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环境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问题探讨
参 考 文 献
El刘 旭 芳 , 明 安.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法 中公 众 参 与 制 度 的 思 考 [] l 王 对 J.
一
2 3 法 律 上 未 明确 公 众 参 与 的 效 力 . 在 公 众 充 分 参 与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程 序 的 前 提 下 , 外 一 另 个 重 要 的 问 题 就 是 公 众 参 与 的 效 力 如 何 。 因 为 它 决 定 了 公 众 的 意见 在 相 关 决 策 中是 作 为 参 考 还 是 作 为 决 策 的 依 据 。 《 境影响评 价公众参 与暂行 办法 》第 1 环 》 7条 规 定 : 建 “ 设 单 位 或 者 其 委 托 的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机 构 , 当 认 真 考 虑 公 应 众 意 见 , 在 环 境 影 响 报 告 书 中 附 具 对 公 众 意 见 采 纳 或 者 并 不 采 纳 的 说 明 。环 境 保 护 行 政 主 管 部 门可 以组 织 专 家 咨 询 委员会 , 由其 对 环 境 影 响 报 告 书 中 有 关 公 众 意 见 采 纳 情 况 的 说 明 进 行 审 议 , 断 其 合 理 性 并 提 出 处 理 建 议 。 环 境 保 判 护 行 政 主 管部 门 在 作 出 审 批 决 定 时 , 当 认 真 考 虑 专 家 咨 应 询 委 员 会 的处 理 建 议 。 这 显 然 是 单 方 面 的 规 定 , 有 规 定 ” 没
批准 了建设 项 目 , 该 项 目的合 理 性并 未 造成 实 际损 失 或 但 损害 的威胁 , 于该 项 目的合 理性 重新 讨 论或 要 求其 重 新 对 设计采 取防御措 施仍 来 得 及 , 以 由环保 团 体 向主管 部 门 可 提 出召开讨论 会 议 的请 求 。如果行 政 机 关仍 不采 取 行 动 , 由环保 团体提 出环境行政公 益诉 讼 ; 第二 , 目已对环 境造 项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公众参与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公众参与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公众参与是指在环境决策和环境管理过程中,公众可以参与和影响相关事务的决策过程。
公众参与的目的是加强环境信息公开、保护公众利益、促进民主参与、提高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公众参与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 环境信息公开: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信息公开的制度,要求相关环境信息应向公众公开,公众有权知情、参与和监督环境决策和管理过程。
2.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要求,要求在环境敏感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公众公开评价报告,听取公众意见和建议。
3. 环境保护专家的聘任和参与: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保护专家的聘任条件和参与程序,要求在环境决策和环境争议解决中征求环境保护专家的意见和建议。
4. 环境公益诉讼: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公益诉讼的适用条件和程序,允许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或者公民代表公众利益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维护环境权益。
5. 公众参与的土地征收和环境保护: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征地补偿和征地手续中应当听取公众意见的要求,环境保护法规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程序和要求,用于保护受影响公众的权益。
以上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一些公众参与机制和内容,通过公众的参与,可以促进环境决策的公正性、科学性和透明度,保护公众权益,促进可持续发展。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简称环评制度)是指可能对环境有影响的规划和建设项目,在其兴建之前,对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环评报告,并按照法定程序经环境行政机关进行审批的法律制度,它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和严格的管理制度,截至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系。
1公众参与概念公众具有环境权,即公民对其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所享有的权利,它包括优良环境享有权(即公民有要求享受优良环境的权利)和恶化环境拒绝权(即公民有拒绝恶化环境的权利)。
公众参与是指以社会群众、社会组织、个人行为或单位为主体,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社会行动[1]。
让公众参与到项目开发、项目建设、项目环评过程中来是公众环境权的真正体现。
通过公众参与来减少项目实施过程中对社会、对居民造成的不良环境影响,从而减少居民投诉,保证环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使项目取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按照一定的程序,参与其环境效益相关的环境影响评价活动,使制定规划或建设项目的决策活动符合最广大公众的利益。
实质上是项目方通过环评工作同公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信息交流,使项目被公众充分认可,得到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它特别强调的是项目方同公众之间联系、交流的重要性和有效性。
它是一种从源头上解决利益双方矛盾纠纷的方式,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我国于2006年2月14日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这一制度的建立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公众环境权益的尊重,赋予了公众参与环评的形式与途径。
现阶段,环评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方式主要是,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建设单位或受委托的环评机构采用公开相关的环评信息、征求公众意见、举办环评报告专家评审会等方式使地方政府、专家学者、相关单位、当地居民等参与到规划项目、建设项目的环评过程中,以此来提高环评决策的全面性和科学性[2]。
论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原则
论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原则内容摘要: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和破坏,甚至威胁到了我们正常的生活生产,环境并非“无主”,它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财产。
