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国内外高速公路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外高速公路发展研究综述中国高速公路发展综述:高速公路属于高等级公路。
中国交通部《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高速公路指“能适应年平均昼夜小客车交通量为25000辆以上、专供汽车分道高速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公路”。
各国尽管对高速公路的命名不同,但都是专指有4车道以上、两向分隔行驶、完全控制出入口、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公路。
此外,有不少国家对部分控制出入口、非全部采用立体交叉的直达干线也称为高速公路。
国际道路联合会在历年的统计年报中,把直达干线也列入高速公路范畴。
高速公路的建设情况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交通发达程度、乃至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中国最早兴建高速公路的是台湾省。
1970年,北起基隆、南至高雄的南北高速公路开始兴建,于1978年10月竣工,历时9年,全长373公里。
内地兴建高速公路起步较晚,但起点高、发展快。
1984年底上海沪嘉高速公路动工,1988年10月31日通车,成为内地高速公路先导。
沈大高速是中国内地第一条建设的高速公路,也是中国内地第一条八车道高速公路,全长348公里,1990年完工时为全部四车道,全立交,全互通。
2002年开始拓宽改造,于2004年改造完毕,为八车道高速公路,设计时速120公里。
“沈大高速公路”是我国自行设计、自己施工、动用国产材料修建成的第一条大规模、长距离的高速公路,资金80%是辽宁省自筹的。
它结束了我国能不能修高速公路的争论,使高速公路这一新生事物得到了国人的认可。
对于拥有13亿人口和960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国家而言,交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
我国政府始终把发展交通运输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
政府已形成的理念是“经济发展,交通先行”,老百姓已形成的理念是“要想富,先修路”。
我国公路建设规模快速增长。
到2009 年底,全国公路总里程达386.08 万公里,比2008 年末增加13.07 万公里。
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6.1227万公里,国道15.85 万公里,省道26.60 万公里,县道51.95 万公里,乡道101.96 万公里,专用公路6.72 万公里,村道183.00 万公里。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方便性指标包括公交出行比例、换乘系数、换乘距离、换乘站距、发车频率等公交基本运营特征指标。
公交出行比例从总体上反映居民对公交的选择,换乘系数、换乘站距反映了线网布局、站点设置的合理程度,直接与乘坐方便性相关;发车频率直接反映在乘客等车时间上,发车间隔太高,会影响居民选择公交,发展水平必然降低。
1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城市公共交通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公共交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从国内外发展经验来看,在大城市、特大城市优先公共交通发展已成为共识。
但优先发展带来政府投资、财政补贴大量增加,目前公交企业普遍面临政府补贴有限、企业经济效益差和职工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等具体问题。
蹬轮胎、扒窗户、托大腿、拽胳膊,乘客们发挥十八般武艺,为了登上公交车而狼狈不堪。
事后,北京公交集团表示属于个案,并解释了当晚相关路段交通管制、交通事故造成拥堵等客观因素。
北京公交平常的状况虽然没有这么极端,但是市民对上下班高峰期,公交车内人贴人、脸贴脸的拥挤却是深有体会。
交通专家表示,城市公共交通是一个综合体系,车辆只是其中一个部分,还包括道路、线网、换乘等,只有各方面相配合,才能使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这些指标能够说明公交网络结构的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乘客乘坐公交的方便性、舒适性,但对于不同的城市形态、道路网络,评判标准应有所不同。
场站建设指标包括站点覆盖率、车均停车、保养面积、车辆进场率等。
公交站点覆盖率是公交站点服务面积占城市用地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居民接近公交程度的又一重要指标;车均停车、保养面积是用停车场、保养场的总面积除以车辆保有量,车辆进场率是全市公共交通停车场所能停放车辆数与公共交通车辆总数的比例。
我国公路通行能力研究现状

4、引入智能交通技术: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交通 信息的实时监测和预警,优化交通流量的分配。
5、加强安全教育: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提高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和驾驶 技能,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6、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确保在交通事故发生后 能够及时救援,减少事故对交通的影响。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道路通行能力及其影响因 素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通过对前人研究的综述,梳理出现有研究成果和不足之 处。其次,结合实际交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利用实地调查和数值模拟等方法, 对不同道路类型、交通流量和交通控制策略下的通行能力进行测量和分析。
结果与讨论
我国公路通行能力研究现状
01 引言
03 研究方法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文献综述 04 结果与讨论
引言
公路通行能力是指公路在不同交通条件下所能承载的车辆流量和行驶速度。 公路通行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交通的流畅性和安全性,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和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机动 车数量的激增,公路通行能力的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对我国公路通行能力的研 究显得尤为重要。
