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文化探究(新、选)

合集下载

研究性学习对联文化结课报告思考与建议

研究性学习对联文化结课报告思考与建议

研究性学习对联文化结课报告思考与建议对联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楹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

“春联”作为我国古代社会对人们生活、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的一种特殊形式的艺术创作方式,其对对子在长期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演变并不断发展。

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样式,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众多题材和样式里最具代表性的。

在我国,对联与“诗词之美”、“书法之美”并称中国传统文化“三大瑰宝”,已经形成了“全民都有春联”的氛围,其广泛普及和影响也是其他领域难以替代的。

然而随着对对联这一传统艺术内容的进一步研究及宣传推广,我们对对联这一传统艺术也越来越感兴趣。

为弘扬中华对联文化,增强学生对对联艺术知识及人文素养,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情怀,培养学生鉴赏美文、创作佳作的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特开设研究性学习活动。

一、目标与原则研究性学习,是基于学科本身特点而开展的一种自主学习形式。

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等形式,了解对联知识及对联创作技巧,在“走出去”学习和体验中不断积累文化知识与涵养情怀。

研究性学习要尊重学生自身个性,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和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五个突出”:重点突出:知识与技能的发展特点;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规律;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语文学习的整体有机结合;研究成果与学习成果相互转化;学习方式与成果提高相结合。

具体为:(1)知识与技能:本课通过对联鉴赏等活动学习了对联知识,丰富了对联文化内涵,为学生日后对联学习打下基础;(2)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对联文化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模式;(3)学习成果与学习习惯: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良好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来促进学生对对联文化及对联艺术知识及人文素养提高;(4)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对联等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以及研究体会其创作理念或独特风格,通过学生的感悟体会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和人文情怀,从而提高学生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化艺术内容、形式及欣赏水平;(5)学以致用:通过对对联这一传统艺术进行深入学习和探究来指导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探究康百万庄园对联文化

探究康百万庄园对联文化

探究康百万庄园及其对联文化论文摘要:康百万庄园座落于河南省巩义市(原巩县),位于巩义市康店镇,距市区4公里,始建于明末清初。

由于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是全国三大庄园(刘文彩庄园、牟二黑庄园)之一,面积比山西乔家大院大19倍。

康百万庄园是十七、十八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它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选址,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建成了一个各成系统、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的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型封建地主庄园,它的石雕、木雕、砖雕被誉为中原艺术的奇葩。

康家精神对我们有许多现实意义,恋乡、善义、留余激励着我们,而康家精神在康百万庄园中的对联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对联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演变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联的特点、分类是我们不得不钻研的。

关键词:康百万庄园康百万家族精神康百万家族的兴衰建筑风格对联文化对联发展史河洛文化豫商文化小组分工:组长:资料收集:资料整合:文章整理:最终整合:正文:康百万庄园座落于河南省巩义市(原巩县),位于巩义市康店镇,距市区4公里,始建于明末清初。

由于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是全国三大庄园(刘文彩庄园、牟二黑庄园)之一,面积比山西乔家大院大19倍。

康百万庄园是十七、十八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它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选址,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建成了一个各成系统、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的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型封建地主庄园,它的石雕、木雕、砖雕被誉为中原艺术的奇葩。

康百万庄园临街建楼房,靠崖筑窑洞,四周修寨墙,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风格为一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

总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有33个院落,53座楼房,1300多间房舍和73孔窑洞。

分为寨上主宅区、寨下住宅区、南大院、祠堂区、作坊区、菜园区、龙窝沟、金谷寨、花园、栈房区等十余部分,庭院建筑基本属于豫西地区典型的两进式四合院,以具有园林、官府的一些特点,各类砖雕、木雕、石雕华丽典雅,造型优美,是华北地区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探究康百万庄园对联文化

探究康百万庄园对联文化

探究康百万庄园及其对联文化论文摘要:康百万庄园座落于河南省巩义市(原巩县),位于巩义市康店镇,距市区4公里,始建于明末清初。

由于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是全国三大庄园(刘文彩庄园、牟二黑庄园)之一,面积比山西乔家大院大19倍。

康百万庄园是十七、十八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它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选址,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建成了一个各成系统、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的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型封建地主庄园,它的石雕、木雕、砖雕被誉为中原艺术的奇葩。

康家精神对我们有许多现实意义,恋乡、善义、留余激励着我们,而康家精神在康百万庄园中的对联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对联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历史悠久,演变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联的特点、分类是我们不得不钻研的。

关键词:康百万庄园康百万家族精神康百万家族的兴衰建筑风格对联文化对联发展史河洛文化豫商文化小组分工:组长:资料收集:资料整合:文章整理:最终整合:正文:康百万庄园座落于河南省巩义市(原巩县),位于巩义市康店镇,距市区4公里,始建于明末清初。

由于它背依邙山,面临洛水,因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是全国三大庄园(刘文彩庄园、牟二黑庄园)之一,面积比山西乔家大院大19倍。

