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气血津液》PPT课件
合集下载
中兽医学-第三章气血津液PPT课件

– 气虚不固······多尿,多汗
15.10.2024
-
34
(四)津(液)以载气
津液为气的载体,气依附于津液而存在。
– 津液丢失,气耗损气虚 – 汗、吐、下太过,津液大量丢失气随液脱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金匮要略心典》
15.10.2024
-
35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 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 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
气机作用下,元气使脏腑组织器官得到激发与 推动,维持机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 元气充,健康少病。 – 先天不足或久病伤元气,体弱多病。
15.10.2024
-
16
(二)宗气
宗气由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和肺所 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在肺中相结合的产物。
– 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 呼吸焉----《灵枢》 宗气充盈,机体生理活动正常 宗气不足,呼吸少气,心气虚弱·····血脉凝 滞
– 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 – 补血药中配以补气药,具有补气生血作用。
15.10.2024
-
29
(二)气能行血 血的运行依赖气的推动
–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 气虚、气滞······血行不利,甚至血瘀。 – 治血瘀证,活血化瘀药宜配行气导滞药物。
15.10.2024
-
30
-
32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
(一)气能生津(液)
气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 津液源于水谷精气,后者赖于脾胃运化,而气 推动和激发脾胃的功能活动。
15.10.2024
-
33
(二)气能行津(液)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均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和有关 脏腑的气化功能
15.10.2024
-
34
(四)津(液)以载气
津液为气的载体,气依附于津液而存在。
– 津液丢失,气耗损气虚 – 汗、吐、下太过,津液大量丢失气随液脱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金匮要略心典》
15.10.2024
-
35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 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
– 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灵枢》
气机作用下,元气使脏腑组织器官得到激发与 推动,维持机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 元气充,健康少病。 – 先天不足或久病伤元气,体弱多病。
15.10.2024
-
16
(二)宗气
宗气由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和肺所 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在肺中相结合的产物。
– 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 呼吸焉----《灵枢》 宗气充盈,机体生理活动正常 宗气不足,呼吸少气,心气虚弱·····血脉凝 滞
– 气旺则血充,气虚则血少。 – 补血药中配以补气药,具有补气生血作用。
15.10.2024
-
29
(二)气能行血 血的运行依赖气的推动
– 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 气虚、气滞······血行不利,甚至血瘀。 – 治血瘀证,活血化瘀药宜配行气导滞药物。
15.10.2024
-
30
-
32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
(一)气能生津(液)
气是津液生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
– 津液源于水谷精气,后者赖于脾胃运化,而气 推动和激发脾胃的功能活动。
15.10.2024
-
33
(二)气能行津(液)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均依赖于气的升降出入和有关 脏腑的气化功能
最新第三章第二节精气血津液PPT课件

3、血的功能: 血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
功能正常: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 功能减弱:头晕目眩,面色不华,毛 发干枯,肢端麻木等。
血亦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旺盛则精神充沛,思维敏捷; 血虚则可见失眠、健忘、多梦等。
三、血
3、血的循行: 血在脉管中正常循行主要依赖于气的推动和固
涩作用。
第三章第二节精气血津液
重点:
气血的生理功能
难点:
气血津液的关系
一、精
1、概念:
广义:泛指由气化生,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 物质。
狭义:指肾所藏的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 本物质。
2、来源:
精来源于先天,由后天充养。 先天之精秉受于父母,是构成脏腑组织的原始生命物质(精 子和卵子); 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水谷,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和五脏六 腑之精。