文献综述
道路通行能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道路几何特征、交通流量、交通控 制策略等。早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道路几何特征对通行能力的影响,如车道数、 车道宽度、交叉口形状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模拟方法被广泛应用于 通行能力研究,通过建立交通流模型来模拟交通运行状况。此外,一些学者还研 究了交通流量和交通控制策略对通行能力的影响,如信号灯配时、交通组织等。
文献综述
公路通行能力的研究在国内外已有悠久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美国、英国 等发达国家开始对公路通行能力进行系统研究。进入21世纪,国内外学者在公路 通行能力的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探讨,主要包括通行能力的计算模型、影 响因素以及改善措施等方面。目前,公路通行能力研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 论体系,为实际应用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公路服务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公路服务区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前言随着我国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和交通流量的持续增加,公路服务区的建设已成为当前交通规划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路服务区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公路运输效率、改善交通服务水平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公路服务区的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和提升公路服务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内外公路服务区发展现状分析1、国内公路服务区发展现状我国公路服务区的建设起步较晚,目前公路服务区数量相对较少、规模不大、设施水平有限,存在着服务功能单一、缺乏特色、竞争力不足等问题。
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交通需求的增加,公路服务区建设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目前,国内一些领先的公路运营企业已经开始尝试不同的公路服务区建设模式,探索提高公路服务水平和增加服务业态的新途径。
例如,一些公路服务区已经引入了餐饮、酒店、零售等业态,为路途中的驾驶员提供多样化的服务。
2、国外公路服务区发展现状相比国内,发达国家的公路服务区建设已经相当成熟,公路服务区覆盖率较高、设施齐全、服务水平高。
例如,美国的公路服务区不仅提供标准的餐饮、加油、停车等基本服务,还有休闲、购物等多元化服务,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务区文化。
欧洲国家的公路服务区更是以环保、舒适、便捷为设计理念,致力于为驾驶员提供高品质的服务体验。
三、公路服务区可行性研究1、项目背景和建设内容本项目拟在某条高速公路上建设一处面积约5000平方米的公路服务区,包括主体建筑、餐饮区、加油站、停车区、卫生间、休息区等设施。
服务区将提供餐饮、住宿、加油、旅游等综合服务,旨在为路途中的驾驶员提供便利、舒适的服务体验。
2、市场需求分析根据现有数据和调查结果显示,该高速公路周边地区的交通流量大、商业发展活跃,对于公路服务区的需求较为迫切。
该服务区的目标市场主要是长途驾驶员、商务出行者等具有较强消费潜力的群体。
同时,考虑到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服务区还可以吸引一定数量的旅游客流。
公路桥梁养护决策与管理系统研究

公路桥梁养护决策与管理系统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交通建设的发展,公路桥梁在城市道路交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路桥梁的养护管理对于保障道路交通安全和延长桥梁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公路桥梁养护决策与管理系统也逐渐受到重视,成为了公路桥梁养护管理的重要工具。
本文将探讨公路桥梁养护决策与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一、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在公路桥梁养护决策与管理系统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在国外,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对公路桥梁养护决策与管理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国内,随着交通建设的逐步完善,公路桥梁养护决策与管理系统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国内学者对桥梁结构健康监测、养护维修管理决策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二、存在问题在公路桥梁养护决策与管理系统研究中,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对于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监测手段和设备不够完善,无法满足实际养护管理的需求。
养护维修管理决策方面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对于养护计划和资源配置存在不足。
公路桥梁养护决策与管理系统在信息化和智能化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创新。
三、未来发展方向针对上述问题,未来的研究应当朝着以下方向发展。
应加大对于桥梁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研究力度,推动传感器技术、无损检测技术等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的精度和灵敏度。
