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CO2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二氧化碳(CO2)是地球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量不断增加,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成为了当前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介绍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二氧化碳的利用现状目前,二氧化碳的利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工业用途: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尿素、碳酸钠、碳酸钙等化工产品。
此外,二氧化碳还可以用于制造饮料、干冰等日常生活用品。
食品行业:二氧化碳在食品行业中也有广泛应用,例如用于加工食品、提高食品保质期等。
医疗保健:二氧化碳具有镇痛、镇静作用,可用于治疗一些疾病,例如溃疡、神经痛等。
环境领域:二氧化碳可用于气体肥料,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此外,二氧化碳还可以用于制造人工雨,缓解干旱等问题。
二、二氧化碳利用的发展趋势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二氧化碳的利用将越来越受到关注。
未来,二氧化碳的利用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能源领域: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二氧化碳作为一种能源介质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例如,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或电力。
化工领域:随着化工行业的发展,二氧化碳将更多地被用于制造高附加值的化学品。
例如,可以利用二氧化碳制造液晶材料、聚合材料等。
环境领域: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二氧化碳的减排和利用将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
例如,可以利用二氧化碳制造可降解塑料等环保材料。
生物领域: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可以利用微生物或植物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质能或有机肥料等。
总之,未来二氧化碳的综合利用将越来越广泛,涉及的领域也将越来越多样化。
同时,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利用也将更加高效、环保和经济可行。
CO2转化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CO2转化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随着环境问题的不断加剧,CO2转化技术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CO2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其排放量不仅对人类健康及生态系统造成威胁,更是导致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CO2转化技术的研究已成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CO2转化技术现状CO2转化技术目前已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包括光催化、电化学、生物酶催化等多种技术手段。
1.光催化技术光催化技术是利用光能来激发固体表面的电子,从而促进CO2的转化为有用的化学品。
常见的催化剂包括TiO2、ZnO、CdS等半导体材料。
目前该技术已被应用于CO2的光解、光还原和光化学反应等方面。
光催化技术需要大量的光能来提供电子,因此其能效较低。
同时,催化剂的光吸收剖面也会限制该技术的转化效率和选择性。
2.电化学技术电化学技术是利用外部电势来促进CO2转化的过程。
该技术包括电解制氢、电化学合成烃类、电化学还原CO2等多个领域。
其中,利用电化学合成烃类是最有前景的CO2电化学转化技术之一。
当前,电化学技术的效率和选择性已有了很大提升,并且使用现代催化剂也能使CO2转化产物的选择性增加。
但电化学技术需要大量的电能来推动CO2的转化,因此需要更高效的电化学系统,同时还面临着催化剂寿命短、成本高等问题。
3.生物酶催化技术生物酶催化技术是利用酶催化反应来促进CO2的转化。
该技术不需要高温高压条件,具有反应温和、选择性高等优点。
此外,生物酶催化技术还能模拟生物体内的代谢过程,实现对CO2的高效转化。
例如,有机酸类催化剂和铁谷氨酸等天然酶都可以用于CO2转化。
不过,当前的生物酶催化技术还面临着反应速率慢、催化机制不明确等问题。
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反应条件和生物酶催化剂的设计,从而提高该技术的效率和可实施性。
二、CO2转化技术发展趋势CO2转化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在未来还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以下是CO2转化技术的发展趋势:1.提高CO2转化技术的效率和可控性提高CO2转化技术的效率和可控性是未来研究的关键方向。
二氧化碳研究进展
二氧化碳研究进展二氧化碳研究进展二氧化碳(CO2)是一种有害的温室气体,因其气候变化效应而受到关注。
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大增加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这使得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变得更加重要。
为了更好地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许多研究人员正在进行二氧化碳研究。
本文将介绍二氧化碳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其未来发展的可能性。
首先,要了解二氧化碳研究,需要了解二氧化碳的排放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数据显示,二氧化碳排放量在过去几十年中显著增加,而这也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研究人员正在研究二氧化碳排放的源头,并试图开发出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技术。
例如,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更加可持续的能源技术,以期能够减少燃烧化石燃料的碳排放。
此外,研究人员还在研究如何利用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其次,研究人员正在研究二氧化碳的其他影响。
例如,研究人员正在研究二氧化碳排放对海洋中生物的影响。
数据表明,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海洋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会增加,这将导致海洋中的生物死亡。
此外,研究人员也在研究二氧化碳对土壤湿度的影响,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如何影响气温的升高。
最后,要了解二氧化碳研究的未来发展,需要了解研究人员正在开发的新技术。
