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本养老金隐性债务变化趋势分析——基于改进精算测算模型的实证研究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研究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研究【摘要】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从研究背景和问题意义入手,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并探讨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措施。
对隐性债务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探讨了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隐性债务的影响。
结合可持续性发展的角度,提出了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为其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1. 引言:研究背景、问题意义2. 正文: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分析、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措施探讨、隐性债务问题分析、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对隐性债务的影响、可持续性发展探讨3. 结论: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希望这些关键词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组织和撰写您的文章。
祝您写作顺利!如果您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帮助,请随时告诉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现代社会养老问题日益突出,我国正面临人口老龄化加剧的严峻挑战。
养老保险制度作为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的关键机制,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但在制度建设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特别是隐性债务问题逐渐凸显。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养老金支出逐渐增加,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隐性债务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成为制约养老保险制度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
深入研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为推动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现状、改革措施、隐性债务问题和可持续性发展的深入分析,探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之间的关系,为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解决隐性债务问题提供参考和启示。
1.2 问题意义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加剧,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包括缺口增加、资金短缺、政策不完善等问题。
随机利率下的养老保险隐性负债精算模型研究

随机利率下的养老保险隐性负债精算模型研究在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问题备受各国关注,而与其密切相关的养老保险问题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我国在解决养老保险的问题上,有几次重大的改革,逐渐走向成熟完善。
然而,在从“现收现付”制向“统账结合”制转轨的过程中,养老保险隐性负债问题不可避免地显现了出来,且呈现规模逐年加大的趋势。
在此种情况下,明确养老保险隐性负债的具体规模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首先根据“国发[1997]26号”和“国发[2005]38号”对参保人群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再划分,建立固定利率下的养老保险隐性负债精算模型。
在此基础上,以2013年1月1日为测算时点,对养老保险隐性负债进行了测算。
同时,对利率及平均工资增长率两个参数对于养老保险隐性负债进行了灵敏度分析。
以上研究结果为相关部门把握养老保险隐性负债的规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其次,对利息力积累函数进行随机化处理,考虑到不同性质的信息对利率的影响,在标准Wiener过程、反射布朗运动、Gauss过程、Poisson过程及双随机联合过程进行建模,构建了随机利率下的养老保险隐性负债精算模型,并求得了养老保险隐性负债期望值的具体表达式。
最后,利用Monte Carlo方法对上述模型仿真,得到了随机利率采用标准Wiener过程、反射布朗运动、Gauss过程建模下的养老保险隐性负债的经验分布函数和分布密度函数图。
上述仿真结果为我国政府较为准确地估算养老金隐性负债规模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保证。
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研究

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研究作者:王桂艳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15期摘要本文指出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和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养老保险基金的筹集方式必须由现收现付制转变为部分积累制。
但在转制过程中产生了隐性债务问题,这个问题目前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已成为新旧体制转轨的主要障碍。
因此,必须及时、合理、有效地解决隐性债务问题。
关键词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国际经验对策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5-352-01一、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概述(一)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概念养老保险隐性债务(implicit pension debt ,IPD)是指在养老金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或半基金积累制转变过程中,由于已经工作和退休的人员没有个人账户的积累,而他们又按新制度领取养老金,他们应得的,实际又没有积累的部分称为养老保险隐性债务。
(二)解决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必要性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是养老保险转制遗留下来的巨额债务,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会引起一系列的矛盾。
养老保险制度在由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向基金积累模式转变过程中产生了巨大的资金缺口,这一缺口未能得到妥善解决,为了弥补这一缺口有些地方利用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基金的混帐而透支个人账户基金,造成个人账户基金大量空帐运转,更为严重者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基本养老基金当年收不抵支现象。
据劳动部门公布的数据,从中国来看,目前个人账户空帐规模已达8000多亿元;1998年,全国21个省级地区养老保险基金当年收不抵支,其基金缺口达100多亿元;1999年当年收不抵支的地区扩大到25个,迄今进缺口已达187亿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具这一问题日趋严重从而影响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可持续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现状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是世界上养老保险制度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变革的国家所共同面临的现象,有些国家还相当严重,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表明,有多个国家的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超过了本国GDP的100%;墨西哥1996年达到142%,中国1997年达到了145%,波兰和乌拉圭等国的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甚至超过了本国的GDP的200%,克罗地亚竟高达350%。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