应完善养护维修管理决策的方法和技术,建立科学的桥梁养护管理体系,实现养护计划和资源配置的科学化和合理化。
应加强公路桥梁养护决策与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争取更多的技术支持和创新,提高系统的整体性和可操作性。
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研究及未来趋势预测

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研究及未来趋势预测城市交通是一个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城市交通拥堵是城市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本文将分析国内外城市交通拥堵的研究现状、原因及其影响,并探讨未来城市交通发展的趋势。
一、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城市交通拥堵的研究已经较为深入。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交通工程教授奥拉丝克(Gene Orsk)在1999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城市拥堵成本指数”的文章。
该文章提供了一个城市交通拥堵成本的评估模型,该模型旨在提供一个用于比较不同城市交通拥堵情况的定量方法。
另外,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教授格雷厄姆(David Graham)也提出了交通拥堵成本模型,该模型从可达性、交通贡献、空气质量和降低精神压力等角度评估了城市交通拥堵的成本。
国内学者也在城市交通拥堵研究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比如,南京大学教授胡立生提出了一种城市交通拥堵交易模型,这个模型的原始目的是为了解决交通拥挤问题,最终目的是降低交通成本。
二、原因及其影响导致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很多,包括人口增长、城市化、公共交通不发达、人们汽车使用的依赖程度高等。
城市交通拥堵造成的影响不仅包括环境污染、能源消耗和交通事故等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还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
城市交通拥堵不仅使得交通工具的行驶变得缓慢,还会增加人们在通勤过程中的时间花费和生活压力。
而这些因素会影响到市民的健康、经济状况和社会稳定性。
三、未来趋势预测未来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有两个方向,一方面是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则是利用先进的技术控制交通拥堵。
在公共交通系统方面,城市可以通过加大公共交通的投入,提高其服务水平,方便市民使用。
与此同时,政府也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市民多使用公共交通,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在技术控制方面,地铁、高架桥和快速公路等交通工具可以通过合理的路线安排,控制交通顺畅度,降低拥堵风险。
此外,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的进步下,城市可以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实现车辆自主行驶、路线规划等功能,为城市交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文献综述 道路工程

文献综述一、公路发展现状(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公路运输是陆上运输方式之一,其灵活机动、迅速方便以及提供“门到门”物流服务的特点,使其不仅成为一个独立的运输体系,也成为铁路车站、港口和机场集散物资的重要手段,对于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现今世界各国都大力修建高速、高等级公路。
每万人的公路长度:美国为6 3KM、法国140KM、日本92KM、印度22KM、我国11KM。
我国的公路交通建设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建国初期,由于对公路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和先导性认识不足,公路“长期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公路基础设施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最薄弱环节,出现了“全面紧张”的局面。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央将交通运输事业尤其是公路的发展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和紧迫性任务,公路建设得以迅速发展。
新世纪以来,我国继续加大基础建设投资力度,公路建设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使“全面紧张”的交通状况在近几年内得到根本改变,取得了一系列不平凡的成就。
(二)我国公路建设的前景五十多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已取得巨大成就。
回顾我国公路发展历程,对比世界公路发展趋势,可以认为,我国公路交通正处于扩大规模、提高质量的快速发展时期。
但是,由于基础十分薄弱,我国公路建设总体上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从公路技术等级看,在全国公路总里程中还有近20万公里等外公路,等外公路占公路总里程的比重达到14.4%,西部地区更高,达到21.8%,技术等级构成仍不理想。
从行政区划分布看,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公路发展在各地区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总的来看,东部地区公路密度较大,高等级公路的比例也较高,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更高于中、西部地区水平。
因此,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级政府形成要做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优先解决交通问题的共识。
国内外高速公路发展研究综述

