科 Aphidoidea
• 小型多态昆虫,同种有无翅和有翅型。触角丝状,腹部有一 对管状突起称“腹管”,末节背板和腹板分别形成尾片和尾 板。蚜虫的繁殖方式有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卵生或卵胎生。 生活周期复杂,一般在春、夏两季进行孤雌生殖,而在秋冬 时期进行两性生殖。两性生殖与孤雌生殖二者交替进行,称 为世代交替。
中至大型,体色美丽。额常向前延伸而多少呈象鼻状。触角3 节,基部两节膨大如球,鞭节刚毛状。常见的有碧蛾蜡蝉、 斑衣蜡蝉等 。
斑 衣 蜡 蝉
实验三分类及观察直、等、半、同 翅目
4.木虱科 Psyllidae
体小型,状如小蝉,善跳;触角较长,9~10节,基部两节膨 大,末端有2条不等长的刚毛;单眼3个;翅两对,前翅质地 较厚。跗节2节。若虫椭圆形或长圆形,许多种类被蜡丝。常 见的有梧桐木虱、柑橘木虱、蒲桃木虱等。
实验三分类及观察直、等、半、同 翅目
考 氏 白 盾 蚧 苏铁圆蚧
褐软蚧
草履蚧
实验三分类及观察直、等、半、同 翅目
触角刚毛状,体大型,单眼3个;前足腿节粗,雄 虫有发音器。
实验三分类及观察直、等、半、同 翅目
体小型;触角刚毛状;前翅革质;后足基节长, 胫节有两列刺,善跳跃,有横走习性。
实验三分类及观察直、等、半、同 翅目
实验三分类及观察直、等、半、同 翅目
实验三分类及观察直、等、半、同 翅目
实验era
• 通称蝽象。体小至大型。 • 单眼2个或无。 • 触角3~5节。 • 刺吸式口器,下唇延长形成分节的喙,喙通常4节,从头部的前端伸出。 • 前胸背板大,中胸小盾片发达,多呈三角形。 • 前翅为半鞘翅;后翅膜质。 • 多数种类具有臭腺。 • 渐变态。大多陆生,少数水生。 • 捕食性或植食性,危害观赏植物,刺吸其茎、叶、花或果实的汁液。
昆虫主要科鉴别—同翅目及主要科
同翅目及主要科
同翅目Homoptera 为小型或中型昆虫, 头后口式, 刺吸式口器, 喙3 节, 其基部
着生于头部的腹面后方, 似出自前足基节之 间。 具翅种类前后翅膜质或前翅皮质, 静止时呈 屋脊状覆于体背。也有无翅种类, 以雌介壳 虫和蚜虫最为常见。
1. 蝉科Cicadidae
2. 叶蝉科 Cicadellidae
3. 蜡蝉科Fulgoridae
中型至大型昆虫, 善跳 跃一般体色美丽如蝶蛾。 有些种类额延长如象鼻, 还有的种类可分泌绵状的 白蜡。
触角短, 末端具1 刚毛, 位于复眼的下方。
前后翅端区翅脉呈网状, 多分叉和横脉。
4. 木虱科psylli dae
5. 粉虱科Aleyrodidae
蚧总科
实训 同翅目主要科识别
实训目的 能鉴别同翅目主要科 实训材料 同翅目常见科标本 实训用具 实体显微镜、扩大镜
实训 同翅目主要科识别
实训内容 蝉科特征观察 叶蝉科特征观察 蜡蝉科特征观察 木虱科特征观察 粉虱科特征观察 蚜虫类特征观察 蚧虫类特征观察 实蚜科Aphididae
体细小, 柔软。
触角长, 通常6 节, 很 少5 节, 末节中部突然 变细, 故又分为基部和 鞭部两部分; 第3 ~6 节基部常有圆形或椭圆形 的感觉圈, 它的数目和 分布可作为分种的依据。
多数蚜虫的腹部第六节背 面生有一对“腹管”, 腹部末端的突起称为尾片, 腹管及尾片的形状为分类 上的重要特征。
7. 介壳虫总科Coccoidea
形态非常特化。
一般为小型昆虫, 体长0.5 ~7 m m 。
大多数介壳虫以固定不动地吸食植物汁液的方式 进行危害, 同时体表常盖有介壳或各种粉状、 绵状等蜡质分泌物。
同翅目昆虫的主要特征
同翅目昆虫的主要特征同翅目昆虫是昆虫纲中的一大类,它们的主要特征包括外骨骼、复眼、复合型口器、同翅和有机会发出声音等。
1. 外骨骼:同翅目昆虫的身体表面覆盖着坚硬的外骨骼,这一特征是昆虫纲的共有特征。
外骨骼不仅提供了结构支持,还保护内部器官免受外界伤害。
同时,外骨骼还通过蜡质覆盖物起到防水和防蒸发的作用。
2. 复眼:同翅目昆虫具有一对复眼,复眼由许多小的光敏单元组成。
这些小单元能够感知光线的变化和方向,帮助昆虫在光线较暗的环境中找到食物和避免危险。
3. 复合型口器:同翅目昆虫的口器是由多个部分组成的复合型结构,包括上颚、下颚、上唇和下唇等。
这些部分可以独立运动,使昆虫能够吸食、咀嚼和切割食物。
不同种类的同翅目昆虫的口器结构和功能有所不同,适应了它们不同的食性。
4. 同翅:同翅目昆虫的前后翅膀相似,形状和纹理相同,这是它们得名的主要原因。
同翅可以使昆虫稳定地飞行,同时也提供了保护翅膀的功能。
同翅目昆虫的翅膀通常有透明区域,可通过这些区域看到翅膀下方的纹路。
5. 发声器官:同翅目昆虫中的一些物种具有发声器官,它们可以通过振动翅膀或其他身体部位发出声音。
这些声音可以用于求偶、警告、领地宣示等目的,是同翅目昆虫的独特特征之一。
同翅目昆虫作为昆虫纲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其主要特征使其在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它们可以作为食物链的一环,被其他生物捕食,也可以作为花粉传播者,帮助植物进行繁殖。
