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建国以前历修县志

合集下载

新化建国以前历修县志

新化建国以前历修县志

新化建国以前历修县志

新化自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归化置县,直至明代才始修县志。从明中叶至清同治年间,曾十次修县志,但志书半数散佚,完整无缺者仅廖廖一两部而已。

民国时期,也曾三次组建机构编修县志,均未成书。

[成化]新化县志

是志为新化首部县志,编成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训导蒋瑛奉檄编修,惜书早湮失。

[嘉靖]新化县志十一卷

明佘杰修、刘轩纂。杰,字南麓,南直隶铜陵(今安徽)人,嘉靖二十五年(1546)至二十八年新化知县。轩,邑人,举人。是志上承成化二十一年(1485)蒋志,下续弘治、正德、嘉靖邑事。始修于嘉靖二十八年春,记事止于是年,翌年成书付梓刊竟行世。正文分十一门四十七目,约七万余字,为二修新化县志,是现存最早的邑乘。物产载稻麦栗豆,菜药花草,楠竹树木,禽兽鳞介二百余种,以及茱蜡漆靛,桐油棕片,茱萸皮革,木炭煤绢等十九种土特产,是研究新化山区经济,发展农林渔牧副多种经营的重要史料;贡赋详录明代新化贡品十余种,岁贡茶叶十八斤,活麂四只,花狸皮、香狸皮各四十张,水獭皮六十九张,鹅翎毛一万二千九百零四根,有助于考证山区一县之岁贡,略窥朱明王朝统治者的奢侈生活于一斑。是志颇重人文,如学校详记新化儒学设置历史,书院创建修复原委,县学藏书数量;艺文录存历代名人诰、记、傅、歌、诗五十余篇,这些均有助于研究新邑的文化发展历史。志书体例完整,史料可信。门类繁而不乱,内容多而不杂,是明代中期湖湘方志为数不多者。有嘉靖二十九年(1550)刻本,1977年胶卷本。

[万历]新化县志七卷

是志为新化三修县志,明万历十六年(1588)由县人邹廷望(行太仆寺少卿)撰,分八编,订七卷,现仅传其序。邹廷望,字子建,又字见岳,新化县洋溪镇寨边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1)进士,官至陕西庄浪兵备道佥事,兼甘肃

上梅山佛教历史轮廓与木刻纸马

上梅山佛教历史轮廓与木刻纸马

上梅山佛教历史轮廓与木刻纸马

关键词:上梅山;纸马艺人;口述文献

新化县位于湖南省中部、资江中游,乃古梅山属地,称“上梅山”。新化是梅山巫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民间宗教祭祀活动甚为流行,而纸马就是其中一种。“梅山纸马”是梅山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梅山地区民俗活动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与民俗活动同生共死,是当地人民群众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一、上梅山佛教历史轮廓

清同治《新化县志》载:宋熙宁年间,章惇开梅山,兵经宁乡由径路进攻,失败退军沩山密印禅寺,遣长老颖诠入峒说法劝谕,从此佛教传入县境。

胡法定,纸马艺人,1939年出生于新化县白溪镇,十几岁起跟随父亲习艺,自太舅爷算来是第4代传承人,现其子传承纸马手艺。因胡法定老人年事已高,得中风已久语言谈吐不清,部分口述由胡远林(道士,今62岁)代为讲述。

胡远林跟我们说道:“新化的宗教来源都是由道士一代代传述下来的,据说我们新化县地区的佛教文化来源于江西省宜春市的袁州,而宜春当时有个南泉山,山里有个慈化寺,这个慈化寺在文化大革命被毁了,现在被复原了,慈化寺里当时有个叫做普庵的和尚,原来专门在庵堂里负责煮饭烧菜的,当时还不是正式的和尚,但因手艺了得加上天资聪慧,寺庙里的方丈很器重他,而且他平时很刻苦学习,后来就成了佛,成了佛之后普庵和尚极力推行宣传佛教文化,就使当地的佛教文化有了发展并由此传入了我们湖南。”据考究,胡远林道士所说的南泉山慈化寺是距江西省宜春市城区70公里的一所寺庙,开山祖师普庵禅师(1115~1169,南宋僧,江西袁州宜春人,是临济宗第十三世子孙,天性巧慧,贤公深为器重,于绍兴二十三年(1153)受众请住慈化寺)于宋乾道二年(1166年)创建慈化寺于南泉山,是江右佛教大道场之一,寺庙曾遭受过火灾和兵祸,于清朝(1692年)重建,1992年慈化寺修复,而不是胡远林所说的文革时期被毁。

新化县十三大古建筑

新化县十三大古建筑

新化县十三大古建筑

新化属于古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浓厚,这里的人民聪明能干,创造了辉煌的历史,修建了许多的美轮美奂的建筑物。看新化汇集了新化10大古建筑,领略一下新化的风采。

