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婚俗

合集下载

中国部分少数名族禁忌

中国部分少数名族禁忌

中国部分少数名族禁忌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中华民族是全国56个民族的总称。

56个民族都有各自的一些民间禁忌,需要我们注意。

下面是详情:蒙古族蒙古族厌恶黑色,认为黑色是不祥的颜色。

在饮食上,蒙古族忌食虾、蟹、鱼、海味等。

蒙古人忌讳别人(包括客人)骑着马在蒙古包门口下马和骑马闯进羊群,忌讳手持马鞭进入毡房。

客人不经允许不可擅自进入包内,在蒙古包内不能随便就坐,不能蹲、不能将腿伸向西北方或炉灶。

不能从主人的衣帽、被褥、枕头上跨过,不能在包房内吐痰,出包房不能踩门槛。

蒙古族人还忌讳别人用烟袋、刀剪、筷子等指头部。

藏族藏族人忌食鱼、虾、骡、马、驴、狗肉;一般还比吃海味。

他们不吃鸡、鸭、鹅等家禽。

因为按藏族传统,食用的是偶蹄动物,视其它动物为恶物,而鸡鸭鹅是五爪,是奇数,因而不食用。

藏族人视佛像、佛供、中的、钟鼓,一般人佩戴的佛珠为圣物,不可触模。

他们还忌讳在附近砍伐树木,高声唱歌,钓鱼、捕鱼。

在牧区,进室后男的坐左边,女的坐右边,忌讳混杂而坐。

口生火、帖红布条、插树枝获门口木杆倒立,表示家里有人生病或妇女生育,忌讳他人进内。

在民间,是较为常见的一种丧葬形式。

对于,民间有许多禁忌,包括禁忌生人观看。

令旅游者充满肃穆、神秘之感。

好奇心和探秘感,想见识一番为人之常情,但旅游者应充分认识到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性,不要到场观看。

苗族苗族人民忌讳其它民族称他们为“苗子”,而喜欢他们的自称“蒙”。

黔东南等一带的苗族在立春第一次春雷响后三天之内不能出工。

湘西苗族在阴历每月初一、十五忌讳挑粪。

苗族人不喜欢吃羊肉,忌讳吃狗肉,杀狗、打狗。

在苗族吃糍粑,不能拍了灰再吃。

和苗族人嬉闹时,不能用绳子或布带捆他们。

苗族人在门口悬挂草帽或插青树叶,或者苗族人在举行婚丧祭祀等仪式时,客人不要进屋。

上遇到新婚夫妇,不能从他们中间穿过。

黎族海南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

您如果想去屋内参观或想体验当地民俗而住进船形屋,记住一定要尊重黎族风俗。

民族风情:赫哲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民族风情:赫哲族概述(习俗信仰禁忌等)

概述现有⼈⼝0.42万。

赫哲族⼤部分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龙江省同江、抚远、饶河等市、县,其余分布在佳⽊斯、富锦、集贤、桦川、依兰等县。

赫哲族有本民族的语⾔,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没有本民族⽂字,⼤多数通⽤汉⽂。

历史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清代的“⿊⽄”、“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历史悠久,与东北的古代民族“肃慎”、“挹娄”、“勿吉”、“⼥真”等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清代的“⿊⽄”、“赫哲哈喇”即是赫哲族的先民。

赫哲族的先民⼀直⽣活在东北松花江、⿊龙江和乌苏⾥江等三江流域。

明朝时为⼥真的⼀⽀。

“赫哲”⼀词最早见于《清实录》。

⼀般认为赫哲族是以古⽼的赫哲族⽒族为核⼼,吸收了鄂伦春族、鄂温克族、满族、汉族、蒙古族及其他⼟著等民族成分,在清初形成较稳定的族体。

其先民在唐代归“⿊⽔都督府”管辖。

辽、⾦时期,赫哲族先民所属区域为五国部。

元朝时期,⾪属于辽阳⾏达路。

明朝时期,赫哲地区归属奴尔⼲都司。

清初,赫哲族居住的区域为“呼⽽哈部”、“窝集部”、“⽡尔喀部”、“使⽝部”和“萨哈连部”。

清朝初年第⼀次出现“赫哲族”名称。

民国初年,赫哲族受军阀统治。

伪满时期,赫哲族苦难深重,⽇本帝国主义在东北实⾏灭种政策,赫哲族⼈⼝下降,经济⽣活极端贫困,但富于⽃争传统的赫哲族⼈民不但没有被征服,反⽽与其它民族⼀道站起来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进⾏了不屈不挠的⽃争,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和民族解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宗教信仰赫哲族原信仰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

