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简易分合

合集下载

汉字形体演变

汉字形体演变
汉字形体演变
什么是古文字?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汉字形 体演变的几个阶段。从有系统可循的商代 甲骨文到现在使用的楷书,汉字的形体经 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我们以各个时 代官方的正式字体为主干,将汉字形体的 演变划分为六个阶段。
这六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分别是: 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战国时代的 金石竹帛文(通称战国文字)、秦代的小篆、 汉代的隶书(包括草隶即章草)、魏晋至今的 楷书(包括行书和今草)。其中以秦汉之际为 界,秦代的小篆及以前的字体通称为古文 字,汉代的隶书及其以后的字体通称为今 文字。
一条完整的卜辞,是由四个部分构成的, 叫做前辞、贞辞、占辞、验辞。 前辞,又叫叙辞或述辞,记叙占卜的 时间(有的也记有地点)、贞卜人的名字; 贞辞,又叫命辞,记叙该次占卜所要问 的事,有时要从正反两方面发问,叫做 “对贞”; 占辞,记叙商王或占卜者根据卜兆的情 况,作出吉凶祸福的判断; 验辞,记叙占卜后的结果即应验的情况。 这些部分有时契刻在甲骨上的不同的部 位,根据一定的顺序才能通读出来。
据汐翁的《龟甲文》说:光绪二十五 年(1899),国子监祭酒王懿荣患病,太 医的处方有一味药是“龙骨”,家人到宣 武门外菜市口老药房“达仁堂”买药回来, 王懿荣发现“龙骨”上刻有一种似篆文但 又非篆文的文字。王氏是有名的金石学家, 精通铜器铬文,立即派人到“达仁堂”药 店以每字二两银子的高价把有字“龙骨” 全部买回。经过王氏等学者的精心研究, 初步断定甲骨上的刻文是一种年代久远的 古文字。此说的真实性遭到学界的种种质 疑,有人调查光绪年间北京菜市口外并没 有一个“达仁堂”中药店。
文。金文通常先用毛笔写好,再刻在模子 上铸出来,战国时代有少数直接刻在器上, 其中:凹下去者称为阴文,也称作款,款 是空的意思;凸起来者称作阳文,也称为 识,识是标志的意思,合称款识。有人以 之来称金文,如清代阮元《积古斋钟鼎彝 器款识》书名中“‘款识”一词,即如此。 在青铜器上铸文,始于夏商,盛于西周, 延 续至秦汉。这里主要指鼎盛时期的西周 金文,以大盂鼎、毛公鼎、虢季子白盘等 铜器铭文为代表。

汉字的形体演变

汉字的形体演变

汉字的形体演变从总体上来看,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和字形结构的变化。

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

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

一、字形体态的演变汉字的字体演变,总的来说可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

古文字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古文字,习惯上指甲骨文、金文、大篆(即简帛文字或战国文字)和小篆;狭义的古文字不包括小篆在内。

今文字,一般指隶书和楷书两个阶段。

从时间的角度来说,古文字阶段从商代中期一直到秦汉之际,今文字阶段则从汉代隶书以后一直到今天。

就现有资料来看,汉字在殷商王朝中后期已经是自成体系的文字了,距今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在这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中,汉字的形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从书体的角度来看,依次可分为四种具体的形态,即:大篆、小篆、隶书和楷书。

这种书体的演变,是就字的笔划形态而言的,当然也涉及字的形体结构。

汉字笔划形态方面的演变是最明显的,而形体结构方面的演变则主要发生在隶变以后。

(一)大篆大篆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大篆,是与小篆相对而言的。

凡是秦始皇统一文字、推行小篆以前汉字的书体形态都可以叫大篆。

本文所用大篆的概念,就是广义的大篆。

狭义的大篆,材料有三:一是指《史籀篇》十五篇里所收的文字,又叫籀文,据说是周宣王时太史籀所作。

《史籀篇》今已亡佚,其字大多收在许慎《说文解字》重文里。

(可参阅王国维《史籀篇疏证》。

)二是指以石鼓文为代表的一种字体。

石鼓文是指刻在十个石鼓上的文字。

十个石鼓上刻有十首古诗,是歌颂君主田猎生活的四言诗。

原来有600多个字,由于年代久远,辗转搬迁,几乎剥蚀殆尽,现在只剩下300多个字了。

三是宋代发现的三种“诅楚文”,也是大篆的代表字体。

一般认为,这些是春秋战国之际西方秦国文字的代表。

狭义的大篆讲究字体的匀称规矩,字体端庄凝重,完全线条化,字形结构比较繁复。

中国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七个阶段: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

