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HJ/T2.2-200□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Guidelines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Atmospheric Environment(征求意见稿)200□-□□-□□发布 200□-□□-□□实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发布附件二:HJ/T2.2-200□I目录前言............................................................................. ............................................................................I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 (1)4 总则............................................................................. .. (3)4.1 工作任务............................................................................. (3)4.2 工作程序............................................................................. (3)5 评价工作等级及评价范围确定............................................................................. . (4)5.1 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因子筛选............................................................................. . (4)5.2 评价标准............................................................................. (5)5.3 评价工作分级方法............................................................................. .. (5)5.4 评价范围的确定............................................................................. (6)5.5 环境空气质量敏感区(点)的确定............................................................................. .. (7)6 污染源调查和统计............................................................................. .. (7)6.1 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对象............................................................................. . (7)6.2 污染源调查方法............................................................................. (7)6.3 污染源调查内容............................................................................. (7)7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 (13)7.1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 (13)7.2 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 (14)7.3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 (15)8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17)8.1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 (17)8.2 一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要求............................................................................. . (17)8.3 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要求............................................................................. . (18)8.4 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 .. (18)8.5 补充地面气象观测要求............................................................................. .. (19)8.6 常规气象资料分析内容............................................................................. .. (20)9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 (22)9.1 预测内容与步骤............................................................................. . (22)9.2 预测因子............................................................................. . (22)9.3 预测范围............................................................................. . (22)9.4 预测受体............................................................................. . (23)9.5 污染源计算清单............................................................................. . (23)9.6 气象条件计算清 (23)9.7 地形数据计算清单............................................................................. (23)9.8 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 (23)9.9 预测模式............................................................................. . (24)9.10 模式中的有关参数............................................................................. . (24)9.11环境空气质量预测分析与评价............................................................................. .. (25)10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 (25)HJ/T2.2-200□II10.1 项目选址及总图布置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 (25)10.2 污染源的排放强度与排放方式............................................................................. .. (26)10.3 大气污染控制措施可行性............................................................................. . (26)10.4 