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

合集下载

普米族的食俗节俗和宗教信仰

普米族的食俗节俗和宗教信仰

普米族的食俗节俗和宗教信仰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

普米族以玉米为主食,间食大米、小麦、青稞、荞子、洋芋等。

玉米的食用方法是先将玉米用石磨磨成粉,用筛子去玉米壳层,分成三种食用,壳层一般作家畜饲料,较粗玉米碎粒,可拌入大米一起煮吃,也可先用锅煮成粥,再将细面拌进用锅烧煮食用。

玉米面还可以煮甜酒、蒸粑粑,玉米还用来制作酥理玛酒、做糌粑炒面等熟食。

普米族一般习惯日食三餐。

早餐多吃面食点心,喝酥油茶或盐茶,中午和晚上为正餐,多以玉米为主食。

常用煮、蒸、烧、烘烤等方法制作米饭、烤饼、面片、面条等。

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种类繁多,有南瓜、茄子、西红柿、辣椒、韭菜、萝卜、蔓菁、青菜、大葱,此外还经常采集木耳、香菌香菇、蕨菜苦菜花、花椒等。

普米族普遍以饲养的畜禽为其肉食来源。

常见的有猪、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饼等乳制品。

肉类多煮食和烤食,不习惯炒食。

普米族擅长用风腌办法把猪肉制成猪膘肉或腊肉,以琵琶肉最为驰名。

其制作方法是:将宰后的生猪掏去内脏,抽去所有的骨头,用盐巴和花椒撒在猪腹内,然后把猪腹缝合,风腌起来,就成了一头完整的腊猪,它的外形很象琵琶,因此也叫“琵琶肉”,这是招待客人的上品。

平时狩猎归来,也经常能吃到黑熊、野猪、獐子、鹿子、岩羊、雉鸡等野味,肉食多好煮吃和烤吃,不习惯炒吃。

食具是别具风格的本勺、木碗和本盆。

1949年后,普米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他们与内地的交往日益频繁,内地的生活用品大量输送到普米族地区,普米族人民已经普遍使用瓷、塘瓷食具。

普米族地区多种核桃树,除了一般生食核桃外,大多榨成油来炸粑粑、点灯等。

此外,在四五月间采摘青刺果,晒干后磨成碎粒,再蒸熟,用榨油机榨成油脂食用。

猪油、牛油和羊油等,食用很普遍,牛羊油用于一般煮甜酒或制作一些祭品时用。

普米人家每年要宰杀一至五头肥猪用来食用,平常逢年过节要宰杀牛羊、鸡鸭等家禽。

普米族人特别尊敬老人,对老人照顾得十分周到。

在普米山寨,年过七旬的老人,床头边一般都有一个安放饮食的木柜,里面装了各种食品,逢年过节,寨子里的家家户户都得给本寨年老的人送一份礼;出嫁的女儿每年农历正月初二回拜父母,要献上佳肴美酒;家中有人外出做客,要给老人捎回一份酒席上的吃食;家里的黄酒打开,得给老人盛一坛放着;杀年猪要把脊肉割下给老人;做燕麦炒面先给老人装上一袋。