为了维护环境质量,加强国家对环境的管理,需要公众广泛的参与进环境保护中来。
此时公众参与原则作为环境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其作用凸现出来。
但现实中,公众有效的参与环境监管还存在不少的困难。
本文将就此探讨一下公众参与原则的概念、缺陷及其制度的完善。
关键字: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原则不足与完善环境法中的公众参与原则是环境法的精髓和灵魂,目的是通过公众监督,把对环境质量的影响降至最低。
在环境法中确立公众参与的原则,是民主在环境管理活动中的延伸。
公众参与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等待完善。
一、公众参与原则公众参与原则,是指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必须依赖社会公众的广泛参与,公众有权参与解决生态问题的决策过程,参与环境管理并对环境管理管理部门以及单位、个人与生态环境有关的行为进行监督[i]。
一些学者也称其“环境民主原则”、“依靠群众保护环境的原则”和“环境保护的民主原则”。
(一)公众参与原则的内容。
环境法的基本原则是环境法的核心所在,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作为环境法原则之一的公众参与原则越发显得重要。
公众参与原则起源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二战后随着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不容忽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出现公害事件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对生存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1969年美国的《国际环境政策法》明确提出了公众参与并予以实施;1972年后更多的国家在《人类环境宣言》的影响下,肯定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并开始了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立法实践。
1992年《21世纪议程》里相近的阐述了公众参与的内容,其后的许多国际法文件也都强调了公众参与在生态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公众参与原则的主要内容主要有:第一,立法赋予公众监管环保的权利与义务,确立环境权。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完善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完善
伍 婷 婷 梅 晶 ( 1 . 安顺市环境 工程评估 中心, 贵州安顺 5 6 1 0 0 0 ; 2 . 安顺市环境监测站, 贵州安顺 5 6 1 0 0 0 ) 【 摘 要 l随 着经济 的发展 , 人们 越 来越 关注环 境 问题 , 尤其在环 境 影响评 价 制度 中公众 参与 的 完善 方 面 , 受 到越 来越 多业 内人 士的 广泛 关 注。 本 文分析 了我 国现行 环境 影响评 价 制度 中存 在 的一 些弊端 , 并详 细探 究 了解决这 些弊端 的有 效策略 , 以期 能 不断 完善我 国环境 评价 制度 中公
1现行制度 中公众参与 的缺陷
我 国现行 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中公众参与环节还存在 一些缺 陷, 不利于公众参与的顺利进行及效果 的提升 , 现将其详细分析如 下: ①公众可参与的领 域过小 。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 环境影响评价活 动中广大公众应该 是参与的主体, 这里所说 的公众指的是直接或者 间接受到影响的团体及人群 , 甚至包括对环境 问题十分关心的团体 或者个人 。 但是在实 际生活 中, 很多环境评价机构为了简化环节 , 他 们在选定公众代表时没有全面考虑代表的利益 因素 、 环境意识 、 文 化水平等情况 , 所选定的公众集 中在特定的范围 中, 不具有广泛 的 代表性 , 这就使参与行为不 能充分发挥群策群力、 集思广益 的作用 , 最终使得受 到环境影 响的人群没有机会表达 自己的意 见与建议 。 ②参与时 间过于滞后 。 在 实际的环境 影响评价活动 中, 公众并没有 在项 目规划之前参与到评价活动 中, 没有全程 参与活动的机会。 一 般情 况下 , 都是规划机构立项滞后 , 在所开发 的项 目被政府机构审 核过后才开始评价 的。 在该 阶段 项 目的工艺 路线、 规模 、 产 品方案 、 布局 等都 已经敲定 , 环境评价只是对 细枝 末节 提出一些修改措施 ,
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引言一、公众参与制度的定义公众参与制度是指在环境保护决策中,政府和相关利益方与公众之间建立的一种机制。
通过这种机制,公众可以参与环境政策制定、项目评估及决策等环节,对环境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发挥监督作用,保障环境保护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合法性。
二、公众参与制度的重要性公众参与制度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民主性:公众参与制度提供了一种民主参与的平台,实现了公众对环境保护事务的直接参与和监督。
2. 知情权保障:公众参与制度可以保障公众的知情权,使公众获得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信息,增强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
3. 合法性保障:公众参与制度可以使环境保护决策合法化,避免因缺乏公众参与而引发的争议和法律纠纷。
三、公众参与制度的实施问题及对策虽然公众参与制度在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下所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1. 信息不对称:公众在参与过程中缺乏相关的信息,影响了其参与度和质量。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加强信息公开和传播,提供相关培训和教育,增强公众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 利益冲突:公众参与制度涉及多方利益,可能引发利益冲突。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多方合作机制,明确各方的权责,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议。
3. 决策效果不理想:公众参与制度在实施中,决策效果不尽如人意。
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建立科学、公正、透明的决策机制,加强评估和监督。
公众参与制度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可以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科学性、合法性和公正性。
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加强信息公开、解决利益冲突以及提高决策效果等措施来完善制度,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公众参与的完善白明华
中图分类号 :D 912 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l0 3一 ) ( 8477(20 13)01一 0163一 04
