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 曰
禅经里的真理......
禅语禅是不能讲的。
禅的境界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是与思维言说的层次不同,禅是悟的。
众生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
你且看他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乎?”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一杯茶南隐是日本明治时代的一位禅师。
有一天,有位大学教授特来向他问禅,他只以茶相待。
他将茶水注入这位来宾的杯子,直到杯满,而后又继续注入。
这位教授眼睁睁地望着茶水不息地溢出杯外,直到再也不能沉默下去了,终于说道:“已经漫出来了,不要再倒了!”“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南隐答道,“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看法和想法。
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空掉,叫我如何对你说禅?”悟性如光读佛经。
弟子问佛祖:“您所说的极乐世界,我看不见,怎么能够相信呢?”佛祖把弟子带进一间漆黑的屋子,告诉他:“墙角有一把锤子。
”弟子不管是瞪大眼睛,还是眯成小眼,仍然伸手不见五指,只好说我看不见。
佛祖点燃了一支蜡烛,墙角果然有一把锤子。
你看不见的,就不存在吗?打破碗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一滴水佛祖释迦牟尼考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弟子们都回答不出。
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湖、海里去。
”惹尘埃神秀曰:“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教惹尘埃。
”慧能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修佛一人去深山中的寺庙找禅师问道。
禅师问:“你到这儿来是干什么的?”那人说:“我是来修佛的。
”禅师答:“佛没坏,不用修,先修自己。
”心境有一天,苏东坡到佛印禅师处与佛印禅师聊天,两人均盘腿而坐。
聊到高兴时,苏东坡问佛印禅师:“你看我现在像什么?”佛印禅师说:“我看你像一尊佛。
中国禅的启示
中国禅的启示目前,在国内和国际上,禅学很热,很多人都在学禅,都成了禅的狂热的粉丝。
那么,到底什么是禅?这是很多朋友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禅,是印度梵语‚禅那‛的音译,意译就是‚静虑‛、‚思维修‛、‚摄念‛,也就是冥想的意思,是指通过禅坐训练,将意念集中在一处,思考人生真理,从而使大脑里的杂质沉淀下来,使思维如水一样清澈、透明。
用现代话简要地说,禅是一种境界,一种方法,一个家园。
首先,禅是一种境界。
禅是一种觉悟的境界。
禅的境界远离分别,去除了一切二元对立。
在禅学看来,世上万事万物,形相上虽然有差别,本性上却是平等的。
其次,禅是一种方法。
禅是开发智慧的方法。
禅运用‚不二法门‛,让我们摆脱分别的枷锁,充分显现出一切众生原本具有的‚如来智慧德相‛。
其三,禅是一个家园。
他乡虽言好,不如早还家。
禅的开悟,就像游子归乡。
禅给了漂泊无依的现代人一个温馨的精神归宿,使我们回到‚主客未分之前‛的精神本源。
禅师们使用各种语言、机锋,都是为了使所谓精神结束流浪,回到它的‚故乡‛。
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说:‚外离相曰禅,内不乱曰定。
‛(《坛经》)——外面的世界五光十色,能超越形相,不为所动,这就是‚禅‛;超越外部的形相时,心灵就保持了自由,这就是‚定‛。
有了‚禅定‛的功夫,生命境界就会改观。
禅,也是当代人缓解压力、增强定力、开启智慧有效的方法之一。
减压:现在的人成天到晚都在喊,说自己很‚忙‛,很‚累‛,很‚郁闷‛。
禅可以将这些东西一扫而光,可以减缓工作压力,把压力转变成动力。
增定:现代人受到的诱惑太多,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面对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时,把握不住自己,心神杂乱,恍恍惚惚。
禅可以把我们的心理调节到最好的状态,让我们集中注意力,增加禅定的力量,获得宁静、安详、舒适、快乐的心理体验,从而让我们滚滚红尘得自在,大风大浪不翻船。
开智慧:为了各种利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明枪暗箭,那不叫智慧。
禅的思维方式可以使人从生命的最深层次,打开最根本的智慧。
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认为,第一境界:“...