各族婚俗--普米族的习俗与婚俗

各族婚俗--普米族的习俗与婚俗

各族婚俗--普米族的习俗与婚俗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普米"意为白人。

礼仪及禁忌对客殷勤礼貌,是普米族的性格和美德。

当远方的客人来到家门,不论是生人或是亲友,主人家都会出来迎接,热情款待。

先奉上酥油茶、炒面、水果,主人要频频向客人敬酒,客人离去时,主人要送"四色礼",即一支鸡腿、一块猪膘肉、一瓶茶叶、一瓶苏里玛酒,这是普米人赠给贵客的礼物。

普米族人家习惯围着火塘而坐,右边为男性,左边为女性,客人的席位一般在右边。

如果主人有长老,客人则坐在火塘下方,但生人都是在上席就坐。

主人杀鸡煮肉,用丰盛的食物招待客人。

吃饭时,主人摆出饭菜,先请客人用餐,家人则有的添菜,有的加饭,有的敬酒,将食物的部分请客人食用。

待客人吃饱吃好后,主人家才围坐桌旁用饭。

米族有良好的传统道德观念。

白天主人下地劳动或外出,一般都不锁门,但不会丢失财物。

在外拾到别人的物品,或发现别人丢失的财物,不能随便占有损坏,要捡起来放在路边显眼的地方。

对生人不能乱骂乱吼,遇路人要下马让道。

让人以诚相待,日常生活中决不破坏公共财物。

客人在普米族家里不能吃狗肉、青蛙肉、马肉、猫肉。

不能用扫帚打人,不能用筷子打猪。

不能在水中小便,不能在路上大便。

晚上不能扫地,不能吹口哨。

傍晚不能理发、洗头、梳头。

不能毁坏地界、水界。

不能戴着斗笠进屋。

不能在屋里唱情歌。

客人不能背向火塘而坐。

不能将刀口或枪口对着别人。

不能用指头指别人的鼻梁。

不能将帽子翻戴在头上。

不能摸别人的头。

不能将鞋放在床头。

吃饭时不能作响,添饭时不能反手舀饭,饭粒不能抛撒。

历普米族信仰藏传佛教,也信奉原始宗教。

每一村寨都有一片树林作为固定"神林"做全村寨的祭祀场所,并视为神圣不可侵犯。

从新娘家接了新娘后,新娘不能当天接进男方家,要在村边的一个僻静的地方(男方事先搭好木棚,准备好留宿时所用全部食品及用具)留宿一夜。

普米族介绍

普米族介绍

普米族聚居地
• 主要聚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丽江市的 宁蒗、玉龙、永胜等地以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 2000年人口为33600人。 普米族主要聚居的滇西北地区,属横 断山脉纵谷区中部山原地带。金沙江和澜沧江由北向南贯穿全境,地 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多南北走向,形成高山峡谷、小盆地交叉相 间的地形。著名大山有老君山、玉龙雪山、雪邦山等,冲江河、巨甸 河、白角河、通甸河等河流分别注入金沙江和澜沧江。此外,还有著 名的泸沽湖、程海、玉湖等高原湖泊,水资源极为丰富。该地区主要 属温带季风气候,山区属中温带半湿润气候。各地气候变化较大,高 山终年积雪气候严寒,江边河谷地带较为炎热,半山区丘陵地带凉爽, 具有立体气候的特征。雨量充沛、土质肥沃,适宜玉米、小麦、青稞、 马铃薯、荞麦、燕麦等农作物的生长。部分温湿地区还可以种植水稻、 棉花、甘蔗等作物。在50年代,森林覆盖面积达50-70%,盛产云南 松、冷杉、铁杉、香樟、漆树、花椒等优质木材及经济林木。崇山峻 岭是虎、豹、熊、野牛、金丝猴等稀有动物的乐园。铅、锌、铁、锑、 金、银、水银、石棉等矿产资源极为丰富。 普米族有“西番”、 “巴苴”、“普英米”、“培米”等称呼,后统称为普米族。
文学
• 普米族创造了很多想象丰富、优美绚丽的民间文学作品,长久以来, 这些文学作品通过一代代普米族人的口传身教传递至今。 在现代 普米族文学之前的普米诗歌,主要是民间歌谣。普米歌谣中有叙述天 地形成和人类起源金国的古歌,有原始宗教祭祀活动中的仪式歌,还 有反映普米人民社会生活的婚俗歌、丧葬歌、苦歌、劳动歌、情歌等 生活歌谣。 普米族诗歌中有很多经典的作品保存至今,如早在东 汉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的《白狼歌》 ,讲述普米起源的神话《直呆喃 木》等都可称为普米诗歌中的经典之作。普米族诗歌中有一些关于宗 教或历史方面的被用丁巴文或藏问记录下来,人们可以对照歌词进行 唱诵,如《古利歌》,是记载普米传统习惯法规的诗歌,叙述了扑民 族古代的历史和生活,以及一些古代的传说法规等。 在普米族内 还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源于生活本身,经过提炼和发 展,最终成为生动的故事,这些故事有些反映普米人的向往和追求, 有些讲述的是普米族的历史传说,有些则是宗教神话故事,还有一些 反映了普米族人的现实生活,如以马帮生活为题材的《赶马歌》等。 神话在普米族民间文学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包含田地开辟,人类起 源、原始畜牧、迁徙活动以及图腾崇拜等各个方面,展示了普米族先 民以幻想的形式解释自然,以大无畏精神征服自然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白族普米 族自治县,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和宁蒗彝 族自治县,“普米”意为白人。普米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 缅语族羌语 支。解放前曾使用一种藏文拼写的文字,但流 行不广,后逐渐不用。现普米族大都使用汉文。 普米 族民歌,分为时政歌、风俗歌(仪式歌)、生活歌和情歌等 四大类。《出嫁歌》、《接亲调》、《宴席歌》、《开门 调》、《梳妆调》等风俗歌,反映了普米族的婚姻习俗。 《送羊经歌》和《指路经歌》等丧歌,反映了普米族对死者 的哀悼和对祖先的怀念。《祭山神》、《祭龙神》、《祭锅 庄》、《退口舌》等仪式歌表现了普米族的多神崇拜和祖先 崇拜。此外,还有一些民歌歌颂了普米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品 质,表达了他们对旧社会剥削阶级的不满和反抗。

中国民俗

中国民俗

普米族民俗风情普米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中华民族。

他们现在虽然身处云南、四川地区,可他们的祖先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

因此,尽管千百年过去了,然而代代普米人始终怀念着北方,心思着故土。

时至今日,在普米族的生活习俗及民族文化中,仍能看到远古游牧民族的遗风,能够体味到他们对民族发源地的孜孜眷恋。

一、普米族简介普米族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普米”意为白人。

1、起源普米族起源于古代祁连山一带的羌人。

根据族内、外专家学者研究认为:古代羌人的一支早期经柴达木盆地进入巴彦喀拉山西北段的江河源头地区,并在那里进行部落联盟,形成“槃木”共同体。

大约到了先秦时代,槃木共同体的大部分迁入到现在的川西北线一带,与自甘南南下进入川西的“白狼”结合成更大的族体,史称“白狼槃木”。

汉代,白狼槃木已经迁移到滇西北的边境,宋朝末年,川西南槃木中被迫跟随忽必烈南征的兵吏首次到达兰坪,此后,陆续有农牧民到达于此定居,放牧于此,繁衍生息,直至今日。

2、分布特点大分散,小集中是普米族的分布特点,普米族共有二万九千多人。

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地区的宁蒗县、丽江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

其余分布在云县、风庆、中甸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等县。

3、信仰普米族崇拜自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人还信仰道教和藏传佛教。

每一村寨都有一片树林作为固定“神林”做全村寨的祭祖场所,并视其为神圣不可侵犯之地。

因此,节日大都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

如大过年、清明、立夏、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

过去普米族民间每隔三年举行一次较大的天地神灵的祭祀,活动由全民族或全寨共同举行。

4、语言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

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许多普米人还兼通汉、白、纳西、藏等民族的语言。

过去,宁蒗和木里的普米族曾用藏文字母来拼记普米语,用以记载本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广。

