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静流

合集下载

小说中的叙述角度、人称及表达效果

小说中的叙述角度、人称及表达效果
问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 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 有何作用?请赏析。
问题: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 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 有何作用?请赏析。
答: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 面对面的质问之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 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直抒胸臆、情感强烈
示例二:
……无情的战火已波及到这里,他不得 不离开这里,一想到这该死的战争,他感到 愤怒。可他又能做什么呢?他只是一个老人, 一个快入土的老东西。想到这,他又感到很 无奈。……
表达灵活自由、丰富多彩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第二人称:呼告抒情,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文章的 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命题形式】小说采用的是什么人称(或叙述视 角)?这样的叙述人称(或视角)能够取到怎样 的表达效果(好处)?等等。
【答题要领】准确识别叙述视角与叙述人称,对 叙述视角或人称的表达效果进行分点作答,要能 结合文本进行具体分析。
有限视角的特点:叙述讲究遮蔽作者意图,故 意隐藏一些环节,留给读者自己去推理、判断 与评价。完全依赖于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里的 世界,完全靠叙述者带领读者走进情节的各个 环节,让读者参与其中。
有限视角的表达效果:这使得读者变得不像在 阅读传统小说那样只是被动地听故事,而必须 调动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想象力。如海明威的 《桥边的老人》。
叙述角度有“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大多见于传统小说,叙述者如上帝一
般俯瞰人间,对所发生的故事、各个人物都了 如指掌,有时候还跳到前台对人物评头论足。 如莫泊桑的《项链》,雨果的《炮兽》等。

2019届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考点五含答案只是分享

2019届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考点五含答案只是分享

2019届高考语文阅读理解考点五拓展思考,深入探究文本展示典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5分)静流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

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

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捉放蜻蜓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

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

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

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

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

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

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

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生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

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

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

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已在江南。

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

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易。

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

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

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

2010浙江_静流

2010浙江_静流

• 参考答案
• ①弟弟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 • ②弟弟发现了父亲的软弱; • ③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无法由他设 计; • ④父亲拿出积蓄为弟弟买了出租车; • ⑤父亲知道了弟弟的执着、坚韧。
• 4、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法和作用上有哪些 共同点?(5分) • 参考答案:
• ①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生动形象地表 现了弟弟与父亲之间情感的变化; • ②独立成段; • ③过渡自然简洁; • ④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 法。
• 参考角度: • (1)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 懂得关心、体谅父母。 • (2)成长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 他人和社会的过程。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人们总佩服“千里马”一日千里、勇 往直前的气概;人们也崇尚“老黄牛”生 命不息、力耕不知的精神。但也有人总感 到不如意,想让“千里马”和“老黄牛” 优势互补,派生出“千里马”式的“老黄 牛”,或“老黄牛”式的“千里马”。
2010年浙江 静流
• 参考答案: • 为后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作铺垫。
• 参考答案 • (1)拍拍: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 鼓励。 • (2)喝令:以强硬的方式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疼 爱的心理。 • (3) 挺直:既表现了父亲要帮助弟弟面对磨难 的坚强决心,又表现出父亲为能帮助弟弟而感 到满足。
• 5、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 点成长感悟。(4分) • 弟弟经历:弟弟因为迷恋音乐与父亲 之间产生冲突与矛盾;随着年纪的增 长,弟弟开始体谅父亲,因为父亲的 要求也是生活本身的要求;弟弟在父 亲的帮助下开始开出租车谋生;在孤 独症患者的儿子出生后,看到了父亲 软弱的弟弟,开始安慰父亲,坚韧地 承担起生活的责任。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浙江卷)word版(2023年word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浙江卷)word版(2023年word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浙江卷)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地字,注音全都正确地一组是A.澄.澈(chéng)轻佻.(tiāo)豁.免权(huō)舆论哗.然(huá)B.甄.别(zhēn)市侩.(kuài)软着.陆(zháo)温柔敦.厚(dūn)C.苍穹.(qióng)未遂.(suì)扁桃腺.(xiàn)拈.轻怕重(zhān)D.跛.脚(bō)菁.华(jīng)撂.挑子(liào)大雨滂.沱(pāng)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地一项是A.季羡林先生是一位有原则地知识分子,对许多重大问题,他都提出过自己地意见,只不过他很少采取金刚怒目地方式,而是绵里藏针,微言大意。

