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原理和方法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原理和方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它的发生和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治疗糖尿病的原理和方法,已经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验证。
一、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原理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原理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黄帝内经》中的脏腑理论:中医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肝肾阴虚、脾胃湿热等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
通过调整脏腑功能,中医药可以达到对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2. 中草药的药理作用:中草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可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促进胰岛细胞的再生,改善胰岛细胞的功能,从而调节血糖水平。
3. 中医药调理全身气血:中医药通过调理全身的气血运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微循环,增强组织器官的代谢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疾病抵抗力。
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多样,常用的包括以下几种:1. 中药治疗: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首要方法是通过中草药的内服治疗,常用的中药有黄芪、白术、苦瓜等。
中药可以根据病情和病机的不同进行组方,个体化地治疗糖尿病。
2. 饮食调理:中医药强调饮食调理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性。
中医饮食调理的原则是根据体质特点和病情,采取合理搭配食物,减少糖分和淀粉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等高纤维食物的摄入。
3. 中医按摩疗法:中医按摩疗法以穴位按摩为主要手段,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理气血运行,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按摩手法包括揉、捏、推、按等。
4. 中医针灸疗法:中医针灸疗法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效果。
针灸疗法可以刺激胰岛素的分泌,调节血糖水平,减轻糖尿病的症状。
5. 中医运动疗法:中医运动疗法包括太极拳、气功等,可以通过调整呼吸和运动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体质,增强身体的代谢功能,提高体内能量的消耗。
三、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优势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以下优势:1. 个体化治疗:中医药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常常引起多种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等。
传统中医药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研究也显示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潜力。
本文将介绍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
一、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理论基础中医药认为糖尿病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阴虚阳亢”、“痰湿内阻”等病机导致的。
中医药的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疾病的发生是由于人体内部各种因素之间的失衡所引起的。
中医药的辨证施治原则是根据患者的病情,判断病机和证型,针对性地进行辨证施治。
中医药的治疗糖尿病可以采用中药单方的方法。
例如,《内经》中记载的黄芪、人参、丹皮等具有益气、补虚、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
研究表明,中药单方治疗糖尿病具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临床研究发现,黄芪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降低胰岛素抵抗,减轻胰岛素分泌不足等症状。
人参可以提高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增加胰岛素的分泌。
研究表明,中药复方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更好。
例如,《黄帝内经》中记载的天冬、黄芪、熟地黄、桑叶等中药组合可以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
研究表明,中药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可以显著降低患者的血糖水平,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分泌。
例如,乙肝糖尿病患者常常伴有肝气郁结、脾胃虚弱等证候,可以采用中药辅助治疗,提高疗效。
总的来说,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显示出一定的疗效。
但是,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研究设计不严谨、样本量较小、对照组选择不合理等。
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研究,提高研究质量和可信度。
同时,还需要制定更加科学、规范的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方案,确保疗效和安全性。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糖尿病新世界2015年1月·临床应用·DIABETES NEW WORLD糖尿病新世界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的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1]。
糖尿病是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后又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2]。
中医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与病情,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作用。
