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精神”文献综述
谈论欧美文学人道主义精神
谈论欧美文学人道主义精神一、人道主义精神所谓的人道,是指的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
它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世界观。
由此可见,人道的思想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而萌发的[1]。
在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的脑中,它意指着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思想。
到了15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人道即是指文艺复兴的精神和指导思想,它代表着反对封建教会专制,提倡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的一种理念。
直到19世纪,人道始终是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而关于它的思想内涵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完整。
综合古典和现代的各位欧美文学思想大家关于人道的阐述,所谓的人道主义精神基本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尊重人,关心人,维护人的一切权利,进而坚决杜绝和反对任何危害人的行为。
此外,人道主义精神积极倡导和弘扬人性中那种美好的、善的、充满慈悲的东西,抑制人性中那种恶的、残暴的东西。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提倡以仁爱、宽恕代替暴力、仇杀,反对以恶治恶,提倡道德的自我完善。
这种人道的思想可以说一直贯穿在整个西方文学当中,被人们笼统地称为西方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4]。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又把人道主义的内涵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
人道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着反对封建制度的积极作用。
这也可以看做是人道主义精神出了文学的界线后,在政治运动中的重大作用。
详细的来说,人道主义的三大要素是:人性、理性和超越性。
即倡导在对人性的基本尊重的基础上,保证头脑清晰理性的思考能力,保持对真理追求的热心和耐力,最终实现超越性的认识。
不仅仅是对于事情本身,而是生命的真谛!文学将人作为研究的要义,其中体现的具体含义的人道主义精神,无非就是倡导人的价值。
早有说法是,将其归结在三个方面:一是,肯定人在这个尘世间的幸福,人有权追求自己的幸福;二是,承认人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
从雾都孤儿看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文献综述
Foreign Studies on Oliver Twist:Dickens is such a great writer that a good many important studies of him and his Oliver Twist have appeared. These studies approach Dickens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Some scholars concentrate on Dickens's life, represented by Edgar Johnson's Charles Dickens:His Tragedy and Triumphs in which the writer consider his life is just like the life in his novels,full of tragedy and comedy. Other scholars have explored Dickens's writing features,characters and techniques in Oliver Twist. For example, George Gissing published Charles Dickens:A Critical Study in 1898. There are also some scholars who have studied the relation of Dickens works to the political, moral, and social realities of the Victorian Age, like in George Newlin's Everything in Dickens:Ideas and Subjects Discussed by Charles Dickens in his Complete Works.Domestic Studies on Oliver Twist:In recent years a good many important studies of Dickens's Oliver Twist have appeared. These studies have approached Oliver Twist from the diverse points of view, though there has been generally an implicit agreement that the novel represents Dickens's critical realism idea. One can distinguish several different modes of approach in these recent studies, though there is of course a good deal of overlapping. Some scholars have examined the fact that the creation of the children characters has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both Dickens's personal background, especially his childhood experience, and social background. Some scholars have explored Dickens's wish for social reform. Other scholars have examined Dickens's humanitarianism. Still others have explored Dickens's criticism of British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New Poor Law.However, so far, few scholar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children's education and federation in the novel. There is also no papers talk about the image of person that Dickens created to show his humanity. Dickens throws tremendous energy into his creation of children, most of whom are deserted children. Dickens appeals to the common experience of the reader, to arouse the sympathy of the readers and led them to the thought of moral issues such as humanity.。
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潮流分析