B.我坐在暖烘烘地沙滩上,眺望浩渺地大海,观看为了一块面包而聒燥地海鸥,打量那些在海滩上寻找斑斓贝壳地孩童,尽量不去想那些不愉快地事。

C.初春,周围地一切在闪烁,在融化,大地蒸腾起热气,云雀安详地鸣啭着……呼吸着凛冽、砭骨地空气,融雪炫目地反光使我不由自主地眯起眼睛、D.世人仅以沧海一粟之身,却能精鹜八级,心游万仞,领略茫茫宇宙与纷烦人世地壮丽之美,这是何等地境界!3.下列各句中,加点地词语运用错误地一项是A.她到任不久便发现这个部门人浮于事....:多数人在完成任务后,以各种无聊地事情来打发时间,让别人看起来自己很忙而不被说三道四。

B.在演讲比赛中,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所讲内容与事先定下地主旨并不相关,显得小题..大做..,榜上无名也就理所当然了。

C.象棋人机大战凸显了计算机思维与人类思想地差别,观战地内行觉得计算机地走法其实也很普通,但我这个象棋方面地半瓶醋...却对个中奥妙困惑不已。

D.他性格内向,不善与陌生人打交道,刚见到她地时候,脸都涨红了,期期艾艾....了好一会儿,也不知在说些什么。

作用类题

作用类题


答案: 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 ②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 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 情感饱满的特点; ④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艺术效果的作用题
艺术效果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
备考知识链接
表达技巧、语言特色及效果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 对偶、反问、反复、设问。
☆☆修辞作用☆☆
1.比喻: 记叙文、散文:形象生动地写出了……; 议论文: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若文章标题作喻体,蕴涵丰富象征意义,后有
议论句。作用有三:①呼应题目;②揭示喻体的 象征意义;③表达作者与之相关的感情。 2.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或动作,形象生动 地写出了…… ,增强了感情色彩 。 3.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增加语 势,说理更透彻;抒情,淋漓尽致。
【答题技巧】
三种人称的作用
第一人称:真实 亲切 自然 第二人称:拉近距离,抒发感情;在所写对象为物时, 起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 第三人称:直接表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如。 客观的叙述,反映更广阔的画面和更丰富的 内容。
5、标题的作用
真题再现(10年北京卷)《海棠花》一文,简
要分析题目“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4分) 解析:借物抒情类散文的“物”在文章结构中 的作用多是行文线索。借物抒情类散文的“物” 在表达主旨方面的作用是承载作者的情感。
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 “生命”。 “生命”是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 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 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 老的昏黄。 在胡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 的时候们我们叫它“番仔油灯”。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 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 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起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 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 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二 第4节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二 第4节

第4节嫁于春风巧用媒——鉴赏表达特色1.(2010·浙江)《静流》(原文见本专题第1节“真题体验”)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1·湖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才子赵树理汪曾祺①赵树理是个高个子,长脸,眉眼也细长,看人看事,常常微笑。

他是个农村才子。

②有时赶集,他一个人能唱一台戏。

口念锣鼓,拉过门,走身段,夹白带做还误不了唱。

他是长治人,唱的当然是上党梆子。

严文井说赵树理五音不全,其实赵树理的音准是好的,恐怕倒是严文井有点五音不全,听不准。

他爱“起霸”①,也是揸②手舞脚。

看过北京的武生起霸,再看赵树理的,觉得有点像螳螂。

他能弹三弦,不常弹。

他会刻图章,我没有见过。

他的字写得很好,是我见过的作家里字最好的。

字是欧字底子,结体稍长,字如其人。

他的稿子非常干净,极少涂改。

他写稿大概不起草。

我曾见过他的底稿,只是一些人物名姓,东一个西一个,姓名之间牵出一些细线,这便是原稿了。

考虑成熟,一气呵成。

赵树理衣着不讲究,但对写稿有洁癖。

他痛恨人把他文章中的“你”字改成“妳”字(有一个时期有些人爱写“妳”字,这是一种时髦),说:“当面说话,第二人称,为什么要分性别?——‘妳’也不读‘你’!”他在一篇稿子的页边批了一行字:“排版、校对同志请注意,文中所有‘你’字,一律不准改为‘妳’,否则要负法律责任。