环境影 响评价 制度 ( n ir nm e t I pa t A s s m e t, E v o n a m c s e l n 简称环评制度), 是对规划 和建设项 目实施后可能造成 的环 境影 响进 行分析 预测 和评 估 , 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 良环境
们往往会最敏感地意识到某些重大的环境问题和影 响 ,他们
的有效介人有利于制定出最佳 的环保 措施 (四)避免和减少对抗 行为 环境诉讼 和环境公 益诉讼 为了便于公众及其他利益相关 方广泛参与决策程 序 , 环 评程序是必要的制度安排 同时 , 为了保证环 评程序 的客观 公正性 ,公众参 与是至关重要 的 200 年厦 门 P 项 目事件 7 x 中,该项 目的环评报告在获得 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 复接近两 年之后 , 到底是 哪些专家参与 了此次环评 ,分 别发 表 了什 么 意见 ,公众仍然不能知 晓, 以至于引发 万余 民众上街游行 镇 海炼化一体化项 目声称执行最严格 的排放 标准 , 环保总投 人 约 3 亿元 , 却在 20 1 年末引发村 民群体上访 ! 如果项 目尽 6 2 司
湖北 社 会 科 学 2 0 3 年 第 1 期 1
我 国环境影 响评价制度 中公众参与的完善
白明 华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法学院 ,北京 10 029 0 )
摘要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作为重要的环境法律 制度 , 公众参与是其发挥 实效的关健和必要 程序
公 众参与是宪
政民主精神和行政参与权 的体现 , 是公民行使环境权的体现 , 可以避免和减 少叶抗行为 环境诉讼和环境公益诉讼 我 国 行环境 影响评 价制度 中公众参与存在 诸如 参与主体 范围窄, 参与时 间滞后 ,参与形 式缺乏组 织化 ,公 众意见 现 反馈机制不 完备等缺 陷 完善该制度 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培养公众理性 的参 与意识 完善公 众参 与的相 关法 律规 范 创新公 民实践参与权的方式
浅析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
能被公众所充分认可 。公众参与作为一种协调工程 建设和社会影响的手段 ,可弥补环评工作中单纯技
术 研究 的缺 点 .尤其 是重 点污 染建设 项 目及 移 民 问
确 理解 经济发展 、环境 污染与环境保 护之 间的关 系网 ;同 时受 到对 拟 建 项 目的 了解 程 度 、利 益 关 系
环评 工作 中一 般仅 限 于项 目环评 前期 调查 和项 目评
调查内容针对性差 ,偏离项 目本身性质 ,不能如实 反 映 项 目对 环境 的影 响 ;另 一方 面则 针 对 不 同 的
公 众 ,调查 过 程使 用 较 多 的专业 术 语 。使 大 部 分 公 众 难 以理解 .无 法正 确 有效 回答 所 调 查 的 问题 .造 成调 查结 果偏 差 ,达不 到预期 的效 果 。 4 )公 众 参 与 双 向性 差 .调 查 结 果 分 析 方 法 不 当 。一 般公 众 参 与形 式 为项 目调查 问卷 附 以相 关 信 息 的形 式进 行 ,个 别 项 目采 用 召开 讨 论会 、座 谈 会
调 查 问卷 内 容 设 置 片 面 ,存 在 误 导 、遗 漏 重 要 信 息 ,甚 至不 考 虑本 项 目的特性 ,针 对 不 同性 质 、不 同区域 、不 同时期 ,却 采 用 相 同 的调查 问卷 ,致使
能造 成重 大影 响 ,应 当编制 环境影 响 报告 书 的建设 项 目,才 有发 表 意见 和提 出异 议 的机 会 。并 不是 针 对所 有 纳 入 环境 影 响 评价 范 围的规 划 和 建设 项 目: 在评 价 中只能 针对 环境 影 响报告 书 的具体 内容 提 出 意 见和建 议 ,对 于某一 建设 项 目或规 划 是否 进行 评 价 以及评 价 的时 间 、范 围 、方法 等 ,公众 并没 有 提 出意 见或 要求 审查 的权 利 。 公众 参 与应贯 穿 于环评 、环 保管 理 工作 的整 个 过程 ,但 由于时 间紧 、任务 重 ,公众 参 与 的时段 在
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研究
在 着一 定的缺陷。本文在 立足我 国国情 的基础上 , 分析 了我 国环境保护 中公众参与制度的缺 陷与不足 . 并就如何建 立完善 的环境保
护 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提 出对策建议 , 以期 完善我 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有效性。
于我 国民主法治的实施 。
律的建立 到具体 环境 问题 的解 决都 是政府 相关 职能部 门完成 的, 其 中很少涉及公众 的参 与 , 公众 自发 的参 与基本不存在 , 很 大程度上打击 了公众 的积极性 , 使公众参与制度形 同摆设 。 1 . 3 公 众的环保意识不够 。现实生活 中, 人们确 实开始关 心环境污染问题 , 但是还没有意识到环境保护与个人 的关系 , 对 于环境保 护的认 知 比较浅薄 , 并没有形成深入 的思考 , 了解相关
2 . 4 建立环境公益诉讼机制 我 国 目前环境保护 中公益诉讼 是滞后的环节 , 我 国应该 向
人人平等。这里的公众既可以是个人 , 也可 以是 团体 , 参与的过
程应该贯穿于环境法律所实施 的所 有的过程 中 . 包括决策 . 也包
括实践 。
1 我 国环境保护中的公 众参与 制度的不足
关键词 : 中国; 环境保护 ; 公众参与; 制度 ; 研 究; 完善 中图分类号: X 3 2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3 — 5 1 6 8 ( 2 0 1 4 ) 0 3 — 0 2 5 8 一 O 1
公众 参与思想 的起 源较早 . 但是作 为一 种社会行为而应用
4 5 0 0 0 7 )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 步, 科学技 术飞速发展 , 在给我 国经济发展 带来机遇 的同时, 也 为环境保护带来 了挑 战。 近年来 , 环境
浅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完善 , 鉴 于此 , 文对公众 参与 制度 的相 关 内容进 行 了简要 的分析 。 有 本 关键词 环境 影响评 价 公 众参 与 制度
中图分 类号 : 9 0 D 2. 0 文 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 号: 0 9o 9 (o 90 -3 ・2 10 - 5 22 0 )50 8 0
我 国吸 收 国 外经 验 , 合 我 国实 际 , 2 结 于 0世 纪 7 O年 代 末 开始 实
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9 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后, 17 环境影响
行 的具体程序予 以具体说明 , 使得现实 中无法操作 ; 环境影响评价 《
评价的概念 引入我国, 首先在环境质量评价方面开展了工作。9 9年, 法 》 就 公众 评 论 期 限作 出规 定 , 种 做 法 根 本不 利 于 公 众 充 分的 表 17 未 此
、
环境 影 响 评 价 制度 在 国 际 国 内 的发 展历 程 与 现状
( ) 际方 面 一 国
环境 影响评价制度于 2 O世纪 6 O年代末首创于美国, 美国 16 众民主权利和环境基本权利 的实现, 99 有利于环境的保护 、 改善和经济 年《 圈家环境政策法》 中把环境影响评价作为联邦政府在环境管理 中
公众 参 与是 指 项 目方 通过 环 评 工作 同 公众 之 间 的一 环 境 影 响评 价 是 指 对 规划 和 建 设 项 目实 施 后 可能 造 成 的环 境 影 评 价 的层 面 分析 ,
