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参考
人教课标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选读课文 8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优质课教学教案_30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水平1.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模仿课文一的对话实行自由表达,掌握文中的表达方式。
2.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准确地朗读课文,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3.学生能够通过查字典、同伴互助等方式,掌握本课的重点生字、词语的读法、写法和用法。
4.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本课句型的用法,并能模仿其实行书面和口头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1.自主学习与交流合作相结合,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的学习效率,总结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
2.通过关键词、句来理清文章的线索。
3.鼓励学生阅读与本课话题相同或相近的课外读物,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宝岛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的人民血脉相连,始终是一家人。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本课重点词语的用法,对课文一和课文二的理解。
2.教学难点:(1)本课两个句型的用法。
(2)表示“赞美与自豪”的表达方式。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肃、慨、敞、哺”的读法、写法及用法。
2.掌握重点词语“整理、数一数二、感慨、宽敞”的用法。
3.学习本课句型。
(l)我喜欢看书,所以看完书正好把书整理一下。
(2)不说别的,就说开学发新书吧,她把封面有点脏的书留给了自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生字的写法和重点词语的用法。
2.重点句型的实际使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导入一:同学们,请大家说一说,自己以前协助别人的一件事。
2.听课文录音或老师范读课文。
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把不理解的字、词用铅笔画出来。
(二)学习新课。
1.学习生字。
2.学习重点词语。
(1)整理:动词。
表示使有条理有秩序。
如:整理资料、整理房间、整理账目。
近义词:收拾。
例句:请你把自己的房间整理一下。
/书桌上太乱了,我要整理整理。
(2)数一数二:动词。
形容突出、名列前茅。
例句:阿里木的跑步速度在我们班是数一数二的。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四年级下册语文优质教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对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兴趣。
(2)运用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合作意识。
(3)学会对比阅读,分析不同传说故事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3)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比阅读,分析不同传说故事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课件: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图片、生字词卡片。
2. 教学道具:武夷山和阿里山的模型。
3.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2)邀请学生分享课前预习到的关于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3)分角色朗读课文,感受故事情节。
3. 分析讨论:(1)对比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分析它们的特点。
(2)小组讨论:你更喜欢哪个传说,为什么?4. 总结拓展:(1)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
(2)布置作业:以“我眼中的武夷山和阿里山”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分角色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字词的学习,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XD8《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共3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XD8《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共3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会8个生字。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受民间传说的通俗易懂,感情的丰富。
学会复述课文。
3.了解花珊与妖怪做斗争的过程,感受花珊英勇顽强,保卫家乡的斗争精神。
4. 体会大陆和台湾血肉相连,两岸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难点:1. 学会复述课文。
感受民间传说的通俗易懂,感情的丰富。
2.了解花珊与妖怪做斗争的过程,感受花珊英勇顽强,保卫家乡的斗争精神。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出示课题,请学生结合自己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
2.教师介绍,在很久很久以前,武夷山和阿里山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发生了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动人的传说。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自由地小声朗读课文,要求:(1)读准课后生字词的字音,读通句子。
(2)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主要人物是谁?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2、反馈学生学习情况。
分角色朗读全文,纠正字音。
(由于五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识字能力,而本课生字教学字音可能会出现问题的字是:蹦、轰。
教学中还要注重几个难写的字形的区别:陷、瀑等。
)3、结合质疑,默读课文,在书上作相关批注;三、深入学习第1——4自然段1、找出有关句子、小声与同桌交流。
2、交流找出的有关句子、小节。
(1)那时,漫山遍野的果树上挂满了果子,山下是肥沃的土地。
(我从“漫山遍野、肥沃”感受到这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
那里的人们过者丰衣足食的生活,一定很快乐。