一、新化邓显鹤南村草堂

南村草堂,位于新化县曹家镇梓木冲,到现在有200余年历史,为被梁启超称为“湘学复兴之导师”之湖南新化人邓显鹤的故居,破败严重。

邓显鹤(1777-1851),因将王夫之的大量作品进行点校刊刻,而使船山之学得以显扬于世。湖南后学尊他为“楚南文献第一人”,而梁启超则称他为“湘学复兴之导师”。曾国藩自称是邓的私淑弟子。邓显鹤撰有《资江耆旧集》《沅湘耆旧集》等。

二、新化北塔(宝塔)

“ 宝庆狮子新化塔,新化宝塔盖天下”,祖辈传下来的俚语。新化的宝塔于1996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塔始建于雍正年,木塔后因年久失修毁于水患。嘉庆年重修石塔,历时27年建成现在的七层八角楼阁式青砖石雕宝塔。塔高42米,边长6米,占地面积150平方米;四周有雕刻精美的石栏杆。2000年县政府部门先后投资40来万元修缮后的。

三、新化油溪古石拱桥

油溪石拱桥位于县城东北50公里的吉庆,横跨油溪河,通往安化县梅城的公路干线桥。桥长33米,宽8米,高32米,石拱半径11米,独拱,南北向,全用石料砌成。

该桥始建于清乾隆十二年,同治十年维修,1979年桥面铺砂加固,始为公路桥。桥北端倚天然岩石为墩,南端以石栏雕刻有大蜈蚣,南端桥头有石狮一对;桥上有大小雕刻远近闻名。是当地人民设计、施工和人力架设的,堪称古桥梁史上奇迹,县级保护文物。

四、新化水车杨氏祠堂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辨正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辨正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辨正

姚文昌

【摘要】《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地方志提要目录.该书收录全国各家馆藏地方志八千余种,并且每部地方志撰写了翔实的提要,是地方志研究工作者的必备书目.然而,该书在地方志的著录上,仍存在着一些讹误.本文仅就所见讹误一一予以刊正.

【期刊名称】《山东图书馆学刊》

【年(卷),期】2017(000)005

【总页数】6页(P89-94)

【关键词】《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修纂者;讹误;辨正

【作者】姚文昌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济南25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57.33

《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以下简称“《方志提要》”)*金恩辉、胡述兆:《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台北)汉美图书有限公司,1996年。下同。是我国第一部全国性的地方志提要目录。该书“收录全国省、市、自治区近二百个公共、科研、院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文史馆等所收藏的现存地方志”(《凡例》),总计八千五百七十七种,收录时间截止一九四九年十月。较其前的《中国地方志综录》(以下简称“《方志综录》”)*朱士嘉:《中国地方志综录》,(上海)商务印书馆,

1958年。下同。、《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以下简称“《方志联目》”)*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下同。

等书目,《方志提要》不但收录范围更加广泛,而且对于其前的方志目录多有订正。其详细规范的提要,更奠定了该书空前的历史地位。《方志提要》依次著录每部地方志的书名、卷数、修纂者、修纂者小传、修志缘起、修志过程、内容概述、版本源流等内容,是了解、研究我国地方志修纂、存佚、内容得失等学术成就的首选书目。美中不足的是,《方志提要》仍存在着一些讹误,其中以修纂者的讹误尤为突出。本文或作目验,或作考述,就其讹误一一予以刊正。

福建德化县志》(一九九二年)第一篇:建置第二章行政区划4

福建德化县志》(一九九二年)第一篇:建置第二章行政区划4

福建德化县志》(⼀九九⼆年)第⼀篇:建置第⼆章⾏政区划4

六、汤头乡:位于北纬25°45′⾄25°53′.东经118°0′⾄118°11′的德化县西北部,⾯积125.1

平⽅公⾥。宋、元明属常平乡杨梅上团;清代属梅上⾥汤头社和汤蛉社;民国时期先后属第三

区(⾚⽔)、葛岭乡。1950年后,先后属第四区葛岭乡、第四区(上涌)、第六区(葛坑)、上涌区;

1958年10⽉,属上涌⼈民公社。1961年,从上涌⼈民公社析出,建⽴汤头⼈民公社。1984年,

改为汤头乡。

汤头乡现辖7个村委会及60个村民⼩组。乡政府驻地汤头村位于北纬25°48′,东经118°01′,海

拔850⽶。

各村所辖⾃然村:

汤头村:垄头、下垄头、彭园、⼭边园、后寨垄、汤头、洋中、洋头、洋尾、格头、⾚⼟寨、

上垄头。

汤垵村:汤坑、安樟、饭桶垵。

格中村:上富车、格丘仔、洋⼴垄、⼤张、乌鸦落洋、芹菜坑、树林⼝、后扎⼽、下洋坂、桥

亭、罗青坑、草坑垄、丘埕、红⼭岭、湖仔、鸭墘、后洋仔、下富车、东坑垄、芹菜垄、灰墓

洋、⽔尾仔、青坑坂、加洋、东厝。

岭脚村:岭脚、汤边洋、虎尾、溪坂尾、黄⼭岐、黄沙濑、路⼝、半岭、七町湖、河空。

草村村:草村、中村洋、漈头洋、黄坑、下村洋。

吉⼭村:寿格、南头垵、北壤、坑⾥、上洋、洋头、寨尾、狗垵。

福⼭村;福⽥、⼩垄仔、松柏墘、明⼤洋、格丘、洋尾、蒋⼭。

七、上涌乡:位于北纬25°39’⾄25°49’,东经118°04’⾄118°l4’的德化县西北部,⾯积148.9

平⽅公⾥。宋属常平乡东西⾥、上壅团、下壅团、桂林属进城乡汤泉上团;明属常平乡东西

娄底及涟源、双峰、新化的关系与历史沿革

娄底及涟源、双峰、新化的关系与历史沿革

娄底及涟源、双峰、新化的关系与历史沿革

“娄底”一名,最早始于宋代,清康熙十二年的《湘乡县志》记载:宋熙宁间,灰箕铺(今清潭村)临涟水河一带建半边街商埠,逐渐形成集镇,并初具规模,称楼底市。之后,其名几经变迁,由楼底———娄底———娄氐,最后又恢复为娄底。对其名称的来由,产生了多种说法,最为常见的,综合起来有以下三种。

一是旅况说。娄底古为通商要隘,是湘乡至新化、双峰至宁乡大道的交汇之处,商业繁荣。元初,湘乡县以民至万户,升为州,至正十二年(1352)在娄底街市设立巡检司衙门,成为湘乡上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湘乡县八大集镇之一。彼时,来往客商大多数喜欢在这里打中伙(即吃中饭)或歇宿。那时娄底街上的店铺多为两层,底层用于做生意,商铺、作坊、屠坊、巫公百匠、伙铺旅店,都设在楼下,客商、旅客也多在楼底下活动,而店主人一般都住楼上,渐渐在旅客和店东家之间约定俗成,楼底下的交易也成了旅客调侃的俗语,流传开来,“楼底”之名自然而生。

二是星相说。民国二十五年,本地文人觉地名不雅,也许是天缘巧合,二十八星宿中有娄星和氐星,在娄底交相辉映,由是将“氐宿”(序列第三)、“娄宿”(序列十六)序列颠倒,所谓“娄底者位居娄星、氐星之下也”,故将“娄底”改为娄氐。按二十八星宿的排列,娄星的位置在西方,属西方七宿,而氐星则在东方,属东方七宿,每个星宿在地面都有他们相对应的位置和范围,据《史记》卷二十七载:角、亢、氐三星对应兖州,奎、娄、胃三星对应徐州,翼、轸二星对应荆州。《晋书天文上》引用陈卓、范蠡、鬼谷子、张良、诸葛亮他们的一致见解:角、亢、氐对应郑州、兖州、济阳(山东济宁市),入氐二度,东平入氐七度;奎、娄、胃、鲁对应徐州、高密,入娄一度,城阳主娄九度。据此,氐、娄二星并未照耀娄底上空。另《天官书》也有记载:轸旁一星名长沙,故郡以星城得名。长沙入轸九度,娄底古属连道,隶长沙郡,因此星野分属为轸九度之间。当然,说娄、氐二星交相辉映娄底也并无道理,太阳、月亮两个天体,地球人看来,

湖南新化古梅山苗、瑶峒民山歌探析

湖南新化古梅山苗、瑶峒民山歌探析

黄姓仙人挑歌本 ,
拍拍满满担子沉 ;

路走来一路唱 ,
歌声入土 七寸深 ; 渡 口搭船把河过 , 丢落一筐 浮江心 ; 鲁班张 良来捡起 ,
二 人 抬 上 苍 山岭 。
七 月 七 日刮狂 风 ,
剿他们 的封建统治者抗争 , 生产和文化都落后 , 所 以他们 的事业

吹散歌本 满天飞;
看牛伢子捡一本 , 骑在牛背伴笛声 ;
和尚道士捡一本 , 占神 卜 卦做花文 ; 田里农夫捡一本 , 四季 唱着做 阳春 ; 打渔 老 子 捡 一 本 , 挂在 网上给鱼听 ; 樵夫药手捡一本 ,
上 山下 山 唱不 赢 。

新 化 山歌 的 起 源
研究 , 县志和府志也没有记载 。那么 , 我们研究新化山歌的起 源 ,
就只能从 老百姓 自己唱的山歌里 去寻找踪迹 了。
新化人唱山歌 , 歌手们集合到一起 , 为 了显示 自己的根深源 远, 往往都要唱歌来彼此盘根究底 。我在各地搜集的关 于类似相
传 的山歌就有好几种 。有一首流传在琅塘 、 白溪一带 的《 不 唱山
黄 姓和赵姓人 , 无历 史可考证 , 而 张 良、 鲁班这两个 传说 中的劳
这是一种说法 , 说是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 时 , 民工们 为了发 泄心 中的不平和解除忧愁疲乏 , 于是就唱起 了山歌 。这和其他汉 族地区的起源语差不多 , 这可能是从江西迁来 的汉 民的看法 。有

