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
2017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考教材连线
深化教材 对接高考
晚清新潮人士
概念阐释
晚清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受到冲击。 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一部分较早接受了新社会风气或思潮的人 被称为新潮人士。他们受外来文化以及崇洋习气的熏染较大,穿西装、吃西餐、住 欧式建筑,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在衣食住行、习俗风尚、邮电通信、大众 传媒等方面引领着进步的潮流,他们的行为,深刻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3)公路
①20世纪初, 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
获得较快发展。
汽车
公路运输
(4)水运
①鸦片战争后,列强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②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
,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运输的局面。
③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发展较轮快船。招商局
要点二 近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 史料一 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变化图
史料二 新中国火车机车的发展历程
1950 年 9 月修 复组装的一台 日本蒸汽机车
1964 年制造的中国 第一台经过重大技 术改进的干线货运 机车
1973 年设计制造 我国第一台交—直 流电传动干线货运 机车
2007 年我国首列 世界先进的“和谐 号”动车组列车
【问题】 据材料概括指出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
【解答】 (1)明问题,找条件:问题——概括“特点”,需在提炼材料信息的基础上 归纳。 (2)提信息,找关键: ①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 ②说明20世纪初中国女性已接受新式教育,追求婚姻自主,反映出社会的进步。 (3)联所学,找关联: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发展迅速;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思想上,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弘扬科学民主。这一切都推动 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历程。 【提示】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历史纵横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课件
奇唱歌来怪唱歌,养个肥猪千斤还有多,脑壳谷箩大, 宰了一个当三个,三尺锅子煮不下,六尺锅子煮半个。奇唱歌 来怪唱歌,单季稻亩产三千多,谷子黄豆大,挑了一箩又一 箩,挑到日头落了水,还要用架板车拖。奇唱歌来怪唱歌,红 薯亩产三万多,南瓜大一个,抱都抱不合,要拿重得像秤砣, 急得他喊爹喊妈莫奈何!
第三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 变,由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第二十三页,共27页。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其特征 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我国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的,其特征包括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 基本标准;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 的宏观调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 经济体制转变为以计 放式经营向集约
体制转变
划经济为主、市场调 式经营转变
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第六页,共27页。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党中央总结了建国以 党中央在认
①照搬苏联模式。②中 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 识国情和总
原 因
共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 面的经验和教训,特 ③主观上追求“一大 别是吸取了“文化大 二公”,急于完成工业 革命”的教训,并借
第二十一页,共27页。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建国以来工业经济体制的三次重大转变 第一次:建国初到1956年,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 经济体制转变。
第二十二页,共27页。
第二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 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所有制经 济,从计划经济转变为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经济为辅的经济 体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高效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 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核心 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企 把企业推向市 内容 片面追求工业发新中国成立
初期对于恢复国民经
解放和发展了
济、发展工业建设曾起 增强了企业活力,解放 生产力,使经
结果 到积极作用,取得了一 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 济发展出现了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 变为公有制,实行 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
人民 公社
化
家庭 联产 承包 责任
制
原因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 观地认为农业合作 化规模越大、公有 化程度越高,越能 促进生产力发展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 的前提下,决定实 行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内容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 扩大公有化规模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 下,实行分户经 营,自负盈亏
①照搬苏联模式。②
原 因
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 经验。③主观上追求 “一大二公”,急于
完成工业化
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 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 验和教训,特别是吸取了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 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 体制进行改革
党中央在认识国 情和总结社会主 义建设经验教训 的基础上,决定 加快经济体制改 革
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 展,成就举世瞩目
前所未有的活
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
跃局面
失去了活力
必修二 经济成长历程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单元高效整合
专题归纳·知识整合 •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
土地 改革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 地制度严重阻碍生 产力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 制,实行农民土地 私有制
【高考历史必修一】9.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解析版)
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概览】第22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考纲要求】1.国民经济的恢复。
2.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3.中共八大的内容及意义。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表现及影响。
5.国民经济调整的内容及影响。
