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的“满洲建国”理论-以《满洲评论》为中心
九一八事变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与日本的残暴统治
九一八事变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与日本的残暴统治九一八事变是中日两国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该事件不仅对两国关系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产生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引发的中国民族主义崛起,以及日本残暴统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一、九一八事变与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九一八事变发生于1931年9月18日,在这一天,日本军队以盗用铁路爆破为借口,占领了南满洲铁路,并进一步侵占了中国东北地区。
这一事件成为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爆发的导火索。
首先,九一八事变揭示了中国政府的无力和无能。
面对侵略者,中国政府未能有效地采取措施维护国家利益,这引发了中国民众的愤怒和不满。
民众认为,只有依靠国家自力更生,才能保护国家的利益,这一观念推动了中国民族主义情绪的崛起。
其次,九一八事变暴露出列强对中国的争夺和割据现象。
由于中国政府的无力,各个列强开始在中国东北地区寻求自身利益。
这种局面进一步引发了中国民众对外国势力的不满和抵制情绪,民众开始强烈要求国家强大起来,保卫国家利益。
这种抵制外国势力的情绪与中国民族主义相辅相成,推动了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
最后,九一八事变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经济影响。
随着日本侵略势力的进一步扩大,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逐渐萎缩,人民生活变得艰难。
这使得中国民众更加意识到中国的经济独立迫切性,进一步推动了民族主义情绪的高涨。
二、日本的残暴统治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随着日本势力在中国的不断扩张,残暴统治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毁灭性的影响。
首先,日本军队对中国民众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虐杀。
无辜的中国人民遭受到了暴行和残忍的对待,这引发了中国社会的愤怒和悲愤之情。
这种残暴统治激起了中国民众对日本侵略者的强烈仇恨,推动了民族主义情绪的更加高涨。
其次,日本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让中国社会陷入了困境。
日本统治者掠夺了中国东北的资源,导致中国的经济几乎崩溃。
中国民众开始反思自身经济独立的重要性,推动了中国追求自力更生、发展实力的决心。
《浅论日本殖民统治东北时期的“伪满洲文学”
《浅论日本殖民统治东北时期的“伪满洲文学”作者:杨字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7期内容摘要:1931年日本发动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后,紧接着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作为傀儡,成立了伪“满洲国”,实行残酷的殖民统治。
在此期间,大量日本文人以各种理由涌入当时的“满洲”,创办杂志和报纸,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歌等。
这些所谓的“满洲文学”,大多以“建国精神”为中心思想进行创作,自觉地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服务,充当了日本向伪“满洲”国,进行思想栓桔和文化渗透的工具、成为了军事和经济侵略东北的“附属物”。
关键词:日本殖民统治满洲文学文化侵略1931年日本发动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并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傀儡政权,建立了伪“满洲国”。
从此,日本在我国东北地区实行了长达14年之久的残酷的殖民地统治。
而作为民族文化与思想意识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的日本文学便顺理成章的成为军事和经济侵略东北的“附属物”被卷入到这场战争的漩涡之中。
为了配合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大量日本文人以各种理由涌入当时的“满洲”。
他们创办文学社团和报刊,创作了大量的小说,诗歌,游记,戏曲等与伪“满洲国”有关的日文或中文文学作品,形成了所谓的“满洲文学”。
这些作家作品大部分以生活其间的伪满洲国为写作对象,不仅描写了他们眼中的东北风情,也展现了在满的日本人的生活和情感。
他们当中大都负有日本官方使命,在作品中美化“日本侵略”粉饰“民族协和”“王道乐土”杜撰“日满协和”以鼓吹“满洲建国”的功劳,向“满洲”进行思想栓桔与文化渗透。
早在日俄战争结束后,大连就成为租借地关东州的中心不断的发展,日本人至此大量开始移民中国东北,日本文化也就开始在东北腹地渗入。
“日系”文人也随着日本军政势力入主“关东洲”,日本文学开始以大连为中心辐射到长春、抚顺、辽阳等地的日本文化活动圈。
这一时期日本移民的活动,主要以总部设在大连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为中心。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满洲文学”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满洲文学”作者:孙文慧来源:《智富时代》2017年第09期【摘要】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帝国主义发动震惊世界的“九一八”事变,从此,我国东北进入长达14年的沦陷期。
在此期间,数百名日本作家来到伪满洲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有上野凌嵱、北村谦次郎、牛岛春子等,他们创作大量为殖民主义服务的作品,宣扬所谓的“五族协和”与“建国精神”,从文化层面为日伪当局的侵略行为推波助澜。
【关键词】满洲文学;文化侵略;日本殖民统治一、日本殖民统治下“满洲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关于满洲文学的定位,我国学者王向远曾经说过:“日本殖民者的满洲文学,是指移民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日本殖民者的文学,是与日本在满洲的殖民侵略活动相始终的。
”从发展历程上来看,伪满时期日本人文学活动始于1905年日俄战争后不久。
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基本停留在兴趣爱好阶段。
