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抗战
解析“十四年抗战”
解析“十四年抗战”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围绕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问题,展开了相当规模的讨论,主要是针对八年抗战的说法,提出了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直到现在,在台湾的史书上,为了维护南京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和外剿共”的“正确”,还把“攘外必先安内”的对日妥协政策,说成是具有“远见卓识”、“知己知彼”的“英明”决策,称赞这个政策“争取到了四年充实国力时间”。
长期以来,大陆史学界多从革命反革命斗争的视野,从国共斗争的角度来论述十年内战,对于中日民族矛盾占主导地位下的国共斗争,还缺乏较深入的研究。
近年来,大陆史学界关于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的政策、日本侵华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以及关于抗日战争开端等问题的研究,正是为了全面深入认识中日战争历史。
有些文章,把抗日战争开端问题的讨论,仅仅看成是“第二次中日战争”、“抗日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几个不同概念范畴的争论,似乎有些把问题简单化了。
实质上,抗日战争开端问题关系到对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抗日战争的特点和南京国民政府作用的评价;关系到九一八事变历史地位的认识等一系列根本问题的认识分歧。
因而全面深入地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深入地客观地全面研究抗日战争是有意义的。
正是基于此,应该确立十四年抗战的概念。
其实,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
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十四年抗战是包含从1931年开始的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两种提法一直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使用,已经约定俗成。
其实质内容没有矛盾。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的主张,在不同的阶段都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我们既充分肯定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抗战,也充分肯定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斗争、特别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和其他一些中国军队的奋起抵抗。
改“8年抗战”为“14年抗战”
更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事实上,近年来,史学界、教 育界一直在积极致力于通过教材,引导年轻一代更真实、 全面地了解抗战历史。2016年9月
28日,教育部官网披露了教育部对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 会第四次会议第2349号提案——《关于尽快将中国十四年 抗战史纳入到中、小学教科书的
提案》的答复函。答复函称:“2011年,国家颁布了新 修订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 标准》中规定了中国近代史学习内容
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8年抗战一律改 为14年抗战。在全国大中小学教材修改这一历史概念到 底有何深意?修改不是对8年抗战
的否定,重点...改8年抗战为14年抗战 大中小学修改教材 有何深意?“新华视点”记者日前从教育部获悉,2017 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
4年抗战概念,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在全国大中 小学教材修改这一历史概念到底有何深意?不是对8年的 否定,重点强调贯通历史整体在中
部署,日前基础教育二司又专门发函对中小学地方教材 修订提出了要求。多位受访学者强调,14年抗战不是对8 年抗战的否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
念馆馆长李宗远说,8年到14年不是改变,而是还原历史 原貌。1937年作为历史节点的意义,在于全民族全面抗 战的开始,同样不会被否认。中
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汤重南说, 历史上使用8年抗战的提法,是考虑到对当时特殊历史环 境的尊重。恢复14年抗战史的提法,
,其中明确提出‘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 高涨。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
动七七事变,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中华民族 全国性抗战从此开始’‘知道九一八事变,了解中国局 部抗战的开始’等。这些课程学习要求与
8年抗战改为14年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完整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
“十四年抗战”是指,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结束于1945年日本签订投降书,经过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
