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要求或共同标准的是

合集下载

教育内容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教育内容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要求或规定。

即人们对教育者的期望,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

教育内容是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经过选择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等的总和。

它包括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等各育以及态度、方法价值观等的内容。

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内容,是根据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确定的。

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教育目的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功能。

其中,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是指教育目的规定了教育活动所应培养的人才质量和规格,实际上就是规定了教育活动的最大方向。

由此可知,教育内容的确定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最高准则。

教育目的的调控功能,从宏观上说,是指教育目的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规划以及教育结构的确立与调整等的指导、协调的功能,从微观上说,是指教育目的对具体教育内容的安排、教育活动的形式以及教育手段、方法和技术的选择等的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动能。

由此可知,教育目的对具体教育内容的安排有支配、协调和控制、调节的作用。

教育目的与教育内容的关系教育内容具有目的性、预设性、系统性、价值性、对话性、多载体性的特征。

其中,教育内容的目的性是指教育内容直接反映着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学校层次、类别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人类教育的自觉表现。

教育内容的对话性是指在学校教育活动中,教师从如何使学生掌握、运用,并转化为学生个体认识的角度重新研究、掌握和运用教育内容,以实现教育目的。

因此,从教育内容的对话性可知:教师需从教育内容实现教育目的。

学校教育内容的组成与结构必须考虑教育目的。

因此,教育目的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学内容的精神内核,教育活动的行动指南和最终目标,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对于明确教育方向,建立教育制度,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等起着决定性的导向作用。

2020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60(题与答案)

2020年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60(题与答案)

资格证辨析题60道导语:辨析题是中学科目二考试的必考题型。

题目数量为4道,每题8分,共计32分。

这种题型一般是总分总的结构作答。

下面是整理的练习题,供大家平时练习使用。

多练多写,考试才能有话可说。

1.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就是广义的教育。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和品德,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因此,题干描述的是狭义的教育而非广义的教育。

故该说法错误。

2.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参考答案】此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推动作用,但也会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

社会发展对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学校结构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形成制约。

故该说法错误。

3.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参考答案】此说法正确。

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教育的永恒性是由教育本身的职能决定的。

因此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的。

故该说法正确。

4.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定是同步的。

【参考答案】该说法错误。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教育虽然会受到政治经济的影响,但是也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

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教育落后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另一方面,教育超前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因此,一个国家的教育与政治经济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一定是同步的。

故该说法错误。

5.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指教育事业的速度和规模。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现代教育原理》网上形考(任务一至五)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现代教育原理》网上形考(任务一至五)试题及答案

国开(中央电大)本科《现代教育原理》网上形考(任务一至五)试题及答案说明: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课程考核:形考(比例50%、手段网络);终考(比例50%、手段机考)。

形考任务一试题及答案[题目]教育[答案]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题目]教育学[答案]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或者说是研究教育特别是教师如何更科学的有效的培养人的科学。

教育学是在人类的教育活动进行相当长的一段历史过程之后才逐渐出现的,先期仅仅是对教育经验的总结,随后才诞生具有初步体系的教育学。

[题目]教育科学[答案]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是若干个教育学科构成的学科总称。

[题目]教育思想[答案]泛指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是指人们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教育实践而形成的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认识、观点和看法。

[题目]教育规律[答案]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以及教育现象内部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本质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或关系。

教育规律是对教育实践的深层次和本质联系的反映,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永恒性。

[题目]义务教育[答案]是指由国家强制实行的,适龄儿童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和家庭必须予以保障的国民教育。

或者:(2006年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法》中的定义)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题目]学制[答案]即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彼此之间的协调关系。

[题目]终身教育[答案]从个人和社会的观点看,终身教育包括整个教育过程,教育的功能不再局限于按照某些预订的组织规划、需要和见解去训练未来社会的领袖,或想一劳永逸地培养一定规格的青年,而是要面向整个社会成员,受教育的时间也不再局限于某一个特定年龄而是向着个人终身方向的发展。