浅谈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纵观世界,由于收入增加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均寿命越来越长,而家庭中孩子人数越来越少,这就使许多国家的老年人口赡养率不断提高。
老年人的收入保障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当人们进入老年退出劳动领域,其养老需求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得到保障:要么是个人工作期间的积蓄,要么是家庭其他成员的赡养,要么是依靠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中国在进入21世纪以来,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使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从1997年开始,就由完全的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统账结合”模式转轨。
时至今日,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在这些问题中,我认为最严重的便是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
具体表现在:(一)个人账户“空帐”问题严重。
截止到2005年底,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空账”规模已经达到8000多亿元。
个人账户如果不做实,那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事实上还是现收现付制,“统账结合”模式的改革也注定会以失败告终。
从国家政策来看,我国政府一直强调做实个人账户,但收效甚微。
(二)我国养老保险统筹层次偏低已经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
第一,养老保险基金抗风险能力不足。
第二,养老保险关系跨统筹地区转续难。
第三,各地区间、行业间养老保险负担不均,加剧了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不平衡。
(三)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回报率低。
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渠道主要是购买国债和存入银行,这样所获得的投资回报率极低。
在通货膨胀高的年份,甚至为负投资回报率。
养老保险基金若不能获得合适的投资回报率,那么就失去了做实个人账户的意义,“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也发挥不了作用。
就这些问题,我想提出自己的两个观点:第一,政府不要过分依赖扩面“新人”的缴费来解决“老人”和“中间人”的隐性债务。
短期内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迅速增加会大大缓解社会统筹基金的支付压力,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扩面“新人”的缴费在本质上不能替代政府的偿债责任,他们在缴费的同时也积累了未来领取养老金的权益。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探究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探究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在由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转型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隐性养老金债务。
目前,养老资金缺口过大,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和养老金替代率过高等基本上都与隐性养老金债务问题有关,因此如何解决隐性债务的问题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的重中之重。
文章在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形成原因及规模的基础上,分析了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带来的问题及现行偿还方案的不足,进而提出了决绝这一问题的对策建议。
标签: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对策解决制度转型过程中的隐性债务问题是世界性难题。
在我国从现收现付制到部分积累制的转制过程中同样面临这一问题。
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一些重大问题,如养老资金缺口过大、个人账户空账运行和养老金替代率过高等基本上都与隐性养老金债务问题有关。
因此,能否消除和补偿这些债务直接影响到养老保险制度能否正常运转,关系到每个城镇职工退休后的基本生活是否有切实的保障。
在研究问题的同时必须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制度,才能为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寻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从而实现养老保险制度从现收现付制向部分积累制的顺利转变,以及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积极回应。
一、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及形成原因第一,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概念。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是指在现收现付的养老保险制度下对职工和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承诺,如果现收现付体制能够持续下去时一般不需要进行专门的处理,但是,当现收现付体制转为部分或完全的积累制时,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就会部分或全部的显性化。
国际上对于养老金隐性债务的定义主要有三类:一是到目前为止已经产生的债务和将来支付的养老金现值;二是当前职工和养老金领取人的债务,假定现存养老金制度一直延续到最后一个人死亡(不含新缴费人的加入),现存成员的贡献和其新权利在现行规定下都可以得到承认;三是开放系统的债务,即缴费的当前价值和当前制度下新职工的养老金及可能扩展范围的债务。
在讨论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时,要注意区分隐性债务与转制成本的区别。
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研究现状述评

作者: 汪朝霞;陈文虎
作者机构: 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苏州215021
出版物刊名: 学习与实践
页码: 140-142页
主题词: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显性化;存量;流量
摘要: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养老金制度方面进行了几次重大改革,其核心是改变单一的现收现付融资模式,建立起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部分积累融资模式。
养老金制度转型成功与否,与准确核算原制度下养老金隐性债务显性化的规模以及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密切相关。
尽管近年来国内对养老金隐性债务的研究很多,但不少学者对其概念的理解存在误区;绝大多数文献侧重于对债务存量的测算,忽视了因养老金隐性债务显性化而产生的流量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研究

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研究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保险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然而,除了公开的养老保险基金之外,我国还存在着一种被称为“隐性债务”的问题,这是一个潜在的经济风险。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是指政府未来为养老金支付所需资金的不确定性。
尽管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规模庞大,但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养老保险支出将逐渐增加,而相应的养老金缴纳人数却逐渐减少。
这就导致了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问题。
隐性债务问题的核心在于养老保险的可持续性。
如果政府无法保证养老金的支付,那么老年人的生活安全将受到威胁,社会稳定也将受到影响。
因此,研究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对于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首先,要深入分析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相对复杂,区域差异较大,各地政策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了养老保险基金的不均衡分布。
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加强统筹和整合,确保基金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其次,要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管。
