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9课 在山的那边》教案
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通用7篇)
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通用7篇)七年级《在山的那边》优秀教案(通用7篇)(篇一)教材分析诗歌在表达的主题和感情上往往显得丰富而含蓄,因此造成在欣赏和理解上的因人而异,但我们不能就此忽视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在山的那边》主题相当集中、明确,表达的是信念与理想在人生追求中具有的巨大意义。
如果片面强调个人感悟,而置理解上出现的偏差于不顾,反而不能真正达到欣赏诗歌的目的。
学情分析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在学习方法上与知识结构上有很大的区别.就学习方法而言,小学语文的学习,主要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工具书学习,初步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初中语文要求学生能独立借助工具书学习,能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知识结构而言,小学语文注重字、词、句、段的积累和运用,初中语文在此基础上注重课文的阅读与分析本课是诗歌,它的意蕴深刻,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认知)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感情。
(能力)3、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重点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难点:诗歌的主旨的明确。
要解决好这两个学习重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二是教师要有重点地选择实例引导,在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要相机点拨。
教学方法读——讲——读——赏——读。
“讲”,清除文字、词语等障碍,整体把握内容和感情。
“赏”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语言。
课堂讨论——评述、质疑。
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然后师生相互质疑。
课前准备提供群山、大海的图片。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
教学过程—、预习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给这些生字词注音并解释,掌握这些词语的运用。
(1)痴想(chī):(2)隐秘:隐蔽,不外露。
(3)铁青: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4)凝成(nng):凝结成。
(5)诱惑(yu):吸引,招引。
《在山的那边》教案(通用15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通用15篇)《在山的那边》教案篇1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1、朗读诗歌,品味语言2、联系生活,感悟人生○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起点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
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
但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在山的那边》,相信这首诗会对大家有很大的启示。
二、学习生字词1.同学们在小学一定都学过诗歌了,喜不喜欢诗呀?诗歌是通过精炼、优美又有节奏的语言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朗读来品味语言,用情去读,用心去悟。
同时要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诗歌中得到有益的人生启示,帮助自己成长。
2、学习生字词:痴想chī隐秘yǐn 铁青tiě凝成níng 诱惑yòu喧腾xuān 扎下zhā漫湿màn 一瞬shǜn间注意:扎这个字有三种读音,分别是zhā(刺,钻)、zhá(挣扎)、zā(捆,缠束:扎辫子),在诗中应读zhā,“扎根”指植物的根向土壤里生长。
同学们回去以后还要去查查字典,记在你的笔记本上。
字典是我们学习语言的最好的老师,大家一定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下面请大家把生字齐读一遍。
三、朗读1、如果你们来写《在山的那边》,你们会写什么呢?2、在诗人王家新笔下,那山那边到底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诗中去找寻答案吧。
有同学愿意给大家朗读吗?3、大家评评他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指导:欣赏诗歌一定要放声朗读,而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关键还要有感情,只有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去读,才能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形成共鸣,才能得到美的享受和有益的人生启示。
同学们读的感情不够,关键还是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不够。
四、内容分析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看看这首诗的内容。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
(2)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追求梦想的精神。
(3)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深刻哲理。
(2)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景。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
3. 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探索欲望。
4. 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带。
2. 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
3. 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美妙。
(2)引导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2. 学习生字词(1)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圈出生字词。
(2)集体交流,讲解生字词的意思。
3. 理解课文内容(1)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4. 欣赏课文美景(1)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课文所描绘的美景。
(2)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景物描写来表达情感。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谈谈自己向往的山的那一边是什么样子。
(2)引导学生学会面对困难,坚定信念,勇往直前。
