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科学-变了变了

合集下载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课题:变了变了:观察物体的改变年级:小班教学目标:1. 了解物体的某些性质会随着外部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 培养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资源:1. 盐水溶液2. 干冰3. 饮料杯4. 水5. 纸巾6. 盐7. 清洁剂教学步骤:引入活动:教师拿出一杯水和一包盐,问学生水和盐分别是什么样的材料,有什么作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活动一:观察水的变化1. 将一些水倒入一个饮料杯中,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水的特点。

2. 教师将一些盐加入杯中的水中,让学生再次观察并描述水的变化。

3. 引导学生讨论盐对水的作用,引导学生总结出盐水的特点。

活动二:观察固体物体的变化1. 教师展示一块干冰给学生看,并告诉他们干冰是冷冻的二氧化碳。

2. 将一块干冰放入一个饮料杯中,让学生观察杯中气体的变化(水蒸气)。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杯子外壁的水滴等变化。

3. 引导学生讨论干冰的变化过程和产生的气体。

活动三:观察液体物体的变化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瓶清洁剂,并告诉他们清洁剂是一种溶解污垢的液体。

2. 教师将清洁剂倒入一个饮料杯中,然后用纸巾沾取一些脏东西放入清洁剂中,让学生观察并描述清洁液的变化。

3. 引导学生讨论清洁剂对污垢的作用和清洁液的特点。

总结活动: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整个活动,总结各个物质的变化以及其特点。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物质会发生改变。

延伸活动:可以让学生携带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回家,观察它们与不同材料接触时的变化。

让学生绘制自己观察到的变化以及原因。

年幼儿园幼儿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

年幼儿园幼儿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

年幼儿园幼儿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
活动目标
通过《变了变了》科学活动,让幼儿探究物体的变化,并观察、描述、解释变化的原因。

教学内容
1.物体变化的概念
2.熟悉常见物体的变化
3.探究变化的原因
教学目标
1.能够描述常见物体的变化现象
2.能够开始解释物体变化的原因
3.培养观察、探究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清水、小碗、冰块
2.弯曲的金属线、电煤铁片
3.植物、灯泡
4.书籍或图片资料
活动流程
1.导入:教师为幼儿提出“什么是变化”引入话题。

2.展示:观察冰块融化的过程,引导幼儿观察描述变化。

3.实验:观察金属线、电煤铁片的弹性变形现象。

4.探究:讨论引起变化的原因,引导幼儿思考。

5.活动: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让幼儿展示自己带来的变化实例。

6.总结:结合幼儿的观察和实验体验,让幼儿总结物体变化的原因。

教学反思
•本活动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引导他们探究世界万物的变化原因,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可以根据幼儿的理解程度难易程度进行调整,保证活动的有效性。

拓展延伸
•可以通过更多实验和观察帮助幼儿深入理解物体变化的原因。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做观察和实验,培养他们对世界的好奇心。

通过《变了变了》科学活动,幼儿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培养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为日后更深入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变化是存在的。

2.能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变化。

3.学会运用简单的工具进行探究。

二、教学准备1.不同形状和颜色的橡皮泥。

2.几个透明的玻璃杯和热水。

3.包裹杯子的毛毯或巾等(目的是保证安全)。

4.平底锅和气球。

5.每位学生一张引导观察的纸。

6.教师准备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与引入1.教师问学生“什么是变化?”,引导学生主动说出自己对变化的理解。

