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练习含解析3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练习含解析3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考点1荒漠化的含义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不同,使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不同。

据此完成1~3题.1.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主要表现为()A.沙漠化B.石漠化C.盐渍化D.寒漠化答案A解析我国西北地区降水稀少,沙漠广布,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沙漠化。

2.下列地区中,土壤次生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D.四川盆地答案B解析降水少,蒸发旺盛,再加上人类不合理灌溉,易出现次生盐渍化。

我国华北地区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土壤次生盐渍化严重,B项正确;东北平原蒸发较少,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地区降水量大,不易出现土壤次生盐渍化,A、C、D三项错误.3.下列地区中,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云贵高原B.江南丘陵C.内蒙古高原D.青藏高原答案A解析云贵高原地区石灰岩广布,多喀斯特地貌,土层浅薄,在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地表土层流失,导致岩石裸露,形成石漠化,是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考点2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新疆荒漠化问题突出。

据此完成1~3题.1.新疆自然环境的突出特征是干旱,其成因是()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②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③植被稀少④山地、高原对水汽具有阻隔作用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D解析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四周的山地、高原对海洋水汽具有阻隔作用;不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影响;植被稀少是干旱的表现。

2.新疆荒漠化形成的物质条件是()A.气候干旱少雨B.地面疏松,多沙质沉积物C.大风日数多且集中D.地表水贫乏,流水作用微弱答案B解析新疆气候干旱,地表物质松散,多沙质沉积物,为荒漠化提供了物质条件,故B项正确。

3.荒漠化形成的基本条件是()A.草原、荒漠为主的植被B.干旱的气候C.疏松的沙质沉积物D.气候变异答案B解析干旱的气候条件是荒漠化形成的基本条件。

考点3荒漠化的人为因素希拉穆仁草原,位居包头市达茂旗的东南部,是蜚声海内外的旅游避暑胜地.多年来,草原地区土地沙化严重.据此完成1~2题.1.希拉穆仁草原土地沙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是()①过度开垦②过度放牧③旅游开发④过度樵采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D解析草原地区主要农业生产类型为畜牧业,过度放牧造成土地沙化;据材料可知,该地是旅游避暑胜地,旅游开发也会造成土地沙化。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配套课时作业: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B)(含答案解析)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配套课时作业: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单元测试(B)(含答案解析)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B)(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是()A.以山地、盆地为主,三山夹两盆B.东部是高原,西部高山与盆地相间分布C.贺兰山是最高大的山脉,南北走向且位于中部D.内蒙古高原跨半干旱、干旱区,横贯本区东西2.与荒漠化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①植被破坏②气候变异③海平面上升④酸雨危害⑤风沙侵蚀⑥水土流失⑦过度开发⑧太阳活动A.①②⑤⑥⑦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⑤⑥⑦D.④⑤⑥⑦⑧3.在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A.过度樵采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D.水资源利用不当4.楼兰古城的消失和罗布泊的干涸说明了()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D.荒漠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5.引水治沙是防治荒漠化的主要措施之一。

下列属于引水治沙工程的是()A.京杭运河B.卡拉库姆运河C.基尔运河D.巴拿马运河6.下列现象不属于荒漠化范畴的是()A.沙质荒漠化B.石质荒漠化C.次生盐渍化D.过度开垦化7.关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叙述正确的是()A.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产物B.是简单的荒漠扩张过程C.气候因素,特别是降雨量的变化,影响荒漠化进程D.荒漠化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我国某区域一月平均气温在5℃左右,年降水量在1 100mm以上,本地有“地下有河滚滚流,地表流水贵如油”的说法,据此回答8~9题。

8.关于该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B.我国冻土分布广的地区C.有我国最大的湿地D.有大面积石质荒漠分布9.该区域国土整治的重点是()A.植树种草,防治荒漠化B.小流域综合治理C.发展交通,加强对外联系D.合理灌溉,防治盐碱化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高中地理必修三目录

