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文学女性形象的文化身份嬗变

合集下载

多丽丝_莱辛作品中女性身份认同嬗变

多丽丝_莱辛作品中女性身份认同嬗变

摘要:多丽丝·莱辛是20世纪英国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作品不乏对女性和女性问题的关注。

本论文主要从身份认同的角度出发,通过历时性研究莱辛两部不同作品,试图探查作家对女性身份认同的反思经历了一个启蒙身份认同危机到追求社会身份认同的裂变。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身份认同;启蒙身份认同;社会身份认同一、引言20世纪的英国文学已经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就在这一历史时期,涌现出了多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其中有一位风格多变而又有独特理论见解的小说家就是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1919-)。

莱辛从开始其文学创作生涯以来就一直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批评性影响而蜚声整个英语文学界。

2007年10月,瑞典文学院宣布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这位88岁高龄的女作家,以表彰她为“女性经验的史诗作家,以怀疑、热情和想象的力量来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

(Rich:1)莱辛作为20世纪英国女性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她一生关注女性和女性问题,作品不乏女性意识的书写,和女性身份的探查。

以往对莱辛作品中的人物的女性分析,大多集中在一部作品或一个层面,如母女关系、叙事角度等。

而本文作者主要想从身份认同的角度,通过历时性研究莱辛60年代和80年代两部作品,试图探查莱辛对现代女性在身份认同的思考。

身份认同起源于启蒙哲学,是西方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个人与特定社会文化的认同。

英国学者巴克认为:“政治斗争、哲学和语言研究促使身份认同成为20世纪90年代文化研究的中心话题。

”(Barker:165)另一位专家弗里德曼表示:“身份认同是欧美文化政治,在普遍进步与发展的基础上的现代政治层面、政治文化开始了全面转向与性别、本土或种族身份相关文化身份认同政治。

”(Friedman: 234)陶加俊教授则更强调身份认同是“某一文化主体在强势与弱势文化之间进行的身份选择”,以及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思想震荡”和巨大的“精神磨难”,其显著特征为“焦虑与希冀、痛苦与欣悦”并存的主体体验。

冲突与融合——解读《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露西文化身份的嬗变

冲突与融合——解读《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中露西文化身份的嬗变
与边缘 文 化对抗 的场所 。…s 《 得 见 风景 的房 在 看 间》 福 斯特把 小说 的女 主人公 露西 置于英 国文 化 中,
社 会 的压力 违心 与塞西 尔 ・ 斯订 婚 , 是与爱 默生 维 但
父子相 比, 塞西尔表现得 固守传统 、 因循守旧。 最终,
在 乔 治真 挚 而炽 热 的爱情 的呼 唤 中 , 露西 摆 脱一 切
收稿 日期:0 10— 6 21-4 2 作者简介: 王苗 (9 6 )女 , 18 一 , 河北元氏人, 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英语语 言文学研究。
8 8
石家庄学院学报
21 年 7 01 月
中世 纪骑 士尊 敬并 保 护 的“ 恒 的女人 ” 永 。但是 , 她
不想 做人 们 眼 中所 谓 的 “ 永恒 的女人 ” 时 常感 到 压 ,
王 苗 王 密 卿 .
(. 1河北大 学 外 国语 学院 , 河北 保 定
0 10 ;. 北 师汜大 学 大 学外语教 学部 , 7 02 2河 q 4 - - 河北 石家庄
00 1 ) 50 6
摘 要 : 看 得 见风 莆 的房 间》 , 斯 特把 小说 的女 主 人 公露 西置 于 英 国文化 与意 大利 文 在《 中 福
化的冲突中, 直接导致 了这个 中产阶级女性文化身份 的分裂及嬗 变: 露西在意大利文化的影响下, 文化 身份 分裂 为渴 望融入 意 大利世 界 、 受 美好 生活的 露 西与被 英 国 中产 阶级 男权 意识 牢牢束 缚 享 的露西; 最终在爱默生父子的影响下, 露西抛弃 了她 中产阶级的文化身份 , 与英国下层 阶级的男子
束缚 与他 私奔 到意 大利 , 有情人 终成 眷属 。 在 小说 中 , 西身 为 一个 典 型 的英 国 中产 阶级 露

浅析白蛇形象演变过程中的女性意识嬗变

浅析白蛇形象演变过程中的女性意识嬗变

压 迫女 性的 男性 强权 意识 的体 现 。但 白娘 子却只 用情 来感动 许宣 , 并 非对之 百依 百顺 、委 曲求全 ,而是 要求 与许宣保 持一种 平等 的关 系 。介于 人、妖之 间的特 殊身份 使 白娘子 可 以不 受伦理道德 观念的 约 束 ,因此 她 可 以无 所 顾 忌 、主 动执 着 地追 求 自己的 爱情 。古代 女性在现实生活 不能独立 自主 的情 况和她们千百年来缺失的 自由爱情 在 这段 “ 妖 恋 ” 中得 到 了补偿 。这 反 映 了人们 对传 统 礼教 的蔑 人 视与反抗 以及社会对 女性认识的改变 ,显 示了女性地位 的提高,充分 张扬了女性意识 。故事 最终 以悲剧收尾 ,作为妖 的白娘子被永远镇压 在了雷峰塔 下。 她锲而不舍的追求爱情的失败, 成就 了一个不屈服、 不 忏悔、彻头彻尾 的叛逆者 ,同时也揭示 了封建制度对觉悟 了的抗争女 性的残酷迫害 。 3、完善 阶段一女 性意 识的 爆发和 回归 方成培 《 雷峰塔 》中的 白娘子 身上 的妖 怪气 息和人情 内涵达到 了和谐的统一 ,使 自娘子成 为~个美丽善 良、聪 明勇敢 的女性 。女性 意识在方成培新增 的场 目中体现 无遗 ,下面笔者将 从 “ 斗”中分析 水 白娘子 身上所 体现 的独立 自主 和叛逆 精神 。
文学与艺 术
l ■
CoIe-eng 甘w h e iOoy ISna hZ 0 nc口r  ̄ oR T
浅析 白蛇 形象演 变过程中 的女性意识嬗 变
罗熠琳
( 琼州学 院人文 社科 学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海南 三亚 5 2 2 ) 7 0 2
[ 要] 摘 作为 中国四大 民间传说 之一 的白蛇传故 事经历 了一个漫长悠久 的演变过 程,在 民间流传广 泛,影 响深远 。随着 时代的发展 和创 作主 体的创 作态度差异 ,白蛇 身上 的女性意 识亦随之 不断嬗变 。 白蛇 的形象演变 展现 了逐 渐觉醒 的 自主 意识和 叛逆精神 ,张扬 了女性 自身的 权 益 ,拉 开 了女 性 争取 话 语权 的帷 幕 [ 关键词] 白蛇 白娘子 女性意识 叛逆精神 中图分类号 :J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 1 x( 0 ) 2 0 2 - 1 0 9 9 4 2 1 0 - 2 4 0 0

论哈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论哈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论哈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摘要哈代是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女性形象。

随着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也在不断被重塑。

论文选取他作品中以威塞克斯乡村为背景的系列小说中的最著名的五部来分析其笔下的新旧女性形象。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近几年对哈代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研究综述。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新旧女性形象及其嬗变。