其萨满有河神、独⾓龙、江神3派,各派约有6个品级。

他们认为有多少种动物、爬⾍就有多少种神,其中尊敬的是⼈⾯形天神。

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祖先崇拜和⾃然崇拜。

赫哲族先民认为,⽇⽉⼭川都有神灵主宰,因⽽崇拜。

⽣活习俗住宅为⽤桦⽪、兽⽪、茅草搭成的“撮罗”(尖顶)、“胡如布”(圆顶)及各种“昂库’’(棚⼦)。

少数民族赫哲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少数民族赫哲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教学课件
、透气等特点。
服饰的色彩与图案
色彩
赫哲族传统服饰的色彩比较鲜艳 ,主要以红色、黄色、蓝色、绿 色等为主色调,给人以明快、热 烈的感觉。
图案
赫哲族传统服饰的图案多以鱼类 、鸟类、花卉等自然元素为主, 反映了赫哲族人民对自然的敬畏 和崇拜。
服饰的文化内涵
赫哲族传统服饰是赫哲族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 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
03
赫哲族的服饰文化
传统服饰特点
鱼皮衣
赫哲族的传统服饰主要以鱼皮为 主材料,经过鞣制、缝制而成。 鱼皮衣具有轻便、保暖、透气等 特点,适合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
穿着。
传统头饰
赫哲族妇女的头饰具有独特的风 格,通常是由鱼皮或鹿皮制成的 圆形帽子,上面装饰有花朵、鸟
类和鱼类等图案。
传统靴子
赫哲族男子传统的靴子是用鱼皮 或鹿皮制成的,具有防滑、保暖
02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 江和乌苏里江沿岸,与俄罗斯的 犹太自治州隔江相望。
赫哲族的历史发展
赫哲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当时他们主要居住在松花江下游和乌 苏里江流域。
在历史上,赫哲族曾经历过多次迁徙 和文化变迁,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文化传统。
赫哲族的人口分布
目前,赫哲族总人口约为5000人左右,主要聚居在黑龙江省的同江、抚远、富锦 、饶河等市县和佳木斯市。
一些现代化的婚礼形式和观念逐渐融入到赫哲族的传统习俗中,如婚纱 、婚礼酒店等。
在家庭关系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成员的角色和职责也 在发生变化,但赫哲族家庭观念深厚,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亲情纽带。
06
赫哲族的音乐与舞蹈
传统音乐与舞蹈特点
01
02
03
音乐风格独特

赫哲族都有哪些民族礼仪

赫哲族都有哪些民族礼仪

赫哲族都有哪些民族礼仪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省的牡丹江市和哈尔滨市一带。

赫哲族有着独特的民族礼仪,既体现了他们的民族特色,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和自然的敬畏之情。

下面将介绍赫哲族的几种主要民族礼仪。

1. 赫哲族婚礼赫哲族婚礼是赫哲族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也是他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婚礼通常在春天或夏季举行,参加人数众多,规模盛大。

婚礼前,男方家长会派人前往女方家庭提亲,提亲成功后,男方要准备一系列的嫁妆,包括马匹、牲畜和其他贵重物品。

婚礼的日子由新郎家长在民族信仰和传统习俗的指导下选定。

在婚礼当天,新娘会身着传统的赫哲族服装,由亲友抬着前往新房。

婚礼现场,有丰盛的宴席和各种娱乐活动,比如赫哲族的歌舞和民间艺术表演。

2. 赫哲族祭祀仪式在赫哲族的传统信仰中,祭祀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赫哲族相信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灵性,他们会定期举行各种祭祀仪式,以祈求丰收和福祉。

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岁次祭祀,每逢岁次更替时举行。

祭祀仪式通常在山水之间或寺庙举行,由族长或祭司主持。

在祭祀仪式中,赫哲族人会献上供品,包括肉类、水果和酒水。

祭祀过程中,族人们会舞蹈、歌唱,表达他们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这些仪式不仅有助于维护族群的凝聚力,还传承和弘扬了赫哲族的传统文化。

3. 赫哲族的节日庆典赫哲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各自的庆典活动。

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冬祭节,也被称为“冬天拜”。

每年冬至过后的第一个星期五,赫哲族人会按照传统习俗举办盛大的祭祀仪式和庆典活动。

冬祭节是赫哲族人祈求大自然保佑丰收和平安的重要日子。

在节日期间,赫哲族人会穿上节日盛装,举行盛大的祭祀,同时也会进行一系列的娱乐活动,比如马术表演、射箭比赛等。

4. 赫哲族的葬礼仪式对赫哲族人来说,葬礼是人生最后的仪式,也是对逝者最后的告别。

赫哲族的葬礼仪式通常分为几个环节:安葬、告别和追悼。

在安葬环节中,赫哲族人会选择一个整齐干净的地方,将逝者火化或土葬。

赫哲族历史与独特习俗

赫哲族历史与独特习俗

赫哲族历史与独特习俗赫哲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市、满洲里市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习俗,为我们了解和认识这个民族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本文将从历史和习俗两个方面来介绍赫哲族的特点。

赫哲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根据史书记载,赫哲族是古代游牧民族鲜卑族的后裔,他们曾经在东北地区和满洲地区生活过。

他们的祖先主要依靠打猎和捕鱼为生,并且拥有丰富的狩猎和渔业经验。

由于地理环境的变化,赫哲族逐渐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赫哲族独特的习俗也是他们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赫哲族有着丰富的狩猎技巧和经验,他们在打猎过程中使用特制的弓箭和陷阱来捕猎动物。

赫哲族人民依靠狩猎为生,并且将狩猎技巧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猎人文化。

其次,赫哲族人民崇尚自然,他们对自然界的动植物具有深入的了解和尊重。

除了狩猎,赫哲族人还利用江河湖泊进行渔业捕捞。

他们有独特的捕鱼方式,常常用特制的渔网和渔具进行捕鱼活动。

渔业也是赫哲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此外,赫哲族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

其中,最著名的是赫哲族的传统婚礼习俗。

赫哲族人民认为结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他们在婚礼上注重形式和仪式感。

婚礼前,新郎新娘要进行独特的准备工作,包括选日子、办喜酒以及进行恭贺等。

婚礼当天,新郎要骑马迎亲,而新娘则要进行特殊的婚嫁仪式。

整个婚礼过程热闹而隆重,喜气洋洋。

赫哲族还有许多其他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和习俗使得赫哲族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也让赫哲族人民保持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赫哲族的历史和独特习俗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赫哲族的历史和习俗,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促进民族和谐与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把保护和传承赫哲族的历史文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使其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享受到多样性带来的文化盛宴,共同推动中华民族的繁荣和发展。