康百万庄园是十七、十八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它依“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传统文化选址,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建成了一个各成系统、功能齐全、布局严谨、等级森严的集农、官、商为一体的大型封建地主庄园,它的石雕、木雕、砖雕被誉为中原艺术的奇葩。

康百万庄园临街建楼房,靠崖筑窑洞,四周修寨墙,濒河设码头,集农、官、商风格为一体,布局严谨,规模宏大。

总建筑面积64300平方米,有33个院落,53座楼房,1300多间房舍和73孔窑洞。

分为寨上主宅区、寨下住宅区、南大院、祠堂区、作坊区、菜园区、龙窝沟、金谷寨、花园、栈房区等十余部分,庭院建筑基本属于豫西地区典型的两进式四合院,以具有园林、官府的一些特点,各类砖雕、木雕、石雕华丽典雅,造型优美,是华北地区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关于对联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对联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对联的社会实践报告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关于对联的社会实践报告年级班级: 姓名: 学号: 11社会实践主题:探究对联的文化春华秋实,岁月潇湘。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绵延五千年生生不息,对联便是这岁月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对联,作为中国古老民俗的一部分,一直是中华文化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

虽历经风雨,却依然散发着它独有的魅力。

它以简练的语言,工整对仗的格式,言志抒情,描物写景,又以高度的概括力引人深思,寓教于乐,自成一体。

其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积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利用这个寒假,让我们一探对联文化的究竟吧!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它是我国独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炼、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体现了我国人民独特的生活情趣。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

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联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严格、分大小词类相对。

传统对联的形式相通、内容相连、声调协调、对仗严谨。

对联,对联到底起源于何时,尚无确考。

目前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桃符。

但在桃符上写“神荼”、“郁垒”二神名,其目的只是为了辟邪,直到《淮南子》记述有关二神时,尚无独立使用对仗句的意识,“神荼”与“郁垒”也非对仗句子。

因此,这种说法很难站住脚。

另一种认为,对联起源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理由是《宋史·蜀世家》记载有“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提句。

但从后来发现的材料看,在孟昶以前的唐代,已经有人作对联了。

因此,把对联的起源时间定在五代,为时过晚。

谭伺同似乎看到了这一点,他在《石菊影庐笔识》中,把对联的起源时间定在梁代。

他说:“考孝(梁代)刘孝绰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其三妹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

此虽是诗,而语皆对仗,又题于门,自为联语。

”但这个结论同样不严密。

因为,对联上下联末句句脚要求一仄一平,而“卿”与“生”都是平声,且正好押韵,因此两人是在作诗,而不是对联。

关于传统文化的对联【传统文化的对联内容精选】

关于传统文化的对联【传统文化的对联内容精选】

关于传统文化的对联【传统文化的对联内容精选】对联(楹联)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是我国独有的文化瑰宝,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

