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6(吴迪龙)论德国古典哲学对于“绝对”的理论脉络

合集下载

德国古典哲学简介

德国古典哲学简介

德国古典哲学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资产阶级哲学。

创始人为康德,黑格尔为集大成者,费尔巴哈为最后的代表。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成就是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

德国古典哲学是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哲学舞台上的主角。

它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以及政治哲学等领域的各种重大问题和范畴,标志着近代西方哲学向现代西方哲学的过渡。

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哲学家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

目录产生过程和基本特点德国古典哲学[1]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上半叶德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独特条件下产生的。

当时西欧正经历着重大的社会经济变革,从英国开始的产业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制度取代了腐朽的封建制度。

德国也面临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但由于德国经济的落后和政治的不统一,新生的德国资产阶级极为软弱,它虽然向往资本主义制度,却缺乏勇气和力量去用革命手段推翻封建统治,倾向于自上而下的改良。

作为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理论表现,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它的辩证法,反映了英国产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所引起的急剧的社会变化,但也表现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它的理论往往具有抽象的、思辨的形式。

德国古典哲学广泛吸收了以前哲学家[2]们的思想成果,对它有直接影响的主要是:以R.笛卡尔和B.斯宾诺莎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学派、17~18世纪英法经验主义学派和启蒙运动学派、德国莱布尼茨-沃尔夫学派和以G.E.莱辛为首的启蒙运动学派。

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在总结前人哲学学说的基础上,提出并探讨了一些新的重大哲学问题,把哲学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但是,德国古典哲学并不是一个统一的学派。

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康德是二元论者,费希特是主观唯心主义者(另有一种意见认为费希特后来已倾向于客观唯心主义),谢林和黑格尔是客观唯心主义者,费尔巴哈则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

德国古典哲学革命概念

德国古典哲学革命概念

德国古典哲学革命概念
《德国古典哲学革命概念》
德国古典哲学革命概念,是指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思想界发生的一场重大变革。

这场变革主要围绕着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争论展开,深刻影响了西方哲学的发展。

德国古典哲学革命的发端可以追溯到康德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

康德通过对人类认识能力的分析,提出了“先验理性”的概念,认为人类知识的来源并不仅限于经验,而是受到先验理性的指导。

这一观点颠覆了以往的经验主义观念,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的革命。

在康德的影响下,黑格尔在其作品《精神现象学》中进一步发展了革命性的思想。

他认为世界是不断发展和演变的,而人类精神也同样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得到进化。

这一观念对哲学和历史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德国古典哲学革命的核心概念之一。

此外,尼采在其著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提出了“超人”的概念,认为人类应当超越自我的枷锁,开启一种新的生存方式。

这一观点对德国古典哲学革命的思想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德国古典哲学革命概念的提出,不仅对当时的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更对后世的思想和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

它推动了西方哲学的进步,赋予了人类更深刻的思考和观照。

黑格尔绝对理念名词解释

黑格尔绝对理念名词解释

黑格尔绝对理念名词解释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是德国哲学家,被认为是现代哲学的重要思想家之一。

他的绝对理念(Absolute Idea)是他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本文将对黑格尔绝对理念进行详细解释。

1. 绝对理念的定义绝对理念是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最高层次的概念,也是他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

它代表了一种全面而完整的真理观和世界观。

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是一切存在和发展的根源,它包含了一切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2. 绝对理念的特点2.1 全面性绝对理念具有全面性,它包括了一切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涉及到自然界、人类社会等具体领域,还包括了各种思想、价值观等精神层面。

2.2 内在联系绝对理念中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

黑格尔认为,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辩证关系。

绝对理念将这种内在联系体现得淋漓尽致。

2.3 发展性绝对理念具有发展性,它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通过历史的发展逐步实现自己,并最终达到完美的状态。

3. 绝对理念与黑格尔哲学体系黑格尔的哲学体系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由低级概念逐渐升华为绝对理念的过程。

他认为,人们通过感性认识和概念思维逐渐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最终达到对世界真理的全面认识。

黑格尔哲学体系中包含了三个主要阶段: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逻辑学探讨了思维、概念和辩证法等基本问题;自然哲学研究了自然界中各种现象;精神哲学则关注人类社会、艺术、宗教等精神层面。