国内外高速公路发展研究综述国内外高速公路发展研究综述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而交通运输业中,公路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因此高速公路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世界上最早的高速公路出自德国,于1931年建成,位于科隆与波恩之间,长约30公里由阿登纳(KonradAdenauer,当时的科隆市长,后来的西德总统)于1932年8月6日宣布开通。
自此以后,高速公路在世界范围内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起来。
在中国,1988年10月31日,全长18.5km的沪嘉(上海—嘉定)高速公路建成并正式投入使用,结束了我国大陆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自此中国的高速公路网络飞速的发展与完善起来。
在世界各国高速公路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对高速公路的研究也不断升华,世界高速公路从无到超过23万公里,规模不断的扩大,这80多年中,国外发达国家高速公路的发展一般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a)第一阶段,发展起步期,其特点是:经济总量较小,高速公路认知度低,规模不大且里程增长缓慢。
b)第二阶段,快速发展期,其特点是:经济加速增长,高速公路需求旺盛,通车里程迅速增长。
c)第三阶段,接近饱和期,其特点是:经济稳定增长,资源紧俏,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长趋缓,以提高路网质量为主。
d)第四阶段,相对稳定期,其特点是:经济持续增长,资源紧缺,高速公路网规模趋于稳定,路网运行质量的提高主要依靠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实现,智能运输相比较而言,我国的高速公路也经历了四个阶段1)第1阶段为1985年以前,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大陆还没有高速公路,在这以前,我国建设的公路都属于一级以下公路。
2)第2阶段为1986年至1995年期间,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七五”期间,我国建成了以沈大、沪嘉、广佛、西临为代表的高速公路522 km,实现了高速公路零的突破,这一阶段开始尝试将一级路、二级路改造为高速公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绪论1.1我国公路现状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
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
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
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
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
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
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
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
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
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
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
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
“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累计约7万亿元。
“十一五”交通建设的一个突出成就,是高速公路骨架基本形成,构建了城市间的公路运输通道,提高了综合运输通道能力,优化了综合运输体系结构。
“十一五”前4年,高速公路年均增加通车里程超过6200公里,继续保持了“十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势头。
2008年,经过近15年建设,总规模3.5万公里的"五纵七横"国道主干线系统提前10多年全面建成,标志着我国高速公路网骨架已基本形成。
由此,我国构建起连接各主要城市之间的综合运输通道,并在城市间的客货运输特别是旅客运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其他高速公路重点路线的建设也取得突破性进展。
西部开发8条省际通道"基本贯通,拉近了西部与东中部地区的距离;国家高速公路网中重点建设的“五射两纵七横”14条线路中,已建和在建路段达到95%以上。
随着几条大通道的建成,高速公路进一步实现了大规模跨省贯通,加强了各大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分担了各省份、经济区之间的客货运输,通道效应日趋显著。
“十一五”期间的高速公路建设,强化了对铁路、机场和沿海港口的集疏运功能,促进了综合运输体系结构的优化。
高速公路与铁路互补,使铁路运输优势能够得到更充分发挥;高速公路直接提高了港口的集疏运能力,促进了港口腹地的拓展,在发挥港口能力、提高港口效率和经济效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高速公路缩短了到达机场的时间,扩展了航空港的覆盖面和辐射力。
“十一五”期间高速公路建设,还促进了区域产业布局的调整和优化,支撑了经济功能区的发展。
4年多来,为贯彻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现各区域的协调发展,交通部门先后编制了长江三角洲、京津冀地区、珠江三角洲、东北、中部和西部等6个区域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纲要,为区域高速公路网的协调有序发展奠定了基础。
京津唐经济圈、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长株潭城市群、长江上游成渝经济带等,正是依托以高速公路等主要交通干线,发挥出中心城市的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以线串点、以点带面,促进了区域的协调发展。
普通干线公路覆盖范围进一步提高,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推进了产业带、城镇带的形成。
截至2009年底,国省干线公路里程达到42.46万公里,其中国道15.85万公里、省道26.6万公里,比"十五"末分别增加了2.58万公里和3.23万公里。
路网中等级公路所占比例达到79.2%,二级及以上公路占公路总里程比重达到11%,分别较2005年提高了15.2个和1.1个百分点。