1历史沿革与发展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
而“消渴”又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疾病,备受历代医家重视。
《黄帝内经》比较早的记载了此病,并有“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之论,其中《素问·奇病论》中提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此有专篇讨论,记载有肾气丸、白虎加人参汤等。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论述其并发症。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对本病认识较前又有进步,《外台秘要》对消渴的临床特点做了明确的论述。
从宋代开始用上中下三焦分型来指导该病的辨证论治。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三消论》中提出三消燥热学说。
元代张子和《儒门事亲》说:“夫消渴着,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3]。
清代发展的特点则侧重治肺,对肾的病机地位也越来越重视,进一步阐述了命门火微不克蒸腾的病机。
同时近代名医施今墨对本病有特别见解,不仅注重滋阴清热,而且主张健脾补气。
现代西医学也不断研究治疗糖尿病的方案,结合消渴的临床表现,主要指西医学的糖尿病。
它如尿崩症等,如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的也可以根据消渴病辨证论治。
2病因病机消渴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因。
长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长期积热,燥热伤津,津亏液少,引起消渴。
情志失调,脏器郁而化火,灼伤津液而发消渴。
房事过度,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而化火,终致肾虚肺燥胃热而发消渴。
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肾、胃,以肾为关键,三脏虽有偏重,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糖尿病,又称“血糖病”,在中医上被称为“消渴病”或“尿甘”。
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古代医书《内经》、《黄帝内经》、《素问》等,关于糖尿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均有详细的记载和论述。
中医对于糖尿病的病因认为,糖尿病是因为“气机亏虚、精气下陷”,导致脏腑失调,气血不运,气郁血淤,最终导致了“消渴”现象。
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往往归属于“消渴病”范畴,因此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去看待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中医对于糖尿病的病机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肝郁气滞、脾虚湿杀等病机密切相关。
肝郁气滞是指因情志不畅或饮食不节引起的肝郁气滞,影响了脾胃功能,导致了消化不良、气滞湿停等情况,最终引发了糖尿病的发生。
脾虚湿杀指的是脾胃功能虚弱,无法正常运化水湿,导致体内湿气滞留,最终形成了糖尿病的病理状态。
中医还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对糖尿病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述。
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可分为气滞血淤型、脾虚湿盛型、肾阳亏虚型等不同的证型。
对于气滞血淤型糖尿病,中医治疗主要以疏肝解郁、活血化瘀为主,常用柴胡、枳壳、丹参等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脾虚湿盛型糖尿病,中医治疗主要以健脾化湿、祛痰利水为主,常用茯苓、石菖蒲、山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肾阳亏虚型糖尿病,中医治疗主要以补肾壮阳、温补脾肾为主,常用肉桂、巴戟天、枸杞子等药物进行治疗。
通过中医辨证施治,可以有效地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恢复体内的阴阳平衡。
中医还注重于糖尿病的预防和调理。
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的预防和调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饮食调理、精神调理、运动调理、药物调理等。
饮食方面,中医强调调节饮食结构,避免高糖高脂饮食,适量进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精神方面,中医强调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志不畅,通过中医保健方法进行情志调摄。
运动方面,中医注重于运动锻炼,通过适量的运动来消耗体内的湿气和燥湿,促进血液循环,改善体质。
药物方面,中医倡导使用中药进行调理,如金银花、苦瓜、山楂等具有降糖作用的中药,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合理使用,帮助预防和调理糖尿病。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治法: 生津止渴 , 益 气健 脾。 方药: 七 味白术散加减 。 木香 、 藿 香醒睥行 气散津 ; 葛 根升清生津 ; 白术 、 茯苓 、 党参 、 黄芪 、 甘草等 健脾益气 ; 麦冬 、 天冬养阴生津 。气 短汗多者 , 加 山萸 肉、 五味子 等敛 气生津 ; 腹胀 食少加砂 1 _、 = 鸡 内金 健脾 助运 ; 肺有燥 热加 黄 芩、 地 骨皮 等清肺 。
3 . 2 阴 阳 两虚 型
病, 并有 “ 五脏 皆柔 弱者 , 善病 消瘅” 之论 , 其 中《 素问・ 奇病论 》 中 提到: “ 此人必数食 甘美而多肥也 。肥 者令人热 , 甘者令人 中满 , 故其气 上溢 , 转 为消渴 。” 汉代张仲景 的《 金 匮要 略》 对 此有 专篇 讨论 , 记载 有。 肾气 丸 、 白虎加 人参汤 等 。隋代 巢元 方《 诸 病源候 论》 沦述其并发症 。庸代《 备 急千金要 方》 对本病认识较前又有进 步, 《 外 台秘要 》 对消渴的临床特点做 了明确 的论述 。从宋代开 始 用上 中下 焦分型 来指 导该病的辨 证论治 金元 四大 家之一 的 刘 完素在 《 i消论》 中提 出j消燥 热学 说。元代 张子 和《 儒 门事 亲》 说: “ 夫消渴着 , 多变聋肓 、 疮癣 、 痤痱之类 ” 1 3 1 。清代 发展的特 点则侧重 治肺 , 对 肾的病机地位也越 来越重视 , 进一步 阐述 了命 门火微不 克蒸腾的病机 。同时近代名医施今 墨对 本病有特 别 见 解, 不仅 注重 滋阴清热 , 而且 主张健脾 补气 。 现代西 医学也 不断研究治疗 糖尿病 的方 案 。结合 消渴 的临 床表现 , 主要指 西医学的糖 尿病。它如尿崩症 等 。 如具有 多尿 、 烦 渴的I 临床 特点 ,与消渴病有某些 相似之处 的 ( 乜 可 以根据 消渴病 辨证 论治 。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施护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施护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是由于气血瘀滞、阴阳失调、脾胃失和而引起的。