同翅目昆虫的多样性非常丰富,不同种类的同翅目昆虫在形态、行为和生活习性上都有所差异,这也为我们研究昆虫的进化、生态和分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同时,同翅目昆虫中的一些物种还对人类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如蚕蛾可以为人类提供丝绸,而蜜蜂则可以为人类提供蜂蜜和蜂蜡等产品。
同翅目昆虫的主要特征包括外骨骼、复眼、复合型口器、同翅和有机会发出声音等。
这些特征使它们在昆虫纲中独具特色,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和经济作用。
通过对同翅目昆虫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昆虫的多样性和生态功能,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实验二 同翅目、双翅目、缨翅目、蜱
(5)盾蚧科 Diaspididae
识别特征 体近似于梭形,被有蜡质 蚧壳
代表种
矢尖蚧 Unaspis
(kuwana)
yanonensis
(6)粉蚧科 Pseudococcidae
识别特征 体节较明显,体壁常柔软, 被有蜡粉,有时体侧的蜡 粉突出成线状 代表种 橘鳞粉蚧 Nipaecoccus vastator
翅脉; ②翅缘有很多 长而整齐的缨 状缘毛
(四)蜱螨目及其重要科的识别
1、蜱螨目Acarina主要识别特征
①体小,4对足或2对足 ②无翅,身体分为头部、胸 腹部
2、蜱与螨的区别 蜱
大小 体毛 较大 无或短而少
螨
较小 多而长 寄生、自由生活
寄生习性 全为寄生
3、蜱螨目重要科的识别
(1)叶螨科Tetranychidae 识别特征 型小,圆形或椭圆形 多为红 色、暗红色体侧有黑色斑点, 足3-4对 代表种
实验二
同翅目、双翅目、缨翅目、蜱
螨目及其重要科的识别
一、实验目的
掌握同翅目、双翅目、缨翅目、蜱螨目
及其重要科的主要识别特征
二、实验材料
1、梨木虱
4、吹绵蚧
2、柑桔粉虱 3、红蜡蚧
5、矢尖蚧 6、橘鳞粉蚧
7、草履蚧
8、桃蚜
9、橘蚜
11、梨瘿蚊
10、大豆荚瘿蚊
12、柑桔大实蝇
14、黄蓟马 16、柑橘红蜘蛛
橘蚜 Toxoptera citricidus (Kirk)
橘蚜
(二)双翅目及其主要科的识别
1、双翅目Diptera主要识别
(1)触角丝状、短角状、或具芒状 (2)口器刺吸式、刮吸式或舐吸式 (3)成虫只有1对发达的膜质前 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
常见动物昆虫的识别与鉴定(二)
常见动物昆虫的识别与鉴定(二)三、昆虫纲各目的检索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检索表及其制作方法。
现在就以昆虫纲为例,介绍如何将昆虫标本根据下面的检索表检索到它所属的目。
在检索表中列有1、2、3……数字,每一数字后都列有两条对立的特征描述。
拿到要鉴定的昆虫后,从第1查起,两条对立特征那一条与所鉴定的昆虫一致,就按该条后面所指出的数字继续查下去,直到查出目为止。
例如,若被鉴定的昆虫符合第1中“有翅”一条,此条后面指出数号是23,即再查第23,在第23中“有一对翅”与所鉴定的标本符合,就再按后面指出的数字查下去,直查到后面指出××目的名称为止。
1.翅无,或极退化翅2对或1对2.无足,幼虫状,头和胸愈合,内寄生于膜翅目、半翅目及直翅目等昆虫体内,仅头胸部露出寄主腹节外捻翅目有足,头和胸部不愈合,不寄生于昆虫体内3.腹部除外生殖器和尾须外有其他附肢腹部除外生殖器和尾须外无其他附肢4.无触角;腹部12节,第1节~3节各有1对短小的附肢原尾目有触角,腹部最多11节5.腹部至多6节,第1腹节具腹管,第3腹节有握弹器,第4或第5腹节有一分叉的弹器弹尾目腹部多于6节,无上述附肢,但有成对的刺突或泡6.有一对长而分节的尾须或坚硬不分节的尾铗,无复眼双尾目除一对尾须外还有一条长而分节的中尾丝,有复眼缨尾目7.口器咀嚼式口器刺吸式或舐吸式、虹吸式等8.腹部末端有一对尾须腹部无尾须9.尾须呈坚硬不分节的铗状革翅目尾须不呈铗状10.前足第一跗节特别膨大,能纺丝纺足目前足第一跗节不特别膨大,不能纺丝11.前足捕捉足螳螂目前足非捕捉足12.后足跳跃足直翅目13.体扁,卵圆形,前胸背板很大,常向前延伸盖住头部蜚蠊目体非卵圆形,头不为前胸背板所盖14.体细长杆状竹节虫目体非杆状,社会性昆虫等翅目15.跗节3节以下跗节4节~5节16.触角3节~5节,寄生于鸟类或兽类体表食毛目触角13节~15节,非寄生性啮虫目17.腹部第1节并入后胸,第1和第2节之间紧缩呈柄状膜翅目腹部第1节不并入后胸,第1节和第2节之间不紧缩为柄状鞘翅目18.体密被鳞片,口器虹吸式鳞翅目体无鳞片,口器刺吸式、舐吸式或退化跗节至多3节20.体侧扁蚤目体不侧扁双翅目21.