“九一八”事变之前,日本在殖民地对“满洲”的文学侵略活动主要以总部设于大连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满铁”)为中心,在奉天、长春、抚顺等地也有一些满铁沿线的日本人从事零星的文学活动。
1920年代末到1930年代初,随着文学空间的逐渐扩大,以大连为中心的日本人文坛中出现了一场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这场运动风靡一时,吸引了大批作家投身其中。
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沦陷。
随着这一变化,身在伪满及“关东州”的日本人作家、文人也尝试着根据自己身份、立场的改变,对自己的文学活动重新定位,甚至因此而开展对“满洲文学”方向的大讨论。
经过多方面的讨论,最终以所谓“五族协和、王道乐土”为指导的“建国精神”逐渐成为主流。
许多在伪满洲国建国以后来到伪满的日本作家,以新天地的建设者自居,秉承“建国理想”,以亢奋的精神状态开始进行创作。
从此伪满洲国及其“建国精神”成为大多数日本作家写作的立足点及基本立场。
也就是说在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成立之后,日本作家的文学创作进入了新的阶段。
九一八事变后的满洲地区社会动荡
九一八事变后的满洲地区社会动荡九一八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满洲地区社会动荡的起点。
在这个事件之后,满洲地区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一、政治变革九一八事变后,满洲地区成为日本的占领区。
日本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伪满洲国,推行殖民统治。
他们通过控制政权和军事力量,剥夺了满洲人民的权益,实行了种族歧视政策,使得当地社会动荡不安。
满洲人民不得不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剥削,生活变得艰难。
二、经济变革随着日本的占领,满洲地区的经济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日本通过控制资源和市场,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掠夺政策,使得满洲成为了他们的殖民地。
他们大量开采满洲的煤矿、森林资源,掠夺农产品,导致当地经济遭受严重破坏。
同时,日本还大规模引进工业设备和技术,兴建了许多工厂和铁路,但这些发展主要是为了满足日本本土的需求,对满洲地区的发展并没有带来实质性的改善。
三、社会动荡满洲地区的社会动荡主要体现在民众的抵抗和反抗上。
九一八事变后,许多满洲人民对日本的侵略行为感到愤怒和不满,他们组织起来,进行了抗日斗争。
一些勇敢的抗日志士和民众积极参与抵抗,但他们面对的是强大的日本军队,斗争十分艰难。
同时,由于日本的殖民统治,满洲地区的社会秩序也遭到破坏,犯罪率上升,社会治安形势严峻。
然而,尽管满洲地区社会动荡,但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
由于日本的引进,满洲地区的工业有所发展,一些满洲人民得以获得就业机会,提高了生活水平。
同时,日本的殖民政策也使得满洲地区的文化交流增加,一些新的思想和观念传入,丰富了当地的文化生活。
总结起来,九一八事变后的满洲地区社会动荡是不可避免的。
日本的侵略和殖民统治给满洲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灾难,他们不得不面对压迫和剥削。
然而,尽管如此,满洲人民依然坚持抵抗,保持了对自由和尊严的追求,为后来的抗日战争奠定了基础。
这段历史给我们教训是,要珍惜和平,保护自己的国家利益,不容忍任何形式的侵略和压迫。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军国主义体制与欲望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军国主义体制与欲望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一起重大的事件,也是日本军国主义体制与欲望的一个典型例证。
在这起事变中,日本侵略者以“满洲事变”为借口,侵占了中国东北地区,并建立了伪满洲国。
本文将从日本军国主义体制的形成、九一八事变的背景以及日本的欲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来看日本军国主义体制的形成。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开始了现代化的改革,迅速崛起为一个强国。
然而,随着国力的增强,日本社会逐渐出现了军国主义的倾向。
日本的军队和政府逐渐形成了一种紧密的结合,军队逐渐掌握了政权,成为实际的统治者。
这种军国主义体制下,军队的意志凌驾于政府和民众之上,成为国家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其次,我们来探讨九一八事变的背景。
在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的时期,国家经济衰退,社会动荡不安。
而日本则趁机扩张势力,对中国进行侵略。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是日本军国主义体制下的一个结果。
日本军国主义者以满洲事变为借口,制造了一系列的事件,最终导致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
这次事变不仅对中国造成了严重的损失,也对整个东亚地区的稳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最后,我们来谈谈日本的欲望。
九一八事变的背后,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对资源和领土的渴望。
日本在满洲地区发现了丰富的资源,特别是煤炭和铁矿石等重要资源。
这些资源的控制对于日本的工业化和军事扩张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日本还希望通过占领东北地区,进一步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为将来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做好准备。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军国主义体制与欲望,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这起事件不仅是日本军国主义体制的体现,也是日本对中国进行侵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使得中国人民深刻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的邪恶本质,也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渴望。
然而,正是因为九一八事变的发生,中国人民团结起来,积极抵抗日本的侵略。
九一八事变成为了中国抗战的一个重要契机,也标志着中国人民抗击侵略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九一八满洲国的建立与日本在东北的统治
九一八满洲国的建立与日本在东北的统治九一八事变是指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侵略中国东北的行动,标志着日本侵华全面爆发。