甲骨文:这是中国的一种古老文字,主要指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也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

金文:这是铸造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小篆:这是由大篆简化而来的汉字书写形式,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规范文字的产物。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体的不一,于是提出“书同文”,命令擅长书法的李斯去做这项工作,因此小篆又被称为“秦篆”。

隶书:这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风格,一般认为它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草书:这是汉字书法中的一种字体,具有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的特点。

初期的草书,打破隶书方整规矩严谨,是一种草率的写法。

楷书:又称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书体,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
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

行书没有特定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些、清晰一些的,可以归入楷书;写得随意一些、潦草一些的,可以归入草书。

以上就是中国汉字字形的演变过程,不同字体的产生与演变,体现了中国历史的演变过程。

汉字形体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规律

汉字形体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规律

汉字形体发展演变过程中的规律汉字的形体最早可追溯到商代后期的甲骨文、金文。

在此后的三千多年中历尽沧桑而沿用至今。

其间汉字形体虽然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汉字的性质,汉字的形体变化是一脉相承的。

从总体上来看,汉字的形体演变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和字形结构的变化。

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

字形结构的变化,则表现为结构的繁复和简化、分化和同化以及讹变等。

汉字的字体演变,总的来说可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两大阶段。

从古至今汉字的形体发展有几次大的变化,即篆变、隶变、楷化、简化。

正体、俗体之分,始终伴随着汉字发展的全过程。

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代和西周早期的代表文字,从字形方面说:甲骨文是块体文字,以象形字为基础,带有较强的图画性;笔划的线条细瘦,直画居多;存在不少异字同形现象。

从构形特点上说:甲骨文构形存在着上下、左右等多种构形方式,并且字形的相对位置也体现一定的意义;存在大量异体字,尤其是象形字中,字无定格,存在相当数量的合文。

金文:从字形特点上说:其一,早期金文中有明显的块体,后来这些块体逐渐线条化;其二,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其三,注重字形美化。

从构形特点上说:其一,部分构件趋于统一定型,相对于甲骨文减汉字形体演变概述少了异体字;其二,后期的金文合文现象不再像早期那样常见。

籀文:这些大篆由于采用凿刻的方法,在石头表面点击而成,因此可以避免刀具或者铸造的“书写”限制,基本反映了当时实际使用的汉字形体特点:笔划粗细均匀一致;大小接近方形,形体相对统一;结构工整,上下结构和左右结构混用的异体字得到统一。

六国古文:从文字形体看,简帛文以毛笔书写,笔画圆转流畅,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从文字构形来看,笔画的简化与繁化并存。

简帛文字一般认为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通行的文字。

另外一种说法是,六国文字,又称东方六国文字,简称古文,是战国时代东方齐、楚、燕、韩、赵、魏等国文字的合称。

六国文字最可靠的资料是解放后出土的战国文物,主要有五种:战国金文、玺印文字、货币文字、陶器文字、简帛文字。

浅谈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

浅谈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

浅谈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从商朝的甲骨文到今日仍被视为手写字体标准的楷书,汉字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演变过程,它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一直延续至今的古老文字。

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是通过画图和作图解的方法来记录事件或传递信息的,这种图画和图解通常被称为文字画或是图画文字。

一、古文字时期(一)殷商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一种被刻在动物的骨头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时期最早的文字。

最早是由“甲骨文之父”王懿荣偶然间发现的。

他在“龙骨”上发现了一些隐约的文字,像极了我国上古时代的象形文字,经过收集研究后,甲骨文就此浮现在世人面前。

因商代占卜活动的盛行,无论王孙贵族还是平民百姓,上至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无不求神问卜,根据吉凶祸福来做决定。

因此所出土的甲骨文,内容多为卜辞,另有少数的记事辞。

甲骨文具有强烈的图画性,以象形字体为主,有着比较明显的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

据调查研究显示,从甲骨文的字体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时期就已经有了较为严密的文字系统,除了象形字,甲骨文中还有会意字、形声字、指事字、转注字和假借字,很好地体现了汉语造字中的“六书”原则。