一、人道主义思想概述人道主义思想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将文学作为推动人类思想解放的武器,它反对传统的封建统治,倡导对于人类自身的爱护以及关怀,它将人作为道德的中心,提倡建立以人为本的世界观。
人道主义在我国的当代文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体现,它起源于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包括鲁迅、周作人、胡适、陈独秀以及梁实秋等,这些作家都在自身的文学作品中高举人道主义旗帜,大力宣扬人道主义精神。
我国在二十世纪中期推行了“百花齐放”的文艺创作方针,使得人道主义思想在文学创作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也遭到了批判。
二、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潮流五四运动时期与十年动乱之后的一段时间是我国现当代文学之中人道主义思想潮流取得集中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
在新文化运动中,人道主义精神是反对封建思想与封建统治的强大武器,在十年动乱之后,人道主义精神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这两次集中的发展都是人道主义对旧制度的反抗与批判,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周作人是我国现当代文学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先驱,但是,他对于人道主义的相关理解与阐述具有封闭性与个人理性,忽视了复杂的社会形态,也忽略了对于整个社会的人道主义关怀,这种狭隘的对于个人完善的追求,也使得其人道主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周作人的人道主义主要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关爱“小儿”与“女人”;第二强调爱应当是平等与博爱,爱是人人都能享有的,不专属与特定群体;第三,追求人人自爱以及人格独立,反对慈善主义,反对居高临下的施舍与同情。
同一时期的鲁迅、胡适、梁实秋较周作人而言对于文学中的人道主义展现出更为激进的姿态,从其他角度进行了相关阐释。
梁实秋提出了“伟大的文学是体现普遍人性而非表现自我,”他的这种的阐释在当时具有较大的影响,这种较为古典保守的人道主义思想被称为新人文主义。
在梁实秋看来,人性具有普遍性与固定性,是永久而不受时间限制的,因此,文学创作要建立在永恒的人性之上。
建国后,我国推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使得人道主义取得了一定发展,巴人认为人情也是人道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学创作应当呼唤人情味的回归,文学作品要能反映充满人性的现实生活。
[人道主义精神是]人道主义精神
[人道主义精神是]人道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Humanitarianism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又把人道主义的内涵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
人道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着反对封建制度的积极作用。
人道主义一词,由Humanitarianism译述而来。
著名慈善公益组织国际君友会王爱君在其《人道》中有如下记载:人道主义,在文艺上系鼓吹自由思想的主义,原在排斥教会的束缚,以人道取代神道,亦为人文主义的展现,在伦理上则与博爱主义相同,主张超越人种、国家、宗教等所有的差别,承认人人平等的人格,互相尊重,互相扶助,以谋人类全体之安宁幸福为理想的主义。
法国哲人孔德(Auguste Comte)所创的人道教(Religion of Humanity),其教义亦与人道主义相通,以仁爱为原理,秩序为基础,增进人类幸福为目的。
并主张僧侣不宜有财产与职业,必须舍弃名利,专致力于布施教化,息争弭乱,方足以保障人类的和平与福祉。
中国过去的词汇,虽无人道主义一词,但经传中早已出现人道两字。
如礼记丧服小记云:”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人道之大者也。
“周易有云:”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中庸有云:“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诚之一字,有成己成物之义,亦即孟子“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之旨,此等语意,都和西方的人道主义相通。
2发展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人道主义”一词是从拉丁文humanistas(人道精神)引申来的,最早在古罗马思想家M.T.西塞罗那里,是指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具有人道精神的教育制度。
这是人道主义最初的含义。
在15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人道主义是指文艺复兴的精神,即要求通过学习和发扬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使人的才能得到充分发展。
感知生命的尊严——诗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传递人文关怀
结尾
人类在追求尊严的道路上,人道主义精神是我们 前行的方向,希望诗歌中的人道主义思想能够持 续传承,为人类的未来注入更多温暖和关怀。
● 04
第4章 人生尊严的诗歌表达
诗歌中的人生尊 严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 诗歌中得到深刻诠释, 诗歌是一种美的表达 形式,它通过抒发情 感和思想,传递着关 于人类尊严的思考。 诗歌是一面反映社会、 人性和生命的镜子, 能够引领人们感知生 命的尊严与价值。
挑战与机遇 未来展望
诗歌与人生尊严
诗歌作为传 递人生尊严
的工具
传递工具
通过诗歌领 悟生命的尊 严与价值
领悟生命
人道主义精 神如何在诗 歌中得到体
现
精神体现
人类共同的情感 与尊严
人类共同感受生命的 尊贵,诗歌如何唤起 人与人之间的共情和 关怀,人类共同追求 尊严与和谐生活的愿 景。这种共同情感与 价值观是诗歌中人道 主义精神的表现,也 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 成部分。
结尾
通过诗歌的深入解读,我们更加清晰地感知到人 生的尊严和价值,人道主义精神在诗歌中的传递 和体现为我们指明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与尊严的方 向。让我们继续珍视诗歌这一文化传统,传承人 道主义精神,共同追求和谐与尊严的生活。
感谢观看
THANKS
18、19世纪
人道主义逐步成为国际主 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倡导人类共同价值观和尊 严
人道主义精神的文学表达
01 诗歌的重要形式
诗歌是传递人道主义的重要方式
02 抒发情感和思想
诗人用文字传递生命的真情
03 赞美生命的尊严
诗人用诗歌赞美生命的意义
● 02
第2章 诗歌中的人道主义主 题
自然环境与人类命运
古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古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1. 引言古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是指作品中所传递出的关注人类福祉、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一种思想倾向。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人道主义精神常常通过对人性、情感和伦理价值的探索来表达。
