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欣赏 登飞来峰 飘红剑客

合集下载

《登飞来峰》赏析

《登飞来峰》赏析

《登飞来峰》赏析登飞来峰篇一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二、朗读《登飞来峰》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

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点拨:①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②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③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质疑活动1、《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3、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五、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③④抒发情怀踌躇满志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全诗将写景与抒怀紧密结合起来,从而突出了诗的主题。

六、竞赛抢答活动抢答题1、王安石_______(朝代)杰出的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散文成就很高,为______之一。

(北宋,政治、思想、文学。

唐宋八大家)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①千寻塔()(指应天塔)②闻说鸡鸣见日升()(这里是听到的意思)③不畏浮云遮望眼(怕)④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3、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一句采用()手法,点明飞来峰,千寻塔的高峻陡峭。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绍兴,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年轻气盛,
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 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理 解 词语
(1)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 山自琅琊郡东武县(今山东诸城)飞来,故名。
(2)千寻: 极言塔高。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耸。 (3)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4)浮云: 暗喻奸佞的小人。汉陆贾《新语》:“邪臣蔽贤,犹浮云之障白日也。”
赏 析 诗歌
诗歌后二句用什么表达方式?你如何理解这句的意思?
➢ 议论、抒情。 ➢ 表面写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睛,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山峰。
实际包含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从而使人认识到: 人不能只有眼前利益,应该放眼大局和长远。
赏 析 诗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表达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 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赏 析 诗歌
说说“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所蕴涵的哲理。 ➢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赏 析 诗歌
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 为什么?
➢ “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 绝对。
➢ “只”:在诗 这是一首登高揽胜之作,表达了作者为 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 取精神,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对前 途充满信心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作者高瞻远 瞩的胸怀和坚毅无畏的气概,包含只有站得 高,才能看得远的生活哲理。
随堂测试
《登飞来峰》中表现诗人不畏艰难,极具有深刻哲理的诗句是: ___不__畏__浮__云__遮__望__眼__,__自__缘__身__在__最__高__层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峰】杭州西湖灵隐寺前灵鹫峰。

传说东晋时印度高僧慧理以为它象天竺国的灵鹫山,并说“不知何时飞来”,故而得名。

【千寻】古以八尺为一寻,形容高。

【不畏】反用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句意。

【浮云】陆贾《新语·慎微》有“邪臣之蔽贤”句。

译文:飞来峰上耸立着高高的宝塔,我听见鸡叫便看太阳升起。

不怕会有浮云遮住了远望的视线,因为人已站在最高层的地方。

赏析一: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

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

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

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

请想想飞来峰那高耸云天的气势吧!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

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

赏析二: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

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

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

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

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

初中古诗词曲阅读篇目逐一梳理登飞来峰

初中古诗词曲阅读篇目逐一梳理登飞来峰

1.写作背景《登飞来峰》是王安石的重要作品。

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王安石出生于临川。

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

熙宁三年(1070),王安石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他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而作《元日》。

熙宁七年(1074)春,天下大旱,饥民流离失所,王安石罢相。

熙宁八年(1075)二月,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进京之时,作《泊船瓜洲》。

熙宁九年(1076),再次罢相。

元丰八年(1085),神宗去世,新法被全面废除。

元祐元年 (1086)四月,王安石病逝。

王安石任鄞县知县任满回临川老家探亲,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作此诗。

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实行变法。

此诗可算王安石的战斗宣言。

2.意象文化【浮云】“浮云”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浮云”是遮蔽实质或事实的表象,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用“浮云”借代奸佞小人,象征朝廷中邪佞蔽主,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以“浮云”喻天下战乱的局面,如:“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浮云”比喻游子,抒发离情别绪表达思念之情,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杜甫《梦李白》)用“浮云”自况,感叹身世飘零,如:“眇远志之所及兮,怜浮云之相羊。

”(屈原《九章》)“浮云”变“苍狗”,比喻变化之快,如:“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杜甫《可叹》)3. 素养提升(对比群文阅读)捉摸不定,表达忧国忧民之情。

韦应物用“浮云”抒发十年阔别的伤感。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浮云”比喻奸邪小人,“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己报国无门,心情沉痛。

诗人把历史的典故、眼前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抒写了忧国伤时的怀抱。

登飞来峰古诗词赏析

登飞来峰古诗词赏析

登飞来峰古诗词赏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诗词一直被视为文人雅士表达情感和抒发心境的重要方式。