后来多被巫师用以书写经卷。

普米族介绍 - 东北文献图片库

普米族介绍 - 东北文献图片库

普米族介绍1.民族概况普米族现有人口33600人(2000年)。

除云南外,还在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分布。

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高原的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宁蒗彝族自治县,少数分布于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香格里拉县,临沧地区的云县以及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盐源县、木里藏族自治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县等地,与当地其他民族杂居。

其中,云南普米族人口占全国普米族总人口的97.99%。

1.1普米族生活在横断山脉纵谷区中部。

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金沙江和澜沧江由北向南贯穿全镜,形成高山峡谷、小块盆地交叉相间的地形。

著名大山有老君山、玉龙雪山、雪邦山、玉坪山、牦牛山、大药山等,冲江河、巨甸河、白角河、通甸河、永春河、基独河等河流分别注入金沙江和澜沧江。

最高山峰海拔5596米,最低河谷海拔1200米。

此外,还有著名的泸沽湖、程海、玉海等高原湖泊。

这些地区气候主要属温带季风气候,山区属中温带湿润气候。

由于地形高差突出,具有显著的立体气候特征。

该地区年平均气温12℃左右,年降水量约900-1000毫米。

土壤有红壤、棕壤、沼泽土、冲积土、水稻土等,适于种植玉米、大麦、青稞、马铃薯、荞子、燕麦、稗子等耐寒作物,部分温湿地区也能种植水稻、棉花、甘蔗等作物。

1.2普米族地区资源极为丰富。

1950年代,整个普米族地区的森林覆盖面积达50—70%。

就是到了今天,境内的老君山一带,森林覆盖率依然达到70%以上。

盛产云南松、冷杉、铁杉、香樟、漆树、花椒等优质木材和经济林木,为云南重要林区。

矿产有煤、铁、金、银、铅、锌、水银、石棉、铜等,动物有虎、豹、熊、野牛、豪猪、麂子、白猴、马鹿等。

1.3普米语属汉藏语系的藏缅语族羌语支。

普米语有南、北方言之分。

四川省木里、盐源等地区的普米语属北部方言,云南省宁蒗、兰坪及丽江、维西等地区的普米语属南部方言。

方言之间差别较大,通话困难。

一个方言区内,在词汇和语音上也有区别。

民族风情:普米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民族风情:普米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共有2.9万多人。

他们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永胜和宁蒗等县。

“大分散,小集中”是普米族的分布特点。

普米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分为两个方言区,各地的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

他们一般使用汉字。

历史普米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起源于古代祁连山一带的羌人。

根据族内外学者研究认为,一支羌人于三代早期经柴达木盆地进入巴彦喀拉山西北段的江河源头地区,在那里进行部落联盟,形成“槃木”共同体。

大约到了先秦时代,槃木共同体的大部分游牧迁入到现在的川西北线一带,与自甘南南下进入川西的“白狼”结合成更大的族体,史称“白狼槃木”,汉代,白狼槃木已经迁移到滇西北的边境,宋朝末年,川西南槃木中被迫跟随忽必烈南征的兵吏首次到达兰坪,此后陆续有农牧民到达于此定居,繁衍生息,直至今日。

普米族具有反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光荣传统。

在历史上,普米族居住地区因处于唐蕃冲突的前沿地区,深受唐蕃统治者的压迫。

元代在川西曾经联合土官反抗元统治暴政;川、青的西番兵曾经参与明代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清代,兰坪县鹿氏参加了越南抗法战役,辛亥革命、护国运动等均有普米族人参加,可以说从古至今,在抗暴反压,痛击外敌的斗争中,普米族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宗教信仰普米族群众崇拜多神,祭祀祖先。

兰坪称巫师为“师毕”,宁蒗称为“讳规”。

各地有请巫师祭山神、龙潭和锅庄神堂的宗教仪式。

还有信仰喇嘛和道教的。

生活习俗:普米族人居住的房屋多为纯木结构。

正房一般长6米多、宽3米多,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称“擎天柱”(普米语称“三玛娃”),被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

屋脊架“人”字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

四周墙壁均用圆木垒砌而成。

这种房子俗称“木楞房”或“木垒子”。

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堆放杂物。

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门朝东开,进门为正房,靠门右方为火塘,用土石砌成,围以木板,称上火塘。