2. 诗歌中的人道主义2.1 唐诗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黄金时期,许多杰出诗人通过他们的作品传递了人道主义情怀。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表达了对壮丽自然景色和普通百姓生活的赞美之情。
2.2 古希腊诗歌古希腊史诗《奥德赛》中描述了英雄奥德修斯回到家乡以及他面临的各种困难和考验。
这部作品展现了对家庭、友谊和崇高伦理观念的人道主义关怀。
3. 小说中的人道主义3.1 元曲元曲是中国古代戏曲的重要形式之一,许多元曲作品描写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现实的残酷。
其中著名的《西华山》通过几个主要角色之间的纠葛,表达了对爱情、友谊和亲情等人道主义价值观的探索。
3.2 小说《红楼梦》《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它以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中人性的复杂性和残酷现实。
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丰富而真实的人物形象,通过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和挣扎,反映出作者对人类命运和精神追求的关注。
4. 散文中的人道主义4.1 蒙田散文法国文艺复兴时期大思想家蒙田的散文作品强调了对普通人生活和感受的关注。
他通过直接而率真地描述自己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情况,展示了对人类经验和情感世界深刻而温情的洞察力。
5. 结论古代文学在不同的地域和时期中都表达了人道主义精神,通过对人性、情感和伦理价值的探索展现出作者对人类福祉和尊严的关心。
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文学史,也启发着我们关注人道主义价值观,并在日常生活中以同样的精神对待他人。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人道主义”这个词来源于拉丁语中的“人道主义”。
人道主义的研究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在这个时期著名的人道主义者托马斯.莫儿写下了“乌托邦”,同时人道主义也掀起了启蒙思想的高潮。
直到19世纪时,人道主义再次出现在伟大的现实批判作家查里斯.狄更斯的很多作品中,尤其是《双城记》。
这篇论文主要研究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中所包含的宗教道德,不同的体现在小说中的多个方面。
为了了解人道主义和法国大革命,我查阅了3本外国文化历史的书;为了清楚认识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我阅读了很多书,其中多个著名作家都提出了很多观点。
所以我能深刻地了解男女主人公的性格。
背景故事一、狄更斯模棱两可的关于法国大革命这个故事发生在18世纪,当法国大革命爆发。
由于他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狄更斯有一种矛盾的态度,对法国大革命,明知革命所造成的贵族'难以忍受的冷漠和暴行,狄更斯同情被压迫不能忽视的必然性和正义的革命。
不过,虽然他庆祝推翻无能的统治阶级腐朽的封建主义制度的革命前法国,他憎恶暴力手段,道德紊乱和非人化。
起初,他观看了革命热情:有普通市民起来反抗压迫,摆脱了陈旧的传统和毫无价值轻车简从仪式上说,包围了旧aristocracies 。
英雄们的革命来了,从队伍中的普通百姓被赞扬为救星的一个新的秩序,这是导致"可怕的道德秩序错乱,出生的无法形容的痛苦,无法忍受压迫,铁石心肠,冷漠" (查尔斯, 2003 ,428 ),但由于几个月过去了,革命者变得越来越激烈,最终导致在执行的法国王室和臭名昭著的恐怖统治,而更多看到的超过2800人guillotined在巴黎,仅在短短两年内完成,成为狄更斯增加生病和恐惧是他所看到的。
是光明的季节,已成为黑暗的季节;春天的希望已成为绝望的冬天,作者的同情与革命家一直锻炼,并最终消失,由邪恶和态度不仅对他们打击报复贵族。
二模棱两可的态度:本质狄更斯人文主义狄更斯的远景法国革命和反革命密集地展示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论巴金人道主义精神在《家》中的体现
论巴金人道主义精神在《家》中的体现——以《家》的人物塑造为中心的讨论摘要:巴金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仁爱、忠诚、平等、正义、自由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巴金创作思想的出发点,也是贯穿其作品始终的一条红线。
本人认为,巴金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其作品《家》中也得到了体现,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人道主义者觉慧形象和一系列的底层人的形象并注入了自己的感情。
本文将从巴金对作品中底层人的同情与赞美这一角度来阐述巴金的人道主义思想。
关键词:巴金;人道主义;底层人;《家》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
它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把它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
它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过反封建的积极作用。
巴金的人道主义,既以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的观念为根本,又与西方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启蒙思想相融合。
仁爱、忠诚、正义、自由、平等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巴金创作思想的出发点,也是贯穿其作品始终的一条红线。
巴金的人道主义思想在其作品《家》中也得到了体现,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巴金在作品中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
一、巴金的人道主义思想巴金的人道主义一直贯穿在他近一个世纪的一生之中。
巴金的人道主义缘起于作为一个正直人的正义感和对弱者的同情心。
仁爱、忠诚、正义、自由、平等既是巴金人道主义思想的核心和基础,也是他的人生理想与信念。
巴金最初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受他母亲陈淑芬的影响。
他的母亲陈淑芬,是他童年时代的第一位先生,巴金曾说:“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
她使我知道人间的温暖,她使我知道爱与被爱的幸福。
她常常用温和的口气,对我解释种种的事情。
她教我爱一切的人,不管他们的贫或富;她教我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持的人;她教我同情那些境遇不好的婢仆,怜恤他们,不要把自己看得比他们高,动辄将他们打骂①。
这种“爱的教育”实质上已带有一定程度的民主及人道主义的色彩,它使巴金幼小的心田里从此埋下“博爱”的种子,对巴金后来的思想发展起了重大的启蒙作用。
谈论欧美文学人道主义精神
谈论欧美文学人道主义精神一、人道主义精神所谓的人道,是指的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
它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世界观。
由此可见,人道的思想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而萌发的[1]。
在古罗马思想家西塞罗的脑中,它意指着一种能够促使个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的思想。