作为古代文学的瑰宝,诗词既展示了古代文人的才情和思想,也蕴含了对大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感悟。

本文将为读者介绍一首名为《登飞来峰》的古诗词,通过对其进行赏析,带领读者领略其中的美妙。

《登飞来峰》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他是唐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文学家。

这首诗以描绘壮丽山岳风景为主题,通过诗人独特的笔触和艺术表达,在有限的文字中创造出丰富而动人的意境。

诗词的开篇为“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这样的描写方式充满诗意,诗人以景入情,首先给读者的是一种空灵、超凡的感受。

在古代的文化背景中,山一直被视为高洁、神圣的象征,在这里,山的高峰上屹立着“千寻塔”,景象壮丽。

这样的描写恰如其分地展示了飞来峰的壮丽和庄严。

接下来,诗人以“闻说鸡鸣见日升”为转折,将读者从高大的山峰中带入更加富有情感的描写。

鸡鸣、日升是一个寓意较为深远的象征,它呈现了时间流转、夜晚过去、新的一天开始的场景。

通过对鸡鸣、日升的描绘,杜牧将自然界的美与人生的变迁相结合,展现了岁月更替和生活起伏的情感。

紧接着,诗句转向“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这里诗人以“浮云”暗喻世俗的诱惑和纷扰,而“望眼”指代远处美景。

通过“不畏”和“自缘”,诗人表达了自身对生活的态度和境界。

可以看出,杜牧追求高洁的理想和清净的境界,将人生的种种变故看淡,身心置于“最高层”,超脱尘俗。

最后两句“一去十五八九春,风急天高猿啸哀”给整首诗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点。

这里,诗人以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自己对岁月的感慨。

时间流转,“一去十五八九春”,即使经历了数个春秋,人们对风景的热爱和渴望并未改变,“风急天高猿啸哀”。

猿啸在这里象征着人们对自由和平静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杜牧对生命的感慨。

通过对《登飞来峰》的赏析,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

杜牧以自然为媒介,与读者畅游于山林之间,共同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和宏伟。

登飞来峰译文及赏析

登飞来峰译文及赏析

登飞来峰译文及赏析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登飞来峰》是一篇以抒发作者积郁情绪为目的的描写自然景观的佳作。

本文对于辛弃疾《登飞来峰》进行了译文及赏析,旨在准确传达原诗的意境和感受,并进一步探讨文学作品与自然景观之间的融合。

译文如下:山行倚极望,人生如逆旅。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来佳人歇蓬莱,胡为乎鬓如刀剪!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此地空馀山。

山到绝巘空悲切,人到中年意已阑。

前不见古人,古人亦无前。

愿登飞来峰,身临绝壑间。

天边云起朝陌陌,轮台星入夜浑浑。

有时归来漫天雪,无事喜看青山空。

再拜辞兹地,临岐故国潸然泪。

赏析:辛弃疾的《登飞来峰》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于人生起伏和时光无情的感慨。

诗中抒发的情绪和感受与现实生活中的境遇有着直接而切实的联系,使得读者能够更容易地感同身受。

诗的开头,“山行倚极望,人生如逆旅。

”以倚望山势来喻人生的坎坷旅途,展现了辛弃疾对于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

接着,“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揭示了生活中的起伏和希望的曙光,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传递了作者对于坚持和希冀的信心与决心。

下一段诗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来佳人歇蓬莱,胡为乎鬓如刀剪!”描述了春社的热闹景象和人们的欢愉,又勾勒出了饱经风霜之后的辛弃疾的孤寂和苦闷。

诗中“箫鼓追随春社近”,形容了春社时节人们的欢乐,而“佳人歇蓬莱”则表达了作者对逝去岁月以及个人遭遇变迁的不舍。

接下来的两句,“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此地空馀山。

”以一种慨叹的口吻,再现了时光流转中人事已非的无奈和忧伤。

辛弃疾通过写作表达了自己作为壮士的勇气和信念,但不可避免地也感到世事无常,人事如梦。

末段,“愿登飞来峰,身临绝壑间。

天边云起朝陌陌,轮台星入夜浑浑。

有时归来漫天雪,无事喜看青山空。

再拜辞兹地,临岐故国潸然泪。

”最后呼应诗篇的题目“登飞来峰”,描绘了登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美好的向往和对于现实生活的释然。