二、气
3、气的功能:
(4)气的固涩作用:
指气有统摄控制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防止流失 的作用。
肾气虚,固精无力则遗精、早泄、滑精,女子滑胎等,固液无力 则遗尿等;脾气虚,统血无方则见胃肠道出血;肺气虚,则见多汗, 自汗等。
(5)气的气化作用:
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气的运动促进 了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
五、精、气、血、津液、神的关系
2、气和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脾胃的气化作用能化生水谷精微,心肺的 气化作用能将水谷精微化生为气血。故气旺则血旺,气虚 则血少。在临床治疗血虚疾患时,除用补血药外,常配合 补气药,补气以生血。
(2)气能行血: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气虚则血行 迟缓,甚则血瘀。
气的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依赖于心主血、肺主气和 肝主疏泄的功能;
功能正常: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壮实; 功能减弱:头晕目眩,面色不华,毛 发干枯,肢端麻木等。
血亦是神志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旺盛则精神充沛,思维敏捷; 血虚则可见失眠、健忘、多梦等。
三、血
3、血的循行: 血在脉管中正常循行主要依赖于气的推动和固
涩作用。
第三章第二节精气血津液
重点:
气血的生理功能
难点:
气血津液的关系
一、精
1、概念:
广义:泛指由气化生,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 物质。
狭义:指肾所藏的精,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的基 本物质。
2、来源:
精来源于先天,由后天充养。 先天之精秉受于父母,是构成脏腑组织的原始生命物质(精 子和卵子); 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水谷,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和五脏六 腑之精。
二、气
3、气的功能:
(4)气的固涩作用:
指气有统摄控制血、津液、精等液态物质,防止流失 的作用。
肾气虚,固精无力则遗精、早泄、滑精,女子滑胎等,固液无力 则遗尿等;脾气虚,统血无方则见胃肠道出血;肺气虚,则见多汗, 自汗等。
(5)气的气化作用:
是指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气的运动促进 了精、气、血、津液各自的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
五、精、气、血、津液、神的关系
2、气和血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脾胃的气化作用能化生水谷精微,心肺的 气化作用能将水谷精微化生为气血。故气旺则血旺,气虚 则血少。在临床治疗血虚疾患时,除用补血药外,常配合 补气药,补气以生血。
(2)气能行血: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气虚则血行 迟缓,甚则血瘀。
气的推动——血液循环的动力,依赖于心主血、肺主气和 肝主疏泄的功能;
中医基础——气血津液PPT课件

3.防御作用
含义:指气有护卫肌表,抗御邪气防止外邪入侵的作用,是对人体抗病能力的概括。 防 护卫肌表,抵御外邪——邪气不易入侵。 御 作 生理作用 正邪交争,驱邪外出——邪气侵入,不易发病。即或有病,也易于治愈。 用 自我修复,恢复健康——病或易愈,易于康复。 病理表现:防御作用低下,机体易患疾病;病后然界之清气 肺 主 呼 吸
水谷之精气 脾 胃 运 化
人体之气
营气
肾为生气之根 先天 之精 卫气
元气
后天 之精
谷 气
自然界 清气
一身 之气 宗气
肺为生气之主
脾为生 气之源
1.气的来源
合身 气 先天之气:由受之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又称为元气 的 为之 ,来源于后天饮食物 来 后天之气 水谷之气:由水谷之精所化生(简称谷气) 合为宗气 一气 自然界清气:依靠肺的呼吸功能和肾的纳气功能吸入体内 源
2.相关脏腑功能
肾为生气之根——肾藏精, 化生先天之元气, 并能摄纳肺所吸入之清气。 脏腑 脾胃为生气之源——水谷精气源于饮食,化生于脾胃。 功能 肺为生气之主——肺主呼吸之气主吸入清气和化生宗气。
(三)气的主要功能
1.推动与调控作用
含义: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和精血津液生成、 运行、输布的作用 机理: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故能在其运行全身过程中发挥激发、推动作用 激发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 激发和促进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 生理作用 推动精的生成与施泄 推动血的生成与运行 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机体的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衰退或早衰 脏腑经络组织的生理功能减弱 病理表现 精的化生不足及施泄障碍 血液的生成不足、运行输布迟缓 津液的生成不足、输布和排泄障碍 含义:指气具有调节和控制人体的功能活动的作用 机理:气分阴阳 阳气——推动、兴奋、升发 阴阳平衡则各种功能协调, 阴气——宁静、抑制、肃降 生命活动稳定有序 推 生 动 命 与 活 调 动 控 的 作 稳 用 定 协 和 调 有 则 序 维 进 持 行 着
精气血津液ppt课件

人身之气,即一身之气,简称“人气”或 “气”,是在全身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人身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具有 防御、抗邪、调节、康复等作用。
人身之气从生成来源而言之,以先天之精化 生者为元气,由水谷之精化生者为谷气。