到了15世纪新兴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人道即是指文艺复兴的精神和指导思想,它代表着反对封建教会专制,提倡充分发展人的个性的一种理念。
直到19世纪,人道始终是资产阶级建立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重要思想武器,而关于它的思想内涵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和完整。
综合古典和现代的各位欧美文学思想大家关于人道的阐述,所谓的人道主义精神基本包含了这样的意思,就是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尊重人,关心人,维护人的一切权利,进而坚决杜绝和反对任何危害人的行为。
此外,人道主义精神积极倡导和弘扬人性中那种美好的、善的、充满慈悲的东西,抑制人性中那种恶的、残暴的东西。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提倡以仁爱、宽恕代替暴力、仇杀,反对以恶治恶,提倡道德的自我完善。
这种人道的思想可以说一直贯穿在整个西方文学当中,被人们笼统地称为西方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4]。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又把人道主义的内涵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
人道主义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起着反对封建制度的积极作用。
这也可以看做是人道主义精神出了文学的界线后,在政治运动中的重大作用。
详细的来说,人道主义的三大要素是:人性、理性和超越性。
即倡导在对人性的基本尊重的基础上,保证头脑清晰理性的思考能力,保持对真理追求的热心和耐力,最终实现超越性的认识。
不仅仅是对于事情本身,而是生命的真谛!文学将人作为研究的要义,其中体现的具体含义的人道主义精神,无非就是倡导人的价值。
早有说法是,将其归结在三个方面:一是,肯定人在这个尘世间的幸福,人有权追求自己的幸福;二是,承认人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
浅谈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内容摘要:《悲惨世界》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以社会底层受苦受难的穷人为对象,描绘了一幅悲惨世界的图景。
它是一轴辉煌的画卷,是一部雄浑的史诗,是一个人的史诗,但又不限于个人的意义。
这是一个人与上帝的格斗,进或退的抉择,善与恶的竞赛。
在种种不同的悲惨命运中,流淌的是不朽的人道主义精神,跨越了阶级与仇恨,在史诗性的巨擘里写出一个大大的——慈悲。
关键词:人道主义精神爱慈悲在《悲惨世界》一书中,雨果以史诗的雄浑笔力、鲜明色彩和抒情气氛再现了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生活的绚丽画面,芳汀、珂赛特受苦受难,冉阿让挣扎奋斗,为在社会上取得立足之地而历尽坎坷,构成一篇动人心魄、感人肺腑的史诗。
该书多次被拍成电影,在世界上广为传播,成为经典之作。
而贯穿其中的人道主义主导思想,穿越了两个世纪,依然带给我们新的爱的启示,鲜活的感受。
《悲惨世界》集中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法律:高级的法律是仁慈和爱,它能够根绝罪恶,唤起良知,进而变革社会,拯救人类;低级的法律是刑罚,它依靠惩治,却只能加深立功。
前者的体现者为米里埃尔主教,他是仁爱的化身。
米里埃尔主教用崇高的道德和博爱去感化和唤醒了让•冉阿让的良知,使他成了真正的人;然后者的代表是警官沙威,则如鹰犬一般跟踪让•冉阿让,优待孤女寡母,好像冷血的动物,最后他面对让•冉阿让的仁慈而无法处置自己违背职责的行为,内心矛盾之极,投河自尽。
表现了现存法律在崇高道德面前的渺小、虚弱及它的失败。
让•冉阿让并不是一个笼统的人。
从出身、阅历、品德、习性各方面来说,他都是一个劳动者,他体现了劳动人民各种优秀的质量,他是被压迫、被损害、被侮辱的劳苦人民的代表。
他的全部阅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斗争的悲怆的史诗。
冉阿让注定是个悲苦的人。
他一出场就是遭人唾弃的苦役犯,黄色通行证让他永世不得翻身;19年挣的钱没出监狱就被扣了1/3;更让人同情的是,他只是因极度饥饿敲破了玻璃,偷一块面包,就被判了19年徒刑。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1. 引言1.1 介绍人道主义精神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本文将对《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主题的重要性,具体体现在小说中的情节以及主要人物如让-瓦尔简等如何展现人道主义情感。
也会探讨小说中存在的人道主义冲突,揭示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悲惨世界》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能体会到作品所传达的深刻的人道主义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指引。
2. 正文2.1 人道主义主题的重要性人道主义主题在《悲惨世界》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贯穿整部小说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通过人道主义主题的展现,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关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人道主义主题不仅让读者产生共鸣,更能引发人们对于道德、正义、同情心等议题的思考。
在《悲惨世界》中,人道主义主题凸显了不同人物之间的善良和宽容。
作者以让-瓦尔简为代表,通过他的人道主义行为,展现了对穷人、弱者和受苦者的同情和援助。
让-瓦尔简不仅是一个善良慈祥的人,更是一个积极为社会正义奋斗的人。
他的存在让读者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和美好,同时也照亮了身处困境中的人们的生活。
人道主义主题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小说中对于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
通过对不公平、不公正现象的揭露,作者呼吁人们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处境,提出对社会改革和正义的呼吁。
人道主义主题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对社会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思考,从而引发对于人道主义精神的理解和追求。
2.2 人道主义精神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在《悲惨世界》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可以说是贯穿始终,从各个角度展现出来。
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命运、情感和行为,深刻地反映了人道主义精神的真谛。
在小说中,人道主义精神体现在对贫苦人民的关怀和援助上。
让-瓦尔简作为主人公,他对穷苦人民的关怀和帮助是无私的,他不畏艰辛,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人们。
这种无私的行为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人道主义情感,也激励着读者去关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