论新化梅山菜地方标准的探索与制定

论新化梅山菜地方标准的探索与制定
1 梅山菜的现状
广义上的梅山地区泛指湘中地区及其周边县(市、 区)等区域,这里酸、苦、咸、辣、甜五味俱全,并 且味味不同。其中的辣菜辣得你欲罢不能,不论男女 老少辣口常开,有些无菜不辣、不辣不成席 [1];腊菜 腊得你停不了口,不论男女老少爱腊如命,有些无菜 不腊、年夜饭腊肉是主角。
梅山地区的自然环境、族群流动、生产方式、历 史传统等多个因素都影响着梅山饮食文化,形成了具 有符合梅山自然环境、族群流动、生产方式、历史传 统等特色的梅山饮食文化。梅山饮食文化下的梅山菜, 它有着自己的自然环境、人文情怀、菜肴特质。 1.1 梅山菜的环境
关键词:新化;梅山菜;地方标准;探索;制定 Abstract:the compilation of local standards of Meishan cuisine starts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ishan cuisine, analyzes 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Meishan cuisine, such as the environment, Meishan cuisine plate, the wild nature of Meishan cuisine 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Meishan cuisine, and deeply explores the historical documents of Meishan cuisine culture,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materials of Meishan cuisine, the standard direction of Meishan cuisine and the standard category of Meishan cuisine, Make solid preparations for the local standards of Meishan cuisine. After cultural excavation, selection of representative dishes, matching of basic ingredients, monitoring of nutrients, combing and improvement of cooking skills, selection and matching of containers, aesthetics, plate setting and presentation, production, introduction and tasting, prepare the local standards of Meishan cuisine, including picture preparation, table preparation The preparation of video materials and text materials is comprehensive, detailed and standardized, and has been compiled into a set of all-round and practical local standards for Meishan cuisine. Keywords:Xinhua; Meishan cuisine; local standards; exploration; formulation 中图分类号:F327

第四单元第1课《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记录家乡风物(一)——巍巍北塔(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第四单元第1课《记录家乡的人和物》:记录家乡风物(一)——巍巍北塔(教案)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记录家乡风物(一)——巍巍北塔教材分析

本文为高中语文新教材(人教部编版)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的第一课。旨在通过访谈、考察和查阅文献等学习活动,让学生了解家乡的杰出人物和特色风物,培养学生见贤思齐的拼搏进取精神,促进学生对家乡风物的欣赏与热爱,激发学生的乡土情结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

学情分析

刚升入高一的普高学生,来自县域的各个乡镇。学习经历和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重文化知识,轻活动实践;向往外界繁华,淡忘家乡美好。因此,在高中开始阶段,安排这样的学习活动,很有意义。同时,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也应该不错。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借助访谈、展示、交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理解应用能力。

2、思维提升与发展:通过相关活动,让学生熟悉访谈等语文学习的活动方式,掌握依据访谈资料、现场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提炼观点的思维方式。

3、审美鉴赏与创造:带领学生了解新化北塔的有关情况,使之感受古建筑跨越时空的美,并思考古建筑的保护等问题。

4、文化传承与发展:引导学生把握古建筑具备的丰富文化内涵,争取将其内化于心,提升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驱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语言文字理解运用能力的训练提高;

2、依据访谈资料、现场考察和查阅文献等提炼观点的思维方式的掌握。

教学难点:

1、带领学生感受古建筑跨越时空的美,思考古建筑的保护等问题;

2、引导学生把握古建筑丰富的文化内涵,内化于心,促进自我发展。

教学方法

巍巍北塔

外观布局

内部概貌

历史变迁

艺术价值

登临感受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共赏梅山

播放视频《蚩尤故里天下梅山》,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欣赏梅山,了解记录家乡风物的话题。

湖南新化《康氏八修族谱·序》读记

湖南新化《康氏八修族谱·序》读记

湖南新化《康氏八修族谱·序》读记

湖南新化《康氏族谱》初修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距今616年。这部谱竖排左书,绵纸精印,全四册,资料丰富详实,文字典雅,是一部难得一见的高质量的族谱。特别是首卷所载一修至八修谱序,述家族所自由来,抒尊祖敬宗之意,值得南八公一派数十万族人细细研读。只有把这些谱序的核心观点透彻理解了,才知道远祖根源和始迁祖由来,才可以使纷争止息,更可避免错认祖宗,贻羞后世,祸及子孙。我在做这篇《读记》时,只转述做序先辈的话,对其中难以理解的文字,引古代经典,加以解释,不掺杂自己的观点,以免造成误解。