九一八后,日本不仅占领了东北三省,并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了一个傀儡政权,即九一八满洲国。
本文将从满洲国的建立背景、满洲国的形式和日本在东北的统治等方面探讨九一八满洲国的建立与日本在东北的统治。
1. 满洲国的建立背景日本政府之所以选择在中国东北建立傀儡政权,有着复杂的背景因素。
首先,日本帝国主义之前极力觊觎中国东北,目的是为了获取该地区丰富的资源和土地。
其次,日本政府认为中国东北地区的条件更加有利于进行军事和经济控制。
最后,日本认为,在满洲国建立傀儡政权,能够加强其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为进一步侵略中国创造条件。
2. 满洲国的形式九一八事变后,日本政府在中国东北地区建立满洲国,其形式包括政治、军事、法律和经济等各个方面。
政治上,日本派遣大量的官员到满洲国,实际掌握国家的主要权力。
军事上,日本在满洲国驻扎大量军队,扩军备战,以确保对东北地区的控制。
法律上,满洲国完全接受了日本的法律体系,并实行了日本式的法治。
经济上,日本政府大规模投资并控制了满洲国的关键资源和重要产业。
3. 日本在东北的统治日本政府在东北地区推行了一系列统治措施,旨在巩固其对该地区的控制力。
首先,日本政府通过政治手段,打击反对满洲国的力量,确保傀儡政权的稳定。
其次,日本推行日本式的教育和文化政策,试图发展满洲国的新的国民意识和文化体系。
再次,日本在军事上对东北地区进行加强军事部署,通过军事手段维持对该地区的控制。
此外,日本在东北地区实行了高压统治,对中国居民实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
日本政府通过各种手段榨取东北地区的资源和财富,同时镇压和消灭任何反日抗日力量。
这些统治措施加剧了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不满和抵抗情绪,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全国性的抗日斗争。
4. 九一八事变及其影响九一八事变与九一八满洲国的建立,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全面侵略的开始,并给中国东北地区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社会破坏。
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与压迫
九一八事变日本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与压迫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在中国东北地区制造了一场事变,后来占领了整个东北地区并建立了伪满洲国。
这场事变对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日本对中国文化进行了破坏和压迫。
本文将从教育、历史文化遗址、文学艺术等方面展开,探讨九一八事变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教育方面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开始通过控制教育系统来进行文化上的压迫。
他们推行改革,强行抹去中国传统文化的痕迹,而将日本文化加以灌输。
日本强制要求学校使用日本教材,并以日本语为教育工具,限制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接触。
此举剥夺了中国人民学习和传承自己优秀传统文化的权利,使中国文化在东北地区受到了严重挫折。
二、历史文化遗址的破坏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对中国的历史文化遗址进行破坏。
他们以重建东北为借口,毁坏了大量的古迹和文化遗址。
例如,鸭绿江上的雄雄大桥、浑江上的九曲桥等传统建筑被日本军队炸毁。
此外,对于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日本也采取了不同的手段,例如大连的盘山攻击、沈阳的烧杀掠夺等。
这些破坏行为不仅导致了中国历史文化上的巨大损失,也丧失了中国人民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文学艺术的镇压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实行了对中国文学艺术的镇压政策。
他们视中国文化为威胁,并通过控制文化媒体和艺术机构来限制文学艺术作品的传播和创作。
在东北地区,中国的文化作品被日本帝国主义审查和封禁,许多优秀的作品被迫停止发行,一些艺术家和作家也被迫投降或改变创作方向。
这种压迫使得中国文学艺术无法充分发展,使得中国文化艺术的传统和创新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九一八事变对中国文化的破坏与压迫是一个历史的悲剧,它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然而,中国人民并没有屈服于这种压迫,他们坚守着自己的文化信仰,积极寻找和传承传统文化,为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力量。
中国人民用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魅力与力量。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占领政策和恐怖统治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的占领政策和恐怖统治自1931年9月18日发生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实行了长达14年的占领统治。
这段历史留下了深刻的伤痕和记忆,对中日两国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探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地区实施的占领政策和恐怖统治,以及对中日关系产生的影响。
一、占领政策自1931年9月18日,日本开始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侵略,占领了重要城市沈阳。
接着日本陆续占领了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份。
在占领之后,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实行了残酷的统治政策。
首先,日本宣布成立了伪满洲国。
它的旗帜很快在沈阳升起。
伪满洲国的皇帝溥仪被日本人册封为“伪满皇帝”,成为傀儡统治。
伪满洲国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逐渐建立,主张实行“和平共处,互惠互利”的政策,但实际上却掩盖了日本占领和割据的本质。
其次,日本实施了排华政策。
在日本的控制下,伪满洲国政府开始在东北地区实行各种排华政策。
其中包括宣传鼓动、打压妨害、破坏抗日力量、征用抗日资产,对中国人进行打压等。
对中国东北地区的经济建设,日本进行了一些不利于中方的措施。
最后,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了军事化。
日军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之后,积极进行了武装国营化和军事化工作。
他们不断使用这个地区的资源和人力来强化自己的武力。
二、恐怖统治日本在中东地区实施了恐怖统治的方式多种多样。
