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北京版高考地理9_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合集下载

2020高考地理精准大新高考地区专用讲义:第4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20高考地理精准大新高考地区专用讲义:第4章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应学生用书第81页)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形式因素作用风化作用温度、水、生物使岩石产生崩解、破碎,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侵蚀作用流水、冰川、风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搬运作用风、流水、冰川等移动风化或侵蚀的产物,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堆积作用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特别提醒]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流水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1)岩石分类岩浆岩(A侵入型岩浆岩、B喷出型岩浆岩、C沉积岩、D变质岩)。

(2)三大类岩石的特点和用途①冷却凝固、②固结成岩、③变质作用、④重熔再生。

3.岩石圈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一、区域认知——正误判断1.喜马拉雅山脉是地壳的水平运动导致的。

(√) 2.日本的富士山是典型的火山地貌。

(√) 3.长江三峡的形成以内力作用为主导。

(×) 4.青藏高原的隆起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的结果。

(×) 二、地理实践力——读图填空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甲外力作用相关示意图乙丙1.图甲中a表示风化作用、b表示搬运作用、c表示堆积作用。

2.图乙所示地貌是三角洲,其形成原因是流水沉积作用,主要分布于河流入海口。

图丙所示地貌是风蚀蘑菇,其形成原因是风力侵蚀作用,多分布于干旱地区。

3.图乙所示地貌,以面积大小论,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面积最大;图丙表示的地貌,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较为典型。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训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训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20届高三地理核心素养训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单选题壶穴是指基岩路面上一些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凹坑,经过砂砾冲刷与磨蚀基岩坡面上原先的构造和岩性薄弱部位而逐渐形成的近似壶形的凹坑。

不少壶穴底部不平,中央高,周围低,坑中有中央岛。

下图示意北京西山峰口庵石灰岩基岩路面上山地壶穴的形态特征。

据此完成1-3题。

1.形成北京西山峰口庵基岩路面上壶穴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冰川侵蚀B.冻融作用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2.北京西山峰口庵基岩路面上壶穴主要形成于路旁边坡一侧的主要原因是A.坡度较缓,地表径流下渗较慢B.冲刷砂砾多,基岩磨蚀作用强C.基岩破碎,易形成原始凹坑D.基岩多气孔,易形成原始凹坑3.影响壶穴中央小岛形成的主要因素是A.侵蚀强度差异B.泥沙沉积差异C.壶穴深度差异D.砂砾粒径差异答案:1.D2.B3.A近于环形的弯曲河流多分布在平坦的地方。

但在黄河河口以下的晋陕交界地区,近似环形的河床则深深嵌入岩层之中。

下图示意乾坤湾河道及局部景观。

读图,回答4-5题。

4.推测乾坤湾形成的原因是A.地壳上升,地势低洼,河流堆积B.断裂下陷,地势低洼,河流堆积C.地壳上升,裂隙发育,河流侵蚀D.断裂下陷,裂隙发育,河流侵蚀5.甲岸地带被当地村民称为“风水宝地”的原因是A.水流较缓,方便取水,土壤肥沃B.三面环水,利于防御,交通便利C.河谷地带,降水丰富,热量充足D.地势较高,有利防洪,光照充足答案:4.C5.A图示意河北省秦皇岛南部的海岸沙丘地貌分布。

据此完成6~8题。

6.该地区海岸沙丘地貌形成时期受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力堆积作用B.河流堆积作用C.海水堆积作用D.风化作用7.与该地区海岸沙丘地貌形成无关的因素是( )A.大气运动B.海水盐度C.河流径流D.潮汐现象8.古地质时期形成该地区海岸沙丘地貌的主导风向可能是( )A.南风—北风B.东风—西风C.西北风—东南风D.东北风—西南风6.A7.B8.D [解析] 第6题,根据材料可知,海岸沙丘中新月形沙丘链最多,且高出海平面很多,因此不可能是河流堆积、海水堆积而成;风化作用也不可能形成新月形沙丘链。