甲骨文虽已有了一定的体系及造字方法,但并没有做到完全的统一固定,有些象形字只是突出了实物的特征,而笔画的多少,文字的正反左右却并不统一,尤其是象形文字。

例如在甲骨文中“车”字,有的下面是一个两边各有一个轮子的器械,中间则是一个具有保护性质的“甲”形的箱体;有的则是在器械中间画一个轭具的标志,表示依靠畜力拉动;甚至还有的只有兩个车轮,只突出了“车”的“转轮”特征。

但无论哪种,其代表的都是“车”字。

又如甲骨文中“安”字,字形同样表示新房中有新娘,但因有人认为别亲远嫁的女子会伤心落泪,因此导致了“安”字的不同写法。

除此之外,甲骨文中的某些会意字更是只要求偏旁会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字形的固定。

因此,在甲骨文中会出现很多异体字,虽然表达的都是同一个意义,但却有着不止一种的写法。

汉字字体演变顺口溜

汉字字体演变顺口溜

汉字字体演变顺口溜如下:
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汉字五个阶段,篆、隶、楷、行、草五种字体,秦相李斯主持统一文字,从此字有统一阔窄,同笔简化。

甲骨文大小不一,错落有致,大者直径一寸,小者针孔粗细,既简朴又美观,今人从“司母戊”大方鼎上摹下来的“征”字,就是典型代表。

金文铸刻较难,笔画丰满,字体华丽。

竹简字迹清晰,笔笔如丝,书写随意。

帛书笔画丰润,流畅多姿,风格独特。

汉字笔画繁多,结构复杂,但字形清晰,整齐美观。

秦相李斯主持统一文字,规范笔画,字形简洁明了,从此
字有统一阔窄,同笔简化。

篆书笔画圆润,结构对称,独占鳌头。

隶书字体端庄,笔画平直,盛行于世。

楷书笔画严谨,横平竖直,结构匀称。

行书笔画连贯,流畅自然,飘逸洒脱。

草书笔画简化,飞舞飘逸,狂放不羁。

简述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的形体演变过程
汉字是中华文化瑰宝之一,它不仅是中国文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中国文化和思想的重要传承工具。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体也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汉字的形体演变历程。

汉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沿用到现代,它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在古代的文字中,每个汉字的笔画是实现其意义表达的关键因素,而笔画则是由古人根据物象的特征或象形手段导出的。

最早的汉字是图画文字,无声无字无语,即便是顶天立地,也难以传神。

因此,人们开始专门研究如何把一些中心思想的概念用图形来表现。

最开始是以“喜”“怒”“哀”“乐”为例,各用几笔形成图形,一时成为浅草初呈的象形文字。

随着时代的变迁,汉字的写法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从酷似实物的象形文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汉字趋向于更加简化,这个过程中,方讲简洁成为人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因此,轻率之笔导致的繁复字形必须沿用或重新构造。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模样。

中国的汉字是一种以历史、文化和思想为背景的符号,每个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推测未来汉字的形体变化,我们想必也有了更多的期望,愿以最美的姿态继续传承下去。

总之,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符号体系,其形体演变过程也是随着中华文化的演化不断推进,人们对它的研究也是从根本意义上掌握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探究汉字的形体演变历程,不断推进文化传承工作,加强我们对文化自信的建设,这也是我们为中华民族崛起贡献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字形体演变简易分合论文

汉字形体演变简易分合论文

汉字形体演变简易分合论文摘要:汉字虽然有表音化倾向,但三千多年来的汉字发展史又告诉我们,不打破汉字的根本体系,不超出汉字体系之外,表音化倾向再发展也不能自然而然地演变为拼音的音素文字。

重复地说,目前的方块汉字本身永远不能自己演变为拼音的字母文字,要实现拼音的字母文字制度,必须另外采用一整套字母符号体系来书写汉语。

这条真理,似乎人人皆知,但仍然具有现实的针对性的。

一、汉字的起源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如今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

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

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总体来说中国汉字的发展,前后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二、汉字的书体发展史1.甲骨文。

简要说明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

简要说明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

简要说明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汉字形体演变,指的是汉字从古至今的演变变化过程。

汉字形体演变,看到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变化的历史景象。

从古至今,由于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汉字也经历了由“令文”化而来的古汉字到“小篆”后的新郑(书法)文体,再到现代的“楷书”、“行书”等几种传统汉字书体发展过程,以及在传统行文体系里出现一些古今多种书体。

古汉字(令文)古汉字是最早出现的汉字,产生于中国最早的文字文化中,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它是由当时的少数民族发明的,具有较强的亲缘关系。

