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实践】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一诗经两首的文言知识点

高一诗经两首的文言知识点

高一诗经两首的文言知识点古代文言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就是《诗经》。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被广泛地研究和传承。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一阶段学习的两首《诗经》的文言知识点,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古代文化的精华。

一、《诗经》中的文言知识点1. 平仄:《诗经》采用了平仄格律,平仄指的是音调的升降。

平仄可分为平调和仄调,平调为平声,仄调为上声、去声和入声。

在诗歌创作中,平仄的运用可以使文章韵味深长,情感表达得当。

2. 反义词:《诗经》中常用反义词来修辞,比如“昼”与“夜”、“寒”与“暑”等。

这种运用反义词修辞的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鲜明生动,动人心弦。

3. 对仗:对仗是指句子之间形式和意义上的相对呼应。

《诗经》中常见的对仗方式有平行对仗、转折对仗、对比对仗等。

对仗使诗歌更具韵律感和和谐感。

4. 比喻:《诗经》中经常使用比喻来进行形象的描绘和抒发情感。

比喻可以借用一个事物的特征来表示另一个事物,使诗歌的意境更为深远,意义更为丰富。

5. 排比:排比是指通过并列运用的修辞手法。

《诗经》中很多篇章采用排比的句式,通过并列同义或相似词汇来增加语言的艺术效果,使诗句更加音调优美、感情丰富。

二、高一诗经两首的文言知识点1. 《关雎》关雎是《诗经》中的第四章,是一首描述爱情的诗。

它通过比较和对比,运用了反义词、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表达了爱情的复杂和多面性。

首先,《关雎》运用了反义词和对仗手法,如“无言”与“言”,“国破”与“家亡”,通过这种形式上的对比和呼应,突出了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关雎》还通过比喻进行描写,如“告余以丧”比喻出了心情沮丧的状态,而“日昃之久矣”则象征了时间的长久流逝,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刻。

2. 《车舝》车舝是《诗经》中的第二十一章,是一首描写战争的诗。

它通过平仄、对仗和排比等手法,生动地展现了战争中的残酷和悲壮。

首先,《车舝》运用了平仄来表达诗中的音律和情感变化,通过平仄的运用,使整首诗的节奏感更加鲜明。

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高三网

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高三网

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高三网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部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诗篇305首,被称为“中国诗歌的源头”。

在高三网上,我们可以对诗经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从中汲取知识点和智慧。

一、诗经的起源和作者诗经约创作于西周时期,距今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

它的作者较多,包括了周朝的君王、官员和贵族等。

其中最著名的收录者是孔子,他将诗经进行整理和编辑,使其成为了后世传世之作。

二、诗经的内容特点1.诗经的题材丰富多样,有咏怀、赞美、战争、民生、爱情等方面的内容。

它以抒发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为主旨,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现了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和价值观念。

2.诗经的风格朴实自然,语言简练,音韵优美。

它采用了齐型和押韵的写作技巧,常常运用对仗和修辞手法,使诗句更具韵律感和美感。

3.诗经多以古乐歌唱的形式传诵,可以反映出古代音乐传统和音调特点。

它的语言和旋律相结合,使得诗意更加深远和丰富。

三、诗经的文化意义1.诗经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开端,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成为了古代文学的典范,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范本和灵感。

2.诗经是了解古代社会和古代文化的窗口。

通过诗经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对于研究古代历史和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诗经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其中的一些诗篇表达了人们对自然、人生和道德的思考,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

四、如何学习诗经1.阅读和背诵诗经的篇章,了解其中的意境和内涵。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诗篇进行深入解读,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2.学习古代文学和音乐方面的知识,了解诗经的创作背景和传统演唱方式。

可以参加一些相关的培训班或者课程,提升对诗经的学习兴趣和专业知识。

3.进行诗经的比较研究,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对比,找出共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可以结合历史、哲学、音乐等多个学科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和研究。

《诗经两首》的高中知识点总结

《诗经两首》的高中知识点总结

《诗经两首》的高中知识点总结(一)通假字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二)古今异义词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