在这个体系中,每个阶段都包含了一系列的概念,这些概念逐渐升华为更高级的概念,最终达到绝对理念的境地。

绝对理念是整个哲学体系的顶点,它将前面各个阶段中的要素统一起来,并揭示了世界的真理和本质。

4. 绝对理念与现实世界黑格尔认为,绝对理念不仅是一种哲学思辨的结果,也是现实世界中存在和发展的根源。

他认为,现实世界是绝对理念在时间和空间中具体表现出来的结果。

第九章 德国古典哲学要点

第九章 德国古典哲学要点
?信奉莱布尼茨—沃尔 夫哲学
我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 多年以前首先打破了我教条主义的迷 梦,并且在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上给我 指出来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
9
(一)哲学思想发展背景及历程
※康德哲学面临的问题
?人类理性的能力问题 ?人类自由的可能性问题
? 形而上学之存在
的可能性问题
道德 实践 领域
宗教 信仰 领域
官感
本 体 世 界 / 自 在 之 物
22
感性论的哲学意义
? 确立了现象与自在之物的区分,为现象可知、 而自在之物不可知的理论作了第一步论证;
? 在其哲学中对人类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作了第 一次阐述。
23
知性
? 知性的含义 按照一定的规则综合统一感性表现,构造
科学知识的能力。
先天形式 知性范畴
? 知性判断的构成要素
经验内容 经验表现
? 知性判断的综合统一作用 ? 知性论的哲学意义
24
知性范畴学说
? 知性范畴的追溯
量 全称的
的 判
特称的
断 单称的
质 肯定的
的 判
否定的
断 无限的
关 直言的 样 或然的


的 假言的 的 实然的
判 断
选言的
判 断
必然的
? 知性范畴表
25
知性范畴表
量 单一性
的 范
复多性
畴 总体性
? 主要生平 ? 主要著作 ? 主要思想
6
主要著作
《宇宙发展史概论》( 1755) 《纯粹理性批判》 (1781) 《未来形而上学论》 (1783)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1785) 《实践理性批判》 (1788) 《判断力批判》 (1790) 《纯粹理性范围内的宗教》( 1793) 《论永久的和平》 (1795) 《道德形而上学》 (1797)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德國古典哲學1.“德国古典哲学”的哲学已经相当程度上摆脱了神学的束缚,哲学与社会思潮和时代精神的关系日益紧密;而且哲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已经被经验论和唯理论哲学明确的提出来论证过了。

因此,此时期的哲学,其思想起点已经非常高,他们的思想逻辑性更强,体系更严密,对问题的专研也更深了。

所以,此时的哲学已经不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问津的学问,而是成了大学教授的专业了(德国古典哲学大都是大学教授)。

2.“人的主体性”得到了更大的高扬,成为了一切论述的出发点和基础。

亦即,“思维的主体能动性”取代上帝成为了达到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的同一性之必要条件。

3.因此,德国古典哲学对以往哲学的一个最显著的超越,就在于对“主体能动作用”的有意识的强调;对理性和实践的关系的高度重视,以及由此出发对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的深入探讨。

康德(一)思想特质:1.对经验论和唯理论的调和:一切知识都是由经验中的先天成分和后天成分复合而成的。

2.康德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

他认为人的知性先天地具有一种综合统一感性经验材料的“本源能力”;即“先验自我意识的综合机能”,它能够自发能动地凭借其十二范畴去统筹去统摄经验的杂多材料而形成先天综合判断,从而建构起人类科学知识的大厦。

3.人为自然立法(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认为我们在自然科学中认识一个对象看起来似乎是用我们的观念与对象“符合”,但之所以能够发生这种符合,实质上还是由于这个对象先与我们的观念(时空及范畴)相符合。

以往关于真理的“观念符合对象”的独断论定义被改造成了“对象符合观念”的批判哲学的定义。

4.前批判时期:在哲学上信奉莱布尼兹-沃尔夫派的唯理论;此时提出了著名的“星云学说”。

5.批判时期:主要理论成果有三(1)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探讨,写出《纯粹理性批判》。

(2)对人的欲望(意志)能力进行探讨,以及研究人类的道德原理和自由意志,写出《实践理性批判》。

(3)对人的情感能力进行探讨,写出《判断力批判》。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 杨祖陶先生在《德国古典哲学的逻辑进程》一 书中,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制约性的矛盾为纲, 将德国古典哲学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 1、康德阶段:康德为了解决近代认识论中出 现的思维和存在的巨大矛盾,首先将认识与实 践割裂并对立起来,以便能在人的主观认识范 围内通过赋予认识以主观能动性而达到思维和 存在的同一。但这只是主观范围内的同一,真 正的客观存在(物自体)被宣称为认识不能达 到的,只能在实践(道德)的范围内才可以设 想。这是主体和客体的根本对立批判地揭示出 来的阶段。
• 第二个阶段是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 他继承了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人本主义精神,用 以自然为基础的感性物质的人代替德国古典唯心 主义的“自我意识”的“人”,并在此基础上彻 底否定了“神”,从而完成了近代德国资产阶级 批判宗教的历史任务。 •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者在批判神学的同时又公开抨 击法国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他们同情和肯定法国 启蒙运动,特别欣赏卢梭关于自由和平等的学说, 甚至还赞扬法国唯物论者批判传统神学的革命精 神。但他们又说唯物论哲学是“肤浅思想、抽象 思想,”责难唯物论挖掉了道德和宗教的“柱 石”。这就突出地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和妥协精神。
二、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一般线索
• 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始终交织着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 形而上学的矛盾和斗争。有四条主线:第一条线 是德国古典哲学同宗教神学的矛盾;第二条线是 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同法国唯物论的矛盾;第三条 线是德国古典唯心主义者之间的可知论和不可知 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矛盾;第四条线是德国 古典哲学中的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同德国古典唯 心主义的矛盾。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实际发展过程 中,这些矛盾始终是纵横交错的。
• 2、费希特阶段:他把认识和实践统一为个别思 维主体即“自我”的能动的设定活动(行动), 认为主体的这种行动就能建立起与之对立的客体 并实现主客的同一。真正的客观存在(非我)被 他公开地取消了,实际上却仍在幕后与主体(自 我)尖锐地对立着。这是在行动的主观主义条件 下主体和客体的对立达到极端的阶段。