12秋现代教育原理形考3-4次作业参考答案

12秋现代教育原理形考3-4次作业参考答案

第三次形考作业参考答案一、多项选择题(共14 道试题,共28 分。

)1. 规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要求或共同标准的是( B )。

A. 教育方针B. 教育目的C. 培养目标D. 教育目标E. 教学目标2. 规定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性质、总方向、总目标的是( A )。

A. 教育方针B. 教育目的C. 培养目标D. 教育目标E. 教学目标3. 人本主义者所持的教育目的观是(ABCD )。

A. 个人本位论B. 社会本位论C. 文化本位论D. 生活本位论4. 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的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CDE )等。

A. 卢梭B. 杜威C. 孔德D. 那托尔普E. 涂尔干5.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递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它们是(ABCD )。

A. 学会认知B. 学会做事C. 学会共同生活D. 学会生存E. 学会反思6. 1993年,美国政府在( D )中,确定了美国国家的八大教育目标。

A. 《国家处在危险之中》B. 《普及科学2061计划》C.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D.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7.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从小学至高中设置了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ABCDE )。

A. 信息技术教育B. 研究性学习C. 社区服务D. 社会实践E. 劳动与技术教育8. 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规范形式包括(ABC )。

A. 课程计划B. 课程标准C. 教科书D. 作业E. 考核9. 课程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ABCD )。

A. 培养目标B. 学习年限C. 时间分配D. 课程设置E. 教学内容10. 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主要包括( ABCDE )。

A. 前言B. 课程目标C. 内容标准D. 实施建议E. 术语解释11. 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有(ABC )。

A. 教学B. 综合实践活动C. 咨询与指导D. 家庭教育E. 社区教育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内容包括(ABCD )。

培养人才的标准

培养人才的标准

培养人才的标准培养人才的标准一、知识与技能1. 学科知识:培养人才需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基础,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并具备深入研究、创新发展的能力。

2. 综合能力:人才应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应用技能:人才需要具备实践应用技能,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二、思维与创新1. 培养创新思维:人才应具备创新思维,勇于开拓、创新,能够独立思考并提出新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2. 培养批判性思维: 培养人才应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够客观分析问题,辨析事物的优劣,不盲从,不受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影响。

3. 培养系统思维:人才应具备系统思维,能够从整体的角度看待问题,把握问题的关键、内在联系,做出科学的决策和判断。

三、个人素质与价值观1. 人文素养:培养人才需要倡导人文关怀和人类尊严,培养人才具备优秀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处世态度。

2. 团队合作:培养人才应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善于与他人进行合作与沟通,具备团队管理和领导能力。

3. 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才需要塑造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贡献于社会发展。

四、国际视野与跨文化交流1. 外语能力:人才应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开阔国际视野。

2. 全球化意识:培养人才需要具备全球化意识,关注国际热点问题,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政治和经济特点,适应全球化的竞争环境。

五、持续学习与自我发展1. 学习能力:培养人才需要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善于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

2. 自我管理:人才应具备自我管理能力,能够设立明确的目标,合理安排时间并坚持实施,不断提升个人能力和素质。

总之,培养人才的标准应该是多元化的,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还要培养人才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个人素质与价值观、国际视野以及持续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只有综合考量这些方面的因素,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具有竞争力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贡献。

2016年辽宁特岗教师招考《教育学》章节典型真题:教育目的与制度

2016年辽宁特岗教师招考《教育学》章节典型真题:教育目的与制度

特岗教师招考《教育学》章节典型真题:教育目的与制度2016年辽宁教招大部分考试科目为教育基础知识,具体考试内容需要看考试公告,查看最新辽宁教师招聘考试资讯。

辽宁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辽宁教师招聘备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制度1.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人主张教育目的的( )。

A.泛目的论B.个人本位论C.无目的论D.社会本位论【答案】D。

【中公专家解析】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主张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强调社会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相关知识点: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二、有关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一)个人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个人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人的本性,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健全发展的人,发展人的本性,挖掘人的潜能,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而不是为某个社会集团或阶级服务。

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有孟子、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