例如,研究人员正在开发碳循环技术,以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此外,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如何利用植物来吸收二氧化碳,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在研究能够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可再生能源的技术,以及如何利用沼气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综上所述,二氧化碳研究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许多研究人员正在研究二氧化碳排放的源头以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同时,研究人员也正在开发新技术,以期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
未来,随着研究进展,将有更多的技术可以有效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从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
二氧化碳催化技术进展
二氧化碳催化技术进展XXX摘要:二氧化碳是含碳化合物的最终氧化产物,现已经造成全球性的温室效应。
本文综合介绍当前温室效应的严峻形势,主要讨论了二氧化碳催化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二氧化碳的利用情况,简要介绍二氧化碳催化剂的活性,并对二氧化碳催化技术未来发展方向做了一个展望。
关键词:二氧化碳;催化技术;研究现状;利用;展望。
一、技术背景:二氧化碳是含碳化合物的最终氧化物。
他在自然界中储量非常丰富,是最大的碳源。
大气中的含量为0.038%(377μɡ/L),约含碳量1014吨,加上地壳中以碳酸盐形式存在的二氧化碳的碳含量,总计约为1016吨,是目前地球上已探明煤和石油储量的1000倍以上,是一种廉价的碳资源。
且随着化石燃料消耗量的增多,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逐年增加,据美国能源部预测,每年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到2100年将达到约2.6*1010[1]吨。
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程度远超过了植物以光合作用消耗的量。
大气中二氧化碳量的增加导致地球上的热量难以及时释放,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从而严重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原有平衡,导致了温室效应和气候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机动化的快速推进,能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也变得越来越严重,这样,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充分回收利用二氧化碳成为研究热点。
二、二氧化碳催化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一)CO2的甲烷化技术:CO2甲烷化反应是由法国化学家Paul Sabatier提出的,因此,该反应又叫做Sabatier 反应[2]。
反应过程是将按一定比例混合的CO2和H2通过装有催化剂的反应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反应生成水和甲烷。
CO2的甲烷化反应为放热反应,适宜在较低的温度、较高的H2、CO2比例下进行,关键是选择性能良好的催化剂[3]。
大量研究发现,A12O3、SiO2、TiO2和MgO 等负载的过渡金属Ru、Rh、Ni 和Pd 催化剂都具有良好的催化CO2甲烷化性能。
国内外二氧化碳的利用现状及进展_魏晓丹
综述评论国内外二氧化碳的利用现状及进展魏晓丹(北京市氧气厂 北京 100022)介绍了国内外二氧化碳的利用现状及其进展情况,并就二氧化碳的应用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二氧化碳 利用 现状 进展1 前 言以气、液、固三种状态存在的,直接作为产品的二氧化碳,在工业和国民经济的各部门具有广泛的使用价值。
据统计全世界各种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燃烧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量达到185~242亿t/a,而被利用的年消费量不足1亿t/a,不仅造成了二氧化碳资源的浪费,而且加剧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温暖化倾向。
美国气象局测量表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每5年提高1.36%,预测到203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将翻一番,致使地球平均温度升高 1.5~4.5℃。
因此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对其排放的二氧化碳的回收、固定、利用及再资源化,已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十分关注的问题。
英、美、德、日等国已经制定了一定的对策和措施对二氧化碳综合利用,并取得很大成效。
我国对二氧化碳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晚。
为了解决能源紧张,消除污染,大力开展二氧化碳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2 二氧化碳的主要物化性质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味、无毒和不助燃的气体。
在空气中体积占0.03%,比重高于空气,相对密度为1.0310 (20/4℃),水溶液呈弱酸性。
液态二氧化碳为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大气压下不存在,压力必须在0.518M Pa以上才会存在,二氧化碳的临界温度是31.1℃,临界压力为7.38M Pa。
温度高于31.1℃时,无论怎样加压也无法液化。
压力小于0.518M Pa,液体二氧化碳会变成固态二氧化碳(干冰)和气态二氧化碳。
固态二氧化碳直接升华而不熔化, 1大气压下的升华温度为-78.5℃。
干冰同乙醚、氯仿或丙酮等有机溶剂所组成的冰膏温度可低到-77℃,在实验室工作中可用于低温冷浴。
压力为0.518M Pa,温度为-56.6℃时,气、液、固态二氧化碳同时存在(三相点)。
二氧化碳处理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二氧化碳处理技术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日益严峻,减缓和控制二氧化碳(CO2)排放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二氧化碳处理技术作为一种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正日益受到关注。
本文将对二氧化碳处理技术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目前,二氧化碳处理技术主要包括碳捕获、碳储存和碳利用三个方面的研究与应用。
首先是碳捕获技术。
碳捕获是指将二氧化碳从燃烧、工业过程等排放源中捕获,并将其分离、集中或转化为其他物质的过程。
常见的碳捕获技术包括吸收、吸附、膜分离和化学转化等。
目前,碳捕获技术主要应用于燃煤发电厂、天然气处理厂和工业生产过程中。
然而,目前主要的碳捕获技术仍面临着高能耗、高成本和技术成熟度不高等问题。
其次是碳储存技术。
碳储存是指将捕获的二氧化碳安全、长期地储存起来,以避免其进入大气层。
目前,主要的碳储存技术包括地下储存、海洋储存和矿物转化储存等。
其中,地下储存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碳储存技术,包括地下注入和地下封存。
然而,碳储存技术还面临着地质条件限制、安全性问题和监测管理等挑战。
最后是碳利用技术。
碳利用是指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其他有价值的化学品或燃料的过程。
碳利用技术主要包括化学转化、光合作用和电化学转化等。
目前,碳利用技术主要应用于合成燃料、化学品和建筑材料等领域。
然而,碳利用技术仍面临着转化效率低、成本高等问题。
未来,二氧化碳处理技术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首先,技术成熟度提高。
碳捕获、碳储存和碳利用技术将逐渐成熟,成本和能耗将得到降低,从而推动这些技术的广泛应用。
其次,复合技术的发展。