《初修谱序》撰于明永乐四年丙戌,执笔者为乡进士刘轩。在族源上是这样表述的:“我康姓姻谊者,派衍于唐宋之朝,枝盛于熙明之世。”说明南八公一脉康氏,唐代已经开基。《二修谱序》做于康熙十年辛亥,执笔者为南八公十七世孙仁尊。《二修谱序》在族源上是这样表述的:“我远祖为成周之大司寇,受国开基,爵列诸侯;积功累仁,钟灵毓秀,而万叶千枝之衍,世远派繁,难以悉举。至始祖南八,原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千秋乡梅子坡早禾塘庆度金仙庙王万段井土地圳上谷林人也。诗礼传家。子发诏,官居光禄大夫,子孙蔚起,振振公族,已非他姓可比。越和仲、正仲、明仲,将坟山、屋宇基业付外房子孙掌管,携家属于后唐庄宗时,肇迁仁里,始来湖南湘乡三十二都万家园,次移安化黄砂、龙坳、龙湾等处落业。”《史记·卫康叔世家》:“成王长,用事,举康叔为周司寇,赐卫宝祭器,以彰有德。”《二修谱序》认定,南八一脉,远祖是周代大司寇康叔,开基祖为南八公。《三修谱序》为新化知县姚奋翼雍正十三年撰,在族源上有这样的表述:“康姓自赵宋同光时,其鼻祖南八公由豫章徙楚潭州之上湘。子发诏生和仲、政仲、明仲,布处大湖南北者,固缕缕难悉数。”其中不涉及远祖。但“赵宋同光时”的表述,是一处错误。查北宋九帝、南宋九帝共使用51个年号,并没有同光。历史上使用同光年号的是五代后唐庄宗李存勖。另外,十国时代闽太祖王审知、荆

故乡各姓氏迁湘始祖梅子村千年之谜

故乡各姓氏迁湘始祖梅子村千年之谜

故乡各姓氏迁湘始祖梅子村千年之谜

刘人朴编著

我的故乡湖南省湘中地区新化县,有一个村庄——琅塘镇苏溪村(古代又称为茅坪,现改为琅塘镇龙湾村),是我族刘氏迁湘始祖刘玉盛开基定居及玉盛公进入天堂后安葬之处。

玉盛公先以官籍落业邵州(古代又称为宝庆府,现为邵阳市),为邵州刺史,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解组退休后初居邵州云路街,因喜爱湖南湘中新化茅坪(现龙湾村)周边山青水秀的自然环境, 就带领家人来到新化县琅塘镇新化茅坪(现龙湾村)定居立业。现我玉盛公族历史悠久,后裔族人非常兴旺发达,不但人丁极旺,而且人才辈出,已发展到数十万人, 后裔族人现已广泛分居于湖南全省各地以及全国四川、湖北、贵州等各省市。

新化县琅塘镇苏溪村(现琅塘镇龙湾村)在资江河旁位置与玉盛公墓位置图

资江河柘溪水库库尾地形图

新化琅瑭镇苏新开发区资江河柘溪水库河中大河岗上玉盛公墓

新化县琅塘镇苏溪村(现琅塘镇龙湾村),玉盛公后裔总祠刘氏文史馆。

宝庆(邵阳市)府志和新化茅坪(现琅塘镇龙湾村)刘氏族谱记载:迁湘始祖玉盛公为邵州刺史,其先祖来自于吉安府太和县早禾市梅子村,玉盛公宋建隆元年后居湘。

湖南省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入共有四次,其中第一次为五代十国之际的后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前后,移民多自江西吉安府迁来,迁入地多为湘中、湘东。第二次为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开梅山置新化、安化二县后,于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1085年),朝廷组织从江西移民,也多自吉安府迁来,迁入地主要为湘中地区新化、安化、湘乡、邵阳等地。在各族谱中许多记载原籍分别为:泰和(太和)县早禾渡、早禾市、早禾里、水北保、千秋乡、梅子村、梅子坡、梅子湾、梅陂、鹅颈大丘、鹅公大丘、鹅掌大丘、圳上、墈上、潼江湾、千秋乡、信实乡等地名。

新化现象_的形成

新化现象_的形成

"新化现象"的形成

作者:冯军旗, FENG Jun-qi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871

刊名:

北京社会科学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 OF BEIJING

年,卷(期):2010(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bjshkx201002007.aspx

从民国《沾化县志》看“辛亥革命”