高中地理必修三目录

高中地理必修三目录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第二节产业转移高中地理必修三_高中地理中国的三大自然区知识点东部季风区--400mm等降水量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东部季风区--3000m等高线--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青藏高寒区自然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范围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长城一线以北青藏高原自然因素地貌二、三级阶梯上,三大平原、两大高原,低地、丘陵、盆地海拔较低海拔较高,差别显著,二级阶梯,高原、山地盆地海拔高,一级阶梯,有世界高大山地季风影响显著,降水多,集中在5-9月干旱半干旱气候,降水少,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大风天气多高寒,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风力大森林为主,部分为森林草原大部分为荒漠,一部分为草原荒漠、草原与高山草甸灌丛土壤多为林下发育,淋溶作用强有机质含量低,可溶性盐分含量高土层薄,发育差河流多外流河、多大河,以补给为主多内流河,短小,雨水、冰雪融水补给多为内流河,东南部是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人类影响广泛、深刻,主要农耕区影响小,只在有水的地方有人类活动,有绿洲农业、牧场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较完整,以畜牧业为主学地理的五大掌握地理知识点我们要记知识点,我们办要把自然地理知识点掌握好,特别是有关公转自传,地球的时间差问题,这在高考时一般在选择题上出现一般是12分,而且不好做,我们解决方法是把课本上那个地球自转的地图好好掌握。

不光是地理这门学科,还有别的学科,知识点都是很重要的,只有打好基础,以后的路才会越走越踏实。

高考地理必修三完整笔记

高考地理必修三完整笔记
人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②地形分布:高原( 畜牧业 )、平原( 种植业 )、山地( 林业 )为农业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③土壤: 黑土、黑钙土 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农业生产。
⑵社会、经济条件:①良好的 工业基础 基础;②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发展 外向型农业;③开发时间较晚,人口密度较低(地广人稀),有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2. 农业布局特点
⑴耕作农业区 :①主要分布在三大平原区;②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水稻 等。
⑵林业和特产区:①林业:主要分布在 大小兴安岭和 长白山区。
②长白山区是我国主要的 鹿茸、人参等珍贵药材产区,延边生产苹果梨。辽东低山丘陵和半岛丘陵区是我国最大的柞蚕茧产区。辽南是重要的苹果产区。
③位置适中:输煤输电距离近。
④交通比较便利:北中南三条运煤铁路分别是大秦线 、 神黄线、 焦日线 。
3. 能源基地建设:
⑴面临挑战:①人均资源量少;②人均能源消耗量低;③单位产值能耗高;④以煤炭为主能源消费结构;⑤能源安全受到威胁。
⑵采取措施:①扩大煤炭开采量;②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以 铁路 为主, 公路为辅;③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一是建设坑口电站,变输煤为输电;二是发展炼焦业 。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2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__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精练含解析新人教3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2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__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精练含解析新人教3

第2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基础巩固一、单项选择题我国为了改善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据此完成1~2题.1.“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C)A.吸烟除尘B.美化环境C.防风固沙D.净化空气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A)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解析】第1题,三北防护林分布在我国的西北、东北、华北地区,主要功能是防风固沙,C对。

城市绿地的主要功能是吸烟除尘,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不是三北防护林的主要功效,A、B、D错。

第2题,在长江中上游的防护林,主要生态作用是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保持水土,A对。

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是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作用,B错。

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是雨林等大面积原始森林的主要作用,不是防护林的主要作用,C错。

净化空气、吸烟除尘,是城市绿地的作用,D 错。

3.热带雨林气候区的降水类型多属于(B)A.地形雨B.对流雨C.锋面雨D.台风雨【解析】热带雨林气候区一般分布在赤道地区,所以多对流雨。

4.世界亚寒带针叶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是(B)A.美国B.俄罗斯C.加拿大D.中国【解析】亚寒带针叶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某研究机构利用水池(4 m×2 m×1 m)、土壤、芦苇、水管等材料设计了一个人工湿地系统(如下图所示)。