人身之气从其分布部位而言之,其行于脉中 为营气,行于脉外为卫气;谷气与自然界清 气相聚于胸中者为宗气;分布于脏腑、经络 者称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防御外邪 温养全身 调控腠理
24
营气与卫气的联系
营卫二气都源于水谷之精的化生,来源相同。 营气与卫气之间又可相互化生,相互资助。 营气在脉中,若游出脉外则为卫气;卫气行 脉外,若进入脉中则为营气。营气与卫气分 之为二,合二为一。
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 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
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而得以体 现出来的。 气的运动及其所维持的气化过程永恒存在 于生命过程的始终。
18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一)人身之气(一身之气) (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19
人身之气
3.气运动的意义: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 命活动的终止。
13
4.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在上者降,在下者升,阴阳二气交感。
心肺
脾
胃
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
肝肾
14
5.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当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间
失去协调平衡时,概称为“气机失调”。 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 气滞:气在局部阻滞不通。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 气闭: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
人身之气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具有 防御、抗邪、调节、康复等作用。
人身之气从生成来源而言之,以先天之精化 生者为元气,由水谷之精化生者为谷气。
人身之气从其分布部位而言之,其行于脉中 为营气,行于脉外为卫气;谷气与自然界清 气相聚于胸中者为宗气;分布于脏腑、经络 者称为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防御外邪 温养全身 调控腠理
24
营气与卫气的联系
营卫二气都源于水谷之精的化生,来源相同。 营气与卫气之间又可相互化生,相互资助。 营气在脉中,若游出脉外则为卫气;卫气行 脉外,若进入脉中则为营气。营气与卫气分 之为二,合二为一。
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 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
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而得以体 现出来的。 气的运动及其所维持的气化过程永恒存在 于生命过程的始终。
18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 (一)人身之气(一身之气) (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19
人身之气
3.气运动的意义: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 命活动的终止。
13
4.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在上者降,在下者升,阴阳二气交感。
心肺
脾
胃
脾胃为气机升降的枢纽
肝肾
14
5.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 当气的运动出现异常变化,升降出入之间
失去协调平衡时,概称为“气机失调”。 气机不畅:气的运行受阻而不畅通。 气滞:气在局部阻滞不通。 气逆: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 气陷: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 气脱:气的外出太过而不能内守。 气闭:气不能外达而郁结闭塞于内。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精气血津液神ppt课件

45
病变:
津亏
血少、血燥、血瘀
血虚
津耗
治疗:
古有“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治疗禁忌
完整版ppt课件
22
(四)卫气(卫阳)
卫:保卫、护卫,是人体阳气的一部分。
●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所化生,是其中刚悍、具有 很强活力、运行速度快的部分。
行于脉外,散布全身
外——皮肤之中、筋骨、
分肉之间
无所不至
内——至胸、腹、脏腑等处
完整版ppt课件
23
●主要功能
功能
保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人身屏障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阳气的温煦
●保证血行正常的两种力量(相反相成)
推动力——血液循环的动力
血行 固摄力——保障血液不外溢
完整版ppt课件
31
第三节 津液
一、津液的概念 津液,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内含: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和正常的分
泌液(唾、胃、肠之液,涕、泪等)。机体 内,除血之外,其他正常的液体都属津液范 畴。
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营养物 质,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一)元气(原气、真元之气) 元——开始、最初;原——原始 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
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完整版ppt课件