多种碳处理技术的组合将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以达到更高的效率和经济性。
例如,将碳捕获与碳利用结合,可以将捕获的二氧化碳转化为有价值的产物,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再次,重点领域的突破。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于高排放行业,如钢铁、水泥等,以及生物质能源领域的碳处理技术研究。
最后,政策与经济条件的支持。
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将加大对二氧化碳处理技术的支持力度,通过政策和经济手段,推动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CO2资源转化利用关键技术机理、现状及展望
CO2利用技术
地质利用
将CO2注入地下,提高石油采收率或封存CO2。
工业利用
用于生产燃料或化学品等。
环境利用
用于改善土CO2资源转化利用现状
工业应用现状
固定床反应器
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将CO2转化为甲醇、乙醇等有机物 ,实现工业化生产。
01
流化床反应器
在较低温度和压力下,将CO2转化为 碳酸盐类无机物,如碳酸钙、碳酸钠 等,实现工业化生产。
美国和中国合作项目
中美双方在碳捕获和储存方面开展合作, 共同研究开发高效、安全的碳捕获和储存 技术。
THANKS
感谢观看
未来,CO2资源转化利用技术将逐渐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化工、能源、环保等,市场需求将持续扩大 。
未来,CO2资源转化利用技术将成为企业降低碳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市场需求将不断 增长。
04
CO2资源转化利用挑战与解决 方案
技术瓶颈与解决方案
技术不成熟
目前CO2转化利用技术尚不成熟,存在转化效率低、能耗高、产物选择性差等问题,亟需研发高效低耗的CO2 转化利用关键技术。
利用吸附剂的吸附作用将CO2从烟气中分离出 来。
吸收法
利用吸收剂与CO2发生化学反应,将CO2从烟 气中吸收。
膜分离法
利用膜的渗透作用,将CO2从烟气中分离出来。
CO2转化技术
热化学转化
将CO2转化为燃料或化学品,如甲醇、甲醛 等。
光催化转化
利用光能将CO2转化为燃料或化学品。
电化学转化
利用电能将CO2转化为燃料或化学品。
政策支持展望
01
制定更加积极的政策,鼓励企 业开展CO2资源转化利用技术 的研究和应用。
中国2030年CO2排放总量预测研究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之一,其CO2排放量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预测中国2030年的CO2排放总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旨在根据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相关政策措施,预测中国2030年的CO2排放总量。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
根据过去的数据和经验,中国的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预计在203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将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可能有所放缓。
因此,在预测中国2030年的CO2排放总量时,需要考虑经济发展的趋势。
其次,我们需要分析中国的能源结构。
目前,中国主要依赖化石燃料,特别是煤炭,来满足能源需求。
然而,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并逐步提高清洁能源比例。
这包括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力度,推广核能等。
在未来的几年里,这些政策措施将进一步得到实施,这将有助于减少CO2的排放。
另外,我们还需考虑技术创新的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清洁能源技术和低碳技术的研发将得到推广和应用。
这将有助于减少中国的CO2排放。
例如,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将减少传统汽车的使用,从而减少燃油的消耗和CO2的排放。
从以上几个方面综合考虑,我们可以对中国2030年的CO2排放总量进行预测。
根据经济发展趋势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影响,预计中国2030年的CO2排放总量将会减少。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预测是基于当前的政策和技术发展状况,并假设这些趋势将持续下去。
如果出现意外因素或政策措施发生重大变化,预测结果可能会有所偏差。
在未来研究中,可以进一步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城市化进程对能源需求的影响,以及各个行业对CO2排放的贡献等。
此外,还可以加大对清洁能源技术和低碳技术的研究力度,以促进其在中国的推广和应用,从而进一步降低CO2排放。
二氧化碳捕获与利用技术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
二氧化碳捕获与利用技术研究现状及未来趋势在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应对和减少二氧化碳(CO2)排放成为全球的重要议题。
二氧化碳捕获与利用技术(CCU)被广泛认为是减缓气候变化的一种重要措施。
本文将探讨二氧化碳捕获与利用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氧化碳捕获与利用技术是指将二氧化碳捕获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产品或能源。
这项技术的目的是减少大气中的CO2浓度,减缓全球变暖的速度。
目前,该技术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工业领域的CO2捕获技术、CO2转化为有价值产品的技术以及CO2转化为能源的技术。
工业领域的CO2捕获技术是目前研究较为成熟的领域之一。
这项技术的主要目标是将排放的CO2捕获并储存起来,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目前采用的主要技术包括氧化吸收、膜分离和碱性吸附。
氧化吸收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技术,通过将CO2和吸收剂接触并反应形成可回收的化合物,实现CO2的捕获。
膜分离技术则利用多孔膜的选择性透气性,将CO2与其他气体分离。
碱性吸附则是利用高碱性物质吸附CO2并形成盐类的方法。
这些技术虽然已经有了较大的突破,但仍面临着高成本、能耗大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将CO2转化为有价值产品是另一个研究方向。
通过将CO2转化为化学品、燃料或建筑材料等产品,可以实现二氧化碳的有效利用。
目前,已经有一些研究表明CO2可以被转化为石油替代燃料,如合成天然气(SNG)和甲醇等。
此外,CO2还可以用于生产碳酸钙、聚氨酯等化学品和板材等建筑材料。
尽管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开发更高效、经济可行的转化方法仍然是一个挑战。
CO2转化为能源的技术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利用CO2制造氢气和燃料电池被认为是一种有前景的方法,因为氢气是一种清洁的能源。
此外,电解CO2也是一种将二氧化碳转化为能源的方法。
通过电化学反应,将CO2和水转化为有机化合物和氧气。
虽然这些技术仍处于实验室阶段,但有望在未来取得突破。
未来,二氧化碳捕获与利用技术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碳减排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
碳减排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摘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重,碳减排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热点话题。