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承载力............................................................................. . (26)10.5 总量控制指标的落实情况............................................................................. . (26)11 报告书附图、附表及附件要求............................................................................. .. (26)11.1基本附图要求............................................................................. .. (26)11.2基本附表要 (26)11.3基本附件要求............................................................................. .. (27)附录A 规范性附录推荐模式清单............................................................................. . (28)HJ/T2.2-200□III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保护环境,防治污染,制定本标准。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解读
6.3 补充监测
6.2 数据来源
➢基本污染物(取消现状监测):
• 项目达标区判定:收集环境主管部门发布的基
• 根据污染特征,选择污染较重季节进行监测,
至少取得7d数据
准年环境质量公报数据(年均值)
• 国家或地方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中连续1年监
测数据(逐日日均值)
• 以近20年主导风向为轴向,在厂址及下风向
选择近三年相对完整的一年数据
• 列出保护对象名称、保护内容、功能区划,与
厂址的相对距离等信息
2021/7/7
条款解读——不同评价等级工作量
调整优化结构布局
一级评价
二级评价
评价范围
5-50km
5km
敏感点调查
√
√
/
环境质量现状
达标情况
现状监测数据
达标情况
现状监测数据
达标情况
补充监测
√
√
/
污染源调查
现有、新增、替代、区
域、外部交通源
现有、新增、替代
现有、新增、替代
预测与评价
进一步预测
/
/
环境防护距离
√
/
/
排放量核算
√
√
/
环境监测
污染源监测+环境质量
2021/7/7污染源监测
三级评价
特殊项目评价等级判定
5.3
评价等级判定
/
参照简化
条款解读——6、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调整优化结构布局
特殊项目评价等级判定
5.3
• 不规则厂界:先外延,再取矩形区域得到评价
范围
条款解读——5、评价等级及范围确定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7)简单地 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 定义为复杂地形。复杂地形中各参数见图 2。
8)复杂地 形
式中:
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 i 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
mg/m3;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3。
Coi的选用: ①一般选用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
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②对于没有小时浓度限值的污染物,可取日平均浓度限值的三倍值; ③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污染物,可参照TJ36(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体源: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气排放 的源,如焦炉炉体、屋顶天窗等。
5 ) 大 气 污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其中粒 染物分类 径小于15μm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态污染物。 6)排气筒 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在考试大纲中 包括八个模块,分别为:评价工作等级与评价范围、 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气 象观测资料调查、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大气环 境防护距离、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及附录。
首先就要明确在大气导则中给出的一些基础性概念:
基本术语 定义
表1 评价工作等级
(3)注意事项
①同一项目有多个(两个以上,含两个)污染源排放同一种污染物时,则按各污染源分别确定其评价等 级,并取评价级别最高者作为项目的评价等级。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目录
• 引言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概述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案例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发展 • 结论
01 引言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定义
定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对规划和建设项 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大气环境影响进 行预测和评估,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 不良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05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未来 发展
政策法规的完善与更新
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
政府将进一步完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相 关的政策法规,明确评价标准、程序和 要求,为导则的实施提供法律保障。
VS
法规的动态更新
随着环境保护要求的不断提高和技术的不 断发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法规将进行 动态更新,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提高公众参与度
优化资源配置
评价过程中需要广泛征求公众意见,提高 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通过评价可以更加合理地配置资源,提高 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02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概 述
导则的制定目的和依据
制定目的
为规范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控制建设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促进经 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评价流程
本案例采用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常规流程,包括现状调查、预测、评估和提出减缓措施等 步骤。
评价结果
通过本案例的评价,发现火电厂项目在正常工况下排放的污染物对周围大气环境的影响较 小,但仍需采取适当的减缓措施,如安装烟气处理设施、加强管理等。
案例二