现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与社会关怀
现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与社会关怀在现代社会中,人道主义精神与社会关怀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议题。
这种关怀的表达方式之一就是通过文学作品来传递。
现代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更是为了传递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和关怀社会的信息。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现代文学中人道主义精神与社会关怀的体现。
首先,人道主义精神在现代文学中的体现是通过对人性的关注和探索。
作家们通过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揭示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例如,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中,通过对主人公让·瓦尔真的描写,展现了一个被社会所辜负的善良人的形象。
这种对人性的关注和揭示,让读者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他人,培养同情心和宽容心。
其次,现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还体现在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揭示上。
作家们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刻画和反思,让读者们对社会现实有更深入的了解。
例如,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愤怒的葡萄》中,揭示了大萧条时期农民的困境和苦难。
这种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引起了读者们对社会不公平和不平等的思考,促使社会产生积极的变革。
此外,现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还表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呼吁上。
作家们通过刻画弱势群体的生活经历和挣扎,引起读者们对他们的关注和同情。
例如,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中,描写了孤儿奥利弗的贫困和受苦。
这种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呼吁社会对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然而,现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与社会关怀并不仅仅是通过描写和刻画来实现的。
作家们还通过创新的文学形式和技巧,来传达人道主义的价值观和关怀社会的信息。
例如,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语言风格,展现了南方社会的种族和阶级问题。
这种创新的文学形式和技巧,让读者们对社会问题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总之,现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与社会关怀在多个层面和方面得到了体现。
“人道主义精神”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前言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论,理解“人道主义”这一含义,无论对个人的成长或者是社会的发展都有深刻的价值。
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角度揭露了封建贵族的邪恶。
从人道主义的概念出发,详细阐述了人道主义思想,辩证地分析了其人道主义思想的时代进步性、局限性及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而对于《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的研究,无论是对那个时代还是对现今社会都有深刻的启发教育意义。
正文在英国近代文学史上,查尔斯?狄更斯( 1812 , 1870)是唯一可以和莎士比亚媲美的伟大作家。
他的作品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珍宝,在英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因此被恩格斯誉为“时代的旗帜”。
其代表作《双城记》更是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兴趣,其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更是值得探讨。
一、国外研究状况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丹纳就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归结为“行善和爱”。
作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狄更斯既同情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又反对武装革命。
当劳苦大众对贵族阶级进行专政时,他又把同情的目光移向了贵族阶级。
他把希望寄托于开明的统治者进行一些改革,提倡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缓和阶级矛盾。
这就是《双城记》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
法国十八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所说:“ 社会道德中的第一道德是人道。
人道是一切其他道德的总体。
它的效果便是对我们邻人的爱、善行、大度、宽容、慈善。
”国外的其他学者也对《双城记》中体现的人道主义做了研究,主要从人道主义的含义入手,并为我们研究它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二、国内研究状况纵观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研究角度可谓是精彩纷呈: 有从其写作风格和小说结构上进行研究的,有从小说中典型人物切入的,有从宗教色彩入手的,有从小说主题切入的,还有从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入手的。
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潮流分析
一、人道主义思想概述人道主义思想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将文学作为推动人类思想解放的武器,它反对传统的封建统治,倡导对于人类自身的爱护以及关怀,它将人作为道德的中心,提倡建立以人为本的世界观。
人道主义在我国的当代文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体现,它起源于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包括鲁迅、周作人、胡适、陈独秀以及梁实秋等,这些作家都在自身的文学作品中高举人道主义旗帜,大力宣扬人道主义精神。
我国在二十世纪中期推行了“百花齐放”的文艺创作方针,使得人道主义思想在文学创作中取得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也遭到了批判。