考点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基础落实】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2)成果: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2)内容:优先发展重工业,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4)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手工业者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对民族资本主义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和平赎买政策。
)(2)实质:使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曲折历程1.成功探索:中共八大。
(1)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探索失误(1)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讲练: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提升课
单元提升课(九)视角1主干知识——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知识点拨】新中国成立后,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开展“一五”计划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
1956年,中共八大奠定了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良好开端;1958年“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左”倾错误,导致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国民经济,国民经济有所好转,但“文化大革命”带来经济的劫难。
【考题例证1】(2016·河北石家庄调研)“改变了近千年来小农经济在我国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农村土地经营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
”这场运动()A.实现了平均地权的民生主义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C.推动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发展D.极大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析从“改变千年小农经济……实现了土地管理体制的历史性变革”可以看出是过渡时期对农业实行改造,建立农业合作社,土地从私有变为公有。
平均地权是孙中山提出的土地政策,与题干材料不符,故A项错误;土地改革法的颁布才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故B项错误;对农业的改造有力地支持了新中国的工业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故C项正确;建立农业合作社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故D项错误。
答案 C视角2历史趋势——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知识点拨】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开展“一五”计划过程中,我国逐步形成计划经济体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阻碍社会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开展经济体制改革,逐渐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国最终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高速、稳定、繁荣发展。
【考题例证2】(2016·河南洛阳模拟)1958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规定:公民由农村向城市流动必须持有城市劳动部门的录用证明或户口登记机关准予迁入的证明;而1978年以后,大量的农民工却可自由进入城市,为城市建设做出了贡献。
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整合课件
—————————网络构建——————————
—————————专题归纳—————————— 一、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原因 内容 结果
土地 改革
新中国成立 采取保护中农和 后,新解放 小土地出租者, 区还没有进 稳定民族资产阶 行土地改革,级,废除地主阶 封建的土地 级的封建剥削的 所有制严重 土地所有制,实 阻碍了生产 行农民的土地所 力的发展 有制
作用
这种体制在建国 初期,对于恢复 国民经济、发展 工业曾起过积极 作用,且取得了 一定的成效,但 它超越了历史发 展的阶段,其严 重的弊端是使企 业失去了活力
建国 第 初 一 期到 次 1956 年
第 二 次
(1)从单一的公有制经 党中央总结了 济转变为以公有制为 建国以来工业 主体、多种经济成分 党的 建设正反两方 并存的经济,从计划 十 面的经验和教 经济转变为以计划经 一届 训,特别是吸 济为主、市场调节为 三 取了“文革” 辅的经济 中全 的教训,并借 (2)核心:发展多种所 会 鉴了外国经验, 有制经济,调整产业 后 决定实行工业 结构,改变企业管理 经济体制改革 方式,实行政企分开 的政策 等
解放了农村 生产力,为 农业生产的 发展开辟了 道路
农业合 作化
①小农经济难 以满足国民经 济发展的需要 ②革命时期的 成功经验证明 依靠合作社的 统一经营可以 形成新的生产 力
本着自愿互利的 原则,积极发展 稳步前进的方针, 通过典型示范, 进一步提 逐步推进,把土 高了农业 地等主要生产资 生产力 料由私有制变为 公有制,实行集 体经营
社会 主义 建设 时期 改革 开放 新时 期
经济类 型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集体经济
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第25讲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件讲述
[探究思考]
(1)根据以上史料,归纳“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有 哪些? 答案: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制约经济的发展;面对帝国主义 威胁,急需发展重工业来增强国防实力,苏联成功经验的借鉴。 (2)根据以上史料,分析“一五”计划的特点。 答案:以工业化为中心,优先发展重工业;基本是照搬苏联建设 模式;工业化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
(1)指出苏联模式对 20 世纪 50 年代的中国有何影响? 答案:农业:农业集体化(或合作社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工 业: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所有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 制(或斯大林模式)。 (2)简要说明美苏体制给 20 世纪 90 年代后中国经济改革的启示。 答案: 汲取了两者的利弊经验与教训, 形成和完善了具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 革目标,加快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学会读史]
(1)史料一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工业水平非常落后,发展不 平衡,也表明“一五”计划的任务主要是改变工业落后的局面,巩固 国防安全。 (2)史料二反映了我国“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这 一指导方针的确立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的需要, 是加强国防军事力量的 需要。
(3)史料三表明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学习苏联的成功经验。 (4)史料四信息表明我国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 造的任务很繁重, 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 同时也体现了社会 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之间的内在关系。
苏联体制的主要缺陷是政治和经济自由的缺乏, 以及对个体主动 性的抑制; 美国体制的主要缺陷则是其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以及劳动 者个人的经济安全面对着的威胁。 在“二战”后的年代里, 美国人力 图纠正其缺乏经济安全的问题, 其努力之巨, 远远超过苏联人在纠正 其缺乏自由的问题上所付出的努力。 ——摘编自帕尔默《世界现代史》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总结课件新人教版
年)
设社会主义时期;1966 年,“文化大革命”时,也出现了重大失误和挫折,成功与失
的内乱导致国民经济的困难
误并存
中国现代化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 (1)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发
设道路的探索 改革;20 世纪 80 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 展深化,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