跗节端部有能伸缩的泡,爪很小缨翅目跗节端部无能伸缩的泡22.足具1爪,适于攀附在毛发上,外寄生于哺乳动物虱目足具2爪;如具1爪则寄生于植物上,极不活泼或固定不动,体呈球状、介壳状等,常被有蜡质、胶质等分泌物同翅目23.翅1对翅2对24.前翅或后翅特化成平衡棒无平衡棒25.前翅形成平衡棒,后翅大捻翅目后翅形成平衡棒,前翅大26.跗节5节双翅目跗节仅1节同翅目27.腹部末端有1对尾须腹部无尾须28.尾须细长而分节,翅竖立背上蜉蝣目尾须不分节,多短小,翅平覆背上29.跗节5节,后足非跳跃足,体细长如杆或扁宽如叶竹节虫目跗节4节以下,后足为跳跃足直翅目30.前翅角质,口器咀嚼式鞘翅目翅为膜质,口器非咀嚼式31.翅上有鳞片鳞翅目翅上无鳞片缨翅目32.前翅全部或部分较厚为角质或革质,后翅膜质前翅与后翅均为膜质33.前翅基半部为角质或革质,端半部为膜质半翅目前翅基部与端部质地相同,或某部分较厚但不如上述34.口器刺吸式同翅目口器咀嚼式35.前翅有翅脉前翅无明显翅脉36.跗节4节以下,后足为跳跃足或前足为开掘足直翅目跗节5节,后足与前足不同上述37.前足捕捉足螳螂目前足非捕捉足38.前胸背板很大,常盖住头的全部或大部分蜚蠊目前胸背板很小,头部外露,体似杆状或叶片状竹节虫目39.腹部末端有1对尾铗,前翅短小,不能盖住腹部中部革翅目腹部末端无尾铗,前翅一般较长,至少盖住腹部大部分鞘翅目40.翅面全部或部分被有鳞片,口器虹吸式或退化鳞翅目翅上无鳞片,口器非虹吸式41.口器刺吸式口器咀嚼式、嚼吸式或退化42.下唇形成分节的喙,翅缘无长毛无分节的喙,翅极狭长,翅缘有缨状长毛缨翅目43.喙自头的前方伸出半翅目喙自头的后方伸出同翅目44.触角极短小,刚毛状触角长而显著,非刚毛状45.腹部末端有1对细长多节的尾须,后翅很小蜉蝣目尾须短而不分节,后翅与前翅大小相似蜻蜒目46.头部向下延伸呈喙状长翅目头部不延长呈喙状47.前足第1跗节特别膨大,能纺丝纺足目前足第1跗节不特别膨大,也不能纺丝48.前、后翅几乎相等,翅基部各有一条横的肩缝等翅目前、后翅无肩线49.后翅前缘有一排小的翅钩列,用以和前翅相连膜翅目后翅前缘无翅钩列50.跗节2节~3节跗节5节51.前胸很大,腹端有1对尾须襀翅目前胸很小如颈状,无尾须啮虫目52.翅面密被明显的毛,口器退化毛翅目翅面上无明显的毛,毛仅着生在翅脉与翅缘上,口器发达53.后翅基部宽于前翅,有发达的臀区,休息时后翅臀区折起,头为前口式广翅目后翅基部不宽于前翅,无发达的臀区,休息时也不折起,头为下口式54.头部长。
实验三同翅目、半翅目、缨翅目、脉翅目主要科的识别
膜区基部有1条横脉,由此发出多 条纵脉
臭腺发达
/70
34
缘蝽科和蝽科比较表1
触角 小盾片 膜区其它 Nhomakorabea缘蝽科Coreidae
蝽科Pentatomidae
4节
一般5节
短于爪片
长于爪片
基部有1条横脉,由 基部有1条横脉,由此发出 此发出多条分叉或平 多条纵脉 行的纵脉
不少种类前胸后缘有 臭腺发达 尖突,或后足腿节与 胫节或其中一节膨大
前后翅形状、脉序相似;前缘区 内横脉多,不分叉
/70
44
作业
描述粉虱科的识别特征 描述网蝽科的识别特征 描述管蓟马科的识别特征 描述草蛉科的识别特征
/70
45
谢谢大家!
/70
35
第三节 缨翅目Thysanoptera
1. 管蓟马科 2. 蓟马科
/70
36
1 管蓟马科 Phlaeothripidae
/70
37
识别特征
触角3~4节上具锥状感觉器
翅面光滑无毛,无翅脉
腹末管状,有长毛, 无特化的 产卵器
/70
38
2 蓟马科Thripidae
感觉器
/70
39
识别特征 触角3~4节上具叉状感觉器
/70
5
2 木虱科Chermidae
/70
6
2 木虱科Chermidae
前翅 R、M、 Cu 共柄
/70
7
识别特征
体小型 触角丝状、端部分叉 翅脉简单无横脉,
前翅R、M、 Cu共柄
/70
8
3 飞虱科
后足胫节有扁平的距
/70
9
4 粉虱科Aleyrodidae
昆虫识别
大蚊科
a. b. c. d. 体细长似蚊,中或大形。 头大,无单眼,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 栉齿状或锯齿状。 主要特征是中胸背板有一“V”形沟。 足细长,转节与腿节处常易折断。
蚊科
a. b. c. d. e.
食蚜蝇科
a. b. c. d. 体中型,有黄色斑纹似蜜蜂 头大复眼发达 前翅R与M间有一段游离的伪脉 多捕食性,食蚜虫。
寄蝇科
a. 体小至中型,粗壮多毛。 b. 中胸后盾片发达,露在小盾片外成移圆形突起。 c. 幼虫寄生性,对象为鳞翅目幼虫、蛹及其他虫体上。
花蝇科
a. 体小至中型,外形与蝇科相似,细长多毛,活泼。 b. 中胸背板有 一条完整的横缝,将背板分为前后2块,连同小盾片共3块。 c. 腋瓣大。 d. 幼虫白色至黄色。多腐食,少数植食,是重要的地下害虫。
实蝇科
a. 小至中型,常有黄、棕、橙、黑色。
b.
c. d.
头圆,球形。
复眼大,常有绿色光泽。 翅面常有褐色云雾状斑纹,Sc呈直角弯 向前缘,中室2个,臀室三角形,末端 呈锐角。 雌虫腹末产卵器细长。
e.
f.