2024届高三地理考备考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24届高三地理考备考一轮复习: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答案] (1)台地被流水侵蚀、切割,起伏加大,面积变小。 (2) 形 成 的 先 后 次 序 : 构 成 尖 顶 山 的 玄 武 岩 、 构 成 平 顶 山 的 玄 武 岩、构成台地的玄武岩。 理由:地貌侵蚀程度越严重,说明岩石暴露时间越长,形成时间越 早。台地受侵蚀轻,构成台地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晚;平顶山保留 台地的部分特征,构成平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较晚;尖顶山已经 没有台地的特征,构成尖顶山的玄武岩形成时间最早。 (3)早中期喷出的岩浆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后,大部分被侵蚀,残留 的部分为山体。最新(晚)一期喷出的岩浆未能完全覆盖残留山体, 冷凝成玄武岩台地,其上仍保留了原有山体。
形成沙滩等
性)
滨海地区
2.不同的外力作用在不同的区域形成的地貌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 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 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二、外力作用
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主要是___太__阳__辐__射__能____。
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作用有哪些?
表现
因素
作用
风化 作用
温度、水、 __生__物__
使岩石发生_崩__解___、 _破__碎___;为其他外力作用 创造条件
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
侵蚀 水、_冰__川___、 进行破坏;常使被侵蚀掉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形成玄武岩的岩浆流动性好,喷出冷凝后,形成平坦的地形单
元。如图所示,某海拔500米左右的玄武岩台地上,有较多海拔700 米左右的玄武岩平顶山,及少量海拔900米左右的玄武岩尖顶山。 调查发现,构成台地、平顶山、尖顶山的玄武岩分别形成于不同喷 发时期。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总结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总结一、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2、内力作用通过哪些形式表现出来?这些形式对地表形态作用的速度相同吗?3、在内力作用中,哪一种是塑造地表形态的最主要方式?4、什么是水平运动?什么是垂直运动?它们会使岩层发生什么变化,形成什么地表形态?5、内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观点:①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有主次之分;②从全球来看,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③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课本19页活动题答案1.a和b现象都是内力作用中的地壳运动造成的,c现象是内力作用中的岩浆活动造成的。

2.a现象发生的过程:生活在水中的螺蚌,死亡之后,在地壳缓慢沉降的过程中变为沉积岩中的化石,后地壳在垂直方向作上升运动形成高山。

因此在高山上见到了螺蚌壳。

b现象发生的过程:公元79年—18世纪,位于那不勒斯海滨的大理石柱的下部随地壳沉降到海底6.3米处,受到海生贝壳动物的蛀蚀。

公元18世纪,该部分又随地壳上升到海面以上。

3.a和b现象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形成的,c现象形成的时间很短。

在自然界中,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或地震,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有些内力作用则进行得极其缓慢,不易被人们所察觉,但是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却会使地表形态发生显著的改变。

二、外力作用1.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3.外力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总趋势是什么?4.风化作用的概念内外力作用的关系:(1)在空间上相互联系,在时间上同时进行。

(2)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

(3)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

(4)地壳自形成以来,就是在内外力相互作用下不断发展变化。

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的地貌表现(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地貌。

2020版高考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2020版高考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

对地形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
的影响 脉
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 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 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 迁
相互 关系
①它们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 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二、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对地表形态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的塑造
举例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 石圈上部或 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经 冷凝形成火 山
火山地貌,如 富士山、夏威 夷群岛、五大 连池
岩石在一定 不能直接塑
变质作用
温度、压力 下发生变质
造地表形态
——
三、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
球表面的基本地貌。如下表所示:
相撞
板块运动
张裂
大陆板块与大 陆板块相互挤 压碰撞
1.推测乾坤湾形成的原因是( ) A.地壳上升,地势低洼,河流堆积 B.断裂下陷,地势低洼,河流堆积 C.地壳上升,裂隙发育,河流侵蚀 D.断裂下陷,裂隙发育,河流侵蚀 2.甲岸地带被当地村民称为“风水宝地”的原因是( ) A.水流较缓,方便取水,土壤肥沃 B.三面环水,利于防御,交通便利 C.河谷地带,降水丰富,热量充足 D.地势较高,有利防洪,光照充足
解析:第 1 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乾坤湾地势较高, 故其是地壳抬升而成(断裂下陷应为洼地),流水沿地表 裂隙不断侵蚀而成,故 C 正确,A、B、D 错误。故选 C。 第 2 题,由图可知甲岸位于河流凸岸,以沉积作用为主, 水流较缓,水域较浅,便于取水,且土壤肥沃,便于耕作, A 正确;位于河流凸岸,水域较浅,交通不便,且与周边 地区相比热量和光照相差不大,B、C、D 错误。故选 A。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1部分第4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新人教版