(1978 年至今) 革也全面展开;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 会主义建设道路
A.体现了平衡稳定的经济建设方针 B.直接导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严重损害了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D.在后来的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解析】从题干中“建设规模大小必须和国家财力物力相适应”“当 然如果保守了,妨碍了建设应有的速度也不好”,可以看出陈云的经济主 张是既反冒进又反保守,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故 A 项正确;后来,在 “左”倾错误的影响下,发生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陈云 这一符合经济建设规律的方针未能贯彻下来,严重损害了群众建设社会 主义的积极性,故 B、C、D 三项错误。
A.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 B.计划经济体制下仍然存在商品交易 C.节俭与奉献成为当时社会风尚的主流 D.“文化大革命”动乱导致日用生活品严重匮乏
【解析】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于 1965 年,材料不能体现, 故 A 项错误;从“凭此每周才能买到……”中可以看出计划经济体制下 仍然存在商品交易,故 B 项正确;计划经济时期之所以节俭是因为物资短 缺,故 C 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制度受到很大冲击,各大院校 不会招收研究生,故 D 项错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三教合一”为宋明理学的出现创造了条件,使儒学体系 得到丰富和更新,三教合一严重“阻碍了儒学的复兴”是错误的解读,故 排除含①的选项,D 项符合题意。
【名师一号】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高效整合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私有制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 变为公有制,实行
化
展的需要Biblioteka 集体经营原因人民 公社 化 家庭 联产 承包 责任 制 党的一些领导人主 观地认为农业合作 化规模越大、公有 化程度越高,越能 促进生产力发展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 的前提下,决定实 行经济体制改革
核心内容
意义
挫伤了生产者的积 极性,阻碍了生产 力发展
提高公有化程度和 扩大公有化规模
在坚持公有制前提 下,实行分户经 营,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推 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0世纪90年代以 来,由计划经济 体制向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转 变,由粗放式经 营向集约式经营 转变 党中央在认识国 情和总结社会主 义建设经验教训 的基础上,决定 加快经济体制改 革
结果 到积极作用,取得了一 了生产力,工业得到发 济发展出现了
定的成效。但它超越了 展,成就举世瞩目 历史发展阶段,使企业 前所未有的活 跃局面
失去了活力
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 一届三中全会前,从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体制转变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变动 建立以社会主义公有 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 调 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 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制,从 整 成分并存的经济体 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以计划 制,向高度集中、统 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 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 经济体制 制转变 党中央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 ①照搬苏联模式。② 来工业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 中共缺乏经济建设的 原 验和教训,特别是吸取了 经验。③主观上追求 因 “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并 “一大二公”,急于 借鉴外国经验,决定对工业 完成工业化 体制进行改革
38必修2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5讲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单元概览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建立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进行了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以改革开放为基本国策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攀升。
线索1新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1949~195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的起步时期。
可分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阶段(1949~1952年)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阶段(1953~1956年),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等。
线索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6~1976年)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曲折发展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十年(1956~1966年),这一探索阶段既有成就也有失误,但党和国家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二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1976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历程中最严重的失误阶段,党和国家的工作以阶级斗争为中心,偏离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轨道,导致国民经济发展严重受损。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1971年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等。
线索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时期(1978年至今)这一时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的探索阶段(1978~1992年),主要是对改革开放建设道路的探索;二是改革开放的深化阶段(1992年至今),主要是对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
这一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992年“南方谈话”的发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等。
第25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优质课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张图学透 社会主义 建设的
起步
特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
重工业。
意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
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 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公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 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通建设
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
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
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解析: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冷战下的东西方对抗不会制 约美英工业发展,故B项错误;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完成三大改造
面对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的
(1953—1956年)