第三部分通过探讨新旧女性形象的时代意蕴揭示出哈代的女性景观,指出哈代既从现实的角度出发,又按照传统男性叙述模式刻画女性,表现出对女性生存处境的同情。

关键词:哈代小说女性形象女性景观Discussion of the female image of Thomas HardyAbstractHardy is British Victoria period of great realistic writer, in his works created a group of Character distinct female image. As The Times change and development, the female images also constantly to be restructured.This paper For the new and old women characters system analysis, aims to use the Feminist existentialism theory and method, select with the most famous of five department novel series which is based on wessex country in the background to analyze its writing of female image. The first part of main analysis of hardy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of relevant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The second part of the main analysis of the new and old women’s respective implication and evolution. The third part through the discussion of the old and new female image times implication to points out Hardy's view of women. Points out that Hardy both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reality, and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male mode to build female image, he shows sympathy for the situation of women living.Key Words: The work of Thomas Hardy female image The view of women目录摘要 (i)Abstract ............................................... i i 引言. (1)一哈代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研究综述 (2)(一) 研究综述 (2)(二) 研究背景 (3)二哈代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意蕴 (4)(一)新女性形象及其嬗变 (4)1传统农业时期的女性 (4)2现代社会转型期的女性 (6)(二)旧女性形象的传统建构与重塑 (9)1 传统的家庭女性 (9)2 家庭女性的重塑 (11)三哈代女性景观的形成 (12)(一)现实的刻画者 (12)(二)女性的同情者 (13)(三)男性叙述模式的维系者 (14)结语 (16)注释 (17)参考文献 (18)致谢 (19)毕业设计(论文)知识产权声明 (20)毕业设计(论文)独创性声明 (21)引言托马斯·哈代是英国诗人、小说家。

论张炜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嬗变_以_古船_九月寓言_丑行或浪漫_为例_何璐

论张炜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嬗变_以_古船_九月寓言_丑行或浪漫_为例_何璐

2005年6月第6卷第2期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un .2005V o.l 6N o .2收稿日期:2005-02-25作者简介:何 璐(1969-),女,湖南衡南人,湖南大学衡阳分校讲师。

论张炜笔下的女性形象的嬗变)))以5古船6、5九月寓言6、5丑行或浪漫6为例何 璐(湖南大学衡阳分校,湖南衡阳 421101)摘 要:张炜笔下的女性经历了从性格的单一到多元,从情感被动的等待到主动的追寻,从弱者到强者,从形象的清晰到暧昧的嬗变,一方面说明了张炜女性观的转变与提升,一方面也说明了女性意识的衍化在男性笔下的投影,同时也为展开两性之间的友好合作,突破当前女性孤军写作的困境,共同创建丰满的女性主体提供了可能的途径。

关键词:张炜;女性观;嬗变 一、标准的传统女性中国女性文化生成于封建社会形态与传统父权文化形态的结合之中,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内涵,在这个内涵中,性别/角色/位置/属性构成一连串重要的文化符码,这些符码甚至可以互相替代互相同构,使得女性从呱呱坠地就被贴上了相应的标签)忍耐、顺从、牺牲、柔弱、依赖。

女性的顺从与相应的忍耐与被动是男权文化中心的期待与规定,因为越剥夺女性的独立意识与反抗意志,男性霸权才能越为所欲为,才能衬托男性意识的伟大与超越。

因而,传统女性一开始就是一个扁平的文化符码,女性单一的顺从特征使之丧失了自己宝贵的情感资源,其派生出的自我牺牲、忍辱负重、压抑情感等等属性无一不是男性价值尺度的延伸与反映。

更可悲的是,这种经由社会建构的女性心理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长存于人类的历史之中,并在一代一代的文本里反复出现,使之逐渐成为女性的常规心理并得到强化。

进入20世纪后,虽经由/五四革命0的洗礼,女性解放意识伴随着人的解放思潮应运而生,大批女性作家萌动了自身的女性意识,塑造出与传统女性有别的女性形象,最特别的是丁玲笔下的莎菲,大胆执着地追求理想的爱情,但在那样封闭的年代里,却最终归于失败)))双重的失败,爱情的破灭与生命的毁灭。

探究明清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嬗变

探究明清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嬗变

194时元垚:探究明清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嬗变明清两朝,理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并被统治者改造为思想控制工具,女性作为最大受害者,其地位理应是不断下降的。

但有趣的是,明清时期经典白话小说的作者们作为知识分子本应是理学的捍卫者,他们对女性形象的定位与态度在小说中却呈现出相反的演进方向。

本文选取代表明初的《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代表晚明至明末的《金瓶梅》《醒世姻缘传》以及清代小说《红楼梦》《镜花缘》,叙述其中女性人物形象的嬗变过程,探究其与理学发展、王学兴起以及社会经济的关系。

一、女性形象的嬗变过程(一)不受重视的“贤妻良母”及“红颜祸水”论明初《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中的女性角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同书的男性均不可同日而语:梁山一百零八将,女将不过三位,其中扈三娘是书中少有的集美貌与忠义于一体的正面女性形象,但作者写她先是遵父母之命与祝彪订婚,祝彪死后,又遭受灭族之灾的她由宋江做主嫁给王矮虎为妻,她拥有过人武功与胆识,但她对男性掌权人对自己命运的安排从无实质性的反抗,她符合传统社会女性需遵从的“三从四德”,相较于以往的“贤妻良母”式女性没有本质不同;她也没有突出的性格特点,是作者用于兑现书中宋江对王矮虎承诺,凸显宋江义气的陪衬人物。

同样的例子也出现在《三国志演义》中的孙夫人身上,孙夫人是刘备的续娶夫人,她的婚姻由兄长做主,嫁与年逾半百的刘备,充满了功利性与政治性。

可悲的是,全书大力弘扬的第一明君,他的夫人在罗贯中原《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连人物结局都不曾知!在毛氏父子修改编订后的《三国志演义》中才有了孙夫人的结局:投江殉情而死。

这个不符合历史记载的结局显然是毛氏父子出于思想教化目的而强行添加的,她也是作者笔下完成政治联姻后无足轻重的牺牲品。

一类女性是作者所鄙夷甚至仇视的,在《水浒传》中家喻户晓的潘金莲便是鲜明的例子,她拥有出色的容貌,却被主人家强行做主倒嫁给丑陋愚鲁的武大郎;不甘寂寞的她出轨西门庆并鸩杀武大郞,最终被武松残忍杀死。

关于《阿金》中鲁迅女性观嬗变的探讨

关于《阿金》中鲁迅女性观嬗变的探讨

关于《阿金》中鲁迅女性观嬗变的探讨张海英1甄心恒2鲁迅在创作《阿金》这部小说时多以自身对女性观的认识来塑造阿金的形象,最初的阿金身上具有传统妇女陋习,后又摆脱传统道德的束缚,最终鲁迅将阿金的行为推及至女性思想观念上,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及先进观念的鲁迅先生在面对女性问题时十分严谨。