本文通过对碳减排技术的发展历程、相关研究成果以及应用实例的综述,旨在全面了解碳减排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1. 引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问题日益严重,温室气体的排放成为了造成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碳排放,尤其是二氧化碳(CO2)的排放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尤为突出。
碳减排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成为了各国政府和科研机构的重要关注点,旨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达到减缓气候变化的目的。
2. 碳减排技术的分类碳减排技术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向:2.1. 低碳能源技术低碳能源技术是指替代高碳能源(如煤炭、石油)的能源形式,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等。
这些能源具有较低的碳排放系数,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手段。
2.2. 清洁燃烧技术清洁燃烧技术是指通过优化燃烧过程,减少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的排放。
例如,通过控制燃烧温度和燃料与空气的混合比例,可以有效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2.3. 碳捕获与封存技术碳捕获与封存技术是指在工业排放、能源发电等过程中,将二氧化碳捕获后封存起来,避免其进入大气。
这项技术通常通过将二氧化碳压缩成液态或将其注入地下空腔中实现。
2.4. 生态修复与重建技术生态修复与重建技术是指通过植被恢复、湿地保护、土壤保护等手段,增加生态系统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从而达到碳减排的效果。
3. 碳减排技术的研究进展本节主要介绍碳减排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包括对各类碳减排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突破。
3.1. 低碳能源技术的研究进展在低碳能源技术方面,太阳能和风能是当前研究的热点。
不断改进的太阳能电池技术和风力发电机技术,使得太阳能和风能成为了可行的替代能源。
3.2. 清洁燃烧技术的研究进展清洁燃烧技术的研究重点在于提高燃烧效率和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利用先进的燃烧控制系统和燃烧反应动力学模型,可以实现燃烧过程的优化,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全球CO2排放研究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题 。其 次是方法 更 趋合 理 。例如 明确 区分 了参考 方法 和
l 全球有关 C 2 O 排放的研究趋势
国内外有关 c 排放 的研究主要 涉及 以下几个 方 面 : C2 0 排放量 的计算 、 0 排放 责任 的 区分 、 0 排放 驱动 因 C2 C2 素的分解 以及 c , 放预测模 型等 。 O排
放 因子数据库建设 , 重视责任排放和结构分析研究。 提高 自主建模的水平和完善我国技术环境数据库等。以期提高我国对温室气体
排 放 现 状 和历 史 的 认 识 , 国 际 气候 变 化 领 域发 挥积 极 的 作用 。 在 关键词 C 排放 ; : O 研究 趋 势 ; 启示
中图分类号
) 2 文献标识码 ( 2
收 稿 日期 :09—0 20 6一l 8
家 c 排放量 的方 法 是 国际 气候 变化 委 员会 (P C 编制 IC )
的温 室气体排 放清单指南 中使用 的方法 , 于直接排 放的 属
计算 。IC P C从 19 年 开始先后 编制 了四个版本 的温 室气 95
主要 的原 因 _ 。大气 c 含量 迅速 攀升 的直 接原 因是人 2 类工业文 明的大发 展引起 的大规模能 源燃烧 。 因此 , 类 人 活动很 可能是气候 变暖 的主要原 因, 这种 可能性在 9 %以 o 上l 。为 了应 对全球气 候变化 , 3 j 国际社会 围绕 C 2 0 减排 一 直在进 行激烈 的争论 和谈判 。不 管 是从 政治 还 是从 学 术
部 门方 法 ; 阐明 了钢铁 电石等行 业燃料 中I i 源利用 的处 Ii
理方法 ; 新定 义 了 国际 航运 水运 的 排 放估 算 范 围 。总 重
国内外二氧化碳的利用现状及进展
国内外二氧化碳的利用现状及进展
二氧化碳利用是一个新兴的技术和研究领域,旨在通过开发利用碳碳链中的多种物质,从而有效利用二氧化碳这一可再生资源,帮助缓解全球变暖的问题。
一、国内二氧化碳利用现状及进展
1、工业有效利用
中国工业二氧化碳利用日趋成熟,利用技术已经从碳纤维、孢粉砌筑、泡沫建材等传统技术向新领域不断蔓延,以最大限度节省能源和保护环境。
比如,东风本田在山东台儿庄建造了一座二氧化碳利用厂,其产品碳循环利用成品密度高达
4.4kg/DT,并于2018年7月成功投入运营。
2、生物质二氧化碳利用
生物质二氧化碳利用是指利用植物碳资源,以植物碳负载物生产活性二氧化碳,并由此获得碳固定产物的技术。
比如,宁夏大学机电学院院长欧阳志胜研制出了大豆发酵产氢生物质煤技术,有效利用大豆和水煤中的二氧化碳。
二、国外二氧化碳利用现状及进展
1、工业有效利用
美国和欧洲已经在二氧化碳利用技术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英国特里姆大学正在制备CO2反应器。
它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变成有用的化学制品,如氢、氧,以及用于饮用水消毒的亚硝酸盐。
2、生物质二氧化碳利用
全球范围内,正在开发一系列生物碳利用的技术和应用,以促进二氧化碳可再生利用。
来自比利时、斯里兰卡以及美国的研究者正在研究使用木质纤维或灰渣等来构建新型复合结构,并以此来检查碳纳米纤维材料的实际应用。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研究
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研究二氧化碳(CO2)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被广泛认为是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了解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研究对于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的应对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减排措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其次,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经济发展速度。
经济发展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
其次是能源结构。
我国仍然依赖煤炭作为主要能源,煤炭的燃烧会释放大量的二氧化碳。
此外,工业化进程和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长的重要因素。
针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过高的问题,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减排措施。
首先是能源结构。
我国逐渐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力度,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减少对煤炭的依赖。
其次是加强节能减排。
我国实施了一系列能源效率提升的政策,鼓励企业和居民采用高效节能技术,降低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
此外,推广低碳交通工具、加强碳交易市场建设等措施也被采取。
然而,尽管我国在减排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
首先,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之间的矛盾。