2.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影响
(1)地壳运动——营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
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 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
岩层运动
移和弯曲变形
凹陷
方向
对地形 的影响
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 形成_断_裂__带和褶皱山脉 _海_陆__变__迁__,常形成_高__原_、断
③板块之间的张裂往往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块之间的碰撞挤压 往往形成岛弧或褶皱山系。
答案
(2)板块运动对地貌的影响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 本地貌。如下表所示:
相撞 板块运动 张裂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
块相互挤压碰撞 块相互挤压碰撞 边界类型
答案
对地球面 形成裂谷 形成高峻山脉和 海沟、岛弧、海
1.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解析答案
1.A 2.C [第 1 题,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且深度 还在加大,符合地壳断裂下陷形成的构造湖的特征。火山口集水形 成的火山口湖一般保留有完整的锥形火山山体和封闭的中部洼地, 滑坡阻断河流形成堰塞湖后,一般在堰塞体的下方保留原来的河道, 图中信息均不符合。河流改道不会形成较深的湖泊。第 2 题,贝加 尔湖湖底沉积物主要是由入湖河流搬运的泥沙在湖中沉积形成的,
答案
①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构造带划分为许多板块, 全球岩石圈共划分为六大板块:亚__欧__板块、太__平__洋__板块、印__度__洋板 块、非__洲__板块、_美_洲__板块和_南__极__洲_板块。

高考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

高考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总结知识点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一一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一一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重点)3、各种内力作用的速度一不均匀案例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与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我们可以从喜马拉雅山的形成了解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缓慢改变。

大约40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开始隆起,当时它的年平均上升速度只有0.05厘米。

20世纪最后30年,喜马拉雅山的年平均上升速度达到了最大,但是,也只有5厘米。

由于抬升速度缓慢,所以,经过4000万年,喜马拉雅山才成为世界最高的山脉之一。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火山喷发导致的地表形态特征的变迁。

基拉韦厄火山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上。

1930年,基拉韦厄火山大爆发,熔岩流从高处奔腾而下,注入大海,迅速在海边填造了一块2平方千米的新大陆。

由于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也只有喷出地表时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所以,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4、地壳运动学说大陆漂移学说解释地壳运动、海陆分布及演变的一种学说。

1912年由德国地球物理学家、气象学家魏格纳正式提出。

起初,魏格纳看到地球仪和世界地图上,南、北美洲和非洲、欧洲的边缘相吻合的现象设疑,从而进行系统研究。

该学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是一个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其余部分称为泛大洋。

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导致大陆发生从两极向赤道的离极运动。

由于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产生的潮汐作用,导致大陆向西的运动。

在2亿年前的中生代初期,使泛大陆漂浮分开。

美洲大陆漂得最快,亚洲、澳大利亚大陆漂得最慢。

在美洲大陆与欧洲、非洲大陆之间首先形成大西洋,接着澳大利亚大陆与南极洲大陆间形成印度洋。

直到新生代第四纪初期,才形成现代世界上海陆分布的轮廓。

世界上的山脉也是大陆漂移被挤压褶皱而形成。

亚洲东缘的岛弧群,是陆地向西漂移时留下的残块。

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地理总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纲考点解读考情分析现P067学生用书一、内力作用.能量来源1 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①热能。

.表现形式及其作用2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3.结果⑥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主要是⑦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续表3.结果平缓。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各种各样的地表形态都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外力作用可能占优势,如河流或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微探究1 长江三角洲和长江三峡形成的原因一样吗?答案它们都是受河流流水作用而形成,但长江三峡位于上游,主要是受侵蚀作用形成的,长江三角洲位于下游河口,主要是受流水的沉积作用而形成的。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分类 D是变质岩。

C?沉积岩、B岩浆岩(A侵入型岩浆岩、?喷出型岩浆岩)、2.地质作用重熔再生。

?变质作用、??冷却凝固、?固结成岩、自岩浆始至岩浆终,岩浆岩只能由岩浆冷却凝固而成。

只有一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1) 岩,其地质过程为冷却凝固。

沉积岩与变质岩可以相互转化。

有两个箭头指向的为沉积岩或变质岩,其地质过程(2) 为外力作用或变质作用。

三大类岩石都可以在地下重熔再生,形成岩浆。

有三个箭头指向的为岩浆,其地质(3) 过程为重熔再生作用。

岩石圈的三类岩石都能直接相互转化吗?微探究2冷不能。

答案岩浆岩只能由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可转化成其他岩石,但其他岩石不能转化成岩浆岩。