《登飞来峰》诗歌鉴赏

《登飞来峰》诗歌鉴赏

《登飞来峰》诗歌鉴赏
嘿,朋友!咱今天来聊聊王安石的这首诗啊!“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哇塞,你听听,这写得多棒啊!就好像你站在那高高的飞来峰上,周围云雾缭绕,可
你一点都不害怕那些浮云会挡住你的视线,为啥呢?因为你在最高处呀!这就好比你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小麻烦,小挫折,可你要是有那种
站在高处的心态,那这些都不算啥啦!你说是不是?
你想想看,那千寻塔立在飞来山上,得有多壮观啊!就好像一个巨
人站在那儿,俯瞰着一切。

诗人听说在这儿能听到鸡叫就看到日出,
那得是多美的景象啊!咱要是能亲身体验一把该多好呀!这让我想起
我有次爬山,累得气喘吁吁的,但是当我爬到山顶,看到那美丽的风
景时,一切都值了!这和诗里说的不是一样嘛!
再看看后面两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得多有
气魄啊!生活中不就经常有那些浮云一样的困难和阻碍嘛,但只要咱
有那种高瞻远瞩的眼光,有那种自信,就啥都不怕啦!就好像你在一
场比赛中,面对强大的对手,你要是心里想着自己肯定不行,那你就
真的不行了。

但你要是想着,我能行,我不怕,那结果可能就完全不
一样啦!
这首诗真的太有感染力了!它告诉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要有那种站在高处看问题的智慧。

不要被眼前的小困难小挫折给
吓倒,要相信自己能克服它们,能看到更美好的未来!所以啊,咱得好好学学这首诗里的精神,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更有信心!。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课《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十课《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
3老师今天还给Biblioteka 家带来一首诗。学生听故事并反思
培养学生课外拓展的能力
五.总结
教师总结
学生谈收获。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检查学习效果




登飞来峰
站得高望的远
情景




上课前, 我准备了小黑板。把古诗及重点字词的注释写在了上面。一开始上课, 我就把小黑板给挂了出来, 提出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这一古诗意义的要求。学生们听了我的要求都在愣神。接着, 我对其进行了研究方法的指导:把注释中关键词的意思带入古诗, 然后读一读。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推出未加注释字的意思, 如果是在理解不了, 可以通过查字、词典解决。开始, 我让学生试着通过自己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五分钟后, 进行小组合作的探究。把自己思考的结果告诉小组成员, 经过小组成员的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学情分析
以往,学生所学的诗大多是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于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则是初次接触,因而在学习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每学期各个年级的学生都会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在理解古诗方面也有了较好的基础,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也很高。
以往,学生所学的诗大多是以写景状物为题材,对于蕴涵着深刻人生哲理的诗则是初次接触,因而在学习体会诗的含义上,会有一定的难度。每学期各个年级的学生都会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在理解古诗方面也有了较好的基础,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也很高。
师补充介绍: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1050年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今宁波)任知县,任职期满后回江西临川老家时,路过杭州,登上飞来峰塔顶,面对眼前广阔的视野,想到鸡鸣见日升的情景,心中不免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这一年他正好三十岁。

八年级上册四单元诵读欣赏登飞来峰.doc

八年级上册四单元诵读欣赏登飞来峰.doc

板书苗登飞来I (宋)王含不畏宵 登高望五只缘身在由教学目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在朗读诗歌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 能力目标: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理解诗中蕴含的“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过程 I差异课前演讲、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黄山上的飞来山吗?(出示图画)……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山上为什 么会有如此的一座山呢?今天我们来看王安石是怎么看的? 二、 朗读《登飞来峰》 1. 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 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三、 在教师的点拨下品味全诗。

重点品味蕴含在诗中的哲理。

1. 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点拨要点: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

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 之高。

一二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 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2. 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点拨:哲理是从具体的情境中自然提炼出来的。

哲理是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加以表达的。

即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

由学生谈谈对这两句蕴含深刻的诗的理解。

四、 质疑活动1. 《登飞来峰》前两句,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2. “不畏浮云遮望眼”中的“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常被用来比喻谗佞之类的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呢?3. 诗人借登飞来峰观赏景色,阐明了一个怎么样的哲学道理?同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 讨论活动,边讨论边板书 ①②描写景物——充满生机 ③④抒发情怀一踌躇满志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于王安石29岁时。

