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14996cdac1c708a1294a4409.png)
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结题报告辉县市第一初中王春枝蒋志举郭树霞李宇霞一、课题的提出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那么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新的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
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
”这个论断深刻阐明了教育创新的重要意义。
课堂教学是实施教学创新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渠道。
研究和实现课堂教学的创新,其意义非同寻常。
探究性学习是创新教育的一种载体,它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独立思维,所以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使学生自主进行探究,进行实践,由学生自己提出、探究和解决每一个问题,只有真正调动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才可能形成一种探究式的学习过程。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早在1934年就明确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可见创新并不神秘。
教师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放手让学生创造的胆量,“好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
这话不无道理,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强化了“科学探究”的功能。
标准明确指出要突出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坚持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新课程教学。
因此,在课堂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能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https://img.taocdn.com/s3/m/7776523b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96.png)
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在当今信息快速传播和知识爆炸的时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是学生成功的基石,能够帮助他们在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时做出独立和创造性的解决方案。
本文将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以下是几个有效的方法:一、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和评估的能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提出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解决方法。
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辩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和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进行论证和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逻辑思考和分析。
通过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案例研究,让他们学会辨别事实和虚构,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判断力。
3.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如书籍、文章、报纸、互联网等。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资源中获取信息,培养他们的综合分析和评估能力。
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指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提出新的解决方案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助于他们在实际问题中找到独特的解决方法。
以下是几个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1. 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尝试新的想法和方法,不要害怕犯错误。
学生在不断尝试中可以找到创新的机会,培养创新意识。
2. 提供创新项目和任务:教师可以设计创新项目和任务,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采用创新的方法和思维。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创业设计等活动,激发他们的创新潜力。
3.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创新不仅仅是个体的能力,团队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项目,让他们学会协作和共享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三、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挥其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以下是几个提供良好学习环境的方法:1. 创设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教师应该创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体育教学关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体育教学关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https://img.taocdn.com/s3/m/ea1be741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bb.png)
体育教学关于儿童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前言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它在各个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在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成为了当前教学中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而体育作为一种教育方式,也能够发挥其作用,帮助儿童培养创造性思维。
本文主要探讨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探索如何通过体育教学来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鼓励儿童参与集体活动体育活动往往是一项团队运动,这就需要儿童参与到集体活动中。
在集体活动中,儿童需要与同伴合作,需要思考如何完成任务,需要遵守规则。
这些都需要儿童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
创设不同环境和条件在体育教学中,创设不同的环境和条件,能够激发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利用不同的场地和设备,让儿童在运动中发挥出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创设和改变环境,让儿童不断地适应和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这也有助于培养其创造性思维。
鼓励儿童独立思考在体育教学中,鼓励儿童独立思考也是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仅是告诉他们答案。
这样能够让儿童思考更加广泛,思维更加开放,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体育教学对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影响提高儿童的专注力体育教学能够提高儿童的专注力,有利于儿童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保持集中的精力。
通过体育锻炼,儿童可以获得锻炼后的愉悦感,这种感觉能够让他们保持更长时间的专注度。
提高儿童的创造能力体育教学能够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这一点已经在上面探讨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儿童需要不断思考如何完成任务,如何和同伴配合,这些都能促进儿童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结论体育教学有助于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通过体育教学,鼓励儿童参与集体活动、创设不同的环境和条件、鼓励儿童独立思考,能够培养儿童的创造性思维。
我们应该在日常教育中注重体育教学的培养,让儿童身心健康,同时也能获得更多的教育益处。
具身认知视角下初中体育做思共生教学样态的构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具身认知视角下初中体育做思共生教学样态的构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1a015866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3a.png)
具身认知视角下初中体育做思共生教学样态的构建-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初中体育教学作为学校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必须不断适应社会变革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教育。
