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湿药
第五章 化湿药
化湿药——草豆蔻
来源 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近成熟种子。
【药性】辛,温。趋向沉降。归脾、胃经。
【功效与临床应用】 1.燥湿行气--寒湿中阻气滞证。 2.温中止呕--寒湿呕吐。 寒湿中阻之呕吐 气虚寒凝之呕逆不止 【用法用量】煎服,3~6g。用时捣碎。 【使用注意】阴虚血少、津液不足及未见寒湿者慎用。
化湿药——苍术
来源
为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根茎。
【药性】辛、苦,温。双重趋向。归脾、胃、肝经。 【功效与临床应用】 1.燥湿健脾——湿阻中焦证 湿阻中焦,脾失健运 水湿内停之痰饮、水肿 暑湿或湿温
性温燥湿,为燥湿 健脾要药。
化湿药——苍术
【功效与临床应用】 2.袪风散寒——风湿痹证、风寒夹湿之表证 风寒湿痹证 湿热痹痛 湿热下注之脚膝肿痛 湿热下注之阴痒、带下黄白 风寒夹湿之表证 3.明目——夜盲,眼目昏涩 【用法用量】煎服,3~9g。生用燥性强,炒用燥性稍减。 【使用注意】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来源 为菊科植物佩兰的地上部分。
【药性】辛,平。双重趋向。归脾、胃、肺经。 【功效与临床应用】
1.芳香化湿,醒脾开胃——湿阻中焦证 善化湿醒脾、 湿阻中焦 去除陈腐,尤善治 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 脾经湿热,口中甜 2.发表解暑——暑湿表证,湿温初起 腻、多涎、口臭等 暑湿证 湿温初起
【用法用量】煎服,3~6g,后下。 【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慎用。
砂仁与豆蔻比较
二者皆味辛性温,主入脾胃,气味芳香,均能化湿,行气, 温中,都可用治湿阻中焦,脾胃气滞以及脾胃虚寒等,常相 须为用。二者入汤剂均宜后下。不同之处在于: 砂仁 ── 作用偏于中下二焦,善理脾胃气滞,长于温脾止 泻,并能理气安胎,又常用于脾寒泄泻,妊娠恶阻,气滞 胎动不安等证。 豆蔻 ── 则作用偏于中上二焦,善理脾肺气滞,长于温胃 止呕,又常用于胃寒湿阻气滞的呕吐,以及湿温初起胸闷 不饥、舌苔浊腻等证。
化湿药
概述
一.概念
化湿药: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具有化湿
运脾,用治湿阻中焦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为
化湿药。又称芳香化湿药。
二.药性分析:
1.性味:辛,温,芳香
2.归经:脾胃经 三.功用: 化湿运脾:主治湿阻脾胃证。
四.常用配伍:
1.根据湿邪性质:
(1)寒湿者:配温中散寒药。 (2) 湿热者:配清热燥湿药。 2.根据病情性质: (1) 脾胃虚弱者:配补脾健胃药。
一、性味:辛,微温,气芳香 二、功用: 1.芳香化湿:为芳香化湿要药。 湿阻中焦之常品。 2.善止呕:治多种呕吐证, 湿阻脾胃者尤宜。 3.解暑:治 (1)夏月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如藿香正 气散 (2)湿温初起,湿热并重:配黄芩、滑石等
佩兰
辛,平,气芳香 功用: 化湿解暑功似藿香,但善于祛陈腐,辟秽 浊,为治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 等之良药。 亦夏日解暑之常用药。
厚朴
一、性味:苦、辛,温
二、功用:
1. 燥湿行气消积:用治
(1)湿阻气滞,脘腹胀满:如平胃散
(2)食积气滞,腹胀便秘:如厚朴三物、大承 气汤 (为消除胀满之要药) 2.下气平喘:治痰饮咳喘 (1) 宿有痰饮,复感风寒咳嗽 (2) 痰湿咳喘,如苏子降逆汤
砂仁
白豆蔻
共性:
一、性味:辛温
二、功用
1.化湿行气: 治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寒 湿尤宜) 2.温中止呕:治脾胃虚寒之呕吐 三、用法用量:3-6克,宜后下
化湿药课件-中药学本科十四五教材
附药 厚朴花
• 为厚朴的干燥花蕾。于春季花未开放时采摘,稍蒸后,晒干或低温干 燥。性味苦微温,善于理气宽中,芳香化湿,其功似厚朴而力缓,主 治脾胃湿阻气滞之胸腹胀满疼痛,纳少苔腻等症,常与藿香、佩兰等 配伍同用。用量3~9g。
【鉴别用药】