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

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三)一词多义1.言:①句首助词。

如:言既遂矣。

②相当于而。

如:静言思之。

2.以:①把,介词。

如:秋以为期。

②而,连词。

如:以望复关。

3.作: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

如:薇亦作止。

②开始。

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

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劳动,劳作。

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

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①动词词头,无实意。

如曰归曰归。

②叫做,称作。

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③说。

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止:①语尾助词。

如:岁亦莫止。

②脚,足。

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

如:止子路宿。

④制止,阻止。

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

⑤容止,礼貌。

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

6.载:①记录,记载。

如:史载田横事。

②年。

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

③装载。

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引申为承担,承受。

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

④乘坐,乘车。

如:直上载公子车。

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

如:载欣载奔。

⑥副词,开始。

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7.靡:①浪费。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诗经》两首知识讲解

高中语文知识点考点解析含答案 《诗经》两首知识讲解

《诗经》两首学习目标1.掌握《诗经》的基本知识;2.积累文言字词,背诵诗篇;3.理解主人公情感,体会赋、比、兴运用的妙处。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诗歌,共305篇,又称《诗三百》。

先秦时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成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之一,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按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按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

“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叫“十五国风”,有160篇。

“雅”是宗庙用于祭祀的乐歌和舞歌,包括《大雅》(74篇)《小雅》(31篇)共105篇。

“颂”是祭祀乐歌,分《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

“赋”按朱熹《诗集传》中的说法,“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说,赋是直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

字词汇总字音氓(méng)之蚩蚩愆(qiān)期徂(cú)尔帷裳(cháng)隰(xí)则有泮靡盬(gǔ)骙骙(kuí)古今异义1.至于..顿丘古义:两个词,至,到达,于,介词;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2.三岁..食贫古义:多年;今义:指年龄。

3.彼路斯何?君子..之车古义:将帅;今义:人格高尚的人。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古义:士兵;今义:人格卑鄙的人。

通假字1.匪来贸丝“匪”通“非”2.于嗟鸠兮“于”通“吁”3.犹可说也“说”通“脱”4.隰则有泮“泮”通“畔”5.岁亦莫止“莫”通“暮”重点语句判断句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必修二文言知识总结

必修二文言知识总结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诗文知识总结《诗经》两首知识点梳理一、通假字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二、古今异义词1.泣涕..涟涟古义:今义: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古义:今义:3.不遑启.居.古义:今义: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古义:今义:三、一词多义1.言:①句首助词。

②相当于“而”。

2.以:①秋以为期。

②以望复关。

3.作:①薇亦作止。

②天下之难比作于易。

③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①曰归曰归。

②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③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靡:①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③天高地迥,号呼靡穷。

④左右皆靡。

6.思: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已行,弗不思也。

③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④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7.雨:①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②一别如雨。

③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

④水能自雨田。

⑤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离骚》知识点梳理一、重点词语1.掩涕2.谇:3.替:4.虽:5.众女:6.蛾眉:7.遥诼:8.偭:9.度:10.溘:11.异道:12.尤:13.伏:14.相道15.及:16.止息:17.初服:18.岌岌:19.游目:20.缤纷:21.未变:二、通假字1.偭规矩而改错2.忳郁邑余侘傺兮3.何方圜之能周兮4.进不入以离尤兮5.芳菲菲其弥章6.延伫乎吾将反三、一词多义1.长:①长太息以掩涕兮②长余佩之陆离2.善:①亦余心之所善兮②谣诼谓余以善淫3.以为:①制芰荷以为衣兮②余独好修以为常4.修: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②退将复修吾初服③余独好修姱以为常5.虽:①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②虽九死其犹未悔四、词类活用1.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2.谣诼谓余以善淫.3.鸷鸟之不群.兮4.伏清白以死.直兮5.屈.心而抑.志兮6.步.余马于兰皋兮7.高.余冠之岌岌兮8.长.余佩之陆离五、古今异义的词1.浩荡:①古义:②今义:2.工巧:①古义:②今义:3.改错:①古义:②今义:4.穷困:①古义:②今义:5.流亡:①古义:②今义:六、特殊句式1.不吾知其亦已兮。

语文必修二古诗文知识点梳理

语文必修二古诗文知识点梳理

语文必修二古诗文知识点梳理(一.重要文学知识梳理一>、诗经两首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源头。

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七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这些诗篇,就其原来性质而言,都是歌曲的歌词。