)(2)从此,山上的树木死了,小溪没水了,肥沃的土地也干裂了。
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初步感受花珊为民除妖的品质。
(同一个地方,环境完全不同,老百姓的日子过得也不一样,都是妖怪做的坏事,你们有什么想说的?)引出第三句。
(3)花珊看到人们被妖怪还得生活不下去,心理很难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读通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概括出几个画面,凭借画面进行提要性复述;选取最精彩的一个段落,练习进行详细复述和创造性复述;能绘声绘色地把整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二、教学流程(一)看图片猜故事1.逐个出示拔苗助长、女娲补天、巨人的花园、牛郎织女等故事的图片,猜一猜故事名称。
2.想一想,这些故事有什么区别?从而引导学生了解故事大体分:寓言故事、神话故事、童话故事、民间故事等四大类。
3.出示课题,抓住课题中传说二字,引导学生说一说什么是民间传说,了解民间传说一般说来没有具体的作者,它的作者就是广大老百姓。
(二)读故事想画面故事一般来说,情节都比较生动、吸引人,就像影片那样,有生动的画面。
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读着读着,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一幅幅怎样的画面?(三)三言两语讲故事1.师生交流。
读了课文,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哪些画面?师生合作,逐步梳理出:妖怪作害、苦练本领、花珊辞母、花珊除妖、妖除山断、母女相望等画面。
2.根据课文内容,将上面的画面排序。
3.根据这些画面的提示,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一个怎样的故事?进行提要性复述练习。
4.师生讨论怎么才能把故事讲生动。
如果这么三言两语讲故事,别人会喜欢听吗?引导学生讨论把故事讲生动的方法:要生动具体、绘声绘色。
(四)绘声绘色讲故事1.聚焦整个故事中最惊心动魄的一部分,即课文第五自然段。
尝试把故事讲生动,讲具体。
学生自由练习。
2.学生展示讲故事。
师生交流讨论还有哪些不足。
学生初次讲故事会受课文影响,最后导致不是讲故事,而变成读课文。
3.提供方法。
让学生把第五自然段花珊除妖这部分,再概括提炼成几个小画面:乌云遮月、发现绿光、花珊砍妖、山断妖死、形成海峡。
4.不看课本,根据画面提示绘声绘色讲第五自然段。
这样一来,就能避免学生照本宣科读课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案、教学设计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课文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5.实践活动:设计相关实践活动,如绘制故事插图、编写小剧本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关注民间文化的情感。
3.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关于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让学生充满期待地进入新课。
(二)讲授新知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
2.针对课文中的生字词进行讲解,让学生掌握并学会运用。
3.分析课文的故事情节,讲解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和寓意,引导学生了解民间传说的特点。
4.深入剖析课文中的优美句子,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四年级语文下册《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将掌握以下知识与技能:
1.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的背景及文化内涵,认识传说这一文学形式。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如“仙境”、“神奇”、“飘逸”等,并学会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传说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4.学会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美景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传说。
5.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将采用以下方法:
1.导入:以故事的形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传说故事的特点。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预习、课堂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索课文内容,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表达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人教课标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选读课文8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优质课教学教案9
教材来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内容来源: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选读课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主题:故事长廊课时:第一课时授课对象:四年级学生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基于识字写字:有较强的独立识字水平。
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力求美观,有一定速度。
基于阅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很多于300字。
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相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实。
基于口语交际: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2.教材分析《本文是选读课文,主要讲山里来了一个妖怪,打破人们的幸福生活。
花珊决心除掉妖怪她勤练本领,含泪告别母亲,勇敢地除掉了妖怪,因为武夷山断裂为两部分,花珊和妈妈分别,唯有在武夷山和阿里山上互相遥望,最后妈妈变成了石头,花珊变成了思母树。
3.学情分析基于识字写字:学生有一定的独立识字水平。
基于阅读:学生已经学过关于神话传说和的文章,但对神话传说的理解还不够准确。
但在本文中对花珊说些什么,学生的描述会有差异。
基于口语交际:学生能在自主学习后发表自己的见解,能用自己的话简单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的生字。
读准“桧”的读音。
2、知道选读课文的特点,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花珊为了拯救人们,牺牲了个人的幸福,不畏艰难、勇敢、为民除害的高尚品质。
1•借助拼音,理解生字词。