读图,完成5~6题。

5.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B)①防风固沙②净化水质③涵养水源④塑造地貌A.①③ B.②③C.①④ D.②④6.若用无植物的相同模拟系统实验,则检测到(C)A.出水口的排水量减少B.出水口流速明显减慢C.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D.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解析】第5题,读图,地表水经过滤后流出,该设计主要模拟的湿地功能有净化水质,②正确;湿地的植被、土壤有涵养水源功能,③正确;不能防风固沙,①错误;湿地不能塑造地貌,④错误;B正确.第6题,若用无植物的相同模拟系统实验,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下降,检测到出水口的含沙量增加,C正确。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稿件来源:《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韦志榕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

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

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

作为对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与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和过程。

目前,人教版《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等3本必修教材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2本选修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

回过头来,我们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维度,对新教材作一次“盘点”,将有利于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教材的知识维度1.教材内容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高中课标》的要求。

分析本套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

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教材内容要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

人教版秋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__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检测题-含答案

人教版秋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__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检测题-含答案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教材第26页活动本活动的内容虽分为三个小题,但实际上是一个完整的思路:热带丛林的木材公司—砍伐森林—森林面积减少—大气中CO2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淹没沿海低地—沿海低地国家关心木材产量。

1.一些沿海低地国家的担心是有道理的。

因为森林具有稳定大气成分,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

当森林被大量砍伐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急剧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强,气温不断升高。

两极的冰川在温度升高后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沿海的国家会因此失去大量的国土,甚至有被淹没的危险。

2.联系框图如下:森林面积减少―→大气CO2含量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从框图中可以看出,森林资源被大面积毁坏后,会引起一连串的反应,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3.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是砍伐森林使得森林面积减少。

怎样才能提高森林覆盖率呢?首先要保护好现存的森林;其次是植树造林,扩大森林面积。

教材第29~30页活动1.至少15年。

垦荒者首先选择适于耕作的小块土地,然后砍倒树木,烧毁开荒。

连续耕作1~3年后,因为作物生长的消耗和雨林地区的淋洗,土壤中的养分尽失,作物不能正常生长,垦荒者只好弃耕土地,迁移到新的林地上,再砍树开垦。

被弃耕的土地,经过15~20年的时间慢慢恢复植被,但可能仍逃脱不掉再次被焚烧的噩运。

从迁移农业的过程看,同一块土地被再次利用的周期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连续耕作时间加上森林再生的时间)。

2.A表示原始森林情况下的土壤肥力状况;B因为森林焚烧土壤肥力增加;C经过几年耕作后土壤肥力下降至最低;D弃耕后土壤肥力慢慢提高。

3.通过对比,说明迁移农业休耕期的长短,对雨林恢复的影响后果是不同的。

当休耕期小于15年时,森林再生是不完全的,若长此以往必然会引起土地性状的彻底改变,出现森林越来越少甚至完全丧失的局面。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1.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教案:2.1.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

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片段:中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图、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状况、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图、西北地区干旱成因关系图、西北地区东西方向水热状况和自然景观演变图、西北地区荒漠按成因分类情况表、西北地区荒漠化土地分布状况表。

课时安排共3课时第一课时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西北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第二课时西北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原因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第三课时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课后活动的讲解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同学们查阅荒漠化的资料,对荒漠化的概念、形成、影响有所了解。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已标重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已标重点】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5、地理区域与地理位置:区位:狭义是指该事物的位置,广义是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区位包含了位置的概念。

6、地理位置包括:绝对位置(经纬度位置)、自然位置(海陆位置)、政治位置(各种政治力量的空间配置关系)、经济位置(事物间的经济空间关系)。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黄土高原]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荒漠化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它是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相互作用下的产物,它不仅包括土地荒漠化,还包括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根本原因: ①人口压力,②人类活动不当。

直接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坡地开垦、樵采退耕还林,发展立体农业,解决农民燃料问题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亚马逊热带雨林、洞庭湖湿地】1、森林分布现存的原始森林分布:集中在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

