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考点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人民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知识点填空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1、______年,在河北西柏坡召开的____________,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____________。
2、_____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__________》,具有____________性质,故人民政协代行____________职权。
3、建国初期确立的三大政治制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能反映新中国政治民主性的制度是____________,其确立的标志是______年,____________召开。
5、1954年宪法体现的两大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新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的宪法。
6、______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届全体会议召开,指出人民政协作为____________继续存在和发展,至此_________________正式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56年4月,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五大省级自治区中最早成立的是____________,最晚成立的是____________。
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____________。
2、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是____________,这次大会提出健全国家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严重践踏我国的民主和法制建设。
4、_____年,____________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标志着中国进入______。
5、列举新时期民主法制建设的事例:①1980年,邓小平发表《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重要讲话,强调必须解决党和国家政治体制中_________________的问题。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4.1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课件人民版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 国统一
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一、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背景:
人民解放战争 的胜利发展。 (1)_____________
(2)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1949年3月)。 城市 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 ①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_____, 中心。
②基本政策:确定了全国胜利后的政治、经济、外交方
互相监督 期共存,_________”的方针 ,标志着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确立
1.确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各少数 民族区域自治 。 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_____________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正式确认民族区域 (2)1954年《___________________ 自治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政治建设 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 民主政权,为国家_________
石,中国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开创政治建设新阶段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前提:1953年以来地方各级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其奠 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2)召开: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 议在北京举行。
家机构,而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故本题说法错
误。
4.我国最早成立的自治区是1958年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 最晚成立的是1965年成立的西藏自治区。 区,故本题说法错误。 (×) 提示:我国最早成立的自治区是1947年成立的内蒙古自治
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探究1
【问题探究】
政治协商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等奖教案】 人民版必修 (2)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标要求本专题涉及到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即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和全国人民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
其基本要求有:(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法制的主要成就,认识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阐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意义。
专题概述本专题第一、第二目反映的是现代中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线索,既包含了政治建设的起点和基本内容,也包含了政治建设的曲折、转折及其新的探索与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五年后,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继承和发展《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国家根本政治制度,这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上述制度不断得到巩固和完善。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一度陷于瘫痪,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停滞状态。
而这一时期,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反而使这种差距进一步拉大,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
这种惨痛的教训从反面说明了民主和法制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政治建设上创新性探索,这表现在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制定颁行了包括新宪法在内的一大批法律文件,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健全,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了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的健康发展轨道。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一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一节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一、政治建设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历史条件(1)政治上: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国民政府的统治被推翻、(2)思想路线上:七届二中全会召开(党的工作重心从乡村转移到城市)。
(3)组织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
会议内容:①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新民主主义性质宪法;临时宪法性质)②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③国旗国歌首都,公元纪年2.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意义(1)结束了帝国主义、官僚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
(2)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
(3)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中国社会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二、新中国三大政治制度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条件: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为其奠定了法律基础和组织基础。
(2)召开:1954年9月,在北京隆重举行。