”赵树理是《说说唱唱》副主编,实际上是执行主编。

语文高考阅卷心得体会(范本)

语文高考阅卷心得体会(范本)

语文高考阅卷心得‎体会语文高考阅‎卷心得体会今年‎参加高考试卷批改‎,很不幸地被分到‎了现代文阅读一组‎,之所以言之不幸‎,是此组的批阅是‎所有小组中耗时最‎长、任务最为繁重‎而艰巨的。

xx‎x x年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节选‎自李丽娟的《我们‎与父亲》,命题者‎拟名为《静流》是‎名副其实的当代散‎文,告别了连续几‎年选用的外国小说‎文本,这篇选文讲‎述的是发生在两代‎人之间的故事,借‎此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和独到‎理解,内容和主题‎跟学生的生活几乎‎零距离,没有‎时空和文化阻隔,‎极易引起共鸣。

‎在九天的奋战中感‎受到考生的答题情‎况暴露出一些比较‎共性的问题。

其‎一,在考察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及‎鉴赏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上欠缺‎,13题品味动‎词的作用,挺直‎一词表达父亲的‎心理,绝大多数考‎生都只停留在对父‎亲在生活的打击下‎要帮助弟弟的坚强‎决心的分析上,而‎忽略了特定的语境‎父亲接受了现实‎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喝令他‎收下这一连贯的‎人物表现背后所折‎射出的父亲丰富的‎心理内涵:‎为能帮助儿子而‎长舒一口气,内心‎的满足、欣慰之情‎。

其二,对文学‎作品中文体知识的‎辨析能力薄弱。

1‎5题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的共‎同点则侧重考察‎考生鉴赏语句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意‎在要求考生能进入‎整体语境,通过对‎四个句子的辨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按解题的思维定势‎来看,绝大多数考‎生将写法单一‎的理解为表现手法‎,于是乎象征、‎托物言志、以小见‎大、渲染气氛接‎踵而至。

殊不知写‎法的概念是极其广‎泛的,它指向全文‎的写作方法,不仅‎包含表现手法,还‎包含修辞方法、表‎达方式、叙述角度‎、结构形式。

因此‎考生能答出过渡‎的约占88%,‎能答出过渡和比‎喻的,约占50‎%,而能在前两点‎基础上答出从第‎三者角度,描写作‎者的感受和看法‎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到1%。