17
●生成与分布
源于先天——根于肾,由先天之精化生 生成
长于后天——赖水谷精气以养 元气发源于肾,借三焦为通路沿经络系统敷布全身。
●主要功能
构成人体的本源——决定生命存亡 功能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机体生长壮老已的规律
故临床治疗血液疾患,也要从整体入手。
完整版ppt课件
28
三、 血的生理功能
气血津液 ppt课件

ppt课件 31
宗气的分布与功能示意图
呼吸道 助肺司呼吸 与呼吸、语言、声音相关
宗气
丹田 气街
心脉
助心行血
资助先天元气
ppt课件 32
五、气的分类
(三)营气——荣气、营阴、营血
1、生成——水谷之精气 2、分布——血脉之中 3、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周身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黄帝内经》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喻老》
ppt课件 8
一、气的概念
# 气一元论——古代哲学家对宇宙的认识
#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机能
形体
气的运动变化
ppt课件
精神
9
什么是人体之气? ——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 不息的精微物质,构成人体和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ppt课件
10
二、气的运动
(一) 气机——气的运动
机:枢机、枢要、关键
ppt课件
11
(二)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升——气自下而上 降——气自上而下 出——气自内向外 入——气自外向内
人体
升 出 降 入
ppt课件
12
(三)气机与脏腑关系
脏腑气机规律 在上者降,在下者升,阴阳二气交感 升已而降 降已而升
心 肺
升中有降
降中有升
脾 胃
ppt课件
1
第三章
ppt课件
2
中医的“人体模 型”
(1)脏腑——人体结构功能的主体 (2)气 血 津液 脏腑活动的产物 脏腑活动的物质基础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3)经络——运行气血、联络 脏腑器官的通路
ppt课件
3
宗气的分布与功能示意图
呼吸道 助肺司呼吸 与呼吸、语言、声音相关
宗气
丹田 气街
心脉
助心行血
资助先天元气
ppt课件 32
五、气的分类
(三)营气——荣气、营阴、营血
1、生成——水谷之精气 2、分布——血脉之中 3、功能——化生血液,营养周身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
——《黄帝内经》
扁鹊见蔡桓公
《韩非子· 喻老》
ppt课件 8
一、气的概念
# 气一元论——古代哲学家对宇宙的认识
# 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
机能
形体
气的运动变化
ppt课件
精神
9
什么是人体之气? ——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 不息的精微物质,构成人体和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ppt课件
10
二、气的运动
(一) 气机——气的运动
机:枢机、枢要、关键
ppt课件
11
(二)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升——气自下而上 降——气自上而下 出——气自内向外 入——气自外向内
人体
升 出 降 入
ppt课件
12
(三)气机与脏腑关系
脏腑气机规律 在上者降,在下者升,阴阳二气交感 升已而降 降已而升
心 肺
升中有降
降中有升
脾 胃
ppt课件
1
第三章
ppt课件
2
中医的“人体模 型”
(1)脏腑——人体结构功能的主体 (2)气 血 津液 脏腑活动的产物 脏腑活动的物质基础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3)经络——运行气血、联络 脏腑器官的通路
ppt课件
3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PPT

(示病例)
(2)气逆 概念:指气机升多降少,脏腑之气逆上得病理状
态。
形成:
情志内伤
气 机
上升太过─肝气升逆
外邪侵犯
升
痰浊壅滞
降
肺气上逆
失 不降反升 胃气上逆
饮食冷热不适 常
临床表现: 肺气上逆─咳逆、气喘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肝气逆上─头痛而胀、面红目赤、易怒、或 咯血、吐血、甚则昏厥。
3、气不摄血 概念:由于气虚不足,统摄血行功能减退,血不循 经,逸出脉外,导致各种失血得病理状态。
形成: 脾气虚损─统血失职 统藏失司─血逸脉外─各种出血证 肝气不足─收摄无力
临床表现: 失血症状+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脉无力,舌淡胖 等气虚症状。
4、气随血脱 概念:指在大量出血得同时, 气随血液得突然流失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就是构成人体得基本物质,也就是维持人 体生命活动得基本物质。气、血、津液,就是人体脏腑、 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得产物,也就是这些组织器官进 行生理活动得物质基础。
气,就是不断运动着得具有很强活力得精微物质;血,基本 上就是指血液;津液,就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得总称。从气 、血、津液得相对属性来分阴阳,则气具有推动、温煦等 作用,属于阳;血与津液,都有就是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 润等作用,属于阴。
形成:
热盛、烧伤、久病 耗伤 脏腑、形体 干燥枯涩病证 汗、吐、下太过 津液 官窍失养
临床表现: 伤津─口干欲饮,大便干燥秘结,小便短少而黄, 鼻、咽、舌干,干咳,皮肤干裂,干痒, 落屑,无弹性,螺瘪。 脱液─形瘦骨立、大肉尽脱,皮肤干燥,毛发枯 槁,舌光红干枯,甚则手足蠕动、筋挛肉 瞤等。
伤津与脱液得区别:
(4)气闭 概念:指气郁太过,壅阻心胸,闭塞清窍,以致突
(2)气逆 概念:指气机升多降少,脏腑之气逆上得病理状
态。
形成:
情志内伤
气 机
上升太过─肝气升逆
外邪侵犯
升
痰浊壅滞
降
肺气上逆
失 不降反升 胃气上逆
饮食冷热不适 常