养老保险基金是公共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政府应该加强对基金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防止基金的滥用和浪费。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提高基金的收益率,增加基金的运作能力。
此外,要加强养老保险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通过加强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宣传和普及,可以增强人们对养老保险的认知和了解,提高养老保险的参保率,减少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
同时,还需要加大对老年人的关爱和支持力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总之,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经济问题,需要政府、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通过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基金管理和监管、加强宣传和普及工作等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应对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确保老年人的福利和社会的稳定。
关于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的研究

《财贸经济》2007年第9期Finance&T rade E conomics,N o19,2007关于中国养老金隐性债务的研究3Ξ贾 康 张晓云 王 敏 段学仲 内容提要:自1997年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开始实行“统账结合”的新制度以来,隐性债务问题一直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业内人士认为隐性债务是影响我国养老保险新制度正常运转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隐性债务定义为支付给“老人”的基本养老金和“中人”的过渡性养老金,假设1997年底为旧制度的终止年份,计算出2007年的隐性债务为1108万亿。
同时,为考察养老保险债务分年度的偿还情况,该报告在假设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为静态(即没有新人加入)的情况下,计算了2007—2042年期间每一年应当支付的债务量,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养老保险 统账结合 隐性债务作者简介:贾 康,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00036。
张晓云,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财政教研室副主任、研究员,100036;王 敏,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100036;段学仲,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00036。
中图分类号:F812、8401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02(2007)09-0015-07一、现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隐性债务(一)现行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主要依据是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1997〕26号)和《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国发[2005]38号)两个文件。
国发26号文件规定,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一般不得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其中的13%划入社会统筹基金,7%划入个人账户。
1986年的养老保险改革建立了个人缴费制度,根据26号文件,个人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不得低于本人缴费工资的4%,1998年起每两年提高1个百分点,最终达到本人缴费工资的8%。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金的隐性债务问题研究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金的隐性债务问题研究
杨明媚;杨云府
【期刊名称】《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4(24)1
【摘要】为了防止人口老龄化等原因给我国养老保险金体系带来巨大压力,我国养老保险改先收先付的模式为部分积累模式.在新旧制度转换中,产生了许多问题,其中隐性债务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用精算理论,对隐性债务进行测算,分析和探讨化解隐性债务的对策.
【总页数】4页(P93-96)
【作者】杨明媚;杨云府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武汉,430064;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湖北,丹江口,442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57
【相关文献】
1.对我国养老保险金隐性债务问题的研究 [J], 翟文
2.当前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规模精算分析 [J], 齐艺莹;陶萌
3.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金支付风险防范机制研究 [J], 陈标;艾凌
4.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偿还研究--基于隐含协议理论视角 [J], 苟兴朝
5.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筹资模式问题研究——基于基础养老保险金入市 [J], 鲁玉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划资还债”的思考

对我国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划资还债”的思考【摘要】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存在隐性债务问题,划资还债成为解决该难题的一种思路。
在加大对隐性债务的认识有助于精准确定还款对象,探索划资还债的可行性需要考虑资金来源和还款方式,分析利弊可以为决策提供依据,提出改善管理的建议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未来发展方向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结论部分指出划资还债对基金的重要意义,管理需重视隐性债务问题,未来发展需全面考虑。
养老保险基金是民生工程,划资还债对保证基金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关键词】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划资还债、认识、可行性、利弊、建议、发展方向、意义、管理、综合考虑、未来、问题、改善、管理需求、因素。
1. 引言1.1 了解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是指由于养老保险制度设计缺陷或实施不力等原因造成的未来人数增加和资金供给不足的潜在经济负担。
隐性债务的存在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稳定运作和未来发展构成严重影响。
隐性债务的核心问题包括未来供给不足、未来支付压力增加和社会公平性问题。
为了做好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的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加强风险识别和隐性债务管理,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有效预防和化解隐性债务风险。
需要进一步加强与财政预算的协调,优化资金运用结构,提高资金保值增值效果,维护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基金的长期稳定运行。
加强对养老保险基金隐性债务的了解,有助于促进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健康发展,实现养老金更好地发挥社会保障和市场调节双重功能。
1.2 现阶段养老保险基金面临的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逐渐扩大。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和老龄化问题的逐渐显现,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不断增加,而缴费人数却逐渐减少,造成养老保险基金缺口逐年扩大的现象。
隐性债务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不完善和管理层次的问题,养老保险基金存在大量的隐性债务,包括政府部门欠缴、个人欠费等问题,导致基金运作不够顺畅,甚至有可能出现破产的风险。
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面临挑战。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实证研究

2 0 年 9月 09
乐 山师 范学 院 学报
J un lo e h nT ah r olg o ra fL sa ec esC l e e
Vo .4. 9 12 No.