下面了传统文化对联,欢迎大家阅读。

上联:月月月圆逢月半;下联:年年年尾接年头。

上联:玉燕迎春春常到;下联:金雀报喜喜迎门。

上联:一片秋香世界;下联:几层凉雨阑干。

上联:叶落疏桐秋正半;下联:花开从桂月常圆。

上联:新年纳余庆;下联:佳节号长春。

上联:闲翻迁史,咏杜诗,芸窗内,收古今绝艺; 下联:坐对峨嵋,环涑水,斗室中,绘宇宙奇观。

上联:万里阳和春有脚;下联:一年光景月当头。

上联:万里河山铺锦绣;下联:满城笙管乐太平。

上联:万家灯火同秋月;下联:大地光明不夜天。

上联:万户管弦歌盛世;下联:满天焰火耀春光。

上联:万户春灯报元夜; 下联:一天瑞雪兆丰年。

上联:天增岁月人增寿; 下联:春满乾坤福满堂。

上联:天空明月一轮满; 下联:人醉春风万里明。

上联:天空明月三千界; 下联:人醉春风十二楼。

上联:熟是题糕手;下联:徒夸赐菊荣。

上联:山叠翠屏,峦泊紫烟,河萦碧带,瀑舞银帘,画苑溢丹青,景美毋庸大;下联:秦开蒙昧,汉凿通衢,唐派使节,清遣名臣,桑梓多贤哲,城固何须关。

上联:三径归时岁月在;下联:满城近时风雨多。

上联:三径归时秋菊在;下联:满城近日雨风多。

上联:三代之英,有志未逮;下联:一年得顺,既腊而归。

上联:琴几棋枰,徒倚云间随塔影;下联:鸟鸣梵语,逍遥天外步钟声。

上联:南檐纳日冬日暖;下联:北户迎风夏日凉。

上联:孟参军举止偏闲,九日快登高,眺望龙山,何虑狂飚吹落帽;下联:陶处士风流不朽,三秋赋归隐,栖迟栗里,正逢佳节乐衔杯。

上联:洛下僧分腊八粥;下联:吴中市有上元灯。

上联:柳枝袅袅报春意;下联:杏花团团念祖恩。

上联:菊花金秋傲霜;下联:梅花隆冬斗雪。

上联:九九芳辰,幸未遇满城风雨; 下联:三三佳节,好共登附郭云山。

语文研究性学习—对联的文化底蕴

语文研究性学习—对联的文化底蕴

词性相对规则: 词性相对规则:
(1),对联基本上要遵守相对词的词性相同原则,是 ),对联基本上要遵守相对词的词性相同原则, 对联基本上要遵守相对词的词性相同原则 名词的还要兼顾门,类划分标准,原则上词性是对仗 名词的还要兼顾门,类划分标准, 规则的参照物. 规则的参照物. ),由于词的语法功能与其构成成分的语法性质并 (2),由于词的语法功能与其构成成分的语法性质并 不总是一致的,所以在词性相同时, 不总是一致的,所以在词性相同时,还须比较其构成 成分的语法性质. 成分的语法性质. (3)同义词的使用不是"合掌"的判定标准. 同义词的使用不是"合掌"的判定标准 对联按名词的门类相对,掌握宽严,分为工对, (4)对联按名词的门类相对,掌握宽严,分为工对, 邻对和宽对. 邻对和宽对. 句子的成分按下面的定义式( (5)句子的成分按下面的定义式(对担当句子成分的 小句和结构也按此规定进行划分):定语+中心语|| ):定语 ||状 小句和结构也按此规定进行划分):定语+中心语||状 语+中心语+补语|定语+中心语主谓 中心语+补语|定语+
临亲丧,作新郎,哭乎?笑乎?细思量, 临亲丧,作新郎,哭乎?笑乎?细思量,哭笑不得 辞灵堂,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 辞灵堂,入洞房,进耶?退耶?再斟酌,进退两难
这副对联,真实的描绘了当时秀才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 这副对联,真实的描绘了当时秀才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 唐伯虎的"风流韵事"虽然多半靠不住, 唐伯虎的"风流韵事"虽然多半靠不住,但其 人性情不羁,则是真的.据说某商号请他写春联, 人性情不羁,则是真的.据说某商号请他写春联, 他先写了一副颇为典雅的,老板看不懂,求他再写, 他先写了一副颇为典雅的,老板看不懂,求他再写, 他遂写道: 他遂写道:

“奇妙的对联”梳理探究建议

“奇妙的对联”梳理探究建议

教 研 成 果
除 了学 童 完 成 对对 子 作 业 .文 士

上的对仗的两联为对联之始 ,一下 子
会 ”的时代 主旋律 f 也能找到 印证 : { 1
将 对联的历史上溯 r四百年 。 于安石 《 口 诗句 “ 元 千门万户 瞳瞳 [ ,总把新桃换 旧符”印证了北 _ j
教 研 成 果 园
‘ 妙 的 对 联, 理 探 究 建 议 ‘ 奇 , 梳
昊 莉 华
文学形式 ” ( 。 当然 ,吸 收中华文化 的日本和韩国也许还流传有这种文化 艺术形式 )这种文学形式在 旧时得到 了广泛的重视 ,因为每一所私塾的先 生都会把 它作为幼童的必修课 ,面
联常识”+ 昕介绍的 “ 亨敬相等 ,词性
相同 , 结构相 ”的 “ 对仗的要求 ” 从感性到理性 ,再由理性指导学生进 行对 对子实 践 ,进 明确鲁 迅 的妙 对一 独角兽。引导学生欣赏此联 。 此时 ,可以引 入 红楼梦》 中宝
玉试才题对 的那一幅 “ 绕堤柳借一 篱 三 翠 ,隔岸花 分一 脉香 ” 让学 生来 赏 析 :此联 中动 词 、名 词 、名 词 、动 词 、数量词 、形容词对仗工擎 ,色彩
桃 小做成 板挂在门上 ( “ 术” . 叫 仙 ) 冉在 I 书写 “ 神荼” “ 郁垒”这些 字 神荼 、郁 夸是 驱 邪之神 .血 劭

的书法 .可谓珠联 合.书法艺术
对联捅 了翅膀 一 剐佳对 ,就是在
自己探究并为学生作 …一定梳理 ,对 联赏析也怍了一定示范 一下面 ,重点 部分就该交给学 了~ 1 对联赏析
有婚联 ,贺寿有 寿联 ,悼 宵挽 联 ,

口以分成小组 ,按不同的 々 题分 类搜集 ,如名胜联 ( 以多安排两个 可 组) 、书院联 、与 历史人物 相关 的名 联 、春联 、挽 联 等等 一老师 可 以将 “ 教参 ”的有关 资料 分组 交给 学生 ,