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亚马孙热带雨林。

2、热带雨林的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

热带雨林的三大集中分布区: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后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后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

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下图所示的我国9个省级行政区域。

据此完成第1~2题。

1.荒漠化的实质是( )A.耕地退化B.草地退化C.土地退化D.林地退化2.从图中看出,我国土地荒漠化分布较普遍,这些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①风蚀、水蚀和盐渍化②风蚀、水蚀和沼泽化③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④常年在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下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过度樵采、过度放牧等。

2.C3.下列荒漠化问题与所对应的地区,正确的是( )A.黄土高原——盐渍化B.云贵高原——沙漠化C.江南丘陵——红漠化D.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石漠化区的主要环境问题是沙漠化。

读我国部分区域简图,完成第4~5题。

4.图例所示的环境问题是( )A.水土流失B.土地荒漠化C.环境污染D.湿地破坏5.治理该环境问题的有效措施是( )A.提高植被覆盖率B.大力修建水电站C.人工增雨D.大力发展耕作业4题,图示地区共同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第5题,图示地区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植被覆盖率低,风力较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

提高植被覆盖率是防治土地沙漠化的重要措施。

5.A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对策和措施。

据此完成第6~7题。

6.不同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方式不同,下列各项中合理的是( )A.农作区——减少水井数量B.牧区草原——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C.干旱地区——减少水井数量D.农作区——推广节水农业,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7.绿洲地区防治荒漠化的合理做法是( )A.绿洲外围的沙漠边缘封沙育草,保护、恢复、发展天然灌草植被B.绿洲前沿建立农田防护林网C.绿洲内部营造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D.水源丰富区设置沙障工程6题,农作区应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牧区草原应减少水井数量;干旱的内陆地区应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题组层级快练32(含解析)新人教

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三部分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题组层级快练32(含解析)新人教

题组层级快练(三十二)一、选择题(2018·某某三模)下图为我国寒温带针叶林的主要分布区,图中阴影部分为某某呼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寒温带明亮针叶林生态系统国家保护样本和物种基因库,主要保护对象为寒温带针叶林及珍稀动植物。

根据图文材料完成1~3题。

1.导致图示地区森林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条件B.海拔高低C.纬度因素 D.距海远近2.林下可燃物的多少是预报森林特大火灾的重要依据,下列原因可能导致林下可燃物减少的是( )A.低温冻害 B.潮湿多雨C.冰雪灾害 D.持续强风3.森林火灾对图示地区环境的有益影响最可能是( )A.提高土壤肥力 B.增加生物种类C.减轻病虫害发生 D.提高土地生产力答案 1.A 2.B 3.C解析第1题,影响森林生长的因素主要是气温、降水等,所以导致图示地区森林生产力水平较低的主要因素是气候条件,A项正确。

海拔高低、纬度因素、距海远近不是直接原因,不是影响森林生产力的主要因素,B、C、D三项错误。

第2题,潮湿多雨的环境使可燃物易腐烂,且林下枯枝落叶的湿度大,不易燃烧,所以可能导致林下可燃物减少的是潮湿多雨。

第3题,森林火灾对图示地区环境的有益影响最可能是害虫卵被烧死,减轻病虫害发生,C项正确。

大火会破坏土壤结构,可能减少土壤肥力,降低土地生产力,可能导致一些生物灭绝,减少生物种类。

红树林为自然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潮间带(能够受到潮水周期性浸淹的海岸地带)的木本植物群落,通常生长在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

读图回答4、5题。

4.关于图示海岸的叙述,合理的是(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稀少B.热带地区,砂质海岸C.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D.温带海滩,降水丰沛5.图示植被的主要功能是( )A.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答案 4.C 5.A解析第4题,由材料可知,红树林通常生长在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因此图示海岸为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

导学设计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配套课时作业: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含答案解析)

导学设计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配套课时作业: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含答案解析)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1课时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学习目标】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和表现形式。

一、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①土地退化,是②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③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2.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④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⑤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自然特征。

位置: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⑥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⑦亚欧大陆的腹地。