古汉字书写的文字,考究的笔画细致,用简见多,按照当时的习惯,开始比较形象,逐渐变得抽象。

其中有一些反映早期社会的概念和事物的字根,有一些形似物体的形象文字,有一些已经脱离直观形象但又形成新的抽象概念的字。

新郑文(小篆)新郑文又称小篆,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宋朝由王羲之所用制,源自古汉字,是古汉文和秦秦字(大篆)演变的文字格式。

小篆的书体比较统一,字形结构也相当规范,但每个笔划有一定的自由度,后来一些书法家开始练习比较复杂的小篆,如号称罗马小篆,依字形结构可供多人学习。

楷书(汉隶、晋楷、印楷)楷书又称汉隶,是中国传统文字形体中常见的一种书体,起源于唐朝后期,由王羲之大篆(秦字)改成了当时朝廷统一标准的汉隶字体。

汉隶标准笔画较多,字形也比较规范,经过相当的发展,演变出了几个书体分支和衍生出各种型式的文字书体,如晋楷、印楷等。

其中晋楷书体,便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常用的一种书体,具有比较大的代表性。

行书行书是中国传统文字文体之一,它始于唐代殷贲作家王灿的《说文解字》时提出的抒情文体,被称之为“抒书”,后来演变为今日的行书。

行书字体性格比较俊畅而又不乏威严,且注重笔画的轻重与左右势,具有流弊曲折的优美意趣,只要把握正确的方法,使书体的每一笔更能流畅慢雅,融合出特有的人文情怀。

篆书篆书,是中国传统文字形体之一。

它距今大约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渊源,是由当时古老的少数民族发明的,它是以古汉字形体演变而来,以突出字形轮廓与笔画转折为主要特点,有利于表达文字的结构与意义。

汉字的形体演变及其原因【范本模板】

汉字的形体演变及其原因【范本模板】

汉字形体演变及其原因现行汉字是从古代汉字演变来的。

汉字的历史悠久,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以及草书、行书等形体.(一)甲骨文指殷商时代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

(二)金文指古代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从商、周到秦、汉都有金文,但这里主要指西周青铜器上的文字。

(三)篆书一般分为大篆和小篆.大篆只指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比金文笔画均匀,字形整齐.一般以籀文和石鼓文为典型代表。

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

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整理、简化而成的。

泰山刻石是小篆的典型代表。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小篆,对汉字有计划地进行整理、简化,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四)隶书隶书分为秦隶、汉隶两种。

秦隶是秦代运用的隶书.秦代篆、隶并用。

小篆是官方运用的标准字体,秦隶是下级人员用于日常书写的辅助性字体.秦隶是从具备象形特点的古文字演变为不象形的今文字的转折点,在汉字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演变来的,是汉代通行的字体。

(五)楷书“楷"是规矩整齐、可为楷模的意思.楷书是从隶书发展演变来的。

兴于汉末,盛行于魏晋,一直沿用到今天,是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六)草书包括章草、今草、狂草.章草在东汉章帝时盛行,是隶书的草写体.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

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是从章草变化来的。

形体连绵,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狂草是唐代产生的。

极难辨认,变成了纯艺术品。

(七)行书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

产生于东汉末,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面连绵,各自独立。

(八)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为适应印刷,尤其是书刊印刷的需要,文字逐渐向适于印刷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横平竖直、方方正正的印刷字体-宋体。

其发端于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宋朝,定型于明朝,故日本人称其为"明朝体”.由于宋体字适于印刷刻版,又适合人们在阅读时的视觉要求,是出版印刷使用的主要字体。

(九)电脑字体随看文化事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在西方文字体的影响下,又出现了黑体、美术字体等多种新的字体,如海报(POP)体、综艺体、勘亭流、少女字体等,及更多的宋体之变形,如仿宋、扁宋等.并将各类汉字电脑化,运用的范围更加广泛.汉字的形体演变,总的来说,分为字形体态的变化和字形结构的变化.汉字字形体态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笔势和笔意的走向、呈现的状态,即一般所说的字体风格,或书体。

论简易律和区别律

论简易律和区别律

论简易律和区别律一、简易律和区别律的含义1、简易律:古人作图为字,始时象形,画得比较复杂,后来才逐步约简,使它符号化。

即“要求结构简单明确”,这才能够给使用带来方便。

2、区别律:字是一个一个造出来的,作为符号当然要越来越简单。

但是,字这么多,如果都要求简单,就没有办法区别(亦即使它的功能强化)。

要区别,就需要增加区别的标志。

例如二与一的区别就是多了一个横笔,三与一的区别就是多了两个横笔,十与一的区别是在中间加了一个交叉的竖笔。

这个变化规律,就是区别律,也可以叫做繁化律。

二、简易律和区别律是相互作用于汉字形体结构演变的过程的在汉字形体结构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简易律和区别律的相互作用。