什么是禅宗的三种境界?宋代禅宗大师认为,第一境界:“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第二境界:“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第三境界:“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为学有三要,所谓不读《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
这三者缺一不可,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全无而称之为人者,则是貌似人而已。
——明憨山德清王国维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佛教传入中国后,一开始译经便受印度影响而善用韵文。
佛陀时代或是为了方便布道,并使信众易于上口,于是广泛采用“偈”——由短句构成、排列成章,或协韵、或不协韵的一种文学形式,来传经布道。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大行于魏晋。
东土僧人始以“诗偈”形式著作、布道。
随着中国诗歌发展到隋唐之鼎盛、僧人诗也大大前进一步。
有王梵志、寒山与拾得等僧人承晋僧之风,导俗入佛,流传广泛,故而中国“诗僧”的得名是由他们开始。
“诗僧”自此后两千年至今,成为中国诗坛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僧入诗从寒山初近高雅到晚唐的皎然、贯休等诗僧之后,方真正走上“僧诗”的正格。
以禅喻诗的风气大开,中国诗坛奇葩“禅诗”已然成其规模,两千年来为中国诗风之精华。
禅诗,就是渗透着禅宗理趣的诗。
禅诗是禅家沉思参悟的结晶,它打破常俗的知解框架,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禅的机敏智略与狂放激杨。
优秀的禅诗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表现着崇高的道德情操,传达着人类的至情至性。
中国的古诗,不 少均出自佛门高僧手笔,他们在诗句中充分表达了悲天悯人,胸怀法界的高尚情操。
所谓“禅”乃音译,梵文原音为“禅那”。
泛称曰“禅”,即“禅定”之义。
所谓“禅定”是指四禅八定而言,虽云四禅八定其实却是四四定,曰四禅八定者,四禅四定共为八也。
佛教传入中国后,始有禅宗产生,六祖慧能谓:“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传有语录名<六祖坛经>。
其中解释说:“内见自性不动”为禅。
试析苏轼诗词的佛学思想
试析苏轼诗词的佛学思想苏轼是一位在文学艺术领域内卓有建树的奇才,他是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北宋文坛盟主,而其多方面的文学创作实践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
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居士代表和对禅法省悟很深的禅者。
一、苏轼生平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初字和仲,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
他出生家庭,虽不是名门望族却富有文学气氛。
母亲程氏怀孕时,夜梦僧人来到他家,于是就生下苏轼。
苏轼到七、八岁时,常梦见自己身披袈裟。
他认为前世是出家人,所以后来有所感叹:“我本修行人,三世积精炼。
中间一念失,受此百年谴。
”幼年的苏轼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同时接受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思想和佛教自利利他的博大情怀。
宋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他和弟弟苏辙,随父亲进京应试,兄弟俩一举中鹄。
此时因母亲程氏去世,回蜀行孝。
嘉祐四年<公元1057年),父子三人再度赴京。
嘉祐六年,苏轼应“制科”入第三等,被授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判官。
从此,苏轼开始了他那漫长而坎坷的仕途生涯和丰富多采的文学创作道路。
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苏轼入朝廷任职。
当时正值宗任用王安石变法。
苏轼因与王安石在改革思想、方法、措施—亡都有分歧,于是渐渐走向对立面。
照宁四年(公元071年)十一月至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此被贬外任,相继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等知州职。
苏轼虽远离朝廷,但无时不在关心朝廷政亊。
因此,苏轼写了多首讽刺新法的诗文,被政敌肆意夸大歪曲为“愚弄朝廷”的罪证。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在湖州被捕,关押御史台,险遭极刑,这就是“乌台诗案”。
后经多方营救,终于从轻发落,贬往黄州任检校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调赴汝州。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神宗去世,由支持旧派的英宗皇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
苏轼在二十几天内连升几级。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九月,太皇太后高氏去世,哲宗亲政,政局再次变动,新党人物相继执政,并把打击“元祐党人”作为主要目标。
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
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佛教禅语小故事20个(一)宽容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外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
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们可以想象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的徒弟的心情,在这种宽容的无声的教育中,徒弟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二)不信是真谛有学僧请示慧忠国师道:“古德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不信的人认为是邪说,有信仰者认为是不可思议,但不知如何才正确?”慧忠国师回答道:“此是文殊普贤等之境界,非诸凡夫小乘们所能信受,故《华严经》云:佛身充满法界,普现一切群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常处此菩提座。