‎12题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对‎后文的作用。

第2部分 专题5---第1节

第2部分  专题5---第1节
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文笔诙谐而又细腻。
山 东 金 太 阳 书 业 有 限 公 司
菜 单
隐 藏
2013 ·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 语文
核心考 点探究 即时对 点演练
解析:A.“因为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爱情故事很是生动曲折”不准确。 B.“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争”与文章内容有出入。E.“这篇小说 的内容是关于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在台湾的爱情故事”错,从小说的题目和
山 东 金 太 阳 书 业 有 限 公 司
菜 单
隐 藏
2013 ·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 语文
核心考 点探究 即时对 点演练
一、(2011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血的故事 林海音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上,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
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 动过大手术,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作为现代的国民,血型不可不验, 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 这时,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 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怪张医师,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
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O型的 呀!’” 菜 单 隐 藏
山 东 金 太 阳 书 业 有 限 公 司
2013 · 新课标高考总复习 · 语文
核心考 点探究 即时对 点演练
“第二天,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一把拉住我的手,‘你金家伙!你金家 伙!’„„” “你金家伙?是日本话,还是骂人的话?” “‘你金家伙’,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 两股热流交会,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向 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微笑着,“所以,我要奉劝诸位,血型不可不验,它实 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非常有趣,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明天 就去验。张医师,先给我挂个号。” “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 (有删改) 【注】 迭格:吴方言,意为“这个”。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二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一 高频考点二
(2)对作品主题的概括,可以是对作品局部文意的概括,也 可以是对作品主旨的整体概括。
基础:整合·点拨
一、概括段(层)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考点:体验·解读 题点:矫正·突破
基础:整合·点拨 规范:审题·答题
我在寺庙里见过苔藓。寺庙是尘世的净土,是修身养性的宁静栖园。修道 者们苦苦寻觅的无非是人在大地上诗意栖居的生命方式。不管红尘千丈,我自 守住心性,守住人与天、心与道最本源最深妙的血脉关联。世俗文化随着物欲 的膨胀日益远离人与世界的真谛,求道者们以他们舍身求道的苦行精神维系了 世界和人在根上的联系,这也为返本溯源的后来者保留了一条条秘密幽径。入 定、静观和冥思,就是古人悟道和修行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内 在超越之路。我每一次谒访寺庙,踩着那铺满苔藓的小径,就仿佛看见了僧人 们宁静淡远的背影,习习秋风,犹回荡着诵经的声音;而飞檐上的月亮,莫非 是他们留在天上的面容:似笑非笑,是不是他们久久冥思禅坐,忽然顿悟时绽 放的喜悦而吉祥的神色? (节选自 《苔藓》 )
基础:整合·点拨
二、概括主旨(主题、中心思想)
考点:体验·解读 题点:矫正·突破
基础:整合·点拨 规范:审题·答题
(2012· 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被时间决定的讲述 张锐锋 ①我来到一个古老的村庄, 帝舜耕作过的地方。 从早上开始, 我亲眼目睹了村民们一天的生活。 ②鸡叫声是一天生活的起点。不到早上六点钟,鸡鸣响起, 几千年来,这样的永不毁坏的大自然的钟表,精确无比。它总是 将人的生活正点代入一个不朽的方程式, 只是得出的答案日日常 新。林一家人开始起床,林的老父亲年过古稀,照常起来做第一 件事情:劈柴。锋利的斧头,在暗淡的天光里发出黑蓝的光。一 个还未来得及被完全照亮的人的轮廓,用有点笨拙的姿势,预备

红蜻蜓的阅读答案

红蜻蜓的阅读答案

红蜻蜓的阅读答案【篇一:红蜻蜓红蜻蜓】t>一、选择题50分1.这本书的作者是()a.冰波b.杨红樱c.孙幼军d.梅子涵2.()过100岁的生日。

a.蛤蟆b.老野牛c.大河马d.刺猬3.草莓村里要开会,()总是召集大家的。

a.小刺猬b.小兔子c.蛤蟆小姐d.大河马4.山猫捉到的不是红蜻蜓,而是一只()。

a.蝴蝶b.甲壳虫c.臭屁虫d.萤火虫5.小白兔想到用()来引红蜻蜓到草莓村。

a.蓝丝带b.黄丝带c.紫丝带d.红丝带6.山猫把蘑菇都涂上了颜色后,第一个以为是毒蘑菇的是()a.小白兔b.蛤蟆小姐c.大河马d.小刺猬7.()给草莓村的每户人家安装电话,就是不给山猫家安装。

a.小白兔b.蛤蟆小姐c.大河马d.小刺猬a.小白兔b.蛤蟆小姐c.大河马d.小刺猬9.小魔豆把泥巴变成了(),大家吃得很开心。

a.面包b.冰淇淋c.蛋糕d.巧克力10.小魔豆用()打败了山大王。

a.大铁棒b.手枪c.狼牙棒d.狗尾巴草二、判断题50分1.山猫告诉大家,大河马得的病叫抑郁症。

()2.老野牛为了把巨石推进山谷,最后死了。

()3.小魔豆做了一个超级大的面包,他和动物们一起把面包吃完了。

()4.草莓村的所有村民在做完梦的那天早晨,看见了许多的红蜻蜓。

()5.小魔豆有青蛙罩,可以把动物变成青蛙。

()6.小魔豆把一条巨鲸变成了一只癞蛤蟆。

()7.小魔豆邀请小动物们到湖面滑冰,大家玩得非常开心。

()8.因为大家都骂小魔豆,于是小魔豆做了个受气包。

()9.小魔豆把大家的自行车都变成了汽车,结果到处被污染了。

()10.小魔豆念咒语把垃圾搬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小动物很逗很感激他。

【篇二:湖北黄石市5月初三联考试题九年级语文及答案】项:1、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120分。

2、考生在答题前请阅读答题卷中的“注意事项”,然后按要求答题。

3、所有答案均须做在答题卷相应区域,做在其他区域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0分)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文后问题。