2.通过以往经验,知道选读课文的特点;以自读、默读、齐读等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默读,抓住关键词实行理解,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体会花珊为了拯救人们,牺牲了个人的幸福,不畏艰难、勇敢、为民除害的高尚品质。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案设计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掌握相关的传说故事。
3. 能够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两个传说之间的异同。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查阅资料、图片,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 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文化的情感。
2. 培养学生对传统传说故事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特点及相关的传说故事。
难点:分析两个传说之间的异同,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研究。
三、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问答法、比较法。
四、教学准备:1. 图片资料: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图片。
2. 文字资料:关于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
3. 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座山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特点及相关的传说故事。
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查阅到的资料,互相交流学习,总结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特点和传说故事。
4. 探究学习:让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两个传说之间的异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
5. 问答法: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武夷山和阿里山的特点及传说故事的重要性。
7. 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选择适当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8. 板书设计: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地理位置:武夷山位于江西省,阿里山位于台湾省。
特点:武夷山以丹霞地貌著称,阿里山以森林景观闻名。
传说故事:武夷山有“大红袍”传说,阿里山有“高山族”传说。
异同:两者都与当地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观有关,但在故事情节和表现手法上有所不同。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了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特点及相关的传说故事。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一、教案基本信息四年级下册语文优质教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四年级课时:2课时教材来源: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角色扮演、讲故事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2)培养学生对民间传说的兴趣,激发想象力。
(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想象。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源,营造情境,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理解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开展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展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
(2)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内容,为新课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标出生字词,并进行自主学习。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掌握。
(2)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
4. 实践活动(1)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体验课文故事。
(2)学生讲述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想象。
5.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使学生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民间传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传承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
3.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民间传说,体会课文的丰富想象力。
2.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 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武夷山和阿里山的美丽风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自然风光和民间传说。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体会课文的丰富想象力。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5. 成果展示:各小组派代表进行成果展示,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
6.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评价,鼓励学生发挥传承意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7.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等,生动展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自然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案设计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特点和传说故事。