这是他出世以来,初显才能,胸怀包负的时期,表达 了诗人踌躇满志的情怀。

《登飞来峰》古诗解读

《登飞来峰》古诗解读

《登飞来峰》古诗解读登飞来峰,是一首中国古代诗人李白创作的诗作。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登上飞来峰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

本文将对《登飞来峰》进行解读,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

首先,我们来观察《登飞来峰》的整体结构。

这首诗共有七个句子,每句四个字,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

这种形式简洁明了,既表达了李白对飞来峰的感叹之情,也给予读者一种节奏感。

而且,七言绝句的四字格也符合古代诗歌的规范。

这种紧凑的结构和简洁有效的语言是古代诗歌的特点之一。

接下来,我们来解读《登飞来峰》的具体内容。

首句“飞来山上千寻塔”,描绘了飞来峰顶上耸立的塔。

塔是中国佛教建筑的重要元素,象征着宗教的力量和庄严。

通过这句话,李白将诗情和宗教元素相结合,以塔为引子,吸引读者的注意。

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表达了作者登上飞来峰后的景象。

夜晚的黑暗逐渐被曙光所驱散,鸡鸣声引领着新的一天的开始。

这里,李白运用了听觉和视觉的感觉来描述,使得读者仿佛也身临其境。

接着是第三句“不畏浮云遮望眼”,通过描述浮云的遮挡,表达了作者增长见识和开阔眼界的决心。

浮云是经常出现在山间的自然现象,它常常让人的视线受限。

但是,李白不畏浮云的干扰,坚定地要向前进,并且要突破种种障碍,追逐他的梦想。

第四句“竞攀天上人间世”,用“竞攀”一词形容了作者对高处的向往和对自由的追求。

这句话中的“人间世”指的是人类所居住的世界,具有浓郁的人情味。

通过“天上人间世”的描述,李白将人的向往与现实世界相结合,更加贴近读者的内心。

紧接着的第五句“乌蜀巫峡气萧萧”,描绘了巫山的风景,以及气氛的萧条和寂静。

乌蜀是古代巫山的称呼,巫峡是巫山的峡谷,这里的“气”指的是氛围和感觉。

通过描绘巫山的景色和气氛,表达了李白离开人世的想法和对离世的向往。

最后一句“山光忽西落”,以及整个诗的结尾“汉水东流”,表达了李白在飞来峰的顶上,凭借着灵感,思考人生的变幻和不息。

山光忽西落是在形容太阳落山的景象,隐喻着阳光的辉煌和人生的短暂。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语文七年级下册重点课文教学课件(部编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之《登飞来峰》语文七年级下册重点课文教学课件(部编版)
标题表明了诗人的所行、所见。
PART
04 朗读全文,疏通文意
THE HEADLINE
写景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夸张
千寻:寻,古代长度单位,八 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闻:听说。
诗意:飞来峰顶有座高入云端的应天塔,听说鸡啼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PART
04 朗读全文,疏通文意
THE HEADLINE
朗读指导,领悟诗情。 ①读准字音,读通读顺。 ②读出节奏和韵律。 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PART
04 朗读全文,疏通文意
THE HEADLINE
登飞来峰
“登”是攀登之意。飞来峰,又名灵鹫峰,一说在浙江绍 兴城外的宝林山。相传东晋时,古印度僧人慧理曾称这座山峰 像天竺国的灵鹫山,“不知何以飞来”,因此得名“飞来峰” 和“灵鹫峰”。 一说在今浙江杭州西湖灵隐寺前。
PART
05 写法探究
THE HEADLINE
8.与“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有哪些?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相似。 与杜甫的《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PART
05 写法探究
THE HEADLINE
年少气盛
远大的政治抱负
05 写法探究
THE HEADLINE
2.“闻说鸡鸣见日升”是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这句诗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 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 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PART
05 写法探究
THE HEADLINE

《登飞来峰》赏析及同步习题

《登飞来峰》赏析及同步习题

《登飞来峰》王安石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七下】【原诗】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译文】听说在飞来峰极高的塔上,鸡鸣时分可看到旭日初升。

不怕浮云会遮住我的视线,只因为如今我身在最高层。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老人,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做“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又是文学家,诗和散文都写得很好。