中医辨证施治强调因人而异的个体化治疗,通过辨证施治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阐述糖尿病的辨证施治方法,提供对糖尿病患者的中医保健建议。
一、糖尿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的辨证分为气虚、阴虚、阳虚和痰湿四种类型。
气虚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疲乏无力、食欲不振、脾胃功能减弱等;阴虚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烦热口渴、消瘦、心烦健忘等;阳虚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尿频、腰膝酸软等;痰湿型糖尿病主要表现为口干苔黄、体重增加、大便滑腻等。
二、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施治方法1. 气虚型糖尿病的辨证施治气虚型糖尿病是由于脾胃气虚引起的,主要治疗方法是益气健脾。
患者可选择食用易于消化的食物,如山药、薏仁、白扁豆等,有助于补充气血;同时还可以进行适量的运动,促进气血的运行。
2. 阴虚型糖尿病的辨证施治阴虚型糖尿病是由于阴液亏损引起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滋阴清热。
患者可选择食用一些具有滋阴作用的食物,如绿豆、百合、枸杞等,有助于补充阴液;同时还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
3. 阳虚型糖尿病的辨证施治阳虚型糖尿病是由于阳气虚衰引起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温补阳气。
患者可选择食用具有温补功能的食物,如桂圆、杜仲、肉类等,有助于温补阳气;同时还可以进行适量的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有助于提升体内阳气水平。
4. 痰湿型糖尿病的辨证施治痰湿型糖尿病是由于体内湿气过多引起的,主要治疗方法是祛湿化痰。
患者可选择食用一些具有利湿化痰作用的食物,如苦瓜、荷叶、山楂等,有助于祛除体内湿气;同时还要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保持肠道通畅。
三、糖尿病的中医保健建议除了辨证施治外,中医还提供了一些糖尿病患者的保健建议,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首先,合理膳食是至关重要的,要避免暴饮暴食,控制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的摄入;其次,合理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能量消耗,患者可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逐渐增加运动强度;此外,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重要的,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平稳心态,有助于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糖尿病中医临证治疗应注意辨证论治——消渴合并视瞻昏渺1例分析
郁 金 1g 5 ,红 花 1g 甘 草 1g 0, 0 。将 以上诸 药加 水 适 量 ,
药。下举糖尿病病案一例为证 。 1 病案 杨某 ,女 ,5 8岁,2 1 年 3月 9日上 午 9时 1 01 0分
增强 ,心影不大 ;心 电图 :正常心电图;肝胆脾双 肾 B 超未 见异常 ;眼底检查 :视 网膜血管狭窄 ( ) 有 ,动静脉 比例 ( 4 ,视 网膜 出血 ( ) 2: ) 有 、渗 出 ( ) 有 。现症 :口 渴多饮,多尿,消瘦,伴头晕乏力 ,视 物 昏渺 、模糊 ; 舌质 淡 、苔薄 白,脉细数 。辨证 :消渴 由肺热津伤 、治 节失职所致 ,视瞻 昏渺 由肝失调节 、 气滞血瘀 阻遏 目络 , 导致视力渐 降,视物 昏隙 。治疗方法 :清热疏肝 ,行气
中医对消渴病 ( 糖尿病 )的记 载最早 见于 《 内经 》 。
糖及尿糖控制在 正常范 围 内。两年前 因使用 口服药降糖 效不佳开始使用胰 岛素 。 由于条件所 限,胰 岛素时常中 断 。一个月前无明显诱 因,出现视物模糊 ,且逐渐 加重, 使用 “ 左氧氟沙星滴眼液 ” ,疗效不佳 。为 了进 一步明确 诊断 以及系统地使用中医中药巩固治疗 ,来 院就诊 。 体格检查 :体温 :3 .℃;心率:8 6 5 5次/ n mi;呼吸: 2 0次/ n mi;血压 :107 mm g 2 /0 H 。神志清楚,营养 中等 , 自主体位 ,查体合作 ;全 身皮肤 、黏膜及巩膜无黄 染及 出血 点,浅表淋 巴结无肿 大,双侧 瞳孔等大等 圆,对 光 反射灵敏 ,咽红 ,扁桃体无肿大 ,颈软 ,器 官居中,双 肺未 闻及干湿性哕音 , 界不大 , 心 心率 8 5次/ n 律整, mi,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论治展开全文中医治疗糖尿病是通过辩证施治来达到控制血糖目的的。
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范畴,中医将其按不同的病机分为上消、中消、下消等不同类型,根据不同的类型又采用不同的方剂治疗,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糖尿病是西医的说法,中医是没有糖尿病病名的,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范畴,患者可出现身体消瘦、多尿、多饮、多食、尿有甜味等病证。
针对糖尿病,中医主要通过辩证施治来调理血糖,使血糖不再反复。
那么糖尿病的中医辩证论治怎么辨别?一、上消、肺热津伤症状为口干舌燥、舌边尖红、烦渴多饮、尿频量多、舌苔薄黄,脉洪数。
治疗以清热润肺、生津止渴为主。
可选用消渴方加减。
生地黄、黄连、生姜、天花粉、蜂蜜、藕汁等,葛根、麦冬以生津止渴。
如肺肾气阴亏虚,可选用二冬汤,处方包括麦冬、天冬、黄芩、天花粉、甘草、知母、人参、荷叶。
其中人参赞有益气生津功效,知母、花粉、二冬黄芩则可清热解渴。
二、中消、胃热炽盛症状为形体消瘦、多食易饥、苔黄、大便干燥、脉滑实有力。
治疗以养阴增液、清泻胃炎为主。
可选用玉女煎加栀子、黄连。
处方包括熟地黄、石膏、麦冬、牛膝、知母、栀子、黄连。
其中知母、石膏有清泄肺胃之热的功效,麦冬、生地黄则有滋养肺胃之阴的效果。
栀子、黄连可清热泻火,牛膝则引热下行。
三、下消1、肾阴亏虚症状有尿频、量多或尿甜、舌质红、口干唇燥、脉沉细数。
治疗以滋阴固肾为主,可选用六味地黄丸。
若肾阴不足、阴虚火旺,有失眠、烦躁的症状,治疗以养阴清热、固精潜阳为主,可用六味地黄丸加龟板、黄柏、牡蛎、龙骨、知母。
2、阴阳两虚症状有尿频、腰膝酸软、阳痿不举、形寒畏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治疗时以温阳滋肾固摄为主,可选用金匮肾气丸加减。
如有血瘀之症,可加用山楂、丹参活血化瘀,也可以加金樱子、覆盆子、桑螵蛸等被肾固摄。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通过长期的药物、饮食和运动等方面的管理来控制血糖水平,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理论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人体内的阴阳失衡、气血不畅、脏腑功能失调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关键在于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改善气血不畅和脏腑功能失调,从而达到控制血糖水平的目的。