局面,党和政府仅用三年时间,工农 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为开展 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实施“一五”计划 (1953—1957年)
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 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过程:农业:组织农民参加农业
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 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 公私合营的高潮。
A.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 B.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 C.新中国改造民营资本的壮举 D.新中国利用市场关系发展经济
第(5)题
解析:据材料中“1956年”“公私合营股票”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其方式是公私合营、赎买等)。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民经济的恢复是在1952年完成的,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
高考历史专题目录
高考历史专题目录
必修1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第八单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必修2
第九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机构与特点
第十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经济机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第十二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十三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十四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十五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十六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趋势
必修3
第十七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十八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十九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
第二十单元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第二十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第二十二单元20世界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第二十三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第二十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艺术
选修部分
第二十五单元选修1《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第二十六单元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第二十七单元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二十八单元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全国通用)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提升课件
初期 超越 失去 性,导
调动 性,增 得到
增强 步解 应了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或调整
名称
原因
核心内容
土地改革 (1950—1952 年)
农业合作化 (1953—1956 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年 开始)
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 了生产力的发展 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 展的需要 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 大,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 经济发展
考点一
考点二
(2016·邯郸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
比较上述两幅地图,提取两项有关古代工商业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示例一:信息:工商业主要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示例二:信息:唐朝工商业分布偏重内陆,明朝向中东部沿海集中。说明:经济重心由内陆 示例三:信息:明朝工商业市镇比唐朝明显增多。说明:明朝农业、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 示例四:信息:唐朝工商业分布偏重北方,明朝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唐朝时南北 重心在北方,明朝的经济重心在南方。 示例五:信息:明朝时出现较多海港城市。说明:明朝社会经济发展,航海造船技术提高,海
向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 制转变,由粗放 式经营 向集约式经营转变
主要原因
社会主义革命的既定目标 所决定 ;照搬苏 联模式 ;缺乏 经济建设经验,急于求成等
及时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 来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 训;借 鉴外国 经验, 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党中央总结改革开放以来 的 经 验 教训 , 提出 建 立社 会 主 义 市场 经 济体 制 ; 借鉴 西 方发达国家市场经济的经 验
考点一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21讲 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课时作业-人教版高
【创新大课堂】2017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21讲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课时作业(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模拟题组]1.(2016届某某某某市时杨中学高三1月调研历史试卷)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从“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到“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变化历程。
这从根本上反映了( )A.土地所有制变更 B.分配方式调整C.生产关系变革 D.生产规模缩小C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人民公社”到“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变化从根本上反映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故选C项。
A项说法错误,B、D不是本质的东西。
]2.(2016届某某漳浦第三中学高三上期第二次调研历史试卷)下表为1978—2006年中国社会商品零售价格管理形式比重变化情况,促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B.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C.广大人民的愿望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A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从图表数据中可明显看出1978-2006年中国社会商品价格国家定价商品比重急剧下降,而商品的市场调节价格快速上升,它已占据了中国商品价格的主导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尤其是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所以答案选A,BC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3.(2016届某某某某市八校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卷)英国《金融时报》:“自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
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是( )A.建立4个经济特区、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C.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某某浦东、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D.扩大企业自主权、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中国加入世贸组织D [本题考查改革开放知识点。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