对联文化论文

对联文化论文

对联文化论文篇一:对联艺术论文对联浅析对联是以汉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形式相对应内容相关联的有独立意义的对偶句,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它讲究:长短之构造,平仄之韵律;平仄相合,音调和谐;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字字有意,联联用心!作对联要言之有物、联句流畅、句贵出新、机巧自然!在学习了对联艺术后,我也了解了不少的对联知识,现我对以下一些经典对联发表下自己的拙见:有一宫室联:祥云欣绕室瑞气喜临门用中国传统的形容好的征兆的“祥云”“瑞气”来形容居室的祥和。

并表达一种喜庆的气氛。

倡导和训诫的: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巧妙的使用对联来倡导众人要多看对家国有好处的书,不要做不益的事。

简单点说就是要多做好事,别做害人害己的事。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此联巧用史实告诉众人有付出就会有收获,鼓励刻苦学习工作,并要有远大的志向。

“三千”对“百二”数词对数词对仗工整。

承接叙事的:退后一步想能有几回来它上下联衔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

表达简洁意思明了。

春联:春回大地百花争艳日暖神州万物生辉好时代好风光处处有好人好事新社会新气象天天谱新曲新歌概括了祖国百花争艳,万物生辉的繁荣景象,讴歌了新时代的新面貌,透露出春联的创作者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赞颂。

明志的:宁以义死不苟幸生以简单的八字联,表明自己的志行。

上下联也存在着一种选择的关系。

写景抒情的: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此联字面在于写花谢了掉到地上的花瓣扫了第二天又会掉下来,兰花摘了还会在生长出来。

其实也可以说是寄托了作者的一种绵绵不断的情谊。

郑板桥故居的中堂写着这样一副对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此联之妙在“放胆”和“瞒人”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春风鼓荡和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的特点。

写出白日春风之美姿,能为翠柳梳成发般轻柔,殊不知是昨晚的夜雨暗地里,早已滋润了大地的花朵,实即“一元复始,万象回春”之意。

上联与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异曲同工之妙,下联让人联想到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当然为一副妙联了。

楹联文化心得(通用5篇)

楹联文化心得(通用5篇)

楹联文化心得(通用5篇)楹联文化心得要怎么写,才更标准规范?根据多年的文秘写作经验,参考优秀的楹联文化心得样本能让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楹联文化心得(通用5篇)】相关方法经验,供你参考借鉴。

楹联文化心得篇1楹联,又称对联或对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

我对此深感兴趣,希望能够分享我的一些心得。

首先,楹联的创作有其独特的规则和技巧。

它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讲究平仄对称,意境相融。

这需要创作者对语言文字有深入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也需要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我学习楹联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深入理解生活和传统文化的过程。

其次,楹联的魅力在于它的形式美和意境美。

形式上,楹联以短小精悍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含义;意境上,楹联常常借景抒情,以物喻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我曾经写过一副关于春天的楹联:“柳丝舞风,春色醉人;桃花笑靥,岁月如歌。

”这副楹联将春天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

最后,楹联文化也是我了解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

通过楹联,我能够更好地理解汉字的魅力,体验古人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也能够从中汲取到更多的智慧和启示。

总的来说,学习楹联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提升和自我成长的过程。

我期待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通过楹联创作,更好地表达自我,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楹联文化心得篇2楹联,又称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广泛应用于建筑、文学、艺术等领域。

它通过字数相等、语义对称、节奏和谐、结构严谨的形式,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以下是我对楹联文化的几点心得。

1.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哲学等方面的内涵。

通过对楹联的学习,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更加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2.艺术形式的独特性:楹联在字数、结构、节奏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需要同时满足对称和平衡的审美标准。

对联文化初探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方案(精)

对联文化初探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方案(精)

“对联文化初探”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方案教学流程一、带给大家一副很喜庆的对联,请同学们大声读出来!(有的同学读错了,应该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下面给大家一份关于对联方面的调查问卷,希望你能认真回答。

“对联文化研究”调查问卷(请在“□”中打“√”)1、你对对联感兴趣吗?□很感兴趣□一般□不喜欢2、你了解对联吗?□深入□一般□很少3、你写过对联吗?□写过□没有4、春节家里贴的对联是是如何得来的?□自己写□买来的□其他形式5、你觉得对联对于个人的影响是:□陶冶情操□有利于学习□浪费时间6、你能记起几幅有名的对联?□≤5□≤15□>157、与灯谜等其他传统艺术相比你更喜欢:□对联□灯谜或其他□都喜欢□都不感兴趣8、你对语文考试增设对联题目的看法是:□很好□无所谓□厌烦9、如果有机会让你参加了解对联知识的活动,你会:□踊跃参加□有时间就参加□不参加10、你对对联的发展持什么态度?□乐观□一般□不看好你们选择的答案有半数或半数以上在第二或第三项上,那么表明咱们大家的选择不容乐观,所以进行本次对联文化研究是大有必要了。