其中,以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为界,前6年是局部抗战时期,后8年是全国抗战时期。
二是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抗日战争的基本特点,一是民族解放战争,二是人民战争。
前者要求最大限度地凝聚全民族力量,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后者要求充分地动员和组织民众,依靠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战争。
三是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四是有利于大力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
伟大的抗日战争孕育了伟大的抗战精神。
最新-高中历史《十四年抗战史国军与日军大型会战一览表》常识文本素材 精品
十四年抗战史国军与日军大型会战一览表在十四年抗战中,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与侵华日军进行的较大的会战、战役共有四十多次,现大致汇总如下。
1,淞沪抗战 (第一次,1932年1月-1932年3月)2,热河抗战 (1933年2月-1933年2月)3,长城抗战 (1933年1月-1933年5月)4,绥远抗战 (1936年11月-1936年12月)5,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6,平津作战 (1937年7月)7,淞沪会战 (第二次,1937年8月-1937年11月)8,南口战役 (1937年9月)9,平型关战役 (1937年9月)10,忻口战役 (1937年10月)11,太原会战 (1937年10月-1937年11月)12,娘子关战役 (1937年10月-1937年11月) 13,太原保卫战 (1937年11月)14,南京战役 (1937年12月)15,徐州会战 (1938年2月-1938年5月)16,台儿庄战役 (1938年3月-1938年4月)17,武汉会战 (1938年8月-1938年10月)18,广州战役 (1938年10月)19,南昌会战 (1939年3月-1939年4月)20,随枣会战 (1939年5月)21,第一次长沙会战 (1939年9月-1939年10月) 22,桂南会战 (1939年11月-1940年2月)23,昆仑关战役 (1939年12月-1940年1月) 24,枣宜会战 (1940年5月-1940年6月)25,上高会战 (1941年3月-1941年4月)26,晋南战役 (1941年5月-1941年6月)27,第二次长沙会战 (1941年9月-1941年10月) 28,第三次长沙会战 (1941年12月-1942年1月) 29,香港保卫战 (1941年12月)30,滇湎路战役 (1942年3月-1942年9月)31,鄂西会战 (1943年5 月-1943 年6月)32,常德会战 (1943年11月-1944年1月)33,豫湘桂会战 (1944年4月-1944年12月) 34,豫中会战 (1944年4月)35,长沙会战 (1944年5月)36,衡阳保卫战 (1944年6月-1944年8月)37,桂柳会战 (1944年8月)38,缅北滇西战役 (1943年10月-1945年3月) 39,密支那战役 (1944年5月-1944年8月)40,强渡怒江战役 (1944年6月-1944年7月) 41,雪峰山会战 (1945年4月-1945年6月) 42,桂柳反攻战役 (1945年4月-1945年8月)。
抗战由八年变成十四年的意义何在
抗战由八年变成十四年的意义何在?2017-01-12中国正式修改教科书以后一律为十四年抗战近日,网络流传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下发了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
稍后,该消息被证实属实。
此次教育部对教材修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覆盖大中小所有学段、所有相关学科、所有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教材,都要将“八年抗战”一律改为“十四年抗战”。
也就是说从现在开始我们熟悉的“八年抗战”将不复存在,以后一律为“十四年抗战”。
在为东北人民高兴的同时,也会有这样一个疑问--“八年抗战”的说法中国家喻户晓,却等于一直没将著名的“九一八事变”之后到“七七事变”这段包括在内,而今“十四年抗战”的提法,无疑会引起人民的兴趣--大家熟知的“八年抗战”为何要改成“十四年抗战”呢?31年至37年间中国军民抵抗日军侵略的历史不应忘记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迅速沦陷,东北各地迅速组织起抗日联盟抵抗日本侵略,成为世界第一支反轴心国力量。
据有关资料统计:东北抗联从1932年至1940年作战154761次,出现人数为2145626人次,因抗击日军而死伤被捕119845人。
在14年东北抗日游击战争中,据不完全统计,14年被抗联击毙的日军达到了18270人以上(含伪军)。
九一八事变中的日军抗联是敌后力量,在沦陷的东北地区坚持抵抗日本的侵略。
而在日军侵略的正面战场上,中国军队也一再顽强抵抗,打乱了日军侵华的步骤。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了支援和配合其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在上海挑衅引发局部战争,时间长达一个多月。
日本海军陆战队在1932年1月28日夜对上海当地中国驻军第十九路军发起攻击,这就是著名的“一二八事变”。
事变发生后,驻扎上海的十九路军和奉命驰援的第五军与日军浴血奋战。
虽然一二八事变以国际调处下中日双方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结束,但事变中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也避免重蹈九一八覆辙。
日军占领在东北三省后并不满足,1933年1月1日又出兵进攻热河。
为什么说抗日战争十四年
一、为什么“九一八”是开始?