2.教师给孩子表演一种变化的过程,如利用初步的化学反应,用苏打水和醋制泡泡。

并观察背后的变化。

2. 实验探究1.将橡皮泥分配给小组,教师指导孩子们将它们捏成不同的形状并观察。

2.教师为孩子们倒入热水,并观察和描述发生了哪些变化。

3.给孩子准备一些发生温度变化的物体,如一个冰块、一根棒棒糖等,引导他们观察和描述这些变化。

3. 总结与归纳1.指导孩子们回答教师事先准备的问题,如“你们观察到了什么样的变化?”和“在实验中,你们用到了哪些工具和材料?”等问题。

2.教师引导孩子们对这些变化进行总结和归纳,让他们懂得在观察和描述物体变化时,应该用正确的词汇来描述变化的发生及特征,如“热水融化了橡皮泥”或“冰块融化了”。

四、教学反思这节课上,孩子们参与了多次实验,观察了很多物体的变化,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他们也加深了对变化这一概念的理解及用语的运用。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孩子的安全,避免导致任何不必要的伤害。

同时,教师要注意提醒和引导孩子们在实验前的兴奋和好奇中,不要乱摸乱玩实验器材,保证安全。

小班优质科学教案《变了变了》

小班优质科学教案《变了变了》

小班优质科学教案《变了变了》一、教学目标1.能够观察和描述不同物体的大小、形状和颜色。

2.能够观察并描述变化和变化的原因。

二、教学准备1.物品:纸张、彩色纸、铅笔、剪刀、胶水等。

2.小组活动准备:将不同颜色和大小的纸张切成各种形状。

三、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如大小、形状和颜色等。

第二步:呈现新知识1.出示一张纸,问学生觉得它有什么可以描述的特点。

2.学生回答后,教师将纸叠起来、撕碎成小块、捏成球状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不同形状的纸的变化。

3.鼓励学生提出变化的原因,如纸张被撕碎后,形状发生了变化,是因为纸张被撕开了。

4.引导学生总结:物体的形状会发生变化是因为物体发生了某种变化。

第三步:带领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变化1.准备多个不同颜色和大小的纸张,称之为A、B、C等。

2.显示纸张A,让学生描述它的大小、形状和颜色等特征,然后教师将其剪成各种形状,如长方形、圆形等。

3.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纸张A变化的特点。

4.重复以上步骤,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纸张B、C等的变化。

第四步:小组活动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给出一张纸和一套切好的彩色纸。

2.让学生用剪刀剪纸,将彩色纸剪成各种形状,并将它们点缀在纸上。

3.鼓励学生观察和描述纸张的变化。

第五步:小结和展示1.鼓励学生分享小组活动中的观察和描述。

2.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物体的大小、形状和颜色都会发生变化。

3.回顾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

四、课后作业1.要求学生观察家中的物体,写下它们的大小、形状和颜色,并描述它们是否会发生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

以上是小班优质科学教案《变了变了》的教学设计,通过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同时引发他们对物体变化的探究和思考。

此教案可通过互动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年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变了变了》

年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变了变了》

年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变了变了》一、教学内容及目标1. 教学内容•学习认识物体的部分属性,探讨物体的变化。

•初步了解物体的变化原因,培养观察物体的能力。

2. 教学目标•能认识和描述物体外观的一些属性。

•能观察并描述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化。

•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准备•物体或图片•实验用具(如变色玻璃、薄膜等)•幼儿园小班学生•课堂教具:磁铁、显微镜、放大镜等三、教学过程1. 导入(15分钟)•老师将带来不同的物体,让学生围绕物体的外观和属性进行描述。

•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物体会发生变化?2. 实验探究(30分钟)•老师通过一系列实验,如用磁铁吸引不同的材料、用显微镜观察不同的纸张等,让学生亲自体验物体的变化过程。

•鼓励学生观察、尝试,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3. 讨论总结(20分钟)•老师带领学生共同讨论实验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现象,引导学生总结物体变化的规律。

•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什么物体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变化?4. 游戏互动(20分钟)•接着进行互动游戏环节,让学生通过游戏巩固物体变化的知识。

•老师可以设计游戏,让学生模拟物体的变化过程,以加深理解。

四、教学反思•教师可以观察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物体变化的理解程度。

•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变化的知识。

五、延伸活动•在课后,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物体的变化过程,并让家长参与其中,加深家校合作。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物体变化的手工制作活动,如制作不同颜色的果冻等。