经济的快速增长会导致能源需求的持续增加,因此需要更加努力地在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利用方面取得突破。
其次,整体的能源消耗量仍然较大,清洁能源比例相对较低。
因此,需要加大政府对清洁能源发展的扶持力度,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
此外,全球气候合作的问题也需要加强,通过国际合作来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总之,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研究对于制定有效的减排策略和推进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在减排的道路上,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改变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广清洁能源,共同为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作出贡献。
国外双碳政策梳理与技术现状研究(1)
国外双碳政策梳理与技术现状研究全球有多个国家都在进行钢铁领域减排二氧化碳技术开发的研究。
在反映各国国情的技术开发中,着力点和目标各有不同。
虽然大部分是巴黎协定之前提出的项目,但欧洲已将减排目标定为80%,并从长远的角度转向新的研发,也包括这些研究开发。
大致区分为高炉发展工艺,以及旨在再利用排放二氧化碳的CCU,利用可再生能源氢的氢能炼铁等未来系统。
采用CCU和无二氧化碳氢基炼铁的研发是最近开始的项目。
减碳技术主要围绕能源消耗减少,或者减碳这两个层面。
减碳技术按照目前钢铁行业的工艺流程,主要是短流程,氢能炼钢碳排放被捕集技术(包括CCS和CCUS)。
高炉长流程工艺路线直接排放温室气体,而电炉短流程工艺路线则间接排放温室气体,这主要取决于电炉使用的电力结构。
高炉长流程工艺路线减排就是钢铁工业减排的主要目标。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一项长期研究,到2050年,全球粗钢产量将增长30%-50%,而钢铁业界已经采取了行动。
欧盟传统钢铁生产是欧洲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来源之一。
目前欧洲大陆钢铁工业二氧化碳排放量约占欧盟二氧化碳总排放量的4%,占工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22%。
消耗能源和碳的上游工序,如焦炭和铁的生产,约占90%。
大多数碳排放来自大约30家综合钢铁厂,这些工厂生产的钢铁几乎占到了欧洲钢铁总量的三分之二。
60%的欧盟钢铁企业采用高炉长流程生产,主要通过处理铁矿石以生产铁烧结矿或球团矿,然后将其与焦炭在高炉中还原以制造生铁,进而在转炉中炼钢。
其余的钢铁企业则主要采用电炉短流程工艺,在电炉中加热废钢而炼钢。
诸如干熄焦和优化球团矿配比等方法,以及高炉煤气余压透平发电装置等设备,可以减少高炉长流程工艺路线的碳排放。
利用天然气替代焦炭还可以显著减少高炉长流程工艺炼钢的二氧化碳,向高炉中注入氢气或氨气以部分替代煤粉也可以做到这一点。
不过,尽管其中许多措施已经成为整个行业的实践典范,但尚不能实现碳中和,这是因为它们不能完全消除炼钢过程中的碳。
CO2地质封存与利用技术研究进展
然而,CO2地质封存与利用技术在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封存过程中的泄漏风险、长期封存效果的评估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等。
三、CO2地质封存与利用技术的 关键技术
1、封存机制:主要包括物理封存和化学封存两种。物理封存是通过提高CO2 在地下岩石中的溶解度和扩散速率来实现封存,化学封存则是将CO2与地下岩石 中的矿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稳定化合物进行封存。
四、CO2地质封存与利用技术的 应用前景
1、能源领域:将CO2作为一种资源,可以与氢气一起合成甲醇、汽油等能源 产品,也可以通过热泵技术将CO2转化为能源。
2、化工领域:CO2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生产尿素、碳酸酯等化学 产品。同时,CO2还可作为溶剂用于萃取分离和吸收等过程。
3、地质工程领域:在地质工程领域,可以利用CO2置换出地下岩石中的可燃 性气体如甲烷,以实现能源的开发和储存。
感谢观看
然而,在推广应用CO2地质封存与利用技术的同时,需要重视其潜在的环境 和安全风险,加强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以确保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五、未来展望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CO2地质封存与利用技术的前景广阔。未来研究方向 和重点包括:
1、完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CO2地质封存的机理和规律,加强跨学科合作, 提高模拟预测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监测技术:对于CO2地质封存项目,需要对封存地点进行长期的监测以确 保封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监测技术包括地球物理探测、地球化学探测和生物学 探测等。
3、模拟方法:数值模拟技术是CO2地质封存研究的重要手段,可以用来预测 封存效果、优化封存方案等。常用的模拟软件包括GIS-based多物理场耦合模拟 软件、FLAC、FEM等。
近年来,各国科学家已经在CO2地质封存与利用技术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在理论层面,研究者们利用数值模拟、实验等方法探究了CO2地质封存的机理、 储层特征以及环境影响因素等。在实践层面,一些国内外大型项目如“川渝地区 碳捕集与封存项目”和“挪威CO2-ECBM项目”等已经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对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重大威胁。
如何有效地控制和减少CO2的排放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难题。
因此,发掘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减少CO2的排放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急切需求。
本文将介绍二氧化碳捕集和利用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一、二氧化碳捕集技术的现状目前,主要的CO2捕集技术包括吸收、吸附、离子液体和膜分离技术。
1. 吸收技术吸收技术是一种将二氧化碳物理或化学地吸收到溶液或稀释介质中的方法。
常见的吸收剂包括氨、醇和胺等物质。
吸收技术具有成熟的市场应用和商业化前景,目前在化肥、涂料和碳酸饮料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 吸附技术吸附技术是一种将二氧化碳通过吸附材料吸附或减少在气态中存在的方法。
吸附剂常见的材料包括硅胶、沸石和炭等。
此技术具有独特的环境适优性和高效性能,因此当前正积极开发和研究。
3. 离子液体技术离子液体技术是一种基于离子液体抽提二氧化碳的捕集技术。
离子液体在CO2的选择性抽提方面具有很强的先天性能,可从其他气体中分离和捕获。
因此,该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在催化剂、药物、和储能材料等方向有实际应用。
4. 膜分离技术膜分离技术是将二氧化碳从气体中通过严格分离的方法捕集。
这项技术具有选择性高、处理流程简单、模块化设计、操作和维护成本低等优点,在很多产业中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膜分离技术在电力、制药、石油和化学工业等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二氧化碳利用技术现状目前,主要的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包括化学转化、直接利用和生物化学利用。
1. 化学转化化学转化是将二氧化碳通过化学反应转化成碳化合物和持久性化学成分的方法。