《风》、《雅》、《颂》三部分是依据音乐的不同来划分的。

《风》是乐调,国风就是各国土乐。

《雅》是周朝王畿之乐,“雅”又有“正”的意思,雅诗多为反映贵族阶级生活和思想感情的作品。

其中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

《大雅》多为西周早期的诗,共三十一篇.《小雅》多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的诗。

共七十四篇.《大雅》多为赞美诗,赞颂统治阶级的奢华生活;《小雅》多为怨刺诗,表达下层贵族牢骚不平的情绪。

从风格上说,《大雅》雍容典雅,诗味不浓;《小雅》生动活泼,艺术价值较高。

《颂》是专门用于宗庙祭祀的音乐。

《诗经》主要三种表现手法:赋、比、兴“赋”:铺陈叙事。

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

“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

“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风”“雅”“颂”“赋”“比”“兴”,文学史上合称“六义”。

2.《氓》抒发弃妇的怨忿之情;叙事与抒情的结合和比兴手法。

《氓》以一个女子自述的口吻,讲述了她幼年时的欢乐、恋爱时的盟誓、婚后的变卦,怨愤、留恋、痛苦等婚恋悲剧。

3.《采薇》抒发士卒远戍的劳苦和哀怨之情;情景相生,重言叠字。

诗中的“杨柳”又成为后代“折柳相赠”与“折柳思远”的文化元素的滥觞。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

高一必修二诗经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诗经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诗经知识点一、诗经概述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文学作品集合,共收录305篇诗歌,作者众多,时代跨度长,内容丰富多样。

诗经涵盖了政治、军事、爱情、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

二、创作背景诗经是在中国西周时期创作的,主要流传于东周时期。

当时政治动荡,战国纷争,社会剧烈变革,人们对于个人命运、家国大义等问题产生了深刻思考和表达需要,因此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诗歌创作。

三、体裁特点1. 诗经包含了风、雅、颂三种体裁,其中以风的数量最多。

风是古代乐歌,内容多为爱情、生活、人情等。

2. 雅为朝廷乐舞,主要内容是对君王政治、礼仪、音乐等的赞美。

3.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赞美诗。

四、作者诗经的作者众多,包括乐府民歌、乐府民谣等匿名的民间创作,也有部分诗篇记载了作者姓名,如《司马相如上林》。

五、知名篇目1. 《关雎》:描写男女之间感情的复杂和矛盾。

2. 《诗经·卫风·木瓜》:描绘了一个爱情的故事,表达了一个人爱恋中的忧伤和难忘。

3. 《诗经·郑风·子衿》:描绘了一个女子对未婚夫的倾情和挚爱。

4. 《诗经·秦风·蒹葭》: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眷恋之情。

5. 《诗经·商颂·大东》:以讴歌商王和商朝的繁荣昌盛为主题。

六、诗经对后世影响1. 诗经以其丰富的内容、优美的表达方式和深邃的内涵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2. 诗经被后世誉为“诗之宗”,对后来的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3. 诗经中的一些篇目也被后世音乐家改编为歌曲,流传至今。

七、学习诗经的意义1. 诗经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诗经有助于培养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通过学习诗经,可以了解古代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拓宽视野,增强对人类文化多样性的认识。

3. 诗经中许多篇目在形式、意境等方面富有创新和突破,对于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感受也有积极的作用。

诗经二首文言知识点总结

诗经二首文言知识点总结

诗经二首文言知识点总结文言知识点一:诗歌的格律和韵律《诗经》中的诗歌大多遵循着特定的格律和韵律,如《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这首诗中,每句诗的字数都是相同的,每句诗的韵脚也是相同的,这正是文言诗歌所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

另外,诗歌的韵律也是文言知识中的重要内容。

韵律是诗歌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增强诗歌的韵味和美感。

在《诗经》中常见的韵脚有平水韵、仄声韵等。

例如《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中的“夭夭”和“灼灼”就是一组仄声韵。

文言知识点二:修辞手法《诗经》中的诗歌还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如比喻、拟人、排比、对仗等。

这些修辞手法既可以增强诗歌的艺术性,又可以让诗歌的表达更加生动和具体。

例如《葛覃》中的“维葛之徵”,其中“徵”是指声音传播的距离,通过对植物的叫唤比喻,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