两边搭宽约70厘米的木床,是接待客人的地方。

在正对屋门的后墙下砌一与房屋等宽的大床,高约70厘米,上铺木板。

少数民族文化--普米族

少数民族文化--普米族

普⽶族,共有⼈⼝29657⼈。

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原的兰坪⽼君⼭和宁蒗的牦⽜⼭麓。

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等地,与当地民族杂居。

普⽶族⾃称“普英⽶”、“普⽇⽶”或“培⽶”(“⽩⼈”)之意。

古代汉⽂史籍称之为“西番”或“巴苴”。

新中国成⽴后,根据本民族⼈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普⽶族。

普⽶族有⾃⼰的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

各地⽅⾔差别不⼤,⼀般都能互相通话。

许多普⽶⼈还兼通汉、⽩、纳西、藏等民族的语⾔。

过去,宁蒗和⽊⾥的普⽶族曾⽤藏⽂字母来拼记普⽶语,⽤以记载民族的历史传说、故事和歌谣等,但流传不⼴。

后来多被巫师⽤以书写经卷。

现在普⽶族地区⼤都通⽤汉⽂。

普⽶族崇拜⾃然、崇拜祖先、信仰多神,少数⼈还信仰道教和藏传佛教。

节⽇有⼤过年、⼤⼗五、尝新节等。

怀恋故⼟的民族 普⽶族与我国古代氐羌族系有渊源关系。

根据本民族的传说和历史⽂献记载,普⽶族先民是原来居住在青海、⽢肃和四川交汇地带的游牧部落,后来从⾼寒地带沿横断⼭脉向着温暖、低湿的川西南移。

公元1 3 世纪中叶,⼀部分⼈被征召⼊元军,随忽必烈远征云南。

从此,普⽶族的先民逐渐结束了“逐⽔草⽽迁徙”的游牧状态,开始了以农耕为主的⽣活。

千百年过去了,代代普⽶⼈始终怀念着北⽅。

时⾄今⽇,在普⽶族的⽣活习俗及民族⽂化中,仍能看到远古游牧民族的遗风,能够体现到他对民族发源地——北⽅草原的孜孜眷恋。

按着古⽼的习俗,普⽶族⼉童只能穿长袍⼤褂,13岁以后才改穿⾐裤、⾐裙式短装;成年男⼥⽆论⾐式如何,均外着⽺⽪坎肩或披肩,系腰带;妇⼥还以发辫粗⼤为美,喜欢⽤牦⽜⽑和⿊丝线编⼊发辫之中,盘于头顶;宁蒗地区的普⽶族妇⼥多穿束腰、多褶的长裙,在裙⼦的中间,通常都横绣⼀道红⾊彩线。

她们说这是祖先迁移的路线,⼈死了以后需沿这条路去寻找⾃⼰的归宿,否则就回不了⽼家。

在普⽶族的丧葬活动中,要举⾏给死者指路的“给⽺⼦”仪式。

仪式开始,巫师先为死者指点祖先的名字,交待归家路线,并牵来⼀只⽺为其引路。

少数民族普米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少数民族普米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普米族的节日与庆典
节日
普米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清 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个节日 都有其特定的庆祝方式和意义。
庆典
普米族在丰收、狩猎、农事等重要时 刻会举行庆典活动,如丰收庆典、新 年庆典等,以祈求神灵保佑和庆祝丰收等。
03
普米族的民间艺术
普米族的民间音乐与舞蹈
音乐风格
普米族的民间音乐具有独特的风格,常常与舞蹈相结合,传达着强烈的情感表 达。音乐节奏明快,旋律优美,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普米族的民间文学与故事传说
民间故事
普米族有许多民间故事和传说,这些故事反映了普米族人民对生活、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故事 情节曲折生动,富有教育意义。
民间歌谣
普米族的民间歌谣是普米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歌谣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有表达爱情、赞美、感恩等主题的。
04
迁徙过程
普米族先民从青藏高原向南迁徙,逐渐定居 在云南的兰坪、丽江、维西、永胜等地。
形成统一民族
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普米族逐渐形成统一 民族,并发展出独特的语言和文化。
普米族的分布与聚居地
主要分布
普米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 、丽江、维西、永胜等地区,以 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等地区。
聚居地
普米族以村寨为单位聚居,每个 村寨通常有几十户至上百户人家 。
少数民族普米族民俗文化 科普介绍
授课人:XXX 日期:XXX
目录
CONTENTS
➢ 普米族概述 ➢ 普米族的传统习俗 ➢ 普米族的民间艺术 ➢ 普米族的传统体育与娱乐 ➢ 普米族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 普米族民俗文化科普教育与应用
01
普米族概述
普米族的历史与起源

普米族的有哪些礼仪和禁忌风俗习惯介绍

普米族的有哪些礼仪和禁忌风俗习惯介绍

普米族的有哪些礼仪和禁忌风俗习惯介绍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

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地区的宁蒗县、丽江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

这样一个有文化特色的民族有哪些文化礼仪和禁忌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普米族的礼仪文化,希望你会喜欢!普米族的礼仪文化普米族注重礼节,有许多传统礼仪。

其中穿裙子礼和穿裤子礼至今还盛行。

普米族幼。

少男女年满13岁时,都要举行穿裙子礼和穿裤子礼,即“成丁礼”。

他们认为举行成了礼后,孩子已长大成人,今后要逐渐承担生活的重任。

成了礼在每年正月初一的早晨举行,须请一个同性的成年人帮助,且属相必须相符。

普米民间将十二属相分为四组,每组三个属相,即猪、羊、兔;猴、龙、鼠;牛、蛇、鸡;虎。

马、狗。

各组内的三个属相均为命合。

如家人命合就由家人给穿,家人中没有命合的可以请外人。

穿裙子礼在火塘左侧举行,穿裤子礼则在右侧举行。

少男少女行成了礼时,要脚踏猪膘和粮食,在专选的成年人帮助下穿上新裙或新裤。

随后先向“宗巴拉”磕头,然后向所有在坐的长辈磕头。

受拜人,无论家人外人,都要向行成丁礼的少男少女们祝福,且赠送一定的礼品。

长辈们的祝词都是一些吉利话。

穿裙。

裤的少年遇到村里的老人要叩头行礼,以求长寿。

普米族历来有尊老爱幼,礼貌待人的美德。

老人在社会上和家庭中均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受到人们的普遍尊重。

火塘上方专供老人起坐;盛饭菜先敬老人,后顾幼童;骑马遇见老人必须下马行礼;凡有盛大节日,必须宴请村里老人。

长辈讲话,小辈认真听,不随便插话。

长辈指使做事,小辈立即去做,不得有误。

夜晚侍候长辈人睡,清早则侍候长辈漱洗。

老人得病,晚辈悉心照看,不离左右。

生活中凡遇难分难解的纠葛,如邻里争吵,弟兄反目,夫妻不和等,总是请老年长者调解。

长者语重心长的教诲,往往令人心悦诚服,重归于好。

普米族社会里,养老送终已成为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而且还受到全社会的监督,成为一种道德规范。