响进行分析、 预测和评估, 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 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 措施 , 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 与制度。 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预测性和综合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研究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研究2002年我国就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下简称环评法,规定了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的方式参加环评;1但对于公众如何来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却没有做很详细的规定;作为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立法有关公众参与的条款无论在实体还是程序方面均停留在原则性规定的层面上;2于是2006年2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通过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该办法对于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做了进一步的规定,该办法也扩大了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范围,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环境保护制度的发展;一、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的发展现状环境影响评价,亦称环境质量预断评价、环境质量评估,是指在环境的开发、利用之前,对该开发或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施工和建成后将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拟采取的防范措施和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所进行的调查、预测和评价,并制定防止和减少环境损害的最佳方案;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则是有关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内容、程序、法律后果等事项的法律规则系统;3公众参与制度是公众及其代表根据国家环境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它是政府或环保行政主管部门依靠公众的智慧和力量,制定环境政策、法律、法规,监督环境法的实施,保护生态环境的制度;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环境决策行为,经济环境行为以及环境管理的监管工作,听取公众意见,取得公众认可及提倡公众自我保护环境的制度;4我国对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首先依据环评法第七条规定,规划草案中的环评内容由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之后依据环评法第十六条和第十九条,建设环评的环境评文件由建设单位委托专门提供环评技术服务的相关机构由国务院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授予资质编制;接着依据环评法第十一条和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规划草案或建设环评环评文件在报批之前,应由其编制主体负责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并出具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采纳或者不采纳的说明;再依第十三条规定,规划草案在报审之前,应先由政府指定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部门召集有关部门代表和专家组成审查小组,对其环评文件进行审查;以及第二十二条规定,建设项目有行业主管部门的,其环评文件须经行业主管部门预审;然后才可报有审批权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由其作出审批决定并通知相关部门或单位;而公众只有在环评文件的编制阶段可参与其中,依据环评法第十一和二十一条,环评文件必附具对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采纳或不采纳的说明,但在环评文件进入审查阶段后,法律就再无关于公众参与之规定,公众参与环评“决策”,与法无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五条规定:国家鼓励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以适当方式参与环境影响评价。
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论环境保护中的公众参与制度世纪随着人类经济的飞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开辟了公众参与制度的先河,随后为许多国家所效仿。
实践证明,公众参与制度在环境保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公众参与制度有利于克服和弥补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在环保领域的缺陷,有利于排除环境侵害、处理环境纠纷,环境保护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涉及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利益主体,实施公众参与制度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通过公众的力量,也能更好的实现公民的环境权利益。
由于我国公众参与制度还不健全,对此笔者提出一些完善的建议,希望以此唤醒我国法律政策的制定对公众参与制度的重视,给环境问题的解决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涵义和作用(一)环境保护公众参与的涵义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是指在环境保护领域,公众有权通过一定的途径参与公众环境利益相关的活动。
然而不同的学者对其概念的界定存在不同的意见。
有的学者认为“在环境资源保护中,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享有保护环境资源的权利,同时也负有保护环境资源的义务,都有平等的参与环境资源保护事业、参与环境资源决策的权利”。
有的学者认为“公众参与是指公众及其代表根据环境法赋予的权利义务参加环境保护,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环境决策行为、环境经济行为以及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管工作,听取公众意见,取得公众认可及提倡公众自我保护环境”。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是指公众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或规章的规定,平等的参与与其环境利益相关的一切活动。
这里的公众应当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团体组织,参与范围包括环境立法、环境决策、环境监督、环境救济等不同阶段的环境法律实施活动。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西方国家纷纷兴起政府治道变革的浪潮,虽然各国所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但却有着共同的本质特征,即重新定位政府职能,把政府主要职能界定为“掌舵”而不是“划桨”;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权于社会,与公民社会合作治理,政治权力向公民社会回归,扩大公民对公共事务管理的直接参与”。