6. 小结与作业(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最新9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在山的那边的教案(最新9篇)《在山的那边》课堂实录篇一1、课前,学生板书每天一句话上课,学生给大家讲解句子大意(一般从古诗文来的语句如此处理)2、交代上课内容:师:感谢**同学对我们的激励,(承学生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理解,另一个班写的是“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接过来的话是相互学习的问题)让我们带着我们的志向开始我们中学学习的旅程,今天我们第一站是《在那的那边》(板书课题、作者)师:同学们读过这首诗吗?部分学生:读过师:没有读过的同学请起立二生起立,忐忑师:那你们来猜测一下,在山的那边是什么?生:是山师:为什么?生:山区里的山是连绵不断的师:如果你住在这样的地方,你希望山那边是什么?生:城市师:为什么?生:山区太穷、太落后,我希望能过富裕、现代化的生活。
师:是啊,很多山区太落后了,真希望山区的人们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生: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觉得师:昨天我们不是说不说觉得生:笑。
我认为,山那边不再是山。
作者说在山的那边,肯定是说,很多山以外的地方,那肯定不会是山了。
师:那你希望会是怎样的地方呢?生:我希望是海。
师:理由?生:山区太闭塞,我希望能看见广阔无边的大海,海会给我一种心胸开阔的感觉,还会给我力量。
师:好啊,男孩子就该有海一样的心胸。
师:这两个同学没有读过课文,他们有了这样不同的认识,其他同学读过了,如果你们来写《在山的那边》,你们会写什么呢?生:我会写山的那边是草原,因为我特别渴望见到草原,还希望能骑上马在辽阔无边的草原奔驰。
师:跃马扬鞭在草原上疾驰,好,令人神往。
生:我希望山的那边是四通八达的大路,因为山路一定很难走,我希望能有平坦的道路通往我想去的地方师:走出大山、走向远方,可能是很多山里人的梦想,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呢?如果有便利的交通,他们和外面的联系会更多、摆脱贫穷也会更容易些。
……(还有不少,记不清了)师:同学们说了这麽多想法,老师也想和大家说说自己的想法刚看到这首诗的题目,老师就想作者说的在山的那边肯定不再是山了,但是如果我来写,我希望山的那边还是山。
人教版《在山的那边》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在山的那边》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及教案教案:课文:《在山的那边》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在山的那边》这篇课文,了解儿童间相互欺凌的现象,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互助合作的精神。
2. 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学会运用“在……上/下面”、“跑起来/走起来”等相关词汇进行句子拓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互助合作的精神。
难点:运用相关词汇进行句子拓展。
教学准备:课文《在山的那边》及相关教辅资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标题《在山的那边》,提问:你们听过这个故事吗?你们有类似的经历吗?Step 2:阅读课文1. 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并识别出不理不睬、虚张声势等词语。
2. 分组讨论:请学生就课文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为什么阿东一会在山的这边,一会在山的那边?”“怎样才能解决他们之间的纠纷呢?”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内容,并逐段解读,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Step 3:语言运用1.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句子结构和语言运用,例如:使用“在……上/下面”、“跑起来/走起来”等进行句子拓展。
2. 教师提供相关例句,引导学生运用相关词汇进行句子拓展。
Step 4:情感教育1.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如果你们是课文中的小明,你们会怎么做?2. 分组讨论:请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并记录下自己的观点和理由。
3. 学生展示讨论结果,并进行总结。
Step 5:小结与拓展1. 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小结。
2. 提问学生:你们还能想到其他与课文相似的故事吗?请用词语和句子描述这个故事。
课后作业:1. 思考:你们能够想象出阿东和小明后来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吗?请写一篇小短文描写他们之间的友谊。
2. 阅读课外书籍或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关爱他人、互助合作的故事。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在山的那边》教学案
19《在山的那边》教与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①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②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形成初步的语感。
③理解诗歌意境,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感悟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以朗读为主线,尝试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感悟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与学重点: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感悟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与学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课前准备: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熟悉诗歌内容,了解作者。
教与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每个人在童年时代,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
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去倾听他的深情诉说。
二、学习新课(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正确读出下列词语,并能简要解释加横线的词语。
痴想隐秘铁青凝成诱惑喧腾扎下漫湿一瞬间2、走近作者。
(让学生简单介绍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3、教师示范朗读或播放录音。
提示:注意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节奏是诗人根据内容的需要对语言所作的精心组合,也是诗人思想感情变化在诗中的体现。
4、学生试读,把握诗歌节奏。
学法指导:要体味诗歌的节奏,须对诗歌进行准确的断句,如“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5、指名读。
6、思考:这首诗写了什么?(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1、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示:鼓励学生探究回答,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让学生在讨论后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赏析诗歌作准备。
学法指导:诗歌,除字面上的意思外,往往还有深层含义。
阅读诗歌要抓住关键性语句(其中有揭示或暗示文章主旨的语句),这对理解诗歌是非常重要的。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7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7篇)《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一一、重点字词1.注音。