临床表现: 肺气上逆─咳逆、气喘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 肝气逆上─头痛而胀、面红目赤、易怒、或 咯血、吐血、甚则昏厥。
3、气不摄血 概念:由于气虚不足,统摄血行功能减退,血不循 经,逸出脉外,导致各种失血得病理状态。
形成: 脾气虚损─统血失职 统藏失司─血逸脉外─各种出血证 肝气不足─收摄无力
临床表现: 失血症状+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脉无力,舌淡胖 等气虚症状。
4、气随血脱 概念:指在大量出血得同时, 气随血液得突然流失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就是构成人体得基本物质,也就是维持人 体生命活动得基本物质。气、血、津液,就是人体脏腑、 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得产物,也就是这些组织器官进 行生理活动得物质基础。
气,就是不断运动着得具有很强活力得精微物质;血,基本 上就是指血液;津液,就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得总称。从气 、血、津液得相对属性来分阴阳,则气具有推动、温煦等 作用,属于阳;血与津液,都有就是液态物质,具有濡养、滋 润等作用,属于阴。
形成:
热盛、烧伤、久病 耗伤 脏腑、形体 干燥枯涩病证 汗、吐、下太过 津液 官窍失养
临床表现: 伤津─口干欲饮,大便干燥秘结,小便短少而黄, 鼻、咽、舌干,干咳,皮肤干裂,干痒, 落屑,无弹性,螺瘪。 脱液─形瘦骨立、大肉尽脱,皮肤干燥,毛发枯 槁,舌光红干枯,甚则手足蠕动、筋挛肉 瞤等。
伤津与脱液得区别:
(4)气闭 概念:指气郁太过,壅阻心胸,闭塞清窍,以致突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PPT幻灯片课件

9
C
气的功能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营养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10
C
气的固摄作用
含义:
指气对体内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 从而防止其无故流失。
体现: 固摄
血液——如:脾气 汗液——如:卫气 精液 如:肾气 尿液 涎液——脾气 涕液——肺气
11
C
气化作用
气化的含义: 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是指精气
降浊—使浊中之浊气化为尿
25
C
津液的代谢 津液的输布
膀胱——在肾气的作用下,贮尿、排尿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津液输布 三焦决渎——为水液运行的通道 大肠——其排出粪便时,带走部分水液 心主血脉——津血同源,心行血也有利于津液的输布
(一)循行方式
⒉节律性流行:脉搏的节律
(二)影响因素
①气机的状况——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②脉道通畅无阻——约束和引导血行 ③血液的质量——血虚或血瘀影响血行 ④病邪的影响——寒、火热、痰浊等病邪影响血行
17
C
血的循行
(三)相关脏腑功能
心主血脉——心气是推动血行的基本动力 肺主气,朝百脉——肺气辅助心脏,推动血行 脾主统血——脾气统摄血行脉中,不逸出脉外 肝藏血,主疏泄——肝气调节和促进血行 脉为血府——约束和促进血行
22
C
津液的代谢
津液的生成
源于饮食物,通过
胃受纳腐熟——游溢精气
脾主运化——运化水液
小肠主液——泌别清浊中吸 收大量水液
大肠主津——重吸收食物残 渣中的水液
生成津液
23
C
津液的代谢
津液的输
宣发
布
肺主宣降、通调水道
C
气的功能
推动作用 温煦作用 防御作用 营养作用 固摄作用 气化作用
10
C
气的固摄作用
含义:
指气对体内液态物质具有固护、统摄和控制作用, 从而防止其无故流失。
体现: 固摄
血液——如:脾气 汗液——如:卫气 精液 如:肾气 尿液 涎液——脾气 涕液——肺气
11
C
气化作用
气化的含义: 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具体是指精气
降浊—使浊中之浊气化为尿
25
C
津液的代谢 津液的输布
膀胱——在肾气的作用下,贮尿、排尿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津液输布 三焦决渎——为水液运行的通道 大肠——其排出粪便时,带走部分水液 心主血脉——津血同源,心行血也有利于津液的输布
(一)循行方式
⒉节律性流行:脉搏的节律
(二)影响因素
①气机的状况——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②脉道通畅无阻——约束和引导血行 ③血液的质量——血虚或血瘀影响血行 ④病邪的影响——寒、火热、痰浊等病邪影响血行
17
C
血的循行
(三)相关脏腑功能
心主血脉——心气是推动血行的基本动力 肺主气,朝百脉——肺气辅助心脏,推动血行 脾主统血——脾气统摄血行脉中,不逸出脉外 肝藏血,主疏泄——肝气调节和促进血行 脉为血府——约束和促进血行
22
C
津液的代谢
津液的生成
源于饮食物,通过
胃受纳腐熟——游溢精气
脾主运化——运化水液
小肠主液——泌别清浊中吸 收大量水液
大肠主津——重吸收食物残 渣中的水液
生成津液
23
C
津液的代谢
津液的输
宣发
布
肺主宣降、通调水道
气血津液ppt课件

9
第二节
气的生理功能
气
(二)温煦作用 1.含义:阳气有产生热量,温煦机体的作用。 2.作用体现: (1) 维持恒定体温 (2)维持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3)维持血、津液等液态物质正常运行 病理: 温煦作用减弱,可出现体温偏低,怕冷, 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现象。
10
第二节
气
气的生理功能 (三)防御作用 1.含义:气有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 2.作用体现: (1) 防御外邪入侵 (2)驱邪外出 病理: 正气虚弱,防御作用减弱,易感受外邪 而发病,或病后正不敌邪,病情重或难愈。
13
第二节
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气
(一)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二)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四种
最基本形式。
