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自然地理)第5章
第五章_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大单元“四步复习法”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2022-2023学年高二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大单元“四步复习法”第一步:单元学习目标整合第二步:单元思维导图回顾知识第三步:单元重难知识易混易错1.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例题: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图,图中阿姆河沿岸是世界上重要的棉花种植区之一。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分析图示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2)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图中棉花种植区水资源利用不当对自然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咸海面积萎缩对周围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1)该地区深居内陆,距海洋遥远,降水稀少,形成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河流多为内流河,径流量小;湖泊多为咸水湖;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且具有耐旱的特征;土壤发育差,以荒漠土壤为主;动物种类少,耐饥渴能力强。
(2)自然环境是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的一个整体。
在内陆干旱区,上、中游大量引水灌溉,会造成下游河、湖水量减少或干涸;地下水水位下降,部分植被会枯死;生物栖息地可能变得破碎,甚至消失;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等。
在大中型灌区,灌溉不当可能会引起地下水水位上升,造成土壤盐碱化加重。
(3)自然环境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咸海面积缩小,会使周围气候更加干旱,沙尘增加,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恶化等。
解析:第(1)问,结合经纬度、河流与湖泊分布状况,可知图示功区位于中亚地区。
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主要从气候、土壤、植被和河流等方面分析。
第(2)问,本问主要从水资源利用不当对植被、土壤、地下水、湖泊以及河流水量等产生的不利影响方面分析。
第(3)问,分析咸海面积萎缩对周围地区土地、生物以及农业生产造成的影响即可。
2.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例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阴山山脉是一座横亘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的掀斜式山脉(即南北两坡极不对称的山脉),阴山南坡沟谷较多,在沟谷出山口位置发育了众多“叠瓦状”河流洪积扇。
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章末复习知识点总结2021-2022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植被1.植被的定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2.植被的分类(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荒漠等。
(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人工草场等。
3.与环境的关系(1)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稳定的植被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一般而言,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丰富。
(3)天然植被一般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案例:骆驼刺特征:地上部分小,叶子退化为刺,根系很发达。
形态与环境的关系:地上部分小,叶子退化为刺可减少水分蒸腾;根系发达,能从很深很广的地下吸收水分。
4、植被的类型和特征(1)森林的类型和特征:类型分布地区气候特征植被群体特征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终年高温、降雨丰沛植物全年旺盛生长,森林呈深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
各月都有花开。
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常绿阔叶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
与雨林相比,垂直结构较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没有板根和茎花现象。
落叶阔叶林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温暖生长季节达4~6个月,冬季寒冷并延续3~4个月,降水适宜适宜、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亚寒带针叶林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夏季短促、温和,冬季漫长、寒冷以松、杉类植物为主的针叶林,树叶细小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草原类型对应气候区气候特征植被特征热带草原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
干季为4~6个月,降水稀少,草类枯黄。
有的热带草原中散生着乔木或灌木。
温带草原温带草原气候区夏季温暖,冬季寒冷而漫长,气候干燥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也会见到一些较为矮小的灌木。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1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3)形成正确的差异性观点:如“差异”和“分异”,“差异”是一 个名词,而“分异”则是一个动词,地域差异表示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现 象,而地域分异则表示地域差异现象背后的形成机理、演变过程以及一 般规律。所以在学习时可遵循“差异现象—地域差异性—地域分异的原 因—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思路。
2.学习技法
矿产资源;②改
质和化学元素的
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变了地表形态,
迁移运动,以及
②缓解不同纬度间热量
塑造了各种自然
能量的流动、转
收支不平衡的矛盾;③
景观;③实现了
化;②联系自然
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地区之间、圈层
地理环境中的有
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之间的物质交换
机界和无机界
和能量传输
3.对比分析自然环境整体性的两种新功能
B.地球上的碳物质主要蓄积在生物圈中
C.如果⑤环节循环速度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迁移导致流水地貌的演化,其过程如下: □13 流__水__侵__蚀__→高原的峡谷不 断拓宽→高原面萎缩→□14 _山__地___→丘陵→平原。
(2)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 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2.意义: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 环境要素组合。