一方面,在简易律的作用下,汉字形体结构向简单易写的方向发展:由图绘变为线条、由象形变为不象形、由较繁复的符号变为简单的符号。

小篆是对甲骨金文的简化,隶书是对小篆的简化,楷书是对隶书的简化,草书和行书是对楷书的简化。

另一方面,为使汉字的形体明确、意义明确,彼此之间要有区别,以达到表达功能的目的。

在某些程度上具有汉字繁华的功能。

如:“其”,本义为竹子或树枝编的畚箕,但被假借当虚词,原先表“畚箕”的“其”反而要加“竹字头”成“箕”了。

“然”亦是,此类假借字不胜繁举。

汉字的笔画集中在9~12画之间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简易律和区别律是相互作用于汉字形体结构演变的过程的。

《现代汉语通用字表》收字7000个,其中9画的字最多,其次是10画和11画的字。

《辞海》简化字和未简化字汉字集共计11834字,12画字数多,其次是11画和10画,平均每字11.5516画。

汉字受到区别律和简易律两种规律的影响,尽管有简化的趋势,但这种趋势并不是不受限制的。

为求区别,笔画数就不宜太少,太少字形组合的方式就少,形似字就会增多。

笔画数过多就不便应用,尤其是不便书写,在区别律和简易律的作用下,就形成了笔画集中在9画到12画之间的这种局面。

三、简易律和区别律相互作用下的汉字形体结构演变过程在汉字发展史上,字形的变化往往受到应用工具的制约。

文字学形体的演变

文字学形体的演变

文字学形体的演变
文字学形体是指汉字、英文字母等字符在书写和印刷过程中的形态变化。

以下是文字学形体的演变过程。

1. 古代文字形体:古代文字形体主要指汉字的篆书、隶书和楷书等形式。

篆书是最早的文字形体,字形刚劲有力,线条粗壮。

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字形较篆书更加简化,线条更为平滑。

楷书是隶书的演变形式,字形端庄秀丽,成为正式的书写方式。

2. 书法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书法逐渐发展出不同的派别和风格,如草书、行书、楷书、隶书等。

每种书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形态,文字的结构、笔画的粗细、线条的曲直等都有所变化。

3. 印刷技术的影响:印刷技术的发展使得字体的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

最早的印刷技术是木刻印刷,字体形态比较僵硬,笔画较为粗糙。

随着活字印刷术的出现,字体的线条变得更加细腻,字形也更加规整。

而电子印刷和计算机排版技术的发展更进一步改变了字体形态,出现了更多种类和风格的字体。

4. 现代字体设计:现代字体设计致力于创造更多样化、个性化的字体形态。

除了传统的楷、隶、草、行等书体外,还出现了许多新颖的字体设计,如手写体、装饰体、艺术字等。

这些字体形态丰富多样,反映了时代和设计者的审美观念。

综上所述,文字学形体经历了古代文字形态、书法发展、印刷
技术的影响以及现代字体设计的多重影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字体形态,并不断演变和发展。

汉字形体演变过程

汉字形体演变过程

汉字形体演变过程几千年来,汉字的形体经过了多次的演变,主要字体有下面几种:一、甲骨文。

这是商朝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二、金文。

这是商、周时期刻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叫“钟鼎文”。

三、小篆。

这是秦朝通行的文字,又称“秦篆”。

四、隶书。

这是汉朝通用的文字。

始于秦未,沿至三国。

五、楷书。

这是汉朝未年开始出现,一直通行到今天的一种字体。

七、行书。

这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三国和晋朝以来流行。

【隶书代表作】:主要有《曹全碑》《乙瑛碑》《张迁碑》《石门颂》其一、清丽雅秀。

如《曹全碑》、《史晨碑》、笔画圆润飘逸,如行云流水,结构精巧玲珑,结体扁平,体态典雅,为圆笔之代表。

其二、端庄严谨。

如《礼器碑》、《乙瑛碑》、《华山庙》等,书风茂密雄强,方峻坚挺,用笔起伏多变,方圆相间,粗细有致,行笔流畅。

其三、浑厚古穆。

如《张迁碑》、《衡方碑》、《西狭颂》、《鲜于璜碑》等,骨力雄健,方正险峻,结构内松外紧,用笔古拙,寓意高古,实为汉隶方笔之代表。

其四、奇异纵姿。

如《石门颂》、《开通褒斜道石刻》等,书风雄厚潇洒,开阔大度,朴质奇趣,无矫作之态,恣肆变异,有隶书中草书之称,近于篆书用笔。

清代杨守敬称《石门颂》:“其用笔如闲云野鹤,飘飘欲仙,六朝疏秀,皆从此出。

”章草: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

楷书: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

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

行书: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汉字的形体演变与简化初探(DOC)