1 阿金的变与不变1.1 阿金的粗俗形象从鲁迅先生以往创作文学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塑造来看,《阿金》中的女主角带给人们一种十分熟悉的感觉,当出身于农村的阿金在小说中首次出现时,便带给人们一种农村妇女泼辣、粗俗之感,阿金经常将晒台上的东西从上面摔下去,然后纠集一些人吵吵闹闹,丝毫不在意别人的眼光。

这个情景不禁让我们想到怪叫的杨二嫂、用筷子指丈夫的七斤嫂。

实际上,鲁迅先生对农村女性喜爱搬动是非、传播流言的行为深有感触,且厌恶至极。

少年时期的鲁迅曾被衍太太重伤与诬陷,自此心灵上留下了深深的伤疤,他也曾细心观察过搬弄是非的阿长,认为她最喜欢向人们切切察察说别人的事,还喜欢在空中竖起食指来回摇动,然后点着自己或是他人的鼻尖说话。

鲁迅还曾通过丰富、生动的语言来讲述老女人和阿金之间的拌嘴事件,由此刻画阿金的粗俗、泼妇形象。

在拌嘴过程中阿金不仅宣泄了自己的情绪,还因为占据上风而感到十分光荣,这种满足感与爱姑拆夫家灶台,反抗婚姻,在大人面前告状等行为一样,并非是自觉追求人权,而是在面子的驱使下去赌气行事。

由此可见,鲁迅的心中被妇女之间拌嘴行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且鲁迅本身便时常观察中国儿女行为,并将这些注入到脑海深处,通过刻画阿金这一女性人物体现出来。

也正是此时,我们可以发现鲁迅的女性观在此有所变化,鲁迅先生所塑造出的阿金形象是一名具有传统农村女性的陋习,却又摆脱道德伦理束缚,被上海新型女性开放思想所熏染的女性观念。

面对阿金这一形象,鲁迅毫不吝啬的在稳重流露出嘲讽、厌恶、无奈等复杂情绪,促使他长期以来主张、思想、信念在此有所动摇,从而重新对女性观加以深思。

当代文学流派的嬗变与思潮演进

当代文学流派的嬗变与思潮演进

当代文学流派的嬗变与思潮演进当代文学是一个庞大的概念,包涵了各种不同风格和流派的作品。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文学流派也在不断嬗变,并逐渐展现出独特的思潮演进。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角度探讨当代文学流派的变迁和思潮的演进。

首先,当代文学流派的嬗变可以从创作风格的角度来观察。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文学表达了作家内心的思想和情感。

随着社会进步与文化交流的发展,当代作家们开始更加关注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细腻描绘。

这种风格常被称为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文学作品强调个体的独特经验和思想,常常采用非线性叙事和意识流的手法,给读者带来迷幻而多元的阅读体验。

然而,后现代主义并不是唯一的文学流派。

近年来,一种被称为“新奇思潮”的文学风格逐渐兴起。

这种风格强调稳定和秩序,力求还原生活的本真和纪实。

新奇主义作品常常以史实为基础,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和深入挖掘的思考,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变迁。

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包括莫言的《蛙》和余华的《活着》。

除了创作风格的变化,当代文学流派的嬗变也可以从内容和主题的角度来观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探索人类生存与存在的作品逐渐增多。

作家们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弱点,通过作品传递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观察。

比如,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关于城市化和城市病的作品逐渐增多。

作家们用文字去探讨城市背后隐藏的问题,并使人们重新思考都市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与此同时,环保意识的崛起也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作家开始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尝试通过文字呼唤人们对自然的关注。

这些作品常常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索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破坏。

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文学思潮是当代文学的一种回归,使人们重新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除了风格和主题的变化,当代文学流派的嬗变还体现在作家的身份和创作背景上。

在过去,文学界离不开“文人”的身份,作家常常是社会精英和知识分子的代表。

然而,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和群体的嬗变,作家的身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传统文化嬗变论析

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传统文化嬗变论析

第42卷第3期 济宁学院学报2021年6月Vol.42 No.3 JournalofJiningUniversityJun.2021 文章编号:10041877(2021)03000105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传统文化嬗变论析颜景虎1 陈文殿2(1.济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曲阜273155;2.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 要:从发生学视角来看,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运动构成了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嬗变的外部背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则是传统文化嬗变的内部原因;从文化嬗变的历程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近现代嬗变大体经历了“文化启蒙”的思想准备、“中体西用”的初步萌发和“中西会通”的初步倡导这几个阶段;从文化嬗变的趋势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嬗变呈现出传统文化身份危机、文化启蒙与文化救亡、文化现代化价值观生成的总体趋势。

关键词:近代中国;社会转型;传统文化;嬗变 中图分类号:G125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210226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传统文化向度研究”(15ADJ008)作者简介:颜景虎(1962),男,山东曲阜人,济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陈文殿(1964),山东微山人,曲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文化是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文化问题”古已有之。

中国近现代“文化问题”是在西方资本主义近现代化运动和资本主义国家全球范围内文化殖民的背景下产生的。

从发生学视角看,西方资本主义近现代化运动具有“原发”性,中国的近现代化运动则具有“外源性”和“后发性”。

这种似乎“天然的”被动性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和文化嬗变无法摆脱的时代境遇。

正是在近现代化、西方化的历史背景和语境下,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呈现出危机,开始了自身的近现代嬗变和文化启蒙。

回顾和反省近代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嬗变的原因、表现和趋势,对我们实现民族复兴伟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女性主义视角下电影女性形象的嬗变研究--以迪士尼公主系列影片为例

女性主义视角下电影女性形象的嬗变研究--以迪士尼公主系列影片为例

80多年前,《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作为史上第一部长篇动画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开启了迪士尼公主系列影片的序幕。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创作过程中,迪士尼公司经历了二十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战后的复苏、美苏冷战时期和经济危机时期,也经历了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同时赶上了第二次和第三次女权运动的浪潮。

在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迪士尼公主系列影片的公主形象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

从以白雪公主、灰姑娘为代表的早期“傻白甜”形象,到以贝儿公主、艾莉儿、宝嘉康蒂公主为代表的“勇敢者”的形象,再到二十一世纪以梅莉达公主、蒂安娜公主为代表的“独立者”形象,我们可以明显看到时代在历代公主身上留下的痕迹。

从依附到独立,从谦卑到自由,迪士尼公主系列影片所刻画的公主们并不只是外形辨识度高的动画IP,更是记录和反映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理想女性形象变化的人性IP。

本文通过研究迪士尼系列影片公主形象的变迁史,探析影片背后所反映的女性主义的发展及其衍生的话题。

一、女性“自我”的回归与刻板印象的消除(一)公主:自我意识的觉醒1.宏观从宏观来看,迪士尼公主系列影片中明显的公主形象变化体现着时代的影子,尤其是彰显出美国女性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觉醒之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公主们的共同特角对民间艺术进行注入蕴含时代主题与文化特色的创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再创作的前提与基础,也是未来的创作方向。

作为一部较为成功的动画,《白蛇:缘起》中的人物改编和时空延展等都值得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而其作为视听媒介所呈现的视觉文化和听觉手段也都可以作为研究的重点继续挖掘。