普米族对孩子极为关心爱护。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普米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普米族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普米族普米族源于古代氐羌,他们的先民,汉代称笮、牦牛夷,晋代称西番,唐代称东夷,清代称西番和巴苴。

他们自称培米、普米、平米、批咪、普英米和普日米。

在普米语中,培的含义是白,米的含义人、民族。

所以普米的含义是白人、尚白的民族。

1961年正式确认为普米族。

普米族创世史诗《帕米查哩》,叙述了从日月形成、人类由来到普米族源和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

普米族没有自己的成文史,汉文典籍也找不到普米这个族称,而是以西番来称呼他们。

然而,西番的范围比普米更广,包括几个族源相近、语言相近的自称单位。

普米仅是西番中人数最多的一支。

西番的古代史,可以追溯到中华民族的传说时代。

普米族源于古代氐羌,炎帝以姜水姓,故炎帝姜姓,姜既是羌。

炎帝为神农氏,是羌人中最早转入农耕的一支。

发明育蚕的嫘祖是羌人,而西番就是先蚕的传人。

出现在我国西北的古羌族,或游猎为主,或牧业为主,迁徙无常。

中国第一个父子相传的王朝夏后氏就是兴于西羌后才入主中原的。

秦朝,其父系、母系均出于西戎,并在兼并羌戎的过程中得到发展。

秦国的西拓,对羌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东汉明帝时,朱辅任益州刺史,对少数民族采用怀柔政策,使原先未与汉朝来往的白狼等民族依附汉朝。

而白狼人是西番的一支,是普米族的先民。

唐代,大渡河以南至金沙江流域的广阔的川康边境,部族林立,名号繁多,大多是羌语系部族,有的是彝族的先民,有的是普米族、藏族的先民。

如勿邓、两林、丰琶统称东夷,大多演变为今天的普米族和藏族。

勿邓、两林、丰琶处于唐、吐蕃、南诏三大势力之间,但他们对唐朝竭力效命,在联络南诏、合兵击破吐蕃的战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宋代,因进贡马、土物等,首领被封为邛都王、大将军、新都王等称号。

到南宋时期,普米先民西番各部已经散居在大渡河南至雅砻江流域东西两岸的分布地带,农牧结合,尤以养羊马著称。

他们先后归属吐蕃和南诏,唐朝也管过一段时间,宋朝在这里设立羁廉州县,给予当地头人名号,封赐,接受土人贡品,其他并无多大作为。

普米习俗

普米习俗

普米族的丧葬风俗概况:怀恋故土的民族普米族,中国少数民族之一,现有人口33600人。

主要居住在云南西北高原的兰坪老君山和宁蒗的牦牛山麓。

少数分布于丽江、永胜、维西、中甸以及四川的盐源、木里等地,与汉族、白族、纳西族、藏族等民族交错杂居。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畜牧业。

普米族传统实行火葬,并有同氏族共同放置骨灰罐的山洞。

近百年来,各地普米族有所变化,宁蒗一带普米族群众仍多实行火葬,丽江、兰坪一带大都改行棺术装验土葬。

普米族有独特的丧葬习俗。

在人病危时,要通知近亲来探视;死时,要鸣枪放炮,通知村内各家;在死者面前放置供品,点上青油灯。

村邻人闻丧后,便携带一个饭团、一个鸡蛋、半寸宽的一圈猪膘,前去吊丧,物品供死者。

人死以后,必须洗尸:把樟脑树皮剥下,放入水中煮沸,加入香料,用其对死者浑身进行洗刷,并在面部、鼻、耳、眼等处抹上酥油,据说有防腐、防臭作用。

同时在死者口中放入一块银元。

洗尸完毕,将尸体摆成曲肢坐式,上肢交叉,男双手扶肩,女则双手交叉在胸前,以白麻布从上捆到下。

捆尸缘由,是将死者恢复成原来出生时的状态,便于再生成人。

捆尸完毕,将其装入白麻布袋中,然后再装入一呈长方形的棺木中,棺上画有图画,盖上有圆形花纹,前后左右刻画着死者归宗的路线图和生前饲养的牛马家畜图,供死者享用。

停尸期间,亲友邻居都来吊丧,送上礼物。

主家则将客人送来的衣物挂在室内,并悬挂死者子女送的名叫“达珠”的开路经,其上标明了死者寻找祖先的路线。

普米人死了实行火葬,火葬的日期由巫师选定。

每个村寨都有一个火葬场,事前在火葬场准备好烧尸的木柴,将其搭成房屋的形状,中间堆入松明。

送葬那天的鸡鸣时,就开始为死者举行宗教仪式,请来的喇嘛和韩规首先要到火葬场念经。

然后送葬的队伍便出发,最前头由一人牵马引路,一人拿着火把,一人拿着送魂路线图,四人抬着棺木跟随其后,最后面是送丧的亲属。

到了烧尸场把尸体从棺木中取出,架在柴堆上,棺木也拆散放在一起焚烧。

烧尸时,首先由喇嘛从四角点燃,然后由烧尸人负责焚烧,母系制地区是由一母系血缘的两个男子担任,父系制地区是由男方家族中的两个男子烧尸。

普米族民间故事

普米族民间故事

普米族民间故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普米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和甘肃等地区。