P068学生用书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考点一.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塑造12.地壳运动的类型分析动方向续表运动类型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对地形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的影响原等地貌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举例斯湾海岸的变迁①它们相伴发生相互关系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知能拓展】内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1.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典型地貌(1)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作用,使岩层弯曲变形形成的褶皱山脉。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

高中地理《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

知识点第四单元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考点1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用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考向:内力作用与地貌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基本形式示意图岩层的运动方向岩层变化对地表的影响例证相互关系水平运动平行于地表岩层发生水平位形成绵长的断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移和弯曲变形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相互影响,在一定时期和空间有主次之分。

从全球范围看,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垂直于地表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变动,起和凹陷和海陆变迁台湾海峡的形成考向: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内容理论①岩石圈被断裂构造带(海岭、海沟)分割成六大板(2)板块运动边界类型运动方向←|→→|←形成地貌裂谷、海洋、海岭高大山脉海岸山脉、海沟、岛弧举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落基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海沟示意图考点2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形态分布地区风化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普遍(例:花岗岩的。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包括自然力和人为力。

自然力主要包括地壳运动、风蚀、水侵蚀和冰川作用等自然过程。

而人为力则是指人类通过开采、建筑、矿山开发和土地开发等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自然力通过地壳运动,如板块运动、地震等,来改变地表的形态。

风蚀是指风力将地表物质吹走或磨蚀地表,从而形成风化地表。

水侵蚀是指水流将地表物质冲刷或侵蚀地表,形成河谷、峡谷等地形。

冰川作用是指冰川的作用力使地表物质被移动或磨蚀地表,从而形成冰川地形。

人为力主要通过开采、建筑和土地开发等活动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开采活动包括矿山开采和采石场开采等,会改变地表的形态和地貌。

建筑活动,如建造建筑物和修筑道路,会改变地表的平整程度和地貌特征。

土地开发主要是指对土地进行农业、城市化和工业化开发,会改变地表的植被覆盖和土地利用方式,从而影响地表形态。

综上所述,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既包括自然力,如地壳运动、风蚀、水侵蚀和冰川作用等自然过程,也包括人为力,如开采、建筑和土地开发等活动。

这些力量的作用使得地
表形态不断发生变化。

2020年高考北京版高考地理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20年高考北京版高考地理第一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第一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题号北京市某中学师生到门头沟灵水举人村野外考察。

图甲是灵水八景之一“独山莲花”的照片,构成“独山莲花”的岩体为侵入岩的一种。

图乙是当地另一处的含煤岩层。

图丙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面三题。

甲乙丙1.(2018北京石景山期末)图甲中的“独山莲花”和图乙中的含煤岩层分别属于图丙中的( )A.A和BB.B和DC.D和CD.A和C答案 D “独山莲花”的岩石属于侵入岩,含煤岩层属于沉积岩。

图中A为岩浆岩中的侵入岩、B为岩浆岩中的喷出岩,C为沉积岩,D为变质岩,因此D项正确。

2.(2018北京石景山期末)“独山莲花”景观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与图丙中相关内容对应正确的是( )A.岩浆—①—A—③B.沉积物—④—C—⑤—DC.岩浆—②—B—④D.沉积物—④—C—③—B答案 A “独山莲花”主要是岩浆侵入岩层,然后外力侵蚀形成的,A项正确。

3.(2018北京石景山期末)图丙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C.①②⑤⑥D.①②④⑤答案 C 图中①②③④⑤⑥分别为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岩浆上升冷却凝固、风化侵蚀搬运、固结成岩、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其中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属于内力作用,C项正确。

读图,回答下题。

4.(2017北京西城期末)图示两个主要大陆( )A.处于同一板块B.相距将会越来越远C.边缘有深海沟D.均有山脉贯通南北答案 B 本题考查板块构造学说。

图示两个主要大陆为非洲、南美大陆,分别位于非洲板块、美洲板块,A项错误;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为生长边界,向相反方向运动,B项正确;生长边界形成裂谷或海洋,消亡边界形成海沟,C项错误;非洲无贯通南北的山脉,D项错误。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变化等的作用下,在原地发生机械破碎而不改变岩石化学成分的作用叫物理风化作用。

通常情况下,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物理风化作用强烈。

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含解析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专题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案含解析

第1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对地表形态塑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我们称之为地质作用。