另外,《诗经》还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通过事物的比喻来揭示人情、抒发情感。

例如《周南》中的“蓁蓁其巅,侧田之山,维叶萋萋,叔兮伯兮,得大輈。

”中的“叔兮伯兮”象征着两位贵族的关系,通过这种手法可以使诗歌更加深刻和含蓄。

文言知识点三:词语的使用《诗经》中的诗歌运用了大量的文言词汇和成语,这些词语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且有很强的文学表现力。

例如《鹊桥》中的“维天之命,降民之灾”,其中的“命”和“灾”就是当时人们常用的词语,通过这些词语的使用可以了解到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状况。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词语在《诗经》中被赋予了特定的含义,称为诗经用字。

例如《小雅》中的“王事靡盬”,中的“靡盬”就是指工作不得当。

掌握这些诗经用字对于理解《诗经》的诗歌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文言知识点四:古文书法《诗经》的诗歌大部分都是通过书写传承下来的,因此对于古文书法的掌握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分析和理解《诗经》的诗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古文书法的特点,并通过古文书法来理解和解读诗歌的信息。

诗经二首高一必修二知识点

诗经二首高一必修二知识点

诗经二首高一必修二知识点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是我国第一部现存的诗歌总集。

其中收录的诗篇涵盖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一千多年间的社会风貌、人生哲理、爱情悲欢等各个方面。

在高一必修二的学习中,我们也要深入学习诗经中的两首重要篇章,分别是《关雎》和《木瓜》。

一、《关雎》《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民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抒情诗之一。

在学习该诗时,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个知识点:1. 作者和背景:《关雎》的作者是佚名,属于诗经中的风雅类。

该诗记录了周王室的庄妃被废后,她对失去身份和地位的自我辩护。

通过形象的描写,通过庄妃之声,表达了人们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深切关注。

2. 抒情表达:《关雎》运用了抒情手法,通过对庄妃的内心世界的描绘,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情感。

例如,诗中使用了“有冤者”来强调庄妃的委屈和冤情,使读者对庄妃的遭遇产生共鸣和同情。

3. 结构和韵律:《关雎》由两首相同章节的诗组成,每首诗都由两句意义相关的句子构成,共四行。

诗歌运用了平仄、押韵等手法,给诗歌增添了韵律美。

二、《木瓜》《木瓜》是诗经中的一首咏史篇章,通过咏史的方式来反应社会的种种问题。

学习该篇时,我们重点了解以下几个知识点:1. 题材和作者:《木瓜》是一首关于历史人物的颂歌,反映了商代时期的社会风貌。

作者是屈原,屈原是楚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通过《木瓜》表达了对商代社会的思考和思索。

2. 社会风貌:《木瓜》中描绘了商代时期人们繁忙的生活、争战的场景以及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通过对“木瓜”的描绘,诗中展现了商代社会的繁荣和地方衣食丰美的景象。

3. 象征意义:《木瓜》以木瓜为象征,通过对木瓜果实的描写,寓意着国家的丰饶、人民的富裕和繁荣。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屈原对实现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

通过对《关雎》和《木瓜》的学习,我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同时,我们也能够发现其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和对社会问题的思考,这对我们的成长和人生观的塑造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高一下诗经两首知识点

高一下诗经两首知识点

高一下诗经两首知识点在高中语文学习中,诗经是我们接触到的重要课文之一。

作为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诗经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风貌,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重点介绍高一下学期所学的两首诗经及其相关知识点。

一、《墙有茨》《墙有茨》是诗经中的一篇小雅,表达了乡村周围种满了茨草的景象。

诗中描绘的茨草不仅仅是对乡村生活的描绘,更有一种隐喻的意味。

诗经中有一句“彼其之子,三百赠逝”,其中“三百赠逝”一词中的“三百”是指伯禽,他在诗中象征着夏商时期重臣成群。

通过茨草的比喻,诗人在诗中隐射了夏商时期农民阶层受到社会的压迫,但又无法反抗的悲愤之情。

在《墙有茨》这首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句式的运用。

诗中使用了对偶句、对偶句加一字句以及状语句等。

其中对偶句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它能够使诗行的结构更加均衡,表达更加华丽。

二、《关雎》《关雎》是诗经中的一篇小雅,描绘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诗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揭示了男女之间深情的相思之情。