翠竹既不出于法界,岂非法身?又《般若经》云:色无边,故般若亦无边,黄花既不越于色,岂非般若?故经本不定法,法本无多子。
”学僧听后,仍不明白,再问道:“此中消息,信者为是?不信者为是?”慧忠国师提示更高的意境,答道:“信者为俗谛,不信者为真谛。
”学僧大惊道:“不信者讥为邪见,禅师怎可说为真谛?”“不信者自不信,真谛自真谛。
因其真谛,故凡夫斥为邪见。
邪见者,何能语真谛?”慧忠国师作了总结。
学僧方悟究竟真理,不易信也。
佛陀初证悟,即慨叹所悟与众生相违,众生认为欲乐为真,佛陀则认为欲乐为假;众生认为佛性真如为无,佛陀则认为是有。
故世间之法,莫以信与不信为准,莫不以说好说坏为准,实则是佛道的归于佛道,邪见的归于邪见。
(三)八风吹不动宋朝苏东坡居士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经常谈禅论道。
一日,自觉修持有得,撰诗一首,派遣书僮过江,送给佛印禅师印证,诗云: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注:八风是指吾人生活上所遇到的“称、讥、毁、誉、利、衰、苦、乐”等八种境界,能影响人之情绪,故形容为风。
八宗概要 第五章 禅宗
八宗概要第五章禅宗第五章禅宗第三十八节略史禅宗在中国流传,自元魏中叶以至清末近一千四百余年,其间法门改转,变易甚大,大略可分为四个时期: 1(一脉相承时期,就是达磨创宗以后,经慧可、僧璨、道信、弘忍五祖相承,以《楞伽》为心印,以观心为法门,其时弘传未广,笃信者希,历北魏、周、齐、隋以至初唐,为时约一百年左右(约当公元500一600)。
2(支流派生时期,就是四祖门下有法融分立牛头宗;五祖门下分为神秀的北宗,慧能的南宗以及十子各为一方之师;六祖门下有南岳怀让、青原行思两系和神会的荷泽宗。
其时禅人已遍于大江南北,北自中原,南至南海,禅风浸广,为时历盛唐而至中唐,约有二百年左右(约当公元600--800)。
3(五家分灯时期,就是沩山灵佑、仰山慧寂师资共建立沩仰宗;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师资建立曹洞宗;临济义玄建立临济宗;云门文?偃建立云门宗;清凉文益建立法眼宗。
前三宗先后成立在晚唐,后二宗成立于五代。
其后当宋代时,临济一宗又分为黄龙、杨歧两派。
杨歧又分为大慧和虎丘两派。
为时历晚唐以至南宋之末,约四百年左右(约当公元800—1200)。
4(洞济并传时期,就是沩仰、云门、法眼三宗先后失传,唯有临济、曹洞两宗流布,就是元、明、清三代,为时约七百年(约当公元1200—1900)。
第三十九节菩提达磨的禅法自达磨西来,传授心法,次第发展,成为汉地独有,别具风格的禅宗。
但是达磨是印度大德。
印度的大乘思想只有中观、瑜伽两宗,此外别无其他宗派的遗迹。
因此达磨所传的学派,必定是此两宗中的一宗。
达磨的语句传世不多,且多伪托。
只有《略辨大乘人道四行观》一章尚可信任。
在这章中说:“人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两种:一是理人,二是行人。
理人者谓借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
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
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一等,坚住不移,更不随言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为理入。
”行人中说四行:“一、报冤行,二、随缘行,此二是观恩冤苦乐都是宿业所招而无动于衷。
什么是封禅?
什么是封禅?阅读天地0518 1853什么是封禅?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为祭拜天地而举行的活动。
在中国政治制度中,可说是最盛大,但也争议最多的一项典礼。
所谓「封」就是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而「禅」则是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向天地宣告人间太平。
民初疑古派的史家认为,这纯粹是战国至秦汉间,齐儒凭空杜撰,并为好大喜功的君主利用来巩固政权、夸侈政绩的活动。
但从近年考古资料看来,其起源或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先民筑坛祭祀的习俗,是非常幽远的。
中国古代帝王为加强自己的统治,不约而同的宣传“神权天授”的理论,为了使这种理论得以证明,便有了封椫泰山的活动,使泰山祭天的作用得以延续,封建统治者的这种行为让泰山在人们心中的神山地位进一步强化,随后成为每代帝王一生必须的大事之一。
公元前26世纪,黄帝营建了明堂以祀上帝,开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的先河。
以后,中国历代的统治者几乎都建造了专用于祭祀皇天上帝的祭坛,周有明堂,秦有四畤,汉有甘泉宫,唐、宋皆建有圜丘,元世祖元世祖定都北京,于丽正门外筑坛祭天,元成宗时再于大都城东南建成郊坛,合祀天地。
雄才大略的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结束了列国争战的混乱局面,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秦朝。
自信傲岸的秦始皇并未忽视上帝的存在,秦王朝于国都立四畤用于祭五方上帝,他曾亲赴泰山封椫,虽然那只是为了标榜他自己的伟大功绩,并没有多大诚意,但也反映了上帝在当时封建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及其影响。
虽然到宋朝之后不再进行封禅,但崇拜活动却进一步扩大,黎民百姓无不知神山泰山。
明初,明太祖定都南京,于钟山之阳建圜丘,后改建为大祀殿。
明永乐十八年(1420),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按南京旧制建北京天地坛,即今天的天坛,史书对当时天地坛的建制有详尽的记载,“天地坛在正阳门之南左,缭以垣墙,周回十里,中为大祀殿;丹墀东西四坛,以祀日月星辰。
大祀殿门外,东西列十二坛,以祀岳、镇、海、渎、山川、太岁、风、云、雷、雨、历代帝王、天下神祗。
《乐不思蜀》原文及翻译赏析
《乐不思蜀》原文及翻译赏析
原文:
司马文王①与禅②宴,为之作故蜀技③,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矣,而况姜维邪?”
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王若后问,宜泣而答曰:‘先父坟墓远在陇、蜀⑤,乃心西悲,无日不思.’”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注释:
①司马文王:指司马昭.
②禅:指蜀王刘禅,刘备之子.
③蜀技:四川的歌舞.
④郤正:刘禅旧臣,与刘禅一起被迁送到洛阳.
⑤陇、蜀:都指四川.
译文:
司马文王同刘禅一起欢宴,特地为刘禅演唱刘禅故国蜀地的乐音舞蹈,在旁的人们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
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帮助不了这个昏庸的君主,何况是姜维呢!”