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案例概述
本案例针对一个拟建的高速公路项目,对其可能产生的大气污染进行预测和评估,为项目的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
1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环境影响评价(EIA)是在项目开展前进行的一项环境保护措施,旨在评估和预测项目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来减轻或消除这些影响。
对于大气环境的评价,有一些技术导则可以指导和规范评价工作。
首先,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应该明确评价的范围和对象。
评价的范围应该包括项目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内可能受到污染影响的区域范围,以及项目可能引起的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与传输过程。
评价的对象应该包括项目可能导致的大气环境质量变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等。
其次,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应该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技术。
这些方法和技术包括现场调查和监测、数学模型建立与模拟、环境质量评估、风险评估等。
现场调查和监测可以用于了解项目所在地的大气环境基本状况,包括大气污染物的类型、浓度、分布等;数学模型可以预测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并进行不同情景的模拟;环境质量评估可以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风险评估可以评估项目可能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等造成的风险。
第四,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应该提出相应的监测和控制措施。
基于评价结果,需要提出相应的监测方案,包括大气环境质量的长期和短期监测,以及项目运营过程中的监测等。
此外,还需要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减少排放物的排放,改善排放工艺,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等。
最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应该遵循公众参与的原则。
评价工作应该广泛征求当地居民、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等的意见和建议,并将其纳入评价报告中。
公众参与有助于提高评价的公正性和科学性,促进社会共识的形成。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应该明确评价的范围和对象,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和技术,关注项目的排放与传输特征,提出监测和控制措施,并遵循公众参与的原则。
通过科学规范的评价工作,可以全面了解项目可能带来的大气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措施来保护大气环境。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二、大气环境影晌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1. 评价工作等级划分依据 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分级。结合项 目的初步工程分析结果,选择正常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及排放参数,采用估算模式计 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 正常排放下主要污染物的选择标准,应结合污染物毒性、污染物排放量及环境质量 第二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43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 相关大气环境标准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
• 一、概述
• • • • • • • •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田2.2-2008 )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 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适用于建设项目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的大气环境影响 评价。区域和规划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亦可参照使用。该导则是对《环境影响评价技术 导则一大气环境》( HJ厅2.2-93 )的第一次修订。主要修订内容有=评价工作分级和评 价范围确定方法,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内容与要求,气象观测资料调查内容与要求,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方法及要求,环境影响预测推荐模式等。 该导则于2008 年12 月31 日发布, 2009 年4 月1 日实施。自实施之日起,《环 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大气环境》CHI厅2.2-93 )废止。
• • • •
3. 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 一级评价项目污染源调查内容: 45 (1 )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在满负荷排放下,按分厂或车间逐一统计各有组织
•
• • • •
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对改、扩建项目应给出:现有工程排
放量、扩建工程排放量,以及现有工程经改造后的污染物预测削减量,并按上述3 个量计算最终排放量:对于毒性较大的污染物还应估计其非正常排放量:对于周期 性排放的污染源,还应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周期性排放系数取值为0~ 1 ,一般可 按季节、月份、星期、日、小时等给出周期性排放系数。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
第一节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一大气环境一、概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一一大气环境》 (HJ 22— 2008 )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内 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该导则于2008年12月31日发布,2009年4月1日实施。