在中国古代,往往使用鸟类的形象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而雎鸠则是古代爱情诗中常用的形象,代表了男女之间纯洁而深厚的感情。

在诗经学习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到一些基本的韵律和格律的知识。

《关雎》是典型的诗经韵律,它的韵脚为“口口韵”,整首诗由八个小节组成,每个小节的句数不等,但每个小节的第一句都以句尾押韵。

这种押韵的形式给诗歌增添了一种特殊的音韵美,提升了整首诗的艺术感染力。

总结起来,诗经是我们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诗经,我们可以了解古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并通过音韵美和意象的描绘,领略到古代文学的独特魅力。

掌握《墙有茨》和《关雎》这两首诗的知识点,对于深入学习诗经以及后续的文学鉴赏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经,从中汲取更多的文化营养。

诗经两首高一必修二知识点

诗经两首高一必修二知识点

诗经两首高一必修二知识点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它记录了周代早期的历史风貌和民众的生活,对于研究古代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在高一必修二的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两首精选篇目,即《蒹葭》和《七月》。

这两首诗歌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各具特色,还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文化内涵。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蒹葭》这首诗。

《蒹葭》描绘了一幅青春少年在乡村间嬉戏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中用到了许多意象的描绘,比如“蒹葭”、“於飞飏”和“采葑菲”。

这些词语不仅展示了古代乡村的青葱景色,还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由和快乐的憧憬。

而与此同时,诗中的“少之时”和“云云”,则让人们不禁联想到青春的短暂和岁月的流逝。

这种对青春和时光的思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人生哲理的思索,也是人类共同关注的话题。

而另一首诗《七月》,则以农耕劳作为主线,描绘了夏季农田的生机勃勃和忙碌景象。

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农民勤劳努力的赞美之情。

同时,诗中的“苦夫”、“望月”等词语,则通过对农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自然景观的品味,传达了崇尚和谐与平衡的价值观。

这种感恩劳动、珍视环境的理念在古代中国农耕社会中深深植根,并延续至今。

这首诗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古代的农业景象,也给了我们以对劳动和自然的思考。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历史,也传达了古人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

在这些古老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对于人性、道德、社会习俗等方面的讨论与探索。

同时,诗经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蒹葭》和《七月》这两首精选篇目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的追求和对自由的向往;通过对农耕劳作的描写,呈现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赞美和对自然的敬畏。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与思考。

读《诗经》的同时,我们还能感受到古代中国的审美观念和文人们对于诗歌艺术的追求,对后世文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必修二诗歌单元知识点梳理

必修二诗歌单元知识点梳理

必修二诗歌单元知识点梳理高一语文组 2015年11月《诗经》两首一、在括号内写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氓之蚩蚩.( )(2)匪.来贸丝( )(3)于.嗟女兮( )(4)犹可说.也( )(5)隰则有泮.( )(6)彼尔.维何( )(7)狁孔棘.( )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

(1)泣涕.涟涟今义:鼻涕古义:________________(2)总角之宴.今义:宴会古义:________________(3)三.岁食贫今义:确数,三古义:________________(4)至于顿丘今义:表示另提一件事。

古义:________________(5)狁孔.棘今义:孔穴古义:________________(6)君子..所腓..所依,小人君子,今义:指有品德的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小人,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多义词。

(1)将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韩信将兵(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2)言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四、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并解释。

夙.兴夜.寐( )五、关键实词、虚词1.来即我谋即:谋:2.送子涉淇涉:3.匪我愆期愆:4.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乘:垝垣:5.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载…载…:6.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咎:7.以尔车来,以我贿迁贿: 8.渐车帷裳渐:9.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贰: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罔: 极:1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靡: 12.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夙:13.言既遂矣,至于暴矣言: 遂:14.静言思之,躬自悼矣言:音节助词。

躬,自己。

15.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宴:晏晏:16.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莫: 17.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戍:聘:18.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疚:19.雨雪霏霏雨:六、文学常识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故又称。

《诗经二首》知识点整理

《诗经二首》知识点整理

《诗经二首》知识点整理一、译诗《关睢》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

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

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蒹葭》芦花一片白苍苍,清早露水结成霜心上人儿她在哪?人儿正在水那方逆着曲水去找她,绕来绕去道儿长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在那水中央河边芦苇密又繁,清晨露水未曾干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河岸那一边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滩。