• 厚朴、苍术均为化湿药,辛苦性温,具有燥湿之功,常相须为用,治 疗湿阻中焦之证。但厚朴以苦味为重,苦降下气消积除胀满,又消痰 平喘,既可除无形之湿药,又可消有形之实满,为消除胀满的要药; 而苍术辛散温燥为主,为治湿阻中焦之要药,又可祛风湿。
【鉴别用药】
• 苍术、藿香、佩兰均为芳香化湿药,具有化湿之力,用于湿阻中焦证。 但苍术苦温燥烈,可燥湿健脾,不仅适用于湿阻中焦,亦可用于其他 湿邪泛滥之症;而藿香、佩兰性微温或平,以化湿醒脾为主,多用于 湿邪困脾之症。
厚朴
• 【来源】 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 皮。
• 【药性】 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 【功效】 燥湿,行气,消积,消痰平喘。
• 化湿药主要适用于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的脘腹痞满、 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口甘多涎、舌苔白腻等症。此外, 本类药有芳香解暑之功,湿温、暑湿等证,亦可选用。
广藿香
• 【来源】 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地上部分。 • 【药性】 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 【功效】 芳香化湿,和中止呕,发表解暑。
豆蔻
• 【来源】 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 • 【药性】 辛,温。归肺、脾、胃经。 • 【功效】 化湿行气,温中止呕,开胃消食。
【应用】
• 1.湿浊中阻,脾胃气滞,不思饮食,胸腹胀痛,食积不消。本品可化湿行气, 常与藿香、陈皮等同用;若脾虚湿阻气滞之胸腹虚胀,食少无力者常配人参、 黄芪。另外,本品辛散入肺而宣化湿邪,故还常用于湿温初起,胸闷不饥证。 若湿邪偏重者,每与薏苡仁、杏仁等同用,如三仁汤;若热重于湿者,又常 与黄芩、滑石等同用。
化湿药名词解释
化湿药名词解释化湿药是一类能够除去湿气的药物,也称为湿热药、湿毒药或湿邪药。
这类药物通常可以帮助治疗一些湿热型疾病,包括肠胃湿热症、湿气痛、湿疹、肝热便秘等。
湿热症是指湿气在人体内的滋生和流动所引起的病变,常见的症状包括口苦、恶心、呃逆、腹胀、腹泻、便秘、口腔溃疡等。
湿气痛是湿气在人体内形成聚集,引起组织肿胀、痛痒和疼痛的病症,常见的症状包括腰痛、脚气、肌肉痉挛、脚踝痛、肩痛、手脚凉冷等。
化湿药主要有以下几种:黄芩、黄连、大黄、芦根、苍耳子、牡蛎、茵陈蒿、茴香、桔梗、人参、石膏、藿香正气散等。
黄芩是常用的一种化湿药,其药效及毒性比较低,主要用于治疗如肠胃湿热症、中暑、口腔溃疡等湿热病症。
黄连也是常用的化湿药,它的药效和毒性都比较低,主要用于治疗如肠胃湿热症、肝热便秘、湿疹、脚气、湿气痛等湿热病症。
大黄是另一种常用的化湿药,它含有植物内酯、维生素B1和维生素B2等有益成分,可以清热解毒、祛湿止痒、健肠消炎,用于治疗湿热病症尤其有一定的疗效。
芦根是另一种常用的化湿药,它能够清热利湿,主要用于治疗膀胱炎、肾炎、肾结石、尿路感染等湿热病症,还可以用于治疗如关节疼痛、头痛、眩晕等症状。
苍耳子是另一种常用的湿热药,它可以清热利湿,主要用于治疗如眼痒,湿热便秘,肝热便秘,肠胃湿热症,湿气痛等湿热病症。
牡蛎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湿热药,它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具有明显的清热利湿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如肠胃湿热症、口腔溃疡、胃炎、肝炎、肝热便秘、湿气痛等病症。
茵陈蒿是一种常用的湿热药,它的药效和毒性都较低,具有解热、利尿、利肝、清热解毒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如肠胃湿热症、内热痰饮、肝热便秘、湿气痛等病症。
茴香是非常有效的一种化湿药,具有清热止汗、化痰止咳、抗菌痢疾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如肠胃湿热症、湿气痛、肝热便秘等湿热病症。
桔梗是一种常用的湿热药,它具有清热解毒、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如中暑、肝热便秘、湿气痛、瘰疬等湿热病症。