卢梭认为,人生下来是好的,可是一到了人的手中就变坏了。

因此,儿童的教育要远离腐化的上层社会生活,远离充满罪恶的城市,主张把儿童带到乡村大自然的淳朴环境中,把他们从社会的不良影响下挽救出来,在教育中保护儿童善良的天性。

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使人的各项能力得到自然的进步与均衡的发展。

永恒主义者赫钦斯说:“一个公民或一个国民的职能……在不同社会之间可能各不相同……但是作为人的职能,在每一个时代和每一个社会中都是一样的,教育制度的目的就是提高作为人的人。

”马利坦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就是‘塑造人’,或者更确切地说,帮助儿童成为充分成型和完善发展的人。

其他目的如传递特定文明区域的文化遗产,为参与社会生活和成为优良的公民做好准备,以及履行整个社会的特定职能,完成家庭责任和谋生所需要的精神准备,乃是一些推论,它们是重要的,但属于第二位的目的。

”(二)社会本位论及其主要观点社会本位论认为,确立教育目的的根据是社会的要求,个人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因为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受制于社会环境。

人才培养标准

人才培养标准

人才培养标准人才培养标准是指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趋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标准进行规定和界定,以便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从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方法等方面来探讨人才培养标准的相关内容。

首先,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需要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也是人才培养标准的核心内容。

在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时,需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明确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总体目标是指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体目标则是根据不同行业和专业的需求来确定。

只有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有效地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标准。

其次,人才培养标准需要明确培养内容。

培养内容是指人才培养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在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时,需要结合当前行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确定人才培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

同时,还需要注重跨学科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此外,还需要关注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高素质人才。

再次,人才培养标准需要明确培养方法。

培养方法是指人才培养的具体方式和方法。

在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时,需要结合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确定适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同时,还需要注重实践教学和项目实践的开展,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还需要注重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的开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人才培养标准的制定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时,需要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以确保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只有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标准,才能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2024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答案(大部分)

2024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答案(大部分)

2024上半年教师资格证笔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答案(大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心,为中国教育的发展探寻新路,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团队的是()。

A.陶行知B.黄炎培C.D.蔡元培【答案】A陶行知二、3.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与劳动相结合是人发展的主要途居考萃径,但是在教育史上,出现了漫长的一段人与劳动相脱离的历史,这段历史主要是从()开始的。

A.原始社会B.奴隶社会C.**社会D.****社会【答案】B奴隶社会4.一个****的人,注定成为不了**,这说明影响人的发展因素主要是()A.遗传B.环境C.教育D.主观能动性【答案】A遗传。

5.舒尔茨的人力资本论表明()。

A.教育对人口结构的影响B.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C.教育对文化的制约作用D.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制约作用【答案】B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7.我国的学制类型属于()A.双轨制B.单轨制C.多轨制D.分支制【答案】D分支型学制8.教科书的编排形式主要是()A.**式和分支式B.**活动C.螺旋式和直线式D.【答案】C直线式和螺旋式10.在一次郊游中,张明一眼就认出了同学王岗这利用了什么()。

A.认识B.保持C.回忆D.再认【答案】D再认11.在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划分中,公正道德阶段是()岁以后。

A.10B.12C.14D.16【答案】A19.【答案】孙英同学同学任丽在公交车上不给老人主动让座的行为感到气氛,属于()与A.道德教B.道德情感C.道德**D.道德*师【答案】B道德情感20.老师把班里的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中学生能力各异,要把他们以互助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小组目标属于()。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教育学原理知识点

绪论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教育活动,其中既包括具体个人的教育活动,也包括人类社会中的各种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这些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实际上是人类群体的教育活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形式。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视之为近现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发端(诞生)。

赫尔巴特在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的发展进入了科学化时期,是科学教育学的开端。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发展总体上可以分为前学科时期,前科学时期和科学化时期三个阶段。

在“前学科时期”,教育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理论还主要散见于哲学和其他学科的著述之中,专门论述教育理论的知识体系尚未单独建立起来。

在“前科学时期”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产生,但理性思辨和逻辑演绎仍然是其阐述教育理论的基本方式,科学的研究方法还未能在教育学研究中被广泛运用。