河边芦苇密稠稠,早晨露水未全收。

意中之人在何处?就在水边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曲难求。

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就在水中洲。

(译诗不用背)二、知识点整理1. 《关睢》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答: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位美丽少女的相思之情,求而不得,他日思夜想,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他做梦梦见自己弹琴奏瑟,迎娶这位姑娘。

2. 《关雎》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了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梦想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3. 《蒹葭》中哪一些诗句描写了景物?所写景物有怎样的特点?写景有什么作用?答: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

描写了一幅秋苇苍苍,白露茫茫,寒霜浓重的凄清景色,造成了一种渺远迷茫的意境,渲染了气氛,烘托了人物忧郁感伤的情怀。

4. 《蒹葭》这首诗采用重章叠咏的手法有什么好处?答: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更充分地抒发情感。

《蒹葭》全篇3 章12 句,只变动了十几个字,不但写出了芦苇茂盛的状态、爱情道路的曲折绵长,伊人虽近在咫尺,但又遥不可及的痛苦心情,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旋律,表现出诗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

高一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国文学的开端。

它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且也是我们学习和了解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高一必修二中,我们学习了诗经中的两首诗,分别是《蒹葭》和《采薇》。

接下来,我将根据这两首诗的内容和特点,为大家介绍一些与其相关的知识点。

蒹葭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诗,它以“蒹葭苍苍”为开头,以“谁谓河广”为结尾。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青春期的少年心中的情感。

通过对人物内心独白的表达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使诗歌充满了悠然自得的意境。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中使用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描写手法。

蒹葭指的是一种水生植物,形态高挺,叶子雄伟翠绿。

这样生动的描写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丝清新的感觉。

而白露为霜则用来表达草木的凋零与秋的来临,暗示了青春的逝去和人生的无奈。

另外,诗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

青青子衿是指年轻人的衣襟,而悠悠我心则是表达了少年内心的郁闷和苦闷。

这种对内心的独白表达方式,构成了整首诗的主题,也使得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采薇采薇是《诗经·邶风》中的一首诗,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为开头,以“子之不我,振于阿丘”为结尾。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一个女子对心上人的期待和思念之情,充满了深情而凄美的意境。

首先,诗中的“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云晏如”给人以采摘薇草掩藏内心情感的印象。

薇草代表的是女子的心事,通过对薇草的采摘来表达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这种抒情的手法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深藏的情感。

其次,诗中的“子之不我,振于阿丘”也是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表达。

这句话表明了女子对心上人的渴望并期盼着他的回归。

通过对男子心思的揣测和对自身情感的表达,使得整首诗流露出了一种执着而深情的意味。

以上就是我对高一必修二诗经两首诗的一些知识点的介绍。

这两首诗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通过学习和品读这些古代诗歌,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对生活的感悟,还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总结高一语文
必修一知识点
《诗经两首》主要讲述了田家和桑家两个家庭的生活情景和感恩的重要性。

以下是该
篇文章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1. 《诗经两首》是本教材的第6篇课文,原文分为《田家》和《桑家》两首,分别讲
述了农夫种田和养蚕的情景。

2. 田家的主要内容是描写了田间劳作的辛苦和收获。

诗中通过描写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表达了劳动的重要性和对农民的赞美之情。

3. 桑家的主要内容是描述了养蚕的情景。

诗中通过描写养蚕的细致过程和丰收的喜悦,表达了农民对劳动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4. 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是中国古代民歌的集成,记录了周代至春秋时期的各种民间歌谣。

5. 《诗经两首》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等。

这些手法使诗歌
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6. 诗歌中的意境深远,赏识诗歌需要注重把握其意境,领会其中的情感和哲理。

7. 《诗经两首》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特点,通过对农民劳作的描写,反映了劳动的辛
苦和农民的乐观、奉献的精神。

8. 诗歌教育了人们要保持艰苦奋斗的精神,珍惜来之不易的物质财富,并让人们懂得
感恩的重要性。

高一语文必修一《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主要写了贾宝玉、贾母、林黛玉、薛宝钗等
人的家族生活和婚姻纠葛。

以下是该篇文章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1.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誉为\。