幼虫植食性,危害果实、种子。
潜蝇科
a. b. c. d. e. 体微小至小型,黑色或黄色。 触角短,第3节呈球型。 前缘脉在Sc脉末端处常有缺刻。 中脉间有2个闭室(基室、中室),基室下方有1小臀室。 美洲斑潜蝇
3. 经济意义
在植食性类群中,有许多种类为非常重要的农业害虫或检疫害虫,如 小麦吸浆虫、稻瘿蚊、地中海实蝇和美洲斑潜蝇等。
重要检疫害虫
3. 经济意义
在腐食性或尸食性类群中,有些是重要的医学昆虫,能传播多种疾病, 给人类健康带来威胁,传播的疾病有病毒类的脊髓灰质炎、传染性肝炎、 天花和红眼病等,衣原体的沙眼,螺旋体的雅司病,细菌类的伤寒、痢 疾、霍乱和肺结核等,原虫类的阿米巴痢疾和鞭毛虫的蛔虫和绦虫病等。
第二章昆虫的鉴定
昆虫鉴定目录第一节园艺昆虫十目及有关科鉴别第二节鳞翅目重要科鉴别第三节鞘翅目、同翅目重要科鉴别第一节昆虫十目及有关科鉴别一、昆虫分类的意义1、定义:昆虫分类是根据不同昆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生理特性等方面的异同,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等手段,把种类繁多的昆虫加以分门别类。
总结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反映昆虫进化过程建立分类系统。
2、意义(1)昆虫分类是认识昆虫的一种基本方法:有了昆虫分类系统,就可以认识昆虫,如建立昆虫分类检索表,并借助予这一‘字典’‘工具书’去查找昆虫的分类地位,叫出它的名称。
(2)昆虫分类是昆虫学研究的基础:昆虫种类的鉴定是植保工作开展的前题,无论是害虫的防治,还是益虫的利用,都需要在种名确定后,去查阅有关科学文献,了解前人的工作经验和研究进展,作为自已植保工作开展的参考。
二、分类的阶元和命名昆虫属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纲以下又可分为目、科、属、种共七个主要分类阶元。
从界到种,均可设亚级,如亚门、亚科等。
物种是分类的基本阶元,种的定义是繁殖单元,即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界:动物界Animalia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纲:昆虫纲Insecta目:直翅目Orthoptera科:蝗科Locustidae属:飞蝗属Locusta种: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L亚种: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三、昆虫纲分目Order 目World 世界China 中国Subclass Apterygota无翅亚纲Thysanura 缨尾目600 21Diplura 双尾目600 51Protura 原尾目650 199Collembola 弹尾目5000 289 ubclass Pterygota: Ephemeroptera 蜉蝣目2200 306Odonata 蜻蜓目3500 738 Division Exopterygota Plecoptera衤责翅目2300 374有翅亚纲外翅部Grylloblattodea 蛩蠊目251Order 目World 世界China 中国Orthoptera 直翅目23000 2256 Phasmatodea虫脩目2500 221 Dermaptera 革翅目1850 284 Embioptera 纺足目200 7 Blattaria 蜚蠊目4000 366 Mantodea 螳螂目2000 165 Isoptera 等翅目3000 538 Zoraptera 缺翅目25 2 Psocoptera 啮虫目4500 1656 Mallophaga 食毛目4500 934 Anoplura 虱目500 104 Homoptera 同翅目45000 6885 Heteroptera 半翅目38000 3873 Thysanoptera 缨翅目6000 489 有翅亚纲内翅部Order 目World 世界China 中国Neuroptera 脉翅目4500 645 Megaloptera 广翅目500 74 Mecoptera 长翅目500 194 Lepidoptera 鳞翅目200000 18985 Trichoptera 毛翅目10000 987 Diptera 双翅目110000 104 Siphonaptera 蚤目3000 617 Hymenoptera 膜翅目120000 8796 Coleoptera 鞘翅目330000 18794 Strepsiptera 捻翅目400 19Total 79313四、昆虫十大目及重要科鉴定(一)园艺昆虫分目依据1、翅的有无;翅的类型、数目、翅脉脉相;2、口器类型;3、变态类型;4、触角、足类型等。
昆虫的基本知识 农业昆虫重要类群的识别
农业昆虫重要类群的识别
(4) 缨 翅 目
通称蓟马,体形很小,锉吸式口器, 翅狭长如带,边缘生有密而长的缨 状缘毛,也有退化为无翅。渐变态。 多为植食性。
蓟马科:稻蓟马、葱蓟马、温室蓟 马等
蓟马
农业昆虫重要类群的识别
蛴
(5) 鞘 翅 目
螬
目的特征 :体壁坚硬,前翅角质化
称鞘翅,咀嚼式口器、 触角各式各
式各样,前胸 发达 ,中胸小盾片
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外露呈三角形,完全变态,幼虫多
头
为寡足型,蛹为离蛹,肉食性 、植
虫
食性、粪食性、腐食性和杂食性,
成虫有假死性,大多有趋光性。
重要科:金龟总科 叩头甲科 叶
甲科
异
瓢 甲
色 丽 金
龟
金 针 虫
农业昆虫重要类群的识别
(6) 鳞 翅 目
主要特点是:口器虹吸式,体、翅 及附器均被有鳞片,并由其组成不 同颜色的斑纹。蝶类触角为球杆状, 蛾类触角非球杆状,有线状、梳状、 羽 状等多种形状。幼虫多足型,蛹 是被蛹。完全变态。
螨类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 螨目。螨类与 蜘蛛相似。主要不同之处在于:螨类体型微小;体 分段不明显;多有4对足,有的仅2对,螨类多数 植食性,以刺吸式口器取食植物汁液,引起变色、 畸形、或形成虫瘿等。
须。体略扁平。触角 线状 ,前胸 背板发达,中胸小盾片 三角形,陆 生种类能散发出臭味,不完全变态, 多数植食性,少数肉食性。 蝽科:别稻绿蝽、斑须蝽象、菜 蝽等 。 半翅目的口器
农业昆虫重要类群的识别
(3) 同 翅 目
目的特征:刺吸式口器、前翅质地 膜质或革质,同等厚度,体型 小到 中型 ,触角为刚毛状 ,丝状 , 不完全变态,植食性。