痴(chī)想诱(yòu)惑喧(xuān)腾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huàn)幻想(shùn)瞬间(níng)凝成3.解释下列词语。
(1)隐秘:隐蔽,不外露。
(2)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4.诗中的山指的是困难、挫折,海指的是理想、信念。
二、词语积累痴想:不能实现的痴心想法。
信念: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
失望:①感到没有希望,失去信心;希望落了空。
②因为希望未实现而不愉快。
文中是指自己的希望落了空。
诱惑:①使用手段,使人认识模糊而做坏事。
②吸引、招引。
文中的。
意思是指山在吸引着我。
依然:依旧。
喧腾:喧闹沸腾。
文中指大海的汹涌澎湃。
三、需掌握的字的读音痴想(chī)凝成(níng)喧腾(xuān)诱惑(yòu)一瞬间(shùn)隐秘(mì)四、辨析近义词痴想幻想这两个词都可作名词或动词,都指非现实的想法。
但词义有所不同。
痴想:着重点在痴心,一方面说明这种想法实现的可能性不大,另一方面表现一种痴痴的情态。
如我常伏在窗口痴想。
幻想:着重点在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其想法通过努力有实现的可能性。
如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五、重点句子1.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2.──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在山的那边教案篇二【课文说明】这首诗分两节,前一节写“小时候”,后一节写“今天”。
小时候就有一颗不甘蛰居闭塞山区之心,但是认识是幼稚的。
长大后,感悟了,诗人用群山和大海的形象表达了人生的信念。
只要体悟“海”与“山”的象征意义,懂得“海”就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就是理想的天地,无座数山就是通向理想之路,就可以把握全诗的意蕴。
联想任何一种理想和奋斗,都会感到越读越亲切。
事情往往是这样,并不是爬了一座山,就能达到目的地的,要翻过无数座山,才能到达理想境界。
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3)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追求卓越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在山的那边》的阅读与理解。
2. 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型的讲解和练习。
3. 课文主题思想的探讨和表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
(2)提问学生对山的理解和感受,引发学生的思考。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 词语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学生进行词语练习,巩固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4. 句型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重点句型的结构和用法。
(2)学生进行句型练习,巩固对重点句型的理解。
5. 主题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探讨课文的主题思想。
(2)学生进行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四、作业布置1. 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对山的理解和感受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和练习等。
2. 朗读与背诵:评估学生的朗读和背诵能力,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程度。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写的关于自己对山的理解和感受的短文,考察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七、教学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如登山或观察山脉,让学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美丽和力量。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9课《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1)
1 在山的那边王家新教学目标: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从谈“梦想”导入新课:童年是五彩的、童年是灿烂的、童年是多梦的,我们的童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梦想,你的梦想是什么?是做一个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家?还是做一个周游世界的旅行家?一个运筹帷幄的军事家?驰骋赛场的运动员?挥毫泼墨的书法家?引吭高歌的歌唱家?慷慨激昂的演说家?感情奔放的文学家……,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梦想是什么?2、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都各自谈了自己美好而朦胧的梦,今天我们所要学的这篇课文《在山的那边》就是叙述了一个大山深处的孩子的梦想,看看孩子的梦想到底是什么?二.整体感知。
1.读准下列字的音。
痴想chī隐秘yǐn铁青tiě凝成níng诱惑yòu喧腾xuān扎下zhā漫湿màn一瞬shùn间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基础上思考:诗中的“山”和“海”除字面意思外,还蕴含着什么意思?板书:山——————海(困难)(理想的境界)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并思考:①给诗歌另拟个小标题。
例如:我心中的大海;山里娃的梦……②概括诗歌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例如: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第二节写我追寻心中的海;第一节写我童年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长大后的感悟和信念;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或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
提示问题:①“我常伏在窗口痴想”一句中,“痴想”一词有何作用?想得发呆、非常入神。
神态描写,写出了“我”的神态,表现了小时候的“我”对山外面世界的向往。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语文课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在山的那边》。
2. 能够分析并欣赏课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汇进行写作。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会通过课文中的描写和对话,感受人物的情感和心理变化。
3.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增强自己的表达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文学素养。
2. 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自然景观,增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3.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鼓励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在山的那边》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学生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汇进行写作。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分析并欣赏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汇进行写作。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材准备准备《在山的那边》的课文文本,以及相关的阅读材料和写作素材。