贾充说:“他要是不这样昏庸,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
又另一天,司马文王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快乐,我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等到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说完并闭上眼睛,想装出要哭的样子.司马昭于是说:“为何你刚才所说的话,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园林中的“禅”元素
园林中的“禅”元素禅从不追求以美艳示人,而是力求渗入自然深处,表现出纯洁和简朴,表现出一种平淡、含蓄、单纯和空灵之美。
禅意用物质上的"少",去寻求精神上的"多",将人引入寂静的禅宗境界,让人的精神可以自由徜徉,负重的灵魂便可以得到放松。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清静,每一个自然之物都深有禅意。
禅之水如心,静,悟,无瑕清澈见底,如镜。
林间流淌,滴下。
如心,静,悟,无瑕。
我们的心原本可朴素如此,灵动为水,宽厚如林。
孔子曰"智者乐水",老子曰"上善若水",禅语曰:"善心如水"。
学水能潜、能涌、能流、能奔、能升、能降、灵活,适境而生。
佛理如水性,以水喻佛,彰明佛理;以水修佛,参水悟心。
禅之竹空性高洁,修身养性最佳虽然万物皆是法,但至净至秽,则是禅的显处。
竹心方得禅,竹外斩思源。
心意怎生得,在竹一瞬间。
竹和莲有相似特质,难以受外物污染,属于至净之物。
至净则无挂无碍,取住之意。
竹子内空,取空性之意。
竹高洁,生命力顽强,有君子之风,取正道之意。
竹林处,皆是静所,取修身养性之意。
禅之石石尤近于禅石头,是宇宙天体中的另一种"生命体",是蕴蓄着自然生命的"聚像物",无论是陨石、化石,还是丑石、美石,都是自然界的"大美而不言"的美的化身。
有一种说法叫"石尤近于禅",其实是一种禅学思想。
在古代,人们认为石中有禅,赏石能悟禅,重视其素淡、沉静、稳重,崇尚其和谐、宁静、自然。
如何来认识和评判禅石呢?有人认为,禅石是"素面清新"之石;也有人认为,禅石是蕴蓄着"幽深、淡雅、宁静、稳重"的一种意味。
其实上述种种共识,都可称为"禅石"。
禅宗经典语录
禅宗经典语录导读:本文是关于禅宗经典语录,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无知而愚蠢的人,对待自己好像仇敌一样。
因为他行恶业,给自己身上带来了苦果。
2、为什么学佛先要学作人?人道没有修好就想证果是没有可能的。
人道怎么修呢?就是修十善业道,修好了就是人道的成就。
3、善男子。
如人啖蒜臭秽可恶。
余人见之闻臭舍去。
设远见者犹不欲视。
况当近之。
诸食肉者亦复如是。
4、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对他人有爱心,有感恩的心,有关怀的心,而这种关怀也好,爱心也好,感恩也好,不要存任何目的,这就是佛法的精神。
5、我们时时刻刻都有感恩的思想,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自私自利、欺骗压迫就会逐步缓解和消除,人间就会充满谅解和爱心。
6、当下是一个永恒的概念,当下不等于是这一念,这一念过去了,下一念还是当下,当下做得主,时时处处就能作得主。
7、人能够真正做到了为学问而学问,就不尤人,就反问自己,为什么我站不起来?为什么我没有达到这个目的?是自己修养、做法种种的问题。
自己痛切反省,自己内心里并不蕴藏怨天尤人的念头。
拿现在的观念说,这种心理是绝对健康的心理,这样才是君子。
8、今日的世界,物质文明发达,在表面上来看,是历史上最幸福的时代;但是人们为了生存的竞争而忙碌,为了**的毁灭而惶恐,为了欲海的难填而烦恼。
在精神上,也可以说是历史上最痛苦的时代。
人是莫名其妙的生下来,无可奈何的活着,最后是不知所以然的死掉。
9、如果你不贪求、不占有,那就是自在圆满。
惟宽禅师说:“思之不及,议之不得,曰不可思议。
10、立身不求无患,身无患则贪欲必生;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施德不求望报,德望报则意有所图。
11、善男子。
如王国内有纳衣者。
见衣有孔然后方补。
如来亦尔。
见诸众生有入阿鼻地狱因缘。
即以戒善而为补之。
12、释迦牟尼佛应世说法是要教化世间、净化世间,使这个有着缺陷和烦恼的世间变成美满、清净的人间净土。
13、生活之道就是不可思议,不能以比较来取舍。
乐不思蜀文言文翻译