(3)读图分析法:结合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理解陆地水平地带性 分异规律;结合喜马拉雅山脉、天山山脉等典型山脉的垂直分异示意图, 分析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课标要求
运用图表并 结合实例, 分析自然环 境的整体性 规律。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结合我国西北、青藏等典型区域,解释区域内 各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影响,理解自然环境特征的形成。 [综合思维]以植物光合作用、碳循环为例,分析自然环境 的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 和能量交换。 [人地协调观]联系藏羚羊数量的变化、森林的过度采伐等 案例,分析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明确人类活 动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树立人地协调观。
人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新学指南)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梳理】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物质与能量交换(1)类型: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
(2)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地球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是地理环境整体发展演化的基础,也是圈层间相互联系的纽带。
在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中,气候是主导性因素,植被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要素,土壤为各要素的中心环节。
三大循环简图3.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生物循环: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把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根本作用: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3)主要体现。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如下表:生产功能平衡功能性质指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自然地理环境拥有各个地理要素本身不具备的保持环境稳定的功能形成过程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二氧化碳的平衡: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海水中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氧气的平衡:植物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生物呼吸作用和燃烧消耗氧气举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生长发育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平衡、大气中氧气的平衡、一定范围内各物种数量基本稳定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特点(1)变化性: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2)统一性①含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②表现:某一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演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2.意义: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地理课件(新教材人教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第3讲课时29河谷的演变(1)
河谷的演变
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 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基本概念] 溯源侵蚀、下蚀、侧蚀、“V”形谷、峡谷 [基本原理] 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流水侵蚀作用的类型与河谷地貌演化
侧蚀
使河床拓宽
下蚀
使河床加深
溯源侵蚀
使河流向源头方向延长
明确 命题方向
考向2 通过“河流袭夺”考查“综合思维” 相邻的两条河流在发育的过程中,由于低
位河具有较强的侵蚀力,源头不断延长,与高位 河相遇后夺取其河水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被夺 河与袭夺河相交处,河流流向极不自然,往往呈 现突然转弯的现象,称为袭夺湾,在袭夺湾附近 有时形成跌水(瀑布跌落式的水流)。如图为“山 东省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中东周河与沂河 之间历史上发生过袭夺现象。据此完成4~6题。
侵蚀基准面
(1)概念 (2)影响侵蚀基准面的因素 (3)侵蚀基准面引起河流冲淤积变化
①如果侵蚀基准面上升,由于河流纵坡降的减 小,将导致挟沙能力的降低和河床的淤积。 ②如果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纵坡降将增大, 从而导致挟沙能力的增强和河床的侵蚀。
河流袭夺
• 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 • 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其中侵蚀力强
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 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 上升超出一般洪水水位,呈阶 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
注:由河漫滩向谷坡上方,依次命 名为一级阶地、二级阶地、三级阶 地等;海拔越高,年代越老。
河流阶地
(1)概念 (2)形成过程
注:有几级阶地,就有几次上升运 动(地壳上升是间歇性的,即等新的 阶地形成之后才会再次上升,不是 连续上升的)。
123456
地理必修一第5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5章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地理必修一第五章知识点总结。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 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 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
这些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吸收二氧化碳,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养分,植物又向大气中释放氧气,枯枝落叶等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土壤中的有机质,影响土壤的肥力。