①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做了些什么: 1927-1931
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就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
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
”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
从1929年起,日军陆军参谋本部和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三省先后秘密组织了四次“参谋旅行”,侦察情况,制定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作战方案。
1931年6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陆军省制定“满蒙问题解决方案大纲”,确定了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具体步骤;7月,陆军参谋本部把攻城重炮秘密调运至沈阳,对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月,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在日本全国师团长会议上叫嚷:满蒙问题只有用武力解决。
随后进一步做了发动此次战争的各种准备。
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
“九一八”事变前,它已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了旅顺、大连和满洲铁路沿线并派兵驻扎,这正是它能够阴谋进行事变的前提。
②九一八事变的过程
二、十四年的经过:
①七七事变之前,局部抗战的情况(东北抗联)
②抗日战争爆发
三、为什么是十四年抗战,不是八年?。
十四年抗战 作文
十四年抗战作文十四年抗战,是中国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勇斗争的历史篇章。
自1937年抗战爆发至1945年抗战胜利,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八年的浴血奋战。
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也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
抗战爆发的背景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侵略行为。
自1894年甲午战争以来,日本侵略者一直野心勃勃,企图将中国变成其殖民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开始大规模侵略中国的行动,先后占领东北、华北和华中地区。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更是向全国性的侵略行为,中国人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面对强大的敌人,中国人民展现了顽强的抗战精神。
全国上下一致抗战,人民群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投身到抗战中去。
无论是军队还是民众,都表现出了顽强的抗击精神。
在长期的抗战中,中国军民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但他们从未放弃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即使在敌人的猛烈进攻下,中国军民也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斗志,坚定地抵抗敌人的侵略。
十四年抗战的胜利离不开中国人民的团结一心。
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抵抗外敌的侵略。
无论是军队还是民众,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积极投身到抗战中去,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团结一致。
在这种团结一心的精神的支持下,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
十四年抗战的胜利,也离不开国际社会的支持。
在抗战期间,中国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支持,这些支持为中国抗战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尤其是苏联和美国等国家,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和物资支持,这些支持为中国抗战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国际支持的帮助下,中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
十四年抗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结果。
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中国人民经历了无数的艰难困苦,但他们从未放弃对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
最终,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的胜利,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尊严。
抗战八年改为十四年的认识摘要
是关于抗日战争由“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认识。
2017年 1月 3 日,教育部发出《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要求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凡有‚八年抗战‛字样,全部改为‚十四年抗战‛。