他十分注重修辞,据说,他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经过几十次修改才选定“绿”字,千百年来传为美谈。

【背景】《登飞来峰》是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主题思想】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以理入诗,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赏析】诗的第一句,诗人用“千寻”这一夸张的词语,借写峰上古塔之高,写出自己的立足点之高。

诗的第二句,巧妙地虚写出在高塔上看到的旭日东升的辉煌景象,表现了诗人朝气蓬勃、胸怀改革大志、对前途充满信心,成为全诗感情色彩的基调。

诗的后两句承接前两句写景议论抒情,使诗歌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深刻的哲理。

古人常有浮云蔽日、邪臣蔽贤的忧虑,而诗人却加上“不畏”二字。

表现了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第三句“不畏”二字作峻语,气势夺人。

”浮云遮望眼”,用典。

据吴小如教授考证,西汉人常把浮云比喻奸邪小人,如《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

”王句即用此意。

他还有一首《读史有感》的七律,颔联云:“当时黯暗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

”欲成就大事业,最可怕者莫甚于“浮云遮目”、“末俗乱真”,而王安石以后推行新法,恰败于此。

诗人良苦用心,于此诗已见端倪。

第四句用“身在最高层”拔高诗境,有高瞻远瞩的气概。

202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登飞来峰》古诗词鉴赏及考点素材 新人教版

2022年七年级语文下册 专题《登飞来峰》古诗词鉴赏及考点素材 新人教版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 Aspose Pty Ltd.《登飞来峰》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浙江绍兴城外有个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还特意为这座飞来之峰写了一首诗——《登飞来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二、目标1.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本诗。

三、原文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四、注释《登飞来峰》: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不畏:害怕。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五、诗意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人说地面晨鸡初鸣时,在塔上便可看到红日高升。

登上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六、赏析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世人称“王荆公”“王文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生平王安石,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

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

登飞来峰原文及赏析登飞来峰——唐·杜牧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初。

呈才不是陈王荐,泽被丰年留客愁。

峰头自有钟声到,处处笙歌与管弦。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赏析:《登飞来峰》是唐代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

全诗以峰峦秀丽、景色宜人的飞来山为背景,通过描绘山上的景物和寺庙的景观,表达了作者对丰收年景和美丽春色的赞美之情。

首句“飞来山上千寻塔”,写出了山峰耸峙的景象,塔楼高耸入云,给人以壮观之感。

接着写到“闻说鸡鸣见日初”,通过鸡鸣见日,表达了清晨的宁静和生机。

全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将读者带入了山林之中,使得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

第三句“呈才不是陈王荐,泽被丰年留客愁”,表达了作者对自身才华的自信和自傲。

陈王指陈王庄,是指孔子推辞担任官职时的典故,作者借用了这个典故,表达了自己不期待有人为自己推荐的态度。

接下来的“泽被丰年留客愁”,则表达了富庶的年景给人们带来的担忧和忧愁,显示了作者对社会现象的关注。

继而写到“峰头自有钟声到,处处笙歌与管弦”,通过描绘寺庙中的钟声、笙歌和管弦乐,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宁静而欢乐的氛围中,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最后一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色和一枝燃动欲飞的红杏花,表达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

同时,也暗喻了美好事物无法被束缚和囚禁,自然而然地绽放出来。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细腻的文字表达,寄托了作者对自然美好和人生乐观向上的情感。

通过描绘山峰、寺庙、春色等画面,给人以生动的感觉,使读者更能理解和欣赏到诗中的美妙意境。

同时,作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点题,也使全诗更加富有思想性和表达力。

《登飞来峰》以唐代的艺术表现手法,将自然景物和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达到了景物与情感相互烘托的效果。

作为一首风格独特且内涵丰富的作品,它在表达风景之美的同时,也给人以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2020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及考点解析:《登飞来峰》

2020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鉴赏及考点解析:《登飞来峰》

专题《登飞来峰》诗文鉴赏及考点揭秘【知识储备】一、导入浙江绍兴城外有个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还特意为这座飞来之峰写了一首诗——《登飞来峰》,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二、目标1.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本诗。

三、原文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四、注释《登飞来峰》:选自《王荆文公诗笺注》卷四十八。