化湿药
砂
仁
《药性论》
Amomum Fruit
为姜科植物阳春砂A.villosum Lour.、绿壳砂A. villosum Lour. Var. xanthioides T.L.Wu et Senjen 或海南砂 A. longiligulare T.L.Wu的干燥成熟果实。 阳春砂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地;绿 壳砂主产于广东、云南等地;海南砂主产于海南 及雷州半岛等地。于夏、秋间果实成熟时采收, 晒干或低温干燥。本品均以个大、坚实、仁饱满、 气味浓者为佳。打碎生用。
【性能】 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 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应用】 1.湿阻中焦 如香砂平胃散。 2.脾胃气滞证 如香砂枳术丸;香砂六君子汤。 3.脾胃虚寒吐泻 可单用研末吞服,或配温里药。 4.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 如缩砂散。 【用法用量】 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 【使用注意】 阴虚血燥者慎用。
【性能】辛,平。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湿,解暑。 【应用】 1.湿阻中焦 化湿和中之功与藿香相似,但力轻。用治 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等的脾瘅症,可单 用煎汤服,如兰草汤。 2.暑湿、湿温 化湿又能解暑。 【用法用量】煎服,5~10g。鲜品加倍。
苍 术 《神农本草经》
Atractylodes Rhizome
藿
香
《名医别录》
Patchouli
为 唇 形 科 植 物 广 藿 香 Pogostemon cablin ( Blanco ) Benth 的地上部分。主产于广东、 海南等地。夏秋季枝叶茂盛时采割。本品以茎 枝色绿、叶多、香气浓者为佳。生用。
【性能】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湿,止呕,解暑。 化湿—指以芳香之性的药物振奋脾气,运化水湿, 用治湿阻中焦等证的方法。 【应用】 1.湿阻中焦 用于寒湿困脾所致之证,。 2.呕吐 如藿香半夏汤。 3.暑湿、湿温 如藿香正气散;甘露消毒丹。 【用法用量】煎服, 5 ~ 10g 。鲜品加倍。 夏季可冲 泡代茶饮。叶长于解表,梗长于和中。
化湿药
藿香:【功能主治】快气,和中,辟秽,祛湿。
治感冒暑湿,寒热,头痛,胸脘痞闷,呕吐泄泻,疟疾,痢疾,口臭。
《本草图经》:"治脾胃吐逆,为最要之药。
"《本草述》:"散寒湿、暑湿、郁热、湿热。
治外感寒邪,内伤饮食,或饮食伤冷湿滞,山岚瘴气,不伏水土,寒热作疟等症。
"佩兰:【功能主治】清暑,辟秽,化湿,调经。
治感受暑湿,寒热头痛,湿邪内蕴,脘痞不饥,口甘苔腻,月经不调。
《现代实用中药》:"为芳香性健胃、发汗、利尿药。
用于冒寒性头痛,鼻塞,神经性头痛,传染性热病,腹痛,腰肾痛,结石等。
"中药志,:"发表祛湿,和中化浊。
治伤暑头痛,无汗发热,胸闷腹满,口中甜腻,口臭。
苍术:【功能主治】健脾,燥湿,解郁,辟秽。
治湿盛困脾,倦怠嗜卧,脘痞腹胀,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痢疾,疟疾,痰饮,水肿,时气感冒,风寒湿痹,足痿,夜盲。
《珍珠囊》:"能健胃安脾,诸湿肿非此不能除。
"李杲:"除湿发汗,健胃安脾,治痿要药。
"《纲目》:"治湿痰留饮,或挟瘀血成窠囊,及脾湿下流,浊沥带下,滑泻肠风。
"《玉楸药解》:"燥土利水,泄饮消痰,行瘀,开郁,去漏,化癣,除癥,理吞酸去腐,辟山川瘴疠,回筋骨之痿软,清溲溺之混浊。
"《本草求原》:"止水泻飧泄,伤食暑泻,脾湿下血。
"厚朴:【功能主治】温中,下气,燥湿,消痰。
治胸腹痞满胀痛,反胃,呕吐,宿食不消,痰饮喘咳,寒湿泻痢。
《本经》:"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去三虫。
"《别录》:"温中益气,消痰下气。
疗霍乱及腹痛胀满,胃中冷逆及胸中呕不止,泄痢淋露,除惊,去留热心烦满,厚肠胃。
"《药性论》:"主疗积年冷气,腹内雷鸣,虚吼,宿食不消,除痰饮,去结水,破宿血,消化水谷,止痛。
中药学 第十二、十三章.