六、教学心得•通过本节科学课的教学,学生对物体的变化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和实验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上是年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变了变了》的教学内容及设计,希望能够有效地帮助幼儿园小班学生理解物体变化的过程和规律。

小班《变了变了》教案及反思

小班《变了变了》教案及反思

小班《变了变了》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幼儿通过观察、操作,感知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理解“溶解”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准备:•物质准备:温水、水杯、小勺、方糖、盐、沙子、小石头、记录表、笔等。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简单的记录经验。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o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和一块方糖,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猜猜看,如果我把这块方糖放进水里,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2.探索环节:o示范操作:教师先示范将方糖放入温水中,用勺子轻轻搅拌,引导幼儿观察方糖的变化。

o分组实验:幼儿分组进行,每组提供盐、沙子、小石头等材料,让幼儿尝试将这些材料分别放入水中,并观察它们的变化。

o记录观察:鼓励幼儿用简单的图画或符号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如溶解的标记为“√”,不溶解的标记为“×”。

3.分享交流:o幼儿展示自己的记录表,并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o教师引导幼儿总结哪些东西能在水中溶解,哪些不能,并尝试解释原因。

4.总结提升:o教师总结溶解的概念,即某些物质在水中能够逐渐变小,最终消失在水中,形成均匀的溶液。

o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如不要随意品尝实验材料,以免发生危险。

5.延伸活动:o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探索更多能在水中溶解的物质,如奶粉、咖啡等。

教学反思:本次《变了变了》的教学活动,通过直观的实验操作和有趣的记录方式,有效激发了幼儿对溶解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在活动中,幼儿不仅观察到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过程,还通过亲手操作加深了对溶解概念的理解。

同时,通过分享交流环节,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部分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力不够集中,导致观察不够细致,记录结果不够准确。

2024年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变了变了》

2024年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变了变了》

2024年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变了变了》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物体的颜色、形状等属性可能会发生变化。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与探究精神。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奇迹,培养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体会事物的变化。

2.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感受科学的乐趣。

三、教学准备1.实验用具:水、颜料、容器等。

2.教学资源:教学PPT、视频等。

3.教师准备:制定教学步骤、重点提示及实验的安全措施。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通过简短的引言或视频引入本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与学生交流:你们曾经看到过物体的颜色或形状发生变化吗?第二步:示范实验1.实验一:将水倒入不同颜色的颜料中观察。

2.实验二:将不同形状的冰块放入水中观察。

第三步:讨论与总结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问:为什么颜色或形状会发生变化?2.让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实验的结果。

第四步:拓展应用1.提出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改变物体的颜色或形状?2.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领学生深入思考。

五、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和结果。

2.强调科学实验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未知领域。

六、作业布置1.让学生回家观察生活中发生的变化现象,并记录在学习日记中。

七、教学反思1.对本节课实验的难易程度、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2.总结学生的反馈意见,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和教学,希望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式,对物体变化的原因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其对科学探究的兴趣与热情。

希望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学习中继续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成为具有科学精神的未来人才。

小班科学变了变了教案5篇

小班科学变了变了教案5篇

小班科学变了变了教案5篇小班科学变了变了教案篇1设计意图"变了变了"是省编教材小班主题活动"大大小小"中的一个科学活动内容。

设计活动时,我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究和发现获得有关的经验。

同时考虑到趣味性对小班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就以游戏的形式来贯穿始终,持续引发幼儿内在的探究动机和兴趣。

教案目标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2、在探索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初步培养幼儿喜欢探究科学的兴趣。

教案准备透明玻璃杯两个,小碗幼儿人手一个;盛有温水的大盆四个,小碟四个,盘子四个;木耳、菊花茶叶若干;音乐磁带一盘。

教案过程1、以"变魔术"引发幼儿的好奇心。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幼:手。

师:对,老师的手会变魔术,你们想不想看?2、用手指游戏"幼儿园教案变变变",导入活动。

一根手指头,一根手指头;变变变变,变成毛毛虫。

……过渡:老师还有一个本领,我会把两个一样的东西变得不一样,你们信不信?(由于小班幼儿年龄小,开始时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导入部分,我设计了一个围绕"变"的小环节,旨在引起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出示两块大小基本一样的木耳,动手实验师:你们知道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吗?幼:木耳。