这些手段包括进行专政和压制,对人民进行暴力镇压,以及对文化、信仰、艺术、教育进行扭曲。
同时,在二次大战爆发之前的14年间,日本政府在中国东北地区共实施了2,532次大规模的恐怖袭击和罪行,其中包括屠杀、强奸、放火、毒气、摧毁文化艺术遗迹等,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在此期间,被害人数、被控制人数和被监视人数不断上升。
在日本的统治下,对中国东北地区民众的折磨和压制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三、对中日关系的影响日本的占领政策和恐怖统治对中日关系的影响非常深远。
首先,中国人民长期受到日本侵略和压迫的影响。
这导致了中日之间的敌意和矛盾,这些矛盾使得中日两国之间长期难以建立起平等的对话和友好的关系。
伪满时期日本作家笔下的“满洲文学”
其次,从作品数量、刊物级别方面来看,伪满前期以兴趣爱好为主的作品数量并不算多,文学刊物也较为分散,而后期随着日伪当局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日本人文学作品数量逐渐增多,刊物也逐渐趋于集中化、核心化。其中,《高粱》与《作文》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高粱》由奥一于1932年7月创刊于新京(今长春)。在当时的新京,冠以杂志的刊物,《高粱》是第一号”[大内隆雄.満洲文学二十年[M].国民画報社,1944:187.]。《高粱》的创刊,预示着文学的重心逐渐从大连向新京转移。此后,1938年创刊于新京的《满洲浪漫》取代停刊的《高粱》,成为日本殖民者伪满洲文学的两大主要阵地。但是,相比较来说,《满洲浪漫》主要以“建国文学”为指导思想,比《作文》更关心日伪文化建设问题。
首先,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作家的文学活动由以前的兴趣、爱好阶段发展成为有意识地配合日伪当局对伪满的殖民侵略形式。而同时日伪当局也通过先后设立“满洲文化会奖”、“建国纪念文艺奖”、“满洲国民生部大臣奖”等文学奖项大肆扶植伪满洲国日系文学的发展。1941年3月、伪满“国务院”总务厅弘报处发布了伪满政府文艺政策的纲领性文件——《艺文指导纲要》,对此,弘报处处长武藤富男自诩为“可与满洲国经济建设纲要比肩的划时代的产物,明确了我们满洲国艺文发展繁荣的方向。”[武藤富男.私と満洲国[M].文芸春秋社,1998:335.]纲要以“日本精神”为指导核心,完全撕下了之前的伪装,公开了其殖民地文艺的性质,宣扬“建国精神”,为日伪当局在伪满洲国的殖民侵略推波助澜。可以说,伴随着日伪当局对文艺统治的强化,无论日本人作家还是中国人作家,其文学创作活动都受到了一定的管制,文艺沦为服务政治、战争的工具。
九一八事变与满洲国的建立有何关系
九一八事变与满洲国的建立有何关系九一八事变与满洲国的建立有着紧密且罪恶的关系。
1931 年 9 月 18 日夜晚,日本关东军炸毁了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
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这一事件并非偶然,而是日本长期以来侵略中国野心的集中爆发。
日本对中国的觊觎由来已久。
自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同时也确立了以侵略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军国主义国策。
而中国东北地区丰富的资源,包括煤炭、钢铁、森林等,对于资源匮乏的日本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此外,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它是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内地和苏联远东地区的重要跳板。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的大片领土。
为了使其侵略行为合法化、长期化,日本开始策划建立一个所谓的“独立国家”——满洲国。
满洲国的建立是日本侵略者精心策划的阴谋。
他们通过扶持傀儡政权,试图在表面上给国际社会造成一种假象,即东北地区的“独立”是当地人民的意愿,而非日本的侵略所致。
实际上,满洲国的所谓“元首”溥仪,不过是一个被日本操纵的傀儡,毫无实际权力。
在满洲国的统治下,日本实行了残酷的殖民统治。
他们对东北地区的资源进行了疯狂的掠夺,大量的煤炭、钢铁、木材等被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用于支持其战争机器的运转。
同时,日本还对当地的经济进行了严格的控制,打压民族工业,使得东北地区的经济陷入了困境。
在文化方面,日本推行奴化教育,企图磨灭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他们禁止使用中文教材,强迫学生学习日语,试图从思想上控制下一代,以达到长期统治的目的。
在社会管理方面,日本建立了严密的警察和特务机构,对当地人民进行残酷的镇压和迫害。
任何反对日本统治的行为都会遭到严厉的打击,无数的爱国志士和无辜百姓被杀害。
九一八事变是满洲国建立的直接导火索。
日本通过武力侵略,为满洲国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而满洲国的建立,则是日本企图掩盖其侵略罪行、长期霸占中国东北的阴谋手段。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奉系军阀官僚资本的侵掠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对奉系军阀官僚资本的侵掠孔经纬 王连忠 孙建华 奉系军阀官僚资本一部分由各个大官僚直接控制,一部分由东北地方政府自办或官商合办,一部分由中外官商合办。
到九一八事变前,奉系军阀官僚资本在东北社会经济中已经形成了垄断势力。
奉系军阀官僚资本是中国官僚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中国官僚资本的一般特性。
我们不能因后来张学良西安事变中有功和他的特殊处境,而把九一八事变前的奉系军阀官僚资本改写成“奉系民族资本”或“奉系爱国民族资本”。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地区成为日本独占的殖民地,奉系军阀官僚资本便成为日本侵夺的对象。
本文拟就日本对奉系军阀官僚资本的侵掠情况作一概述。
一 对公私财产的露骨洗劫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将领的家私及政府出资兴办的各种企业未及转移,悉被日军占有。
1932年6月,伪满政府发布“逆产处理法”,规定“旧政权者”、“扰乱国家之安宁秩序”、“有违害建国行为”者的财产为“逆产”;“逆产”均没收之;没收“逆产”均归“国”有;对于逆产处理委员会之判定不得声明不服。
到1933年3月1日,伪满公布“废止逆产处理法宣言”,结束逆产处理事务,日伪基本完成了对于奉系军阀官僚财产的剥夺。
没有投降日本的奉系官僚将领们的个人财产在战争一开始就被日军洗劫一空。
据美国报界协会记者关于日军抢劫的情况报道:“在抢劫时,通常由当地的日本预备队跟随日本正规部队一起去,这些预备队由附近的商人和投机者组成,他们非常熟悉要抢劫哪些人家的财产情况。
”抢劫时有时主人(即中国的将领们)本人也在场,他们遭到了毒打和侮辱,“就象挨了打的狗似的,但是他们不敢埋怨日本人,担心会遭到更加严厉的惩罚”。
抢劫后,“很大的橱和箱子都空空如也”,有的家人亦被捕去。
此后,日本人还以搜查违禁品及枪械为名,轮番到原东北官僚家中搜查,只要是值钱的东西都视作“违禁品”,倾箱倒柜,罗致以去,谁敢反抗即遭枪毙,甚至滥加罪名,将全部财产作为“逆产”没收。