3.2 教学设施准备准备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等教学设施,以便进行多媒体教学和互动教学。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山景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4.2 朗读课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发音和语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4.3 理解课文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主旨和精神内涵。
4.4 分析课文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的文学价值。
4.5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句子结构和词汇,进行写作练习,教师给予指导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和写作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2 理解与欣赏能力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对课文文学价值的欣赏能力。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4篇
《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4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辛苦为大家带来的《在山的那边》教案设计优秀4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篇一一、导入在遥远偏僻的山区,在巍峨高峻的大山深处,有这样一位少年,他从小随父母辗转了五六个地方,但是一直没有走出山里。
山外的世界如此精彩,对此他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
于是面对无言的群山,他常常苦思冥想。
“山那边是什么呢?”想的久了,内心竟流淌出一首诗歌。
诗歌的名字就叫《在山的那边》。
这节课,我们一起随同这位少年去寻找山那边的世界。
二、读诗诀窍师:1、学习诗歌,通常情况下诀窍有三。
他们分别是:读准字词、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先来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请一位同学读准词语,注意加色字的读音。
其他同学注意听读,看看有没有读错的地方。
(生活动)这些词语里面有个多音字:扎。
谁知道扎的其他读音。
从检查的结果来看,同学们预习得比较充分。
只是,老师不知道,同学们对于整首诗歌,是否也能读准呢?请一位同学为大家读准诗歌。
其他同学听后评价。
2、诗歌的节奏,一般是按音节或意义来划分的。
同学们先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词,读出节奏。
(学生自由地、热烈读)读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刚才大家的朗读做到了眼到、口到、心到。
下面检查读书效果。
3、诗歌的朗读除了要做到字音准确、流利富有节奏之外,关键还要读出感情。
想要读出感情,就必须走进读诗三境界。
他们分别是读懂诗歌、读懂诗人、读出自我。
三、读懂诗歌师:1、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呢?海(板书:海)2、这个结论如何得出来的?(PPT )3、山和海除了字面的意思外,还有深层含义吗?(山就像困难,海就像理想;山就是艰难险阻,还就是理想境界)(板书:艰难险阻、理想境界)4、诗人在登山寻海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不怕困难,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
七年级语文上册19在山的那边教案新人教版
在山的那边课题 19、在山的那边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积累“痴想、隐秘”等词语,领悟诗中“山”与“海”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学会初步欣赏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中表达的信念和蕴涵的哲理,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诗中蕴涵的哲理。
难点初步欣赏诗歌,品读揣摩语句,准确理解诗的内容和情感。
欣赏几幅插图。
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童年时代,谁都有过美好而朦胧的“梦”,今天我们要跟
新走进苍茫的大山里,去探寻一个山区孩子童年梦想的有关课文《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当代诗人,出生于湖北均县。
1978年入武汉大学中文系读书。
现在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诱惑()一瞬间()隐秘()从视觉插图引入,活环境又可以激发
学,为学生打好语
(三)合作探究
华,从中让学生明、山又是怎样的特点?诗人是怎样描绘的?举例说明。
那“海”呢?那“我”呢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我山海。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优秀3篇
《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优秀3篇《在山的那边》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目标:⑴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诗歌;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
⑴体会作者“为理想而奋斗”的思想情怀;理解作者所创设的诗歌意境,把握本诗主旨。
⑴深入诗歌意境,涵咏体会“山”和“海”的不同含义,体会诗歌蕴含的人生哲理。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3、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正确方法,激发学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不懈追求奋斗的情怀。
【学习方法】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学习设置】一、课文感知《在山的那边》是诗人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这首诗抒写了童年的向往和困惑,成年的感悟和信念,启示人们要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要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悟诗中的思想感情,品味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课前准备组织学生认真预习《在山的那边》诗歌;查字典解决“读一读、写一写”和注释中的问题,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写“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自己是怎样处理的`”练笔,准备上课时在班里交流。
三、课文导入同学们,当你进入中学,跨入人生道路一个新的中国时,你一定对未来充满了新的憧憬和向往。
追求美好的人生,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道路中共同的目标。