高考散文阅读训练《母亲的中药铺》《静流》

高考散文阅读训练《母亲的中药铺》《静流》
0分
考场答卷实录二:
对药的联想一体现药的种类丰富 二体现药名字的趣味,用各种联想为文
章增添趣味。 三更体现了我对母亲药铺的喜爱与对母
亲的依赖。
1分
考场答卷实录三:
写出作者对中药的好奇, 对中药的喜爱,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 为下文作者对甘草的描写作铺垫。
2分
13. 文中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甘 草”?
现代文阅读之
——散文阅读
• 阅读思维方法欠缺?
• 所得分是实力分还是运气分?
得了分的题目未必是因为知识学得扎实,有
时属于歪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着?
• 语文学习没有常胜将军,一马当先 不必沾沾自喜,马失前蹄不必妄自 菲薄,语文学习关键在于细、实、 慢、活,坚持不懈 !
散文阅读讲评
《母亲的中药铺》
全面审题
1、读题干,找信息 认真读懂题干,明确答题方向、要点,题
用一组连续的句子来说明,每个人都有着 自己的药,这个药为我们带来甜,解除 苦,这个药就是我们最珍贵的东西。
0分
14.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5分)
考场答卷实录二:
采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 了很多东西都可以治病,表现中药的博大精 深,表现中药无处不在,采用排比气势磅礴, 一次次递进,表现作者对中药的喜爱,引出 深层含义,母亲是我的灵芝,我也是母亲的 灵芝,表现母亲对我的重大影响,万物都是 中药。
感。 • (3)丰富文章的内容。 • 解析:引发的联想或者是引用等等的用意
多从内容、结构和表达上来解答。
12.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 有何用意?(3分)
考场答卷实录一:
说明作者当时年纪很小,了解的很少, 十分单纯,不了解中药,还说明中 药就是人们身边经常出现的东西, 只是普通人不知道他们有治病的功 能,中药是无处不在的。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二 第2节

现代文阅读 第二章 专题二 第2节

第2节浓缩的都是精华——概括段(层)意、主题1.(2010·浙江)《静流》(原文见本专题第1节“真题体验”)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0·湖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一朵午荷洛夫这是去夏九月间的旧事,我们为了荷花与爱情的关系,曾发生过一次温和的争辩。

“爱荷的人不但爱它花的娇美,叶的清香,枝的挺秀,也爱它夏天的喧哗,爱它秋季的寥落,甚至觉得连喂养它的那池污泥也污得有些道理。

”“花凋了呢?”“爱它的翠叶田田。

”“叶残了呢?”“听打在上面的雨声呀!”“这种结论岂不太过罗曼蒂克。

”“你认为……?”“欣赏别人的孤寂是一种罪恶。

”记得那是一个落着小雨的下午,午睡醒来,突然想到去博物馆参观一位朋友的画展。

为了喜欢那份凉意,手里的伞一直未曾撑开,冷雨溜进颈子里,竟会引起一阵小小的惊喜。

沿着南海路走过去,一辆红色计程车侧身驰过,溅了我一裤脚的泥水。

抵达画廊时,正在口袋里乱掏,你突然在我面前出现,并递过来一块雪白的手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静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25分)
静流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

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

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捉放蜻蜓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

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

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

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

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

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

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

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生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

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

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

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已在江南。

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

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易。

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

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

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
话,屋外,秋阳融融。

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

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吐出,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

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面。

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孤独症患者。

不能接受现实的是父亲。

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

弟第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

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

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

弟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

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则有坚韧自持的力量。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
..弟弟的肩膀,
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

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
..他收下。

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

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

我说,你放心吧。

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

父亲对弟的赞许是在他走后才说出来的。

(改编自李丽娟的作品)
思路呈现
1.有人认为题目用“父与子”更为恰当,你认同这种说法吗?为什么?(4分) 【思路】
(1)本文题目“静流”有何内涵?
答:
(2)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答:
(3)文章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
答:
(4)与“父与子”这个题目相比孰优孰劣?
答:
【点拨】
本题属于标题探究类题目,允许考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分析时要考虑到情节、人物、主题等。