从民国《沾化县志》看“辛亥革命”
德 》 录 的张 春 照 就 是 此 类 人 物 。 “ 宣 统 二 年 . 收 清 被 举 为董事会会 长 , 公忘私 , 奉 邑人 咸 敬 重 之 ” 里 这 的 “ 事会 ” 的是清 末改 革浪 潮 中的一种 地方 自 董 指 治组 织 《 治 志 》 政 中记 载 : 清 宣 统 二 年 成 立 城 区 c “ 义
政 沾化 的县 长梁 建 章 的主要 政 绩 之一 建 章是 毕业 篮 ” 9 1年 1 梁 。1 1 2月 2 5日, 中山先 生从 海 外归 来 , 孙 全 于 北京 大 学 经济 学 系 的新 式知 识 分 子 . 与其 前 任 毕业 国上下 大 为振 奋 王炳 爝作 为 山东 代 表 . 出席 在 南 京
事 会 暨 董 事 会 … … 董 事 会 会 长 为 张 春 照 同年 , 成 立 自治 研 究 所 ” 种 自治 风 潮 是 特 定 历 史时 期 的 这
产物 . 由社 会 力 量 主 导 的 自治 思 潮 的 确 对 辛 亥 革 命 后 的各 省 独 立 产 生 过 重 要 影 响 这 是 “ 亥 记 忆 ” 辛 中
辛 亥 革 命 , 论 采 用 何 种 叙 事 策 略 . 盟会 都 是 无 同
民国年 间沾 化 的标 志 性景观— — 奎 台晚 景
■ 2 1 第5 0年 期 1
史海存珍
会变革 . 却应 当具备诸 如同盟会这样 的“ 织 ” 除 组 冈 素. 以及 学 堂 与 报 刊 等 “ 论 ” 素 之 外 . 常 还 必 舆 因 通 须 有 地 方实 力 派 的 支持 。“ 力 派 ” 的 “ 会 贤达 ” 实 中 社 往 往 在 此 时 能 够 发 挥左 右 民 意 的作 用 。《 人物 志 . 耆

新化北塔的历史沿革,你了解吗?

新化北塔的历史沿革,你了解吗?

新化北塔的历史沿⾰,你了解吗?

新化北塔,位于湖南省新化县城北资⽔西岸,以⽅位命名。2013年新化北塔⼊选第七批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史书记载始修于清道光⼗三年(公元1833年),道光⼗五年(1835年)落成,但据民间传说,清嘉庆年间,这⾥原有⼀座⽊塔,年久失修⽽坍塌,后募捐重修,建明⽆扎架,周围堆起⼟围,随塔升⾼,塔成将⼟运⾛,前后修了20年。塔⾝为青砖料⽯结构。

据碑⽂记载:“塔基压浆灌缝⼆⼗四层,中镇⾦⾊,四周嵌珠⽟。”塔⾼42⽶,⼋⾓形,⾓上嵌⽯舫,状如翘⾓,覆铁⽡,铸铜顶,塔正门书“北门锁钥”四字,两边对联⽈:“正欲凭窗栏舒远⽬,直须循级上⾼楼。”塔中有相对螺旋砖阶直升塔顶,共492级,塔内七层,层层壁画,书法及捐款⼈姓⽒⽯刻。登塔凭窗,远处群⼭叠翠,脚下资⽔流碧,梅城古貌尽收眼底。

历来名⼈登临,赋诗甚多。明参政胡有恒有登北塔绝顶诗:“江流去处空,⼀塔锁奔欲。势镇县之北,⽓雄资以东。举头疑⽇尽,长啸直天通。拟更探奇胜,西南⾸望崇。”

解放后,由于柘溪⽔库关闸蓄⽔,资江⽔位不断上升,漫及塔基。1979年,上级拨款沿资⽔河岸,修建了北塔护卫堤。堤⾼10⽶,宽10⽶,长1500⽶,在通常20年⼀遇的特⼤洪⽔暴发时,可保塔基不被淹灭。

据清同治《新化县志》载,县治西南⾼⽽东北陷,需建阁以镇之,乃创⽊阁,久之倾圯。议建⽯塔,因其地低陷,多浮沙,屡议不果,嘉庆⼗⼀年(1806),始掘地3.6丈,因资⾦缺乏,两次停⼯。道光⼗四年(1834)秋落成,塔为⼋⾓七层,⾼13.85丈。层与层之间突出短檐,⾓上镶嵌⽯舫,似翘⾓,铜顶铁⽡,底层为青⽯⽅块,塔体纯青砖砌成。塔内有要对螺旋砖阶上升,共492级。⼯艺精巧。虽历经⼀个半世纪的风⾬沧桑,⾄今仍巍然屹⽴。

新化历史及由来

新化历史及由来

新化历史及由来

11735013 楼主

2010-09-26 22:26

湖南新化,古为“梅山蛮”所居之地,汉代时属益阳、昭陵二县边界的地带。那时,这一带多深山密林、幽谷深涧和山洞,几乎与外界隔绝。相传,这里的居民乃盘瓠(即盘古氏,“盘古”为“盘瓠”的转音)的后裔。历代史籍对其称谓不尽相同,春秋战国时称“荆蛮”,汉代称“长沙蛮”,隋代称“莫徭”,唐代称为“梅山蛮”。

“梅山蛮”分为十峒,为首者称为“左甲首领”、“右甲首领”,或“峒主”、“峒长”等。峒民有扶、苏、向、兰、青、赵、卜等姓,还有为逃避战祸迁入梅山定居的外姓,如陈、邹、刘、罗等。 

 “梅山蛮”长期居住山林,勇猛顽强。他们不害怕猛兽的凶狠,也不惧怕封建统治者的残暴。北宋以前的历代统治者都想用武力征服他们,但都没能成功。太平兴国元年(976年),北宋太宗在平定南唐之后,派兵进攻梅山,俘斩峒民数千,激起峒民的反抗。次年,梅山峒民在左甲首领扶汉阳率领下,攻打北宋边界。宋太宗令客省使翟守素调潭州兵镇压,俘斩峒民2万,仍未