自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 评价技术导则一一大气环境》(HJ.T2.2 — 93 )废止;二、术语和定义(一) 环境空气敏感区1、 规范文件一一《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 — 1996)2、 分类一类功能区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 区、特殊保护地区 二类功能区 居民区、文化区、人群 集中的保护目标(二) 常规污染物二氧化硫(SO 2 )、颗粒物(TSP 、PM 10 )、二氧化氮(NO ?)、一氧化碳(CO ) (三) 特征污染物主要是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 染物 (四) 大气污染源分类点源 ——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 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 囱、集气筒等)面源 ——在一定区域范围内, 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 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 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 存堆、渣场等排放源)线源 ---- 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放的源(城市道路的机动车排放源)体源一一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 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 体、屋顶天窗等)(五)大气污染物分类(六) 排气筒排气筒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 (七) 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 形(见P34图3-1 略)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 0 m (八) 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 5km 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 复杂地形(见 P35图3-2 略)对于存在多源情况下的建设项目, 简单地形与复杂地形的判断可用该项目几何高度最高 污染源的高度作为判别标准(九) 推荐模式推荐模式原则上采取互联网形式发布, 发布内容包括:使用说明、执行文件、用户手册、 技术文档、应用案例等估算模式一①适用于评价等级及评 价范围的确定;②估算模式利用预设的 气象条件进行计算,通 常 推荐第三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 按存在形态颗粒物污染物气态污染物 ----- 粒径V 15 m模式清单计算结果大于进一步预测模式的计算浓度值推荐模式清单进一步预测模式一一是一些多源预测模式,适用于一、二级评价工作的进一步预测工作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模式(十)非正常排放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一一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有的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十一)长期气象条件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一级评价——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二级评价——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十二)复杂风场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风场一般是由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致,形成局地风场或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十三)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保护热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一)评价工作分级方法1、评价方法(1)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分级(2)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3)对于常规污染物,可参考等标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即选择污染物排放量与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比值较大的污染物作为项目主要污染物2、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的公式根据项目工程初步分析结果,选择1~3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R (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超过50 km,高空气象资料可采用中尺度气象模式模拟的50 km内
的格点气象资料。
4.3 二级评价项目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调查距离项目最近的地面气象观测站,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 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 超过50 km,并且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还需 要进行补充地面气象观测。
6)近圆形面源:中心点坐标,近圆形半径(m),近圆形顶点数或
边数。
2.4 体源调查内容
1)体源中心点坐标,以及体源所在位置的海拔高度(m); 2)体源高度(m); 3)体源排放速率(g/s),排放工况,年排放小时数(h); 4)体源的边长(m);
5)初始横向扩散参数(m),初始垂直扩散参数(m)。
5.3 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一级评价项目预测内容一般包括: 1)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 点处的地面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小时质量浓度; 2)全年逐日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 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日平均质量浓度; 3)长期气象条件下,环境空气保护目标、网格点处的地面质量 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年平均质量浓度; 4)非正常排放情况,全年逐时或逐次小时气象条件下,环境空 气保护目标的最大地面小时质量浓度和评价范围内的最大地面 小时质量浓度; 5)对于施工期超过一年,并且施工期排放的污染物影响较大的 项目,还应预测施工期间的大气环境质量。
站的实际探测时次确定,一般应至少调查每日1次(北京时间
08点)的距地面1 500 m高度以下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
表3 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内容
表4 常规高空气象探测资料内容
5.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以城市快速路、主干路等城市道路为主的新建、扩建项目,
评价等级不低于二级。
对于公路、铁路等项目,应分别按沿线主要集中式排放源
(如服务区、车站等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计算其评价等
级。
PPT文档演模板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不同评价等级的预测要 求
评价工作等级
具体内容
一级、二级
选择推荐模式清单中进一步预测模式 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 则
PPT文档演模板
2020/11/18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一 大气环境污染的基本知识
PPT文档演模板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1.大气污染的概念:
•大气污染,指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数量、浓度
和存留时间超过了大气环境所允许的范围,使大 气质量恶化。
PPT文档演模板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5、执行标准