这项技术已经在食品、医药和日化工业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并在研究期间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2. 直接利用直接利用是将二氧化碳通过无需化学反应的方法直接利用。
常见的直接利用包括植物固碳、稀饮料碳酸化、深度冷冻等。
光催化还原co2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光催化还原co2的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
随着能源的日益匮乏,以及科技发展下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水平日益升高,光催化还
原CO2近年来已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
鉴于CO2具有稳定性,该过程非常复杂,因此开发光催化CO2还原的分子催化剂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可以通过在金属表面和有机活性的表面上引入催化剂,来启动光催化CO2还原反应。
然后,这些金属催化剂能够通过将全能量转换为高活性第一原子(C1)引发反应,从而使CO2可以转化为更加有效的溶剂、有机酸和碳氢化合物。
虽然光催化CO2还原技术已经取得惊人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
因此,研究
人员正在致力于寻找更具有活性的金属催化剂,更健康的转化能量分配,和更高的光选择性。
同时,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新道路,让光催化CO2还原技术更加可
持续。
因此,有很多方法可以促进光催化CO2还原技术的发展,包括对可再生能源的研究和开发,人工光敏剂的设计和发展,以及改善光学和太阳能利用效率等。
未来,随着科学家继续改进光催化CO2还原技术,其发展前景将更加看好,从而有助于我们减少对正常燃料
的依赖,有效控制大气中CO2的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光催化CO2还原是未来大气污染治理技术及绿色能源转换的重要研究领域,其有
望发展成为一种高效、可持续的能源转换技术。
把光催化CO2还原开发成一种高效的可
持续的技术,将可以促进我们实现可再生绿色能源之目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大型数据中心CO2排放量监测与管理技术研究
大型数据中心CO2排放量监测与管理技术研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据中心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然而,数据中心所需能源及升温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环保组织关注的焦点。
因此,监测和管理大型数据中心的CO2排放量已成为不可避免的难题。
本文将着重探讨大型数据中心CO2排放量监测与管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 CO2排放量产生的原因数据中心是一个集中处理、储存和分发数以亿计的数据的地方。
随着数据中心在数量上的不断增长,数据中心所产生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量也成指数级的增长。
数据中心的CO2排放量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电力消耗,二是冷却系统,三是设备制造和运输。
电力消耗在数据中心中占据最大比例。
数据中心的许多特定工作负载需要超常规的性能水平,因此需要频繁地更换设备的电源设备,并且在峰值时段需要使用多个设备以确保性能。
另外,大型机房的制冷系统也会消耗大量的电能。
不仅如此,甚至包括数据中心内设备的制造、损坏后的丢弃和运输,都会带来相应的CO2排放量。
二、 CO2排放量监测技术的现状为了测量和监测大型数据中心的CO2排放量,需要使用大量相应的技术手段。
现有的技术手段主要包括:实时监测系统、数据记录与统计工具、模拟软件和评估工具等。
实时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对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温度、湿度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测,从而对相应的CO2排放量进行计算。
这项监测技术的优点在于它可以及时反馈大型数据中心的实时状况,从而更有效地纠正不当行为并改进相关技术。
数据记录与统计工具:记录与统计工具可以对大型数据中心之间不同时段的能源耗用情况进行跟踪,从而推算CO2排放量。
这种技术虽然无法实时反馈信息,但对于历史数据的分析和预测意义重大。
模拟软件:模拟软件可以模拟整个数据中心运营过程并对其能源、温度、湿度等情况进行精确计算,从而推算出CO2排放量。
这种技术相对于数据记录与统计工具可以更为准确地模拟实际情况,但需要建立精确的模型。
国内外CO2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CO。研究的发展趋势
国内外CO。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①在
研究的地理位置上,不只是研究油气藏里的CO。,现 正着眼于了解地球深部之“窗口”(如火山口、岛弧、 洋中脊、热点等部位),这些“窗口”是人类了解现代 幔源非烃气及热流体的天然实验室;②从学科角度 来看,更着重于跨学科的研究思路;③从研究手段和 方法角度来看,不是仅仅局限于气体地质地球化学、
国内外C02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刘宝明1,何家雄1’2,夏 斌1,张树林1
(1.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 2.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研究院,广东湛江524057) 摘要:简述了国内外对地球圈层沉积盆地CO。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南海及邻区co。局 部富集的特征,分析了对南海北部莺一琼盆地天然气中CO:的研究状况。认为C0。是一种宝贵的 矿产资源,在石油化工、农业、环保、食品、饮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应当开发利用好CO:, 使其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促进人类与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全面协调的发展。还认为,我国应成立国 家级的CO。研究开发中心,统筹CO:资源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以及CO。与环境关系的多学科联合 攻关研究。 关键词:CO:;研究现状;综合利用;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El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26(2004)04—0412—06 (藏)、墨西哥的坦皮哥CO。气田(藏)、美国西德克萨 斯Permian盆地中JM—Brown Basset气田,新墨西 哥的布拉沃CO。气田(藏)、科罗拉多的Meelmo
J等[383对西德克萨斯Permian盆地
JM—Brown Basset气田的3He/C02、艿”Cco进行了分,
析,结果表明,来源于洋中脊岩浆流体的CO。/3He 值分布范围很窄,为(4.1~6.2)×109,而壳源型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等[383对西德克萨斯Permian盆地
JM—Brown Basset气田的3He/C02、艿”Cco进行了分,
析,结果表明,来源于洋中脊岩浆流体的CO。/3He 值分布范围很窄,为(4.1~6.2)×109,而壳源型流
万方数据
414
天然
气地球科学
V01.15
同位素地球化学等单一学科及方法的研究,而是强 调和注重多学科与多种技术方法的有机结合,进而 推动气体地质地球化学理论的发展,如气体包裹体 研究方法和高温高压实验模拟技术与盆地模拟技术 的相互结合等;④重视CO。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 及工矿企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C0。回收利用的系 统研究。 3
收稿日期:2004—04—15;修固日期:2004—05—30.