昆虫识别与鉴定同翅目
已知近3000种,中国已知 近300种。
二、木虱次目 Psyllomorpha
小型;活泼能跳;触角10节;前翅皮革质或膜质,R脉、M 脉和Cu1脉基本愈合,形成主干,到近中部分成3支,到近端 每支再分成2支;后足基节有疣状突起,胫节端部有刺。
触角短,鬃状、线状或念珠状 前翅质地均一,膜质或革质 有些蚜虫和雌性介壳虫无翅
根瘤蚜科Phylloxeridae
生物学和生态学
大多数为渐变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少数为过渐变态,如雄性介壳虫及粉虱有类似蛹的虫态。 多聚集生活。 繁殖方式多为两性卵生,有些为孤雌胎生或孤雌卵生。一些介 壳虫和多数蚜虫具有世代交替现象。
蝉生活史4-17年。仅包括1科,已知约2000种。
6、蝉科 Cicadidae
成虫生活在树上,幼期生 活在土壤中;若虫的蜕称蝉 蜕,若虫背真菌寄生形成蝉 花,均可入药。
我国已知近200种,如蚱 蝉Cryptotympana atrata
Ⅲ、沫蝉总科 Cercopoidea
小到中型;前胸背板大,平或明显隆起,小盾片长于或 等于前胸背板;前翅常加厚呈皮革质;后足胫节有1-2侧 刺褐1-2横列端刺。
2、飞虱科 Delphacidae
体小型,2-9mm;多灰白或褐色;头小、短,触角锥形,少数第1、2 节长而扁平;前胸常呈衣领状;翅膜质,静止时呈屋脊状,有长翅型和短翅 型;后足胫节有2个大刺,端部有1个可活动的距。
已知约150属1500种,中国已知100多种,有许多经济植物的重要害虫, 如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若虫一般隐蔽在自身分泌的泡沫中,最后一次蜕皮后离 开泡沫。
常见动物(昆虫)的识别与鉴定(昆虫纲分类学)
常见动物(昆虫)的识别与鉴定动物界已知种约有150万种,隶属30多个动物门。
如何识别与鉴定它们,不同的门类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和专门的技术,因此不可能在这里分门别类地一一介绍。
现仅介绍常见动物识别与鉴定的一些基本方法和技术。
掌握这些基本方法以后,当工作需要遇到不同类群时,也能尽快地熟悉它们并进行识别与鉴定工作了。
为识别和鉴定某一类群时,首先必须熟悉有关该类群的基本知识,了解该类群分类中常用的一些特征及其变化情况,理解一些常用术语的含义,并掌握检索表的使用方法。
下面以昆虫纲为例,介绍如何检索到各个目。
一、昆虫纲的基本知识昆虫纲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主要纲,其主要特征是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头部具一对触角;胸部具三对附肢(足),大多数种类还具两对翅。
二、昆虫纲分类常用的主要特征昆虫纲是动物界第一大纲,含已知种约一百万。
一般根据翅的有无、多少、质地和类型;变态的类型;口器、触角及胸足等的形式,将昆虫分为二个亚纲三十多个目。
(一)昆虫的变态从卵中刚孵化出的昆虫幼体,形态一般与成体不完全相同,有时相差甚远。
在达到性成熟之前的生长发育过程中,昆虫不仅逐渐增大躯体,还经过形态、内部结构、生理功能以及行为习性上的一系列变化,才能发育为成虫。
这种变化称为变态(metamorphosis)。
变态是昆虫胚后发育的重要特点之一。
常见的变态类型有:1.不完全变态虫体自卵孵化后,经过幼虫期便可发育为成虫。
不完全变态又可分为渐变态与半变态两种类型:(1)渐变态(paurometabola)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比较相似,生活环境及生活方式一样,只是大小不同、性器官未成熟及翅还停留在翅芽阶段,这一阶段通常称为若虫(nymph)。
这样的变态称为渐变态(图5-2A),如蝗虫。
(2)半变态(hemimetabola)幼虫和成虫在形态上有较大的区别,除翅芽外,还具一些临时性器官(如下唇特化而成的捕食器官“面罩”、直肠鳃或气管鳃),生活环境不同(幼虫水生,成虫陆生),这种幼虫称为稚虫(naiad)。
同翅目
同翅目同翅目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同翅目英文名称:Homoptera定义:口器刺吸式,前后翅膜质或近革质,有翅或无翅,不完全变态。
应用学科:昆虫学(一级学科);昆虫分类与进化(二级学科)以上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同翅目分类检索表有翅亚纲的1目。
刺吸式口器,两对翅,静止时多呈屋脊状置背上,前翅质地均一的一大类昆虫。
因本目昆虫前翅质地相同而得名。
世界已知有32800余种,中国已知1930余种。
查看精彩图册目录同翅目概述分类地位识别要点生物学特性种类与分布分类系统与常见科蝉亚目Cicadomorpha展开同翅目概述分类地位识别要点生物学特性种类与分布分类系统与常见科蝉亚目Cicadomorpha展开编辑本段同翅目概述传统的“同翅目”并不是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而是一个人为的并系类群。
目前,在国际昆虫学界,“同翅目”作为一个人为的并系类群已得到公认和普遍接受,并已不再作为昆虫纲的一同翅目动物(5张)个有效目被使用。
国际昆虫界将原同翅目的木虱、粉虱、蚧虫、蚜虫、蝉、沫蝉、叶蝉、角蝉及蜡蝉类昆虫与蝽类昆虫一起作为半翅目的成员对待。
编辑本段分类地位同翅目(Homoptera)是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有颚亚门(Mandibulata)、昆虫纲(Insecta)、有翅亚纲(Pterygota)的一目。
包括蝉、沫蝉、叶蝉、角蝉、蜡蝉、飞虱、木虱、粉虱、蚜虫和蚧壳虫,是昆虫纲中较大的一个类群,形态变化较大,口器刺吸式,前后翅膜质透明,形状、质地相同(与半翅目相对应),故称同翅目。
同翅目昆虫均以植物汁液为食,其中许多种类可以传播植物病毒病,是重要的农业害虫;有些种类可以分泌蜡、胶,或形成虫瘿,产生五倍子,是重要的工业资源昆虫。
蝉的鸣声悦耳动听,蜡蝉、角蝉的形态特异,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观赏昆虫。
编辑本段识别要点体小到大型。
头后口式,刺吸式口器从头部腹面后方生出,喙1-3节,多为3节。
昆虫百科同翅目
前翅中脉大多3分岔,少数2分岔;是农林植物常见害虫。