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主要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结合中医理论和辨证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患者的辨证施治,可以达到调节人体内环境、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在中医理论中,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基本原则。
糖尿病患者常常出现阴不足、阳有余的情况,因此中医治疗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平衡。
通过使用一些具有养阴、益肾、温阳、利湿等功效的中药,可以有效地调节患者的阴阳平衡,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
除了中药治疗外,针灸也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针灸可以刺激人体的穴位,促进气血流通,调节内分泌系统,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一些具体的针灸治疗案例表明,针灸治疗可以显著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血脂代谢和临床症状。
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面,现代医学主要采用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等方法。
然而,这些药物治疗方法往往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和局限性。
相比之下,中药治疗糖尿病具有多靶点、多途径、多层次的优势,可以显著降低血糖水平,同时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预防和管理糖尿病的关键在于饮食、运动和监测血糖。
在饮食方面,糖尿病患者应该控制摄入的热量和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同时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类食品的摄入。
在运动方面,患者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瑜伽等,以促进身体的代谢和健康。
在监测血糖方面,患者应该定期监测血糖水平,了解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具有独特的优势和现实意义。
通过对患者的辨证施治,可以达到调节人体内环境、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完整版)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完整版)糖尿病的辨证论治介绍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都有很高的发病率。
传统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是由于气血亏虚、津液失调等多种因素导致的。
因此,辨证论治在糖尿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病因及病机糖尿病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遗传因素、不良饮食惯、缺乏运动等。
其病机主要表现为气血亏虚、津液失调、阴虚火旺等。
分型辨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以及舌脉等情况,将糖尿病分为不同的辨证类型。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气虚体质、脾胃虚弱、阴虚体质、肝胆湿热、痰湿阻滞等。
不同的辨证类型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方法1. 补中益气治疗:针对气虚体质的患者,可以使用补中益气的中药,如人参、党参、黄芪等。
同时,调整饮食结构,适度运动也能帮助补益气血,增加体质。
2. 健脾益胃治疗:对于脾胃虚弱的患者,应注重调节饮食,忌辛辣、油腻食物,多吃易消化、健脾益胃的食物。
可以使用健脾益胃的中药如山药、党参、炙甘草等,以促进消化吸收,增加体质。
3. 养阴清热治疗:阴虚体质的患者常常伴有热症状,可以使用滋阴清热的中药,如玄参、生地、麦冬等。
控制饮食中糖分的摄入也非常重要,以维护阴液。
4. 利湿解痰治疗:湿热体质的患者容易产生狭窄和阻滞,可使用利湿解痰的中药,如茯苓、木通、佛手等。
此外,适当改善饮食结构,减少油腻食物摄入,也有助于解痰。
注意事项1. 饮食调节:减少糖分的摄入,限制高糖食物的摄入量。
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摄入,帮助平稳血糖。
2. 合理运动:适度运动可提高体质,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
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
3. 心理调节:糖尿病患者常常伴随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4. 定期监测:定期监测血糖、血脂、肾功能等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病情得到控制。
结论糖尿病的辨证论治在中医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了解不同辨证类型的特点,针对性的采用中医治疗方法,配合饮食调节和适度运动,可以达到控制糖尿病的目的。
论糖尿病的中医核心病机与基本治法
论糖尿病的中医核心病机与基本治法一、本文概述Overview of this article糖尿病,作为一种全球性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影响范围广泛,并发症严重,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中医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体系,对于糖尿病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糖尿病的中医核心病机,并从中医的角度提出基本治法,以期能为糖尿病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将从糖尿病的中医认识出发,阐述其病因、病机、症状特点,以及中医对其治疗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方法。