“科学化时期”主要指的是从科学的教育学产生至今,教育学从理论、方法到研究活动都不断呈现出越来越突出的科学性。

追求概念的严谨性、方法论的清晰性和结论的可验证性成为教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萌芽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学记》(是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片专门论述教育的书)、《论语》、苏格拉底的“产婆术”:讥讽、助产术、归纳、下定义;柏拉图《理想国》;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理论》成形期: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第一次提出班级授课制德国康德第一次在大学讲台上讲授教育学这门课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规范教育学建立的标志1901年,王国维主编的《教育世界》刊登了大量西方教育学译著。

1930年,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在上海出版,这是我国现代史上第一本比较系统全面地阐述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著作。

1949年11月人民日报连载介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

1983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为我国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18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管理名词解释

教育管理名词解释

1.教育管理:教育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行为。

2.文化: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

它是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积淀、思维定势和价值定势。

文化具有民族性,它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所依据的共同观念体系。

3.资源:资源泛指社会财富的源泉。

它既包括自然资源如水资源、矿产资源等,也包括社会资源如资金、人才、信息等。

4.环境的种类:环境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一般环境,其中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期环境;另一类是特殊环境,主要指组织内部环境,或称工作环境。

5.管理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是以发展现代管理科学和管理工程为宗旨,以科科管理为基础着重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的理论、方法、手段来研究和处理管理工作中的规律性的问题,使管理工作更趋于完善。

6.教育行政体制:教育育行政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行政组织系统,或理解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管理的组织结构形成和工作制度的总称。

它主要由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隶属关系及相互间的职权划分等构成。

7.公务员制度:公务员制度就是指对公务员的分类、考试、录用、考核、奖惩、职务升降、任免、培训、待遇、退休、监督、保障等各个具体制度和体制系统的有机构成总体。

8.教育政策: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一种类型,是指为了解决教育领域所产生的公共问题,政党、立法机构、政府等所制定的教育方针、行动纲领、教育法规、条令条例等多种行为规范和法动过程的总称,是对教育工作的目的、策略和途径的总体规定。

9.教育法的制定:教育法的制定简称为教育立法。

它是指国家机关制定、修改、废止教育法规的专门活动。

10.教育立法程序:教育立法程序是指国家机关在制定、修改和废止教育法律规范活动中必须履行的法定步骤和手续。

只有经过法定程序所制定、修改的教育法才是合法的、有效的。

11.教育计划:指在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为实现预定的教育目标及任务而采取的规则、步骤、方法的总和。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育人科学。

2、教育: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广义的教育:泛指一切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4、狭义的教育:是指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5、基础教育:又称国民基础教育,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对国民实施的基本普通文化教育,也是为继续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

6、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完善和全面提高新一代合格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和根本目的的教育。

7、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要求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8、人的社会化:指通过教育活动使人的发展符合社会的要求,从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

9、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发展。

其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上适当超前,其二是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上适当超前。

10、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一方面随社会的演变而发展变化,另一方面教育又有其自身的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每一时代的教育与先前时代的教育有历史继承关系,与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教育有相互交流和借鉴的关系;二是指教育与同一时期的生产力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之间的不平衡性。

11、人(儿童)的发展:是指一个人(儿童)从出生到成熟随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不断发展完善的变化过程。

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心理的发展包括智力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

12、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是指人(儿童)在身心发展的一定年龄阶段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高等教育学-辨析题

高等教育学-辨析题

二.辨析题(2道,10分)1.1.1高等教育即大学教育(P1)错,高等教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概念不同,在中世纪,高等教育仅限于大学教育,但到十九世纪后半期以来,高等教育有更广泛的含义,不仅仅包括大学教育。

1.2.1高等教育能够决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状况(P5)错,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大系统中的子系统,是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教育作为一个子系统,与整个社会大系统及其他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高等教育受制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1.3.1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和职能(P26)错,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效的使命;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培养专门人才是大学产生之日起就具有的职能,中世纪大学以培养人才为唯一任务,无论大学如何发展,这一职能永远不会消失,离开了这一点,大学便不称其为大学了,因此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效的使命,也是高校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的重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使命开展。