师:这两块木耳一样大吗?幼:一样。

师:待会儿老师要把两块木耳分别放在两个杯子里,一个杯子里倒上水,另一个杯子里不放水,一会儿它们就会变得不一样了。

小朋友猜一猜木耳会变成什么样?4、幼儿进行猜想,并说说为什么:①木耳变大了;②木耳变小了;③木耳大小没变化。

(大部分幼儿说木耳会变大,理由五花八门。

尽管孩子们的想法很夸张很幼稚,但我没有打断和干预,而是鼓励他们大胆想象和表述,因为那是孩子们智慧的火花在闪烁。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5篇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1设计意图:继《糖不见了》活动课之后,有一天李朝琪问我:“为什么老师杯子里的“黑糖”没有化掉,而是变大了呢?”其他小朋友也附和着“是呀是呀,变大了,好神奇!” “好像我爷爷杯子里的茶叶也是这样的。

”……小班幼儿的好奇心是很强的,他们还沉浸在溶解的现象中,突然发现老师杯中的胖大海不但没有溶解反而变大了,他们对此感到很疑惑。

结合我的个人子课题《“做中学”模式在小班科学活动中的探究》,考虑到小班幼儿具有直观思维的特点,我决定尝试运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让幼儿在观察、比较、猜测、实验验证和交流的过程中发现物体膨胀的有趣现象。

对于活动材料的选择,我事先做过试验,发现胖大海膨胀需要的时间很长,像花茶之类的膨胀前后变化不够明显,唯有黑木耳、白木耳兼具需时短、膨胀前后对比效果明显两大特点,符合我们的课时需求。

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小班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

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尝试探索,感知物体膨胀的有趣现象。

2.对膨胀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

3.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1.一次性塑料杯人手一个。

2.盘子四个(内装黑木耳和白木耳若干)。

3.课件。

活动过程:一、引导幼儿感知黑、白木耳的特征。

1.师:你们看盘子有什么?幼:黑木耳和白木耳。

2.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和触感三方面来感知。

师:请你们每人拿一朵黑木耳、一朵白木耳,看一看它们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师:摸一摸是什么感觉的?3.小结:黑木耳的颜色是黑色的,看上去像耳朵。

白木耳的颜色是有点白有点黄,看上去像狮子的脸、像花、像珊瑚……它们摸上去都是硬硬的、脆脆的。

(分析:通过有目的的引导,让幼儿感知木耳的特性,有了原型事物的基本了解,为幼儿进行大胆的猜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小班优质科学教案《变了变了》

小班优质科学教案《变了变了》

小班优质科学教案《变了变了》一、教学目标1.了解一些简单物质的变化现象。

2.探究物质在气态、液态、固态存在的差异。

3.培养观察、提问、实验等探究科学现象的方法和兴趣。

4.发展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1.物质的变化现象:颜色变化、温度变化、形状变化等。

2.物质的状态:气态、液态、固态。

3.变化前和变化后物质的差异。

三、教学准备1.实验课件。

2.活动课件。

3.实验器材和物质。

4.动手材料:牛奶、醋、食用色素、热水、冷冻水、塑料袋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科学动画视频《变了变了》。

2. 实验(15分钟)(1)在120毫升的小杯中倒入60毫升的白醋,之后放入适量食用色素。

(2)在密闭袋中加入60毫升的牛奶。

(3)将第(1)步中的小杯倒入第(2)以下,密闭袋子中的牛奶开始变色。

(4)观察密闭袋内物质,当物质的颜色发生变化时,打开袋子,将物质倒在纸巾上观察。

(5)实验后讨论:牛奶和醋相混合后,物质的颜色、状况等是否发生了变化?有什么不同?热水和冷冻水有什么区别?3. 活动(20分钟)(1)小组讨论自己在生活中所见物质的变化,并找出变化的原因。