关木通
来源:马兜铃科东北马兜铃(木通马兜铃)的藤茎。按: 以往尚有毛茛科小木通、绣球藤的藤茎充本品使用;2003 年4月7日《中国中医药报》1版报道:国家药监局取消关 木通药用标准;龙胆泻肝丸木通改用木通科木通。别名: 通草(古代)。《纲目》:“有细细孔,两头皆通,故名 通草,即今之木通也。今之通草,乃古之通脱木也。” 炮制:生用。
配伍:⑴水肿兼表证——配解表药; ⑵水肿日久,属脾肾阳虚——配温补脾肾药,且 为主药; ⑶湿热——清热泻火、清热燥湿药; ⑷血淋——凉血止血药; ⑸泄泻——配健脾药。 注意: ⑴阴津亏虚者慎用。 ⑵水肿、泄泻之虚者,应补虚为主。 ⑶滑利性强者,孕妇慎用。
第一节 利水消肿药
性能特点:甘淡平或寒。 功效:渗泄水湿为主。 应用:水液潴留的水肿、痰饮、泄泻、带 下等。
车前草
来源:为车前科车前、平 车前的全草 性能疏要:本品亦可利尿 通淋、渗湿止泻、清肝、 清肺,但渗湿作用逊于其 子,而清热力较强,尤宜 于热淋尿短赤涩痛;又可 清解热毒,用于疮痈、咽 痛、痄腮等。
滑石
来源:硅酸盐类矿物滑石。 别名:液石、脆石、画石、 飞滑石、白玉粉等。《纲 目》:“性滑利窍,其质又 滑腻,故以名之。” 炮制:研末或水飞。 性能:甘、淡,寒。归胃、 膀胱经。 功效:利水通淋,清解暑热, 祛湿敛疮。 本品淡可渗湿,甘能和胃, 滑可利窍,寒能清热。为暑 令常用药。
薏苡仁
来源:禾本科薏苡的种仁。别名:薏米、苡仁、 益米、菩提子、菩提珠、沟子米。 炮制:生用;炒用。
性能:甘、淡,微寒。归脾、胃、肺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清热排脓。 本品淡可渗湿,甘可补益健脾,寒可清热排脓。祛肌 肉中湿邪,可除痹。其性渗湿而不峻利,补脾而不滋腻。 应用:1、小便不利、水肿、泄泻、脚气等——尤多用于 泄泻、脚气。 2、风湿痹痛——宜于湿痹筋骨拘挛者。 3、肺痈、肠痈。 其他:①湿热淋证、温病、痜疝等;②扁平疣;③所含薏 苡仁酯可抗肿瘤。 用量用法:10—30克。健脾炒用;其余生用。
《中药学》第五章化湿药
《中药学》第五章化湿药第五章化湿药凡功能化除湿浊,醒悦脾胃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化湿药,大多气味芳香,故又称为“芳香化湿药”。
使用化湿药后,可以使湿化除,从而解除湿困脾胃的症状,所以又称为“化湿醒脾药”或“化湿悦脾药”。
脾胃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喜燥而恶湿,爱暖而悦芳香,易为湿邪所困,湿困脾胃(又称湿阻中焦)则脾胃功能失常,化湿药能宣化湿浊,醒悦脾胃而使脾运复健,故在临床应用上具有重要意义。
化湿药主要适用于湿困脾胃、身体倦怠、脘腹胀闷、胃纳不馨、口甘多涎、大便溏薄、舌苔白腻等症。
此外,对湿温、暑温诸症亦有治疗作用。
化湿药性味大都辛温,归入脾胃,而且气味芳香,性属温燥或偏于温燥。
化湿药应用注意事项1.化湿药的功效有化湿、燥湿之不同,说明作用有缓弱、强烈之异,应跟据湿阻中焦之程度适当选用,以免病重药轻或病轻药重之弊。
2.化湿药主要用于寒湿中阻之症,常配合温里药同用;如为湿热之症,须配合清热燥湿药同用。
此外,如兼气滞,可配行气药;脾胃失运,可配健脾和胃药;如湿邪较重,还可与利水渗湿药相配伍。
3.化湿药功能化湿、燥湿,易于耗阴伤津,故阴虚津少,舌绛光剥者宜慎用。
4.化湿药物多含挥发油成分而气味芳香,煎煮过久可降低或丧失疗效,故不宜久煎,有的则应后下。
藿香【药用】唇形科草本植物广藿香Pogostemincablin(Blanco)Benth.或藿香Agastacherugosus(Fisch.etMey)O.Ktze.的地上部份。
【性味与归经】辛,温。
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脾醒湿,辟秽和中,解暑,发表。
【临床应用】1.用于湿阻脾胃、脘腹胀满、湿温初起等症藿香气味芳香,功能醒脾化湿,为芳化湿浊之要药,故适用于湿阻中焦、脘闷纳呆之症候,在临床上常与佩兰等同用。