德国古典哲学终结讲义

德国古典哲学终结讲义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恩格斯的伟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写于1886年,最初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理论刊物《新时代》杂志第四期上。

这是一部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及其根本原理的经典著作,后经恩格斯修订后,于1888年出版了单行本。

文章经过恩格斯修改后,前面加了一篇序言,同时他还把马于1845年春写《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作为单行本的附录,也一并印行,以加深读者对全文历史背景的了解。

《终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重要的哲学专著。

在这本书中,它以浓缩的形式再现了唯物主义的发展历程,以科学的态度审视和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唯心主义的错误,以精辟的语言阐述了现代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今天,重读《终结》别有一番意义。

在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必然会面临各种思想的碰撞和挑战。

如何正确对待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如何全面理解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以及如何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都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重温一个多世纪前革命导师恩格斯的教诲,会对我们有许多新的启迪。

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发展,需要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各种文化的精华。

在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要注意弘扬传统的优秀的唯物主义思想,批判唯心主义思想,在对传统的和外来的文化进行“综合创新”中,必须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

一、历史背景(序言)《终结》的写作背景,恩格斯在本书的序言中作了概括性的阐述。

《序言》共有五个自然段。

《终结》一书的写作,既有直接原因,又有深刻的历史原因。

恩格斯在序言中从三个方面说明了写作的原因。

远因:系统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多年的心愿。

近因:国际共产运动和思想战线斗争需要(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恩格斯全面说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

导因:施达克对费尔巴哈作出错误评价直接导致恩格斯“欣然同意”全面评述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脉络

德国古典哲学脉络

德国古典哲学脉络
德国古典哲学脉络是西方哲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涵盖了1750
年到1830年这段时间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流派,它的形成和发展,逐渐
形成了三个主要流派——康德派、黑格尔派和费尔巴哈派,追溯其历
史演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 康德主义(Kantianism)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之一,在他的主要著作《纯粹理性
批判》中,提出了“批判哲学”的观念,认为知识是基于经验和理性
的合成,而不是简单的从经验中获取。

康德哲学的核心思想是“自由意志”和“义务伦理学”,认为人
的行为不应受到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而应该取决于个人的意志和
自由选择,同时,人也应该遵守自己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2. 黑格尔主义(Hegelianism)
黑格尔是德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著作《精神现象学》被誉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作之一。

黑格尔哲学的核心思想是“辩证法”和“历史唯心主义”,认为
事物的本质是通过对立、斗争和统一来实现的,而且任何历史事件都
是一个进化过程的结果,由此推导出了“绝对精神”的概念。

3. 费尔巴哈主义(Feuerbachism)
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后期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著作
《基督教的本质》提出了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思想。

费尔巴哈哲学的核心思想是“人本主义”和“唯物辩证法”,认
为人是宇宙的中心,而且宇宙中的事物必须通过直接感官经验来理解,否则就是自欺欺人。

虽然在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演进中,存在诸多争议和分歧,但它
对现代哲学和西方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康德的批判哲学、
黑格尔的辩证法还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历史价值。

德国古典哲学中国化

德国古典哲学中国化
德国古典哲学中国化
2023-11-07
目 录
• 德国古典哲学概述 • 中国化进程中的德国古典哲学 • 德国古典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 • 德国古典哲学中国化的启示与思考
01
德国古典哲学概述
德国古典哲学的起源与背景
17世纪至18世纪间,欧洲哲学思想逐渐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开始关注人类理性与 知识。
德国作为欧洲大陆的重要国家之一,其哲学思想在这一时期也得到了充分发展, 逐渐形成了以康德、费希特、谢林等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流派。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01
康德哲学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创者,他的哲学思想包括先验主义、形而上
学、伦理学等方面,主张通过先验范畴来认识世界,同时强调道德与
自由的重要性。
丰富世界文化
通过德国古典哲学中国化,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 ,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பைடு நூலகம்
佛教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与佛教中的苦谛有一定的相通之处,两者都关 注人生的痛苦与解脱。
04
德国古典哲学中国化的启 示与思考
德国古典哲学中国化的经验教训
坚持文化平等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国化的过程 中,应坚持文化平等原则,避
免文化自卑或文化优越感。
尊重文化差异
要尊重中德文化之间的差异,不 应将中国文化简单地套用德国古 典哲学的框架。
02
费希特哲学
费希特是康德之后的德国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包括知识学、伦理学
、美学等方面,主张通过自我意识来认识世界,同时强调道德与自由
的内在性。
03
谢林哲学
谢林是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哲学思想包括自然哲