教学流程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精华。

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灵活鲜明,雅俗共赏,历来受到人们喜爱。

它能写景状物,能抒情言志,能说古道今,能褒贬讽谕。

它要求以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使人玩味深思,受到教益。

对联真有那么多优点和作用吗?让我们从对联说起——教学流程三、从对联说起——对联文化研究1、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2、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欧阳修)3、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杜甫)4、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屈原)从以上对联中我们认识到对联不仅是可以写人的,而且还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实用价值。

下面再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探究对联文化,首先请大家注意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教学流程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1)认识对联,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概况;(2)了解对联的特征、种类在预习的基础上,掌握了目标,我们要进行分组合作探究——教学流程五、分组合作探究分小组对课前预习研究结果进行“对联知识大比拼”,看哪个小组研究的深入,掌握的更扎实。

对联中的文化底蕴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时间

对联中的文化底蕴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时间

对联中的文化底蕴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时间第一篇:对联中的文化底蕴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时间对联中的文化底蕴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时间:1、课题背景:在新年的时候,人们都喜欢帖对联.若是在新年前夕陪同父母去市场,就会看见大街上都是卖对联的当铺,人们对对联也有很高的要求,因为他们希望买到一幅好对联,来祈求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合家平安。

那么怎样的对联才可以称得上是一幅好对联呢?在贴对联是有要注意什么呢?对联中蕴涵什么文化底蕴呢?这引起了我们组组员的兴趣。

本文来自织梦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这次活动,目的是让组员们了解对联和感受老一代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看法并从中受启发,纠正我们对文化的态度和认识,并认识到我们有传承中国文化的光荣使命。

3、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活动计划:调查问卷设计:对联中的文化底蕴调查问卷你家每年有帖对联的习惯吗?A有B没有C不常有在买对联中你注重其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还是其价格?价格B、文化内涵C两者都注重A、你认为对联中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吗?A认为B、不认为帖对联可以说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你认为我们后人有必要继承它吗?A非常必要B有必要C不太必要D不必要你认为对联中蕴涵了什么文化内涵?你会在什么时间帖上对联?设计者:课题小组成员4、活动过程:在这一次活动当中,我们首先调查了老人。

论资历,他们可比我们年轻人丰富多了。

在调查过程中,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要讲礼貌。

他们都是上一辈的建设者,而他们头上的白发似在诉说着中国的历史,因此,他们的意见对我们这一个课题研究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在我所调查的30位老人当中,他们全部都有贴对联的习惯,原因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贴上一幅好对联能够保佑家人身体健康,成年人工作顺利,小孩则学业有成。

而在第二个问题当中,有15位老人在购买对联时注重其文化内涵,而另外15位老人则注重价格。

至于对于“你认为后人有必要继承对联这一传统文化吗?”这一问题,他们也是全部都认为有必要继承,原因是他们都不想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消失了。

综合实践活动课《对联文化》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对联文化》教学设计

综合实践活动课《对联文化》教学设计一、活动主题的产生: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

如陶瓷、国画、剪纸等。

根据我校校本课程《对联文化》开发与实践研究的设计安排,要以对联文化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回味经典、弘扬传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专题教育。

因此,我们组织学生围绕这一课题,自主选择其中的研究内容,讨论的结果,学生们的话题集中到春节、挽联、婚联、店铺联、贴对联、写春联上来。

有的同学说:“我们农村孩子,年年见到的,年年接触到的是新春佳节家家户户张贴的大红春联,我们喜欢看,觉得挺有意思的。

”有的说:“在生活中,我们还经常看到办喜事的婚联,老人过生日时写的祝寿联……有喜欢积累词句的学生说:“对联用词简短准确,表达的意思令人回味,我有研究的兴趣。

”“读的时候我还感到和谐动听。

”“我还见过一些有趣的对联……”。

在议论中,学生们都感到了对联的语言、对仗、声律都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就这样,我们确定将“家乡对联大搜集”作为这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

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一)活动目标1、初步学会利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调查,搜集对联知识,了解对联的发展史,寻找古往今来形形色色的春联、婚联、挽联及趣联故事。

2、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调查、去思考、去探究等综合能力。

3、陶冶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操,形成乐于合作学习的品质,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行爱国教育。

(二)活动过程•第一阶段•1、选择和确定活动的主题在多姿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同学们选择了研究“对联”。

对于对联,又需要了解哪些知识呢?同学们在交流中各抒己见,有的认为需要了解对联的来历,对联的发展史;有的认为需要研究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对联,感受其中的语言美,对仗美及声律美;也有的对趣联故事感兴趣,准备在此方面进行搜集……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把众多的问题归类,确定研究专题:①对联的来历及发展;②趣联故事;③生活中的对联(春联、挽联、婚联)。

对联文化的研究活动计划

对联文化的研究活动计划

对联文化的研究活动计划篇一:对联文化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方案对联文化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方案1一、研究课题对联文化研究二、研究课题提出的背景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珍品,迄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自成一体,以简练的语言,工整对仗的格式,言志抒情,描物写景,又以高度的概括力引人深思,寓教于乐。