另外,《白蛇:缘起》的民间艺术再创作是成功的,却不是完美的。

故事本身的空洞———情节简单、台词尴尬以及爱情的世俗化等也受到观众的诟病。

正如杨成提出的:“跨媒介的世界建构能承续传统名著经典化的扩散性传统,在新媒体时代创造了新的机遇,但类型化创作偏好、去中心化改编思维与泛娱乐化策略也给传统名著经典的传承带来了风险和危机。

阿拉伯当代文学的转型与嬗变研究

阿拉伯当代文学的转型与嬗变研究

阿拉伯当代文学的转型与嬗变研究
阿拉伯当代文学的转型与嬗变是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的变化,阿拉伯世界的文学也经历了显著的变化和发展。

在研究阿拉伯当代文学转型与嬗变时,一些重要的方面可以被探讨:
1. 历史与社会背景:阿拉伯世界的历史和社会背景对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研究人们在政治、文化和社会变革中对文学的态度和反应。

2. 文学风格与题材:观察阿拉伯当代文学中出现的新风格和出发点。

研究文学作品的题材和主题变化,对比传统和现代的文学元素。

3. 性别与文化身份:研究阿拉伯女性、少数族裔和移民等群体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作品。

分析他们对自身身份和文化认同的建构。

4. 影响因素与文学交流:考察全球化、移民、科技和社交媒体等因素对阿拉伯当代文学的影响。

研究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影响。

5. 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探讨当代阿拉伯文学批评和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了解研究者如何应对转型和嬗变。

6. 作家与文学机构的角色:研究阿拉伯当代作家的地位和作品,以及出版商、文学杂志和文学组织在推动文学转型中的作用。

7. 文学与社会变革:分析阿拉伯当代文学对社会变革的反应和作用,如政治抗议、社会不平等和人权等重要议题。

在这个广泛的研究领域中,研究者可以采用文本分析、历史研究、比较文学、文化研究等方法来探究阿拉伯当代文学的转型与嬗变。

鉴于阿拉伯世界的多样性,跨学科研究的视角可能更具启发性,并能提供更丰富的理解。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多元立场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_多元立场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5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保守主义 体育 伦理意义 伦理内涵 价值观教育 价值多元论 价值培育 价值冲突 价值共识 以赛亚.伯林 人道政治 亚里士多德 中国 social justice rhetoric method legal argumentation
2012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2009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科研热词 翻译批评 批评的主体 交往对话的批评 主体间性 道德教育 话语 有序 文化选择 文化困惑 共识 公民参与
推荐指数 2 2 2 2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2011年 科研热词 多元文化 文化多样性 黑格尔 马克思主义法学 马克思 阶层结构 道德尺度 道德一元论 边缘立场 超越决定 视觉文化 视觉形象 视觉图像 规范基础 西藏 血性冲动 苗族生命伦理 艺术史学 自由的多元文化主义 统一战线结构 统一战线主题 统一战线 符号学 科学 社会团结 社会主义文化 研究方法 知识分子 知识 矛盾 相对主义 源文化 洛特受 沈从文 民族文化 民族教育 正义 次仁罗布 核心价值观 文化身份 文化观念 文化自觉 文化研究 文化互动教育 批判功能 巴赫金 差异美学 学校道德教育 女性意识 大众文化 多吉卓嘎 多元解读 推荐指数 3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从水浒传看女性角色的嬗变与解放

从水浒传看女性角色的嬗变与解放

从水浒传看女性角色的嬗变与解放水浒传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作为一部以男性英雄为主角的小说,水浒传中的女性角色在传统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嬗变与解放的过程也具有深刻的意义。

首先,水浒传中的女性角色多以妻子、母亲、妓女等身份出现,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较低,受到男性的支配和控制。

这种传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结构使得女性难以获得自由和独立的发展空间。

然而,在水浒传中,一些女性角色展现出了坚强、勇敢的一面,她们不仅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还积极参与到社会的斗争中。

例如,林冲的妻子秦明,在丈夫被迫害流放时,积极帮助丈夫寻找机会复仇,展现出了女性的智慧和勇气。

她不仅帮助丈夫逃脱困境,还在丈夫加入梁山后,积极参与到梁山的斗争中。

她的出现使得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更加多样化,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另外,水浒传中还有一些女性角色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实现了自我解放和嬗变。

例如,武松的妻子潘金莲,虽然最终走上了不归路,但她在丈夫不在时,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成功地摆脱了传统妇女的束缚,展现出了对自由和独立的追求。

她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部分女性的追求和反抗,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与此同时,水浒传中的一些女性角色也展现出了传统女性的柔弱和无奈。

例如,宋江的妻子晁盖的妻子李瓶儿,她在丈夫被迫害后,一直忍受着痛苦和屈辱,最终在丈夫复仇成功后,因为长期受到折磨而去世。

她的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中一部分女性的无助和无奈,也揭示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总的来说,水浒传中的女性角色的嬗变与解放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虽然传统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仍然存在,但一些女性角色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实现了自我解放和嬗变。

她们的形象展示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揭示了传统社会对女性的限制和不公。

通过研究水浒传中的女性角色,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传统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命运,也可以思考当代社会中女性解放的问题。

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妇女形象研究

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妇女形象研究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妇女形象研究刘楠 西安外事学院摘 要:影视作品和文学作品是重要的文化表现形式,创作内容也会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而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烙印。

各个国家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反映了独特的民族特质和人群特点。

女性形象也是影视文学作品中非常典型的艺术形象,各个国家的女性形象在不同时期都会展现出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对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中国妇女形象进行了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影视文学作品;女性形象;特点;意识变迁作者简介:刘楠(1982.2-),女,汉族,陕西西安人,硕士,西安外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纪录片、影视剧。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9-159-010.引言妇女形象是我国影视文学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由于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社会背景,我国影视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形象也有着非常独特的特点,并且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妇女形象特点和艺术特点也在不断的变化。

为此本文从影视文学作品中中国妇女形象的特点、妇女形象的变迁以及妇女形象意识的变化三个方面对影视文学作品中中国妇女的形象进行了浅要的分析。

1.影视文学作品中中国妇女形象的特点首先在影视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形象往往命途多舛,但却非常善于隐忍。

例如《骆驼祥子》中的小福子,虽然被卖给别人又被抛弃,后来又被迫成为妓女,但她却对家人和父亲没有任何怨言[1]。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盛明兰,明明能力非常优秀,却碍于家庭原因只能将自己出众的才华隐藏起来。