- 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 生产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和无机盐等,将简单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这一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 平衡功能:自然地理环境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例如,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当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会加强,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当二氧化碳含量减少时,植物的光合作用减弱,呼吸作用相对增强,释放更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保持相对稳定。
-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
例如,在山区,由于地壳运动使山体抬升,随着山体的抬升,河流下切侵蚀加剧,河谷加深,地面坡度增大,从而导致水土流失加剧;由于植被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气候变得干旱,这一系列的变化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
2. 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
- 成土母质与土壤。
- 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
成土母质的粒度与土壤质地关系密切,例如,发育在颗粒较细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细;发育在颗粒较粗母质上的土壤,质地一般较粗。
高一地理第五章所有知识点
高一地理第五章所有知识点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包含了大量的知识点。
在高一地理第五章中,我们学习了许多与地球环境和人类活动相关的内容。
以下是本章的所有知识点的总结。
1.地球的结构与构造-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球的核心、地幔和地壳。
核心分为外核和内核,地幔是介于核心和地壳之间的层状结构,而地壳是地球表面最薄的一层。
- 地球的构造:地球由板块构成,板块是地壳和地壳下伴随的上部地幔组成的一个连续体。
2.地球的运动- 地球的自转: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做旋转运动,造成地球的白天和黑夜交替。
- 地球的公转: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进行运动,使得四季交替。
3.地理坐标系统- 地理经度:用来表示地球上某一点与本初子午线的夹角,单位为度。
- 地理纬度:用来表示地球上某一点与地球赤道面的夹角,单位为度。
4.地球的气候-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指地球上空气的垂直和水平运动。
其中,赤道附近形成的热带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以及两极附近的极地高压带是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 气候类型:地球表面有丰富的气候类型,包括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
5.地球的水循环- 水循环:地球上的水分不断循环,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和蒸发再循环等过程。
- 水资源利用: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科学合理地利用和保护。
6.地球的生态环境- 生态系统:生物和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系统,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各类生物的多样性程度,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7.人口与城市- 人口分布与迁移: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不均匀分布以及由农村向城市的迁移现象。
- 城市化:城市化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和城市面积不断扩大的过程。
以上是高一地理第五章的所有知识点的概述。
地理学是一门关于地球和人类的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和实践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认识到地球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有效地保护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性。
2022年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 第二节土壤
【即学即练】 土壤盐渍化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通过毛细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
积累在地表土壤的过程。下表为受土壤盐渍化危害较严重的亚非国家相关数据统计。 读表完成1、2题。
国家 印度 中国 巴基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伊朗 土库曼斯坦 埃及
受土壤盐渍化危害的灌溉面积/百万公顷 7.0 6.7 4.2 2.4 1.7 1.0 0.9
占总灌溉面积比重/% 17 15 26 60 30 80 33
1.土壤盐渍化主要发生在( )
A.高寒地区
B.温带海洋性气候地区
C.耕地分布区
D.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
2.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 )
A.气温高
B.降水丰富
C.地下水贫乏
D.植被茂盛
【解析】1选D,2选B。第1题,根据材料中土壤盐渍化的形成过程及表格中信息 可知,盐渍化发生地主要是灌溉用地,说明当地降水较少,蒸发旺盛,应为干旱、半 干旱、半湿润地区;高寒地区蒸发较弱;温带海洋性地区全年温和湿润;并不是所 有耕地分布区都有盐渍化现象。第2题,印度土壤盐渍化危害程度较土库曼斯坦 轻,其主要原因是印度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丰富;气温高,蒸发旺盛,盐渍 化程度会更重;印度地下水更丰富;植被茂盛,蒸发弱,不易出现盐渍化。
(1)分析埃尔埃希多地区土壤贫瘠的自然原因。 提示:地形主要为山地、丘陵,坡度大,土层薄;年降水量小,气候干旱,土地沙化严 重,土壤贫瘠。 (2)埃尔埃希多地区采用“三明治式”改良方法对土壤有哪些作用? 提示:上层沙土,透水性好,土壤中氧气充足;中层的有机肥,可提升土壤肥力;下层 黏土,保水保肥,避免养分、水分下渗,保证土壤水分充足。
2.养护: (1)对不能满足_耕__作__需要的土壤进行改良或改造。 (2)对优良的土壤要注意_种__养__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_高__效__肥__力__的能力。 [思考] 人类种植农作物必须以土壤为基础吗? 提示:不必。随着科技进步,出现了无土栽培技术,使用营养液即可种植农作物。
(自然地理)第五章 第2讲 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2025高考地理备考