汉字的形体演变与简化初探(DOC)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2014至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题目汉字的形体演变与简化初探科目文字学姓名付健玲(学号:201421010020)专业古典文献学入学年月2014年9月汉字的形体演变与简化初探摘要: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世界上三大古老的文字只有汉字保存了下来并且仍在使用。

汉字的形体,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了很大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甲骨文和金文,篆书,隶书和楷书。

汉字的简化从甲骨文开始,历代都有,从繁到简,是文字发展的总趋势,趋易律是驱使汉字由繁趋简的动力。

无论繁体、简体,都是历史现象,都是在人们对汉字的使用中产生的。

简化字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真正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

推行简化字并不是要废弃繁体字,仅仅是为了方便人们的生活。

所以推行简化字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是符合现实需要的作为,某种程度上说,汉字简化其实是保留了汉字文化,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发展。

关键词:汉字形体;简化;规范一、引言相传汉字是黄帝时的史官仓颉创造的。

能创造文字的人自然不是一般人,仓颉的长相就跟一般人不同,他眉骨高高隆起,长着四只眼睛,四目放射出不亚于激光的强光。

他通过观察鸟兽蹄之迹,受到刺激和启发从而创制了汉字。

古人就已经认识到,汉字的诞生是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

《淮南子·本经训》说当时的情景是“天雨粟,鬼夜哭”,的确非同凡响、非同小可。

有了文字,人类才算是真正步入了文明时代。

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它的丰功伟绩无论怎么说都不为过。

汉字对汉民族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自然是作出了巨大的、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还在继续作出她的贡献。

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几千年来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主要是由汉字记载下来的,古代的四大发明、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果也是依靠汉字记录和传承下来的,历代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医学、农学等等方面的著作更是以汉字作为物质载体。

汉字具有超越时空、超越方言的优势,又高度适应汉语,因此她的传承性显得特别突出,具备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就可以阅读古代各方面的著作,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

第三章 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化

第三章  汉字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变化

第三章汉字发展过程中得主要变化及其规律如果把新石器时代仰韵文化得早期定为汉字起源得上限,那么,汉字已经有六千年得发展历史。

即使只从甲骨文得时代——商代后期算起,汉字也已经有三千三百年得历史了。

在这段漫长得发展进程中,汉字无论就是在形体上还就是结构上,都发生了一些很重要得变化。

一、形体上得变化——由繁到简从形体上瞧,汉字主要经历了从繁到简得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字体与字形两个方面。

1、字体方面:汉字字体得演变可以分为两个大得阶段,即古文字阶段与隶、楷阶段。

前一阶段起自商代,终于秦代;后一阶段起于汉代,一直延续至今。

(1)分为两个阶段:古汉字阶段——商代至秦代(公元前三世纪晚期)隶、楷阶段——汉代至现代(2)字体方面发生得主要变化:象形变为不象形,象形程度不断降低(“线条化”、“笔画化”)2、字形方面:不论汉字得字体如何演变,字形上不断地简化这个总体趋势从未停止。