4、粉虱科 胸喙亚目;体微小,仅1-3mm,成虫体、翅上被白色蜡粉;触角细长, 丝状,7节;前翅最多3条翅脉,后翅1条,翅静止时呈屋脊状;常见有温 室白粉虱、烟粉虱等。 5、绵蚜科 蚜虫有发达蜡腺,能分泌白色绵状蜡质敷于体表;翅脉简单,腹管退化; 触角次生感觉圈呈横带式或不规则环形;常见有苹果绵蚜等。 6、木虱科 体小,形似蝉;触角长;前翅革质,翅痣明显,翅脉由1柄分3支,第支 2分叉;分泌蜡质,全体被蜡质。如梨木虱等
在肛门上方覆盖两块三角形的骨片,叫肛板。雄虫翅1对或无翅,腹末具
长蜡丝。如朝鲜球坚蚧、日本龟蜡蚧、扁平球坚蚧、日本球坚蚧 (成虫、 卵)。
9、 盾蚧科
此为蚧亚目中最大的科,其介壳为真正的介
壳,为前一龄的虫蜕再加上其分泌物组成。营固
定生活,除雄成虫外,均终生不可动。雌虫和若
虫,腹部的末几节不分节,愈合成一块完整的骨
2、飞虱科
体小型号;触角刚毛状,着生头侧方两复眼间;喙出自头基部;翅膜 质透明,不少种类有长短翅型;足能跳跃,后足胫节端部有能活动的 距;主要害虫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等。 3、蚜科 体微小,柔软;触角多为6节,丝状,上有圆形感觉圈,其数量是蚜 虫分类依据;喙出自前足基节之间;腹部8-9节,侧后方有腹管一对; 末端突起为尾片,腹管及尾片形状是分类依据;分有翅型和无翅型,
雌虫和若虫腹部的末几节不分节愈合成一块完整的骨粉虱科温室白粉虱温室白粉虱仙人掌白盾蚧仙人掌白盾蚧扁平球坚蚧扁平球坚蚧日本球坚蚧日本球坚蚧日本龟蜡蚧日本龟蜡蚧朝鲜球坚蚧成虫朝鲜球坚蚧成虫
同翅目
已知有4.5万多种,我国3000种,分两个亚目。头喙亚目(喙起自 头部腹面基部,触角刚毛状,如蝉);胸喙亚目(喙似自前足基节间 发出,触角丝状,如蚜虫)。
常见动物昆虫的识别与鉴定(三)
常见动物昆虫的识别与鉴定(三)在野外或实际工作中,如果掌握了一些常见动物的主要特征,那么无须使用检索表一步一步地检索,就能识别它们所属的类群。
这些特征称之为“识别特征”。
昆虫之庞杂为动物界之冠,但掌握昆虫纲各目的识别特征并不太困难。
而有经验的人不经检索就能判别常见昆虫所在的目、科,有时甚至属或种。
下面以昆虫纲为例,介绍常见各目及其主要的识别特征。
原始无翅;无变态;腹部具与运动有关的附肢。
1.缨尾目中、小型,体长而柔软,裸露或覆以鳞片。
咀嚼式口器。
触角长,丝状。
腹部末端具三根细长尾丝。
如石蛃、衣鱼。
前者多生活于石块及落叶之下潮湿环境中,后者常见于室内抽屉、衣箱或书籍堆中。
2.弹尾目微小型,体柔软。
触角4节。
腹部第1、2、4节上分别着生有粘管、握弹器和弹器,能跳跃。
如跳虫。
通常有翅;有变态;腹部无运动附肢。
3.直翅目大型或中型昆虫。
头属下口式;口器为标准的咀嚼式;前翅狭小,革质;后翅宽大、膜质,且能折叠藏于前翅之下;腹部常具尾须及产卵器;发音器及听器发达;发音以左右翅相摩擦或以后足腿节内侧刮擦前翅而成;变态为渐变态。
蝗虫、蝼蛄、油葫芦、中华蚱蜢等皆属此目。
4.蜚蠊目咀嚼式口器,复眼发达,触角丝状;翅二对,也有不具翅的,前翅革质,后翅膜质,静止时平叠于腹上;足适于疾走;渐变态。
如各种蜚蠊和地鳖虫。
5.螳螂目体细长,咀嚼式口器,触角丝状;前胸发达,长于中胸和后胸之和;翅两对,前翅革质,后翅膜质,静止时平叠于腹上;前足适于捕捉;渐变态。
如螳螂。
6.等翅目体乳白色或灰白色,咀嚼式口器;翅膜质,很长,常超出腹末端,前后翅相似且等长故名。
渐变态。
本目是多态性、群居营社会性生活的昆虫,每一群中有五种类型成员组成,即长翅型的雌雄繁殖蚁,短翅或无翅型的辅助繁殖蚁,和不孕性的工蚁和兵蚁。
如各种白蚁,是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方的主要害虫。
7.虱目体小而扁平,刺吸式口器,胸部各节愈合不分,足为攀缘式,渐变态。
为人畜的体外寄生虫,吸食血液并传播疾病,如体虱。
第五节 同翅目
第四节 同翅目
4. 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Ⅱ胸喙亚目 4.12 粉蚧科 重要种类:湿地松粉蚧Oracella acuta ( Lobdell )是我 国从美国引进湿地松种子时带入,于1990年首次在广东台山 红岭湿地松种子园中发现,现在广东为害非常严重,为害面 积在15万公顷以上。
粉蚧的天敌
第四节 同翅目
爬虫和营固定生活的蚧虫
第四节 同翅目
2. 生物学特性 2.3 生活史 多为两性卵生,但蚜虫和蚧可行孤雌胎生和孤雌卵生。 蚜虫、粉虱和蚧的生活史较为复杂,可全年孤雌生殖,也 可进行世代交替。一年发生1至多代,多以卵越冬,但个别 种类,如十七年蝉约17年才能完成1代。
蚜 虫 的 孤 雌 生 殖 和 多 型 性
蛾 蜡 蝉 科 的 代 表
第四节 同翅目
4. 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Ⅰ头喙亚目 4.3 飞虱科Delphacidae 又叫稻虱科。英文名称: delphacid planthoppers。体 小型。单眼 2 个,前翅基片有肩片,后足胫节常有 2 个侧刺, 端部有1大距。 主要为害水稻等禾本 白背飞虱 科植物,并能传播多种 植物病毒病。一些种类 有远距离迁飞的习性。 重要种类如褐飞虱、白 背飞虱和灰飞虱等,是 水稻上的重要害虫。
可 供 观 赏 的 蜡 蝉
第四节 同翅目
4. 分类及重要科简介 主要包括蝉、叶蝉、蜡蝉、角蝉、飞虱、木虱、粉虱、蚜 虫和介壳虫等。多数学者主张把同翅目分为头喙亚目 ( Auchenorrhyncha )和胸喙亚目( Sternorrhyncha ) 两个亚目。全世界已知49500余种,我国已知3000多种。
第三章 昆虫纲重要目分类
与农业和人类经济意义 关系比较密切的目主要
包括如下10个目:
第二章昆虫的鉴定
昆虫鉴定目录第一节园艺昆虫十目及有关科鉴别第二节鳞翅目重要科鉴别第三节鞘翅目、同翅目重要科鉴别第一节昆虫十目及有关科鉴别一、昆虫分类的意义1、定义:昆虫分类是根据不同昆虫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生理特性等方面的异同,通过分析、对比、归纳、综合等手段,把种类繁多的昆虫加以分门别类。
总结类群间的亲缘关系,反映昆虫进化过程建立分类系统。
2、意义(1)昆虫分类是认识昆虫的一种基本方法:有了昆虫分类系统,就可以认识昆虫,如建立昆虫分类检索表,并借助予这一‘字典’‘工具书’去查找昆虫的分类地位,叫出它的名称。
(2)昆虫分类是昆虫学研究的基础:昆虫种类的鉴定是植保工作开展的前题,无论是害虫的防治,还是益虫的利用,都需要在种名确定后,去查阅有关科学文献,了解前人的工作经验和研究进展,作为自已植保工作开展的参考。
二、分类的阶元和命名昆虫属动物界节肢动物门、昆虫纲,纲以下又可分为目、科、属、种共七个主要分类阶元。