德国古典哲学引言

德国古典哲学引言

德国古典哲学引言18世纪末19世纪初这段时间是近代哲学乃至整个西方古典哲学的体系化时期,以康德、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对西方哲学进行了集之大成式的概括和总结,建立了一个又一个庞大的哲学体系,将古典哲学推向了最高也是最后的发展阶段。

由于这一时期的德国哲学典型地体现了古典哲学的基本特征,并且将它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它的理想,因而我们通常称之为“德国古典哲学”。

与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处在非常落后的境地。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诉诸于内在性、主观性和个体性的倾向虽然对德国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它毕竟具有浓厚的非理性倾向,而且由宗教争端而引发的战乱亦给德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当英法等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而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之时,德国仍然处在封建割据的状态,以至于黑格尔曾经悲叹德国已不成其为一个国家。

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由于德国始终处在欧洲文化的影响之下,所以尽管德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极其落后,但是在文化领域却卓有建树,终于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时,走在了哲学领域的最前列。

显然,德国哲学家们像其他近代哲学家一样,他们在思考深刻的哲学问题,构造形而上学体系的同时,亦肩负着启蒙的重任。

在某种意义上说,德国古典哲学是近代启蒙主义的最高阶段。

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活动的时代正是世界历史发生着波澜壮阔的激烈变革的时代。

伟大的德国诗人哥德曾经在一次谈话中这样说道:“我所以得天独厚,是因为我出生在世界大事纷至杳来、方兴未艾的年代。

”这段话也适用于德国哲学家们,他们是1776年北美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席卷欧洲以及他的失败等等世界大事的见证人。

正如黑格尔所说,“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西就是理性。

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

哲学也是一样,它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

”德国哲学家们作为时代的产儿,用他们的思辨语言把握并表现了那个伟大时代的精神。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表示这样一种哲学,它在已经逝去的18世纪取代了理性的学院哲学。

这就是康德的先验哲学及其变革,包括它所经历到的由同时代人所进行的批判,在同时代人也包括随后几代人的意识中,直至1838年8月革命前夕的哲学史书写中,这一讨论复合体的构成一种思想方面的统一性。

德国古典哲学是在启蒙运动的旗帜下成长起来的。

启蒙运动猛烈地批判封建传统,尤其是与宗教的迷信和愚昧作斗争,反对任何偏见和权威,提倡科学,鼓励使人们用知识去填补那些尚待认识的领域。

他认为人们有权使用自己的理性,对任何事情都问一个为什么。

它在“天赋人权”观念的影响下,要求人的自由与平等,要求人的解放和独立思考,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启蒙哲学是启蒙运动的理论先驱,托西乌斯被誉为德国启蒙运动之父,莱辛是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康德和门德尔松对启蒙运动“本身作了总结和反思。

所以,虽然德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要落后于它的邻国,但它在思想文化领域的成就却是令人瞩目的,这是由于启蒙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所引发的。

没有启蒙运动,就不可能有德国18-19世纪文学、教育、哲学、出版等领域的全面繁荣。

康德既是启蒙的参与者,又是古典哲学的开创者,这绝不是偶然的,没有思想的彻底解放,就不会有“哥白尼革命”。

德国古典哲学和当时的文化运动并肩而行,相互促进。

哲学与文学既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的需求,又是知识分子能完全发挥自己才智的地域,这里起决定的因素不是地位、金钱,而是“天才性”和“创造性”。

狂飙突进运动既继承了人道主义的传统,又突出了人的情感和感性,弥补了启蒙运动只崇拜理性的片面性。

赫尔德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开创者,在语言、文学、历史等领域都留下了自己的痕迹。

席勒即使反封建的斗士,又在创作领域成绩斐然。

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发展逻辑_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演绎

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发展逻辑_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演绎

第26卷第1期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6,No.1 1999年1月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 ocial Sciences) January,1999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发展逻辑———思维和存在关系的演绎刘 元 根 内容摘要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核心问题。

从康德的不可知论、费希特的主观唯心论、谢林的客观唯心论到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演变,都没有真正解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利用了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优秀成果,克服其局限性,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真正使思维和存在得到了统一。