赫哲族民族风俗研究

赫哲族民族风俗研究

赫哲族民族风俗研究作者:田键张昭梁晓宁来源:《设计》2013年第07期摘要: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三江沃土,赫哲渔乡,有著名的鱼皮、鱼骨、桦树皮工艺品,精巧玲珑,他们在这方沃土地上繁衍生息,生活至今,同时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对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自己特殊的贡献。

关键词:赫哲族鱼皮衣鱼皮画萨满乌日贡前言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文化。

各族人民在祖国大地上自强不息、团结拼搏、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不断增进了解、深化友谊、建立坚不可破的感情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

一个民族的历史承载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也承载着这个民族的发展和未来。

我们始终牢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个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继承和弘扬少数名族优秀文化,凝神聚气,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在中国,赫哲族是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只有四千多人,但是它有着丰富的文化、民族艺术和独特的风俗,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熟悉他们的人是少之又少,就算是在东北恐怕也有很多的人不知道这个少数民族。

这是一个勤劳的民族,他们以捕鱼为生。

经过几次的车程周转我终于到达了这个赫哲村落滓街口和抚远,这个少数民族村落坐落在黑龙江畔上,这个村落布满了赫哲文化的气息。

赫哲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艺术和独特的风情,这里的人们以前穿鱼皮、住桦皮屋、坐狗拉爬犁。

他们的婚俗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新娘出嫁要坐彩船或彩橇。

这里的人们没有门当户对的观念,不大讲究贫富之分。

鱼皮衣裤是赫哲族早年的服装,当我第一次亲眼看到这样的服饰我感叹万分,做这样的一套传统服饰非常的麻烦做法也是十分的讲究。

这种衣服的样式有点像旗袍,但是做工很大气没有旗袍那样的曲线,关于对鱼皮衣服的记载大概流传了两千多年,至今赫哲人民在重大的场合,依然会穿着着鱼皮服饰出场。

在赫哲族博物馆里,除了陈列有鱼皮制作的衣裤外,还有珍藏着一套新中国初期征集到的赫哲族上层妇女的古老服饰,这套衣服有帽子、披肩、衣服、腰带、裤子,色彩鲜艳夺目。

【传统文化】赫哲族人娶媳妇的必备条件 赫哲族的传统婚俗

【传统文化】赫哲族人娶媳妇的必备条件 赫哲族的传统婚俗

【传统文化】赫哲族人娶媳妇的必备条件赫哲族的传统婚俗【传统文化】赫哲族人娶媳妇的必备条件赫哲族的传统婚俗在男女青年订婚的过程中,要摆酒宴宴请双方的长辈和媒人;迎亲时,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

婚宴时,新娘要面朝墙“坐福”,直到送亲的人散席离去后,才可下地并与新郎一起共吃猪头猪尾,新郎吃猪头,新娘吃猪尾,意为夫领妇随,团结和睦,最后新娘新郎共吃面条,以表示情意绵绵,白头到老。