对联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已深入到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

现在这一古老艺术,老树发新枝,呈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

如春节贴春联,祝寿写寿联,行业开张贴行业联等。

其雅俗共赏的艺术趣味,积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联的历史、特点和社会功用。

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爱国意识,提高审美水平。

四、研究方法:走访调查,搜集资料。

五、指导方法1、引导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过程。

2、引导学生学会走访调查、查阅资料应注意的问题。

3、教给学生如何撰写结题报告及心得体会。

六、活动过程1、准备工作⑴成立研究小组。

全班所有学生都是研究小组成员,4个学生组成一个研究小组。

4个人分工如下:一个研究对联的历史;一个研究对联的特点;一个研究社会功用;一个负责材料搜集,4个人共同走访调查。

⑵确定调查地点:图书室、资料室、网络教室、社会各种活动场所、家庭。

⑶做好研究的物品准备。

⑷和相关人员联系调查事宜。

2、实施研究①小组成员利用节假日到社会各种活动场所搜集多种对联。

②到图书室、资料室、网络教室搜集有关对联的资料3、整理、分析资料将资料汇总、选择、分类整理。

4、撰写研究报告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进行定性分析,写出专题研究报告。

5、展示研究成果◇举办有关对联研究报告的交流会◇举办学生自己撰写的对联展览。

◇课后将搜集到的各种对联编辑成册。

七、研究成果1、学生将搜集到的对联编辑成《精美对联》一书,里面搜集了很多精美的对联。

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博文逐浪 雅韵催帆——楹联创新教育实践项目

博文逐浪 雅韵催帆——楹联创新教育实践项目

创新时代 2018.05 59江苏省太仓市实验中学 陆振东 张元媛/文博文逐浪 雅韵催帆—楹联创新教育实践项目江苏省太仓市实验中学于2009年3月28日成立了“娄东联社”,被太仓市楹联研究会批准成为市楹联研究会团体会员;同年10月和12月,分别被命名为苏州市楹联教育基地和江苏省楹联教育基地;2010年10月23日,学校又入选中国楹联教育基地。

多年来,太仓市实验中学一直以楹联为特色,加强学校各方面建设。

合“文道合一”的教育思想。

(二)课程核心1.核心理念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为特征,以楹联教学和楹联与学科整合为重点,以增强学习能力和发现、展示自我为主线,以提高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为目标,通过巩固、演示、探究和拓展教学内教育创新INNOVATION OF EDUCATION 名 校 巡 礼如联墨创作社、楹联吟诵社等。

(3)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我们开展主题化的楹联创作性活动,结合学校的亲情教育、廉洁文化进校园、纪念建国、校庆等主题教育活动,进行全校性的征联,如“端午留香”“建国抒怀”“嵌名雅韵”“励志修身”等。

开展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如参加“品联赏墨”活动,让学生对太仓市名胜对联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寻找身边的楹联”“春节对联文化探究”“名胜楹联研究”等活动。

这些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形成了比较浓厚的楹联文化氛围。

(4)建立楹联创作交流系列平台作为全国优秀楹联教育基地,学校举办中学生楹联邀请赛,每年积极参加全国中学生楹联夏令营活动。

学校为课程实施提供了组织保障并进行统筹规划,监督并指导课程方案实施。

定期举行研学活动,有计划、有设计,重体验、重实践,采取多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促进学生能力素养的发展。

二、资源开发:从四个支点出发丰富课程资源核心理念和课程模型的构建只是楹联教育课程的骨骼,如果没有了资源,楹联教育课程就没有了血肉,因此,我们致力于开发丰富的课程教学资源,这就要求我们主要夯实四个支点。

第一个支点是“国家课程内容的楹联资源”,就是把目前使用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进行梳理,整理出合乎联律规则的诗句,为讲解传授楹联知识所用。

2024版《对联》教案教学设计(通用)

2024版《对联》教案教学设计(通用)

《对联》教案教学设计(通用)目录•课程介绍与背景•对联的基本知识与技巧•常见对联类型及特点分析•创作实践与案例分析•学生作品展示及评价•课程总结与展望01课程介绍与背景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悬挂桃符的习俗,后来逐渐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对偶句。

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随着诗歌的繁荣,对偶句的运用更加广泛,为对联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对联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广泛应用于节庆、装饰、题赠等场合。

030201对联的起源和历史03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结合对联不仅要求文字优美,还要求书写美观,是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完美结合。

01对仗工整对联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对称、语法匹配、意义相关,体现了古代汉语的对仗艺术。

02寓意深刻对联通过简洁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境和情感,常常蕴含哲理和人生智慧。

对联的文化内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对联的起源、历史和文化内涵,掌握对联的基本知识和技巧。