环境影响评价第十二章公众参与
在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必须制定详细的公众参 与计划,明确公众参与的方式、途径和程序等。
04
公众参与的效果评估Leabharlann 公众参与效果评估的定义和目的
定义
公众参与效果评估是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公众意见的收集 、分析和评价,旨在判断公众意见对项目的影响程度和合理 性的评估方法。
目的
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决策依据,促进公众对项目的了解和参 与,提高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同时增强项目实施的合法 性和合理性。
05
公众参与的问题与对策
公众参与存在的问题
01
02
03
缺乏参与意识
部分公众对环境影响评价 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 主动参与意识。
信息不对称
由于专业知识壁垒,公众 与环评机构之间存在信息 不对称现象。
参与成本高
参与环境影响评价需要投 入大量时间、人力和财力 资源,对一些人来说成本 较高。
提高公众参与质量的对策
• 方法:通常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听证会、民意测验等方式进行公众参与效果评估,其中问卷调查是最 常用的方法之一。
• 程序:公众参与效果评估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 设计评估方案:明确评估的目的、对象、指标和方法等。 • 发布评估通知:将评估方案通知相关单位和个人,邀请他们参加评估活动。 • 收集公众意见: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听证会等方式收集公众对项目的意见和建议。 • 分析公众意见:对收集到的公众意见进行分析和整理,得出结论和建议。 • 公布评估结果: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布,为项目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公众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 权利 • 知情权:了解建设项目、规划、政策和立法等环境影响评价的情况。 • 参与权:参与建设项目、规划、政策和立法等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提出意见和建议。 • 监督权:对建设项目、规划、政策和立法的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监督,提出意见和建议。 • 请求救济权: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请求法律救济。 • 义务 • 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进行违法活动。 • 积极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 • 在自己的权利范围内行使参与权,不干涉其他人的权利。 • 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给他人造成损失。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公众参与
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公众参与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公众参与引言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公众参与是一种民主参与形式,可以使公众在环境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
公众参与有助于实现环境决策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持续性,有效地保护公众权益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
公众参与也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责任心,促进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共识和行动。
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公众参与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例如,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了公众可以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过程;《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公众在环境保护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
公众参与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公众对环境保护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有限,缺乏参与的意识和能力。
公众参与的途径和方式相对狭窄,往往只是形式上的听证会或座谈会,缺乏具体实质性的参与机会。
再者,公众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不一,参与热情不高。
环境保护机构在环境决策中对公众参与的重视程度有限,难以真正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
发展方向为了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公众参与,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环境保护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知识水平。
建立多元化的公众参与机制,包括适当开放环境信息、建立环境咨询和投诉渠道等。
还应加强环境保护机构对公众参与的重视,提高公众参与的水平和质量。
要通过制定明确的法律规定,强化公众参与的法律地位和效力,确保公众参与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公众参与是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加强宣传教育、建立多元化的参与机制以及制定明确的法律规定,可以不断完善公众参与的制度,进一步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论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程序的问题
《 环境 影 响评 价法》 第五 条规定 , “ 国家鼓 励有 关单位 、 专家 和 十一 条也规 定 , “ 专 项规 划和建 设项 目的环评 文件在 报批 前 , 除国
家规 定需要 保密 的情形 外, 应 当针对可 能会造 成不 良环境 影响 并
环境 影 响评 价制度 的过程 包括 一系 列 的程 序 。在实 际运 行 境 影响 评价 中 的公众 参与 内容 。公众 参与 的主要 形式 是听 证 会
中, 环 境影 响评 价的 工作 流程可 以不 同, 而 且各 程序 之间 的顺序 和论 证会 。 从这些 法律 规定 的 内容 不难 看 出 , 公众 参 与环境 影 响 也是 可变 的 。 一种 相对 完备 的环 境影 响评 价过程 , 应 当符合 以下 评价 的程度 , 对于 环境影 响评 价功能 的实现 以及我 国环境 保护工 基 本要 件 : ( 1 ) 能够 基本 适应 已知 的所有 对 环境造 成 显著影 响 的 作 的具体 落实 , 都具 有着 重 大意义 。