婚后第一天搞媳妇的还要清早谒见公婆,敬茶以及搞些家务,赫哲族人通常通过制作的食物去来衡量嫁给回家的媳妇与否聪明能干。

另外,赫哲族人还可以通过换亲、冥婚、养育童养媳、人誉为婿等完结自己的单身生活。

对于寡妇来说,为前夫死守过孝就可以改嫁。

新中国设立后,这些习俗就渐渐的被遗忘了,赫哲族人与汉人的成婚习俗已并无大异。

赫哲族还有一个是一直都有流传的手势。

如果一名男子背对着一个女子举起右手的食指,那就代表着这名男子对这女子,在这辈子,非她不娶。

赫哲族人成婚出嫁存有两种方式送葬:春、夏、秋跑水路,用彩可逢船;冬天则用雪橇送葬。

装拌一代莱送葬船或雪橇,在太阳飘扬时启程,一路吹吹打打引来乡亲们继续观望助兴。

新娘由其哥哥背上彩船,队伍再欢歌笑语直奔新郎家。

经地一整套仪式之后,人们开怀畅饮,喜庆婚姻。

再嫁女抱树大哭勤劳、质朴的赫哲人不尚门当户对、嫌贫爱富的婚姻观念,男女双方多以勤劳正直、贤慧能干做为择偶的根本标准。

不是同一民族的人都可成婚。

早年,赫哲族存有着父母包办婚姻。

但由于民风朴素,家教朴实,极少存有夫妻相左大吵大闹再婚的。

无论娘家、婆家,都把子女再婚视作家族的丑事。

但赫哲族对寡妇改嫁却不加限制。

年轻的女子意外丧夫后;既可改嫁夫弟,继续维系与公婆的和睦关系;也可外嫁他人,为自己将来的生活找到依托。

寡妇改嫁要在为亡夫送魂脱去孝服之后,一般不再举行婚礼仪式,请亲友喝酒认定即可。

再嫁吊丧的途中,例如碰到大树,寡妇则须抱树大哭,以此寓意退回去晦气,再次生活......。

56个民族婚俗标准

56个民族婚俗标准

56个民族婚俗标准汉族:汉族的婚礼通常包括订婚、迎亲、成亲等环节。

在订婚仪式上,男方会送一份礼物给女方,表示对她的尊重和诚意。

迎亲时,新郎要准备一匹大红马匹,并由人搀扶着迎接新娘,寓意新娘被驮来。

成亲时,新娘须换上一身红裙,戴上喜字头饰,再参拜天地、祖宗和长辈,表示对祖宗的尊敬和对长辈的孝顺。

蒙古族:蒙古族的婚礼以宰牲和搬迁为主要仪式,新郎要杀牛,新娘则要背上帐篷和生活用品到新郎家。

在宴席上,新娘要给新郎奉酒和伺候酒席,以示对新郎的尊重和孝顺。

回族:回族的婚礼通常包括婚约、过门、迎亲、拜堂等环节。

在婚约仪式上,男方要送聘礼给女方,表示对她的诚意和尊重。

过门时,新娘要蒙着面纱,由她的亲友带领着到新郎家,寓意新妇离开了父母的家,成了新郎的人。

藏族:藏族的婚礼称为“大婚”,通常是在藏历1-7月举行。

在婚礼上,新娘要穿上精美的藏服,佩戴银饰,新郎则要穿上虎皮,手持藏刀,象征着勇敢和英勇。

在婚礼上,还会举行酥油灯之夜、翁墩起段等多种传统仪式,以祈求新人幸福美满。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的婚礼以“库尔钦”为主要仪式,通常是在春秋两季进行。

在婚礼上,男女双方要分别佩戴传统的头饰,举行舞会、对歌、斗鸡等多种婚礼活动,以增进新人之间的感情。

壮族:壮族的婚礼称为“举花节”,通常是在农历的正月或七月进行。

在婚礼上,新郎要骑着马到新娘家,新娘则要穿上盛装,翩翩起舞,象征着婚礼的喜庆和欢乐。

苗族:苗族的婚礼称为“封“并”,通常是在秋季进行。

在婚礼上,新郎要杀猪并围炉烤肉,新娘则要穿上精美的苗服,化上浓妆,举行“下酒”、“接亲”等多种传统仪式,以表达对新人的祝福和祝愿。

侗族:侗族的婚礼通常在农历的正月或八月进行。

在婚礼上,男方要派出“扫阵队”到女方家中索要新娘,女方则要准备“拦阵队”拦住新娘不让她被带走。

在婚礼上,还会举行“晨歌”、“送水”等多种传统仪式,以增进新人之间的感情。

布依族:布依族的婚礼称为“固阳节”,通常是在春季进行。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

中国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五十六个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丰富多样的婚礼习俗。

婚礼是一个传承与庆祝爱情的重要仪式,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中国少数民族婚礼习俗的特点。

1. 赫哲族婚礼习俗赫哲族是中国最北部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婚礼常常与渔猎生活密切相关。

在婚礼前夜,新郎要向新娘家的父亲送上一支象征猎人身份的箭。

婚礼当日,新郎要穿上熊皮披风和猎人服装,骑上骏马,来接新娘。

在婚宴上,他们会表演传统的舞蹈,并且邀请亲朋好友分享赫哲族饮食文化。

2. 彝族婚礼习俗彝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婚礼习俗非常独特。

婚礼通常在农历的正月或十月进行。

新郎和新娘要穿上彩色的民族服饰。

在婚礼前夜,新郎要把经过彝族老人祝福的猪蹄送给新娘,以表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愿。

婚礼当天,双方父母会为新郎和新娘分别戴上象征家庭团聚和幸福的草帽。

在婚宴上,有歌舞表演和火把舞,新郎要挑战丈母娘所布下的花轿关,以表达他的诚意。

3. 哈尼族婚礼习俗哈尼族是中国云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婚礼习俗充满了浓郁的农耕文化。

婚礼通常在农历七月或八月进行。

在婚礼当天,新郎要提前把新娘接回新家,然后双方父母会从屋顶上抛撒豆子和杏仁,以驱走坏运气。

在婚宴上,新娘要喝一碗由新郎亲手调制的苦酒,象征着甜蜜的爱情和快乐的未来。

婚宴上会有山歌表演和傣族舞蹈,让所有的宾客们都能共享快乐。

4. 藏族婚礼习俗藏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婚礼习俗充满神秘和庄重。

婚礼通常在农历六月或七月进行。

婚礼前夜,新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包括接头饰、化妆和穿上传统的喜庆服饰。

同时,新郎要在门外骑马等候迎娶。

在婚礼当天,新郎要献上由藏族画师绘制的“大婚”画,在画上标明新娘的名字,象征两人永远在一起。

婚礼期间,所有的亲朋好友都会亲自过来向新人祝贺,并且品尝美味的藏式酥油茶和奶制品。

总结:中国少数民族的婚礼习俗各具特色,充满了浓郁的民族文化和传统。

赫哲族传统“乌日贡”大会中的嫁令阔

赫哲族传统“乌日贡”大会中的嫁令阔
族 大 家 庭 中的 一 员 , 在 长 期 的 生 产 和 生 活 实 践 中 ,勤 劳 善 良的 赫 哲 族 人 民创 造 出 了具 有 浓 郁地 方 特 色 的 、独 特 的 民族 文 化 。
嫁 令阔是赫哲人用 自己民族语言歌唱的一种类似于汉族山歌、小调 的歌 曲,是各类 民间歌 曲的统称。嫁令 阔题材丰富有 自然 景观、宗教信仰 、民族 历史、伦 理道德 、生产生活 、常识知识等 。赫哲族嫁令 阔的体裁大致可分为生产劳动、情歌、讽刺歌 、 摇 篮 曲、 军 歌 、 思 念 歌 、 儿 歌 、 游 戏 歌 、 无 词 歌 及 其 他 讴 歌 自然 风 光 、 讲 述 苦 难 生 活 等 等 。