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2讲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标要求命题方向考题取样核心素养1.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2.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内力作用主导下的地貌形成过程分析2021全国甲,T9—11【综合思维】以某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变化为主线,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区域认知】以具体区域为背景,考查自然环境特征对地表形态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判断地质地貌景观图,分析地质构造及其影响外力作用下地貌的形成过程2022浙江1月,T42021湖南,T15—16内外力共同作用下的地貌成因2020全国Ⅰ,T37岩石圈物质循环分析2022江苏,T10—12命题分析预测以热点地区为铺垫,结合图文材料,以时间为主线,分析地质作用的影响,推测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预测未来的演变过程备考策略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立足课堂并要求能用词精准、科学,理解地质地貌的变化性和复杂性,结合实例分析内力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凸显综合思维;从地理实践力和人地协调观等方面深入理解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考点1内力作用1.内力作用的形式(1)岩浆活动(2)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常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或断裂带垂直运动:地面发生大规模的隆升或下沉(3)变质作用岩石变质作用(高温、高压作用)→变质岩2.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地壳运动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1]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了断裂带和褶皱山脉;水平运动又称“造山运动”东非大裂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等垂直作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2]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垂直运动又称“造陆运动”典型的陷落地形: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吐鲁番盆地、青海湖等。
典型的隆起地形:庐山、泰山、华山等典型的块状山地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3]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地表经冷凝形成[4]火山地貌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等地震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汶川地震后形成滑坡、堰塞湖等情境冷古纳托山原地貌冷古纳托位于川西贡嘎山西侧,山顶平台面积近40km2,海拔约4200m,周围峡谷深切,陡坡环绕,平台与周缘谷地的最大高差约600m,地貌学称之为夷平面,它与高山峡谷、宽缓河谷形成于该地地貌演化的不同时期。
地理课件(新教材人教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第3讲课时29河谷的演变(2)
123456789
(2021·天津地理)如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
质剖面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完成5~6题。
5.图中四处地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
的是
A.①②③④ C.②③①④
B.②③④①
√D.①④③②
砂岩、页岩、石灰岩、黄土均为沉积作用形成的,一般而言下老上新。读图可 知四处地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为①④③②,选D。
123456789
(江苏地理)如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
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 次变老。读图回答7~8题。
8.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
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A.志留系 C.二叠系
B.石炭系 D.第四系
图中显示,丙处为泥盆系地层,直接出露地表,在此处往下钻探,只能发现比它 更古老的地层,即志留系地层。
123456789
(2021·6月浙江选考)如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完成3~4题。
4.以马尔代夫为代表的低地岛国最忧虑的全球性问题
主要有
①臭氧层破坏
②渔业资源枯竭
③森林面积减少
④两极冰川消融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23456789
臭氧层破坏会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影响全 球环境和人体健康,不仅仅是低地岛国最忧虑的问 题,①错误; 渔业资源枯竭会对岛国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并非全 球性的问题,②错误; 森林面积减少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温 室效应更加严重,使得两极冰川消融加剧,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低地岛国被 淹没的风险加大,③④正确。故选D。
123456789
(2021·6月浙江选考)如图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热点微专题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
2.热带云雾林有利于寄生、附生植物生长,是因为其 ( )
A.树木茂密,土层深厚
B.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C.海拔较高,气温较低
D.云雾缭绕,养分充足
3.云雾林成为很多动植物避难所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
A.气候湿润,位置偏远
B.人为进行开发保护
C.地处山区,风力较弱
D.自然环境独特单一
【答案】1.B 2.D 3.A
(3)全球变暖导致海冰融化,浮冰减少,影响北极熊的觅食和繁殖; 人类大肆捕杀海豹和北极熊;生产和生活排放的废弃物致使海水污染, 严重影响北极的生存环境。
海南岛的热带云雾林主要分为热带山地常绿林和热带山顶矮林两大 类,主要分布在霸王岭、尖峰岭、黎母山、五指山、吊罗山和鹦哥岭等 林区海拔1 200米以上的山顶或山脊,分布环境平均气温在19 ℃左右, 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能达到88%以上,云雾出现频率高,风力强劲,土 壤含水量常处于饱和状态。一般植物靠根得到水分,而热带云雾林多利 用树叶吸食雾水以此获取水分,植株相对矮小,树干弯曲。近年来受全 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其他森林相比,热带云雾林的生存环境变得更加 脆弱。
[解析]第1题,与低海拔地区相比,海拔高的地区,气温低,风力大, 林木相对矮小,植株密度较小;海拔高不易被开发利用;由于山顶面积
小,云雾林分布面积较小。第2题,热带云雾林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 土层不会太厚;寄生、附生植物不直接与土壤接触,因此要从寄生的生
物中吸取充足的养分才能生存;
人类活动影响小和气温较低不是影响寄生、附生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 第3题,从图中可知,云雾林水汽充足,气候湿润,海拔高,位置偏远, 成为很多动植物的避难所;由材料可知云雾林是热带雨林的一种,泛指 海拔较高的山地生长的原始热带雨林,原始热带雨林地区一般人烟稀少, 而且从材料和图中看不出有人为开发和保护;地处山顶,风力较强;热 带雨林中自然环境较复杂,动植物种类也较丰富。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PPT课件
大气循环
水循环
示意简图
水循环
大气
水汽 输送
大气
蒸降
蒸
降
发水
发
水
径流
陆地
海洋
岩石圈物质循环
示意简图
岩石圈物质循环 岩浆岩
沉
岩
积
浆
岩
变质岩
生物循环
示意简图
生物循环 植物
环境
动物
微生物
案例 读P85案例1(以生物为例)
思考:生物循环对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 产生怎样的影响?