地形:东部是辽阔坦荡的⑧高原,西部是高大的山系和巨大⑨盆地,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三山夹两盆”)。

气候:干旱为主的⑩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自东向西随着距海里程的增加而⑪递减,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随之⑫减少。

植被:自东向西形成以⑬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2.生态环境脆弱。

地表水贫乏,⑭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⑮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⑯沙漠。

植被⑰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⑱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⑲冬春干旱的季节。

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⑳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21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22人为因素所致。

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主要表现在过度樵采、○23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考查点一荒漠化的含义1.荒漠化的本质是()A.耕地退化B.草地退化C.土地退化D.林地退化答案 C解析荒漠化的本质是土地退化。

2.下列不属于荒漠化现象的是()A.沙质荒漠化B.石质荒漠化C.次生盐渍化D.过度开垦化答案 D解析荒漠化的主要表现为由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课件
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亚马孙横贯公路
你们认为雨林公 路该不该修? (评价修建雨林公 路的利与弊)
•28
修建雨林公路的利与弊
发 展
弊:
的 它可能造成林区居民的增加
眼 光
开发公司的蜂拥而至,相应的工厂也乘虚而入
辩 雨林的受损程度日益加大,甚至加速其毁灭
证 地
导致全球生态环境的破坏
看 利:
问 它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
2 、环境资源——环境效益 (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山地、丘陵、河流中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上游、坡地
平原农田周围
保护农田、
干旱、荒漠地区 (三北防护林)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园林区
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繁衍物种
城市道路两旁
吸烟除尘、净化空气、降低噪音、 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请说出下列林地的作用。
例:我国为了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建设了许多防
护林体系,其中规模较大的是“三北” (即:西北、华北、
东北)防护林和长江中上游防护林。
1.“三北”防护林所起的主要的环保功效是 A.吸烟除尘 B.美化环境
C
C.防风固沙 D.净化空气
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所起的生态作用是 A.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A
B.繁衍物种、维护生物多样性
C.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D.净化空气、吸烟除尘
__亚__马__孙___河__流域,非洲___刚__果__河__流域, __东___南__亚_____地区
•12
例:分析亚马孙平原热带雨林面积世 界最大的自然原因。(8分)
①亚马孙平原是世界最大的平原(面积大); ②位于赤道附近,全年高温; ③全年受赤道低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雨水; ④来自海洋的湿润东北、东南信风带来丰富降水; ⑤暖流经过,暖流经过的地区增温增湿; ⑥东临大西洋,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西高东低,利于水 汽深入,并在西部安第斯山形成丰富地形雨。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剖析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剖析

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地理1(必修)》教材介绍稿件来源:《试教通讯》(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简介课程教材研究所韦志榕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高中地理课程逐步从恢复走向了正常的发展道路。

地理教材也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改革。

第一次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理课程和教材的重建,确立了在地理教材中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讲授人与地理环境的内容;第二次是90年代中后期,编写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相衔接的高中地理教材。

教材的主旨不变,只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更加强调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

进入新世纪,我们又在进行新一轮的高中地理课程和教材改革。

作为对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重要意义的基础课程,地理课程讲述人地关系的主旨没有变,素质教育的方向性没有变,但是我们的脚步不能仅停留于此,而是要加深与扩大其内涵和外延,以符合新时代的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中地理教材有继承、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和过程。

目前,人教版《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等3本必修教材和《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等2本选修教材已经通过教育部教材审查委员会的初审。

回过头来,我们从教材的知识维度、思想文化内涵维度、教学维度,以及教材特色维度,对新教材作一次“盘点”,将有利于在编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教材的知识维度1.教材内容要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高中课标》)的要求相符合。

《高中课标》是教材编写的依据,教材编写要全面体现《高中课标》的要求。

分析本套教材与《高中课标》的对应关系,可以看出教材与《高中课标》是相符合的。

当然,教材在有些内容上做了适当的扩展,以为实现《高中课标》的要求做知识上的铺垫。

2.教材内容要反映地理学科的基本思想、基本结构和发展方向。

地理作为高中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对现代公民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成为《高中课标》的一条基本理念。