普米族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民间故事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普米族民间故事。

一、《苯教士的传说》在普米族的传说中,有一位名叫苯教士的神秘人物。

他被尊为普米族的神圣领袖和先知,拥有通天彻地的神力。

据说苯教士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调动风雨,带给人们平安和幸福。

他教导人们要珍爱大自然,尊重生命,和谐相处。

在古老的传说中,苯教士曾经帮助普米族人民战胜种种困难和灾难,保护他们远离危险。

他的智慧和勇气成为普米族人民学习的楷模,至今仍被传颂。

二、《龙王的宝藏》普米族人民传说中有一个神秘的水庙,里面藏有龙王的宝藏。

据说只有诚心敬畏龙王的人才能找到这个宝藏,而贪婪和邪恶的人将受到龙王的惩罚。

有一个勇敢善良的普米族青年,听说了龙王宝藏的传说,便前往水庙寻找。

在水庙的深处,他遇到了龙王,表达了自己的诚意与善良。

龙王感动于他的心灵纯净,便将宝藏赐予了他。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良和诚信是最宝贵的财富,对待他人要心存善意,不可心存邪念。

三、《鹿神的祝福》普米族人民崇拜大自然,尤其敬畏山林中的鹿神。

传说中,鹿神能带给人们健康和幸福,也会惩罚那些破坏自然的人。

有一位慈祥的老人,深深敬畏鹿神,每天都会去山林中祭拜。

一天,他遇到了一只受伤的小鹿,他殷殷照顾,终于小鹿痊愈。

鹿神感动于老人的善良,便降下祝福,保佑他和他的家人幸福平安。

老人得到了鹿神的庇护,一生富足幸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崇拜自然、珍爱生命,善待他人,必能获得神明的庇佑和祝福。

以上就是关于普米族民间故事的一些介绍。

普米族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民间故事是这一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普米族人民对自然、生命、和谐的崇敬和追求。

希望这些故事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普米族文化,珍视这一独特的民族传统。

【字数:493】第二篇示例:普米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甘肃、青海、云南等地。

普米族饮食 普米族传统饮食简介

普米族饮食 普米族传统饮食简介

普米族饮食普米族传统饮食简介
>普米族以玉米为主食,间食大米、小麦、青稞、荞子、洋芋等。

玉米的食用方法是先将玉米用石磨磨成粉,用筛子去玉米壳层,分成三种食用,壳层一般作家畜饲料,较粗玉米碎粒,可拌入大米一起煮吃,也可先用锅煮成粥,再将细面拌进用锅烧煮食用。

玉米面还可以煮甜酒、蒸粑粑,玉米还用来制作酥理玛酒、做糌粑炒面等熟食。

普米族一般习惯日食三餐。

早餐多吃面食点心,喝酥油茶或盐茶,中午和晚上为正餐,多以玉米为主食。

常用煮、蒸、烧、烘烤等方法制作米饭、烤饼、面片、面条等。

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种类繁多,有南瓜、茄子、西红柿、辣椒、韭菜、萝卜、蔓菁、青菜、大葱,此外还经常采集木耳、香菌(香菇)、蕨菜苦菜花、花椒等。

普米族普遍以饲养的畜禽为其肉食来源。

常见的有猪、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饼等乳制品。

肉类多煮食和烤食,不习惯炒食。

普米族擅长用风腌办法把猪肉制成猪膘肉或腊肉,以琵琶肉最为驰名。

其制作方法是:将宰后的生猪掏去内脏,抽去所有的骨头,用盐巴和花椒撒在猪腹内,然后把猪腹。

缝合,风腌起来,就成了一头完整的腊猪,它的外形很象琵琶,因此也叫“琵琶肉”,这是招待客人的上品。

平时狩猎归来,也经常能吃到黑熊、野猪、獐子、鹿子、岩羊、雉鸡等野味,肉食多好煮吃和烤吃,不习惯炒吃。

食具是别具风格的本勺、木碗和本盆。

1949年后,普米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他们与内地的交往日益频繁,内地的生活用品大量输送到普米族地区,普米族人民已经普遍使用瓷、塘瓷食具。

普米族_ppt

普米族_ppt

七、禁忌
普米族人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晚辈必 须尊敬长辈,不能和长辈开玩笑。在日常生活 中,普米族人有很多禁忌,如不准摸别人的脑 袋,吃饭时不可以发出声响,盛饭时不能反手 舀饭,不可以食用狗肉、马肉、青蛙肉和猫肉 。不可以从火塘和神龛之间跨过,不能用手摸 火塘上的三脚架。在家中落座时,男子要坐在 火塘左边,女子坐右边,必须面向火塘而坐, 不可以乱坐。
每到农历四月初五,普米家便打开用新麦酿就 4、尝新 的酒坛,咂出苏理玛,过尝新节。除自家畅饮外, 还分别送给亲友尝新。 节 又称普米过年,在每年的腊月初六这天,据说这 天是普米祖先的诞辰日,所以活动多是进行些祭祖先 、驱病魔等的宗教活动。
5、小 过年
6、转 山节
是农历七月十五进行的祭山神活动。普米男女 老少以村寨为单位,成群结队,到指定的山头参加 各种传统活动。
普米族的标志
一、人口居住地域
1、分布
普米族2000年人口为33600人。主要居住在
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地区的宁蒗县、 分布在云县、风庆、迪庆以及四川省的木里、
丽江的宁蒗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
其余在盐源等县。
2、居住环境
普米族的村落多分布于半山缓坡地带,以血 缘的亲疏关系各自聚族而居。村寨之间距离很近 ,可以炊烟相望,鸡犬相闻。各家又自成院落, 互为邻里。 房屋多为木结构。正房一般长6.5米、宽3米 许,四角立有大柱,中央立一方柱,称“擎天柱 ” ,被认为是神灵所在的地方。屋脊架“人”字 形横梁,用木板或瓦盖顶。四周墙壁均用圆木垒 砌而成。这种房子俗称“木楞房子”或“木垒子 ”。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关牲畜或 堆放杂物。居室的布局有一定格式:门朝东,靠 门右方为火塘,用土石砌成,围 以木板 ,称 上火塘。普米族的房门外都悬挂着牛羊的骨头, 据说这是家庭财富的象征,同时也 具有驱邪镇 鬼的作用.。