考点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1.(2016石家庄联考)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尝言:“土地出产之多少,主要不在于土地肥沃程度,而在于农民是否享有自由。
”下列事件从正面论证了这一论断的是( )A.余粮征集制B.人民公社化运动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C 材料“农民是否享有自由”的含义是“在土地生产上农民是否有自主权”。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经营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农村生产力水平,C项正确。
余粮征集制、人民公社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都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B、D三项错误。
2.(2016沈阳质检)“是合作经济一种经营形式,是统一经营和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的一个层次”,实行这一制度后,农民“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一经营形式的目的( )A.完成民主革命反封建的任务B.实现生产资料从私有到公有C.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程度D.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生产解析:D 根据“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可以判断出这一经营形式指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完成民主革命反封建的任务是在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的时候,故A项错误;实现生产资料从私有到公有是三大改造的目的,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要解决的恰恰就是公有化程度太高带来的弊端,而不是提高,故C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僵化的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最终发展生产力是它的根本目的,故D项正确。
3.(2016郑州摸底)1978年,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
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规划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红色旅游、着力办好工业园”的发展战略。
这个变化说明( )A.分田到户的小岗村道路不利于中国农业现代化B.分田到户的小岗村做法不适合当时生产力水平C.分田到户没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动农业发展D.小岗村走合作经济的道路是历史的倒退和否定解析:A 依据材料“安徽小岗村18家农户决定分田到户”至“2006年1月,该村决定重新走上合作经济的道路”可以看出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经营方式已经阻碍农业现代化的推广,故A项正确;分田到户适应了当时生产力水平,故B项错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小岗村走合作经济的道路是土地经营方式的转变,调整发展思路更有利于农业现代化和经济的发展,故D项错误。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修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保障 了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 ,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后政治体制改革深化
政治体制改革的启动和深化, 推动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 一步发展,加强了社会主义法 制建设。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推广和完 善,扩大了基层民主,保障了 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 表达权和监督权。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加强,传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事业改革与素质教育实施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
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促进了教育公平和提高教 育质量。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 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科技创新战略推动及成果展示
科技创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推动了科 技事业的快速发展。
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课件必 修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
道路的探索
汇报人:XX
20XX-01-27
目录
• 引言 •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程回顾 • 经济建设成就及经验教训 • 政治建设成就及经验教训 • 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及影响 • 社会民生改善与生态文明建设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复习目的与要求
01
义。
法治政府建设的加强,推动了政 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率提高,增
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05
文化教育科技事业发展及影 响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与发展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的确立,为文化事业的发展提 供了根本遵循。
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丰富了人民群 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提出了生态 文明建设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推动绿色发展。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人民版必修一
专题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专题点睛】本专题讲授主要讲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曲折发展的二十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初步形成对外开放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史实。
通过学习,掌握中国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历程及经验教训,认识到任何一种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明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重要途径。
第一节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课程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考试说明】(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时期,也就是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主要矛盾•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主要矛盾: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残余势力的矛盾主要任务: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主要是土地改革)•1953年到1956年:主要矛盾: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主要任务:三大改造,建立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一)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奠基(1949—1952)1.政治上:政权:巩固人民政权,基本解放全国——标志: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外交:抗美援朝运动(1950、10—1953夏)一边倒的政策及外交政策的调整阶级力量: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控制能力得到加强2.经济上:恢复国民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最主要)恢复经济的措施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模块经治史第九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及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总结课