2. 通过对比两座山的传说,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3. 提高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特点和传说故事。
2.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并体会传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相关资料、图片、地图等。
2. 学生准备:搜集关于武夷山和阿里山的资料,了解两座山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展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两座山的特点。
1.2 学生分享搜集到的资料,了解两座山的基本情况。
2. 自主学习2.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两座山传说的异同。
3. 课堂讲解3.1 教师讲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重点分析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3.2 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深入理解传说故事的意义。
4. 小组讨论4.1 学生分组讨论,比较武夷山和阿里山传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4.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收获。
5. 总结拓展5.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加深对传说的理解。
5.2 学生展示自己对传说故事的拓展思考,如创作类似的传说故事。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总结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写一篇简短的报告。
2. 选择一座自己喜欢的山,搜集相关资料,了解其传说故事,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
2. 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两座山传说的异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七、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和提问情况,评价学生的参与度。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四年级下册语文优质教案《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感受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相互交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武夷山和阿里山的景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问题驱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传说故事背后的含义。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习生字词。
难点:深入理解传说故事背后的含义,感受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相互交融。
三、教学准备:1. 课件: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图片、课文动画视频等。
2. 学习资料:关于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相关资料。
3. 教学用品:黑板、粉笔、生字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了解。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武夷山和阿里山会有如此美丽的景色?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跟随动画视频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美。
(2)引导学生逐段理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的疑问。
(3)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深入理解传说故事(1)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说故事?(2)分组讨论:传说故事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意义?(3)分享讨论成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说故事。
4. 总结与拓展(1)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复述传说故事。
(2)出示关于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思考。
(3)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创作自己的传说故事。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绘制武夷山和阿里山的景色图。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下册选读8《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下册选读8《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是一篇介绍我国两个著名景点的传说故事。
通过讲述武夷山和阿里山的来历,让学生了解我国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他们对自然环境的热爱。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想象力,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神话传说类的故事感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文中一些地理概念和自然现象的理解存在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展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大自然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型的掌握。
2.难点:对文中一些地理概念和自然现象的理解,以及如何运用课文中的句型进行表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展示法: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素材,用于辅助教学。
2.参考资料:为学生准备相关资料,便于他们在课堂上查阅。
3.作业本:为学生准备作业本,用于记录课堂学习和家庭作业。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图片,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这两个景点的了解。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适时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型。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课文中的地理概念和自然现象。