关键词 德国古典哲学 思维 存在 同一性关系 内在发展逻辑古往今来,在对于一切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中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不仅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争,而且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内部,还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之争。

这个问题,在德国古典哲学家中争论得尤其激烈,成为各派哲学的中心命题。

德国古典哲学是十七八世纪欧洲各国先进哲学思想的汇合,同时也是德国16世纪以来反封建进步思想的继续和发展。

它是当时德国走上政治统一、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资产阶级革命觉悟逐渐成熟的产物。

因此,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从意识形态上反映了近代德国资产阶级的成长过程。

其保守的形式和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体现出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革命性的双重性格,这具体反映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德国古典哲学中的核心问题。

德国古典哲学的五位哲学巨人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各自本体论的基础上,围绕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问题进行的探讨,展现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内在发展逻辑。

一 “现象”和“自在之物”的对立“现象”和“自在之物”是康德哲学体系的两个最基本的概念。

康德一方面肯定在我们之外存在着刺激我们感官的客体,即所谓的“自在之物”,另一方面,他又断言这个客体是不可认识的,认识所能达到的只是“自在之物”刺激我们感官而产生的感觉表象即所谓的“现象”。

重新审视德国古典哲学的意义

重新审视德国古典哲学的意义

重新审视德国古典哲学的意义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问题,历来被看做是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甚至有哲学家认为,这是哲学研究的根本问题之一。

由于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对这个问题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即哲学史就是哲学,这导致后来很多哲学家坚持认为,只有通过对哲学史的研究,我们才能真正进入哲学研究的领地。

笔者曾在《如何理解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一文中指出了这种传统观点的困难。

这个困难的关键就在于如何理解德国古典哲学。

因为我们是根据黑格尔的论断提出哲学即是哲学史的观点,因此我们就有必要分析德国古典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特别是在西方近代哲学中的地位。

在这里,笔者要通过重新审视我们对待德国古典哲学的态度以及这种哲学与西方近代早期哲学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为何德国古典哲学应当被看做是西方哲学发展中的一个特殊历史阶段或特殊哲学形态。

一、为什么是“德国古典哲学”我们首先来看一下德国古典哲学在中国哲学界为什么如此重要,以至于谈到哲学,我们就必须谈到康德、黑格尔等这些哲学家的思想,并且习惯于把他们对哲学的理解作为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模板。

(一)德国古典哲学在中国的特殊地位笔者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会把德国古典哲学看成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有人说,不读康德哲学基本上就不知道什么是哲学,不读黑格尔哲学就不知道西方哲学到底在说什么。

为什么会是这样?我们为什么会把德国古典哲学抬到如此高的地位,以至于到今天国内的学者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研究仍然远远胜于对西方哲学史上其他哲学流派的研究?我们就以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教研室编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系列丛书《西方古典哲学原著选辑》为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直到1982年,该选辑系列陆续出版了五部,即《古希腊罗马哲学》、《十六一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十八世纪末一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十八、十九世纪俄国哲学》,而《中世纪哲学》直到30年后的2013年才得以出版发行。

德国古典哲学史简介

德国古典哲学史简介

《易经·系辞》:“形而上者 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பைடு நூலகம்
窗户?
虚无 墙?
德国古典哲学史
王云开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上半期
德国古典哲学赋予了我们一个在 印象中的哲学研究的基本形态 枯燥、沉思、晦涩
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脉络
1、康德明确地提出了主体与客体的同一 性问题,但是他的哲学最后却造成了主体与 客体、理论与实践之间的一系列对立。
2、费希特从自我意识出发来解决主体与 客体、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立,但是他最后 设定的“绝对自我”已经预示着从主观唯心 主义向客观唯心主义的转化。
3、谢林用主体与客体的“绝对同一”来 实现对立面的同一,但是这种“绝对同一” 却不能有效说明自身的运动,具有神秘的色 彩。
4、黑格尔用“绝对精神”的自否定运动 来超越主体与客体、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立, 在绝对唯心主义的基础上辩证地实现了思维 与存在的同一性。
5、费尔巴哈用感性的人取代了黑格尔的 抽象精神,在人本主义基础上实现了思维与 存在的统一。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脉络

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脉络

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脉络德国古典哲学是指在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以康德、黑格尔、费希特等人为代表的一系列哲学思想。

它影响了当时欧洲乃至世界的哲学思想发展,并在当今仍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本文将通过对其发展脉络的梳理,探讨德国古典哲学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一、德国哲学的前设在德国古典哲学形成之前,德国本土哲学还处在启蒙时代的阶段。

启蒙时代的哲学主要关注知识和理性的发展,但它们关注的范围比较狭窄,尤其是没有从全局性上思考人类存在的本质和目的。

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知识的普及,德国哲学家开始使用更完整、更细致、更具哲学深度的方法来思考世界和人的存在,呈现出一种新的哲学意识。