• 以1997年1月1日为分割点,之前设立的污染源为现有 污染源,之后设立的为新污染源。 • 见标准中表1和表2。
PPT文档演模板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新导则
•5、执行标准
• 排气筒高度的规定: 排气筒应高出周围200m半径范围的建筑5m以上,不能达
到该要求的排气筒,应按其高度对应的表列排放速率标 准值严格50%执行。 若某排气筒的高度处于本标准所列出的两个值之间,用 插值法确定其执行的最高允许排放速率。 新污染源的排气筒一般不应低于15m。若新污染源的排 气筒必须低于15m时,其排放速率标准值按外推计算结 果再严格50%执行。
• 现状监测因子
常规污染物。 特征污染物中有国家或地方环境质量标准的,或者有TJ36中 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 毒性较大的。
第三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
第三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一、概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20082.2—HJ )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该导则于2008年12月31日发布,2009年4月1日实施。
自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932.2—T HJ )废止;二、术语和定义(一)环境空气敏感区1、规范文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9963095—GB )2、分类⎩⎨⎧集中的保护目标居民区、文化区、人群二类功能区区、特殊保护地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一类功能区 (二)常规污染物二氧化硫(2SO )、颗粒物(10PM TSP 、)、二氧化氮(2NO )、一氧化碳(CO ) (三)特征污染物主要是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四)大气污染源分类⎪⎪⎪⎩⎪⎪⎪⎨⎧体、屋顶天窗等)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体源车排放源)动放的源(城市道路的机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线源存堆、渣场等排放源)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面源囱、集气筒等)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点源 (五)大气污染物分类⎩⎨⎧m15μ—粒径<—气态污染物颗粒物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六)排气筒排气筒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 (七)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km 5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见P34图3-1 略)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m 0 (八)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km 5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见P35图3-2 略)对于存在多源情况下的建设项目,简单地形与复杂地形的判断可用该项目几何高度最高污染源的高度作为判别标准(九)推荐模式推荐模式原则上采取互联网形式发布,发布内容包括:使用说明、执行文件、用户手册、技术文档、应用案例等⎪⎪⎪⎩⎪⎪⎪⎨⎧模式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测工作级评价工作的进一步预,适用于一、二—是一些多源预测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测模式的计算浓度值计算结果大于进一步预常气象条件进行计算,通②估算模式利用预设的价范围的确定;①适用于评价等级及评—估算模式推荐模式清单 (十)非正常排放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有的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十一)长期气象条件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件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年内的至少连续—近—二级评价件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年内的至少连续—近—一级评价1335 (十二)复杂风场评价范围内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风场 一般是由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致,形成局地风场或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十三)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为保护热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一)评价工作分级方法 1、评价方法(1)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分级(2)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范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3)对于常规污染物,可参考等标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即选择污染物排放量与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比值较大的污染物作为项目主要污染物2、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的公式根据项目工程初步分析结果,选择3~1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i P (第i 个污染物),及第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10D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统计模型
基于历史数据和相关因素, 建立数学模型预测未来大 气环境质量变化趋势。
综合模型
结合数值模型和统计模型, 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提高 预测精度和可靠性。
预测内容与步骤
源强估算
根据建设项目工艺流程、污染物排放量等,估算 污染源的排放强度。
扩散模式选择
根据评价区域的气象条件、地形地貌等因素,选 择合适的扩散模式进行预测。
优化能源结构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 的使用,降低污染物排放量。
强化环境准入
严格控制高污染、高排放项目的审 批,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过程控制措施
污染物排放控制
施工扬尘控制
对污染物排放进行严格监管,确保达 标排放,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加强施工扬尘的监管和控制,减少扬 尘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
案例四:垃圾焚烧厂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总结词
垃圾焚烧厂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需要综合考 虑垃圾处理方式、燃烧技术、排放标准等因 素。
详细描述