(三)正常情况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协
调平衡,叫“气机调畅”。否则为“气机 失 调”。
14
第二节
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气
(四)气机失调形式:
气滞:气的流通不畅,或郁而不散,导致脏腑经络功 能障碍的病理状态。 气逆:气机升多降少而上逆的病理状态。 气陷:气的上升力量不足,而致升举无力的病理状态。 气闭:气的出入运动障碍,郁于心肺,闭塞清窍或 气道的病理状态。 气脱:气不内守,大量外脱,导致全身严重气虚, 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17
第二节
(二)宗气
气
1.含义:又名大气,是聚于胸中之气,为人体后天的 根本之气。 2.生成: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吸入的水谷之精气 结合于胸中生成宗气。 3.分布: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其上者,出于肺, 循喉咙,走于息道。其下者,蓄于丹田,注 入气街,下行于足。 4.功能:走息道而司呼吸——与呼吸,言语,声音有 关。 贯心脉以行气血——与心脏搏动,心血运行 及肢体运动有关。
第二节
气的生理功能
气
(二)温煦作用 1.含义:阳气有产生热量,温煦机体的作用。 2.作用体现: (1) 维持恒定体温 (2)维持全身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3)维持血、津液等液态物质正常运行 病理: 温煦作用减弱,可出现体温偏低,怕冷, 血和津液运行迟缓等现象。
10
第二节
气
气的生理功能 (三)防御作用 1.含义:气有护卫肌肤,抗御邪气的作用。 2.作用体现: (1) 防御外邪入侵 (2)驱邪外出 病理: 正气虚弱,防御作用减弱,易感受外邪 而发病,或病后正不敌邪,病情重或难愈。
13
第二节
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气
(一)气机: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二)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四种
最基本形式。
(三)正常情况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协
调平衡,叫“气机调畅”。否则为“气机 失 调”。
14
第二节
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气
(四)气机失调形式:
气滞:气的流通不畅,或郁而不散,导致脏腑经络功 能障碍的病理状态。 气逆:气机升多降少而上逆的病理状态。 气陷:气的上升力量不足,而致升举无力的病理状态。 气闭:气的出入运动障碍,郁于心肺,闭塞清窍或 气道的病理状态。 气脱:气不内守,大量外脱,导致全身严重气虚, 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状态。
17
第二节
(二)宗气
气
1.含义:又名大气,是聚于胸中之气,为人体后天的 根本之气。 2.生成: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吸入的水谷之精气 结合于胸中生成宗气。 3.分布:聚于胸中,贯注于心肺,其上者,出于肺, 循喉咙,走于息道。其下者,蓄于丹田,注 入气街,下行于足。 4.功能:走息道而司呼吸——与呼吸,言语,声音有 关。 贯心脉以行气血——与心脏搏动,心血运行 及肢体运动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液必须在脉中运行,才能发挥它的生理 效应。
出血为离经之血。脉具有阻遏血液逸出的 功能,称血腑
h
13
二、血的生成
血,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气和津液均 由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所化。肾藏 精,精能生血,精血同源,心肺的化赤作 用。
h
14
三、血的功能
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
h
15
四、血的运行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 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脉——主干,循行于深部,有一定的循 行经路。
络脉——分支,循行于浅部,纵横交错。
h
27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脉 (二)络脉 (三)连属部分
h
28
第二节 十二经脉
h
29
一、名称
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 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手经行于上肢, 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属脏, 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属腑。
(3)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 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 面),少阳经行于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 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
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h
33
3、表里关系
h
34
第三节 奇经八脉
h
35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 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由于它们的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样规则, 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 没有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 “奇经”。
思考题:
1、何谓气?气的生成与哪些脏腑有关?各起何作 用?