干线公路连接了重要的城镇和经济节点,有效提升了影响区域的区位优势,扩大了中心城市对周边城镇的经济辐射范围,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提高了沿线城镇对人口和资源要素的吸纳能力,在推进经济布局合理化、带动沿线产业带、城镇带(群)的形成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公路设计管理方面,全国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文件和设计图式。
经过对1981年、1988年、1997年《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的使用,于2004年颁布了新的《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经过对1984年版、1994年版《公路路线设计规范》的使用,2006年颁布实施了新的《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06)。
1.2国外公路状况经过70多年的探索和发展,目前全世界已有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2 3万千米,共有15个国家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2000km,这些国家是美国(8 .98万千米)、中国(6 .03万千米)、澳大利亚(1.86万千米)、加拿大(1.69万千米)、德国(1.21万千米)、西班牙(1.2万千米)、法国(1.04万千米)、亚美尼亚(7500km)、墨西哥(6980km)、日本(6500km)、意大利(6620km)、英国(3480km)、韩国(2778km)、荷兰(2235km)、南非(2032km),其中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构筑起与本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速公路网。
与我国相邻的俄罗斯、印度等国家的真正意义上的高速公路很少,其多数是相当于半封闭的一级公路。
德国1932年就开始修建高速公路,是最早修建高速公路的国家;美国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最多,1957年开始修建,现在已近9万千米;日本是同时代高速公路发展较快的国家,从1957年开始修建,目前已修建6500km车道最多的高速公路是加拿大多伦多的401高速公路,有16个甚至22个车道。
由世界高速公路发展史可知,高速公路如同汽车一样,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深刻影响着其所服务的每一个人和触及的每一寸土地,对促进国家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维护国家安全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发达的高速公路网不仅是交通现代化的主要标志、公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代表,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根据经济发展与高速公路增长的相互关系,国外发达国家高速公路的发展一般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a ) 第一阶段,发展起步期,其特点是:经济总量较小,高速公路认知度低,规模不大且里程增长缓慢。
b ) 第二阶段,快速发展期,其特点是:经济加速增长,高速公路需求旺盛,通车里程迅速增长。
c ) 第三阶段,接近饱和期,其特点是:经济稳定增长,资源紧俏,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长趋缓,以提高路网质量为主。
d ) 第四阶段,相对稳定期,其特点是:经济持续增长,资源紧缺,高速公路网规模趋于稳定,路网运行质量的提高主要依靠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实现,智能运输系统目趋完善是其主要标志。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关键阶段,汽车普及率迅速提高,这与发达国家2 0 世纪6 0 年代~7 0 年代的情况较为类似。
我国高速公路正处于最具成长性的第二阶段。
1.3我国公路发展趋势我国公路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
2004年12月17日,《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经国务院审议通过,标志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国家高速公路网规划采用放射线与纵横网格相结合的布局方案,形成由中心城市向外放射及横连东西、纵贯南北的大通道,由7条首都放射线、9条南北纵向线和18条东西横向线组成,简称“7918网”,总规模8.5万公里,其中主线6.8万公里,地区环线、联络线等其他线路约1.7万公里。
建成后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形成“首都连接省会、省会彼此相通、连接主要城市、覆盖重要县市”的高速公路网络,具体如下:首都放射线7条:北京-上海、北京-台北、北京-港澳、北京-昆明、北京-拉萨、北京-乌鲁木齐、北京-哈尔滨。
南北纵向线9条:鹤岗-大连、沈阳-海口、长春-深圳、济南-广州、大庆-广州、二连浩特-广州、包头-茂名、兰州-海口、重庆-昆明。
东西横向线18条:绥芬河-满洲里、珲春-乌兰浩特、丹东-锡林浩特、荣成-乌海、青岛-银川、青岛-兰州、连云港-霍尔果斯、南京-洛阳、上海-西安、上海-成都、上海-重庆、杭州-瑞丽、上海-昆明、福州-银川、泉州-南宁、厦门-成都、汕头-昆明、广州-昆明。
此外,规划方案还包括:辽中环线、成渝环线、海南环线、珠三角环线、杭州湾环线共5条地区性环线,2段并行线和30余段联络线。
十二五指出,到2015年,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总量进一步增加,基础设施网络更加完善,养护管理能力显著增强;运输装备现代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运输结构更加合理,运输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显著提升;安全和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资源利用效率、节能环保水平明显提高,形成“能力适应、服务优良、安全环保、保障有效”的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主要指标有:1.基础设施继续加强高速公路建设,基本建成国家高速公路网。
公路网总里程达到450万公里,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10万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