文件下发后,引发社会热议。
为此,我查阅了南京大学张宪文教授的《中国抗日战争史》、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以及相关文章。
从三个方面介绍对修改的认识。
1、为什么要把以往常讲的‚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2、‚十四年抗战‛与‚八年抗战‛两种概念有何区别?3、明确‚十四年抗战‛概念有何意义?一、当前“十四年抗战”概念已成为社会各界的主流认知究竟是‚十四年抗战‛还是‚八年抗战‛? 这两个概念实际上涉及中国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
在以往涉及中国抗日战争历史的论著中,一般都以 1937 年为抗日战争的开端,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中国经历了‚八年抗战‛。
我们称这段时间为‚抗日战争时期‛。
20 世纪8O 年,学术界讨论把 1931年‚九一八事变‛作为中国抗日战争开端问题,为此,北京师范大学王桧林教授从‚专史‛和‚通史‛的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
他认为,‚作为专史,作为战争史的抗日战争史‛,‚可以从‘九一八’开始。
‘九一八’之后,东北人民的抗日武装斗争一直持续下去。
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一直持续不断‛。
‚从这个意义上说,‘九一八’是抗日战争的起点,抗日战争延续的时间是十四年‛。
但如果把抗日战争史,‚作为中国通史一个阶段的抗日战争史,可以从七七事变开始,共八年‛。
王桧林在文中虽然认为关于抗日战争起点.‚两种主张可以并存‛,但他明确表示,作为‚专史‛的抗日战争史,‚延续的时间是十四年‛。
2001 年,由南京大学张宪文教授主编的《中国抗日战争史》出版。
该书在书名下把中国抗日战争史的时限,明确为‚1931~1945‛。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战胜利7O周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
这是中共中央宣传部推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成果。
十四年抗战的过程及意义资料讲解
十四年抗战的过程及意义抗战介绍中国抗日战争,日本称其为“日华战争”,西方国家多数称其为第二次中日战争(把甲午战争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是指从1937年7月7日的“卢沟桥事变”开始,由日本帝国全面入侵中华民国引发的战争,主战场在中国大陆,两国军队鏖战八年,至1945年9月2日,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
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夜间日本军队以有己方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调查。
遭到中华民国拒绝后,日本军队于7月8日凌晨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华民国国军抵抗。
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
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也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区域战事的起始。
十四年抗战意义首先,“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还原了基本的历史事实。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我国已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只不过与1937“七七事变”全面抗战相比,从1931年到1937年这六年的抗战,只是局部的、包括共产党在内的部分力量的抗日。
其次,“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尊重了所有为抗日牺牲的仁人志士。
再次,“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后续教育警示意义。
铭记历史才能不忘过去,勿忘国耻才能正视未来。
还原事实,还原历史,确保正义公正和客观真实,我们可做的事有很多,而确立“十四年抗战”观无疑是很重要的一件。
历史观、社会观、人文观、价值观、世界观、政治观、信仰观,无不关乎认知观。
有对比和有比较才能产生正确的认知认识,“十四年抗战”让客观事实说话,让历史事实说话,他让人记住的不单是历史,以及为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及人民大众利益而出力流血献身的所有人,更是让我们所有人在此基础上有理性的选择和作为。
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原因
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原因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的原因。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八年抗战十四年抗战区别以及八年抗战为什么改为十四年抗战的原因,一起来看看吧!八年抗战十四年抗战区别8年抗战还是14年抗战有什么区别昨天,修改“十四年抗战”的消息传出后,杭州某知名高校历史系一位近现代史教授所在的一个微信群便炸开了锅。
群里的人,大都是历史学者,专家们各抒己见,探讨教育部这一做法的意义所在。
那么,为什么会有“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两种说法呢?它们之间又有何区别?“八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8年时间。
“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算起至日本无条件投降,则为14年。
近年来国内史学界围绕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问题,展开了相当规模的讨论。