《在山的那边》这一课的作者王家新以自己的情感体验给我们非常有益的启示。
《在山的那边》是诗人王家新在二十多年前写的一首诗。
在诗里,他述说了童年时代美好而朦胧的“梦”──对大海的热烈向往,长大后依然不停地追寻它。
二十多年后的今天,诗人虽然已无数次见过童年时所向往的海,但是心目中的那个“海”依然遥不可及。
那么,他心目中的“海”是什么呢?让我们来品读这首诗歌,从中寻求答案。
(出示学习目标并板书课题)(教师检查预习,学生交流、巩固)四、朗读课文《在山的那边》是一首诗歌,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艺术。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19课《在山的那边》教案 新人教版
《在山的那边》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朗诵课文,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联系生活,感悟人生。
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在朗读训练中品味揣摩语言,难点是对无数座山的理解。
3. 教学用具多媒体4. 标签钢琴曲《海边的星空》教学过程导入:初读课文1.读准字音。
2.画出你不理解的字词。
字词解释1.加色字注音痴想()凝成()喧腾()诱惑()一瞬间()隐秘( )2.词语解释痴想:隐秘:凝成:诱惑:喧腾:一瞬间:教师朗读指导1.正确就是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漏字。
2.流利就是吐字清晰,停顿合理。
3.有感情就是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抑扬顿挫,讲究音量、速度、语气、语调的合理配合等,从而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小时候→(轻声,适当延长),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声调略上扬,轻声)(语气:要读出孩子天真的口吻)妈妈给我说过:/海(语气平缓)(要读出母亲的慈祥和蔼)哦(短而轻声),山那边/是海吗?(略带疑问和憧憬的语气)于是(略延长),怀着/一种隐秘的想望有一天/我/终于爬上了/那个山顶(音量适中,声调略上扬)可是(要立即体现出孩子委屈、沮丧的心情),我/却几乎是/哭着回来了——在山的那边(延长),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语调上扬,声音延长),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连读略快)/打(重读)了/一个/零分!(语速放慢,声调延长,体现出挫折感)妈妈(轻声),那个海呢?(要充满疑惑)(第一段主要要能够体现出孩子的纯真,对希望的想象憧憬,去追寻希望时的兴奋心情和遇到挫折的极度沮丧懊恼的心情。
)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声音要比第一段来得大,要体现出一种坚定与自信。
)今天啊,我/竟/没想到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是的!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让学生整体感知,学生参与按下面的句式说说课文。
《在山的那边》七年级语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七年级语文教案一、教材分析《在山的那边》是教材中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伟大的毛泽东时代的故事。
小说情节紧凑、环环相扣、线路严谨力度适中,既传达了历史的教训,又有趣味性,适合初中生阅读并加深对革命时期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1.了解毛泽东时代的农村改革。
2.理解内战年代形势与人物命运的关系。
3.能够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
4.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解小说中的批判精神及深层次思考。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1.教师先将小说整体浏览一遍,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史中的“百折不挠”精神。
1.2.教师请学生阅读小说,师生进行讨论并整理故事情节,逐步挖掘人物性格及心理描写;1.3.教师将人物性格及心理描进行研究并对学生进行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故事主旨。
2.教学方法2.1.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讨论,逐步提升他们的阅读与思考能力。
2.2.教师以展示PPT的方式进行故事情节分析,让学生印象深刻。
2.3.采用小组讨论、个人思考等多种学习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以激发兴趣,增强学习效果。
四、课堂操作4.1 前期准备在教学前,教师需要对小说进行详细阅读及复习,对于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需要有所准备,如控制学生课堂活跃状态,防止学生闲聊,提高课堂效率等。
4.2教学展示1)PPT展示通过PPT向学生呈现小说情节,使学生一目了然,减少对情节理解的重复性阅读。
2)人物造型展示将小说中各个人物的形象用PPT进行呈现,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人物性格及相关心理描写。
4.3 课堂练习1)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讨论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并整理故事情节,带领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故事主旨。
2)学生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将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自主思考相关问题,并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3)学生撰写作文,将思考记录下来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写成文章,并交到教师手中,教师通过评分,给予学生一定的表扬和奖励。
五、评判方式通过教师的提问与学生的回答,采用文字或语言的方式来进行评分,阶段性给予学生一定的分数或评价,以鼓励他们在学习中更加努力。
《在山的那边》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手法。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感。
(2)激发学生勇于探索、追求梦想的精神。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在山的那边》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课文的朗读、背诵和默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在山的那边》。
(2)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内容,把握作者的表达手法。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分析。
(2)学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在山的那边》的作者和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2)学生自主背诵课文,教师进行检查和指导。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拓展学习成果。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朗读和背诵的情况。
2. 阅读理解能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写作能力:学生根据课文学习进行的写作练习的质量。
《在山的那边》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在山的那边》教案初中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散文的特点和写作手法;