具身认知视角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的思维和知识构建是通过与物理环境的互动和身体经验的塑造而产生的。
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初中体育教学强调学生通过身体的感知和运动实践,与环境进行互动,融合认知和运动经验,实现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
思共生教学样态是一种教学模式,它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思共生教学样态强调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合作,通过合作探究和集体分享的方式,促进知识的共同建构和思维的共同进步。
本文旨在探讨在具身认知视角下构建初中体育思共生教学样态的必要性和方法策略。
通过将具身认知视角和思共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接下来的文章将从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初中体育教学和思共生教学样态的概念与特点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并根据这些论述提出构建具身认知视角下初中体育思共生教学样态的必要性和具体方法策略。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和讨论,能够为初中体育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实践参考。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来探讨具身认知视角下初中体育做思共生教学样态的构建。
具体结构如下:引言部分旨在概述文章的主题与目的,介绍具身认知视角下初中体育教学的背景和相关概念,并简要呈现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将要论述的内容。
正文部分分为两个小节,分别是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初中体育教学和思共生教学样态的概念与特点。
在第一小节"具身认知视角下的初中体育教学"中,将介绍具身认知视角的基本概念,并探讨其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这一部分将重点阐述具身认知视角对学生身体发展、认知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培养的积极影响,以及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身体感知、感受和互动。
体育与健康教学反思[初中生体育健康健康教学反思3篇]
![体育与健康教学反思[初中生体育健康健康教学反思3篇]](https://img.taocdn.com/s3/m/d781aac0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1b.png)
初中生体育健康健康教学反思篇1一.课的构思: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是当前体育教学过程中实施《新课标》的需要,也是体现主体性教学的一种现代教学思想。
每节课以学生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建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课以“运动技能”“社会适应”“运动参与”“心理健康”为主要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印象,直观的体验和感受,并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发现性思维及多样性思维和自我的创新能力。
在动作技能形成过程中,采用了尝试,启发,点拨的方法。
使学生对新动作有个总体的了解,同时根据不同水平,让学生自主选择辅助练习,完善技能的不同练习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的乐趣。
同时,还能拓展学生思维空间,超越过去那种“授之以鱼”的被动教学模式,更好地贯彻“授之以渔”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会学、会用、会举一反三。
通过热身游戏和素质练习游戏,培养了学生的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合作精神,激发了学生爱国,爱军的高尚思想。
二.教学过程:准备:在课的开始部分,选用了创新“集体性”游戏,但是改变了传统的你讲我做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脑思考,发挥想象,创新练习的方法,并在合理运用情景导入的基础上,更易激发学生的参与精神。
培养高尚的思想品德。
基本内容:在技巧学习的过程中,应用多中教学手段,采用直观的图片示范、教师的标准动作示范、甚至多媒体的观看;采用了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安全的基础上敢于尝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即使点拨,诱导,使学生由过去的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思考,自主活动,自主创造,自我管理的活动方式,同时心理也获得了愉快的体验。
在游戏教学中,教师只提出目的和要求,小组讨论练习的方案,通过比赛,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启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反应性和灵敏性。
其次,通过一些奔跑和跳跃练习和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结束:让学生对小组和个人进行自我评定。
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ad539c83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b0.png)
作为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如下: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敢想、敢问,通过想和问,一点一点激发创新兴趣。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一些创造性思维,应给与充分肯定,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上要刻苦钻研,勇于创新。
3、为学生构建新平台,为学生构建新平台,让他们在操作中,演示、实验中掌握内容,学到新知识,并以此增加他们自主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4、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讨论可以使学生敢于质疑问题,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大胆求新,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
一项创造性思维成果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探索、刻苦的钻研、甚至多次的挫折方能取得,而创造性思维能力也要经过长期的知识积累、素质磨砺才能具备,至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则离不开繁多的推理、想象、联想、直觉等思维活动。
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本文将介绍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包括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和培养创造性的课程。
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包括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创造性个性的塑造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包括保护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创造性的课程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包括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头脑风暴训练。
学校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
教学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且是情感和意志活动的过程。
初中体育教学反思(20篇)
![初中体育教学反思(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e488a4b8f67c1cfad6b859.png)
初中体育教学反思(20篇)初中体育教学反思第1篇:一、教师要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的良方,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锻炼的前提。
无论是在教学资料的选择还是在教学方法的更新上,都应十分关注、激发和坚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使学生自觉、进取地进行体育锻炼。
下头,我谈谈我在教学中的“调趣五法”。
1.主角分层法在开展体育大课间、游戏、舞蹈、徒手操、技能培训等活动时,让学生担任“领头雁”、“主演”等一样的主角,经过一样主角承担相应任务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到达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2.游戏调趣法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对于学生来说,体育教学的任务融入游戏活动之中,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加进取学习和锻炼,到达强身健体、提高基本技能的目的。
开展适宜的体育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团队的利益而更加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3.情境感染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在一样的情境之中,如故事情境、语言情境、想象情境等,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怀着探究的心理,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观察情境,体会情境,欣赏情境,让学生感到体育课其乐无穷。