在垃圾焚烧厂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需要 分析不同垃圾处理方式和燃烧技术的优缺点, 选择环保性能好的方案。同时,需要制定合 理的排放标准和控制措施,降低污染物对大 气环境的影响。此外,还需要考虑厂区规划 和建设要求等因素,确保垃圾焚烧厂的运行 符合环保要求。
用于评估大气环境质量是否符合相关标准和 规定。
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
用于限制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的大气污染 物排放浓度和速率。
其他相关标准和规定
如气象、地形、生态等方面的标准和规定, 用于指导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02
大气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估
调查内容与方法
01
02
03
04
第三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详]
第三章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与相关大气环境标准第一节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一、概述《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20082.2—HJ )规定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容、工作程序、方法和要求;该导则于2008年12月31日发布,2009年4月1日实施。
自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932.2—T HJ )废止;二、术语和定义(一)环境空气敏感区1、规文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19963095—GB )2、分类⎩⎨⎧集中的保护目标居民区、文化区、人群二类功能区区、特殊保护地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一类功能区 (二)常规污染物二氧化硫(2SO )、颗粒物(10PM TSP 、)、二氧化氮(2NO )、一氧化碳(CO ) (三)特征污染物主要是指项目实施后可能导致潜在污染或对周边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产生影响的特有污染物(四)大气污染源分类⎪⎪⎪⎩⎪⎪⎪⎨⎧体、屋顶天窗等)气排放的源(如焦炉炉污染物呈一定体积向大物的空气动力学作用使—由源本身或附近建筑—体源车排放源)动放的源(城市道路的机者由移动源构成线状排—污染物呈线状排放或—线源存堆、渣场等排放源)程中的无组织排放、储污染物的源(如工艺过面或近地面的高度排放以低矮密集的方式自地—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面源囱、集气筒等)放的固定点状源(如烟—通过某种装置集中排—点源 (五)大气污染物分类⎩⎨⎧m15μ—粒径<—气态污染物颗粒物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六)排气筒排气筒指通过有组织形式排放大气污染物的各种类型的装置,包括烟囱、集气筒等 (七)简单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km 5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见P34图3-1 略)在此围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m 0 (八)复杂地形距污染源中心点km 5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见P35图3-2 略)对于存在多源情况下的建设项目,简单地形与复杂地形的判断可用该项目几何高度最高污染源的高度作为判别标准(九)推荐模式推荐模式原则上采取互联网形式发布,发布容包括:使用说明、执行文件、用户手册、技术文档、应用案例等⎪⎪⎪⎩⎪⎪⎪⎨⎧模式大气环境防护距离计算测工作级评价工作的进一步预,适用于一、二—是一些多源预测模式—进一步预测模式测模式的计算浓度值计算结果大于进一步预常气象条件进行计算,通②估算模式利用预设的价范围的确定;①适用于评价等级及评—估算模式推荐模式清单 (十)非正常排放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有的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的排放(十一)长期气象条件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件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年内的至少连续—近—二级评价件年的逐日、逐次气象条年内的至少连续—近—一级评价1335 (十二)复杂风场评价围存在局地风速、风向等因子不一致的风场 一般是由地表的地理特征或土地利用不一致,形成局地风场或局地环流,如海边、山谷、城市等地带会形成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环流等(十三)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为保护热群健康,减少正常排放条件下大气污染物对居住区的环境影响,在项目厂界以外设置的环境防护距离三、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围 (一)评价工作分级方法 1、评价方法(1)选择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对项目的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进行分级(2)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各污染物的最大影响程度和最远影响围,然后按评价工作分级判据进行分级(3)对于常规污染物,可参考等标排放量的计算方法,即选择污染物排放量与环境空气质量浓度标准比值较大的污染物作为项目主要污染物2、最面浓度占标率的公式根据项目工程初步分析结果,选择3~1种主要污染物,分别计算每种污染物的最面浓度占标率i P (第i 个污染物),及第i 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10D 。
环境保护部公告2008年第67号--关于发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的公告
环境保护部公告2008年第67号--关于发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的公告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
•【公布日期】2008.12.31
•【文号】环境保护部公告2008年第67号
•【施行日期】2009.04.0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环境保护综合规定
正文
环境保护部公告
(2008年第67号)
关于发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的公告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保护环境,防治污染,规范和指导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现批准《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并予以发布。
标准名称、编号如下: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 2.2-2008)
该标准自2009年4月1日起实施,由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标准内容可在环境保护部网站()查询。
自标准实施之日起,《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 2.2-93)废止。
特此公告。
二○○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柴发合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chaifh@
大纲要求(1/2)