中国抗战史专家王锦思认为,确认抗战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符合国际认知。
在他看来,民间更为熟知的抗战节点也是九一八事变,每年9月18日,全国各省市区都会鸣防空警报纪念九一八事变。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1000个为什么》中说,“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是与抗日战争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的过程相联系的两个概念。
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十四年抗战是包含从1931年开始的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个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
两种提法一直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语言环境下使用,已经约定俗成。
其实质内容没有矛盾。
”杭州一位现当代史学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也说,1937年,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此后,国共双方都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贡献。
因此,历史学者才一直将这一系列标志性的历史事件作为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从民族情感上是可以理解的,这凸显了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耗时长、牺牲多、贡献大。
8年抗战改为14年的原因
8年抗战改为14年的原因“八年抗战”的说法已持续七十余年,现在突然被“十四年抗战”所取代,一夜之间成为中小学教材所尊奉的标准话语。
据称促成此改变的契机,是抗联老战士、黑龙江省原副主席李敏辗转提交给全国两会的建议。
由此似可推测,李敏的初衷首先是将抗联历史计入中国波澜壮阔的抗战史。
但由八年向十四年的转变,可能超出李敏意料外的一个后果是,它在根本上重新定义了“抗战”。
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入侵中国的两个关键性节点。
所不同的是,九一八事变后,国家层面并未与日军做总体性直接对抗,零星的反抗只在民间存在;而卢沟桥事变之后,则是举国体制被拖上战车。
“八年抗战”的说法,坚持的是政府本位的历史观,“十四年抗战”则是社会史的思路。
彼时训政的国民党提出“八年抗战”的说法,并不令人意外;而就当时“在野”的共产党而言,“十四年抗战”的叙事更符合实情。
即便如此,1931年至1937年的抗战,仍不能简单理解为“在野党”奋起而“执政党”隐匿的一次保家卫国行动。
让我们回到1931年,九一八之后,东北军一枪未发,张学良率部下退回关内……中国创刊最早的报纸上海《申报》9月20日始大篇幅报道此事,标题为《日军大举侵略东省:蔑弃国际公法,破坏东亚和平,沈阳辽阳长春安东营口等处均被侵占》。
开头的总括性综述称:“十八日下午十一时,驻南满线日军四十名,突将皇姑屯北宁铁路拆毁,开始军事行动。
十九晨二时,日军第二师团进占商埠地及沈阳城。
咨意搜索,省府及兵工厂粮秣厂均被焚毁。
同时日军炮击北大营,因边署严令各军镇静,故军民死伤甚众,警察伤亡尤多。
北大营驻军沿沈海线东退,途中被日兵截击,伤亡甚众。
北大营及东北大学全被日军占领,交通完全断絶。
荣臻(边署参谋长——作者注)及荣家属均被日军逮捕,第一旅长王以哲殉难。
营口十九晨八时亦被日军占领,站长、警务长被俘。
日海军在营登岸,距营八里埋设地雷,防止客车前进。
长春十九晨十时陷落。
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节选)
确立“十四年抗战”的重大意义(节选)作者:来源:《源流》2017年第03期在历史学科中,抗日战争史是最受社会广泛关注的领域之一。
近日,教育部要求各级各类教材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并视情修改相关内容。
这表明,长期以来认识不尽一致的抗日战争的起点问题,终于通过进入教材的形式加以解决,对此绝大多数人举手赞成。
但有些人也许并不完全清楚,确立“十四年抗战”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一是有利于完整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过程。
“十四年抗战”是指,中国抗日战争开始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结束于1945年日本签订投降书,经过了14年艰难曲折的斗争历程。
其中,以1937年的卢沟桥事变为界,前6年是局部抗战时期,后8年是全国抗战时期。
中国抗日战争经历了一个由局部抗战演变为全国抗战的历史过程。
局部抗战是全国抗战的基础和准备,全国抗战是局部抗战的延伸和扩大,尽管二者不能等量齐观,却共同构成一个连续的历史链条。
从这个角度说,“十四年抗战”不仅对8年全国抗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而且也肯定了6年局部抗战的历史地位,完整还原了抗日战争的全过程,真正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
二是有利于客观反映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中国共产党为凝聚全民族的力量,为动员和组织人民的力量所作出的重大贡献,无疑是不可磨灭的。
所以,以“十四年抗战”来叙述抗日战争的历史,不仅能够涵盖卢沟桥事变之前爱国军民所进行的抗争,比如东北抗战、“一·二八”淞沪抗战、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绥远抗战以及“一二·九”运动等重要内容,而且能够更好地反映中国共产党率先号召并领导广大人民开展抗日斗争,积极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事实,凸显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三是有利于正确认识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历史表明,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确立“十四年抗战”,更能完整地审视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密切关联,更能完整地体现中国人民为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正义与进步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作出的重大贡献,更能完整地讲好“中国抗战故事”。