(2)自主完成小学堂验方、Q&A、贴纸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探究的习惯。

4.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相关知识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物质变化的现象和科学探究的方法。

五、教学评价1.借助思维导图等方式,让学生记忆知识点,并感受到知识的积累。

2.在活动环节和讨论模板中定期检查学生掌握情况,并及时提出改进建议,让学生感受到教学效果好。

3.教师可以通过小班小组交流等方式,让学生加强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达到良好的社交效果。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小班科学教案 变了变了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 小班科学教案 变了变了

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班科学教案变了变了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周围环境变化的观察力和感知能力。

2. 让幼儿理解并初步认识“变化”的概念,知道事物会随着时间、环境等因素发生变化。

3. 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内容:探索和理解“变化”的概念,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变化现象,如季节变化、植物生长、物品变形等。

教学准备:1. 季节变化的图片或视频。

2. 种子、土壤和透明容器用于观察植物生长。

3. 可以变形的玩具或者物品,如橡皮泥、折纸等。

4. 教学辅助材料,如白板、马克笔等。

教学过程:1. 引入主题:通过展示季节变化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幼儿发现并讨论环境的变化。

2. 讲解“变化”的概念:用简单的语言解释什么是“变化”,并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现象。

3. 实践活动一:种植种子,让幼儿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体验生命的“变化”。

4. 实践活动二:使用可变形的玩具或物品,让幼儿动手操作,体验物体形状的变化。

5. 分组讨论:组织幼儿分组讨论他们观察到的各种“变化”,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教学延伸: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持续观察和记录周围环境的变化,如天气变化、动植物生长等,并与家长分享他们的观察结果。

教学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变化”是生活中的常态,我们需要善于观察和理解这些变化,同时也要学会适应和接受变化。

教学评估:1. 观察幼儿在实践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他们对“变化”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环节,评估幼儿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幼儿在课堂外对“变化”的观察和理解情况。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一、活动目标1.激发幼儿对事物变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2.帮助幼儿了解和观察事物变化的过程。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二、活动准备1.材料准备:气球、吸管、糖、水、醋、小苏打、杯子、滴管、镊子、色素等。

2.环境准备:宽敞的教室,保证幼儿活动空间。

三、活动过程(一)导入部分1.老师出示一个气球,引发幼儿兴趣:“你们猜猜,我手里的气球里装的是什么?”2.邀请幼儿上来触摸气球,描述气球的触感。

(二)探索部分1.老师将气球吹大,让幼儿观察气球的形状变化。

2.邀请幼儿尝试用吸管将糖水吸入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

3.老师提出问题:“你们觉得气球里的糖水会发生什么变化?”(三)实验部分1.老师将气球中的糖水倒入杯子,加入小苏打,观察气球的变化。

2.邀请幼儿用滴管将醋滴入气球,观察气球的变化。

3.老师引导幼儿观察气球的颜色变化,并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气球会变色吗?”(四)互动环节1.老师将气球中的气体释放,让幼儿感受气球的弹性。

2.邀请幼儿用镊子将气球夹住,尝试让气球弹跳起来。

3.老师提问:“你们觉得气球为什么会弹跳?”2.老师提问:“你们觉得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会发生变化?”四、活动延伸1.让幼儿回家后,尝试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观察变化过程。

2.家长协助幼儿记录实验过程,并分享到班级群。

五、活动反思1.本次活动中,幼儿对气球的变化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参与实验。

2.在实验过程中,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

3.活动结束后的延伸环节,有助于幼儿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实践能力。

4.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应继续关注幼儿的兴趣点,设计更多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实验活动。