在字形简化得历史进程中,也有一些字形繁化得现象。

a、纯粹外形上得繁化。

目得:明确字形以避免混淆,如“上、下”“玉、王”。

b、文字结构上得变化所造成得繁化。

方法:增加偏旁。

结论:总之,汉字形体得变化主要就是简化。

繁化得现象虽然也存在,但就是其影响跟简化不能相提并论。

二、结构上得变化:1、形声字得比重逐渐上升。

在汉字发展得过程里,形声字在全部汉字里所占得比重不断上升,从少数逐渐变成占压倒优势得多数。

2、所使用得意符从以形符为主变为以义符为主。

“形符”就是作为象形符号使用得,她们通过自己得形象来起表意作用,往往不能独立成字,如古汉字“人”“日”等。

几何形符号如果不就是用作记号,而有以形表意得作用,如一、二、口(方)、○(圆)等字所使用得符号,也就是用她们得形象来表意得。

古汉字里得独体字,基本上都就是用单个象形符号造成得表意字。

而“义符”不就是依靠自己得形象来起作用得,通常都就是由现成得文字充当,它们依靠本身得字义来表意。

如合体表意字“歪”由“不”与“正”二字构成,它得意思就就是“不正”, “不”与“正”在这里就就是依靠它们得字义起作用得义符。

浅谈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

浅谈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

浅谈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
汉字形体的发展演变可以追溯到甲骨文。

中国的文字在遥远的古代开始形成,从甲骨文走向文字的表达,汉字演变经历了金文、小篆、大篆、隶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它们看似侧重于形式上的设计和装饰,实则是在深厚的文化背景之下形成的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媒介化精神。

甲骨文可以说是中国自编码而生的记号文字,它伴随着四号印、六角印等书
写工具的出现,以及用文字直接书写和记录的普及,使象形术成为一种可以存在的形式。

它的特点是用象征的形状来表达具体的东西,它的形体简单明精致,把勾七撇三折八这些象形符号拼凑成一些有趣而完整的意思,将意义融入其中,让人们惊叹其灵动特色。

由此可以窥探到古代人们的智慧。

金文时期,“拼音文字”开始应用,开始使用发音的“方框子”根据拼音的
发音分设圈点勾折。

小篆在金文的基础上逐渐完善,大篆在小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形体更加的简洁,而隶书侧重于形式的设计和装饰,在把小篆的部分技巧活学活用,形式更为流畅,楷书和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之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改革,形体更加明朗,书写更加舒缓。

总体来说,汉字形体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从象形到指事再到形声”,从张陵
兵曹甲骨文的形体的发展经历拓一步步向现代汉字的形体发展,由此可以看到中国文字的演变和发展是一个悠久而又在不断完善的过程。

汉代字体演变过程

汉代字体演变过程

汉代字体演变过程
1.筆劃簡化:汉字起初是象形字,有许多复杂的笔画。

为了
提高书写速度和方便,漢代逐渐开始进行笔画的简化,去掉了
一些不必要的线条,例如将“马”的四脚从四条直线变为两条
弯曲的线条,简化了“人”的手臂,使字形更加简明。

2.结构规范化:随着汉字的使用范围扩大,为了保持字形的
一致性和规范化,汉代还进行了结构的调整和规范化。

例如将“行”字的上下结构由“彳”和“行”合并为一部分,形成现
在的“行”字形。

3.黑体楷书:在汉代,隶书是主要的书写字体,但由于隶书
行笔结构复杂,书写速度慢,难以广泛应用。

因此,汉朝后期
开始出现了一种更加方便快捷的字体——黑体楷书。

黑体楷书
字体结构简化、画法干脆利落,成为后来汉字发展的重要基础。

4.草书发展:在汉朝末期,隶书逐渐衰落,为草书的发展打
下基础。

草书是一种速写字体,独特的书写风格使得字形的笔
画曲线更加激荡,形成了自然流动的书写感。

草书成为了文人
士大夫、文人墨客的主要书写字体,也影响了后来的楷书和行书。

5.行书的兴起:在汉代末期,行书开始兴起,并在魏晋南北
朝时期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行书字形上承草书,简化了草书中
的繁复部分,结构更加规范化和清晰。

行书的笔画流畅、连续,成为书法爱好者常用的一种书写字体。

汉字形体演变

汉字形体演变
可以画成好像是一个大字底下加一横;或天 字下一横;或三横一竖。
两头扎起来的囊橐,有的画着花纹,有
的什么都不画。

(2) 字的繁简不一。
有的画着车轮、车厢、车辕和车轴;有的 画出车轮和车厢;有的只画出两个车轮。
有四颗牙齿,也有三颗、两颗,还有 只画出一颗的。
旗子下面一般是两人,也有画三人和一 个人的。
裘锡圭把甲骨文看作当时的一种比较特殊 的俗体字,把金文看作正体字。所谓正体就 是在比较郑重的场合使用的正规字体,所谓 俗体 就是日常使用的比较简便的字体。
金文的特点:现在发现金文单字四千余个, 已认识的有2500个。 1、象形性弱化,符号性增强。 2、趋向定型化,异体字相对减少(异体依然不 少),偏旁相对固定。 3、新出现的象形字很少,形声字明显增加。 4、笔道粗肥,曲笔较多。 注重字形美化。 5、晚期的金文多数字体匀称而较前简易,和后 来的篆书接近了。
号化的第一个里程碑。从此,汉字不再
是“画”成的,而是写成的。
提梁卣
棘刺蟠虺纹尊