根据能量来源的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热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2.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1)地壳运动:1运动形式:A.水平运动:造成岩层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B.垂直运动:造成岩层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两种方向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过程缓慢,不易察觉,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2)岩浆活动:1形式:主要有岩浆喷出(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两种形式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但作用微弱。

而喷出岩又分为裂隙式(线状)喷发或中心管道式(点状)喷发。

(3)变质作用:发生在地壳深处(高温高压)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一)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二)作用主体: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三)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1.风化:风化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温度、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进行分解,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实质是“大块变成小块”。

注意:风化不过多与风联系,风化之后的产物我们称之为风化壳,土壤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从地表风化壳厚度来看,温度高,水分多,植物茂密的地区风化壳厚度最大。

【类型】1物理风化:岩石机械破碎,化学成分没有显著变化。

分:热力风化;冰劈作用。

2化学风化: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

在干燥的环境中,以物理风化为主;在湿润的环境中,以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化学风化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

3生物作用:受生物生长及活动影响而产生。

主要有:机械破坏,植物根分泌出的有机酸。

2020届 必修一 第四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20届   必修一   第四章    第一节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2020届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题号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答案图13广东丹霞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仁化县境内。

地质时期,丹霞山区是一个大型内陆盆地,沉积了巨厚的红色地层。

由于地壳运动和流水的作用,丹霞盆地的红层被切割成一片红色山群,也就是现在的丹霞山区(图13)。

据此完成1~3题1.该地区的红色岩层属于()A.砂岩 B.花岗岩 C.板岩 D.玄武岩2.该类岩石最主要的特点是()A.矿物晶体颗粒较粗B.有明显的层理构造C.岩石中有许多气孔D.能剥成薄片、薄板3.塑造丹霞地貌的外力作用主要是()A.流水侵蚀 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 D.海浪侵蚀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

从谷底向上,沿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大峡谷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4~5题。

4.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岩石类型属于图中的( )A.甲 B.乙 C.丙D.丁5.科罗拉多大峡谷的形成与下列地貌形成相似的是A.挪威的峡湾B.黄土高原的沟壑C.沙丘 D.风蚀城堡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堤状堆积体。

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

下图是终碛堤及冰水扇。

据此完成6~7题。

6.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A.大小均匀B.层状结构C.棱角明显D.磨圆度好7.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8.板块构造学说有助于人类进一步认识( )①海陆间水循环的机理②洋流分布和运动规律③地震分布和活动规律④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右图为黄山“猴子观海”景观,“猴子”是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

行走丝路·探索美的力量——“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教学设计【课标分析】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本条课标关注的是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原因。

(1)对于地表形态使学生从两个角度加以理解。

一是从宏观形态上的理解,如高原、盆地等,这是内力和外力综合作用结果;二是从微观成因上的理解,如流水地貌、风沙地貌等,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2)对于地表形态使学生从两方面加以认识。

一方面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地表形态一直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另一方面以综合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即内力造就了地表形态的骨架,外力对地表形态骨架作再塑造;地表形态是内、外力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

同时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教材分析】通过前三章内容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地球的运动规律和圈层结构,知道了地球上最富动力的两大因子——大气和水。

本章的内容,使学生进一步懂得大气和水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主要动力。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了三个问题,一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导力量——内力;二是对地表形态起塑造作用的外力;三是岩石圈的地壳物质循环。

其中一、二两个问题从宏观和中观的尺度阐述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了当今全球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和地球的基本面貌,侧重分析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以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重点放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的过程以及作用下地表形态的变化。

第三个问题: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由于课堂容量所限,在本节课堂中暂不涉及。

【学情分析】通本节课涉及的地理概念较多,语言专业性的较强,内容比较抽象,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需结合材料、大量景观图、模型、多媒体进行展示,甚至实验模拟。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结合实例,说明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其表现形式。

②.说明外力作用的四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尝试判断和识别外力作用形成的不同地貌。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常见地表形态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建立内力和外力辨证统一,共同塑造地表形态的观点。

2020版高考地理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

2020版高考地理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讲义(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地壳物质循环。

地表形态变化的外力因 为背景,貌的内、其表现,中风力、高。

高考清单1.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1________。

(2)内力作用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2.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12________和重力能。

(2)外力作用表现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过程。

②沉积岩的特点:地表分布最广泛,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可能有化石。

3. 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相互关系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是矛盾关系。