S p2 0 e .0 9
养 老 保 险 隐 , 债 务 问 题 实 证 xl I 生 o- 究
李 晓强 帅 鸿
( 乐山市社 会保 险事 业管理 局 , 四川 乐山 640 ) 104
摘
要: 文章 以四川省乐山市市本级 为研 究样本 , 通过详细的数据统计 和基 于合 理假 设基础上的数据测算 , 得到 了参
加养老保险的“ 老人 ” 中人” 和“ 未来 2 年 的隐形债务总体情况和基本分布。结果显示隐形债务数量庞大 , O 持续 时间长并将
从 21 03年前后开始进入爆发高峰 , 因此 , 应未雨绸缪 , 积极应对。 文章最后就隐形债务的解决 , 出了尽快建立工作机制 和 提
数据模型使其 “ 显性” 量化 、 体制外注入 资金 、 改善养 老金待遇调整政策 和通过隐形债务处理解决养老保险转移老大难 问题
的 四项 建 议 。
关键词 : 养老保 险 ; 隐形债务 ;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 :9 37 文献标识码 : C 1. A 文章编号 :0 9 8 6 (09 0 — 1 8 0 10 — 6 62 0 )9 0 0 — 4
的假设 , 主要包 括 :
( )中人” 二 “ 的隐性债 务
“ 中人 ” 指 19 是 95年 1 月 3 2 1日前 参加工 作并
在 19 9 6年 1 1日后退休 的人员 。样本 中 ,中人 ” 月 “
养老保 险隐性债务 , 指 国家 在从 无到有 建立 是 社 会养老保 险制度 时 , 制度建立 前 已经退休 的人 对 员和 虽未退 休但 已经 工作 多年 的人员 的相 关 工龄
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中的隐性债务补偿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中的隐性债务补偿问题我国传统的养老保险体制是一种现收现付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它以广大的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为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由国家统一规定交费标准,并进行统一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人口老龄化及经济体制改革,它的弊端逐步暴露出来。
为了适应新经济形势的需要,国家决定建立“统筹面广、层次多、部分积累的保险体制”。
其后的三个文件构成了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三个阶段,并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实施。
一、养老保险体制改革的原因首先,人口老龄化趋势使我国养老保险形势更加严峻。
国际上衡量人口老龄化的基本依据是: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65岁以上人口超过人口总数的7%。
根据2000年的《社会福利与社会进步报告》提供的资料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2000年占全部人口总数的10.1%,2025年将约占人口总数的18%,到2050年将占人口总数的25%以上。
而65岁以上的人口在2005年即达到7.63%,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特点是,数量大、速度快、存在地区差异,并且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出现的。
人口的老龄化使传统的现收现付制穷于应付,还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激励人提前退休的作用。
其次,企业的公司化改造,也促使传统养老保险体制必须改革。
传统的养老保险体制还存在覆盖面窄(只有国企和部分集体企业)、缴费率低、替代率高(80%以上)以及管理不善等诸多问题,越来越多的保险赤字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
要解决以上问题,就必须尽快建立一个新的、有效率的养老保险体制。
二、养老保险体制改革中的隐性债务问题隐性债务(IPD)指,在传统的养老保险体制下,对参与其计划的在职人员和已退休人员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养老金)。
它包括两个部分:①新计划实施前已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②新制度实施前在职职工已积累的,应给予支付的养老金。
在传统的现收现付制情况下,养老金的支付是靠代际之间的转移来完成的,而一旦进行体制改革之后,养老金主要来源于个人和企业的积累。
【推荐下载】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研究分析

[键入文字]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研究分析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一直困扰着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为您编辑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研究分析”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研究分析
一、引言。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正由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向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以下简称“统账结合”)的部分积累制转轨。
与改革初期人们对“统账结合”模式所寄予的厚望——体现公平与效率的结合相比,制度转轨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增添了人们对改革前景的担忧,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个人账户“空账”,而个人账户“空账”产生的原因是我国未解决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所带来的转轨成本。