1、改变了大气成分
2、改变了陆地水的成分,改善陆地水分状况 3、参与岩石形成,促使土壤的形成
“阅读”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 的创造者。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 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
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阅合成读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
环境要素 大气
(气候) 水文
地形 生物 (植物) 土壤
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表现
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地形) 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 各种水体之间存在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 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着水分交换,水文 是个地理环境要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冰川、波 浪、风、地下水等的影响。 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的制约
举例
地球大气中的CO2保持稳定,大气本身没有减缓或 增加CO2的能力,但在海洋生物作用下,大气中的CO2 和海水溶解的钙加速形成碳酸钙沉淀,这就减少了大气 中的CO2。此外,陆地植物大量吸收CO2,使大气中CO2 减缓。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才有这个平 衡功能。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5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归纳总结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 1 - 第二节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 6 -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我国西北地区城市引进欧洲冷季型草坪.................................. - 13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选填序号)①岩石②生物③大气④土壤⑤植物2.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基础(1)实现途径: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结果:自然环境要素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微思考]“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自然环境中的哪一种循环?[提示]生物循环。
[教材思考]图中有哪几种自然环境要素?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迁移的?提示:图中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自然环境要素。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大气中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通过大气降水,生物、土壤、河流和湖泊获得水分补给;大气通过植物蒸腾、土壤和河湖蒸发获得水汽;土壤中的无机盐及养分,通过水的运动被植物吸收。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1.含义: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自然环境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
2.内容保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特点(1)变化性:自然环境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
自然环境的演化,是要素间物质迁移的结果。
(2)统一性:一个要素的演化必然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各个要素的演化是统一的。
2.意义:保证了自然环境要素之间的协调,形成了阶段性的自然环境要素组合。
自然地理学课件第五章
(二)风化壳
风化作用的残留物质、次生矿物及可溶性物质统称风化 产物。残留物质是化学性质较稳定因而未经化学风化的 物质,由自然元素、氧化物或硅酸盐构成的岩屑等。风 化产物虽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在母岩表面 者,即是风化壳或称残积物(eluvium)。次生矿物以粘 土矿物及铁铝含水氧化物最常见。 粘土矿物主要包括高岭土、蒙托石和伊利石。高岭土 Al2SiO2(OH)4由水化硅酸铝组成—温暖湿润气候下形成, 我国东部和南方分布最广。蒙脱石 Al4(SiO4O10)(OH)4.nH2O—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条件下的 标准风化产物。伊利石—半湿润半干旱区淋溶作用弱或 富钾母岩风化形成的稳定产物。蒙脱石和伊利石在气候 转湿或地表积水情况下,均可继续风化为高岭土。
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表 元素迁移序列(根据B.B.波雷诺夫) 元素迁移序列 强烈迁移元素 容易迁移元素 迁移元素组成 Cl 、 S Ca 、 Na、 M盐)、 P、Mn
Fe 、 Al 、 Ti
惰性(稍有移动)元素
基本不移动元素
SiO2(石英)
风化壳的发育阶段
第二节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
一、风化作用(weathering)的定义:地表 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 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 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风 化是剥蚀的先驱,对地貌的形成、发展与 地表夷平面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
(一)风化作用的类型
1物理风化(physical weathering):又称机械风化或 崩解。是一个岩石由整体破裂 为碎屑,裂隙、孔隙和比面积 增加,物理性质发生显著变化 而化学性质不变的过程。包括1) 负荷及应力发生变化,裂隙、 节理扩大;2)太阳辐射增温与 昼夜温度变化造成岩石热胀冷 缩,但不同矿物胀缩不均匀;3) 岩石表面干湿变化以及水的相 态变化可造成岩石胀裂;4)裂 隙中的盐类发生结晶;5)植物 根系对岩石的挤压和穿透,动 物挖掘洞穴等。