张学良、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吉林省政府主席张作相、黑龙江省主席万福麟、热河省主席汤玉麟等许多人的宅邸都被洗劫。
探析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左翼青年组织的反满抗日运动
探析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左翼青年组织的反满抗日运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成为日本帝国的占领区,日本军队占据了辽宁、吉林以及一部分黑龙江的领土。
这一事件对中国的国家尊严和领土完整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引起了全国范围内的愤慨和不满情绪。
在这个背景下,东北的左翼青年组织积极参与了反满抗日的运动,并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左翼青年组织迅速组织起来,积极参与抗日活动。
他们广泛开展宣传工作,向公众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揭示日本帝国对中国的殖民统治意图,并号召人民开展反满抗日的斗争。
这些组织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如刊发宣传杂志、举办群众大会、发放传单等,在广大民众中间扩大了反满抗日的声势。
左翼青年组织还积极组织了游击队、武装抵抗等形式的反满抗日斗争。
他们到山区、树林、城市周边等地区,进行游击战、破坏活动,对日本占领军进行袭击和袭扰。
一些组织还积极支持和参与工人、农民的抗日斗争,领导工人罢工、农民起义等抗日行动,对日本军国主义进行有力的打击。
东北左翼青年组织还积极发动游行示威,抗议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径。
他们组织大规模的示威活动,要求日本军队撤出中国土地,恢复中国的领土完整。
这些示威活动不仅在东北地区引起广泛关注,也传达到了全国各地,对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起到了鼓舞和激励的作用。
在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地区,左翼青年组织还积极帮助和组织民众进行自卫斗争。
他们组织了各种抗日自卫军和武装部队,协助民众进行武装抵抗。
他们通过武装自卫,有效地保护了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也对日军的侵略行动造成了一定的阻碍和打击。
在东北左翼青年组织的反满抗日运动中,他们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组织动员能力和政治影响力,积极引导和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斗争。
他们不仅是抗日战争的积极参与者,也是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他们为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中国的抗日战争树立了典范。
他们的英勇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对后来的抗日斗争起到了积极的激励作用。
关东军的机密文件与《满洲评论》
关东军的机密文件与《满洲评论》
祝力新
【期刊名称】《外国问题研究》
【年(卷),期】2014(000)001
【摘要】本篇将日方新史料《在满日系共产主义运动》引入《满洲评论》的文献
解读,通过关东军宪兵队对《满洲评论》的记述,看待关东军眼中该刊的同人体制与
编辑委员会,对照关东军宪兵队指认的“共产主义嫌疑”与该刊登载的文章内容.在
合理解析《在满日系共产主义运动》的性质与史学价值的基础上,考量《满洲评论》在伪满社会文化生活中的定位.
【总页数】8页(P3-10)
【作者】祝力新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吉林长春1300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65.61
【相关文献】
1."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人的"满洲建国"理论——以《满洲评论》为中心 [J], 吕媛
媛
2.伪满日语文献《满洲评论》与中日领土领海问题研究 [J], 祝力新
3.“满洲国”遍地烽烟关东军如坐针毡“九一八”后的东北抗日斗争 [J], 白孟宸;
4.伪满洲国始作俑者——第九任关东军司令官本庄繁评析 [J], 沈燕
5.关于伪满洲中央银行与日本关东军之关联性研究 [J], 吴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在“满洲问题”上的反华宣传——以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为中心的考察
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在“满洲问题”上的反华宣传——以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为中心的考察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在“满洲问题”上的反华宣传——以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为中心的考察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于中日两国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事件的发生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成为了日本进行反华宣传的重要契机。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在九一八事变之前后,积极参与了日本在“满洲问题”上的反华宣传活动。
本文将以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为中心,对其在九一八事变前后的反华宣传进行考察。
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成立于1931年,旨在为日本政府提供对外政策建议。
然而,很快该会变成了日本进行反华宣传的重要平台。
调查会会长山本権兵衛多次向外界宣称,日本在满洲的行动是出于国际正义和对华人民的保护,并且将满洲视为日本的“生命线”。
这种宣传手法不仅试图掩盖其侵略行径,还深入人心地将日本的行动合法化,导致一些海外舆论对日本表示支持。
调查会公开发表的宣传文章也成为其反华宣传的重要手段。
其中之一是《与骨髄》(即《与骨髄共存》)一文,通过精心编辑的照片和文字,宣称日本人和华人和睦共处,满洲是一个实现共存共荣的理想地区。
这种宣传令人信以为真,很多人被蒙蔽,不能看到日本正实施的殖民统治。
反华宣传也通过日本的舆论界进行。
日本的报纸、杂志以及电台广播热衷于对中国进行负面报道,扭曲事实,对中国人民进行污名化。
例如,《中国案内》杂志经常刊登文章,宣扬日本军队在满洲解决了病娇和匪徒的问题,并营造出满洲安全、繁荣的假象。
这种宣传造成了日本舆论对于满洲问题的一种误解和歪曲,对于中国产生了负面印象。
此外,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还派遣了大量调查团前往满洲,发布了所谓的“满洲事实报告”。