其次影视文学作品中的妇女形象还普遍具有善良的特点。

作家琦君《我的母亲》一文中写到自己的母亲每年在节日制作美食的时候都会额外准备一些,从而分给家中做活的工人或者分给周围生活条件不好的邻居。

同时影视文学作品中妇女形象还具有勇于奉献和牺牲的特点。

电视剧《红高粱》中的九儿,为了抗战事业先牺牲了自己的女儿,后来又通过自己牺牲吸引敌人的注意从而保存了抗日武装的势力。

近代化视野下传统妇女文学的衰退

近代化视野下传统妇女文学的衰退

作 者 简 介 花 宏 艳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文 学 院 博 士 后 ( 东 广 州 ,5 0 0 ) 广 10 6 ;魏 中林 , 暨 南 大 学 中文 系教 授 、博 士 生
导 师 ( 东 广 州 ,5 0 3 ) 广 16 2 。
1 — 50
的运 动也 被纳入 到救 亡体 系 中来 。19 8 8年 ,康 有为 向皇帝 上 《 请禁妇 女裹 足摺》 ,曾继 辉在 《 湘报 》 中
初刊于1927年其弟单不庵主持的浙江图书馆报单士厘的晚年一家图书馆的现藏本为单士厘1943年所抄目录为钱玄同所编胡适曾应单不庵所请为该书作彼时的胡适正因为提倡白话文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他对单士厘的著作及其中收录的那些传统女性诗词颇不以为然
莩J 亩 21年第 1期 I : 01 辟 1
近代化视野下传统妇女文学的衰退
14 8 0年 ,鸦 片战争 的炮 声震撼 了迷 梦之 中的天朝 上 国 ,也 震碎 了传 统士 大 夫 的经 世哲 学 。激 进 的 启 蒙知识分 子开始 反思与抨击 儒家文化 ,而传 统妇女文学 也被贴 上 了 “ 无学 ”的落后 标签 ,传统 才女们 失 去 了儒 家文化背 景下的社会 认 同和赖 以生存 的文学 土壤 ,闺秀传统在此 时发生 了断裂 。 19 8 5年 甲午海 战 的惨败 深刻 地刺激 了国人麻 痹 的神经 ,为 了救 亡 图存 ,为 了挽 狂澜 于 即倒 ,资产 阶级维新 派 的改 良运动如 火如荼 地在 国 内展 开 .其 中 ,“ 缠足 ”与 “ 戒 兴女 学 ”这两项 与妇 女命运 攸 关
这 种 文化 传统 随着 社会 的发展 已经被 认 为是 虚 弱 的 ,它 导致 了民族 的衰落 和失 败 。这样 ,通 过 否定才
女 ,梁启 超也 否定 了南才女所 代表 的传统 文化 。 ”同㈣