史学争鸣
研析史料 探究重点
——对社会主义改造的不同评价
社会主义改造是20世纪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通常被看作中国社 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近年来,随着单一公有制经济被突破,如何评 价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观点一 基本肯定社会主义改造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 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 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尽管存在一些问题和缺点,但总体上 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针对训练】
(2016沈阳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斯福一上任便雷厉风行地实施新政。此后的百日内,罗斯福接 连出台了15个重要法案,国会积极支持。其中包括紧急银行法、联邦紧急 救济法、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等。
——钱满素《美国文明》 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 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 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 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探究问题】 学者杨继绳在《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中写道:从20世 纪50年代以来,“人民”的范围变得越来越小。在国旗上,围绕一颗大星 的四颗小星中,代表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颗小星,实际上已 经不存在了,只剩下代表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两颗小星。而在农民中,富 农和富裕中农也常被排除在“人民”之外。 据材料,分析该时期社会阶层变化带来的主要影响,谈谈你对社会阶层划 分的理解。 【答案提示】 影响: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三大政治制度)确立;通过三大 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理解:社会阶层的划分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表现;存在社会分层就是承 认社会不平等;政治原因造成的社会分层是不合理和不公平的表现,因此 人们不能容忍因不公正的制度带来的不平等;追求社会公正是人类的理想, 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情分析】 (1)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高考题通过提供情景材料,展示 当时新潮人士的行为,考查晚清变革时期社会习俗的变化,通过这些 变化考查近代社会的巨变。 (2)通过国人对待新潮事物的态度,考查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该类 题目多通过提供社会变迁的材料,考查影响社会变迁的因素,思考时 要多联系这段历史的阶段特征,从政治、经济、思想以及中外多方面 进行考虑。
2.电影 (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定军山 》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 事业的起步。 (2)20世纪20年代以后,中国电影走向成熟。 (3)新中国成立后, 工农生活 和革命战争题材被搬上银幕。 (4)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 3.电视 (1)1958年, 北京电视台 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2)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 4.互联网 (1)历程 ①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 ②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后风靡全球。 ③接入: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2)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 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深化拓展】 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特点及成因 1.特点 (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的进程,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一 定程度的发展。 (2)近代中国交通业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 (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2.成因 (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促进中国社会的发展,积极兴办近代交通。 (2)列强为了扩大在华的经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镇压中国人民的反 抗,始终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控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 (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交通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这就决定了各地交通发展的不平衡。
2.(2014年安徽文综,13) 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 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 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解析: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认识传媒对近代社会习俗变迁的看法。 《西装叹》一方面描述一部分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上过分仿效西方,同时 也表明作者的态度“金钱浪掷轻利权”,即不赞成过分追求这种时尚。 A项表述片面;这一现象主要在城市中出现,并不普遍,B项错误;C项太过 绝对。故D项符合题意。
重点识记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报刊业走向繁荣 (1)19世纪中期前后 ①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著名的有《中国丛报》和《万国公报》等。 ②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是《 申报 》。 (2)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人自办的报刊陆续出现,戊戌变法前后,自办报刊 越来越多,且多反映社会思潮。 (3)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 等,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4)新中国成立后 ①《人民日报》《红旗》等成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主要舆论 工具。 ②《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在介绍学术文化和社会生活方面内容丰富。 (5)改革开放后,我国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 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 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 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 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严昌洪《20世纪中国 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考点小结
要点史料探究
研析史料 探究重点