四年级语文下册《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优秀教学案例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会以一段有关武夷山和阿里山的风景视频作为开场,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两地的自然美。随后,我会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哪些著名的山吗?这些山有什么特别的传说吗?”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本节课的主题上。接着,我会简要介绍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主旨。
2.学生能够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点词汇和成语,如“峰峦起伏”、“碧波荡漾”等,并能在口语表达和写作中恰当运用。
3.学生能够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基本地理、历史和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背景,拓展知识视野。
4.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对民间传说的兴趣,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5.融合知识与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本案例将知识与情感态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之情。通过对民间传说的学习,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在讨论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小组的讨论情况,适时给予提示和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然后,我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梳理课文的主线,强调民间传说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下册选读8《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案
人教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下册选读8《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的故事情节;2.掌握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3.理解故事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风景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2.培养学生珍惜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熟悉《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的故事内容;2.理解故事中的传统文化内涵。
难点1.理解故事中的隐含含义;2.感受故事所传达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图片展示武夷山和阿里山的风景,引发学生对话题的兴趣;2.学习:带领学生朗读故事,重点讲解故事情节和背景;3.练习:小组讨论故事中的教义和价值观念;4.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中传达的核心价值观念。
第二课时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2.学习:分角色朗读故事,体会不同角色情感;3.分析:分析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4.总结:总结故事的主题和意义。
四、教学评价考查方式1.完成故事情节填空题;2.小组讨论故事背后的价值观念;3.创作小短文,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评价标准1.对故事情节理解是否准确;2.对故事背后价值观念的理解是否深刻;3.表达能力和思考深度。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故事的内容和背后含义表现出了较高的兴趣和理解力,但在深入理解故事的细节和情感表达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欠缺。
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关注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情感体验,引导他们全方位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选读课文 8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优质课教学设计_4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重点词句,细细体会,感受花珊英勇顽强,保卫家乡的斗争精神。
体会大陆和台湾血肉相连,两岸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3、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展开想象,创造性的讲述传说故事。
二、教学重难点:1、抓住重点词句,细细体会,感受花珊英勇顽强,保卫家乡的斗争精神。
体会大陆和台湾血肉相连,两岸人民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强烈愿望。
2、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展开想象,创造性的讲述传说故事。
三、学情分析《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是一篇选读课文,内容不复杂,故事神奇,感人。
理解起来应该没有难度。
在以往的语文学习中,同学们对神话故事兴趣浓厚,尤其对神话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更是情有独钟。
所以,同学们学起这类课文时热情高,兴趣浓,有较强的表达欲望。
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水平,他们会从文中提取信息并实行整理,有一定的概括水平,能把一个故事说清楚,有初步的合作学习的经验。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五、教学过程:一.欣赏图片,回忆传说导入师:同学们,请欣赏图片,猜故事的名字。
课件出示图片,故事的《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牛郎织女》、《八仙过海》。
师:这都是我国传说故事,是老百姓们口口相传的,充满着神奇的色彩。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学生齐读课题。
课件出示地图。
师:武夷山在我国大陆的福建省,阿里山在我国的宝岛台湾,两地相隔着台湾海峡,最近的距离也有72海里。
但在传说中这两座山很久以前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才分开。
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疑惑吧。