最近几年,国内学者关于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研究非常多,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隐性债务规模的测算,主要有周渭兵(2000)、王晓军(2002)、高建伟(2004)等;另一方面是如何偿还养老保险隐性债务,主要有贾康等(2000)、郭树清(2000)、吴敬琏和林毅夫(2003)、李绍光(2004)、詹明月(2001)、叶响裙(2000)、夏鹰和潘广云(2002)、李明镇(2001)、韦玮等(2006)。
从已有文献来看,国内还有不少学者对隐性债务的理解不够深入或者片面,所提出的政策建议往往有失偏颇。
针对此种现状,本文将深入系统地阐述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相关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轨过程中的隐性债务问题,最后,就建立我国养老保险的长效机制提出政策建议。
1。
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研究——基于封闭与开放系统的测算

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研究——基于封闭与开放系统的
测算
彭浩然;申曙光;宋世斌
【期刊名称】《统计研究》
【年(卷),期】2009(26)3
【摘要】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是困扰着中国养老保险改革的核心问题.与国内已有研究主要对计划终止时债务进行测算不同,本文利用精算方法测算了另外两种隐性债务--当前参保人口债务和开放系统债务的规模.通过测算,本文发现:2000年以前参保人口的缴费远远不能满足自身养老金发放的需要;但是,得益于我国养老保险巨大的扩面潜力,持续不断的新参保者会使社会统筹基金的收支状况在未来20多年内不断好转;从新参保者一生的缴费和养老金收益情况看,其能否真正为解决当前参保人口债务作贡献还取决于未来工资增长率与贴现率的相对大小和具体制度设计;在现行制度框架下,若未来工资增长率大于贴现率,新参保者都是纯受益者,且女性的受益程度高于男性,新参保者不会真正为解决当前参保人口债务作贡献,而仅仅是推迟了养老金危机爆发的时间而已.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对建立我国养老保险长效机制提出了政策建议.
【总页数】7页(P44-50)
【作者】彭浩然;申曙光;宋世斌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812
【相关文献】
1.中国封闭式基金折价问题研究——基于封闭式基金仓位的实证分析 [J], 田业钧
2.中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研究 [J], 赵宇
3.弹性退休制下中国基本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测算 [J], 孙荣
4.基于开放系统的养老金隐性债务测算研究——以上海为例 [J], 李含伟;汪泓
5.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规模测算\r——基于开放系统概念的实证研究 [J], 张箫箫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研究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研究前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然而,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仅仅涉及到经济、社会等方面,还必然牵涉到财政体系、金融体系等方面,尤其是与隐性债务问题所关联。
因此,本文就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进行探讨。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现状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包括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等,其中以基本养老保险为主力。
基本养老保险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对全体参保者实行“基本养老保险”。
在当前我国的政策和法规的支持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首先,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总体上已经初步建立,大多数城镇居民已经实现了养老保险的覆盖。
2019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已经接近9亿人,参保率超过80%。
其次,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正在逐步完善,未来基本养老保险将再次提高到达标准。
同时,财政、社保、医保等重要部门之间将加强协作与合作,推进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尽管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养老保险制度中的基金缺口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压力也越来越大。
同时,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企业的经营状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在缴费方面的情况也相应受到了影响。
这都使得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缺口问题日益突出。
其次,养老金调整问题也存在一定难度。