二、康德的贡献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被誉为“德国哲学之父”。

他强调了自主和理性的重要性,认为人类必须凭借自身的理性和道德,确定和坚定自己的行为准则。

他认为,这种行为准则在不同的情境下是不同的,但其中最重要的准则是“尊重人的尊严”。

这一思想在今天的法律和道德领域仍然具有影响。

康德的第二大贡献是他的哲学思辨方法。

他提出了“批判哲学”的思想,将哲学视为一种基于哲学方法的连贯性思考。

他批判了旧有的哲学思想,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先验性”的论点,即人类具有先验认识的形成原则,这些原则可以帮助人们跨越世界各种理论和方法之间的障碍,以找到真理。

三、黑格尔的贡献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第二代代表人物,他提出了“辩证法”哲学的思想。

这一理论从根本上批判了康德“先验性”的思想,认为真理不是由主观理性所决定的;这一理论需要通过遵循自然和社会规律,引导人们达成人类的普遍目标。

黑格尔的时代正值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的兴起,这些事件引发了对伦理价值观的大量探讨。

黑格尔对种种反对他的哲学思想做出了全面的回应。

他认为,伦理向实践迭代,它包含了道德、抽象思想和范畴中深刻和有力的智慧和正确衡量的品质,但伦理的核心主张了为了透过伦理价值观理解我们自身的存在。

四、费希特的贡献费希特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第三位代表人物,他是“马克思主义唯心批判派”的创始人之一。

第九章_德国古典哲学要点

第九章_德国古典哲学要点
40
主要思想
哲学观 哲学就是知识论 两种知识论 “自我”哲学 “自我”的含义:先验的、纯粹的绝对自我意识 “自我”的特征:能够自行设定、自行产生和自 行发展的自发行动 “自我”的活动 知识学的种类 社会政治观
41
“自我”的活动
第一步:自我设定自身 正题 A=A 第二步:自我设定非我 反题 A ≠ 非A 第三步:自我在自我之中对设一个可分割的非 我与可分割的自我相对立 合题 非我 自我 自我 42
体系:《哲学全书纲要》
基础:《逻辑学》(大逻辑)
导言:《精神现象学》
53
《精神现象学》
绝对与精神
精神的客观存在
精神成为绝对
精神 = 绝对
理性的自我批判 《精神现象学》的主要内容
54
《精神现象学》主要内容 精 神 现 象 学
绝对知识 宗教 精神 理性 自我意识 知性 知觉 感性
49
第四节 黑格尔哲学
黑格尔: 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1年,19世纪 初德国资产阶级的思想 代表、德国古典哲学的 集大成者。
主要生平
主要著作
主要思想 思想简评
50
主要著作
《精神现象学》(1807) 《逻辑学》(1816) 《哲学全书》(1817) 《法哲学原理》(1820) 《哲学史讲演录》 《美学讲演录》 《宗教哲学讲演录》 《历史哲学讲演录》
理性的范导活动
知性范畴 先验理念
先验幻相
32
纯粹理性批判的结论
第一,现象是可以认识的,自在之物是不可以 认识的; 第二,本体世界虽然不可认识,但可以思维; 第三,内在的形而上学是可能的,超越的形而 上学是不可能的。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第一章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引言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自古希腊以来2000多年哲学发展的总汇,是近代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哲学发展的最高峰。

德国古典哲学把人类各个领域的知识总结为一个完整的宏大思想体系,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直接理论前提。

德国古典哲学的出现标志着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发展的成熟与完成,在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一、德国古典哲学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封建哲学发展的最高峰德国古典哲学是德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时期和德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的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同时又是全欧范围资产阶级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和文化革命思想的集中表现。

蓬勃发展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浪潮和迅速高涨的自然科学思想及其巨大成果,为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的哲学创造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大量必不可少的思想素材。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德国古典哲学家们都是有着强烈时代感的思想家,他们的哲学可以说是在以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为中心的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国际环境中形成的,因而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体现了时代的特点,明确说,则是在哲学的理论反思中把握了时代精神的精华。

所以,德国古典哲学虽诞生在德国,但它决不仅仅是德国一个民族的思想产物,而是整个欧洲资产阶级文化、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不仅具有德国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全欧洲的性质。

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把德国古典哲学的创始人康德的哲学称为“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

这一论断也适合于其他德国古典唯心主义的代表——谢林、费希特和黑格尔的早期活动。

德国古典哲学首先是欧洲范围内的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表现。

18世纪末叶19世纪上半叶,欧洲社会正处于重大变更时期,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法国资产阶级领导了震撼全欧的资产阶级大革命。

这是自17世纪尼德兰和英国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后,最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重大事件。