使“梅山蛮”屈服。

宋仁宗开始改变对“梅山蛮”的政策,庆历七年(1047年),潭州知州刘元瑜派人入梅山,招抚峒民四百余人。

公元1063年,益阳知县张颉向朝廷建议开拓经营梅山,取消不准峒民耕种与益阳接界之地的禁约。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湖南转运副使范子奇奏请朝廷,对“梅山蛮”“宜臣属而郡县之”。蔡煜继为湖南转运副使后,又奏请朝廷,主张对“梅山蛮”“使为士民,口授其田,略为贷助,使业其生,建邑置吏,使知有政”。宋神宗采纳臣下的意见,决定对“梅山蛮“实行怀柔政策,派专使进山言和。

新 化 县 简 介

新      化     县     简      介

新化县简介

刘泳孜

一、地理环境、历史背景

新化县地处湖南中部,资水中游,雪峰山东南麓,,辖区总面积3642平方公里,境内多为山丘盆地,气候温和,环境宜人,素有“湘中宝地”

之称。

新化钟灵毓秀,山川秀美,名胜古迹甚多。国家级森林公园大熊山,还有别具洞天的梅山龙宫,气势磅礴的资水镇江宝塔,雅称小南岳的桃林庙,艺术瑰宝文昌阁,俊美奇秀的美女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二军团司令部旧址、罗盛教纪念馆、抗日英烈陵园等。

全县共有地文景观、水文景观、古迹遗址等7个类别的近200处旅游景点景区。

新化建县于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化抢抓机遇,锐意进取,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二、自然环境、自然资源

新化有层峦叠嶂,水秀山青的大熊山,海拔1622米,40余座海拔上千米的山峰,广布1200公顷原始次生林,有数十处落差近100米的瀑布,数百处跌水和无数奇花异草、珍禽猛兽。有引人入胜的资江风光;有景色宜人的狮子山、西云山;有魅力独特的梅山文化。有繁荣古朴,久历沧桑的上梅古镇;有誉满三湘、名扬四海的梅山武功;有风格独特、回味无穷的梅山饮食;有令人神往的北塔、文昌阁、草堂书屋、抗日英烈陵园等历史文物。

新化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特产甚多。新化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明显,年平均气温16.8℃,良好的自然条件孕育了新化农业的发展。

新化是湖南省重点林区县、全省杉木林基地县、竹林面积2.2万公顷以上的省重点毛竹基地县、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县,丰富的森林资源享誉三湘。在大熊山林场,保存着1200公顷原始次生阔叶林,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物种资源,被誉为中南地区物种基因宝库。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化建国以前历修县志

新化自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归化置县,直至明代才始修县志。从明中叶至清同治年间,曾十次修县志,但志书半数散佚,完整无缺者仅廖廖一两部而已。

民国时期,也曾三次组建机构编修县志,均未成书。

[成化]新化县志

是志为新化首部县志,编成于明成化二十年(1484),训导蒋瑛奉檄编修,惜书早湮失。

[嘉靖]新化县志十一卷

明佘杰修、刘轩纂。杰,字南麓,南直隶铜陵(今安徽)人,嘉靖二十五年(1546)至二十八年新化知县。轩,邑人,举人。是志上承成化二十一年(1485)蒋志,下续弘治、正德、嘉靖邑事。始修于嘉靖二十八年春,记事止于是年,翌年成书付梓刊竟行世。正文分十一门四十七目,约七万余字,为二修新化县志,是现存最早的邑乘。物产载稻麦栗豆,菜药花草,楠竹树木,禽兽鳞介二百余种,以及茱蜡漆靛,桐油棕片,茱萸皮革,木炭煤绢等十九种土特产,是研究新化山区经济,发展农林渔牧副多种经营的重要史料;贡赋详录明代新化贡品十余种,岁贡茶叶十八斤,活麂四只,花狸皮、香狸皮各四十张,水獭皮六十九张,鹅翎毛一万二千九百零四根,有助于考证山区一县之岁贡,略窥朱明王朝统治者的奢侈生活于一斑。是志颇重人文,如学校详记新化儒学设置历史,书院创建修复原委,县学藏书数量;艺文录存历代名人诰、记、傅、歌、诗五十余篇,这些均有助于研究新邑的文化发展历史。志书体例完整,史料可信。门类繁而不乱,内容多而不杂,是明代中期湖湘方志为数不多者。有嘉靖二十九年(1550)刻本,1977年胶卷本。

[万历]新化县志七卷

是志为新化三修县志,明万历十六年(1588)由县人邹廷望(行太仆寺少卿)撰,分八编,订七卷,现仅传其序。邹廷望,字子建,又字见岳,新化县洋溪镇寨边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1)进士,官至陕西庄浪兵备道佥事,兼甘肃