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首先是以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基本地理观念。

人教版高中地理优质课件4:2.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高中地理优质课件1

人教版高中地理优质课件4:2.2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高中地理优质课件1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 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②直接原因:人类开发。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著名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 投资开发。
⑶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 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1.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3.全球定位系统(GPS) ⑴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统。 ⑵作用: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⑶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4.地理信息系统(GIS) ⑴概念: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 ⑵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 5.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遥感(RS)获取信息,全球定位系统(GPS)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处理信息,分析表达结果。数字地球是 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 用。 2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1.西北地区概况 ⑴位置范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 大部; ⑵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⑶主要景观:干旱是最显著的自然特征。形成草原、荒漠主的景观。 ⑷内部分异:以贺兰山为界,以东为半干旱草原带,以西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 2.荒漠化 ⑴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⑵表现:耕地、草地、林地等退化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我国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⑶原因: 自然因素: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②植被稀疏,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因素: ①根本原因: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②直接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 3.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⑴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⑵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在地理的学习当中一定要对知识点熟悉,认真审题,联系相关知识点进行思考答题,小编在这整理了相关知识,希望能帮助到您。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一、区域1、概念: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以及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

2、特征:层次性、整体性、差异性、可变性、开放性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为例1、两地自然环境的异同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相同点都是平原;都位于季风区,雨热同期不同点地理位置位于30°N附近,东部沿海中部;位于43°N——48°N,地处东北地区的中部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较好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稍强土地条件水稻土、水田、人均耕地少黑土、旱地、人均耕地多矿产资源贫乏石油资源丰富2、地理环境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长江三角洲松嫩平原农业耕作方式水田耕作业为主旱地耕作业为主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为主春小麦、玉米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油菜、棉花甜菜、大豆作物熟制一年两熟或三熟一年一熟备注水产业较发达西部适宜发展畜牧业工业综合性工业基地重化工业基地商业商业贸易发达沿边商业贸易较为发达人口和城市人口稠密,城市众多相对地广人稀,城市较少三、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1、开发早期——水土条件限制区域农业发展。

2、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使原来的制约性因素被克服,甚至成为有利条件,长江中下游平原成为主要粮食产地和桑蚕、棉花产地。

3、工业社会——长江中下游平原人均耕地少,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粮仓地位和棉花生产地位下降。

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一、地理信息技术1、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类型: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3、应用领域:(1)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2)大众化应用:导航等二、遥感(RS)1、概念:人们在航空器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怼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2、组成:遥感平台、传感器、信息传输、处理设备3、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三、全球定位系统(GPS)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_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达标检测含解析3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_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达标检测含解析3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巴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热带雨林,结合图完成1~3题。

1.从左图上看,巴西雨林的环境效益有()①净化空气②涵养水源③降低风速④吸烟除尘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雨林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雨林受人类破坏最少,因此保存完好B.亚马孙雨林的物种资源占全球陆地物种的一半以上C.亚马孙雨林的减少对物种基因影响不大D.雨林生态的脆弱性是导致物种减少的直接原因3.雨林生态系统的脆弱性主要表现在()A.生物残体分解快B.植物生长速度快C.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D.群落以高大的乔木为主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植物吸收CO2,放出O2、H2O,说明其具有净化空气的作用;风、径流经过雨林后有减小的趋势,说明其具有涵养水源、降低风速的作用。

第2题,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生物繁多,受人类破坏少,保护时间长,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第3题,热带雨林是地球上功能最强大的生态系统,也是生产力最高的生物群落,在强大的生命活动推动下,雨林生长所需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雨林中土壤一般较贫瘠。

答案:1。

A 2.A3。

C热带云雾林是指在潮湿的热带地区经常被云雾掩盖的森林,其形成需要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持续充沛的水汽,二是足够低的凝结温度。