乐不思蜀司sī 马mǎ 文wén 王wáng 与yǔ 禅chán 宴yàn , 为wéi 之zhī 作zuò 故gù 蜀shǔ 技jì , 旁páng 人rén 皆jiē 为wéi 之zhī 感gǎn 怆chuàng , 而ér 禅chán 喜xǐ 笑xiào 自zì 若ruò 。
王wáng 谓wèi 贾jiǎ 充chōng 曰yuē : " 人rén 之zhī 无wú 情qíng , 乃nǎi 可kě 至zhì 於yū 是shì 乎hū ! 虽suī 使shǐ 诸zhū 葛gě 亮liàng在zài , 不bù 能néng 辅fǔ 之zhī 久jiǔ 全quán , 而ér 况kuàng 姜jiāng 维wéi 邪yé ? " 充chōng 曰yuē : " 不bù 如rú 是shì , 殿diàn 下xià 何hé 由yóu 并bìng 之zhī 。
"他tā 日rì , 王wáng 问wèn 禅chán 曰yuē : " 颇p ō 思sī 蜀shǔ 否fǒu ? " 禅chán 曰yuē : " 此cǐ 间jiān 乐lè , 不bù 思sī 蜀shǔ 。
" 郤xì 正zhèng 闻wén 之zhī , 求qiú 见jiàn 禅chán 曰yuē : " 若ruò 王wáng 后hòu 问wèn , 宜yí 泣qì 而ér 答dá 曰yuē ' 先xiān 人rén 坟fén 墓mù 远yuǎn 在zài 陇lǒng 、 蜀shǔ , 乃nǎi 心xīn 西xī 悲bēi , 无wú 日rì 不bù 思sī ' , 因yīn 闭bì 其qí 目mù 。
资治通鉴第七十八卷(魏纪)(10)原文
资治通鉴第七十八卷(魏纪)(10)原文[3]庚申(三十日),安葬明元皇后。
[4]初,刘禅使巴东太守襄阳罗宪将兵二千人守永安,闻成都败,吏民惊扰,宪斩称成都乱者一人,百姓乃定。
及得禅手敕,乃帅所统临于都亭三日。
吴闻蜀败,起兵西上,外托救援,内欲袭宪。
宪曰:本朝倾覆,吴为唇齿,不恤我难而背盟徼利,不义甚矣。
且汉已亡,吴何得久,我宁能为天降虏乎!保城缮甲,告誓将士,厉以节义,莫不愤激。
吴人闻钟、邓败,百姓无主,有兼蜀之志,而巴东固守,兵不得过,乃使抚军步协率众而西。
宪力弱不能御,遣参军杨宗突围北出,告急于安东将军陈骞,又送文武印绶、任子诣晋公。
协攻永安,宪与战,大破之。
吴主怒,复遣镇军陆抗等帅众三万人增宪之围。
[4]当初,刘禅让巴东太守、襄阳人罗宪领兵二千人驻守永安,罗宪听到成都兵败,吏民一片惊恐,便杀了一个述说成都变乱的人,百姓们才安定下来。
等到得到刘禅的手令,罗宪就率领他手下的兵士到永安的都亭哭吊了三天。
吴国听说蜀国失败,就起兵西上,表面上扬言来救援,实际上是想袭击罗宪。
罗宪说:我国已经覆亡,吴国是我们的唇齿领邦,却不怜悯我们的危难而背弃盟约谋取利益,实在是太不讲信义。
而且汉已灭亡,吴国怎能长久,我岂能成为吴国的降将俘虏!于是坚守城池整治装备,告诫全军将士,用节义激励他们,全军上下莫不激愤。
吴人听说钟会、邓艾失败,百城无主,于是有兼并蜀国之心,但巴东防守坚固,兵士不能通过,于是让抚军步协率兵向西挺进。
罗宪实力薄弱不能抵抗,就派参军杨宗突围奔向北方,向安东将军陈骞告急,又给晋公送去文武官员的印绶和人质。
步协攻打永安,罗宪与他交战,大败步协。
吴王大怒,又派遣镇军陆抗等人率三万兵士增缓对罗宪的包围。
[5]三月,丁丑,以司空王祥为太尉,征北将军何曾为司徒,左仆射荀为司空。
[5]三月,丁丑(十七日),任命司空王祥为太尉,征北将军何曾为司徒,左仆射荀为司空。
[6]己卯,进晋公爵为王,增封十郡。
王祥、何曾、荀共诣晋王,谓祥曰:相王尊重,何侯与一朝之臣皆已尽敬,今日便当相率而拜,无所疑也。
禅宗公案大全(每日用)
禅宗公案大全只手之声峨山慈棹禅师在月船禅慧禅师处得到印可,月船就对他说道:“你是大器,至今终能成就,从今以后,天下人莫能奈你何,你应发心再参善知识,不要忘记行脚云游是禅者的任务。
”有一年,峨山听说白隐禅师在江户的地方开讲《碧岩录》,便到江户参访白隐禅师,并呈上自己的见解,谁知白隐禅师却说道:“你从恶知识处得来的见解,许多臭气薰我!”于是,便把峨山赶出去,峨山不服,再三入室,三次都被打出来。
峨山心想:我是被印可的人,难道白隐禅师看不出我有实悟?或许是在考验我吧!便再去叩禅师的门说道:“前几次都因我的无知,而触犯了禅师,愿垂慈诲,我一定虚心纳受。
”白隐禅师道:“你虽担一肚皮禅,到生死岸头,总无着力,如果要痛快平生,须听我‘只手之声’(参一只手所发出的声音)!”因此,峨山便在白隐禅师座下,随侍四年,在峨山三十岁那年终于开悟。
峨山是白隐禅师晚年的高足,峻机妙用,大振白隐的门风。
后来年老时,在庭院外整理自己的被单,信徒看到,觉得奇怪,便问道:“禅师!您有那么多的弟子,这些杂事为什么要您亲自整理呢?”峨山禅师道:“杂事,老年人不做,那要做什么?”信徒说道:“老年人可以修行呀!”峨山禅师非常不满意,反问道:“你以为处理杂务就不是修行吗?那佛陀为弟子穿针,为弟子煎药,又算什么呢?”信徒终于了解到生活中的禅。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它还有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这在在说明,禅在生活中。