用于湿温出起,可配薄荷、茵陈、黄芩等同用。
2.用于呕吐、泄泻等症。
藿香芳香辟秽浊而能和理脾胃,适用于感受秽浊、呕吐泄泻之症,可配苏叶、半夏、厚朴、陈皮等同用。
《中药学》课件——第5章 化湿药
2.止呕---善化湿和中止呕,为治呕吐之常用药, 2.醒脾开胃---性平偏凉,药力平和,又善治脾经
凡呕吐之证,无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
湿热之口中甜腻、多涎或口苦等证,为脾瘅要药。
(1) 湿阻脾胃者尤宜,单用有效,或与半夏、丁
发热,头痛,脘腹痞闷,呕恶吐泻者之要药 如
《和剂局方》藿香正气散,与紫苏、厚朴、半夏
等
(2) 湿温初起,湿热并重,如《温热经纬》甘露
消毒丹,与黄芩、滑石、茵陈等合用
“解暑”的提法不准确,应该是解表和化湿作用 在暑湿证当中的一个综合体现。
藿香、佩兰两药共性:
两药均药性芳香,和中化湿.发表解暑,相须为 用治湿阻中焦或外感暑湿症
[功效] 广 藿[主香治] 1内寒呕苏如热芩同丹本以吐偏夏偏竹妊苏脾白.2伤发恶、藿偏、用。治 .品脾最于、于茹娠梗胃术若生热吐厚香重滑,暑化胃为寒白湿等呕等虚等湿功效冷,泻朴正者石如月湿湿适湿豆热;吐;弱。温所胸者、气,、甘外,浊宜者蔻者,者初致脘,半散多茵露感和引。,等,配,起化 止解的胀配夏;与陈消风中起可;配砂配,湿 呕暑恶闷紫等黄等毒寒止的配黄仁党湿,,,呕呕半连、参,、、
香等同用
(2) 湿热呕吐,配黄连、竹茹
(3) 寒湿者,配丁香、白豆蔻
(4) 妊娠呕吐,配砂仁、苏梗、半夏
3. 解暑(实为散表邪)(本品辛而芳香,性微温,3.发表解暑—
外能散表邪,内能化湿浊,且辛散而不峻烈,微 (1)暑湿证 +藿香等
温而不燥热)---
(2)湿温初起 +滑石、藿香等
(1)暑湿证,夏月感寒饮冷之阴寒闭暑证,恶寒
第十一章化湿药
第十一章化湿药一、含义以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湿浊阻中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因本类药物一般多具有芳香气味,故又称为芳香化湿药。
二、功效与主治化湿药具有化湿运脾的功效。
脾喜燥恶湿,土爱暖而喜芳香,芳香化湿,消除湿浊,有利于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脾胃功能的健运,又能促进水湿的消散,故化湿与运脾,两者又是相互关联的。
此外,本类药还分别兼有解表、行气、温中、开胃、止呕等功效。
化湿药主要适用于湿浊阻中(又称湿困脾胃、湿浊困脾等)之证。
湿阻之证,多因外湿太盛,或涉水淋雨,或居处潮湿之地,感受湿邪,侵犯中焦,影响脾的运化,而致湿邪困脾,症见脘腹胀满,体倦,呕恶,口甘多涎,食少,便溏,舌苔白腻等。
温燥之性较强者,能温化寒湿,主要用于寒湿困脾证;温性较弱者或经配伍,也可用于暑湿、湿温之湿热阻中证。
三、性能特点辛能化浊,苦温燥湿,故化湿药味辛苦,性温燥。
因脾主运化水湿,脾合气于胃,故化湿药主要归脾、胃经。
本类药物辛温行散,为升浮之性。
常用剂量一般不具毒性。
四、配伍应用使用化湿药应根据湿浊内阻的不同情况及兼证而进行适当的配伍。
湿为阴邪,其性粘腻,易阻遏气机,出现脘腹胀满,故常与行气药配伍,既可增强化湿之效,又可消除胀满之症;寒湿中阻者,可与温里药配伍,以温化寒湿;湿热中阻者,宜与清热燥湿药,及解暑、清利之品配伍,以清化湿热;若湿邪在表,或兼有表证者,当与解表药配伍,以解表化湿;脾虚湿阻,神疲乏力,脘痞纳差者,应与补气健脾药同用,以健脾除湿;若湿阻较甚者,化湿药也常与利水渗湿药配伍使用,以提高治湿之效。
五、使用注意本类药物多为辛香温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故对于气阴亏虚,及血虚津伤,舌干少津,大便干结者,应慎用;又因本类药物气味芳香,多含有挥发油,一般以作丸散剂服用疗效较好;若入汤剂,宜后下,且不应久煎,以免挥发性有效成分逸失而降低疗效。