普米族的食俗节俗和宗教信仰

普米族的食俗节俗和宗教信仰

普米族的食俗节俗和宗教信仰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

那么你知道普米族有什么风俗习惯吗?接下来,店铺跟你分享少数民族普米族的饮食习惯、节日习俗和宗教信仰。

少数民族普米族的食俗普米族主要居住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省。

普米族以玉米为主食,间食大米、小麦、青稞、荞子、洋芋等。

玉米的食用方法是先将玉米用石磨磨成粉,用筛子去玉米壳层,分成三种食用,壳层一般作家畜饲料,较粗玉米碎粒,可拌入大米一起煮吃,也可先用锅煮成粥,再将细面拌进用锅烧煮食用。

玉米面还可以煮甜酒、蒸粑粑,玉米还用来制作酥理玛酒、做糌粑炒面等熟食。

普米族一般习惯日食三餐。

早餐多吃面食点心,喝酥油茶或盐茶,中午和晚上为正餐,多以玉米为主食。

常用煮、蒸、烧、烘烤等方法制作米饭、烤饼、面片、面条等。

普米族的日常蔬菜种类繁多,有南瓜、茄子、西红柿、辣椒、韭菜、萝卜、蔓菁、青菜、大葱,此外还经常采集木耳、香菌(香菇)、蕨菜苦菜花、花椒等。

普米族普遍以饲养的畜禽为其肉食来源。

常见的有猪、牛、羊肉,并能制作酥油、乳饼等乳制品。

肉类多煮食和烤食,不习惯炒食。

普米族擅长用风腌办法把猪肉制成猪膘肉或腊肉,以琵琶肉最为驰名。

其制作方法是:将宰后的生猪掏去内脏,抽去所有的骨头,用盐巴和花椒撒在猪腹内,然后把猪腹缝合,风腌起来,就成了一头完整的腊猪,它的外形很象琵琶,因此也叫“琵琶肉”,这是招待客人的上品。

平时狩猎归来,也经常能吃到黑熊、野猪、獐子、鹿子、岩羊、雉鸡等野味,肉食多好煮吃和烤吃,不习惯炒吃。

食具是别具风格的本勺、木碗和本盆。

1949年后,普米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他们与内地的交往日益频繁,内地的生活用品大量输送到普米族地区,普米族人民已经普遍使用瓷、塘瓷食具。

普米族地区多种核桃树,除了一般生食核桃外,大多榨成油来炸粑粑、点灯等。

此外,在四五月间采摘青刺果,晒干后磨成碎粒,再蒸熟,用榨油机榨成油脂食用。

猪油、牛油和羊油等,食用很普遍,牛羊油用于一般煮甜酒或制作一些祭品时用。

普米族

普米族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既有祖先崇拜,也有信仰藏传佛教的, 普米族的宗教信仰,既有祖先崇拜,也有信仰藏传佛教的,还残存着对 自然的崇拜。每逢节庆、婚嫁、生育、出行、收割等,都要请巫师( 自然的崇拜。每逢节庆、婚嫁、生育、出行、收割等,都要请巫师(汗 杀牲祭献,诵经祈祷,以便消灾祛难,保佑安康。 普米族神明崇拜: 归)杀牲祭献,诵经祈祷,以便消灾祛难,保佑安康。 普米族神明崇拜: 普米族主伙天神创造了人类和万物,山神给人以定居和耕种之地, 普米族主伙天神创造了人类和万物,山神给人以定居和耕种之地,灶神 左右家人兴衰,龙神释风降雨, 左右家人兴衰,龙神释风降雨,因而把吉凶祸福与神明的好恶紧紧联系 起来,在普米族的潜意识里和言行里无不表现出对神明的敬畏和虔诚。 起来,在普米族的潜意识里和言行里无不表现出对神明的敬畏和虔诚。 普米族祭祀神明的仪式分为“祭山神” 祭龙神” 祭灶神” 普米族祭祀神明的仪式分为“祭山神”、“祭龙神”、“祭灶神”、三 祭祀时首先向天神祈祷、礼拜、贡献各种祭品。 普米族祖先崇拜: 种。祭祀时首先向天神祈祷、礼拜、贡献各种祭品。 普米族祖先崇拜: 普米族相信灵魂不灭,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回到祖先的发祥地或升入天堂, 普米族相信灵魂不灭,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回到祖先的发祥地或升入天堂, 所以以各种方式进行祭祀活动,表明对祖先的崇敬。主要活动有: 所以以各种方式进行祭祀活动,表明对祖先的崇敬。主要活动有:接祖 除夕)、送祖(从大年初三至十五)、清明上坟、中元节、祭房头、 )、送祖 )、清明上坟 (除夕)、送祖(从大年初三至十五)、清明上坟、中元节、祭房头、 祭中柱。 祭中柱。
根据普米族古老的习俗, 根据普米族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在十三岁 以前不分性别,全穿一件右襟麻布长衫, 以前不分性别,全穿一件右襟麻布长衫,女孩 发饰前留一辫,上拴红绿料珠, 发饰前留一辫,上拴红绿料珠,男孩则在头部 的前边和左右各留一辩,不佩珠。 的前边和左右各留一辩,不佩珠。十三岁成丁 礼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 礼以后才改穿衣裤、衣裙式短装,转为成年人 装束;普米族成年男子发服装各地基本相同, 装束;普米族成年男子发服装各地基本相同, 上穿麻布短衣,下穿宽大长裤,外罩长衫, 上穿麻布短衣,下穿宽大长裤,外罩长衫,束 腰带。普米族妇女多留长发并以发辫粗大为美, 腰带。普米族妇女多留长发并以发辫粗大为美, 喜欢用牦牛尾和丝线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 喜欢用牦牛尾和丝线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 外包黑布包头。 外包黑布包头。