从界到种,均可设亚级,如亚门、亚科等。
物种是分类的基本阶元,种的定义是繁殖单元,即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界:动物界Animalia门: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纲:昆虫纲Insecta目:直翅目Orthoptera科:蝗科Locustidae属:飞蝗属Locusta种: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L亚种:东亚飞蝗Locusta migratoria manilensis Meyen三、昆虫纲分目Order 目World 世界China 中国Subclass Apterygota无翅亚纲Thysanura 缨尾目600 21Diplura 双尾目600 51Protura 原尾目650 199Collembola 弹尾目5000 289 ubclass Pterygota: Ephemeroptera 蜉蝣目2200 306Odonata 蜻蜓目3500 738 Division Exopterygota Plecoptera衤责翅目2300 374有翅亚纲外翅部Grylloblattodea 蛩蠊目251Order 目World 世界China 中国Orthoptera 直翅目23000 2256 Phasmatodea虫脩目2500 221 Dermaptera 革翅目1850 284 Embioptera 纺足目200 7 Blattaria 蜚蠊目4000 366 Mantodea 螳螂目2000 165 Isoptera 等翅目3000 538 Zoraptera 缺翅目25 2 Psocoptera 啮虫目4500 1656 Mallophaga 食毛目4500 934 Anoplura 虱目500 104 Homoptera 同翅目45000 6885 Heteroptera 半翅目38000 3873 Thysanoptera 缨翅目6000 489 有翅亚纲内翅部Order 目World 世界China 中国Neuroptera 脉翅目4500 645 Megaloptera 广翅目500 74 Mecoptera 长翅目500 194 Lepidoptera 鳞翅目200000 18985 Trichoptera 毛翅目10000 987 Diptera 双翅目110000 104 Siphonaptera 蚤目3000 617 Hymenoptera 膜翅目120000 8796 Coleoptera 鞘翅目330000 18794 Strepsiptera 捻翅目400 19Total 79313四、昆虫十大目及重要科鉴定(一)园艺昆虫分目依据1、翅的有无;翅的类型、数目、翅脉脉相;2、口器类型;3、变态类型;4、触角、足类型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球蚜总科
蚜总科
Ⅶ、球蚜总科 Adelgoidea
孤雌蚜与性蚜均卵生;前翅只有3个斜脉,无翅蚜及若 蚜复眼仅3个小眼面,触角3节或退化;头部与胸部之和大
于腹部;尾片半月形,缺腹管。2科。
12、球蚜科 Adelgidae
中胸盾片分为左右两片;无翅蚜和幼蚜触角上有2个感觉圈,有翅型后
翅有1条斜脉,静止时翅呈屋脊状;性蚜有喙,活泼;多营异寄主全周期;
体小到大型;触角着生在头两侧复眼下方,梗节膨大 成球形或卵形;多具两对翅,少数短翅或无翅,前翅前缘
基部有肩板,翅膜质或皮革质;后足胫节有2-7个大的侧 刺和一列端刺。 卵产在植物组织内或表面,常有蜡保护。有的种类分 泌蜜露。全世界已知1500属9000多种,分18-21科。中国 记录有16科。
1、蜡蝉科 Fulgoridae
为松、杉类重要害虫,如红松球蚜Pineus cembrae pinikoreanus
13、根瘤蚜科 Phylloxeridae
中胸盾片不分为左右
两片;无翅蚜和幼蚜触角 上幼1个感觉圈,有翅型 后翅无斜脉,静止时翅平 叠于背面;性蚜有无,不 活泼;多营同寄主全周期; 寄主为阔叶植物,如葡萄
根瘤蚜Viteus vitifolii
分类概括和系统发育
同翅亚目昆虫已知约45000多种,我国已知 3000多种。现在我们一般采用5次目13总科62科的 系统。
触角着生在复眼间下方
蜡蝉总科
同 翅 亚 目
蝉总科
前胸背板长
沫蝉总科
蝉 次 目
触角着生 在复眼间 产卵器 发达 前胸背 板短 产卵器 萎缩 出现 拟蛹 渐变态 跗节 2节 跗节 1节
9、叶蝉科 Cicadellidae
Ⅴ、角蝉总科 Membracoidea
多小到中型,颜色多样,形状奇异;头顶发达,前胸 背板发达,其上常有前突、背突、侧突、后突,形状多样
而奇特;翅部分或全部倍前胸背板覆盖,前翅为复翅。 已知300多属约3000种,分3科。
10、角蝉科 Membracidae
同翅亚目昆虫对人类
形态构造
刺吸式口器从头部腹面后方生出,喙1-4节,多为3 节
触角短,鬃状、线状或念珠状
前翅质地均一,膜质或革质
有些蚜虫和雌性介壳虫无翅
根瘤蚜科Phylloxeridae
生物学和生态学
大多数为渐变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少数为过渐变态,如雄性介壳虫及粉虱有类似蛹的虫态。 多聚集生活。 繁殖方式多为两性卵生,有些为孤雌胎生或孤雌卵生。一些 介壳虫和多数蚜虫具有世代交替现象。
体小型,2-9mm;多灰白或褐色;头小、短,触角锥形,少数第1、2节 长而扁平;前胸常呈衣领状;翅膜质,静止时呈屋脊状,有长翅型和短翅型; 后足胫节有2个大刺,端部有1个可活动的距。 已知约150属1500种,中国已知100多种,有许多经济植物的重要害虫, 如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15、毛管蚜科 Greenideidae
次生感觉孔卵圆形或圆形;喙末节
分2节;腹管密被长毛,长管状,稍膨大,
不短于体长之半;尾片半月形或三角形。 已知7属100多种,如台湾毛管蚜
Greenidea formosana
16、大蚜科 Lachnidae
蚜总科中体型最大者,体与附肢多毛,体表常有蜡粉;触角6节,次生 感觉孔圆至卵圆形;翅痣长为宽的4-20倍;腹管极短,孔状,位于多毛隆 起的圆锥体上。
侧刺褐1-2横列端刺。 若虫一般隐蔽在自身分泌的泡沫中,最后一次蜕皮后 离开泡沫。 已知330属2300多种,分4科。
7、沫蝉科 Cercopidae
颜色艳丽;前胸背板大,常呈六边形,前缘平直。 已知1000多种,中国已知100多种,如稻赤斑黑沫蝉Callitettix versicolo。.