地理学案(新教材人教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第2讲课时26地质构造与地貌
第2讲构造地貌的形成[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体系架构][基本概念]地质构造、构造地貌(背斜谷、向斜山、断块山等)、褶皱(背斜、向斜)、断层;板块、生长边界、消亡边界、裂谷、海岭、海岸山脉、岛弧、海沟。
[基本原理]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
课时26地质构造与地貌______的变形和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1.褶皱(1)概念:在_______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_____弯曲。
(2)类型背斜向斜岩层形态岩层向______拱起岩层向____弯曲早期地貌常形成______常形成______倒置地貌背斜顶部受张力,______发育,易被侵蚀成______向斜槽部受______,不易被侵蚀,常形成______图示2.断层(1)概念:当岩层受到的压力、张力等超出所能承受的程度,岩层就会______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______。
(2)类型:有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两种。
(3)地貌①上升岩块:块状山或______。
②下降岩块:谷地或______。
③断层沿线:常发育成沟谷、______。
思考断层和断裂有何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1)看问题指向①问地质构造,主要包括褶皱(背斜、向斜)、断层(地垒、地堑)。
自然地理学第五章详细复习资料
自然地理学第五章地貌5.1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5.2 风化作用与块体运动5.3 流水地貌5.4 喀斯特地貌5.5 冰川与冰缘地貌5.6 风沙地貌与黄土地貌5.7 海岸与海底地貌5.1 地貌成因与地貌类型关于地貌:地球硬表面由内外动力塑造的外貌和形态。
地貌动力又称地貌营力(Geomorphologic process)内动力——地球内部放射能和重力能结果:巨型和大型地貌外动力——由地外太阳能引起结果:中小型地貌一、地貌成因地貌成因:构造运动、气候、岩性、人类活动1.构造运动宏观尺度:决定因素中观尺度:水平、倾斜、褶皱、断裂与地貌2.气候:高寒气候、温湿气候、干旱气候3.岩性:不同的岩石抵抗外力侵蚀作用有很大的区别。
4.人类活动的影响:-间接(改变地貌发育条件)-直接(干预地貌过程)二、基本地貌类型1.我国划分标准:海拔依据: 外动力>5000m 极高山 3500-5000m 高山1000-3500m 中山 500-1000m 低山相对高度<100m 丘陵2.平原:一种广阔、平坦、地势起伏很小的地貌高(平)原:地势较高,切割相对强烈。
低平原:地势平缓,切割深度和切割密度小。
平原被山地四周围绕时,由平原与四周山坡共同组成盆地。
三、地貌在环境中的作用1.提问:秦岭淮河是我国地理的什么分界线?冬季0度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800mm等降水线,常绿和落叶阔叶林分界,土壤分界线2.地貌在环境中的作用:1、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海拔、气流阻碍)2、改变降水分布格局(迎风坡气流抬升降水)3、对生物界的影响(通过温度和降水影响)4、土地类型分化的影响5、对自然地域分异的影响5.2 风化作用与重力地貌一、风化作用1.定义: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理化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生成新物质的过程,称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2.类型:物理风化:机械风化或崩解化学风化:水化、水解、溶解、氧化生物风化:生物物理风化、生物化学风化一、风化作用——风化壳1.概念:随经风化与剥蚀而依然残留原地覆盖于母岩表面的风化产物。
地理练习(新教材人教版)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第五章第2讲训练28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训练28山地对交通的影响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交通干线的分布。
据此完成1~2题。
1.该区域交通干线主要沿()A.等高线分布B.河谷分布C.山脊线分布D.山麓分布2.关于该区域交通运输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修建交通运输线首选公路,其次是铁路B.布局交通运输线选线时仅需考虑泥石流灾害C.交通运输线的密度比华北平原大D.修建交通运输线的难度很低(2023·江苏苏州市模拟)太原天龙山旅游公路于2018年年底通车,因其一段高架桥热爆网络。
三层设计的回旋式高架桥耸立云端,行走在上,仿佛在玩“过山车”。
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图示公路走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地形B.水文C.生态D.气候4.该段公路蜿蜒曲折,回旋多层设计是因为()A.减少占用耕地B.避免破坏生态C.避免自然灾害D.减缓道路坡度读“我国某局部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5~7题。
5.图中铁路的主要分布特点是()A.沿山脊分布B.沿河谷分布C.沿等高线分布D.沿纬线分布6.图中东段铁路由原来的南线改为现在的北线,其主要目的最可能是()A.裁弯取直,提高车速B.经过河流少,减少投资C.靠近河流,可水陆联运D.减小对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7.从图中居民点分布特点推测,该地易发生()A.洪水B.地震C.干旱D.风暴(2023·河北石家庄期末)挂壁公路(下图)是在峭壁上开凿而出的奇险公路,为了方便施工和开通后取自然光照明,挂壁公路多贴壁而凿,相隔十余米旁开一侧窗。
挂壁公路的建设不仅解决了山区交通难题,还产生了“特殊效应”,使挂壁公路成了真正的致富路。
据此完成8~9题。
8.挂壁公路旁开侧窗,但在侧窗之间保留侧壁的主要原因是()A.减少施工量B.防止山体崩塌C.降低施工难度D.保障出行安全9.挂壁公路产生的“特殊效应”最可能是()A.改变当地生态环境B.加强与外界的联系C.创造新的旅游景观D.促进当地资源开发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 : 1.植物是自然带的明显标志,因此自然带 多以植物命名,表现为“温度带+植被类型+带”的形式。 2.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 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这 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的是经 度地带性地域分异,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 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向山顶更替的是垂直地域分异,如 喜马拉雅山等一些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分异。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和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水分变化 ________