人性的裂变——评《大浴女》中的章妩

人性的裂变——评《大浴女》中的章妩

人性的裂变——评《大浴女》中的章妩《齐齐哈尔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QiqiharUniversity(Phi&SocSci)人性的裂变——评《大浴女》中的章妩鹿琳(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关键词]人性;社会环境;裂变[摘要]章妩是《大浴女》中人性特征最为复杂的人物之一,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文革时期压抑人的正常欲求所造成的人的心理畸形和人性扭曲.小说对章妩人性生成的剖析和审视,体现了铁凝对人与社会关系的哲学层面的深刻思考.[中图分类号]I2o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38(2007)06—0082—02 TheFissionofHumanNature--------?-?-——CommentontheCharacterofZhangWuintheNovelDaYuNuLuLin(humanitiesinstitute,QiQiharUniversity,QiQihar161006,Cllina)Keywords:humannature;socialenvironmentfissionAbstract:ZhangWuisoneofthecharacterswhosefeatureofhumannatureisthemostcomplic atedinDaYuNu.Thepsycholo- qiealabnormalityandtwistedhumannaturecausedbyoppressingpeople'Sregulardesiredur ingtheCulturalRevolutionwasreflectedonher.TheanalysisandthecloseexaminastionofthehumannatureofZhangWuinthisnovelreflectedTieNing'Sviewontherela- fionshipbetweenhumanandsocietyinthelightofphilosohy.当代作家铁凝在长篇小说《大浴女》中塑造了一系列特定历史时期的女性形象,并以这些人物身上所体现的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人性特征,为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增添了新的亮点.如果论及《大浴女》由此取得成功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作者站在哲学的高度,从人与社会关系的层面探究了人性生成的根本原因,并对人性的完善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在《大浴女》众多的人物形象中,章妩应该是昭示作者此方面思考的最成功的艺术典型之一.章妩是以母亲,妻子的身份出现在作品中的,作为"文革"极"左"路线下的牺牲品,在她身上集中体现了禁欲主义压抑生命之原欲和非正常的放纵私欲对人性所造成的扭曲.正是这种扭曲所导致的人性私欲的泛滥,最终决定了章妩无论是作为母亲还是妻子都是失败的.一,生命原欲被压抑后的心理需求嬗变从人性的生成看,由于人不是纯粹的肉体的个人,也不是纯粹的精神的个人,而是现实的,具有一定社会性的,在一定条件下从事一定实际活动的人.因此人作为自然的存在物,社会的存在物,生命基本欲求是不可否认的存在.正常欲求的合理满足,是决定人的健康和谐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之一.然而"文革"的到来,人们的正常欲望不仅被遏抑,而且遭到了空前的禁锢和摧残."五七"干校不人道的生活对于从小就养尊处优的章妩是那么的无法忍受,除了每天的所谓磨练革命意志的砖厂强体力劳动和必须参加的政治学习,批判会外,包括章妩,尹亦寻在内,所有的夫妻都被分居,过上了清教徒式的生活.唯一的机会是只能在星期天排着队去山上小屋过上几分钟的夫妻生活,释放一下性欲.而且鱼与熊掌不能兼得,要想获得这几分钟的夫妻团聚,还得放弃进城买烧鸡吃的物质享受.在那个大讲阶级斗争的特殊年代,尤其是在"五七"干校——知识分子进行脱胎换骨改造的地方,人的一切欲求包括正常的性欲都被剥夺了,知识分子的自尊遭到了前所未有的亵渎.渴望生活的安定,衣食温饱,渴望心灵和肉体上的温情抚慰,渴望人格尊严得到起码的维护,成为"文革"时期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品.正因如此,当一个人正常需求得不到基本满足时,导致人的生理和心理发生变化,并以非正常手段进行释放,便成为一种必然.小说有层次的描写了章妩在令人窒息的"革命"生活中渴望满足起码欲求的心理变化历程:于是章妩患上了莫名其妙的眩晕病,暂时摆脱了强体力劳动,可以在宿舍休息几天,不过必须参加每晚的政治学习.患病是痛苦的,但对于此时的章妩来[收稿日期]2007—06一O1[作者简介]鹿琳(1952一),女,齐齐哈尔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第6期人性的裂变83说"和这无边无际的狼狈相比"她更愿意"把自己藏在_r眩晕里".因此摆脱病痛已不再重要,相反病痛成了获得正常需求的一道特殊的护身符而让她为这来之不易的待遇感到庆幸.接着不断的眩晕终于让她有机会回福安看病,虽然只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但她却为此欣喜若狂.她的欲求也由在"五七"干校宿舍的休息升级为在家里住下去,甚至是长期的.于是她开始为自己回家后不再眩晕而感到恐慌,并盼望着眩晕早点到来.尤其是当唐医生告诉她"很健康,你什么病也没有"时,她不但没有感到高兴,相反所想到的却是"必须有病",因为只有有病才有机会远离五七干校.为此"很健康"让她失望,着急,期盼有病,唯恐没病让她紧张,终于"眩晕及时到来了",于是在最适当的时刻,"她失去了知觉",名正言顺住进了人民医院.唐医生也由此成为实现长期在家里住下去的一棵救命稻草被章妩及时的抓在了手中. 这里我们不否认章妩的荒唐可笑以及她对唐医生的态度的功利目的和性的需求,但其中所折射的鲜明时代特征却是不容置疑的.当人们处在非正常年代,基本欲求被人为压抑时,心理的畸形嬗变便成为必然.小说中最具戏剧性的一幕就是当章妩准备出卖肉体等待唐医生"收留"时,心中默念竟是"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作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的毛主席语录.其近于病态的心理和荒唐的行为构成了对那个无视人性的时代的绝妙讽刺,她实在是受了非正常年代所谓的"革命"逼迫,无奈之下才把出卖肉体作为了获取正常需求的一种最有效的"革命"方式而转向堕落的.从章妩的心理变化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畸形的社会环境造成了畸形的心理, 畸形的心理导致了人性的裂变.二,人性裂变后的欲求扭曲与放纵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更重视以社会为本位,在政治利益高于一切的时候,大多数个人的自然需要和主体性往往得不到正常的满足和发挥.而在人的正常需求被无情剥夺,人的尊严遭到粗暴践踏的特殊时期,最终只能导致人性向畸形,病态发展.因此处在"文革"这一非正常年代的人们,包括章妩在内,人性的裂变便成为一种必然.出于生存的本能,章妩绞尽脑汁以生病为由暂时回到了家中.对章妩而言,家中有两个未成年的女儿需要照顾,更何况自己又确实患有莫名其妙的眩晕病,回家的愿望无可厚非.而且如果真的是为了两个弱小的女儿而牺牲作为女人的尊严,那么其行为中多多少少也还蕴含着某种令人同情的忍辱负重的悲壮.但事实并非如此,"文革"极左高压政策最终导致的却是章妩心理变态后人性的异化.回到福安后,为了彻底逃离"五七"干校,作为妻子,章妩放弃了一个知识女性的尊严,背叛自己的丈夫,主动投进了唐医生的怀抱.作为母亲,章妩心安理得地在接受幼小女儿生活上对她的关心和照顾,感受家庭的温暖的同时,丝毫不考虑怎样尽母亲的责任.而是弃女儿于不顾,不惜一切的去取悦唐医生,关心他的衣食起居,甚至在尹小帆高烧不退的情况下夜不归宿,以与唐医生长时间的不正常男女关系来抚慰空虚的心灵,释放被压抑的性欲,最后竞无所顾忌的生下了尹小荃.此时母性的缺失和性的放纵成为章妩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最主要的人性特征,使她在私欲的泥潭中愈陷愈深而不能自拔.与尹小跳,唐菲不同,章妩是个受过高等教育的成熟女性,但作为妻子她没能与丈夫同甘共苦,携手走过那段艰难的岁月,作为母亲在她身上也没有昭示母爱的伟大,特别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章妩的行为,使我们看到的是人性中的卑污以及那个时代所造成的人性的裂变.章妩是《大浴女》中作者所用笔墨不多,但却最能体现社会环境造就人性复杂的一个关键人物.透过小说我们还可以看到,特殊的社会环境不仅导致了章妩的人性裂变,同时章妩作为母亲,长者其欲求的扭曲与放纵,最终也影响到了所有与之相关的人,因为社会作为人群社会化的产物,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仅此而论又是她把特殊年代对人性的扭曲从社会带人了本应属于温馨港湾的家庭之中.如果说唐津津被斗是社会给尹小跳上的一课, 那么章妩的荒唐,母性的丧失可以说是家庭给尹小跳上的一课,这一课带给女儿的是社会和家庭的双重重压,其反面教育作用要比社会的一课更直接,伤害也更大.因为她的堕落,才更直接的促成尹小跳心理的变化:厌恶母亲,漠视生命,冷酷无情.除此之外唐菲人性的扭曲,章妩的出现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童年不幸的生活经历已经让唐菲过早的感受到了世态的炎凉,她敏感的提防着来自各方面的伤害,也包括与之抢夺舅舅的章妩.在唐菲的眼中章妩是个坏女人,她的行为是不光彩的,她夺走了本应属于自己的来自唯一亲人的爱.她仇视章妩,先把怨恨发泄到尹小跳身上,后来又挪开井盖,成为了杀死尹小荃的最初凶手.应该说唐菲对尹小荃的残忍,人性的丧失,章妩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 章妩在小说中作为一个在人性变异中挣扎的悲剧人物,分析其人性的堕落,我们寻找到的确切答案是:畸形的社会造就了畸形的心理,畸形的人生.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女性,面对灾难,面对命运的挑战,她超越了道德底线,选择了苟且人生,选择了不择手段的逃避,选择了放弃母亲的责任和对私欲的放纵.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章妩人性产生裂变的悲剧并非全由社会造成,章妩自身也参与了悲剧的创造, 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欲望的存在不一定使人性必然陷于纵欲的追求之中,人性是有道德和理性的.纵欲是非人性的追求.章妩正是由于丧失了道德和理性,才在纵欲中迷失了自我,使其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发生蜕变,最终导致了悲剧的人生.对于章妩而言,特定的时代造成了她人性的扭曲,但是从人性向善的角度应该看到每个人身上同样也都存在着人性中的的美好和善良.因此随着"文革"的结束,章妩也开始了人性困惑中的突围,她尝试着改变自己,并努力要从"文革"的心理阴影中摆脱出来,"幻想把自己变个样子,消灭从前那个我."但是由于她始终不敢直面自己的过失,而尹亦寻也始终不给她机会,她的各种尝试,包括整容等荒唐的行为, 只能使她的突围无功而返,由此说来,章妩在人性困惑中的挣扎和突围大概注定要伴随她的一生.章妩是铁凝置于大的社会背景下,在现实生活和社会变革中剖析和审视人性生成的一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小说对章妩人生悲剧的描写再现了文革对人性的压抑和戕害,这其中不仅仅包蕴着作者对社会的批判,政治的批判,更直达人性批判的深层,这就是《大浴女》主题的深刻性所在.(责任编辑李维)。

跨文化视域下中国女性形象的错位表达——以迪士尼真人版《木兰》为例

跨文化视域下中国女性形象的错位表达——以迪士尼真人版《木兰》为例

品艺长廊Art Salon 43跨文化视域下中国女性形象的错位表达—以迪士尼真人版《水兰》为例◎陈梦婷“花木兰”这一女性形象,通过中西方主流 文化的艺术表达,已成为自我革命、勇敢独立的 新女性代表被世界所认同。

迪士尼经典i p中,木 兰无疑是独特的,她异国、平民的身份定位,从 很大意义上扩展和丰富了迪士尼公主的外延。

但 这一具有独特魅力的经典形象,通过全明星的演 绎和巨资制作后,在全球电影市场的成绩却不尽 如人意,北美烂番茄、豆瓣评分均一路走低,究 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跨文化视域下,好莱坞 对中国女性形象二次编码的错位解读造成的。

_、被局限的女性主义表征《木兰》由好莱坞担任主创团队,在美国“M e Too”“政治正确”主流价值观兴起的背景下,制 作团队对木兰形象进行了多维编码。

传统中国文 化中,花木兰是封建社会“忠、孝”精神的外化,为家的孝悌之道,为国的报效尽忠。

在西方流行 文化的重塑下,弱化了这一精神内核,从中国传 统女性形象化身为美式女英雄。

影片通过一系列 的符号化表达,企图为观众展现女性主义觉醒的 命题,但由于跨文化差异,影片尚停留在文化表征,是有局限和误读的。

(一)形式大于内容的“凤凰”影片中多次出现“凤凰”这一元素,从创作 者角度来看,一是意图将此作为女性意识觉醒的 具象化符号,同时也意在弥补“木须龙”这一经典形象的缺失,但在运用和表现上迪士尼仍陷入 “他者文化”的局限。