尤其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它不仅从根本上摧毁了法国的反动腐朽的封建秩序,建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而且也动摇了整个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大大推动了欧洲范围的反封建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德国古典哲学对于“绝对”的理论脉络吴迪龙付臻(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114)摘要:对于“绝对”的寻求是哲学或者说形而上学的本质倾向,“绝对”也就是无条件的起点和超越性的存在。

德国古典哲学对于“绝对”的理论也是一个发展和扬弃的过程,康德的理论导致主体与物自体的二元分立,费希特从自我推出整个世界的体系带有主观性色彩,谢林将费希特的主观自我改造成为客观性的“绝对自我”,而黑格尔用“概念”消解了主体与客观之间的对立。

因此,这个理论过程也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体现着德国古典哲学家们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立场和态度。

关键词:绝对;自我;绝对自我;概念基金项目:湖南省哲学社科基金项目( 15YBA015)On Theoretical Vein of t he “Absolute” in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Abstract: The seek to “absolute”is a philosophical or metaphysical essence tendency, and the “absolute” i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transcendence of unconditional presence. The process of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y for the "absolute" theory is of dialectal development, during which, Kant's theory leads to the subject and object of autologous binary division, Fichte infers the world's system of self-subjective color from the “self”, Schelling will transform Fichte's subjective self to objectivity “absolute self”, and Hegel employs the "concept" to clear up the opposi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ive. Therefore, this theory is based on a dialectical process of development, reflecting the position of the German classical philosophers and philosophical attitude towards basic issues.Keywords: absolute; self; absolute I; concept哲学或者说形而上学一直有一种追本溯源的倾向,自从古希腊哲学诞生以来,哲学家们一直在试图超出纷纭变化的现象世界,去寻求那确定性的超越性的起点、本源或者根基。

于是不管是泰勒斯的水本源说,还是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本源说,抑或赫拉克利特的火本源说,都是早期哲学家们从世界万物中去寻求第一因的努力,到了柏拉图开始出现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分野,后者是模仿前者而存在的,理念世界才是最本真最本源的存在,而亚里士多德更加明确了形而上学的领域和范围,《形而上学》作为亚氏《物理学》之后的著作,探讨的是关于存在之学说,也就是本体论或者存在论。

而到了近代哲学,本体论开始转向认识论。

认识论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将精神变成为自然界的本源,力图将自然还原成为精神性的存在,并且用人们的精神和思维活动来对自然进行解释。

德国古典哲学也面临着这种自然本体和精神本体之间对立的问题,康德哲学作为一种人学,首先继承了认识论的传统,主张首先要考察出人们的先天认识能力。

另一方面,康德认为知识的客观有效性需要一种先天综合的判断,人的先天认识结构必须落实到具体的感性经验之中,这样才能够为科学提供可靠性的证明。

但是在康德这里也就不也避免的产生出自我主体与物自体之间的二元对立。

一、费希特的主观自我一元论众所周知,费希特和谢林作为先验唯心论的代表人物,他们两个人将自我问题作为其哲学体系的出发点。

其实在笛卡尔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命题中,就已经暗含着自我意识作为超越性的根基的萌芽了。

笛卡尔认为只有思维是不可置疑的和最清晰确定的,因此能够作为哲学上的第一起点。

只有在思维之中人才能够确定自己的存在,而思维也保证了事物的真实性。

费希特受到笛卡尔思想的影响,首先他继承了这种对于第一起点的寻求和对于思维的强调,但是费希特认为思维并不像笛卡尔所认为的那样是终极的东西,在思维背后还有根基性的存在,那就是自我意识。

因为思维只是存在的一种规定性,虽然人们思维时必然存在,但是人存在的时候并不必然地在思维,所以思维之前存在着一种更加本源性的自我意识,所有的东西归根结底都是由自我意识所派生出来的。

谢林的观点除了受到笛卡尔思想的影响,也受到康德关于先验统觉思想的启发,而后者也带有笛卡尔理论的影子。

在康德看来,先验自我意识之同一所投射出的先验统觉正是知识可能性实现的前提。

康德的先验统觉之中就已经先天地包含着各种范畴,这一点是费希特非常赞同的。

费希特指出全部的知识学只能够从自我意识这个最基本的原则出发,自我意识在对对象进行设定时就同时在进行着划定范畴的工作。

所以范畴正是自我意识在思维的时候所不由自主构建起来的,从这些范畴身上我们能够看出自我意识本身是如何树立对立面和分化出差异来的。

费希特认为既然康德已经察觉到我们的认识能力只能够局限在经验领域之内,但是他却还设定了不可知的“自在之物”的存在,导致了二元论。

在费希特看来,康德的自在之物是一个不必要的设定,应该加以舍弃。

这样,第一性的东西就完全转到自我之中来了,费希特说:“关于自我的独立性的表象,与关于物的独立性的表象是可以共存的,但二者的独立性本身是不可以并存的。

只能有一个是第一性的、原始的、独立的。

” [1] (P192)显而易见,这种原始独立的第一性就是“自我”,因为费希特认为要理解物体的机械作用也必然地需要独立的精神之感觉能力,在理智之中也就存在着实在之序列和观念之序列这两条并列的双重序列,“理智不存在被动,按照费希特的设想,它是第一性的,没有什么可以先行于它,并且可以证明它是被动的。