海陆分布 海拔 ________
水热状况
温馨提示: 温馨提示 :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在中纬度地带体 现的特别显著 低纬度地区洋面广阔,陆地面积相对较小,多数大陆 内部距海不太远,水分差异较小;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 气温低,蒸发量较小,即使是内陆地区,也不显得干燥,沿 海地区受海洋影响的程度也远不如中纬度沿海地区,海陆水 分交换不太活跃,因而沿海与内陆地区水分差异较小。所以 低纬度和高纬度经度地带性特征不明显。中纬度地区,大陆 宽阔,内陆距海较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沿海地区受海洋 影响较大,沿海与内地水分差异大,反映在植被上,从沿海 向内陆,由森林逐渐过渡到草原再过渡到荒漠,动物、土壤 等要素也发生相应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经度地带性特征。
(2)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3)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对尼罗河河口地带产生的负 面影响有( ) ①土壤肥力下降 ②产生土壤盐碱化 ③洪涝灾害加剧 ④渔 业产量下降 ⑤三角洲面积扩大 A.①②③ C.①③⑤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解析 : (1)修建水库一方面导致土壤水增多,给植被 生长提供更多水分,植被覆盖率增加,进一步导致蒸腾作用 加强,水库周围降水增多;另一方面导致库区蒸发量增大, 水库周围降水增多。(2)图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3)阿斯旺大坝修建之后,
通过带谱中南坡、北坡的同类自然带的高度判断出南北半 球。如果南坡同类自然带高于北坡,说明同等海拔情况下 的水热状况南坡优于北坡,因此南坡靠近低纬,则此山位 于北半球。如右图: 3.判读热量带。通过基带的名称确定所在热量带,如 珠穆朗玛峰的南坡基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则珠穆朗 玛峰位于亚热带。 4.通过自然带谱的多少判读纬度的高低、山体的海拔 及相对高度。山的纬度位置越低,海拔越高,相对高度越 大,带谱的数量越多;反之,带谱的数量则越少。
1.结合当今社会众 多的环境问题和资 源问题,考查陆地 环境的整体性规律 2.利用示意图或区 域图考查自然带、 自然景观的地域分 异规律及影响因素
必备知识梳理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地理要素:包括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 地形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大气循环、水 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生产功能 平衡功能 有机物 合成_________的能力,主要依赖于 光合作用 ________ 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通过 物质和能量交换 __________________实现
(3)图示自然带名称相同,而其气候类型不同的数码是 __________;自然带名称不同,但气候形成原因相同的数 码是__________。 (4)没有画出的自然带是__________,没有详细画出 的自然带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 (5)在影响自然带的因素中,画此图时没有考虑的因素 是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依据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分析归纳。①为亚寒带针 叶林带,②④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③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带,⑤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背风坡,降水量小,北坡为迎风坡,降水量大,故雪线低于 南坡。 (5)丙地东坡为迎风坡,从海洋上来的水汽,在东坡 形成地形雨,且东坡受暖流影响,增温增湿,故东坡基带形 成雨林带;西坡为背风坡,降水偏少,形成稀树草原带。
解题方法探究
据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湖泊环境变化
可以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同时 大坝修建之后,径流趋缓,携带的泥沙减少,三角洲面积有 减少的趋势。 答案: 答案:(1)C (2)A (3)D
世界气候与陆地自然带的对应分析(以北半球为例)
气候对自然带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同的气 候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自然带,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下 所示:
5.通过同一自然带海拔的高度判读山体的纬度与坡向。 影响山体同一自然带海拔高度的一般因素有: (1)纬度——山体所在纬度越低,同一自然带海拔越 高;纬度高,同一自然带海拔低。 (2)坡向——同一山体,同一自然带海拔在阳坡、迎 风坡高。 6.判读雪线高度 雪线是多年积雪区的下界,是降雪量与融雪量的平衡 地带,即降雪量与融雪量正好相等的地带。 (1)纬度——山体所在纬度低,雪线海拔高;纬度高, 雪线海拔低。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高考内容范围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 理环境形成和演变 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高考能力要求 重点突出生物循环 的作用 运用整体性原理解 释具体问题 熟练记忆全球自然 带分布图,正确解 释某一区域水平、 垂直自然带的分布 规律和成因
命题热点预测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 异规律