凤凰第一次出现是花家门 前的石雕,传统中国文化中凤凰是祥瑞的象征,往往出现在高处,而这里雕像的位置在低处,视 觉的位置差势必造成文化内涵的错位。

后面凤凰 的出现都是在木兰遇到挫折时,它为主人公在迷 途中指明方向、在御敌时激发能量。

作为一部女 性觉醒主题的影片,凤凰形象本应比木须龙更能 贴合影片精神内核,但相较于个性鲜明、幽默讨 喜的木须龙,凤凰没有被赋予更深层次的内涵,迪士尼擅长的特效也谈不上出彩,从视觉层面上 被网友谑称为“大号风筝”,从叙事层面上没有 与人物内心转变相呼应,作为人物命运转折的外 化表达有失偏颇,更别说弥补一批“木须粉”的 观影预期了。

樾口一叶笔下女性形象的嬗变

樾口一叶笔下女性形象的嬗变

樾口一叶笔下女性形象的嬗变作者:石玉芳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石玉芳(淮海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连云港 222005)摘要:樋口一叶是擅长刻画女性形象的作家。

在短暂的创作生涯中,樋口一叶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在作家不同的创作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变化是与作家生活经历的变化及其女性意识的觉醒密切相关的。

关键词:女性形象;嬗变;生活经历;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150-04樋口一叶(1872-1896)是明治时代妇女社会角色变化的先驱者,是日本近代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前期开拓者之一。

从处女作《暗樱》(明治25年)到最后的遗作《里紫》(明治29年),樋口一叶从事文学创作的时间仅四年之余,却在日本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她的小说,几乎都是以女性为主人公的。

对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不论是情窦初开的少女、身为人妻的主妇,还是悲苦无助的女工、沦落风尘的妓女,樋口一叶都是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深入挖掘她们内心深处的悲哀,剖析她们滴血的灵魂。

由于其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反映当时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形象,樋口一叶被当时的人们誉为“当代紫式部”、明治文坛的“天才女”。

樋口一叶的作品,为我们认识19世纪末处于转型期的日本社会现实以及转型期的女性的痛苦生活,提供了一系列形象性的教材。

那么,樋口一叶笔下的女性形象在她创作的不同时期究竟发生怎样的变化?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何在?这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一樋口一叶前期的作品主要以虚幻的想象描写才子佳人浪漫的恋爱为中心。

小说中的女性大多是温柔美丽、没落的中产阶级少女。

由于社会的羁绊,她们不能如愿以偿地恋爱,最终以死亡或离别为结局。

明治25年,樋口一叶在《武藏野》杂志上发表的处女作《暗樱》,描写的是少年少女的悲恋故事。

天资聪明、温柔美丽的少女千代与邻家少年良之助本是门当户对、两小无猜的玩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晓梅摘要:在当代文学发展视野中,文本所呈现出来的女性形象伴随着当代中国政治与文化的不断更迭与嬗变,呈现出从一元到多元、由单一到丰富的文化身份转换。

不论是“十七年文学”中的“铁姑娘”、“新女性”形象,还是80年代理想主义张扬的“木棉”、90年代灵肉交融的“自审者”形象,抑或是新世纪的职场女性和“新‘青楼’”形象,历经60余年积淀的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构成了当代社会意识形态嬗变过程中的鲜明映像,成为文学创作与政治话语联姻的文化符号。

关键词:当代文学;女性形象;文化身份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当代科尔沁汉语文学创作研究”(项目编号: JJKH20170013SK)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8)04-0094-04论当代文学女性形象的文化身份嬗变在当代中国文学视域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更迭交相呼应。

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不仅倾注了作家们的匠心与慧思,是作者人生经验、审美旨趣等方面的文学表达,同时,这些女性形象在意识形态的规约中,逐渐摆脱了男性世界的附属与陪衬,她们通过自我文化身份的嬗变成为传达文化意识和社会形态的映像符码,历经了从一元到多元、由单调到丰富的嬗变过程。

不论是以“革命/不革命”、“英雄/非英雄”、“先进/落后”的二元对立标准形塑的“铁姑娘”和“新女性”形象,还是具有独立人格气质的“木棉”与“自审者”形象,以及新世纪文学中的职场女性、打工妹、新“青楼”形象,都为当代中国的政治变迁增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

一、政治文化主潮中的“铁姑娘”形象新中国建立初期,女性形象的塑造更多是为了国家建设需要而表达强烈的政治性诉求,因而,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化身份自然也就被赋予了国家主流话语的意识形态要求。

在文学创作中,“铁姑娘”成为所有女性的代表。

在建设新中国和发展新时代的社会主潮中,人们的意识和观念中有意识遮蔽了男/女之间的身体特性和精神气质的差异,就像曾经风靡于各种社会各个层面的“时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样”的口号那样,它自身不但能够“忠实地反映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并且还反映了“信仰和偏见”。

①“男女都一样”的语义内涵在某种意义上讲,它不但赋予了全体女性与男性有着同样的更为广泛的自由空间和政治权利,同时也给予了女性们在行为上的实践动力,要求女性像男性一样参与社会生活、参与新中国建设、建功立业。

吊诡的是,这种外向性的普遍一致的要求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可能,也意味着在赋予女性各种平等权利的同时又忽视了女性作为社会自然身份的人在生理、心理、情理等方面与男性之间事实上的差异。

在以“革命英雄”、“社会主义建设英雄”、“平民英雄”等政治文学为主潮的国家话语中,文学创作意识(文学为政治服务)不可避免地与政治要求(集体主义)紧密结合,女性的形象塑造在统一的艺术规范中同样要求为国家意识形态服务,作家们不约而同地形塑出具有普遍时代意义的“新女性”和“铁姑娘”形象,并且所有的女性形象都无可厚非地抹平了女性的性别意识和对本真的“女性/个性”、“母性/天性”的有意识遮蔽,从而保持了与国家话语和文化意识的同步性。

例如蒙古作家玛拉沁夫创作的《茫茫的草原》中的女主人公苏荣,作者有意识地把她塑造成一位有着“两条男人的粗眉”和“迈着男人一样的步子”的形象。

一方面是因为可以提升“共产党工作队政委”的政治身份分量;另一方面,虽然作者对苏荣的形塑中有“牧妇似的”柔情以及对丈夫、孩子的思念等等描写,但更多的描写则显示出对女性文化身份的一种男性化情绪。

在《青春之歌》中,林道静以“五四之女”的文化身份讲述了自己的“逃婚”、“英雄救美”、“苦恼”、“出走”、“投身革命”的觉醒过程:“逃婚”———逃避封建的包办婚姻;“英雄救美”———走投无路欲投海自尽时被“多情的骑士,有才学的青年”余永泽救回,并受到百般庇护与娇宠;“苦恼”———因余永泽“主张妇女独立,又不愿我出去工作”的矛盾态度而产生新的苦恼;“出走”文学94江汉论坛———发现余永泽“不革命”的态度而再次出走;“投身革命”———追随共产党人卢嘉川投身革命事业,并最终同工人出身的革命家江华结婚。