重难点补充:一、活动过程重点难点(一)导入部分重难点:如何激发幼儿对气球变化的兴趣,引导幼儿主动参与。

对话示例:老师:“你们看,这个气球好像有点magic呢,你们猜猜,我吹大了它会变成什么样子?”(二)探索部分重难点:让幼儿理解气球内部糖水的变化过程。

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详案《变了变了》

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详案《变了变了》

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详案《变了变了》课程概述本课程旨在让幼儿从身边的自然现象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想象力。

本次课程以“变了变了”为主题,通过幼儿喜欢的游戏和互动方式,让幼儿掌握物体发生变化的原理。

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变化的原理。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1.引导幼儿观察物体的变化。

2.告诉幼儿物体变化的原理。

教学难点1.让幼儿理解物体变化的深层次原理。

2.培养幼儿的思维逻辑和创造性思维。

教学方案前置活动1.老师可以引领幼儿参观校园中各类形状、颜色、材质的树叶、花瓣等,并提示幼儿,他们是如何变得不一样的。

2.让幼儿在老师的带领下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变化,如冰块融化、水变成蒸汽等,并引导幼儿发现它们的变化原理。

主要教学过程1.开始前,老师可以在学堂在线课件教学平台上,打开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模块,通过幻灯片或德芙视频等形式,让幼儿感受各种变化。

引出本课主题“变了变了”。

2.以“变化的小把戏”开始。

老师可以向幼儿出示一副图卡,让幼儿说出这幅图卡中物品的不同之处。

比如说,一张有洞的纸板,幼儿可以发现纸板上洞的形状、数量等有所不同。

然后,老师通过这些不同告诉幼儿这是“变化”。

引导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不同物品的变化。

3.丰富形式,观察物品变化。

老师可以送给幼儿一个玩具,比如说一个纶袋子。

并且让幼儿用手触摸并描述这个袋子的形状、质感等特征。

这时候,让幼儿将“变化”这个词汇和刚才描述发现的有所变化的特征联系起来。

接下来,让幼儿将这个纶袋子浸泡在水中,干了之后再捏成形状不同的圆球、长方形,同时询问幼儿袋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交流讨论后,告诉幼儿水的温度和时间变化造成纶袋子的形状、尺寸、质感等发生了变化。

4.举一反三,体验变化。

老师将一杯冰水放在幼儿面前,让幼儿手触摸到冰杯子的感觉。

接下来,进入主题,老师将热水倒入杯子中,引导幼儿描述温度、水位、变化等特征,根据幼儿的描述,告诉幼儿这是水的升华,也是“变化”。

小班优质科学教案《变了变了》

小班优质科学教案《变了变了》

小班优质科学教案《变了变了》科目:科学适用年级:小班课时数:1课时教学目标:1. 通过观察和感知现象,让学生了解物体的变化和变化的原因。

2. 能够拓展思维,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进行探究。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1. 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事物的变化和原因。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准备:1. 图文教具《变了变了》。

2. 相关实物:吹泡泡水、纸张、水杯、石头等。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教师向学生介绍今天的主题:“变了变了”,并与学生一起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反思其中的变化现象。

2. 引导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看到哪些物体发生了变化呢?是什么导致它们发生了变化呢?我们来探究一下。

”探究活动:1. 展示实物吹泡泡水,向学生解释吹泡泡会产生变化的现象:“当我们用吹泡泡水吹泡泡时,泡泡越吹越大,最后爆破开来了。

这是因为吹泡泡水里的空气被吹进了泡泡里面,造成了泡泡的膨胀。

”2. 老师请学生使用纸张做实验,让学生用水杯装一杯水,然后浸泡纸张,观察会发生什么变化:“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学生可能会回答纸张变湿了。

老师解释:“纸张变湿是因为它吸收了水分。

”3. 最后,老师请学生观察石头在阳光下变暖的变化:“同学们,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呢?”学生可能会回答石头变热了。

老师解释:“石头变热是因为它吸收了阳光的热量。

”小结活动:1. 老师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小朋友们,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为什么物体会发生变化呢?”学生可以回答物体发生变化是因为它与外界产生了作用。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惑,并与学生交流讨论。