i = = l = 。 士 清 配 )
(是 进 才
隋 书 今 译 、记
解 放 前 ,赫 哲 人 过 着 艰 苦 生 活 ,饱 受 阶 级 、民族 的压 迫 ,在 这 些 歌 曲 中都 能 体 出他 们 的 艰 苦 心 情 。如 《 忆 苦 思甜 》、 《 过 去 的痛 苦 》 ( 见 谱 例 )、 《 回 想 起 从 前 的 生 活 》这 些 歌 曲大 多都 是 即兴 发 挥 , 曲调 单 调 ,反 复 演 唱 ,歌词 不加 修 饰 ,歌 曲中 的衬词使用较多。
许双毅
《 赫哲族传统 “ 乌 日贡 ”大 会 中 的 嫁 令 阔 》
赫 哲族 传 统 “ 乌 日贡 要:“ 乌 日贡 ” 大会 是 赫 哲 族 特 有 的 、也 是 唯 一 的 属 于 赫 哲 人 自己的 节 日,表 现 古 今 赫 哲 人 生 产 生 活 为 主题 的 综合 性 节 日盛 会 。本 文通 过 “ 乌 日贡 ” 大会 中嫁 令 阔这 一 音 乐 事 象 ,从 丰 富 多彩 的 民俗 生 活 中 的嫁 令 阔 、 乌 日贡 大会 中 改编 的 嫁 令 阔 、 节 日特 色浓 郁 的 创 作 类嫁 令 阔三 个 方 面对 嫁 令 阔 的传 承 与保 护 进 行 阐述 。 关 键 词 :赫 哲族 ; 乌 日贡 :嫁 今 阔 赫哲族 “ 乌 日贡 ”,译 为 汉 语 是 “ 欢 乐 的 节 日 ”的 意思 ,它 是 集 民族 民间 文 学 、 民 间音 乐 、民族 体 育项 目为 一 体 的 综 合 类 的 节 日盛 会 。它 的 魅 力 在 于 它 是 土 生 土 长 的 赫 哲 族 民间 文 艺 形 式 的综 合 体 现 ,既 是 通 俗 的 ,又 是 高 雅 的 ,是 我 国少 数 民族

赫哲族的婚姻习俗

赫哲族的婚姻习俗

赫哲族婚俗赫哲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实行氏族外婚制。

婚姻多为父母包办,普遍早婚,赫哲族结婚时要举行“拜老爷儿”的仪式,“老爷儿”是赫哲族对太阳的称谓。

在男女青年订婚的过程中,要摆酒宴宴请双方的长辈和媒人;迎亲时,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

新娘进入家院后,要和新郎一起同拜“老爷儿”。

跪下,司婚人宣布:“顶礼日月、星辰,顶礼江水、山岳,顶礼赫哲人的祖先,顶礼亲友四邻,亲郎亲娘叩拜”,接着诵词祝福。

还要向新妇训导,孝顺公婆,尊敬丈夫,待人和气,善良勤劳等。

赫哲族婚礼中,要点长寿灯,灯光在后半夜不能熄灭,认为这样能过一辈子太平日子。

婚宴时,新娘要面朝墙“坐福”,直到送亲的人散席离去后,才可下地并与新郎一起共吃猪头猪尾,新郎吃猪头,新娘吃猪尾,意为夫领妇随,团结和睦,最后新娘新郎共吃面条,以表示情意绵绵,白头到老。

赫哲族寡妇改嫁不受限制,改嫁时不再举行婚礼。

婚礼上吃猪头猪尾巴赫哲族结婚的那天,新郎穿袍、披红戴绿,由大家陪伴下骑着高头大马去迎亲,冬天后面跟着雪橇,夏天后面跟着彩车。

男方去接亲的人数要是单数,因为回来时加上新娘正好是双数。

女方要摆酒席款待男方,新郎要向岳父岳母叩头。

新娘将单辫改梳成双辫,穿上红袄红裤,蒙上一块红布,将脸盖上,由她的兄嫂或姐夫抱上雪橇或彩车。

女方的母亲和亲友带上陪嫁礼品,陪同新娘送亲到男家,但新娘的父亲不能去。

送亲的人到了男方家,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酒三杯,同时也给送亲的人敬酒。

新娘到了男方家,由女宾搀扶下车或雪橇,与新郎拜天地。

也有的地方当天先住在别人家,第二天再举行仪式。

婚礼中,先拜祖宗三代,然后由一位长者手持三根捆在一起的芦苇向新娘训话,内容是孝敬公婆、尊敬丈夫、好好劳动、不要偷懒等等。

训话完毕,新郎吃猪头,表示男人领头。

新娘吃猪尾巴,表示跟随丈夫过和睦日子。

婚俗(赫哲族婚俗)