与其他地区的热带雨林相比,热带云雾林植株矮小、树干弯曲。

这种森林虽然只占全球热带雨林面积的2.5%,却是世界上多数生物的避难所。

下图为热带云雾林景观图。

据此,完成4~5题.4.热带云雾林树干弯曲的形态是为了()A.适应较低的气温B.抵御强劲的风力C.获取更多水分D.获得更多光照解析:结合材料可知热带云雾林光照条件不足,树木为了获得更多的光照只得蜿蜒生长,由此形成了弯曲的树干,D项正确.答案:D5.热带云雾林成为世界上多数生物避难所的最主要原因是()A.人类活动影响小B.栖息地空间大C.云雾的隐蔽性好D.食物来源充足解析:由于热带云雾林主要分布在热带海拔较高的山区,路途崎岖,湿度大,温度低,不适合人类长期停留活动,受人类活动影响小,因此成为生物的避难所,A项正确;栖息地空间大、云雾隐蔽性好、食物来源充足均不是最主要原因.答案:A西藏拉鲁湿地位于拉萨市西北角,介于城市和草地的过渡地区,是国内最大的城市湿地,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

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图3—2-1所示的 9个省区(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99%),据此回答 l~3题。

1.荒漠化土地面积由大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A内蒙古、甘、藏、青B.新、内蒙古、藏、青C.青、藏、内蒙古、新D.新、藏、甘、青2.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塔里木盆地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A大面积植树造林B.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灌溉农业C.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D.退耕还草3.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最高整治目标是()。

A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B.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C.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D.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图3—2—2是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扩大的人为因素示意图,读图完成4-7题。

4.内蒙古一些草原地区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光,如今变为“老鼠跑过露脊梁”的景象,深刻地反映了( )。

A.过度放牧,草场资源退化 B.鼠害猖獗C.草场的季节变化 D.草场载畜量可继续增力口5.导致西北荒漠化扩大的因素中比重最大的是( )。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6.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 )。

①人口大量外迁,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②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③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能④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放牧,积极营造防护林网⑥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封育固沙,构筑防护体系·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D.②③⑤⑥7.关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形成的自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B.气候干旱,地表水丰富,河流发育良好C.大风日数多,地表沙质沉积物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D.这里的高山地区冰川作用显著,河流的侵蚀作用强烈土地荒漠化是指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发展,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图3—2—1是我国内陆甘肃某地区图,读图完成8—9题。

8、形成图中地区荒漠化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A、位于内陆气候干旱B、地球变暖气候异常C、地球运动地形上升D、过度开发水土流失9、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地区荒漠化加剧加速的主要原因是A、农业灌溉B、人口压力和人类活动不当C、矿产资源开发D、气候异常在GIS和遥感技术支持下,有关部门对1973年至2005年新疆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

读图3—2—4,完成10~12题。

10.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出现了河流下游断流加剧现象.最主要原因是( )。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C.过度开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11.民谣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

”下列行为或现象容易导致召土地荒漠化及沙尘暴频发的是( )。

蜀①以粮为纲,大力垦荒②积极退耕,还林还草③增加人口,加快发展④引水灌溉,挖掘土地潜力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12.为了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应是( )。

A.大力发展瓜果,花卉等创汇农业B.力口大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长绒棉和彩色棉C.扩大草原面积,大力发展畜牧业D.推广节水农业.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图3—2—5是怒江大峡谷示意图,读图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完成13~15题。

13.图示地区地理环境比较脆弱,人们面临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 )。

A.荒漠化B.水土流失 C.泥石流 D.地震14.最可能直接导致大峡谷生态破坏的常见原因是( )。

A.人类开发 B.气候变暖 C.季风强弱 D.构造运动15.兼顾怒江大峡谷的开发与保护,正确的做法是( )。

A.边采伐边造林,使青山永在B.只采伐森林,不开发矿产C.设立自然保护区,适当开发旅游观光D.封山育林,建设大型水电站图3-2-6是亚马孙开发计划示意图,读图回答16~17题。