课堂延伸活动:1. 学生可以自己在家中寻找更多的变化现象,并记录下来。

2. 学生可以设计自己的实验,验证某些物体是否会发生变化。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观察现象为基础,通过实物展示和互动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物体变化的原因。

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记住现象,还能理解其中的原因。

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详案《变了变了》

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详案《变了变了》

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科学教案详案《变了变了》教学背景本次科学教学针对幼儿园小班下学期的教学内容,主题为《变了变了》。

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幼儿们的探究兴趣,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进一步了解事物变化的规律。

让幼儿能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能力。

教学目标1.认识常见的事物变化形式通过观察和实践,让幼儿能够正确地认识土、水、气体等常见物质的状态变化,进而了解常见物质消失与产生。

让幼儿理解变化是普遍存在的。

2.培养幼儿的细心和观察力通过观察变化过程中的各种细节,培养幼儿的细心和观察力。

让幼儿能够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从而更好地理解变化。

3.引导幼儿主动探究通过科学实验和探究,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变化的规律和原因。

4.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通过实践操作、制作模型等方式,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增加幼儿的实践经验。

教学内容1.通过观察认识物质的状态变化让孩子看到变化前后的物质状态,观察土、水、气体等物质的状态变化过程。

介绍水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介绍物质变化时的各种响应表现,如颜色、声音、温度、光线等变化。

通过实践和观察,让幼儿能够感受物质变化时的新奇和好玩。

2.观察常见的物质消失与产生让幼儿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常见物质的消失和产生。

例如:烧木头时,通过观察旁边的灰烬,让孩子理解木头的消失。

水的蒸发是液体到气体的转化过程,可以让孩子感受常见物质的变化。

对于高温下蒸发的过程,可以通过热水蒸汽上升形成云、形成雨的方式呈现,帮助孩子感受水在空气中的三态。

3.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实验探究,如:小班孩子中和酸碱物质实验,煮鸡蛋的过程中探究水沸腾的过程等,让幼儿感受实验操作的好玩和神奇。

通过实验,让幼儿理解实验的意义和实验的步骤,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4.制作模型通过制作模型,让孩子在实践中感受物质的变化。

如:制作水杯(注:水杯制作方法详见配套教学指导),让孩子动手用泡沫板和木棍制作一个水杯,并在水杯中倒入水观察水杯的材料、颜色、厚度、孔径等变化。

小班科学活动变了变了教案5篇

小班科学活动变了变了教案5篇

小班科学活动变了变了教案小班科学活动变了变了教案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班科学活动变了变了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班科学活动变了变了教案1活动设计意图:小班的孩子对什么都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食物。

食物的变化过程更是他们的兴趣所致。

通过观察发现物体形态变化的过程,孩子们不断收获惊喜和快乐。

在大大小小的这个环节中什么是大?什么是小?他们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得出来。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设计了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实验,让孩子感受小变大的过程,从而引发他们的兴趣。

活动目标:1、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

2、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活动准备:1、木耳塑料盒2、铁观音茶叶,菊花,胖大海,小玉米粒及这四种物品的图片,小筐子,透明玻璃杯3、电饼铛课件活动过程:1、用夸张形象的语言肯定孩子们有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从而引发幼儿兴趣。

请幼儿观察木耳,和生活中见到的有何不同?并通过看、摸的形式说出他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表扬让孩子有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能够更加认真的配合老师的教学,孩子在老师的肯定下会更加注意看,注意观察。

而这时老师适时的拿出木耳这一生活中的常见食品,让孩子运用各种感官对这一物品有了总体的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来用简单的语言说出木耳的特征。

2、引导、猜测这些木耳能吃么?他们长得和妈妈做的饭菜里一样么?一个个又瘦又小怎么办?怎么让它变大?妈妈是怎样把它变成食品的?引出猜测。

设计意图:孩子对木耳有了基本的了解,再联系实际,让孩子说出平时吃的是不是一样,联系到生活中来,让孩子通过回忆或猜测来发展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选取一种方式---泡发,做实验,让幼儿进行对比观察。