气田(藏)、蒙大拿的凯文森伯斯特CO:气田(藏)、泰 国湾的普拉冬(Platong)、埃拉万(Erowan)和索塘 C0。气田(藏)群、印度尼西亚的纳土纳气田等。我国 已在松辽、渤海湾、苏北、三水、东海及南海北部等裂 谷盆地内发现了30多个CO。气田(藏),其中万金塔 cO:气田、黄桥CO:气田和沙头圩CO。气田已开发 利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未形成一套较完善的关于 CO:研究与资源评价的理论体系及勘探技术。虽然 在油气勘探中发现了丰富的CO:资源,但对其综合 开发利用的程度甚低。同时,由于CO:存在多重性且 属影响大气环境的温室气体,故其大量被开发和排 放直接影响了自然生态平衡及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 环境。因此,尽快开展CO。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回 收利用工业化生产中的CO。尾气势在必行。本文将 重点分析国内外有关CO: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
国内外CO。研究现状
以往人们对研究CO。的认识不够,主要原因是
பைடு நூலகம்
对CO:综合开发利用的经济价值认识不够。但自20 世纪70~80年代以来,不断有学者认识到了研究 CO。对解决油气勘探中所出现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 性。许多学者通过气体同位素地球化学、包裹体特征 或直接在火山口测量等手段对C0。的成因进行了研 究。从国外学者E5~7]研究情况来看,近年来应用气体 地质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Co。成因较多, 而对其分布规律、资源潜力、勘探技术和评价方法研 究得较少。我国学者对CO。研究起步较晚[8 ̄1¨,主 要是根据天然气中He、Ar稀有气体丰度及3He/4He 和40Ar/36Ar同位素比值等地球化学方法并结合天 然气成藏地质条件来探讨非烃气的成因。戴金星 等‘1 2~1…、赫英等‘1“19]、何家雄等‘2”蚓、戴春森等‘34] 和李先奇等口5。、刘宝明等[36≈73分别针对我国东部及 南海北部大陆架诸盆地赋存的CO:气藏及高含CO。 油气藏,运用同位素地球化学及天然气地质理论进 行研究,基本形成了以下认识:①我国东部陆上早第 三纪一晚中生代盆地处于伸展发育期和北西西向玄 武岩带活动期所形成的CO。气藏,和沿海海域第三 纪东海盆地、南海北部琼东南盆地、珠江口盆地中深 大断裂附近所形成的CO:气藏及高含CO。油气藏, 其CO。主要属幔源~岩浆成因类型,具有偏重的负 碳同位素系列(护C。()n≥o‰~一8‰),且氦同位素 值(3He/4He)偏高,R/R。≥2左右;②我国中西部陆 上中生代及古生代诸盆地以及南海北部第三纪莺歌 海盆地目前勘探发现的CO。气藏及高含CO。的油气 藏,其CO:属壳源型及壳幔混合型成因类型,也具偏 重的负碳同位素系列,且其艿13Cc吼值与幔源一岩浆 成因类型CO。基本无差别,但氦同位素值(3He/4He) 偏低,R/R。≤2以下,与前者存在明显的差异,据此 可区分以上两大成因类型的CO:。 天然CO:主要有3种成因[12 ̄"J:①地幔岩浆脱 气;②地壳富碳岩石热分解;③有机质热分解。尽管 各种地质环境生成的CO:含量与稳定碳同位素比值 关系能够帮助我们区分有机、无机成因类型CO: (扩C。()n>一8%O为无机成因,艿13Cc眦<一10%。为有 机成因),但不能严格区分幔源与壳源无机CO:。因 此,Ballentine
2
CO。研究的发展趋势
国内外CO。研究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①在
研究的地理位置上,不只是研究油气藏里的CO。,现 正着眼于了解地球深部之“窗口”(如火山口、岛弧、 洋中脊、热点等部位),这些“窗口”是人类了解现代 幔源非烃气及热流体的天然实验室;②从学科角度 来看,更着重于跨学科的研究思路;③从研究手段和 方法角度来看,不是仅仅局限于气体地质地球化学、
CO。
0
前言
CO:是自然界整个碳循环中较稳定的组分。故
在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中广泛存在以CO。 为主体的碳循环。由于各学科对CO。的研究目的不 同,所选择的研究对象(地球圈层)及手段亦不尽相 同。戴汉民[13从生物地球化学角度对南海水圈的碳 循环过程作了分析。张远辉[2’31对东海及台湾海峡水 圈、大气圈的CO。及其海气通量进行了估算。沈承德 等[4 3认为利用森林土壤“C表观年龄及艿13C值可以 揭示由土壤排放到大气圈的CO:通量,且可解开全 球碳循环中CO。“未知汇”之谜。事实上,CO:作为全 球碳循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岩石圈中广泛 存在,目前在世界中新生代盆地中业已发现了许多 C0。气藏,如匈牙利Pannonian盆地、澳大利亚 Cooper—Eromanga盆地、北海维京地堑南部、13本中 新世火山碎屑“绿色凝灰岩”地层、美国西德克萨斯 Permian盆地和中国东部陆上及海域的沉积盆地 等。世界著名的CO:气田(藏)有:南澳大利亚甘比尔 (Gambler)加罗林(Garoline)穹窿型液态C02气田