由于金文是先用毛笔描写在模胎上,然后再 刻字,最后铸在铜器上的,所以字体正规,字 形整齐,笔划圆肥,故更具有象形的意味,特 别是一些较早的金文和表示族氏和名字的族名 文字。
金文一般是用范(模型)铸的,故写实性 要高于甲骨文,尤其是族名金文,具有浓重的 图画色彩。当然,由于金文时间跨度长,前后 期呈现不同的特点。
甲骨文的特点
1、象形程度较高,沿用图画写实手法;接
近图画文字。
2、字体不规范:甲骨文里象形、指事、会意、
形声、假借这几种造字法都已具备,所以说它 是一个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但是在字形上还 很不固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汉字形体演变的简易分合
作者:石国建
来源:《博览群书·教育》2015年第04期
摘要:汉字和埃及的古文字同属于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随着中国文化日益在国际上发挥正重大的影响的同时,而系统地了解汉字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探讨汉字形体演变的简易分合,启发学生认真学习和正确掌握祖国的文字变得更有必要;同时可以借助文字的演变规律,揭示汉字形体日趋简化的发展规律,用正确的眼光对待文字起源发展上的唯心史观。

关键词:汉字形体;中国汉字;简易分合;甲骨文;拼音文字;古文字;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一、汉字的起源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如今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

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

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

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总体来说中国汉字的发展,前后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行书。

二、汉字的书体发展史
1.甲骨文。

中国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一种成熟文字。

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

2.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

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

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3.大篆。

代表为今存的石鼓文,以周宣王时的太史籀所书而得名。

他在原有文字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因刻于石鼓上而得名,是流传至今最早的刻石文字,为石刻之祖。

起于西周晚年,春秋战国时期行于秦国。

字体与秦篆相近,但字形的构形多重叠。

4.小篆。

小篆也叫“秦篆”。

秦朝李斯受命统一文字,这种文字就是小篆。

通行于秦代。

形体偏长,匀圆齐整,由大篆衍变而成。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

”李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爱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今存(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残石,即小篆代表作。

5 .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也叫“隶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6 .楷书。

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

始于东汉。

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7.行书。

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它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

笔势不象草书那样潦草,也不要求楷书那样端正。

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

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书大约是在东汉末年产生的。

8.草书。

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笔划省变有章法可循,代表作如三国吴皇象《急就章》的松江本。

今草不拘章法,笔势流畅,代表作如晋代王羲之《初月》、《得示》等帖。

三、汉字改革问题
到了近代,前面也谈到,我们的汉字是今日世界上影响最大的唯一使用着的古老的表意文字,历史上的其它古老的表意文字早己消亡了。

就汉字改革的最终目标来看,汉字的改革是文字体制或叫文字制度的根本改革,它必将伴随着一场深刻的社会文化革命,今日的汉字改革又在世界新技术革命浪潮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洪流之中进行的,因而更多的受到国际国内有识之士的热情关注,尤其是国内各少数民族人士的热切关注。

汉字几千年来演变的特点是在表意的体系之内不断增加表音的倾向。

这就是说,随着社会生产和交换的发展,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随着语言和社会文化的进步,汉族人不断增加了形声字和假借字,对表音字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汉字发展的表音化倾向的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它告诉我们汉字的拼音化变革是汉语自身发展的内部规律和内部要求。

汉字拼音化是具有内在必然性的。

四、结语
汉字虽然有表音化倾向,但三千多年来的汉字发展史又告诉我们,不打破汉字的根本体系,不超出汉字体系之外,表音化倾向再发展也不能自然而然地演变为拼音的音素文字。

重复地说,目前的方块汉字本身永远不能自己演变为拼音的字母文字,要实现拼音的字母文字制度,必须另外采用一整套字母符号体系来书写汉语。

这条真理,似乎人人皆知,但仍然具有现实的针对性的。

汉族人认识汉字的非科学性和繁难性,认识了汉字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尖锐矛盾以来就积极设法解决汉字的弊端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汉语》,朱德熙.
[2]《现代汉语通论》参考文献精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
[3]《国汉字文化大观》何九盈,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作者简介:石国建(1991-08),男,汉族,贵州大方人,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本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