(1)甲、乙、丙三地纬度按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 C.丙、甲、乙 可能是因为( ) B.北坡为向阳坡 D.北坡为迎风坡 B.乙、丙、甲 D.丙、乙、甲
(2)甲地某高度上,北坡为针叶林,南坡为灌木草甸, A.南坡为向阳坡 C.南坡为迎风坡 ___________(山脉)。 (4)甲地雪线南坡高于北坡的原因是什么? (5)丙地东西两坡垂直自然带基带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温馨提示: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 温馨提示 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如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 作用,而光合作用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 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再如,大 气本身不具备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也不具备平衡大气 中氧气含量的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表现: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__________,一个 统一的 其他各个要素 要素的演化伴随着______________的演化。 (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水文
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受河流、风、波浪、冰川、 地貌 地下水等影响
生物 土壤
受光、热、水、土等因素的制约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交换地带, 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四大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四大圈层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运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可以解决某一区域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引起的良性或恶性循 环,利于学会分析区域发展中协调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的问题。 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4.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某一自然地理 → 要素的变化 其他要素 的改变 整个地理环境 状态的改变
→
温馨提示: 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命题过程中 温馨提示 : 常考查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综合分析某一地区存 在问题的原因,如我国“沙尘暴”的成因是由于地处农耕和 草原交接地区,盲目开垦草原,破坏植被,地表沙化,加上 强劲的冬季风影响形成的。
(2)坡向——同一山体,阳坡雪线海拔高,阴坡雪线 海拔低;迎风坡降水多,雪线海拔低;背风坡降水少,雪线 海拔高。二者相比,降水对雪线的影响更为突出。 学法指导: 学法指导:图解纬度、坡向与雪线高度的关系
针对训练
3.(2010年合肥模拟)读甲、乙、丙三地的垂直自然带 分布图,甲、乙两地均位于我国,丙地位于某岛屿,回答下 列问题。
(1)在分析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 进行:太阳辐射:赤道递减 两极 → ↓ 热量带:赤道 ↓ 土壤:赤道
酸性、中性、偏碱性 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
两极
两极
(2)在分析经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沿海 ↓ 降水量:沿海 ↓ 植被:沿海 森林、草原、荒漠 ↓ 土壤:沿海 森林土、草原土、荒漠土 内陆 内陆
高频考点突破
地理环境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整体性 1.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 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推动地理环境 的发展变化。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如下表所示: 要素 气候 相互作用 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地貌)直接 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绿色植物有涵 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 各种水体之间存在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 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是各地理 环境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3)乙地山脉为我国两大自然区分界线,则乙地可能是
解析: 解析:根据山地基带类型确定其纬度,可知:
同一山脉不同坡向自然带不同,说明是热量、水分条 件不同,乙地山脉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带说明其位于亚热带。 影响雪线的因素主要有降水和气温。 答案: 答案:(1)A (2)D (3)秦岭 (4)甲地位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南坡为阳坡,北坡为 阴坡,南坡气温较北坡高,故雪线高于北坡。甲地南坡为
答案: 答案:(1)亚寒带针叶林带 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⑥ 夏季盛行从印度洋赤道附近吹来的西南季风, 降水丰沛 (3)②④ ④⑤ 3 (4)温带荒漠带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5)洋流、地形起伏、大气环流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及应用 1.山地,尤其是赤道附近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 到山顶的变化规律近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 2.判读南北半球。通过自然带 的数量,判断朝阳坡与背阴坡,进 而判断南北半球。一般情况下,山 地朝阳坡自然带多于背阴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