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故有“飞来峰”之名。

寻:古代长度单位。

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

闻说:听说。

不畏:害怕。

浮云:在山间浮动的云雾。

望眼:视线。

缘:因为。

五、诗意飞来峰顶耸立着千寻的高塔,听人说地面晨鸡初鸣时,在塔上便可看到红日高升。

登上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因为我身在塔的最高层。

六、赏析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字言其高。

第二句紧承首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三、四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七、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世人称“王荆公”“王文公”,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又称临川先生。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生平王安石,北宋大政治家,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做“王安石变法”。

也就是嘉佑三年(1058)上书,提出改革政治的主张。

他积极推行新法,抑制官僚地主和豪商的特权,但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七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文体知识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粹。它 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语诗歌体裁,按照每句的字数,绝 句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居多。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解释诗句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 。 3、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怀,领悟诗词中隽永的意蕴。
2、《望岳》与《登飞来峰》两首诗结尾两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思想感 情有何异同?
相同点:都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不同点:《登飞来峰》表达了作者高瞻远瞩,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 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望岳》则表达了诗人虽考场失意,仍充满不怕困 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概。
拓展阅读
历史长河时而风平浪静,时而波涛汹涌,但总会奔涌向前。尽管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开放发展的历史大势不会变,携手合作、共迎 挑战的愿望也不会变。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准确认识历史发展规 律,不为一时一事所惑,不为风险所惧,勇敢面对挑战,向着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勇毅前行。
——2022年6月22日习近平主席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发 表的主旨演讲。
不可战胜的形象已跃然纸上。
政治上高瞻远瞩、不畏奸邪的勇气和决心。
板书设计
登飞来峰
站得高
看得远
写景(充满生机)
抒情(踌躇满志)
课堂练习
一、诗句默写。 1.王安石《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情抒景,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 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2.《登飞来峰》:与王之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 小”)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赏析

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赏析王安石《登飞来峰》原文赏析及翻译《登飞来峰》是北宋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王安石《登飞来峰》诗词原文及赏析PPT课件

王安石《登飞来峰》诗词原文及赏析PPT课件
不畏浮云遮望眼
表达了诗人不畏困难和阻挠的坚定信念。
只缘身在最高层
点明了诗人身处的高度,也暗喻了他的人生境界和思想高度。
字词注释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遮望眼
遮挡视线,比喻困难、挫折等对前进的阻碍 。
浮云
比喻困难、挫折、障碍等。
只缘
只因为,指原因。
03
创作手法与艺术特色
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
王安石借登飞来峰之景,表达了自己对壮丽山河的赞美和胸怀大志 的情感。
寓情于景
诗人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展现了自己内心的 豪情壮志。
对比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千寻塔”与“白云浮”,“闻说鸡鸣 见日升”与“不畏浮云遮望眼”,使诗句更加生动有力。
修辞手法
比喻
诗人用“浮云”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用“日升”比喻光明、希望,表达了自己不畏艰险、追求理想 的决心。
对社会的批判
社会之弊
王安石在诗中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述和批判,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 弊病的深刻反思,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面。
社会之变革
诗人通过表达对社会的批判,呼吁进行变革和革新,体现了其政治 抱负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之期望
王安石在诗中表达了对未来的期望和憧憬,呼吁人们为美好的未来而 努力奋斗。
05
历史地位与影响

02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胸怀与抱负
03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的刚毅与无畏
02
诗词原文
原文全篇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句解
飞来峰上千寻塔
描述了飞来峰上的高塔,强调其高耸入云的形象。

登飞来峰 全文及注释

登飞来峰 全文及注释

登飞来峰全文及注释登飞来峰,又称“上山”,是中国古代文学名篇之一,作者为唐代文学家孟浩然。

这篇诗写了一位旅人攀登飞来峰的过程,通过山峰的景色和作者的感悟,表达了人与自然的融合和对人生的思考。

下面是原文及注释: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注释】飞来山:飞来峰,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是杭州十景之一。