16.关于亚马孙雨林开发计划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B.雨林破坏的背景是当地人口素质低下C.迁移农业是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唯一方式D.亚马孙公路从大西洋沿岸贯通太平洋沿岸17.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将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大气中C02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②全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将受到重大影响③当地生态环境将可能恶化④雨林地区物种灭绝速率将大大加快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18.在无林地区20cm厚的土层,只需40年就可以冲刷殆尽,而有林地区则需75年以上,这说明了森林具有的作用是( )。

A.净化空气 B.保持水土 C.调节大气成分 D.含蓄水源湿地包括沼泽、河湖、沿海滩涂等,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

据此完成19~20题。

19.下列地区中单位面积湿地比重最大的是( )。

A.长江中下游、东北地区 B.青藏地区、西北地区C.长江中下游、西北地区 D.华北地区、西南地区20.针对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正确的利用方式是( )。

A.变“北大荒”为“北大仓”,建商品粮基地B.“围湖造田”,发展果蔬、花卉生产C.进行大批量“耕海牧渔”,迅速扩大水产养殖面积D.“退田还湖”,发展旅游二、非选择题21.某省地处黄土高原,是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地区之一,土地荒漠化比较严重,耕地减少、质量下降,草地退化,影响着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从成因上说出该省荒漠化的类型。

(2)说明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3)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可能导致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指出因地制宜的防治对策。

21.(1)该地土地荒漠化类型多样,主要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和盐渍化三种类型,其中以风蚀荒漠化为主。

(2)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林地退化、草场退化,以耕地退化最为严重。

由于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逐渐丧失,耕地的农作物单位产量降低,林地的植物生长量减少,草地的载畜能力下降,从而使人类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

(3)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有自然、人为两方面:自然方面,本地区气干旱,风蚀作用加强,风蚀荒漠化加剧;地处黄土高原,地表破碎,起伏大,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容易引发水土流失,产生水蚀荒漠化。

人为方面,一方面本地区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压力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造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引起耕地、林地和草场等土地退化,产生荒漠化;另一方面不当的人类活动,如农田灌溉不当容易引起盐渍化。

该地区荒漠化的防治对策: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停止盲目开垦,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22.图 3— 2— 10是我国的西北地区荒漠化示意图,图 3一 2一 11是荒漠化发展与结果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

随距海里程的增加,本区由东向西降水,干旱程度(2)说明导致西北地区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区的主要因素。

(3)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由图 3-2-11可见.土地荒漠化的最终结果是下降,其实质是的退化。

22.( l)干旱递减增强( 2)气候干旱。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砂质沉积物,加上每年冬春干旱季节大风口数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3)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4)土地生产力土地23.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北大荒”指20世纪50年代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中尚未开发的区域。

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国家加大了对“北大荒”荒地资源的开发力度。

经过10~20年的草甸开垦和沼泽治理,“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材料二图3—2—11是东北地区土壤分布示意图,图3—2—12是东北地区土壤垂直剖面示意图。

(1)分析“北大荒”沼泽地形成的原因。

(2)近年来,“北大仓”土地质量下降,有人说“北大仓”又将会变成“北大荒”,简要分析其原因。

(3)说说该地区沼泽的生态功能。

23.(1)气温较低,蒸发微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季节性冻土融化;下层为永久冻土层,水分不易下渗,造成积水。

(2)随着人们对“北大荒”的不断开发,黑土将大量流失,土壤有机质减少,生产能力逐渐降低乃至丧失。

(黑土流失) (3)沼泽是湿地(水源地、蓄水池),它可以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丹顶鹤、天鹅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

24.下面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模拟土坡设计的简便易行的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厚且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破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留一风口),在风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动吹风机从风口处向里吹风。

⑴写出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实验二中风力里不同所吹扬其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⑶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的何种现象?该现象在自然界的不断发展将导致的环境问题是什么?24.(1)如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

如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2)风力越大,吹扬起的砂粒越大。

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

(3)以外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水土流失风蚀荒漠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