断指求法唐代仰山慧寂禅师,广州人,俗姓叶,九岁时,父母便送他到广州和安寺出家,到了十六岁时,父母又后悔不该送他出家,故又想尽方法,把他接回家来,令他还俗,准备完婚。
慧寂知道后,大惊,着急地问道:“这是为什么呢?”慧寂的父亲回答道:“从前我和你母亲之所以要送你到寺院里出家,是因为有一个算命先生说你命中犯凶煞,如果不投入僧门,求菩萨的庇护,便无法抚养长大。
禅宗的_不立文字_语言观
[收稿日期] 2001 10 16[作者简介] 方立天(1933-),浙江永康人,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佛学和中国哲学研究。
禅宗的 不立文字 语言观方立天(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北京100872)[摘 要] 禅宗是以禅悟为达到成佛的目的和修持方式的,这种独特的修持觉悟方式决定了它是超越思维、推理的,是排斥语言文字作用的, 不立文字 也因此成为禅宗作为佛教特殊一系修持实践的本质要求。
但是,禅师在传达禅理、禅法乃至禅悟时,不可能全面地、彻底地排斥语言文字的功用。
从菩提达摩来中国传播禅法至明清时代,禅宗的语言观大体上经历了由 不离文字 到高唱 不立文字 ,再到回到 不离文字 的演变过程。
禅宗的语言观一方面充分而深刻地揭露了直觉体悟与语言文字的矛盾和关联,为探讨和总结直觉和语言的关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一方面又有力而全面地推动了中国语言的艺术化,对中国文化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 禅宗;语言观;不立文字;不离文字[中图分类号] B946.5;H0 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 5420(2002)01 0034 11禅宗的终极关怀是明心见性,彻见本来面目,也就是体悟 父母未生时 的本来状态。
这种修持的根本目的,就决定了以禅悟为其基本的修持方式。
禅悟的禅是追求心灵超越的主观感受、心理体验,是回归理想精神家园的内在价值形态,是复杂的精神文化现象。
禅悟就是实现心灵的超越,就是超越经验、知识、理性、逻辑的主观体验,其内容或者说是自我本性的发现,或者说是本有佛性的呈现,亦或者说是对佛教真理的彻悟,总之是对禅的终极理想的自我验证。
禅悟的独特修持觉悟方式,决定了它是超越思维、推理的,是排斥语言文字的, 不立文字 就成为禅宗作为佛教特殊一系修持实践的本质要求。
然而,语言文字毕竟是人类传达思想、意志、情感的最普通的方式,禅师在传达禅理、禅法乃至禅悟时,也难以全面地、彻底地排拒语言文字的功用,由此有些禅师也强调不能离开文字,主张 不离文字 。
高峰原妙禅师禅要
高峰原妙禅师禅要.txt永远像孩子一样好奇,像年轻人一样改变,像中年人一样耐心,像老年人一样睿智。
我的腰闪了,惹祸的不是青春,而是压力。
当女人不再痴缠,不再耍赖,不再喜怒无常,也就不再爱了。
高峰原妙禅师禅要参禅虽以不立文字不假修证为宗。
然既可参则必有要。
要者何。
如网之有纲。
衣之有领。
使人一举而径得其直遂者是也。
万目非不网也。
舍纲举目。
网必不张。
万缕非不衣也。
遗领举缕。
衣必不振。
永嘉云。
摘叶寻枝我不能。
枝与叶非要。
根本固要也。
学者复昧其根本。
鹅湖云。
要在当人能择上择善而从可也。
学者往往。
差决择于发轫。
终适越而北辕。
乃至从上祖师遗编山积。
一话一言。
固无非纲领。
柰何世降圣远。
情伪日滋。
心意识有以蛊蚀之。
则视纲领为目缕者。
盖总总矣。
我。
师高峰和尚。
自双峰而西峰。
二十余年。
念此之故。
不获已。
示人克的。
如神药刀圭而起死。
灵符点画而驱邪。
故有探其奇方秘咒。
将以为学徒纲领者。
或曰。
获禽在目不在纲。
御寒在缕不在领。
八万四千法门。
门门可入。
目与缕。
果非要耶。
将应之曰。
世尊法门。
信广大无边。
顾乃设为方便狭小一门。
使诸子出火宅而入大乘。
是摄目缕为纲领耳。
然则纲耶目耶。
领耶缕耶。
要耶非要耶。
未具顶门正眼。
未可以易言也。
乔祖预西峰法席以来。
每抄集示徒法语之切于参决者。
名之曰禅要。
久欲与有志者共之。
一日举似姑苏永中上人。
欣然欲募缘锓梓。
且俾乔祖为之序。
乔祖既已承命。
复告之曰。
师别有一要语。
在纲领外。
藏之虚空骨中。
兄欲锓我欲序皆不能。
尚俟他日更作一番揭露。
至元甲午重九日天目参学直翁洪乔祖谨书。
No. 1401-B古灵以阅经为钻故纸。
轮扁以读书为味糟粕。
良以道不可以言语文字求也。
然道无方体无形似。