同理,理智也不具有实存,不是真正存在的东西,因后者是一个相互作用的结果,且这里也不会假设有理智和其它什么东西存在于相互作用之中。

唯心论认为,理智是行动的,绝对不再是什么。

”[1] (P199因此无论是对于外部世界的表象,还是对于我们自身之表象,都是由于理智之行动而产生出来的。

既然客体和事物都是由于对它们就行知觉的自我才能够进入理智中的话,那么自我即使独立地存在的,并不会依赖于外部世界而存在。

也就是说,在费希特看来,自我是一切经验之根基。

二、自我意识如何能够演化出整个世界基于以上理论基点,谢林提出了“自我设定自身”之命题。

简言之,首先自我是独立自存的,它不依赖于其他任何东西;其次自我是所有的知识(对于客观世界和对于自我的知识)之最终根据。

基于第一个命题,费希特又提出了第二个命题-- “自我设定非我”。

费希特写道:“除非在自己的经验规定性中,自我即永远不会自己意识到自己,也不会被意识到,而这些经验规定性又必然以自我之外的某种东西为前提。

” [2] (P6)没有规定性的话就不能够对其进行认识,而斯宾诺莎早就已经提出“一切规定都是否定”,因此,只有存在着与“自我”不同的“非我”,才能够对“自我”进行设想。

费希特认为,他之所以是他所是的东西,是因为于他之外存在某一种东西,而非因为他本身的存在。

在费希特看来,自我和非我的关系并不是完全相对立的,而是相互排斥和限制却又相互统一的。

在第一命题和第二命题的基础之上,谢林又提出了作为合题的第三命题,这就是:“自我设定自身和非我”。

在第三个合题之中,“自我”对于作为其对立面之“非我”进行了扬弃,从而返回自身,并且在自身之中达成了“自我”与“非我”之间的同一。

自我之所以要吸收非我,是源于自我想要获得一种实在性之规定。

然后自我自身也就为对象所制约,这样原本为统一的纯粹的自我中就产生出差别来。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差别正是来自于自我本身的构建,即自我通过设定出一个非我的方式,为自己获得了一个对象。

自我对自身也就设定了一个否定性的关系。

自我否定性存在于非我,反之亦然。

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费希特才写道:“非我本身就是设定自己的那个自我的一个产物,而根本不是什么绝对的和被设定于自我之外的东西。

” [3]通过分析自我和非我的交互运动,我们才能够揭示出一种实在性之关系。

费希特的整个知识学体系的最终目的就在于要展现出客观性存在的实在性之关系。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费希特第一个使得自我意识成为哲学之起点和原则,这种哲学将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全部见了在自我意识之上。

通过自我的推演和演进过程,哲学之全部的内容都能够展现出来。

正如费希特的自我意识被黑格尔所评价的那样:“他视自我为绝对的原则,因此一定得表明宇宙所包含的一切都是自我的产物,而自我同时也是它自身的确定性。

不过他同样只是片面的发挥这个原则,自我始终是主观的,它无时不刻被一个对立物牵制着。

”[4]在费希特的哲学理论之中,绝对性的自我意识已经设定出了所有的一切,全部的知识之内容就是自我意识把自我当成对象而去设定其自身的内容。

费希特的自我意识虽然号称是绝对的,但是它的主观性一直受人诟病。

谢林一方面继承了费希特将哲学的起点建立在自我意识之上的做法,另一方面又将费希特带有主观性色彩的自我意识改造成为客观性的自我意识原则,这也就是谢林的绝对自我。

三、谢林客观性的“绝对自我”自我是如何既能够创造出自身,又能够将自身作为客观对象世界中的产物来经验多的呢?谢林认为无限的绝对自我力图通过以限制自己的方式来直观自身,也就是说,将自己划分为一个有限的主体和对象。

但是这种原始的分离活动其自身对于有限主体来说并不是一种意识的对象,因此在这一点上来说,有限的主体和对象也就不能够被认为是通过绝对自我所设定的。

相反地,主体的首要的和最根本的意识经验是属于一种与有限的世界性对象的直接之遭遇的,主体将这种世界性对象视作是完全独立于自身的,而在这种世界性对象中,主体完全丧失了自己。

如果主体一直陷身于这种在感知对象的基本迷失之中的话,对于自我意识就不会有任何的进展,因为绝对主体不能够在进行直观的同时又把自身直观为进行直观的:“但自我不能在进行直观的同时又把自己直观为直观者,因而也不能把自己直观为限定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