4.自由创新法教师在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用自我的方法完成体育活动,教师再适时加以引导,对他们的提高及取得的成绩加以肯定和表扬,使其建立成就感,增加自信心。
5.竞赛激励法经过开展分组比赛,学生在竞赛中感受到团体团结气氛的渲染,在这过程中学生知觉就会对活动产生兴趣。
同时,此法还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对环境的适应本事都有进取意义。
二、教师应重视德育思想教育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仅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重视体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资料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体系。
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①运用体育先进事例渗透爱国主义精神:如用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初中体育教学反思(20篇)
![初中体育教学反思(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02e488a4b8f67c1cfad6b859.png)
初中体育教学反思(20篇)初中体育教学反思第1篇:一、教师要重视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欲望的良方,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坚持锻炼的前提。
无论是在教学资料的选择还是在教学方法的更新上,都应十分关注、激发和坚持学生的运动兴趣,从而使学生自觉、进取地进行体育锻炼。
下头,我谈谈我在教学中的“调趣五法”。
1.主角分层法在开展体育大课间、游戏、舞蹈、徒手操、技能培训等活动时,让学生担任“领头雁”、“主演”等一样的主角,经过一样主角承担相应任务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到达提高综合素质的目的。
2.游戏调趣法游戏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对于学生来说,体育教学的任务融入游戏活动之中,能够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加进取学习和锻炼,到达强身健体、提高基本技能的目的。
开展适宜的体育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团队的利益而更加努力,提高教学效率。
3.情境感染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在一样的情境之中,如故事情境、语言情境、想象情境等,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怀着探究的心理,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去观察情境,体会情境,欣赏情境,让学生感到体育课其乐无穷。
4.自由创新法教师在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用自我的方法完成体育活动,教师再适时加以引导,对他们的提高及取得的成绩加以肯定和表扬,使其建立成就感,增加自信心。
5.竞赛激励法经过开展分组比赛,学生在竞赛中感受到团体团结气氛的渲染,在这过程中学生知觉就会对活动产生兴趣。
同时,此法还对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对环境的适应本事都有进取意义。
二、教师应重视德育思想教育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仅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更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在重视体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资料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体系。
教学中,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①运用体育先进事例渗透爱国主义精神:如用中国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种方法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bcea2f8ba0d4a7302763a34.png)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种方法摘要:文章中解释了创新思维的定义,并介绍了几种创新思维方法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从而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方法;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教育的最高层次,邓小平早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号召“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
“要特别重视教育,培养杰出人才。
”“没有大批的杰出人才,我们的事业就不能成功。
”江泽民也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并强调“教育在培育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材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因此,实施和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新时代的创新人才,已成为广大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那么,什么是创新思维?怎样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我认为这些问题是非常值得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创新思维的含义所谓创新思维就是善于突破人们惯有的常规思维模式,以积极的探索精神来观察和分析事物,让思维在宽度、广度、深度三维空间中驰骋,通过丰富的想象撞击出智慧灵感的火花。
创新思维是发挥人的自主创新能力,以超越常规的眼界从特异的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提出全新方案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创新思维能变被动为主动,化腐朽为神奇。
创新思维有五个明显特征,即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独特的知识结构及活跃的灵感。
二、在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创新思维方法(一)头脑风暴法所谓头脑风暴法(Brain Storming),是指利用集体的智慧,通过相互交流、启发和激励产生新思想的一种方法。
在我国也称为“智力激励法”、“脑力激荡法”、“BS法”等。
其原意是指精神病患者精神错乱时的胡言乱语,这里转用它的意思为无拘无束、自由奔放地思考问题。
头脑风暴法是美国BBDO广告公司创始人、创造学家奥斯本于1938年创立的,用来说明创造性思维自由奔放、打破常规,创新设想如暴风骤雨般地激烈涌现。
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陈巨政
![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陈巨政](https://img.taocdn.com/s3/m/03394ef5af45b307e9719720.png)
体育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陈巨政发表时间:2018-05-07T14:26:02.807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下作者:陈巨政[导读] 在教育教学中,培养。
培养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陈巨政(浙江省温州市瓯海职业中专集团学校)在教育教学中,培养。
培养创新能力是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培养创新能力对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掌握现在和未来乃至终身体育需要的健康知识、舰体技术和技能,以及必要的体育文化素质,都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体育教学中势在必行的一项工作。
一、积极创设培养创新能力的一项工作1、提高教师素质,转变教育观念。
面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世界,教师要掌握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在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改变更新观念,要做创新性教师,体育创新性学生。
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向学生的指导者转变,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向学习的主体转弯,教学过程由传授和记忆知识向学生发现信息、加工信息、研究问题、增长才干转变。
在教育实践中用知识和智慧引发学生的创新欲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2、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多年以来,体育教学模式千篇一律,即:讲解——示范——练习——纠正——再练习。
这种模式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致力于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了教学的被动体。
这不仅扼杀了学生锻炼的自觉主动性,而且削弱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认识。