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糖尿病的中医治疗方法,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Diabetes, as a global chronic metabolic disease, which has a wide range of influence and serious complications,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the medical community. As a traditional medical system in China, TCM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deeply explore the core pathogenesis ofdiabet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ropose basic treatment metho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order to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diabet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e will start from the TCM understanding of diabetes, explain its etiology, pathogenesis, symptom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common methods of TCM treatment. Through the elaboration of this article, we hope that more people can understan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diabetes and provide more comprehensive and personalized treatment plans for diabetes patients.二、糖尿病的中医核心病机The Core Pathogenesis of diabet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糖尿病在中医理论中,属于“消渴”范畴,其核心病机复杂且多元化,涵盖了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湿热痰浊积聚等多个方面。
糖尿病辨证施治论文
糖尿病的辨证施治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到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病证,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因胰岛功能引起碳水化合代谢紊乱,其特征为血糖过高出尿糖。
中医称为消渴病,是为口渴为引饮,消火善饥,小便频数而量多,有时尿浑浊尿味发甜,体质消瘦为主要症状,病程较长者常容易伴发肺结核、动脉硬化、冠心病、下肢静脉炎、多发性疮疖及白内障等。
早在《内经》曾称消瘅,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列有消渴病篇,在宋代之后将本病以多症状轻重不同分上、中、下消。
以口渴多饮者为上消;多食善饮者为中消;尿多如脂者为下消。
本证皆由肺胃积热,饮酒过度,暗耗精气,肾气固涩不健,致使阴虚燥热,饮食不节,损伤脾胃,积酿内热,内热化燥,消谷耗津;或七情失调,气滞未达,滞而化火,消烁津液;或因精虚火盛,内烁津液而成。
此外有极少数人因食甘甜之食过量。
暂时性引起血糖、尿糖过高,可过一段时间可以自然消失,恢复正常,此种症状不能列入此病之内。
《临证指南》指出三消一症,虽有上、中、下之分,其实不越阴虚阳亢,津固热淫而已。
消渴病在病程的衍化过程中出现阴虚阳盛,或肾阴、肾阳俱虚,虽然将消渴病划分三消,但三消之症状往往是同时出现,而是不过轻重之分在治疗又根据出现的症状轻重,在治疗之时可偏重于哪一方面。
1 糖尿病之辨证上消乃为火焰滕肺金,肺热伤津之意,可见面色潮红,舌质红,苔薄黄,烦渴多饮,口干舌燥,小便频数,脉象多数而有力或洪数。
中消脾热蓄胃腑,胃热伤津之意,可见神虚,面色黄淡,消瘦,舌质红,苔黄干,善饥,大便秘,脉象滑数。
下消哺热肾水枯,水虚火盛之意,可见肾阴虚和肾阴阳俱虚,肾阴虚则可见神虚,面色黎黑,耳轮焦干,消瘦,舌质红,无苔,口干多饮,头晕耳鸣,腰酸,手足心热,小便数量多,有时混浊或尿甜,男子亦出现梦遗滑精,女子亦出现经闭,脉象细数。
肾阴虚日久则必形成肾阴阳俱虚,可见神虚,面色黎黑,耳轮焦干,消瘦,舌质淡,苔白、头晕耳鸣,腰酸痛,阳痿早泄,畏寒肢凉,手足不温,尿频量多,饮一溲二,尿如脂膏,脉象沉细弱。
糖尿病的中医辩证治疗
糖尿病的中医辩证治疗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以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内分泌疾病。
糖尿病的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高血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严重时常导致酸碱平衡失调,糖尿病作为一种复合病因引起的代谢性综合征,临床上早期常无症状,至症状期才有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无力等症候群。
结合我国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历史、现状及中医认识,现从中医辩证的角度分析糖尿病的发病原因、辩证分型,并对中医对糖尿病的辩证论治进行浅析。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的范畴。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身体消瘦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素体虚弱等因素均可导致消渴。
该病的病机特征是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以燥热为标,且两者互为因果:燥热甚者则阴虚越甚,阴虚甚者则燥热越甚。
在临床上,根据中医理论可将糖尿病分为以下类型,现将对各型糖尿病应如何进行中医辩证论疗进行阐述。
一、无症状期证候:一般没有突出的临床表现,食欲旺盛,而耐劳程度减,化验检查一般血糖偏高,但常无尿糖。
应激情况下血糖明显升高,出现尿糖。
治法:滋阴养肾。
方药:麦味地黄汤加减二、1.阴虚燥热期(1)上消(肺热津伤证)证候:烦热多渴,口干舌燥,尿量繁多,多汗,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加减。
(2)中消(胃热炽盛证)证候:多食易饥,口渴多尿,体形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而有力。
治法: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3)下消(肾阴亏虚证)证候:尿频量多,混浊如脂膏,或尿味有甜,腰膝酸软,乏力,头晕耳鸣,口干唇燥,皮肤干燥,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固肾。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2.气阴两虚证证候:口渴引饮。
能食与便溏并见,或饮食减少,精神不振,四肢乏力,体瘦,舌质淡红,苔白而干,脉弱。
治法:益气健脾,生津止渴。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中医具有独特的辨证施治方法,在糖尿病的治疗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法。
1、中医辨证分类中医将糖尿病分为糖多病、淋浊病和消渴病三种类型。
糖多病主要表现为多尿、多食、多渴;淋浊病主要表现为尿液浑浊,尿频,尿急,尿少,烦躁易怒;消渴病主要表现为口渴、口干、多食、多饮。
2、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在治疗糖尿病时,中医采用辨证施治的方法,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相应的中药进行治疗。