二、我国现当代文学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潮流五四运动时期与十年动乱之后的一段时间是我国现当代文学之中人道主义思想潮流取得集中发展的两个关键时期。
在新文化运动中,人道主义精神是反对封建思想与封建统治的强大武器,在十年动乱之后,人道主义精神再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这两次集中的发展都是人道主义对旧制度的反抗与批判,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周作人是我国现当代文学中人道主义精神的先驱,但是,他对于人道主义的相关理解与阐述具有封闭性与个人理性,忽视了复杂的社会形态,也忽略了对于整个社会的人道主义关怀,这种狭隘的对于个人完善的追求,也使得其人道主义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周作人的人道主义主要具有三个特征:第一,关爱“小儿”与“女人”;第二强调爱应当是平等与博爱,爱是人人都能享有的,不专属与特定群体;第三,追求人人自爱以及人格独立,反对慈善主义,反对居高临下的施舍与同情。
同一时期的鲁迅、胡适、梁实秋较周作人而言对于文学中的人道主义展现出更为激进的姿态,从其他角度进行了相关阐释。
梁实秋提出了“伟大的文学是体现普遍人性而非表现自我,”他的这种的阐释在当时具有较大的影响,这种较为古典保守的人道主义思想被称为新人文主义。
在梁实秋看来,人性具有普遍性与固定性,是永久而不受时间限制的,因此,文学创作要建立在永恒的人性之上。
建国后,我国推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方针,使得人道主义取得了一定发展,巴人认为人情也是人道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文学创作应当呼唤人情味的回归,文学作品要能反映充满人性的现实生活。
文献检索范例
1.题目:浅析《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2.关键词:悲惨世界;人道主义精神3.检索步骤:(1)进入中国知网,点击高级检索,在选择学科领域处选中哲学与人文科学。
(2)在高级检索处,输入关键词悲惨世界人道主义精神,二者是并含的关系,选择模糊检索。
4.检索结果的条数:12条5.筛选后的结果条数:6条Title-题名: 《悲惨世界》中的人道主义精神Author-作者: 赵丽颖;Organ-单位: 河北外国语职业学院;Source-文献来源: 电影文学Summary-摘要: 《悲惨世界》是一部情节扣人心弦的长篇叙事小说,同时也是一部研究贫困和贫困生活的社会学作品,它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以宏伟的篇幅、磅礴的气势展现了当时法国社会的生动画面,宣扬了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
PubTime-发表时间: 2011-04-20Title-题名: 论《悲惨世界》当中的人道主义精神Author-作者: 黄婧;Organ-单位: 西北大学现代学院;Source-文献来源: 语文学刊Summary-摘要: 雨果作为法国,甚至于世界的文坛巨匠,其长篇小说《悲惨世界》将世界、社会的人性以及对于人内心的探究都揭示了出来。
在小说当中,主人公冉阿让等人物,虽然是出现在资产阶级社会当中最为卑微的低下阶层,但是他们却没有丧失人道主义精神,而这一点也是在雨果的《悲惨世界》当中最闪光之处,也是最主要的思想光芒。
PubTime-发表时间: 2014-03-05Title-题名: 试论《悲惨世界》的人道主义精神Author-作者: 李涛安;Organ-单位: 江西中医学院;Source-文献来源: 芒种Summary-摘要: "比大地更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有一颗广阔的心灵,在他的心灵里装载着世间万物,他用这颗广阔的心灵探索宇宙,注重宗教、社会和自然的关系。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道主义精神研究
45第27卷 第8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7 No.82018年8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Aug. 2018文章编号:1008-8717(2018)08-0045-03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人道主义精神研究陈馨碧 赵秀玲(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系,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摘 要: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也是俄国最具争议的作家之一。
他用其敏锐的洞察力,高超的艺术手法和独特的心理描写创作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心灵上的震撼,还有灵魂上的洗涤。
人道主义精神更是他文化心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生活和创作的影响十分深刻。
通过了解他的人道主义精神,便更能了解俄罗斯文学的深度。
关键词:陀思妥耶夫斯基;人道主义精神;宗教人本主义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The Study on Humanitarian Spirit of DostoevskyCHEN Xin-bi, ZHAO Xiu-ling(Department of Russian,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Abstract: Dostoevsky is an immortal monument and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writers in the history of Russian literature. He created a number of popular works by using his keen insight, superb artistic and unique psychological description, they shock people’ s spirit, as well as their soul. Humanism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his cultural psychology, which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his life and creation. By learning his humanitarian spirit, we can better understand the depth of Russian literature.Key words: Dostoevsky; humanitarian spirit; religious humanism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8 - 03 - 25陈馨碧(199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东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语言学。
世界文学论文――浅析《悲惨世界》中人道主义精神对灵的洗礼_百.
浅析《悲惨世界》中人道主义精神对灵的洗礼[摘要]: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世界观。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又把人道主义的内涵具体化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口号。
雨果的长篇叙事小说《悲惨世界》便以宏伟的篇幅、磅礴的气势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现实,宣扬了强烈的人道主义思想。
本文将着重分析卞福汝主教身上所体现出的人道主义对灵的洗礼。