知识与技能通过讲解、示范、练习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提高对联的欣赏和创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和意义02对联的基本知识与技巧对联的构成一般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组成。

上下联字数相等,对仗工整,语义相关。

对联的分类按内容可分为节庆联、喜庆联、哀挽联、名胜联、行业联等;按字数可分为短联(十字以内)、中联(百字以内)和长联(百字以上)。

押韵对联的上下联尾字一般要求押韵,即声调相同或相近。

押韵可使对联读起来朗朗上口,增加音韵之美。

平仄对联的平仄安排一般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即上下联的第二、四、六字平仄要相对。

平仄的运用可使对联声调起伏跌宕,更具韵律感。

对联的修辞和表现手法修辞对联常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以生动形象地表现主题和情感。

表现手法对联的表现手法多样,如用典、双关、嵌字、拆字等,这些手法可使对联内涵丰富、意境深远。

对联研究心得

对联研究心得

关于对联写作方法的研究对联,俗称对子,就字面意思而言它讲究对仗。

所以对于对联创作最重要的就是对仗工整。

对联有格律,骈文有规矩。

就我组翻阅的书籍总结而言,一下有六项对仗格律要求:1. 字数相等。

除了极特殊的情况,否则如果字数不相等就无法成对。

这也是对联的基本要求。

2. 句式一致。

这里的句式一致是指节奏形式一致,也可表示为音译的停顿。

如五言的节律就不止一种:"二三式""二一二式""二一一一式""一四式"。

对于稍长的对联,半联不止一句,单上下联的句式也要相同。

3. 词性相当。

传统对仗习惯有更严格的要求,又有宽松的地方。

名词还分为若干小类,一般要求小类相同或相近。

而宽松的是不需要连词对连词,介词对介词。

4. 结构相应。

这也就是说上下联在语法结构上相互照应。

就算不能做到结构相同但也要做到结构相似,5. 平仄相对。

这也符合了中国具有抑扬顿挫之感的音乐感。

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应该平仄声相对,这样才具有抑扬顿挫之感。

而上联必须是仄声而下联则一定要是平声。

这会让读者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这也是多年积淀下的传统。

6. 内容相关。

内容相近,相互配合;内容相反,相互衬托。

如果上下内容不相连的话就只能是对偶句了。

以上就是对联的基本创作方法,也是本组同学通过研究而得到的。

篇二:综合实践案例:对联的文化研究走进对联,传承文明--关于对联的综合实践案例山东省泰安肥城市石横镇南大留小学张金兰一、活动背景及总体介绍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对联以其独特的方式传承着中国文化,发展至今,更显其精妙与独到。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每逢过年还保留着贴春联的习俗,在一些旅游地也经常能见到对联,但现在的孩子由于对这种文化了解甚少,所以显得莫不关心。

小学语文第七册有《春联》一课,学生通过学习已对春联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有些学生提出来,他们还发现有些人家墙壁上也挂着类似春联的句子,砌新房上梁时也要贴,那么这些是不是也叫春联呢?他们觉得了解的还不够深入,还想进一步了解。

对联独特的汉字文化艺术瑰宝——浅谈汉字与对联的关系

对联独特的汉字文化艺术瑰宝——浅谈汉字与对联的关系

对联独特的汉字文化艺术瑰宝——浅谈汉字与对联的关系杜逸娇福建省国立华侨大学福建泉州摘要汉字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瑰宝’它兼有象形、表音、表意功能简单优美内涵丰富。

而对联这一文学形式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只有通过汉字才能得到完美的体现。

因此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汉字文化的集中体现。

汉字本身的博大精深使得对联内蕴深厚汉字声调的多样给对联增添了节奏感汉字独特的造字法在对联创作中的巧妙运用又大大增强了对联的表现力和趣味性。

关键词汉字对联艺术传统文化汉字是华夏文化的重要载体我国的悠久文化主要依靠汉字流传至今。

以方块字、单爵节为特征的汉字系统形声兼备信息量大组合方便传播久远。

在文学园地中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而各呈异彩。

但是这些文学形式并不足汉语文化所独有的而只有对联是中国特有的。

种民族传统文学形式是文学园地中的奇葩散发着民族文化的芳香。

对联雅称楹联或楹贴俗称对子。

《现代汉语词典》对它的解释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

音的汉语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汉字文化的独特产物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瑰宝。

一、从对联的名称起源探究汉字与对联的关系对称及平衡是先民荚学观念中最为突出的一点。

从已发现的距今约六千年的半坡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来观察这些符号成左右对称的几乎占了此时已出现的刻画符号的半数。

在文字创造方面同样显示着这一审美观念。

汉字每一个字不管足独体字如一、十等还是合体字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组合而成的如江、弼等字不管左右、上下、内外结构笔画相差多大摹本上都保持着对称、平衡。