(1)糖多病治疗:主要通过清热利尿、润肺化痰等方法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黄连、茯苓、桑白皮等。
(2)淋浊病治疗:主要通过清热利湿、利尿通淋等方法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车前子、菖蒲、薏苡仁等。
(3)消渴病治疗:主要通过清热生津、滋阴降火等方法进行治疗,常用药物有玄参、麦冬、天冬等。
3、中医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的重要性,对糖尿病患者的饮食进行调理也是治疗的一部分。
中医建议糖尿病患者少食多餐,选择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食物,如糙米、蔬菜、水果等。
4、中医养生方法中医强调养生,对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也有相应的要求。
中医建议糖尿病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适当参加体育锻炼,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等。
5、本文档涉及附件本文档所涉及的附件包括糖尿病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中药处方示例、饮食调理方案等。
6、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医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是根据中医辩证的理论来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
(2)糖多病:一种糖尿病的分类,主要表现为多尿、多食、多渴。
(3)淋浊病:一种糖尿病的分类,主要表现为尿液浑浊,尿频,尿急,尿少,烦躁易怒。
(4)消渴病:一种糖尿病的分类,主要表现为口渴、口干、多食、多饮。
中医辨证论治治疗糖尿病疗效分析
分 为 气 阴 两虚 、 阴虚 热 盛 、 肾 阴虚 、 热 内蕴 、 阳 两 虚 等 型 , 院 时 均 有 不 同程 度 的 并 发 症 。 入 院 肝 湿 阴 入 后 , 合 现 代 医 学理 论 及 实验 室 检 查 结 果 , 病 人 进 行 综 合 辨 证 组 方 , 药 内服 , 日 1剂 。 结 果 : 3 结 对 中 每 除 例 未 能 随 访 外 , 2例 患 者 疗 效 显 著 , 4 7例 有 效 , 2例 无 效 。 总 显 效 率 达 8 4 % 。 结 论 : 医 辨 证 论 治 、 6. 9 中 结合现代 医学理 论组 方服 用 中药治 疗糖尿 病 疗效显 著 。
关 键 词 : 中医辨证 ; 糖尿病; 疗 效
中图分类号 : 8 . 71 文献标识码 : B
Ef c c a y i f Ch n s e ii n Tr a i g Di b t s i f a y An l ss o i e e M d cne i e tn a e e Ac o d n o S n o e Di e e i to c r i g t y dr m f r nta i n
“糖尿病”的中医论治
“糖尿病”的中医论治“糖尿病”是西医术语,多属于中医“消渴证“范畴。
中西医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体系,对“糖尿病”的认识是不同的,而且古中医与“现代中医”认识也有不同。
在此,我原汁原味地摘录古中医的论语,供大家参考。
《医学入门》:消者烧也,如火烹烧,物理者也。
《李东垣》:《内经》曰:二阳结谓之消。
注曰:二阳结,谓胃及大肠俱热结也。
肠胃藏热,则消水谷。
又,手阳明大肠主津液,所生病热则目黄口干,是津液不足也。
足阳明主血,所生病热则消谷善饥,血中伏火,是血不足也。
结者,津液不足,结而不润,皆燥热为病也。
《内经》:(病单)成为消中。
注曰:(病单)谓消,热病也。
多饮数溲,谓之热中。
多食数溲,谓之消渴。
注曰:食肥则(月奏)理密而阳气不得外泄,故肥令人内热;甘者性气和缓而发散逆,故甘令人中满。
然内热则阳气炎上,炎上则欲饮而嗌干;中满则阳气有余,有余则脾气上溢,故转为消渴。
《内经》:心移寒于肺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注曰:金受火邪,肺脏消烁,气无所持,故饮一溲二也。
又,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
注曰:心肺两间,中有斜膈膜,膈膜下际,内连于横膈膜,故心热入肺,久久传化,内为膈热,消渴而多饮也。
《圣惠方》:喜渴者。
由心有热也。
心主便汗,便汗出多则肾中虚燥,故令渴。
凡夏月渴而汗出多,则小便少;冬月不汗,故小便多,皆平人之常也。
《直指方》:消渴有三,曰消渴,曰消中,曰消肾。
又,热气上腾,心虚受之,心火散漫不能收敛,胸中烦躁,舌赤唇红,此渴引饮常多,小便数而少,病属上焦,谓之消渴。
又,热蓄于中,脾虚受之,伏阳蒸胃,消谷善饥,饮食倍常,不生肌肉,此渴不甚烦,小便数而甜。
病属中焦,谓之消中。
又,热伏于下,肾虚受之,腿膝枯细,骨节疼痛,,精走髓虚,引水自救,饮水不多,随即尿干,小便多而浊。
病属下焦,谓之消肾。
又。
自消肾而析之,又有五石过度之人,真气既尽,石势独留,阳道兴强,不交精泄,谓之强中。
消渴轻也,消中甚也,消肾又肾也,若强中则可毙可立待也。
糖尿病中医辨证论治
糖尿病中医辨证论治糖尿病中医定义为“消渴”病,中医治病以辨证论治为出发点,讲究从根论治。
中医对糖尿病有⼀套成熟的治疗⼿段和⽅法,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虚症,在虚症的基础上衍⽣出多多少少的实证,在病因认识上,也可在实证基础上转化为虚实交错的证候。
总之,糖尿病以虚为本,以实为表,在治疗上,可根据病情的轻重⽽选择性⽤药。
糖尿病临床上典型症状表现为尿多,⾷多,饮多,尿甜,总体是由于阴虚内热导致,证候表现多样,典型的有三个证候,即是阴虚内热证、⽓阴两虚证和阴阳两虚证,根据脏腑分布位置有可分为“上消”、“中消”、“下消”。
糖尿病迁延⽇久,脏腑功能必受损,进⽽影响脾肾的⽔液,及其他物质的运化⽽淤积⾝体内外产⽣多种辩证。
脾胃乃后天⽣成之源;肾乃先天之精⽣成之源,因此在糖尿病治疗上,两者都显得⾄关重要,治疗此病尤以脾胃为最重,脾胃和则糖尿病能治愈,脾胃不和则糖尿病不能治。
关于糖尿病辨证论治,笔者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分为“上消”、“中消”、“下消”论治;“上消”即以治肺阴虚,燥热为总体。
阴虚者⽽产⽣内热⼝燥可与⽟泉丸益⽓⽣津,⽌渴除烦且益⽓和中。
内热津亏⽽⽓阴两虚可与⼆冬汤。
⽟泉丸葛根、天花粉、地黄、麦冬、五味⼦、⽢草。
服法⼝服⼀次6g ⼀⽇4次。
⼆冬汤天冬(去⼼)⼆钱(6g),麦冬(去⼼)三钱(9g),花粉、黄芩、知母、荷叶各⼀钱(3g),⽢草、⼈参各五分(1.5g)。
服法⽔煎服。
“中消”即以治脾⽓阴虚,燥热为总体。
⽓阴虚者可与七味⽩术散,燥热者可与⽟⼥煎。
七味⽩术散⼈参(6g),茯苓(12g),炒⽩术(12g),⽢草(3g),藿⾹叶(12g),⽊⾹(6g),葛根(15g)。
服法为粗末,每服钱(6g),⽔煎服。
⽟⼥煎⽯膏9-15g,熟地9-30g,麦冬6g,知母5g,⽜膝5g。
服法上药⽤⽔⼀盅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
现代⽤法:⽔煎服。
“下消”即以治肾阴虚,肾阴阳两虚为总体。
肾阴虚者可与六味地黄丸,肾阴阳两虚可与⾦匮肾⽓丸。
糖尿病治疗的中医中药辩证思路与方法
糖尿病治疗的中医中药辩证思路与方法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传统的中医学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即通过“消除渴欲”来缓解病情。
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的辩证思路与方法,强调个体之间的差异,注重治疗的个体化。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的辩证思路与方法。