2.学会运用个体描写和环境描写分析文本;
3.表达对大自然的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点:
1.分析散文的写作特点;
2.分析文本中的个体描写和环境描写。
三、教学难点:
1.分析文本中描写手法对文章整体的衔接作用;
四、教学过程:
A.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提问和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回顾散文的特点和写作要点。
B.核心教学:
1.学生根据教材文本,观察分析文中关于山川的描写,分析描写的方法和手法。
C.讲解教材:
1.教师对文中的个体描写和环境描写进行分析,让学生了解描写手法对文本的补充和扩展作用。
D.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1.学生分成小组,就散文中描写的山川的形象和情感进行分析和讨论,形成小组报告。
E.展示小组讨论结果:
1.学生报告小组讨论的结果,与全班共同学习和讨论。
F.巩固与拓展:
1.教师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对散文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五、教学总结:
1.教师总结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对自然美的感激之情。
六、布置作业:
1.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观,写一篇描写文章。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堂课,学生了解了散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以及如何分析个体
描写和环境描写对文本的作用。
同时,学生也有机会通过小组讨论和展示,培养了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这样的教学形式能够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
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文《在山的那边》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朗读诗歌,品味诗歌语句的深层含义。
2、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1、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诗歌。
2、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诗歌中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会诗歌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2、学会设计自己的人生,并树立为人生目标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1、理解“山”和“海”的深刻含义。
2、尝试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品味诗中重点字词及语句的深层含义,体会文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并能联系生活实际加深理解。
教学难点:对“山”与“海”的理解。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最后融合全班的设计成果,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五、体验与反思经过这样反复的朗读,你们明白了诗中的“山”和“海”象征什么吗?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
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1、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背诵全诗。
【相关链接】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飞,飞——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飞,飞——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飞,飞——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徐志摩的诗哲理深刻,内涵丰富,闪耀着理想的光芒,可以将其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 -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 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 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 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 句子) ◆“小时候, 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 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 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 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 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 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课
题 年 月 日 课 型
备课日期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知识与技能
教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 学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c.抄写生字。 五、布置作业: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六、教学效果追忆:
- 5 -
- 6 -
2、组织学生讨论 “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 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 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 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 4 -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 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三、课堂小结: 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 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 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四、课堂练习:
目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1、朗诵课文。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朗读 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教学用具
- 1 -
教
学
内
容
设计与反思
- 2 -
一、复习导入: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 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 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 好的世界。 二、讲授新课: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