这是。

种非常有趣的现象也成了我国几千年文化中的突出特点。

在语言、文字的表达上这种审美观念便表现为对偶句。

对偶旬是以对偶的修辞手法所造的句子。

对偶这修辞手段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并运用的修辞手段。

对偶不只是简单的字面、词义相配成偶还要求分量相当不能畸轻畸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文化探究
一、定义
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二、发展起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三、特征
1.独特性和普遍性
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

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后一部分称为“下联”。

两部分成双成对。

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

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

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语言。

2.寄生性和包容性
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

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

3.实用性和艺术性
楹联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

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

对非小道,情真意切,可讽可歌,媲美诗词、曲赋、文章,恰似明珠映宝玉;联本大观,源远流长,亦庄亦趣,增辉堂室、山川、人物,犹如老树灿新花。

4.通俗性和高雅性
楹联上为学者文人,下为妇人孺子所喜闻乐道,既可走进象牙之塔,又能步入陇亩民间,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

原因在于楹联是一种既简单又复杂、既纯粹又丰富的艺术,楹联的规则并不复杂,尤其是对语言的色彩、风格,对题材、内容都没有什么要求,它一般很短小,又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不象其它文学形式戴着一副高雅的面孔,它易学、易懂、易记,也不难写。

只要对得好,无论语言之俗雅,题材之大小,思想之深浅,皆成对联。

四、分类
①按用途
1.通用联——如春联,
2.专用联——如婚联,喜联,挽联,行业联,座右铭联、赠联,题答联
3.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

4.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

5.挽联——哀悼死者用。

6.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

7.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

8.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

9.言志联——道出志向之用。

②按字数
1.短联(十字以内) 2.中联(百字以内) 3.长联(百字以上)
③按修辞技巧
1.对偶联:正对、反对、工对、宽对、流水对、回文对、顶针对。

2.修辞联:比喻、夸张、反诘、双关、设问、谐音。

3.技巧联:嵌字、隐字、复字、叠字、偏旁、析字、拆字、数字。

④按联语来源
1.集句联:全用古人诗中的现成句子组成的对联。

2.集字联:集古人文章,书法字帖中的字组成的对联。

3.摘句联:直接摘他人诗文中的对偶句而成的对联。

4.创作联:作者自己独立创作出来的对联。

⑤按内容
1.节令联: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的对联。

2.喜庆联: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

3.哀挽联:指的是用于吊唁亡人的对联。

4.名胜联:指张贴、悬挂、雕刻于风景名胜处的对联。

5.行业联:指其内容为针对某一行业、部门或领域的对联。

6.题赠联:指题赠给他人的对联。

7.杂感联:指没有特定对象,而内容包罗比较广泛的对联。

8.学术联:指带有某种学术性质的对联。

9.趣巧联:指比较突出趣味或技巧而相对不注重内容的对联。

五、趣对
1.李白戏权臣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的才华,心里很不服,总想奚落他一番。

一天,杨国忠想出一个办法,约李白去对三步句。

李白一进门,杨国忠便看着李白,讥讽道:两猿伐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锯”谐“句”,“猴儿”暗指李白。

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请大人起步,三步内对不上,算我输。

”杨国忠想赶快走完三步,但刚跨出一步,李白便指着杨国忠的脚喊道:一马隐身泥里,看畜生如何出蹄!“蹄”谐“题”,与上联对得很工。

杨国忠本想占三步便宜,却反被李白羞辱了一番,刚抬脚就被讥为“畜生出蹄”,弄得他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十分尴尬。

2.吕蒙正不平则鸣
北宋丞相吕蒙正,河南洛阳人。

相传在他年轻时,穷困潦倒,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象十分不满。

春节到了,家里空无一物,他一气之下,写了一副怪联。

上联是:二三四五;下联是:六七八九。

横批是:南北。

怪联贴出后,穷朋友们一个个都来观看。

他们先是莫名其妙,待领悟过来,不由得拍手称快。

原来,此联的寓意是:缺衣(一)少食(十),没有“东西”。

[9]
3.花甲串对
1924年,岁在甲子,60年一遇,甚为难得,云南丽江纳西族秀才和文华特作一上联,张贴在街口征对,并说,谁能对出下联,愿以薄礼相酬。

这上联是个串“花”对:花灯悬挂杏花天,桃花开红,李花开白,头戴花,步生花,花上加花,百花香透花马国;和秀才以为这是难对,非十天半月不会有人对得上。

殊不知,第二天就有人找上门来,原来举人王树和在这一夜之间便对出了串“甲”的下联:甲箓翻看灵甲目,麟甲呈吉,龟甲呈祥,龙现甲,鳖展甲,甲中添甲,万甲光腾甲子年。

和秀才一定要送酬礼,王举人坚决不受,一时传为佳话。

4.苏轼和佛印的谑联
苏轼一天遇见佛印,正巧河边的狗在啃骨头,便出了上联: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听见便不爽,把带有苏轼诗的扇子丢在河中,又出了下联:水流东坡诗(尸)
最新文件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