1.3.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P26)错,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2.2.1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是一致的(P34)错,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目的区别是: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高等教育目的则是教育目的在高等教育系统的落实,它集中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与社会发生作用的连接点,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制约作用的集中体现。

联系是:从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的关系看两者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教育目的集中反映了社会和时代对培养人的共同要求,它是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守的总目的,而高等教育目的则是依据总的教育目的,从高等教育实际培养任务出发制定的。

2.2.2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相同(P34)错,区别是:高等教育目的是高等教育工作遵循的总方向,但它代替不了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的对所培养人的特殊要求,它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职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联系是: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之间是抽象和具体的关系,高等教育目的是对所有接受高等教育者提出较为概括和抽象的要求,可理解为一种教育意志、教育理想;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围绕高等教育目的展开的针对特定对象的具体、明确的规定,故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

高等教育学

高等教育学

第一章绪论1、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性、学术性的社会活动。

国外高等教育的演变:①古希腊时期:公元前387柏拉图在雅典创立的学园(academy),是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学校,也是西欧最早的学术研究机关。

在古埃及,巴比伦和古罗马。

为了培养高级官吏和高级僧侣,建有宫廷学校和祭司学校。

到了中世纪。

在西欧出现了教师讲学或学生求学的聚集性行会。

人们将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近代高等教育开端,现在大学所称的university就是由行会universitas演化而来的。

②1088年的博洛尼亚大学是全世界第一所大学,被誉为欧洲的大学之母;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是欧洲最早的医科大学。

中世纪的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进行教育教学。

其中文科是基础科,包括: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算几天音,文法修辞辩证法)③1810年德国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确定了“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研统一的办学方针,也是“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大学”高等教育的活动形式变化表现为:1.高等教育出现了多样化 2.高等教育的形式复杂化。

高等教育由原来的“英才教育”,“尖子教育”演变为“大众化”“普及化”高等教育。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①商代的“右学”是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萌芽②春秋战国时代的齐桓公创立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历史影响最大的高等学府③汉代的“鸿都门学”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④1862年的京师生同文馆是我国第一所近代高等教育学堂。

1898年光绪设立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最终发展成了北京大学。

⑤唐代仅官办学校就有六学二馆(六学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

二馆为崇文馆和弘文馆。

⑥宋朝时期,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开始流行2、高等教育学:是以高等教育现象中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3、高等教育的问题:反映在研究者头脑中需要探明和解决的理论疑难,只有人们以问题意识来审视高等教育现象,提出“是什么”,“为什么”和“应该怎样”的时候,高等教育学这门学问才可能出现。

现代教育原理

现代教育原理

<现代教育原理>作业任务三参考答案2010年10月25日朱武作业任务三:(参考答案)一、多项选择题(共 14 道试题,共 28 分。

)1. 规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要求或共同标准的是(A. 教育方针B. 教育目的C. 培养目标D. 教育目标E. 教学目标2. 规定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性质、总方向、总目标的是A. 教育方针B. 教育目的C. 培养目标D. 教育目标E. 教学目标3. 人本主义者所持的教育目的观是( ABCD )。

A. 个人本位论B. 社会本位论C. 文化本位论D. 生活本位论4. 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人的教育目的“社会本位论”,其代表人物有( CDE )A. 卢梭B. 杜威C. 孔德D. 那托尔普E. 涂尔干5.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递交的报告《教育—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它们是( ABCD )。

A. 学会认知B. 学会做事C. 学会共同生活D. 学会生存D. 学会生存6. 1993年,美国政府在( D )中,确定了美国国家的目标。

A. 《国家处在危险之中》B. 《普及科学2061计划》C.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D.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7.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从小学至高中设置了必修合实践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 ABCDE )。