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险调整方式是根据参保人员的工龄、缴费总额等相关规定计算出养老金,但是在实际操作环节中,当中存在各种复杂的权益关系,如何在保证养老金不受贬值影响的情况下,协调各方的权益关系,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隐性债务问题的关系从整体上看,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运营中存在的问题都与隐性债务问题有着密切关联。
关于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关于我国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的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广泛认识。
目前,我国已经全面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等多个养老保险制度。
然而,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不断增大,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着许多问题,其中之一便是隐性债务问题。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又称“未来负债”,即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需要支付的养老金与现有基金中的资产相比存在不足的情况。
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对养老金的支付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还可能对政府的财政稳定带来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如何解决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的隐性债务问题,成为当下一个重要的问题,也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
二、研究意义本文旨在从养老金的支付现状入手,分析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形成的原因,探讨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如何解决隐性债务问题,对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隐性债务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
四、论文框架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养老保险制度隐性债务问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第二部分为养老金支付现状分析,旨在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分析等方法,全面了解我国养老金支付的现状。
第三部分为养老保险隐性债务形成原因分析,从制度设计、养老金计算方法及养老金财政补贴等方面分析养老保险隐性债务的形成原因。
第四部分为我国解决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的对策研究,着重探讨如何改革完善现有养老保险制度,加强财政支持,以及建立养老保险基金的合理投资管理等问题。
第五部分为结论,总结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及其对养老保险隐性债务问题解决的启示,并对未来的相关研究提出展望。
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的显性化过程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的显性化过程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我国养老金制度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结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的。
然而,在制度进一步改革的过程中,隐性债务问题日益凸显。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养老金支出的快速增长,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养老金问题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深远。
因此,对养老金隐性债务的显性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我国养老金隐性债务的显性化过程,归纳总结我国养老金制度的演变历程,阐述养老金隐性债务概念及意义,分析隐性债务显性化的原因和影响,从政策层面提出显性化路径和建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3.1 研究内容(1)我国养老金制度的演变历程:通过资料梳理和文献回顾的方法,梳理我国养老金制度的演变历程,分析制度演变背景和改革动因。
(2)养老金隐性债务的概念及意义:阐述养老金隐性债务的含义,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和存在的问题,探究隐性债务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3)隐性债务显性化的原因和影响: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证研究,探讨隐性债务显性化背后的原因,分析显性化的影响和局限。
(4)显性化路径和建议:从政策角度提出显性化路径和对策建议,探讨隐性债务显性化的途径和政策工具,为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3.2 研究方法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借助统计分析和实证研究方法,对隐性债务显性化过程进行深入探究。