本章学习指导1.化湿药的含义:以化湿运脾的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湿浊阻中证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各论化湿利水渗湿药
各论化湿利水渗湿药化湿利水渗湿药(简称化湿药)是中药中的一类方剂,主要治疗湿邪困滞、水肿等症状。
本文将从化湿药的概念、基本功效、主要常用药物、使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概念化湿药是指常用于清除人体湿邪、化解水滞、消除痰饮、开窍醒脑的一类中药方剂。
化湿药用于中医中,湿痹、淤血和水肿等证候均属于湿邪所致。
二、基本功效1.清泄湿热湿热是指人体内湿邪与热邪相互作用,导致的一种病证。
化湿药可以通过清热利湿的功效,有效排出人体内的湿热。
2.利水消肿化湿药可以通过利尿排水的方式,消除人体内过多的水分和水肿。
3.开窍醒脑一些化湿药物在中医中被用于治疗脑家谵语、癫痫等病症。
三、常用药物以下是一些常用于制作化湿药的中草药:1. 苦参苦参能够消除水肿和皮肤瘙痒,还可以用于预防不同来源的疟疾。
2. 茯苓茯苓为枕形科菌类真菌茯苓在干燥土壤中培养的菌蒂,是清利湿热的中草药之一。
3. 泽泻泽泻可以活血化瘀、利水消肿,通腰肾营气,阳痿早泄。
4. 木瓜木瓜常被用来作为祛湿药,用于治疗体质虚弱、易感风寒、风燥咳嗽等症状。
5. 莲藕莲藕具有润肺、化痰、利水消肿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口渴等症状。
四、使用注意事项以下是使用化湿药时需要注意的事项:1.化湿药应该根据不同的证候、体质和病情来选择不同的药方。
2.化湿药应该根据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剂量,孕妇和儿童应该注意使用量。
3.化湿药在使用时应该注意卫生,保证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4.化湿药在使用时应该遵循医师的指导,不要自行增加、减少药量或更改使用方法。
五、化湿药在中药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药物类型,具有清泄湿热、利水消肿、开窍醒脑等功效。
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不同种类的药物作用和安全性,并严格按照医师的指导使用。
第五节 化湿药
[砂仁]
砂仁性状
第五节 化湿药
[砂仁]
• 辛、温。归脾、胃经。 • 为姜科植物阳春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
果实。用时打碎生用。 • 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泻止呕,安胎。
第五节 化湿药
• 应用:
l 用于湿浊困脾之证。本品为醒脾和胃 之良药,尤宜于寒湿气滞所致的湿浊 困脾之证。
l 用于湿阻或气滞所致脾胃不和,症 见脘腹胀痛、食少纳呆、呕吐腹泻 等,~白豆蔻同用;
l 用于风寒表证。多用于风寒表证而夹 湿的恶寒发热,头痛身困重,无汗 者,~白芷、细辛等同用,如“神术 散”。
第五节 化湿药
l 尚能明目,可用于多种目疾症。可单 用,或与羊肝、猪肝蒸煮同食。
• 用法用量:煎服,3~9g。 • 药理研究:
l 含挥发油、苍术醇和茅术醇的混合结 晶物。
l 有健胃、镇静、降糖、排钾、排钠及 抑菌作用。
第五节 化湿药
• 用法用量:煎服3~6g。宜后下。 • 药理研究:
l 砂仁挥发油有芳香健胃作用,能促进 胃液分泌,可排除消化道积气,故能 行气消胀。
第五节 化湿药
小结
化湿药:具有化湿运脾作用,主治湿浊阻 中证。 [苍术]——燥湿作用强,为治湿阻中
焦要药。兼解表,祛风湿。 [厚朴] ——燥湿作用稍弱,长于行气,
为消除胀满之要药。平喘。
第五节 化湿药
3rew
演讲完毕,谢谢听讲!