1. 中医辨证治疗的思路在中医理论中,认为糖尿病的发病与饮食、情志、运动等多种因素有关。
中医辩证治疗的思路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辨证施治、调节饮食、锻炼身体、调畅情志。
首先,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治疗。
根据中医理论,糖尿病常见的辨证类型有气阴两虚、脾胃湿热、肝肾阴虚等。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采用不同的中药进行治疗。
其次,中医认为饮食对于糖尿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中医强调调节饮食,主张合理配餐,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避免过度进食高糖食物。
同时,中医还推崇“以脾为中”,强调脾胃的调养,以提高食物的消化吸收能力。
此外,中医强调适度运动对于糖尿病的治疗也非常重要。
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代谢率,增加肌肉的敏感性,有助于降低血糖水平。
但注意运动的时机和强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低血糖。
最后,中医注重调畅情志对糖尿病的影响。
情志不畅常常导致气机郁滞,影响脏腑功能。
中医提倡通过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以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有助于控制糖尿病的进展。
2. 中药治疗的方法在中医中药治疗糖尿病时,常使用一些具有降血糖作用的药物。
目前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中药有苦瓜、山药、黄芪、金银花等。
这些药物能够调节胰岛功能、降低血糖浓度,并且对各种辨证类型的糖尿病都有一定的疗效。
例如,苦瓜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治疗糖尿病的良药。
中医认为苦瓜具有凉血降糖、调节胰岛功能的作用。
现代研究也发现,苦瓜中的活性成分能够增加胰岛素的分泌,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山药也是治疗糖尿病的常用药物之一。
中医认为,山药能够补脾胃、健脾益气,对于脾胃虚弱、消渴症状明显的糖尿病患者有良好的疗效。
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糖 尿病 的诊 断标准 , 内外基 国
本一致 , 中医 的辨证分型可 完全不 同, 了遵循 中医 同 但 为
病异治 、 异病 同治 的辨证规律 , 必需 采用辨病 与辨证相结 合方法 , 以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 12 宏观辨证与微 观辨 证相 结合 由于 中西医 学治疗 . 糖尿病的着 眼点不 同, 中医应用辨 证求 因, 因论 治的宏 审 观辨证 , 而西医着眼于细胞分子学 的研究 , 如何把 现代科 学技术 的检测方 法 同中 医的宏 观辨证 相结 合 , 是掌握 疾
良行为和习惯 , 增强治疗效 果。 因此 , 早期 治疗 对阻止疾
病的发展 , 预防脂肪肝 的形 成具有重 要意 义 , 体现 了中 也
医“ 治未病” 思想 。根 据临证 多年 的治 疗经 验 , 的 获得 以
②化痰祛瘀 , 调肝降脂 , 同病期治疗上应有侧重 , 不 确立 主 次关 系。或祛瘀为主 , 以化痰 ; 辅 或化 痰为 主 , 以祛瘀 ; 佐 或化痰祛瘀并重 , 达到痰瘀 同治之意 。常用药物 : 半夏 、 陈 皮、 莱菔 子、 泽泻 、 瓜萎 、 决明子 、 山楂 、 丹参 、 姜黄 、 泽兰 、 虎 杖、 郁金 、 葛根 、 柴胡 、 白术 、 白芍药等 。③治痰治瘀 的同时 不要忽视治气 , 因为气顺痰易消 , 气行血亦 治, 从而达到痰
的 2个折 射面 。糖 尿病引 起糖 、 白质 、 肪代 谢 紊乱 , 蛋 脂 水、 电解质平衡 失调 , 临床表 现 为烦渴 、 故 多饮 、 多尿 、 消 瘦、 乏力等 , 的本质是虚证 , 象是热证 。故 中医往往采 病 标 用清热、 益气 、 阴、 养 温阳等治则 , 以达 到机体 阴阳平衡 的 目的 , 特别是在控制并发症 方面多采用 活血化瘀治疗 , 取
糖尿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46传统医学传统糖尿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江西省南昌市洪都中医院主任医师 王 豪糖尿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精神因素等多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
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起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多器官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
本病主要分为胰岛素依赖型(1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临床所见约90%为2型。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起病急、症状明显,多发生于青少年,须采用胰岛素进行治疗;非胰岛素依赖型以起病缓慢、症状不明显为特点,早期通过测血糖、糖耐量试验或胰岛功能检查才能发现,多见于中老年人。
糖尿病属中医“消渴”等范畴,常因恣食肥甘厚腻、辛辣香燥,或因情志过极、劳欲过度,或因热病之后等,以致积热内蕴,肺、胃、肾阴津耗损而成,亦与先天禀赋不足有关。
消渴病的“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根据其轻重的不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燥、胃热、肾虚之别。
以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突出,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症状较突出,称为下消。
上消:肺热津伤证主症:烦渴多饮,口干舌燥,食欲一般,尿频量多,烦热多汗,舌红或边尖红,苔薄黄,脉洪数。
治宜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加减。
天花粉30克,黄连6克,生地黄15克,蜂蜜、人乳汁、藕汁各12克,姜汁10克。
加减:如肺胃热盛,耗伤气阴,症见烦渴引饮、苔黄燥、脉洪大者,可加生石膏30克,知母、人参各15克,以肃肺胃、益气生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15克,芒硝5克,通腑泄热。
中消:胃热炽盛证主症:多食易饥,口渴尿多,形体消瘦,大便干燥,苔黄,脉滑实有力。
治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方药:玉女煎加减。
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生地黄、怀牛膝、麦冬各15克。
加减:若心烦、口渴甚者,加牡丹皮、山栀子各15克,天花粉30克,以清心除烦、生津止渴;若小便频数,可加金樱子、益智仁各15克,固肾缩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新世界2015年1月
·临床应用·
DIABETES NEW WORLD
糖尿病新世界
中医认为,糖尿病属于“消渴”的范畴,以多饮、多食、多尿、
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1]。