A. 信息技术教育B. 研究性学习C. 社区服务D. 社会实践E. 劳动与技术教育8. 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规范形式包括( ABC )。

A. 课程计划B. 课程标准C. 教科书D. 作业E. 考核9. 课程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ABCD )。

A. 培养目标B. 学习年限C. 时间分配D. 课程设置E. 教学内容10. 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主要包括( ABCDE)。

A. 前言B. 课程目标C. 内容标准D. 实施建议E. 术语解释11. 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有( ABC )。

A. 教学B. 综合实践活动C. 咨询与指导D. 家庭教育E. 社区教育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内容包括( ABCD )A. 研究性学习B.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C. 信息技术教育D. 劳动与技术教育E. 社团活动13. 咨询与指导的主要内容有( ABCE )。

教育学概论第四章练习题

教育学概论第四章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1.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的总的要求或共同质量标准指的是()。

A.培养目标B.教育方针C.教育目的D.教学目标2.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邓小平理论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C.新课程改革理论D.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3.20世纪,我国提出教育发展总目标中的“两基”指的是()。

A.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基础知识和基本素质C.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D.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4.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

A.共同性与方向性的关系B.教师与学生的关系C.学校与家长的关系D.普遍与特殊的关系5. 1912 年初,蔡元培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主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其中的军国民教育与当前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上有互通有无,都强调()。

A.通过体育进行品德教育B.增强学生体质C.传授基本的体育和卫生知识、技能D.培养军事后备人才6.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教育改革的远点是().A.家庭教育B.教师培训C.课外活动D.课堂教学7.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具体作用不包括()。

A.示范作用B.激励作用C.评价作用D.导向作用8.马克思主义观点认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是()。

A.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B.城市与农村相结合C.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9.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教育要求受教育者“修己、立己、成己”,以养成个人的“个性、智能、学识”,并要外化出去。

这反映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A.社会本位论B.个人本位论C.文化本位论D.劳动本位论10.美国心理学家()根据学习的结果,把教育目标分为三类: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A.奥苏泊尔B.布卢姆C.加涅D.桑代克11.基础教育的核心问题是()。

A.审美教育B.文化教育C.道德教育D.素质教育12.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职业教育学知识点梳理

职业教育学知识点梳理

一:职业教育的内涵是指适应个体发展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在一定的文化水平基础上,培养人们获得一定职业资格,以及继续深造、职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职业素质教育。

二:职业教育的特点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大众性、终身性。

三:学徒制学徒制是古代社会实施职业教育的主要形式,如道士、和尚、牧师、医生、工匠和商贩等职业人,就是通过学徒制在寺院、道观、店铺、工场等地所培养出来的.四:中华职业教育社1917年成立,继续通过集会、讲座、出版活动、职业指导、兴办职业学校等方式,致力于职业教育的宣传和实践工作,为中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黄炎培堪称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

1926年,黄炎培提出了“大职业教育主义”六:第七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2014年6月召开。

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七:当代世界职业教育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化、职业教育国际化、职业教育终身化、职业教育管理法制化、职业教育办学层次高移化、职业教育全民化、职业教育办学协同化、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化。

八:职业教育的政治功能政治对职业教育的制约作用、职业教育对政治的维护与促进作用。

九: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社会经济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制约性、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十:职业教育的文化功能文化传递与保存功能、文化选择与活化功能、文化交流与融合功能、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传递与发展企业文化的功能。

十一:试理解职业教育在现代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职业教育是促进中等教育结构调整,加速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的有效手段、职业教育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职业教育促进了现代教育体系的构件与完善,加快了教育的现代步伐、职业教育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必要策略。

十二: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指各级各类职业教育机构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它明确了通过职业教育,把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规定了对受教育者培养的方向、规定与内涵,是职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检验职业教育实践活动是否富有成效的标准。

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

第五章教育目的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类型、理解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结合建国以来我国教育目的的变化,掌握我国的教育目的理论基础、内容及其实现策略与应试教育进行比较,理解素质教育的含义、特征。

2.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教育目的的概念、类型和功能。

难点是不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3.教学时数:6课时4.教学内容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最基本的问题之一,是教育价值观的集中表现。