但这些调查报告由于缺乏客观性和真实性而失去了科学价值。
日本的政治目的始终处于第一位,调查结果往往被篡改和操纵,从而对外宣传反华。
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太平洋问题调查会加强了对满洲问题的反华宣传。
九一八事变满洲国的建立与中国的分裂
九一八事变满洲国的建立与中国的分裂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军在中国东北发动的一系列侵略行动,也被称为“九一八事变”。
这一事件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不仅引发中国社会的深刻动荡,还导致满洲国的建立以及中国的分裂。
本文章将从事变背景、满洲国的建立以及中国分裂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事变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前,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
由于清朝的衰落,中国内部政治腐败,军阀割据等问题,国家的整体实力逐渐衰弱。
与此同时,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渗透和侵略行为也日益增加。
二、满洲国的建立1. 满洲国的建立背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本军队占据中国东北,实际控制着该地区的政治和经济。
日本人借口“保护日本人民在中国的利益”,宣布成立“满洲国”,并派遣亲日的伪满洲国皇帝溥仪担任傀儡执政。
2. 满洲国的政权机构和行政体系满洲国政权的建立,标志着一个完全由日本操控的傀儡政权诞生。
满洲国内建立了一系列类似于国家的机构和行政体系,如“中央政务院”、“国务总理府”等。
然而,这些机构和行政体系的存在,只是为了给日本帝国主义控制中国东北提供一个掩护。
三、中国的分裂1. 分裂局面的产生满洲国的建立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导致了中国的分裂。
满洲国政权的建立不仅削弱了中国政府在东北的影响力,还给中国在国际间的声誉带来了严重的损害。
中国政府由于当时内部的种种问题,未能有效地应对这一局面,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分裂。
2. 分裂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的分裂对国家的整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中国政府的失去对东北的控制,导致中国东北工业、农业以及其他资源被日本占据和掠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口流失。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对分裂局面的应对不力,使得中国政府在国内的威信受到质疑,进一步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总结: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不仅导致了满洲国的建立,也引发了中国的分裂局面。
满洲国的建立对中国东北地区的政治和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政府对分裂局面的无力应对加剧了中国的动荡。
九一八事变对日本的历史评价与国际社会反响
九一八事变对日本的历史评价与国际社会反响九一八事变,即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假借南满铁路爆炸事件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行动。
这一事件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日本本身以及国际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历史评价和反响。
首先,九一八事变对日本本身的历史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了其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重要里程碑。
这一事件暴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野心和侵略性,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继续侵略中国,最终导致了全面的抗日战争,这使得日本在国际上蒙受了巨大的耻辱和指责。
其次,九一八事变对国际社会的反响也非常重要。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警惕,使得国际社会对日本的侵略行径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和谴责。
许多国家对日本的侵略行为表示了明确的反对立场,通过外交手段对日本进行施压和制裁。
九一八事变后,国际社会开始对日本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制裁和军事压力,以阻止日本的侵略行为。
这一事件也促使国际社会更加关注和支持中国的抗日斗争,为中国争取到了更多的国际支持和援助。
然而,九一八事变对日本的历史评价和国际社会的反响并不是一致的。
在日本国内,九一八事变被一些右翼势力美化为“解放东北”的行动,试图掩盖日本侵略的本质。
这一观点在一部分日本民众中得到了传播和接受,导致了对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评价存在分歧。
然而,在国际社会,九一八事变被普遍视为日本侵略行为的开始,是对国际和平秩序的严重破坏,因此遭到了普遍的谴责和批判。
九一八事变的历史评价和国际社会的反响也对当前的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及其后续的侵略行为使得日本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成为国际社会对日本持怀疑态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也导致了日本在战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和平主义政策,力图改善其国际形象,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九一八事变对国际社会的反响也使得国际社会更加重视维护和平与安全,加强了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的意识。
九一八事变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
九一八事变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战略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动机以及九一八事变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历史背景。
九一八事变发生在1931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国内政治混乱和经济困境之中。