的 重视 , 并 为许 多 国家 所借鉴 。环 境影 响评 价简 称环评 , 英 文缩
写E I A, 即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I mp a c t A s s e s s m e n t 。 依据徐 祥 民教授 的 切 活动 , 不 仅包括 建 设项 目的环 境评 价 , 而 且还 包括政 策 、 规划 、 立法 等 的战 略环境 评价 。 对 一个 建设 项 目的环 境影 响评 价来 说,
一
项 基 本制度 。至 2 O世 纪 7 O 年 代末 美 国各州 相继 建立 了各 种 能 参加 决策 过程 并且 防止 和化 解公 民和政府 机构 与开 发单 位之
论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中的公众参与制度
论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中的公众参与制度【摘要】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中的公众参与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政策举措,旨在提高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参与度。
本文通过对公众参与制度的概念、现状、意义和作用、问题与挑战以及完善路径的探讨,分析了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中公众参与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展望了公众参与制度的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总结。
该文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中公众参与制度的重视,促进公众参与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推进,实现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共赢局面。
【关键词】公众参与制度、环境保护政策、我国、意义、作用、问题、挑战、完善、展望、总结、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环境问题愈发凸显。
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破坏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也对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措施。
单靠政府的力量往往难以解决所有环境问题,需要广泛动员社会各方力量一起参与。
公众参与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向之一。
公众参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可以让广大群众更加深入了解环保政策,参与环保决策,监督环保行动,从而实现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共同治理的目标。
在公众参与制度的推动下,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将更加科学、民主和有效,为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中的公众参与制度,旨在深入研究公众参与制度在环境保护领域中的作用和意义。
具体来说,本文的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对公众参与制度的概念和定义进行阐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公众参与在环境保护政策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中公众参与制度的现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从而为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中的公众参与制度提供参考和建议。
探讨公众参与制度在环境保护中的意义和作用,分析其对环境保护政策实施的影响和促进作用。
提出如何完善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中的公众参与制度,包括建议改进现有制度、加强公众参与意识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措施,为推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建议。
论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原则
论环境法的公众参与原则摘要:在追求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环境的污染问题也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
为了加强对国家环境的管理和保护,我们需要公众能有更多的渠道、更高的积极性参与到环境保护当中。
公众参与原则是环境法中很重要的一项基本原则。
可以说保护环境是一项全民参与的事业,任何人在当今社会都不可能脱离整体环境独善其身。
探究我国环境法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
希望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环境的保护发展。
关键词:环境法;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原则是环境法的重要原则之一,有学者称之为“环境保护的民主原则”。
也有学者称之为“环境民主原则”、“环境法的精髓和灵魂”。
它主要包括获得信息的权利、参与决策的权利、寻求司法救济的权利。
在上世纪60年代公众参与原则就已经存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对应的环境问题也就愈加突出,在这样的情形下,更加需要让公众参与到环境保护的法制化建程中去,并成为推动和实践这一进程的主力军。
一、公众参与原则在我国存在的问题(一)公民参与的权力没有的到有效地保障环境侵权的救济是公众参与原则的重要内容之一。
法律是具有可诉性的,有侵权必有救济。
很多国家对环境保护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如日本规定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公众可以对使公民受到环境利益损害或处于环境损害危险的行政机关提起诉讼。
加拿大的《环境保护法》中也明确的规定了每个公民的权力和资格,这样可以对公共环境起到更好的保护作用。
但是中国在环境法中对于公众参与的原则没有明确的规定。
对于环境的规定没有明确的条例。
索赔权和诉讼权仅限于遭受直接环境损害时才能行使。
《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条件之一是:“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政诉讼法》规定:“原告必须是受具体行政行为侵害其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而环境损害往往具有长期性、间接性、滞后性、无形性,而且环境一旦超出其本身的自净能力,治理的成本是巨大的。
在环境损害中受害的群体由于受到起诉资格的限制,提出诉讼往往不被法院受理;即使被法院受理,胜诉的几率也很小。
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
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公众参与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促进公众对环境保护决策的参与和监督,增强公众对环境事务的责任感和自愿性。