中国人民的十四年抗战知识框架
中国人民的十四年抗战知识框架《中国人民的十四年抗战知识框架》一、引言1. 抗战时间的界定: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日本投降2. 抗战的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背景和中华民族解放斗争的背景二、九一八事变与局部抗战1.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日本关东军的阴谋与行动2. 局部抗战的兴起:东北人民的抵抗与国民政府的应对3. 中共在东北的抗日活动:东北抗日联军的成立与发展三、卢沟桥事变与全面抗战1. 卢沟桥事变的爆发: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2. 全面抗战的兴起:全国人民的团结抗战与国民政府抗战政策的转变3. 抗战初期的重要战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等四、抗战相持阶段1. 百团大战:中共军队在华北的主动进攻2. 武汉会战:国民政府军事中心的迁移与战局的变化3. 战时经济与文化:抗战时期的经济政策与文化事业五、抗战胜利与战后处置1. 抗日战争的胜利:1945年日本投降2. 抗战胜利的意义:民族尊严的恢复与民族自信的重振3. 战后处置:战争罪行的审判与和平建国的探索六、抗战中的国际援助与合作1. 苏联对中国的援助:苏联红军参战与东北解放2. 美国对中国的援助:美国援华飞行队与经济援助3. 抗战与国际反法西斯战争: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与作用七、抗战中的民族觉醒与救亡运动1.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合作与各民族人民的团结2. 抗战时期的救亡运动:学生运动、工人运动与民间组织的抗争3. 抗战时期的民族英雄:抗战英烈与民族杰出人物的感人事迹八、抗战的历史经验与启示1. 坚持民族独立与自主:中华民族在抗战中的坚定立场2. 团结御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经验3. 英勇斗争与不畏牺牲:抗战精神的历史启示。
02十四年抗战 救亡图存
02十四年抗战 救亡图存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获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
一、局部抗战1.东北抗日义勇军史海钩沉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炮轰沈阳城,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
由于南京政府坚持不抵抗政策,4个多月内,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全部沦陷。
九一八事变后,国破家亡的东北人民,自发地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东北大地上,涌现出义勇军、游击队、红枪会、大刀会、山林队等各种抗日武装,在抗日救国的目标下,抗日游击战争迅速展开。
史海钩沉据统计,到1932年,东北抗日义勇军总人数发展到30万人以上。
从辽河两岸到松花江畔,从长白山到兴安岭,整个白山黑水间到处都有抗日义勇军的足迹。
他们发扬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有力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大量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
据日伪军方报告记载,自九一八事变到1933年2月,日伪军战死人数为6541名,平均每月“讨伐”抗日力量出动1500次,日军尸体从中国东北经神户运回日本,每月平均50具。
2.一·二八淞沪抗战 沈阳“九一八”纪念馆东北抗日义勇军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进攻上海闸北,一·二八事变爆发。
上海军民义愤填膺,奋起抗战,掀起了抗日高潮。
国防案例驻守淞沪地区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在总指挥蒋光鼐、军长蔡廷锴指挥下,奋起反抗,组织了淞沪抗战。
蒋光鼐亲临闸北前线指挥作战,多次击退日军。
日军向十九路军发起多次总攻。
双方的战斗异常激烈,并数度展开残酷的肉搏战,最后追使敌主力溃退。
由于十九路军的战绩,迫使日军三次易帅,并给日寇以重创。
3.西安事变华北事变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中国共产党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号召,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
史海钩沉蒋介石依然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并调遣撤回关内的东北军和西北军,继续围攻共产党的陕北革命根据地。
抗战十四年主题教育
抗战十四年主题教育抗战十四年的主题教育抗战十四年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决战、战役,也涌现出了许多英勇的抗日将士和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
抗战十四年的主题教育,旨在通过对这段历史的深入研究和总结,向后代传承英勇抗战精神,提高国民的爱国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奋斗。
一、抗战的背景和意义抗日战争始于1937年7月7日,到1945年9月,共持续了八年两个月零一天。