8、尖胸沫蝉科 Aphrophoridae
5、广翅蜡蝉科 Ricaniidae
前翅宽大呈广三角形, 翅静止时常呈屋脊状,爪 脉无颗粒,后翅小;头宽 大。 已知41属400种,我 国30多种。
Ⅱ、蝉总科 Cicadoidea
大中型;前后翅均为膜质,常透明,翅脉发达;前足 腿节发达,常具齿或刺;雄蝉一般在腹部腹面基部有发达
的发音器官;雌蝉产卵器发达。 蝉生活史4-17年。仅包括1科,已知约2000种。
一般黑色或褐色,少数艳丽;头顶 有或无向上的突起;前胸背板特发达, 小盾片通常被遮盖或退化,胫节端部有 一横列端距。
已知近3000种,中国已知近
300种。
二、木虱次目 Psyllomorpha
小型;活泼能跳;触角10节;前翅皮革质或膜质,R脉、M 脉和Cu1脉基本愈合,形成主干,到近中部分成3支,到近端每 支再分成2支;后足基节有疣状突起,胫节端部有刺。
半翅目Hemiptera
(同翅目Homoptera+半翅目Hemiptera )
同翅亚目Homoptera:蝉次目、木虱次 目、蚜次目、粉虱次目、蚧次目
半翅亚目Hemiptera:奇蝽次目、鞭蝽 次目、黾蝽次目、蝎蝽次目、细蝽次、 臭虫次目、蝽次目
同翅亚目Homoptera
同翅亚目昆虫包括蝉、沫蝉、叶蝉、角蝉、蜡蝉、蚜虫、 粉虱、木虱、介壳虫,是昆虫纲中较大的类群,广布于世界各 地。 本目昆虫与半翅亚目一样具刺吸式口器,但其前翅质地均 一,故称同翅。均以植物汁液为食,一些种类可以分泌腊质、 蜜露、介壳状覆盖物或形成虫瘿。刺吸植物汁液造成生理损伤, 并可传播病毒。
叶蝉总科
角蝉总科 木虱总科 球蚜总科 蚜总科 粉虱总科 旌蚧总科 粉蚧总科 蚧总科 盾蚧总科
蚧 次 目 木虱 次目 蚜 次 目 粉虱 次目
一、蝉次目 Cicadomorpha
多中到大型,也有小型;飞翔能力强,善跳跃;触角短, 刚毛状或锥状;具2-3革单眼,跗节3节;翅脉发达,前翅 至少有4条从翅基部发出。 本亚目许多雄虫有发音能力,鸣声有很大的专化性,可 以用来识别种类。
Ⅷ、蚜总科 Aphidoidea
孤雌蚜胎生,性蚜卵生;前翅有4斜脉;触角4-6节, 如为3节,则尾片烧瓶状;头胸部之和大于腹部;尾片形状
多样,腹管有或无。
14、瘿绵蚜科 Pemphigidae
蜡线发达;性蚜喙退化;尾片半月形,末端圆;头与前胸大部分离,复 眼位于头的后部;有翅蚜中胸前盾片三角形,盾片被“V”形缝分为两片;静 止时翅呈屋脊状。 世界记载26属120多种,如五倍子蚜、苹果绵蚜、秋四脉绵蚜
3、象蜡蝉科 Dictyopharidae
头多明显延长呈锥状或圆柱状, 触角梗节圆球形或卵形;前翅狭长, 有明显翅痣;前足腿节胫节扁宽,后 足胫节具3-5根强刺。 已知130属700多种,我国34种。
4、蛾蜡蝉科 Flatidae
蛾形,多褐色或淡绿色;头比 胸部狭;翅静止时常呈屋脊状,前 翅宽大,近三角形,爪片有颗粒, 后翅宽大且翅脉不呈网状。 已知212属1000多种,我国记载 40种,如碧蛾蜡蝉Geosha distinctissima
18、蚜科 Aphididae
触角多为6节,感觉
孔圆形;复眼多小眼面; 前胸及腹部常有缘瘤; 腹管长管状,有的膨大; 尾片不呈瘤状,尾板末 端圆。 分为3个亚科。如棉 蚜Aphis gossypii,甘蓝 蚜Brevicoryne brassicae
四、粉虱次目 Aleyrodomorpha
小型,两性均有翅,表面被白 色蜡粉;触角7节,喙3节;前翅 脉序简单,R、M和Cu1合并在1条 短的主干上,后翅只有1条纵脉; 腹部第9背板有一凹入,称皿状 孔,中间有小的第10背板(盖 片),及一管状舌状突。 仅包括1总科。
蝉 次 目
触角生于 两眼之下
蜡蝉总科
单眼 三个
蝉总科
后足胫节纵向 有一排刺
触角生于 两眼之间
叶蝉总科
单眼 两个 无纵向刺
前胸背板平或明显隆 起,前翅常加厚呈皮 沫蝉总科 革质,后翅大
前胸背板发达,常向 前延伸盖住头部,向 角蝉总科 后延伸至少达小盾片 缝;前翅为复翅
I、蜡蝉总科 Fulgoroidea
中到大型,头有些具有大 型头突,前胸背板横形,前缘 极度突出,达到或超过复眼后 缘;前后翅膜质,翅脉到端部 多分叉和横脉,呈网状。 世界已知120属700多种, 中国记载20多种。我国常见班 衣蜡蝉Lycorma delicatula和龙 眼鸡Fulgora candelaria。
2、飞虱科 Delphacidae
五、蚧次目 Coccomorpha
介壳虫,形态奇特,雌雄异型。 雌虫无翅,体圆形、椭圆形或圆球状;触角、复眼和足除少数 保留外,大多消失;3个体段常愈合;体壁坚韧,有的柔软,常被 蜡粉、蜡块,或有特殊的介壳保护。
雄虫出现时间很短。
孤雌生殖或两性生殖。是重要的害虫,有的种类分泌蜡、胶、 色素,为重要的工业资源昆虫和药用昆虫,如胭脂虫、紫胶虫。
已知12属,约160种,如柏大蚜Cinara tujafilina
17、毛蚜科 Chaitophoridae
触角5-6节,次生感觉
孔圆形;腹管短截状,亦有
杯状或环状,大都有网纹, 光滑或有小刺;尾片瘤状或
半月形,尾板末端圆,有的
微凹。 已知13属110多种,全为
柳、杨或槭科重要害虫,如
白杨毛蚜Chaitophorus populeti
介壳虫中最原生类群;胸部和腹部分节明显,有发达 的触角和足;雄虫头部两侧有1对桑椹状复眼和1对单眼;
雌蝉体壁柔软,个别坚硬;体被蜡粉。 包括3科。
20、旌蚧科 Ortheziidae
雌成虫及若虫肛门上有一骨质肛环, 上有6根刺毛;雄虫触角9节。 常见种类如荨麻旌蚧Orthezia urticae
21、绵蚧科 Monophlebidae
世界已知5000多种。
雌成虫腹部有气门,雄虫有复眼(较原始)
旌蚧总科
蚧 次 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