非言语文字。
何从而明之。
是以吾佛世尊。
虽随机化诱。
曲成密庸。
而不能不谈十二部法。
达磨西来。
虽不立文字。
而授受之际。
口传面命。
亦不能以忘言。
盖道虽不在于言语文字。
实不离于言语文字。
特精微之旨。
具于辞说之表。
未易窥睹。
世之学者。
往往沉着于语下。
司马文王与禅宴原文及翻译
【原文】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王谓贾充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充曰:“不如是,殿下何由并之。
”他日,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
”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
”左右皆笑。
【释义】:司马昭与刘禅饮宴,安排表演以前蜀汉的歌舞和技艺,其他蜀汉大臣为此感慨悲伤,唯有刘禅谈笑自若。
司马昭对贾充说:“刘禅的无情,怎能达到如此地步!假如诸葛亮活着,也无能辅佐他,更何况是姜维呢。
”贾充回答:“如果刘禅不是这样没用,殿下又怎能灭亡蜀国呢?”过了几天,司马昭问刘禅:“你想念故国蜀汉吗?”刘禅回答:“在这里非常开心,我不思念蜀汉。
”郤正听到这句话后,悄悄对刘禅说:“如果司马大人再问你,你就流着眼泪回答‘我先人的坟墓都在蜀汉,心中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思念。
’然后闭上眼睛。
”没过几天,司马昭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刘禅便按郤正的话回答。
司马昭说:“你这话怎么像是郤正教你的呢?”刘禅惊奇地看着司马昭说:“就是他教我的呀!”旁边的人都哈哈大笑。
史记·八书·封禅书原文赏析
史记·八书·封禅书原文赏析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
虽受命而功不至,至梁父矣而德不洽,洽矣而日有不暇给,是以即事用希。
传曰:“三年不为礼,礼必废;三年不为乐,乐必坏。
”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及衰而息。
厥旷远者千有馀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阙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
尚书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山川,遍群神。
辑五瑞,择吉月日,见四岳诸牧,还瑞。
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
岱宗,泰山也。
柴,望秩于山川。
遂觐东后。
东后者,诸侯也。
合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贽。
五月,巡狩至南岳。
南岳,衡山也。
八月,巡狩至西岳。
西岳,华山也。
十一月,巡狩至北岳。
北岳,恆山也。
皆如岱宗之礼。
中岳,嵩高也。
五载一巡狩。
禹遵之。
後十四世,至帝孔甲,淫德好神,神渎,二龙去之。
其後三世,汤伐桀,欲迁夏社,不可,作夏社。
後八世,至帝太戊,有桑穀生於廷,一暮大拱,惧。
伊陟曰:“妖不胜德。
”太戊修德,桑穀死。
伊陟赞巫咸,巫咸之兴自此始。
後十四世,帝武丁得傅说为相,殷复兴焉,称高宗。
有雉登鼎耳雊,武丁惧。
祖己曰:“修德。
”武丁从之,位以永宁。
後五世,帝武乙慢神而震死。
後三世,帝纣淫乱,武王伐之。
由此观之,始未尝不肃祗,後稍怠慢也。
周官曰,冬日至,祀天於南郊,迎长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祗。
皆用乐舞,而神乃可得而礼也。
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岳视三公,四渎视诸侯,诸侯祭其疆内名山大川。
四渎者,江、河、淮、济也。
天子曰明堂、辟雍,诸侯曰泮宫。
周公既相成王,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
自禹兴而修社祀,后稷稼穑,故有稷祠,郊社所从来尚矣。
自周克殷後十四世,世益衰,礼乐废,诸侯恣行,而幽王为犬戎所败,周东徙雒邑。
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为诸侯。
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昚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驹黄牛羝羊各一云。