请大来书179面,让我们一起走进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认真读课文,一定要读得准确、流利,不添字,很多字。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默读课文用“——”画描写花珊的语句,反复读一读,和同桌分享,交流花珊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师:请同学们先根据自学提示自学,然后同桌交流分享学习收获,同桌比比谁的收获多。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读课文 8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公开课教案_14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选读课文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材分析】《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选读课文,这是一则民间传说故事,主要讲了妖怪作祟,民不聊生,花珊苦练本领,除了妖怪,却从此与母亲隔海相望,最终变成红桧树的故事。
这个民间故事关联着第八组故事单元,主要的教学目标则是能简要说说故事大意,并能练习复述,即讲故事,而基于民间故事口口相传的特点,更需要讲教学的重点也放到这个上面。
【学情分析】故事是小学中段学生最喜欢的阅读内容,神话传说因其情节的夸张和故事的神奇,是孩子们阅读的首选,但由于此时的孩子全篇阅读尚属起步,需要教师不断提点帮助,而交给他们一些讲故事的方法,无疑能让他们更加倾心于传说故事的阅读。
【设计理念】把教材当作例子,用教材中可借鉴的材料,借助同类文本的辅助,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讲故事的方法。
【教学目标】1、通过同类文章迁移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用“找人物、列事件、说大意”的方法,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通过抓重点的方式,指导学生运用“添想象、加动作、蕴情感”的方法讲述故事的局部,并通过讲述感受到主人公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抓重点的方式,指导学生运用“添想象、加动作、蕴情感”的方法讲述故事的局部。
【教学难点】通过同类文章迁移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会用“找人物、列事件、说大意”的方法,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说“过年”,知方法1、默读小故事《年》。
2、说说《年》的主要内容。
3、渗透“找人物、说事件”的方法,细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4、了解“传说”,在民间口头流传,关于某人、某事或某地的传闻。
【设计意图】类文本的整合,可以有效降低文本理解的难度,以浅显的传说故事引入,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让学生有所依托。
二、读“传说”,理大意1、引出课题,关于两座山的传说,读课题2、回忆故事的主人公3、读故事,批注花珊的相关事件(决心除妖、苦练本领、哭别母亲、上山除妖、除掉妖怪、隔海相望)4、串联说故事的主要内容【设计意图】方法的迁移,帮助学生很好地掌握“找到主要人物”,“罗列相关事件”,“补充合适的词语进行串联”的方式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案设计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优秀教案设计第一章:武夷山的传说1.1 了解武夷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1.2 学习武夷山的传说故事,如大红袍的传说、嫦娥仙子的传说等1.3 分析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1.4 讨论传说故事对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影响第二章:阿里山的传说2.1 了解阿里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2.2 学习阿里山的传说故事,如阿里山之神的故事、仙履奇缘等2.3 分析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2.4 讨论传说故事对当地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影响第三章:比较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3.1 对比分析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故事3.2 探讨两个传说故事之间的异同点3.3 分析传说故事中所体现的当地民族文化和信仰3.4 引导学生思考传说故事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价值第四章:武夷山和阿里山的生态保护4.1 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4.2 学习当地政府和居民如何进行生态保护和管理4.3 分析生态保护对当地旅游业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4.4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如何参与到生态保护中第五章:武夷山和阿里山的旅游开发5.1 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旅游资源和开发情况5.2 学习当地政府和居民如何进行旅游开发和管理5.3 分析旅游开发对当地经济、文化和环境影响5.4 引导学生思考旅游开发中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和措施第六章:武夷山和阿里山的民间艺术6.1 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民间艺术形式,如茶艺、剪纸、歌舞等6.2 学习当地民间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程6.3 分析民间艺术在当地文化中的重要性和传承现状6.4 引导学生思考民间艺术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第七章:武夷山和阿里山的文化传承7.1 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文化传承方式和现状7.2 学习当地政府和社区如何进行文化传承和教育7.3 分析文化传承对当地社会和年轻一代的影响7.4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如何参与到文化传承中第八章: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可持续发展8.1 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和策略8.2 学习当地政府和居民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措施8.3 分析可持续发展对当地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8.4 引导学生思考可持续发展对个人和社会的意义第九章:武夷山和阿里山的旅游体验9.1 了解武夷山和阿里山的旅游体验项目和特色9.2 学习当地政府和企业如何提供优质的旅游体验9.3 分析旅游体验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和旅游口碑的传播9.4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提升旅游体验和游客满意度第十章:综合实践活动10.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或虚拟旅游,体验武夷山和阿里山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10.2 学生分组进行课题研究,如武夷山的茶文化、阿里山的民俗活动等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分析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象征意义补充和说明: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挖掘其背后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四年级语文下册:《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参考