再见,see you again
2020/12/11
第五节 化湿药
第五节 化湿药
• 应用:
l 用于湿浊阻中证。本品既能芳化湿浊, 苦燥脾湿,以除中焦秽浊之气,又能 健运脾胃,促进运化,为燥湿健脾要 药。
l 用于湿浊阻中,脾失健运而致的脘 腹胀满,食欲不振等症,~厚朴、 陈皮等同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豆蔻
《名医别录》
[来源]为姜科 (Zingiberace ae)植物白豆蔻 Amomum kravanh Pirre ex Gagnep.或 爪哇白豆蔻 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的干燥承 受果实
白豆蔻
《名医别录》
【性能】 辛,温。归肺、脾、胃经。 【功效】 化湿行气, 温中止呕。
【教学内容】
掌握:苍术、厚朴(附厚朴花)、藿香 熟悉:砂仁(附砂仁壳)、豆蔻(附豆蔻壳) 了解:佩兰、草果
藿香
《名医别录》
藿香
《名医别录》
[来源]为唇形科 (Labiatae)植物广 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的干燥地上 部分。
藿香
概述
适应范围: 用于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 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 体倦、口甘多涎、舌苔白腻等证。 此外,有芳香解暑之功的药物,湿温、 暑湿等证,亦可选用。
概述
选药及配伍:使用化湿药,应根据湿困的不同情况 及兼证而进行适当的配伍应用。 湿阻气滞,脘腹胀满痞闷者,常与行气药物配伍; 湿阻而偏于寒湿,脘腹冷痛者,可配伍温中祛寒药; 脾虚湿阻,脘痞纳呆,神疲乏力者,常配伍补气健 脾药同用; 湿温、湿热、暑湿者,常与清热燥湿、解暑、利湿 之品同用。
苍术
《本经》
【性能】 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功效】 燥湿健脾, 祛风散寒。(内燥脾湿,外祛风湿)
苍术
《本经》
【应用】 1.湿阻中焦证。 2.风湿痹证。 3.风寒挟湿表证。
苍术
《本经》
【用法用量】 煎服,5~10g。 【使用注意】 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名医别录》
【性能】 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功效】 化湿, 止呕, 解暑。
藿香
《名医别录》
【临床应用】 1、湿阻中焦证。 2.呕吐。 3.暑湿证及湿温证初起。 【用法用量】 煎服,5~10g。鲜品加倍。 【使用注意】 阴虚血燥者不宜用。
佩兰
《本经》
[来源]为菊科植物 佩兰Eupatorium fortunei Turcz.的 干燥地上部分。主 产于江苏、浙江、 河北等地。夏、秋 二季分两次采割。 切段生用,或鲜用。
第十二章
化湿药
概述
含义: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 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性能特点: 本类药物辛香温燥,主入脾、胃经,能促进脾胃 运化,消除湿浊,前人谓之“醒脾”,“醒脾化湿” 等。同时,其辛能行气,香能通气,能行中焦之气 机,以解除因湿浊引起的脾胃气滞之症状。 此外,部分药还兼有解暑、辟秽、开窍、截疟等作 用。
概述
使用注意: 化湿药物气味芳香,多含挥发油,一般以作 为散剂服用疗效较好,如入汤剂宜后下,且 不应久煎,以免其挥发性有效成分逸失而降 低疗效; 本类药物多属辛温香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 故阴虚血燥及气虚者宜慎用。
概述
现代药理: 本类药大多能刺激嗅觉、味觉及胃粘膜, 从而促进胃液分泌,兴奋肠管蠕动,使胃肠 推进运动加快,以增强食欲,促进消化,排 除肠道积气的作用。
草豆蔻
《雷公炮炙论》
草豆蔻
《雷公炮炙论》
[来源]为 姜科 (Zingiber aceae)植 物草豆寇 Alpinia katsuma dai Hayata 的干燥近 成熟种子。
草豆蔻
《雷公炮炙论》