2、气一般分哪几类?各自的生成分布和功能? 3、血液的生成与哪些脏腑有关? 4、血液的运行与哪些脏腑有关? 5、津液是怎样生成输布的? 6、气与血的关系是怎样的?
h
25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概念和组成
h
26
一、经络的概念
气的固摄作用。
4、血为气之母 (1)血能养气——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
血液的濡养。
(2)血能载气——气依附于血而得以存在体内, 并以血为载体而运行全身。
h
22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 2、气能行津, 3、气能摄津, 4、津能载气。
h
23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
津血同源。
h
24
h
8
(二)宗气—积聚胸中之气(气海、膻中) 1、组成与分布: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运化的
水谷精气相互结合,积聚于胸中。
2、主要功能:一是 行呼吸,呼吸、语言、 发音与宗气 ;二是心脉以行气血。三是资 先天。
h
9
(三)营气—是与血同行于脉中之气 1、组成分布: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
化生,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 组成部分而循脉上下,营运于全身。 2、主要功能,营养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
h
30
二、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 流程次序
h
31
1. 走向交接规律
h
32
2、分布规律
(1)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太阴、阳明在前 缘
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
(2)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 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气的推动——1、心气的推动,心脏搏动。
2、肺主宣发和肃降,肺朝百脉。
3、肝主疏泄。
气的固摄——1、脾主统血
2、肝主藏血
h
16
第三节 津液
h
17
一、津液的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 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 肠液和涕泪等,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的基本物质。
肾主水,膀胱——尿液。
h
19
三、津液的功能
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
h
20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h
21
一、气和血的关系
1、气能生血——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 营气的作用,脾生血,肾化血。
2、气能行血——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 3、气能摄血——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
2、脾胃为生气之源,脾主运化,气血生化 之源,水谷精气。
3、肺为生气之主:肺主气,主司宗气的生 成,吸入清气。
h
4
三、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推动和激发作用。
2、温煦作用——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3、防御作用——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 邪的入侵。
4、固摄作用——对血、津液等液状物质具 有防止其无故流失。
津——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 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
液——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 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
h
18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1、生成——脾胃对饮食物的运化功能。 2、输布——脾运化水液,肺的通调水道,
肝疏泄,三焦通道,肾的气化。 3、排泄——肺的宣发(出汗、呼出水气),
第三章 气血津液
h
1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 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 基础。
h
2
第一节 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1、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
基本物质。 2、气是一种具有很强活力并不断运动着的
极细微物质。
h
3
二、气的生成
1、肾为生气之根,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 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成 份,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 是人体之气的根本。
h
36
奇经八脉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 三方面作用
h
10
(四)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 1、组织和分布: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活动
力特强,流动很迅速。 2、主要功能: 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 三是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 ,汗液的排泄,
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h11ຫໍສະໝຸດ 第二节 血h12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红色的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 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5、气化作用——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 种变化。
h
5
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气的基本运动形式为升降出入
h
6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h
7
(一)元气
1、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 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元气是由肾中精所化,通过三焦而流行 于全身的。
3、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 发育和生殖,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 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
出血为离经之血。脉具有阻遏血液逸出的 功能,称血腑
h
13
二、血的生成
血,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营气和津液均 由脾胃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微所化。肾藏 精,精能生血,精血同源,心肺的化赤作 用。
h
14
三、血的功能
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
h
15
四、血的运行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 通上下内外的通路。
经脉——主干,循行于深部,有一定的循 行经路。
络脉——分支,循行于浅部,纵横交错。
h
27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一)经脉 (二)络脉 (三)连属部分
h
28
第二节 十二经脉
h
29
一、名称
十二经脉中每一经脉的名称,包括手或足, 阴或阳,脏或腑三个部分。手经行于上肢, 足经行于下肢,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属脏, 阳经行于四肢外侧,属腑。
(3)躯干部:手三阳经行于肩胛部,足三阳经则 阳明经行于前(胸、腹面),太阳经行于后(背 面),少阳经行于侧面,手三阴经均从腋下走出, 足三阴经均行于腹面。
循行于腹面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为足少阴,
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
h
33
3、表里关系
h
34
第三节 奇经八脉
h
35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 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的总称, 由于它们的分布不象十二经脉那样规则, 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 没有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 “奇经”。
思考题:
1、何谓气?气的生成与哪些脏腑有关?各起何作 用?