1.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1) 掌握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 (2) 掌握各等级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确 定原则 2.大气环境状况调查的对象 (1) 熟悉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对象 (2) 熟悉各等级大气污染源调查的基本内容 (3) 熟悉大气环境现状监测因子选择、监测 布点原则与监测制度 (4) 熟悉大气环境现状监测结果统计分析的 基本要点
次,还应考虑在评价区内已造成严重污染的
污染物。
大气环境现状监测因子选择、监测布点原则与监测制度
监测布点原则
在评价区内按以环境功能区为主 兼顾均布性的原则布点。一级评 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0个; 二级评价项目监测点数不应少于 6个;三级评价项目,如果评价 区内已有例行监测点,可不再安 排监测,否则,可布置1~3个点 进行监测。
于线源性质的排放源可并入其附近的
面源,按面源排放统计。
点源调查统计内容
点源调查统计内容一般包括:①排气筒底部 中心坐标(相对评价范围内定义的坐标)和 海拔高度以及位置图;②排气筒几何高度 (m)及出口内径(m);③排气筒出口烟气 温度(K);④烟气出口速度(m/s);⑤ 各主要污染物正常排放量(t/a,t/h或kg/h); ⑥毒性较大物质的非正常排放量(kg/h)⑦ 排放工况,如连续排放或间断排放,间断排 放应注明具体排放时间、时数和可能出现的 频率。
2、对该标准中未包含的项目,可以参照《工业企业设 计卫生标准》(TJ 36—79)中的相应值选用;
3、如有地方标准,应选用地方标准中的相应值;(地 方标准为国家标准的补充) 4、对某些上述标准中都未包含的项目,可参照国外有 关标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部门批准后执行。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
新导则规范下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要点与方法为了保护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我国不断加强对环境保护的监管力度,其中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是重要的环境评价之一。
近日出台的新《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下称《导则》)对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具体的要点与方法,下面将从几个方面简要介绍。
一、基本要点《导则》强调了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应该有监测数据为基础,并应该充分考虑当地的气象、气候、地形地貌等因素。
同时,还要依据当地的环境保护标准,预测项目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程度,并决策获得项目审批和环境保护的一致性。
二、评价方法1. 评价范围在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应该充分考虑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建设、运营、维护、停役和退役等阶段。
评价的范围应该包括建设总规划、选址、工程设计、环保设施设计、施工、运营和管理等各个环节。
2. 评价内容在评价内容方面,需要对项目可能对周围空气质量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和分析。
这包括排放物的种类和浓度、居民的健康影响等。
同时,要考虑到各种污染源的排放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以及减排措施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评价方法包括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
(1)定量方法:利用数学、统计学等方法进行计算和预测,得出具体的数字结果,对大气环境影响进行量化评价。
(2)定性方法:由于评价数量性数据的不确定性较大,定性方法主要运用专家意见、专家库、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评价,得出定性结论。
综合应用两种方法进行评价能够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估项目对于大气环境的影响。
三、评价技术手段评价技术手段是评价方法的具体实现方式,包括模型建立、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等方法。
在进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取合适的评价技术手段,例如对于移动污染源的评价,就需要利用移动排放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四、评价报告评价报告是评价工作的总结和汇报,也是环保审批的基础文件,同时也是项目建设单位证明环境保护可行性和对社会公众透明的证明文件。
因此,要求评价报告应该符合《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的要求,报告内容应该科学、严谨、全面、真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测网格方法 布点原则
直角坐标网格
极坐标网格
网格等间距或近密远 径向等间距或距源
疏法
中心近密远疏法
预测 网格 点网 格距
距离源中心≤1000m 距离源中心>1000m
50~100m 100~500m
50~100m 100~500m
(四)污染源计算清单
点源、面源体源和线源源强计算清单内容参见大气污 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
长期气象条件
指达到一定时限及观测频次要求的气象条件。 一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五年内的至少连续三年 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二级评价项目的长期气象条件为:近三年内的至少连续一年 的逐日、逐次气象条件。
复杂风场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一)评价工作分级方法 (二)不同评价等级的预测要求 (三)评价范围的确定
(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1、监测因子
①凡项目排放的污染物属于常规污染物的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②特征污染物中有标准的也应筛选为监测因子。 ③毒性较大的,按实际情况,选取有代表性的污染物作为监测
因子,同时应给出参考标准值和出处。
2、监测制度
内容
一级评价
二级评价
三级评价
监测季节
二期(冬、夏)
一期不利季节
Pb
氟化物(以F计)
取值时间 年平均
年平均 日平均 日平均 1h平均 季平均 月平均 植物生长季平均 日平均 1h平均
数据有效性规定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44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2个日均值 每年至少有分布均匀的60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每日至少有18h的采样时间 每日至少有12h的采样时间 每小时至少有45min的采样时间 每季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5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5个日均值 每月至少有分布均匀的15个日均值 每一个生长季至少有70%的月平均值 每日至少有12h的采样时间 每小时至少有45min的采样时间
(二)不同评价等级的预测要求
一、二级评价应选择导则推荐模式清单中的进一步 预测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三级评价可不进 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工作,直接以估算模式的计算结果
作为预测与分析依据。
(三)评价范围的确定
以排放源为中心点,以D10%为半径的圆或2× D10%为边 长的矩形作为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当最远距离超过 25km时,确定评价范围为半径25km的圆形区域或边长 50km矩形区域。评价范围的直径或边长一般不应小于5km。