气资源L45 ̄4 7|,而且许多沉积盆地表现出CO:局部富 集的特征与非常好的勘探开发前景。如南沙海域曾 母盆地许多气田的CO。含量为8%~95%L4 8|,其中 东南亚海上最大的气田——纳土纳气田(AL气田) 含CO:达71%H 9|,万安盆地万安西16构造(HDB一 1X)在上新统碳酸盐岩中钻遇含80%CO。的55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编号:KZCX2一SW一117-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306010),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研 究所创新项目(编号:GIGCX一03—07),中海油科技攻关项目(编号:CNOOCRC—XBY一2002—04)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刘宝明(1 966一),男,江西吉安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海洋石油地质、地球化学及资源评价技术研究.
m
气柱[5们;泰国湾北大年盆地普拉东气田、马来盆地 埃拉万气田中的CO。含量都很高,前者天然气储量 109.52亿m3,凝析油150.62万t,气体成分以甲烷 为主,CO。含量在井深l
2 743
CO。综合开发利用前景
对于CO。气的综合利用与市场开发应用研究,
524
m时为5%,到井深
发达国家进行得较早,其不仅开展了CO:地质地球 化学研究,而且对其综合利用与市场开发亦进行了 更为深入的研究与实际推广运用,并取得了许多重 要的进展。比如,近几年来,由澳大利亚政府资助的 澳大利亚CO。技术合作研究中心(CO。CRC)已展开 了针对CO。的地质处理、存储、环境污染与经济效益 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且在高含CO:油气田中CO。的 处理、分离、综合利用等方面亦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CO。主要应用于石油开采、化工、造纸、农业、食 品工业、医疗卫生诸多方面以及生物工程、激光技 术、核工业等尖端科技领域。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 展,国内外对Co: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因此,尽快开 展和组织C0。成因及运聚成藏机理、资源评价与储 量确定的勘探技术方法研究以及CO:综合开发利用 与环境保护等上下游一体化的系统研究。目前我国 的万金塔C0。气田、黄桥CO。气田和沙头圩C0。气 田已开发利用,并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 益。近年来胜利油田开展的“CO。驱”先导实验证实, CO。驱采油比水驱采油可以提高10%以上甚至更高 的原油采收率。从这种意义上说,找到了CO。气田 (气源)就等于找到了油气田。又如苏北盆地黄桥 CO。气田综合开发利用的效果更佳,经济效益看好, CO。主要用于油田晚期二次或三次采油、化工、钢铁 工业及农畜业生产等方面,年创收达数百万元以上。 广东三水盆地沙头圩CO。气田,其CO。含量高且纯, 直接开发后提供给健力宝集团作饮料添加剂、保鲜 剂和供应香港干冰市场,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 益。总之,CO。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具有广阔的应用 前景。 4
C
高温高压模拟实验,在实验条件下利用短暂的实验
时间再现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CO。的生成过程, 这是近十多年来较热门的研究手段口9 ̄“]。总之,目 前国内外关于CO:的研究主要集中于CO。地质地球 化学特征及成因方面的研究,而对CO:气藏形成机 理、资源潜力、勘探技术及评价方法等方面研究较 少,还没有形成较系统的针对CO。气藏的勘探评价 理论和方法体系。
国内外C02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刘宝明1,何家雄1’2,夏 斌1,张树林1
(1.中国科学院边缘海地质与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 2.中国海洋石油南海西部研究院,广东湛江524057) 摘要:简述了国内外对地球圈层沉积盆地CO。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指出了南海及邻区co。局 部富集的特征,分析了对南海北部莺一琼盆地天然气中CO:的研究状况。认为C0。是一种宝贵的 矿产资源,在石油化工、农业、环保、食品、饮料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应当开发利用好CO:, 使其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促进人类与社会经济及环境的全面协调的发展。还认为,我国应成立国 家级的CO。研究开发中心,统筹CO:资源评价和综合开发利用以及CO。与环境关系的多学科联合 攻关研究。 关键词:CO:;研究现状;综合利用;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El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926(2004)04—0412—06 (藏)、墨西哥的坦皮哥CO。气田(藏)、美国西德克萨 斯Permian盆地中JM—Brown Basset气田,新墨西 哥的布拉沃CO。气田(藏)、科罗拉多的Meelmo
第15卷第4期 2004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