2、气一般分哪几类?各自的生成分布和功能? 3、血液的生成与哪些脏腑有关? 4、血液的运行与哪些脏腑有关? 5、津液是怎样生成输布的? 6、气与血的关系是怎样的?
h
25
第四章 经络
第一节 经络概念和组成
h
26
一、经络的概念
气的固摄作用。
4、血为气之母 (1)血能养气——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
血液的濡养。
(2)血能载气——气依附于血而得以存在体内, 并以血为载体而运行全身。
h
22
二、气和津液的关系
1、气能生津, 2、气能行津, 3、气能摄津, 4、津能载气。
h
23
三、血和津液的关系
津血同源。
h
24
h
8
(二)宗气—积聚胸中之气(气海、膻中) 1、组成与分布: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运化的
水谷精气相互结合,积聚于胸中。
2、主要功能:一是 行呼吸,呼吸、语言、 发音与宗气 ;二是心脉以行气血。三是资 先天。
h
9
(三)营气—是与血同行于脉中之气 1、组成分布: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
化生,营气分布于血脉之中,成为血液的 组成部分而循脉上下,营运于全身。 2、主要功能,营养和化生血液两个方面。
h
30
二、走向交接、分布、表里关系及 流程次序
h
31
1. 走向交接规律
h
32
2、分布规律
(1)阴经分布在内侧面,阳经分布在外侧面
内侧分三阴,外侧分三阳,太阴、阳明在前 缘
少阴、太阳在后缘,厥阴,少阳在中线
(2)头面部:阳明经行于面部、额部,太阳经行 于面颊,头顶及头后部,少阳经行于头侧部。
气的推动——1、心气的推动,心脏搏动。
2、肺主宣发和肃降,肺朝百脉。
3、肝主疏泄。
气的固摄——1、脾主统血
2、肝主藏血
h
16
第三节 津液
h
17
一、津液的概念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 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胃液、 肠液和涕泪等,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的基本物质。
肾主水,膀胱——尿液。
h
19
三、津液的功能
滋润和濡养的生理功能。
h
20
第四节 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h
21
一、气和血的关系
1、气能生血——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 营气的作用,脾生血,肾化血。
2、气能行血——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 3、气能摄血——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
2、脾胃为生气之源,脾主运化,气血生化 之源,水谷精气。
3、肺为生气之主:肺主气,主司宗气的生 成,吸入清气。
h
4
三、气的生理功能
1、推动作用——推动和激发作用。
2、温煦作用——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3、防御作用——护卫全身的肌表,防御外 邪的入侵。
4、固摄作用——对血、津液等液状物质具 有防止其无故流失。
津——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 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
液——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 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
h
18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1、生成——脾胃对饮食物的运化功能。 2、输布——脾运化水液,肺的通调水道,
肝疏泄,三焦通道,肾的气化。 3、排泄——肺的宣发(出汗、呼出水气),
第三章 气血津液
h
1
气血津液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脏 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 基础。
h
2
第一节 气
一、气的基本概念 1、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
基本物质。 2、气是一种具有很强活力并不断运动着的
极细微物质。
h
3
二、气的生成
1、肾为生气之根,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 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成 份,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 是人体之气的根本。
h
36
奇经八脉纵横交叉于十二经脉之间,具有 三方面作用
h
10
(四)卫气,是运行于脉外之气。 1、组织和分布:由水谷精气所化生,活动
力特强,流动很迅速。 2、主要功能: 一是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二是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 三是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 ,汗液的排泄,
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h11ຫໍສະໝຸດ 第二节 血h12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红色的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 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具有 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5、气化作用——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 种变化。
h
5
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气的基本运动形式为升降出入
h
6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h
7
(一)元气
1、元气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气,是人 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元气是由肾中精所化,通过三焦而流行 于全身的。
3、元气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 发育和生殖,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 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