[关键词]:雨果悲惨世界人道主义卞福汝主教冉•阿让卞福汝主教原名米里哀,“卞福汝”是根据当时法国的习俗,教徒在主教众多教名中选了一个。
“卞福汝”在法语中的意思是“受欢迎的”,可见人民对卞福汝主教的拥戴。
卞福汝主教在法国南部的狄涅教区,他是一个七十五岁的老人,出身于贵族,法国大革命后家道破落了。
卞福汝主教全面践行了人道主义原则——“博爱主义”、“慈善行为”。
他学问渊博,生活俭朴,好善乐施,处处为他人着想,却从不考虑自己。
他把每年从政府那里领得的一万五千法郎薪俸都捐献给当地的慈善事业。
他家和医院是邻居,那家医院资金不足,条件不好,卞福汝主教毫不犹豫地把自己宏伟华丽的大厦与有着天壤之别的小医院交换。
他有颗悲天悯人的心,无论是对上层人物还是对贫苦百姓亦或是微小生灵,他都一视同仁。
他认为自己活在世上“不是为了自己的生命,而是来保护世人心灵的”。
因此,当一些村镇受到强盗的搔扰时,他亲选择自去感化强盗。
为了不踩死一只蚂蚁,他扭伤了筋骨。
他的宽容、仁慈,他就是博爱的化身。
他宣扬,人们解除痛苦最妥善的办法是“彼此相爱”。
强有力的爱能抵抗痛苦,消灭痛苦,救赎灵魂,洗礼心灵,使一切都变得美好!卞福汝主教对主人公冉•阿让的人生轨迹的影响便是一个诠释人道主义精神对灵的洗礼的极佳例子。
苦役犯冉•阿让原来是个修树枝的工人,出生在一个贫农的家里。
他从小失去了父母。
为养活孀居的姐姐的七个子女,他整天不停地工作着,但仍得不到温饱。
近三十年人道主义研究综述
非一 帆风顺 。。 人们表 达有关看 法时 ,多少有些 隐 晦. 但我们仍然 可 以大致 勾勒 出人 道 主义研 究的轮 廓 。我们 认为 , 时期 的人道 主义 研 究 , 本 从社 会背 景 、 究 主体 和研究 视 角上 看 , 历 了从伦 理到人 研 经 文再 到人学 的三次转 向 。 总结本 时期 人道主义研究
道 德建 设 , 主要 反 映在胡 乔木 的《 于人道 主义 . 这 关 和异 化 的问题 》 关 于作 为世界 观 和历史 观 的人 中。 道主义. 胡乔 木 对“ 是 马克 思 主 义 的 出发 点 ” 人 等 观 点 , 出严 厉批 评 , 为人 道 主义 不能 是马 克思 提 认 主义 的世界 观和 历史 观 。关于作 为 伦理 原则 和道 德 规范 的人 道 主义 , 乔木 认为 , 和马克 思 主义 胡 是 相 一致 的 , 就是 社会 主义 的人道 主 义 。 由革命 那 它
会 主义 的人道 主 义 ( 在革 命 年代 我们 叫革 命 人道 主义被 限制在 伦 理学 的命 题范 围之 内。对 于人 道
主义 . 当然也有 不 同 的看法 , 始终 比较微 弱 。 但 伦 理转 向的 主要 特征 是 向后看 。人们 没有 时 问和 耐 心 对 人 道 主 义 的相 关 问 题 进 行 深 入 的 开
的特点 。 于今后 的人道主义研究 不无启示 。 对
一
( 人 文 转向 二)
人 道主义 研 究的人文 转 向 ,其 社会 背 景 是反
思市 场 化 , 生在 十 四大前后 。有 些 人认 为 , 发 随着
、
三 次 转 向
8 0年代初 胡 乔木那 篇 著名 的文章 《 关于 人道 主义
和 异 化 的 问 题 》 锤 定 音 后 , 道 主 义 研 究 已 经 被 一 人
读书心得——浅析巴金的《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
读书心得——浅析巴金的《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人道主义起源于十五世纪欧洲,其内涵相当的庞杂。
对人道主义历史上有狭义和广义的两种理解,狭义的人道主义指的是欧洲文艺复兴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一种思想和文化运动。
广义的人道主义则泛指一般主张维护人的尊严权利和自由,重视人的价值,要求人能得到充分的自由的发展的思想和观点。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来说,虽然随着时代、社会等等条件的不同,人道主义的内容也时时有所变动,有所损益,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找到一点共同的东西来的,那就是维护自己的独立自主的权利,人与人之间要互相承认,互相尊重。
所以,所谓的人道主义精神就是要争取自由、争取民主、反对一切人压迫人、人剥削人的不合理制度,就是要反对不把人当做人的专制与奴役人的制度。
几千年来,人民一直是在为着这种理想,为着争取实现真正的人道主义而斗争的。
巴金在他的《文学生活五十年(代序)》中曾明确表明:“我写小说从来没有思考过创作方法、表现手法等问题。
我想来想去,想的只是一个问题:怎样让人生活得更美好,怎样做一个更好的人,怎样对读者有帮助,对社会、对人民有贡献。
”“自从我执笔以来,就没有停止过对我的敌人的攻击。
我的敌人是什么?一切旧的传统观念,一切阻止社会进化和人性发展的不合理的制度,一切摧残爱的势力,它们都是我的最大的敌人。
”这充分说明,巴金的全部文学创作都是以人道主义精神为指导的。
他的创作就是对美好社会的追求,是奋斗!他的理想就是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自由的、民主的、充满爱的社会。
陈思和在《巴金论稿》中说到“人道主义是巴金接受其他思想影响的基础,是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基础和核心,制约着他的整个思想的发展,自然决定了他的整个创作倾向。
”人道主义是巴金思想基础,也是贯穿于他的整个作品中一条红线,决定了他的整个创作倾向。
小说《家》创作于1931年,这时的巴金正值青年时期,巴金早在青年时期就已经接受并坚持人道主义思想,在其作品《家》中巴金就用人道主义作为反封建的武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综述
——《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前言
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等的思潮和理论,理解“人道主义”这一含义,无论对个人的成长或者是社会的发展都有深刻的价值。
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在《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从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角度揭露了封建贵族的邪恶。
从人道主义的概念出发,详细阐述了人道主义思想,辩证地分析了其人道主义思想的时代进步性、局限性及其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而对于《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的研究,无论是对那个时代还是对现今社会都有深刻的启发教育意义。
正文
在英国近代文学史上,查尔斯?狄更斯( 1812 , 1870)是唯一可以和莎士比亚媲美的伟大作家。
他的作品是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珍宝,在英国文学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也因此被恩格斯誉为“时代的旗帜”。
其代表作《双城记》更是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兴趣,其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更是值得探讨。
一、国外研究状况
法国著名文艺批评家丹纳就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归结为“行善和爱”。
作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狄更斯既同情劳动人民所受的苦难,又反对武装革命。
当劳苦大众对贵族阶级进行专政时,他又把同情的目光移向了贵族阶级。
他把希望寄托于开明的统治者进行一些改革,提倡用仁爱和宽恕的精神来化解仇恨,缓和阶级矛盾。
这就是《双城记》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
法国十八世纪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尔巴赫所说:“ 社会道德中的第一道德是人道。
人道是一切其他道德的总体。
它的效果便是对我们邻人的爱、善行、大度、宽容、慈善。
”国外的其他学者也对《双