(3)成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①内容:确立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了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②原则: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③性质: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④意义: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4)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了。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形成: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职能转变: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职能转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3)新的阶段:①1954年12月,人民政协第二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第6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课件新人教版
3.为了更好的宣传宪法,国家将每年的12月4日定为宪法日。之 所以确定12月4日这一天,是因为中国现行的宪法在1982年12 月4日正式实施。下列关于这部宪法表述正确的是 A.它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B.它确定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 C.它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它适应了新时期经济建设的需要
[史论术语——填后背诵]
①“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为祖国统一提供了一个创造 性的指导方针。香港、澳门的回归,是“ 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 的成功实践。 ②从《告台湾同胞书》到邓小平多次谈话:“一国两制” 伟大构想逐步形成,其基本内容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 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港、澳、台 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③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 祖国统一 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
第6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 国统一
01 自主学习区
知识成串· 记得更快
02 认知深化区
史料印证· 学得更清
03 综合提能区
纵引横连· 掌握更全
自
主
学
习
区
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
轻巧识记——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辨析比较——《共同纲领》与《宪法》
《共同纲领》是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它 确定新中国的首都、国名、国旗和国歌,体现了人民民主原 则。因政协不是由普选产生的正式代议制机构,它通过的 《共同纲领》只起到临时宪法作用,不是正式宪法。 新中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是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的。延 续了《共同纲领》的多数内容,在体现人民民主原则的同 时,进一步体现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 的宪法。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取代了政 治协商会议的职能,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
最新-2018高考历史 知识讲解 专题六 现代中国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精品
专题六现代中国考点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3)“文化大革命”。
(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考纲要求】(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考点解读】本考点是高考经常考察的重要知识点,在题型上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题,试题的难度中等。
这部分与现实联系非常密切,可从建国初政治制度的建设、新时期民主法治建设和海峡两岸的关系等当今热点联系进行考查。
复习时抓住两条线索,一是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二是“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例题1】宪政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特征。
下表中关于三部宪法的表述,完全正确的是()A.颁布时间 B.制定机构 C.特点 D.评价【解题思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时间是1875年,故A错误;《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制宪会议制定,故B不正确;《美利坚合众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故D不正确。
答案选C。
【反思】《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是为了保证在政治上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
它的颁布为新中国的政治建设奠定了法律基础。
【变式训练1】“比较”是历史学习、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
穿越时空,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
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A.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B.①新中国成立后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C.①解放战争胜利发展②正式确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D.①三大战役胜利②规定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③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
祖国统一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根两基”: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民主法制受到严重践踏。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三.祖国统一大业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从此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隔绝状态。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高一历史复习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精)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新中国成立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经历了50年代的建立、十年文革的曲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完善三个重要阶段。
“一国两制的”构想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港澳回归是这一构想的成功实践,同时这一构想也促进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50年代的建立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时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创建: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创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从1949~1954年,“政协”代行“人大”职能。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职权职能发生变化:作为统一战线组织存在,成为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
3、发展新阶段:(1956年“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标志着共产党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届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4、进一步完善(1982年“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以国家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意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民主政治的核心,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目的: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2、过程:(1、1949年《共同纲领》就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知识总结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一)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概况: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2、目的:筹划成立新中国2、主要内容: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简称“共同纲领”(国家性质:新民主主义国家;规定了国家各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体现了新民主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