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19________,外力作用削高填低,使地表趋向于平坦。

从全球来看,地质作用以内力作用为主。

命题角度一内力作用与地貌[经典例题]下图为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A. 搬运作用B. 地壳运动C. 变质作用D. 风化作用[思维建模]1. 文字信息获取某地实景图;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

2. 图像信息获取地形信息——山地;岩层形态信息——向下弯曲。

3. 推理分析4. 知识调用此处需要调用的知识是常见地貌图的判读及内外力作用的判断。

[小试牛刀] ________ [方法归纳]1. 针对性归纳:常见的内力地貌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变式训练](2018·全国卷Ⅲ)贝加尔湖(下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

据此回答1~2题。

1. 贝加尔湖形成于( )A. 地壳断陷集水B. 火山口集水C. 河流改道D. 滑坡阻断河流2. 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 湖区降水量加大B. 入湖径流增多C. 湖盆在加深D. 入湖泥沙增多命题角度二外力作用与地貌[经典例题](2015·全国卷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 m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二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① 太阳辐射能 。 2.读下图掌握外力地貌
(1)图甲中a表示② 风化作用 、b表示③ 搬运作用 、c表示 ④ 堆积作用 。 (2)图乙是⑤ 三角洲 ,其形成原因是⑥ 流水沉积作用 ,分布于 ⑦ 河流入海口 。图丙是⑧ 风蚀蘑菇 ,其形成原因是⑨风力侵蚀作用 , 多分布于 干旱地区 。 (3)图乙所示地貌,以面积大小论,我国的 东部沿海 地区面积最大; 图丙表示的地貌,以地区分布来看,我国的 西北内陆干旱 地区较 为典型。
(2)解释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而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因此板 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活动。 特别提醒 (1)澳大利亚、南亚、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斯里兰卡 岛、塔斯马尼亚岛位于印度洋板块。 (2)冰岛——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处——大西洋“S”形海岭上— —生长边界。
2.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 (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
(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 如下图:
3.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1)地表形态上的差异: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而 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2)堆积物质上的差异: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堆积物质分选性较好,冰 川堆积物质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
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起和凹陷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相互关系
①两者相伴发生;②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③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 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2.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的彼此碰撞或张裂,形成了地球表面的基本面貌。
图中b、c是⑩ 大陆 板块与大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 ⑪ 海沟 、山脉或岛弧。 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⑫ 东非裂谷带 。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
1.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想一想 流水侵蚀、风力侵蚀作用分别形成哪些地貌?(见上图)
2.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
方法技巧 1.外力作用的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的判断 (1)不同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②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
考点导航
考点一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考点二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考点三 几种特殊地貌及特征 考点四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思维导图
考点一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① 放射性元素 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作用
表现形式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堆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 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形成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形成冰碛丘 陵、冰碛湖等。 ③风力作用:在风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 等风蚀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由冰川作用塑造的地貌,广泛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冰川地貌按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 堆积地貌。冰川侵蚀地貌一般分布于冰川上游,形态有角峰、冰斗、冰川槽谷等。冰川堆积地貌分布于冰 川下游,形态类型如冰碛丘陵、冰碛台地等