婚俗(赫哲族婚俗)
赫哲族婚俗 艺术价值
赫哲族婚俗与本民族的民间音乐、歌舞、文学艺术、手工技艺以及社会信仰、伦理道德和人文观念融为一 体,结合黑龙江当地文化与风俗的特点,演绎、细化并传承为更为喜庆热烈的婚嫁礼仪程序,为中国婚俗文化增 添了色彩,是中国婚俗文化多样化的见证。
社会价值
赫哲族的婚俗具有多种文化特征与广泛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东 北地区依山傍水民族具有的鲜明地方特色的民间婚俗礼仪文化现象。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同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 得“婚俗(赫哲族婚俗)”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2017年12月,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的黑龙江·佳木斯·同江市文化周活动中,来自街津口、八岔两个民族 乡的15名演员表演了《江畔神韵》《萨满神歌》《赫哲婚俗表演》等节目。
婚俗(赫哲族婚俗)
黑龙江省同江市传统民俗
01 历史渊源
03 文化特征 05 社会影响
目录
02 活动流程 04 传承保护
婚俗(赫哲族婚俗),黑龙江省同江市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赫哲族婚俗的主要形式为聘娶,但一般不以门当户对为主要条件,而是看重劳动技能。在长期的生活中,赫 哲族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婚俗。赫哲族婚俗,从英雄史诗时代到近现代,虽然描写浓淡不一,但却从未脱离开 神灵意识和孝道礼节这条主线。就婚礼的形式看,它与赫哲族传统渔猎生产经济有着紧密的,如用捕鱼的船只搭 成彩船迎亲,用运载猎物的“托日乞”(狗爬犁)搭成彩橇结亲等。赫哲族婚俗包含提亲、过小礼、过大礼等仪 式,它与赫哲族的民间音乐、歌舞艺术、文学艺术、手工技艺以及社会信仰、伦理道德和人文观念等融为一体, 具有北方民族民俗特色和生活情趣。

各族婚俗——赫哲族的风俗与婚俗

各族婚俗——赫哲族的风俗与婚俗

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龙江省的⿊龙江、乌苏⾥江和松花江沿岸。

少数散居于桦川、依兰、富锦三县和佳⽊斯市。

是中国北⽅的依靠渔猎为⽣的民族。

赫哲族有⾃已的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

没有⾃已的⽂字,⼤多数⼈通⽤汉语⽂。

信仰萨满教。

⼈⼝超过门巴族,居中国五⼗六个民族的第五⼗五位。

主要从事捕鱼和狩猎。

狗拉雪撬是他们的主要交通⼯具。

赫哲⼈在饮第⼀⼝酒前,要⽤筷头蘸少许酒甩向空中和洒向⼤地,以⽰敬祖先和诸神。

但不喜欢喝茶,有时也把⼩⽶炒焦后沏⽔喝,或把野玫瑰花和嫩叶以及⼩柞树的花苞采来晒⼲沏⽔当茶喝,但⼤多数⼀年四季均喜欢喝⽣凉⽔。

赫哲族妇⼥⽣⼩孩时要吃⼩⽶粥和⼤⽶粥、鲫鱼汤、嗄⽛鱼汤、兔⼦⾁汤以及"莫温古饭"、⾯⽚、⾯汤、鸡蛋等⾷品。

产后三天内不能吃青菜,以免产妇和婴⼉泻肚。

在坐⽉⼦期间均吃滚烫的热饭,以免受凉,影响⾝体健康和奶汁。

赫哲族⼈死后,必须⽤⾯粉制成油炸薄⾯块和各种形状的薄⾯点⼼,供在桌上,参加悼念活动的⼈们也⾷⽤。

捕鱼赫哲族⼈⽣活在北纬45度以北的严寒地区,这⾥有长达 7 个多⽉的结冰期。

冬季到处是冰天雪地,江⽔结冰达 1- 2 ⽶,⽽这正是赫哲⼈民捕鱼的⼤好季节。

他们的冰下捕鱼⽅法,既有捕,⼜有钩钓。

⼤拉有百⽶多长,怎样下到冰层以下需要⼀套熟练的技巧。

下前,选择地点⼗分重要,经验丰富的赫哲⽼渔民只要审视冰⾯的颜⾊,就知道在什么地⽅、什么时候下。

选定地点后在冰⾯打好两排冰眼,把纲在冰下穿过,然后逐渐围拢,最后在出⼝把冰下的鱼拉到冰⾯上。

冬季冰下鱼群聚集,⽤⼤拉⼀次可以捕到成千上万⽄鱼。

在冬季,⽆论采⽤什么⽅法捕捞,⼈们都喜欢随⾝携带鱼叉。

使⽤鱼叉叉鱼,是⼀种传统的技巧。

赫哲⼈使⽤鱼叉,分不脱柄和脱柄两种。

他们根据不同的情况来⽤不同的鱼叉。

⽽且其叉鱼的⽅法也有许多种。

穿鱼⽪赫哲族世代⽣活在松花江、⿊龙江两岸,常年以捕鱼为⽣。

鱼在他们的⽣活中占有⾮常重要的地位,他们⽤鱼⾁充饥,⽤鱼⽪做⾐。

赫哲族艺术文物调查与研究

赫哲族艺术文物调查与研究

赫哲族艺术文物调查与研究作者:黄任远彭芊芊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4年第13期摘要:赫哲族艺术类文物主要有陶罐、口弦琴、鱼皮画、桦皮工艺品、风俗画等,这些文物是其长期渔猎生活的产物,该民族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进行原始艺术创作,展现了该族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原始审美意识。

关键词:赫哲族;艺术文物;调查研究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4.13.032人类的劳动是艺术的源泉。

艺术反映了人类思想感情和审美观念,反映了其周围的世界和他们的世界,也反映了古代先人的精神世界和原始信仰。

赫哲族造型艺术发达,主要有图案、雕刻、剪纸等,主要文物代表有口弦琴、陶罐、鱼皮画、桦皮画、风俗画、剪纸等,这些文物是原始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的实际生活需要相结合的文化产物,展现了该民族先人的聪明智慧和原始审美意识。

赫哲族艺术文物有以下特点:一是因地制宜。

多采用当地的鱼皮、鹿皮、桦皮、鱼骨等载体进行原始艺术创作,尤其是鱼皮镂刻画传承至今,让人拍案叫绝。

二是就地取材。

源于赫哲族渔猎生产和渔猎生活,他们秉持万物有灵的原始观念,这些艺术文物反映了三江流域生态环境和当地民俗风情。

三是深受萨满文化的影响。

这些艺术文物表现出浓厚的生殖崇拜、神灵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意识,实现了现实生活和精神观念及艺术审美的完美统一。