因此,在当今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巧妙地引导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思考问题、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构建一套思维活跃的、具有创新功能的体育教学模式。
例如,在学习健美操中,在教授一套操后,除让学生明白健美操有健美、健身、健心的作用以外,还要让学生学会健美操“由上而下,由躯干到四肢”的创编方法,并让每组自编一套健美操。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2)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2)](https://img.taocdn.com/s3/m/bb3307df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bb.png)
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2)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2、重视知识积蓄,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兼容性。
有了兴趣,绝不意味着就有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还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奠基石,以启发、联想、想象为钥匙来实现认识上的飞跃。
我时常以"睿智而勤奋,博大而精深"作为师生共勉的座右铭。
教育他们牢记:学海无涯。
同时,当学生有了较为广博的知识基础,再逐步指导他们通过联想等方式提出和解决一些新的问题,发现和构建一些可能的知识联系,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联结,来形成自己的新观点、新思想,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兼容性。
3、鼓励学生不囿于常规,敢于突破陈规,从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非逻辑性和跃进性。
虽然广博的知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但决非充分条件,即知识并不等于创造性思维本身。
把所学知识转化为创造性思维是一个极其复杂艰辛的过程。
其重要原因之一是定势思维方式严重妨碍着学生变通思维能力的发挥。
历年高考问卷调查统计表明,当前数学教学的弊端之一是题型教学,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严重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挥。
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教学中每一个问题的教学,在教会学生一种方法的同时,虽然使学生达到解一类问题的目的,但也容易导致学生在处理问题时形成思维定势。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不断打破学生积淀在头脑中的习惯性思维,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发挥提供广阔的舞台。
同时必须注意经常性地向学生提供新素材、新观点,促使学生对新材料、新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解决。
不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大胆地向课本、教师、专家及权威质疑,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并敢于标新立异。
实践证明,师生之间通过一个阶段的"磨合期"相互适应后,学生的学法也大大地改进,极力地避免了传统学习上大量枯燥乏味的机械重复,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全新的学习理念在不断增强,学习成绩大面积、大幅度地提高了,教育教学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效。
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培养
![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f2e4acfa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bb.png)
教师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培养如今,创新和批判思维已成为当代社会对学生培养的迫切需求。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应该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培养呢?首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开放性问题和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出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和项目实践,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新思路。
同时,教师还应该提供学习资源和平台,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运用和创新设计。
只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培养他们在面对未知问题时勇于探索和创造的能力。
其次,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
批判思维是指学生对信息和观点进行分析、评价和推理的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辩论、讨论和写作等活动,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证据分析,对不同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同时,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筛选能力,提高认识风险和误导的能力。
只有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才能让他们在面对信息过载和假信息时保持清醒的判断和分辨能力。
再次,教师要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创新和批判思维需要一个积极、宽松的学习环境来培养和发展。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鼓励学生提问和质疑,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索和实践的空间。
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接触多样化的知识和文化,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只有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思维潜能。
最后,教师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创新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和经验。
同时,教师要将创新和批判思维融入到教学实践中,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成为具备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学习者。
只有教师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才能够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能动性。
总之,教师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思维的培养,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同时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598dc26f242336c1fb95e00.png)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研究背景国家领导人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现在国家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成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要求。
学校如何改革教学模式,使培养出来的人具有高素质、富有创造力,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传重要标准是看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这给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设置了严重的障碍。
传统的师道尊严,束缚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家长的传统观念也极大地影响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另外,基础教育对创造性思维的认识也存在很多误区。
2、省外研究现状我国的创造性思维研究起步比较晚,直到八十年代初,在钱学森教授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国创造学研究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创造教育的实验与研究,1993年成立了全国中小学创造教育研究会。
1995年,“中国发明协会高校创造教育分会”正式成立,目前,全国约100所大学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创造学、创造性思维教育的研究及其教学。
浙江师范大学中文教师在近年开设了创造性思维训练的选修课,并对创造性思维教育进行了一些研究。
目前,世界各国在创造型学习环境、创造性的培养途径、创造素质、创造能力、创造方法等问题上均展开了广泛的研究。
国外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起步早、底子厚,具有丰富的经验供我们学习和借鉴。
国外对创造性思维培养的研究比较细化,他们有系统的培养创造性研究难点:找出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因素,破除创造性思维的枷锁。