普米族

普米族

普米族是云南独有民族之一,1998年人口为 3.09万人,占云南少数民族总人口的0.233%。

普米族自称“培米”,意为白人,1960年统一定名为普米族。

90%的普米族人口居住在滇西北的兰坪、宁蒗、丽江、维西、永胜等县。

普米族的文学艺术丰富多彩,内容广泛,诗歌、传说、故事、寓言、雕刻、绘画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其叙事诗《白狼诗歌》三章历代传颂,享有盛名;还有记载普米族传统习惯法规的《古利歌》,属于宗教方面的《请神歌》等世代传唱。

能歌善舞的普米人最流行的交谊方式是“对歌”,无论婚、丧、节庆,都要“对歌”,其内容涉及宗教、生产劳动、婚、丧等方面,多为叙事。

普米族多住半山缓坡或坝区,聚氏族而居。

坝区住房多仿白族“三坊一照壁”等院落形式,山区多为木楞房四合院布局。

多数房屋为木结构,木板盖顶,四面墙用木料重叠垛成。

一般为两层,上面住人,下关家畜。

在永胜、华坪等县,富裕人家也有建筑砖木结构、上盖瓦顶的汉式四合院住宅的。

院门一般面向正东。

院内有一幢方形或呈长方形的平房为正房,比较高大,是院子的主要部分,也是一家人的活动中心。

在正房的正前方是一栋门楼,左右厢房各是一栋二层的楼房,正室由主妇和老年妇女居住,青中年妇女都住门楼和右厢房上层。

一般每个人都有一间自己的居室。

并在这里接待自己的“阿注”,婴儿也由自己照管。

普米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农产品为主要生活来源。

普米族居住地区祟山连绵,云岭山脉纵贯南北,海拔最高可达4000米。

土壤大多为紫色土、红沙壤土、棕色森林土和火草土等。

这里气候温和,适宜种植玉米、大麦、青棵、马铃薯、燕麦等农作物。

部分暖温地区还出产小麦和水稻。

山区森林茂密,生长着松、杉、柏、黄栗等林木。

这里也是珍禽异兽栖息之所,并出产虫草、贝母、党参等名贵药材。

矿藏有铅、银、铜、铁、盐等。

但是,普米族的生产很大程度上是靠天吃饭,产量很低,新中国成立前极少数地区还遗留着“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

常言说“普米种山坡,秋收一箩箩”,由此可以看出普米族生产力的落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米族
简介
普米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

云南省怒江州的兰坪县、丽江
市的宁蒗县、玉龙县和迪庆州的维西县是主要聚居地。

普米族先民是原来居住在川甘青
高寒地带,后一部分人被征召入元军,随忽必烈远征云南,并就此定居。

普米族居住地
分散,但各地方言差别不大,一般都能互相通话,但普米族没有流传至今的文字。

文化艺术
普米族的先民结束了游牧生活,转而开始了农耕生活,在普米族的生活习俗及民族
文化中,仍能看到远古游牧民族的遗风,普米族创造了很多想象丰富、优美绚丽的民歌、
舞蹈、传说故事等,这些文化艺术有些反映普米人的向往和追求,有些讲述的是普米族
的历史传说,有些则是宗教神话故事,还有一些反映了普米族人的现实生活。

四弦琴是
普米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传统乐器。

节庆
普米族人民有着多种多样的节日活动,如大过年、转山节、小过年等。

大过年,是普米族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之一,一般从腊月二十九祭祖先、吃年饭到正月初七为止,进行祭祀祖先上山打猎、绕山放牧、玩磨秋、祭山神、跳锅庄等活动。

服饰饮食
根据普米族古老的习俗,普米族儿童在十三岁以前不分性别,全穿一件右襟麻布长衫,女孩发饰前留一辫。

普米族成年男子发服装各地基本相同,上穿麻布短衣,下穿宽大长裤,外罩长衫,束腰带;普米族妇女多留长发并以发辫粗大为美,喜欢用牦牛尾和丝线编入发辫之中,盘于头顶,外包黑布包头。

普米族生产的粮食主要有玉米、青稞、大麦、燕麦和荞麦,主要食物就是这些粮食的制成品,糌粑面是普米族传统食品,普米族食用肉类食物的数量较大,主要是猪、牛、羊、鸡肉,以猪肉为主。

普米人喜喝茶和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