至此,一个原本温情脉脉、多愁善感的女性在作者的一系列塑造中完成了她的青春之旅与精神蜕变。

这是一个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家庭的知识女性被革命改造的经典文本。

在这样的形象塑造中,作者可以迎合政治要求进行有意识地删改。

杨沫在1959年《青春之歌》再版“后记”中说,修改本中增加了“农村的7章和北大运动的3章”,理由是“围绕林道静这个主要人物,使她的成长更加合情合理、脉络清楚,使她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变成无产阶级战士的发展过程更加令人信服”。

②也就更加符合“一部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手册”③的政治要求。

与《青春之歌》获得普遍的赞誉相反,宗璞创作的《红豆》发表后便遭到了多重批评,这与女主人公江玫被塑造成具有女性情感特征形象有着直接关系,因而背离了当时“男女都一样”的文化主潮与“爱情服从革命、艺术服从政治”的要求。

小说写解放前夕大学生江玫与男友齐虹因政治立场的分歧和人生哲学的不同而导致的爱情悲剧。

在小说中,美丽清高的江玫和才华出众的齐虹深深相爱,但齐虹因江玫参加社会活动而将她嵌着两粒红豆的发卡踩得粉碎,继而又怜惜地将两粒红豆放进耶稣像后面的小洞里。

江玫因此对齐虹的感情像破碎的发卡一般不再完整,最后痛苦地拒绝了齐虹苦苦要她同赴美国留学的请求,独自南下加入了革命队伍。

才女作家宗璞把小说写得极富人情味,细腻委婉,清新流丽。

但发表后因“反右”风波的影响,立即受到“思想倾向很不健康”和“宣扬资产阶级恋爱观”的批判,最终被“判定”为“毒草”。

实际上,展示在读者面前的女性形象恰恰是为了投身革命而放弃对革命淡漠、意欲出国留学的男友,小说本身与《青春之歌》一样,表明了作家创作思路向主流意识形态的靠拢和认同。

但仅仅是因为在艺术传达时,作者用细致入微的笔触真实地记录了男女主人公从相识、相恋到决裂的全过程,以及女性在面对革命与情感的艰难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幻想、期待、甜蜜、痛苦、矛盾、悲伤等等一系列的丰富女性心理活动和情感历程,就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责难和批评。

这也说明,在当时的文学主潮中,女性形象从思想内容到艺术表达,都要以“爱情服从革命、艺术服从政治”为准绳。

“铁姑娘”形象的塑造,与当时要求女性和男性从事同样的体力劳动才能同工同酬的风尚和“文学必须忠实地歌颂劳动者”的倡导有关。

“男学老愚公,女当铁姑娘”是五六十年代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中流行的一个普遍口号,甚至于女性参加劳动时的强度、成绩都可以超过男性。

如短篇小说《李双双小传》(李准)中的“李双双”、报告文学《小丫扛大旗》(黄宗英)中的“铁姑娘队”、短篇小说《山那面人家》(周立波)中的“卜翠莲”等女性形象,就是如此。

在展开新中国建设的时代要求中,“不爱红装爱武装”成为对新中国女性的最高赞誉。

作家们“为革命”、“为建设”也尽力消除或抹平女性的性别意识,使一种文学上的“女扮男装”得以风行,虽然说让女性向男性中心话语靠拢不过是一种文学幻想,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女性的自我意识、情感欲望、生活愿望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被融入统一的意识形态观念之中。

虽然有些作品的书写空间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一些具有女性特征的形象描写,但不可避免地都成为了与主流意识形态背离的“反面”或是“被侮辱被损害”的女性形象,如《山乡巨变》中喜欢漂亮、不做家务、向往幸福生活的张桂贞;《创业史》中被引诱失身的素芳;《艳阳天》中挑逗萧长春的漂亮女人孙桂英;《小巷深处》中曾为妓女的徐文霞在面对真挚爱情时的痛苦;《美丽》中被领导以革命工作名义霸占侮辱的季玉洁等。

女性形象一旦涉及男女之爱、儿女之情,就往往被不分青红皂白地批判为“宣扬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类之爱’”的“毒草”④。

这一阶段,作家们还塑造了一批与“女英雄”、“铁姑娘”相反的女性形象,即“政治和生产劳动落后的分子,兼阶级敌人;伪新女性;道德败坏分子”⑤,都是主流政治文化批判的对象,这不能不说是文学精神的一种异化与压抑。

到了“文革”时期,女性形象在政治的高压下更加走向极端,不论是《沙家浜》中的阿庆嫂、《红灯记》中的李铁梅、《红色娘子军》中的吴清华,还是《白毛女》中的喜儿,她们在政治与性格重叠的革命话语塑造过程中,都被“神化”成为没有血肉、情感和理性的政治符号。

二、社会转型时期的“木棉”形象“文革”的结束,标志着中国开启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变革和文学春天的开始。

在人性逐渐回归的人本主义思潮,以及对文学创作中的“无性”与“超女”形象的反拨中,女性意识逐渐回归到正常的文学视野,越来越多的作者突破以往单一化、概念化、公式化的思维模式,开始尝试对女性主体的本真书写,向女性的精神深度与情感向度开掘。

不过,在刚刚经历了十年苦痛经历的文学叙事中,影响较大的还是与政治形态相关的理想主义式的“木棉”形象,她们在展现女性意识与气质的同时,仍然承担着另一种政治话语的“宣道”责任和为女性的存在境遇“开疆辟地”的重任。

但不管怎么说,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她们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女性形象从一元化到多元化的过渡者和开拓者。

诗人舒婷的《致橡树》以美丽忧伤的情感塑造了企盼独立自在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纯的歌曲;/……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一起“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对于此诗的解释,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表达出952018.4一种“女性意识”、“爱情理想”等思想,“橡树”与“木棉”的意象分别指向了具有“阳刚之美”的男性和具有“阴柔之美”的女性形象,从而“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平等、独立、理解、尊重的理想爱情的呼唤和憧憬”⑥,从而彰显出女性的独立意识。

但是,诗歌的语义及其内涵的生成远非如此简单和表象,从理想主义的视野观照当时的文化语境,我们就会发现,“橡树”在此处更多地应该指向刚刚从灾难中复生的“祖国”形象,表达的是诗人内心之中对伟大祖国的那种深深的爱。

因此,《致橡树》在语义的表达中就形成了双重指向,一方面是作为女性身份的“女性意识”和“爱情理想”,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诗人在面对饱受苦难的祖国时,内心中所抒发出的一种坚韧的承担意识和深沉的热爱,表达出诗人与祖国不离不弃的宣言。

在《神女峰》中,诗人借“神女峰”的形象,通过既守望自我,又渴望温情的诗句表达着同样的意旨:“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

传统文化中的女性本质和女性力量在此时呈现出一种与祖国共生同存的东方式的生命情调,在形象的塑造中展现自我的理想,使痛苦的磨砺变得光芒闪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