北洋政府的腐败和无能导致了国家的分裂和削弱,而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割地求和更加加剧了中国的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帝国主义看到了一个机会,他们决定利用中国的弱势来实现自己的扩张目标。
其次,我们来分析一下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动机。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资源相对匮乏,为了满足自己的经济和军事需求,日本帝国主义需要寻找新的市场和资源。
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庞大的市场,自然成为了日本帝国主义扩张的目标。
此外,日本还有一种民族主义情绪的推动,他们认为自己是亚洲的领导者,应该通过征服其他亚洲国家来证明自己的实力和地位。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九一八事变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标志着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全面侵略,他们占领了东北三省,并建立了伪满洲国。
这次侵略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抗议和反抗,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谴责。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和抵抗意识,也促进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合作,为日后的抗日战争打下了基础。
九一八事变还对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警惕,各国纷纷对日本实施了经济制裁和外交抗议。
然而,由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复杂,各国对日本的制裁和抗议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效果。
这也为日本帝国主义继续扩张提供了一定的机会。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扩张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发生在中国的历史背景下,也受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扩张动机的影响。
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对中国和国际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加深了中国人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抵抗意识,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警惕。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军国主义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军国主义九一八事变是指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在中国东北地区发动的一系列侵略行动。
这一事件标志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崛起,对中国乃至整个亚洲地区造成了严重影响。
本文将就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军国主义进行探讨。
首先,需要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背景和起源。
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开始向西方学习并迅速现代化。
然而,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和国家自封的政策,日本的自豪感和民族主义情绪逐渐增长。
军国主义的思潮在这种情况下迅速扩散,开始威胁到和平与稳定。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可以说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展的关键时刻。
当时,日本军部和极右翼势力发动了一场誓言要“复兴日本”的军事行动,以谋求国家的扩张和资源掠夺。
东北地区作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战略要地,成为他们眼中的猎物。
日本军国主义在九一八事变中的表现可谓令人震惊。
他们以一支强大的军队入侵了中国东北,并以所谓的“自卫团”形式对当地民众进行暴行与压迫。
他们对中国政府的军力较弱和对国际社会的失望抱有轻视的态度。
然而,九一八事变中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并非是简单的军事侵略。
更深层次上,它是日本扩张主义和压迫本土文化的表现。
通过远东的霸权,日本军国主义试图向外输出他们的价值观和文化,控制他们所认为的更加优越的东方地区。
此外,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军国主义还展现了对国际法和正义的蔑视。
日本在侵略行动中违背了波茨坦公告的规定,践踏了中日两国之间的和平条约和互不侵犯原则。
日本军国主义不顾国际社会的反对,坚持侵略行为,影响到整个亚洲地区的平衡和稳定。
然而,九一八事变也导致了中国民众的觉醒和抵抗的高涨。
中国人民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愤怒不已,开始了长期的抗日战争。
这场抗战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坚韧和团结,也对整个亚洲地区起到了启示作用。
总之,九一八事变中的日本军国主义体现了日本军部和极右翼势力的崛起,以及他们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行径。
这一事件不仅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在亚洲地区引起了重大震荡。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的舆论宣传(1931.9-1932.2)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的舆论宣传(1931.9-1932.2)本文主要研究的是九一八事变后(截止到伪满洲国建立前)日本在中国东北的舆论宣传,时间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到1932年2月伪满洲国建国前夕,之所以选择这一时间段,是因为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的舆论宣传内容和手段都更加激进,是具有标志性的时间点。
本文所说的东北,即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沿线与朝鲜、苏联接壤,东北战略位置极其重要,是日本一直以来想要争取的地方。