把木耳放进杯子,并用热水浸泡。

待一会后将泡好的木耳捞出,请幼儿通过看摸的方式说出泡之前之后的区别。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

小班科学活动教案《变了变了》
一、活动目标
通过本次科学活动,旨在让小班幼儿:
1.学会观察和描述物质变化的过程;
2.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过程;
3.探究变化过程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了解基本的能量守恒定律;
4.培养幼儿的探究兴趣和实验技能,培养科学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烤红薯、水杯、塑料袋、水;
2.环境准备:活动室或者教室;
3.辅助工具:手套、微型放大镜、盐。

三、活动过程
1. 烤红薯变化观察
1.将烤红薯分发给每个幼儿,询问孩子对烤红薯的感觉和看法;
2.辅导幼儿观察烤红薯的颜色、气味和温度,问他们红薯在火炉中烤的
原理;
3.构建问题引导幼儿思考:烤红薯在烤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它的
颜色、气味和温度是如何变化的?
4.让小班幼儿在观察红薯外观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微型放大镜观察红薯
里面的纤维状构造体,以及通过尝试品尝和放热建立烤红薯的连锁反应。

2. 水的变化观察
1.给每位幼儿发放一个透明的杯子和一些盐,填满一杯水;
2.询问幼儿:如果在水中加入盐,会发生什么变化?
3.引导幼儿加入适量的盐到杯中,观察水的表面和颜色,同时可以用手
搅拌;
4.之后放置一段时间,观察是否有什么变化,问幼儿水中的盐是否消失
了,描述盐在水中的变化。

四、活动总结
通过一天的实验,小班幼儿们了解了物质发生变化时的情况,并且能利用自己
的身体感觉,感知物质变化的过程和细节。

让幼儿通过探索实践来体验科学的奥妙,
不仅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究欲望和想象力,而且增强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实践技能,培养动手实验的能力,为幼儿的后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班科学-变了变了
XX课件小班科学:变了变了活动目标:感知常见的可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有趣现象。

愿意动手尝试泡发食品。

活动准备:透明玻璃瓶两个,小碗幼儿人手一个;盛有温水的大盆三个,盘子三个;木耳大枣,干蘑菇,茶叶,核桃若干;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一导入师:小朋友,无这里有一些宝贝,你们想不想看?幼:想。

师:那你们可要睁大眼睛喽。

出示已经泡好的和没泡的木耳蘑菇茶叶。

师:这三组物品有什么特点?幼儿观察。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他们是怎么变得不一样的?我们来试一试好不好?二过程出示两块大小基本一样的木耳,教师动手实验。

师:知道老师手里拿的什么?幼:木耳。

师:这两块木耳一样大吗?幼:一样。

师:待会儿老师要把它放在这两个瓶子里,在一个瓶子里倒上水,另一个瓶子里不放水,一会儿它们就会变得不一样了。

小朋友猜猜木耳会变成什么样?幼儿进行猜想,并说说为什么?幼儿在等待验证结果时,启发幼儿进行生活经验联想:你还知道哪些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幼儿观察比较干湿木耳的区别。

组织幼儿自主选择材料泡发。

师:小朋友,老师今天带了很多材料过来,你想不想亲自探索一下?幼儿动手泡发教师提供的材料,进一步感知验证。

教师提供的材料中有的能被泡发,有的不能,让幼儿自己探索,其中哪些可以被泡发,哪些不能。

(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总结哪些材料能被泡发,哪些不能被泡发。

活动延伸:泡木耳。

师:小朋友们,你们能帮厨房阿姨一个忙吗?厨房阿姨明天想给小朋友们做木耳炒鸡蛋吃,可木耳还没有泡,你能帮厨房阿姨泡些木耳吗?XX课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