四是这些艺术文物是其民族的文化遗产和艺术瑰宝。

这些艺术文物在博物馆内保藏展示,向人们述说它的前世今生,其精巧的艺术被现在的人们喜爱珍藏。

陶罐(图1),赫哲语称大莫梭,现收藏于佳木斯博物馆。

该陶罐是过去赫哲族人盛放鱼子、鱼块的生活器皿。

罐高9.88厘米,口径9.14厘米,腹径8.61厘米,底径6.16厘米,重226.02克。

此罐为夹砂陶罐,质地粗糙,灰色,素面。

造型雅致,陶罐表面饰有花纹和鱼鳞纹。

刘玉亮《中国北方捕猎民族纹饰图案与造型艺术·赫哲族卷》①刊有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渔业村出土的陶器和陶片的照片,上面“饰有鱼鳞纹、扎压纹、压印纹、花瓣纹、鱼鳍纹等,造型雅拙、朴实、雅致”。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保护研究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保护研究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保护研究作者:郭淼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年第17期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以及各种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提升地方综合实力方面具有很大的作用。

赫哲族在长期以来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留下来,但随着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非遗项目的商业化开发以及传承断代问题的影响日益严重,赫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留存遭受严峻挑战。

文章分析了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和局限性,通过将数字化档案技术应用于保存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赫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远留存寻找新的出路。

关键词: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档案保护赫哲族分布于乌苏里江、松花江以及黑龙江流域,这里水域环境相当辽阔,鱼类资源非常丰富,再加上广阔的林海、丰富的地产资源以及极佳的地理环境,使得赫哲族在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彩且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遺产主要是指世代流传、保留下来的并将其视为文化遗产的构成部分的各类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以及与之相关的场所或事物等。

1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传承悠久的赫哲族在历史的进程中保留了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有精神文化、民俗文化和物质文化等方面。

1.1 赫哲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分析,在2007年至2019年期间,黑龙江省将赫哲族的20余项申报项目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其中主要包括萨满舞、鱼皮镂刻粘贴画、说胡力等。

对其进行保护的单位分别为饶河县文化馆、佳木斯市郊区非遗中心以及同江市群众艺术馆等10多家非遗中心、博物馆以及文化馆。

1.2 赫哲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赫哲族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四种,分别是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赫哲族桦树皮制作技艺、赫哲族伊玛堪以及赫哲族婚俗。

2006年,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被评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负责对其进行保护。

桦树皮制作技艺也被评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由饶河县文化馆负责对其进行保护。

赫哲人的族际婚姻--关于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赫哲人族际婚姻的典型调查

赫哲人的族际婚姻--关于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赫哲人族际婚姻的典型调查

赫哲人的族际婚姻--关于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赫哲人族际婚
姻的典型调查
何俊芳
【期刊名称】《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4(031)002
【摘要】调查发现,同江市街津口乡赫哲族与汉等民族普遍建立了民族混合家庭,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已全部实行族际通婚.赫哲族族际通婚家庭所生子女的族属均报为赫哲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赫哲族人口数量的增长.但民族混合家庭的增多对赫哲语功能的衰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量的赫汉民族混合家庭的存在,从一个侧面说明赫哲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已达到相当融洽的程度.
【总页数】5页(P66-70)
【作者】何俊芳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10008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赫哲族民族文化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为例 [J], 徐美群
2.民族教育的拓荒人——记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校长荆长志 [J], 秋韵
3.赫哲族学校民族数字教育资源应用现状与对策——基于对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
的调查 [J], 关玉兵;孙崴;苏月华
4.赫哲渔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现状与展望——街津口、八岔、四排赫哲族乡赫哲族调查报告 [J], 杨荆楚
5.赫哲族语言课程的困境与挑战——街津口赫哲族乡中心校赫哲语课程调查 [J], 赵鹤龄;韩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此武择配见英雄——赫哲“伊玛堪”中的古婚俗

此武择配见英雄——赫哲“伊玛堪”中的古婚俗

此武择配见英雄——赫哲“伊玛堪”中的古婚俗
李熏风
【期刊名称】《黑龙江民族丛刊》
【年(卷),期】1985()3
【摘要】婚姻,是男女结合,是人生大事,是社会现象。

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有着一定的婚姻制度。

我们从赫哲英雄史诗中看到,有一种比武择配的婚姻方式,是很值得注意的。

凌纯声著《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一书,有着这样的记载: 《杜步秀》故事中的主人公杜步秀莫日根,住在松阿里南岸一座荒城的城东。

双亲在仇敌入侵时被掳去了。

妹妹杜如虎尼德斗,五、六岁时被天台山仙人紫热格尼妈妈——自己的高祖母接到山中练习武艺去了。

【总页数】4页(P65-67)
【关键词】“伊玛堪”;古婚俗;英雄时代;比武招亲;英雄史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赫哲族;婚姻制度;松花江下游;马尔他
【作者】李熏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赫哲族“伊玛堪”中的信仰观念及当代思考 [J], 丁媛
2.赫哲族的文化瑰宝古老的英雄史诗——赫哲族伊玛堪列入联合国机构“急需保护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概述 [J], 景堤
3.民族学“自观”与异化策略:民族史诗英译的选择——以赫哲族英雄史诗“伊玛堪”为例 [J], 王维波; 陈吉荣
4.伊玛堪中赫哲族族称演变的历史学解析 [J], 郝庆云
5.漫谈赫哲族文学长篇《伊玛堪》中的英雄 [J], 周清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的文化底蕴非常丰富,拥有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是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些内容:
1. 赫哲族传统歌舞:赫哲族有许多独特的歌舞形式,如活龙舞、熊皮鼓、半山长鼓等,这些形式在赫哲族的节日和婚礼等重要场合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 赫哲族传统服饰:赫哲族传统服饰富有民族特色,主要有草鞋、熊皮大衣、当红身、麻披风、棕织毯等。