其後十六年,秦文公东猎汧渭之间,卜居之而吉。
角虎集
No. 1177-A 选刻角虎集小序如是我闻。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与大比邱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尔时世尊。
不待众请。
而自说阿弥陀经。
乃至一心不乱。
全经大要。
在此四字。
如维摩经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亦为此下注脚耳。
迨至末后拈花。
又道。
我四十九年。
未曾说着一字。
时百万人天叵测。
惟金色头陀。
在旁破颜一笑。
世尊乃云。
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
付嘱摩诃迦叶。
引诱后代儿孙。
分门立户。
宗禅者。
则笑净土为著相。
修净者。
则讥禅宗为豁空。
于是。
马鸣大士。
愍诸群执未达圆宗。
因造大乘起信论。
分析三细六粗。
旨归唯心净土。
自法流震旦。
东林则有远公。
仰宗经论。
默契大乘。
结集高贤十八。
同修念佛三昧。
社中诸友。
俱得往生。
东南净土法门。
远公始也。
及初祖西来。
又云。
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见性立地成佛。
时诸义学沙门。
莫不反目侧视。
止得可祖一人。
言下承当。
始明教外别传之旨。
六代而至大鉴。
南能北秀。
顿渐分岐。
贤首台慈。
递相各立。
于是。
永明智觉禅师。
绍弥陀愿海。
辟普贤行门。
纠集三宗。
同归一贯。
极力主张唯心净土。
故有角虎之喻。
世推永明。
乃东土第一流宗师。
一言一行。
孰敢思议者哉。
自炎宗而至昭代。
如天衣怀。
真歇了。
杨无为。
天如则。
楚石琦。
紫柏憨山。
雪关天界。
一一皆宗门钜哲。
又何曾有禅净彼此之分者耶。
是以。
济能禅师。
窥诸后学信疑不决。
遂搜罗列代杰出宗师要语。
则则旨归净土者。
编集成书。
号曰角虎。
令宗禅者。
不敢轻净土。
修净者。
无复贬禅宗。
述而不作。
利益殊深。
且自得此秘宝。
二十年来未曾释手。
实为八道之助。
夫言不妙不名至言。
理不圆不称至理。
今是编。
言真理直。
岂非昏衢慧炬。
禅净之指南也欤。
本无法侄。
一见此书。
恨读为晚。
即捐衣钵。
镂板流通。
利益甚普。
但此集。
原本残缺。
未具全文。
因见今之禅侣。
欣简厌繁者多。
于是不揣蒙昧。
删去繁枝。
留其节要。
俾一言之下。
性地开明。
半卷之中。
义天朗耀。
顿见自心之佛不待花开。
返照常寂之光原非别土。
岂为小补。
实属大缘。
所冀见闻咸皆信受。
递相劝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禅曰
大年初一,素有烧香的习俗。
拥着人流,我们来到了南山寺,未见其貌,远远地便望见了寺中袅袅的浓烟。
南山寺金碧辉煌,朱红色的顶梁柱,一尊尊镀金的佛像,使人们顿生敬畏之情,顶礼膜拜的香客,焚香炉中堆香如山。
在堂内,有高拜的,有跪拜的,有年轻的姑娘小伙儿,还有过往的黄发垂髻,好不热闹!人们带着一颗虔诚的心和新年美好的愿望来祈福。
我们来带了大雄宝殿,这是寺里的主殿,里面供奉的是观音菩萨,这是千手观音。
她盘坐在一朵莲花上,翠绿色的花瓣勾着粗金边,花瓣的细纹则用细金边,在阳光的反射下,多了几分灵动。
莲座的下面是黑底贴金座,黑底红花勾金线,朱红色雕刻的镂空底座,最底下的一层便是莲叶状,两层瓣,中间是鲜红色的宝石镶嵌。
循着像身往上看,三面都有菩萨像,第二层也是三面都是菩萨像,直至第五层便是一面,第七层上用一座小塔及泛着湖蓝色光的宝石收尾,最上一层便是三个半身小像。
菩萨的手腕上都带着金镯,有操神器的,有半弯曲的,也有伸展开的,更叫人惊叹的是竟有手上长眼睛的。
千儿百个的手,却也造型各异。
这一尊尊佛像个个慈眉善目,在保佑人们平安吉祥。
看那些僧人,个个披着袈裟,见到人们双手合十,嘴里念声“阿弥陀佛”。
南山寺的确热闹,却也有清幽之处,那些修行佛法的人们在这里静心养性,有诵经的,有坐禅的,有操古琴的,也有练习书法的,在屋内焚一炉香,让缕缕紫色的烟雾贯彻心腑,凝神屏气,仿佛外面的喧嚣俨然已将他们隔绝,这一屋子全是他们的世界。
登上大殿二楼,是休息室,空空如也,虽有些失望,但立足一会儿,别有洞天之处自然显现。
佛光笼罩,阳光在镂空的窗隙间泻下,投影在地上,光与影的融合,黑与白的交织,略显斑驳,略带迷离,阵阵香烟从光柱间偷偷溜过,神秘、冶魅,勾人心魄。
在这里,晨钟暮鼓,佛光普照,日子清淡,人的信仰是如此纯洁,愿世纪的号角吹响千古的法音。
这不是迷信,而是人们精神的寄托,生活迷茫的空洞在这里能得到填补,境界能得到提升……
大年初一,禅曰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