行太朴寺少卿,人称“少卿公”。告老归田之日,唯图书数箧,敝衣两笥而已。当时,本县县令林培题其门联云:“清得门如水,贫唯带有金。”万历壬申(1592)年,在故里建登科坊,上题“父子兄弟登科”六字。盖因邹廷望及其二子邹蒙、邹泰皆登科中举,邹廷望后中进士。

[康熙]新化县志又名康熙前志

是志为新化四修县志,始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秋,知县于肖龙聘集县人周苍涛等在崇阳岭设局纂修,次年(康熙元年,1662)夏脱稿付梓,名为《康熙前志》,已佚。[康熙]新化县志十二卷首一卷又名新化续志

清于肖龙修、阳文烛纂。肖龙,字云宾,河南内乡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顺治十六年至康熙七年(1688)新化知县,擢户部主事。文烛,邑人,贡生,著有《钵园草》、《快雨芸谈》。康熙年间曾三次纂修新化县志,一修于康熙元年,名《新化前志》;二为本志;三修于康熙二十一年,曰《新化后志》。前后两志俱佚。是志据十一卷本《(康熙)新化前志》缀新补旧扩编而成。康熙七年(1668)与县人黄晋问、阳夕烛等开局纂修,,同年成书付梓。记事亦止于是年。

正文分十二门七十九目,约十万字。较元年前志增补二卷一门十余目,为五修新化县志。沿革纪新邑古为禹贡荆州,秦属长沙郡,汉为长沙园,隋唐归潭州,贞观改辖邵州,五代为“土蛮”所据,宋太平兴国年间置五寨以控御,熙宁五年(1072)对章享开梅山,创建新化、安化之史实,记之甚详,有助于研究二县之兴衰历史的考证;建置、园目记南园、黄金园、罗家坪等茶园及十七处桑枣园,是研究考证明清两代新化茶叶、土绢生产历史源流的文献资料;物产详于他志,记动植物、货品二百五十余种,比嘉靖佘志新增三十余种;人物按人立传,原列八目,今为十五,均有裨于史实考证。全书纲目完善,门类适当,文增事富,优于新化前此各志。有康熙七年(1668)刻本,1977年胶卷本。

[康熙]新化县志又名康熙后志

是志为新化六修县志,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由知县王国玉主持编修,并“捐费授梓”成书,已佚。王国玉,字石友,辽阳人,康熙年间任新化知县。

[乾隆]新化县志十卷

是志为新化七修县志,编于乾隆二十年(1755),凡十卷,知县戴高主修。

[乾隆]新化县志二十七卷

清梁栋修、杨振铎纂。栋,字飞虹,一字南浦,甘肃灵武人,进士,乾隆二十二年(1757)至二十七年新化知县。振铎,字木天,邑人。是志上承康熙于志、王志,下续康熙、乾隆邑事,始修于乾隆二十三年秋,翌年夏脱稿付梓,年底刊竟问世。记事止于二十四年。正文分二十七门,人物分五目,附六目,余者附十六目,约十二万字,为八修新化县志。山川志记梅山历史和资江二十四险滩;公署记茶税官厅、龙溪公馆历史沿革,有裨于新化茶叶业史的研究;里居志载街道六条,小巷九条,乡市二十七处,东南西北四乡村庄百二十九座,烟民五万三千四百十七户,这些数据对研究建设新化山区,振兴农村经济可资参考。是志注重人物,篇幅占全书的四分之一,记新化历代名人事迹甚详;官宦专列宦绩志,记宋杨勋,元蒋允济,明黄充、佘杰,清陈洪等著名知县洽理新邑政绩,不无歌德教化之意,亦有资借鉴。是志虽据康熙、乾隆诸志续修而成,但优于前此各志,对刷新体例,增设类目;拾遗补阙,订正舛错,不无裨益。且笔意古朴,叙述详尽;广徵博采,考证翔实,亦属难得。有乾隆二十四年(1759)刻本。

[道光]新化县志三十四卷首一卷

清林联桂纂修。联桂,字辛山,广东吴州人,道光进士,道光十年(1830)至十二年新化知县,著有《见星庐文话》、《见星庐诗话》等。是志上承乾隆二十四年梁志,下续乾隆二十五年至道光十二年邑事,始修于道光十一年底,历时十月,翌年付梓刊行,记事止于十二年三月。正文分三十三门,舆地等七门附二十三目,约四十万字,为九修新化县志。建置纪宋太平兴国六年(981)章享开梅,析上下梅山,置新安二化;沿革表详列新化自上古至清代的建置沿革和隶属源流;山川详记上梅山史迹和全县山峰岩洞,岭坳坡寨,江河湖洲,陂塘泉井二百余处,是研究本邑水利建设,开发水上运输的重要史料;盐铁独立为门,记铁矿砂和淮盐商号七十四家。是志偏重艺文,诗文约占全书篇幅的四分之一,录存邹文苏《高平考》、杨源溪《资江源流考》、邓显鹤《资水辨》,以及唐宋以来名人诗文词赋数百余篇,是研究邑人著作的原始资料。是志体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