同时,教育目的又是教育理论的核心课题,任何教育理论都是围绕培养什么人而展开研究的。

所以,了解和掌握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直接关系到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的概念1. 什么是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或是规定教育要实现的结果或要达到的标准。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实践活动。

教育不是自然的一种现象或事实,而是借由人类运用其智慧、设计、安排、指导的一种活动。

除了人类,其他动物没有专为学习活动而设计和安排的类似人类教育的活动。

人的活动都是有预定目的的活动。

人是根据自觉抱定的目的进行活动的实体。

人通过自己有目的的创造性活动,建立起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创造了人类文明。

马克思在谈到人的自觉的、有目的的活动同动物的本能活动的区别时,作过生动而精辟的阐述。

他写道:“蜘蛛的活动与职工的活动相似,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

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

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

”因此,作为人类活动形式之一的教育是一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总是按照一定目的进行的,不管教育者是否承认或是否明确,没有目的的教育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以教基二〔2014〕4号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该《意见》分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切实加强课程改革的组织保障4部分。

《意见》正文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

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

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

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高等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中世纪大学: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是在完全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教育目的: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高等教育的目的:各级各类高等院校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我国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个人本位论: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目的在于促进作为个人的个性和理性的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

社会本位论: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高校教师聘任制:根据教学与科研任务的需要,高校设立何种工作岗位,采取何种方式聘任教师,并规定受聘者应具备哪些条件和承担哪些责任和义务的制度。

高等学校的学制:一个国家各级各类高等学校的系统。

专业: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学习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发展智力和体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

高校教学计划: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

//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教学大纲: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一般分说明、正文和附录三部分。

学年制: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

学分制:与学年制相对应,衡量某一种教学过程对完成学位要求所贡献的一种管理方法,也是计算学生学习进程或学习份量的一种方法、手段或尺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规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总的要求或共同标准的是()。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育目标
E. 教学目标
满分:2 分
2. 规定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性质、总方向、总目标的是()。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育目标
E. 教学目标
满分:2 分
3. 人本主义者所持的教育目的观是()。

A. 个人本位论
B. 社会本位论
C. 文化本位论
D. 生活本位论
满分:2 分
4. 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的人的教育目的“社会本
位论”,其代表人物有()等。

A. 卢梭
B. 杜威
C. 孔德
D. 那托尔普
E. 涂尔干
满分:2 分
5.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递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了教育的
四大支柱,它们是()。

A. 学会认知
B. 学会做事
C. 学会共同生活
D. 学会生存
E. 学会反思
满分:2 分
6. 1993年,美国政府在()中,确定了美国国家的八大教育目标。

A. 《国家处在危险之中》
B. 《普及科学2061计划》
C. 《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
D. 《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
满分:2 分
7. 新课程改革在课程结构上,从小学至高中设置了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其主要
内容包括()。

A. 信息技术教育
B. 研究性学习
C. 社区服务
D. 社会实践
E. 劳动与技术教育
满分:2 分
8. 学校教育内容的具体规范形式包括()。

A. 课程计划
B. 课程标准
C. 教科书
D. 作业
E. 考核
满分:2 分
9. 课程计划的内容一般包括()。

A. 培养目标
B. 学习年限
C. 时间分配
D. 课程设置
E. 教学内容
满分:2 分
10. 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主要包括( )。

A. 前言
B. 课程目标
C. 内容标准
D. 实施建议
E. 术语解释
满分:2 分
11. 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有()。

A. 教学
B. 综合实践活动
C. 咨询与指导
D. 家庭教育
E. 社区教育
满分:2 分
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定领域内容包括()。

A. 研究性学习
B. 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
C. 信息技术教育
D. 劳动与技术教育
E. 社团活动
满分:2 分
13. 咨询与指导的主要内容有()。

A. 学习指导
B. 职业生涯指导
C. 心理咨询与指导
D. 社会交往指导
E. 休闲指导
满分:2 分
14. 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学说,认为每个人的智力都是如下多种智力的组合
()。

A. 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
B. 视觉/空间关系、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
C. 解决问题的能力
D. 人际交往智力
E. 自我反省智力、自我观察智力和存在智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