【答题】
答:
答案不认同。

(观点)“静流”是文章的情感线索(情节);“静流”塑造出了两个外表看似不协调,但内心对彼此都深存爱意的父子形象(人物);“静流”更符合父子间情感“默默变化”的特征(主题);“静流”含蓄而生动,和文章委婉克制的表达风格相一致(文章风格);“父与子”太普通,太过于直白,不能突出这个故事特点(对对方的否定)。

2.你认为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4分)
【思路】
(1)本文着重描写了哪几个人物?
答:
(2)哪个人物与文章的主题最相符合?
答:
【点拨】
本题属于形象探究类题目,允许考生进行个性化理解。

分析时要考虑到情节、人
物、主题等。

【答题】
答:
答案(示例一)是父亲。

(观点)父亲是文章着墨最多的人物,文章从开头对父亲的描述、父亲对弟弟的态度以及后来父亲态度的转变的各个角度写出了一个从不理解到理解孩子的父亲的形象(人物形象);弟弟和我的人物安排有力地衬托了父亲的形象(情节设计);对父亲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了父亲对孩子的那种静静流淌的亲情,有力地表现出了家庭中亲情的主题(主题表现)。

(示例二)是父亲与弟弟。

(观点)父亲和弟弟都是文章着墨比较多的人物,文章一开始就对父亲和弟弟之间的关系进行描述,并围绕着父亲与弟弟之间的情感变化,写出了父亲与弟弟之间静静流淌的亲情,有力地表现了家庭中亲情的主题。

3.文章设置了“侄儿”的情节,你觉得是否有必要?(4分)
【思路】
(1)“侄儿”情节部分讲述了哪些事情?对相关人物有哪些描写?
答:
(2)“侄儿”与文中其他人物有何关联?
答:
【点拨】
本题属于情节探究类题目。

分析时要考虑到该情节对其他人物形象的塑造、对文章主题的影响。

【答题】
答:
答案有必要。

(观点)这个情节使文章内容显得丰富,它体现出弟弟对责任的担当精神,也让父亲看到了弟弟懂事的一面(人物形象);这为父亲和弟弟在思想情感上的和解、相融提供了有力的依据(情节);同时,也暗示着父爱的延伸、传递,
主题得以深化(主题)。

4.父亲这个人前后态度有明显的变化,你觉得这种变化可信吗?请结合文本和现实来谈谈。

(4分)
【思路】
(1)父亲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
(2)父亲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
【点拨】
本题属于情感意蕴类探究题目。

注意对父亲和弟弟之间关系的梳理和联想。

【答题】
答:
答案可信。

(观点)在文本的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父亲在弟弟读书时期不太理解弟弟的很多行为,如“不好好读书,去当文艺兵”等,对弟弟的很多想法都是横加干涉的,但弟弟的遭遇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父亲对弟弟的态度,内心的亲情驱使他在很多事情上的态度尤其是对弟弟的态度上有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是源于对孩子的爱(文本)。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就存在着这样的父亲,存在着许多因为某种变故而使人物性格转变的典型,这样的形象就来源于生活(现实)。

所以说这种变化是可信的(结论)。

品一品小说文本的探究,角度往往很小,或是人物,或是情节构思,或是标题,或是环境描写的特征或作用,但要求却要深入全文思考,即依据文本,联系背景作深度和广度的挖掘。

探究小说的丰富意蕴,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细节)描写、环境氛围、语言表达、主题情感、时代背景等多方面进行。

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从情节安排、表达手法、人物性格、主题意义、语言特点、表现环境等角度来探究。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要针对试题提出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但不可脱离文本。

明确试题要求,针对提问,分点答题。

特别是兼及多个考点的试题,要处理好“切入点”和“落脚点”的关系,从“切入点”出发,对“落脚点”进行分析,不能就事论事或任意发挥。

多点训练
1.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2分)
答:
答案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作铺垫。

2.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4分)
(1)拍拍:
(2)喝令:
(3)挺直:
答案①“拍拍”:表现父亲对弟弟的信任、安慰和鼓励。

②“喝令”:以强硬的方式表现出父亲对弟弟疼爱的心理。

③“挺直”:既表现了父亲要帮助弟弟对面对磨难的坚强决心,又表现出父亲为能帮助弟弟而感到满足。

3.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3分)
答:
答案①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②独立成段,过渡自然简洁;③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