四年级语文下册:《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教学参考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在福建武夷山顶上,有一块很高很大的岩石,叫望女石。
在台湾阿里山中,有一棵很高的红桧树,叫思母树。
关于它们,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东南沿海高大的武夷山,是和台湾的阿里山紧紧连在一起的。
那时山上山下,一年[增]��季树木长青,漫山遍野的果树上挂满了各种果子,果树下是一丛丛盛开的鲜花。
山间,还有一条条瀑布和无数的小溪,山下是一片肥沃的土地。
这里的人民过着安乐的幸福生活,到处响着笑语、歌声。
??可是有一年,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个妖(yāo)魔,占据了整个大山。
这个妖魔到底是什么样,谁也说不上。
只是听说它的身子趴在山顶上,头可以伸到东海里去喝水;它打一个喷嚏(tì),周围很大的一片地方就要下一场大雨。
??自从妖魔来到以后,山上的树木枯死了,鲜花凋(diāo)谢了,山间的瀑布断水了,小溪干涸(hé)了,肥沃的土地干裂得张开了嘴巴。
??这个妖魔脾气特别狂暴,它一发起脾气来,天上黑云翻滚,狂风怒号,飞沙走石,无数的房屋被砸坏,许多人和牲畜被砸死砸伤,连在东海上打鱼的渔船也有不少被打翻。
??人们受尽了妖魔的祸害,实在恨透了它。
山村里有几个勇敢的年轻人,自动拿起弓箭、大刀、长矛(máo),上山去找妖魔报仇。
可是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从此,很多人拖儿带女,离开了世世代代生活的故乡,到别处逃生云了,整个山区显得十分荒凉。
??在大山的西麓(lù),有一间用青石砌成的小屋,里面住着母女二人。
母亲叫花霞,是个勤劳善良的妇女;女儿叫花珊(shān),十九岁,是个美丽、聪明而又勇敢的姑娘。
花珊姑娘看到人民被妖魔害得不能生活下去,心里像刀割一样的难过。
因此,她下决心要除掉这个妖魔。
??聪明的姑娘心里明白,要消灭这样的敌人,没有很高的武艺,单凭勇敢是不行的。
于是,她开始苦练各种本领。
??她先在村头的一块大岩石下练习射箭,每天迎着朝霞离开家门,顶着满天的星星才回到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语文下册:《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
说》教学参考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传说
在福建武夷山顶上,有一块很高很大的岩石,叫望
女石。
在台湾阿里山中,有一棵很高的红桧树,叫思母树。
关于它们,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在很久以前,东南沿海高大的武夷山,是和台湾的
阿里山紧紧连在一起的。
那时山上山下,一年四季树木长青,漫山遍野的果树上挂满了各种果子,果树下是一丛丛盛开的
鲜花。
山间,还有一条条瀑布和无数的小溪,山下是一片肥
沃的土地。
这里的人民过着安乐的幸福生活,到处响着笑语、歌声。
可是有一年,不知从什么地方来了一个妖(yāo)魔,占据了整个大山。
这个妖魔到底是什么样,谁也说不上。
只
是听说它的身子趴在山顶上,头可以伸到东海里去喝水;它
打一个喷嚏(tì),周围很大的一片地方就要下一场大雨。
自从妖魔来到以后,山上的树木枯死了,鲜花凋
(diāo)谢了,山间的瀑布断水了,小溪干涸(hé)了,肥
沃的土地干裂得张开了嘴巴。
这个妖魔脾气特别狂暴,它一发起脾气来,天上黑
云翻滚,狂风怒号,飞沙走石,无数的房屋被砸坏,许多人
和牲畜被砸死砸伤,连在东海上打鱼的渔船也有不少被打翻。
人们受尽了妖魔的祸害,实在恨透了它。
山村里有
几个勇敢的年轻人,自动拿起弓箭、大刀、长矛(máo),上山去找妖魔报仇。
可是一去再也没有回来。
从此,很多人拖
儿带女,离开了世世代代生活的故乡,到别处逃生云了,整
个山区显得十分荒凉。
在大山的西麓(lù),有一间用青石砌成的小屋,
里面住着母女二人。
母亲叫花霞,是个勤劳善良的妇女;女
儿叫花珊(shān),十九岁,是个美丽、聪明而又勇敢的姑娘。
花珊姑娘看到人民被妖魔害得不能生活下去,心里像刀
割一样的难过。
因此,她下决心要除掉这个妖魔。
聪明的姑娘心里明白,要消灭这样的敌人,没有很
高的武艺,单凭勇敢是不行的。
于是,她开始苦练各种本领。
她先在村头的一块大岩石下练习射箭,每天迎着朝
霞离开家门,顶着满天的星星才回到家中。
她练啊练啊,手
臂练痛了,练肿了,手上起了一颗颗血泡,血泡消下去后,
又结起一层厚厚的老茧,强劲的弓,也不知道拉断了多少把。
她一连练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出一手高超的射箭本领。
她的箭射得又准又狠:要说准,天上高高飞行的雁群,她要
射哪一只,就能弓响雁落;要说狠,箭头能从石头的另一边
钻出来。
紧接着她又练习使用大刀的武艺,又是一连九九八
十一天,练成了一手好刀法。
村头有一棵两臂合抱粗的大树,她一刀砍去,就断成了两截。
一天晚上,花珊姑娘告别妈妈,要上山去斩除妖魔了。
妈妈含着热泪,紧紧地拉着她的手,说:“女儿啊,你
去为民除害,妈不拦你,可是要千万当心啊!你除掉了妖魔,就赶快回家,以免妈妈挂念。
”
花珊姑娘也含着热泪,说:“妈妈放心,我斩除了
妖魔,马上就回来,永远和妈妈生活在一起。
”
花珊姑娘在妈妈千叮咛万嘱咐下,依依不舍地离开
了家门,背着弓箭、大刀,上山去了。
这天晚上,乌云遮住了星星,花珊姑娘紧握弓箭,
搜索着慢慢向山上走去。
突然她发现不远的山顶上,有两道
灯笼般的绿光,由小到大,由远到近,渐渐向她靠来。
两道
绿光的后面,是一个庞然大物在慢慢移动。
花珊姑娘断定这就是妖魔,两道绿光是它的眼睛射
出来的,于是搭上利箭,拉满弓弦,用尽力气,朝绿光“嗖(sōu)--嗖”射去。
两道绿光顿时不见。
妖魔被射瞎了眼睛,痛得直翻滚。
花珊姑娘敏捷地跳到妖魔身上,抡起大刀,朝
妖魔的脖子使劲砍去,一刀,二刀,三刀,……一刀比一刀
有劲,直砍得妖魔乱蹦乱跳。
渐渐地,她觉得妖魔在向地下
陷去。
不一会儿,只听一声山崩地裂的巨响,高大的武夷山
断裂为两半,中间出来一条很深很深的鸿(hóng)沟,妖魔
“轰”的一声,沉到鸿沟里去了。
就在这一刹那间,花珊姑
娘一个健步跃到了武夷山的东麓。
这时,奔腾的东海之水涌
进了鸿沟,形成了现在的台湾海峡。
那断裂的武夷山西麓,
就是现在的武夷山,那断裂的东麓,就是现在台湾的阿里山。
东西山麓的树木、鲜花、瀑布、山溪、良田又苏醒了,人民重新过上了安乐幸福的生活。
可是波涛汹涌的东海水,却把花珊姑娘和妈妈隔开了。
妈妈爬上高大的武夷山顶,隔海眺望女儿。
每天盼
啊盼啊,盼望女儿早一天回到母亲的身边。
她每天呼唤着女
儿的名字。
据说那呼啸的海涛,就是妈妈呼唤女儿的声音。
然而,一天天过去了,女儿还是没有回来。
妈妈渐
渐地变成了一块巨大的岩石,高高地立在武夷山顶上。
女儿被隔到山的东麓,也时时想念着母亲。
她站在
阿里山顶上,望啊望啊,可是大海隔断了她的视线,望不到
妈妈。
于是,她变成了一棵红桧树,每天、每月、每年,都
在不停地向上长着。
至今,已经长到五十多米高了,成了很
高很高的树木,现在还在不停地长着。
因此,它被叫做阿里
神木的思母树。
据说,日月潭水就是女儿想念母亲流下的眼
泪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