四、研究意义本研究可以为深化我国养老金制度改革、探索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提供参考意见。
通过分析养老金隐性债务的显性化过程,对养老金制度变革提供理论和政策支撑。
同时,本研究对于推进财政透明、规范政府行为、维护社会福利也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扩大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有 对个人账户有关事项做出了具体规 关问题的通知 》 定 。 在一系列法规 的 保 障 下 , 我国逐渐实现了现收 现付体系向混合制体系的转制 。 但是在这一转制过 程中 , 旧体制下的债 务 在 转 制 时 没 有 相 对 应 的 资 金 积累 , 但是这部分债务依然是由政府负担 , 就形成了 影响国家的稳定发展 , 这就是所谓的隐性 转制成本 , 债务问题 。 下面对隐性债务进行简要介绍 。 对于 任 意 一 项 养 老 金 计 划 来 说 , 参与计划的职 工在工作期间向政 府 支 付 了 养 老 保 险 费 , 积累了自 因此政府有义务向这些职工 己获取养老金的权 益 , 支付退休养老金 , 这对于政府来说 , 是一项债务 。 它 与一般债务的区别 在 于 , 如果养老金保险体系不发 生变化 , 政府并不需 要 专 门 准 备 一 笔 资 金 来 偿 还 这
第2 中国管理科学 1卷 第5期 V o l . 2 1,N o . 5 , 2 2 0 1 3 年 1 0月 C h i n e s eJ o u r n a l o fM a n a e m e n tS c i e n c e O c t . 0 1 3 g 文章编号 : ( ) 1 0 0 3-2 0 7 2 0 1 3 0 5-0 0 4 0-1 0
·4 1·
筹资模式下已积累并必须予以偿付的养老金权利现 值之和 , 同原筹资模 式 下 已 积 累 的 养 老 社 会 保 险 基 金现值之间的差 额 。 本 文 采 用 此 定 义 , 以精算理论 为基础构建隐性债务测算模型 。 学者针对隐性债务 测算展开了大量研 究 , 下面对有关测算方法研究的 文献作简要综述 。 何平
2] 龙卓舟 [ 将这一显性化的隐性债务称为转制隐性 债
务, 其定义为 : 当一个养老金计划的筹资模式发生改 根据该计划在原筹资模式下的承诺 , 所必须付 变时 , 给转制前已退休人员养老金的现值与在职职工在原
第 5 期 张迎斌等 : 我国基本养老金隐性债务变化趋势分析
我国基本养老金隐性债务变化趋势分析
— — — 基于改进精算测算模型的实证研究 张迎斌 , 刘志新 , 柏满迎 , 罗淇耀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 北京 1 ) 0 0 1 9 1
摘 要: 隐性债务问题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 需 要 面 对 的 重 要 问 题 。 本 文 在 前 人 精 算 测 算 模 型 基 础 上 , 指出 参数设定 、 最新制度应用等方面的不 足 , 从 三 个 方 面 扩 展 了 精 算 测 算 研 究: 结合最新法规对测算模 其在数据选取 、 考虑了未来工资增长率与历史工资增长率的区别 , 修改了养老金调 整 系 数 ; 在测算模型中考虑了过渡 型进行完善 , 性养老金与基础性养老金领取特点的区别 ; 利用最新 、 最合理的数据进行实证 分 析 。 通 过 研 究 本 文 发 现 , 保持合理 的工资增长率水平与利率水平可以保证隐性负债 规 模 实 际 可 控 , 确保隐性负债占财政收入和 G D P比例在安全线 本文建议 : 维持温和的工资增长 , 保证隐 性 债 务 不 过 高 的 同 时 兼 顾 社 会 福 利 的 提 高 ; 尽量提高社会养 以内 。 为此 , 老金运作的投资收益率 , 但同时应当权衡提高收益率的成本与其降低的隐性债务之间的利弊 。 关键词 : 隐性债务 ; 精算测算模型 ; 养老保险制度 中图分类号 : F 8 4 2 文献标识码 : A
1] 笔债务 。 但是 , 张 明[ 认为一旦养老保险体系发生
变化 , 旧体系下的隐 性 债 务 就 会 全 部 或 者 部 分 显 性 化, 这部分显性化的隐性债务是转制发生的成本 , 这 如何 种成本自然就成 为 了 政 府 的 债 务 负 担 。 因 此 , 测算隐性债务以及 应 对 隐 性 债 务 问 题 , 这是一个值 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 本 文 关 心 的 是 转 制 过 程 中 显 性 化 的 来 ,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步 关于我国基 本 养 老 保 险 缺 口 问 题 的 争 论 愈 伐加快 , 发激烈 : 养老金缺口到底有多大 , 未来的变化趋势会 怎样?这都是我们 必 须 面 对 和 解 决 的 问 题 , 也是我 老有 所 养 ”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 国努力实现 “ 标的现实要求 。 我国 城 镇 职 工 的 养 老 保 险 体 系 始 建 于 2 0世纪 采用现收现付制 。 为 了 减 轻 人 口 老 龄 化 5 0 年代初 , 政府提 出 了 由 现 收 现 付 体 系 逐 渐 转 变 带来的负担 , 为现收 现 付 与 基 金 积 累 相 结 合 的 混 合 制 的 方 案 。 劳动部关于发布《 企业职工养老保 1 9 9 3 年颁布的 “ 险基 金 管 理 规 定 》 的 通 知” 确 定 了 这 种 转 变 策 略。 关于深化企业企业 职 工 养 老 保 险 制 1 9 9 5 年发布的 《 度改革的通知 》 首次确立了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 结合的制度 。1 国务院关于建立统一 9 9 7 年颁布的 《 的企业职工基本养 老 保 险 制 度 的 决 定 》 为养老保险 制度由现收现付制向社会转变为统筹与个人账户相 结合的混合制奠定了法律基 础 。2 关 0 0 5年出台的《
收稿日期 : 2 0 1 3-0 1-1 7;修订日期 : 2 0 1 3-0 5-2 8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 ) 7 1 0 7 1 0 0 9 作者简介 : 张迎斌 ( , 男( 汉族 ) , 山东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 1 9 7 7- ) 学经济管理学院 , 博 士 研 究 生。研 究 方 向: 社会养老 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