5、同步气象资料要求
应同步收集项目位置附近有代表性,且与各环境空气质 量现状监测时间相对应的常规地面气象观测资料。
6、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以列表的方式给出各监测点大气污染物的不同取值时间 的浓度变化范围,各取值时间最大浓度值占相应标准浓度限 值的百分比和超标率,并评价达标情况;分析大气污染物浓 度的日变化规律以及大气污染物浓度与地面风向、风速等气 象因素及污染源排放的关系,分析重污染时间分布情况及其 影响因素。
近3年监测资 料或补充监测
监测时段
7天有效数据
采样 时间
小时、日均采 样
符合GB3095对数据的有效性规定
在不具备自动 连续监测条件 时,小时浓度
监测要求
02、05、08、11、14、 17、20、23,8个小时
浓度
02、08、14、20,4个小时浓 度
特殊规定
对于评价范围内没有排放同种污染物的项目,可减少 监测天数、点位
评价范围பைடு நூலகம்
小于50km 大于50km 小于50km 大于50km
—
气象资料年限 近5年内的至少连续3年 近3年内的至少连续1年
—
地面气象资料 必需
必需
必需
必需
—
高空气象资料
按选取的 模式要求
必需
按选取的模 式要求
必需
—
补充气象资料 如果地面气象观测站与项目的距离超过50km,并且
观测前提
地面站与评价范围的地理特征不一致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一)预测因子 (二)预测范围 (三)计算点 (四)污染源计算清单 (五)气象条件 (六)地形数据 (七)确定预测内容和设定预测情景 (八)预测模式 (九)模式中的相关参数 (十)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分析与评价
(一)预测因子
预测因子应根据评价因子而定,选取有环境空气质量 标准的评价因子作为预测因子。
对于以线源为主的城市道路等项目,评价范围可设定为 线源中心两侧各200m的范围。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一)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二)污染源调查与分析方法 (三)污染源调查内容与调查清单
(一)大气污染源调查与分析对象
对于一、二级评价项目,应调查分析项目的所有污染源 (对于改、扩建项目应包括新、老污染源)、评价范围内与 项目排放污染物有关的其他在建项目、已批复环境影响评价 文件的未建项目等污染源。如有区域替代方案,还应调查评 价范围内所有的拟替代的污染源。
所有预测因子
网格点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
2
新增污染源 (非正常排
放)
现有方案/ 推荐方案
主要预测因子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区域最大地面浓度
3
削减污染源
现有方案/ 推荐方案
主要预测因子
环境空气保护目标
(1)污染源排污概况调查:满负荷排放下(三级) (2)点源调查 (3)面源调查 (4)体源调查:初始横向与垂直扩散系数 (5)线源调查:街道街谷高度 (6)其他:建筑物下洗参数和粒径分布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 (二)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 (三)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四)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3、监测布点
监测点数
一级评价 ≥10
二级评价 ≥6
三级评价 2~4
布点方法
极坐标布点法 极坐标布点法 极坐标布点法
布点方位
米
十
一
布点要求
各个监测点要有代表性,环境监测值能反映各环境敏 感区域、各环境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以及预计受项目
影响的高浓度区的环境质量
①监测点周围空间应开阔,采样口水平线与周围建筑 物的高度夹角小于30°;
常规污染物
指GB3095中所规定的二氧化硫(SO2)、颗粒物(TSP、 PM1O)、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等污染物。
特征污染物 大气污染源分类
点、线、面、体
大气污染物分类
大气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按存在形态分为颗粒物污染物和 气态污染物,其中粒径小于15μm的污染物亦可划为气态污染 物
准选用,但应作出说明,报环保主管部门批准后执行。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等级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一级 二级 三级
Pmax≥80%,且D10% ≥5km 其他
Pmax<10%,或D10% <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 离
评价工作等级的确定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烟囱如多一,等级分别计; 公铁不同段,等级分别算; 改扩污染低,等级可低一; 一路超高害,等级不低二; 等级可适调,幅度不可高。
②监测点周围应有270°采样捕集空间,空气流动不 受任何影响;
③避开局地污染源的影响,原则上20m应没有局地排 放源;
④避开树木和吸附力较强的建筑物,一般在15~20m 范围内没有绿色乔木、灌木等。
⑤同时注意监测点的可到达性和电力保证。
4、监测采样
污染物 SO2、NOx、NO2 TSP、PM10、Pb SO2、NOx、NO2、CO TSP、PM10、B[a]P、Pb SO2、NOx、NO2、CO、O3
简单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低于排气 筒高度时,定义为简单地形。在此范围内地形高度不超过排气 筒基底高度时,可认为地形高度为0m。
复杂地形
距污染源中心点5km内的地形高度(不含建筑物)等于或超 过排气筒高度时,定义为复杂地形。
非正常排放
指非正常工况下的污染物排放。如点火开炉、设备检修、污 染物排放控制措施达不到应有效率、工艺设备运转异常等情况下 的排放。
(四)气象观测资料调查
1、气象观测资料调查的基本原则
对于各级评价均应调查评价范围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 统计资料。包括年平均风速和风像玫瑰图,最大风速与月 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极端气温与月平均气温,年平均 相对湿度,年均降水量,降水量极值,日照等。
2、气象观测资料调查要求
一级评价
二级评价
三级评价
(二)预测范围
预测范围应覆盖评价范围,同时还应考虑污染源的排 放高度、评价范围的主导风向、地形和周围环境敏感区的位 置等进行适当调整。计算污染源对评价范围的影响时,一般 取东西向为X坐标轴、南北向为Y坐标轴,项目位于预测范 围的中心区域。
(三)计算点
计算点可分三类:环境空气敏感区、预测范围内的网格 点、以及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一)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原则
①收集评价范围内及邻近评价范围的各例行空气 质量监测点的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监测资料。
②收集近三年与项目有关的历史监测资料。 ③进行现场监测。
(二)现有监测资料的分析
①分析其长期浓度、短期浓度的达标情况 ②若超标分析其超标率、最大超标倍数、超标原因 ③评价范围内的污染水平和变化趋势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导则
2019年12月31日发布,2009年4月1日实施
术语和定义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 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与建议 报告书附图、附表及附件要求
术语和定义
环境空气敏感区
指评价范围内按GB3095规定划分为一类功能区的自然保护区、 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二类功能区中的居民 区、文化区等人群较集中的环境空气保护目标,以及对项目排 放大气污染物敏感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