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2.(2018北京海淀一模)能减缓该地貌形成进程的是 ( D ) A.气候异常、降水增多 B.矿产资源的开采加剧 C.地壳运动活跃度增加 D.区域植被覆盖率提高
解析 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读图可知,该地貌形成的主 要原因是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地表水容易下渗,故提高区域植被覆盖率 能够减缓该地貌的形成过程,D项正确;降水多、开矿、地壳活跃会加快 该地貌的形成。
命题视角一 常见外力地貌的识别 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1.(2018北京朝阳期末)组成物质及起伏状态与其他三种明显不同的地貌景
观是 ( A ) 知,①属于沙丘地貌,主要由松散物质组成,地势起伏和缓 ,②③④属于侵蚀地貌,主要由岩石组成,地势起伏大,故A项正确。
3.(2018北京临川学校月考)形成“蜂巢”的地质作用是 ( B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流水沉积
解析 河西走廊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降水少,流水侵蚀作用弱,主要外力作 用是风力侵蚀,图中岩石形成的是蜂巢状的孔洞,有可能是风力侵蚀作用形 成的,B项正确。
考点三 几种特殊地貌及特征
生长边界 ←|→
消亡边界 →|←
想一想 ①东非大裂谷位于生长边界还是消亡边界? ②喜马拉雅山如何形成? ③地中海、红海的面积今后哪个会变大?哪个会变小? 拓展应用 板块构造学说的其他应用 (1)利用边界类型可判断某海域或两大陆之间距离的变化趋势。如红海 地处板块生长边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大;而地中海地处板块消亡边 界,因此其面积将逐渐变小,其两侧的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的距离 将逐渐变小。
地壳运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
地震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② 褶皱山脉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③ 海陆变迁 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
(3)结果:使地表变得④ 高低不平 。 2.板块构造学说与宏观地形
由流水侵蚀、溶蚀、重力崩塌作用形成的赤壁丹崖及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石巷、岩穴等造型地貌, 以中国广东丹霞山为代表,是红层地貌的一种类型
泛指干燥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 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这种现象在新疆罗布泊东北发育 很典型
2.(2016北京文综,4,4分)平顶海山 ( D ) A.为褶皱山 B.由沉积岩构成 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 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
解析 本题考查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读图可知,平顶海山为火山, A项错 误;平顶海山由岩浆岩构成,B项错误;顶部平顶形态由外力侵蚀所致,C项错 误;随着板块移动平顶海山没入水下,D项正确。
1.(2018北京海淀一模)图中地貌 ( C ) A.主要因风力作用形成 B.所在地区主要通过蒸发参与水循环 C.形成顺序是④③①② D.岩石类型为变质岩
解析 本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外力作用、水循环等。由溶洞可知,该 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岩石类型为石灰岩(沉积岩),该地貌主要由流水作用所 致,A、D项错误;所在地区为湿润地区,通过径流参与水循环,B项错误;岩层 最完整的是④,破坏最严重的是②,③比①要完整些,C项正确。
花岗岩地貌 冰川地貌
喀斯特地貌 丹霞地貌
雅丹地貌
花岗岩地貌常见有丘陵状花岗岩山地、峰林状花岗岩山地。前者多在风化壳剥蚀后,出露球状石蛋或馒头 状岩丘,形态独特,是花岗岩地貌的主体。后者如著名的黄山风景区就是由岩株形态的花岗岩侵入体构成的, 当四周松软的砂岩、页岩等被剥蚀掉之后,形成峭立的高山花岗岩峰林地貌
解析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和地质作用。 ①处山岭是地壳水平挤压 褶皱隆起而形成的,A项正确;②处岩层的断裂错位是地壳上下位移造成 的,B项错误;③处地势平坦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C项错误;④ 处岩层发生倾斜是内力作用的结果,D项错误。
命题视角二 板块运动与地貌 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
命题视角二 冰川地貌的特点 3.(2016北京东城二模)读图和相关资料,回答下面问题。
北德平原东西长约600千米,南北宽200~300千米,是广大的冰碛平原。
以易北河为界,东部由于玉木冰川发育,冰碛地貌较明显,并形成连续长 丘,最高点海拔178米;西部受后期流水侵蚀,冰川遗迹不显著,平均海拔 50米。 说出北德平原地貌的主要特点及主要的外力作用。
想一想 ①黄山峭立的高山花岗岩峰林地貌是如何形成的?(见上表) ②冰川侵蚀、堆积地貌分别有哪些?(见上表) ③丹霞地貌和雅丹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分别在哪?(见上表) 方法技巧 识别不同地貌时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命题视角一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下图为某种地貌形态的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面两题。
答案 广大的冰碛平原;易北河以东:冰碛地貌发育,海拔较高(坡度较 陡);主要外力作用为冰川堆积作用;易北河以西:流水地貌发育,海拔较 低(较平坦);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侵蚀作用、冰川堆积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及外力作用。主要的外力作用注意以易北河 为界,分东西两个区域进行介绍。
命题视角三 地貌景观特点的描述 4.(2018北京朝阳期末)读两幅地貌景观图,任选其一,描述地貌景观的特征。
(3)新西兰南、北二岛——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消亡边界。 (4)科迪勒拉山系:海岸山脉和落基山脉为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安第斯山脉为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形成。
命题视角一 内力作用与地貌 读我国某地景观示意图,完成下题。
1.(2015北京怀柔一模)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①处山岭是地壳水平挤压褶皱隆起而形成的 B.②处岩层的断裂错位是地壳水平张裂造成的 C.③处地势平坦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冲积扇 D.④处岩层发生倾斜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