千寻塔:这里指的是飞来峰的腰间有一座高塔。

千寻是指十百千等数字。

闻说鸡鸣见日升:听说是鸡鸣能够看到日出。

这句话是说登上山顶可以欣赏到美丽的日出。

不畏浮云遮望眼:虽然云彩可能会遮挡视线,但是作者并不害怕,依然能够看到风景。

自缘身在最高层:作者身在最高的层次,因此可以欣赏到其他人无法看到的美景。

才下□□渡头时,船行动,见顶□□。

楼观夜色欲朦胧,登上山顶时,船行动,看到山顶时,已是白天亮了。

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乱,目眩神驰。

在千岩万壑中,道路曲折,花草参差,让人目眩神驰。

纵使将心比□□,莫那比,也须向途中决断。

【注释】才下□□渡头时:刚刚下了渡船。

见顶□□:看到山顶,本句缺字。

楼观夜色欲朦胧:原诗此句为“楼船夜渡,眼前犹见,回顾向来萧瑟处。

”此处以作者生活经验进行补充:船在夜色中渡过了湖。

纵使将心比□□:即使把心一比较,也就是冷静思考一下。

莫那比:这里是音节呼应,表示不应该再比较了。

也须向途中决断:也必须做出决断。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如积□。

千峰万壑雪浪浪,□石穿空□并下。

山河破痕图□□,身世浮云变幻读。

今我来思江南岸,恰似行舟在静湖。

【注释】初闻征雁已无蝉:刚刚听到南方的候鸟准备迁徙的消息,意味着秋天已经来临,蝉虫不再鸣叫。

百尺楼台如积□:楼台高达百尺,如同积雪一般洁白。

千峰万壑雪浪浪:千峰和万壑像是连绵不绝的雪浪。

□石穿空□并下:忽略冗余文字。

山河破痕图□□:山河之间的破碎痕迹,说明历史的变迁。

身世浮云变幻读:人的身世如同浮云一般变幻不定。

今我来思江南岸:现在我怀念江南的岸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飞来峰》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二、预习检测:
1、写作背景:《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皇佑二年(1050)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此时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发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万言书的先声,实行新法的前奏。

2、填空: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当过宰相,在神宗皇帝支持下实行改革,历史上叫
做“王安石变法”。

今有辑本《临川先生文集》。

三、学习指导:
(一)、品味感受:
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答:首句紧扣诗题下笔,点明了地点,诗的前两句用了夸张手法写塔的高峻,说它高“千寻”;在用“闻说”衬托塔的高耸,为下句埋下伏笔。

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答:后两句议论,是诗的主旨。

语意双关,表面上写“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原因是“身在最高层”,实际上包含着登得高、望得远的深刻生活哲理。

3、诗歌散译:
飞来峰顶灵隐寺前有座高耸入云的塔,
听说鸡鸣时分可以看见旭日升起。

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只因为我站在飞来峰顶,登高望远心胸宽广。

(二)合作探究:
1、前两句写飞来峰上的塔有何特点?又是用如何的写作手法写的?
答:写塔极高;用夸张手法说塔高“千寻”。

2、“最高层”有了什么样的深层含义?仅仅指的是他站的比别人高吗?还指他身上的哪些方面?(变形题)
答:“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指他站的比别人高。

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

也指他有雄心壮志,勇往直前,不畏艰难。

这无疑是人生的最高层!
3、诗的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答:“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从自然角度说,站得越高,就愈加不会被浮云遮住视线,可以看得清,看得远。

而在古代诗歌中,“浮云”常被用来比喻奸佞小人或其他消极事物。

王安石此时还没有受到什么挫折或打击,应该说他的心境是积极的。

但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一是来自经验,即从书本上得到的历史经验。

二是来自抱负,即他有成就大事业的心胸。

再联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他感到不站得高,就不能扫荡“浮云”,就会贻误自己的大事。

这句诗是带有自警、自策意味的,说明王安石在后来的变法中之所以能够抵挡住保守势力的种种打击,不是偶然的。

4、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观察事物,解决问题,要站得高,看得远。

否则,会被眼前的小事物所羁绊。

四、主题思想:
这首诗借写景抒发了诗人广阔的政治胸怀,表现了作者高瞻远瞩、不畏困难的心怀。

五、当堂训练:
1、这首诗中,“浮云”一词的寓意是什么?(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3、最后一句中的“自”字,有的写作“只”字,你认为哪一个字更好,为什么?答:
参考答案:
1、眼前的困难、障碍、挫折等。

(1分)
2、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
眼前的困难吓倒。

(意思对即可,2分)
3、“自”:在诗中是自然之义,用在此处使诗句的原因解释不来得绝对;“只”:在诗中念起来通顺上口,更符合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