同时,又是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3.地位:暂时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
4、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组织准备,初步建立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易混(错)警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只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
(二)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⑴军事:国民党统治被推翻,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⑵政治: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⑶组织准备: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2、时间、地点:1949年10月1日、北京、开国大典。
3、意义:①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三)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背景:三大改造展开2、目的: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3、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制定和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4、内容:规定了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5、特点: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6、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巩固了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成果,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专题六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 )
高考历史备考笔记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的统一◇【考纲要求】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3、“文化大革命”;4、改革开发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5、“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课程标准】1、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2、了解文革的危害,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3、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4、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知识整合】一、新中国成立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背景:(1)、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政治)(2)、国民党主力基本被消灭(军事)(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2、时间:1949年10月1日。
地点:北京。
3、意义: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统治者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成为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国家;②、新中国是一个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政权,是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国家政权;③、新中国成立,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
④、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一个新纪元。
(二)、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时间、地点:1954年9月、北京。
(2)、内容: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①、性质:是新中国的根本大法,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②、内容: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
国家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确立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和途径。
③、原则: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④、意义:宪法的颁行,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
(3)、意义: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历史高考复习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历史⾼考复习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专题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含答案⼀、专题综述(⼀)课标要求: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1)概述中华⼈民共和国成⽴的史实,阐述⼈民代表⼤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治制度的建⽴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
(2)了解“⽂化⼤⾰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
(3)列举中国共产党⼗⼀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认识实⾏依法治国⽅略的重要意义。
(4)简述“⼀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历史意义。
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了解新中国建⽴初期的重⼤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的意义。
(2)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我国在外交⽅⾯所取得的重⼤成就。
(3)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建交的主要史实,探讨其对国际关系产⽣的重要影响。
(4)以改⾰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为例,认识我国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所做出的努⼒。
(⼆)复习建议:1.理清线索、理顺时期(1)理清三条线索:新中国政治建设祖国统⼀新中国独⽴⾃主的和平外交(2)明确中国现代史的分期:1949-1956 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1966 ⼗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66-1976 ⽂化⼤⾰命的⼗年1978-⾄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3)中华⼈民共和国的政治建设的三个时期: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初建时期(1949-1966)现代中国民主政治曲折发展时期(1966-1976)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完善时期(1978-今)(4)⼀国两制发展的三个时期:酝酿时期(20C50S中后期-20C80S初)正式提出(80S初)实践时期(80S以后)(5)建国后外交的三个时期:奠基时期(1949-20C50S中期)新局⾯(20C70S)2.注意政史结合5.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1)台湾问题由来:内战;美国(2)解决台湾问题的条件和意义条件:有利:两岸关系缓和,经济合作交流“⼀国两制”的提出改⾰开放,综合实⼒增强不利:“台独”;外国反华势⼒意义:加快现代化(3)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①《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元旦)②民间交流增强(20C80S以来)③九⼆共识(1992)④江泽民⼋项主张(1995年)⑤《反分裂国家法》(2017)6.我国民族⾃治区与特别⾏政区之⽐较前者实⾏社会主义制度后者实⾏资本主义制度前者是少数民族同胞当家做主后者是港澳台同胞当家做主前者有利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后者有利于实现祖国和平统⼀(三)新中国外交1.建国初期(1)国际环境:两⼤阵营对抗,美国敌视中国(2)外交⽅针:独⽴⾃主和平(3)建国初外交三⼤政策:“另起”“打扫”“⼀边倒”(4)成果:同17国建交(5)外交特点:最基本特点;⽴⾜点;转变;重要基⽯2.50年代中国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提出:1953年底(2)内容:5点(3)实践:⽇内⽡会议(1954);万隆会议(1955)(4)特点:包容性、开放性(5)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70年代中国外交(1)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第26届联⼤(1971)(2)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正式建交(1979)(3)中⽇邦交正常化:(1972)(4)与中国建交热潮:(70S)4.