3. 赫哲族传统住房:赫哲族的传统住房是木制的破肚子房,这种房屋结构独特,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4. 赫哲族传统饮食:赫哲族人的传统饮食以狩猎、打渔为主,其特色菜品有烤鱼、烤鸡、鱼头汤、柿子饼等。

5. 赫哲族狩猎文化:赫哲族狩猎文化的特点是尊重自然、崇敬动物。

他们同时也擅长制作弓箭、陷阱等狩猎工具。

6. 赫哲族民间医学:赫哲族人有自己的传统医学,主要使用天然药材、骨头和动物内脏等制成的药物,治疗常见病和慢性病。

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出了该民族独特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生产技术和传统医学等方面的特点,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非遗之后:赫哲族伊玛堪再观察

非遗之后:赫哲族伊玛堪再观察

非遗之后:赫哲族伊玛堪再观察赫哲族是中国的一支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

赫哲族的文化历史悠久,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为伊玛堪。

伊玛堪是传统的赫哲族婚礼仪式,是赫哲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伊玛堪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和仪式流程,是赫哲族民俗文化的珍贵遗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赫哲族和伊玛堪的传统文化已经受到了一定的冲击。

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赫哲族年轻人逐渐放弃了传统文化,对伊玛堪也缺乏充分的认知和理解。

这种情况让赫哲族的非遗项目伊玛堪陷入了一种矛盾状态:一方面,伊玛堪需要更多的关注和保护,以便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另一方面,伊玛堪也需要不断进行革新和创新,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变化。

为了有效地促进伊玛堪的传承和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非遗传承意识。

赫哲族民间文化的非物质遗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得到国家、社会和本民族的关注和重视。

赫哲族人应该充分认识到伊玛堪的文化价值和重要性,积极传承和弘扬伊玛堪文化精髓。

同时,各级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对伊玛堪传承工作的指导和支持。

二是加强伊玛堪文化的挖掘和研究。

要更好地保护伊玛堪文化,就需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它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仪式流程等方面,总结和记录下来。

此外,还需要将研究成果向社会进行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伊玛堪文化。

三是创新伊玛堪仪式内容。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变化,伊玛堪仪式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创新。

通过引入新的文化元素和仪式内容,可以使伊玛堪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审美和文化需求,从而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承价值。

四是推广伊玛堪文化。

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赫哲族的传统文化,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文化传播和宣传。

可以通过传统演出、展览、电视节目、网络媒体等不同形式,让伊玛堪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总之,赫哲族伊玛堪作为中国的非遗项目,是赫哲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保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哲族婚俗一夫一妻制
赫哲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实行氏族外婚制。

婚姻多为父母包办,普遍早婚,赫哲族结婚时要举行“
拜老爷儿”的仪式,“老爷儿”是赫哲族对太阳的称谓。

在男女青年订婚的过程中,要摆酒宴宴请双方的长辈和媒人;迎亲时,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三杯酒。

新娘进入家院后,要和新郎一起同拜“老爷儿”。

跪下,司婚人宣布:“顶礼日月、星辰,顶礼江水、山岳,顶礼赫哲人的祖先,顶礼亲友四邻,亲郎亲娘叩拜”,接着诵词祝福。

还要向新妇训导,孝顺公婆,尊敬丈夫,待人和气,善良勤劳等。

赫哲族婚礼中,要点长寿灯,灯光在后半夜不能熄灭,认为这样能过一辈子太平日子。

婚宴时,新娘要面朝墙“坐福”,直到送亲的人散席离去后,才可下地并与新郎一起共吃猪头猪尾,新郎吃猪头,新娘吃猪尾,意为夫领妇随,团结和睦,最后新娘新郎共吃面条,以表示情意绵绵,白头到老。

赫哲族寡妇改嫁不受限制,改嫁时不再举行婚礼。

婚礼上吃猪头猪尾巴
赫哲族结婚的那天,新郎穿袍、披红戴绿,由大家陪伴下骑着高头大马去迎亲,冬天后面跟着雪橇,夏天后面跟着彩车。

男方去接亲的人数要是单数,因为回来时加上新娘正好是双数。

女方要摆酒席款待男方,新郎要向岳父岳母叩头。

新娘将单辫改梳成双辫,穿上红袄红裤,蒙上一块红布,将脸盖上,由她的兄嫂或姐夫抱上雪橇或彩车。

女方的母亲和亲友带上陪嫁礼品,陪同
新娘送亲到男家,但新娘的父亲不能去。

送亲的人到了男方家,男方的老人要向女方的老人敬酒三杯,同时也给送亲的人敬酒。

新娘到了男方家,由女宾搀扶下车或雪橇,与新郎拜天地。

也有的地方当天先住在别人家,第二天再举行仪式。

婚礼中,先拜祖宗三代,然后由一位长者手持三根捆在一起的芦苇向新娘训话,内容是孝敬公婆、尊敬丈夫、好好劳动、不要偷懒等等。

训话完毕,新郎吃猪头,表示男人领头。

新娘吃猪尾巴,表示跟随丈夫过和睦日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