【推荐下载】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重点知识:《诗经》两首

【推荐下载】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重点知识:《诗经》两首

[键入文字]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 第二单元重点知识:《诗经》两首
进入到高中阶段,大家的学习压力都是呈直线上升的,
因此平时的积累也显得尤为重要,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 第二单元重点知识为大家总结了高一年级各版本及各单元的素有知识点内容,希望大家能谨记呦!!
新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 第二单元重点知识:《诗经》两首
(一)通假字
1.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蚩蚩通嗤嗤,笑嘻嘻的样子)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无通毋,不要)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通吁,表感叹)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泮通畔,边岸)
(二)古今异义词
1.泣涕涟涟(泣涕,古义:为眼泪|今义:鼻涕)
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宴,古义:为欢聚|今义:为酒席)
3.不遑启居(启,古义:是跪|今义:指开启。

居,古义:指安坐|今义:指居住。

)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君子,古义:文中指主帅|今义:指有品德的人。

小人,古义:文中指士卒|今义:指品行差的人。

)
(三)一词多义
1.言:
①句首助词。

如:言既遂矣。

②相当于而。

如:静言思之。

2.以: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知识点总

www.5y
通假字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2.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4.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5.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6.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古今异义词
.泣涕涟涟
2.总角之宴,言笑宴宴
3.不遑启居
4.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一词多义
.言:
①句首助词。

如:言既遂矣。

②相当于"而"。

如:静言思之。

2.以:
①把,介词。

如:秋以为期。

②而,连词。

如:以望复关。

3.作:
①本义是起来起身,引申为兴起,产生。

如:薇亦作止。

②开始。

如:天下之难比作于易。

③创作,撰写: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又引申为著述,制造。

如: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

④劳动,劳作。

如: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⑤为,成为,引申为充当,充作。

如: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4.曰:
①动词词头,无实意。

如曰归曰归。

②叫做,称作。

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③说。

如: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5.止:
①语尾助词。

如:岁亦莫止。

②脚,足。

如:当斩左止者,笞五百。

③停止,停留,又引申为使动用法。

如:止子路宿。

④制止,阻止。

如:残贼公行,莫或止之。

⑤容止,礼貌。

如:人而无止,不死何候。

6.载:
①记录,记载。

如:史载田横事。

②年。

如:自去舟职,五载复还。

③装载。

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引申为承担,承受。

如:载舟载舟,所宜深思。

④乘坐,乘车。

如:直上载公子车。

⑤祝词,起加强语气作用,多用于动词或形容词词头,可译为"且""又"。

如:"载欣载奔"。

⑥副词,开始。

如:春日载阳,有名仓庚。

7.靡:
①浪费。

如: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②无,没有。

如: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引申为不。

如:天高地迥,号呼靡穷。

③倒下,后退。

如:左右皆靡。

8.烈:
①火势猛。

如:夫火烈,民望而畏之。

引申为放火烧,如:益烈山泽而焚之。

又引申为猛烈。

如:穷冬烈风。

②光明,显赫。

如:君有烈名。

③事业,功业。

如:奋六世之余烈。

④厉害,严重。

如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9.阳:
①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②阳光,太阳。

如: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③温暖。

如:春日载阳。

④表面上,假装。

如: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

0.孔:
①小洞,窟窿,又引申为渠道。

如: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

②很,甚。

如:孔武有力。

③大。

如:孔道之夷,何不遵乎。

1.华:
①同"花"。

如:桃之夭夭,烁烁其华。

②开花。

如:始雨水,桃李华。

③美丽有光彩。

如:华服丽人。

④繁华。

如:其街市之繁华。

⑤精华。

如:物华天宝。

⑥敬辞。

如:华诞,华居。

2.思:
①思考。

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思念,挂念。

如:已行,弗不思也。

③心情,情思。

如: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④助词,无实义。

如: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3.戒:
①防备,警戒。

如:既和既戒,既备万事。

②告诫,警告。

如:观往事以自戒。

4.雨:
①众多。

如:齐子归止,其从如雨。

②离散。

如:一别如雨。

③动词。

下雨或雨一样的落下来。

如:是岁之春,雨麦岐山之阳。

④灌溉。

如:水能自雨田。

⑤润泽。

如: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

www.5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