1931年9月18日的柳条湖事变,开启了日军武装抢占东北及建立伪满洲国的进程,并在事变发生前后,都不遗余力地通过对于国内外舆论的控制和改造,制造适合自己的舆论场景,为其占领东北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本文将以档案和报纸为中心,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将九一八事变前后到伪满洲国建国前夕日本的舆论宣传途径与内容进行梳理,并尝试在此基础上分析和叙述。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选题背景及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及意义。
虽然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发生,但是日军在1904年日俄战争后就已经开始在中国东北进行驻扎了,在满铁和铁路沿线驻军的支持下,日本人在东北的舆论宣传阵地也在不断拓展,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在东北的舆论宣传模式与内容、传播主体等具有延续性,因此本文在第二章会花一些笔墨对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东北的舆论界的情况加以介绍。
第三章会关注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和本国的舆论宣传上分别是怎样的,是否有差别,并介绍日本关东军为了实现平稳过渡扶植的傀儡组织,及日本关东军与其傀儡组织是如何在战争后加以宣传的。
第四章主要阐述九一八事变结束后日本对东北的舆论的管制与改造。
通过比对,进而分析日本人对东北舆论控制的目的和本质。
第五章是综合前文内容,结合史实,对九一八事变前后日本在东北的舆论宣传做一小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关键词] “ 满 洲建 国” ; 关 东军 ; 蜡 山政道 ; 橘 补
[ 中图分类号]K2 6 4 . 3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6 7 4 -6 2 0 1 ( 2 0 1 5 ) 0 3 —0 0 5 7 —0 4
“ 九一 八 ” 事 变后 , 日本 侵 略 者 占领 了东 北 。
1 9 3 1年 1 1 月, 关 东军 起 草 了《 满 蒙 自 由国建
项 内容L 1 ] _ 2 , 主张在“ 满蒙” 建立一个 “ 通过联省 自
治 逐步 建设 中央 集权 化 的 民 主独立 国家 ” [ 。 ] ; 经 过“ 在 完成 下层 政治 机关 即县 市 自治 的同时 , 确立 上 层机 关 即省 的独 立 自治 , 并 逐 步 谋 求 确 立起 中 央集权 ” 三个 阶段 实 现 建 国 ; 实 行 民主政 体 , 省 区 以下设 置县 市 , “ 尽 量 由人 民 自治 , 减少 官制 ” , “ 逐 步扩 大 中央政府 的权 限 , 尤其 要统 一 军权 、 司法 权 和税 收权 , 缩小 各 省 区的权 力” [ ] 。 。 弘; 三 权 分 立 的立 宪政 体仅 表 现 在 法律 规 定 上 , 在 现 实 政 治 上
< 外国问题研究 2 0 1 5 年第 3 期
总第 2 1 7 期
洲 建 国" 理 论 “ 九 一八 " 事 变后 日本 人
吕媛 媛
( 旅 顺 博物馆 , 辽 宁 大连 1 1 6 0 4 1 )
[ 内容摘要]日本 侵 占东北后 , 围绕 着把 “ 满 洲” 建设 成 什 么样 的“ 国家” 、 如 何 建 设 等 问题 , 日本
不予 采用 ; 国防 由 日本 负责 。
国方 案 》 , 提 出 了“ 满洲 的建 国构 想 ” 。方 案 主要分
这些主张前后 自相矛盾 : 虽然 主张加强 中央
[ 收稿 日期]2 0 1 5 一O 3 —0 1 [ 基金项 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 研究 青年基金项 目“ 基 于《 满洲评论 》 的 中 日领土领海 问题研究 ” ( 编号 : 1 5 Y J C 7 7 0 0 5 3 ) 。 [ 作者简 介]吕嫒媛 ( 1 9 8 O 一) , 女, 辽宁 大连人 , 旅顺博物馆馆员 。 ① 《 满洲评论 》 是1 9 3 1年 8月 1 5日至 1 9 4 5年 7月在满铁和关东 军的支持下 , 由野 田兰藏 、 小 山贞知 、 橘朴 、 大蟓令 三 、 小林英一等满铁关 系人员 在东 北创 办的周 刊 。 日本人 通过这 部刊 物 , 报 道各 种新 闻, 公 布 日伪 的统治政 策及 法令 , 对 中国发生 的各种事件 、 尤其是对“ 满洲 ” 的政治 、 经济 、 思想 文化 等方面进 行评论 , 是 日伪重 要 的舆论宣传 工具 ( 后 来被整理汇集成 2 8卷) 。 ② 蜡 山政道 ( 1 8 9 5 -1 9 8 0 ) , 日本 大正至昭和时代 的政治学 家。群马县人 , 1 9 2 8年任其母 校东京 帝大教授 , 1 9 4 2年 当选 为众议 院议员 。战后历任《 中央公论 》 主编 、 御茶水女 子大学 校长 、 东京 都教 育委 员会 委员长 等职 务 。著作 有《 行政 组织论 》 、 《 日本 近代政治学 的发展 》 、 《 政 治学的任务与对象 》 等。 ③ 橘朴 ( 1 8 8 1 -1 9 4 5 ) , 日本 明治至昭和时代前期 的新 闻工作者 、 评论家 , 中国问题研究者 。大分县人 , 早 稻 田大学退学 。 1 9 0 6 年来到 中国 , 调查 中国的情势 , 加 以报道 、 评论 。1 9 2 5年 受聘 为满铁调 查课 特派员 , 1 9 3 1年“ 九一八 ” 事变爆 发
后在 中国东 北开展农 村合作社运动 。著作有《 中国思想研究 》 、 《 中国社会研 究》 等。
・
5 7 ・
集权 , 实行 “ 官制 ” , 但 又提 出省 以下 的地方 尽量 自
“ 满洲 ” 从 中国分 离 出去 , 但 是 仍 割不 断 有 三 千万 汉 民族居住 的“ 满洲 ” 和 中国本土 的密切 关 系 。因 此, 日本不 仅要 在形式 上把 “ 满洲 ” 分离 出去 , 而且 必须 用“ 权 道” 把“ 满洲” 真 正 地 分离 出去 。“ 靠 中
围绕着 应把 “ 满洲” 建设成什么样的国家、 如何 建
为“ 满蒙 自由 国纲领 ” 、 “ 满 蒙 自由 国机 构 ” 、 “ 满 蒙 独立 国建设 途径 ” 、 “ 满 蒙 自由国与 帝 国的关 系” 四
设 等 问题 , 日本 各 阶层 、 各 利益 集 团紧 紧 围绕着 自 身 的利 益进 行 了种种 构 想 , 提 出了各 自的 主张 , 并 在 当时 的时评 周刊《 满洲 评论 》 ①上撰 文 吹 嘘 。其 中, 较 有代 表 性 的 有侵 华 急 先 锋— — 日本 关 东 军 的“ 满 蒙 自由国” 主张 , 日本 政治 学家 、 东京 帝 国大 学教 授蜡 山政 道②的“ 寡 头独 裁 、 日本 民族 统治 其 他 民族 ” 的主 张 及 时 任《 满洲评论 》 主 编 的 橘 朴③ 提 出所谓 “ 分 权 自治 的民 主 国家 ” 的主张 。
各 阶层都 进行 了种 种 构想 , 并 以《 满 洲评 论 》 等舆论为阵地, 提 出 了代 表 各 自利 益 的 主 张 。例
如, 关 东军 的“ 满 蒙 自由国” 主张、 蜡 山政 道“ 寡 头独 裁 、 日本 民族 统 治 其他 民族” 的 主 张及 橘 朴
所谓 “ 分权 自治 的 民主 国家” 的主 张。这 些理 论 虽 然各 不 相 同, 但 都 是 建 立在 日本 侵 占 东北的 基 础之 上 , 目的都 是 为 日本 帝 国主 义 殖 民侵略 服 务 的 , 其 实质都 是 想把“ 满 洲” 变成 日本永 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