而抗战十四年是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年,经历了战争进程中的艰难困苦、前途未卜,但也迎来了战争最后的胜利。
抗战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不仅是一场保卫国土的战争,更是国民精神的觉醒和团结的象征。
抗战十四年的主题教育,就是要让人们深入了解抗战背景和意义,认识到战争对于国家和民族的伤害和重要性,进而进一步强化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
二、英勇抗战英雄的事迹抗战十四年中,有许多英雄在战场上诞生,他们出生入死,英勇拼搏,为保家卫国、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例如,杨靖宇将军在东北地区领导抗日游击队对日本占领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给日本侵略者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而刘邓大军在长征中多次战胜敌人的围剿,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人民军队的英勇斗志。
这些英勇抗战的英雄事迹,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勇往直前的精神,也给后人们提供了宝贵的精神力量和榜样。
三、战争的伤害与复兴的希望抗战十四年是抗日战争的最后一年,也是战争最为激烈和痛苦的时期。
在这一年里,日本侵略军采取了残酷的战术,对中国军民进行了大规模的屠杀和焚杀。
然而,正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中国军民展现出了坚忍不拔的精神,与日寇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战争的伤害和痛苦是巨大的,但正是这样的伤害和痛苦,激发了中国人民对国家繁荣昌盛和自由平等的追求。
抗战十四年的主题教育要让人们认识到战争的伤害和痛苦,进而激发出对复兴希望的追求。
四、传承抗战精神,不忘历史抗战十四年的主题教育,不仅要研究和总结历史,还要传承和弘扬抗战精神。
抗日14年为什么说8年
抗日14年为什么说8年14年抗战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开始的抗战,包含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
8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全面抗战,其准确的说法其实是八年全面抗战。
这里的“全面抗战”有两层意思;一是战争形式上的全面,也就是全国“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都开始了抗战;二是领导方面的全面,自西安事变以后,中华苏维埃政府对外的称号是陕甘宁边区政府,就是说承认了蒋介石是中国官方唯一的最高领袖,中华民国政府为中国官方唯一政府。
八年全面抗战这一提法也主要源自1945年日本投降后的民国政府,八年全面抗战也就渐渐被全国人民所接受,慢慢的简化成了是八年抗战。
局部抗战是指国内地方势力开始和日军交火,自9.18日军攻占东北后,数十万东北义勇军始终在抗战,1932年1月28日,一二八事变,日本海军陆战队分三路突袭上海闸北,第十九路军奋起抵抗,给日军以迎头痛击。
双方共计参战军队14万人,死伤数万人。
1932年,杨靖宇受中共中央的委派前赴东北组织和领导抗日力量,与当地的许多共产党干部开始组织部队进行抗日。
在高峰时期,东北抗联的队伍有11个军,其中7个军是共产党武装,4个军是非共产党武装。
从后来的历史来看,在东北抗战中,共产党的7个军虽然损失惨重,最终撤退时只剩下了1000余人,但仍然坚持到了抗战的最后一刻。
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同年3月,长城抗战爆发,5月,国民政府签订塘沽协定,承认日军占领热河。
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成立,然后被中华民国政府背刺,要求同盟军解散,但方振武、吉鸿昌和中国共产党掌握的部队不愿被解散或收编,一直坚持到10月失败为止。
1935年,《何梅协定》,将华北五省划给了日军。
从1931年9月18日到1937年7月7日间,从东北到内地,数百万的中国人民无日不在抗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四年抗战
作者:
来源:《视周刊·山东体卫艺教育》2017年第01期
#十四年抗战# 近日,有关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印发的2017年1号函件《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在网上引起热议。
@sunshine1979:
从“八年抗战”到“十四年抗战”的转变,背后是对抗战历史观察视角的转变,也体现出史学研究严谨客观的“求真”精神。
这并非是在一腔爱国热情支配下刻意拉长抗战历史,而是有基本的史实支撑。
它是重新发现历史、解释历史的过程。
@勤奋的蝈蝈:
用史实去完善历史概念,是對历史的尊重和还原。
白山黑水间的血泪,需要白纸黑字郑重铭记。
准确书写历史,就是要让畏惧历史者畏惧,让懂得者永远懂得:抗战史字字泣血,真相要代代相传。
教育部将教材中的8年抗战改为14年抗战,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不尊重历史者的态度。
@媒体人张晓磊:
在日本连侵略史实都敢昧着良心掩盖的今天,这才是对日本“教科书”事件最好的还击,时间会抽丝剥茧,烈士终会得到应有的尊重,世人终会知道真相。
我们不是要记住仇恨,而是要传承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被风扬起的一粒沙:
十四年的悲惨沉痛与苦难深重,十四年的艰苦卓绝与历尽险阻,十四年的百折不挠与坚贞不屈,是全民族对独立和解放的追求,是全民族对摆脱屈辱实现国家富强的渴望。
十四年的牺牲奋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以淬炼升华。
@静卧烟霞:
刀兵十四载,偃武七十年。
四万万参战,三千万命捐。
匹夫生不恋,战士死当欢。
国姓没更改,龙族未断延。
山河仍赤县,血脉还黄炎。
日鬼归阎殿,良人立世间。
邪终不胜正,苦尽换来甘。
弹洞泥尘补,坑壕草木填。
烈士年年祭,功勋代代传。
边疆今已静,史册记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