城记》中体现的人道主义做了研究,主要从人道主义的含义入手,并为我们研究它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
二、国内研究状况
纵观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研究角度可谓是精彩纷呈: 有从其写作风格和小说结构上进行研究的,有从小说中典型人物切入的,有从宗教色彩入手的,有从小说主题切入的,还有从美学特征和艺术特征入手的。
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切入点对《双城记》进行的研究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大都从人物、剧情分析入手探讨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在《双城记》中的体现,其中也有个别提到了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但并未做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如张晓洁,许爱华从社会批判的角度来论述这一思想;张乃丹等人从德伐石太太等人的角度来分析《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
三、我的研究方向
因此,我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狄更斯的成长历程对其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出发,辩证、客观、系统地分析《双城记》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时代进步性、局限性,旨在为当今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人文关怀。
我将从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形成的原因,《双城记》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以及对《双城记》中人道主义思想的评析来论述这一思想。
1、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形成的原因狄更斯人道主义精神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即:狄更斯的生活经历和法国大
革命的爆发使狄更斯对无产阶级的暴力革命充满罪恶感。
当时的社会形势和客观条件促使狄更斯形成人性论为基础的人道主义。
2、《双城记》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内涵
第一、狄更斯通过描写德伐石太太等人的苦难生活,揭示了贵族的专横和残暴,揭示了革命爆发的必然性。
,在《双城记》中,作者塑造了以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为代表的封建贵族,他们凶残暴戾,行
径令人发指。
毫无疑问,这些残暴的行径与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是相违背的,他们在最后都得到了可耻的下场。
这表明狄更斯对人民怀有深深的同情,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精神。
第二、通过对法国七月革命比较详尽地描述以及对革命者的歪曲描写,揭示出了作家反对暴力革命的思想倾向。
狄更斯是反对暴力革命的,他仅仅是把社会的希望寄托于统治者开明的改革。
因此,当法国大革命爆发时,我们能看到作者的转变,这在小说《双城记》中也有体现。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精神。
第三、通过梅尼特医生、卡尔登等理想式人物的描写,体现了作者通过仁爱来调和社会矛盾的人道主义精神。
3、对《双城记》中人道主义思想的评析
《双城记》中所体现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其进步性,但其局限性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狄更斯《双城记》中人道主义思想的时代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其通过典型人物的塑造与社会矛盾的真实描写,揭示了法国大革命爆发的不可避免性。
侯爵的所作所为跟狄更斯所倡导的人道主义精神背道而驰,像这样一个残暴的恶魔势必为群众所抛弃,势必成为历史的罪人。
例如作品中的侯爵只是当时封建贵族的一个典型代表,他的没落就是整个封建贵族没落的一个缩影。
凡是违背人道主义精神的都会遭到人们的唾弃,这是历史的趋势,谁也阻挡不了。
在狄更斯的笔下,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最终以排山倒海之势爆发,更是意料之中的,是统治者违背人道主义精神的必然产物。
这正是他人道主义思想进步性的体现。
其次,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对待革命暴力问题和解决阶级
冲突这两个方面。
在对待革命暴力问题上,他反对一切敌对的暴力以及一切形式的压迫,既反对封建贵族又反对革命胜利后人民群众对贵族阶级的专政; 在解决阶级冲突上,他主张采取和平途径来解决,幻想用一种乌托邦式的情感去化解一切矛盾。
结语
虽然《双城记》中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不能否认
它的时代进步性和社会价值。
尤其是在阶级矛盾不再是主要矛盾的今天,它的意义更加深远,无论是于社会于个人,还是于过去于现在,它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因此,《双城记》中的人道主义思想是永不褪色的时代主题,对这一思想的研究也将站在一个更高的高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1 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2、丹纳.《英国文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3、张晓洁, 许爱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 03, 8( 1): 144- 146
4、张乃丹( 浅析《双城记》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意义,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 4) : 154 , 156(
5、康萍,王岩( 从《双城记》中两个人物看作者的思想局限,J,( 沈阳大学学报,2006( 3) : 70 , 72(
6、田子( 谈《双城记》的人物分类问题,J,( 零陵师专学报,1983( 1) : 63 , 66(
7、马静( 狄更斯《双城记》的宗教色彩,J,( 科技信息( 学术研究) ,
2007( 31) : 489( 8、陶丹玉( 论《双城记》中的宗教倾向,J,( 外国文学研究,
1997( 4) : 102 , 104( 9、王建琦(《双城记》的二重主题浅论,J,(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 1) : 56 , 59(
10、张玲( 剥笋———《双城记》分层析,J,( 外国文学研究,1988( 2) :
32 , 38( 11、赵琼笙( 关于《双城记》主题丰富内蕴的哲学阐释,J,( 曲靖师专学报,1992( 3) : 31 , 35(
12、梁旭东( 论埃弗瑞蒙德候爵的设置与误读———兼说《双城记》的题旨表现,J,( 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2005( 3) : 53 , 56(
13、王佐良. 《英国文学史》[M ].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 102
14、朱维良, 赵澧.《外国文学史》[M ].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8: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