【性能】 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 燥湿行气,温中止呕。 【应用】 1.寒湿中阻证。 2.寒湿内盛,胃气上逆的呕吐。 【用法用量】 煎服,3~6g。入散剂较佳。 入汤剂宜后下。 【使用注意】 阴虚血燥者慎用。
【性能】 苦、辛,温。 归脾、胃、 肺、大肠经。 【功效】 燥湿消痰, 下气除满。 (化湿兼行气 消积平喘)
厚朴
《本经》
【应用】 1.湿阻中焦,脘腹胀满。 2.食积气滞,腹胀便秘。 3.痰饮喘咳。
厚朴
《本经》
此外,七情郁结,痰气互阻,咽中如有 物阻,咽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证,亦 可取本品燥湿消痰,下气宽中之效,配伍半 夏、茯苓、苏叶、生姜等药,如半夏厚朴汤 (《金匮要略》)。 【用法用量】 煎服,3~10g。或入丸散。 【使用注意】 本品辛苦温燥湿,易耗气伤 津,故气虚津亏者及孕妇当慎用。
砂仁
《药性轮》
【性能】 辛,温。归脾、胃、肾经。 【功效】 化湿行气, 温中止泻, 安胎。
砂仁
《药性轮》
【应用】 1.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 2.脾胃虚寒吐泻。 3.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 【用法用量】 煎服,3~6 g,入汤剂宜后下。 【使用注意】 阴虚血燥者慎用。
草果《饮膳正要》
为姜科植物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ire的干燥成熟果实。主 产于云南、广西、贵州等地。于秋季果实成 熟时采收,除去杂志,晒干或低温干燥。
草果
草果《饮膳正要》
【性能】 辛,温。归脾、胃经。 【功效】 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应用】 1.寒湿中阻证。本品辛温燥烈,气浓味厚,其燥湿、 温中之力皆强于草豆蔻,故多用于寒湿偏盛之脘腹冷痛, 呕吐泄泻,舌苔浊腻。常与吴茱萸、干姜、砂仁、半夏 等药同用。 2.疟疾。本品芳香辟浊,温脾燥湿,除痰截疟。多配 常山、知母、槟榔等同用,如草果饮(《慈幼新书》)。 【用法用量】 煎服,3~6g。 【使用用量】 阴虚血燥者慎用。
厚朴
《本经》
厚朴
[来源]为木兰科 植物厚朴 Magnolia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或凹叶厚朴M . officinalis Rehd. et Wils. var. biloba Rehd. et Wils.的干躁干 皮、根皮及 枝皮。
厚朴
《本经》
白豆蔻
《名医别录》
【应用】 1.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 2.呕吐。 【用法用量】 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 【使用注意】 阴虚血燥者慎用。
【鉴别用药】
豆蔻、砂仁 均具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之功,常 相须为用,用治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但 豆蔻化湿行气之力偏中上焦,而砂仁偏中下 焦。故豆蔻临床上可用于湿温痞闷,温中偏 胃而善止呕;砂仁化湿行气力略胜,温中重 在脾而善止泻。
佩兰
《本经》
【性能】 辛,平。归脾、胃、肺经。 【功效】 化湿, 解暑。 【应用】 1.湿阻中焦证。 2.暑湿或湿温初起。 【用法用量】 煎服, 5~10g。鲜品加倍。
苍术
《本经》
苍术
[来源]为菊科 (Compositae) 植物茅苍术 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 或北苍术 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 的干燥 根茎。
砂仁
《药性轮》
砂仁
《药性轮》
[来源]为姜科 (Zingiberaceae) 植物阳春砂 Amomum villosum Lour.、 绿壳砂 Amomum villosum Lour.var.xanthi oides T.L.Wu et Senjen 或海 南砂Amomum longiligulare T.L.Wu的干燥成 熟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