糖尿病是继心血管疾病及肿瘤后又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2]。
中医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与病情,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作用。
1历史沿革与发展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范畴。
而“消渴”又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疾病,备受历代医家重视。
《黄帝内经》比较早的记载了此病,并有“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之论,其中《素问·奇病论》中提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
”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此有专篇讨论,记载有肾气丸、白虎加人参汤等。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论述其并发症。
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对本病认识较前又有进步,《外台秘要》对消渴的临床特点做了明确的论述。
从宋代开始用上中下三焦分型来指导该病的辨证论治。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在《三消论》中提出三消燥热学说。
元代张子和《儒门事亲》说:“夫消渴着,多变聋盲、疮癣、痤痱之类”[3]。
清代发展的特点则侧重治肺,对肾的病机地位也越来越重视,进一步阐述了命门火微不克蒸腾的病机。
同时近代名医施今墨对本病有特别见解,不仅注重滋阴清热,而且主张健脾补气。
现代西医学也不断研究治疗糖尿病的方案,结合消渴的临床表现,主要指西医学的糖尿病。
它如尿崩症等,如具有多尿、烦渴的临床特点,与消渴病有某些相似之处的也可以根据消渴病辨证论治。
2病因病机
消渴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先天禀赋不足是引起消渴病的重要内因。
长期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长期积热,燥热伤津,津亏液少,引起消渴。
情志失调,脏器郁而化火,灼伤津液而发消渴。
房事过度,劳欲过度,肾精亏损,虚而化火,终致肾虚肺燥胃热而发消渴。
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肾、胃,以肾为关键,三脏虽有偏重,但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消渴的病机主要在于阴津亏损,燥热偏盛,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
肺主气,能够敷布津液,肺受燥邪,则敷布津液的功能受到限制,故直趋下行而小便频数量多;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
脾胃受燥热所伤,胃火盛,脾阴亏,故口渴多饮;脾为后天之本,脾气虚不能运化水谷精微,故水谷精微顺小便而下行,故小便味甘;脾主肌肉,脾虚而肌肉不能充分感受濡养,故形体消瘦;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肾阴虚则火旺,故烦渴。
3辨证分型3.1肾阴亏虚型
治法:补益肝肾,滋肾固本。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茯苓健脾
利湿;怀山药补脾,固摄精微;五味子、枸杞子、熟地黄等益精补肾;泽泻、丹皮清热泄火。
阴虚火旺,五心烦热,失眠者可加知母、黄柏滋阴泻火;气阴两虚而伴困倦,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者,可加黄芪、党参;尿量多而浑浊者,加益智仁等益肾缩尿。
若烦渴,呼吸深快,唇红舌干,用生脉散加鳖甲、天门冬等育阴潜阳。
3.2阴阳两虚型
治法:滋阴温阳。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
怀山药补脾,固摄精微;茯苓健脾利湿;山萸肉、五味子、枸杞子、熟地黄等益精补肾;附子、肉桂温肾助阳。
身体困倦,气短乏力者,可加党参、黄芪补益正气;尿量多而浑浊者,加覆盆子、益智仁等益肾缩尿。
3.3胃热炽盛型
治法:清胃泻火,增液滋阴。
方药:玉女煎加减。
麦冬、玄参、生地滋肺胃之阴;栀子、黄连、生石膏、知母清胃泻火;川牛膝引热下行,活血化瘀。
大便秘结者,可用增液承气汤来润肠通便,待大便正常后再用玉女煎加减治疗。
3.4气阴亏虚型
治法:生津止渴,益气健脾。
方药:七味白术散加减。
木香、藿香醒脾行气散津;葛根升清生津;白术、茯苓、党参、黄芪、甘草等健脾益气;麦冬、天冬养阴生津。
气短汗多者,加山萸肉、五味子等敛气生津;腹胀食少加砂仁、鸡内金健脾助运;肺有燥热加黄芩、地骨皮等清肺。
3.5肺热津伤型
治法:清热润肺,生津止渴。
方药:消渴方加减。
黄连、知母、黄
芩清热降火;天花粉、生地、麦冬、葛根、藕汁生津清热,养阴增液。
烦渴不解、小便频数,又见脉数乏力者,为气阴两伤,肺热津亏,可以选用玉泉丸或二冬汤。
4讨论
中医治疗消渴体现了整体观念,从辨证论治的角度出发,较西药可以更好地改善症状,降低药物对机体的二次伤害。
有现代研究认为,中药提取物可通过抑制醛糖还原酶,通过抑制蛋白质非酶糖基化作用的方法[4],达到改善血液流变性等目标来降低血糖。
但是中医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及治疗也存在部分问题,但是我们坚信,我们在“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中医药”方针政策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理论结合实践,可以借助西医先进的技术,相互补充,同时还要加大对中医中药降糖作用的药理研究。
[参考文献]
[1]刘立文.中医治疗糖尿病用药规律及效果的分析研究[J].求医问药下
半月刊,2011,9(10):342.
[2]李永华,韩裕璧.消渴中医治疗概述[J].中医药信息,2013,30(4):151-153.
[3]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407-413.[4]马力行.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消渴病)研究进展[J].中医临床研究,
2011,3(4):21-23.
(收稿日期:2014-11-02)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辨证论治
陆永攀闫旭张希劲林建鹏杨冰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2011级,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中医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症状与病情,对于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作用。
该研究首先回顾
了消渴这种疾病的历史沿革及发展,其次从病因和病基两个方面对该病进行了分析,最后将其辩证分为肾阴亏虚型、阴阳两虚型、胃热炽盛型、气阴亏虚型、肺热津伤型等5种类型。
该研究还认为中医在治疗糖尿病上虽有优于西医的地方,但也有不足,应该中西结合,相互补充。
[关键词]中医治疗;糖尿病;消渴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62(2015)01(a )-0119-01[作者简介]陆永攀,(1993-),男,山东青岛人,大学本科在读,中医学专业,山东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