(三)主要创新之处研究内容的创新:本课题在查阅了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学习了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重大意义、方法等理论知识,构建了自身的理论框架,逐步研究形成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训练的方式方法,总结出有效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一)理论依据在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文化日新月异,主要源于各个领域的创造性。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f089366f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1.png)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
创造性思维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需要人们付出艰苦的脑力劳动。
下面跟着店铺来看看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篇1造性思维是一种新颖而有价值,非结论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且能清楚地勾划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表现为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程式,重新组合既定的感觉体验,探索规律,得出新思维成果的思维过程。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更新,在生物教学中要求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基本素质,而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非常需要创造型人才,所以基础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重要目标。
结合自己的教学,我想谈谈如何在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学生,首先需要创造型的教师凡创造型的教师,能够发现并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以自身的创造精神影响学生的创造精神,以自身理智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以自身的宽容的品格呵护学生的创造“成果”,以自身完善的智能结构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好老师,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内部动力,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发展,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很多,如以情激趣,情境激趣,设疑激趣,电教激趣等,这方面的文章较多,在此不作赘述。
三、构建现代化的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中,应坚决改正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而改为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的共同点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设疑、探索,使学生的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和发展,真正做到“回归主体,发展主体”,具体则言:1、诱发动机,创设情境所谓动机是指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与实践
![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与实践](https://img.taocdn.com/s3/m/75e5730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30.png)
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与实践随着时代的发展,创新成为了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大力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教育领域的热点话题。
那么,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呢?下面笔者将从各个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
一、多元化的学科知识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法一般为多元化的学科知识。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多种学科知识,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语文等学科知识,科学地进行交叉融合,实现各学科知识之间的辅助互补和协同创新。
举例来说,在历史学科里学习了民间故事,可同样应用到语文学科里作文写作中,为文章赋予更多的情感元素。
在物理学科里学习到不能让物体离地的稳定平衡状态,可以通过交叉学科的方式,激发出学生探索新平衡的创新灵感。
二、公开式探究教学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法还可以采用公开式探究教学法。
对于培养创新思维型学生而言,注重探究,强调自主,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是很有必要的。
采用公开式探究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化学课堂上,老师为学生们设置经典实验,指导学生们自主探究实验目的、关键步骤、反应原理等内容。
通过学生们自主探究,可以很快地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探究相结合,实现对化学原理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问题式探究教学法问题式探究教学法也是培养中小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方法。
问题式教学由于其探究性和探索性,总是会体现出多元化的能力培养。
在进行问题式探究教学时,应该准确把握探究的目的,注重问题的实践性和探究过程的实用性过程。
例如,在生物学成长过程中,蚕丝沙门氏菌对蚕立体发展的影响是一个热门问题。
通过生物课堂上的问题式探究教学法,学生可以逐步了解蚁螨,“蚕丝沙门氏菌”等课程内容,从中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技能。
同时,这样的问题式探究教学是以问题为起点来推进整个课堂学习过程,从中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实际背景和探究问题的关键所在。
体育教育实践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创新思维
![体育教育实践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创新思维](https://img.taocdn.com/s3/m/fe15d1b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d1.png)
体育教育实践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创新思维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外,体育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他们在体育运动中能够独到地思考问题、寻找创新点,并能够将创新思维应用于实践中。
本文将探讨体育教育实践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创新思维。
一、启发学生的创新观念体育教育的第一步是培养学生对创新的认识和观念。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和互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让他们了解创新的重要性和体育领域中的创新机会。
例如,教师可以介绍一些体育界的创新成果,如运动装备的改进、训练方法的创新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使他们对体育运动中的创新更加关注和重视。
二、提供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项目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体育教育应该提供多样化的体育运动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体育项目,如以合作为主的团队体育、创意体育游戏等,鼓励学生思考和尝试新的方法和策略。
这样不仅能够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还可以增强他们的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三、注重问题解决与创新实践体育运动中常常存在各种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问题中发现创新的机会和思路。
例如,在一个比赛中,学生可能面临战术困境、技术问题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原因,并鼓励他们提出创新的解决方案。
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创新的过程和收获,这种实践可以通过模拟比赛、创意训练等形式进行。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体育运动中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例如,在一个比赛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对手的表现、分析比赛情况等来调整自己的战术和策略,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比赛成绩,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观摩比赛、进行比赛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五、鼓励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创新思维的源动力,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展示和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机会。