建立健全的公众参与制度对于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提高环境意识和参与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制度,包括政策背景、参与主体、参与程序、参与形式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内容。
一、政策背景1.1 环保法律法规1.2 国际承诺和标准1.3 政府文件和文件二、参与主体2.1 政府部门2.1.1 环保部门2.1.2 人民代表大会2.2 公众2.2.1 居民2.2.2 社区组织2.2.3 非政府组织2.2.4 企业和企业界代表三、参与程序3.1 信息公开3.1.1 环境信息公开3.1.2 决策过程公开3.2 意见征集和听证3.2.1 会议和座谈会3.2.2 征求意见书面材料 3.2.3 在线调查和互动平台 3.3 参与决策3.3.1 协商和协调机制3.3.2 民主选举和代表参与3.3.3 公众代表会议四、参与形式4.1 参与咨询4.1.1 咨询机构和专家4.1.2 咨询会议和研讨会4.2 参与监督4.2.1 监测和检测4.2.2 申诉和举报4.3 参与评估4.3.1 环境影响评估4.3.2 治理效果评估五、效果评估5.1 参与度评估5.1.1 参与人数和比例5.1.2 参与主体满意度调查 5.2 决策结果评估5.2.1 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5.2.2 决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5.3 环保效果评估5.3.1 环境质量改善情况5.3.2 环保政策执行情况六、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但不限于相关政策文件、法律法规、调查问卷、会议纪要等,详见附件部分。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7.1 公众参与:指公众在环境保护决策和管理中的参与行为。
7.2 环保部门:指主管环境保护工作的政府部门。
7.3 人民代表大会:指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立法机关。
7.4 居民:指居住在某一固定地区的个人。
7.5 社区组织:指某一社区内的社会团体和组织。
论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环 境 问题 日益 突 出 的同 时 , 社 会 公 众对 环 境权 益 的要求 也 与 日 3 . 2 公众 参 与 的局 限性 还 表 现 在对 环 境 污 染情 况 的末 端 参 与 。 即 在生 态 环 境 已被 破 坏 , 污 染 现 象 已经 俱增 , 环 保 活动 在 政府 等部 门的 支持 下 , 开 展J l  ̄ , N, 公 众 力 量逐 渐 成 检 举 的实 现 条件 是 既 发 生 , 为 环保 工作 深 入开 展 的不 可 或缺 的力 量 。 环 境 影 响评 价一 度被 认 为 呈现 严 重事 态 时 , 公 众针 对 危害 到 自身 利 益 的环 境 问题 向有关 部 门 城市 的 生态 环境 具 有不 可恢 复 的特 点 , 一旦 造成 破 坏 , 是2 0世纪最成功的“ 政策创新 ” , 其宗 旨是使环境和经济 、 社会 、 文 举 报 和控 告 。 化、 技 术等 因素 一 样在 不 同层 次 的决 策 中得 到充 分考 虑 和 重视 。 E I A 便 很 难 回复 到原 来 的样 子 。 公 众 的末 端参 与并 不 能及 时 制止 环境 危 制 度 涉及 的 内容 非 常广 泛 , 除 自然 环 境 和 技术 系统 外 , 还 包 括 社 会 害 的发 生 , 无 法 实现 公众 参 与 的根本 目的 。 范 畴 。公众 参 与是 环 境影 响评 价 的重要 组 成 部分 , 对 环 境 影 响评 价 此外 , 从 公 众参 与 的主体 也 是 公 众 参 与 的基 础 来 看 , 城 市 公 众 的一样 重 大 。 的 环境 素 养 仍 有 待提 高 ; 公 众 参 与 多是 社 会 组 织形 式 , 其 影 响程 度 也 十分 有 限 。 1公众 参 与在 环境 影 响评 价 中的重 要性 分 析 首先 , 环境 问题 直 接关 系 和 影 响 着 每个 人 的生 活 , 公 众 是 环 境 4 城市 生态 环 境公 众参 与 的影 响 因素 的直 接 受众 , 公 众有 知 情 权 , 有 权 利 知 道 目前 环 境 的情 况 和将 来 可 公众 参 与环 境 治理 技 能提 高 环境 保 护 的效 能 , 也 是顺 应 环 境治 现实 中公 众 参 与城 市 生态 环 境 的管 能 发 生 的变化 , 并 且 有权 利 参与 到 环 境污 染 防 治工 作 中来 。公众 的 理 职能 力量 的转变 潮 流 。然 而 , 公 众并 没 有 积极 投 入 到城 市 生态 的治理 参与 , 可 以确 保 环境 评 价 影 响 工作 的公 正 性 和 民 主性 , 是 环境 评 价 理 监督 情况 却 不 十分 显著 , 质 量 的有 效 保 障 ; 其次 , 社会 发展 , 全 民文 化 素 质都 有 所 提 高 , 民众 中 。 4 . 1公 众参 与 成本 较 高 要 求 在 涉及 自身利 益 的活 动 中体 现 出 自己的诉 求 和 声音 ,换 言之 , 人们 对 环境 权 的要 求 日益强 烈 , 而 公 众参 与 无 疑使 公 民享 有 环 境权 公 众对 于 城市 生态 环 境 的好 坏 判 断 只能 依靠 直 观 的感 觉 , 无 法 环 保部 门是城 市环 境 污 的重 要 的表 现 形式 ; 最后, 全 球 都 在 推行 可 持续 发 展 的理 论 , 可 持续 或 很难 得 到对 于 生态 环境 污 染 的危 害指 标 。 发展是使人类活动与 自然环境相协调 , 而公众参与的目的就是使项 染信息的主要提供者 ,但其公布 的数据 资料往往基于 自身利益 , 资 目的经 济效 益 、 社会 效 益 、 环 境 效 益 三者 的协调 统 一 , 所 以公 众 参 与 料 的权威 性 、 全 面性 和真 实 性 时常 受 到人 们 的质 疑 。而 公 众 为 了得 到 真实 可 靠 的污 染 数 据 , 需 要 付 出极 大 的成 本 , 这对 于普 通 的 民众 是贯 彻 可持 续 发展 思想 的一个 现 实操 作 手段 。 2 公众 参 与理 论基 础 来说是不现实的。 另外, 从法律层面来看 , 我国的《 环境保护法》 中虽 环 境 问题 中 , 不但 市 场 这 只 “ 看 不 见 的手 ” 会失灵 , 连 政 府 这 只 明确 了环 保 部 门对 城市 环境 状况 进 行 公 报 的义 务 , 却 没 有 直接 赋 予 “ 看得见的手” 也会失灵, 这 为 发挥 第 三 种力 量 的作 用 提 供 了 机会 , 公众 环境 的知情 权 。公 众要 真 正参 与 投入 到 环境 的保 护管 理 中 , 不 并 且难 以预 料 到参 与 的结 果 , 机 会 成本 也 随之 变 公众参与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 的。 公众参与既可 以降低社会管理 仅 花费 大 量 成本 , 成 本 ,也 有 助 于 减少 因市 场 失 灵 和政 府 失 灵所 造成 的环 境 资 源 损 大 。 4 . 2 公众 参 与 的预期 效 用及 其 实现 概率 较低 失。 2 0 世纪 6 O 年代 , 环境 权 的概 念诞 生 了 , 环 境权 理 论 产生 的 背景 现 实情 况 是 , 公 众 参 与 环境 管 理 时 , 已是 环 境 危 害 的 末 端 。此 公众 对 于环 境 的预 期效 用很 大程 度上 取 决 于环 境 质量 的改 善情 就 是 对 政府 权 力 的不 信任 ,其 目的 之一 就 是 以 环 境 权来 保 障公 民 时 , 权, 限制 国家权 。该 理 论 是 由美 国学 者萨 克 斯 ( 基于“ 环 境 公共 财产 况 。 通过 一定 的公 众 参 与程 序 , 环 境 质量 的改 善 效果 通 常是 确定 的 , 而 城 市生 态 环境 的价 值却 论” 与“ 环 境公 共 委托 论 ” 而 提 出 的 。这两 种 理论 将 环 境作 为 人类 的 或 者说 可 以通 过一 定 的形 式来 表 现 出来 ; 公 众参 与 对 于环境 的改善 预 期效 用 与真 正 意 共 有 财产 , 并 将公 众 和 国家 分别 置 于 委托 人 和 受托 人 的 位置 上 。根 有 着较 强 的不 确定 性 。 