改⾰开放以来的外交(1978-今)(1)外交政策调整原因:国际形势新变化现代化建设需要(2)原则: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3)表现:①巩固和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②在多边经济领域成就显著:正式加⼊WTO (2001)③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外交活动:参加亚太经合组织的各项活动推动签订《中国-东盟全⾯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2)5.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直奉⾏独⽴⾃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坚定不移地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3)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国之间的关系(4)致⼒于促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5)积极开展“反恐”外交,维护世界和平发展6.建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外交特点(1)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边倒”(2)20世纪60年代“两只拳头出击”(3)20世纪70年代“⼀条线,⼀⼤⽚”(4)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敌国外交”主观题:1.法律制度是⼈类政治⽂明的重⼤成果。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考点6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含2013年高考试题)人民版
考点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选择题1.(2013·北京文综·T20)图8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某时期政权组织结构示意图。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①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的领导②具有新民主主义政权性质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履行职权④领导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解析】选A。
从图8示意图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实际上的最高权力机构,这一现象开始于1949年,到195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终结。
故①②符合题意,而③④史实分别发生于1954年和1956年,故不符合题意。
2.(2013·江苏单科·T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
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
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 )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解题指南】题干材料反映了新政协召开前,中共领导人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的史实,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主政治发展的史实,逐一分析备选项。
【解析】选A。
1949年新政协召开前,中共领导人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旨在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当时的民主党派各级组织是存在的,故B说法错误。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故C不符合题干时间。
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953年开始实行,故D不符合题干时间。
3.(2013·上海单科·T29)1949年9月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国家。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一_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
第六单元单元整合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两大核心内容:政治建设、祖国统一。
三个发展阶段:建国初期的确立、“文革”期间的挫折和新时期的发展。
二、重大历史线索1.新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历程:(1)二者的联系:都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2)二者的区别:①性质不同。
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不是国家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二者共同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②职能不同。
人民政协的职能主要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全国人大的职能是履行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以及应当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行使的其他职权。
③产生和组成方式不同。
人民政协由协商产生,即由上届委员会协商决定,由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各界代表、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归国华侨的代表以及特邀人士组成。
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代表组成,县级以下人大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县级以上间接选举产生。
三、题型应用体验组合型选择题【题型解读】1.由多项选择题演变而来,一般由三部分组成:题干文字、备选小项和选项。
该题型不仅可考查多个知识点,而且还能考查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2.按其解答要求可以分为排序型和排除型两种:前者要求对备选小项中给出的历史事件按照发生时间顺序进行排序;后来要求根据所学知识对备选小项是否符合题意要求进行排除,然后确定正确的答案。
【典型例题】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①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②代行全国人大职权③是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机构④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技法攻略】析题干―→一看时间1954年:反映人民政协职能转变。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整合课件新人教版必修1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时间 阶段
特 征
状况
认识
(1)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
协商会议确立了中国共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人民民
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主统一战线组织的形式,起着
1949~ 1956 年
基 本 形 成
政治协商制度。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 议共同纲领》和 1954 年 宪法确定了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
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作用。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满足了 少数民族自己当家作主的愿 望,实现了民族平等,也保证了 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大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 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
大会制度
建设奠定了基础
时间 阶段
特 征
状况
认识
严 民主党派人士遭到迫害,
1966~ 1976 年
重 破
司法部门陷于瘫痪,人民 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
坏 商制度遭到破坏
制定政策要符合中国国情,坚持 党内民主集中制和党的集体领 导原则
时间 阶段
特 征
状况
认识
加强立法,形成以宪法为 (1)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建设高
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制体 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系;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 (2)坚持依法治国的方略,将党 度,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 和国家的决策纳入正确的法制
2019/6/8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6/8
精选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1976 年至
发 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 轨道,做到“依法行政”。 展 商制度。颁布《中华人民 (3)加强民主法制教育,提高公
今