要点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史料 ①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定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 守“望门寡”。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 走,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奋 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2.通讯工具 (1)电报 ①19世纪70年代,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了中国第一条 有线电报 线。 ②20世纪初,上海崇明装置了 无线 电台,设立无线电报局。 (2)电话 ①19世纪80年代,外国开始在上海设立电话公司。此后,电话的发展非常 缓慢。 ②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讯网络。 ③2003年末,中国拥有的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数量跃居世界第一位。 3.影响: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 生活方式。
【问题】 据以上材料分析近现代中国铁路交通业发展的主要特征。 【解答】 (1)明问题,找条件:问题——近现代中国铁路交通业发展的主要 特征。要求为据材料分析。 (2)提信息,找关键: ①由史料一柱状图可知新中国成立前受半殖民地社会性质的影响,中国铁 路交通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 ②材料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火车机车制造经历了“修复组装→技术 改进→自主创新→领先世界”的发展历程,体现了现代中国铁路交通发展 迅速,成效显著。 (3)联所学,找关联:近代中国铁路修建发展缓慢,且多为洋人操控,具有明 显的半殖民地色彩。现代中国,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经济突飞猛进, 铁路修建也发展迅速,成效惊人。 【提示】 特征:近代中国交通发展缓慢,受限于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现代 中国铁路交通在国家独立、国力发展的前提下发展迅速,成效显著,达到世 界先进水平。
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 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 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 大变化
知识系统整合
整合知识 夯实基础
重点识记一、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1)城市 ①衣:“洋布”“洋装”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中山装 受到新派人士 的欢迎;西装、旗袍、裙子在大城市流行。 ②食: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 ③住:西方建筑样式开始出现并逐步盛行。 ④社会风俗:“断发易服”,“ 废止缠足 ”成为新风尚。婚丧仪式也 改为简约文明。 (2)农村:落后、封闭、贫穷;传统习俗坚如磐石。
要点二 近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 史料一 中国铁路运营里程变化图
史料二 新中国火车机车的发展历程
1950 年 9 月修 复组装的一台 日本蒸汽机车
1964 年制造的中国 第一台经过重大技 术改进的干线货运 机车
1973 年设计制造 我国第一台交—直 流电传动干线货运 机车
2007 年我国首列 世界先进的“和谐 号”动车组列车
考点3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最新考纲展示 知识系统整合 要点史料探究 高考教材连线 考点即时演练
最新考纲展示
最新考纲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 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 的因素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 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 影响
——1919 年末长沙《大公报》
【问题】 据材料概括指出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
【解答】 (1)明问题,找条件:问题——概括“特点”,需在提炼材料信 息的基础上归纳。 (2)提信息,找关键: ①说明当时封建礼教根深蒂固,反映出人们的守旧和社会的保守。 ②说明20世纪初中国女性已接受新式教育,追求婚姻自主,反映出社会 的进步。 (3)联所学,找关联: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深刻变化:经济上,民族资 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 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思想上,新文化运动、五四运 动弘扬科学民主。这一切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历程。 【提示】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与进步共存。
高考教材连线
深化教材 对接高考
概念阐释
晚清新潮人士 晚清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随着西方文化的侵入,中国传统文化
开始受到冲击。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一部分较早接受 了新社会风气或思潮的人被称为新潮人士。他们受外来文化以及崇洋习 气的熏染较大,穿西装、吃西餐、住欧式建筑,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 主,在衣食住行、习俗风尚、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方面引领着进步的潮 流,他们的行为,深刻反映出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高考体验】 1.(2015年四川文综,6) 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 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 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该事 例说明( ) 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 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 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 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 解析:B 从题干看,这位新潮社社员为新式青年,但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 时,仍然看重八字、命书,且认为这些命书是人生重要的纪念品,说明新 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故选B项。材料无法反映出A项;题干中新潮社 某社员的行为只是个例,题干也未体现不认同西式婚俗,C项错误;D项明 显错误,排除。
3.(2014年天津文综,13,节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 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 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 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4)水运 ①鸦片战争后,列强设立轮船公司,控制中国水上运输。 ②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 轮船招商局 ,打破了列强垄断中国水上 运输的局面。 ③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发展较快。 ④20世纪90年代后,轮船运输业开始萎缩。 (5)航空 ①1909年, 冯如 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②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 ③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 “洋气”的原因。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解析:第(2)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可 知人们追求西方式生活时尚;第二小问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回答。 第(3)问,材料二中19世纪后期,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被迫接受西方的生活方 式,民众也只是简单的模仿;材料三中20世纪末,“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 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中国文化在影响世界,更加自信的融入世界。 答案:(2)洋气:西方式生活时尚。 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 (3)进步:19世纪后期,中国人被动接受西方文化和简单模仿西方生活方式;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积极主动地学习并融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