公众 参 与 对环 境 质 量 据 这两 种 理 论 , 公 众 将环 境 管 理 权 委托 给 国家 , 国家 因为 是受 公 众 义 上 的环境 质 量改 善 之 间存在 着 较 大 的差 别 , 的 委托 而 行 使 管 理权 的 , 因而 不 能 滥用 权 利 , 而 作 为 权 利 主体 的公 的改善实现概率在一个较低的程度上 。 众 当然 也有 权进 行 监督 。 随着 环境 危 机 的加 重 和人 类对 环 境认 识 的 4 - 3公 众参 与 的心 理 收益 较低 近些 年 来 , 我 国政府 对 于 环 境保 护 的教 育 、 宣 传 力 度 都 在 逐 步 加深, 越来 越 多 的 人 认 为环 境 权 具 有人 权 的一 般 属性 , 是 公 民 的一 加大 , 公众 参 与环 保 工作 的投 入 也 在逐 年 增加 。公 众 自身 环境 素 质 项 基本 权利 , 是 现代 法 治 国家 的一 项基 本 人权 。 的增 强 , 对 环 境保 护 参 与 的 热情 也 越 强 烈 , 参 与 环境 活 动 的心 理 预 3 城市 生态 环 境治 理 中 的公众 参 与 现状 环 境治 理 的突 出特 点 之一 在 于其 利 益 冲 突性 , 而 这 当 中各 种 利 收益 也越 高 ; 心理 收 益得 到 实现 就 能激 发 公众 更 高 的参 与 热情 。反 公 众 的心 理 收益 没有 达 到预 期 , 就 会对 其 参 与积 极 性造 成 打 击 , 益 的协 调必 须 倚靠 公 众 的参 与 。 借 助公 众参 与 来推 动 环境 治理 是 当 之 , 前 国 际社会 和 世界 各 国都 普 遍认 同 , 并 重 点研 究 的 内容 之 一 。公 众 环境 治 理效 果 的缓慢 性 使得 公 众参 与 的心 理 收益 不高 。 5结 束语 参 与对 城 市生 态 环境 治 理 的推动 作用 已被 多个 国 家和 地 区证 明 。 随 着 居 民 的环境 意识 日趋 强烈 ,加 之 环 境 问题 的严 峻程 度越 来 越 高 , 公众 作 为城 市生 态 环境 利 益 的相 关者 , 积极 投 入 到环 境保 护管 是 公众积极参与城市的环境治理是时代的要求 。在我 国, 城市生态环 理工 作 中可 以有 效 降低 社 会 管理 成本 ,发挥 公 众 管理 的优越 性 , 当前 仍存 在 着一 些 问题 制约 着 公众 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最常见 的方式见于向环保部门的来信 、 来访和 当前 环 境管 理 的重 要力 量 之一 。 如 何 进 一步 提 高 公 众 的环 保 意识 , 鼓 励 其 参 与 到城 举 报 。就 目前 来 看 , 公 众 反 映最 多 的 城市 生 态环 境 问题 是 大 气 污染 的参 与积 极 性 , 和噪 声 污染 , 也 指示 出了 当前城 市 生 态环 境 的 主要 矛 盾 点 。尽 管在 市 生态 环 境 的治 理 当中是 目前 应 重点 关注 的内容 。 参 考 文 献 我 国城 市公 众参 与 的 内容在 不 断 充实 和 完 善 , 但 由于 受 到各 种 因 素 『 1 1 李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世界 环保事业 的最 初 推 动力 量来 自于公 众 , 有 没
公众参 与就没有 环境 运 动 , 没有 今 天对 保护 环 境 的
重视程 度 。
2 公 众参 与 的意义 与作 用
在 建设 项 目环 境 影 响评 价 工作 中引 进 公众 参 与 , 公众 而言 , 以促进 环 保意 识 的普 遍 提 高 , 对 可 一 方 面参与环保 的公众 已经接受 了很 多环保 的知识和 价值 理念 , 环保过 程 中 对环 境 问题 又有 了更加 深 在 入 的认 识和更 加切 身 的体 验 , 一 步 强化 了他们 这 进 些知识 和理念 , 另一 方 面 , 这些 公 众 的环保 知 识 , 行 为和 价值理念 又时 刻影 响 着周 边 的人 群 , 而促 使 从 更多公众 的环保 意识 的提 高 , 终 从根 本上 推 动 整 最
问题 有着更 加切 身和 直接 的感 受 , 们 往往 能更 加 他 及 时有 效 的发现环 保 工作 中的各 类 问题 , 作 出最 并 直接 和激 烈 的 反应 。 当这 种 参 与 变 得 广泛 和 深 入 时, 就会形成 一种社 会 力 量来 实 现对 政 府环 保工 作 的有效 监督 , 最大 范 围里 避 免“ 在 市场 和 政府 失灵 ” 的现象 ; 推动 我国政 治的 民主建设 , 生态环境 问题 本 身具有 特殊 的政 治性 。一 方 面 , 它反 映 了政 治利 益 的差别 , 社会上 层 的政 治和 经 济精 英 控制 和 支配 着 更多 的 自然 资源 , 另一 方 面 , 环境 影 响具 有普 遍 性 , 环境 的恶化 导 致 的 结果 可 能是 对 人 类 灾 难 性 的毁 灭 。在 这些 因素 的交 参 与 的概念
公众 参与是 指社会公 众对某 一公共事 物的共 同
恶 化首先受 害 的就是 社会 下 层 的 民众 , 公众 对环 境
维 护和处理 。环保公 众参 与特指社会 公众对 环境保 护 的认知 、 维护 和参 与程度 。其 内容具体表 现为 : 积 极 参加环境 建设 ; 做好 本 职工作 中的环境保 护 ; 监督 破 坏环境 的行 为 ; 持环境执 法 ; 支 对环 境执法部 门 的 监督 ; 参与 环境文化 建设 。通 过公众参 与 , 以制约 可 政府 的 自由裁 量权 , 保政府公 正 , 确 合理 地行使 行政 权力 。从环保 公众 参 与发 展 的整个 大环 境来 看 , 是 随着人 类经济 的发 展对 环 境 产生 的 破坏 、 人类 生 存 资源 紧缺而 引发 的保 护 环 境 的 自主需 求 , 体现 为 由 点及 面的扩展 、 由个人 带动群体 的意识 提高 , 和在这 种需求 下 , 而促 成 的 由政府 组 织 、 调 , 步形 成 从 协 逐 立法到 执法一 系列具 有 法 律地 位 的公 众参 与 , 以 可
21 年 3 00 月
Ju ao Ge ic a e nl y or lf r n cnen Tc o g n e Se d h o
绦 色斜 技
第 3期
论环境评价制度 中的公众参与
熊双 莲
( 中冶南方 工程技 术有 限公 司环境 影响评价 所 , 武汉 4 0 2 ) 3 2 3
摘 要 : 随 着 经 济 的快 速 发展 , 境 保 护 问题 越 来 越 得 到 人 们 的 重 视 , 境 影 响 评 价 制 度 也 慢 慢 的 在 伴 环 环
世 界 各 国 确立 起 来 。 公 众基 于环 境 权 和 外部 性 理 论 有 参 与 环 境 影 响 评 价 的权 利 , 而且 公 众 参 与 环 境 保
护 的 程度 , 直接 体 现 了一 个 国家 可持 续发 展 的 水 平 。分 析 了现 阶 段 环 境 影 响评 价 中公 众 参 与 存 在 的 主 要 问 题 , 合 工作 实践 , 建立 信 息 公 开 制度 、 富公 众 参 与 途 径 、 结 从 丰 完善 调 查 问卷 设 计 、 重视 信 息 反馈 、 提
3 1 人数少 。 . 程度低
据 中国环境 文化促进 会发 布的首个 中 国公众环 保 民生指 数显示 , 管环 保 在 近两 年成 为 了公 众关 尽
个 环保工 作的发 展 ; 监督 环保工作 的有效进 行 , 环境
收 稿 日期 : 0 00 — 5 2 1 —3 0
作 者 简 介 : 双 莲 ( 93 ) 女 , 熊 17 一 , 硕士 , 程 师 , 工 主要 从 事 环境 影 响 评 价研 究 。
高公 众 参 与意 识 等 方 面提 出 了若 干 改进 建议 。
关键 词 : 环境 影 响 评 价 ; 众 参 与 ; 题 与 对策 公 问
中 图分 类 号 : 8 X 2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55 9 2 1 ) 30 4 —2 1 0 —6 X( 0 0 0 — 0 0 0
通过公 众参 与 , 也有 利 于 公众 及早 了解项 目建设 情 况, 以便项 目得到公 众的理解 和支持 。因此 , 评过 环 程 中实施公众 参 与 , 可提高 环评工作 的有效性 , 促进 环境影 响评价 制度 的完 善 , 在 活动 中提 高公 众 的 并 环境 意识 。
3 公 众 参 与环 保 的现状
行 的政 治参与就 更具有 主动性 。公众 的政治能力 在
这些参 与过程 中得 到很好 的磨 炼 和提 高 , 而推 动 进 我 国政 治的 民主化建设 。 对 项 目建设 部 门或 决策 者 而言 , 有利 于集 思广 益, 剖析项 目存在 或可能存 在 的问题及其危 害程度 , 及早 寻求解 决办 法 , 免 在 已经 做 出决 策后 才 发现 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