完 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民遵纪守法、自觉维护法律的 善 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意识。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整合人民版必修1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专题整合人民版必修1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一条主线: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两大方面:政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
祖国统一:“一国两制”。
三大成果:一是中国进入建设法制化社会新时期。
二是港澳顺利回归。
三是海峡两岸交流合作,共同发展。
二、重大历史线索1.新中国的三大政治制度中国实现了民主与法制——一个纲领、一部宪法、三大制度、一个理念。
(1)一个纲领:共同纲领。
(2)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三大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一个理念:依法治国。
1999年“依法治国”被正式写进宪法,这标志着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
3.“一国两制”下的特别行政区和民族自治区的异同(1)相同点:都享有自治权,都是中央政府管辖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不具有任何独立主权实体的性质。
(2)不同点:概述型选择题【题型解读】1.从出题形式看:一是在题干中提出历史结论或以一段材料作为论点,要求学生从选项中选出与之相符的论据或结论。
二是在题干中列出一些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
2.从考查功能看:考查理解分析观点与材料的内在联系,顺推、逆推的合理性,逻辑性。
【典型例题】在2012年6月第四届海峡论坛大会上,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说:“过去金门、厦门炮火隆隆,充满硝烟。
而今根据我们保守的估计,金门每4个家庭,就有1户在厦门购地置产,每10个金门的居民,就有1个拥有人民币账户。
”这表明( )A.台湾当局放弃对两岸经济交流的限制B.海峡两岸民间交流进一步加强C.两岸同胞普遍认同“一国两制”构想D.台商投资促进厦门房地产繁荣【技巧攻略】析题干―→过去金门充满硝烟,而今金门老百姓在厦门购地置产,拥有人民币账户。
挖寓意―→过去充满硝烟说明两岸关系紧张,“而今保守的估计,购地置产,拥有人民币账户”说明民间交流加强。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一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课件(19张)
共和国民族区域
自治 法》
归类比较
1.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会议的比较
两者都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都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民主 联系 政治的重要形式;都有利于监督国家机关开展工作,
提高国家
机关的工作效率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
一行使国家
性 权力。在我国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首要地位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有权
第六单元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学案28 单元学习总结
内容索引
网络构建 构 知识总结 合 方法探究 通
整体架 归纳整 触类旁
网络构建
整体架构
知识总结
归纳整合
线索梳理
1.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历程 (1)初步奠基(1949~1954年):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 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社会主
后,参政议政、政治协 年,《中
法》,
确立人民代 主监督;1956年提出“ 人民共和
1982年,确立 新时期 以来的 发展完 善
1982年,民族区
域自
1982年宪法和以
后宪
了 “长期共存, 互相 监督,肝胆相 照, 荣辱与共”的 方针
治制度完善;
1984年,
法修正案,完善
了人
颁布施行《中华
人民
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4年)的不同
法律 项目
《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新生人民政权得到巩固,国民 国民政府被推翻, 历史条 经济得到 新 件 恢复和发展,全国土地改革基 中国即将成立 本完成 性质 临时宪法 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各种经济成分并 对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6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一、选择题
1.(2012·广东文综·T17)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分析理解各个口号所反映的历史阶段特征。
【解析】选B。
具体分析如下:
2. (2012·江苏单科·T10)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
5月10日母亲节,一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街头。
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
这反映了( )
A.“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D.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解题指南】提取题干中的信息“1987年”“自由返乡运动”。
【解析】选B。
“一国两制”构想还没有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故A可以排除。
“一个中国”的共识在1992年达成,不符合题干时间要求,可以排除C。
港澳回归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也不符合时间要求,可以排除D。
题干中部分台湾同胞的做法,旨在推动台湾开放到大陆探亲限制。
3.(2012·天津文综·T6)“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
”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从“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等信息判断是指1999年12月澳门回归祖国。
澳门回归祖国洗雪了中华民族耻辱的一页,而且意味着西方在中国的殖民主义统治结束,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综合国力的强大。
二、非选择题
4.(2012·安徽文综·T36)(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
我徂(cú,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材料二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起来武装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
”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
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材料三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
……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
——摘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8分)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10分)
(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12分)
【解题指南】本题纵向考查中国民族关系的发展,体现考纲古今贯通的原则。
民族关系是当今社会的热点,关注此问题有助于我们今天认识和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利于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及国家统一和团结。
【解析】第(1)题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留京之官”仍然保持少数民族服装,这与孝文帝改革主张穿汉服相违背。
说明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方面说明改革有一定阻力,不彻底;另一方面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坚定决心。
第(2)题根据材料可从当时政治的任务及斗争的目标和对象去分析:孙中山主张五族联合起来共同执掌国家政权;意义实际上是针对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而中国共产党所主张的解决民族问题就是整个中华民族团结起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主要是为了赢得抗战的胜利。
第(3)题原则依据教材可知,即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关系演进趋向可以纵向概括材料。
影响从每则材料概括,如材料一: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材料二:有利于反对封建专制斗争,推进我国的民主进程;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材料三: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繁荣,实现真正平等。
【答案】(1)仍然有人穿鲜卑服装,留京官员执行改革措施不力。
旧的风俗习惯难以彻底改变,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对外。
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
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
(3)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
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
(列举相应史实亦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