七年级体育教学实践(2篇)
![七年级体育教学实践(2篇)](https://img.taocdn.com/s3/m/bfd325019a6648d7c1c708a1284ac850ad020439.png)
第1篇一、前言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重视。
在七年级阶段,学生的身体和心理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体育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意志品质等。
本文将从七年级体育教学实践的角度,探讨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意志品质等。
4.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精神。
三、教学内容1. 基本体能训练:包括跑步、跳绳、仰卧起坐等,提高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
2. 球类运动:如篮球、足球、排球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竞技能力。
3. 体操:如广播操、韵律操等,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和协调性。
4. 游戏活动:如接力跑、拔河、跳皮筋等,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
5. 素质拓展训练:如攀岩、定向越野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策略1. 个性化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合适的教学计划,使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课上有所收获。
2. 游戏化教学:将体育教学内容融入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制定个人学习计划,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5. 家校合作: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体育成长。
五、教学实践案例1. 案例一:基本体能训练教学内容:跑步、跳绳、仰卧起坐教学过程:(1)教师讲解动作要领,示范动作。
(2)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进行小组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4)总结评价,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2. 案例二:球类运动——篮球教学内容:篮球基本技术、战术配合教学过程:(1)教师讲解篮球基本技术和战术配合。
(2)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优秀体育教案模板语文范文
![优秀体育教案模板语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f7617555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ad.png)
教学年级:初中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体育与语文的融合,培养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运用语文知识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教学内容:1. 体育运动项目:接力跑、拔河、跳绳等。
2. 语文活动:诗词朗诵、成语接龙、文言文解读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体育与语文的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在体育活动中,如何运用语文知识?二、课堂活动1. 接力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接力跑比赛。
在比赛过程中,每个小组需要朗诵一首诗词,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2. 拔河:将学生分成两队,进行拔河比赛。
比赛过程中,双方队长需要用成语接龙的方式,增加比赛趣味性。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强调体育与语文的融合。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体育活动中的语文运用。
2. 提问:在体育活动中,如何更好地运用语文知识?二、课堂活动1. 跳绳: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进行跳绳比赛。
比赛过程中,每个小组需要解读一首文言文,如《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 游戏环节:成语接龙、诗词朗诵等,增加课堂趣味性。
三、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收获,强调体育与语文的融合。
2. 学生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了解学生是否能够运用语文知识。
2. 评估学生在活动中的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收集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本节课的满意度和收获。
教学反思:1. 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使体育与语文的融合更加紧密。
2.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体育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目前,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
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
创新教育已进行研究改造并得以发展,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一、创新教育注重智力的开发
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有赖于体育活动。
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
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实际上,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
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
创新教育虽然仍将传授知识、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它已不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了。
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创新教育是多样化的教学
1.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
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
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
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
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像、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
3.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
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
移。
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否定。
不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
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将加大。
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三、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它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
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
我们要认识体育教学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就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由于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因此活动量和生理负荷是最显而易见的因素,但身体活动又并不只限于给人以生理上的作用,还兼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发展、情感的体验等作用。
因此,创新教育应以“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如运动负荷量、知识的信息量、学生之间的交流量、通过活动获得情感体验的量等等。
其次,学生的进步应表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增加以及感觉→理解→创造的思维递进上。
而在培养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改善学习效果、增加运动乐趣等作用的认识和功能上应得到充分发展。
再者,身体活动外在表现(技能)的因素除来自于学习者本人努力之外,其他的因素(如遗传的身高、体重、肌肉类型及神经类型的不同)影响很明显,因此体育课中的个体差异大于文化课中的个体差异。
再加上体育学科的培养目标(为终生体育服务)和体育内容的相对可选择性(例如同样为健身既可以打篮球也可以打排球),因此,创新教育应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体现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